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07 04:2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濟南的冬天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斟酌字句,揣摩語言的情韻。教學中,引導學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韻”時,要讓學生注意關鍵字句,注意有特殊語序的句子,注意重復出現的詞句,注意語言短路等特殊語言現象,并把自己的揣摩結果旁批在書中的空白處。
如《濟南的冬天》中的第三段描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點染下的小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巧妙地對雪山的溫靜、秀氣作了贊嘆,隨后對小雪點染下的山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時說:“老師,我覺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寫得像一位在春風中追逐夢想的美麗少女一樣”。學生此言一出,課堂沸騰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表達自己的讀后感。
又如文中有這樣兩句話:“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一個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無情物,作者卻說它們“睡著”,還能被春風“喚醒”,賦予老城以人的靈性,把老城寫活了。“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臥”不僅表示存在,還傳神地勾畫出了小村莊、房頂上的雪的神態,它們像有靈性的人,在舒服地躺著……
文章的重點語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總結點,或是作者感情的凝聚點,或是文章的主旨,我們把握好對這種關鍵句的理解,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誦讀品味,揣摩語言的意蘊。“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韓愈《進學解》)。文章要誦讀,在誦讀中才能感受語言。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句話甚至一個詞就是作者情感的觸發點。以朗讀為突破點,讓學生充分朗讀文章,才能讓他們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領會到語言的無窮魅力。我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時,首先通過初步閱讀感知分析,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最后一句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不僅是對全文的總結,也是作者情感的激發點。文中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由衷地喜愛和贊美之情。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通過學生分析得出要放慢語速,“這”字不僅要停頓,還要重讀。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然段應怎樣朗讀,采用在各小組內試讀、自由朗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領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當學生完成了誦讀和品味后,沉浸在一種情緒體驗之中,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解化而為學生自己的東西了,這是一種最可貴的讀書境界。
三、對比鑒賞,揣摩語言的精妙。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對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對比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對比是語言鑒賞中最常用的辦法。劉國正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將語文課堂上的各種對比法很精辟地概括為:增、刪、移、換這四個字。確實,語言的對比都可以在這四種方式下得以實現。而正是通過對語言的比較和揣摩,學生才感知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語用詞上“無可移易”的道理,從而產生對語言的敏感,逐漸滋養準確精妙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這么兩句詩:“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后來編入教材時刪掉了“那怕”。筆者指導學生品味這兩句詩時,將“那怕”重新加入詩句,進行對比,不難發現“那怕”是一種猜測的語氣,去掉“那怕”更能表現詩人大膽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將“天上的明星現了”中的“現了”,換成“亮了”好不好?通過比較品味,得出星星本是恒星一直在發光沒有由暗到亮的過程,只有由隱到現的過程的結論,由此更能領悟出作者錘煉詞語的精妙。
再以《散步》為例,作者介紹一家人散步時寫道:“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去掉“我的”,也很通順,但語意有何改變?通過比較體會學生不難發現文章開篇基調就定得很莊重、很嚴肅,作者是借散步這件小事講一個生命傳承的大道理。大詞小用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所以引導學生朗讀這一句時要莊重、嚴肅,對順利體驗文本的情境極有幫助。
篇2
一、針對文章的中心內容,設計提問
讀懂文章是閱讀鑒賞的第一步。針對文章的中心內容,設計提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思維品質。如《皇帝的新裝》一課,在學生預習了課文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文本寫了什么?本文采用怎樣的寫法?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意義?”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思索,學生領會和掌握了課文內容,培養了自身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并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再如《濟南的冬天》一課,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重點思索以下三個問題:“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這三個問題的設計,引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握課文的主題。
二、針對文章的標題,設計提問
標題通常被稱為文章的“題眼”,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行文思路。針對文章的標題,設計提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一面》一課,在學生預習基礎上,我針對文章的標題設計了三個問題 :“與誰想見一面?在哪兒想見一面?為什么要寫這一面?”學生們頓時活躍起來,作出了比較切題的思考:“與魯迅想見一面,在內山書店見一面,寫‘一面’的目的是深刻表現魯迅先生精神感人之深以及人們懷念魯迅先生的感情真摯深切。”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對文章內容已初步掌握,為進一步理解其深刻含義奠定了基礎。再如《驛路之花》一課,我設計的問題是:“什么是驛路?這里的梨花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嗎?驛路梨花指的是什么?”同學們積極回憶課文內容,理解了“梨花”一詞是一語雙關,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征。
三、抓住文章的重點部分,設計提問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核心內容,即文章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的“點”。如果能找準這個“點”,抓住這個“點”,精心地設計、運用好它,就能使課堂省時高效。如《老山界》一課,敘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表現中國工農老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我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現這一主題的“半夜里,忽然醒來……”一段,設計了這樣的提問:“為什么說忽然醒來?醒來后,戰士是怎樣抵御寒冷的?這一段反映戰士什么精神?”我先啟發學生理解了“逼、刺、更、卷”幾個詞的深刻含義。經過思考、討論,同學們理解了:半夜里在山腰露宿,由于“寒氣逼人、刺人肌骨、渾身打著顫”,他們被凍醒了,可他們沒有唉聲嘆氣,而是觀賞夜景,靜聽夜聲。他們看到了閃爍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的藍寶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佇立在前面,四周的山圍成的山谷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音,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內容,也使他們樹立了勇于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圍繞文字的難點,設計提問
課文有的段落或句子中語言比較抽象或含蓄,使學生讀后感到其義難解,這是教學中的難點。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有這樣一段話:“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這是童年魯迅出于求知和好奇而問先生,但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氣”。在封建社會,先生只要求學生讀自己的書。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和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思考、討論、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三味書屋的老師固執,有問不答。所以,學生有了問題后不知道該問不該問;我們現在的老師有問就答,問老師的問題多。三味書屋的學生禮節多,太拘束。另外,現在學習內容形象化,便于理解。”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總結,指出課文中這句話反映了當時私塾教育教學思想落后,挫傷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教育不能吸引學生,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產生消極影響。通過提問、啟發和教師的重點指導,突破了文學的難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是教學當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的一個攔路虎,如果不能夠采用恰當的教育指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文學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進步都會產生阻礙。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革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究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將其作為教育實踐的研究課題,以推動學生和教學的雙贏為最終目的。
1做好語文閱讀預習
預習屬于一種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更是學生在閱讀學習當中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能夠讓學生對閱讀篇章產生初步的了解,為深層次的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往往會忽視閱讀預習,認為預習活動十分空泛,不能夠產生實質性效果,同時教師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時就會面臨較大的難題,之后,又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放棄預習環節,不利于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缺少預習的語文閱讀學習活動,往往會加大教師教學的難度,同時在教師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是會讓學生感到迷茫,因為缺少對文章內容的初步了解,也因此不會主動積極的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見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做好語文閱讀的預習工作,在認識到這一問題之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在預習這一環節做出更多的努力。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在教學環節有意識的為學生滲透預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改變錯誤的思想認知,引導學生形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方法體系。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預習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布置讀后感的方法來強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在預習《濟南的冬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主動的投入預習活動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請同學們認真預習這篇文章,說一說自己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對哪些內容很感興趣?用讀后感的方式來進行簡要的評述。
2創新閱讀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有賴于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如果能夠在和學生以及教學來對教學策略進行恰當的安排和創新,會極大的增強閱讀教學的效果,還會讓整個課堂煥發勃勃生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多種多樣,接下來將對幾個重點方法進行分析:一,加強學生的文章誦讀。誦讀是閱讀學習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刻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環節,采用略讀的方式,能夠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感知,用精讀的方法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神韻,發現篇章的特色,運用默讀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內化和深入的閱讀理解。因此,教師要注重運用多種誦讀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內涵進行深入了解。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自身的范讀以及導讀,有效熏陶情感,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環境中,增強學生的閱讀感悟力。第二,注重彈性留白。這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利用閱讀材料當中的留白充分發掘出學生的閱讀潛力,使得學生能夠展開自由的想象,而不是直接表述出答案,讓學生給出自我感悟。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時機留白,隱藏好自身的理解,將發揮的空間交給學生,率學生用一句話來對孔乙己進行總結。教師的留白能夠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發散和拓展,提升閱讀效果,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第三,指導個性閱讀。新課程改革強調要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那么在閱讀教學環節也要落實這一原則,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使得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基礎。
3營造良好閱讀環境
心理學角度來看,大量的心理學家在自身的研究當中明確指出,當人置身于愉悅輕松的環境當中展開學習活動的話,能夠讓學習效果事半功倍,遠遠超出基本預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也要將良好閱讀環境的營造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考慮到閱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營造一個愉悅輕松和平等和諧的閱讀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當中充滿激情和求知欲,最大化的發揮環境的促進作用,學生出色完成閱讀學習任務的同時,可以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為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打下基礎。閱讀教學當中的一個重點是要讓學生清楚的認知閱讀主題,同時也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一些重點語句,通過對這些語句的深化理解來挖掘出中心思想。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深入的閱讀理解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并在優良環境的支持之下來創設教學情景。例如,在教學《十三歲的際遇》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心境,僵尸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閱讀環境,并創設開學情景,讓學生也能夠直觀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最終讓學生對閱讀篇章的主題進行把握,真正的了解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的真實含義,感受作者的心聲和心意。
4倡導師生互動閱讀
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應該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學習平臺,而且師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閱讀課堂的,師生之間應該加強彼此的交流溝通,通過親密無間的合作互動來深化對閱讀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內涵,在深化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在未來的學習以及發展當中獲得更大的進步和突破。因此,倡導師生互動交流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力提升的一個保障和策略,而且在積極構建閱讀課堂交流平臺時,要注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價值,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的課堂模式,在師生的合作互動當中來達成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借助自身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啟發,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師生交流互動當中,深化閱讀理解水平。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可以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直觀的呈現文章當中描繪的美妙情景,初步讓學生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接下來鼓勵學生加強閱讀,也就是進行生本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就可以進行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深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挖掘和升華主題思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在初中生的長遠發展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十分關鍵的教學任務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鍛煉,使得學生能夠有效把握文章主題,活躍閱讀思維,突破語文學習的障礙,突破語文學習的障礙。在對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教學和學生實際出發,做好語文閱讀,預習創新閱讀教學方法,營造良好閱讀環境,倡導師生互動閱讀,進而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
作者:王新明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安國中學
參考文獻
[1]張慧.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方法探析[J].成功教育,2011,(24):36-537.
篇4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學習興趣激發 初中生心理特點
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有利于教學開展的資源,尤其是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激發語文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提高語文教學成效。
一、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輔助工具,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尤其是要運用近年來運用較為廣泛的信息化手段,以此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例如,在一些介紹景觀建筑及科普內容的課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直觀的感知,無法加深理解課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從網絡中下載與教材中所介紹的景觀建筑及科普內容相關的視頻信息,制作成教學課件在課堂上演示,以此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枯燥的文字和生動的畫面有機結合起來,保障整個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音樂熏陶,營造教學所需的氛圍,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提高學習興趣。
二、以自我滿足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初中生進入了青春期,心理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一特點,尊重、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平等,感受到民主,增強成功的體驗,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激發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成功與閃光之處,從點點滴滴入手,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我滿足感。有了教師的表揚鼓勵,許多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從畏懼、抵制到樂于學習,這樣的轉變離不開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另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還要注重吸收學生的意見或建議,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思想狀態做到及時把握,并在教學中進行相應的調整,讓學生的合理化建議得到采納,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三、以活潑豐富的專題活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專題活動是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學成效的有力措施,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這些專題活動的作用。例如,在《濟南的冬天》一文教學中,一位教師設計了“談一談家鄉的美麗冬天”專題活動,學生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和描述了家鄉冬天的美景,在此基礎上,這位教師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寫作結構、特色描寫家鄉的冬天,通過這樣的專題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出來了,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而且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寫作訓練,效果較為明顯。再比如,在《背影》教學中,有教師為了深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開展了“我眼中的慈父”演講活動,要求學生通過簡要的敘述,向小組其他成員介紹自己的父親。學生在演講的過程中,眼前浮現的是父親對自己濃濃的愛,心靈受到震撼,從單純的課文學習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有效提高思想教育成效。
四、以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教學模式改革一直以來都是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頭戲,如何讓改革后的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廣大教師爭相探究的課題。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語文教學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教師可以按照要求在教學中將更多的自交給學生,教師定位為啟發引導的引路人,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深化語文教學成效。在這樣的模式中,學生成了主角,整個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借助學生的學習小組活動,對探究提綱進行思考分析、研究交流,每一個學生都需要積極開動腦筋及相互之間開展討論,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獲取知識,思維的活躍性明顯增強,學習的參與程度也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提高。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模式,學生參與的興趣要明顯高于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知識、能力同步發展,每一位都能夠積極投入和融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發揮促進作用。
五、以分層分類的教學要求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教師要客觀對待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中無法按照教師的一刀切要求開展學習,許多學困生因過高的學習要求喪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不利于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要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優化,其中分層分類模式能夠有效兼顧學生的差異性,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開展學習,降低學生的學習畏懼感,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這一模式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基礎性差異,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在每一個層級上都確定相應的目標要求,無論是對學生課堂提問的難度,還是課后練習的數量,以及考試的目標要求,都進行相應的調整,保證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優秀生時刻保持旺盛的上進心,學困生保持積極的心態,整體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六、以形式多樣的拓展活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篇5
關鍵詞:農村初中 作文激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67-01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老師和學生的難題。我們農村初中更是如此。學生作文往往題材狹窄,錯別字多,詞匯貧乏,言不及義。不少學生平時作文總絞盡腦汁,但寫出來的文字總覺得平淡無味,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更加生動呢?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 尋生活趣味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葉圣陶語)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斕的,關鍵就是你是否注意觀察。觀察,能夠因“仔細察看”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描繪一樣事物。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文中對外祖母的描寫飽含深情。如寫頭發:“她的頭發多得出奇,密密地蓋著兩肩、胸脯、兩膝,一直垂到地上,烏黑烏黑的,泛著藍光。她用一只手從地上把頭發兜起來提著,挺費勁地把稀疏的木梳齒兒梳進厚厚的發綹里”。這樣貼切傳神地描寫,使我們如見其人,正是通過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塑造出了這么一位讀來親切、獨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又如《背影》、《春》、《濟南的冬天》等許多名篇佳作,也正是因為作者“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語文課程標準》),才給我們展現了無比燦爛的生活。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各種人和事,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
而農村本身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課堂。我們可以著力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捕捉農村生活及周圍生活中的材料。譬如假期里,孩子經常喜歡去釣魚、釣蝦。到農忙季節,老師可以建議家長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田間勞動,既體會其間的甘苦,又能觀察自然界一草一木,一石一鳥。臨近中國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更可以讓學生細心觀察各種民俗民風,體會展現具有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味的節日習俗。老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向農民學習,去觀摩農村生活,描寫田園風光,去觀察農貿市場,敘述老百姓的故事。或者也可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參觀德育基地、開展班隊活動、觀看愛國影片。這樣,真正走進農村生活,學生的思維就開闊了,想象力就豐富了,他們的創作的欲望必定會增強,何愁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呢?
2 品閱讀甘味
農村初中的學生普遍缺少足夠的課外閱讀。相對于城里學生,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少,社交能力也相對較弱,眼界狹小。另外,一般的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績,不少家長把課外閱讀當作是看閑書,真正支持的很少。再加上進入初中以后學業負擔加重,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學生也自覺或不自覺地遠離了課外讀物。久而久之,他們的作文內容虛假化,意義拔高化。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讓學生感受閱讀的趣味。平時筆者極力提倡學生多看新聞、多閱報刊,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如《讀者》、《格言》、《美文精粹》等,學生都爭相閱讀,作讀書筆記,積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礎上,筆者又要求學生把他們感興趣的、有感受的文章摘下來,寫讀后感,寫評論文章等。在課堂上朗讀“我最喜歡的短文或片段”,推薦課外閱讀,說說課堂體驗或心得等。這樣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
3 仿名家筆法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文也和學習繪畫、書法一樣,進行模仿,也是必經的學習階段。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郭沫若的詩歌模仿了歌德、泰戈爾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詩人的詩歌。他還爽快地說:我有一個寫作秘訣,就是先看人家的書再寫。
初中語文課本上選編的課文都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都是很高的。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學習了課文中的名家名篇,可以讓學生也去嘗試剛學到的方法。如學習了《童年的朋友》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身邊同學,抓住人物的一兩個特點來寫外貌和神態。學了魏巍的《我的老師》后,也回憶自己的老師,圍繞老師的特點選材,試結合敘述和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依戀思念之情。這樣的寫作效果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當然這種仿寫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讓學生借鑒、學習名家的寫作方法。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提倡學生學以致用,還要加以創新,培養好文風。
4 激成就之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即使對于成年人來說,白費力氣的無結果勞動也變成令人厭惡的,使人糊涂,沒有意義的事情。更何況我們與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們看不見自己的勞動成績,渴求知識的火花就會熄滅,他們的心上就會結冰。”
在作文中,對學生不可求全責備,要多鼓勵,以免挫傷其寫作積極性。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多給予贊美,激發其創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不僅會挫傷自尊心,還會打擊他們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