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21 09:0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桃花源記中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桃花源記中的成語

篇1

2、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同;

3、怡然自樂: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4、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

5、豁然開朗:眼前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

6、黃發垂髫:老人和小孩;

7、無人問津: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無人過問;

篇2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程資源 開發利用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人類發展具有重大貢獻。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和現代化教學的普及,對學生分析化學現象,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提高化學教學有效性,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分析能力的專業人才,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對高端化學人才的需求成為了化學教學的宗旨和目標。然而現階段,我國課程資源開發的問題層出不窮,主要變現在: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薄弱,缺乏專業的課程開發人才,課程資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淺談了對高中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其利用探討。

一、高中化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缺乏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教學課程資源主要是國家統一規定,直接發放。并且課程資源對教學考核沒有直接影響,加上傳統的課堂教學、教材教學理念的誤導,教師不能全面理解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性,開發積極性不高。第二,課程資源開發能力不足,開發手段單一。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信息、教學模式。我國缺少課程資源開發的專業人才,課程資源開發中受制于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學校文化,社會風氣等諸多因素,導致了我國在課程資源能力不足。第三、在課程資源的利用率低下。課程資源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教師往往只局限于教材、學校、實驗室等校內資源,忽視了更為豐富的隱形課程資源,社會課程資源。

二、高中課程資源的特征

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豐富化學教學內容的源頭。全面掌握對化學課程資源的認識,了解其基本特征,是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基礎和前提。化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開放性科學。不僅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教學知識點、思維邏輯和其他學科也相互滲透、緊密聯系。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實驗不僅生動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同時,培養了學生實操能力,活躍了思維空間。綜上所訴,化學課程資源具有多性、關聯性、生動性等多種特征。因此,在課程資源中,要結合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采取多種手段,多條途徑進行開發。

三、高中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1)課程資源開發手段的多樣性

課程資源的多樣性要求在課程資源開發中要采用多種手段。第一,對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教材、化學課堂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但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往往出現“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錯誤現象。對教材資源進行開發,應當靈活掌握教材關鍵部分,有效的將教材中典型的例題、案例、實驗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第二、對校內資源進行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豐富集中,合理開發校內課程資源,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也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氛圍活躍。對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等優勢,其次,要關注于潛在校園文化,學習氣氛,學校歷史等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第三,對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隨著科學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已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身邊網絡資源。將化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結合起來。另外,教師可以結合自我的生活經歷,生活現象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

(2)學會與其他化學教師進行課程資源共享

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課程資源運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程資源開發者的積極性和開發態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課程資源也是課程開發的重要問題。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在資源利用中,要注重培養教師對課程資源有效利用的意識,提高課程資源的使用效率。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的辦公室一般都是按照學科,年級進行分配。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應當注重這一有利的地理優勢。其次,學校可以組建課程資源總庫,將優秀的,有效的課程資源收集起來,形成資源共享。有利于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參考引薦,提高了課程資源的使用率。另外,在課程資源的利用中,可以形成專業教師進行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由于教師的興趣愛好,專業重點,生活經歷等等的不同,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就會形成側重點。比如說,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每位教師都會有擅長的開發部分。開展專業老師進行教學,有利于增強課程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3)加強對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素養的培訓

現階段,在我國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情景不容樂觀。主要是由于對課程開發認識不夠,開發能力欠缺。因此,改變我國課程資源開發現狀,就必須對教師開展課程資源開發和使用的素質培訓。隨著新課改實施的不斷推廣和深入,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正確認識到自我是課程資源開發主體。比如說,可以開展“課程資源重要性、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等等講座,培養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其次,開發能力欠缺是我國課程資源開發的普遍現狀。在素質培訓中,應當加強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探討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方法。這需要學校不僅加大對教師課程開發培訓的投入,不斷更新先進的課程資源設備,修建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基地。同時,定期有請在課程開發方面能力突出,具有現代化開發理念的知名人士對教師開展課程培訓。積極與其他高校的課程資源開發者進行交流討論,引進先進的開發理念,吸取開發中經驗教訓。

總之,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化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課程開發中,應當注意不斷完善課程資源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篇3

一、互文見義法。即指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如:

(1)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竭”與“殫”相對,根據“竭”(使……盡),可推斷出“殫”也作“盡、竭盡”講。

(2)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離騷》) “比”對應“齊”,“齊”有“相同”之意,成語有“等量齊觀”,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較”。

二、成語求義法。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含義。成語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論”中的“刊”,“文不加點”中的“點”,“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斷實詞詞義時,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借用成語,問題也可能就化難為易。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聯想到成語“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斷“芳不得薄兮”中“薄”詞義與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聯想到成語“登峰造極”中的“造”是“到”,分析該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三、語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處在一個語法結構之中,每個詞語都充當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過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詞語的詞義。如:

(1)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中“目”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因此,既不能理解為“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2)將軍被堅執銳。(《陳涉世家》)句中“將軍”作主語,“被”和“執”作并列謂語,那么“堅”和“銳”是賓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因此應解釋為“就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

四、字形推索義法。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與字義之間,大都有密切的聯系。漢字中形聲字占90%以上。形聲字的“義符”給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

(1)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嚙,從“口”從“齒”,“口”“齒”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嚙”即“咬”。

(2)初一交戰,曹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引”,會意字,從“弓”從“|”,本義是拉開弓,只能是向后拉,再加以聯想,“引”當然是“后退”“退卻”之意。

五、因聲尋義法。即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解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詞時,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這樣寫,有時那樣寫。后人便稱之為通假。如: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要”與“邀”同音通假,推斷“要”的意思是“邀請”。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 通“俱”。

六、分合分析法。文言文中多是單音詞,一些貌似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其實在古漢語中是單音詞的連用。它們同形異義,極易誤解,不能和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對應關系簡單化,而應根據文言中以單音詞為主的特點,分開來解釋。如: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無論”是兩個單音詞,“無”意為“不要”;“論”意為“說”;“無論”意思是“不要說”。

(2)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中”是“里面”,“間”是“夾雜”;“中間”意為“中間夾雜”。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所有的雙音詞都分開來解釋,該合的也要合起來解釋。如: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小石潭記》)“參差”,只能合起來解釋為“參差不齊”。

七、修辭覓義法。古人十分重視借助修辭表達意思,有些詞語因修辭而意義有變化,在理解詞義時,要考慮到修辭的因素。如:

篇4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經典的故事傳說引出課文。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學生們也非常熟悉和喜愛三國里的人物。在講《隆中對》時,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評析歷史事件。一開課,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有為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有為曹操評反的,有為二喬命運擔憂的。好像故事就發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語名句引出課文。《桃花源記》的導入,我讓學生談談他們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狀態,學生眾說紛紜,最后我總結道:“這就是你們的世外桃源。”然后由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引入新課效果頗佳。文言文中的成語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波瀾不驚,靜影沉璧,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教師只有抓住這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學效果會大大增強。

3.借助多媒體,用圖像或聲音資料引出課文。《愚公移山》一文,用歌曲導入,《出師表》一文,截取三國演義的片段導入,學生們看得入迷,引入課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二,分類閱讀,合作探究。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

第一,粗讀課文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掃除字詞讀音障礙。朗讀時,聲音要洪亮,遇到不認識的字詞要做標記,讀完全文后查字詞典,弄清正確讀音,學習小組的同學對字詞的讀音,字形進行交流,自己動手,學生們會更牢固的掌握這些字詞的讀音和字形。例如,《滿井游記》一文,有這樣幾個生字較難:“麥田淺鬣寸許”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較生僻的字,學生自己去查閱字詞典,找方法記住字形,小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這樣,比老師在黑板上強調了又強調的效果好很多。通過交流,大家又會多掌握幾種識字的方法,這真可謂兩全其美。

其次,聽讀課文,更正讀音,掌握句子的語氣語調及停頓。如“可汗”(kè hán)、單于(chán yú)等。還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需要老師的范讀或是聽課文的錄音,以加深記憶。例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隆中對》中“欲信大義于天下”的“信”應讀作(shēn)。正確的掌握課文的語氣語調及停頓,對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很大的影響。例如,狼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頓不正確,就會對句子理解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顯然,意思完全錯誤,學生也很費解,什么時候又跑來了一條狗?此句應讀作“其一/犬坐于前”。這樣一來,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在掌握讀音,把握好語氣停頓的基礎上,再次自由的朗讀課文。想想本文寫了什么人,什么事,闡明了什么觀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文言文的內容是比較簡單的,通過學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夠解決的,老師沒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細讀課文,疏通文意,歸納特殊文言現象。學生仔細朗讀課文,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 可以一個人讀,也可以小組同學一起讀。共同討論完成對文意的疏通。文言文、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通過查閱,一般都能解決。通過自己的勞動,記憶會格外深刻,疏通完畢,老師們應該完全放心的讓他們歸納整理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古今異義的字詞和文章當中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別指出,在總結時,要聯系到以前學過的文言文,最后交流,取長補短。

一詞多義,就是同一書寫形體的字,有兩個以上的詞義。如《曹劌論戰》中有“既克,公問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緣故”。學生們先找找本課中故還有哪幾種意思,然后再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本文中還有一個“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論語十則》中有“溫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舊的,從前的”的意思;《扁鵲見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問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見,“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種意思之多。我們積累的“故”的四種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語境中,我們就可以試譯,看哪一種意思放進具體語境中最適合,就可以采用那種意思。

詞類活用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的活用。有名詞做動詞、名詞做狀語、動詞做名詞、動詞做狀語、形容詞做名詞、形容詞做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傷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奇”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奇怪。“賓客”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賓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古今異義詞,則要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識記,加深印象。 此外, 通假字,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賓語后置、主謂倒裝、固定句式。學生可以分類整理,再寫出相應的例句,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歸類總結,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三,選讀課文,寫出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喜歡的語句語段進行閱讀,寫出自己的感受見解。可以從內容上寫,也可以從寫作手法來談,有話則多,無話則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賞析能力。在小組交流展示時,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很有成就感。課堂也會變成“游樂場”,將他們深深吸引。

第四,精讀課文,設置問題,小組內交換完成。學生搖身一變為“老師”,他們針對文章設置問題,或者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識點,自備答案。考題在小組內交換完成。學生在完成考題的同時,教師要抽看他們的考題和答案,給予指導。

三,課堂表演,挖掘潛能。

篇5

行跡可疑 “行跡”應為“形跡”。形跡指舉止神色和跡象。舉止、神色和各種跡象令人懷疑。

談笑風聲 “風聲”應為“風生”。風生指風趣生動。談話談得高興而風趣生動。

風云變換 “變換”應為“變幻”。變幻指不規則地改變。比喻事物變化復雜或局勢動蕩不安。

妄費心機 “妄費”應為“枉費”。枉,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意為白費心機。

不孝子孫 “不孝”應為“不肖”。肖,成才。意為不成器的沒有出息的子孫。而不是不孝順的子孫。

按步就班 “按步”應為“按部”。部,門類,類別。意為“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世外桃園 “桃園”應為“桃源”。桃源,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個與世隔絕的、安居樂業的好地方。比喻不受外界影響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各行其事 “其事”應為“其是”。“是”意為正確的、對的。意為“各自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多指做事不統一,含有貶義。

仗義直言 “直言”應為“執言”。執言,說公道話。主持正義,說公道話。

委屈求全 “委屈”應為“委曲”。委曲,指勉強遷就。曲意遷就,以求保全。

金壁輝煌 “金壁”應為“金碧”。金,是“金黃色”,“碧”為“青綠色”。形容建筑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磬竹難書 “磬竹”應為“罄竹”。罄,用盡。“磬”,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思是用盡終南山的竹子,也寫不完他的罪行。后來形容罪行很多,難以說盡。

迫不急待 “不急”應為“不及”。及,趕得上。意為“緊迫得來不及等待。”

文過是非 “是非”應為“飾非”。飾非,掩飾過失錯誤。掩飾自己的過失或錯誤。

開源截流 “截流”應為“節流”。節流,比喻節省開支。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

夸夸奇談 “奇談”應為“其談”。形容說話寫文章浮夸,不切實際。

不徑而走 “不徑”應為“不脛”。脛,小腿;走,快跑。意思為“沒有腿而跑得很快。”

惹事生非 “惹事”應為“惹是”。惹是和“生非”互文見義,意為“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不加思索 “不加”應為“不假”。假,借助。意為“不借助思索,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出神入畫 “入畫”應為“入化”。化,極其高超的境界。形容藝術達到了極其高超的境界。

人情事故 “事故”應為“世故”。世故,處世的經驗。處世為人的方法或道理。

以逸代勞 “代勞”應為“待勞”。多指作戰時自己充分休息,養精蓄銳,待敵人疲勞后,乘機出奇制勝。

篇6

初二上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桃花源記》

【文體】記:可以是游記和碑記(或銘記)(主要的還是游記)。游記是收在文集中的記敘游覽山川名勝活動、描寫景物、用來抒發感情,讓思想在風中飄蕩的一種文體(散文)。

【作者簡介】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人。東晉大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有《陶淵明集》傳世。

【內容寫法】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點字詞積累】

1、緣溪行( )2、落英繽紛( )3、漁人甚異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儼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

11、咸來問訊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3、無論魏晉( )

14、皆嘆惋( )15、此中人語云( )16、便扶向路( )17、詣太守( )

18、尋向所志( )19、欣然規往( )20、尋病終( )

21、后遂無問津者( )22、漁人甚異之:( )23、便要還家:( )

【一詞多義】

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

尋 :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乃:見漁人,乃大驚 ( ) 乃不知有漢 ( )

舍: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處處志之( ) 尋向所志 ( )

復:不復出焉、不復得路 ( )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 )

遂:遂與外人間隔 ( ) 遂迷( ) 后遂無問津者 ( )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重點句子翻譯】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次,漁人劃著船)沿著溪水往前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

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只見那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園竹林之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人們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殷勤款待。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問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

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兒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別的人說啊。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隨同漁人前往,漁人他們尋找先前所做的標志,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來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關鍵句】

①漁人發現桃花林——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寫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描寫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④表現桃花源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結尾寫南陽劉子驥想尋訪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增強故事情節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傳奇色彩。

《陋室銘》

[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劉禹錫寫過的名詩句: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重點字詞積累】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階綠( )6、談笑有鴻儒( )

7、往來無白丁( )8、無絲竹之亂耳( )( )

9、無案牘之勞形:( )( )10、何陋之有( )

[重點句翻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簡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覺得簡陋了。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長上了臺階,使臺階綠了;草的綠色映入門簾,使屋內也綠了。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來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學問的人,沒有見識淺陋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楊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呢?

【關鍵句】

1、《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6、《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8、《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9、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0、表現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調素琴,閱金經。

11、點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開頭起興,以虛襯實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愛蓮說》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

【主題思想】

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賦予蓮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點字詞積累】

【蕃(fán)】多。【獨】僅。【盛】大規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滌。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植】立。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謂】認為。【隱逸】隱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鮮】少。 【宜】應當。【眾】多。 【蔓】生枝蔓。【枝】張枝節。【亭亭】聳立的樣子。

[重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對于)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于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后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唉!愛(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牡丹的人,當然是很多了。

[關鍵句]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征什么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學常識]

1、文學常識

四書:《論語》《大學》《孟子》《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2、本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中的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寫作背景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因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

【重點注釋】

1、選賢與能( ) 2、古人不獨親其親( ) ( )

3、不獨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歸( ) ( )

5、貨惡其棄于地也( ) 6、盜竊亂賊而不作( ) ( )

7、是謂大同 ( ) ( )

【重點句子翻譯】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實現的時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選,社會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所以人們都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不只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寡、孤、獨、殘疾者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

4、男有分,女有歸:男的都有職務,女子都能有歸宿。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7、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發生

8、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所以(人們)只是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是理想社會。

[關鍵句]

1、總括全文的綱領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最能夠體現全社會的關愛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5、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請同時找出與其相對應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對應句: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廢疾者皆有所養。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對應句:男有分,女有歸。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對應句: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三峽》

[文學常識]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江水》,作者:酈道元(466—527),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時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家。

[內容概括]本篇用彩筆描繪了三峽的景致,先總寫三峽的地貌,再寫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憂傷的漁歌作結,表現了山水雖佳,世上猶有貧窮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點詞語]

1、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2、一詞多義

[絕] 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一詞多義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①屬引凄異(連續)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闕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榮峻茂(水清)

3、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疾: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4、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的水)

5、 回清倒影 (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4、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5、其他詞語

[嶂]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重點句子翻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飛奔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擋在這里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懸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蕩。)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每當到了天氣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得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時常有站在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關鍵句]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8、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9、寫夏水的句子:①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11、文中用“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用“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與朱元思書》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來形容江水湍急奔騰的氣勢,《三峽》一文中,間接表現江水相似特點的句子則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3、到三峽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峽,春冬時候的水依然像酈道元筆下所描寫的那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4、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點。

三峽的山的特點是:連綿不斷、高聳峻拔。夏季江水的特點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篇7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經典的故事傳說引出課文。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學生們也非常熟悉和喜愛三國里的人物。在講《隆中對》時,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評析歷史事件。一開課,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有為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有為曹操評反的,有為二喬命運擔憂的。好像故事就發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語名句引出課文。《桃花源記》的導入,我讓學生談談他們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狀態,學生眾說紛紜,最后我總結道:“這就是你們的世外桃源。”然后我由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引入新課效果頗佳。文言文中的成語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波瀾不驚,靜影沉璧,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教師只有抓住這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橋和路”,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學效果會大大增強。

        3.借助多媒體,用圖像或聲音資料引出課文。《愚公移山》一文,我用響徹大江南北的歌曲《愚公移山》導入,此歌已概括了此文的大概內容。《出師表》一文,我截取三國演義的片段導入,學生們看得如此如醉,引入課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討論導入,名言警句導入等,只要能讓學生平靜的水面產生漣漪,不拒絕文言文的方法,都是可取的。

        二、分類閱讀,合作探究。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自己悟得的,比老師教、被動記效果要好得多。

        第一、粗讀課文。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掃除字詞讀音障礙。朗讀時,聲音要洪亮,筆要拿在手上,遇到不認識的字詞進行圈點,讀完全文后查字詞典,弄清正確讀音,學習小組的同學對字詞的讀音,字形進行交流。自己動手,學生們會更牢固的掌握這些字詞的讀音和字形。例如,《滿井游記》一文,有這樣幾個生字較難:“麥田淺鬣寸許”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較生僻的字,學生自己去查閱字詞典,找方法記住字形,小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這樣,比老師在黑板上強調了又強調的效果好很多。通過交流,大家又會多掌握幾種識字的方法,這真可謂兩全其美。

        其次,聽讀課文,更正讀音,掌握句子的語氣語調及停頓。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詞的讀音,不能使用普通話,仍要按古字音認讀,如“可汗”(kè hán)、單于(chán  yú)等。還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需要老師的范讀或是聽課文的錄音,以加深記憶。例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選賢與能”一句中的“與”應讀“jǔ”。《隆中對》中“欲信大義于天下”的“信”應讀作(shēn)。正確的掌握課文的語氣語調及停頓,對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很大的影響。例如,狼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頓不正確,就會對句子理解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顯然,意思完全錯誤,學生也很費解,什么時候又跑來了一條狗?此句應讀作“其一/犬坐于前”。這樣一來,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在掌握讀音,把握好語氣停頓的基礎上,再次自由的朗讀課文。想想本文寫了什么人,什么事,闡明了什么觀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文言文的內容是比較簡單的,通過學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夠解決的,老師沒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細讀課文,疏通文意,歸納特殊文言現象。學生仔細朗讀課文,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 

可以一個人讀,也可以小組同學一起讀。共同討論完成對文意的疏通。在這一個環節,要堅決杜絕學生使用資料書,參考書等教輔資料,只能使用字詞典,結合書下的注釋以及自己的積累。我一直認為,使用教輔資料會助長學生的惰性。文言文、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通過查閱,一般都能解決。此時老師是一名“消防戰士”,哪個組發生問題,爭執不下,老師就得去“滅火”。通過自己的勞動,記憶會格外深刻,就像人餓了吃什么都香一樣,知識也會變成是自己的了。疏通完畢,通常語文老師都是不辭勞苦地幫學生總結,然后學生記筆記。老師們應該完全放心的把這項任務交與學生。讓他們歸納整理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古今異義的字詞和文章當中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別指出,在總結時,要聯系到以前學過的文言文,“溫故而知新”。小組內可以進行分工,最后交流,取長補短。

       通假字,要求學生一定把本字和假借字對照,然后寫出本處的意義。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慮”通“橫”,阻塞,不順暢。

        一詞多義,就是同一書寫形體的字,有兩個以上的詞義。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中有“既克,公問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緣故”。學生們先找找本課中故還有哪幾種意思,然后再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本文中還有一個“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論語十則》中有“溫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舊的,從前的”的意思;《扁鵲見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問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見,“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種意思之多。我們積累的“故”的四種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語境中,我們就可以試譯,看哪一種意思放進具體語境中最適合,就可以采用那種意思。

        詞類活用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的活用。有名詞做動詞、名詞做狀語、動詞做名詞、動詞做狀語、形容詞做名詞、形容詞做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傷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奇”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奇怪。“賓客”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賓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古今異義詞,則要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識記,加深印象。《唐雎不辱使命》,“休祲降于天”“休”,古義為吉祥,今指休息。“長跪而謝之曰”“謝”,古義為道歉,今指感謝,凋落。

        此外,常見的文言句式: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賓語后置、主謂倒裝、固定句式。學生可以分類整理,再寫出相應的例句,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歸類總結,舉一反三,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三、選讀課文,寫出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喜歡的語句語段進行閱讀,寫出自己的感受見解。可以從內容上寫,也可以從寫作手法來談,有話則多,無話則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賞析能力。在小組交流展示時,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很有成就感。課堂也會變成“游樂場”,將他們深深吸引。有學生在《醉翁亭記》一文中寫到:“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作者用了對偶句,春夏四季之景恍如眼前,節奏明快,如沐春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學生寫到:磨難能造就人才,憂患可以興國,我們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難中鑄造自己鋼鐵一樣的意志。

        第四、精讀課文,設置問題,小組內交換完成。學生搖身一變為“老師”,他們針對文章設置問題,或者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識點,自備答案。考題在小組內交換完成。學生在完成考題的同時,教師要抽看他們的考題和答案,給予指導。考試完畢,每組評選出最佳命題人和最佳考題,給予精神獎勵。《曹劌論戰》中,一學生的問題是:曹劌和魯莊公分別是什么樣的人?請你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他們的形象。看,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這樣的五彩斑斕。《鄒忌諷齊王納諫》,有一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你認為自己美嗎,為什么?學生能設置問題,說明他是真真正正在思考,都應該得到表揚。

篇8

許多煙鬼 橫在地上,象,蛆蟲,似地在那里蠕動,吞云吐霧,活象人間地獄,關于成語人間地獄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成語人間地獄的意思,供大家參考。

一、人間地獄含義人世間的活地獄 ,比喻黑暗的社會

二、人間地獄反義詞世外桃源 [ shìwài táo yuán ]

晉代陶潛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人間天堂 [ rénjiān tiān táng ]

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太平盛世 [ tàipíng shèng shì ]

安定、興盛的時代。

三、人間地獄造句1、終身幸福!這是任何活著的人都無法忍受的,那將是人間地獄.

2、饑餓、超乎想象的暴虐和體力勞動將集中營變成了人間地獄,所有這些今天都記錄在案。

3、我幾乎從報道捷克斯洛伐克的“”直接轉到報道羅馬尼亞的“流血革命”,而這猶如從七彩云天一下跌入了人間地獄。

4、其他核大國也意識到,即使一間小的核軍火庫也足以為任何傻得足以卷入核戰爭的國家創建人間地獄。

5、這可能是喜悅的,如果對方的反應,如果你覺得被拒絕可能是人間地獄。

6、2008年10月13日,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圣費爾南多山谷被一場快速蔓延的野火變為人間地獄,大批居民撤離。

7、他開始在屋里走來走去,自己咕嚕著一些可怕的話,這使我漸漸相信(他說約瑟夫也相信),良心使他的心變成人間地獄。

8、真的、真的是個人間地獄。

9、“這是我的人間地獄,”在暗暗的房間里,他慢慢地說道,“如果上帝能原諒我所說的話。

10、博格寧曾經說回家就像被打入人間地獄一樣。

11、那里已經成為一個人間地獄,每天都有汽車炸彈,迫擊炮襲擊,每周數百起綁架,謀殺發生。

12、終身幸福!這是任何活著的人都無法忍受的,那將是人間地獄。

13、比如讓桑德拉和帕特里夏陷入人間地獄的罪魁禍首馬兜鈴,盡管已被明令禁止,但毫不知情的英國患者依然可以買到這種中藥。

14、但是問題是你把你的丈夫置于人間地獄,可我從來不會對你這么做。

15、但我們中很少數的墮落到了人間地獄過了悲慘的日子后,緊接著對上帝產生歧與懷疑直到我們內心充滿希望。

16、但它是非常難對付,因為,我的意思是,我的身體已經經歷過人間地獄。

17、邪惡的妻子使家庭變成人間地獄。

18、普勒帶入這人間地獄,難道真的和戴安娜人天兩地了嗎?

19、難道這是我命中注定的,要墮落到人間地獄嗎?

20、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在光天化日之下制造人間地獄。

21、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的挪威,一夜之間成為人間地獄。

22、它簡直是我的人間地獄。

23、史特馬接替他的位子,此后六年,肖申克真是人間地獄。

24、那將是人間地獄…

篇9

關鍵詞有效性研究;興趣;學習

作為肩負著文言文傳播特殊使命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在遵循時代氣息的基礎上,以尊重學生心理、個性發展為前提,尋找一個傳播傳統文化和強調考試實效作用的契合點。如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成為我們必須深究的問題。總結自己在平時教學中所得經驗與體會,我概括出以下幾種方法。

一、以朗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1)朗讀要注意停頓。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應為“其一/犬坐/于前”。首先,從內容上分析,“其一犬/坐于前”意思能夠講得通,“其中的一條狗坐于前面”,但一放進文章就講不通了,因為文章中沒有出現狗,“其一犬坐于前”是說“其中的一條狼象狗一樣坐于前面。”“犬”不是指狗,而是名詞作狀語。其次,從語法角度分析,也會發現第一種斷法的錯誤性,“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成了偏正短語,“犬”成了這個偏正短語的中心語,這個句子的陳述對象自然就成“犬”了。另外,這種劃法把“犬坐”這個偏正短語(狀動結構,即動詞偏正短語,其結構是“狀語十動詞”)也給割開了。

(2)朗讀要注意節奏。一般說來,文言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二、以改寫文言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寫是以原著為依據,適當改變原作的體裁、結構、表現手法等的一種寫作方式。改寫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各種文體、語體、人稱、結構、表現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關系,學會應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現同一內容,加深對原作的理解。它對提高我們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很有效的。盡管改寫只是根據別人現成的文章來寫,不像其他文章那樣固有創造性,但改寫仍有可供發揮才華的天地,在語言的運用、材料的組織以及對各種文體的掌握方面,還是有練習價值的。

改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主題方面,要對原作進行認真品味,透徹理解。對原作的思想內容不作改動,仍要體現原文的基本精神,不改變主題思想。第二,在內容方面,要注意到古文與記敘文的區別。古文的語言比較精練,語句跳躍性較大,在人物刻畫、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上受的限制較大。而記敘文可以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對環境進行具體描寫。情節可以充分展開,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節發展中逐步凸現出來。所以,如果不根據原文加以想象,適當補充一些情節,就會使改寫后的文章顯得枯燥無味。只有在充分運用古文原有材料的基礎上,發揮合理的想象,增補必要的描寫,使文章內容豐富起來。第三,在語言方面,要注意古文和記敘文不同的文體特點。用現代漢語來改寫古代詩歌,不是翻譯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緊扣原文,只要能表達原意就行了。為了敘述的方便,有時候還可以改變人稱進行寫作。詩歌中的語言為了符合文體需要,常常會省略一些句子的內容,語言順序比較自由,在改寫時,都要一一改過來,使語言符合記敘文的語言要求。

三、以翻譯文言文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翻譯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改用現代漢語表述。

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信,即要準確,盡量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達,即要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不生搬硬套,沒有語病;雅,即要優美,爭取做到遣詞用語生動傳神,富有韻味。翻譯時一般以直譯為主,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意譯。具體方法可概括為五個字:留、調、換、補、刪。(1)留。對古代專有名詞和古今詞義相同的普通名詞,不必翻譯。(2)調。調整語序,如使動式、意動式、為動式、特殊動賓關系、互文見義、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使之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3)換。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或結構換古文中單音節詞。如: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傳》[譯文](懷王)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用現代漢語單音詞換古文中的單音詞。如: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譯文]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訊;用現代漢語的詞語換與今意不同的詞語。(4)補。名詞活用為動詞,就應補出相應成分。如:道不通,天又大風。《赤壁之戰》[譯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風;補出省略的成分;補出量詞。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譯文]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按照現代分數表示法補出未出現的成分。如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譯文]即使不被斬首,去邊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5)刪。刪去偏義復詞中做為陪襯的詞。如: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譯文]你可以告訴婆婆,盡早地把我休回娘家;刪去同義連用的實詞或虛詞中的一個詞,少量的關聯詞語、結構助詞(包括發語詞、"之"、"是"等)。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記》[譯文]山上有一個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此外,為保證譯文準確,翻譯時還要根據上下文語境甚至其它信息(出處、標題、注解)進行推斷和印證,譯完后還要將譯文與原文仔細核對,以免出錯。當學生把陌生的文言文譯出趣味時,那文言文教學就沒有困難可言了。

篇10

一、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諸凡需要、興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機。比如,教《狼》這一類課文時,可把課文編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也可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鼓勵自己講或復述,為學生提供表現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可先在黑板上寫上“病入膏肓”、“諱疾忌醫”、“防微杜漸”三個成語,接著,讓學生查字典,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病入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怎樣防止?三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桃花源不僅景美,而且人們的心靈也美,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并熟讀,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老師的啟發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問題。這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意境美中獲得了藝術享受,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讀課文,增強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句大家熟知的老話,但真正重視,真正“會讀”,能夠在讀中見“義”,并不容易。文言文的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句讀正確。這和詞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緊密的聯系。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把握節奏,體味音韻之美,能讀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讀中發現問題。例如,學習蒲松齡的作品《狼》一課時,結尾“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一句,學生讀成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這里的“變詐”作“欺騙、作假”講,應該連為一詞,應讀成“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經過指導,學生很快更正過來了。正確的閱讀有利于準確理解課文,試想,如果把“變詐”讀斷,在理解的時候學生有可能理解為“變化和欺騙”,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糾纏,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了。

三、加強背誦,為理解文章奠定基礎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中說:“背誦是傳統的好方法,可以加強感性認識。通過熟讀和背誦,對古代漢語能有更多的體會,不但古代的詞匯和語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對古文的篇章結構和各種人的風格,也能領略得更深刻”;“就原則上說,背誦是好事,是值得鼓勵的”。周振甫先生在《立體的懂》一文中說:“立體的懂,它的關鍵就在于熟讀背出,把所讀書的全部裝進腦子里。假如不是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進腦子里,讀了一課書,記住了多少生字,記住了多少句子,這只是點線的懂。”兩位先生都強調了背誦的作用。背誦也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古代私塾起學階段,只是讀、背。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那個老先生教古書的方法是一個好方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背誦”這一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材每單元都安排了文言文課文,其中課后練習明確要求背誦的超過了半數,一定要把這個要求落實好。傳世名篇必須能流暢背出。在此基礎上盡量多背,多多益善。教師要加強背誦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背得快、背得牢。

四、養成學生讀注釋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教科書單元提示要求中也反復出現了“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這樣的話語。所以無論是課標還是教科書都非常關注這一點。它實質上是三個維度中“過程和方法”的具體體現,這個做法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彰顯,學生的“學習”是“活動”著的,而非“靜態”(接受老師的灌輸)的。很明顯,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的。所以教師的講解必須引導學生讀注釋,凡有注釋的不一定要逐詞逐句講解,以使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習慣。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讀書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去解決學習中的困難,這是一種起碼的“自主意識”,培養這種意識要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文言文閱讀要提倡讀注釋也是一種“起碼”的要求。

有了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的習慣是能夠終身受用的。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一個閱讀習慣的養成問題,它還能對學生掌握今后解決問題的方式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五、教學應以詞匯積累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