實證會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23:0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證會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證會計論文

篇1

勿庸質疑,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已成為當代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的兩種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兩種研究的支持者們互不相讓,曾掀起一場理論大“論戰”:規范會計研究者們認為實證會計研究只注重對細枝末節問題的糾纏不休,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人們已經熟知的既定事實,因而對整個會計理論并無貢獻;實證會計研究者則抨擊規范會計研究方法的不科學,認為規范會計研究忽視對已有會計理論的檢驗。結果,整個會計理論框架仍擺脫不了“空中樓閣”的尷尬〔1〕〔2〕!而這場論戰也恰恰反映了我國會計研究者對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存在著的普遍模糊認識。進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會計學界已經開始平心靜氣地評價這兩種各具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3〕,本文將結合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現狀,來客觀地評價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希望能對我國的會計研究有所啟發。

一、名稱考辨關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基本內容

馬克·圖恩曾作過一個簡明扼要而又比較全面的對比分析〔4〕,即:

實證是手段事實現實描述真或假精神的問題解釋分析

規范應該目的價值理想規定好或壞心靈的問題評價政策

我們可以看出,上述的區分涉及語言形態、研究領域、內容性質和作用特征等多個方面,如果具體到會計理論研究中來,多數會計學者首肯實證會計研究主要回答會計“是”什么,認為進行實證會計研究時應該超脫或排斥一切價值判斷,只考慮建立會計信息系統運行之中的會計處理程序之間關系的規律;而規范會計研究一般著重回答會計“應該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價值判斷,需要提出某些準則,作為進行會計處理的標準和制定會計政策的依據。進一步詳細來講,規范會計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會計實務,從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會計實務,并作為日后指導會計實務的標準;(2)規范會計研究并不滿足于現有的會計慣例,而是試圖從邏輯性方面指明怎樣才算是良好的會計實務;(3)規范會計研究往往以演繹法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歸納法〔5〕,而恰恰從利用歸納法得到少數基本概念出發,然后演繹出會計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再從中推出與之相適應的會計程序與基本方法,用來指導會計實務。

而對于實證會計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國近年來還處于介紹和初步運用階段,所以對“實證會計研究”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定的模糊認識,因此有必要詳細分析。關于實證會計研究的“實證”一詞,我國會計學者在引入的過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絕大多數同志從“positive”和“positivism”(實證主義)詞根的相似性入手,從哲學角度探討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基礎,試圖從中概括出實證會計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對“實證”一詞最權威的解釋應該來自“實證會計學派”(或稱羅切斯特學派)。按照實證會計學派的代表——瓦茨和齊默爾曼的解釋,“‘實證’一詞來自于實證經濟學,之所以將其研究冠名‘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意圖是為了區別于業已存在的傳統的規范會計研究”

(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實證”一詞到底應該如何解釋呢?筆者在查閱了大量相關的經濟學文獻(樊剛,1995;光,1997;張宇燕,1993)和典型的實證會計研究經典文獻(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認為,實證會計研究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或階段——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理論實證的目的是用來提供一個基本體系,對現實會計實務本身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作出理論和邏輯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論實證過程包括(1)三個基本要素——有關會計問題的基本假設、一套邏輯嚴密的系統化的推理機制和方法以及最終的理論結論;(2)提出理論假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進行邏輯推理和證明三個緊密聯系的步驟。經驗實證是指對理論實證得出的結論進行經驗檢驗的過程。對于經驗實踐和理論結論相符合的部分,就應該當作正確的理論加以運用,直到被經驗證偽為止,而對于被經驗直接所證偽的理論結論,就必須逐漸修改原有的理論假設,再次進行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

二、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之比較

1、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分化——一個簡單的回顧。

會計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演變,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學科的影響。哲學家、科學家關于方法論的論述(如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范式”、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都對會計研究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真正對會計學產生直接影響的無疑是經濟學方法論的演變和發展。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和變遷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影響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直到本世紀初以前,經濟學方法論的討論,都主要是圍繞著抽象演繹法和歷史歸納法哪個更適合于經濟分析而展開〔7〕。在此影響下,會計理論研究亦是以這兩種方法為代表,如佩頓(WilliamPaton)、坎寧(Canning)、愛德華茲和玻爾(EdwardsandBell)、穆尼茨和斯普瑞斯(MoonitzsandSprouse)等都是演繹法的典型代表,而井尻雄士(YuijIjin)和利特爾頓(Littleton)等則極為推崇歸納法——一言以蔽之,該時期的會計理論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為主,十分注意會計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而忽視對既有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檢驗,我們將之總稱為規范會計理論研究。一般認為,本世紀60年代末期以前,會計理論研究中是規范會計研究占統治地位的時期。規范會計研究的形成,一掃19世紀末期以前會計理論研究混亂、無目的的狀況,在其大力推動下,會計理論體系于19世紀末20世?統醴礁娉醪叫緯傘5詼?從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的擴大化和廣義化,與此同時,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滿足于定性的演繹或者歸納推理,而是逐步轉向實證分析。在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財務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目前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學者更直接地從財務學中獲得或移植某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實質上財務學承擔了經濟學研究方法對會計理論研究產生影響的“載體”和“催化劑”的作用),一大批年輕的會計學者(以羅切斯特學派為主要代表)逐步豎起實證會計研究這面大旗,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給會計理論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震撼。(1)1968年,鮑爾和布朗的“會計收益數據的經驗性評價”一文標志著實證會計研究初露端倪;(2)70年代中期“羅切斯特學派”代表人物簡森(Jensen)的“關于會計研究現狀及會計管制的評論”一文可視為是向規范會計研究挑戰的宣言;(3)瓦茨(Watts)和齊默爾曼(Zimmerman)1978年“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導論”、1979年“實證會計研究的供需:一個借口市場”兩篇論文的發表及1986年《實證會計理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實證會計研究已逐漸與規范會計研究分庭抗禮。乃至1986年-1989年期間提呈給美國權威會計刊物《會計評論》(AccountingReview)的論文僅有一小部分可歸類為規范研究〔8〕。

2、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優缺點

規范會計研究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作用表現在:(1)規范會計研究對理論的論證具有重要作用,規范會計研究從假設或初始理論命題推導出下一層次的理論命題,并可對某一個理論命題作出演繹證明。這樣,在對理論進行實踐檢驗前,可預先對理論進行檢驗以使理論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性,這在會計基本理論和對整個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義。(2)規范會計研究可從理論命題推導出事實命題,也可用來解釋已知的會計理論或會計行為。(3)規范會計研究同時還對已有會計理論進行邏輯檢驗,以發現錯誤理論及現存理論的內部矛盾。但是,規范會計研究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系統性缺陷。這表現在:(1)規范會計研究忽略了對作為演繹邏輯推理起點的假設或前題的判別和檢驗。(2)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忽視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不重視會計主體的行為因素,僅將會計環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團簡化為一個總體來看待。(3)運用規范會計研究得到的結果往往由于缺乏經驗支持而僅代表了“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實證會計研究的作用表現在:(1)實證會計研究從評價規范會計研究所依據的前提入手,對規范理論賴以依存的前提的現實有效性進行檢驗,進而肯定或否定規范研究成果。(2)運用實證會計研究得到的實證理論不僅對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解釋,說明現存會計實務程序、方法在應用程序上存在差異的原因,而且還對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實務和那些雖已發生,但尚未通過數據搜集和分析獲得系統性證據加以證實的現象和實務提供解釋。實證理論不是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而是告訴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能夠做些什么。可以說,實證會計研究使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從理想轉向現實。(3)實證會計研究十分重視對會計主體行為及其動機的研究,并大量引進了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如產權理論、契約理論、企業理論,拓寬了會計理論的研究范圍。實證會計研究將市場條件下的企業視為各種“契約關系”的結合體,對各種利益集團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對會計準則呈現出的態度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經驗分析,得出了許多規范會計研究所不能認識的有益結論。

實證會計研究的局限性表現在:(1)實證會計研究力圖使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遍命題,因而其研究結果不可避免的只具有概率或然性。(2)實證會計研究過分強調模型化和定量化,經常由于忽略某些想當然是次要的因素,結果有時會導致研究對象過于簡化和研究的系統性偏差。(3)實證會計研究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完全排除價值判斷也有不盡合理之處,因為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作為“經濟人”的會計研究者,在進行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個人偏好所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干擾。(4)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相比往往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如對與具體某項會計準則相關的問題研究總是在會計準則公布之后若干年,確切地說總是等到有足夠的樣本數據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經驗分析時才能得以實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Watts/Zimmerman在《實證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實證會計理論的作用只在于解釋和預測,而并沒有提及實證會計理論具有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

3、關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總的評價

(1)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規范會計研究在理論證明和構建會計理論時具有優勢;實證會計研究則具有獲得新知識、新理論的優勢作用。

(2)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在運用時應該相互依賴、互相滲透。規范會計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賴實證會計研究來進行經驗檢驗,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3)單純依靠規范會計研究或實證會計研究都有其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各自的系統缺陷。如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概率或然性質,規范會計研究大前提的來源及正確與否的問題。

(4)規范和實證會計研究都忽略了人的認識本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的不斷往復的過程,是漸進性和飛躍性,邏輯主義和非邏輯主義的統一。因此,片面強調任何一種方法都是不科學的。5)實證會計研究往往適合于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證實或證偽,但如若涉及到對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則無能為力,而此時便必須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本文以上的論述可以說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存在著相互結合的必要性,以下將兩者的結合簡稱為規范—實證會計研究。

三、試論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互補性

1、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互補性——會計理論發展模式的啟迪〔9〕

會計理論體系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保持會計基本理論與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可用于指導會計理論研究,對會計理論研究起到規范的作用。同時,它一般經受得住某些“反常”的沖擊、詰難,具有一定的彈性,并通過對理論的局部調整或修改輔前提、假說,把反對轉化為支持,此時會計理論就處于上升時期。但是,任何會計理論總并非盡善盡美,總有其賴以存在的會計環境,一旦其在強大的“反常”面前一籌莫展并不能將其納入自己原有的理論框架之中時,就勢必將會被新的會計理論代替,這時就需重新調整會計理論的內涵及其基本結構。此時,會計理論就處于顯著變動狀態,就強烈需求質變。但是,新的會計理論并非對舊的會計理論的完全拋棄,而是一種“揚棄”。新舊會計理論之間仍然存在著一種包含或對應關系,新理論是對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整個會計理論的發展過程是前進的上升運動,是向絕對真理逼近的過程。由此可見會計理論的發展過程是“相對穩定顯著變動相對穩定…”這樣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這樣,在會計理論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相應的主要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應有區別:在會計理論體系相對穩定的階段,會計理論表現出對會計研究的指導作用并具備應付反常沖擊的彈性,因而可以在原有理論和思路指導下,主要運用規范會計研究(收斂性思維)繼續進行研究,通過輔命題克服理論的困難,使理論作為規范較好地發揮作用。當會計理論發展進入顯著變動階段后,原有的會計理論如果繼續存在勢必會產生阻礙作用了,因而必須另辟蹊徑,從新的角度解決問題才能克服困難,因而主要采用實證會計研究(發散性思維),持批判的態度從會計實踐、現象的經驗分析中創造出新的會計理論。總而言之,只有在會計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著重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會計理論的發展。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在會計理論發展的特定階段,采用某種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同時使用另外一種研究方法。我們對會計理論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人為的,而事實上,會計理論體系中不同會計理論的各個發展階段又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所以科學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是各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是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統一。如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結構(SFAC)”便是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共同配合、協作成功的范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會計理論研究也不例外,它也必須從問題著手進行研究。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問題可以直接來自于會計實踐,也可以來自過去會計實踐的產物——已有會計理論。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長期會計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已有會計理論,同時不斷從會計實踐中吸收“營養”,發現新問題,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絕不允許忽略會計實踐。但是,從實踐中得到的會計知識由于其歸納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然性,因而必須從會計理論高度運用規范會計研究進行演繹推理,以發現其有無邏輯矛盾,得出正確的認識然后上升為會計理論。所以會計理論研究的整個過程可歸納為“會計理論會計實踐新的會計理論…”這一不斷往復、逐漸完善的過程。相應的,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也可歸納為“規范實證規范…”這樣一個循環過程。概括來講,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者根據已有的知識,對會計實踐和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并通過對假說的實踐檢驗、修正,逐漸使假說演變為新的會計理論。

2、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互補的可能性

如果詳細比較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大量會計文獻之后不難發現兩者在以下重大方面各具特色,也正是在這些重要方面,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需要互補:

(1)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從少數幾個基本會計概念(會計基本假設或會計目標)出發,主要運用演繹法來推出一套用來指導會計處理的基本原則。而大凡實證會計研究,一般總是先根據大量的會計現象歸納出一個或多個命題,然后利用來源于會計信息市場的若干會計數據來進行經驗檢驗;或者對規范會計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進行證實或證偽。一言以蔽之,規范會計研究代表了會計人員對會計現象的本質特征由一般到具體的認識,而實證會計研究則代表了會計人員對會計現象的本質特征由具體到一般的認識。根據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我們對會計現象的認識是由一般到具體和由具體到一般的有機結合,因此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不應有所偏頗。

(2)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從較高的會計理論層面上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內在邏輯一致性,如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往往會作為制定會計政策的依據;而實證會計研究則往往是針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如存貨發出的計價在什么情況下采取先進先出法,在什么情況下采取后進先出法等。近年來,實證會計研究的趨向是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小、越來越細致,一些規范會計研究者借此攻擊實證會計研究對整個會計理論體系沒有貢獻。筆者對此觀點不敢茍同,實際上,實證會計研究是規范會計研究的基礎,因為實證會計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會計現象的本質是什么(Whatitis),只有掌握了各種會計現象的本質,才能從邏輯高度上來進行探討會計應該是什么(Whatitshouldbe)的問題;規范會計研究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和終極目的,因為研究會計現象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探討會計是什么,而必須研究會計應該是什么。可以這么來講,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與會計目標系統的層次相關(實際上,Trueblood報告就曾指出,會計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會計目標層次越低,其研究的實證性就越強;會計目標的層次越高,越需要對之進行評價,因此其越具有規范性。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是對會計目標不同層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聯系、相互?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研究整體。

(3)規范會計研究的較高層次性決定了其必然涉及到價值判斷,而實證會計研究則由于側重于在較低會計目標層次上進行研究,則涉及到事實判斷。那么,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關系如何呢?兩者的關系如下所示〔10〕:自然事實存在人類經驗認知或判斷事實判斷主觀需求與客觀環境制約價值判斷(肯定或否定)由此可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是具有相互關聯性的,因此規范會計研究不可能排除事實判斷,實證會計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摒棄價值判斷。此外,按照哲學觀點,“是什么”(事實判斷)先于“應該是什么”(價值判斷),所以實證會計研究是規范會計研究的基礎;但是由于“是什么”總有些捉摸不準的味道(如會計基本假設來自于客觀會計環境,具有客觀性——“是什么”,而會計目標代表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觀需求即“應該是什么”,但是會計界卻并沒有厚此薄彼,而是兩者并重,這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所以需要對“應該是什么”進行某些規定,這樣規范會計研究同樣必不可少。

3、小結

(1)會計理論研究之中,“是”與“應該是”,或者“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往往交織在一起,并無明確的界限可以辨別或者有意識地去遵循。

(2)從邏輯上來講,事實的描述先于價值的形成,盡管在現實的會計研究之中,由于會計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的不可捉摸性,是什么總有點捉摸不準的特點。

(3)雖然在會計理論研究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研究者個人先入為主的干擾,但是追求實證會計研究的“純潔性”,將人為的干擾降低到最小仍是一種會計研究者所應該具備的科學精神。

(4)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之間并無人為的鴻溝,作為實證會計研究精神的對事實解釋和預測最終必須過渡到規范會計研究的主旨——會計應該是什么上來,換句話來講,實證會計研究應該以規范會計研究的目的為歸宿。

(5)在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由于兩者的互補性,絕對地將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對立起來的態度固然不可取,但是絕對抹殺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的做法也同樣不可取。

(6)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由于是從邏輯高度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研究過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會計實務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則立足于會計實務,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與會計實務中的結果比較吻合或基本接近,但是這并不能夠說明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孰優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規范會計研究的成果說到底是把會計實務界暫時認識不到的結果展示給會計界,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雖然不能改變既定的利益格局,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借此改變會計人員的認識格局,并可能最終因此影響他們的選擇。

四、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比較及應用

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區別大致有二:

(1)實證會計研究以有用事實為基準來檢驗假說,但“有用”并無一確定標準,對某一利益集團有用未必對另一利益集團也有用,因而實證會計研究的檢驗標準實質是以利益為導向并由此制約的社會需求為標準。而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以社會需求確立的課題為出發點,這既是形成會計理論的最終歸宿,也是逆向思維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概而論之,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檢驗標準是思維模擬檢驗和社會實踐檢驗的統一,其中思維模擬檢驗大量運用了形象思維,直覺邏輯思維的方式將從會計實踐中抽象出的理性客體蒸發、升華為理想客體,使其既保持了本質特征,又保持了思維過程的邏輯性;社會實踐檢驗則是對假說概念予以具體化,使之具備可度量性,從而將理論性假說轉化為可實踐性假說。

(2)實證會計研究片面強調感性經驗對假說的檢驗,卻忽略了作為會計理論研究主體的研究者的能動認識能力以及其創造性思維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所以最終也未逃出對會計實踐進行描述和解釋的傳統思維的來源。規范—實證會計研究辯證地運用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及認識活動所應遵循的思維規律,因而具有明顯的綜合及辯證特征,并且具有在不同認識階段調整認識方法和認識手段的內在調節機制。

眾所周知,我國會計準則是按規范(演繹)方法制定的,是準則制定者在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認識基礎上做出的主觀規定,它代表了規范會計實務的理想準則。但是,我國會計準則的實施環境是一個在經濟體制改革下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因而對準則的實際效用及預期目的之間關系的檢驗就變得尤其重要。準則制定者必須了解,現有準則的執行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是否強化、規范了企業的財務行為,是否增強了外部利益集團及企業內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重視程度,而要獲得以上各項認識,既不能依賴研究者的個人主觀判斷,又不能從原有理論中演繹推理而知,而必須展開廣泛的會計實踐,通過調查、征集意見,獲得有關會計準則實施后的反饋信息,才能不斷修改原有準則,使會計準則不斷地發展完善。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吸取了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優點,不僅彌補了傳統會計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缺陷,而且可促使研究者更加注意接觸會計實踐,按科學的程序,從會計實踐中獲得對會計準則更深刻的認識。

五、關于進行多樣化會計研究的建議

誠如本文上述,實證會計研究具有時間上的相對滯后性,并不能在會計準則制定之前就為準則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意見,因此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也并非盡善盡美。為了克服這個缺陷,筆者建議:

(1)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大量開展實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盡管這樣做并不一定能夠完全證實和證偽什么,但是卻可以力求在會計準則制定之前對會計實務和會計現象的本質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作出恰當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2)應該盡量學習美國和臺灣目前應用較好的實驗會計研究(ExperimentalAccountingStudies),通過建立會計實驗室,模擬與所要研究的會計準則相似的會計環境,對搜集的專家或專業人士的意見進行分類、分析和概括,事前為會計準則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見。

(3)在會計研究之中大量運用數學方法、模型開展量化研究。也許有的同志認為鑒于我國目前證券市場還不太成熟,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仍大量存在,由此搜集到的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往往值得質疑,因而提倡在應用數學方法和數學模型進行研究時應該謹慎,并對國外會計文獻中充斥著數學表示擔憂和不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同志混淆了會計研究中數學模型的兩種類型——理論模型和計量模型,前者是用數學符號對會計理論研究過程進行的表述,無須使用來自于會計信息市場的具體會計數據;而后者則必須帶入會計數據,并要設定某些參數。筆者此處主要提倡會計研究的理論模型,因為數學語言表達最為簡潔明了、無歧義,可以加強對會計理論問題的論證力度,邏輯嚴密并且更容易被證實或證偽,因而更符合科學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要求——一門學科只有在成功地使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馬克思)。此外,筆者也贊成利用恰當的計量模型進行會計研究(實際上,與國外的會計數據相比,我國的會計數據來源也許更加可靠),關鍵在于建立我國自己的大型數據庫,為日后利用計量模型進行大量的會計研究奠定條件。超級秘書網:

篇2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基礎薄弱,財務人員專業性不足,導致會計財務信息嚴重失真。由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不比市場企業公司,其內部財務管理競爭意識不強,普遍水平較低。而且大多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專業性不夠,還有部分兼職上崗,會計工作人員變動頻繁,極為隨意,這也使得事業單位會計財務管理人員專業素養低,綜合能力不足,嚴重影響其工作質量,從而使得財務管理信息嚴重失真問題突出。

2強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對策方法

根據以上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狀況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對策方法:

第一,改進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要對現行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內容進行梳理,根據不同的事業單位性質采取不同的會計制度,如政府改制的事業單位就可以自行企業會計制度,對于高校、醫院等一事業收入為主的事業單位,就可以先實施行業會計制度,等到經濟體制、財政事業改革后,進入企業化運營管理的事業單位就可以實施企業會計制度。其他的行政事業單位也要改變現有行政、事業會計制度分開獨立的狀況,將其分類合并,根據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需要和財務管理要求,進行一定的調整改進,從而形成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會計制度。

第二,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金資產管理,優化其資源配置。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專門設置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優化配備相關專業管理人員,改進當前其財產物資管理散亂,清理調撥困難的狀況,構建統一的調撥、規劃制度,完善其管理體系,從而確保其資金合理流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部門要建立固定的資產總賬目和明細賬,加強其會計核算職能,對固有資產進行價值管理和數量管理,并建立固定資產的清查盤點流程,強化其產權管理,有效避免固有資產的流失。當然對于一些歷史遺留和數量較大的款項也要及時清理,優化單位資金管理,確保單位資金安全。

第三,加強財務管理隊伍建設,規范單位資金收支,強化單位預算管理職能。事業單位要加強對其工作人員對財務法律責任、財務知識、職業道德思想的教育培訓,要重點培訓其會計基礎業務和會計核算工作,抓好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并建立有效的培訓激勵約束機制,不定時進行考核,并將其日常表現列入工資考核因素中,長期下去一定能夠培養出會計業務精通、有大局觀、堅持工作原則,講究工作效率質量的財務團隊,這樣就能夠提高其部門預算編制的質量。各單位也要根據自身狀況嚴格控制費用消耗費額和定額,科學制定開支標準范圍,加強其專項資金的管理,制定相應管理方法和實施制度,從而規范單位資金往來,提高其財務預算管理效能。

第四,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監管力度和法度。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和業務管理部門要嚴格根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相關規定要求來對其財務工作內容進行檢查和審計,確保其會計工作質量。事業單位部門也要建立相應的監督管控機制,對其會計基礎工作嚴格把關,對于單位內部工作也要做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有專人監督,凡事有據可查,對于一些不科學、違法的會計財務管理現象和相關工作人員都要進行一定的懲罰。拓寬審計監察范圍,最好覆蓋到事業單位所有業務內容,對于重要崗位和業務也要重點稽核,從而有效加強其監督水平和監督質量。

3結論

篇3

關鍵詞:水泥粉 煤灰 穩定碎石 基層 平整度 控制

路面平整度是評定路面質量的主要技術指標之一,直接反映了車輛行駛的舒適度及路面的安全性和使用期限。以無機結合料穩定粒料為基層的半剛性基層被大量應用于高等級道路路面結構設計中,它具有有效增加路面承載能力、水穩性好,且為面層提供穩定的支撐等顯著的優點,其中水泥粉煤灰穩定碎石基層可以有效減少干縮裂縫,近幾年已得到廣泛推廣。本文針對影響水泥粉煤灰穩定碎石基層平整度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措施從而提高平整度指標。

1.影響平整度的因素分析

1 . 1 材料級配

①材料級配的原因:粗、細集料粒徑偏大則一般離析;含水量偏小,則混合料較干燥,離析較大;進場原材料互摻,篩分不合格,各粒徑石料比例變化較大,粗、細集料未形成連續級配,骨料較多,離析較大。②施工機械的原因:混合料在進入拌和機進行拌合時,由于拌合時間的長短,導致混合料水分散失,粗骨料下沉或不能充分拌合;汽車接料和卸料時,靠近車尾和兩側離析嚴重;攤鋪機車廂兩側離析骨料分布接料斗兩側,出鋪材料離析;攤鋪機螺旋輸送器向兩側供料時,粗骨料向兩側輸送速度大于小的骨料,兩側骨料離析;平地機來回刮平時,粗骨料浮起,并在補平過程中造成材料不均勻和局部離析。

1.2混合料中存在過大顆粒

①影響了材料的均勻性,造成材料在級配中的份量分配不均;②過大骨料會對攤鋪機造成損害,如:打壞葉片、卡死進料口等;同時使攤鋪表面出現拉槽;③過大顆粒會使碾壓造成不均勻,局部壓實系數差異。

1 . 3機械操作

①平地機有兩個方面的影響需要注意。一是初壓作用:由于平地機輪胎有初步碾壓作用,如車輪未碾壓到位,則密實程度不同,后期會造成不平整;二是平地機操作不當,使全段密實段不均勻。②攤鋪機:攤鋪機作業中中途停頓,每次接頭處不平;攤鋪過程中隨意變換速度;攤鋪機履帶下不平整。③壓路機:壓路機選擇不當,未按“先輕后重”的原則碾壓;壓路機操作不當,未按重疊輪跡碾壓,或碾壓不按路線方向前行;碾壓時間掌握不當,即不在最佳含水量時碾壓,表面部分不易壓實,脫皮和松動。

1 . 4找準系統不準確,造成基層忽高忽低

①鋼絲不緊,中間有些下垂;②鋼絲掛點間距過大,造成鋼絲下垂;③平整度感應觸頭在鋼絲上有“跳躍”現象;④鋼絲掛點與測點有較小誤差。

1 . 5混合料含水量不當

①混合料含水量偏高——彈簧、波浪及粘輪等現象;②混合料含水量偏低——碾壓不成型、補水碾壓不易掌握;③混合料含水量忽高忽低——壓實系數不同,很難掌握。

1 . 6底基層平整度

①底基層表面平整度對基層的影響,例如:底基層某處平整度誤差為-20mm,基層填補該誤差,但是碾壓后仍有20-20/1.4=5.7mm的平整度誤差。②底基層標高誤差較大,有較大影響。如:標高誤差為5.6cm,采用上層彌補下層,碾壓后平整度誤差為56-56/1.4=16mm,已超過規范要求。

1.7接縫處理

①攤鋪工作段的搭接:新料與新料的搭接:起點與終點材料級配不同且蹲點高低不一;新料與舊料搭接:一是新舊搭接處直接鋪接,對舊段不作任何處理;二是對舊段處理長度不足,產生的斜坡未全面挖除,沒有挖到標高不變處;且新段虛鋪厚度沒有掌握好,且沒有橫向一點一點移向新段的碾壓方法,直接在新段上壓路機,造成新段混合料推移,接縫處材料相對減少,接縫處出現凹槽。②橋頭與構造物處的搭接;厚度及壓實度不易掌握,出現接頭處不平;同時行車沖擊、排水不暢等作用,接縫處產生低凹。

1.8后期養護不及時

基層后期養護不及時,措施不當,導致基層出現松散及坑槽現象;由于對成品保護意識單薄,或施工組織安排不合理,導致基層鋪筑后不能及時封閉交通或基層養生期滿后不能及時鋪筑面層,導致基層表面出現“跑飛”現象。

2.提高基層平整度的措施和方法2.1應盡量減少和消除材料離析現象

①選擇適當的材料級配,最大粒徑控制在31.5mm以下,骨料級配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中對集料級配的要求; 如果因原材料原因,如細集料粒徑偏大,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可適當減少粗集料用量,同比增加細集料用量,以減少材料離析狀況。②合理使用施工機械,主要有:混和料在卸料和運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中途停車和顛簸,同時根據運輸距離和天氣情況,考慮混和料是否采取覆蓋方式,以防水分過分損失。拌和機出料口在不影響正常卸料的情況下,應降低與自卸車廂間的高度,運料車應及時前后移動位置,保證均勻卸料,降低每次堆料高度;卸料后產生的離析材料應人工清理;攤鋪機向兩側送料時,螺旋送料器應保持轉速均勻,在攤鋪機后面應設專人消除細集料離析現象,特別應該鏟除局部粗集料“窩”,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補;運料車輛在向攤鋪機受料斗卸料時,應緩慢均勻地提升車廂,切忌速度太快。混和料在卸入攤鋪機喂料時,

要避免運料車撞擊攤鋪機。

2.2加強材料驗收

對進場原材料質量應嚴格要求,材料級配及篩分應滿足規范要求,對細集料含水量要嚴格控制,采取覆蓋等方式,避免因天氣原因影響原材料含水量。

2.3提高機械管理水平

①重點解決平地機反復整平,一般刮平二次即可;②重點解決攤鋪機中途停頓的問題。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加強拌和能力,提倡聯合供料;培養卸料駕駛員與攤鋪機的卸接能力;平時作好攤鋪機的維護和保養工作,注意履帶下的不平整;清掃底基層的小石子等雜物;防止人為造成攤鋪機停頓。③重點解決碾壓設備問題的方法:壓實設備應緊跟攤鋪機,及時進行碾壓,以防止混合料內水分蒸發,保證混合料在合適的含水量間進行成型。碾壓宜在水泥終凝前及試驗確定的延遲時間內完成,并達到要求的壓實度,同時沒有明顯的輪跡,碾壓段長度根據試驗段確定的長度及氣溫情況確定。采取“先輕后重、先穩后振、先邊后中、先上后下”,碾壓時不急拐、調頭,注意套壓、不少壓,掌握含水量,一次成型。

2.4按照攤鋪的找平方式,提供準確的基準面

混合料攤鋪時應配置自動找平的控制裝置,且在攤鋪機兩側掛設基準標高線進行標高控制。采用拉線控制虛鋪高度,除縱向拉線控制外,強調橫向流動線進行檢測,發現有低洼處時,在碾壓前及時填補。拉緊鋼絲,松緊適度,縮短掛點,防止下垂;注意緊線和松線時的安全;最好采用雙面掛絲。2.5確保含水量保持適度

粗細集料通過水泥漿粘附在一起,稠度一定的水泥漿能夠提供較大的粘附力,稠度過大或過小均會降低粗集料和細集料間的粘附力,導致集料離析。同時含水量過小會影響基層的強度,而含水量過大會導致基層成型困難,易產生波浪及較大的輪跡,導致基層表面平整度降低。

2.6嚴格底基層的平整度

在攤鋪底基層前應對下承層徹底清掃,清除雜物并灑水濕潤,恢復中線并進行高程測量,采用廠拌混合料,攤鋪機攤鋪,按照施工技術規范進行施工,確保底基層平整度。基層施工前對底基層進行復測,凡不合格者必須采取適當措施進行補救,使其達到要求。

2.7處理接縫,作好拼幅和接頭的搭接

2.8及時養護,保護好基層成品

總之,水泥粉煤灰穩定碎石基層平整度控制需要施工階段各環節系統控制,雖然本文對影響基層平整度因素和處理措施進行了總結,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實踐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從而進一步提高水泥粉煤灰穩定碎石的平整度。

參考文獻:

[1]公路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年6月.

篇4

會議采取征文與特別邀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特邀專家將在會上做主旨報告。征文面向全國中國古代史研究學者,包括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教師、博士后研究人員、博士研究生。會議籌備組將遴選符合本會主題、具有前沿性的論文選題,邀請作者撰文與會。會后將編輯出版會議論文集,特別優秀論文經作者同意后,將被推薦給《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或《古代文明》發表。

會議籌備組在會議基本主題范圍內,提出若干方向性選題建議,供考慮與會學者參考。

一、晚近中國古代史資料新發現的學術意義;

二、電子文獻、資訊擴展對中國古史研究的意義;

三、域外文獻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發展的意義;

四、對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實證方法及實證主義歷史學的新認識;

五、對中國古代史研究諸視野的評價(如西方中心主義、全球史觀、區域性研究、中國中心史觀);

六、對域外中國古代史研究成就、特色、局限的評價;

七、對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古代史研究各種模式性論說的評價;

八、對后現代主義對中國古代史研究影響的分析;

九、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啟示及相關評價;

十、歷史研究的“宏大敘事”與“碎片化”――中道何在;

十一、中國古代史研究國際化對研究者素質的新要求。

擬參會論文者請在2016年11月30日前向會務組提交參會回執,表明作者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與職稱、聯系方式、論文題目及提要。會議組委會將在2016年12月31日前發出正式邀請函。正式受邀與會者請在2017年5月15日前向會務組提交論文全文。論文需用MS-Word打字,頁下注,1.5倍行距。

會議為期2天、與會者旅行費用自理、會議期間食宿費用由會議承辦方承擔。

會議籌備組聯系人:

篇5

一、征文對象

本次論文征集活動面向全國范圍內色彩領域科技工作者,邀請中國流行色協會會員、基地企業、理事單位科技工作者參與,歡迎廣大色彩科技人員和色彩應用人員踴躍投稿。

二、征文類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開發表或在三年內公開發表的原創性論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發表的論文),已請注明出處。

三、征文內容

色彩科學應用與發展領域的各類研究及應用成果。內容包括:紡織品、服裝及服飾、工業設計、汽車工程、城市規劃、城市建筑與環境色彩、室內裝飾、光學、照明設計、數碼設計、印刷技術、色彩文化、藝術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設計、個人形象設計等。

四、征文要求

(一)內容

立意新穎、色彩應用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意識、圍繞主題、理論或方法創新務實、觀點明確、資料翔實、文獻引注規范。

(二)篇幅

論文正文字數不超過5000字、摘要不超過300字。 (三)格式

論文采用Word文擋,頁面按A4紙排版,正文字體為宋體五號字,單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題目;(2)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關鍵詞:(6)正文;(7)參考文獻;(8)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稱職務、研究領域和成就、通信地址、電話、傳真和E-mail。請在參考文獻之后附作者簡介。“作者簡介”請用五號黑字體左起頂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簡介在200字以內。論文中圖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論文應為作者原創,尊重知識產權,不得抄襲剽竊他人學術論文和學術觀點及圖片,無侵權或版權糾紛,組委會不承擔核實義務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責任。

五、論文提交

請于2012年9月30日前將論文和論文征集登記表以電子郵件方式發送到組委會電子信箱,并將報名表傳真至組委會。論文征集登記表請登陸.cn下載。

六、其他

(一)經評審,入選的優秀論文將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為論文作者頒發優秀論文證書,并擇優在《流行色》、《色彩中國》和中國流行色協會網站等媒體刊登。論文集將被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集全文數據庫”收錄。

(二)部分入選優秀論文將推薦在11月30日召開“紀念中國流行色協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報告會上宣讀及做學術交流。

(三)本次論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秦愛梅

電話:010-85229522 85229582

傳真:010-85229531

篇6

內容摘要:政府會計這一研究領域國外學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國政府會計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經過近十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雖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近年來的政府會計理論研究情況和成果進行回顧和評價,為未來政府會計的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政府會計 文獻回顧 評價

1994-2009年會計期刊發表政府會計論文情況分析

(一)會計類核心期刊刊登文章的數量結構分析

對會計類核心期刊發表政府會計類研究論文的數量結構進行統計,可以看出,1994-2009年我國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政府會計方面論文總體篇數不多,為259篇。17種會計類核心期刊十幾年刊發政府會計方面的文章占前四位的分別是財會月刊、財會通訊、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占了文章總數的70%以上。而其他核心刊物發表的政府會計方面論文較少,其中審計研究和中國審計發表的政府會計方面論文為0。這說明我國的政府會計研究起步較晚,學術領域的研究氛圍不夠濃厚,導致我國政府會計研究相對發展緩慢。

(二)各種期刊刊登文章的年限分布情況分析

會計類期刊在不同年份內發表政府會計類研究論文的數量結構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反映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來有關政府會計的論文數量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是在2000年前后有關政府會計的論文數量呈下降趨勢,本文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此段時間我國致力于企業會計制度的建設,國家政策導向企業會計研究,學者也更多地關注企業會計的相關研究。2002年有關政府會計論文數量開始上升,并從2006年開始大幅度增長。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2006年我國頒布《企業會計準則》實現企業會計的國際趨同,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規范體系走向成熟,而政府會計的研究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建立績效政府、服務政府與透明政府的需要,因此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學術界也更加關注政府會計研究。二是國外政府會計理論體系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以及政府會計改革的不斷推進,為我國政府會計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三是財政部、中國會計學會將我國政府會計研究和政府會計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我國政府會計研究的理論成果

(一)政府會計的界定及特點

1.政府會計的界定。何嘉萍(2002)、張霞(2003)、李強等(2005)認為我國政府(預算)會計,是指各級政府、使用預算撥款的各級行政單位、各類事業單位核算和監督各項財政性資金運動、單位預算資金運動的過程與結果以及有關經營收支情況的專業會計。景宏軍、王蘊波(2008)將預算會計定義為:用于確認、計量、記錄預算批準和預算執行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活動或事項,報告預算撥款和撥款使用情況的信息系統;將政府會計定義為:反映、核算和監督政府單位及其構成實體在使用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過程中財務收支活動的會計管理系統。認為政府會計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運用公共資源及受托責任履行的情況.它從功能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政府財務會計、政府管理會計、政府成本會計和政府預算會計。

2.政府會計的特點。李定清、劉東(2003)認為在政府會計體系方面,我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會計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共同組成政府會計體系;在政府會計模式方面,我國政府會計是預算會計模式。宋衍蘅、陳曉(2002)指出不同政府會計模式之間差異產生的原因;法律體系不同;議會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不同;聯邦(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不同。在我國非企業會計體系的構建方面,很多學者做了探討。段愛玲(2003)把企業會計體系以外的預算會計體系分為政府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王慶龍(2004)則把非企業會計體系分為非營利組織會計(分為民辦非營利組織、公立非營利組織會計即事業單位會計兩種)和政府會計(分為行政單位會計和財政總預算會計,其中財政總預算會計為核心部分)。路軍偉、李建發(2006)認為應當以是否掌握和使用公共資源以及是否承擔公共受托責任作為判定政府單位的兩項重要標準,并據此重新構建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

(二)政府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

詹雷、王成(2004)認為政府會計概念框架不同于企業會計概念框架,表現為:政府不存在剩余索取權的股東,缺少界定清晰的所有者權益;政府的產出是公共物品或自然壟斷產品;政府經營目標比企業經營目標復雜得多;政府的利益相關者眾多:政府資產并非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政府的許多資產不是通過交換性、互利易取得;政府職責相對固定;政府服務接受者和政府收入提供者之間不存在對應關系;政府活動缺乏企業所面臨的制約力量;政府預算必須公開。

東洋(2004)進一步指出了構建政府會計準則概念框架的重要性:有助于具體規范間的相互協調;增強準則的可理解性:有助于政府會計準則發展和演化的連續性。貝洪俊(2005)提出政府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包括:政府會計目標、政府會計假設、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政府會計要素、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政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并且將我國政府會計概念框架分為了三個層次: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對象和會計目標;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陳志斌(2009)在剖析、總結相關改革模型的基礎上,依據權變理論,提煉、總結和構建了一個包括觸發器、結構變量、實施、實踐與反饋等四個子模塊的政府會計概念框架整體分析模型。

(三)政府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改進建議

李建發、(2004)指出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應提供以下信息:政府公共部門的財務狀況和財務活動結果、成本費用,以及受托業績。程曉佳(2004)在研究政府會計改革與財政透明度時指出,政府財務報告的內容至少應當包括:政府財政活動的所有信息;其他公共部門的準財政活動;中央政府的或有負債對財政的影響,以及稅收支出的定量信息;披露包括中央政府的全部負債、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的所有信息;政府財政報告的合并信息;政府績效報告。因此改革后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可由政府財務報告、分項財務報告、統一財務報表、附注及非財務信息組成。貝洪俊(2004)進一步建議,政府財務報告除了提供財務報表外,還應提供管理層闡述與分析、要求披露的補充信息等。王慶東、常麗(2007)認為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改進應該樹立雙重導向觀,即兼顧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內部控制以及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張雪芬(2008)認為從我國目前各方面對政府財務信息的需求來看,我國應選擇以政府為主體編制政府財務報告。它包括兩個報表體系和綜合文字說明:一個報表體系是財務報表體系(基于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包括資產負債表、財務運行績效表和現金流量表;另一個報表體系是預算報表體系(基于收付實現制),包括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報表及一些附表。綜合文字說明部分包含宏觀經濟環境分析、政府財務狀況和管理績效分析、經濟發展趨勢分析、財務報表以外應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內容。

(四)政府會計改革

1.國外政府會計改革的經驗及教訓。李雄飛(2003)指出OECD國家權責發生制預算和政府會計改革的成效是:財政狀況得到了控制,財政支出明顯減少;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產出及績效管理,使政府工作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公共服務得到改善;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上提供的政府會計信息,使政府財政收支的透明度得到提高;權責發生制預算和會計能全面、真實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提高政府防范風險的能力。黃世忠、劉用銓、王平(2004)指出美國聯邦政府會計改革中存在的十大缺陷,包括聯邦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以及內容的完整性存在問題,聯邦政府財務管理系統存在致命的信息安全缺陷,內部控制存在薄弱環節。李雄飛(2003)也指出了政府會計改革中的難點:改革過程中,會計層面的問題較易解決,但預算層面較為復雜;最主要和最艱巨的工作是對政府所擁有的資產進行評估,按評估價值登記入賬,編制期初資產負債表;對政府雇員養老金、福利及各種補助和因此帶來的負債的確認較困難。

2.我國政府會計的現狀及改革思路。鄭彩風、趙福山(2003),王雍君、蔡燕青(2003)認為我國政府會計缺乏一個整合的會計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會計核算的確認基礎不適應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會計核算的內容無法反映公共財政管理的全貌;現有的會計核算方法不滿足政府采購的需要;無力提供績效方面的信息。王淑杰(2004)認為,財政赤字壓力大,財政績效難以考核,以及政府會計透明度不高等是國內外進行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的原因。金希萍(2007)認為就我國而言,建立公共財政,實行部門預算,建立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和國庫單一賬戶制度都是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這些直接影響著政府會計與財務報告的內容與方法,要求政府會計制度、核算方法作相應改革。劉玉廷(2004)提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會計標準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也是當務之急。張琦(2007)建議在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學術支持方面,應加強政府會計的研究;把握研究重點,特別是自然資源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難點問題;重新定義政府會計要素,引入成本概念,正確看待成本改革問題;改革報告主體等。

我國政府會計研究現狀總結

(一)政府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已初具規模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和政府會計準則建設,應當理論先行。學者們廣泛研究了政府會計目標、政府會計要素、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政府會計假設等政府會計理論框架構建中的重要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在我國的特殊性和適用性,并取得較大的成果,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和企業會計研究成果

絕大部分學者在進行政府會計研究時采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包括政府會計的中外比較、政府會計與企業會計比較等。通過與企業的比較研究,學者們歸納出政府會計與企業會計的異同點,如政府會計目標的公共受托責任特征等;通過與國外政府會計的比較研究,學者們探討了政府會計理論在我國特殊社會經濟環境中的適用性,為我國政府會計理論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三)研究成果尚缺乏實踐指導性

從目前的研究內容上看,一部分學者較為關注政府會計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政府會計的目標、要素、基本假設等,而另一部分學者主要介紹國外政府會計的改革經驗,但具體如何在我國政府會計實踐中運用,大多學者并未作深入的研究。大部分文獻還停留在對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理論比較上,未將理論研究與我國財政和預算改革的實踐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聯系起來。

(四)研究內容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政府會計的研究內容涉及面廣,但缺乏對單個問題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從文章的標題來看,大量的文獻是以“政府會計諸項比較”、“中美政府會計理論框架比較”等涵蓋面較廣的標題命名進行研究。針對某一特定問題,如我國政府會計目標的定位、政府會計確認基礎研究等專項系統的研究成果較少。大部分學者的研究僅停留在一兩篇文章上,缺乏對政府會計長期深入的研究。另外,現有文獻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多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實證研究的成果較少,在本文選取的442個樣本中僅2篇,不到全部文獻總數的1%。

(五)研究力量相對薄弱

在財政部和中國會計學會的支持下,學者們日益關注政府會計理論的研究。但我國政府會計的研究力量相對企業會計而言仍相對薄弱,10余年來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政府會計文章僅200多篇,這與我國企業會計蓬勃發展并取得豐碩成果的現狀相比是極不對稱的。因此,長期致力于政府會計研究的學者人數還有待增加。

參考文獻:

1.馮虹.我國政府會計的相關問題與改革建議[J].財政監督,2011(14)

2.陳均平.中國政府會計問題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

篇7

【關鍵詞】會計學科;會計學術研究;會計教育;會計

一級學科;學術評價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屬于會計學科的本科專業至少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三個專業,歸屬于工商管理專業類。其中,會計學專業設置最早,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會計學本科專業,其后不久,少數高校還一度招收了會計學專業的研究生;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可以說是從原會計學專業中衍生、獨立出來的新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于1998年進入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審計學專業則于1998年作為試點專業進入該目錄,到2012年才正式進入該目錄。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會計學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盡管財務管理學和審計學在該目錄中尚不是獨立的二級學科(專業),但許多高校已經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自行設置了財務管理學(有的高校命名為“財務學”)二級學科(專業),并招收普通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審計學也可以獨立設置為二級學科,但目前尚不多見)。此外,在該目錄中,會計和審計研究生均被設置為專業碩士學位。會計學術研究、會計學科和會計教育三者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會計學術研究和會計學科的設置直接服務于會計教育;會計學術研究的成果、水平、質量、風氣、活躍程度,以及會計學科設置的合理性,也會直接影響到會計教育的水平。反過來說,由于會計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是會計學術研究的主體,所以提高會計教育的質量理應成為會計學術研究最主要的動力;會計學科設置也會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制約因素。會計教育的規模、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以及會計學術研究的水準,都是會計學科設置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重點從我國當前會計學術研究的導向以及會計學科設置的角度,論述了會計學科面臨的發展瓶頸,以及對會計教育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會計學術研究的不良導向及其危害

(一)會計學術研究的不良導向

近年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所從事的會計學術研究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將會計研究劃分為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兩種類型,而且基本上將實證研究等同于會計學術研究,同時對會計實證研究的理解和實際操作往往又非常狹隘。當前會計實證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利用一些公開的文獻數據,參考一些英美國家的外文期刊,運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工具,通過相關分析或回歸分析來檢驗事先提出的假設。但是這些假設的理論依據及演繹推理過程常常十分薄弱,而且工具運用得并不嫻熟。也就是說,時下流行的會計實證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從形式上看具有數理化、數量化、模型化、科學化、多學科交叉性等明顯特征,比較符合目前高等學校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積極推進高校國際化的潮流。在這種背景下,具有前述特征的會計實證研究幾乎變成了會計學術研究的代名詞。而除這類會計實證研究以外的會計研究類型往往被籠統地稱為規范研究。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分類一度在經濟學中非常流行。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界興起經濟解釋思潮,試圖將經濟學改造成像物理學一樣的實證科學,其研究類型當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為什么”的實證研究;“應該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稱為規范研究,并因其不符合經濟學所追求的實證科學目標要求而受到排斥。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會計學界追隨經濟學的這種發展趨勢,將這一分類應用于會計學,并將實證研究作為正宗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規范研究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排斥和抑制。事實上,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分類并不符合會計學作為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性社會科學的學科特征,因為作為一門工程性質的社會科學,規范研究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類型。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會計學界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升高校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了美英會計實證研究模式的深刻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將會計實證研究搞得更加模式化、更加極端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會計學博士生及學術型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幾乎都是實證研究,這些論文往往局限于資本市場等比較狹窄的領域,對于政府會計、管理會計、會計信息化等不太適合實證研究的專題則很少涉及。高校為了使得博士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盡快掌握會計實證研究的技巧和方法,不但成倍增加“計量”課程、削減會計類課程,而且舉辦的校內外會計學術講座也幾乎都是“實證”風格的。學術型研究生對于大量來自于會計理論及實踐的會計問題視而不見,因為其難以寫成實證研究樣式的論文而不再感興趣,或者由于知識結構所限只能去寫實證研究類論文。在這種氛圍之下,會計實證研究的課題設計也更容易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師對于寫非實證研究類的會計論文沒有積極性,因為寫了也難以在被認可的雜志上發表。

(二)會計學術研究不良導向的危害

不可否認,開展一定程度的嚴謹的實證研究對于會計學科的發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會計學與經濟學等解釋性學科的交叉聯系,從而開拓會計研究的新視野。但是,盲目推崇會計實證研究,不理性地任意拔高實證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甚至將其視為會計學術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則是很有害的。首先,盡管會計實證研究也進行一定程度的經驗研究,但由于受其總體研究目的所限,更由于其形成的模式化狀態,此類研究往往缺乏通過運用調查研究、案例研究、試驗研究等多種手段對會計實踐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從而無法滿足解決會計實踐問題、健全會計(包括管理會計和審計)制度及發展會計理論的需要。其次,由于受到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制,會計實證研究熱衷聚焦于資本市場等比較狹窄的領域,對會計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管理會計、會計史及會計思想史、法務會計、國民經濟核算等)缺乏應有的關注。再次,會計理論通常表現為用于指導、評價會計實踐及其結果的建設性理論,在會計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會計準則、制度、方案、對策,通常表現為定性假設而非定量假設,而這種理論和假設往往難以納入以定量研究為特征的實證研究模式。因此,該類研究通常表現為與會計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相脫節。最后,由于社會科學概念操作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更由于會計研究工作者自身統計技術以及嚴謹性的欠缺,大量會計實證研究的研究假設缺乏比較成功的操作化過程(如對有關概念未經嚴格的定義、武斷地以某一單一指標代表內涵豐富的抽象概念、相同概念或指標采用不可比的計量方法等)。因此,會計實證研究往往在經驗層面上就缺乏可比性,也難以取得共識,而且相當多的此類研究中的研究假設缺乏明確的理論檢驗對象,其理論意義也就變得含糊不清。

二、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且學科設置層次有待提升

(一)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

會計學術研究之所以走上與自身的學科性質并不相匹配、進行會計理論與實踐比較脫節的會計實證研究的道路,與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且受到強勢學科的擠壓有密切的關系。自盧卡∙帕喬利于1494年發表《簿記論》起,會計學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50年代,會計學正式分化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眾多的會計分支學科(如成本會計學、稅務會計學、國際會計學、環境會計學、人力資源會計學、銀行會計學等)也在此后陸續形成,但這些分支學科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納入財務會計學或管理會計學兩個分支。更令人遺憾的是,會計學分化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后,放棄了會計學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原則和理論框架,從而使會計學失去了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財務會計學主要采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概念框架,放棄了傳統會計學的原則和理論架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然而其概念框架卻陷入了難以克服的理論困境之中;而管理會計學雖然是一個多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卻與理論框架獨立的財務會計學并列為會計學的兩大分支。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將其他已經有所發展的會計分支學科硬性納入財務會計學或管理會計學框架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另外,從會計學中分化、衍生出來的財務管理、審計學,以及法務會計學、國民經濟核算等會計邊緣學科,長期以來也未能在理論上實現與狹義會計學的有效整合(曹偉,2015)。因此可以說,整個會計學科體系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20世紀5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界興起經濟解釋和實證研究的思潮,試圖將經濟學改造成像物理學一樣的經驗科學。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可以認為這是對于經濟學科學化努力的一種肯定。在這種背景之下,經濟學無疑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性強勢學科。20世紀50年代以前,會計學尚未受到經濟學實證思潮的影響,長期以來會計研究者從會計實務和會計實踐出發,探索會計自身的發展規律,歸納總結出會計學的基本理論架構,并將會計學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不斷開拓會計學發展的新局面。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芝加哥大學為代表的美國會計學術界,追隨經濟學的新的發展趨勢,將會計研究納入經濟學的研究體系中,逐步將實證研究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此外的研究方式一般被認為屬于規范研究,進而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會計實證研究在美國迎來全盛時期,進入20世紀90年代,會計學術界開始對實證研究進行反思。但是,實證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會計學術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斷,在美國的普通高校中,會計學這種實用性學科,受到經濟學這種強勢的基礎性學科的強烈挑戰。高校會計學的研究人員為了爭取更好的發展空間,主動將會計學納入經濟學的羽翼之下,使會計研究更多地成了經濟學研究的附屬品。但是美國是一個價值多元的國家,其高校也是高度自治和價值多元的,因此,實證研究以外的會計研究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會計學科設置層次有待提升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幾乎全部是公立大學,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在學科設置方面執行國家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規定,高校自行設置學科的自微乎其微。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之前,會計學屬于經濟學門類之下的一個專業,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學位及博士后制度均設置齊全,當時還沒有設置財務管理及審計學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及審計學的人才培養均通過會計學專業進行,并授予經濟學學位。1997年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管理學學科門類,會計學成為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二級學科是學位授予單位實施人才培養的參考依據(第三條)。從此國家教育管理部門開始突出一級學科的作用,并按照一級學科對普通高校進行學科評估(此前是更突出二級學科的作用,并按照二級學科進行學科評估)。應當看到,會計學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特征,屬于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基礎性學科,其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疇;另外,只要有受托責任關系及其相應的會計活動,就需要相應的審計活動作為保障,因此審計的意義也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也是如此。盡管這三個專業具有分立的必要性,但是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聯系,有共同服務于相同目標的一面,若不以宏觀綜合的視角看待和管理這三個專業,很容易畫地為牢、人為割斷聯系,從而難以實現三者共同的目標。在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科的評價和管理開始采取突出一級學科、淡化二級學科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也開始按照學科門類及一級學科劃定自己的核心期刊范圍,并對核心期刊進行分級,以此作為對論文科研成果質量評價的依據。普通高校擬定的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大多以SSCI以及教育部與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依據。CSSCI收錄的期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及省級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學報、國家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期刊組成。該期刊目錄很難照顧到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會計學和審計學各自只有一本期刊入圍就是例證。高校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為了能夠在學校認可的更高層次期刊上,紛紛轉向與會計理論、實踐、教學比較脫節的、與經濟學聯系更緊密的、逐步模式化的實證研究。這種局面的形成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然而會計類學科設置層次低、自身缺乏話語權,則是其中不容忽視的兩個重要因素。

三、會計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由于社會和市場需求旺盛,就業門路寬廣,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都是很熱門的專業,辦學高校多、學生多、生源好、教師多是這三個專業的重要特點。會計類專業辦學層次齊全,本、碩、博都有,其中,碩士層次又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兩種類型,有條件的高校學術型碩士開始采取碩博連讀的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培養質量;專業碩士不被鼓勵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直接到實務部門就業。普通高校師資主要有兩個來源渠道:一是國內外博士畢業生(也有少數優秀的學術型碩士畢業生);二是從國外高校教師中引進(會計類師資主要來自美英國家或擅長在美英國家期刊的英語系國家或地區)。近年來,會計學術界本來就存在對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片面認識,而在按照期刊大類進行分級評價論文質量的制度背景之下,經過有關利益主體的博弈,最后在會計學術圈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固的均衡狀態,即會計學術研究只有做“會計實證研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種學術評價制度和學術氛圍之下培養的博士生和學術型碩士生,由于將大量時間用于“計量”課程,滿足于依據一些現成數據及外文資料制作實證研究樣式的,對于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的專業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這些學生又成為將來國家最重要的會計學術力量和師資來源,他們作為教師又將同樣的學習和研究方式傳遞給未來的學生。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日新月異,由此產生的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方面的問題異常復雜、難解,不管是在政府監管層面,還是在社會和組織的管理層面,都對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端財、會、審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將由制造型大國轉型為創新型和金融型大國,不管是宏觀的經濟管理還是微觀的企業管理,難度都將成倍增加。財務管理作為金融管理和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從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師資狀況、教學狀況和博士生的論文狀況來看,會計教育不容樂觀。先不說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管理會計方面的人才能否滿足企業管理和經濟管理的需要,就拿具有基礎性、規范性、法規性的財務會計來說,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采取了與國際會計準則持續趨同的政策,而后者不僅不斷公布新準則、修改舊準則,而且越來越復雜化。而研究生由于熱衷于實證研究,對實證研究以外包括會計準則在內的其他領域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因此對于國際會計準則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如資產負債觀、公允價值、資本保全、決策有用性等)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對于會計準則與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樣勢必影響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的正確運用,而會計準則則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和企業財務評價的重要基礎。

四、關于會計學科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對會計學科進行理論整合,充分認識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后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并衍生出財務管理、審計學、法務會計、國民經濟核算等眾多的分支學科。可以看出,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遵循著不斷分化的總體趨勢。在對這些會計分支學科進行理論整合時發現,會計學科體系其實應當分為如下幾個層次:基礎會計學、狹義會計學(會計信息系統)、邊緣會計學科、廣義會計學。基礎會計學反映了長期以來支撐會計學發展的最基礎的理論結構,用來實現最基本的會計目標——分期核算企業投入產出的經濟效果。通過基礎會計學可以形成企業基本會計報表:綜合收益及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狹義會計學是建立在基礎會計學之上的會計信息系統,可以分為對外報告會計和對內報告會計兩個子系統。有人將財務會計等同于對外報告會計,將管理會計等同于對內報告會計,這種認識其實并不科學。因為如果是這樣,稅務會計、政府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對外報告會計系統就無法整合進入會計信息系統,財務會計則容易被誤解為不具有內部管理職能。另外,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學科缺乏共同的學科基礎和理論基礎,二者各自發展其概念框架且共同稱之為會計學,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而且,目前由FASB及IASB所主導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論困境。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會計學科重新進行理論整合。理論整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構建會計學的基礎理論結構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基礎會計學;其次,以基礎會計學為基礎,根據具體會計目標,建立對外報告會計和對內報告會計兩個子系統(狹義會計學)。狹義會計學依然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從基礎會計學(實質就是傳統會計學)到狹義會計學,既是學科分化的過程,也是學科交叉發展的過程。如對內報告會計可以看作是基礎會計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稅務會計可以看作是基礎會計學與稅務管理的交叉學科等。典型的會計邊緣學科目前主要有國民經濟核算和法務會計學,它們屬于狹義會計學與有關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前者可以看作是會計學(主要是基礎會計學)與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等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后者可以看作是會計學與審計學、法學、檢查學等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這兩個學科雖然也是以提供貨幣信息為主,但由于它們不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主要是不符合會計主體假設),因此不將其納入狹義會計學下。目前,國民經濟核算通常設置在統計學科范疇,法務會計學則主要由法學學者在研究。會計學者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重點從會計學角度來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和法務會計學。廣義會計學則是對(狹義)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等學科所做的又一次整合。財務管理是從會計學延伸而來,可以看作是管理學與會計學的交叉學科;會計側重于資金信息的提供,財務管理則是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所以二者聯系緊密。審計是對會計和財務管理活動的鑒證和監督,所以審計學依存于會計學和財務管理。由于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三者同屬于會計主體價值管理(資金運動管理)的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從價值管理的角度,將會計學、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等學科整合為廣義的會計學。從已有會計學科的基本發展脈絡可以看出,會計學科是在滿足經濟和社會管理要求的過程中,通過會計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以不斷分化的形態向前發展的。顯然,這種學科分化擴大了會計學的視野和研究領域,提升了會計的功能和作用。學科的交叉和分化對于學科發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但是還需要經常性地對學科進行理論整合。通過學科的理論整合,可以進一步發現學科之間的理論關聯,從而對有關學科進行調整,形成學科體系或學科群。比如,通過整合現有會計學科發現,有必要恢復和建立會計學的最基礎的學科——基礎會計學;將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并不十分恰當;狹義會計學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一些會計學科之所以被稱為邊緣學科的理由;有必要按照價值管理將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價值評估等學科整合為廣義會計學;可以按照價值管理將廣義會計學、金融學、財政學、稅務學進一步整合為一個以價值管理為特點的學科群。另外,會計學界應當有會計學屬于基礎學科的意識,將會計學同時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來進行建設,認識到會計學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疇。會計最基礎的功能是會計主體的貨幣計量和信息提供。會計主體不僅包括工商企業,還包括其他類型的企業以及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不僅服務于企業內部的各種職能管理,而且服務于資本市場管理、金融管理、稅收管理、國民經濟管理,以及法務管理、社會責任管理等。作為企業或組織綜合性財務信息的提供者,會計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為財政、金融、資本市場運行的不可分離的基礎。會計還是市場經濟得以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因為市場經濟建立在產權界定明晰的基礎之上,會計通過復式記賬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財產權、所有者權益、債權人權益,以及所有者權益的重要來源——利潤,因此如果沒有會計,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都是難以想象的。從會計學中分化出來的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學也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疇。只要有受托責任關系及其相應的會計活動,就需要有相應的審計活動作為保障。審計是國家財政資金運行的保障,是資本市場和金融運行的必要制度安排。這些都足以說明審計的意義早已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僅工商企業需要財務管理,任何企業及有資金運行的組織都離不開財務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難以涵蓋財務管理。

(二)提升會計學科的層次,增加學科建設和評價的話語權

在目前按照一級學科進行學科管理和評價的情況下,原會計學科被分割成幾個二級學科,各自為政,在政府和學校層面進行學科建設和評價的話語權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在會計學科整合的基礎上謀求建設會計學一級學科。在國家沒有批準會計一級學科之前,會計界也應當有會計一級學科的意識,為會計學科的發展和評價出謀劃策。事實上,成立會計學一級學科的條件已經具備,筆者對此也做了專門論述(曹偉,2015),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①會計學有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基礎理論結構;②會計學擁有眾多的分支學科并已形成體系;③從會計分支學科中已經分化出財務管理、審計學等獨立的專業;④會計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疇;⑤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三個專業既有分立的必要性,又有整合的必要性;⑥會計學科各專業具備很強的社會需求和較高的招生規模。最近一次政府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目錄(2011年)》,并沒有將會計學列為一級學科。會計學界、教育界、實務部門,以及會計主管部門、有關團體,都應為此積極努力。盡管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如果主觀上努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可能下一次還是不能成功提升會計學科的層次。要做的準備工作至少有:①對有關會計數據進行統計,以示會計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影響之巨大;②對會計學科史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以示會計學科和會計教育有著長期的淵源和共同的知識積淀;③呈現會計學獨特的方法和理論,以示會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④從理論上梳理和構建會計學的學科體系,以示會計學科邏輯嚴謹、根深葉茂;⑤整合屬于一級會計學科的二級學科,論證這些二級學科的有機聯系以及共同的目標;⑥論證會計一級學科獨立的必要性,以及與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等二級學科的關系。

(三)精心打造會計類學術期刊,發揮會計類期

刊及同行評議在會計學術評價中的推動作用我國會計類學術期刊其實并非很少,只是在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學術評價的背景下會計期刊被邊緣化了。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學目前歸屬在教育部學科目錄“工商管理類”之下。工商管理中的二級學科很龐雜,強勢二級學科是企業管理等;而且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的學術成果往往難以區分。因此,在進行學術評價時,這兩個一級學科通常是捆綁在一起選擇和確定核心期刊目錄的,導致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企業管理方面的期刊幾乎壟斷了這兩個一級學科的核心期刊目錄。進入CSSCI目錄的會計類期刊只有《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近公布的“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通用的A類期刊目錄,也只有《會計研究》屬于會計類期刊。但是,設置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三個專業的高校數量、碩博研究生人數、教師數量等指標,與管理科學與工程及工商管理類的其他專業相比,其相對數量要占絕對優勢。在這種矛盾非常突出的情況下,會計研究的論文成果自然紛紛轉向管理學和經濟學期刊,這也是會計學術界不愿意觸及會計問題、熱衷于所謂會計實證研究的根源之一。要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會計學術團體及會計學界的有識之士必須呼吁增加會計類期刊在學術評價核心期刊目錄中的數量。提高會計類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地位,也是這些會計類期刊提升辦刊質量的必要條件之一。另外,還應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創辦會計期刊以及會計學與有關學科相交叉的期刊,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目前,除了北大、清華等極少數高校分別創辦了以實證研究風格為主的會計期刊,絕大多數高校,尤其是一些老牌會計傳統高校都還沒有創辦或形成有影響力且風格鮮明的會計學術期刊。會計學術評價最終還是要靠內容評價,因此必須建立同行學術評議制度。

(四)反思會計研究方法論,避免學術研究模式

化和單一化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專業,一方面表現出“很熱”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環境和評價體制之下,會計學術界人士(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的教師和學術型研究生)盡管身在會計隊伍中,但又有意無意地極力回避會計中的問題,“一窩蜂”式地熱衷于比較模式化的會計實證研究。雖不能說這些會計實證研究與會計理論和實踐無關聯,實則是會計研究視野中的一個并非很大的領域;如此的“以偏概全”且追求形式化,又表現出會計學術研究“極冷”的一面。這一現象值得思考和研究。一位長期在國外任教、后來回國的著名會計學教授表示,在美國同樣存在這種現象。他說:“一個頭銜為‘會計教授’的學者,大概代表他是教會計的,他的學術專長很可能是信息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心理學。會計只是應用技術,經濟學與心理學才是學術。”這段話的前一句,可能意在說明存在于美國的一個事實:教會計的會計教授研究專長不是會計,而是經濟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充其量在其專長的學科中加入些會計的“佐料”。而后一句話,則意在說明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觀原因:會計只是應用技術,無須多加研究;經濟學和心理學是學術,所以教會計的老師要研究學術就要研究經濟學或心理學。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分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自然科學中的工程技術學科更是包含龐大的體系,難道從事臨床醫學的,為了做學術研究就一定要從事生理或病理研究嗎?從事土木工程的,為了做學術研究就只能研究數學或物理嗎?從事建筑學的,為了所謂的學術研究和多發表SCI論文,就都要研究建筑科技嗎?顯然,這是不可思議的。會計現在難道還只是500年前的復式記賬法嗎?上述觀點反映出對學科的片面理解和對應用性社會科學的歧視。存在這種教學專長與研究專長相分離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扭轉的,而不應當是被鼓勵的。會計研究走上模式化的“實證研究”之路,就是這種教學專長與研究專長相分離的表現。現在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擺脫這種局面。深刻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并且端正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認識,端正對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認識,無疑都是必要的。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盡管與認識論有關,但最直接的原因還在于目前按照大類期刊等級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質量的制度背景下,會計學科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在制定評價規則方面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可以想象,在科研隊伍十分龐大,擁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熱門專業的會計學科,在一些高校的科研評價中只認可《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兩本國內期刊,會形成什么樣的學術生態和結果!

(五)在會計學術研究中重視“跨行業”和“跨學科”研究,拓寬會計學的研究視野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已經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事實。但會計學科的學術研究卻不盡人意。高校會計研究的高端人才不愿意關注會計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會計理論和實踐越來越脫節,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會所重視,表現出“空心化”和“邊緣化”的趨勢。這一現象形成的總體原因比較復雜,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會計學科在20世紀經過學科分化以后,缺乏有效的理論整合,自身存在理論困境,從而未能形成嚴謹的學科體系;二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于世界會計學領導地位的美國會計學術界,在會計學科面臨自身理論困境及強勢學科的壓力之下,將服務于經濟學等學科的會計實證研究作為會計學術研究的正宗,從而使會計學術研究陷于狹隘的境地,并逐步偏離以解決會計問題為導向的正確道路。進入21世紀之后,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引導下,我國高校為了盡快提升國際化程度和高校世界排名,通過制定有關學術評價制度,使美國高校學術界的會計實證研究方式迅速被我國會計學術界廣泛接受,而且其在國內的應用比美國更為模式化和形式化。應當說,最早在美國會計學術界開展的實證研究,是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與會計學相交叉的一種跨學科研究,不失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但遺憾的是,過分夸大了這種實證研究在會計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會計學術研究應當在夯實會計學科自身理論的基礎上,繼續走跨學科發展的道路,以擴大會計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同時也為龐大的會計學術研究隊伍提供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學術空間。傳統的會計實證研究應作為會計學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領域來看待,而絕非會計學術研究的全部。會計學跨學科研究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首先,會計學研究應注重與不同行業的結合。我國自從實行市場經濟、按照西方國家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設置會計學科體系以來,一直很注重一般工商企業會計的研究,但是由于矯枉過正,嚴重忽視了行業會計的研究,而一些特殊行業的會計問題卻非常具有特殊性和挑戰性,如金融、保險、農業、互聯網經濟等。其次,會計學術研究除傳統的納入解釋性學科研究循環的實證研究以外,應當大力開展與稅務管理、金融管理、財政管理、企業管理、國民經濟管理、法務管理、網絡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提升會計學科服務社會和經濟管理的能力,擴大會計學科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淡化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分類,突出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和制度研究的結合;在開展經驗研究時,提倡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鼓勵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舉。在進行學術評價時,應突出會計專業期刊,并注重研究成果的會計學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陳孟賢.當代會計研究方法:檢討和反思[J].會計研究,2007(4).

曹偉.論會計學科的理論整合及會計學的邊界[J].當代財經,2015(1).

曹偉.會計學一級學科設置探討[J].財會通訊,2015(1).

曹偉.應用型社會科學研究邏輯重構與會計研究方法反思[J].財會通訊,2014(10).

曹偉.論會計研究的研究類型和研究取向[J].甘肅社會科學,2015(2).

葛家澍,占美松.關于會計實證研究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7(12).

袁衛.機遇與挑戰:寫在統計學成為一級學科之際[J].統計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