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3 01:3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濟南的冬天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濟南的冬天賞析

篇1

欣賞:“像我”獨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濟南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實在大不一樣,使文中的描寫顯得親切而真實。

2、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

欣賞:“風聲”二字用得十分準確,“沒有風聲”并不是沒有風,只是沒有那呼嘯的寒風,準確地寫出了濟南冬天里風的`輕柔。如果說成是“沒有風”,與實際情況不符。

3、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欣賞:“曬”“睡”“醒”等詞語的準確運用,烘托了一種安閑、舒適、溫暖的“理想”境界。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老城靈性,體現了老城溫暖可愛的特點,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把老城給寫活了。

4、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欣賞: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

(“小搖籃”的“小”正照應了小山的“小”。“安靜不動”是寫神態,“低聲”是寫聲調。這兩個修飾語使人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聲哼著催眠曲的情態,賦予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5、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

欣賞:“慈善”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態度仁慈謙和。這里把濟南的冬天當做人來寫,洋溢著人們對濟南溫晴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

6、樹尖上頂著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欣賞:“頂”字準確而形象地描繪了樹尖上覆蓋著一點兒白雪的位置、形狀和情態。 “頂”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護土)”的比喻;“好像日本看護婦”這個比喻形象而貼切地描繪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態。

7、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欣賞:“鑲”的意思是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或圍在另一物體的邊緣,這里的“鑲”形象地描繪出了白色的山尖連接著藍天,就像是一道銀邊圍在藍天邊緣的秀美景觀。

8、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欣賞:暗”是色彩不鮮艷、沒有光澤的意思。“暗”字準確地繪出了山上的枯草冬天里失去光澤的枯黃顏色。

9、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欣賞:“穿”字既準確表現了雪、草覆蓋的狀態,又引起了“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的比喻。“帶水紋的花衣”這個比喻傳神地描繪了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滿了動態的美。

10、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篇2

一.多維問題的內涵

多維問題,強調課堂問題的提出不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直線的提問,也不是單純的教師為學生的質疑作答,而是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指向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觸動學生已知經驗,有效進行思維訓練的多角度、多層次、多樣化的問題設置,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一種動態的問題生成與探究過程,它可以由一個主問題衍生出多個次問題,一個問題又可以有多問和多解,它是變教師“一言堂”為師生“群言堂”的民主、合作、和諧、趣味、靈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圖示如下:

二.多維問題的構建

設置多維問題,構建靈動語文課堂,關鍵在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變革舊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最終實現“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學。教學教學,亦教亦學,教中有學,教中進學,學以致教,教學相長也”的目標。

1、構建多維問題,和諧師生關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確界定,一方面“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另一方面“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該轉變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本”(教參、教本)為本,冷落人,忽視人,甚至不把學生當作人,即使當作人也是可憐的“套中人”。課堂幾乎是教師的“獨角戲”和“個人秀”,教師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完全被一系列的問題物化和客觀化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接受與被接受”的主客體關系。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新課標始終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宗旨,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側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和自由品性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思考、實踐,強調以“學生”為本,放下教師的架子,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進行民主、平等、和諧、舒暢、無拘無束的對話。師生之間是“主-主”的關系,是互為存在、互為發展的條件,他們共同對彼此的成長過程負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互相傾聽和言說,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

余映潮執教《濟南的冬天》,他不急于告知學生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而是讓學生自主品讀、比較、思考“寶地”、“溫晴”、“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系列詞語,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學生充分聯系文本,在自由討論、自圓其說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總特點。余老師的問題設置,關注了全體學生,起點低,沸點高,散點眾多,重點唯一,尤其是恰切的點評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師:如果我們說,你自由地選用文中的這些詞語來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大概每一個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們是在全文的基礎上來進行分析的。首先我們注意課文第一段的兩個關鍵詞:“溫晴”,“寶地”。可以這樣說,濟南是溫晴的寶地,因為溫晴才是寶地,這是一;第二,再從全文看,因為溫晴才創造了許多自然的跡,因為溫晴才有那樣的山、水,和人們的心理感受。我想,溫晴這個詞,還要從其他的角度來看。下面,我給你們再逐條地、仔細地分析一下。(邊放幻燈片邊講解)全文是扣著“溫晴的天氣”這條主線來寫的,所有的景物描寫都要突出“溫晴”兩個字:正因為扣住“溫晴”描繪著濟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鋪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畫面;第二個道理,看順序,繪天繪地,寫雪寫水,由暖陽描畫到暖城、暖山,描畫到不結冰的水,表現的都是“溫”和“晴”。繼續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沒有哪一幅是寫陰冷的,都是“溫晴”。因此,這些畫面在“溫晴”的基調上統一起來,給人和諧一致的美感。還有理由,即使是寫雪景,也在表現“溫晴”。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啊”;因為晴朗,所以“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帶領學生賞析文中四個經典比喻句“小搖籃”,“帶水紋的花衣”,“小水墨畫”,“藍水晶”,以“你最能夠欣賞的是哪一個”投石問路,多問多解,問題不固定,答案不唯一,放手讓學生自由言說,倡導多樣性的欣賞結果,然后由教師提綱挈領的總結將學生熱烈的討論“沉靜”下來:

師:搖籃太美了!寫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適的冬暖環境;帶水紋的花衣,表現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斕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飄逸美好的情韻;小水墨畫,凸顯的是山村的疏朗點綴,山村點綴在小山上,遠遠看去,那樣的美麗,而且因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樸淡雅的,這足見作者用小水墨畫來比喻冬天的濟南的城內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靈的藍水晶,則顯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凈和溫暖泉城的亮麗。總的來看,這篇文章表現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繪大,以小描繪大,從而表現出景物的畫意詩情。

篇3

關鍵詞:范讀;品讀;美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很多地區,小學里讀語文課本還是一字一頓的,這根本不成語言了。中學里也往往不注意讀,隨口念一遍,就算是讀了。發音不講究、語調不揣摩,更不用說表達邏輯關系,傳出神情意態了……”有些語文教師似乎也比較重視課堂上的“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等等,以往“以講代讀”的模式變成了如今的“以讀代講”。但“讀”的效果卻不好,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讓學生通過閱讀體驗到文本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又怎能發展閱讀的能力。

因此,朗讀教學在教師高度重視的同時還要在課堂教學中講究一定的策略,注重方法的引領,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一、范讀引領,樹立榜樣

范讀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以清新、流利、飽含情感的語氣范讀課文,學生在老師的朗讀中充分感受課文的意境,體會文字的美妙,一種對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讀的欲望。同時,他們也會在范讀中學會品味和鑒賞。如:《春》這篇課文,文字清新,語言優美。“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文章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虛實結合,給人以生動形象、呼之欲出的感覺。學生在老師范讀的指導下,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萬紫千紅的春天的畫畫,令人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其實,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可以通過朗誦來表達,學生在不斷地聽讀、跟讀、練讀的誦讀過程中獲得了對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欲望,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讀水平,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寫文章都會受益匪淺。

二、品讀感悟,傳情達意

品讀,品是品味和賞析的意思,讀是閱讀思考的意思。品讀即在賞析中品味情感意境,升華對文章的理解。品讀就是對課文的內在挖掘,一字、一詞多層次多角度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品讀中深刻感受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語言之美。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些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必須要把握理解、分析品讀、注意品讀出文中的美妙之處,以便在教學中能深入淺出、游刃有余。如,學習課文《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我采用“美點”尋蹤,看作者對盛開的藤蘿花的描繪,對藤蘿花的渲染,“……只見一片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一片輝煌的淡紫色顯現出明凈的色調,像瀑布從空中垂下顯示出磅礴的氣勢,紫色條幅上的點點銀光顯露出生命的歡樂。這就表明,美麗的藤蘿花是全文描寫與抒情的主體,像這樣充滿靈性的句子,讓學生品讀出作者是在寫“美”,寫“生命”,寫“情感”。

三、美讀吟誦,激感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育論集》中指出:“敘事抒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而“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感通了,不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他認為這種讀法“不知不覺之間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這番話告訴我們:美讀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傳達課文中所蘊含的美,獲得美感,引起共鳴,從而發展語文閱讀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典范之作,“美”味無窮,上這些文章前,學生有一種審美期待,教師應抓住這個契機,準備好美讀導入,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如,教《濟南的冬天》前,這樣充滿感情地導入:現在是初冬季節。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許馬上會想到一幅白雪皚皚,冰清玉潔的圖畫,也許會想到“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佳句。可是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有一個地方,它的冬天溫暖如春,給人一種溫情脈脈的感覺。下面,我們隨著老舍先生,到濟南去走一走,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樣的一幅風景。學生入情入境,學習效果明顯,興趣大增。

篇4

語文教學更應是充滿情感的活動,因為所有的文章都承載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課堂提問,從動情開始。希望有這樣的提問,讓學生、老師、文本三者之間的情感融會貫通,促進學生走入文本,思考文本,讓課堂更加有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嘗試比較有效。

一、導入提問,尋求動情的契合點

案例一:梁衡《夏》(蘇教版七上)

常見的導入方式常常是這樣的,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夏天嗎?為什么?

生1:喜歡,夏天里我可以吃美味的冰激凌。

生2:我也喜歡。我可以泡在游泳池中,享受水的清涼。

生3:我不喜歡。夏天烈日當空,一不小心蚊蟲會咬我,癢死了。

……

老師:十三、四歲的你們對夏是這樣的感受,那作為中年人的梁衡又是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一起學習梁衡的散文《夏》。

這樣的導入看似不錯,以學生為起點,讓學生抒發自己對夏的情感,讓學生有話可講,為課題的導入做好鋪墊。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這樣的提問真的動情了嗎?教師在學生的敘說過程中,完全不置可否,有置身事外的感覺,學生和老師沒有情感的交流,師生之間仿佛有隔膜,這樣的導入也是為了導入而導入,意義不是很大。

經過評議之后,老師這樣導入提問。

“和你們一樣大的時候,我很喜歡夏天。午后,我和一群小伙伴偷偷溜入人家的菜園,摘幾根黃瓜嘗嘗。常常想,明天大人就會給我買五分錢一根的冰棍了吧。你們呢?喜歡夏天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老師:年少時的我們對夏天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當歲月流逝,我們終將長大,人生步入中年之時,對夏又會是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一起學習梁衡的散文《夏》。

這樣的導入,從老師的童年回憶開始,師生之間找到情感的契合點,師生真心實意地走入文章。教師情和學生情交織在一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充滿了期待,對未熟悉的文本有了探究的興趣。文未讀而情已先行,正如兵馬未動而糧草先行,鋪墊已經完成,只待蓄勢而發。兩種情感交織,產生合力,向著文本情奔去。

二、整體感知,找到動情的共鳴點

案例二:余秋雨《信客》(人教版八上)

教師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環節經常這樣提問:結合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的3個小問題,仔細閱讀課文,看看文中主要寫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個故事又體現信客怎樣的為人呢?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后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后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贊譽。

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的答案七七八八,基本上到位了。但觀察學生的動作表情,不積極,甚至有的學生表現為懶洋洋的,語文基礎扎實的孩子回答這個問題尚可,其他一些孩子則有走過場的嫌疑。學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雖然有準確且客觀地去表述,但是學生的心沒有走進課文中。

換一種提問方式看看。“假如你是那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你愿意去成為一名信客嗎?”

學生立刻分成兩大陣營,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各自到文章中去尋找理由,解說自己的選擇方向。說著說著,對信客的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感受,對信客的個性品格有了了解。

這樣學生就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信客,用心去體會,去揣摩,努力地把自己置于課文的場景之中,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了。雖然這只是提問的角度的變化,但對學生而言,其觸動與震撼卻是不一樣的,這就提醒我們思考如何讓提問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的心靈世界是無限奇妙的,這個世界是鮮活靈動、絢麗多姿的。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感同身受,讓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才會發揮提問的最大效用,才是有價值的提問。

三、賞析提問,探尋動情的切入點

案例三:老舍《濟南的冬天》(蘇教版七上)

“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學生讀完這幾句話之后,教師提問:“你們能猜測老師讀這幾句話時的表情嗎?”大多數同學都猜是笑著讀的。教師敘說提問:“的確如此。老師在讀到這一句時,是面上含笑的,因為我想到了自己六個月大的小女兒,我把她攬入臂彎里,我們母女倆對視著,我對她小聲說話:‘孩子不怕,媽媽保護你。’那種感覺,真的,好溫暖。同學們,你們讀時,會產生怎樣的想法呢?結合你的生活說一說。”

生1:讀著這段文字,我的眼前浮現出了這樣的場景。我和奶奶冬天在院子里曬太陽,奶奶說:“乖孫女,讓我給你掏掏耳朵吧”我把臉貼在奶奶的膝蓋上,陽光照在臉上,我瞇著雙眼,任她給我掏。作者把“小山”賦予了慈母的情態,讓人感受到小山對濟南的呵護、體貼,真是太形象、生動了!

篇5

一、矛盾與抉擇

傳統與現代、主導與主體、立人與應試、工具與人文的矛盾反映在我們的課堂上,讓我們的課堂授人以柄,常遭非議。“看語文是語文”、“看語文不是語文”,語文老師似乎應該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熟知陰陽八卦,精通三教九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語文老師,難。做一個好語文老師,更難。

北宋大儒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輸送一個個人格健全、精神飽滿、有責任感、有一顆善良之心、有知識的人。我們想成為一個好語文老師,因為尊嚴;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好語文老師,家長需要這樣的孩子,因為社會需要這樣的公民。

二、探索與共識

我心目中的高效課堂應該是這樣的:以生為本,學生歡迎;面向全體,兼顧個體;講速度,更講質量;師生互動,共同參與;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

(一)精致并非高效

教材內容把握精細、教師語言精美、課堂練習精選、訓練形式精巧、教學準備精心是精致課堂的特征。他常常出現在優質課比賽現場,是很難復制的,它就像是一件藝術品,熠熠生輝。但我要說這樣的課堂就如“精選”和“精煉”后的“定點滴灌”。吹拉彈唱一起上,聽說讀寫有保障。看起來熱熱鬧鬧,實則效率低下。因為精致課堂關注教師的作用,關注教材的設計,唯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狀態的關注不夠明顯。而高效課堂的評價體系指向學生的學習效果。精致課堂如何從博物館的藝術品走向尋常人家,成為日常用品?

(二)簡約才能高效

1. 教學目標要簡約。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教學目標。事實上,單一的堂課往往無法全面完成三維目標。一課只是整個單元的一個特例,其目標也是單元目標的一個部件。確定一個重點目標進行簡約設計,目標扎實,重點突出。

2. 教學方法要簡化。知識性的內容教師大可講授,讓學生在盡量少的時間內了解、積累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能激發思維火花的交給學生。獨立思考,點名回答,看似冷清,實則有效;合作探究,看似熱鬧,實則低效。簡單問題一人回答即可,有爭議的問題,有思考性、開放性的問題十數個同學回答也無妨。

3. 教學手段要簡約。(1)課題及簡單問題不用多媒體。(2)代替學生聯想和想象的音像不上多媒體。

4. 教學內容要簡約。

(1)精選著力點,預設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激發學生潛能的情景。如《最后一課》可從“我”這一獨特角度進入文本,設計三個問題:其一“我”是誰?其二,“我”的教室在哪兒?(大的時代背景,小的課堂環境)其三,“我”的老師如何?如《記承天寺夜游》可設四個點:白讀自講;朗讀體味;選點賞析(寫景句);閑話“閑人”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自然高效。

(2)點亮一個“點”,統領全篇,以一問敵多問。如《濟南的冬天》在“響晴”、“溫暖”、“有山有水”、“慈善”、“秀氣”、“安詳”這些詞語中,那個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

(3)找準拓展點,加深理解。拓展不是學科滲透,拓展也不等于能力拔高。拓展應是文本內容的一個延伸,是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情的體味的一個途徑。如《農夫和蛇》類似的寓言,概括寓意是拓展;搜集解釋有關蛇的成語是拓展,但介紹蛇的生物特性就大可不必。

篇6

一、在課堂上構建廣闊藍天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所以,我主張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立體課堂,讓學生動起來,讓一幅幅靜止的畫面、一段段凝固的文字在形象的再現中變得鮮活、靈動。 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倡導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不再是“聽講”的課堂。我教《小石潭記》時,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反復誦讀,然后由學生分別做導游介紹,并回答其他同學(游客)的提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鉆研,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多邊信息交流中,獲取文本輸出的知識信息,刺激了獲取各種信息的疑問,開拓了更開放的課堂思維空間。教師要完全摒棄效率低下的講解法,打破將課文結構當成課堂結構的教學形式的窠臼,挖掘學生潛能,我們語文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里發揮主體作用,讓他們更加自由。

二、在藍天下自由飛翔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師的創造性是學生創造性的源泉。”學生思維的能力的強弱與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水平直接相關。因此,教師應該不斷追求應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教學,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敢于突破常規的教學模式,標新立異,把學生置于藍天之下。我在講授朱自清的名篇《春》一課時,為了撥動學生心中的春天之弦,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在學生輕聲自讀課文之后,我播放了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將書中之春、眼中之春和心中之春交融在一起,真正陶醉在春的情境中,我還給學生推薦一些名篇名著,讓他們去閱讀,再談談自己讀后的心得,學習作者優秀的寫作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努力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

三、在飛翔中鍛煉臂膀

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變“教”為“導”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我常采取這種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難問題,讓全體學生一起動腦解決問題。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最后讓學生向教師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找出答案,學生的應變素質和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得到了培養。例如:我在講完《皇帝的新裝》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請仔細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皇帝”和“大臣”呢?學生饒有興趣,結合現實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說:“我媽媽新買的衣服別人都說漂亮,可我一點都不覺得漂亮。”有的說:“爸爸帶我去拜訪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說我長高了,長得越來越漂亮了,可我覺得沒什么變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已經領會了課文所蘊涵的意思,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四、憑借臂膀學會感悟欣賞

篇7

關鍵詞:初中 散文 表現手法 細節描寫 聯想 想象 對比 襯托 比喻 擬人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分類號】G633.33

會分析散文表現手法是鑒賞、評價、探究作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現手法,就是教會學生分析文章在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那些藝術手段,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對表情達意有什么好處等。閱讀過程中,透徹地分析文章的表現手法,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提高閱讀鑒賞能力,而且能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

一、細節描寫

【手法特征】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優秀的細節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效果。

【解題技巧】從細節描寫中來探求人物的事件的流程、性格、心理,分析對文章主題的作用,烘托環境氣氛、把握對情節發展、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作用等。

【示例】請簡要賞析劃線句的表達效果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技巧運用】按照這個流程,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依葫蘆畫瓢的去捕鳥了,隱約的也透出出捕鳥少年的心情。因為沒有深刻的記憶是不會寫出如此細膩的捕鳥全過程的。

【答案要點】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這些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中寫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表達了“我”對這個地方的喜愛、留戀.

二、聯想 想象

【手法特征】聯想就是有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由眼前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想象就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聯想與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語言更生動,更有內涵,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增添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示例一】下面劃線的文字可以刪去嗎?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技巧運用】春天天的繁花“閉了眼”“仿佛”就可以看見秋天的果實,這是明顯的想象,可從這個累累的果實推測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要點】作者由繁茂的春花想到累累的秋實,“閉了眼”“仿佛”告訴讀者,這是想象,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這花香中。

三、對比 襯托

【手法特征】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有密切關聯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襯托。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解題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時,寫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從對比、襯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時,先要指出對比、襯托的對象(是襯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對比點,最后,還要指出對比、襯托的目的,即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

【示例】文中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表現對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高爾基《海燕》

【技巧運用】從他們與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截然不同的表現可以知道,主角是海燕,其它都是反襯。

【答案要點】以海鷗、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英勇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比喻 擬人

【手法特征】比喻,描寫事物(或人)闡述事理時,用與之相似的事物來打比方。擬人,根據想象,把事物當作人物來寫,賦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題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緊緊把握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借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闡述事物的道理,還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擬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過程中的動詞,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擬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示例】簡要分析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① 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技巧運用】①雪后的矮松頭頂的白雪,被比作白花,頂著一髻白花的矮松也和看護婦相似,靜止的雪、樹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而且能給人以溫暖。②傍晚時分,被夕陽暖調的陽光照射的山腰上的白雪,有了夕陽的粉色,和害羞的少女相似,表現出雪后小山的可愛,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也流露無遺。

【答案要點】這兩句運用比喻和擬人,寫出濟南冬天的溫情和雪后小山秀麗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

篇8

預習的好處不言而喻,如果不預習,上課時只能是老師講,學生聽。即使有師生對話,也只是老師和學習好的學生的對話。以往,很多教師也關注到了預習的重要性,在課后也布置了預習,可是很多學生回家之后根本不預習,預習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上進的學生充其量也是讀讀課文、查查字典。其實,不一定是學生不想預習,而是他們不知道該預習什么,怎么預習。而“批注閱讀自學法”卻恰恰能夠對癥下藥,讓我們的語文預習不再是夢。

“批注閱讀自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上采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式進行自學的方法。分為預習和展示兩部分。如果教學內容多、篇幅長就采用大循環(即預習和展示各用一課時)的模式,如果教學內容少,篇幅短就采用小循環(即預習和展示共用一課時)的模式。

體裁不同,預習展示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各種文體之間也有相通的東西,力求找出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比如,文言文更側重文言實詞的積累,詩詞更重視意境,現代文有布局謀篇,但是不管什么文體都離不開整體感知內容、語言賞析、情感態度價值觀。

下面以現代文閱讀為例說說預習課的內容與流程。

課上,依據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質疑問難的意識。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只給出方向,不給具體內容,以免限制學生的思維。具體過程是:

1.初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展示課提到具體段落或語句時方便找尋,節省時間),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可能用到字典等工具書。

2.再讀課文,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自學。主要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式邊讀邊在書中空白之處進行批注預習。用到彩色筆、格尺或者便利貼。

(1)重要句段在結構中的作用分析。

(2)重要信息篩選。

(3)評析優美句段。

(4)理清記敘順序及其作用。

(5)歸納人物精神品質。

(6)理解句子或題目的深刻含義。

(7)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8)結合生活實際談感悟。

(9)情景再現或情景構想。

以上九個角度,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涵蓋。有的文章可能只涉及其中的某幾個方面,需要師生共同確定。在預習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生成個人問題。這個過程,組長要督促檢查成員的預習情況,教師組織參與指導。

3小組交流:由組長組織成員簡短交流預習過程中的問題,簡單問題小組內部消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在紙上提交給老師,共性的、有價值的問題會成為下節課的教學重點。這一過程還要選出展示代表。

以上九個閱讀角度需要學生心中有數并熟記于腦。每一種閱讀角度都需要一定的課節去單項學習,主要是以教科書上的經典篇章作為學習的主陣地。比如通過《散步》《紫藤蘿瀑布》著重學習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刻含義;通過《秋天的懷念》著重學習如何分析題目的表層和深層含義,學習如何從詞語運用和人物描寫的角度對句段加以評析,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通過《羚羊木雕》引領學生關注插敘及其作用,生動而具體的人物描寫;通過《我的老師》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篩選重要信息,如何歸納人物精神品質;通過《春》《濟南的冬天》著力學習疊詞的表達效果,多感官、多角度描寫景物,以及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賞析。

批注閱讀的明顯效果:解放老師,還學生學習的權利。讓語文學習變成樂趣,而不是在漫無邊際的題海里掙扎。就學生來說:

1.會預習。包括各學科的,尤其是文科類的學習。如果老師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并梳理出本學科的知識鏈條,再教給他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做好預習。很多時候,其實不是他不做而是他不會做,是我們做老師的包辦多了或者是沒幫到點子上。如果學生會預習就能為他終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會讀書。閱讀對人一生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們身邊很多人不讀書,不愛讀書。其實,我認為不是他們一開始就不愛讀,只是他們錯過了閱讀的最佳時機。而在閱讀的最佳時機,他們沒有學會賞析,也就讀不出美好之處,對于一本書,如果無從下手也就讀不下去了,讀書的習慣從此擱淺。

3.會做題。學生找到了閱讀的方法,懂得了閱讀方法,熟悉了閱讀角度,學會了設計問題,自然會站到一個高處,做題就更勝一籌,考場上能夠從容面對考題有條不紊地答題,提升效率和質量。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片段訓練;方法探究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經常令老師感到難教,學生在做文章時感到無話可寫,不知從何下筆。因此,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值得我們教師探究,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作文教學應從片段訓練做起,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片段作文訓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有人說:“作文是哭泣時的淚珠,歡笑時的音符。”這個比喻讓學生意識到作文無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訓練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啟發學生調動各個感覺器官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看、去聽、去聞、去摸、去想象……讓學生從看似普通的生活中發掘出情趣和意義,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擷朵朵生活浪花,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片段作文給了學生展示的平臺,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增強了寫作興趣。

二、片段作文訓練有利于學生觀察力和思考力的培養

學習《三顆枸杞豆》這篇文章中“三叔教導狗娃如何觀察野豆角花”的情節時,可讓學生學習這個片段的描寫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描寫時要言之有物,抓住特點具體寫,可以從繪形、繪色、繪味、繪神、繪情趣等方面著手,學生在深入觀察后一般都能寫出比較滿意的文章。

在描述性、說明性、評論性片段訓練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增強對身邊事物的敏感性,抓住生活中的各種細節,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積累寫作素材。除了對學生作文技巧方面提供幫助之外,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心靈。例如,學完《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后,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傾吐了肺腑之言:“中秋節的晚上,我看到一輪缺角的月亮,因為媽媽在南京打工。南京的月亮,也是缺了角的月亮,因為媽媽沒有我,沒有爸爸陪在她身旁。媽媽,你快回來吧!……”雖然只言片語,卻寫真話,抒真情,真摯感人!

三、片段作文還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在文本中有許多言簡義豐的詞和內涵豐富的句、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大膽模仿、遷移。

在學習老舍的名作《濟南的冬天》時,讓學生借鑒課文某一處的寫作方法和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用飽蘸濃情的筆描繪自己家鄉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讓學生在創造的愉悅中感受美。這樣的練筆,學生不得不潛心會文,深刻領會文章的含義。這種寫作、想象、生活和文本互動的過程,就是一種忠于文本又超于文本的理解過程,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寫作內容更豐富,同時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一舉多得。

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在一個雨后秋日的傍晚,我來到山中……”根據這一擬設情境,要求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進行練筆。再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最貼近課文的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賞析,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片段作文訓練能有效提高寫作能力

在適時性片段作文訓練中,教師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在寫作中盡享作文技巧訓練。如作文開頭藝術,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句段仿寫,詞語錘煉……都可以讓學生精心打造出一個個精彩的片段,扎實有效地提高寫作基本功。如在《假如我是……》的片段練習中,有位學生這樣寫《假如我是風》:“假如我是一縷清風,我定會和天空的彩虹做伴,點綴我們美好的世界;假如我是一縷清風,我定會在下雨的季節出現,隨著那沁人心脾的蒙蒙細雨滋潤你的心田……風的冷靜,風的執著,會成為我的明燈……”;在仿寫冰心的小詩《母親》時,有學生這樣表達對母親的愛:“我只愿化作您杯中的一片茶葉,為您消解無盡的疲勞;我只愿化作您身上的一床棉被,為您抵御寒夜的侵襲;我只愿化作您窗前的一縷陽光,為您帶來生活溫暖。如果這些我都做不到,我只愿做您的好女兒,給您以寬慰,給您以鼓勵,給您以幫助。”

篇10

電教技術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它的優勢越來越得到充分體現,本文從我平時教學中的體會談談電教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一、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萬事開頭難”,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課堂教學能否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興趣密切相關。如果開頭就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就會使學生萌發積極的參與意識,思維就會活躍,注意力就會集中,學習也就會收到顯著的效果。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蘇州園林》的教學中,我演示了精心制作 “獅子林公園一景”、“配合竹子花木的假山” 的兩幅幻燈,請學生觀察欣賞,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內容描述給同學聽,畫面一出現,課堂氣氛馬上就活躍起來,各抒己見,我覺得契機已到,隨即引導讀文:這兩幅圖是蘇州園林中的幾處景觀,它有什么特點呢?請大家一起來看看葉圣陶寫的《蘇州園林》,與你的想法是否有不謀而合之處,話音剛落,學生就懷著極大的興趣,認真讀文,尋找自己的“知音”。

二、分析課文直觀形象,學生易懂易接受。

課堂教學是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將無聲語言文字通過有聲語言和思維活動,再現所表達的事物、景象,從而達到理解的目的。由于各人的智力、經歷、生活環境等的不同,對課文的理解也就存在著參差不齊的情況,但如果運用電教手段,將抽象、難懂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將會對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的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我國書的演變的理解,我把“甲骨文”、“竹簡”、“木牘”、“書帛”、“視盤”、“縮微圖書”等用圖片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短時間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直觀印象,增強了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看云識天氣》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云的變化,我把精心制作八種云的形態展示給學生看,加深了學生對云的特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真正做到看云識天氣。

在學習《化石吟》這課時,我搜集了一些有關化石的圖片,向學生展示,并配有文字說明,使學生對化石有一個直觀的印象,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受益匪淺。

三、恰當使用電教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大力推行課程改革,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由于語文課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寬,在教學中教師會感到課時緊張,在教學中使用電教教學,能有利地提高課堂有效時間,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投影,把教學目標、板書設計、課堂練習都制成投影膠片,根據教學進度適時使用,這樣不僅一目了然,加強直觀,還節約了課堂上的板書時間,增加課堂信息量,在較短的時間里能使學生學到較多的知識,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看云識天氣》一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幻燈、投影。用圖表的形式,采用邊問邊答把八種云的特點在圖表中展示出來,大大地縮短了教學的時間,可以有更多的課堂時間通過云的特點來判斷天氣的陰晴雨雪,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圖文結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有“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在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把審美教育滲透在語文知識的傳授中。電教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春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春天的情感,我精心設置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五幅場景圖片,讓學生感到春天的生機和美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葉圣陶《蘇州園林》教學中我利用現存的幻燈片,再現蘇州園林美景,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如聞花香、如見魚戲蓮間,使學生產生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感受,更加敬佩建設者的獨具匠心。

五、啟發學生聯想,促成知識運用。

在文章教學中,要注重詞句的理解、賞析訓練,更不能忽視語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筆之“點”的利用,教師要巧借語文教材,運用電教手段啟發學生奇思異想。給學生營造一個知識遷移,指導作文的寬松空間。

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通過投影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錄音機優美的音樂和深情的朗讀,讓學生對濟南的冬天“響晴”的特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