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范文

時間:2023-04-04 08:3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誠實守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誠實守信

篇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多樣化,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在看到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發展帶來可喜成果的同時,也受到了它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一些人僅以謀利為目的,見利而忘義。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黑心棉、注水肉、假煙假酒、陳餡月餅、劣質奶粉等偷工減料、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的劣行,企業存在的偷稅、漏稅問題,證券市場基金、股市的“黑幕”問題,廣告虛假、詆毀競爭對手及其它信息詐騙行為,都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秩序,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據統計,全國每年為經濟范圍內的失信行為所付出的代價高達5855億元。這個巨額代價包括:每年因為逃廢債務所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所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多億元。這不僅嚴重影響了相關企業的產品生產和銷售,而且破壞了正常的競爭秩序,敗壞了行業和社會風氣,甚至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信譽,為我國參加國際競爭增加了難度。在經濟領域,也許一部分人能靠背棄誠信而非法牟取暴利,但最終國家將會為之付出巨大代價,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工程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誠實守信是經濟活動中重要的道德原則。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問題”,提出了道德與經濟活動相抵觸的一面,他認為我們不能不顧及道德去一味追逐經濟利益。本杰明?富蘭克林認為:“信用就是金錢。”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將誠信視為人人必須遵行的經濟與社會規范。誠信問題是跨越時代、疆界、國家、民族、人群的重要道德原則。在傳統社會,誠信植根于宗法社會的土壤,停留于傳統親戚熟人關系的信任,是一種憑借血緣共同體的家庭優勢和親緣紐帶而得以形成和保持的特殊信任。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活動空間也隨之擴大,人們的交往對象、交往范圍由熟人社會相應地轉變到陌生人社會,“熟人社會”的傳統行為方式和行為規范仍然在一定范圍有效地支配著我們的經濟活動,但這種誠信機制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快速、頻繁的經濟往來活動,已經成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乃至中國現代化事業的藩籬。契約這一最適合現代經濟交易的形式,仍然需要依靠特定的私人關系來減少風險。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社會現實環境與時代要求的變化,建立可行的誠信體制。

第一,從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來看,誠實守信是每個公民應當具有的社會公德。它是個人及組織難以被人模仿或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甚至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現代化的競爭是綜合性的競爭,除了自然資源、金融資本的競爭外,還有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的競爭。社會資源說到底,就是以誠信等基礎道德支撐起來的人文優勢。個人信譽好,誠信度高,就會得到他人及社會的認可和贊譽,就會擁有良好的口碑與人際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只有建構以信用為主的個人道德、商業道德、政治道德和家庭美德,才能避免或彌補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之短,占有跨越式發展中的非物化資源,真正發揮后發優勢,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從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及運行方式來看,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以契約為基礎的信用經濟,要求經濟主體遵守規則,誠實守信。誠信原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保障,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不可少的倫理基礎。現代市場經濟是不斷擴大的分工合作經濟、交換經濟和契約經濟,也是面向一切市場合作主體與交易主體的信用經濟,不僅要求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可靠的信用制度,而且要求市場合作主體、交易主體誠實可信,具備守信用、講信譽等良好德性。日益壯大的市場經濟大系統,已經將所有市場主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合作雙方利益休戚相關,唇齒相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缺少誠信支撐,健康市場經濟秩序是無法建立起來的。只有誠實守信者,才能居于競爭的制高點。

第三,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來看,誠實守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是按照一定文化模式和制度規范構建起來的組織嚴密、功能齊全的系統,誠信可以說是這個系統內部各個構成部分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求。社會的存在、特別是交往必須以誠信為基石。共建誠信才能更好地實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尊重和遵守誠信規則,才能維護人們的創造活動和穩定的社會秩序。

當前,我們要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指導下,從以下三方面構建誠信社會。

健全社會轉型期法制和信用管理體制。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和契約經濟,是面向一切合作主體和交易主體的信用經濟。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是每個經濟主體的“黃金法則”。但是,傳統乃至當下社會,誠信是建立在個體主觀判斷層面上的,停留在個人修養方面,并沒有上升為普遍的社會道德義務,也沒有完善的體制來規范和約束個體失信行為。法制和信用管理體制不健全,規范盲區和市場信號失真乃至扭曲等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這些盲區對企業和個體而言,就是獲利乃至暴富的非常機會。如果我們不抓緊完善道德規范和法制法規,消除規范盲區,一些社會成員就會受到逐利動機的驅動,見利而忘義,熱衷于“尋租”,進行違規操作,破壞公平競爭,謀取不正當利益。因此,亟需加強對個體以及經濟組織誠信行為影響機制的研究,增加和強化那些對誠信發揮促進作用的因素,進而從制度建設的層面上激發這些因素。

篇2

趙志偉

誠信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都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不遵守誠信,會讓朋友以為你是一個出爾反爾的人,不遵守誠信,會導致周圍的人對你失去信任。

有一次,我答應了一位朋友的挑戰賽,可是那天下起了鵝毛大雪,剛想出門,就會感到寒風刺骨。走在路上稍不小心就會栽倒。我想這樣的鬼天氣,不去算了吧!可是轉念一想,人是要講誠信的。名言說得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如果在預定的地點等我那可怎么辦?想到這里,我毅然走出了家門,一路上,看著美麗的雪景,一顆顆梅花樹在寒風中挺立著,像一位位保護冬天的使者。

來到了預定的地點,朋友看到了我,很驚訝。他說:“這樣的天氣,我以為你不回來了呢?”我說:“怎么會呢?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會做到的,為了朋友,不怕冷,不怕苦嘛!”

這件事讓我知道了誠信的重要性,我一定會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篇3

1: 寡信輕諾: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2: 始終不易:〖解釋〗易:改變,違背。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3: 信及豚魚: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4: 棄義倍信:背離信義。謂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5: 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6: 始終不渝:渝:變。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7: 背信棄義: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8: 輕諾寡信: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9: 履信思順:篤守信用,思念和順。

10: 士為知己者死:〖解釋〗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11: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12: 一諾千金: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13: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14: 輕言寡信:謂說話輕率而缺少信用。

15: 貪而無信:貪婪而又不守信用。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而無信。”

16: 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17: 斯文掃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18: 千金一諾:諾:許諾。一個諾言價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輕易許諾。

19: 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20: 背義負信:指背棄道義,不守信用。

21: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22: 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極好。

23: 不輕然諾:輕:輕易;然諾:許諾。不隨便許諾什么。形容人守信用

24: 信守不渝:堅守信用不變

25: 季布一諾: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26: 脩辭立誠:〖解釋〗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篇4

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于耳,廣為流傳。可見,誠信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漫長、沉重的生活之浪淘瀝而出的赤純之金。因而,我們今天談誠信,絕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歷史淵源的。言必信,行必果。。著名的海爾集團曾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在與客戶簽發合同之后,由于種種原因,公司延誤了發貨時間,為了信守合同,公司決定采用空運,為此損失了一大筆錢,卻由此贏得了信譽。總裁自豪的說:我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寧可失去所有的財產,也不愿失去信用。但當今社會中,為了牟取暴利,商家們給豬肉注水,用福爾馬林浸泡海鮮,屢見不鮮的假煙假酒,毒大米,劣質奶粉,摧殘了多少鮮活的生命!面對那些層出不窮的騙子,防不勝防的騙術,以假亂真的產品,在善良人們無奈與無助的背后,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誠實守信的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不要漠然地說這些與我無關,與同學約好時間卻沒有準時出現,在考場抄襲作弊,畢業后遲遲不償還助學貸款,這些難道不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嗎?

我們還有什么資格說與我無關?也許你還會說,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作大事的時候,我自然會講誠信。殊不知,高尚的品德是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修養而成,在小事面前尚不能以誠信嚴格律己,何談大事?一種在小事中養成的慣性只會讓我們在背離誠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誠信的種子種在心里,它就會開出最美的花,結出最甜的果。所以,以史為鑒,以今為鏡,誠信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立身、修德、處事的根本。作為未來祖國的主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科技、新信息、新體制不斷涌現,競爭日益激烈的信息時代。要想使自己能夠適應于這個時代,使我們的民族立于這個競爭的世界,就必須誠實守信。你可以沒有金錢,可以沒有榮譽,也可以沒有健康,但你不可以沒有誠信,誠信考試,誠信待人,誠信處事,這是順應時代的號召,是勢在必行的。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果失去了誠信這塊基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秩序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大學校園學校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任,誠信教育也不可缺少。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發展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從中獲得道德品質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滿足、自我肯定和自我的精神享受。總之,誠信教育的關鍵是通過學校的輻射作用,去影響更廣闊的社會人群,以形成人人講誠信的大環境。如今,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也日益嚴峻。為什么?老實的人總是愛吃虧,說假話的人當道,是我們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傾斜。而教育的惡性競爭,滋生了大學生的投機心理。考試除了衡定、評判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外,在選拔性的考試中,更是一種競爭。社會普遍的浮躁心理,使得我們大學生學風浮躁,坐不住板凳,耐不住寂寞,靜不下心。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作弊時有發生。誠信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有鴻毛之輕,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誠信沒有體積,可以讓人心情灰黯,蒼白,可以讓人的情緒高昂,愉快。

誠信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失掉了別人對自己最基本的信任,我們豈不是會成為人人避之的獨行者?如果將爾虞我詐用在商業運作或人際交往中,我想這個社會是可悲的。我還記得一位老教師曾經對我說: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沒有誠信的社會,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社會。我們誠信待人,誠信處事,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收獲的是友誼和尊重。這是一份無形的財富,這是一筆沉甸甸的無價之寶。把誠信作為根基,攜誠信上路,我們的生命之旅會更加多彩!同學們,把誠寫在臉上,把信裝在心里。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不要讓誠信只出現在紙上,成為我們的口頭禪,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誠信無處不在。同學們,只要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我們的祖國建設才能如日中天,欣欣向榮。讓我們都做誠信的人,讓我們呼喚誠信的春風吹綠每個人的心田!讓誠信之歌唱響整個大地!我的演講到此,謝謝大家!第二大家好!今天我站在這里,主動要求和大家一起談談誠信,絕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歷史淵源的。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說: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民間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于耳,廣為流傳。商鞅立木取信,獲得了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季札掛劍了卻徐國國君心愿,被傳為千古佳話。誠信自古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漫長、沉重的生活之浪淘瀝而出的赤純之金。

篇5

關鍵詞:誠信;立身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v史長河之中,充盈著“誠”與“信”的閃光思想和價值訴求。經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和時代轉換,“守信重諾”、“自律慎獨”的精神氣質已深深熔鑄于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了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精神遺產。

一、誠信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誠”?朱熹說:“誠者,實也”,又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即是說,“誠”就是自然界固有的狀態和規律,真實、不虛幻。《大學》則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所謂誠其意,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意思是,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到誠實則是人道的法則。所說的意念真誠就不要欺騙自己,要像討厭難聞的氣味,喜歡美麗的容顏一樣心安理得。“誠”就是既不故意歪曲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也不有意掩飾自己主觀意圖的真實想法。“誠”之本義是真心實意、無妄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信”最早出現在商湯伐桀的誓詞中:“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商湯請求人們相信他會遵守諾言。對于“信”,《詩經?氓》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描述,《袁氏世范》有“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的詮釋。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意思是,“信”與“義”接近,說過的話能夠在行動中再現。許慎解釋:“信,誠也,從人言。”人言為信,言為心聲。因此,信是對誓言的遵守,是對規則的遵從,是恪守信用,言行一致。

綜上所述,“誠”和“信”意義相近,但各有側重。“誠”反映的是一種客觀本真的狀態,側重于主體內在的修養和德性,即“內誠于心”,其作用在于約束自己;“信”多是從規范層面上講,反映的是社會化的道德踐行,側重于主體外在的行為規范,即“外信于人”,其作用在于規范社會秩序。因此,“誠”是“信”的內在依據,是“信”之根;“信”是“誠”的外在體現,是“誠”之用。“誠”與“信”的結合,是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內在道德修養與外在行為準則的統一。

二、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思想和價值

(一)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先哲對如何立身處世的論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并把誠信看成是人的內在規定性,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之一。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孔夫子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人若無信則寸步難行,好比大車無r小車無一樣,無法立足和行走。《論語》記載:子張問行,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孔夫子認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得到別人的信任,即使在蠻荒蒙昧之地也能暢通無阻。言而無信,就是在自己的家鄉,也難以順利通行!在孔子看來,誠信是人行事通達的憑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千百年來,孟信買牛的故事廣為流傳,“暮夜卻金”的佳話不絕于史。“誠信農婦”武秀君、“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雞蛋哥任慶河、“油條哥”劉洪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跡,生動展現了當代中國人以誠立身、守信踐諾的精神風貌。不管歲月如何變遷,不管環境如何變化,誠信永遠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質,永遠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標尺。

(二)誠信是為政治國的基本原則

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論語?顏淵》里記載著孔子和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孔子看來,治理好國家的三大要素是充足的軍備、充足的糧食和政治上民眾的信任,而民眾對統治者的信任又居于這三大要素的首位。管子曰:“誠信者,天下之大結也。”誠信是維系人心,淳化民風,引領世態的關鍵。《左傳》以“信”為“國之寶”,為“民之所庇”。國家要長治久安,為政者必須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若損信于民則國必亂,失信于民則國必危。歷史是一面鏡子,商鞅立木為信,一諾千金,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名揚后世;周幽王為博紅顏一笑,烽火戲諸侯,言而無信,身死國亡,遺恨千古。

(三)誠信是商業活動的基本行為規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固然有著君子重義輕利的思想,但對人們合理的正當利益追求也決非一味的排斥和謝絕,只是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主張對利益的追求要求持節制的態度,反對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利,反對為了獲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擇有段。“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事實上,講求貨真價實,強調童嫂無欺,也是中華民族經濟及商業活動的傳統美德,歷史上也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廉價義商。如“晉商”“徽商”以義服人,信用為上,各領數百年。 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以誠信鑄造金字招牌,歷經滄桑而常青不衰。再看看今天中國的電子商務,每天成交數以億計,每一筆交易都是信用在流動。

三、誠信立身,重在自律,貴在慎獨

(一)傳統誠信觀具有強烈的自律傾向

中華傳統誠信觀植根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之上,建立在熟人、親人之間,具有濃濃的情感因素。傳統誠信觀把誠信視為一種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是“天之道”,是“圣人之大本”。常人要達到這種崇高的誠信道德境界,就必須將人性中的私欲、功利極力摒棄,通過自我約束并加強修養來成就個體的道德人格,體現出強烈的自律傾向。儒家還把這種自律推向了極致――“慎獨”。慎獨就是人對自身的思慮及獨處時的誠信行為進行自我警醒、自我約束的自律功夫。這種自律傾向主要出于道德主體的心善、忠誠、品正及羞恥心,講“誠信”就是一種出于良知、道義和自我約束的主觀承諾,即所謂“君子養心莫善于誠”。這種誠信觀把誠信作為一種與他人無涉的自我修養境界,其重心在“我”而不在人,誠信的根本目標在于增進自身品德的完滿,達“內圣”的境界。這種強烈的自律傾向,使傳統誠信觀具有超越功利的道義性。

(二)誠信品德修養的途徑

1、學思結合,內向反省。學思結合是傳統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即愛好仁德而不好學,會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好學,會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好學,會危害親人。所以,道德行為的規范只有通過努力去學習道德知識,才能實現其目標。道德品質的養成不僅要“學”,而且“思”,即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里所說的“學”和“思”都具有自我反省的性質。自我反省是人們加強道德修養的主要方式。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是說明了人要善于自我省察,從而及時認識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并加以改正。

2、知行合一,外向拓展。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對于道德實踐分外重視,強調言行一致,把行為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并最終衡量一個人品德的好壞、品性的善惡。“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對于別人,不能聽他的話就信他的行為,而是要在觀察他的行為之后看是否與言語相符,進而決定是否相信。因此,要求人們具備道德認知后,要躬行,并且以行動作為品行的考核標準。“言必行,行必果”,為人必須忠誠老實,能夠說到做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正如《中庸》所言君子修養之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即首先廣博地學習,其次詳細地向別人請教,再次周密地思考,接著明確地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等,最后切實地身體力行,如此才能成為君子。

3、追求慎獨,提升境界。“慎獨”是一種理想的道德境界,作為強化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其實質是一種更高層面的自我反省和行為自律。誠信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如何行為,重要的不是別人如何評價,而是自己內心如何真誠表達。“君子必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君子一定要內心誠實,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嚴于律己,時時規范自身行為,以防止有悖于道德的不檢點行為發生。

(三) 大學生誠信立身的具體要求

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大學生群體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和誠信品質,關系到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應該把誠信作為高尚的人生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和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在此,特提出如下幾方面的具體要求:

1、誠信為人。不貪偽詐之功,不謀不義之利,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誠待人,既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他人,說實話,辦實事,講信用、重承諾,積極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2、誠信治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習,對待知識,作業不抄襲,考試不舞弊,論文不作假,求真知,真求知。

3、誠信求利。不偽造材料騙取國家獎助學金,不惡意拖欠學費和貸款,不為評優評先、入黨升學擠兌他人,不為個人私利而損害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

4、誠信求職。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不好高鴦遠,不有意拔高自己的能力,不給就業簡歷注水,不偽造學歷和證書,自覺履行就業合同,不隨意違約,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把誠信觀念貫穿于職業生涯之中。

參考文獻:

篇6

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要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有一件事,讓我一直記憶猶新。

有一次數學考試,同學們都在認真的答卷,教室里一片沙沙的寫字聲,很快,有些同學答完了,已交了卷。突然,有個聲音從我身后傳來,我清楚地聽到有兩個已交卷的同學正在議論答案,按照他們說的答案,我仔細地檢查著我的試卷,哎呀!有一道題錯了。改,我腦子里立刻閃出這一念頭。這道題8分呢,不改太可惜了。我剛拿起筆,手卻抖動起來,“改,還是不改”,正在我猶豫時,下課鈴響了,我放下手中的筆,走上了講臺,把試卷交給了老師。

這次考試我雖然只得了92分,但是我很高興,也問心無愧,因為它是我真實的成績。通過這次考試,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能自欺欺人。

指導教師:張之福

篇7

做誠實守信的人真快樂  重慶市渝北區 石鞋小學校五年級二班 劉心愉

我和虹宇的家都住在翠湖園里。我們是一對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春天里的一天,我和虹宇相約來到花園里玩。這天天氣真好,和暖的陽光普照著大地,照在我們的身上。“真是舒服啊,暖融融的!”我伸著懶腰說。“是啊,你瞧那花兒,在陽光的照耀下開得是多么的歡暢啊!還有,那成群的蝴蝶姑娘都圍著花兒翩翩起舞哩,多美呀!”虹宇應著我的話說道。“哦,對了,明天我們早早起來爬到蘑菇山上去采蘑菇吧,好嗎?”我們同聲說道。我們相視而笑,笑得是那么開心。就這樣,我們決定明天起個大早,上蘑菇山上采蘑菇。

我們從花園里回到了各自的家。我把第二天和虹宇去蘑菇山采蘑菇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著對我說:“我這段時間好忙,好不容易明天有空,本來想帶你去游樂園玩跳跳床的,既然和小朋友有約,那你就去吧。只是注意安全,小心迷路。”我愣住了。知道嗎,跳跳床是我最最愛玩的,而且好長時間沒有玩過了,我有些后悔了,真不該約虹宇去采蘑菇的。“哎,這可怎么辦呀,媽媽好不容易有時間的呀,如果錯過了,還真不知道下次能去玩是什么時候哩。”我著急的想著。“我該怎么辦?到底應怎么辦呀?我真的太想去游樂園了。”我想了想,紅著臉、低著頭來到媽媽的面前,用低得連我自己都沒法聽見的聲音對媽媽吱唔道:“媽媽,我可不可以明天不和虹宇去采蘑菇了,我和你去游樂園吧。”媽媽沒能聽見我說的什么,但猜出了我的心思。拍了拍我的腦袋,語重心長的問道:“孩子,你覺得這樣好嗎?你明天能快活的玩嗎?你以前可是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呀!爸媽常因為這而自豪啊!”我聽了媽媽的這番問話,想了想,把頭抬了起來,望著媽媽:“媽媽,多謝你提醒了我。我會牢記你的教誨,做個誠實守信的乖孩子。”是啊!我怎么可以這樣做呢?我不能失信于人呀,即使這樣做了,我明天玩的時候也會想著虹宇等我等得著急而又失望的樣子,我可不想讓她失望啊!有了這心思,我也不能快樂的、盡情的玩耍了。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快樂的哼著我喜愛的小曲到約定的地方去了。

篇8

下面請看有關幾則誠信的故事:

曾參殺豬示誠信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愿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后,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后,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么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于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還怎么教育孩子?”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后,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看完了故事了,現在看一下國家怎樣重視誠信這個問題了。

目前,誠信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今年全國稅法宣傳的主題也再次確定為“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誠信是贏得人心,產生吸引力的前提,縱觀歷史長河,待人心眼實一點,心誠一點,守信一點,便能更多得獲得他人的信賴、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因此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機遇。

一名英國作家,名叫哈爾頓,他為編寫一本書,采訪達爾文。哈爾頓問達爾文,你的主要缺點是什么,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于合乎邏輯的思維”,哈爾頓又問:“你的治學態度是什么?”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面前,這樣高尚的品德,換來的必是人們真摯的信賴和尊敬。

篇9

每個人都要做到誠實守信,這是做人的道德準則。

在一個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武又渴又餓,一出校門就飛快跑向學校對面的商店,準備買一根雪糕。店里的售貨員阿姨熱情地招待我。“阿姨,幫我拿根5角錢的雪糕。”“好。”阿姨說道。走在半路上,我邊吃雪糕邊樹阿姨找給我的錢,突然,我發現阿姨找了我15元,我明明拿著5元呀!我想:我又多得了15元啰!我心里美滋滋的,突然,我腦門李又冒出一個問題:不行啊,老師常教導我們要誠實守信,如果我不還錢,豈不是吧一大筆財富丟了呀?想著想著,我又沖進了商店,將事情的經過一清二楚地告訴了阿姨,阿姨連說“謝謝,謝謝。”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發現天更藍,草更綠,花更香,一切萬物好似在為我的行為驕傲,自豪。

“誠實守信”這四個字一直深刻的立在我的心里,它就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指引我向前進。

篇10

文化一詞源于《易經》:“觀乎人文,以化天下”,這是文化最早的解讀。文化其實是由名詞“文”和動詞“化”兩個不同的詞組成,所以文化被后人解讀為“以文化人”,文化落實到企業就叫企業文化。

其實中國有商業史以來就不缺企業文化,那時候不叫企業文化這個詞,而叫商業精神。講商業精神或企業文化,一定離不開本民族的人文傳統,離開了這個文化就很難永續傳承。在中國千百年來商業精神其實都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中盡情演繹著,萬變不離宗,無論用多么華麗的辭藻都離不開這五個字的基本涵義,在當代中國企業中,其實真正做到“仁義禮智信”商業精神的企業寥寥無幾,在這五個字中,“信”是其他商業精神的最終歸屬,也是企業賴以發展和生存的根本。當代中國企業與當代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通病就是沒有構建起“誠信”的商業精神和道德體系。社會的種種亂象和企業的種種危機就是缺乏“誠信”造成的,我們在建設企業文化中往往脫離了中國人文精神傳統而去追求一些假、大、空的理念,“第一,大,特,獨有”等詞匯被企業家經常掛在嘴邊。結果把企業和做人的根本卻忘了,無論是倒下的三鹿和倍受社會所詬病的一些企業其實就是沒有建立起“信”的經營觀和價值觀而導致的結果。

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因為制度的局限,往往演繹成企業家文化,而企業家文化有時并不是企業家的意識表達,而是企業家身邊諂媚之人的思想的體現,于是企業文化在傳播中多半會被沒有文化的執行者們曲解,甚至衍變為公司政治的工具,失信于團隊,失信于股東,失信于客戶。長此以往,企業就會喪失其原有的核心競爭力,所以說,失信文化流行于世,對企業造成了很大傷害。

在中國,文化正統的排序是“仁義禮智信”,社會正統的排序則為“士農工商”,由此推論,商業文化在中國是排在后面的“信”字。文化以人為本,商人以信為本,商業文化,無論商人的姓氏為“趙錢孫李”或“周吳鄭王”,成功者都離不開一個信字。企業要想做大和做強,不求信是不行的。“仁義禮智”必須堅守,但“信”為至尊。商人必須一諾值萬金。

誠信倫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企業的道德基礎。在企業價值觀的塑造中,“誠”是企業聚心之魂,“信”是企業立足之本,誠信理念是中國化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我國古有“無信不立”之說,《論語》中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企業道德經營的必備要義。儒家常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的先決條件就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傳統的商業道德。早在戰國時期,對商業活動就有“市價不二,國中無偽”的要求。在商業發達的明清之際,商家無不標榜誠信,也大都“以儒道經商”。晉商與徽商就是中國古代以誠信經商勢力最大的兩股商業力量。梁啟超說,“晉商篤守信用”,徽商亦“賈而好儒”,能夠“以誠待人,以信接物”。良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們的成功之道。

誠信是現代企業的黃金品牌。時至今日,許多知名企業已經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海爾的高層管理者將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實現對市場、對消費者的承諾“決不讓一件不合格的海爾冰箱流向市場”。“誠信”是品牌,也是無形資產。國際上許多大企業都很重視誠信倫理。比如,IBM把誠實作為企業的座右銘;松下公司把“贏得人們的信任”作為企業的價值觀;諾基亞把“科技以人為本”作為自己誠信的實質。

企業誠信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成功的基礎。企業誠信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的一切活動中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并以此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是企業確立價值觀是企業建設企業文化首要的任務。企業“誠信”缺失危害很大,企業誠信缺失影響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是許多中國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因為誠信缺失,致使企業品牌一夜倒塌。作為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和三鹿就是最好的明證。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基業長青的最基本保證。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沙因在《企業文化生存指南》一書中指出:“大量案例證明,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再造是推動企業前進的原動力,但是誠信作為核心價值觀是萬古長存的,它是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倫理觀念已深入人心,對其再賦新意,讓其再植靈根,對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企業價值觀是大有好處的。培育以誠信為核心的企業道德規范和開展企業誠信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中之中。

以信為本的企業文化并不回避“利”,商人講文化而不言利,這是商人的虛偽。從商者,可自我冠名為儒商、仁商、德商等等,都是反商業文化的雜交概念,混淆了社會人文與商業文化的差別。商人逐利乃天經地義,亞當·斯密寫了兩本書:一本是《國富論》,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論》,前者解讀財富的性質和起源,解讀了理性經濟人的行為;后者詮釋社會人的道德情操,解讀了理性自然人的行為。企業文化若絕口不言“利”,不僅漠視了資本家的逐利天性,而且違背了企業家的誠信準則,看似高雅智慧,其實虛偽愚蠢。但在商業文化中,“信”一定要高于利。處理好“利”與“信”的關系很重要,沒有“信”的“利”是不義之財,是不長久的,我們的文化建設也要闡明“利”與“信,,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