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改寫范文
時間:2023-03-20 19:0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桃花源記改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天,我照往常一樣道河邊打漁,真希望天公作美,能賞我?guī)拙W。前兩天我已收了幾回空網了,隔壁柴夫大傻人家天天都能被一捆柴回家,為什么山認樵夫給樹,而水認漁夫不給魚呢?我就這樣發(fā)著呆,驀然一驚,發(fā)現周圍景色全變了樣,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竟沒有別的一棵樹,小草清新嫩綠,花兒鮮艷美麗,桃花漫天飄舞,一層層淡淡的云煙繚繞在四周,一股清香在四周氤氳開來。我十分詫異,這個年頭兵荒馬亂的,怎么會有如此美麗的地方呢?我想弄清個究竟,看看桃林后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繼續(xù)搖槳前行,桃林在河水的源頭就盡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有個洞,仿佛還透出了星星亮光。莫非這是那個賊窩的藏寶點?我心里有點欣喜,便將船鎖好,進入了山洞,開始洞口很窄,我只得側身通過,又走了幾十步,山洞豁然開闊敞亮了起來,我將頭探出洞外,馬上不敢相信地使勁揉了揉眼睛,用口將臂膀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紅紅的牙印。我癡癡地看著,莫非這是人間仙境?別有洞天啊!這兒土地肥沃,莊稼整整齊齊一塊一塊,一座座房舍一排一排,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高大的桑樹和竹子充斥著我的眼睛。田間小路縱橫交錯似乎織成了一張網羅幸福的大網,站在其間稀稀疏疏還能聽見雞鳴犬吠。壯年男子扛著鋤頭在田間勞作,年輕的當門織布,他們的穿著與我們外面的一模一樣。老人們在葡萄藤下躺在舒適寬大的躺椅里沐浴陽光,享受天倫之樂,一些蓬頭稚子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在捉迷藏,釣魚。我從他們的臉上看見了一種與我闊別已久的東西——笑容。
突然一個人看見了我,竟對我上下的打量,一副十分吃驚的神情。因為這是別人的地盤,我當然要謹慎行事。于是我滿臉堆笑地說:“請問您貴姓啊?”那人這才反應過來,抱拳道:“免貴姓李,叫我大李就行了。請問您姓甚,來自何處?”我答道:“我姓劉單名一個靜字,說來怕您笑話,我娘在我小時希望我做一個老實本分求靜的人,便為我取了這個名字。我來自荊州,是個漁夫,我在護城河邊打漁時不知怎的迷了路,便到這里來了。”大李沉思了一會,便邀請我去他家小住幾日,為我殺雞擺酒席接風洗塵,面對他的熱情,我盛情難卻,只得隨他去了。一路上,有很多人與他打招呼,互相噓寒問暖,當有人問起我,他便說是從外面來的貴客。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便都知道了,都紛紛跑到大李家里來看我,想我打聽關于外面的世道。他們自稱是因秦朝的暴虐無道的統治,便帶著妻兒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避難,隨著天長日久,來的路被漸漸湮沒、荒蕪消失,他們互相勉勵勞動,春收蠶絲,秋收糧食,這兒根本就沒有什么君王、也沒有什么賦稅,在這里自由自在,幸福安定地生活。他們問我如今是秦始皇帝傳幾世了。我是十分奇怪,他們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前朝魏朝和現在的晉朝了。于是我便按平常聽說書先生說的為他們講了近幾朝的事,我開始有點猶豫講不講本朝的,但又一想這兒又不是那皇帝老兒的領土,不會有事,我便開始向他們大吐苦水,講我們如今黎明百姓之疾苦。講了整整三天三夜心里才覺著舒坦。圍聽的桃源人紛紛潸然淚下,留下同情的淚水,嘆道:“世轉五百年,又是一個黑暗王朝,痛苦百姓啊!”不久,人們紛紛散去,他們請我到他們家做客,都為我辦了酒席。在桃花源停留了幾日,我覺得不好再打擾人家了,便向大李辭別。離開時,大李對我說:“這兒的事不值得對外面提起啊!”我茫然,不知為何。
離開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已經迷戀上了這個地方,它是我一生的信仰。我冥思,我苦想,我認為要占領這里只有依靠官府。于是我在歸途上一邊劃船一邊將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條系在沿途的樹上,做了明顯的標志。到了郡城,我便匆匆趕往衙門,向太守訴說了我的經歷,太守開始有一點懷疑,但我指天誓日,說一定是真的,太守才將信將疑,派了幾個人同我前去。當到城河邊時,布條如刀片般漫天飛舞,落在水里,形成一個“回”字。回?我再次迷茫。我四處張望,已找不到任何通往桃源的標記。突然我似乎在大霧前方看見了大李的笑臉,我馬上拉著官兵朝那邊看去,可什么也沒有,連大霧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那些官府的走狗十分生氣,對我亂棍相加,我失去了知覺,昏迷了過去。當我再次醒來時,已流落街頭,衣衫襤褸。打聽妻子,早已帶兒改嫁,我痛苦不堪,在街頭放聲嚎哭。突然有一個人遞與我一個饅頭,我一看是一個須發(fā)飄飄的騎驢老者。我揩干眼淚看他不是本地人,便問他來此有何目的。他說他希望找到傳說之中的桃花源,他是劉子驥。我一聽,便慌忙勸阻他不要去,看在同姓的份上,聽我一言,回去吧。而他此時卻冥頑不化,執(zhí)意要去,我無可奈何,獨自搖頭走開了。事后,街上流傳說南陽劉子驥瘋了,要找什么世外桃源,結果什么都沒找著,到還病死了。我只得為他嘆息。
篇2
(1)自學質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無要疑。學到此時方是進步。”讓學生自學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選擇、去感悟,并提出問題。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fā)出想象與創(chuàng)新的火花。我在教學中常給每一個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機會,還特別創(chuàng)造條件,給后進生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允許學生犯錯誤,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盡管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比教師直接告之以標準答案有價值。
(2)篩選問題。學生在自學預習的基礎上會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和學生一起共同歸納、綜合、篩選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異、創(chuàng)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捕捉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達到開發(fā)潛能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記”一課時,有學生問,這個理想在當時條件能不能變成現實?我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啟發(fā)學生,學生馬上明白這種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勇于質疑的積極性。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有一輩子自學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留有查找資料、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學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探尋、討論,加上教師的激勵和鼓舞,他們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極大的滿足,被動地接受就會變成主動的探求;獨立思考加上團隊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從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中,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朗讀、評析、畫畫等),把春天草、花、風、雨、人的獨特美表現出來。同學們采取自由組合成四人小組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潛能,每個人都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進行交流。真正使課堂成為增進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綜合場所。這一步是學生在開放、民主、自主、愉悅的氣氛中,馳思維、各抒己見、感悟知識,共同探究的一步。
(4)反饋歸納。學生在自學、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時進行點撥、解感和歸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疑難。教師要注意學生回答的情況,找出學生自學中沒有掌握的知識和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對學生感到不理解的地方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達到解惑的目的。這一步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將新舊知識串聯,重新組合提示主題的過程。教師的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學生思維訓練、知識遷移和組合也得以培養(yǎng)和訓練。
篇3
關鍵詞: 互文性 情景互文性 旅游景點翻譯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稱為“文本間性”、“文本互涉”,是從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文本理論,它涉及文本的意義生成、文本的閱讀和闡釋、文本與文化表意實踐之間的關系等一系列當代西方文學藝術中的重大問題[1]。
互文性理論首先由法國符號學家、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批評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提出。她認為任何一個文本都是在它以前文本的遺跡或記憶的基礎上產生的,或者是對其他文本的轉化和吸收。繼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這一術語之后,又有不少文學理論家對其進行闡釋,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熱奈特(Gérard Genette)、里法泰爾(Michael.Riffaterre),等等。互文性概念在文學批評和語言學領域都得到了應用,也給翻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示[2]。由于互文性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免帶有模糊晦澀的特點。筆者試圖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上來對互文性進行歸類,并運用這個分類體系對旅游文本的翻譯進行研究。
二、互文性理論及情景互文性
要真正理解互文性,將互文性理論恰當地運用于翻譯研究,我們必須對互文性的分類有清晰的認識。然而,互文性的分類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目前主要有兩個陣營的學者關注互文性,一是以Kristeva,Riffaterre為代表的符號學研究者,二是以Fairclough,Devitt,Lemke為代表的話語分析和批判性語篇分析的研究者。由于翻譯研究與后者的關系更緊密,筆者首要討論第二類學者的分類。目前大多數學者的區(qū)分一般都停留在文本互文的層面。主要區(qū)分了文本內各部分之間存在的指涉關系,以及文本和文本之間的引用、改寫、吸收、擴展。然而,我們還可以研究文本和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互文關系。這就是廣義上的互文性。筆者認為互文性可以主要按照互文發(fā)生的場所及所起的作用大小來劃分,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類。
微觀互文性:主要發(fā)生在文本內部,包括指涉互文性(referential intertextuality)和副互文性(paratextuatlity)。它們的作用是增強文本的價值,但是如果去掉其中某一個,或者換用其他表達方式,則同樣也能達到目的。
中觀互文性:主要發(fā)生在文本與文本之間,包括結構互文性(architextuatlity)、元互文性(metatextuality)和超互文性(hypertextuality)。這些互文性是文本存在的重要條件,如果缺少,將會影響到文本的目前的效果和價值。結構互文性包括連科(Lemke)所說的四類互文性:語類互文性,以語類歸屬作為基本標準;主題或話題互文性;結構互文性,如具有結構上的類同關系或相似之處;功能互文性,涉及目的目標的相似性。
宏觀互文性:主要發(fā)生在文本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包括情景互文性(situational intertextuality)和文化互文性(cultural intertextuality)。這類互文性既是當前理解文本的必要依據,又是文本的將來繼續(xù)存在的重要條件,它決定了文本目前和將來的效果和價值。情景互文性指文本與當前所在的時間空間的相互指涉關系,脫離了當前情景,文本的意義無從解釋或理解。文化互文性指一個文本與文化知識的相互指涉,包括該文本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社會、歷史背景及作者與讀者(闡釋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狀況、生活閱歷等互文因素。
語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符號,與語境密切相關,而研究語境最多的是社會語言學派。它的最早創(chuàng)始人人類語言學家馬林洛夫斯基(Malinowsk)在1923年提出并闡述了語境。Malinowski把語境分為兩個層次: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他認為:“話語和環(huán)境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huán)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語境從小范圍來講,可以指即時的話語環(huán)境,其中包括語言環(huán)境(如上下文,詞語的搭配)和非語言環(huán)境(如交際環(huán)境,背景知識等);從大范圍來講,語境就是文化語境,包括人類共享的普遍知識、價值取向和民族、社區(qū)特有的文化價值觀。
然而,馬林洛夫斯基強調的是語言環(huán)境對于理解語言的重要性,忽略語言對于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的反作用。例如,有些情景在語言中被描寫、保留、傳播開來,甚至從一種語言進入到另一種語言,繼而在一定程度的累積之后,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反過來又構成了其他文本賴以存在的語境。由此觀之,文本和語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如果我們從廣義上的角度看待互文性,就可以把情景、文化都看做是文本,那么情景互文和文化互文便可以進入我們的研究領域。
筆者重點討論情景的特點和重要作用。與文化互文性相比,它具有偶然性、具體性等特點。情景互文性有時甚至是一次性的,即只在某個具體的時間空間才存在。情景互文性的多次累積便逐步演化為文化互文性。微觀和中觀互文性一般只涉及文本和語言本身,而情景互文性一般涉及語言和非語言表意符號之間的指涉關系,如文本與音樂,文本與雕塑,文本與其密切相關的舞蹈等。文化互文性強調文本與抽象的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風俗習慣等。有的文本不必有顯著的文化互文性,例如純科技文本。有的文本離開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便失去了意義。例如《尤利西斯》,如果離開其都柏林的文化價值體系,便得不到很好的闡釋。下文運用互文性理論,特別是情景互文性對旅游景點的翻譯進行研究。
三、情景互文與旅游景點翻譯個案研究
例1:如意湖Good Luck Lake
此處所指的“如意湖”為承德避暑山莊里面一處景點,被翻譯為“Good Luck Lake”,從語義的角度看似乎并無不妥。然而,“如意湖”其實是一座十字形小亭,并非真正的湖[3]。翻譯人員出錯,源于對該景點相關背景知識的缺乏,造成了望文生“譯”。換而言之,該處景點的中文名稱與其實際內容之間雖然存在著強烈的情景互文關系,但是從中文名稱的字面上看是隱含的,扭曲的,甚至具有誤導性質,游客需要身臨其境才能夠理解景點的實際內容。如果采用直譯方法,將“湖”譯為“Lake”,那么目標語游客將很難重建這種情景互文關系,特別是目標語游客不在現場,讀到這樣的景點宣傳資料時更容易受到誤導。因此,在翻譯時,我們需要在譯文上真實反映景點的內容和功能,真實反映出譯文文本與該景點之間的情景互文關系。那么,如意湖的英文名稱可以譯為Ruyi Pavilion或者Good Luck Pavilion。
例2:蒙古包Yurt
從語義上講,蒙古包的英文確實是“yurt”,這是由文本的文化互文性決定的。然而,此處的“蒙古包”卻是承德避暑山莊里面唯一的集就餐、住宿、娛樂于一體的場所,不是蒙古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毛氈或獸皮搭起的圓頂帳篷[4]。該景點譯為Yurt的原因在于譯者認識到了源語文本中的文化互文性,但忽略了它與該景點之間的隱含的相互指涉關系。為了讓目標語游客能夠在譯語文本和旅游景點之間建立起情景互文,譯文建議改譯為“Yurt Hotel”。
例3:花港觀魚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觀魚”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大多數的英語導游詞,包括外國人編寫的,都把“花港”譯為 Flower Harbor。這種英譯從字面上看并不存在問題。但是,該景點所在的花港公園從古至今都沒有過任何港口。查相關資料可以了解到,“在杭州西山大麥嶺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條小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因名‘花港’。宋時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名之為‘花港觀魚’”。因此,“The China Guide Book”(Kaplan & Keijzer,1982)中的“花港觀魚”的英語譯文為 Viewing Fish at the Flower Stream(Huagang Guanyu),這種翻譯還原了該旅游景點的情景互文。
例4:勝象寶塔Shengxiang Dagoba(原譯:The Shengxiang Pagoda)
勝象寶塔,俗稱“白塔”,據《江夏縣志》記載,勝象寶塔系元代威順王世子之墓,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整個塔身用白沙石疊砌而成。高約8米,座寬約6米,周圍刻有云神、水獸等圖案,是我國元代喇嘛教的珍貴文物之一。
The Shengxiang Pagoda The Shengxiang Pagoda is also called the White Pagoda.“Jiang Xian History” says that it was the tomb of the Weishun Wang Shizi of the Yuan Dynasty. It was built in the third year of Zhizheng of the Yuan Dynasty (1343). The whole body is built of white stones.It is about 8 meters high and 6 meters wide, with engraved immortals and beasts all around it. It is a precious Lamaism relic of the Yuan Dynasty.
這篇旅游文本取自于黃鶴樓公園,盡管短小,但譯文仍然存在許多錯誤。我們主要討論情景互文的問題。如果親臨該景點,就會發(fā)現“勝象寶塔”實際上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寶塔(pagoda)有許多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材質,例如木質的、磚質的、石質的,等等。而舍利塔(dagoba),狀似寶塔,但與寶塔又有不同:其一,形狀上有區(qū)別,舍利塔是單一的圓形結構且上面帶有金頂,而寶塔是多層的金字塔結構;其二,也是最重要的,舍利塔是喇嘛教的象征[5]。 因此, 這個8米高的白色寶塔狀的建筑是舍利塔,它正確的譯名應為“Shengxiang Dagoba”。
例5:桃花澗The Peach Blossom Valley(原譯Tao Hua Jian,The Peach Blossom Creek)
桃花澗是廣州白云山新近開發(fā)的一個以觀賞桃花為主的景點。這里一條小溪蜿蜒叮咚, 兩岸遍植桃樹,以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構思主題, 散發(fā)出幽幽情懷,宛如置身“世外桃源”之中。可以看出,該景點名稱中“桃花”包含雙重互文關系,一是對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文化性指涉,二是對該景點的情景指涉。因此,翻譯時盡量考慮這種互文關系的恰當再現,“桃花”應以譯為“Peach Blossom”為佳。景點名稱中“澗”具有較強的情景互文,指一條蜿蜒叮咚的小溪。而英文中Creek 指的是 a long narrow area of water that flows from the sea, a river, or a lake into the land.小灣、小港,或是 a small narrow stream or river.小河、小溪。通過 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 英國語料庫)查詢,隨機出現的 50 個例句中,creek 所出現的例句大都與海灣有關 。因此,Creek 不符合旅游景點的情景互文。OED 中“valley”一詞的釋義是“an area of land between two lines of hills or mountains, usually with a river flowing through it”,結合旅游地的情景,用“The Peach Blossom Valley”翻譯“桃花澗”即可。
從以上個案所涉及的旅游景點名稱可以看出,在所有旅游文本中,情景互文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旅游文本與景點的情景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失去了所指向的旅游景點,旅游文本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其意義難以顯現,其價值必然大大減少。沒有旅游文本的存在,就少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旅游景點的價值難以凸顯,難以得到廣泛的認可。所以,旅游文本既存在于旅游景點的情景之中,又是對整個旅游景點情景的指涉。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性可以有差別性,游客的每一次到訪,都是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的再現和強化。因此,對情景互文的恰當再現,就是翻譯時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然而,這種情景互文性在字面上的表現方式,很多時候是十分明顯而確定的,有時卻是隱含的、歪曲的,甚至具有誤導性。例4中,“勝象寶塔”這一旅游文本中的“寶塔”,從字面意義上看,文本并沒有清楚交代該處供奉喇嘛教圣物的舍利塔這一情景互文,因此在翻譯時,可以采用其下義詞“dagoba(舍利塔)”忠實反映其情景互文。 例1的旅游文本“如意湖”,從字面意義上看,很容易誤導游客對其情景互文性的理解,翻譯時應該糾正,譯為“Good Luck Pavilion”,為目標語游客還原其情景互文。例2也是如此。
四、結語
從互文性理論的角度探討旅游文本的翻譯問題,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源語文本所蘊含的互文關系。在這個理解過程, 譯者需要通過互文性標志搜尋先期文本, 查找值得借鑒、佐證、參考的資料,經過反復的對話、指涉等過程, 發(fā)現其中可能存在的從微觀到宏觀的某種互文,或者某幾種互文。在分析研究這些互文關系的基礎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策略重構文本的互文關系。特別是旅游文本與情景的互文關系更是一個需要譯者重點關注的對象。只有譯文正確地建立起與情景的互文關系,才能讓目標語游客充分認識目的地景點的關鍵內容,才能滿足他們對于旅游文本功能的期待。
參考文獻
[1]Bsail. Hatim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祝朝偉.互文性與翻譯研究[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71-73.
[3]秦文華.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篇4
一、教師敢于放手,學生積極動手,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鼓勵學生自學,學生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講,要教師講解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放寬到最大程度,這樣才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的程度確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可以利用課本上的單元提示、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等理解課文,甚至有權選擇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例如,我教《核舟記》這一課時,要求學生登臺表演坡、佛印、魯直、舟子的動作、神態(tài)。課堂上學生小組踴躍登臺表演,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道具,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準備的過程中,他們充分自學了課文內容,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下了解了雕刻家的技術高超和作者的細致觀察。
教師往往認為自讀課文讓學生自學,講讀課文一定要講。其實不然,像《食物從何處來》這樣比較復雜的課文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學,什么是食物和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由學生自學、概述、畫圖表,效果遠遠比教師講解得好。至于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為什么先說“自養(yǎng)”,后說“異養(yǎng)”?學生個人解決不了,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小組討論。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二、允許學生在自學中存疑質難
真正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改革是學生問,學生答貨教師答,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如果沒有參與意見,沒有積極的思考,很難想象他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提問氛圍,讓學生把自己對課文的感受、疑難和設想提出來,這樣要比教師提問有效得多,而且更主要的是要看到,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本身就包含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這正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目標。
三、引導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
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就沒有進步,體現不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大膽的創(chuàng)新,所以不能扼殺學生的想象能力,應該給學生思維想象的自由。教材中記敘類的文章大都可以激發(fā)學生去想象。比如《最后一課》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十年后的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皇帝的新裝》可以鼓勵學生想象皇帝知道自己受騙了回去之后會怎么樣;《范進中舉》可以讓學生想象范進中舉之后做官的情形……并試著將其想象的情景描述出來,或者做一些改寫小練習,這比老師煞費苦心做出圖畫般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有價值得多。
四、鼓勵學生動手查閱資料,調查訪問
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經歷。鼓勵學生去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或者上網查尋或走訪老師朋友,要遠遠優(yōu)于教師的介紹。因為前者是主動學習,而后者是被動接受。自主性的主動學習學生無論在思維還是在行動上都是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學習《桃花源記》,教師要鼓勵學生查閱老師書籍,了解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的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而這樣的現實生活正是陶淵明虛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世外桃源的根源。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造意圖,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的把握就會輕而易舉。
五、不要忽略同學們的互動討論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興趣教學;積極意義;具體措施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采取興趣教學的有效措施不僅符合當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等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就需要注重于對興趣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便有“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孔子也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經過了長時間的應試教育模式的阻礙性發(fā)展,在現代化的教學新形勢下,這一教學理念又被提到教學日程之上,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驗證和實施。具體來講,興趣教學的方式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采取一系列相關的教學措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不斷改善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情況。在興趣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手段有很多,教師既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的方式加以實現,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多媒體教學方式等加以實現。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應用興趣教學的教學方式,還能夠產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的積極效果。為此,教師要不斷地認識這一教學方式,并采取積極地教學手段對這一教學方式加以促進。
一、興趣教學的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興趣教學的方式能夠促進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提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往往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的課堂教學很難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效果。而伴隨著教師長期的嚴肅的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師的教學形象也被簡單地定位在單調的講說和懲罰這樣的教學形象上,“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傳統的為人師表的形象的固化。但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教師的形象也應當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和改善。為此,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師生之間和諧的教學氛圍的創(chuàng)建,將是不斷促進教師教學形象改善、促進教師整體的教學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興趣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展現教師的現代化教學理念,展現教師的多元化、人文化的教學素質,這也意味著教師在自我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方面的更新,有助于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綜合性提升。
其次,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興趣教學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學生在什么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成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以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單一、呆板的環(huán)境中成長,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往往不健全,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學生往往以單純的學習為唯一的發(fā)展目標,并簡單地將學習成績作為考量自己實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同時,這種學生的性格發(fā)展也可能會往木訥的方向發(fā)展,他們往往不善于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不善言談也不善于參加課外活動。相反,如果在一個相對活躍、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心態(tài)一般較平穩(wěn),學習、參加活動的情況就相對較多,整體來講,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相應會更容易較高。
最后,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興趣教學的方式能夠整體提升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在興趣教學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得到激發(fā),教師的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提升。一般來講,一堂課程的順利進行與否,除了受到教師的課前準備情況的影響以外,還受到準備情況之外的其他因素影響,如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以及學生的課堂反應、課堂興趣的高低等情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進度的提升,還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流程的進展,同時,也將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總之,教師需要對學進行有效的引導,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改善教師的教學情況。
二、興趣教學的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現途徑
第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構建初中語文興趣課堂。多媒體技術是一門融合了聲音、動畫、圖像、影視等多方面教學元素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在教師苦心孤詣的找尋合適的教學方式的時候,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出現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合適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式的使用不僅可以打破教師原有的單一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環(huán)境,而且還能夠通過色彩的調節(jié)以及課件內容的呈現等方式,為學生展現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部分,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來講,這種直觀的學習內容的呈現有助于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桃花源記》的時候,教師將文章的結構框架以及文中的文言知識進行結構化的講解,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建構。總之,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第二,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的方式,然后在學生之間進行問題探討相關的競賽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學生的學習參與能力得到提升。具體來講,教師在講解《桃花源記》的時候,可以將文章中古今異義的詞匯以及重點的實詞、虛詞加以呈現,并讓學生進行答題競賽,對優(yōu)勝的學生小組進行話語和物質獎勵,以此來推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篇6
【關鍵詞】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教育;開放教學;;探究學習
注重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初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既承載傳統文化,又富有創(chuàng)新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陣地。為此,我們必須摒棄舊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更新教學方式。
1.開放教學——創(chuàng)新之前提
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方法有許多。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開放教學,都應是第一位的。
開放式教學,是一種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基礎,使人才培養(yǎng)適應市場經濟社會需要的現代教育。它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與自主發(fā)展,學校提供多樣化課程,教師扮演指導者角色,保證學生在更廣闊的時間、空間、信息資源學習情境中自定目標、主動發(fā)展。
開放教學首先是教師思想的開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消除學生自卑、膽怯、懶惰和依賴的心理,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現自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呵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給學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靈活、巧妙、適時地用鼓勵性的話語或肢體語言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即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想法失之偏頗或偏激,教師也應該先贊揚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享受心靈的自由,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繼續(xù)參加。
教師的思想開放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開放才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創(chuàng)新總是與自主結合在一起的。離開了自主,學生沒有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時時處處聽從教師的吩咐,儼然教師的“傀儡”,創(chuàng)新也就如大廈失去了基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在探索知識的方法上對學生持之以“導”,在學生掌握了已學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再放虎歸山,讓學生放開手腳去探索,教師只在必要時扮演“導演”的角色就夠了。
如在教學《石壕吏》時,我們就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放手讓學生展開想象對故事進行改寫。而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我們則可以讓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續(xù)寫。不過,學生要以寫得靈活多樣、富有新意為目標。在改寫、續(xù)寫訓練中.學生不但能初步學會對自己已學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充實,而且還能養(yǎng)成敢于除舊、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思維習慣。
因此,開放教學,創(chuàng)新之前提,教師轉變觀念,踐行開放教學,箭在弦上,刻不容緩。
2.質疑問難——創(chuàng)新之關鍵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學家張載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有疑點,有問題,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創(chuàng)新。質疑問難是鍛煉思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古人云“學貴善疑”,質疑問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所以,教學時我總是不失時機創(chuàng)設氛圍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質疑問難。
例如:教學《陳涉世家》第二段后,讓學生質疑。學生經過思考便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泛,顯得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重點和內容,筆者就引導他們圍繞課文重點進行提問.學會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有的學生問道:“陳涉為什么要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激勵其他士卒?”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有探討價值,筆者便認真地組織學生討論。又如學習全文后,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不斷地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
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yǎng)成了質疑的習慣和敢問的態(tài)度,逐步形成善問的品質。
3.想象豐富——創(chuàng)新之核心
想象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無從談起創(chuàng)新。激發(f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氛圍讓學生大膽去想象,讓學生擁有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能夠感受生活,能夠交流感情,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如教學《臺階》一文后,筆者以《父親》為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以滿文軍的《父親》為藍本進行填詞習作。經過這樣聯系現實的訓練,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改善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了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
靈活的思維方式與創(chuàng)新密切相關。一個人如果只會唯唯諾諾、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創(chuàng)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大張旗鼓地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敢于求異,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教師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題策略多樣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思路,讓學生在求異思維中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
4.探究學習——創(chuàng)新之途徑
所謂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涮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和態(tài)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理念,一種學習素質的培養(yǎng)要求,一種學習方式。它常有一定的專題性質,學習過程不僅重探究性、活動性,而且重合作化、個性化,尤其是它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篇7
一、課堂理答,教師導的藝術
中學語文的閱讀課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學生掌握語文科知識的重要途徑。其教學過程,對教師來講,就是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過程。在教學程中,教師的任務不是“灌輸”,而是“疏導”。“ 疏導”的中心,就是為學生提供掌握知識的思路,使學生循正確的思路去學習,并掌握學習內容,這樣才不會禁錮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想象力盡情地釋放,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首先,讓學生直接與課文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接觸大量優(yōu)秀范文,吸收文化營養(yǎng)的好時機。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和課文的直接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要認真的引導。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時間保證,其次,要有計劃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閱讀背景資料。為此,閱讀期待,自由誦讀,應成為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起始環(huán)節(jié)。
為了讓學生與課文直接對話,我們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標和目的,完全讓學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去觸摸作者的思維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溝通,去自由的想像,去進行再創(chuàng)造。
其次,有效的組織班級進行集體創(chuàng)造。
所謂的集體創(chuàng)造:就是指教學以小組、小隊這個集體為基礎,在相互交往中探討學習課題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敏銳地察覺和果斷地把握全班集體性思維的流向,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適度的問題,以組織和促進班級集體性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在理解課文中顯露出來的大量的創(chuàng)造性意見,鼓勵學生繼續(xù)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還應該提出新鮮的課題,引申課文意義。
二、想象,閱讀與表達的橋梁
情節(jié)續(xù)寫、內容擴寫、仿寫、改寫等,是比閱讀更進一步的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皇帝的性格進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畢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像皇帝受騙后惱羞成怒,派人捉拿騙子,但騙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騙后遷怒于小孩,將他抓來并責問他為何要說真話,顯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個學生則想像皇帝因游行時沒有穿衣服而受了風寒,回宮后而發(fā)燒求醫(yī),誰知醫(yī)生仍是這兩個騙子喬裝的,騙子用鍋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幾顆黑糊糊的藥團換的了皇帝的大量金銀珠寶,而皇帝服藥后上吐下瀉,令人捉拿騙子時,騙子早已逃的不見蹤影,皇帝也一命嗚呼啦。再如要求學生為皇帝的游行大典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擴展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大膽地去創(chuàng)造去想像。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人物性格的認識;而且使文章內容得到了再創(chuàng)造,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在訓練中就自然得到了培養(yǎng)。
發(fā)散性思維可以改變語文教學中思維單一、內容貧乏的封閉現象,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為此,可以在平時多設計些仿寫、補寫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三、存新求異,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思維,要求學生不要滿足于課本或教師的現成結論,而要敢于大膽突破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從新的視角去思考和想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觀點、看法或結論。如教學《曼哈頓街頭夜景》一文時,怎樣理解“他們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卻似在險峻的山路上爬行”這句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聯系美國具體的社會背景和我們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現實,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平時遇到“班門弄斧”、“知足常樂”、“異想天開”等成語或一些已成定論的見解、諺語等,也可以要求學生對它們的理解大膽質疑,換個角度去思考,道人所不道,甚至反彈琵琶。這樣,正中求反,同中求異,異中求新,能有力的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學科兼容,讓閱讀充滿督智
語文知識可以延伸到數學、自然、社會、藝術等學科中。借此實現學科與學科的融合,綜合性學習,強調運用各學科知識來探尋與求知,注重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真正實現閱讀與聽說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在語文閱讀教材中許多內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邊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課前讓學生親自查一查,為學習課準備,課文中介紹的自然科學知識,學生一時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實驗;與美術相聯系的,可以讓學生動筆畫一畫。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先讓學生根據詩中的描述作一幅畫,表現邊疆生活,邊疆風光或送友歸京時的情境。學生非常興奮,畫處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畫。給學生提供了馳騁想像的機會,大大調動了他們的能動性,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五、源于生活,從點滴中體悟文字
我們要把課堂的閱讀教學融入現實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去。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的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體驗”等一系列的活動中觀察生活,體悟人生,激發(fā)靈感,創(chuàng)新思維。
- 上一篇:祝福母親節(jié)
- 下一篇:谷雨時節(jié)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