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牧童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10 02:3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牧童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牧童的詩

篇1

1、村晚中牧童的樂趣是吹笛。

2、《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3、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清明古詩附賞析——《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賞析

清明節的時候,

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古詩附賞析——《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斗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出了笑意。

賞析

這首詞以輕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圖畫。

詞的上片寫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這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又寫出了季節與景物的關系,給人以具體的印象。行文輕快流麗,蘊含喜悅的情意,為全詞的明朗、和諧、優美的基調打下了基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春水池塘,點綴那末三四點青苔,密林深處,不時傳來鶯兒的歌唱。“日長”,表明季節已開始變化,多少有點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飛舞,顯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黃鸝”、“飛絮”,看來似乎是極其常見的自然景物,經詞人稍加點染,宛如一軸初夏風光小幅,特別惹人喜愛。

清明時節后,天氣漸漸轉暖,海棠梨花剛剛開敗,柳絮又開始飛花。春社將近,已見早燕歸來。園子里有個小小的池塘,池邊點綴著幾點青苔,在茂密的枝葉深處,時時傳來黃鸝清脆的啼叫。

下片寫人。“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趁著這春暮夏初的季節,少女們停了針線,來到這大自然的懷抱里。這時,東邊鄰居的女伴笑瞇瞇地走了過來,她們正好在那條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東鄰女伴”用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情態的描寫,由內心到外表塑造了東鄰女這一形象。內心真情流露的一剎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讀時,使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少女們相逢的時候,興高采烈,歡歡喜喜的,隨著,一塊兒玩著那斗草的游戲。詞中主人公勝利了。這位天真的少女充滿著青春的歡樂。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個好夢,認為那原來是“斗草贏”的兆頭,臉上又飛起了笑容。詞中沒有正面來描寫斗草的活動,只用一筆點出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了這位少女不僅聰明,富于想象,而且心靈是那樣純潔無瑕。

清明古詩附賞析——《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關于清明節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陣子·春景》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黃庭堅《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____高翥《清明日對酒》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____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____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____《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____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張先《青門引·春思》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獨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____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____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____晏幾道《浣溪沙·二月和風到碧城》

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____趙令畤《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____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____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燕歸花謝,早因循、又過清明。____納蘭性德《紅窗月·燕歸花謝》

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____朱淑真《眼兒媚·風日遲遲弄輕柔》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時霎清明,載花不過西園路。____《點絳唇·時霎清明》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____張繼《閭門即事》

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____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____李冠《蝶戀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____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____張泌《滿宮花·花正芳》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____程顥《郊行即事》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____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

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____王雱《倦尋芳慢·露晞向晚》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____韋莊《長安清明》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____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篇3

王維能詩善畫,在他的田園詩里,農村的景物是那么清澈明凈,田園的生活是那樣的悠閑,安詳。在這些以靜穆為基調的田園景物中,野老,牧童活動的姿影,也像水光山色一樣被詩人安排得和諧而又閑適。他的山水詩也如一幅幅清新美麗的畫幅,使人讀了有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王維對繪畫也很有造詣,他以畫理作詩,創造出一種與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韻的詩歌。他的詩善于通過細致的描寫,精巧的構圖,和諧的色調寫出富有詩情畫意的風光,善于用幾句話就簡潔地勾勒出一個畫面,表現出一種清幽的意境。王維詩歌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有詩情畫意。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非常中肯的。

的確,王維的山水詩往往不求詞藻華美,而力求勾勒一幅畫面,表現一種意境,給人以渾然一體的印象,并且在詩中表現自己的性格。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幅很美的秋山黃昏圖,雨后秋山,空氣是那樣明凈,濕潤和清新,靜謐而皎潔的月光灑滿了松林,清清的泉水從溪石上淙淙流過,竹林深處傳出一群少女的歡笑聲,一支小小的漁船順著溪流而下,掀起一陣漣漪,使溪里的綠荷隨波蕩漾。這一切令人歷歷在目,清晰可見,宛如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更如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王維多才多藝,不僅善于寫詩,也長于繪畫。他開創的水墨渲染畫法,筆致簡約而風格淡雅,深為后世推崇。明末的董其昌將他尊為水墨山水畫的南宗鼻祖。《山居秋暝》的景物描寫也明顯地受到他的繪畫風格的影響。此詩描寫景物,不捕異獵奇,不用重彩繁筆作工細刻畫,也不用瑰麗的詞藻進行涂飾,而只是以簡約疏淡的筆觸進行粗線條的勾勒,以形寫意。如有繪飾,如以“空”飾“山”,以“明”飾“與月”,以“清”飾“泉”等,也僅是略加點染,意到即止。整首詩的景物描寫,如同是一幅極其簡單樸素的白描,輕描淡寫,雖未窮形極相,然而著筆成繪,畫意盎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優美而恬靜的圖景。這幅秋景,一掃前人詩文中常見的感傷情調和灰暗色彩,顯得清新而富有生氣,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詩的最后兩句,則表現了詩人陶醉于山間秋色,希冀隱居其中的意愿,同時也有著潔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積極因素。又如《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于山翁。

全詩都是白描的寫法,其中間四句描寫眼前流入長江的漢水,是實寫;而漢水在天地外的奔流,看上去似有若無,是亦虛亦實。‘郡邑’二句,不僅道出了遠近關系,而且更進一步作了無限的想象。這種虛實相間的粗線條勾勒的手法,寫出了水波山光的氣勢,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悠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于景,給人以美的享受。

王維詩中還往往采用多種色彩,生動地表現大自然的形形式式,又以統一的情調組合起完整的畫面。如“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濃紅。”(《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兩句,在這里,詩人不只是沒實寫海上景象,而是虛構了兩種怪異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里紅光迸射的大魚,同時展現出四種顏色“黑、紅、藍(天)、碧(波),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恢宏闊大的動的圖畫。我們看,波濤在不停的奔涌,巨鰲與大魚在不停的出沒,四種色彩在不斷地交織和變幻。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神秘、奇詭、恐怖的感覺。詩人借怪異的景物形象和交織變幻的色彩刺激讀者的感官,喚起讀者的感情體驗,把海上航行的艱險和對友人安危的憂慮直接傳達給了讀者。王維確是著色的高手,他筆下的色彩往往不是客觀對象的一種消極的附屬物,而是創造環境氛圍,表現主觀情感的積極手段。這兩句詩利用色彩本身的審美特性來表情達意,很富創造性。又如《田園樂》(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歸,鶯啼山客猶眠。

王維此詩不但有大的構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色和細節的描寫,使我們先見畫,后會意。他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就給人以直觀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礎上,進而有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我們眼前會展現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后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后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經過層層渲染、細致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新的畫圖。

王維常在詩中運用作畫技法。“經營位置”是我國傳統的畫學六法之一,畫家把許多個別景象通過“經營位置”來組成一個整體,王維在詩中運用了這種方法。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稚麥苗秀,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詩人在前八句分別敘述農家的各種景象:夕陽斜照村落,牛羊徐徐歸村,老人迎候牧童,野雞鳴叫,蠶兒吐絲,農夫絮語――這種種景象,乍看起來顯得比較散漫,但第九句“即此羨閑逸”一句中,“閑逸”二字便是點睛的一筆,將所有的景象貫穿起來,。這樣看來,這些景象就以“閑逸”為主題,構成了一幅和諧生動的畫面。

還有著名的《輞川集》二十首,總體構思是通過對山水風光的描繪,來反映作者的隱居生活和情感;在具體的作品中,各有著不同的安排,每首詩都是一幅獨立的畫面,合起來又是幅和諧的全景,與國畫中的“通景畫”有相似之處。

篇4

1、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雷震,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3、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王維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詩壇享有盛名,世稱“王孟”。在山水詩創作上,有許多令人驚異的相同之處。

首先,兩者都具有風格清新淡雅,意境空靈悠遠的特點,而且多運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維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風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維的《山中》詩:“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在對自然山水的描寫中,追求一種空靈的意境,并且寄寓著一種醇雅的情趣。而孟浩然的代表作《秋登萬山寄張五》更是寫得景致清、意境清、心境清,“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詩人登高遠眺,心曠神怡:心隨飛鳥遠去,游興倍增;時見渡頭歸客,閑適淡泊;天邊樹如薺采,江畔舟如彎月……白描寫法,情趣盎然,同時,也流露出詩人的心境是何等悠閑、曠達和淡泊!有時,即便是一首小詩,意境也很清新。如《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全詩小巧玲瓏,恬淡閑適,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其次,描寫田園生活,風格閑適恬淡,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關切之情。在王維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中,都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關切,實屬難能可貴。先看王維的《新晴野望》詩“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全詩以寫景為主,生動地描繪出了大自然的美景:原野清朗、白水清流、碧峰靜立……但結句(尾聯)流露出詩人對農家的關切之情。再看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詩“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強以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夫,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孟浩然一生沒有入過仕途,基本上過著隱居生活,大半生生活在農村,盡管詩人未必參加過社會勞動,缺乏勞動生活的體驗,詩作中也缺乏陶淵明詩作中的那種理想境界,但因為具有“無祿尚憂農”的情懷,與田家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詩中感情真摯,意蘊醇厚。

而兩位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也有不同點。

首先,從內容上看,他們在描寫山水田園的同時,都能反映各自的其它生活內容。但比較而言,王維的詩更為廣闊,孟浩然的詩則更為集中。與王維相比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但內容沒有王維的豐富。他的詩主要集中在山水、田園、詠懷、酬贈等方面。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則以隱居山林的閑情逸致為主要描寫對象,詩風清新,詩中有畫,這主要是因為王維是南宗畫派的宗師,其山水田園詩追求音律美和氣韻美,孟浩然則不如。王維不僅工詩畫,而且善音樂。“性閑音律,妙能琵琶”。因此,詩人既能把音樂中的節奏美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對自然景物的聲響的感受也特別敏銳,其山水詩中常常流淌著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山居即事》中“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兩句,用含蓄而有韻致的筆調寫出了自然景物的細微變化和音響;《過積香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兩句,則聲與色相映,渲染了深山叢林的幽邃和僻靜。

其次,從題材上看,由于人生經歷、性格修養等方面的原因,王維的詩歌相對于孟詩而言題材更廣泛,孟詩遠沒有王詩的題材豐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蘊涵著一種深長的佛理禪趣,孟浩然的詩則禪趣全無。由于家庭環境的熏陶、社會風氣的感染以及社會現實的刺激與個人思想的蛻變。尤其晚年連遭不幸之后,皈依佛門,“以誦禪為事”,王維詩中“處處都流露一種禪趣”。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詩境與禪境之間形成了一個契合點,兩兩相通:《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終南別業》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書事》中的“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兩句和《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禪意深遠,給人以恬淡平和的綿綿遐想。但是,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禪意的幽遠、恬淡、寧靜,決非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王維所追求的禪境,是和污濁的社會現實、黑暗的政治環境相對立的,并非都是心靈空虛幻滅的反映。在幽靜恬淡的造境中,往往可以發現一個高潔的形象——詩人的自我寫照:冷中有熱,靜中有動。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規、閑”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默寫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同時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教學方法:

以讀為本,讀議結合、小組合作、適時點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視頻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繪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鄉村的小路、干活的農民伯伯,牧童

師:對、歌曲中描繪的正是春末夏初鄉村的美景。下面,咱們再來欣賞一組優美的圖片。

(Ppt播放圖片)

師:看到這些如畫的風景,你能用一句詩來描述么?

生: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2、師:剛才大家說了很多詩句,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是?

生:描寫春天的美景。

師: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游時寫下的見聞感受。一千年前的一個春天,有位詩人走進鄉村,鄉村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鄉村四月》,這位詩人就是宋代著名詩人翁卷。

二、學習《鄉村四月》

(一)簡單介紹作者

誰能來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自由讀詩

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

師要求:

(1)把詩讀通順,注意多音字,注意詩句的停頓。

(2)對照注釋、插圖,想想詩中每句話的意思。

(3)小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2、匯報朗讀,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師:點名讀,他們讀得怎么樣?

(1)字音讀準了嗎?(指導讀準多音字“了”與生字的讀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頓了嗎?

3、老師范讀,學生注意節奏停頓。

現在老師給你們讀一遍,聽聽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4、小結讀古詩的方法:

通過老師的范讀,同學們知道古詩應該怎么讀了么?

生:要緩緩地讀,注意停頓

5、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停頓方式再讀詩,讀出節奏,讀出味道。

(三)品讀詩句,領悟詩情。

1、師:讀完詩句,鄉村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麗、繁忙

師:誰來讀一下描寫鄉村美麗的詩句?

生:讀

師:誰能讀一下描寫鄉村人們繁忙的詩句?

生:讀

2、細細品味

A 、體會美麗

師:說到鄉村的美麗,詩中是用哪些景物來表現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規(杜鵑)、雨(板書)

師:通過課后注釋,我們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規是指—— 雨就是指——

師:詩中 “綠遍”讓你體會到什么?

生:充滿生機,郁郁蔥蔥,到處都是

師:還有哪個字也能表現這種到處都是的感覺?

生:滿

師:那“白滿川”又是怎樣的畫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與天光相映照,滿目亮白

師:這個季節的雨又是怎樣的?

生:如煙的細雨

師:如煙說明黃梅雨下得?

生:淅淅瀝瀝,茫茫如煙

師:最妙的是在這如畫般的景色中,還聽到了?

生:杜鵑鳥布谷布谷的叫聲

師:綠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煙的雨,如歌的子規聲,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生:嘗試著說說

(4)以讀帶情,感情朗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把這種感覺帶進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生: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B、體會農村生活的繁忙 師:詩中描寫的鄉村簡直就是人間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一定無比的幸福,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讀后兩句

生:齊讀

師:他們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養蠶,插秧種田

師:采桑養蠶,插秧種田是農民伯伯的必修課,他們多么勤勞啊。從“才了……又……”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們農活繁忙

師:是啊,簡單的3個字寫出了鄉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寫出了村民的勤勞,讓我們再來讀一遍,體會他們的繁忙和勤勞

師:勤勞的他們僅僅是在采桑養蠶,插秧種田嗎?

生:不是

師:從哪個詞能知道?

生:閑人少

師:閑人少也就是說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師:請同學們想象他們還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邊寫下學生提及的農活,如忙喂雞、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種樹……)

師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直接寫忙人多,卻要寫閑人少呢?

生:側面描寫,用閑人少襯托忙人多,還可以讓人們自由想象

師:是啊,詩人用“閑人少”三個字就給人豐富的想象,婉轉含蓄,化繁為簡,這就是詩的魅力啊!

師:面對這些辛勤勞作的農民,你想對他們說什么?(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生:各抒己見

C.誦讀詩歌,升華情感

師:勞動最光榮。你們想的和作者的一樣,他在詩中也充分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贊美。帶著贊美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勵學生作詩。

師:現在我們也來學詩人作兩句詩吧,把沒寫進詩歌的忙也寫進去,比如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喂雞又……

如果不說鄉村四月,而是說我們的校園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幾句詩?校園的五月我們都忙著做什么?老師以“校園五月閑人少”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對啊,詩意來源對生活的熱愛

過渡:剛才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雞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詩句,詩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沒用,選擇了“才了蠶桑又種田”,為何?

師指導:押韻。

我們再讀讀整首詩,感受這詩歌的韻味。

四、談談:今天你收獲了什么?

學了這首古詩,你有話要說嗎?(生成學法,訴說收獲,鞏固所得)

篇7

一、展開想象,化言為畫

古詩詞是一幅無聲的畫,一幅精美的畫。在古詩詞教學中,想象畫面是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深入體會詩意詩情的有效策略。

如特級教師管建剛在《四時田園雜興》教學中,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晝出耘田”“夜績麻”“學種瓜”三幅畫中的任意一幅,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當時的畫面寫下來。管老師巧妙地找到了讀與寫的結合點,引導學生用天真活潑的語言文字再現詩中優美的意境。學生在初步感悟詩意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將喜歡的畫面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方面能更好地體會古詩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給了學生以充分的心靈自由去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又如李清照《如夢令》以尋常語繪精美圖,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學生通過對這三個畫面的描寫,體會詞人把移動的風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化言為畫,進入詞境。學詞的過程猶如人在畫中游,詩情畫意,樂在其中。

二、拓展延伸,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是詩歌創作的重要方法。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明里寫景,暗里將詩人的情感蘊含在其中。老朋友在這個春光明媚、花團錦簇的美好時節,舟行長江,看著一路的旖旎風光,前往繁華之地揚州,李白是贊賞的,甚至可以說是羨慕的。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著朋友乘坐的船掛上風帆,漸行漸遠,越來越小,帆影最終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在風中佇立良久,眺望著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滿載著他的祝福和深情,伴隨著友人直達廣陵。詩中沒有一字提及離別的傷感和痛苦,學生從字面上幾乎看不出來。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透過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感受到詩人將深厚的友情融匯在筆下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達到情與景的高度統一。朋友的小船已經消失在視線里,按常理詩人可以回去了,可是他回去了嗎?從哪里看得出來?他不回去,而是佇立江邊,在想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對景物感悟琢磨,把李白送別時的真情實感化為文字。李白在長江邊送別友人,心里除了戀戀不舍,除了悲涼,還有羨慕之情,他內心其實也很想去揚州看看。

同樣是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寫出了詩人的一份惆悵,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映出了詩人的一種豁達,同時也寫出兩人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同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感。詩人在送別時是怎樣的心情?會想些什么呢?請學生練習寫片段,將自己相關的體驗調動起來,與之對接。這樣能讓學生走近古人,甚至走進古人的心靈,就能體會到雖然古人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們的情感卻與我們相同、相通。

三、填補空白,升華立意

古詩詞中,立意的高下、深淺決定著詩歌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往往同一題材、甚至同一事物,由于作者藝術修養不同,以及所處的時代不同、生活不同、閱歷不同,或者由于作者世界觀不同,其結果,寫出的詩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效果。

如清代袁枚的《所見》一詩有聲音、有動作;有寫景,有敘事;有從容,有緊張,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第三句詩結束,立馬把讀者推到全詩的:忽然閉口立!給讀者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牧童閉口立此刻后的種種情景,學生的思維也一下打開了:也許,牧童一下子就捉住了同樣在放歌的蟬,蟬兒在他的小手里拼命掙扎;也許,牧童突然良心發現,對于柔弱的蟬兒心生不忍而悄然離去;也許,機靈的蟬兒察覺到了有點不對勁,吱地一聲振翅高飛,留下牧童傻傻地望著……通過學生的交流再出示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到蟬是一種有德行的蟲子,雖出身于污穢的泥土,卻能夠通過蛻殼而獲得重生,從此處高枝飲晨露。補充材料的介入,為我們探明《所見》一詩的真實命意指明方向,了解到袁枚就是像蟬一樣的高潔之士。明白我們在考慮問題時也要透過社會生活和事物的現象揭示本質,使作文的立意升華。

四、披文入理,領會內涵

古詩詞中有許多飽含哲理的詩詞。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作者最想告訴我們的感悟。讀著讀著你還想到哪些和實踐有關的名言、歷史故事?你能試著也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實踐的認識嗎?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詩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斷的活水比作新鮮的知識,只有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樣只有不斷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心智更聰明。最后讓學生寫寫從古詩中懂得的道理。

哲理詩中結合寫話的訓練,幫助學生了解詩中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對讀者有何啟發,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學習過程中,披文入理,深刻領會詩的內涵、意蘊。

五、改編古詩,還原情境

如特級教師李偉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中告訴學生寫詩不是詩人的專利。介紹詩人顧城《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讓學生知道寫詩并不難,只要愿意,每個人都能寫出優美的詩。同時鼓勵學生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以現代詩的形式,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長短不限,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學生們的詩雖稚嫩,但卻是感情最真摯的。學生憑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了自己的詩,不僅強化了對古詩文內容和意境的理解與領悟,而且有助于把古詩文與充滿個人感彩的解讀融合在一起,化詩人的詩為我的詩,既豐富和細化了詩詞的內涵,又提升了古詩文的教學價值。

又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詩中主要的對話是賈島與童子的三問三答。在理解古詩時如果只是擴展對話,那么古詩的意蘊就會沖淡。如果把這首古詩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穿越到唐朝,還原到隱者居住的高山茅廬旁,把隱者的生活環境還原成舞臺背景,對話人物的內心變化轉換成舞臺說明。學生們興致極高,通過有層次的描繪并加上自己的創意。隱者的生活環境、人物形象通過文字真實地展現在眼前。賈島跋山涉水,終于找到隱者居所的心情是怎樣的?當他得知隱者不在家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當他聽說隱者就在眼前山中的心情……讓學生們換位移情,與賈島同喜共憂。學生通過劇本編寫,通過對《尋隱者不遇》中環境、人物肖像、神態動作、心理活動和人物語言的描寫,體會到古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卻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無比美妙的意境。

將古詩詞教學與寫作巧妙結合的方法,既可以達到傳統教學的目的,又可以解決語言培養的目標。古詩教學中只要我們努力找尋讀與寫的結合點,踏實地進行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文素養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指導教師:王菊艷)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15082]。)

參考文獻:

[1]何明.寫作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

篇8

一、要明確考綱要求,即考什么

1、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要明確考題方向,即怎么考

2008—2011年全國新課程卷對“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的考查,題型相對穩定,兩個小問,均為主觀題;選材上看,以唐宋詩詞為主,特別是以唐宋詩占主導地位,但唐詩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宋詩有所上升,宋詞、元曲及明清詩比例略有提高。名家名篇有所下降,出于防備押題的需要,名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和一般詩人的佳作有上升趨勢。考查點設置上看,是“一詩兩問”,重點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以單獨鑒賞的方式考查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三、如何備考,即怎么應對考試

(一)注重平時的積累:應該了解詩詞的文體知識和文化常識,掌握一定的鑒賞術語,做好相關的知識儲備。進一步了解重要的詩人詩作,對詩歌背景和重點作家情況了解,都有助于解答習題。

(二)詩歌鑒賞題應試對策(強化四種意識)

(1)強化審題意識。題干一般包含著命題角度、閱讀范圍、答題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做題前一定要吃透題干要求。

(2)強化解題流程。古詩鑒賞的解答應該遵循這樣三個步驟:第一,反復體味,讀懂原詩。讀懂詩歌要注意“五看”:一看題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釋,四看詩句,五看題干。第二,看清要求,明確方向。第三,注意表達,規范作答。

(3)規范答題意識。掌握答題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如“煉字”題的答題順序:解釋字義,將字放在句中翻譯詩句,說一下該字本身的好處(活用或修辭手法),再看一下該字在表達詩人思想情感和主題上的作用。在答題格式上,—般是先觀點,后理由;先概括,后具體。

(4)堅持答案組織的原則:緊扣詩句,細致深入。

第一種類型:分析形象類。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答題模式:四字詞概括圖景、氛圍+結合詩句具體描繪圖景+表達何種情感。

第二種類型:分析情感主旨型。常式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變式問: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第三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于全篇整體或局部)。常式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寫作手法(技巧)、表現手法(廣義)、藝術技巧等是十分寬泛的概念。答題模式: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效果、作用(傳達了什么感情)。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周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經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答:詩歌用了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等凄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在情景處理上,用極富特征的荒涼景物抒發了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悲嘆。頸聯采用擬人,寫景細致入微。

第四種類型:語言、煉字類。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答題模式:解釋字義,將字放在句中翻譯詩句,說一下該字本身的好處(活用或修辭手法),再看一下該字在表達詩人思想情感和主題上的作用。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于全篇語言風格)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正確解答:四字詞整體概括+結合重點詩句分析。

示例:(2011年天津卷)14.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驟雨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1)三、四句中“卷”“吼”兩個詞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

答:“怒濤頃刻卷沙灘”寫出了波濤洶涌,水勢迅猛變大的情景;“十萬軍聲吼鳴瀑”描寫了下雨時,響聲震天,好像瀑布發出的巨響;這里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描寫生動形象。

篇9

歷代詩詞歌賦浩如煙海,考題內容形式多如繁星。怎么在中考復習中帶領學生臨門一腳,取得實際的效果呢?我在今年的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感覺效果不錯,特拿來與同仁共享,也期待同仁指正。

一、春華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考了什么

中考一年又一年,試題一道又一道。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想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首先要了解歷年來尤其是近年來,中考試題中關于詩歌賞析都考了什么,并能從中看出考題的規律和方向,這樣,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不至于考生在考場上看到考題時有“云深不知處”的茫然。

筆者課前搜集了本市近幾年中考中的詩歌賞析試題,以便引領學生直觀地了解考題方向。2011年,兩首詩對比閱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2012年,依然是兩首詩對比閱讀,趙翼《論詩》和杜甫《戲為六絕句》;2013年,白居易的《村夜》;2014年,杜牧的《題齊安城樓》;2015年,權德輿的《嶺上逢久別者又別》;2016年,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了解蘇教版課本內容的人都看得出來,近幾年來,古詩的出題方向很明顯,就是由課內向課外過渡,然后完全到課外,但所選詩歌多是主題明顯的、詩句凝練的、用詞簡明的絕句。知道了這一點,師生都放心坦然了吧。

二、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問了什么

年年的中考似如約而至的風雨,風雨過后,那一道道試題便如被風雨吹落的繁花,印刻在了老師們的心坎里,留在了學子們的記憶里,也映入了后繼者們的眼睛里。針對詩海拾貝中挑出來的詩詞,出題者想讓考生們品鑒什么呢?知道這一點,考生就可沿著他們的視線,去讀詩去賞詩。

一起來看看近三年的詩歌賞析都問了什么。2014年,(1)請你說說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古人評價杜牧的詩“好用數目”,“頗妙”。你認為本詩“故鄉七十五長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5年,9.(1)這首詩前兩句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從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這首詩最后一句的妙處。2016年,9.(1)這首詩首句有何作用?(2)結合最后一句,說出全詩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生經過分析,總結出詩歌鑒賞的考點主要是以下三點:1.理解詩意,包括分析詞語含義和描述詩句意境;2.體會情感,包括表達詩人感情和表述詩歌主旨;3.賞析精妙,包括賞析遣詞造句、分析藝術手法和品味音韻節奏。

知道了考試中會問什么了,如同找到了一條條通往羅馬的大道,那么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老師就可以帶著學生沿著這些光明大道,一路高歌奮進了。

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答了什么

了解了試題中會問什么,如同找了康莊大道,而答案就如同路上一家家酒香四溢的酒家,等著路上走來的人去品。教者就和學生一起走進一家家酒肆,去品一品那些醇香濃厚的美酒吧。

一起來看看近三年詩歌鑒賞的答案。2014年,(1)“寒”既寫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無光的夕陽照射下的清冷場景,也暗示了詩人的凄涼心境。(2)“七十五”以較大的數目寫出了詩人家鄉的遙遠,從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鄉而產生的惆悵(或落寞、失落、等)之情;2015年,(1)久別重逢的驚喜。(2)示例:通過描寫夕陽余暉映照著千萬山峰的景象,表_了詩人即將與友人又別的傷感之情以及前途迷茫的感慨。2016年,(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環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點題,與尾句呼應。(2)“一枝一葉總關情”,表面描寫的是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實際上謝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緊緊聯系在一起。本詩寄寓了作者關注民間疾苦、同情百姓命運的情感。

通過對答案的分析,師生可以一起歸納出答題的要領。1.理解詩意時,需要文言基礎,理解意象,聯想想象,完美表達;2.體會情感時,需要知人論詩,結合詩文,借助注釋,嚴密表述;3.品味字詞時,需要理解詞意,詩中含義,表現作用,表達感情;4.賞析手法時,需要明確手法,詩中用法,表現主旨,表達感情。

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做什么

了解了考題,知道了答法,在平時的教與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自己該做什么。要想收獲清澈如渠水的滿意成績,必須注入源頭般汩汩的活水。為此,筆者引領學生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導學生學會揣摩考點。選擇一首古詩,最好是各地考卷中的有定論的古詩,讓學生根據前面總結出的考點以及答法,自己去揣摩這首詩的考點,然后擬寫考題,并給出答案,老師最后出示出題專家們的考點以及答案。這樣的方式多訓練幾次,學生們大有長進的。

篇10

高考閱卷組分析發現,很多考生往往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所謂的詩歌鑒賞的“術語”,但并不明白這些術語的用法,亂貼標簽。

學生在解題時也總是先把一些主要術語塞進腦子里,然后用排除法去試驗:先看“比喻、擬人”,再看“借景抒情”,有沒有“對比、襯托”,是不是“虛實結合”。

在指導學生時,我們首先要讓他們明確表達技巧的相關術語及內涵,將一些常見的表達方式及手法了然于胸,做到“授之以魚”,更應該讓學生明白詩人是如何運用這些技巧的,做到“授之以漁”。

實際上,表達技巧的分析應該在一首詩歌的不同層面進行,以下是筆者在高三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一點感悟。

一、整體層面的表達技巧

這個層面是就詩歌的主旨而言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詩人的思想情感,可以稱之為“表達目的”。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的表達目的主要有以下這些:1.表達某一類情感,如思念故國家園和親人,寄托壯志難酬的郁憤,抒發時光流逝的感嘆,向往山水田園生活等,這一類抒情詩歌可以說占了大部分比重;2.表明自己高潔的志向追求和不同流合污的堅定操守,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王安石的《孤桐》;3.領悟某種人生哲理,如朱熹的《觀書有感》;4.揭示某一社會現象,如杜甫的一些詩歌;5.表達一種特定的情趣體驗,如錢珝的《未展芭蕉》等。

詩人要如何來實現最終的表達目的呢?往往會借助于一些手段,這就涉及到表達技巧的問題。為詩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我稱為整體層面的表達技巧,主要有以下這些:

從景與情(境)的關系入手,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手法。

從物與情的關系入手,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趣)、象征等手法。

為達到委婉抒情的目的,除以上一些手法外,還有借古諷(傷)今、用典、對比、襯托等手法。

如果感情比較強烈,抒發地比較直接,那么就是直抒胸臆的手法。

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分析來了解一些手法的運用:

村 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抒發了一種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或是表達一種閑適安逸的心境。但詩人情感的抒發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于對傍晚鄉村景色的描寫,從整體層面來說,該詩運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物來烘托心情的表現手法。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元好問借贊揚海棠的矜持高潔,不趨時,不與群芳爭艷,表達自己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追求,并以此告誡自己的兒輩,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人通過元宵夜賞燈的香艷女子和燈火闌珊處的“那人”的對比,塑造了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自己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表現手法主要是對比反襯。

在整體層面分析表達技巧,一定要結合詩人的表達目的,看看詩人在詩中是如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直抒胸臆,還是借助于一些景、物或是敘事等其他手段來實現的。

二、局部層面的表達技巧

局部層面是就詩歌的內容而言的。為了實現最終的表達目的,詩人需要通過一些方法途徑,如可以借助寫景、狀(詠)物、敘事等手段,把景、物等具體內容寫好,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抒情類詩歌中大部分情感的抒發都是委婉含蓄的,如通過水流花謝的景象來表達時光流逝、年華老去的哀嘆;通過對古道、西風、柳樹等景物的描寫來表現離別時的不舍;通過對山水田園的描繪來寄寓歸隱之情。在表達自己的志向追求時,詩人往往會借助于一些具有特定象征意義的物來實現,如梅蘭竹菊等。有些詩歌的主旨還可以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如柳宗元的《江雪》,就是通過獨釣寒江雪的漁翁形象來表現詩人遺世獨立的清高品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則通過“那人”形象的塑造,表達自己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為寫景狀物等內容服務的表達技巧,我稱之為局部層面的表達技巧,主要有以下這些:

比喻、比擬、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

白描和工筆;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對比、襯托;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虛實結合;聯想與想象;

移步換景、由高到低、由近及遠、視覺與聽覺結合等。

還是以上面三首詩歌為例,從局部層面了解一些手法運用:

雷震的《村晚》從寫景層面來看,一、二兩句,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色彩和諧、清新幽雅,描繪了一幅寧靜、溫馨的鄉村晚景圖,其中“山銜落日浸寒漪”一句運用了比擬的手法。而三四兩句應該是詩歌的關鍵句,暮歸的老牛,牛背上臥著的信口吹笛的牧童,使畫面充滿了無限生機,整幅畫面,人與大自然顯得那樣和諧,牧童的笛聲不但沒有破壞詩歌的基調,反而更增添了一種恬靜悠遠的意境,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手法運用得非常巧妙。

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在具體寫海棠花時,詩人用的是對比襯托的手法,通過將海棠與桃花、李花進行對比,說它比桃花、李花開得晚,而且花朵色彩淡雅,深藏在濃密的綠葉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在春天爭相開放,吸引人們的眼球,襯托出海棠潔身自愛、甘于清凈的品質;同時賦予海棠以人的特點,因而又用到了擬人的手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用一群盛裝艷服的賞燈女子來反襯“那人”的形象,這里的“蛾兒雪柳黃金縷”運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而在表現元宵佳節的熱鬧時,詩人又進行了極力的渲染,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當晚燈火輝煌、游人如織的景象。

在局部層面分析表達技巧時,一定要結合景、物等具體的內容,看看作者在寫景、狀物或敘事時都用到了哪些表現手法。

三、主要手法和次要手法

我們在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時一定要有針對性,賞析一首詩歌,應該落實到該詩歌重點運用的表現手法,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把一些次要的手法當做主要手法進行分析。詩歌的閱讀需要把握住整體和局部兩個層面,整體層面中詩人為實現最終表達目的而采用的手法一定是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而在局部層面中,就某一具體內容賞析而言,我們也要學會抓住該內容所運用的重點表現手法進行分析。

2013年浙江紹興市聯考試卷古詩鑒賞題要求對兩首“宮怨詩”的主要表現手法進行賞析:

宮 怨

(唐)李益

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宮 怨

(唐)司馬札

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

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

兩首詩都是表達“宮女愁怨”的主題,那么兩位詩人分別是如何來表現的呢?兩首詩的一二兩句都有皇宮的景色描寫,所以學生馬上想到的就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前一首是樂景襯哀情,后一首從“啼”和“愁”可以看出是哀景襯哀情。但是如果仔細思考,會發現這樣的回答經不起推敲。從整體層面而言,詩人是要表現“宮女愁怨”但在一二兩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們并不能看出這一點。

前一首詩一二兩句描繪的景色非常美好,寫出了昭陽宮殿里徹夜笙歌的熱鬧情景。這兩句寫的不是“宮怨”,恰恰是“宮怨”的對立面;后兩句突然轉入另一種情景,另一種氛圍,這里沒有花香,也沒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盡的漏聲,是挨不到頭的漫漫長夜,失寵的宮女形象馬上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不免為她心酸落淚。分析至此我們明白了,寫承恩不是詩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通過前后這樣鮮明的對比,突出深化了“宮怨”的主題,所以,對比才是該詩的主要表現手法。

后一首詩要怎么才能看出“宮怨”的主題呢?第一句無疑看不出來,第二句有“滿宮愁”,但只是寫出了宮女面對美好春色的一種即時的“愁”緒,還沒有上升到“怨”這個主題,當閱讀到第三句的“花落”時,我們不禁會發出感嘆:這些“落花”不就是那些容顏凋謝的宮女嗎?“無人見”寫出了這些宮女被幽禁、冷落之苦,而最后一句,落花“空逐春泉”正表達了宮女們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可見,詩人是用極富象征意味的景物暗寫宮女的命運,含蓄蘊藉,意境深婉。

從局部的層面而言,前一首詩從“昭陽”、“長門”二詞可以看出用典的手法,昭陽殿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居處,長門宮是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后的居處,唐詩通常分別用以泛指失寵、得寵宮人住地。第三句“似將海水添宮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來夸張長門的夜長漏永,而后一首的落花“空逐春泉出御溝”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