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范文
時間:2023-03-19 13:5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濟南的冬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黎明時分,濟南城上空飄起了雪花。濃厚的云充塞著天空,阻擋了晨曦,沒有風,細密的雪粒緩緩從天幕中降下。落在馬路邊上,將路邊的枯萎的小草悄無聲息的掩埋;落在護城河上,瞬間沒入泛著魚鱗波的河水中;落在整個濟南城里,把濟南裝飾的銀裝素裹,陽光一照,頓時顯得五彩繽紛。
早晨,我打開窗子,一股舒服的氣息鉆入我的鼻子里,心情變得十分愉快。“哇!下雪了,下雪了。”我迫不及待的想下去看雪景,這一場雪來的悄無聲息,像是一個棉被蓋住了整個濟南。
在這個境界里,千佛山顯得格外美麗。遠望,皚皚白雪覆蓋著的主峰在,朝陽下銀光閃爍,和周圍的山巒相互輝映;近看,蒼翠的松柏銀裝素裹,一串串樹枝晶瑩透亮;腳下,一條玉帶般的小路蜿蜒上升。周圍安靜極了,小路上還沒有一個腳印。我陶醉在這詩一般的意境中,竟不忍抬腳去踏破那潔白的雪地。
趵突泉的景色也不錯,三股水噴涌的氣勢一點沒被下雪所減弱,他們向三個頑皮的孩子在水中跳躍著。駐足觀望的人群反而更多了,爭相合影,都想在這夢境般的境界里留下美好的紀念。
篇2
濟南,一個美麗而優雅的地帶,對于那里的冬天,就甚是美麗。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可別覺得驚訝,那里的冬天還是響晴的,可別認為跟我們這邊一樣。在中國北邊,冬天有響晴的天氣,便是稀奇的。
冬天的刪,若是下點兒小雪,矮松可便在山上耀眼起來,越發青黑的矮松上要是幾朵雪在那兒,就仿佛是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色的花,從遠處看,整座山全白了。在山坡上,有些雪厚了點,地上的小草還探出了一點兒小腦袋,仿佛也對濟南這美麗的冬天感到好奇,也來瞧瞧。
這古老的濟南,城里是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上住著幾家村莊。瞧去,屋頂上展著幾朵白雪,又白又黑,仿佛有一副名人所畫的錦繡山圖,美極了!
那中間一條河,不但不結冰,還在那緩緩流動。隱隱約約看得見河里面綠的發亮的水藻,這就是濟南的冬天。
篇3
1、教學目標:通過泛讀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梳理文章結構,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習慣,學習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心得。
2、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梳理文章結構。教學難點:分析并實踐景物描寫的方法。
3、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泛讀的指導。嘗試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握文章結構。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01/南方的冬天,沒有北方那樣的季節分明。
南方的冬天就不像冬天的冬天,起碼北方人是這樣認為的;看不到銀裝素裹,冰天雪地,也沒有雪花飄飄。這里還是持續著綠色一片五彩斑斕,街道兩旁的花草樹木照樣暗綠稀紅的景象。
冬天,南方與北方各具特色。南方冬季溫暖,氣候濕潤,北方冬季寒冷,氣候干燥。北方冬季一片片晶瑩透白的雪花飛舞,宣告冬天的來臨。南方冬季溫和靜謐,沒有大起大落的季節色。
南方的冬天美的純樸,溫暖的和諧,勃勃的生機招呼著人們。溫暖的南方,不像北方的冬天那么極端的寒冷,那樣冷風的刺骨。冬日南方的溫暖,使四季常春。
南方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溫帶氣旋活動頻繁。查地理資料,西北有山脈阻隔寒流的襲擊,東南又有海風旋流調節,冬季溫暖濕潤為主要特征。因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冬季不冷。
/02/
南方的冬天,人們很喜歡在溫暖的地方整理心情。冬日的陽光,給大地的溫暖披上了光輝。享受陽光灑在身上,心里感覺暖洋洋的,平添了溫馨,驅散了寒氣。有陽光的地方世界會更加美好!
南方沒有冰雪世界,交通方便行動就方便,這里冬季平均溫度16~23度,適合戶外活動。每逢在公園,江濱等公共綠地周圍看到的,跳舞健身、做操行走、打拳舞劍的,比比皆是,蔚為壯觀。
南方江河湖海豐富,冬日水溫居中,適合冬泳。所以冬泳會所,冬泳基地,冬泳協會頗多。冬泳能刺激全身器官,使肌體新陳代謝不斷地提高,振奮了人的精神,成為健身性,娛樂性的調和劑。
當然,怕冷想舒服,也可以享受天然溫泉的沐浴。這里的天然溫泉多,地下自然涌出的,含有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有益。從而能達到修心養顏、舒筋活絡的作用,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
篇5
關鍵詞:高原訓練;高水平田徑殘疾男運動員;肺通氣功能
高原訓練即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運動員組織到具有適宜海拔高度的地區,進行定期的專項運動訓練的方法。在高原低壓缺氧的環境下進行訓練,通過高原缺氧和訓練負荷雙重刺激,可以使訓練者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調動體內的機能潛力,從而使機體產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適應變化。本研究旨在為教練員安排訓練計劃,調整訓練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北京市高水平殘疾田徑男運動員7名,其中腦癱運動員1人,聾啞殘疾運動員2人,視力殘疾運動員4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和查閱西安體育學院圖書館,搜集本研究的相關資料。
1.2.2訓練方法。北京市殘疾人田徑隊7名男運動員于2011年7月23-8月25日在云南昆明高原訓練基地進行高原訓練。高原訓練前采用大運動量中等訓練強度,上高原后前三天進行適應性訓練,三天后按中等訓練量進行訓練,第二周至第四周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最后三天為恢復訓練調整期。
1.2.3實驗法。采用意大利的MIR SpirolabII肺功能測試儀分別于高原前、后和高原期間高原期間第1、3、5周的每周二進行肺通氣功能測試。選取的代表性指標:最大通氣量(MVV)、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肺活量(FEV1)、1秒率(FEV1%)最大呼吸流速(PEF)以及25%-75%用力肺活量平均呼吸流速(FEF25-75)。
1.2.4數理統計法。本實驗中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所得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水平以P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五周高原訓練對高水平田徑殘疾男運動員最大通氣量(MVV)的影響。最大通氣量(MVV)以適宜快的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進行呼吸時所測得的每分通氣量,稱最大通氣量。MVV是衡量通氣功能的重要指標,可以用來評價受試者的通氣儲備能力。
運動員在上高原第一周時MVV值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直至上高原第三周時有所上升,上高原第五周時MVV值上升的幅度很小,隨后開始下降,下高原后MVV值稍有下降,但仍低于上高原前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上述情況表明低氧環境和大強度的訓練的雙重刺激導致運動員機體的肺通氣功能下降,另外這七名運動員大多是從事諸如100m、400m、跳高跳遠等無氧供能項目,從中可以看出高原訓練對其最大通氣量的影響不是太大。
2.2五周高原訓練對高水平田徑殘疾男運動員肺活量(VC)的影響。肺活量(VC)是指人在深吸氣后,作一次最大的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量,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機能活動量。它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呼吸機能的潛在能力,意義一般來說,呼吸肌力量大,肺活量測試值就大。
運動員在剛上高原一周時VC值開始有上升的趨勢,直至第五周,但變化幅度相對較小,無顯著差異(P>0.05),下高原后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VC值高于上高原前水平。該現象可能與本階段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有關,在大強度訓練量后對呼吸肌有一定的刺激,致使運動員在下高原一周后VC值呈下降的趨勢。可見較短時間的訓練對無氧供能為主的項目無顯著影響,但可用于監測訓練量對運動員的肺通氣的影響程度。
2.3五周高原訓練對高水平田徑殘疾男運動員用力肺活量(FVC)的影響。用力肺活量(FVC),指最大吸氣至肺總量位后最大努力、最快的速度呼吸,直至殘氣位的全部肺容積,在最大吸氣之后,以最快速度進行最大呼氣,記錄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呼出的氣量,也稱時間肺活量。FVC是一個評價肺通氣功能較好的動態指標。
運動員的FVC值與VC的變化一致,在上高原一周時FVC值呈逐步的上升趨勢,這與運動員剛上高原,在接觸低氧環境時對低氧敏感,引起肺小動脈反應性收縮加強,在運動狀態下,影響了氣體交換的速度,從而阻礙了肺的通氣機能,隨后FVC值呈逐步上升的趨勢,直至第五周時出現高原訓練期間的最大值,表明高原第五周時運動員對高原低氧環境已逐步適應,肺通氣功能加強。下高原一周后運動員的FVC值處于下降的狀態,恢復至上高原前水平,該現象表明短期高原低氧訓練對無氧供能的運動項目影響不大。
2.4五周高原訓練對高水平田徑殘疾男運動員1秒肺活量(FEV1)、1秒率(FEV1%)的影響。1秒肺活量(FEV1)就是最大深吸氣后做最大呼氣,最大呼氣第一秒呼出的氣量。1秒率(FEV1%)用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VC 和 FEV1 主要反映呼氣時肺的彈性回縮力、呼吸肌力和協調性、氣道通暢性。
運動員的FEV1值與FEV1%的變化一致,從上高原第一周開始整個高原訓練期間二者的數值呈逐步下降的趨勢,直至下高原一周后FEV1值仍低于上高原前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FEV1%值與上高原前、上高原第一周相比仍較低,均有顯著性差異(P
2.5五周高原訓練對高水平田徑殘疾男運動員最大呼吸流速(PEF)、25%-75%用力肺活量平均呼吸流速(FEF25-75)的影響
最大呼吸流速(PEF),是指用力肺活量測定過程中,呼氣流量最快時的瞬間流速,主要反映呼吸肌的力量及氣道有無阻塞。FEF25-75主要反映小氣道功能,與用力無關。
運動員的PEF值與FEF25-75的變化一致,從上高原第一周開始二者的數值呈逐步下降的趨勢,直至上高原第三周后數值開始回升,說明隨著海拔高度升高,空氣密度、大氣壓、溫度降低,使空氣流經氣道的阻力減少,呼吸時氣體的流速加快,使得小氣道流速功能升高,但與上高原前和上高原第一周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之后二者的數值又呈現下降的趨勢,直至下高原后二者的數值與上高原前相比明顯較低,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看出小氣道流速指標在整個高原訓練過程中無明顯變化,且下高原后其值均低于高原前水平,表明高原訓練對運動員的小氣道流速功能影響較小。
3.結論
經過五周的高原訓練可以看出,運動員在整個訓練期間肺通氣各指標均無明顯變化,下高原后各指標值基本上都低于上高原前水平,說明短時間的高原訓練對從事無氧供能為主項目的運動員的肺通氣功能影響不大。
(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參考文獻
[1] 劉衛華,林建棣.高原訓練研究綜述[J].體育學院學報,2002,21(1):57.
篇6
【關鍵詞】文本;修辭;情感
《濟南的冬景》對濟南冬天場景的描寫,短短五段,八百來字,卻通篇運用修辭,景物的描寫生動形象,情感的流露細膩溫暖,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嫻熟的語言運用技巧以及修辭使用的獨特高度。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展現《濟南的冬天》的修辭之美、意境之美以及作者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摯愛之情。
一、詞語修辭之美――動詞、形容詞、副詞
詞語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單位,任何文本創作是詞語選擇的過程。作者只有擁有豐富的詞匯,才能在表達中選擇最恰當的詞語,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a只等春風把它們喚醒”,作者在對濟南冬天山水描寫時,除用擬人手法外,“曬”、“睡”、“醒”三個動詞用得貼切形象地描繪陽光下濟南暖和、舒適、安逸的特點,緊扣“溫晴”,勾勒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作者在描寫薄雪覆蓋下的山時,選擇的形容詞極富特色:雪是小雪,山是小山,松是矮松,“白花”、“藍天”、“銀邊”,薄雪覆蓋下景物的光、色、態組合的畫面是那樣的和諧自然。還有副詞與形容詞的搭配也獨具匠心,“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守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一個“太”字修飾濟南小山的特征“秀氣”,除傳達出作者擔心大雪壓垮小山之情同時,流露出是對小雪之后濟南小山秀美的濃濃的贊美之情。
二、句式修辭之美――倒裝、判斷、商量
句式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作者的語言風格和人文修養。不同的句式適合不同的表達需求,傳達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這句話的正常順序應是“對于像我這樣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在文本中,“像我”一詞倒裝獨立成句,起強調的作用。作者選擇這一句式就是要強調濟南在自己心中最為深刻和與眾不同的賞閱感受:北國的冬天理應日光慘淡、寒風刺骨,而濟南的冬天著實和我心中的冬天不一樣。判斷句式的作用是客觀陳述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以便引導人們直接認同這一思想判斷。“它真得算個寶地”,“真得算”在這里的意思是的確是、應該是的意思,是作者在對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霧、無毒日的奇特景象描繪后作出的判斷,是對濟南作為風水寶地做出的見解性判斷。又如“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再次突出冬天濟南的與眾不同,點題,收束全文。而“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商量、推測的語氣配合文本描寫時溫和舒適、寧靜自然的冬景畫面,是作者與人們對濟南“溫晴”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相通,用內心真實樸素的感受對讀者的感染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更是作者對描寫的景物和讀者的尊重。
三、修辭手法之美――比喻、擬人、對比
比喻是以一種類比關系為基礎的想象活動,是作者通過喻體傳達喻旨的修辭手段。從語言功能看,比喻是一種常規意義上的心理聯想活動。比喻最大的作用就是激起讀者的遐想,化抽象為具象,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就《濟南的冬天》文本而言,比喻這一修辭手法隨處可見:“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山上的矮松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作者不斷變換角度,采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濟南冬天山、松、云、水、草等事物特征的與眾不同,描繪了一幅幅獨特的濟南冬日暖景圖。這一個個比喻無不流露出作者文本創作時對濟南冬景的無限喜愛和贊美之情。擬人手法的作用是賦予所描寫景物以人的某些特征,讓靜態的景物活動起來,成了和作者、讀者平等的一員。“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這一擬人手法賦予濟南冬天的小山無限的溫柔、體貼和慈祥,作者在寫出了這一圈小山可以擋住北風、保持氣溫的作用,從而體現作者對筆下景物和自然的尊重,體現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平等之情。把兩種或幾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描寫的形象更鮮明,表達的感受更強烈。對比的修辭手法主要體現在文本的開頭,作者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而這種“溫晴”特點作者通過比較之后,用“奇跡”、“怪事”等詞,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所以作者說它“真算個寶地”。
修辭學是一門古老的語言藝術,“修辭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活動,是載意、求效的行為過程”。我們研習《濟南的冬天》這篇優秀的景抒情散文的修辭藝術,絕對不能局限于修辭格這一狹小的園地,把文本景物的描寫和創作主體的語言運用結合起來,從而拓展文本研習的全新空間。
【參考文獻】
[1]《修辭學講義》.崔應賢.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國修辭學史》.周振甫.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現存最早的單層石塔——四門塔
來到濟南,首先去了四門塔朝圣。這個地方其實離濟南市中心還是比較遠的,大概有29公里,有公交車67路直達,但要坐好多站才可以到。
四門塔位于濟南南部山區,地處柳埠國家森林公園。由于正是冬天最冷的時候,所以景區三三兩兩的沒有幾個人,尤其是在景區的后山部分,有很多元明清時代的古塔遺跡,隔幾十米一座。在這樣的地方,走著走著就會突然心生涼意。
四門塔在中國建筑史上是赫赫有名的。這座看上去不太宏偉的四門塔,其實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亭閣式單層石塔。它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此塔身通高15米左右,每邊長七八米。四面各有一半圓形拱門。檐部挑出,相疊五層。塔頂用石板層層收縮疊筑,成四角攢尖方錐形。
千佛山——覽泉城景色
千佛山就在濟南市郊,是一處很有趣的地方。名曰千佛,其言不虛。山里有觀音、彌勒佛、十八羅漢等塑像,都非常巨大,其中彌勒佛和觀音像都高十幾米。
去時正好剛剛下完雪,雪后的千佛山非常美麗。遠望白雪覆蓋著的千佛山在朝陽下銀光閃爍,和周圍的山巒相互輝映。山頂的風也很大。石階很滑。通往最高峰的路,基本已不能稱為路了。就是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石塊。不過比起華山來,我想還是小巫見大巫吧。
趵突泉——天下還有比這個更有名的泉么
作為北方園林的趵突泉公園,風格和南方園林大相徑庭,它不是那么著眼于細部,而是借著泉眼里滾滾涌出的活水,有聲有勢地把一塊靜僻的寓所突顯出來。汩汩流淌的泉水繞過庭院,流過畫廊,匯聚在樓閣的下面,感覺十分詩意。
最不容錯過的當然是聞名遐邇的趵突泉,小時候就聽說過它的名字。據說,趵突泉的泉水噴涌而出,可以高出水面數米,其雄壯奔放,讓人驚嘆。有詩云“云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可見其蔚然景觀。但是這幾年,大概是因為四周群山的植被被破壞,濟南的泉水在萎縮,就連曾經壯烈豪邁的趵突泉,如今也只剩下這樣了……
不過,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泉眼景象,還是很少得見的。泉城四面環山,周圍山上的泉水匯入地下,聚集到此處,找到“破殼”的地方便噴涌而出,這便是城內多泉的原因。
大明湖——休閑的好去處
正是冬天,大明湖此時頗為衰敗。但想想冬天的西湖,景象也不會比這里好多少。大明湖北岸有鐵公祠、北極閣等名勝古跡。鐵公祠經年累月,瘡痍滿目。鐵公一生淡泊明志,寄情于山水之中,晚年窮困潦倒,隱居在湖畔。
時值12月底,濟南城內的泉水卻籠上一層白霧似的。聽當地人說,冬天的泉水竟有十幾度,并且一年四季都很清澈。相對于室外零下幾度的氣溫,這簡直是奇跡,開始我以為趵突泉公園可能是做了地熱,所以水才冒白霧。后來到了大明湖一帶才知道,原來這里的水溫竟然這樣高。
篇8
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運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構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課堂語言十分關鍵,應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如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情緒呢?
(一)運用啟發性語言
啟發學生質疑提問、自主探究,這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改變,是一種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形式。啟發學生主動問,而不是教師問,更不是學生被動答,這是教學觀念的轉變。一堂課從導入開始,教師的語言就應當帶有啟發性,用啟發性的語言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允許學生大膽設想、大膽質疑,允許不同觀點,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互相交流。因此,啟發性語言是極其重要的課堂教學語言之一,對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標準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語文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受到語言啟發的學生能自己質疑提問,說明學生進入了自主探究的學習狀態。如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我通過運用啟發性語言,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在相互探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樣展示對景物的描寫的?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一步步進入了語文的意境中,較好地總結出:濟南冬天的特點是“溫情”,全文緊緊圍繞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作者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濟南冬天“溫情”的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冬天的三幅畫面:陽光下的濟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二)運用引導性語言
語文學習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學生在動手學習之前,給自己明確的目標定位,弄明白了學什么,從而對怎樣學才能感興趣。有了興趣,看似枯燥的東西學起來也會趣味橫生。相反,一旦興趣受挫,一蹶不振,百藥難醫。那種不感興趣的學習狀況,實際上是未進入學習狀態。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問題,要善于運用引導性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能,把學生的學習思維步步引向深入,使其能夠全面掌握課文內容和結構層次。如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我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討論、探究,使他們對作者筆下濟南冬天的景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學們深受感染,如臨其境,深深地感受到:濟南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帶有一種神韻、一道悠長的味道。
(三)運用提示性語言
在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部分學生對某個問題不能透徹地理解,或者是對某個問題出現歧義,發生爭執。這時的教師最適合用提示性的語言,進行有目的的啟發引導。但千萬不要急于“點破”(就是揭示答案)。“點破”了就失去意義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義。針對同學們的困頓,教師運用提示性語言打開學生的思路,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達到最佳意義上的教學目的。“問題”經老師的點撥提示,輕松解決了,顯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了。
(四)運用激勵性語言
在課堂上無論是對學生的“提問”,還是“回答”,教師都要用激勵性語言。無論是提出的問題“價值”多大,“回答”的問題正確率多高,老師都應運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予充分的肯定,甚至表揚。即使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準確全面,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哪怕學生只有一點點進步,我們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敢想、敢說、肯想、肯問、肯答的學習激情。運用激勵性語言,會給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學生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渠道就會更加暢通,課堂氣氛也就更加活躍。
二
教師課堂語言的運用非常重要,教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課堂語言。
(一)切忌一味運用提問的語言
師問生答,很容易形成滿堂灌,這顯然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種“師問”“生答”的教學方法必須顛倒過來,變“學答”為“學問”,教師用啟發性的語言,啟發學生問。
(二)切忌“潑冷水”的語言
面對學生熱烈的討論、積極的發言,無論是學生問也好,回答問題也罷,教師要愛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精神,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激情,千萬不能因為學生一時對“激發”不理解,討論“不對路”,回答“不對題”,就當頭一瓢“冷水”。諷刺、挖苦、貶低等語言,一下子就會將學生的學習情趣“潑”得精光。
(三)切忌“一棍子打死”的語言
篇9
一、題眼:恰當解讀
寫作構思的第一步便是審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命題人給出的記敘文的題目進行深入探索,仔細的推敲題目中的每一個字,這樣才能領會題意,對題目進行恰當的解讀,從而抓住寫作的中心和重點,掌握題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從而選取符合題意的新鮮材料,更好的完成寫作任務。審題的方法多種多樣,其步驟一般包括:審文體形式、審寫作內容、審寫作重點、審文題限制。把握題目的題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雖然作文題目有點長,但應抓住題目中最重要的一個詞“最熟悉”,找準文題所要求寫的重點,選材也就有了范圍。“記一件難忘的事”、“一件有意義的事”、“令我敬佩的一個人”、“記一件撥動我心弦的往事”等這些命題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們的題眼,即“難忘”、“有意義”、“敬佩”、“撥動心弦”,抓住了題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寫作重點。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題目,在寫作時就應該在理解題目上多下功夫,因為記敘文的題目就一個詞,這個詞既是題目,也是文章的題眼。同時還應分析題目的內涵,深層意義。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節,可以寫這個季節里的雨、風、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樣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應
前后照應是謀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能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系。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在寫作過程中做到前后照應,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種:(1)文題照應。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開頭一段:“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這一段既是破題,又是統領全篇的關鍵段。(2)前后照應。例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組對比,即濟南和北京的對比、濟南和倫敦的對比、濟南和熱帶的對比,其中第三組是用熱帶的毒日跟濟南的溫情作對比,從而得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結論。在這一組中“寶地”對應了前文第一組對比的“奇跡”,在后文中交代和闡明前面所寫事物的結果與發展脈絡,使全文環環相扣,結構緊密和邏輯清晰。(3)首尾照應。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例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對比開篇,突出濟南冬天的特點,結尾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收筆,和標題“濟南的冬天”相呼應,抒發了作者的懷念之情。
三、觀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學習課文中的表達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在觀察活動中,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包括全面細致觀察法、重點觀察法、比較觀察法等,在觀察之后師生交流,歸納和總結。只要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為很好的題材,都能寫出形象生動、語言流暢、景色優美的好文章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這個在生活中太容易讓人疏忽的“背影”卻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寫的焦點,從小小的背影中卻映襯了大大的父愛。
四、仿寫:熟能生巧
仿寫作為一種作文的訓練手法,能帶著學生慢慢的走進“愛上寫作”的文學殿堂,不管是作為范例的課文,還是其他優秀的文學作品,內容、寫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維模仿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成了《桃源詩》,的“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里盡朝輝”模仿借鑒了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從仿寫句子到仿寫片斷,再到仿寫范文,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寫作過程,把握寫作思路,只要勤練筆,定能熟能生巧。
篇10
【關鍵詞】審美 文學教育 散文 途徑
文學教育具有審美的功能,它來自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教育的審美功能便是在這種審美創造與審美欣賞過程中,培養人的審美能力,領悟與塑造審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實現和諧人格的建構。
散文是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學語文教材編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散文。閱讀這些文質俱美的散文,既能開拓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又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審美,應當是文學教育的主體堅守。那么,在散文教學中審美應當如何進行?
一、以形象的直覺感知美
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明確提出美感經驗是一種“形象的直覺”。所謂形象的直覺是指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象最初的直接感知。
散文既具有寫實性,又體現著文學的特性。散文中敘寫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悟均體現著作者獨特的審美創造。而作者這種獨特的審美創造落根在個性化的文字表達上。視覺、聽覺是感知美的兩種主要官能,而朗讀恰恰能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使他們對審美對象產生最初的直接感知。
例如《濟南的冬天》課堂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課文,感知濟南的冬天好在哪里。(師配樂背誦全文。)同學們,濟南的冬天好在哪里?
生: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不像我們這里,呼嘯的北風令人受不了。
生:濟南的冬天是溫情的,不像我們這里的冬天,即使有陽光,也是冷得厲害。
生:濟南的冬天很溫柔,還充滿了綠意。令人不禁想到我們這里的春天。
這種對濟南冬天最初的直接感知,就是美感直覺性的生動具體的體現。而朗讀是日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來最初感知審美對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濟南的冬天在學生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象,既是濟南冬天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受到學生情緒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美感直覺性,應結合課文在導入新課這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例如,特級教師于漪在教《春》一課時,首先組織學生齊誦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個黃鸝鳴翠柳”等詩句,并且飽含深情地講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贊美春天的導語。一開場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奠定了美的基調,馬上把學生帶入了欣賞春色美景的特定氛圍中,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二、以情感的融合體驗美
情感活動是審美心理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任何審美過程,如果不能動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產生美感,或者至少這個美感是不深刻的。體驗是一種心理過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審美對象的心情,以達到情感的融合。
王榮生教授說:“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觸摸到作者的真情實感呢?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在我看來,文學作品中的閱讀,其本質就是對話:打破時空的限制,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交流與撞擊。”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可想方設法抓住體現作者情思的關鍵詞句段等,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如閱讀楊絳的《老王》,應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這句話作為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的關鍵點。“不幸的人”是誰?他為何是不幸的?幸運的人是誰?“老王”和作者一家相互為對方做了哪些事?為何作者會感到愧怍?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不僅僅能體察到在不幸之下還保持著真心付出的那顆善良之心,更重要的是學生能觸摸到楊絳的那顆同情之心、在善良品格之下不斷反省的崇高之心。
當然,對話不僅僅是通過關鍵詞句段來引導,有時還需還原,還原點應落實在作者的“真情實感”上。如《阿長與〈山海經〉》閱讀教學中,就可以牢牢扣住“作者對阿長的真正感情”這個點進行還原。先以形象的直覺引導學生認知阿長。再從所敘之事中抓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去認知為何重點寫阿長給“我”買《山海經》,從而還原作者對阿長的真正感情。
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作者的真實情感。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真正理想的文學教育,課堂應該是一個情感的共振場――這樣的情感共振,有時是激昂亢奮的,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沉潛狀態,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閱讀和鑒賞中,達到精神的愉悅與生命的升華”。
三、以聯想和想象再造美
學生在審美過程中面對的是一種美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激發起對審美對象的聯想和想象。這些聯想和想象反過來又會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和理解。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藝術的審美必須要通過聯想和想象再造美。即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通過自覺的想象和聯想,使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在學生眼中組成審美意境,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例如《背影》課堂教學片段:
師:通過朗讀課文,同學們發現,哪一次的背影寫得更具體?
生: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
師:很好。就請你把第六段朗讀一下,其他同學注意思考,找出描寫父親外貌和動作的語句,同時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寫,從黑色我想到了他的祖母剛剛去世。
生:他父親穿的、戴的都是布的,我想到了父親給他做的紫毛大衣,還有前文父親失了業,變賣典質,還借了錢。
生:“蹣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都是動作描寫。
師:不錯!我們現在把過道當鐵道,把講臺當月臺,誰能來演示一下父親的動作?
(一學生到講臺旁演示。)
父親買橘子時的艱難通過學生的形象再現而一覽無余。在“失去親人、前景黯淡、經濟無力”的背景之下,再狀其動作,寫其穿越鐵道之不易,父親深沉的愛子之心一下子展現在我們眼前。
正是基于精準的語言,通過聯想和想象,再現背影形象,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父親的愛子情深,使學生獲得了審美上的愉悅。
文學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質感與力度,需要學生自己體味、沉吟、把玩,教師只能引而不發。需要學生自己匍匐在文字上,感知、體驗、聯想、想象,從而把文學的營養吸收到自己的體內。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榮生.散文閱讀教學設計原理[J].語文教學通訊,2012(4B).
[3]錢理群.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