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梗概范文

時間:2023-03-21 02: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游記梗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游記梗概

篇1

2、《西游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之冠,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界穿越,描繪四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

3、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4、《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后,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圣成真的故事。

篇2

A sketch of the story of journey to the West

《西游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游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后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并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Journey to the west" mainly describes the story of Monkey King protecting Tang monk to learn scriptures in the west, which has gone through ninety-nine and eighty-one difficulties. A hundred chapter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rom the first to the eighth is the first part, which is mainly about the birth of Monkey King, the worship of teachers, and the havoc in the heaven palace. This is the most wonderful chapter of the book. It's very lively. Monkey King has a good toss in the heaven and earth, and shows his rebellious character incisively and vividly. The second part is from the eighth chapter to the twelfth chapter, which mainly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Tang Monk and the reason for obtaining scriptures. From the 13th to the last is the third part, which is mainly about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collected by Tang monk in the West. On the way, he received three apprentices, Monkey King, pig Bajie and monk Sha. After a lot of difficulties, he finally got the Scriptures and achieved the real results.

《水滸傳》故事梗概

The story of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The first Secretary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narrated the heroic story of 108 heroes led by Song Jiang, from gathering in Liangshanpo, to being recruited by the court, to breaking the Liao army, and finally killing the rebels, but being murdered by the traitors. Read a complete book, printed in my mind only two words: loyalty, righteousness.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

A sketch of the story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戰爭,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全書表現出作者羅貫中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nearly 100 years from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rly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book reflects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in the Three Kingdoms era, as well as the infilt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Three Kingdoms era, and shapes a number of heroes such as Zhugeliang, Cao Cao Cao, Guan Yu, Liu Bei. The wars, big and small, make us clearly see a bloody war scene. Among them, the war of Guandu, the war of Chibi and other wars are described as ups and downs, ups and downs, which is breathtaking. The book shows the author's obvious inclination of supporting Liu and opposing Cao, which implies the hope of the people for the revival of the Han nationality.

點評:

Comment:

篇3

然而,世間的很多事卻總是出人意料——在今天的云南省保山市西莊村,就有一個專門供奉豬八戒泥塑金身的“八戒寺”。有傳說認為:西莊村就是西天取經前豬八戒入贅為婿的“高老莊”。

眾所周知的是,豬八戒在《西游記》中的形象貪吃好色,頗為負面,專門為豬八戒建廟宇、塑金身、香火供奉,在全國除西莊村之外恐怕也絕無僅有了。那么,西莊村究竟和豬八戒到底有著什么樣的聯系?

亦真亦幻

世代相傳的八戒故事

西莊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的一個村莊,距城區約12公里。這里依山傍水,綠樹成蔭,風景十分優美,共有300多戶人家、2000余人口世代生活在這里。

村子里的八戒寺遠近聞名。走進寺廟,豬八戒塑像赫然入目——挺著大肚子、肩扛九齒釘耙、頭戴僧帽、足穿麻鞋、身穿藍布衫,一副憨厚而又威風凜凜的樣子。由于長年香火繚繞,八戒像的臉已經被熏成了古銅色。十里八鄉的人們來這里燒香求愿,供奉不斷,祈求豬八戒保佑家人孩子平平安安,百病不生,據說還十分靈驗。

據當地民俗學者研究,西莊村建八戒寺、崇拜豬八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不僅《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原型就出自這里,而且西莊村就是豬八戒入贅時的“高老莊”。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找到豬八戒岳父——高才的宅邸遺跡,村子里甚至連一戶姓高的人家也沒有,這樣的結果不禁令人心生疑竇:西莊村難道真是高老莊嗎?

村民的回答是肯定的。據西莊村最年長的張正友老人介紹,高老莊就是西莊村的前身。他家世居這里,早在十幾代人之前,村里就有了豬八戒的傳說,故事的梗概流傳多年,至今依然清楚——相傳,豬八戒自幼生長在浪壩村云棧洞(今臥佛寺石洞,距西莊村1.5公里)。小時候的豬八戒特別頑皮,經常把村民為防水患而筑起的土壩拱得稀爛,使村莊得了一個“爛壩”的名稱,后來為了叫著好聽,爛壩村便循音改為“浪壩”并沿用至今。

豬八戒成年后,看上了鄰村(高老莊,即今西莊村)富戶高家的三女兒高翠蘭。為了接近高翠蘭,豬八戒便經常到高家大宅后面的山上開荒種地,累了就跳到村子北邊的河里洗澡——這條河就是現在的“八戒河”。每當路過高家門口時,豬八戒總會找機會和高翠蘭搭話聊天,兩人日久生情。

開始的時候,翠蘭的父母嫌豬八戒“長相似豬”,十分丑陋,并不同意這樁婚事,可后來二老見豬八戒勤勞肯干、為人厚道,終于答允了。入贅高家后,豬八戒與高翠蘭男耕女織,相敬如賓。豬八戒耕過的地疏松適種,至今仍然肥力不減,被村民愛稱為“八戒地”,他農閑歇息過的山洼則被稱為“八戒箐”。

由于高家上下篤行佛教,豬八戒受他們的影響也開始居家修行。幾年后高家二老仙逝,豬八戒便作別妻子,隨著一位游方和尚遠行——沒想到他這一去便再沒有回來。再后來,村民們紛紛傳言說,豬八戒是遇到了“神僧”,已被神僧度化飛升了。

為了紀念村里出了一個“神仙”,村民們立廟供起了他的神像。傳說中,多年后高翠蘭也修成了正果,羽化成仙而去。在她離世的次日,八戒廟神殿前突然長出了一株雍容華貴的粉牡丹——直到現在,這株牡丹都還每年開花,花開之時西莊村人們會紛紛前來上香朝拜,祈求賜福。

豬八戒、高翠蘭夫妻離世后,高家后代便不在高老莊居住,舉家遷到村東南一公里以外的“七拜村”(現今的妻賢村)。高老莊的高氏一姓從此消失,村名也慢慢改為現在的“西莊”。

吳承恩來過西莊?

豬八戒如何走進《西游記》?

有人說西莊村世代相傳的“八戒故事”有模仿《西游記》的痕跡,但據張正友老人講,豬八戒娶親的傳說早在《西游記》產生之前就已在西莊村流傳,他們的祖先當時根本不知道世上有什么《西游記》,他們在講這些故事時,《西游記》還沒有“出世”呢!

而且,從八戒寺的立廟時間始于唐代來看,顯然不是先有《西游記》后有八戒寺的。那么,《西游記》的作者江蘇人吳承恩,是否曾經到過這個離他家鄉萬里之遠的云南邊陲村寨,收集過民間傳說?因為村子與村子周圍那些和豬八戒有關的傳說,早就在《西游記》產生之前就已經流傳。

要查證小說與西莊豬八戒原生故事的聯系,自然要牽涉到小說作者吳承恩。吳承恩(約1501—1582),明代小說家,江蘇山陽(今淮安)人,自幼喜愛神話故事。他創作的《西游記》除了作者自己虛構的情節之外,大部分源自于歷史上志怪書籍的記載和流傳于民間的一些傳說。據有關研究資料來看,吳承恩并沒有到過明代永昌郡(今保山)。那么,《西游記》中的豬八戒為什么與西莊村的八戒傳說如此相似呢?

西莊村的大部分老人都十分肯定地說,他們的祖先中有人曾跟吳承恩接觸過,豬八戒高老莊娶親的故事,就是由這些人講述給吳承恩的。不過,吳承恩是淮安人,萬里之外的云南西莊人又是如何跟他接觸上的?

一個相關的歷史背景很重要——在吳承恩生活的前期,特別是明初洪武年間,中原移民大舉南遷云南邊陲。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云南之謎》記載,當時“共遷移30多萬江蘇人入滇”。這一說法與清代《云南通志》的記載是相符的,而民間的一些家譜記載也足可證明這一說法的確切性。

西莊村最早名叫“小嶺崗”,原是荒山野嶺之地,明朝初年,戴氏、高氏兩大家族最先從江蘇遷入此處。之后,董姓、張姓、蔣姓也相繼遷入,小嶺崗的人煙逐漸興旺。“這個八戒廟最先在小嶺崗北面,130年前才搬到現在這個地方。”張正文說,隨著移民中高姓族人的勢力逐漸擴大,高家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之后小嶺崗便正式定名為高老莊。

早在2000年的時候,西莊村一位叫張海元的人曾專程到江蘇考查過,確證村里的戴、高、蔣、張幾大家族祖先來自南京應天府所轄的柳樹灣及上元縣等地,而董姓家族則是江蘇淮安人。董氏祖先在江蘇淮安時,曾與吳承恩家族是親戚關系,明代董氏族人在回江蘇老家淮安探親時,吳承恩曾專程趕到董家看望。在那時,大部分內地人對云南所謂“惡劣”、“蠻荒”的地理環境十分恐怖,所以把這里稱為“煙瘴之地”,吳承恩很感興趣的是,居然還有遷到云南活著歸家探親的親戚。當時,吳承恩已60多歲,剛從浙江長興縣任上退休回家。自幼喜愛神話故事的他,正著手收集資料打算創作《西游記》,這位董氏親戚講述的有關西莊村豬八戒傳說的故事,使吳承恩如獲至寶。據董氏后人說,當時吳承恩還有隨這位親戚進云南滇西游歷的打算,后來因為路途遙遠,加上自己年事已高而沒有成行。

明萬歷年間,小說《西游記》問世,發生在西莊村豬八戒娶親的故事,基本上被搬進了小說的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高老莊大圣除魔》的章節里。

傳說與現實

揭秘豬八戒的原型

那么,西莊村豬八戒的故事是如何產生的?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有沒有豬八戒的原型呢?

西莊村地處古永昌郡(今保山)的西北部,背靠大山。當時戴氏、高氏、董氏等幾大家族從江蘇一帶遷來時,這里原始森林茂密,野獸經常出沒,傷害人畜,給剛定居下來的南遷移民帶來很大的威脅。特別是西莊村南部的一個叫爛壩(后改名浪壩)的地方,原是由山谷往外延伸的一條河灘,一到大雨天便洪水泛濫,泥沙翻滾,沖毀村莊田地。那一個個翻起的泥浪,遠遠看去很像豬群在下面拱動。過慣了富庶寧靜生活的江南移民對這“洪水惡浪”十分恐懼,誤以為這一切都是傳說中的“豬神”在作怪,因此,他們一到農歷立夏季節洪水來臨之前,便向著這條河流祈禱,望“豬神”保佑平安,并許愿祝福:如果豬神不作怪,村民們可塑造神像,世代供奉。沒想到祈禱之后,這條浪壩“流沙河”真的再未泛濫過,于是,“豬神”崇拜的觀念便在移民心中深深地扎下根來。

那么,“豬神”又為什么會被命名為“八戒”呢?在對村里的一些口頭傳說及家譜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這其實和南遷移民對佛教、儒家文化的繼承有關。移民中的一些讀書人,為規范村風民俗,將佛教中的一些戒律理念歸納、演繹,制定出“酒、色、財、貪、、賭、、逆”八條戒律,簡稱為“八戒”,并將此寄托在“豬神”身上,教村民日日朝拜、時時銘記,以此純潔人際關系。由于“八戒”初創者對戒律作用的有意夸大、傳播,使“豬神”影響被逐步擴展、升級。以致到了后來,村民們把凡是懷疑“豬神”鬧過并造成災難的地方,都以“八戒”命名,如村后的山谷、巖洞,分別被取名為“八戒箐”、“八戒洞”。西莊村香火不絕、世代供奉的豬八戒廟,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而豬八戒高老莊娶親的故事也有現實原型。據村民講,當年確實有位王姓青年入贅高家——這個青年“日食斗米,力大無比”,曾空手制服過一頭瘋牛。他為人豪爽仗義,專好打抱不平,深得村民愛戴。隨著聲名逐漸遠播,王姓青年的力氣、仗義行為竟被村民將其與傳說中的豬八戒聯系起來,說他是“豬神轉世”, 才有這么大的膽氣和力量。

王姓青年在高家呆了10來年,后來離開村莊神秘失蹤。村民們都傳言他是“豬神”得道而去,并附會上一些佛教故事,說豬神已皈依佛門,往西方求取真經了。日久天長,于是高老莊遂被更名為“西莊”,以紀念高家女婿“西天取經”之意。

探訪遺跡:

八戒投胎洞里會嗑瓜子的魚

在《西游記》的描述中,豬八戒是投錯胎才變成豬的。而在西莊村旁邊的臥佛寺里,至今還存留著一個石花洞,村民們說,這就是八戒投胎的地方。

篇4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生 師生關系 教學技能 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45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努力為學生們的學習鋪好路,以便于使得學生們能夠在以后各個階段的學習中少走彎路,繼續保持領先。然而,新課改的實施,使得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樣更好地為學生們呈現有效的教學方案。這是目前為止,教師們在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教師的主要目的是教書育人。在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們也曾在教學中取得佳績,但是,成績屬于過去,未來的成功始終屬于有準備的人。面臨著新課改的新形勢,作為教師的我們,又該通過怎樣的努力來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繼而更好地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呢,在本文中筆者主要與大家一同探究這一話題。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們對數學這門科學產生興趣,培養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正確的做好新課改下師生雙方的定位工作,是有助于教師個人教學能力提升的一大前提和基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們學習生涯中重要的過渡階段,我們要努力的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們自覺地加強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最終有益于我們數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們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我們可以將數學教學進行生活化處理。在針對立體幾何的教學中,盡可能地應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助力教學工作,比如說圓柱體與我們的木桶之間的類比,長方體與我們的房子的類比等,這些將數學知識生活化處理之后的案例,將大大地有助于我們的課程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也有助于學生們更加迅速的理解課程知識,讓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感知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其帶有好奇感和求知欲,更好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同時,面對著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背景,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正確的為自己重新定位。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扮演的角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具有絕對的權威,而在當前的情況下,我們扮演的是學生們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導師”,而非決斷者,學生已經成為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主體,而我們的責任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去,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如果說學生們能夠在我們的引導下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去,那么,這也標志著教師的授課方式是成功的,這也將進一步促使教師沿著正確的道路更好地研究接下來怎樣上好每一堂課,最終將有助于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提升,于師生雙方都是有益處的。

第二,改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把握學生的心理,對學生們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給予更多的認可,減少對學生的指責和批評,這對于學生們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和教師個人教學業績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策略。師生關系處理得好c壞,直接能夠影響到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的高與低,同時也能夠影響到教師個人教學水平的高低。一般來講,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很好地助力教師上好每一堂課,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更方便更有益的指導,學生們也樂于聽這樣的教師上課,而師生關系相對比較惡劣的情況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將難以養成,學生們也很容易帶著情緒去聽老師上課內容,甚至出現搗亂或者不愿意聽的情況。這就告訴我們,為了更好地開展好當前形勢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教師需要努力地改善師生雙方關系,努力地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對學生們在校期間的生活做到多關心,這樣才能更好地助力我們傳遞知識,提升教學效度。當然,為了更好地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好的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助力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我們也要及時地捕捉學生的心理,對于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我們要本著表揚多于批評的原則,對于學生們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要多予以認可和鼓勵,大膽地引導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們在得到教師表揚的情況下,往往會更樂意加強這門課程的學習,而相反,如果說得到的是教師的指責和抱怨,那么,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很容易被打壓。這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為了學生們的學習考慮,也為了自身更好地開展好教育教學工作,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度,通過有效的點評方式,鼓勵和帶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師生互利共贏的良好教學效果。

篇5

關鍵詞:名著閱讀;中考考點;學生興趣

我在農村學校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已有幾十年,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事例讓人對初中語文的學習狀況感到擔憂與無奈。現將自己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幾個案例總結出來以供教師學習交流,共同探討農村初中名著閱讀教學。

案例一:

在每年中考名著閱讀復習時,總有九年級學生這樣問我:“老師,曹雪芹是干什么的?他是女的還是男的?”我愕然了……

案例二:

在近年,我決定從九年級開始就對學生的名著閱讀進行提早布置、安排,以下是一節名著閱讀課的師生對話。

師:“不論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去學習,尤其文學作品中的名著閱讀對大家的學習、生活、人生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陶冶我們的情操,感化我們的人生……老師問一下大家在課外都看過什么名著呢?”頓時課堂沸騰了。

生:“亮劍”“士兵突擊”

生:“青盲”“宮心計”

生:“步步驚心”“神話”

……我不知所措。

案例三:這是一節介紹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的閱讀課。

師:“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文學名著,其中古典小說非常有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國的四大名著有什么?”

生:《西游記》《水滸》

生:《三國演義》

師:“還有一部誰知道?”

……許久的沉默,無人回答。

以上幾個案例真實地發生在我的身邊,足以說明我們農村學生名著閱讀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閱讀現狀令人擔憂,這不是個例而是在農村初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名著的傳承,教師要認真分析、探究,找出適合農村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但是,從案例可以看出,農村初中學生在名著閱讀上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能主動閱讀名著的中學生很少,很多人干脆就選擇了不讀。對于農村初中學生這個問題就更為突出。調查表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單憑自己的興趣和閱讀水平造成的。二是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那么作為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何創新名著閱讀教學,教給學生一些有用的知識呢?

一、選擇推薦合適的名著

學生的閱讀有其年齡的特點,他們的認知、分析能力還不高,對作品的選擇和閱讀自然存在著種種不足。因此,教師就要結合教學大綱推薦一些優秀的篇目。

1.要求依據七~九年級語文教材附錄“名著導讀”的導讀文字了解作者介紹、寫作背景、內容梗概等,并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

2.要求學生課外閱讀一些文學名著。2011年、2012年《中考說明》中的附錄三:名著閱讀重點考查的課外讀物《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記》《水滸》《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3.將名著閱讀和中考考點對接,有針對性地閱讀,還可以將名著與電視、網絡結合起來,熟悉名著中的開篇詞及重要詩詞,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節、回目或梗概,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綽號和典型語言等,從而凸顯積淀文化和應對考試的雙贏。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

1.選讀。讀書要有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以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閱讀方法各種各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不僅是為了“有助于學習語文”,更迫切的是“為了中考”。所以,在此提倡初中學生適用的資料性閱讀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種根據個人喜好與研究,將精美難得的資料摘抄下來分類保存,以供閱讀、品味、引用的資料積累方法。

3.讓學生獨立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在閱讀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自由閱讀的權力,放手讓學生獨立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去理解、去表達。不必擔心學生“讀不懂”或“讀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設計幾個問題乃至出幾個考題來“指導閱讀”,勢必影響學生領略名著風采的熱情。要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加以理解和體驗。

三、培養初中生閱讀名著興趣的方法

1.開展讀書會。一般每周一次,教師提前布置閱讀任務,確定時間和內容。在固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探討讀書感想或筆記,然后讓負責人將學生的言語摘錄下來辦成專欄,進行展示。

2.開展朗誦賽。有的文章不僅僅要讀,而且還要朗誦。讓學生選擇一些優秀的詩詞、詩歌片段配以音樂進行誦讀。

3.課堂拓展,課外延伸。這是采用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上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拓展,要將節選自名著的課文講得精彩生動,以此吸引學生閱讀原著。

四、在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指明閱讀方法,并以寫促讀

1.要教會學生靜下心來,深入到作品的內部,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2.教會學生不求甚解。

3.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讀、朗讀、瀏覽、賞析、圈點、摘錄、批注、比較等。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漁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當學生習慣用某種正確的方法解讀文本時,學生就擁有一把打開名著大門的鑰匙,能夠自由地進進出出,將里面的風景看個究竟。

4.在閱讀實踐中我們也常常看到有的學生為顯示自己的閱讀能力,看書的速度很快,結果連文章的大概內容都不知道。同時,要使讀書落到實處,還必須讓學生多寫、多練。

篇6

中學教材中大量名著的涌現,是教學改革中可喜的現象,但是當代作家畢飛宇在評價語文教育時認為,“質疑教材依然是不夠的。在教學中,教材的重要性遠遠不及教師”[2]。于是,怎么教,就成為名著教學中的頭等大事。下面,我以“四大名著”為例,闡釋對中學視野下的名著教學的認識、實踐和思考。

一、把握學情,處理好學與讀的關系

關于“四大名著”,當代學生有很多渠道去接觸。比如“名著導讀”類書籍都有關于四大名著的內容梗概和基本評價,四大名著全部都拍攝過水平較高的影視劇作,也全部亮相于央視“百家講壇”等電視欄目……中學階段的學生對這四部作品,缺乏的不是了解,而是閱讀。我曾經對自己所帶班級進行過名著閱讀的調查,大部分學生沒有對這四部作品本身進行過完全閱讀,他們對作品的了解途徑多是“道聽途說”,少部分學生依據個性、興趣讀過其中的一二部,如喜歡歷史的男生往往讀《三國演義》,喜歡文學的女生則只熱衷《紅樓夢》。

學生對名著的這種認知情況,就是“四大名著”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起點。一方面,學生“道聽途說”式的了解,給名著教學打了一個基本認知的基礎,使得教學可以直接在較高的層面進行開掘,如《水滸傳》無需介紹梁山泊的人物框架,可以直接切入到人物形象與命運關系的思考;但是閱讀的誘惑來自信息的陌生化,事先的了解又可能使學生對繼續閱讀或學習作品的興趣流失。因此,教學過程要注意揚長避短,要依據學生已有的閱讀基礎,避免進行重復解讀,而力求探究出新鮮的內容;用新鮮的闡釋,來吸引學生將“四大名著”的閱讀進行到底――這就是以學促讀的閱讀方式。

比如高二年級選修教材《大戰紅孩兒》,講述的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情節;可是作為文本閱讀,對于多數學生卻可能才是首次。因此,要引導學生在已知的情節脈絡之外去尋找小說的魅力,如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形象,精彩典雅的語言,時隱時現的宗教意味等。讀出這些,《西游記》在學生眼中才不是少兒讀物,而是“文化小說”。如此學生才會驚嘆《西游記》之博大精深,才能形成強烈的閱讀動力,這樣的教學才能“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3],才能進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4]。

有些教師在學生剛升入中學進行調查,發現只有幾位學生完整讀過“四大名著”,就慨嘆當代學生經典閱讀之匱乏。其實這個要求提得太高太早了。“四大名著”全部運用古典白話(周汝昌甚至認為運用的是文言文),很少會有學生在小學階段去讀“四大名著”的原作。因此,明確“四大名著”教學中學和讀的關系,中學教師才更容易以教促讀的職責和使命,中學課堂才有更切實的目標和收獲。

二、立足課堂,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

“四大名著“全部為近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可是中學階段的名著閱讀,全部是萬字以下的片段節選。這樣,教學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課文節選與整部作品篇的關系。單講節選,內容未免單薄、局限,全局性的主題等難以呈現,節選的部分也未必能和學生的已有閱讀經驗產生呼應;多講整篇,枝節錯雜,課堂目標難以呈現,教學也容易流于梗概介紹,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造成傷害。

我的思考是,以點帶面,以節選部分的精讀帶動整部作品的閱讀;節選是重點,全篇是拓展,在對教材文本的重點解析中發現名著的整體魅力,并且做到對整體有所言有所不言,給學生留下回味、探索的余地,實現“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教學藝術。比如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小說欣賞》中的《情真意切釋猜嫌》,單純看節選部分,重點就是通過黛玉和寶釵的對話,表現二人互訴衷腸的真摯友情;但是名著節選的教學一定還應當承擔樹立全篇意識的職責,從這一視角去看,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正處在釵黛由猜疑到不疑的轉折點上,此之后的黛玉和寶釵的關系由對立趨向統一,評論界“釵黛合一”理論即由此產生;但是“釵黛合一”的理論一直也備受質疑,這同樣可以從節選文本找到依據,在“金蘭契互剖金蘭語”的部分,寶釵的語言點到即止,即使是其中最動情的“我雖有個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也并不是剖腹之語;再看黛玉卻是深刻剖析自我內心“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里藏奸”“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互訴衷腸的一段,黛玉一片真情,而寶釵有所保留,后者是“青春的純潔范圍之內的心計和世故”[5]。這段選文就體現了二人“理性”與“靈性”的不同的個性氣質以及由此決定的不同命運走向。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模式,而是串聯起了課文、《紅樓夢》原著和紅學評論的全局模式。

三、提要鉤玄,處理好多和少的關系

中學語文教師本身對名著特別是“四大名著“是懷有深厚感情的,但是教師又普遍認為名著很難教授。其難點不在于沒東西挖掘,而恰恰在于可開拓的角度、可借鑒的信息、可依據的手段太多了。以《紅樓夢》為例,脂硯齋、王國維、、、俞平伯、顧頡剛、張愛玲、周汝昌、劉心武等人,都是紅學研究繞不開的研究家,他們為《紅樓夢》的解讀從評點、索隱、考證等角度開拓了情節、形象、語言、版本等諸多領域。同時,這些名家的觀點也往往齟齬、矛盾,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段,傳統觀點都認為寶黛二人的“何等眼熟”,是因為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一段前情往事,但是考證派周汝昌卻認為“賈寶玉與神瑛侍者是兩回事”[6]。

一方面“四大名著”信息繁多,另一方面中學課時限制,就決定了對“四大名著”這樣“無盡的話題”無法展開無盡的探討。繁多的信息,對教師的挑戰是巨大的,第一要充分占有資料,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的諄諄忠告:“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夠應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如果我知道的東西比我教給學生的東西多20倍,那么我在課堂上的思想和語言就不知不覺地是針對學生而產生的,免得讓學生受教師的“創作的痛苦”的折磨,使他們能不太緊張地感知教材。”[7]教師的備課充分,才能有勇氣去面對“賈政是什么官職?”等突發的問題;第二要巧妙整合資料,不要把師生互動的中學課堂,變成傳授文學評論的講座。下面以《曹操獻刀》為例:

《曹操獻刀》是高中選修《中國小說欣賞》第一課,關于曹操,之前學生體會過《觀滄海》《短歌行》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英雄形象,也體會過“楊修之死”中嫉賢妒能的形象,也看過白臉臉譜的“奸雄”的形象;而《曹操獻刀》集中體現的是他的多疑性格。這時教師可以相機設計問題:“為什么詩歌中的曹操、戲劇中的曹操、《曹操獻刀》中的曹操形象如此不同呢?”由此就可以得出曹操性格的豐富性,正如易中天所說:“他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復雜、形象最多樣的人。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而這種豐富性格在《三國演義》整部作品中都有充分表現,由此就構成了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第一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曹操。羅貫中筆下的曹操不只是詩歌或史書中的單面形象,而是“能臣”與“奸雄”于一身的豐富復雜、動態發展的立體形象――這就是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對文學的巨大貢獻,這種貢獻是詩歌、史書所無法比擬的。這樣,通過問題的設計實現了節選文本到長篇名著的輻射,是比較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

四、推敲文本,處理好“質”與“文”的關系

《論語》有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作品的文采和本質要相協調才有美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四大名著,文本本身可以看作“質”,而隨文本產生的故事演繹、影視劇作等附屬產品等可看作“文”。

調動閱讀興趣是引導中學生閱讀名著的重要手段,而形式鮮活的影視作品恰以其形、聲、色的特點更容易吸引青少年讀者,并且學生也是常常懷著對這些影視作品的興趣走入“名著”學習的課堂的。教師如果過分擔心沖淡文本,而完全排斥這類藝術形式,首先會在情感上讓學生產生疏離感,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各類語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影視的本質是娛樂,而不是思考,臺灣學李敖甚至把電視成為“成批制造傻瓜的機器”,如果教師完全拱手將課時讓給影視劇,那么就是語文對電視娛樂的甘拜下風。如何把握使用的“度”,才是問題的核心。

《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1期《把握敘述視角,傾聽人物心聲》一文,將《林黛玉進賈府》將授課的重點之一定在“傾聽”二字上。“鳳姐出場”部分的教學設計利用了電視劇《紅樓夢》片段,不出現畫面,單純播放聲音,完全讓學生在“傾聽”中實現與作品的心靈對話。這份設計雖然在《課標》之前形成,但是這位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非常值得借鑒。

篇7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一)推薦適合的、學生喜歡的讀物

1.根據學生實際推薦讀物。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可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卡通、動漫等活潑有趣的讀物;中年級的學生喜歡情節曲折、生動的故事,可推薦他們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這些讀物便于學生讀懂,讀得有收獲,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閱讀的快樂。高年級的學生喜歡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內容,可推薦他們讀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讀物,讓學生能從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擴大了知識視野,形成了良好的語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語文素養,也讓學生感受到了閱讀其樂無窮。

2.根據教學需要推薦讀物。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也有助于語言的積累,更重要的是養成了閱讀習慣,培養了閱讀興趣。如學習了《赤壁之戰》,推薦閱讀《三國演義》和自讀課本中的《游赤壁》;讀了《景陽岡》,推薦閱讀《水滸傳》;學習了《美猴王》,推薦閱讀《西游記》;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推薦《安徒生童話》……另外,可推薦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各類書報雜志,譬如,《少年文藝》《青少年文摘》等,這樣學生就不至于盲目濫讀,更不會因為讀不懂而產生畏難厭讀情緒。

(二)閱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1.讀一讀、畫一畫

學生讀書后,總有一種想表達的沖動,根據小學生喜歡涂鴉的特點,可以嘗試著讓孩子畫出所讀的故事情節,當然要配有文字說明,然后不定期地舉辦畫展,讓學生互相欣賞畫作,從而感受閱讀的成功和創作的樂趣。

2.讀一讀、演一演

小學生有著很強的表演的潛能和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所讀改編成課本劇、童話劇等,并且要利用班隊會進行課本劇、童話劇等的表演,創造一切機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3.讀一讀、講一講

講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所以要經常開“故事會”,給學生提供講說的機會,為了激勵學生,每次可以評出“故事大王”。

4.讀一讀、比一比

朗讀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所以要經常開展詩文朗誦會,比一比,誰朗讀得最棒,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良好語感。

5.開展讀書匯報會

利用班隊會等課余時間,不定期地舉辦讀書匯報會,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地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最喜歡的人物、情節,最感動的片段,讀書的感受體會收獲等。

(三)組織學生觀看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等

隨著《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搬上熒屏,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高漲,我們抓住這一契機,在班級中開展“看電視,讀名著”的活動,鼓勵學生交流自己觀賞的感受和見解,并在閱讀課上對其中的經典段落進行閱讀賞析,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水平。讓學生通過觀賞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從而感受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以上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最大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生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二、加強閱讀的指導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閱讀的能力、自學能力,讓他們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才能得益。在推薦好書的同時,應加強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的方法主要有:

1.朗讀。《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的時間指導朗讀,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開始嶄新的每一天,在書聲瑯瑯中度過愉快的每一天。

2.默讀。默讀是大腦對文字的反映,只運用眼睛和大腦兩個器官,從而理解文字的意義,整個活動在人腦內部默默進行,省去了口的發聲和耳朵的監聽,因而速度就快得多。默讀時也忌唇讀,因為唇讀雖然不發出聲音,但同樣也會影響閱讀速度,默讀時,可以邊讀邊思考。

3.精讀。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用這些作品為材料,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4.略讀。不要求對讀物逐句逐詞地進行閱讀,而是著眼于關鍵段和重點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讀物的思想脈絡、觀點見解。往往采取跳讀的方式,由段首掃視段尾,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進而把握全文主旨。

5.瀏覽。瀏覽就是對全書的“內容提要”、“目錄”做一個大致的瀏覽,了解全書梗概,以便確定是讀全書,還是選擇部分章節學習。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實踐作業 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這充分說明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語文實踐提高學生理解語文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近年來,人們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已有很大進展,但是,在學生作業練習方面,機械、重復的識記練習還大量存在。反復的聽、讀、寫、練雖然能夠識記大量語文課本知識,但難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難以孕育實踐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如何使語文作業走出反復操練的泥沼,讓它飛揚學生的個性?下面談談在實施實踐性作業中的幾點體會:

一、創造課本,開發創造智能

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利用課文材料設計了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想象訓練。這種憑借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豐富內容,還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誘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智能。

1.仿寫。借助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在仿寫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征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斷。如《迷人的張家界》主要寫了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這篇課文在構段方式上是從整體到部分,在寫法上運用了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文后,我要求學生按這種構段方式運用這兩種描寫方法來寫一處家鄉的美景。

2.續寫。此舉要求學生根據原文的敘述,合理推敲故事的發展趨向。這種形式的練筆,能夠培養學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學生的想象引向縱深。如學了《去年的樹》后,讓學生想象寫:化為了燈火的大樹在聽完小鳥的歌聲后,心里會有哪些話想對小鳥說?你能代他說出來嗎?請你以大樹的身份給小鳥寫一封信……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二、超越文本,拓寬知識面

在教學實踐中,應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拓展性布置課外閱讀作業,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1.預習性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通常在課前進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探究性的閱讀。這樣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又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了閱讀實踐。如上《猴王出世》一課前,由于課文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就讓學生選讀《西游記》的有關章回。

2.課文內容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延伸性地閱讀有關資料,參與語言實踐。比如學習了《魯濱遜漂流記梗概》后,學生被魯濱遜的那種勇敢堅強、不怕困難、學會生存的精神所感動。教師抓住時機布置學生閱讀語文選學讀本中的《魯濱遜漂流記》。讀完故事,魯濱遜的堅強意志、學會生存的事跡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更全面、更進一步地了解了魯濱遜 。再讓學生深入到魯濱遜的內心世界,寫一寫魯濱遜在荒島上會想些什么。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從學生心理特點入手,將語言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言語表達需求,使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表達欲,從而實現語言與精神共生的目的。這種創造性的拓展延伸,深化了課文內容,給課文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

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例如:在學習了古詩《鳥鳴澗》、《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后,在班上開展“古詩朗誦會”:第一,讓學生對學過的古詩進行整理,按詩歌所學內容分類,可按季節分,也可按詩人分,還可按年代分,看誰讀的古詩多。第二,向大家推薦一首你最喜歡的詩,介紹詩歌的作者,說說你最喜歡的是哪句、喜歡的原因。第三,選你最喜歡的方式展示古詩,如書法、做書簽、畫畫等。這些實踐活動,既達到了運用知識去認識同類事物、擴大知識范圍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語文實踐活動,彌補了單純的課堂教學的不足。

篇9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赤壁之戰第二年,周瑜欲奪取荊州,卻被諸葛亮搶先,即一氣。

《三國演義》幕五十五回:周瑜本想把孫權之妹嫁給劉備,以此把劉備扣下,并逼迫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反中諸葛亮之計,“賠了走人又折兵”即二氣。

《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周瑜向劉備討還制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敗,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不久命喪蘆花蕩即三氣。

憑著記憶中的故事梗概來到長安戲院的后臺,狹長的樓道里,道具和服裝的大箱子一個個敞開著,里面羅列著各種色彩鮮艷的服裝、道具等。服裝師們或在臺案上熨燙整理服裝,或檢查著道具的細節,不斷有三三兩兩勾了臉的演員在樓道間找著屬于自己角色的服裝搭配,一切靜默有序,一場大戲的序幕即將拉開。

京劇服裝作為京劇表演藝術的特征之一,為表演創造角色的外部造型,按行當而劃分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等,各自有各自的具體使命,供演員塑造不同環境下的不同人物和不同心情,在色彩和紋樣上,又用上五色、下五色以表現富麗堂皇的場面或貧困交加的人物身份和心緒。

大衣類中的服裝名稱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他服飾配件。二衣的服裝名稱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剖子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他配件。

常見劇中人所帶各種各樣的胡子,在京劇中稱作“髯口”,又稱“口面”。髯口不僅是作為遮蓋演員演唱時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一種刻畫人物心情與神態的藝術工具。演員通過如理髯、甩髯、抖髯、掏髯、摟髯、卷髯等藝術表演,用優美的身段造型。來刻畫人物的心性。髯口還可以通過其形狀、樣式、長短、疏密及顏色來表示劇中人的年齡、身份、容貌和所處的境遇。髯口的色彩主要有黑、黲(即灰色)、白三種,一些行貌怪異、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紫、藍色的。

京劇中的臉譜往往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而采用具體色彩。紅色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黑色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而臉譜的描繪著色方式又有以下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用手指將顏色揉滿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紋理輪廓,是一種像真性的臉譜。京劇《三國演義》戲中的關羽所揉的紅臉,是按照小說、評書所描述的關羽面容而設計的,表示關羽面如重棗。臥蠶眉,單鳳眼和七星痔。

勾臉:是用毛筆蘸顏色勾畫眉目面紋,填充臉膛色彩,成為五光十色的圖案

有的貼金敷銀,華麗耀炫,光彩奪目。京劇《西游記金錢豹》中的金錢豹即用勾臉,臉膛貼金,腦門上勾豹頭形花紋,臉蛋上勾金錢圖形,成為一種復雜的花臉。用以表示豹的兇猛。

“勾臉”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如上所述,代表臉譜的一種類型,另一種是指在臉上勾畫臉譜的手法,在臉上畫勾、抹、破各種類型的臉譜時都用筆來勾畫,揉臉的眉目面紋也常用筆來勾,因此勾臉也就成為在臉譜上勾畫臉譜的通稱。

抹臉:是用毛筆蘸白粉把臉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這一類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種飾偽性臉譜。又稱粉臉。《三國演義》的曹操在京戲中是奸雄。用大白粉臉,臉上全涂白色。

破臉:是指左右圖形不對稱的臉譜,揉、勾、抹三種臉中都有破臉,是一種以貶意為主的臉譜。小說、評書中說宋朝初年的開國功臣鄭子明雌雄眼,相貌丑陋,鄭子明是京劇中采用破臉的典型人物。

隨著劇院朋友的講解,進而推開一扇厚重的房門,一位著白衣的男子正對鏡上妝,專注地在臉上揉粉、勾抹著色彩,時不時挑起眉端望鏡中的自己,又不斷地修整著臉上的色彩邊際和線條,仿佛在完成一幅工筆畫的勾勒和渲染……

大幕拉開,隨著京胡有韻致的響起,一聲高亢婉娓的唱腔響徹整個劇場。引起一陣叫好聲和掌聲。側幕暗淡的光線下,是候場演員一張張粉墨的面孔,或金雞獨立的壓腿,或抑腔抑頓地小聲念著唱詞,或踱著步擺個水袖,抑或和我一樣專注于臺上的光影聲色,靜動騰移,高唱低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同臉譜、不同角色的輪番出場,他們在濃墨淡彩的聲與形、情與景的故事里,忘情地唱、念、做、打,訴說著皇叔的仁愛,孔明的智慧,子龍的勇武,翼德的粗莽。北京京劇院著名小生包飛演繹周瑜,嗓音寬亮,文武雙全,在悲喜之外賦予了角色更大的魅力。

隨著劇情的延伸,迭起,一個個唱腔優美、念白圓潤、做功精彩、打戲逼真的角兒們每每大汗淋漓地下場,都會被一群工作人員簇擁著更換服裝,遞水,扇風,補妝擦汗……

篇10

[關鍵詞]引導 山區中學生 名著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名著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可以從中獲得很多有益的啟示。正如所說:讀《三國演義》,可以領略到諸葛亮口戰群儒的風采;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讀《西游記》能學習孫悟空的疾惡如仇……許多名著內容豐富,結構巧妙,情節精彩,主題深刻,是文學之精華。因此我認為:教師如能引導學生到名著里遨游,讓名著知識伴隨學生,定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活躍思維,陶冶情操,發展能力。可在經濟落后,條件較差的山區中學,老師應怎樣引導好山區學生進行名著閱讀呢?這是重要而又難執行的任務。下面,談談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點思考與方法。

一、根據現狀要創建閱讀名著條件

1.山區中學生名著閱讀的現狀

目前山區中學生在名著閱讀中存在令人憂慮的現象。主要表現為:⑴教學資源缺乏,不能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經調查,學生除了作文選之外,其他書少得可憐,有的甚至一本都沒有。多數學生的父母長期外出大工,無法直接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指導。山區鎮連一家正規的書店都沒有,就是想買書、租書,也沒地方。⑵很多家長和部分教師只熱衷于教科書,只重視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課外名著閱讀教育或不允許學生閱讀課外書籍;⑶缺乏興趣。大多數學生喜歡聽流行歌曲、看動畫片、看球賽或電視劇。而對名著卻不感興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導,名著難以理解,特別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國名著,許多青少年無所適從。

因此,對于山區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問題,我們在高度重視之余更應明確: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通過有效途徑,來開辟學生學習的新天地,開拓學習知識的新領域。

2.利用一切資源,創建閱讀名著條件

⑴是以學校的圖書室為主要陣地,鼓勵學生到讀書室借名著來閱讀;⑵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找或借,湊幾十本書。學生就可以有書可讀了;⑶利用上網查看。個別同學家有電腦的,并提醒學生上健康的網站如:教育服務網等;⑷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家長聯系,如:用至家長信,讓家長了解閱讀名著的好處,贏得家長的支持,盡量為子女提供名著書籍與閱讀時間。

二、培養興趣,使名著閱讀成為學生的強烈愿望

“興趣意味著自我活動。”要讓學生樂于讀,自愿讀,把名著閱讀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1.教師和同學推薦名著的好片斷讀給大家聽,或選取一些合乎學生心理特點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蔣門神》等。讓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節。創造機會讓同學們自己把喜歡的名著閱讀材料向同學們介紹。這樣做有利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還可起到促進大家多讀書,發揮讀好書的作用,形成榜樣和競爭的力量的氛圍。

2.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名著閱讀,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運用歇后語、名言警句、人物介紹和名著知識競賽等。形成學生學習強烈的心理動機,從而引發學生閱讀名著興趣。

3.開展名著閱讀比賽和成果展覽。我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外閱讀評比表”,一月進行一次小結,一學期進行總結,看誰讀得多,看哪個小組讀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動課等時間,讓學生通過朗讀、背誦、知識競賽、講故事、談讀后感、講與課文相關的知識等形式匯報閱讀的成果,以檢驗大家的閱讀效果。這樣,既可檢查學生名著閱讀的效果,也可激發學生名著閱讀的熱情,又能讓學生主動、自覺的閱讀名著。

三、指導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

1.輕松讀得,富有實效。培根在《論求知》中說過,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我們也可對名著閱讀的方法大體分為兩種,即略讀和精讀。略讀,就是簡略地讀,涉獵性地讀。要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看目錄、讀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斷讀等方法來了解圖書、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有用的信息。則要采用精讀的方法。精讀,可以理解為積累性的閱讀或探究性的閱讀,更注重內容的內化和運用。精讀時應引導學生采用品讀、背誦、摘錄、等方法促進對精讀內容的理解、積累乃至運用。精讀和略讀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精讀往往建立在略讀的基礎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書,常常是先瀏覽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過逐步了解、感知才會發現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讀的內容。比如當讀到某段話對自己人生有很大啟迪時,就可以細細品讀,深入感悟;如果讀到描寫百草園景物的十分優美的語句,對自己習作有幫助,不妨把它摘錄下來,背一背。這樣,略讀和精讀有機結合起來,既能保證有較大的閱讀量,又能確保閱讀的效果。

2.制作讀書卡。⑴作摘抄。將讀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節、名言警句、分類地抄在卡片上。經過選擇、抄錄,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財富,以便日后查閱、使用。⑵作批注。隨讀隨在字里行間加上各種符號,在正文、兩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記憶。⑶作筆記。這是與寫作練習結合的一種方法。閱讀后,寫出提要(或提綱)、讀后感等,把閱讀所得加以提煉、概括、系統、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讀書筆記,如《隨感錄》、《名言警句》等。這樣從中真實地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提高文學素養。學生就可在閱讀的質和量上協調發展。

總之,山區語文教師應正確引領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把通向語文知識名著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引領學生逐步學會打開這扇知識的大門,讓名著伴隨學生左右,體驗名著閱讀的樂趣,使山區學子從中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文能力,并養成終身讀書的習慣,從而收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張俊.如何引導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2]魏海松.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