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表現的社會理想思索
時間:2022-05-07 03:15:00
導語:西游記表現的社會理想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反映的是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即便是出自文學幻想的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仍然離不開現實生活,它們也是以作者對社會現實所掌握的見聞材料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理解作為創作基礎的。《西游記》…這樣的神魔小說,也不可能不在它的故事情節中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作者的某些生活經歷和情感態度。盡管經過作者頭腦的藝術發酵以后,這些經歷已經變形,但是只要認真考察總還會發現作者有意無意所留下的蛛絲馬跡。無論是在群眾集體創作西游故事的過程當中,還是作者取熔傳說獨創偉篇的個人創作過程當中,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某些思想的影響和支配。這些觀念既是時代的反映,也是作者個人觀念(或集體觀念)的沉淀。《西游記》成書于明代中葉,其作者目前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是吳承恩,本文從此說。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生活年代約在1504至1582年間。他出身于一個由小官僚降為小商販的家庭,屢試不中,仕途坎坷,做過一年的縣丞,隨即被人誣陷下獄,這些使他徹底看透了那個黑暗的社會。家庭環境和個人經歷造就了吳承恩“迂疏漫浪,不比數于時人”的性格。吳承恩長期生活在社會的下層,他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心理,理解他們的感情。明代中葉幾位皇帝長期不理朝政,政治日益腐敗,宦官專權,權臣攻訐,統治階級日益腐朽,農民起義連綿不斷,統治危機全面暴露。
作者在這種社會條件下,雖滿腹經綸卻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只有把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改革社會的理想凝聚筆端,寄寓于自己所刻畫的藝術形象中。《西游記》中唐僧雖是欽定的取經者,但小說的實際主角卻是孫悟空。作者通過對孫悟空的刻畫,寫活了這個魔、神、人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孫悟空是魔,是因為猴子的生物屬性真實而又生動地體現在他的身上,他的外形是孤拐面、凹臉尖嘴、兩腮無肉、羅圈腿、拐子步、活脫脫的-N猴子相。這種以獨特外形的魔的形象出現的孫悟空,才真正是引起讀者閱讀期待的原因之一,試想如果孫悟空沒有猴子的外形,他還能如此強烈地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嗎?孫悟空又是神,他有“降龍伏虎,踢天弄井”的手段,他有七十二般變化,他會駕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云,他會使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達一萬三千八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這種神的形象便于作者寄托社會理想,如果孫悟空缺少這樣的神通,他就無法讓讀者產生美好的藝術想象。同時孫悟空也是人,人的喜怒哀樂的心理狀態,樂觀詼諧的性格,以及好勝好名、好戴高帽的特征他一概具有。正是具有人的特征才使孫悟空的形象顯得如此地真實,更加有利于作者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試想如果沒有人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這一藝術形象還能如此強烈地引起我們的共鳴,在我們的腦海如此長久地延留下去嗎?無疑孫悟空這個富于幻想的藝術形象包含著我們所能理解的社會內容,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那么在這個藝術形象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社會理想呢?
一、惟才是用的治國理想
《西游記》以前七回為界,大體上分為兩個部分,前七回著重寫孫悟空與神佛的矛盾斗爭,從第九回起著重寫孫悟空保護唐僧勇斗妖魔鬼怪的取經故事。在前七回孫悟空是一個勇于反抗的英雄形象,他出世那時就曾“目運金光,射沖斗牛”,后來經過泛海學藝,習得驚天本領,大鬧龍宮、地府后引起了天界的注意,玉帝才在太白金星的勸導下招他上天為官。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孫悟空是個英雄,但他首先是個有才能的人。他憑借敢于冒險的精神,發現了水簾洞,為眾猴造福,才被推舉為猴王。他憑借廣大的神通,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大鬧冥府,勾除了猴類的生死單;大鬧天宮,打得“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大天王無影無蹤”(第7回)。有人認為前七回孫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明代農民起義的反抗精神,筆者對此卻不敢茍同。孫悟空大鬧龍宮是為了取得趁手的兵器,換句話說是為了取得適合他才能的武器裝備。即使孫悟空不取這金箍棒,它放在龍宮中也是塊廢鐵。更何況孫悟空和龍王是鄰居關系而不是被統治和統治之間的關系,怎么能說是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反抗精神呢?在生死關系上孫悟空和閻王雖有被統治和統治的關系,但長生不老的權利是任何神佛都有的,為什么擁有不低于神佛神通的孫悟空卻不能享有這一權利呢?孫悟空和玉帝倒是有被統治和統治的上下級關系,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原因是“玉帝輕賢”,沒有尊重他這個“天生圣人”。第一次請他上天,只安排他作了個未入流的“弼馬溫”,他自然不服:“老孫有無窮的本事,為何教我替他養馬?(第4回)”第二次請他上天,依著他給了個“齊天大圣”的空銜,卻“有官無祿”,不讓他參加蟠桃大會,他才偷酒盜丹,反出天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不僅從來就沒有從制度上否定天界神佛的統治,甚至還一直向往“高遷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寶篥中”(第3回)。因此前七回中孫悟空所反對的不是一種社會制度,也不是統治階級,而是玉帝的“甚不用賢”,他所追求的僅是與自己才能相稱的社會地位,即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我的價值。小說第九回以后則描寫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艱難過程。在取經路上,孫悟空繼承了鬧天宮的精神,和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作了頑強的斗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如果沒有孫悟空的得力保護唐僧是無論如何也到不了西天的。他仍然是一個“才人”。在這里孫悟空是一個“才人”形象,而唐僧則是一個有目的、有理想的潔身自好的“賢君”形象,“才臣賢君”正是到西天取得“真經”的原因。孫悟空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滿腹詩書的“才人”,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卻無施展的空間,于是就把懷才不遇的孤憤之情都內化到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中了,通過孫悟空的通天神通寄托了自己和邪惡勢力作斗爭,改造現實社會的崇高理想,把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做到的事情都淋漓盡致地宣泄到小說中。
二、渴望政治清明的社會理想
西游記所描寫的天界和人界,實際上沒有一塊干凈的“樂土”。天宮和地府看上去似乎十分神圣威武,其實卻在神圣威武的外衣下,隱藏著腐敗和丑惡。就連最高領導也難免其中:玉帝不明事情原由就罪及鳳仙郡百姓,三年滴雨未下;佛祖身邊的親娘舅大鵬怪下界為妖。取經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大部分都是有來頭,有后臺的。文殊菩薩的青毛獅子,菩賢菩薩的白象,觀音菩薩的金鯉魚,彌勒佛的黃眉童子,太上老君的司爐童子……都是取經路上的攔路者。更甚者,佛祖還要替自己的妖怪舅舅說話,唐僧在獅駝嶺遇難時太白金星就對孫悟空說:“那妖怪一封書到靈山,五百阿羅都來迎接。一紙簡上到天宮,十一個大曜個個相欽。四海龍王曾與他為友,八洞仙長與他作客。十代閻羅以兄弟相稱,社會城隍以賓朋相愛。(第74回)”雖然孫悟空和這些妖魔鬼怪進行了堅決地斗爭,但每當這些有后臺的妖魔鬼怪束手就擒,或是死到臨頭時,他們的后臺就會降臨現場進行庇護。或是輕描淡寫地僅僅說是自己的疏忽大意;或是委過于人,說是某某神仙的指使;或是把問題轉嫁到取經者的身上,說“你們師徒的磨難未完,應該受難”。孫悟空對神佛的這種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孫悟空就對太上老君這位道教的最高神圣縱手下下界作亂進行諷刺:“你這老官,著實無理,縱放家屬為邪,該問個管束不嚴的罪名。(第35回)”即便是對自己的最高領導一如來佛祖也不忘諷刺他是妖怪的外甥。妖魔鬼怪及其后臺一一神或佛這些幻想的藝術形象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當時社會那種官官相護、徇情枉法、貪贓行賄的黑暗腐敗現象的反映。西游記盡情地嘲弄了天界神佛的昏庸腐敗,批判了人間統治者的殘暴荒淫,這實際上也是對現實世界統治者的嘲弄和批判。隨著明代前期清平政治的結束,國力的衰弱,統治者為了更多的貪欲,往往利用幫兇爪牙肆意壓迫剝削勞動人民,這也是明代中葉宦官專權、奸臣當道的原因。當然《西游記》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也肯定加入了宋元下層人民的一些感情色彩,但無論何朝何代勞動人民反對邪惡勢力、反對腐敗的愿望卻是一致的。孫悟空對這些妖魔鬼怪的斗爭以及對神佛的諷刺反映了作者對邪惡勢力的強烈不滿。諷刺是因為不滿,而不滿腐敗行為就是要求統治者對自身的行為有所反省,對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腐敗行為進行整治,達到政治清明的目的。作者理想中的政治清明可以從唐僧取經的目的探知,唐僧取經的目的用他自己對唐太宗的話說是:“貧僧不才,愿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求我王江山永固。(第l2回)”這里的“江山永固”,指社會穩定、政治修明、經濟發展的社會狀態。這種理想的政治狀態正是作者在作品中隱含的寫作目的。
三、尊佛抑道的宗教理想
《西游記》是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小說,里面描寫佛道兩教的內容很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待佛道兩教的態度截然不同:宣揚佛教,貶抑道教。在小說中佛教諸神的神通比道教諸神的神通大得多,對太上老君孫悟空可以盜丹砸爐,但卻逃不過如來的手掌心。孫悟空保唐僧的終極目的就是求取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衍”、解救唐朝百姓于水火之中的“真經”。而且作者的化身一一孫悟空最后還被封為“斗戰勝佛”這些都可以看出作品是在宣揚佛教。那么作品為什么要宣揚佛教呢?
我們知道小說描寫的西天“極樂世界”是在一個遙遠的國度,唐僧師徒走了十三年,這樣的國度實際上是作者理想寄托的世界一一夢中的桃花源,而且在佛教世界中孫悟空(作者的化身)得到了保護唐僧取經的重用,但在傳統的道教諸神系統中,孫悟空雖經自己的努力爭取得了有官無祿的齊天大圣的高位,卻仍不被重用,只是在害怕他生事的情況下,才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土地做的事情一一看管蟠桃園。在作品中也并不缺少以第一主人公孫悟空為口吻的諷刺佛教的內容。如孫悟空諷刺觀音菩薩道:“反使精邪摹害,語言不的,該她一世無夫!(第35回)孫悟空諷刺佛祖是妖怪的外甥,還諷刺他袒護阿南、伽葉兩位索要賄賂的傳經人。應該說這些諷刺內容和小說批判現實社會的主題是一致的,不過對佛教的批判和對佛教的宣揚相比是處于次要地位的。《西游記》中貶道的描寫處處都是。如孫悟空讓八戒把三清像扔進廁所:“那里面穢氣畜人,想必是一個五谷輪回之所,你把他們逆在那里去吧。(第44回)”孫悟空在取經路上斗爭的對象有不少是被昏君崇信的妖怪所變的道士:烏雞國的道士算盡機關篡奪王位;車遲國的道士權勢熏天,意謀國柄;比丘國的道士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心肝做藥引子。但這些圖謀不軌的道士的行為顯得愚蠢而可笑,其結果當然是被孫悟空一一翦除。這也象征著披著道教的外衣,從事罪惡勾當的邪惡勢力的圖謀是不可能得逞的,必然被代表正義的力量所打敗。《西游記》的貶道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吳承恩生活時代的兩位最高統治者一一明武宗和明世宗都是佞道的皇帝,他們迷信道士,深居宮中,長期不理朝政,日夜祈禱,服丹藥,求長生。一伙奸佞之臣憑道術取媚于上,如嚴嵩就是因善寫青詞而受到重用,長期把握朝政,胡作非為。更甚者道士邵元節曾被擢為禮部尚書,道士陶仲文被擢為少保禮部尚書。嘉靖十九年,太仆卿楊最上疏勸世宗停止迷救信活動,被打死在獄中,第二年監察御史事楊爵上疏批評世宗崇道也被打死獄中,就連上疏救楊爵的主事周天佐、御史浦宏也被打死。這些由崇道帶來的黑暗現實,吳承恩當是耳熟能詳的,這應當是作品批判道教的一個現實原因。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尊佛抑道實際上也是作者寄托理想,批判現實世界的一種藝術手法。結論盡管《西游記》在思想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宣揚宗教活動,贊頌因果報應等宿命論思想,但是對孫悟空這一人見人愛形象的塑造,也表現了作者所要積極追求的社會思想。孫悟空具有非凡的本領,他不但藝高人膽大,而且還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優秀的協調能力。孫悟空體現了明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了反壓迫的正義力量,也是作者自身社會思想的寄托,表達了作者通過自身才能改造現實社會的崇高理想,把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做到的事情讓孫悟空在幻想的藝術世界里來完成。
孫悟空對妖魔鬼怪的抗爭也投影式地反映出明代人民對社會邪惡勢力的反抗斗爭。作者把惡劣的行為和品質賦予了這些動植物幻化而來妖魔鬼怪,他們嗜殺成性,搶劫掠奪,霸占一方,淫蕩無恥,玩弄陰謀,他們是危害社會的明代惡勢力的象征。那么為何上天不去懲罰這些妖魔鬼怪呢?并且有的妖魔鬼怪他們的罪惡行徑受到了神佛的縱容?為何佛法無邊的我佛如來不去用五行山壓住這些妖魔鬼怪?甚至許多神佛還和大多數妖魔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暗中為他們撐腰。這隱晦曲折地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他們上下勾結,互相包庇,殘害人民,這體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政治現狀的不滿,要求對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腐敗行為進行整治,達到政治清明的目的。
《西游記》在揭露現實的腐朽、政治黑暗的同時,還對道教進行了嘲諷,對道士行了抨擊。作者的這種諷刺和抨擊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明代皇帝極好道教,他們迷信道士,長期不理朝政。為此作品特意安排了九個人間國度,寫了許多作惡多端的道士,其中沒有一個是好道士。這些描寫影射了道士的妖言惑政,帶有明顯的規勸意味。實際上這也是作者寄托理想,批判現實的一種社會思想。
- 上一篇:縣質監局規范外出學習考察通知
- 下一篇:縣質監局法治質監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