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譯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1:4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桃花源記譯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原文:
魏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xiàn),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xiàn)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為業(yè):把……作為職業(yè),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芳草鮮美: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繼續(xù)。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于是,就。
得:發(fā)現(xiàn)。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
復:又,再。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發(fā)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古時認為老人頭發(fā)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fā),頭發(fā)下垂,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發(fā)。
并: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全都。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咸: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絕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遂:于是。
間隔:隔斷,隔絕。
今:現(xiàn)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xiàn)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至:到。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遂:終于。
復: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guī):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xiàn)。
未果:沒有實現(xiàn)。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篇2
【關鍵詞】銜接手段 英漢對比 英譯 《桃花源記》
一、語篇與銜接
對于銜接的系統(tǒng)化研究始于韓立德、哈桑的作品《英語的銜接》。他們給銜接定義如下:銜接是指語篇中的一個成分和對解釋說明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所以本質上是一種語義的關聯(lián)關系。那么這種關聯(lián)可以是句子內部、句子之間乃至整個語篇層面。根據Halliday & Hasan(1976)的觀點,英文的銜接手段分為照應、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等五大類。其中前四類屬于語法銜接手段,后一類屬于詞匯銜接手段。而漢語自古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意指漢語不注重形式的整合,而側重語義的連接。在漢英的實際轉換中,由于兩種語言差異,為了確保忠實、切合的譯文,銜接方式卻必須做出調整。
下面結合《桃花源記》林語堂英譯本來分析漢譯英轉換過程中,銜接方式的轉變。
二、漢譯英中銜接方式對比
1.標點符號銜接與詞匯手段銜接。
例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此句,句內皆是逗號隔開,而表達的是兩層意思。可見,逗號在中文里是一種銜接方式。除此之外,中文符號如破折號、冒號都常常用來表示句意之間的銜接。
而相應的英譯: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譯文進行斷句處理,并且通過詞匯one day 來連接句子。在英語中,標點并不能連接句子,這里采用詞匯手段來連接也是一種常見的轉換方式。常見的連接詞匯比如表示時間順序的first, second, then, finally. 此外英語中常見的多詞同義現(xiàn)象,便是詞匯銜接的體現(xiàn)。
2.語序銜接與連詞銜接。
例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原文表示漁人來到桃花源后先后看到的一系列景象,句子之間并沒有表示時間的副詞,但是讀者根據句子語序,卻可以準確理解這一時間關系。倘若在這里把中文句子語序更換一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那么描述的對象在時間上便有了變化。因此,語序在這里表示時間銜接。除此之外,漢語的語序還可以表示因果、轉折、遞進等關系。可以看出,漢語的邏輯關系通過語序隱藏在句子內部。
譯文(前半句):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
在英文里 原文的語序在英文里卻可以更換,不影響句意的表達。因為英文運用了表示時間關系的連詞“after”。連詞是英文里重要的銜接手段,除了表示時間關系的before, then ;表示因果關系的 because,as a result, 轉折關系的 but,however ;遞進關系的 besides 等等。顯然,英文中邏輯關系通過連詞顯性表達
3.重復銜接與代詞銜接。
例3: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在漢語里,重復更多的是一種銜接的手段。而這種銜接方式到了英語中,卻轉換成了替代。比如此句譯文:He went to the magistrate’s office and told the magistrate about it. The latter sent someone to go with him and find the place.
漢語里重復的“太守”二字,在英文里用“the latter”來替代。再者前文里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其中譯文中的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其中which來連接這兩個短句。引導詞諸如 which,that,who在英文里用來整合句子,使得句意連貫統(tǒng)一。不難發(fā)現(xiàn)英文里出現(xiàn)代詞的場合要比漢語多得多。代詞諸如 he, she ,it, they 等等。在英文里當然也有重復。但多是用來表示強調或者避免含混。因此英文里大量使用同義詞、近義詞、代詞來避免含混。
4.英漢語言其他銜接方式。
漢語里表示銜接的手段有:標點符號、語序、重復。其中,語序可以表達多層邏輯關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方式之外,漢語里也有通過詞匯手段來銜接語義。比如桃花源記里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現(xiàn)代漢語里的剛,才,于是等等。而英語表示銜接的方式相比之下就更加豐富。除了上述翻譯對比時所提到的詞匯手段、連詞、代詞等。還有介詞、分詞。
例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譯文:He saw a spring which came from a cave in the hill, having noticed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a weak light in the cave…這里的分詞結構 having noticed 表示在其后綁船動作之前就已經注意到了。
三、結語
銜接是語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英漢語言中。但具體的銜接方式卻有很大的差異。漢語的銜接方式較為簡單,外在表現(xiàn)形式為語序、標點,重復等方式,多數情況下依照語義的方式來銜接;而英語銜接手段豐富多樣,具有顯性可循特點,如使用連詞、介詞、分詞、代詞等手段。本文通過桃花源記和林語堂英譯本分析英漢銜接方式的異同,借鑒韓立德和哈桑對銜接的分類,本文對英漢銜接方式的差異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望能有效幫助英漢學習者掌握差異,更好地完成英漢語言間的轉換。
篇3
本文作者:范維哲工作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在閱讀兩篇文章時,總體來說相似之處可概括為以下三點:(1)村落關于桃花源中的村落生活有如下描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世界盡頭的村落與桃花源頗為相似:穿過橋南岸零零星星的人家,路右側映入眼簾的便只有農田了,石子路也隨之變成了狹窄的泥路。田壟之間,幾道結凍發(fā)白的積雪如搔傷遺痕似的存留下來。左邊河岸排列著柳樹,柔軟的枝條依依垂向河面。小鳥落在弱不禁風的枝上,為保持平衡而晃動了幾次樹枝,終于改變主意,往別的樹飛去。陽光淡淡的,輕柔而和煦。(《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經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兩文都落腳于鄉(xiāng)村生活的描繪,仙境這一概念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非凡神仙所居之地,而是一種理想化的原始農耕生活。農耕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自古以來北種粟,南種稻的傳統(tǒng)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而日本主要的糧食來源稻米,是由中國長江以南地區(qū)經由朝鮮傳入的,所以在重視農耕這一社會傳統(tǒng)上,中日兩國不謀而合。另一方面,魏晉時期的中國,“隱逸”盛行,隱士這一群體逐漸成為文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對城市生活的厭倦,以及返璞歸真的人生追求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證,作為計算士的主人公厭倦了冰冷,過于理性的城市生活,選擇了世界盡頭這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狀態(tài)。可見,《桃花源記》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文都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響。(2)屏障仙境的存在基于高度封閉的可能性和難以尋找的神秘性,正如桃花源以山為屏障,阻隔了仙境與人間世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這層屏障不僅阻隔仙境之外的人進入,也可以阻攔外界文明的干擾,同時由于內部人員不能自主的吸收外部信息,所以造成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局面。世界盡頭的圍墻同樣是不可入,不可出的象征,人的自我、欲望之心被棄于圍墻之外,正因如此,仙境的純潔性才得以保持。圍墻附近大多是茂密的竹叢、樹林或嶙峋的怪石,很難近前察看清楚。人家全都集中在流過鎮(zhèn)中心的河的西岸,甚至偏離一步都不容易找到路。僅有的一條可以摸索前進的小路也半途而廢,被密密麻麻的荊棘叢吞得無跡可尋。每當這時我就得不辭勞苦地繞道而行,或折回原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圍墻之內的人都無私心,不再有形形的欲望,達到“無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和諧。此處并非宣揚荀子的“性惡說”,不妨用基督教中的原罪解釋。“人雖有良知,亦有趨惡的種種可能,無法達到絕對的善。”這也就證明了屏障的重要性,在仙境中屏障起著雙重作用:阻隔外界的侵入和防止內部人員偷食外部“禁果”。正是由于這種雙向的吸引,強烈的異域氛圍及未知世界的吸引造就了人們對仙境的不斷追求,屏障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3)無從考證關于桃花源是否存在,后人做出了諸多考證,第一批探秘者當屬武陵太守與南陽劉子驥。當他們企圖再探桃花源時,結果并不如意。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可見,捕魚人進入桃花源是偶然也是必然:無目的性的探險和所謂“仙分”成就了這次奇遇。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指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因此,歷代人不斷探求桃花源到底在哪里這個命題,雖有不同假說,但也多為附會之辭,并無真實可考的依據。世界盡頭這一仙境的不可考性給予了桃花源新理解的可能:仙境是由人的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至于我是何以拋棄原來世界而不得不來到這世界盡頭的,我卻無論如何也無從記起,記不起其過程、意義和目的。是某種東西、某種力量--是某種豈有此理的強大力量將我送到這里來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主人公“我”并不知道如何來到潛意識生成的世界盡頭,換言之,武陵捕魚人在回到現(xiàn)實社會后再尋桃花源無果,也同樣存在著桃花源本就為捕魚人潛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可能性。“鎮(zhèn)中有我,我中有鎮(zhèn)”,存在于個人意識核中的世界,其他人無法進入,更無從考證。如果說現(xiàn)實世界是人有意識的在腦中映照出來的,那么“夢幻”的仙境世界就是由潛意識在腦海中自動生成的。通過對夢的解析,實際上,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隱藏在內心的真正愿望,甚至原始的沖動。在中國,“夢幻”被詮釋為“神游”,《列子》中提到的華胥國就是如此:“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從這方面看,桃花源可以不真實存在,捕魚人“神游”所見的桃花源只存在于個人意識中,他人尋而不得也可以得到解釋,捕魚人通過潛意識中的世界反觀現(xiàn)實,寄托了一種追求抱樸歸真的社會理想。亦需亦實,遙遠而又近在咫尺的仙境引無數人探求,卻又都無獲而終,仙境是否只存在于當事人的夢幻與神游之中呢?這同樣無從考證。
武陵捕魚人在桃花源中挺數日后選擇“辭去”,回歸現(xiàn)實社會。《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經過在兩個平行世界間的掙扎,放棄了與象征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一起逃回現(xiàn)實社會的機會,最終選擇了停留在潛意識世界中,這意味著舍棄了肉身,獲得精神意志的永存。我轉身離開水潭,冒雪向西山岡行進。西山岡的另一邊應該有鎮(zhèn)子,有河流,有她的手風琴在圖書館等我歸去。(《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由最初的相同的出世選擇,到最后捕魚人和讀夢者“我”入世和出世兩種的兩種道路,陶潛和村上春樹展現(xiàn)了兩種不盡相同改造社會的道路。首先,魏晉時期,儒道釋“三教合一”形成玄學。東晉時期,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能夠達到超生死,得解脫的境界。陶潛深受玄學影響,在探求隱逸生活時描繪了與世無爭的仙境,而在結尾捕魚人選擇回歸現(xiàn)實社會,企圖在“此岸”實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的改變,使之成為理想世界。這其中仍保有對現(xiàn)世生活的留戀,充分享受生命,在世俗生活中尋求超越,回歸人間社會是因為黑暗的現(xiàn)實還可以被改變,精神寄托只是一時的,一切都要從現(xiàn)世道德的改變出發(fā)。而佛教將肉身視為超脫的阻礙,只有神與形相離,脫離輪回之道,人才能脫離苦海得到解脫。進入思維中的人是不死的。準確來說縱使并非不死,也無限接近于不死,永恒的生。(《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精神不滅,當靈魂脫離肉體,才得以永恒。死對于佛教而言是拯救,是靈魂重獲新生的途徑,他們將之成為“圓寂”,所謂“寂”意為諸惡寂滅,只有在此時,人才能走進悟的精神境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主人公“我”的肉身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成為了一具尸體,但精神卻得以在潛意識世界中永生,從現(xiàn)實社會出走成為必然的選擇。這看似荒誕的邏輯實際上也是佛教對涅槃的追求,佛教理想與日本文學的唯美主義同樣契合,唯美主義主張一種超越物質的力量,當人們放棄了并不完美的軀殼,才能實現(xiàn)精神的提煉與升華。《桃花源記》中的捕魚人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傳遞了兩種從現(xiàn)實世界逃離的選擇:回歸與出走。對生與死,肉身與靈魂,入世與出世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主人公們不同的選擇。
桃花源中的村民講述先祖是為躲避戰(zhàn)亂,所以來到仙境隱居: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秦末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東晉劉裕弒帝篡位,戰(zhàn)火紛紛。在如此社會背景下,百姓疾苦,天下蒼生無家可歸。魏晉時期屬“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物質生活,陶潛構建的精神世界中首先就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要求,其次崇尚自然,渴望歸隱山間的個人理想才得以實現(xiàn)。村上展現(xiàn)的世界盡頭是搭建在知識飽和,科技大爆炸的東京都之上的仙境,知識的蓬勃發(fā)展本來是推進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但現(xiàn)代社會中知識的發(fā)展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可控的限度。大量科技不斷被用于戰(zhàn)爭,違背人道的研究中:若在飛機上安裝除音器,機場附近的居民必然歡天喜地。問題是,除音增音這項成功同時勢必以各種形式用于軍工生產和犯罪活動。顯而易見,無聲轟炸機、消音槍、以驚人音量破壞人腦的炸彈將接二連三誕生出來,有組織的大屠殺也將以更為巧妙的形式出現(xiàn)。(《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現(xiàn)代意義上的戰(zhàn)爭是知識與科技的戰(zhàn)爭,本來可以用于服務人民的科技卻被戰(zhàn)爭分子當作推動科技化戰(zhàn)爭的工具。如果說陶潛所處的社會背景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戰(zhàn)爭的話,那么村上就正處于“科技的戰(zhàn)爭”的風口浪尖之上。雖然人們的生活可以一切自動化,簡單到只按下按鈕就可心想事成,聲音,味覺,視覺更是可以被隨隨便便的去除,但這種去除是發(fā)展還是倒退,是值得人們思考的。我在能想起的范圍內一個接一個彈奏和弦,并用右手指探索似的按動音階。旋律固然無從記起,但無所謂,只消像風一樣讓她聽手風琴聲音即可,像鳥一樣把心交給風即可,別無他求。(《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世界盡頭中有最自然的聲音,樂器其實是自然聲音的再現(xiàn),人類對自然聲音的改造或者詮釋不該忤逆或者妄自摧毀自然,而應在順應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諧是中國道教文化的核心,日本人也一直在追求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平衡,科技的戰(zhàn)爭導致的人類社會迅猛發(fā)展,而環(huán)境急劇倒退,這種現(xiàn)象是村上不愿看到的,唯有世界盡頭才能讓人與自然和平相處,這與陶潛的“復得返自然”是同一個道理。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殺戮,另一種是科技對人性的摧殘,不同的戰(zhàn)爭,陶潛和村上都選擇了仙境的出路,對于自然(下轉第86頁)的崇尚和回歸原始樂園的追求在兩人身上有相同的體現(xiàn)。中日文明在同源的道路上相互依存影響,在社會、思想與文學等多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如圖騰崇拜及神話傳說。由此看來,“復得返自然”是中日文化的共同追求。有關仙境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為了刻畫一個理想社會,居民無所求,社會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儒家倡導的和諧社會,天下大同也可基于這種理想世界實現(xiàn)。但值得思考的是,社發(fā)展進步的推動力實際上是人們源源不斷的欲望,如果離開欲望和對更加先進時代的追求,人類社會勢必止步不前。因此仙境作為理想社會很難在現(xiàn)實社會中實現(xiàn),這也許就是“彼岸”追求的意義,雖然無法達到,卻永遠有人探尋,正是有了“彼岸”的存在,人們才不會在“此岸”迷失。分析《桃花源記》與《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篇有關仙境的文章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異,中國文明與中國思想文化是日本文明之源頭。無論是農耕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還是儒道釋三教在思想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日兩國有著相似的文明背景。從另一方面看,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后接受了大量的歐美文化,這使其在東西方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中,日,西三種文化鑲嵌的現(xiàn)象。單一的中國文化與復合型的日本文化展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不同文化追求正是應該被關注的,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解讀日本文學作品,反觀中國文學,才有獲得新觀點的可能。仙境作為東西方文化兼有的意象仍存在著多種被解讀的可能,這種超現(xiàn)實的文化概念映射出了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解讀,重釋成為了推敲文化關聯(lián)及差異的重要手段。
篇4
自從2002年文言文翻譯這一考點由客觀題變成主觀題后,已基本穩(wěn)定,今后應該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翻譯文言文僅靠做大量的練習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再輔以適量的強化練習,定會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翻譯的兩條原則
1.原則之一:譯文的“信、達、雅”
翻譯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改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翻譯的基本原則是“信”、“達”、“雅”。
信,即要準確,盡量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
達,即要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不生搬硬套,沒有語病。
雅,即要優(yōu)美,爭取做到遣詞用語生動傳神,富有韻味。
這是文言翻譯的最高境界,這需要對古今語言有較深的造詣和對文學有較高的修養(yǎng),作為考生,我們只要向這個目標努力,在翻譯時做到“信”和“達”就行了。
2.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每個字都落實到譯文里。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表達方式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
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取意譯的方式作為輔助的手段,因此,高考時盡量用直譯去翻譯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譯的五種方法
1.留
既對文言文中的古代專有名詞和古今詞義相同的普通名詞,可以直接抄錄,不必翻譯。
例如: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蠟人館。《觀巴黎油畫記》
[譯文]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覽了巴黎蠟人館。
2.調
即把古文中的倒裝句式調整語序,如使動式、意動式、為動式、特殊動賓關系、互文見義、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
例如: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
[譯文]我終究應當想辦法讓你活下去。
3.換
(1)用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或結構換古文中的單音詞
例如: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傳》
[譯文](懷王)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2)用現(xiàn)代漢語單音詞換古文中的單音詞
例如: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譯文]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訊。
(3)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換與今意不同的詞語
例如: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黃生借書說》
[譯文]祖父、父親積累而被子孫拋棄的,就不用說了。
(4)用本字換通假字,用今字換古字
例如: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譯文]要在天下伸大義。
(5)用適當的詞語換古文中的虛數
例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謀攻》
[譯文]知道自己和敵軍的實際情況,打多少次仗也不會失敗。
4.補
(1)名詞活用為動詞,就應補出相應成分
例如:茍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獄中雜記》
[譯文]如果被投入獄,不問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腳。
(2)補出省略的成分
例如:歲惡不入,( )請賣爵子。《論積貯疏》
[譯文]因為年成不好而沒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賣爵位和子女。
(3)補出量詞
例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譯文]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
(4)按照現(xiàn)代分數表示法補出未出現(xiàn)的成分
例如: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
[譯文]即使不被斬首,去邊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5.刪
(1)刪去偏義復詞中做為陪襯的詞
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譯文]你可以告訴婆婆,盡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刪去同義連用的實詞或虛詞中的一個詞,少量的關聯(lián)詞語、結構助詞(包括發(fā)語詞、“之”、“是”等)
例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記》
篇5
關鍵詞:學養(yǎng);融合;交流;創(chuàng)新;紫砂陶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10-134-1
隨著當代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生活水平。而樂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陶藝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社會生活的這種要求,把當代人的文化精神、藝術思想、審美情緒悄悄地滲入到現(xiàn)代紫砂陶藝設計中去。提高了現(xiàn)代紫砂陶藝的藝術性和品位性,從而使得陶藝的社會屬性、文化內涵、藝術性表現(xiàn)融為一體。所以,某種意義上理解,所有層次的陶藝創(chuàng)作活動都可視為文化活動的一部分。這種文化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元素組成的。
一、藝術家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縱觀古今,有成就的藝術家及設計者無不博學。在博學中,品學為首,人品高低取決于自身的修養(yǎng),藝術家的人品和修養(yǎng)決定他了對事物的看法和態(tài)度,直接影響他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趣味,這必然滲透到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他們都對傳統(tǒng)文化、自然界的變化、社會生活等有深切體悟和獨到理解,形成強烈的感情,胸有情思、注情入景,從而達到心境、情感的交織,構成了特定的“意境”,一件陶藝作品從構思立意到設計制作,都會經歷相當階段的思考和修改,無論是構思的偶然性、聯(lián)想的純粹性還是有感而發(fā)的深思熟慮性,都可成為藝術家形象設計思維的反映,是感悟與理性的相互同意,是自身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集中反映。使其成為表達人們心靈的當代藝術形式,顯示出作品的內涵和耐人尋味的意念和情境。因此。真正有思想內涵和藝術水準的陶藝精品,必然有人格修養(yǎng)的支撐。
二、各種藝術形式的融入
藝術是多元化的,陶藝只是其中之一。各種藝術形式的存在說明了社會的需求性與本身的合理性,各種藝術形式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每門藝術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文化特色。現(xiàn)代紫砂陶藝無不從中獲得啟示與創(chuàng)生靈感,使其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通過給這形象壯骨輸血、立影充神.最后成為一個活脫脫的生命。各種藝術形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對現(xiàn)代紫砂陶藝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隨著每個藝術家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又以不同的形式通過紫砂陶藝展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形式作背景和鋪墊。這些陶藝作品就必然是缺乏生動語言和人文內涵的機械制作。
三、國際文化的交流
國際交流的加深與國際文化的滲透,無不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陶藝的創(chuàng)作中,比如說西方主張抽象表現(xiàn)主義,反對傳統(tǒng)陶瓷中的幼稚和匠氣。強調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內心沖動和自由即興發(fā)揮的重要性,主張不規(guī)則、不對稱,甚至瑕疵、開裂等。創(chuàng)作觀念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紫砂陶藝也有著明顯的影響,已經開始或多或少的把國外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的理念運用進來,開始重視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種新文化、新生活創(chuàng)作理念的注入。大大鼓勵了陶藝創(chuàng)作群體對于新材料、新觀念、新手段、新工藝、新視角、新形式、新媒介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活動。
四、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已經不可阻擋地向我們撲來,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突出自己的文化個性,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將是一個十分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課題。雖然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十分豐厚,但豐厚是我們過去的光榮,要在現(xiàn)代大潮中與西方平等對話,就既要吸收人家的東西,在堅持傳統(tǒng)技藝和實用格式基礎上向前發(fā)展,在講究制作技藝精良的同時。注重藝術個性、審美情感的表達或者通過對傳統(tǒng)技藝和實用格式的“變異”來追求陶藝的新意,把具有特定實用性能的“碗”、壺”、“瓶”等,抽掉原有的功能價值而成為一個單純的審美形式概念。變異的造型完全拋棄了實用功能。“器皿”的“內容”乃是藝術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間再或者就是在力圖遵循陶藝語言規(guī)定性的前提下,以神奇結構和穎異空間的建構,尋求物化審美主體經驗和情感的新方式,在材料選擇和工藝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規(guī),自由灑脫,在泥土的隨意摶塑和釉色的隨機變化中,充分體味人在審美情境下的自然狀態(tài)和心靈的自由感。因此,紫砂陶藝作品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必然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繼承中現(xiàn)代意念和美學意境的構建所創(chuàng)思的妙悟之境。陶藝大師們只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設計符號,才會創(chuàng)作出形式新穎、內涵豐富、視覺感美的作品來。
參考文獻:
[1]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來出版社,2004.[2]徐秀棠.中國紫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篇6
一、消除學生“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的恐懼心理
學生總認為文言文很難理解,難把握朗讀節(jié)奏,因此在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先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讓他們有信心和有興趣來應對文言文。因此在教學中就要選取簡單的材料,名人的故事以及有教育意義和吸引力的短篇文章,如:《孔融讓梨》、《兩小兒辯日》、《鑿壁借光》等,讓學生明白文言文既簡單易懂又趣味無窮,不必有任何懼怕心理,這樣就會慢慢喜歡文言文教學。
二、創(chuàng)新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借助講述經典故事導入情節(jié),如教《孫權勸學》時,由三國故事導入,用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的歇后語導入,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jié),繼而進入本文的《孫權勸學》的內容。讓學生初步明白:
1.孫權為什么要勸呂蒙學習?
2.孫權怎樣勸學的?分了哪幾步?
3.勸學前后有什么變化?(刮目相看)
三、指導趣味性地朗讀
1.默讀。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學習字詞,學生輕聲討論2-3分鐘。
2.范讀。教師范讀重點段落,邊讀邊想象里面的畫面及相關情節(jié),讓學生初步劃出文言文重點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3.小組齊讀。大家齊讀,要讀出情感、節(jié)奏,教師也可及時點撥、糾正讀音、節(jié)奏及文中的語氣,并體會情感。
4.學生競讀。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在競爭中相互提高,從而達到深刻理解文章主題的作用。選取經典段落,并學會邊讀邊做簡單的批注,絕不去死記硬背。
四、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參與課堂,并學會用表演方式滲入文章內容,深入文章情節(jié),體會文章的主題
走出傳統(tǒng)教學誤區(qū),力求多變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生聽,老師嚼,學生咽,老師抄,學生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去。例如:教《孫權勸學》讓學生表演孫權三勸時的不同語氣和神態(tài),從而了解孫權的勸學能力。繼而承接文章的情節(jié)來點撥,為什么會判若兩人,了解經典句子――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
五、難中取易而點撥,初步積累并指導背誦
盡量抓住文中易把握的內容去點撥,如:教《三峽》,寫水抓住水急、猛等詞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讓學生了解三峽夏季水的特點,冬季特點抓住重點詩句(民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了解秋、冬季三峽的凄美,并抓住后半部分的優(yōu)美詞句“林寒澗嘯”,指導學生背誦,這樣印象就會更深刻。
六、拓展延伸,練習鞏固與知識發(fā)散
1.知識點。教《桃花源記》時,重點識記古今異義詞。
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絕(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
教學中將采取難中取易,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如文言虛詞和一詞多義:
之:(1.兩狼之并驅如故。不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2.花之君子者也。的;3.觀之,興正濃。代詞,指兩蟲爭斗)
名(1.有仙則名,出名;2.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
或(1.或者,表示選擇;2.或王命急宣,有時)
2.主題拓展。如教《桃花源記》
(1)桃花源人為什么聽了漁人的故事后皆嘆惋?
(2)他們?yōu)槭裁床幌胱屚馊酥肋@個地方?
(3)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認為當今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怎樣的?
篇7
一、互文。為避免行文的單調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種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復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形式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或兩個以上)語句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補充的關系,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這種句式,翻譯時要注意識別,該分則分,該合則合。如:
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正確翻譯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的關塞,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正確翻譯是: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酈道元《三峽》)
正確翻譯是: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嶂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4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
正確翻譯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5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說》)
正確翻譯是:(悍吏們)到處吵嚷,到處騷擾。
二、并提。把本來應該寫成兩個短語或兩個句子的話,合并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系來分別相承,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并提。遇到這類句子,應當先調整順序,再進行翻譯。如: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酈道元《三峽》)
此句應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正確翻譯是:除非正午,看不見太陽;除非半夜,看不見月亮。
2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酈道元《三峽》)
此句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正確翻譯是: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 風霜高潔
(歐陽修《醉翁亭記》)
此句應理解為“風高霜潔”。正確翻譯為:天高氣爽,霜露潔白。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說出事物的名稱,而是借和它相關相似的事物代替。這種修辭方式,新奇而不落俗套,可以收到化凡為奇的表達功能,所以很受古代詩文家的青睞。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古文化常識和生活常識,翻譯運用借代手法的句子。如果按字面翻譯,容易造成誤解。如: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諸葛亮《出師表》)
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這里專用“布衣”代指平民。正確翻譯為: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親自種地,
2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以指小孩。正確翻譯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3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此處用“錦鱗”指代美麗的魚。正確翻譯為: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
4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劉禹錫《陋室銘》)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歐陽修《醉翁亭記》)
絲,弦樂器。竹,管樂器。這里用音樂器材“絲”“竹”作為音樂的代稱。
正確翻譯分別為: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音樂。
5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古時在竹簡上書寫,制作簡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水分(即汗)去掉,“汗青”在這里代史冊。正確翻譯為: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6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歐陽修《醉翁亭記》)
傴僂:駝背,人老則背微駝,故“傴僂”指老人。正確翻譯為: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四、偏義復詞。解惠全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認為:“偏義復詞從形式上看和并列結構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并列的,但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為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因此,在翻譯含有偏義復詞的文言句時,要能辨別出襯字,并在翻譯時加以省略。如:
1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并同。
(諸葛亮《出師表》)
異同:偏義復詞,詞義偏在“異”上,“同”是襯字。正確翻譯為: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2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陶淵明《桃花源記》)
遠近:偏義復詞,詞義偏在“遠”,“近”是襯字。正確翻譯為:(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3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杜甫《石壕吏》)
出人:偏義復詞,詞義偏在“出”,“人”是襯字。正確翻譯為: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平時連一條能走出門的完整衣服都沒有。
4 懷怒未發(fā),休祀降于乇。
(《唐雎不辱使命》)
休欞:偏義復詞,詞義偏在“欞(意為不祥)”,“休(意為吉祥)”是襯字。正確翻譯為: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征兆。
五、古今詞義。由古代文言文發(fā)展到現(xiàn)代白話文,多數詞語的詞義沒有發(fā)生變化或變化不大,但也有一些詞語的意思變化很大。如果不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而根據現(xiàn)代詞義去翻譯文言文,就很難翻譯準確。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諸葛亮《出師表》)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語行為惡劣。不道德。如果以“卑鄙”現(xiàn)代的解釋來翻譯,就不合事實,鬧出笑話。正確翻譯為: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
2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
(《宋史?趙普》)
齷齪:形容人過分謹慎,拘于小節(jié)。今用來比喻人品質惡劣。正確翻譯為: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于小節(jié),按常規(guī)辦事,不多言語。
3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劌論戰(zhàn)》)
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正確翻譯為: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對神誠信。
4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篇8
[摘 要]本文是作者從旅游產品執(zhí)行角度對泰山、三孔兩景區(qū)實際運行狀況的考察心得。作者通過實地觀察,對兩景區(qū)目前在產品開發(fā)、
>> 《兩小兒辯日》課堂實錄與評析 木心《兩個小人在打架》評析 評析旅游景區(qū)廣告與宣傳冊設計 尋策!兩個女孩和一個悍匪的劫案實錄 從兩個著名化學實驗中還能學到什么 《統(tǒng)計》教學實錄與評析 淺談與“兩個務必” “兩個環(huán)境”與集體懷舊 偉哥與兩個偉弟 危機公關與兩個“市場” 與兩個于連的對話 《江雪》兩個譯本的關聯(lián)理論評析 對《桃花源記》兩個英譯本的譯文對比評析 從“三美”論評析“紅豆曲”的兩個英譯本 旅游景區(qū)資金管理 兩個媽 兩個選擇 兩個世界 兩個通知 兩個燒餅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兩個著名旅游景區(qū)游程實錄與管理評析 兩個著名旅游景區(qū)游程實錄與管理評析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本文是作者從旅游產品執(zhí)行角度對泰山、三孔兩景區(qū)實際運行狀況的考察心得。作者通過實地觀察,對兩景區(qū)目前在產品開發(fā)、產業(yè)合作以及服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產生成因做了專題分析,并從規(guī)范發(fā)展模式與服務管理創(chuàng)新等方面入手對景區(qū)經營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關鍵詞]旅游景區(qū);旅游產品執(zhí)行;管理評析;產業(yè)合作;服務管理創(chuàng)新[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006(2004)03―0061―05
篇9
【關鍵詞】移栽;原理;選擇;技術;時間;方法
一、大樹移栽成活的原理分析
大樹移栽成活的原理是如何維持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平衡。移栽大樹其根系受到大量的損失,一般所帶的根系量只是原來根系量的 15%左右,這必然改變了原來樹木的地上與地下部分的代謝平衡。如何才能保證地上與地下部分的平衡關系,一是可以進行地上部分的枝葉修剪,減少部分的枝葉量,就可以減少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使供給和消耗相互平衡,苗木移栽的成活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二是地上部分少修剪或不修剪(常綠樹種)的情況,要盡量的減少地上部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蒸騰和消耗,維持較長時間的體內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平衡,苗木移栽仍可以成活。
二、大樹的選擇問題分析
1、大樹的選擇必須要適地適樹最好選擇鄉(xiāng)土樹種或在本地適應多年的外來樹種,還應該考慮到樹木原生長條件與移栽地的立地條件是否相適應。例如,土壤的結構與酸堿度、溫度、濕度、光照等。樹種的不同,其生物學特性也不近相同,移栽后的環(huán)境條件應該盡量與該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環(huán)境條件相符。如背陰的地方移栽云杉生長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移栽油松生長良好。
2、大樹的選擇要符合自然植物的分布規(guī)律進行大樹的移栽要充分的考慮植物的地帶性分布及特點,使綠化的面貌能夠反映出自然景觀的地域性特色,并且能夠長期的保持生態(tài)效益和景觀效果。如引種尚無引種記錄的樹種,應該充分的比較原產地與當地的環(huán)境條件后再確定移栽與否。
3、大樹的移栽要選擇壯齡樹一般慢生樹種選 25 年生左右,速生樹種選 15 年生左右,中生樹種選 20 年左右,樹高 4m,胸徑 15~25cm 為宜。
4、大樹的選擇應該選擇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植株。
5、如在森林內選擇大樹時,必須選擇疏林中陽光下的大樹,過密的林分中的大樹移栽到城市后不易成活,且過一段時間后樹形就會生長不良。
三、移植前的準備工作分析
1、制定移植方案。目前大樹移植已成為城鎮(zhèn)園林綠化施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移植成活狀況直接影響到綠化工程的效果和效益。移植前必須精心策劃制定出周密的移植方案。
2、樹種及規(guī)格選擇。根據園林綠化施工的要求,堅持適地適樹原則,確定好樹種、品種規(guī)格。規(guī)格包括胸徑、樹高、冠幅、樹形、花色、樹勢等。樹種不同移植難易程度不同,一般鄉(xiāng)土樹種、經過移植和人工培育比異地樹種、野生樹種容易成活,樹齡越大成活越難,選擇時不要盲目求新求大。根據確定好的樹種、品種和規(guī)格,通過多渠道聯(lián)系和實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確定好樹種的來源,并落實到具體樹木。
3、多次移栽。對較為名貴和較難移植的樹木,或距離較遠的地方,還可采用5~8年的時間就近多次移植的方法(稱為熟貨),或逐步向移植地過渡移植的辦法,以進一步促進須根發(fā)展和適應定植地環(huán)境,確保成活后,再行定植。
4、按移植規(guī)劃挖好定植穴。根據綠化工程要求做出詳細的種樹規(guī)劃圖,確定好定植點,并根據移植大樹的規(guī)格挖好定植穴。定植穴規(guī)格應大于土球的規(guī)格,一般坑徑大于土球直徑40cm,坑深大于土球高度20cm。遇土質不好時,應加大樹坑規(guī)格并進行換土。
5、其它準備工作。勘測運輸線路、準備好運輸設備(如:汽車、吊車)、工具及材料。
四、大樹移栽的技術措施分析
1、落葉大樹的移栽。除了要注意修剪地上部分枝葉,使地下根系外表面積與地上枝葉外表面積相等,或枝葉外表面積略小于根系以外,還要注意移栽的季節(jié)。休眠期移栽由于枝葉量小,大樹處于生理休眠狀態(tài),其蒸騰量小,移栽的成活率高。秋季落葉后至春季發(fā)芽前移栽,特別是春季發(fā)芽前移栽最好。落葉大樹若在生長期移栽,必須對地上部分進行強修剪,少留有枝葉,力爭帶大土球移栽,移栽后要經常給地上部枝葉進行噴霧。
2、常綠樹種移栽。一般為了保持原有的樹形,一般地上部分很少進行修剪,地上部分的枝葉外表面面積大于地下部分根系的外表面,苗木體內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與消耗失去平衡。所以移栽時盡可能的多保留原來的根系,起苗時土球盡量要大一些。移栽后要經常向樹冠噴水,地下的根系逐漸恢復吸收的機能。常綠樹種移栽季節(jié)在休眠期為最好,因為這時樹木的氣孔處于關閉狀態(tài),葉表皮細胞角質層增厚,消耗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少,移栽成活率高。另外常綠樹種在生長期內進行移栽必須搭設遮蔭網減少陽光的照射和減少樹冠水分的蒸騰量。
3、大樹移栽的時間。苗木的移栽最佳時間是休眠期,即從秋季 10 月下旬到翌年春4 月。也可以在生長期移栽。一是春季移栽。早春移栽,樹液剛剛開始流動,枝芽尚未萌發(fā),蒸騰作用很弱,這個時候進行帶土球的移栽,盡量縮短土球暴露在外邊的時間,移栽后進行精心的養(yǎng)護管理,大樹成活率就會提高。二是夏季移栽。由于樹木的蒸騰量大,此時移栽對大樹的成活不高,在必要時可以加大土球,加強修剪,進行遮蔭,盡量減少樹木的蒸騰量。三是秋季移栽。秋季移栽,大樹的地上部分停止生長,但根系尚未停止活動,移栽后有利于傷口的愈合,移栽的成活率高。秋季移栽的時間不可過早,若落葉的大樹尚有葉片,往往葉片內的養(yǎng)分沒有完全的回流,造成木質化程度不好,越冬時被凍死,所以,秋季移栽稍晚些較好。
五、大樹移栽的挖掘分析
大樹選好后,根據樹木胸徑的大小確定挖土球的直徑和高度。一般的土球直徑是樹木胸徑的 7~10 倍。挖掘前先將草繩將樹冠圍攏,其松緊度以不折斷樹枝為好。以樹干為中心,比規(guī)定的土球大 5cm 劃個圈,并順著此圓圈往外挖溝,溝深 70cm 左右,深度以土球所要求的高度為止。土球挖好以后進行修剪,修剪后再用草繩進行土球的綁捆即可。
六、大樹移栽的方法分析
大樹的移栽最好選用穴植法,即人工挖穴栽植,大樹的生長恢復較快。栽植穴的直徑和深度要要大于苗木的根系。栽植深度以略深于原來栽植地徑痕跡的深度為宜,然后把大苗放入坑內,再回填部分肥土,使其根系伸展,再填滿肥土,踩實,澆透水,設立支架進行固定。
七、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綠化質量已經作為一個城市、一個小區(qū)的進步與否的重要標志。所以原來的那種以栽植小樹確保成活率、確保綠化質量的綠化要求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在人們的需要,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體現(xiàn)出較高的綠化、美化效果,已經成為時尚的追求。現(xiàn)在的許多綠化公司和綠化技術人員都在努力的朝著這方面努力,但在實際施工和以后的綠化效果上看還很不如意,尤其是一些大樹的移栽更不成功,這無疑浪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而且還造成了現(xiàn)在綠化大苗嚴重緊缺。要想做好園林綠化中的大苗移栽,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規(guī)程去辦。總之,要想提高大苗的移栽成活率,必須要嚴格的對待每一項操作規(guī)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苗移栽的效果,才會使移栽大苗在園林綠化中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的突顯出來。
篇10
〔關鍵詞〕動漫產業(yè)文化傳播民族文化國家形象
動漫作品與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密不可分,動漫作品通過其強大的創(chuàng)造性、可塑性來構建引人入勝的虛擬場景、角色、故事背景,借以再現(xiàn)或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并對社會生活中所表現(xiàn)的本質規(guī)律進行揭示。動漫作品通常講述反映社會基層的人和事,將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或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夢想,通過藝術加工來加以表現(xiàn),提供隱喻的意義和價值給受眾,從而使受眾在動漫作品中尋求自身的存在意義價值,滿足普通大眾的心里需求。
提到動漫,不得不提世界動漫產業(yè)的兩大巨頭,美國和日本。美日兩國的動漫作品主要面向青少年及成年人,已不是僅限于少年兒童的低齡說教形式,而是更傾向于具有逼真世界觀設定、復雜人物關系的更成熟的商業(yè)作品,其中許多成功的熱門動漫作品都不約而同的表現(xiàn)了人渴望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身質變,或者突顯團結就是力量,或通過個人磨練努力為線索達到一個很高的目標等令人激動熱血的類型。這種類型動漫作品所表現(xiàn)的正好迎合了特別是對于身負沉重學業(yè)壓力處在叛逆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受眾通過動漫作品中角色的種種行為和經歷,間接實現(xiàn)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企及的行為或夢想,發(fā)泄自身愿望或心理需求。
動漫文化是現(xiàn)代青少年受眾調節(jié)現(xiàn)實生活心理壓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動漫文化的盛行以及產生如此之多并為此癡迷的受眾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今美日的動漫作品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在傳播動漫作品的過程中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通過人物服飾、日常用具、生活方式等等向受眾灌輸如日本的和服、劍道、武士,美國的強大軍隊、先進的科技以及超級英雄等本國特色文化。
如今世界各地無論是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保守的國家都有大量的受眾群體狂熱追捧美日的動漫作品,又因為其動漫作品轉而喜愛美日民族文化甚至國家本身。像美國的迪斯尼、漫威、DC就是把創(chuàng)作的動漫形象融入到主題公園中、表現(xiàn)在影視漫畫作品中、相關衍生產品上,由這些構成現(xiàn)在包含了現(xiàn)代童話、英雄主義、冒險、自由的美國形象。而日本也同樣非常重視這一點,日本內閣副首相麻生太郎在之前擔任外務大臣期間曾說過“日本動畫贏得了全世界的喜愛,征服了全世界青少年的心,尤其是中國青少年,而這一點是外務省做不到的。”上述這些無疑都印證了當今世界各國經濟中的文化含量比重越來越重,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的經濟效應也越來越強,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漫作品作為文化軟實力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動漫品牌是能夠為國家同時獲取經濟優(yōu)勢和文化層面的雙重優(yōu)勢。
近年來由環(huán)球影業(yè)及Illumination娛樂公司制作的3D動畫影片《卑鄙的我(DespicableMe)》系列,自北美地區(qū)于2010年首映以來到現(xiàn)如今已一躍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動畫影片,總票房共14億美元,成為環(huán)球電影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電影,并獲得了許多相當正面的評價,影評網站爛番茄平均得分近7分,Metacritic上專業(yè)影評平均得分72分,而影片中主角格魯秘密基地中可愛頑皮的小黃人更是吸引了大批粉絲并風靡全球。美國通過其發(fā)達的動漫產業(yè)成功將美國文化通慢慢地深入到每一個觀眾心中,現(xiàn)在小黃人的卡通形象已經成為網絡短片、玩具、游戲、書籍、快餐、服裝等領域的爭相投去橄欖枝新寵兒。小黃人不但幫助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經濟效益,更將美國文化影響力擴大開來。雖然近來美國深陷中東戰(zhàn)爭泥潭、經濟危機的影響,正處在整體國家力量衰落的時候,而此時美國的軟實力如影視動漫作品的影響卻沒有因此受到絲毫消減,反而積極維護了美國健康的國家形象。
如今大量的中國青少年受眾喜愛國外的動漫作品沉迷其中,外國動漫作品所附帶的文化和價值觀對我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中國青少年受眾對新奇的外國文化盲目的推崇,甚至導致受眾的價值觀模糊不能分辨真實歷史關系及歷史問題、淡忘甚至最終丟失了自身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青少年作為一個國家中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群體,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十分必要。可惜的是,目前國產動漫在青少年心中幾乎沒有多少分量,國產動漫仍停留在單方面面向低齡受眾且講述的故事,老套缺乏新意,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沒有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取向、審美取向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曾在世界上有著極其輝煌的地位,中國動畫也是如此。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chuàng)作了享譽國內外的《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等優(yōu)秀動畫作品,曾在國際上73次獲獎。但曾經在青少年所熟識的“黑貓警長”、“葫蘆娃”、“藍貓?zhí)詺狻钡刃蜗螅缃褚褲u漸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被“美國隊長”、“蜘蛛俠”、“高達”、“海賊王”等國外動漫形象所取代。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現(xiàn)在國產動漫品牌在漸漸衰落,實在值得反思。
我們并沒有認識到動漫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對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何等重要,對我國國產的經典動漫品牌和新興動漫品牌的發(fā)展和保護力度還是遠遠不夠,另一方面,現(xiàn)在中國經濟的騰飛給中國創(chuàng)造了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的難得機遇,但中國動漫文化發(fā)展卻急功近利地盲目追求美日商業(yè)模式,忽視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特點,普遍存在著照搬美、日動漫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方式,相似甚至雷同的角色造型并沒有體現(xiàn)出自身民族特點和優(yōu)勢。有數據顯示當今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韓動漫就占60%的比重,歐美動漫占29%,而中國原創(chuàng)動漫的比例僅僅只有區(qū)區(qū)11%,也就是說我國動漫市場有大概80%以上的盈利就流向國外市場。
動漫產業(yè)作為國家軟實力表現(xiàn)的重要一環(huán),動漫作品的傳播會直接或間接地進行著民族文化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并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未來作用更加的明顯。中華民族特色是中國動漫發(fā)展的根基。在世界全球化進程不斷發(fā)展全球聯(lián)系不斷加強的現(xiàn)在,動漫作品要處理好“民族的”與“世界的”、“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辯證關系,要想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今天產生強大的傳播成效發(fā)揮國家軟實力的吸引力,必須兼顧這些因素,合理繼承運用具本民族特色創(chuàng)作出的動漫作品,如此這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獲得他人的尊重。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對一部作品含義產生誤解,動漫作品中的文化誤解會降低作品的影響力。
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首次將“國家文化軟實力”被提升至國家戰(zhàn)略高度,我們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價值,挖掘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只僅限于形式上的民族風格,正如保羅?克萊所說的:“藝術不是模仿可見之物,而是挖掘未見之物。”因此在創(chuàng)作時還要考慮到照顧受眾群的心理和審美需求來進行創(chuàng)新,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動漫作品之中,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過動漫的形式來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它們符合現(xiàn)代的審美習慣與理念,在帶給受眾新的審美感受的同時也使受眾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和新鮮感。
最近中國也陸續(xù)有不錯的動漫作品出現(xiàn),像環(huán)球數碼公司出品的《桃花源記》在內容取材以及藝術表現(xiàn)上都開始有了一定的深度,比較好的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形象。一方面《桃花源記》在影片藝術風格上運用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民族元素,比如像角色造型上融合了典型的中國民間藝術風格的皮影藝術形式、背景設計上則采用水墨山水畫的表現(xiàn)形式,形成了完美的虛實結合。另一方面在漁夫巧入桃花源掉下瀑布等場景的繪制上除了傳統(tǒng)形式還結合了現(xiàn)代3D技術手段,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得《桃花源記》整片看完后,讓觀眾無論在視覺上還是在情節(jié)上都感受到了強勁的視覺沖擊,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像科幻題材的國產漫畫《鋼羽》的背景故事以及角色設定則在中國特色的時代背景、組織結構上,結合日式機甲動漫風格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同樣十分博人眼球。只有將內外因相結合,才更有利于我們創(chuàng)作出帶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的動漫作品,開辟一條具有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思想,更容易讓世界所接受的道路。
促進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使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通過動漫作品傳遞到世界各地,讓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人們能更好地了解和熱愛中國文化,正視中華民族的崛起,讓世界人民更加清楚地了解這個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真實的中國形象,這必將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延續(xù)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席勒(美)著,劉曉紅譯.大眾傳播與美帝國.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6-1
- 上一篇:關于國慶節(jié)的英語作文
- 下一篇: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