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01 13:0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桃花源記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桃花源記讀后感

篇1

桃花源記》,在一部浪漫傳奇里,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幾乎寄托了中國人所有的夢想,無都市之喧囂,無塵世之煩擾。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桃花源記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桃花源記的知識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并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

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里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的來源)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要(古義:邀請;今義:表示意愿)

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于之”,即“從這里”。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云):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發(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不屬于150實詞范圍內)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里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舍棄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并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里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于水源"的省略.)

9.四個“然”

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桃花源記讀后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向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篇2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方法

舊的教學方法,阻礙和限制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阻礙和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揚棄舊的教學方法,要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科學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的,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科學有效,學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靈活地掌握知識,就可以較快地提高閱讀文章、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學,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開發學生智力都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就多年來初中文言文教學工作一些經驗,淺談自己對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個人體會:

一、編寫“導學案”,引導學生自習,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數量很多,涉及的文學體裁也非常多,字詞句知識越來越豐富。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有的教師老擔心學生不懂,講課時采用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其實,在上新課前的一個星期,教師可以編寫每篇文言文“導學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學習目標、重難點、特殊句式、重點文言詞語、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讀的時候抓住重點、弄清難點,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學習內容,提高自習能力。

在《桃花源記》(初中人教版第三冊)中,好多古今異義詞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在“導學案”中就把這個難題當作課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先去尋找答案。叫學生首先簡單翻譯文章,把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勾畫好,在老師上課時再逐個提問、解決。朗讀能力的培養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之一,所以在“導學案”中提示學生準確掌握每一個字的讀音,能流利朗讀文章。“世外桃源”是一個作者虛構的故事,“導學案”中讓學生利用小說的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結局”四個環節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線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結構。還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通過歷史課本或陶淵明的詩歌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目的等等。這樣,學生的預習有了目標,預習就有了針對性,培養了學生的自讀能力,也避免教師在上課時的沉悶現象發生。習慣成自然,引導學生自讀多了,學生就容易接受“導學案”,教師上課就容易駕馭課堂,學生為主體就會顯示出來。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傳統的錄音機、小黑板、投影儀輔助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學新課改也不能局限于簡單的聲音和圖象輔助。所以,在教案設計中應當充分利用遠程網絡教育、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冊)的教案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圖片、錄音、影像等結合到教案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課件。孔子的圖象、和諧社會的一些圖片或影像、朗讀錄音播放等,讓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讓學生的眼、耳、腦、手、口都能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就不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學習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三、善于引導,以教學提綱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教學提綱只是主線,很多知識都是通過歸納以后才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文言文詞語的。如何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也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題。所以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結合教學提綱去歸納是文言文教學方法的一大課題。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加深對字詞讀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教師范讀、聽錄音機,讓學生在“三讀”(早讀、午讀、晚讀)的時候能多次、反復朗讀文言文,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和強調朗讀的語速、語調,讓學生能在準確朗讀是基礎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讓學生查閱文具書,翻譯課文。學生在朗讀的基礎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簡單翻譯,訓練學生邊朗讀邊理解意思,這樣學生對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義,甚至一些重點的文言詞語都能掌握。

3.引導學生在掌握本篇課文知識的同時,聯系學過的文言文的一些詞語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非常繁雜,想要學生能系統的掌握文言文的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歸納,學生可以互相交流、討論,教師在講解練習的時候可以表揚學生,糾正學生歸納知識點時出現的錯誤或不足。

4.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學案”去分析文章,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導學案”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是文章的主要提綱,讓學生據此去分析文章,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多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學生可以自由發言,教師糾正后再讓學生自行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布置課外作業,把歸納的內容系統化,形成課堂內、外一條龍。

5.加強當堂訓練和課外訓練。文言文的訓練主要有理解內容、翻譯字詞句、掌握重點的詞類活用、背誦默寫、讀后感等。學生在歸納的基礎上去訓練,內容容易理解,翻譯也比較簡單,詞類活用也能互相結合運用,背誦默寫也能迎刃而解。讀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訓練來完成,通過教師點撥、學生寫作、教師講評等形式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讀后感的訓練效果。

篇3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方式如何體現,將直接制約著師生的思維和行為。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憑借恐嚇壓力和權威來管理學生是一件極壞的事,他破壞了學生深摯的感情及真誠和自信。”教師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個性,解放學生,努力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建議”中也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教師只有真正處理好了這一問題,學生才會敢想、敢說,敢為人先,敢于創新,語文課才真正有味。

2.營造自由、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合理的展示。

著名教育家懷海特先生認為:“教育的過程像生活的過程一樣。必須致力于指導激發,而不是強加一種預定的沒有意義的模式,”心理學研究也證明:當外界刺激有利于個體發展時,個體本身就會以全部的潛能迎合這一刺激;反之,當外界刺激不能激發個體特征時,個體本身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抵觸。各方面的信息都在告訴我們,教師必須努力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覺得不是老師逼著他學,而是自己主動要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多用激勵性的話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期待和愛護,都能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多方面著手,不拘一格地去組織教學。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時,筆者先前都是講清了詞、句的意思之后,讓學生讀讀背背,然后便匆匆結束,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勁頭不大,教學效果不理想,后來受新課標的啟發,再教此文時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步驟:由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串講,疏通文意,師生評議補充;探討文中的科學知識及人物的個性品質;分角色表演,評選最佳表演者;暢談感想,交流學習所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熱情高漲,參與面廣,教學效果很好。

3.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語文課堂成為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對于大多數男女學生都是容易做到的,因為這無須他們去獨立思考。然而被動接受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卻是災難。”(羅素語)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參與欲,使每一個人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變被動為主動,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感知文本,要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論文格式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為此,教師可從這樣幾方面去考慮:精心安排材料,精選教學手段,優化問題設計,創造演練機會,鼓勵合作探究,鼓勵大膽創新,多些表揚引導,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桃花源記》時,我采用小組合作互助探究的方式,解決了文意疏通,詞句結累之后,特意安排了這樣一節內容: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教室就是那桃花源,指定一學生充當大家所喜愛的電視節目“時空連線”的欄目主持人,分別就“桃花源的歷史和自然環境”“村民們的生活狀況”“是否愿意離開這里”等問題進行現場采訪。最后,各人以“我們的桃花源”來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此舉形式活潑,參與面廣,深受學生歡迎,效果頗佳。

4.根據個性互補的原則精心編排各類學習小組。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不管用什么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真正組織起來的,自豪的集體所能做到的一切。”個性不同的學生各有長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個性優勢,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互補的原則,將不同個性的學生編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他們互幫互學,揚長避短。這樣,不僅使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更加全面,同時學生在相互密切配合,共同交流的過程中還活躍了思想,啟迪了心智,使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5.教學設計要體現個性化原則,以求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理想的平臺。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智能弱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的知識面有寬有窄,認知能力有強有弱,學習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僅僅來源于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烏申斯基語)教師必須正視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施教。如教學內容上,可根據難易程度將其分出不同的層次,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呈現方式上,可采用口述、研討、多媒體、戲劇表演、網絡電視、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以求豐富多彩而又科學適用;教學空間上,不完全局限于教室,而是資料、研究分析,必要時還可進行網上交流;作業布置上,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作業方式。如學完《斑羚飛渡》后,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及理解程度,表達一下自己的所思所得。結果,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之豐富多彩簡直讓我眼花繚亂。有讀后感、續寫、改寫、詩歌、圖畫、童話、短劇,還有網上下載的相關信息等等,或褒或貶,觀點鮮明,就連每一次作業都要拖拉的學生也主動按時完成了。這種活潑自主的個性化表達方式,能使學生各展所長,各有所獲,深受歡迎。

6.倡導體驗式教學,力求真正意義上的獲得。

語文課不只是一門“文化知識課程”,更是一門“生命體驗課程”。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要追求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更應追求學生是否有體驗,有體驗意義上的獲得。新課標明確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真實的體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或許學生的體驗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結果,或許學生的追求并沒有取得滿意的答案,但他們畢竟經歷了一個探求的過程,走過了一段尋求答案之路,這探尋本身就孕育著一種成功,一種個性的完全釋放。我在教學《宋定伯捉鬼》時,有些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文中的“鬼”其實并不那么可怕,可惡,從全文來看,它未做一件壞事,且一直對宋定伯真誠以待,真誠相告,即使身處危境,也只是哀傷求饒,未見半點害人之念,變化也僅是“一羊”而已,倘若它變做一狼、一虎,那將會如何?而宋定伯除了“誑之”,便是“賣之”,真不知其究竟是機智,還是奸詐、卑鄙!這里我們且不說學生這種背離傳統觀觀點的說法正確論文格式與否,單是這種勇于探究的精神就頗讓人欣喜,這不正是一種真實生動的體驗么?課堂上我適時引導學生就此展開了辯論,探討,使學生的體驗更加深刻。超級秘書網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目前,正處于初中階段成長時期的學生,其自身文化底蘊、知識體系尚未發展成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還并不深刻。所以,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初中語文教學應擔任著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全過程,培育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養成博大的民族情懷。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述

語文教材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良美德的重要載體,其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容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大綱擬定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關鍵性因素。初中語文教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國文字”,是體現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內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傳統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據。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呈現的“詩、詞、曲、賦、散文”等經典文學作品,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承載著我國悠久歷史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與精神財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經典文化內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國歷史文明的意義與偉大,從而形成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優良美德。另外,初中語文教材中創作的《孫權勸學》《木蘭詩》《陳太丘與友期行》等課文,內含著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禮儀”,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對于提升初中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有著極其重要的幫助,是傳統文化內容滲透最有價值意義的一種體現。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解析

傳統文化是最能體現我國獨特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弘揚歷史發展遺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與藝術寶藏的重要依據,是社會與國家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永恒動力。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載體,初中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實現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的滲透,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的關鍵所在。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發展的時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所以在此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品質,幫助其形成優良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與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相比,傳統文化的滲透讓語文教學內容、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從而起到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高素質人才等關鍵性作用。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學素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情感目前,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編入較多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編目,如七年級的《論語》《木蘭詩》《游山西村》;八年級的《核舟記》《孟子》;九年級的《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屈原》等,這些文章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體現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僅可通過精心篩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對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字、句、詞、篇和所表達的主旨等方面,進行深度與廣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和初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到良好的傳統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時,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身心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以豐富學生知識技能、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詳細解讀、注釋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與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深入研究文章內所撰寫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并掌握文言語言樸素簡練的寫作特點等。這樣一來,不僅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理解,還可培養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利用課堂教學這一渠道,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教師首先可通過開展傳統文化作品的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對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篇章、國學經典,進行自由誦讀、咀嚼體悟,完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與消化,以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養,實現傳統文化外化于身、內化于行,鑄造人格的支柱,在無形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傳承。其次,還應大力倡導讀書活動,結合本階段學生年齡特點與個性喜好,為學生推薦一些名人傳記、課外讀物等,要求其必須認真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比如,為學生擬定讀書計劃,每學期至少組織參與一次讀書交流會,利用假期時間,將一些中國古典名著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在上課時期進行朗讀等,并為表現優異者先進典型獎、實物獎等,以激勵學生自主閱讀。其次,還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開展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專題講座、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古詩文交流會、觀看優秀歷史人物事跡影視作品討論會、組織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歷史文化遺跡等,都是傳承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關注中國傳統節日,利用傳統節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型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挖掘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并在此過程中,事先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在實踐體驗中學習語文和傳統文化知識,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去探究、去體驗、去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精神文化內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傳承作用。例如,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為增進學生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而并非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讓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初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開展以“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綜合型學習活動,讓各大學習小組分別調查研究端午節的地方習俗與活動形式、各地端午節的民俗特色、有關于端午節的詩詞歌賦、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等。并進行收集、整理,在上課時發表演講,講述自己對端午節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大意了解,講述有關于端午節的趣事等,以便增進對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了解,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