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閱讀答案范文

時間:2023-03-18 13:2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濟南的冬天閱讀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濟南的冬天閱讀答案

篇1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仍然保持傳統的“授課式”教學模式,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無法做到自主學習。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總是習慣于先拋出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閱讀找出問題答案。比如文章的主題思想,文章的背景,作者寫作的情感等。一些學生為了快速找到答案,根本不會對閱讀內容進行細細品味,只是匆匆略讀,而略讀只能起到熟知大概的作用,無法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真正的意義。而學生對閱讀的認知也只限于找答案,并沒有閱讀的興趣,不會在課后自己找資料進行閱讀,無法讓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三)對課堂閱讀內容缺乏深入探究

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中只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考試中不涉及的知識點教師并不做深入探究,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只局限于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因此理解相對膚淺。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語文思維能力無法得到培養和拓展。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語文課堂失去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提前對知識有所了解,才能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述的教學內容。對于比較簡單的教學內容,預習之后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于重點難點知識,學生在教師講述的過程中要認真聽,理解不了的知識點可以記錄下來,獨立思考的時間向教師提問。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主題思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三、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制定教學方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講述《濟南冬天》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設置問題,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并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述自己見過的雪景,讓學生感受課文中冬天的冷,感受濟南冬天的城市魅力。并應用多媒體教學,將濟南冬天的場景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濟南冬天別樣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活學活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介入閱讀階段,其次是推進閱讀教學,最后是升華閱讀內容。介入閱讀,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對閱讀內容進行略讀,根據閱讀內容提出疑問,教師根據學生的疑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再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靈活地完善教學方案。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相差甚遠,所設置的問題學生也不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會阻礙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好的認知和理解。推進閱讀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和教師有很好的互動,對語文閱讀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并且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升華閱讀內容,就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探究閱讀文章的真正意義,并不斷發現、探索新的問題,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探索。同時,增加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2

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

閱讀教學涉及很多能夠鍛煉創新思維能力的內容,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展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體現集思廣益的效果,才能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最佳方案。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營造和諧、積極、向上、愉快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環境。

二、主動質疑能夠引發學生思考

眾所周知,與處理問題相比,提出問題顯得更為關鍵,這是因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能夠激發起學生思考的欲望,能夠讓學生產生探討的興趣,能夠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因此,我們務必要時常關注學生對閱讀的態度,觀察他們的心理動態與興趣。比如在教學《為你打開一扇門》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行閱讀了解,然后讓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段,概括每段的大意。通過運用這種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而學生要深入了解課文,就要主動交流,提出并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該篇課文時,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所說的“一扇門”具體指什么?學生們就可以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找出答案。

三、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

想象是觀察、分析事物的前提,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比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濟南的冬天,根據課文內容描繪一幅自己置身于濟南的冬天的圖畫。例如,學生可以想象置身于濟南的山上或村莊里,不管是書本里有描述的還是沒有描述的,都可以憑自己的想象來描繪。文學創造本身就是一種想象,離不開作者創新性的思維能力。初中生要完全理解并掌握課文內涵,認識到文章的文學價值,需擁有一定的思維并會靈活變通,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的內在情感。可大多數初中生處于感性思維階段,追求浪漫,有時會因一些客觀原因而隨意想象,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更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化、健康、富有想象意味的思維鍛煉活動。

四、開展自主探究閱讀

自主探究的閱讀主要是指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含義、寫作背景、情感等,探索根源,分析緣由,把握文章的精髓。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自主探究式閱讀教學時 ,應當考慮各方面的要素,盡量為學生提供能夠實現互動學習、合作研究、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在分析探索中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同時,教師還應當充分考慮到分組的合理性、時間的掌控性、問題設置的恰當性,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閱讀中去。

五、充分利用現代化閱讀教學設備

互聯網的優化改造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讓先進的閱讀教學設備受到更多教師的關注,并逐漸將其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閱讀教學設備,在展現文章意義的同時鍛煉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幻燈片,比如在進行《蘇州園林》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事先從網上下載蘇州園林的圖片,并將其剪切到幻燈片中,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播放相關的圖片了。這樣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可以從網上下載相關圖片,教師還可以從網上下載相關視頻,比如下載介紹蘇州園林的相關視頻,增加學生對蘇州園林的認識和對課文的理解。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閱讀教材,供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

六、開展情景再現活動

篇3

我認為散文閱讀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從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即注重現代散文教學的實效性。

當代散文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僅僅抓住散文的特征來提高教學實效,當然是不夠的。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言堂,無論在散文教學還是任何其他文體的教學中,教師都要盡快轉變教學理念,找準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肖伯納說:“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我們是學生求學路上的伴侶,是一個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的引路人。

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詹姆斯?默蓋爾提出了閱讀層次論,我認為其中的知識性閱讀學生可以自行解決,教師只要指導和督促學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閱讀、探索性閱讀層次才是提高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層面,所謂理解性閱讀,包括轉換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類能力;推斷能力等。所謂探索性閱讀能力,包括審美能力;評價能力;創新能力。而提高這些能力,首先教師就要有必要的講解和恰當的指導。

比如對于文章整體的把握,根據散文文體特征,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就要有三種意識:

一是“獨特意識”。抓住散文的特征――“貴在有我”,引導學生潛心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入挖掘作品的“獨特與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個“我”,體悟出“我”的個性。

二是“鑒賞意識”。引導學生循著“感受”――理解――鑒賞”拾級而上。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多媒體展示的課文相關圖片,然后傾聽配樂朗誦,然后準備說說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這就是對濟南的冬天進行審美閱讀,前一個步驟是“審美的感受”,后一個步驟是“鑒賞”。審美閱讀能力,包含審美感受力與審美鑒賞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個環節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提升“理性認知”――品讀2、3、5段文字,不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從遣詞造句、音韻節奏、文脈氣勢、修辭手法上分析它何以產生美的效果。讓學生“跳出來反觀”,依托審美的感性認識,深化其思想涵義的深刻精妙之處,精化其人文情懷的感人之處。

三是“語言意識”。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高質量地培養語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學價值的語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對主題“春花圖”中幾個關鍵詞:讓,趕趟兒,鬧著,散,眨等,寫出了百花爭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壯青年,不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辭,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題,以及抒情式的表達,熟練掌握和運用鑒賞語言的方法。

提高課堂實效的另一方面則是了解初中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原有生活體驗,激起閱讀興趣。

初中生正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階段。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但水平還不高。同時初中學生思維的品質尤其是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點。

所以,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無論課堂教學的實效與長效,都要立足于學生知識、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設計教學切入點,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合理評價學生,激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或拓展學習空間,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或尋找美點,讓語文課奉獻一份美麗的心靈雞湯,注重感悟,讓語文課綻放一束美麗的理性之花……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有興趣、有參與體驗、有情感共鳴、有思維活動、有誦讀感悟、有交流碰撞。充分發揮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開啟關閉的心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4

關鍵詞:自主合作; 課堂提問; 激活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9-051-001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其核心任務是:改變原有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富有個性的學習。自主合作的課堂不僅要讓學生體驗到形式的熱鬧,教師更應重視在這種新型課堂利用設計有效的提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想得更深,學得更多。那怎樣在自主合作的課堂巧借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曾經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問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新知識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學生質疑的情境氛圍,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查資料或討論等方式來解決問題,使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進步。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實踐過程中,可以有如下幾種做法:

(1)利用媒體來創設問題情境。(2)利用教學實驗來創設問題情境。(3)利用故事來創設問題情境。例如我們在學習《春》時,可以讓學生講講朱自清的小故事;在學習冰心的《談生命》,可以讓小組搜集一些生命感悟的故事,課堂上來講講;在學習《智取生辰綱》時,可以讓對《三國演義》有研究的學生講講楊志買刀,豐富學生對楊志全面的認識。

此外還可以開展小組閱讀審問活動,讓學生去總結閱讀過程中的疑問,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共振,靈感得以激發;教師設置閱讀障礙,使熟悉的東西陌生化,或使文本內容與日常觀念或者科學概念之間發生矛盾,從而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使之產生積極的閱讀心理。

二、示范設計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探究

在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導學”是教學的關鍵,往往關系到教學的成敗,教師的“導學”是要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探究。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答案。是對學生自主學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點的巧妙點撥。能調動所有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思辯質疑的興趣,畫龍點睛,使學生感到豁然開朗。例如在學習《那樹》一課時,可以設計這四個貫穿課堂的主問題:1.給學生時間快速默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并思考:大樹的生命歷程可以分為哪三個階段?2.閱讀文章第一部分內容(一至五段),結合有關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從中可以看出大樹具有哪些高貴的品質?3.閱讀文章六至八段,找出文中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語句,看看哪些詞語用得好?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4.閱讀文章九至十一段,你覺得文中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賞,請你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再品一品。學習小組在對這四個主問題的思考探究,發言補充中,“那樹”的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理解把握住了。再如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見于勒”情節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菲利普夫婦在見于勒這一情節中,神態、動作、語言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異常的反應,從中你發現了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究,人物的性格,課文的主題,就會在小組的探究,學生的回答中一一呈現出來。

當然教學之始,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示范,講解和指導。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的理解力和提問的技能的發展,教師就應該漸漸的越來越多的讓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索,大膽為學生松綁,還閱讀的大權給學生,這樣就能喚醒學生的審問意識,讓學生的大腦不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成為一個被點綴的火把。

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提問,還要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創設各種條件,引發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由疑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使之產生好奇,由好奇引發需要,由需要而積極思考,進而不斷發現問題。例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當學生在對比中探討出了濟南的冬天是溫情的,是個寶地。因為這兒沒有風聲,沒有重霧,沒有毒日,卻有秀美的山景,透碧的水景。在老舍精美的語句中,在多媒體美麗的畫面中,一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的題目是《濟南的冬天》,結尾為何強調: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課題和結尾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適時的拋出,教師再組織學生從作者的情感,課文的主題思想去思考。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透徹。還因為問題是自己提出的,學生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倡導高效課堂,“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益”,“讓知識當堂消化在課堂”、“把問題解決在課堂”等理念,期望課堂的效率化。不過學習是一個系統連續的過程,教學內容上課內外要銜接起來。知識掌握上課內外也要銜接起來,這樣學生在“溫故”中才能“知新”更多。例如學完了《背影》,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有沒有使自己難忘的親人的瞬間或是難忘的細節;學完了《春》可以讓學生走向秋天,把握哪些富有秋韻的景物,去寫好自己心中的秋;學完了《孤獨之旅》可以讓學生課后積累一些成長過程中獨特的感悟,去感受成長的煩惱,成長的快樂……

篇5

課堂活動設計是教師為了達成課堂目標而設計的活動方案。良好的課堂活動設計必將促進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習興趣。真正的活動設計應該從學生出發、考慮學生閱讀體驗,重視課堂生成,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都十分重視課堂活動設計,重視將“教的設計”轉向“學的活動”,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活動更加完整,讓學習方式更加豐富。那么,如何進行課堂活動設計呢?

1.適當引入資料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難點突破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堂課的成敗,教學難點突破的適時、教學方法選擇的適當無不體現教師的學養和智慧。設計合適的活動需要教師既要深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李琳老師在執教《白莽作(孩兒塔)序》時,設計這樣一個教學活動:通過比對魯迅先生手稿影印件,從細微的修改痕跡中體會先生在創作時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及其背后的復雜情感。在原稿中,“他叫徐白,較普通的筆名是殷夫”這一句,魯迅先生修改的時候改成“他卻叫徐白,較普通的筆名是殷夫”,李琳老師抓住這一個“卻”字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用意。結合背景資料,白莽的哥哥是當時的航空署長叫徐培根,白莽并不愿意倚仗他過優游的生活,選擇了與兄長不一樣的道路,一個“卻”字,把白莽的決絕與作者的贊許表現出來了。

因為時代差別與語言隔膜,學生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并不深刻,對革命者的堅定決絕以及魯迅先生的復雜情感把握不準,感受不深。魯迅手稿的引入,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在文本比較中領悟到魯迅在給已故的黑發人寫序時獨特的言說方式和情感狀態,這樣的活動設計比教師單純地講解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要深刻得多。再比如一名教師在上《失街亭》時,將京劇唱詞與文本進行比較,討論的是“失街亭是誰之過”的核心問題,顯然,京劇唱詞和文本的觀點相異,引發了學生積極的探究,發言質量很高。

課外資料的引入會引發學生的關注,引入時應注意幾點原則:一是準確性,資料來源可靠,內容真實;二是啟發性,有助于培養學生應用和探究能力;三是簡潔性,不宜沖淡課文內容,本末倒置。同時資料引入要把握火候,即在突破重難點內容時引入,其內容必須與課堂討論內容有關。

2.多角度整體引導精讀

在引導學生欣賞美文的時候,整體設計系列活動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提升審美水平。如余映潮老師執教《濟南的冬天》,整體設計了“說讀”“品讀”和“練讀”系列活動。余老師根據課文的最后一句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要求學生選擇課文內容和組合課文文句,用________,是冬天的濟南”的段落形式來進行“說讀”活動。他首先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濟南的冬天進行表述,如:

城之美: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是冬天的濟南。

在“品讀”活動中,教師選取四個不同段落中的比喻,由學生分組討論其妙處,而“練讀”活動則是讓學生選擇課文中最美的一段,對這段文字進行詩意的“畫面命名,劃分層次,點出色彩詞、動詞”等活動。

“說讀”“練讀”的活動設計,不僅是學習方式的豐富,更是將學生思維引向課文深處,“說讀”活動是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篩選、整合課文信息,并能夠準確、生動地運用語言來表達;而“練讀”活動則是實實在在精讀課文,將學生的視角引向語言的“點”,琢磨課文深意內涵,提高閱讀水平。余老師的三個活動,一以貫之,構成一個整體。如果說第一個“說讀”活動是從宏觀角度、從課文整體的角度引導學生來理解課文內容的話,那么,“品讀”活動就是從“中觀”角度、從課文重要內容的角度引導學生品讀。而“練讀”活動則是從微觀角度,從課文精彩內容角度引導學生體味。

3.改寫主旨段古文新讀

有的大家文言作品樸實無華卻暗含深刻的道理,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也有其意義和價值。讓經典名篇發出新時代的光芒,對于文本隱藏意蘊的挖掘往往讓學生心頭一震,難以忘懷。例如,黃厚江老師在講授《阿房官賦》時,設計這樣一個活動,他將課文的最后一段進行改寫,讓學生思考:

觀古今成敗,成,人也,非天也;敗,亦人也,非天也。成敗得失,皆由人也,非關天也。得失之故,歸之于天,亦惑矣!

生:原文前面一半寫道“誰得而族滅也”,是單指秦國破滅這件事,而您寫的范圍更大一些,所以前一半您寫得好,而您最后“得失之故,歸之于天”,只是對前面再來一個總說,而他寫的思想更上一個層次。

師:這位同學從語言、思想內容等角度進行評說,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覺得杜牧寫得好。因為這篇文章前面寫的都是阿房宮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后人以史為鑒;而您寫的是關于成功和失敗。

師:就是和前面描寫不太緊密?哦,她是從文章的章法進行比較的。③

這個活動設計,讓學生從語言、思想、章法等方面關注原文中杜牧關于秦亡的教訓總結,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憂患之情,從而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其實,這個活動還有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讓學生認識到杜牧文章的妙處,又把學生的古文學習帶到一個新的境界——古文可以新讀,而且應該新讀。黃厚江老師在隨后的課堂中提出,杜牧要告誡以后的君主以此為戒,而這局限了歷史的意義,普通人自然不能去做君王,但成功總要追求的。這樣的活動,也許只有名師才敢為之,但實際上,每一個教師只要能夠深入理解文本,提煉文本的核心價值觀,也可以“古文新說”。

4.巧妙設置主問題激疑

我在執教《鴻門宴》時,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質疑,在組內先交流,交流仍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給我。如:“樊噲不是主要人物,為什么作者用那么多筆墨來寫他,而項羽作為傳主,說話卻很少?”,“文章最后范增說‘豎子不足與之謀……吾屬今為之虜矣’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和感情?”等。這些問題有的可以歸類,有的則是個人的盲點,有的則不能算是問題。但是,絕大多數問題在于難以理解劉、項兩大集團及其內部人物關系。根據學生質疑,我與學生將本節課學習主題確定為語言、情感、關系。為了使問題討論更加深入,我打破了原來的小組,讓學生根據文中人物自行選擇加入“劉邦組”“項羽組…‘樊噲組”“張良組”等七個小組,每個小組主要研讀一個人物,并在課堂上發言、交流。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來自課本,來自學生內心。先交流、后質疑、再確定學習主題這樣的活動設計,能夠讓學生把真正的困惑說出來并大面積地參加到活動中來。

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是零散的,不可能逐一地回答。為了更加便于討論,我設置一個貫穿性的問題:劉邦從鴻門宴脫險究竟應該感謝誰?這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爭辯。

這個主問題的巧妙之處在于它既是具體的又是開放的。具體在于問題來自課文,學生只要結合文本加以思考就能夠得出答案;開放在于其答案是多樣的,學生只要結合文本找出文證,經過分析推理,自圓其說即可。有的學生認為是張良,因為張良總是關鍵時候勇擔重任;有的學生認為是樊噲,因為樊噲的出現,打破了范增的“舞劍局”,加強了項羽對劉邦的認可;有的學生認為是項羽,因為他是主帥,具有決定權,等等。在課堂上,一名學生指出,劉邦得感謝他自己,這一下子又派生出一個新問題:劉邦是怎樣的人物形象?其實,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都與其自身性格、閱讀理解方式有關,正是因為這樣的主問題的出現,激發了學生思考、傾聽,主動重構課文內容,加深了立體認識。

篇6

【論文摘要】 提高初中現代散文教學的實效,教師首先要讀懂《新課程標準》對于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抓住散文特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獨特意識”、“鑒賞意識”、“語言意識”,做學生的領路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養,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初中散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有效達成《新課標》的規定呢? 

我認為散文閱讀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從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即注重現代散文教學的實效性。 

當代散文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僅僅抓住散文的特征來提高教學實效,當然是不夠的。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言堂,無論在散文教學還是任何其他文體的教學中,教師都要盡快轉變教學理念,找準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肖伯納說:“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我們是學生求學路上的伴侶,是一個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的引路人。 

20 世紀 30 年代 , 美國學者詹姆斯•默蓋爾提出了閱讀層次論 ,我認為其中的知識性閱讀學生可以自行解決,教師只要指導和督促學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閱讀、探索性閱讀層次才是提高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層面,所謂理解性閱讀,包括轉換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類能力;推斷能力等。所謂探索性閱讀能力,包括審美能力 ; 評價能力; 創新能力。而提高這些能力,首先教師就要有必要的講解和恰當的指導。 

比如對于文章整體的把握, 根據散文文體特征,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就要有三種意識: 

一是“獨特意識”。抓住散文的特征 ——“ 貴在有我”,引導學生潛心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入挖掘作品的“獨特與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個“我”,體悟出“我”的個性。 

二是“鑒賞意識”。引導學生循著“感受”——理解——鑒賞”拾級而上。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多媒體展示的課文相關圖片,然后傾聽配樂朗誦,然后準備說說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這就是對濟南的冬天進行審美閱讀,前一個步驟是“審美的感受”,后一個步驟是“鑒賞”。審美閱讀能力,包含審美感受力與審美鑒賞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個環節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提升“理性認知 ” ——品讀 2 、 3 、 5 段文字,不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從遣詞造句、音韻節奏、文脈氣勢、修辭手法上分析它何以產生美的效果。讓學生“跳出來反觀”,依托審美的感性認識,深化其思想涵義的深刻精妙之處,精化其人文情懷的感人之處。 

三是“語言意識”。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高質量地培養語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學價值的語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對主題“春花圖”中幾個關鍵詞:讓,趕趟兒,鬧著,散,眨等,寫出了百花爭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壯青年,不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辭,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題,以及抒情式的表達,熟練掌握和運用鑒賞語言的方法。 

提高課堂實效的另一方面則是了解初中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原有生活體驗,激起閱讀興趣。 

初中生正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階段。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但水平還不高。同時初中學生思維的品質尤其是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點。 

所以,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無論課堂教學的實效與長效,都要立足于學生知識、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設計教學切入點,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合理評價學生,激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或拓展學習空間,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或尋找美點,讓語文課奉獻一份美麗的心靈雞湯,注重感悟,讓語文課綻放一束美麗的理性之花……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有興趣、有參與體驗、有情感共鳴、有思維活動、有誦讀感悟、有交流碰撞。 充分發揮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開啟關閉的心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然提高散文教學實效性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恰當運用測評手段,量化測評后進行量化分析,適時運用多媒體,將閱讀教學適當轉化為在閱讀中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注意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鼓勵學生進行猜測、想象和假定; 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做出即時的反映并通過討論修正他們的觀點;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由教師問問題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鼓勵學生表達、交流個人的文學閱讀感受和經驗; 重視學生閱讀經驗的喚起和回顧,引導他們聯想、比較正在閱讀和曾經閱讀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 

總之,教山有路勤為經,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教學的領域里,既要不斷提高理論的能力,更好親身實踐,才能夠真正得到提高,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篇7

一、要選準提問的角度,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挖掘教材時,要從課題、疑難詞句、細節、前后矛盾的地方、內涵豐富的語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適時教學情境入手,精心設疑,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審視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度激活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在設置問題時,問題要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讓智慧的靈感源源不斷生發出來。提問要盡量避免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注意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如在教《社戲》一文后,豆還是原來的豆,但為什么沒有昨夜那么好吃,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因勢利導的提問就會勾起學生直覺經驗的通感,啟發他們對童年生活經歷的回憶,產生最大程度的共鳴。再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時,先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然后提問:“你是晏子,那么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學生們各抒已見后,教師再說明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學生們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兩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二、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當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矛盾時,就容易引起思考,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本命年的回想》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愿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于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舍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于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要把握問題的高度,做到難易適中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如在教《紫藤蘿瀑布》時,直接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聯系.”這句話有什么含義,由于初中生生活與“十年”這一年代相去甚遠,理解這句話難度頗大。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就可以設計一系列小的問題:(1)那時,指什么時候?(2)那時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子?(3)“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稍”這種描寫有什么意圖?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從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正是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的象征。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

四、多層設問,化整為零

對于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易及難,順藤摸瓜,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要做到這點就要在提問中化整為零,多層設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實質。比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語言特點時,可以設計幾個小問題:

(1)全文按總――分的結構,分別介紹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內容?

(2)它的習性、動作、筑窩是如何說明的?

(3)在介紹它漂亮的形體時,作者從哪幾方面說明,怎樣說明?

學生通過課文就會找出答案,從中也歸納出本文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五、疑于無疑,平中出奇。

有些課文的內容看似意蘊平平,處于無疑的境地,教師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學生探討課文的微言大義,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如在教《三顆枸杞豆》時,在學生基本理解全文內容后,即可問:三叔在臨死時,送給我三顆紅色的枸杞豆,我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師就可以從這一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三顆枸杞豆的深層含意,從而深化對文章主題的領會。又如教《濟南的冬天》時,可以問: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寫的?這一提問即可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最終明白了這是作者通過對冬天的北平、倫敦、熱帶的天氣特點與濟南的天氣特點相對比,以此烘托出濟南的冬天響亮、溫情的特點。這是曲折行文的一種寫作方法,也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篇8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G633.3

自主學習是初中語文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什么是自主學習呢?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是與“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相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的教學氛圍,能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輕松愉快的氛圍能使學生感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心理自由。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間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依靠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布置作業也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就論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一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三、激發學生內在需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無論是從教育發展的規律,還是從個人發展的規律來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質。柳斌同志曾說過:“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社會日益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對中學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R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語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即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活動,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份。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只有這樣訓練,學生才能不再是被動消極的“聽客”,而成為求知的“主人”,學生的應變素質、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這樣,才能真正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落到實處。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微課;教學

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堂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微課成為一種新型課程資源逐步登上了教學舞臺。新型的微課教學手段不再受到r間和空間的限制,只需要用互聯網和計算機作為媒介,把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知識呈現出來,就能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利用微課活化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與運用,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與語音軟件來活化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教學。這樣的傳統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而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可以把文本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制作成微視頻,也可以利用多屏互動的方式,為學生進行知識的呈現。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化文本。例如,在學習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三峽》時,為了幫助學生對三峽這片地區的地形地貌有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教師就可以利用百度為大家現場搜索一下有關三峽的自然風貌,如果有相關的視頻介紹,播放給學生看,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加高漲,以便教師進行接下來的古文教學。在過去,教師僅僅只能通過口述的形式為學生大致描述三峽這片地區,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腦海中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但是,現如今有了微課的參與,教師就能輕而易舉地為學生介紹一些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了,這樣學生也更樂意接納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

二、利用微課感受作品意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將課文內容和微課的優勢結合起來,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授課。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語文新知識,同時利用微課這樣豐富多彩的媒體設備,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會變得高漲起來。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有關濟南冬天的介紹視頻,從而利用展示濟南美麗風景的方式吸引學生去學習這篇文章。相比于教師死板地帶領學生利用朗讀課文的形式去學習課文內容,微課這樣的形式更受學生的青睞。利用視覺和聽覺雙重的刺激,學生可以更加直觀明確地了解濟南冬天是什么樣的,使得學生不僅獲得了美的享受,也理解了文章的意蘊,對于準確把握學習要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又如,學習課文《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時,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將當時有關報道或是新聞視頻播放在大屏幕上,展示給學生看,使得學生對于那段歷史有一個較為具體和全面的認識。

三、利用微課解決教學疑難,培養內在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個體內在的學習動機可以通過外在的誘因來激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課本中的某些難點問題,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當堂討論。通過討論,學生不僅有充分的機會融入課堂學習中去,同時也能鍛煉他們自主思考的能力。通過微課這一渠道,學生可以及時利用多媒體和教師進行互動和問題的討論,大大提升了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到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和道理,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其中課文里有這樣一段話:“我們上了輪船,……那就是哲爾賽島了。”對于這段話,教師可以借此進行提問:這段話描寫了航海時的環境,似乎對于文章的主要劇情沒有什么聯系,那么是否可以刪掉呢?當然,答案是不可以的。隨著教師和學生的積極討論之后,學生明白,這段話雖然表面是講述了航海時的環境,實際上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激動和不平靜的情緒。利用微課的多媒體設備,教師不妨利用軟件來播放一段在海上航行的片段,以幫助學生思考,使得學生更好地融入文章情境中來。

四、利用微課設計情境教學,引發學生展開思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微課教學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來抽象不具體的知識點,將抽象轉化為具體,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更加直觀簡便。在學生學累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播放一系列視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例如,在學習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微課程。首先教師可以先為大家播放一首耳熟能詳的,由該詞改編成的歌曲《水調歌頭》,隨著柔和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音樂,學生漸漸平復了心情,迅速從上一節課的余溫中轉化到語文知識的學習狀態中。在教師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在PPT的背景選取上,可以配合相應的水墨風景畫或者月色的美景圖片加以輔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作者的心境,使得學生在微課的幫助下,充分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并且在上完相關課文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上的軟件,通過玩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一些字詞,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

綜上所述,微課的運用給初中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下,微課還沒有完全普及,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只要我們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嘗試這種新型的微課程教學資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就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存秀.微課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及價值探索[J].中學語文,2014(33).

篇10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應用;策略

根據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主要重視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分析能力,那么信息技術和初中的語文教學究竟應該如何有效的融合,讓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當做學習工具去更好的理解語文所要帶給孩子們的快樂,去培養孩子們的人文精神以及利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就此談談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

一、信息技術可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枯燥單調,很多時候只能是通過老師的教學和課本的知識進行的,而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去學習,將會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的單調,會給課堂帶入更多元化的內容,比如多媒體的使用,會更加形象的展示課本的內容,以此來吸引學生更加用心的聽課。

我們可以拿《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為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和學生通過課文來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授課,可以從網上下載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播放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濟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樣子。

二、信息技術可激發學生感知力

其實我們都清楚,學習語文的關鍵并不是讓學生能夠記憶多少名家名篇,而是讓孩子們真正的去了解語文所帶給人們的感染力,這是非常關鍵的,提高孩子們的文學鑒賞力才是教學的重心。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去完成這個任務呢?

我們以《國寶――大熊貓》為例,這篇文章講述的是我國的國寶級動物大熊貓。如果僅僅通過平淡的講述,學生很多對我國的國寶有深刻的認識。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展現大熊貓的照片,使同學們對大熊貓的可愛有感性的認識。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不同年齡段的大熊貓,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國寶,增加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和豐富資源的熱愛。對提升學生愛國情懷,增強感召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技術可提高教學效果

從理論來講,語文教學是抽象的,甚至是難以理解的,那么通過信息教育的多樣化以及仿真能力去解讀語文,這樣子的形式,便可以給學生營造出一個難以理解的文化環境,更加有利于學生去解讀課文的內容,由于初中生的年紀并不大,所以他們是無法完全進行純理性的一個學習過程的,那么信息技術帶有其特有的娛樂性質,對于學生是更加有吸引力的,這樣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質量。

比如我們學習《春》這篇課文的時候,因為這篇課文帶有很強的季節性,要想全然表現其季節特點,只依靠學生的想象顯然是不夠的,那么通過信息技術方式,對于春季的一些特點進行展示,包括文字、圖畫、視頻、聲音等等去進行演示和解讀,顯然這樣的方式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四、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學難點的掌握

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課時內是無法幫助學生掌握海量的信息的,同時這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那么在一段比較短的時間內,究竟應該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去更好的完成教學內容呢?

配合一些課文去用各種方式展示難點,比如展示《社戲》的江南氣息,展示文中那些鄉情的描述,通過圖片視頻片段去表現他們,給學生建立一個更加形象的展示方式。

五、信息技術可增加閱讀信息量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將名著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文職,也就是說蘇教版更加重視閱讀的能力。我們也知道語文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閱讀量,閱讀量的提高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那么對于語文這門涵蓋了幾乎所有科學內容的課程來講,內容極其豐富且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才能夠真正的讓學生領悟到語文的魅力,那么究竟如何才可以提高信息量呢,答案很簡單,計算機的使用早就使得全球一體化了,那么在這個資源共享的環境下,學生利用互聯網所獲取的知識,要遠遠高于課本。

所以在課余的時候,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及你想你個一些關于文學的知識搜索,比如一些文學網站,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特別是可以配合語文閱讀教育中的一些名家,學生可以去閱讀一些關于他們的其他的文章,去了解其真正的寫作特點,以及陳述方式,可以了解他們的生平,是如何的人生際遇讓他們成為了不朽的文壇巨匠,這些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去實現,同時也很簡約時間,節約資源。

總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是非常有幫助的,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語文鑒賞能力,使得老師的教學內容更加的生動豐富。由于信息技術有著多元化以及一體化的特點,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有效的利用這一點,同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努力培養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去更加有效的學習。利用信息量大,教學內容豐富的特點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開啟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創造一個良好的廣闊空間。特別是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老師而言,配合信息技術的方式去進行教學活動,才能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學質量,使得教學更加的豐滿,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張繼紅.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思考[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009年20期.

[2]張艷.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添雙翼[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