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三生路范文

時間:2023-03-21 23:5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生石三生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幽幽的曲徑旁,坐落一處山村,寥寥的幾戶人家,更突出一家屋子。小屋的燭光和著月光散出縷縷憂傷,心中更是為之一痛,照著她在漫漫的長夜中空對消逝的殘燭,看著鏡中的她,滿面的愁容帶著未梳的三千青絲,襯著她的素顏與緊蹙的眉頭,愈顯出她的單薄。自古的多情總被無情所誤掉,正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終是形同陌路。卻有人依舊為相思而牽腸掛肚,不愿放棄。盡管如此,但試問,這悠悠的歲月又有幾番的寒暑可以度過呢?

三生路旁的三生石啊!記載了多少癡情心殤的故事,卻每每都是三世的情緣歸到了塵土中。可憐那單相思,千萬莫要再相負啊,若有再見時,只期盼如初見時的美好,不負伊人生死兩相隔。

如花的美眷誰人來顧呢?浮生如若無你,一切都只是虛度而已;似水的流年總是惹人心生嫉妒,但是人間有了你,卻勝去無數美景。

今生的我還在閱讀前世滿帶訣別的一紙書,流盡了淚,傷透了心。如今,我手握著傳世的信物,而你此刻又身在何處呢?沒有了你,一顆芳心為誰吐;見不到你,滿腹的心事又向誰傾訴呢?

篇2

一位有心的下崗女工了解到這一情況,通過不斷學習、摸索,最終掌握了科學的催乳技術,為她贏得月入萬元的豐厚收入。

護理產婦下崗女工催乳見商機

35歲那年,張經梅下崗了,為了養家糊口,她只好去飯店打工。這時正好老板娘生孩子,需要護理,就看上了干凈又勤快的張紅梅。張紅梅非常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可是,寶寶吃不上奶――老板娘的乳脹得紅紅的,卻一點奶也出不來。男主人四處找人,看偏方、請大夫也花了不少錢就是不見效,張紅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回想起自己當年生孩子的時候也沒乳汁,做過接生的媽媽就用老式的方法按摩,來回的揉了三、四次,她的乳腺通開了,乳汁流了出來,母親又給她熬了下奶的湯,她的乳汁就源源不斷了。

于是,張紅梅特意讓母親教會她這門技術,并試著給女主人進行按摩――用雙掌由的四周輕輕向方向推動,就這樣,不到一天的時間,她給女主人做了三次按摩,的腫脹越來越輕,也越來越柔軟了,做到第三次的時候,潔白的乳汁像噴泉一樣噴了出來,接著張紅梅又給女主人也熬了催乳湯,看著小寶寶終于開心的吃上母乳,張紅梅感到莫大的欣慰。

臨走前,男主人多給了張紅梅幾百塊錢。拿著這手里的幾百塊錢,張紅梅敏銳的感覺到了商機。

經過調查她發現,現在提倡母乳喂養,但產婦產后不能出奶或是奶水稀少的比率占到了80%,現在又沒有專門的催乳師,很多產婦飽受痛苦卻求助無門。這個調查結果,讓張紅梅眼前一亮,她覺得是做事業的時候了。

喜得真傳 無痛催乳月入萬元

就這樣,張紅梅開始了催乳生涯,她走遍東三省,學習揉奶技術,又查看了大量的書籍,取其精髓, 2003年年末,她成了一名專業的催乳師。

一開始很多人都不接受,她就免費給人做,效果都很好,一些經她做催乳的產婦于是幫她介紹客源,她的名氣越來越大.只是大家都覺得要是能減輕疼痛或是按摩次數少點就更好了,這也成了張紅梅心里一個難題。

直到2004年。一位“貴人”從天而降,她就是張紅梅姐姐的同事--黃秋波。她是“二戰”后的“遺孤”,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

讓張紅梅興奮不已的是,黃秋波告訴她,催乳術現在在日本非常吃香,她現在就在日本當“催乳師”。而與中國民間手法不同的是,日本催乳術是根據生理構造,運用科學的方法疏通乳腺,只需40分鐘一次就可解決產婦的煩惱,在一般情況下,能做到“一勞永逸”。這不正是張紅梅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技術嗎?張紅梅當時就跪地拜師學藝,在她的誠心面前,黃秋波最終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了她。

得到真傳的張紅梅提高了自己做一番事業的信心,她印制了精美的宣傳單,宣傳這種源自日本的催乳術,并在本市最大的一家婦產醫院公開講解,吸引了很多產婦觀看。

一個叫小丹的產婦,產后因無乳而無法給寶寶喂奶。剛生完孩子時就有人讓她去找張紅梅,但她怕痛,現在孩子已經百天了,在看到張紅梅這種新的催乳方法后,打算試一下。

張紅梅讓她放松心態,邊陪著她聊天邊做催乳。只見張紅梅在她的雙乳上抹了些按摩油,用雙掌由四周輕輕向方向推撫,接著將凹陷的拉出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在乳暈四周輕輕擠壓一翻,乳汁一瞬間噴涌而出。小丹興奮地抱著張紅梅跳了起來,她說沒想到自己生產都三個月了還能出乳。

外面觀看的產婦看到小丹的效果也都驚異于催乳師的神奇。張紅梅給大家詳細講解了催乳的手法:“這種手法是通過按摩膻中、乳中、乳根等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使產婦下奶的目的。現在 一般是出奶難和出奶少的產婦才會找我們催乳師,其實嚴格說來,所有的產婦都需要。因為女性的乳腺在哺乳期間不可能全部通開,即使出奶量很大也是如此,所以通過按摩把乳腺通開以后,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現在國家提倡母乳喂養最少6個月,在6個月甚至一年內,只要奶水沒有干涸這種手法都是有效果的。”

從這以后,張紅梅成了產婦眼中的救星,她催乳的神奇效果盡人皆知,找張紅梅做催乳的產婦也絡繹不絕,張紅梅的生意排的滿滿的,一個月下來收入竟有一萬多元。

成立公司 催乳技術遍地開花

朋友見催乳這么賺錢,都要求學習催乳技術,一些陌生人也想出錢學習。張紅梅又發現了一個商機。

就這樣,在2006年年末,由張紅梅的外甥趙先生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催乳公司――康馨催乳公司,面向全國招收學員。

“康馨催乳公司”的教學方法不同于其他學校大規模的培訓,而是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既讓學員親自面對產婦學到過硬的技術,又能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做生意的方法。公司還向學員提供宣傳單樣本及其他相關資料。很多從前沒做過生意的學員在學習之后回到當地都有了相當的收益,一些優秀的學員都像張紅梅老師一樣成了月入萬元的金牌催乳師。

篇3

關鍵詞 三生教育 實現路徑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Path to Achieve College "Sansei Education"

SONG Yang, LI Yan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Abstract Ultimate concern of "Sansei Education" - Lives 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ansei education" path to achieve the perspective put forward by the curr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Sansei education" the main channel, attention to stimulate latent fun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social field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achieve "Sansei education" value target.

Key words sansei education; path; college

時值社會劇烈轉型時期,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和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普遍性的社會焦慮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身上以“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形式透顯出來,因此,探索以生命為終極關懷的“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實現路徑,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1 高校應充分發揮三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生命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所有的生命都無法重復或替代的,教會學生尊重和敬畏生命是教育的倫理起點,也是教育的價值依托。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愛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就失去了最本質的內容,所以,構建正確的生命觀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1.1 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是個體對生命認識的自覺、認同和感悟,對個體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缺乏生命意識,就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不會去熱愛和珍惜生命,也就不會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①生命的存在,無疑是一切意義的前提。然而大學生中不乏因為感情受挫、成績不好等事情選擇自殺來解決問題的,甚至僅僅因為一些小事懷恨在心進而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的同學或老師,比如去年發生的復旦大學投毒案等,都反映出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從而在生活中無法正確指導個人行為。

1.2 學校教育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有資料顯示,大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少,其中很多學生自殺的原因就是由于心理壓力或心理問題解決不及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在一味追求學業成績的教育制度下,大學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狀況往往被忽略了。②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不受重視,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隱患,進而在當前競爭型社會中不斷顯現出來。因此,高校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多渠道地完善心理咨詢服務,同時為學生建立生成性的心理檔案,充分發揮班級心理委員的職能,跟蹤學生心理狀況,并利用多種形式進行現代健康觀念的宣傳教育。

1.3 學校教育也應重視在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

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教育者最主要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長的教育環境,所以教師應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個體的心理及現實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個體化需要,創設具有生命力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歷程,以求達到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許多學生沒有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其生命的價值不僅是取得好的成績和存在于物質世界當中,而是通過社會實踐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方式來努力實現個人生命的價值。

1.4 通過開設生存、挫折、逆境、死亡教育等課程強化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課程主要指關于如何在各種險情下進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識,也就是教學生如何保存生命;挫折和逆境教育則需要創造一定的逆境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引導學生了解痛苦和苦難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深刻體會到生命只有在戰勝苦難中的生活中才會有樂趣,從而更加享受生活,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死亡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不以沖動的情緒面對死亡,而能運用理智的心態處理,以哲學的角度來思考生死的問題,即以理性與超越的思維來認識與面對死亡的問題,進而審視自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與有限性,創造出個體生存的智慧,才能積極地面對生命與死亡的課題。③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人的生命具有無限發展的潛力,總是在不斷生成新的生命,并一直產生意義,而這些意義使生命成為一種獨特的、不確定的過程,使人的發展永遠富于創造性和超越性,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所以注重生命發展教育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覺地認識自我,追尋自我,提升自我,并在自我不斷地學習、發展與超越的過程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2 高校應重視激發家庭教育的潛隱

家庭作為個人的首屬群體,對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與發展起著深遠而直接的影響。我國目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影響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應從以下兩點發揮家庭環境對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

(1)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橋梁作用,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中國歷來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就充分體現了古代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大學生身心的成長和發展,單靠高校的宏觀教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的生活教育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家庭氛圍之中,對于孕育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應建立定期與家長溝通制度,支持家長充分利用電話、微信等便捷的網絡方式,經常、主動地與學校和子女聯系,利用寒暑假子女回家的機會,適時地進行生活上的教育,強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深入開展。

(2)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家庭教育的意識。學校應培養學生尊重、孝敬父母的優秀品德,并要求學生主動向家長介紹學校情況,匯報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獲取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這樣既可以密切學生和家庭的關系,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又便于家長及時發現子女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地進行督促和引導。④與此同時,子女的言行也可以幫助父母根據新的社會發展趨勢以及當前社會形勢下子女的心理特點來調整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實現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終身、相互、持續的教育過程。

通過以上兩點表明,在家庭中家長的角色不僅僅是給予子女生命和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還承擔著引導和教育子女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責任。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把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橋梁作用。這樣才會促進家長們意識到為子女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寧靜、愉快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對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才能為學生照亮未來追求幸福生活之路。

3 高校應積極推進社會場域的教育實踐活動

陶行知先生對杜威“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社會即學校”的教育觀點,他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密切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使學校與社會密切相關,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做好學校和社會的聯系,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在社會中的主體實踐性,是“知與行”結合的有效途徑,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發展的主體性以及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強化大學生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認清自我,縮小“理想中的自我”和“現實中的自我”的差距,客觀全面地分析評價自己。當前不少大學生畢業后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對于職業生涯的發展、自我價值的認知、職業定位等一無所知,導致不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的出現,使大學生的生存、生活受到威脅。因此,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自己的思想、學習和工作上成功與不足,進行自我剖析,才能對自己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才能在以后步入社會的生活中找準自已的位置,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較好地完成角色的轉變,從而在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中實現強化其社會化生存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存在方式等目標,避免因就業環節中出現的種種壓力、困難、挫折而產生的不平衡心態、偏執的想法以及過激的行為。⑤

(2)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與社會互動,學習與各種群體和諧相處,扮演好各種社會角色,了解并遵守社會通行的價值體系與規范,明確規定未來的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鍛煉意志品質,逐步實現社會化。增強個體的生存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感、道德判斷力、社會適應性等內在修養,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適應社會需要的存在方式以及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目標。

(3)對學生而言,加強以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是大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廣泛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等實踐,促使大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的現狀,是大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獲取新知的過程,是自身的個性與社會性、穩定性和發展性、全面性和整體性相結合的過程,只有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錘煉品格、了解社會,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立足社會、服務社會。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11JK0036)

注釋

① 周德新等.淺論大學生生命觀教育[J].武陵學刊,2009.3.

② 戴曦.高校生命教育實證研究――以南京師范大學為個案[J].南京師范大學,2005.9.

③ 盧屏等.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J].社科縱橫,2007.1.

篇4

[關鍵詞]高校;公寓文化;三生教育

前言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的高速發展,90后一代大學生正面臨來自學習、經濟、就業、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壓力,“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問題不斷暴露,大學校園中的自殺、校園暴力、吸毒等現象頻頻發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能完全有效地遏制這些悲劇的發生,因此,在高校學生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公寓中推進“三生教育”,應該成為高校研究的重大課題。無論是生命、生存,還是生活,都需要人的親身體驗和親身實踐,將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知與公寓管理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關注人類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發展的問題,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開展教育,應從人生的起點上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提供路徑。

一、“三生教育”的內涵

“三生教育”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云南省高校工委提出。生命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認識生命、尊重與珍惜生命,教育他們認識生命的自然規律,領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同時,要尊重與珍愛他人的生命。受教育者在生命教育過程中,培養對他人、社會的愛心,在人格上得到全面升華,感悟生命的意義。生存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適應能力與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的生存觀。在生存教育過程中,學生學會判斷與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形成較強的勞動能力,能夠解決生存問題。生活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了解生活常識,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的美好,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在生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學生用正當的方式追求個人、家庭、集體與國家的幸福生活,認識生活的真諦。“三生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的哲學,它所關注的是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通過啟發大學生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幫助他們解決人生困惑與茫然,維護他們所寄托的社會理想與價值觀念,尋求人生的終極目標。它包含的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關鍵,而“生活教育”是方向與目標,缺一不可。

二、“三生教育”在公寓文化建設中的實現路徑

三生教育,其內容包含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要素,技術、文化素質、基本技能及社會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鍛煉。在公寓內開展“三生教育”活動,要與公寓日常服務相結合,與公寓文化活動相互聯系、補充和促進,更要與公寓管理相結合,對學生的生命個體、基本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充分了解和尊重,讓他們在自我發展過程中,找到成長的空間。公寓內的教育手段多樣和教育資源豐富,利用公寓陣地可以使理論教育和生活體驗實現完美結合,優質的公寓文化環境、高品質的公寓文化活動以及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圍都將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年學生起到“三生教育”作用。公寓的文化環境從地面延伸到墻壁乃至整個公寓空間,在公寓的大廳、走廊布置“美麗的生命”圖片,懸掛體現生命哲理、生命感悟的漫畫作品,張貼保護生命的安全制度和溫馨提示,幫助廣大學生認識自然生命,了解生命常識,從而認識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為將外化于形的生命內化于心,公寓還需要開設生命教育主題講座系統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公寓舉辦“衣櫥整理大賽”,培養學生生活物品的歸納能力,“身邊的洗衣巧手”,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必備技能,“公寓生活達人秀”,分享公寓生活小竅門,“寢室裝扮大賽”,鍛煉生存空間的管理能力。利用公寓社區的生活環境創設具體的素質拓展活動和營造具象的社會生存項目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起到生存教育作用,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技巧。公寓創設生命自救講座、突發事件自救演練、“關愛心靈,大寫人生”、駐樓心理驛站等系列活動來吸引個人和寢室參與到其中,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公寓增設主題臥談會“寢室你我他,溫暖才是家”、“寢室論天地,學子添才氣”等活動去引導學生要為別人想一想,為父母想一想,為學校想一想,希望通過討論改善個人意識,扭轉學生中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愿望為目的、以個人利益為主體的思想,建立群體觀念,接納文明習慣,學會生存適應,熱愛大學生活。優質的公寓文化氛圍營造和多元化的公寓文化活動舉辦,讓三生教育從理論延伸到現實,真正融入大學生的生活,能有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培養大學生具備過硬的生存能力和意志品質,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技巧,熱愛大學生活。

三、在公寓文化建設中的“三生教育”實踐反思

綜上所述,“三生教育”的內容需要環境的熏陶與群體的感染,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實施,學生公寓的功能和特點正好可以滿足“三生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應該將“三生教育”與公寓文化建設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為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提供現實的路徑。高校要營造適應“三生教育”的公寓文化環境。首先在公寓管理工作中要突出以生為本、服務學生的理念,從只強調管理為主轉變到“教育—管理—服務”三位一體、辯證互動的觀念上來,以教育為基礎、以管理為手段、以服務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其次是營造公寓文化氛圍時要把著眼點放在“生、時、新”上。生,就是從生活事務做起;時,就是要結合學生當下的情況及時開展;新,就是形式要有創意,不要老生常談,讓人一聽就生厭。公寓文化活動的創設應以生為本、面向未來,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成人、成才,著力于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精神。只有通過開展學生愿意接受,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有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動,才能引導大學生珍愛生命、學會生存、熱愛生活,促進大學生自我實現、回歸成人和成才。

參考文獻

[1]周家榮.“三生教育”的實踐形式與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2]李夢,趙雙生,曹友雷.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構建“三生教育”環境[J].中國校外教育,2014(5):62.

[3]董艷.小議寢室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77-80.

[4]毛永強,王曉芳.新時期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3(5):88-90.

篇5

一、貴州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2013年,貴州省年末常住人口3502.2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24.89萬人,鄉村人口2177.3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7.83%,比2000年的23.86%提高了13.97個百分點。但與全國和西部城鎮化水平相比,差距還較大。

2013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為8006.79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029.05億元、3247.7億元、3734.0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9∶40.5∶46.6。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集中力量發展了酒、煙、茶、藥和食品等特色輕工業,推進了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等資源深加工產業一體化,加快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了軍民融合產業。以旅游為特色的服務業得到加快發展,旅游業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

省域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切實加強了中心城市骨干路網和重點城鎮化地區城際主干道建設,以貴陽為中心、放射形交通構架初步形成,交通干線建設對貴州城鎮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主導作用。截止2012年底,貴州省有6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729個鎮。全省城鎮人口的層級分布呈現明顯的“兩頭聚集”特征。

2012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城市規劃――《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劃(2012―2020年)》。貴州省頒布實施了全國首部關于綠色小城鎮建設和評價的地方標準――《貴州省綠色小城鎮建設評價標準》。

二、貴州城鎮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支撐能力仍然較弱,吸納就業能力不足

傳統產業仍占較高比重。2013年,能礦產業增加值1141.43億元,占了工業增加值的42.5%,同時以粗加工為主,產業鏈較短,綜合利用程度低,受國內外資源市場變化影響,資源品生產的傳統優勢正在下降。而制造業中的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不高,勞動密集型的農特輕產業中,只有白酒產業有顯著發展,其他產業規模增長相對較小,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規模較小,占工業增加值比重不到10%。傳統服務業占比高,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吸納就業的空間十分有限,難以吸引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集中。

(二)建設用地利用粗放低效,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2012年,貴州省建成區面積586.1平方公里,與2005年的371.9平方公里相比,年均增速6.7%,高出同期全國平均增速1.8個百分點。貴州省可供開發利用的壩區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區,約占全省可開發利用壩區面積的72%;同時,耕地亦集中在壩地和溝谷地帶,城鎮建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由于人口增長,近年來人均水資源量呈下降趨勢,存在工程性缺水嚴重,且水利工程建設成本高。工業能源消費量大,廢水排放量均呈上升趨勢,二氧化硫等廢氣排放量較大,全省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三)中心城市帶動功能不強,城鎮規模普遍較小

貴陽作為貴州省唯一的特大城市,雖然首位度高,但經濟實力仍然較弱。2012年,貴陽市人均GDP剛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在西部省會城市中排倒數第三位,目前仍處于要素集聚階段,對周邊區域乃至全省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弱。同時,由于周邊中小城鎮發展不足,導致核心城市功能“大而全”,“城市病”顯現,既影響了自身發展功能的優化,也沒有形成與周邊城市協調發展的共生格局。遵義、六盤水、安順、銅仁等中心城市主要承擔了更多的行政職能,城市產業多以采礦、冶金、建材、機械等重工業為主,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對區域輻射帶動能力較弱。

(四)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滯后,城鎮建設管理水平較低

目前,全省還有30個縣沒有通高速公路,許多鎮的交通條件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道路等級低、路況差等問題。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仍很薄弱,城市輕軌、快速交通等大運量交通仍很缺乏,市民出行交通方式選擇機會較少。絕大多數城鎮建設起點低,城鎮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文化、醫療等服務設施的建設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規劃管理跟不上城鎮化發展的需要,存在重建設輕管理、重經濟輕環境保護、重形象輕功能的現象。

三、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以新型工業化為引擎、以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為支撐,走融合型城鎮化道路

推動工業和服務業擴量提質,吸納農業轉移人口。進一步壯大產業發展實力,擴量與提質并舉。要促進支柱產業集群化發展,積極發展白酒、卷煙、茶葉、特色食品、民族醫藥、制糖等特色輕工和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能源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原材料加工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強化山地特色農業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

優化產業和城鎮建設布局,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堅持“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按照分階段、差別化、多層次的思路推動產城融合。提高老城區產業層次,加快城市功能置換,提高產城融合質量。提升新區實體經濟支撐,增強吸納人口能力,增強多功能城市綜合體建設與多業態互動經營,逐步引入城市社區化管理理念,促進新城區與老城區協調發展。提高產業園區產業聚集能力,促進區城互補融合,強化產業、生活與服務三元融合。

啟動綠色智能引擎,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促發展。瞄準綠色城鎮化發展催生的節能環保產業、城市軌道交通、城市智能化網絡、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等新需求,加強對產業進行再培育和再定位,積極推動資源型產業的綠色發展,提高資源型產業精深加工水平,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推廣節約型生產方式,不斷推進傳統工業經濟系統綠色化,同時也要積極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所需要的綠色智能產品,有效對接新型城鎮化催生的新需求。

加快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步伐,形成新型城鎮化的物質保障、就業支撐和勞動力進城推力。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山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發展滿足就地城鎮基本生活需要的菜籃子產品。積極發展貴州優特農產品展示、農產品網上采購等新興農業形態,培育有利于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各種類型農業,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就業支撐。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結構調整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化解城鎮化的用工缺口,延長貴州省勞動力價格競爭優勢。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化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強化信息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積極推進“八朵云”工程建設,實施智慧旅游、智慧醫療、智慧交通、平安城市、云計算服務中心和社會保障“一卡通”項目,支持貴陽和貴安新區率先推行升級智慧城市綜合試點和專項建設示范。

(二)大城市與特色中小城鎮協調發展,走多途徑城鎮化發展道路

重點發展以大城市為依托的都市圈。以貴陽中心城市為省域發展主核,以貴安新區建設為先導和突破口,重點發展貴陽―安順、遵義都市圈,積極培育黔中城市群。全面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輻射能級,不斷增強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產業關聯程度,推進都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城市功能分工優化、要素有序流動,建設成為支撐貴州省城鎮化的核心載體。

協調發展各類中小城鎮。在兩大核心都市圈的基礎上,兼顧發展其他地州區域性中心城市、條件較好的小城市、縣城和一批特色小城鎮。積極發展和培育六盤水、畢節、興義、都勻、凱里、銅仁等區域性中心城市,提高這些城市的承載功能和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發揮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轉移、改善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服務“三農”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有潛力的中小城市,突出發展縣域中心城鎮,有選擇地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

發展各具特色的功能城市。改變傳統發展方式引導下,所有城市都圍繞發展工業追求城市增長的做法,充分發揮不同城鎮具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獨特優勢,走出一條與傳統工業化、城鎮化不同的多途徑城鎮化道路。堅持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發展一批交通節點型、旅游休閑型、加工制造型、資源開發型、商貿流通型等小城鎮。積極圍繞特大城市發展需要,突出發展以生活業為主要功能的休閑型、創意型文化旅游城市,生產業為主要功能的商務型、商貿型、物流型城市等等。

推進不同規模城鎮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強化大中城市的金融商務、商貿物流、科技研發、旅游文化、信息中介、健康服務等功能,發展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生產生活型服務業;合理引導中小城市發展與其資源環境力相適應的資源加工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與大城市功能互補的小城鎮和溝通城市與廣大農村地區的服務型小城鎮。

(三)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走生態型城鎮化道路

管控城鎮增長邊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設集約城市,以精明增長的思維進行生態管制和土地利用,劃定“城市增長邊界”,阻止城市無序蔓延,對城市開發規模和節奏進行彈性管制。引導城市與城市之間按照軸向帶狀擴展模式擴展,避免圈層式空間擴展模式,引導產業和城市空間發展過程中采用“極核―串珠模式”,盡量避免“連綿模式”。規劃各城市生態空間與建設空間相互穿插,依托河流、大型工程、交通道路沿線以及城市內部街道構建以楔形、帶形、片狀為主要形態的生態空間。

綜合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推動大中城市人口適度集聚。將城鎮化發展置于全省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中,綜合考慮區域的人口、資源、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關系,按照區域環境承載力確定城鎮化的發展規模、速度及其布局,有效防止大中城市人口過度集聚產生的“大城市病”。堅持保證生活空間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并舉,完善人口重點集聚區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建設環境整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態人居環境。

充分采用城鎮集中安置模式,推動生態脆弱地區移民搬遷。在省級層面,積極推動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生態脆弱地區人口向生態承載力較好的大中城市集聚。在市縣層面,堅持以城鎮集中安置模式為主、其他模式為補充,依托各地產業園區建設和二三產業的發展,選擇縣城、重點鄉鎮政府所在地以及有條件的鄉村旅游開發區,通過城鎮化發展吸引和安置目前仍然勉強生活在高寒地帶、邊遠山區、江河源頭等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群,讓其下山、進城、進鎮,徹底改變其生存環境和謀生方式,從根本上杜絕其對生態環境的持續破壞,用城鎮化推動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城鎮布局形態與地形地貌特點相適應,走集約型城鎮化道路

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建設模式,降低城市建設和運營成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投入到地形條件好、開發成本低的貴安新區、貴陽市區、遵義市區等核心區域和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而對于地處地形條件差、開發成本高的鄉鎮,積極通過撤鄉并鎮工作,逐步引導這些鄉鎮人口向區域性中心城市轉移。依托現狀城鎮的交通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條件,從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節約能源、節約投資和降低工程建設成本等方面降低山地城鎮建設和運營成本。

針對不同空間尺度,采取適宜開發模式。優先構建都市圈網絡化發展,突出發展貴陽都市圈。在其他大中城市內部,引導城鎮組團發展,形成有機疏散成組成團的地域形態,各組團間以河流、山嶺、沖溝、農田等自然物間隔,有便捷的交通設施相連。小城鎮根據高臺地形、坡壩地形、谷盆地形、組合地形等特點,因地制宜地建設團塊狀布局結構、帶狀布局結構、放射狀布局結構、組團布局結構等形態的城鎮。

提高城市土地開發密度,建設緊湊型城市。在城市建設上從大型街區模式轉向小地塊模式,鼓勵較小地塊的開發和混合用途開發,增加城市路網密度,改善地塊間的連通性。將高密度的開發活動集中在主要交通線路的沿線,并通過填入式開發使城市更緊湊,避免出現開發斷層區和城市的蔓延式擴張,激勵提高現有建成區密度,減少城市邊緣地區的開發。采用公交導向發展模式,允許適度提高某些公交走廊的開發密度。

(五)城鎮建設與地理歷史文化相結合,走多元型城鎮化道路

推動自然山水文化與城鎮建設相結合。依托各地特有的自然稟賦,著力保持山脈、河流、植被等自然系統。充分利用低丘緩坡土地,引導城鎮、村莊、工業向適建山地發展,充分利用水面、山丘、農田、林地、草地,進行生態景觀分隔,打造生態廊道和城市景觀帶,使城鎮風貌、景觀形態、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富有貴州特色的山水城鎮、田園城鎮、山地城鎮發展新模式。

推動歷史文化與城鎮建設相結合。重視和保護已形成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構建“區域+線路+斑塊”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格局。傳承與發揚優秀歷史文化與建筑特色,加強對具有地域歷史文化特點和歷史價值的城鎮和村莊的特色保護和景觀塑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旅游,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改善當地居民生活。

推動民族文化與城鎮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利用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注重保護、挖掘和吸取地方民族傳統村落布局、建筑風格的優點,開展少數民族城鎮、村寨特色建設,展現民族村落和民居獨有的審美價值,彰顯和創造人與自然、城鎮與環境的和諧之美。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對部分民族民族聚居形態、文化遺產、風俗習慣等進行搶救性保護。

(六)本地城鎮化和異地城鎮化相協調,走人本型城鎮化道路

充分尊重不同群體意愿,分類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于以舉家外出農業轉移人口為主,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基本融入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優先解決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相關公共服務待遇問題。對于以新生代農業轉移人口為主,常年在城市打工,但有一定流動性、在城里有相對穩定的職業和收入的農業轉移人口,重點改善其公共服務水平。對于未來10年將逐步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中年以上的第一代農業轉移人口,重點鼓勵其返鄉創業和再就業,引導其在家鄉城市(城鎮)落戶定居,就近就地實現市民化。鼓勵和引導部分地區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間半徑內從事二、三產業,因地制宜推進就近就地城鎮化。

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兼顧保障農村留守人口權益。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發揮大中城市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城鄉規劃、要素市場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完善城鎮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顯、功能互補、一體互動的城鎮體系。大力提高本土農民素質,大膽探索新型村級治理機制,加大對鄉鎮、中心村規劃的指導和投入力度,建立村級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專項資金,建立和完善農村的金融、保險服務體系,構建明晰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體系。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途徑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和,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的愿望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評價”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又與社會一般群圖的法律意識有所差別。就其主體而言,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和受教育程度區別于其他社會群體和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1.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我國實行普法式教育,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有關自身權益保護和他人權益維護的知識武裝了大學生的頭腦,使大學生依法辦事能力提高。但由于諸多因

素影響,大學生整體法律認識水平還不是很高,遇到法律問題仍然信服于權威,權大于法觀念仍普遍存在。大學生雖具備基本法律常識,但是遇事仍然缺乏法律頭腦,法律應用性不高。具體來講,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基礎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一般來說,一個人掌握的法律知識多則他的法律意識就強,反之,法律意識就弱。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課程中有開設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卻沒有得到過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還是比較欠缺

的,就算學習了法律基礎知識,也遠不夠全面和細致。有些大學生雖然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識,但并未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意識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后兩次把摻有燒堿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傷的案例就是明證。劉海洋在被拘留后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卻不知道傷害狗熊是違法犯罪。

1.2 法制觀念不強

法制觀念同樣是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法律知識是法制觀念的基礎,并對后者起著直接的制約作用。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比較欠缺,法律基礎知識薄弱,他們的法制觀念不強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法律觀點。

這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違法與犯罪的界限分不清,因此造成一些人已經觸犯刑法卻還以為自己只是簡單的違法,從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上述劉海洋案就是例證;第二,把握不住權利和義務的界限,往往過分地強調權利,而忽視了行使權利的同時不得侵犯國家、集體、社會和他人權益的義務;第三,體會不到法律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只知道法律是用來制裁犯罪的,而沒有體會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第四,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來維護或者不相信法律的作用,從而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手段,“以牙還牙”討回公道。2003 年,浙江大學學生周一超在公務員錄用過程中因身體攜帶乙肝病毒被拒之門外后,對工作人員實施報復,造成一死一傷,結果被依法判處死刑。憤怒的周一超在法庭上當庭撕毀判決書,但是,判決書并不因為撕毀而失效。我們國家的行政訴訟制度已經確立并在不斷完善,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一年發生在安徽蕪湖的張先著訴蕪湖人事局一案,則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運用法律武器成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行政訴訟第一案,給我們很多啟示與思考。

1.3 法制環境降低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在基于社會主體通過對法律現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內心對法律價值的承認,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公眾自覺守法的升華。雖然我國已經樹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念,將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很好的貫徹實施,并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眾法律意識。但是目前我國法制狀況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在很多地方,權大于法、錢大于法的現象仍較多存在。這些地方,法律最終被棄置不用,權威的力量勝過法律,法律沒有真正成為權力運作的最終依據,由權力濫用而滋生的腐敗現象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者紀律性較差,自毀法律形象,法律效益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尊嚴,削弱了法律應有的權威,對于這些現象的存在大學生較為敏感和懷疑,這從客觀上制約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動搖了其法律信仰。就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社會反響很大的“我爸是李剛事件”,肇事者李啟銘就是河北的一名大學生,他醉酒駕駛致使一死一傷后,不但沒有半點悔過和害怕的跡象,反而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剛,有本事你們告去!”還有最近中南大學一名學生馬某無證駕駛肇事后逃逸,被警方控制后口出狂言,聲稱要拿一百萬擺平。本來他們都是大學生,理應比普通人更具有社會責任感、法律意識,但是他們并沒有,仿佛他們心中沒有“法律”這兩個字,認同的只有:權和錢能征服一切。

2. 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原因分析

2.1 傳統文化和社會法制環境影響深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隨之,中國開始踏上了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型的漫漫征途。由于我國封建遺留較多,人治思想嚴重,成為我國法制進程的巨大障礙。盡管近年普法教育不斷進行,公民民主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社會公眾對待“權力制約”、“權利維護”的信念的缺失,社會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知法犯法,執法者違法現象依然存在,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目無法紀,以權代法,徇私枉法,使法律的權威受到挑戰等等。加之大學生由于自身心理處于成長階段,自身辨別能力的有待提高等因素影響,使一部分大學生被社會法制環境表面現象和暫時現象所蒙蔽,低估了法律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把金錢、關系、背景看得很重,甚至凌駕于法律之上。

2.2 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

高校對待法律課程的設置欠缺系統、長遠及有效規劃,達不到應有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對非法律專業學生僅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或《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所占課程比重相對較少,課時僅占一學期。由于法律的博大精深,法律知識應用范圍廣泛,老師很難在僅有的幾十個學時中將法律知識為學生做出詳細和深刻的講解。學生們則認為法律基礎要么以非專業學科出現,要么以選修課形式出現,造成學生對法律課的重視不夠,學生上課不積極主動,期末時為應付考試過關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使他們在學完此課程之后只是機械的記住了一定的法律條文,根本不知道遇到相關問題如何應用法律去解決。造成學生對法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法律課程的設置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2.3 學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都是17-23歲的青年,正處于生理、心理漸趨成熟的時期。他們與成年人不同,有自己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較強自負心和自尊心交織存在。能夠升入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一直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接受著來自社會給予他們的殊榮,使他們一直自認為是天之驕子,高人一等。這種過分的自負讓他們認為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不能比別人遜色,強烈的自負滋生了強烈的自尊。同時由于他們從未走出校園這一單純的環境,社會經驗較少,經不起外界對他們負面刺激。過強的自尊心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心理素質十分脆弱,處理問題方式過激,較少計較后果,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3、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探析

3.1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對法律的充分信仰,人們才會將法律內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將規范化的法律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法律的表現形式雖只是字面條文,但是它卻反映社會人文關懷,體現、保障并實現著正義,正是這一點使之能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并為每一個公民所信奉。因此,對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時,應注重引導大學生用現念來評判與思考法律條文所體現的價值觀,是否充分滿足了現代正義觀的要求。讓大學生真正領悟法律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法律的情感和發自內心的對正義的信仰達到一種對心靈的契合,大學生才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終完成法律意識的理念升華。

3.2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重視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使許多心理脆弱的大學生擺脫心理的困惑,降低因為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改變而帶來的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及時的排除大學生因學習、生活和就業所帶來的壓力,以此來減少大學生對法律的抵觸,抑制不良情緒的釋放,最大限度的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抗打擊能力,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

3.3 健全社會法治環境

一方面要保障法律運行機制的合法化,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督的制度化,實現依法治國。營造公平的法治社會環境,使期望法治,關心法制建設的大學生對社會法治充滿希望。另一方面要利用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運用媒體和網絡的力量,利用典型案例,進行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3.4 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

高校是大學生生活的小社會,應給在校大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法制氛圍。所以高校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辦事,依法開展學生工作,建立健全校規校紀,按照規章條例辦事,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獎助學金評定、學生干部的任用和管理等問題上,按規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同時要創建法治校園文化,開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例如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組織學校旁聽法庭審判、學生自行組織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監獄、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充分接觸法律事務,了解法律運行,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3.5 提高法治教育教學質量

首先要求不斷完善法律教師隊伍和知識結構,從事法制教育的老師應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提倡教師授課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化,使教師能正真成為學生法律啟蒙的良師益友。其次要注重加深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和現代法律意識的提高。在教學內容的選定上要充分考慮非法律專業的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必不可少,但枯燥的法學理論應盡量結合實際應用為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吸收。同時選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部門法作為講解的重點,結合具體案例講授并輔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理解部門法的立法用意。(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參考文獻

[1] 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2] 鐘文化.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及法制教育改革淺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8,(1)

篇7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 濕地 生態補償 路徑

黃河三角洲(以下簡稱黃三角)是我國面積最大、世界上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域濕地生態系統形成最為年輕、保存最為完整、生態系統極具特色的濱海三角洲。黃三角保護區每年有大量的遷徙鳥類在這里越冬棲息和繁殖,素有“物種基因庫”的美譽。由于濕地生態系統尚處于演變發展的初級階段,土壤鹽漬化強,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礦質營養元素如氮、磷、鉀等含量較少,光照時間長,水分極易蒸發,水資源短缺嚴重,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很難恢復。

黃三角濕地生態環境現狀

濕地退化顯著,面積萎縮嚴重。黃河徑流量和輸沙量減少導致淡水供應能力降低,造陸功能衰弱,濕地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面積萎縮。從20世紀末以來,黃三角陸地區域的濕地面積在不斷地加速萎縮,淡水濕地鹽漬化現象越來越快,使得鹽沼濕地面積不斷擴大,到21世紀初,三角洲陸地區域的濕地面積總量已經銳減到2萬6千平方公里,淡水濕地的不斷鹽漬化也使得許多水生植被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長的數量和種類不斷減少,生長面積大規模萎縮,目前僅剩4800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淡水濕地面積減少了近1萬平方公里。

濕地鹽堿化趨勢加重。據相關主管部門考察統計,淡水濕地面積每年退化為鹽堿地面積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從1985的493平方公里到2004年的631平方公里,這19年間平均每年退化的面積要比上一年凈增7.2平方公里。鹽堿化濕地面積不斷加大,已成為黃三角最具典型性、同時亦是恢復治理難度最大的濕地類型,并有不斷惡化的趨勢。

生物多樣性因濕地植被退化而顯著降低。黃三角原有草地面積1850平方公里,具有發展自然草地畜牧業的理想條件。但近年來草地面積已經減少15%以上,而且草場的生產力也大幅下降,有近70%的草地生產力低于10年前的水平,這些草地都退化為3~5級不等的草場,直接后果就是產草質量和數量的雙降,載羊量顯著減少,造成此惡果的主要源頭則是開發灘涂、建設水庫、養殖水產以及大面積的草地被改造為糧田。此外,不加限制的開采也導致甘草、草麻黃、蔓荊等植物數量銳減。灌叢面積也因20世紀中葉以來的毀林開墾而減少了75%。由于人為地過度捕獵和攫取,黃三角濕地水禽種群數量銳減,鱸魚、銀魚等特產蹤跡難覓。

完善黃三角濕地生態補償路徑的必要性

完善濕地生態補償路徑是歷史機遇的迫切要求。2009年底,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標志著黃三角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生態經濟發展將進入新階段。通過對規劃中高效經濟的內涵和功能定位的解讀可以發現,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發展與開發的前提必須是生態保護下的可持續發展,而濕地又是黃三角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同時又是相對較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目前已出現的濕地面積減少、生物多樣性銳減、草地等植被退化等問題表明,生態環境問題不解決,必將阻礙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建設,而完善黃三角濕地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提高濕地生態補償的績效并為最終實現黃三角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因此,完善濕地補償路徑已成為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完善濕地生態補償路徑是彌補當前補償不到位的客觀需要。其原因如下:

一是黃三角濕地生態補償的相關立法和政策缺失。以油田開發為例,黃三角生態脆弱,卻承載著中國第二大油田的生產開采壓力。截至2012年1月1日,勝利油田取得探礦權勘探面積達19.4 萬平方千米,油、氣資源總量分別為145億噸、24738.6億立方米。油田開采給黃三角濕地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環,勝利油田對黃三角進行過治理與補償,但終歸是企業的自覺行為,缺少法律制度上的約束和相對穩定的政策指導,很難得到治理資金上和技術上的滿足,許多補償實踐難以貫徹實施。黃三角的發展本身極具以生態文明為治國方略的時代特征,而所有與之配套的綠色生產、節能低碳、生態環保等方面政策尚未出臺或未能落實,僅依靠地方財政的支持難以保護和建設當地的生態。

二是黃三角濕地資源的權屬界定不清,在濕地資源的管理過程中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和體制不順等問題。黃三角自然保護區的歸口管理單位是國家林業局,但同時還受到多家行政機關在其職權管轄下的業務分管,例如,東營市林業局、環保局、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黃河河口管理局分別負責林木管理及協調、環境保護行政執法、保護區事務安排、黃河河段管理。此外,其他行政部門如水利局、國土資源局、交通運輸局等參與管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被多頭行政管理劃分破壞,造成整體補償措施難以貫徹執行。

三是黃三角濕地生態補償的資金渠道少,資金不足。目前黃三角濕地生態補償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地方政府的投入,國家投入相對不足,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的捐贈很少,這些都不能滿足濕地生態保護所需的投入。

四是生態補償標準沒有統一的規定,補償效果不明顯。生態補償標準是研究生態補償的核心問題,決定了生態補償的效果和可行性。目前對濕地生態的補償標準有很多觀點和計算辦法,這使得補償效果不明顯。

篇8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東安聯社注重活動實效,立足本縣實際,“三個結合”扎實推進活動開展。

(一)將教育實踐活動與黨風廉政建設相結合。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東安聯社把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黨風廉政建設相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全社黨員干部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通過上門走訪、召開職工大會、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等方式深入了解廣大職工和客戶對當前對農信社在金融產品、服務質量、干部作風、工作效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7月份以來,面對旱災侵襲,東安聯社共組織100余人(次)下鄉鎮調研抗旱資金需求問題,籌措抗旱貸款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發放支農和抗旱貸款1126筆,金額3200萬元,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贊賞。

(二)將教育實踐活動與清收不良貸款相結合。當前,產權改革是東安聯社的重要工作,而不良貸款清收又是重中之重。為確保農商行早日組建成功,該社下死命令要求9月份必須完成清收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社一是加大督辦力度,要求機關工作人員利用9月份一個月的時間全部下基層網點督辦清收工作,所有職工主動放棄休假,全力投入到清收不良貸款第一線,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強力推進清收工作;二是出臺不良貸款清收方案,將清收攻堅活動計劃分解到社、到崗、到人,任務完成情況實行“每日一通報”,發動全員靈活運用多種清收方法進行清收;三是制定改革工作推進日程表,明確各事項督辦領導、承辦部室和人員,并明確各具體事項完成時間,要求嚴格按照計劃表落實到位。

(三)將教育實踐活動與改善金融服務相結合。將服務不優、競爭力不強作為全轄面臨的重要問題,引導全體員工端正服務態度,積極改善軟硬件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水平,在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積極利用遠程監控系統和預警系統適時對各地柜面服務情況進行檢查,對檢查發現存在各類問題進行匯總和改進,督促工作人員切實提高服務質量。今年以來,該社新發放福祥卡19518張,累計發卡量突破13萬張,達到132518張;新布放ATM自動取款機4臺,總量達到15臺,鄉鎮覆蓋率達到88.8996;新安裝商用POS機6臺,累計達到53臺;新發展助農取款服務POS機13臺,累計達到112臺。

篇9

【關鍵詞】獨立學院;趨同化模式;辦學質量;創新

獨立學院的創辦時間不長,但它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創新,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優質高等教育需求、緩解高等教育等教育供需矛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獨立學院以其“民、獨、優”的新模式、新機制和特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已獨樹一幟,占有了特殊的地位。獨立學院必須走有別于傳統高校辦學的道路,不然的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本文就如何提高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出一些看法。

一、趨同化辦學模式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弊端

當前,在畢業生人才市場上,存在一種不正常的選聘人才現象,就是“高等學校畢業生的競爭力經常表現在學校層次和類型的競爭力上”。用人單位先選聘一本院校的畢業生,再選聘二本院校的,最后才選聘三本和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選聘市場不是選人才,而是在選學校。

產生這種奇怪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辦學指導思想的趨同化。各層次學校的培養目標多是“高級應用人才”,具有相同的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相同的知識結構和培養環節,甚至學時分配都是相同的,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學校每年培養成千上萬相同“規格”的同類人才,用人單位當然要去選一二本的學生。

這種趨同化辦學模式既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也不能滿足人才成長的多樣化需求。獨立學院要想辦成一所受社會歡迎的本科院校,必須走出趨同化辦學模式,闖出一條新路。

二、走出一條培養新型本科生的道路

如果大學生分四批錄取的方式不改變,那么由于一二本院校占有軟硬件的資源優勢、國家資金保障優勢和生源優勢,而獨立院校仍采取與他們趨同的辦學模式,用自己的弱勢比別人的優勢,肯定是不行的。反之,如果能充分發揮獨立學院靈活的辦學機制,充分發揮受教育者活動能力強的優勢,探索出一條有別于一二本院校的辦學新路,一定能找出屬于獨立學院的生存空間,提高三本的競爭力。

基于以上認識,獨立學院應開創出一條培養人才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可以發揮獨立學院的辦學優勢,順應生源特長,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本科生的基本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新型本科生,以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新型本科生(三本生)的特點是:理論基礎知識優于高職生,達到本科(一二本)的要求,使學生就職有門。

三、關于新培養模式的思考

1.新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一是深化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二是增強職業技能,努力實現“專業人才”和“職業人才”的無縫對接。

2.推薦一種模式:“611”式的三階段模式

(1)理論學習階段(前6學期):采用成熟的被普遍認可的本科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環節,保證學生達到本科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但應在此基礎上深化教學改革,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采用通俗易懂的教材,教學內容要刪繁就簡,精講多練,減少課程門數,采用啟發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廣泛采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強教學形象化、直觀化和趣味化,讓學生把基本知識真正學到手。

(2)職業培訓階段(第7學期):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籍副校長提出“人們已習慣了學生畢業之后要經過工作實踐、培訓和工作積累才能逐步適應和勝任工作”,但大學為什么不能直接培養“職業人才”呢?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培養的是“專業人才”,社會需要的是“職業人才”,兩者是脫節的。我國有一位獨立學院的院長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他說他的學院可實現學校和職業之間的無縫對接。要想實現教育與就業無縫對接,我認為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有需要,即培養出的學生在專業、行業和區域經濟內是需要的人才;二是質量有保證,人才規格類型、知識結構能力能滿足社會需要;三是職業能力具有競爭力,即學生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崗。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掌握社會行業、區域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是達到第一條要求的基本條件;制定先進、合理,且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方案,并認真實施培養方案,即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保證;按崗位需要進行職業能力培訓是當前獨立學院進行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哪所學校在這一教學改革中取得成績,哪所學校就會在人才競爭上取得優勢。

(3)綜合提高階段(第8學期):主要教學任務是開設選修課和進行畢業設計。本階段可以大量開設選修課,如提高專業技能和理論基礎類,或人文科學類……學生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訓練,將會結合自己的不足、未來就業或興趣愛好等,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選修課,這必將提高選修課的效果。對畢業設計要適當減少時間,降低理論性要求,保證學生在一具體實踐問題上得到專業的綜合性訓練。理工科學生要加強施工和工程設計類題目,減少或取消論文類題目;經濟類要結合企業運作中的實際課題進行總結提高;文科語言學類應避免大而全的題目,減少或取消論文類的題目。無論哪個學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越具體、越結合實際,學生就越會得到越大的鍛煉,收獲也會越多。

以上獨立學院發展的創新之路,希望能對三本學院的發展有指導意義。改革之路是艱苦創業之路,一切為學生服務,一切為學生著想,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競爭能力,這是獨立學院的出發點。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獨立學院一定能開創出有別于傳統高校辦學的道路,切實為學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啟迪.以評估為契機促獨立學院提高辦學質量-在評估中心召開的制定獨立學院教育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研討會上的講話, 2005(7).

篇10

據父親惠飛介紹1999年因工作調動,他舉家由東北遷入南京,當時惠若琪成為南京赤壁路小學二年級的插班生,不過接觸排球卻是一次偶然機會。當時赤壁路小學在接受體育兩個“條例”檢查,惠若琪和其他孩子一起到操場做廣播操,高出同班同學一頭的個子吸引住了到校檢查的老師。看著小若琪,有多年培養排球運動員經驗的29中老,一下子認定她有打排球運動天賦。

惠若琪得天獨厚的運動基因,來自于父親惠飛身高達到1米98,母親也超過1米7,就這樣進入了29中組織的小隊員排球培訓班集中訓練。據父親惠飛透露,“其實惠若琪小時候并不愛運動,連女孩子常做的跳繩、跳皮筋等游戲都從不問津。父母一合計孩子像‘羊’一樣溫順怯弱可不行,要設法讓她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就選擇了排球。沒想到,她真的愛上了打排球。”

在惠若琪小學升至初中時,29中的校長和負責排球隊的老師多次上門家訪,校長破例將她安排在實驗班。惠若琪初中三年,都是李淑英老師任班主任,同時還是她的英語老師,直言“這個孩子,真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惠若琪經常被選拔參加國內外賽事,有時一去半個多月,包括平時訓練占用的時間,她用在文化課上的時間,只有同學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