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08:0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生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生教育論文

篇1

1.1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自然生命。所謂自然生命就是說,生命首先是個自然實體,自然存在,無論這個自然實體是完整的,還是殘缺的;白色的,還是黑色的;高的,還是矮的;生,還是死;患病,還是健康;年輕,還是衰老;是人,還是動物,都是一種存在,我們都要尊重這種存在,要珍惜她,愛惜她。就如同中國古代《孝經•開宗明義章》里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生命教育。二是社會生命。所謂人的社會生命,從道德意義上來講,其實就是人的尊嚴和榮譽。因為“三生教育”的本質是屬于道德教育,人在社會中生活,可以沒有權力,可以沒有地位,但他一定不能沒有尊嚴,沒有榮譽感,這是人的社會生命。人的尊嚴從哪里來,是從自尊中來,要自強,才能自尊;要尊重主體生命之外的生命,主體生命才能得到尊重,體現主體生命的價值。三是精神生命。所謂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信仰。人有信仰才有脊梁,才有主心骨,活的才能有精神。信仰從哪里產生,信仰從大公無產生,信仰從利他主義中產生,信仰從“從善如流”中產生。

1.2生存教育

所謂生存教育,是指主體在適應自然及社會環境的過程中,學習掌握適應和改造自然及社會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人無論是作為一個自然存在還是社會存在,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存。生存說白了,就是活著。生存或活著,除了是個生物過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個社會過程。生物過程就是說,人要生存需要基本的維持生命存在的物質,如何獲得這些物質,就需要進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讓人學習和掌握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另外,人的生存或人活著,還是一個社會過程,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如何活著,人怎樣活著才有價值?生存教育就是要讓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存教育中的自然生存教育和社會生存教育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只講自然生存,不說社會生存,那么人就會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擇手段,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損害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真正成為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無毛兩足動物。所以進行生存教育,一定要把生存的生物過程教育和社會過程教育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教育。

1.3生活教育

從教育學意義上來講,生活教育是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的。所謂生活教育,是指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接受的教育。或者說人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經驗、勞動技能的過程。“三生教育”所說的生活教育,是指對人進行生命社會活動過程的教育。具體內容包括:對生活本質的認識,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實現生活的價值;對生活應有的態度,如要熱愛生活;對生活應有的行為,如要在奮斗中生活等等。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正確的生活觀,要積極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有價值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根本和前提,生存教育是關鍵和基礎,生活教育是目標和方向,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相互滲透。“三生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種體驗教育,感悟教育,能力教育。進行“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人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形成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同時形成生命、生存、生活的態度以及知識和能力。

2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進行“三生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為,父母是一個人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師,是接觸個體最多和了解個體最深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在影響人的各種環境因素當中,家庭是最首要、最基本的環境因素。家庭氛圍、家庭教養方式,以及家長的言傳身教都會影響人的“三生觀”。但是,還有一些家長沒有對子女形成正確的教育觀,沒能把握子女特定的心理年齡特點,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2.1“生命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關注理想生命,忽視生命的差異。一些家長脫離了對具體生命的客觀認知,忽視了具體生命之間的差異,一味地用抽象的標準要求一個具體的生命,這樣就會導致失望以及家長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家庭教育中最多的表現就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沒有顧及到子女的實際生命狀況和生命成長規律,只對學習和高分數進行要求,變本加厲地對生命施加壓力,對其子女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當子女面對難以承受的生命壓力,面對失敗的挫折打擊時,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手段就令人擔憂,就會使用不恰當的方式,如用自虐的方式發泄心中的不快,對生命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且還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疾病。關注自然生命,忽視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有一些家庭,只關注子女的自然生命教育,忽視或不重視子女的社會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在生活中表現為關心子女的衣食住行,甚至于放任他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使他們形成了追求物質享受、拜金主義、貪圖安逸的不良生命觀,子女無形中陷入了家庭教育溺愛的漩渦。只關注子女的智力,忽視或放棄對孩子非智力的發展,如子女的道德品質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態度教育等。他們學會了如何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可是,當他們遭遇來自生活的挫折和無情的打擊時,卻無力承受,更加忘記了生命存在的原本意義,這不僅導致了他們對自己生命的漠視,還導致對其他生命的冷漠。關注自己生命,忽視他人和動物生命。一些家庭教育子女只關注、關心自己的生命,不重視他人的生命,更不重視動物的生命。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是,有些家長教育子女走向社會要少管閑事,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使子女形成了不正確的主體生命觀,形成自我、自私的生命態度。如果人人都是這種思想,社會中就少有見義勇為,就少有相互信任,就少有相互幫助,就少有人文關懷。許多家庭在對子女進行生命教育過程中忽視或者根本就不重視對子女進行尊重一切生命的教育,尤其是尊重動物生命的教育,致使很多人要么懼怕動物,要么虐待動物。如2007年5月,北京有5名高校學生跳樓自殺;2005年復旦大學三年級研究生的虐貓事件和清華大學學生用硫酸燒傷動物園黑熊的事件,就說明了我們在進行生命教育時缺少對生命的敬畏,包括對動物生命的敬畏這一點。

2.2“生存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只講索取,不教給予。有一些家長對子女進行“生存教育”時告訴子女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通過怎樣的方法獲得別人的幫助,而不是教育子女在遇到生存危機時如何自救。不是教育他們要有自救的意識,而是越俎代庖地代替他們完成子女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生存能力。“生存教育”就是要讓他們在遇到災難時,在沒有別人的幫助下能夠獨立自救,甚至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救助他人。現在的子女生存能力普遍較弱,求生技能和自救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有些家長認為,生存能力關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孩子須有安全知識和自救意識,并在平日的生活常識中灌輸給他們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使孩子有簡單的自救意識;但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安全演習活動完全沒有必要,原因是本來發生的幾率就小,就是教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場。有些家長在教育子女遇到危險時,求助的方式過于單一,撥打求救電話120、110、119等是他們最常用的求救方式。這種求救方式還是依賴第三方,當意外來臨之時,自救往往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只講活著,不講要有尊嚴的活著。有些家長對子女進行生存教育時只講“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從珍愛自然生命來講是有意義的,可以使人少有對自然生命的自虐、自殘和自毀行為。但不對子女進行生存意義的教育,即人應該積極地活著,有尊嚴的活著,活著不僅僅是衣食住行,還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追求社會美好的未來。生存教育沒有這些內容,是不完整的,或者說是有缺陷的教育。

2.3“生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只講要艱苦奮斗,不講要學會享受生活。有些家長對子女進行生活教育時,總是講要艱苦奮斗,要創造生活,而不對子女講還要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其實在生活中要艱苦奮斗,要勤儉節約,都是對的。沒有艱苦奮斗,創造生活,哪有享受生活。關鍵是在教育中要進行全面的教育,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學會欣賞生活,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才能熱愛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創造美好生活。放大生活中的陰暗面,忽視生活中的積極面。有些家長在對子女進行生活教育時總是以自己所謂的人生經驗為依據,夸大和放大他們所謂的人生經驗,把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生活中的一些負面、陰暗、消極的社會現象,傳授給子女,要求子女們在社會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子女們形成了一種觀念,好像走上社會就像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必須時時處處小心,必然會對社會、對人生產生消極的看法。注重關心子女的學習,忽視子女的心理。有些家長在生活中往往過多地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幫助子女排解生活中的苦悶;更多的是對子女的批評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引導和表揚;對子女的關心造成的是對子女的心理壓力,而不是雪中送炭式的心理疏導。家庭教育失衡的例子屢見不鮮。青少年的發展,不僅是身體、學習的發展,還有心理的發展,青少年時期心理發展問題解決不好,會影響他們個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水平,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幸福,因此家長一定要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應有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但整體來講,家庭教育必須要與子女建立一種平等、良好、融洽的關系,并在其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調整,不同年齡段對其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要進行持久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3.1樹立正確的“三生教育”觀,對子女進行正確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個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個完整的教育內容,要正確認識、完整把握、全面領會,切忌片面化、消極化,按個人的好惡斷章取義的學習。首先,家長要教育子女提升對生命的理解力,完整地把握生命教育。使他們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做生命的守護神,成為生命的第一責任人。家長應多鼓勵子女,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生命的交往提升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這樣有利于培養子女對生命的關愛,對身邊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尊重。使他們推己及人,不僅熱愛自己的生命,同樣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家長要注重培養子女的生存技能,提高自己獨立應對生存的能力。不僅要學會生存的有關知識,更要學會生存的技能。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就必須要擁有愛自己的防護技能。要學會生活就必須先學會生存。作為家長,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子女灌輸生存知識,提升他們的生存意識,還要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強化生存意志。家長要提倡子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因為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培養和訓練他們掌握生存技能,提升他們綜合應對生存的能力。最后,家長要建立正確的生活教育觀,要重新構建教育子女的生活教育觀。家長應該明白,培養的子女不只是一個只會學習、只懂學習、只有智商無限提升,而情商卻為零的人。講,要注重人的發展,但是,那種發展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家長要讓子女快樂健康的成長,平時要做到有愛心、細心、用心、耐心,對其進行思想上的動員和引導,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參與態度,這是“三生教育”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家長要真正做到領會“三生教育”的理念,尊重孩子、尊重生命,把這一理念貫穿到其日常生活中,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這對他們在獨立生活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用正確的方法進行“三生教育”,教育子女體驗“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不只是一種理念,而且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貫穿在人生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家長要明白,教育子女不是一日之事,家庭給子女的良好的“三生教育”,會讓子女受益終生。“三生教育”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家長在進行“三生教育”中,要讓子女多接觸,多參加各種有益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人生、體驗社會、體驗自然、體驗和諧,達到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最后達到智慧自己的目的。切不可在“三生教育”中有溺愛之心,越俎代庖之行,毀了“三生教育”之實,達不到“三生教育”之果。有些家長總害怕在生活中“虧待”了子女,一味地滿足子女在生活中的各種需要,或者害怕子女在生活中“受苦”,舍身忘我地代替子女做許多本是子女們應該干的事,這種“給與”和“越俎代庖”式的教育方法,不是正確的“三生教育”的方法。

3.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子女進行潛移默化的“三生教育”

篇2

我們將“三生教育”中的“三生”落實到具體的部門負責,醫務室主負責“生命教育”,團委學生會主負責“生存教育”,班主任和家長主負責“生活教育”,這樣分工責任更明確,工作更務實。醫務室做“生命教育”,有幾個例行板塊,包括疾病預防,心肺復蘇,遠離,心理健康,急救常識,愛眼護眼等;團委學生會做“生存教育”,則定期帶領學生去參觀文天祥紀念館、寶安一大會址,組織學生開展殘疾人心理體驗,成立義工隊進駐社區,組織學生開展學校嘉年華活動等;班主任、家長做“生活教育”,則充分利用班會課做好宣傳,結合學生的成長,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了解生活,同時定期請家長到班參與班級活動,解決生活矛盾,交流生活體會。

2.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豐富“三生教育”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生命、生活、生存的精神元素非常豐富。我們一方面給學生介紹優秀的文化書籍,如《詩經》、《論語》、《世說新語》、《唐詩三百首》等,引導他們去閱讀體驗,了解古人的生命觀、生活情趣、生存法則;另一方面,我們利用校本課程請專家和本校的老師作專題講座,解讀古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關于生命的精辟見解,認知古人頑強的生存能力,如我們在高中做的蘇軾專題、司馬遷專題,影響很大。我們也從宗教故事中尋找“三生教育”的積極因素,引導我們新疆班的學生,追求精神信仰,豐富自己的人生。

3.從現實生活入手,提高學生生存技能。

生存教育就是要從基本的生存技能出發,我們系統訓練學生基本的體育動作,跳、跑、踢、拋、接、滑動、轉動都要像模像樣。我們有一個指標系統,比如:遵守七條健康原則,懂得三種不讓感冒傳播的方法,懂得在受到小的外傷時,應該怎么處理。又比如,寫出你所需要的電話號碼:報警電話、火警電話、急救電話及爸爸媽媽的電話;了解如果有陌生人想進你的家,你該怎么辦;看一看你能做些什么家務。孩子必須懂得如何借助社會的力量來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又如,會用扳手、會用螺絲刀、會用錘子;列出三種節約電的方法;就五大類(水果、蔬菜、谷類、奶制品、蛋白質)列出你所知的數種食品;為你和你的家庭做出一天的飲食計劃;幫助父母做一頓飯,自己準備一次早餐,等等。

4.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形成“三生教育”的強大合力。

篇3

三生教育的缺失使得教育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更多的挑戰。三是學生自身的因素。當代大學生是優生優育的一代,也是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一代,獨生子女多,家長傾其所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長期溺愛,使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漸漸滋生懶惰依賴的思想,在大學生活中出現諸多不適應,遇到困難經常會感到束手無策。再就是學生本身對學業和就業的壓力沒有清楚的認識,缺乏對專業技術技能知識的精益求精,沒有厘清生存技能對生命本身,對生活幸福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產生了過多的心理負擔。

二、體育院校大學生開展“三生教育”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1.完善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理論體系

“三生教育”是以尊重和發揚受教育者主體性為前提條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主張按照人的特性和人的內心需要去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激發人的自覺性、自主性、積極性和能動性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體地講,在體育院校實施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相互融合的三生教育,也是從人的本質和以學生本身為出發點,歷經生命、生存、生活的過程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歸宿,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自身價值和思想感情,啟發引導其內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同時整合校園內資源和校園外資源,并使社會、學校、家庭等教育主體相互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既滿足學生當前發展的需要,又順應學生未來發展的期望;“三生教育”內部之間,既具有歷史繼承性,又具有現實的發展性,還具有未來的前瞻性,從而構成持續、協調、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觀。開展“三生教育”是體育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體現了現代教育人本化、大眾化、社會化及公平性、民主性、創新性等特點。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本質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核心是培養適應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需要的人。“三生教育”就是將教育從關注生命關照的最低層次擴展到對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全面整體的關懷,使青年學生能夠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從而確定自己人生的目標。所以,“三生教育”是使教育達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和諧統一的新型教育理念。因此,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一些新的學科知識融合,引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可以說,對“三生教育”的研究就是在豐富和完善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理論體系。

2.為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目標提供理論支撐

“三生教育”有機地將現代教育與人生教育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本質。在體育院校中實施“三生教育”,能夠將教育中積累的實踐經驗總結成理論體系,充實我國高等教育的德育教育體系。“三生教育”是根據人本身的發展規律來開展教育活動,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使學生知生理、調心理、守倫理、懂哲理、明事理,真正把人引向生命領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來,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健康發展、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自身和諧發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在體育院校實施“三生教育”,通過不斷總結其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能夠豐富體育院校德育教育的理論體系,并為其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二)實踐意義

1.促進體育院校大學生全面發展

我國現有的體育專業院校共有14所,在辦學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目標等方面的也不盡相同。辦學理念上,尤其是培養方式和培養重點上顯示出了比較大的差異。但是各大體育院校的大學精神內涵在內容上講,均體現在比較相近的五方面:愛國自強、拼搏奉獻、追求進步、崇德守則、團結友誼。從上述的五個層面可以看出,從做人到做事再到使命,分別概括了體育院校的整體風貌和文化特色,共同構成了體育院校大學精神的內涵。由此看出,體育院校就是要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珍愛生命,懂得生活的具備體育技能和傳播精神的青年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成長成才,使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成為一種腳踏實地更為貼近人性的教育活動。“三生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價值理念,從伴隨人生命成長的開始,到生命的結束,涵蓋了人的一生。讓學生珍惜生命、學會生存本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有尊嚴地生活、工作和學習,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參與社會的發展。

2.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科學健康發展

體育院校要加強與其他院校、家庭以及社會各界的合作,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三生教育”實施方案,并督促計劃中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情況,解決體育院校大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使得體育院校的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各種問題,確保其全面發展,同時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科學健康發展。

3.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現階段全國各大高校都在建設和諧校園,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報道出一些自殺事件,或者是危害他人生命事件,這些事情的發生直接阻礙了和諧校園的建設,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并對學生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而開展“三生教育”,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生活、生存和生命方面的教育,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進而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所以說,實施“三生教育”,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時也是和諧校園建設的有效措施,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體育院校“三生教育”的實踐途徑

為了確保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順利成才,體育院校定要積極構建“三生教育”體系,不僅要通過“三生教育”貼近學生生命、貼近學生生存、貼近學生生活方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術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發現生命價值、發掘生存智慧、發展生活意義。體育院校還要形成“三生教育”的合力,通過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幫助學生形成較強的行為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

(一)在“三生教育”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

“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是開展“三生教育”的基礎和原則,也是高等教育核心理念的體現,體育院校要對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學生的生活給予充分的關注,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并教會學生正確面對這些困境,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大學生的教育方面,核心力量和中堅隊伍就是高校的教師,因此要確保系統實施“三生教育”,就必須建立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高校的專業課老師對待自己的工作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飽滿的熱情,同時在業余時間也要樂觀對待生活,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體育院校還要善于利用學校的先進人物和故事,通過運用他們的力量來號召學生向他們學習。不僅如此,高校也可以從外界邀請先進人物進行報告,綜合多種形式來感染學生,讓體育院校的師生都能夠從中汲取正能量。

(二)開設“三生教育”課程

體育院校在開展教育時要認識到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道理,更要明白當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其中一項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教會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正確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問題。除了原有的一些思想教育課程,體育院校還需要開設“三生教育”相關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的過程中學會“珍愛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能夠增強對生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實現自我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在師資建設方面也要加強。目前能夠勝任“三生教育”工作開展的教師并不多。體育院校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這一現狀,將相關課程的教師集中起來進行培訓,包括心理學、思想教育學以及社會學專業的相關教師,讓這些老師成為“三生教育”鼓干力量。

(三)制定系統的學生培養計劃

體育院校要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系統的培養學生計劃,這就需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三生教育”氛圍,將“三生教育”理念貫徹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能夠通過對課程學習,理解其中蘊含的“珍惜生命,學會生存,熱愛生活”思想。教師可以采取案例式與啟發式相結合的課堂方式,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上有關青春期主題的心理課程時,可以結合實際案例來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情緒控制,并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該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實現將“三生教育”在體育院校大學生群體中真正貫徹的教育目標。比如說,在“三生教育”中發揮體育的優勢,可將消防疏散演習等傳統安全逃生演練,與定向運動這一體育項目結合起來,設置逃生迷宮,可有效提升學生逃生自救的能力。其次,適當地開展主題班會,采取集體教育的方式來落實“三生教育”。可以以安全教育為主題,讓學生參加一定的實踐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求生技能;還可以以消防安全為題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學會使用各種求生器材,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開展相應的逃生演習活動。總之,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學會熱愛生命,理解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意義。

(四)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

體育院校不僅僅要通過開設“三生教育”相關課程來實施“三生教育”,更要通過舉辦多種校園活動來將“三生教育”落實下去。學校可以邀請著名學者或者是相關專家,通過講座的形式來與大學生們現場交流;還可以開展相應的心理活動,像“面對面,一個都不能少”這種類型的心理活動,便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大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像大學生體育藝術節以及科技創新文化節等等,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享受藝術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還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形成正確的人生目標,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實施,學生在參加“社團文化節”“社團風采展”等社團活動時,可以融入禁毒和宣傳環保等理念,同時鼓勵學生去參加“一助一”之類的志愿者活動,對那些弱勢群體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四、結語

篇4

強化生命教育,引道學生認識人類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更好的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好的與父母、老師、同學之間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并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培養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怎樣滲透“三生教育”內容,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進行。1.結合教材提煉相關“三生”銜接點九年級義務教育化學教材中,涉及到生命的相關知識不少,如何將這些知識與教學有機地結合,我認為可嘗試以小故事的方式適時、適當傳授給學生,效果較好。青銅器(最早的中國制造);水、氧氣、一氧化碳、有機物、糖類、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內容,(食品健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樹造林、環境保護、身心健康);航天員、潛水員。(材料探究,生存之本);微觀世界。(正確認識物質,學會生活);質量守恒定律與生命。(認識生命,珍惜生活);鋼與鐵以及富氧煉鋼。(正確認識物質,學會生活);各種溶液與生命、生活、醫療衛生、自然災害的關系,酸堿鹽與人們生活。(正確認識物質,學會生活);正確認識各種物質和食物。(食品安全,呵護生命);生命的必須元素和微量元素。(正確認識物質,學會生活);認識各種能源與人類生存。(正確認識物質,學會生活);認識各種材料與人類生存。(正確認識物質,學會生活);認識食品與化學。(食品衛生安全,珍惜生命,珍愛生活);認識塑料與白色污染。(正確認識物質,合理使用,學會生存)。2.化學實驗進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安全實驗的關鍵是要按照操作規定進行實驗。要熟悉操作規定,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在實驗過程中一旦發生事故,即危及師生的安全,又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1)點燃可燃性氣體(如氫氣)前必須先檢驗純度。(2)化學實驗中,用藥量稍大便會發生危險。如紅磷在氧氣里燃燒時,反應很劇烈,所以應嚴控藥量,避免危險。(3)藥品中混入了雜質,容易造成爆炸事故。因此用藥時要認真辨清藥物,不得馬虎從事。(4)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或學生實驗可燃性氣體,有毒,或達到一定濃度時,會發生意外事故。因此實驗室應必須做到空氣流通和或在通風櫥中進行。

二、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自覺愛護我們的家園

對學生進行生存教育,保護生存環境,掌握生存技能,是很重要的課題。我們應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初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不少,如: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性顆粒物(粉塵)。化石燃料的使用、金屬的冶煉、白色污染、溫室效應等。垃圾的任意焚燒,以及工業“三廢”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各種生長激素。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淡水資源的嚴重污染。日夜增多的汽車和汽車尾氣污染和霧霾天氣。任意堆積的電子垃圾成品和各種重金屬的污染。教師要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使每一位學生都樹立起強烈的環保意識、生命意識、生存意識,關注自然、保護環境,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家園。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創造性;學習方法;個性

“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支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已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由此可見,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語文學科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中學語文教師要尤為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概括起來說,是一下三種能力。

1.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激發想象力,放飛創新翅膀。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心理學上把依照語言的描述或根據圖樣、模型、符號等的描繪在人腦中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稱之為再造想象。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再造想象。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一方法,可把學生帶到野外,在觀察的基礎上鼓起聯想的雙翼,讓學生大膽想象。只有引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進行合理想象,寫出的文章才會形象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創設良好的、協調一致的學習氣氛。

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明朗、樂觀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滿生機的激流;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自由馳騁、寬松自如的氛圍,讓學生在此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尋根究底。

獨創性是創造活動的最本質特征之一。為發展青少年學生的創造力,必須注意培養他們的獨創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尋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不要糾纏在一些無價值的問題上。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且創設學生生疑的種種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維。

其次,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不易產生疑問處質疑。有些課文或課文中有些詞語,學生讀時一晃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或容易產生差錯之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故意設疑,讓學生于無意處發現蘊藏的“真金”,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師還要在有疑處加以強化,激發學生認真質疑。教師要在學生有疑點的地方,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質疑,然后因勢利導地分析問題,從而達到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

(4)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而創造性思維又離不開聚合思維,所以,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必須抓好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尤其是要抓好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去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能否多角度思考,變思維的單向性為多向性,關鍵是看能否打破思維定式,靈活地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展求異思維,書寫自己的獨特感受。

當然,只主張發散而丟棄聚合,是不能提高創造水平的。人的思維發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斂一下,進行比較,尋找較好的解決方案,然后在新的基礎上再進行發散,進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再收斂。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就是要讓他們能夠對發散思維所得到的多種結果進行比較,從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2. 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學科門類日益增多,知識周期縮短,那種“一日所學,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和未來需要的是具有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科學的預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當中自學能力是前提、是基礎。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便成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方法。如指導學生自學葉圣陶的小說《夜》,可以設計以下自讀提綱:(1)小說的主人公是誰?有那些主要活動?(引出明線)(2)和主人公有關的還有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各有什么活動?(引出暗線、中間人物及其作用)(3)主人公在得到死訊前后心理有何變化?請具體說明。(分析人物的心理特點、性格及描寫人物的方法)(4)人物、情節、環境是為主題服務的,本文的人物、情節、環境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學習分析小說主題的方法)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歸納出如下兩種分析主題的方法:(a)人物、情節、環境是分析小說主題的前提;(b)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與人物、情節、環境結合起來是準確把握主題的必要條件,然后要求學生分析《夜》的主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掌握了依據課文材料評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題的方法,可以說是一舉而多得。

3. 使學生具有創造性的個性

青少年學生創造性的高低不僅跟一個人的知識、智力有關,而且和人的個性品質與特點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獨立、勇敢、勤奮、有恒、謙虛、細致、好探究等均有利于創造性的發展,值得我們去培養。而怠惰、怯懦、自卑、驕傲、粗心、守成規等不良性格則不利于創造力的發展,要注意及時消除和矯正。

篇6

關鍵詞:教師德性;教師道德;教師倫理

在我們的國家里,教師一直受著人們的尊敬和厚愛。一提到教師,人們總是把其比喻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春蠶”、“蠟燭”、“園丁”。是什么讓人們對教師如此地尊敬與厚愛呢?筆者認為,除教師職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外,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個體所具有的道德特征,毫無疑問是人們尊敬教師的主要原因。然而,從教育的發展中我們看到,教師德性在追求形式與功利的教育中被分離出來:在追求以知識為主的智育中,被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所忽視;教師德性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位置,教師對功利和權利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春蠶”、“蠟燭”、“園丁”等形象的內在價值的追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教師德性的內涵

對教師德性內涵的理解,其關鍵在“德性”一詞。對“德性”內在意義的正確把握必須與“道德”、“倫理”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德性”的內在意義。我國是一個重“德”的國家,“德”字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東漢之時劉熙就對“德”作了專門的解釋。劉熙認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其意為“得到”,就是把事情處理恰當了,就能從中有所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德”解釋為“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就是說只要把事情處理恰當了,就可以從他人那里得其益,同時也能在處理事件時從自己的體會中有所收獲。因此,“德”是可以通過外在的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內在的自省獲得的一種心理品質。“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質。如《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性”、“道”、“教”三級體系中,“性”處于最高級品位,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之所在。在國外,德性也備受哲人的推崇。柏拉圖認為“德性是心靈的秩序”,把德性作為與天賦相適應的品位。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一種用來使個性達到善福的性質。”而倫理學家麥金太爾則認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實踐,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種個人內在的、在外界環境與內在體驗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品性。

最初,“道德”是“道”和“德”兩個詞組成的。“道”初指人們行走的路,后來引申為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準則。《老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產生這個世界的最初本原。通過對“道”的體悟,從“道”中有所“德”(得),通過“德”的提升,養成完美的“性”。在“道”、“德”、“性”三級體系中,“道”處于最高級品位,是對世界普遍原理的概括;“性”處于最低級品位,是“道”的具體化,并體現在個體行為中。因此,“道德”是屬于帶普遍性的,對人類整個群體的一種要求,而“德性”卻是存在于單個個體身上的一種獨特的心理品質。教師道德也即是對整個教師群體,做為一種特定的職業群體所應具有的帶有普遍性的要求,屬于教師團體道德;而教師的德性則是單個教師所獨具的一種內心狀態,屬于教師個人道德。不管是“道德”還是“德性”,又同時都歸屬于倫理這一領域,教師道德和教師德性都是在教師倫理這一特定領域內發展。從對教師道德的探討上升到對教師德性的探討,體現了教師倫理從規范倫理向德性倫理的發展,從群體倫理規范向個體德性倫理自省的轉變。由此,我們得出,教師德性是教師倫理體系中的,教師個體身上所具有的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內在道德標尺,具有最高標準和理想的成分。

二、教師德性的價值

從主—客二分、目的—對象角度來看,教師德性確立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教師自己的內在價值和學生的外在價值上。教師方面,教師德性的確立把教師群體的規范倫理推到了教師個體的德性倫理,把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區別開來,讓教師的個體道德和群體道德、個體和群體都能各得其所地獲得發展。正如美國哲學家尼布爾所說:“用個體道德去規范群體行為,或反過來僅用群體道德要求個體,都可能造成道德的淪喪,無助于解決社會問題和消除社會不公正。”把教師德性與教師道德區別開來,有助于教師道德的規范建設和教師德性的自我提升。教師個人在掌握群體所需的職業規范后,通過“外得于人”向他人學習,和“內得于己”的內省體悟無限制地提升自己的品性,在教育實踐和感悟中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而獲得“德性”的提升。這樣,對教師群體和個體都有著莫大的好處。它不把原本屬于教師個人的教師德性強加于教師群體,讓教師們感到遙不可及,而產生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它也不會使教師道德限制了教師德性的發展,使教師德性囿于教師道德而無所適從。這樣,教師既滿足于教師道德的要求,處于一個職業體系圈中,成為其中的一員,又不至于囿于這個職業圈而走不出來從而失去個人德性存在的獨特性。

一個教師具有教師德性,意味著他對生命、對人生等有著獨特的感悟。這種感悟是屬于他自己的,他能用獨特的眼光觀察其周邊的人、事、物,形成對這些人、事、物的獨特認識,迸發出創造的火花。這種創造來自于對“德性”的無拘無束的拓展,以及個人對世界及人生的自由選擇。這種教師德性對于學生會帶來巨大的利他價值。教師把這種選擇的自由和創造教給學生,能讓學生在自我選擇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人生,從而培養出有見地、能創造的新一代。一個有教師德性的教師能夠擔負起教師角色所需要的道德品質,實現教師角色的特殊目的,體現教師德性的利他性。教師德性的利他性來源于教師德性的內在規定,在執行內在道德法則的過程中外顯出來。有教師德性的教師在潛意識中有一種“善心”、“愛心”和“責任心”,從而把自己的學生教好。這是一種來教師自身內部德性的迫切需要,而不是來自外在的社會壓力。這種內在需要能調動教師最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教師在學生的期待中最大程度地體現出教師之所以為教師的偉大師魂,給學生的成長帶來莫大的、獨具匠心的教育和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德性的熏陶下獲得巨大的收益。

三、教師德性的建構

教師對生命、人生及其周邊人、事、物的獨特感悟與認識,教師所具有的獨特創造性主要來自于教師德性提升過程中的教師自由選擇。這種自由選擇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回旋空間。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做一位杰出的教師,也可以選擇做一位平庸的教師。怎樣才能養成卓絕的教師德性?從哪些方面來建構教師德性?這是探討教師德性的關鍵性問題。關于教師德性的建構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善心——建構教師德性的基點

“善心”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意識,它在緘默的、不知不覺的狀態下調節個體的行為。教師對“真”、“善”、“美”的無止境的追求,是教師德性養成的起點。教師從“善”的角度看待周邊的事物,把“德性”的養成看作是一種追求善的過程。通過“外得于人”的學習以及“內得于己”的內省而逐漸提升教師的“善心”。教師一旦有了“善心”,就會從頭至尾地善待學生,把對學生的教育看作是掃除學生心靈上的“灰塵”的過程而不厭其煩地去教導學生。教師的德性正是在“善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善心”,教師的德性就失去了內在的規定性,失去了內核,也就無從體現教師個人道德的完善,教師德性的建構也無從談起。只有建立在“善心”的基礎上,教師的德性才能從最初的本性基質得以構建,并在個體不斷的教育實踐的體驗中獲得發展和完善。

2.愛心——建構教師德性的動力

“愛心”是建立在“善心”基礎上,對外界的人或物做出價值評判后,在個體內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傾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德性得以建立的動力。教師正是基于對學生的愛才能在育人的路上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樂趣;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善待學生,愛學生;才能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找到人生的真諦。教師在“善心”的基點上建立起教師德性的基質,然而,教師德性完善的程度則取決于教師對學生愛的程度。教師對學生的“愛”促使教師不斷地進行道德的內省,不斷催生出教師德性新質的誕生,從而不斷提升教師德性的品性。“愛心”是教師德性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愛心”的驅使下,教師不需要來自外在的要求和壓力就會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從而使教師的自覺能動性得到極大的發揮,教師的德性也就會在其內驅力的推動下持續不斷地得以提升。

3.責任心——建構教師德性的指向

教師德性有“外得于人”和“內得于己”兩種完善途徑。教師德性在“善心”的基礎上,通過“愛心”的驅動,以內省途徑獲得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教師德性的“外得于人”。教師的“善心”和“愛心”都是內隱的,隱藏在教師內心深處。教師德性的強化以及教師德性的最終體現就必須走外化的道路,將教師德性指向教師外顯的責任心上來。責任心是教師在“善心”的基點和“愛心”的驅動下所建構的教師德性的外在表現,也是教師在“外得于人”的學習中建構的教師德性的職業指向。一個人一旦成為教師這個群體中的一員,他與學生之間就建立了某種契約,他有責任、有義務把學生教育好。在“善心”的基點上,在“愛心”的推動下,把學生教育成某種標準的合格的學生、優秀的學生。

因此,在教師德性的建構過程中,“善心”、“愛心”、“責任心”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善心”的基礎上,“愛心”的推動下,“責任心”的具體體現中,教師德性才能獲得全面的提升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宋曄.教師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2]陶志瓊.關于教師德性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