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代表作范文

時間:2023-04-04 19:1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居易的代表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的意思是不想別的事,靜下心來,就會感覺窗子有清風吹來。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消暑詩》。白居易的詩歌體裁廣泛,形式多樣,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壇占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出生于今河南新鄭,沒有背景、家境一般,二十八歲就考中進士,得到拔擢,年少氣盛,有詩為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官居翰林院學士,左贊善大夫,有“詩魔”之稱。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他死后,唐宣宗親自寫詩悼念。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劉禹錫為官一生,清清白白,他關心黎民百姓,要求革新,因此得罪了權貴寵臣。公元824年,劉禹錫被貶謫到大江北邊的和州當通判。按當時規定,通判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和州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見劉禹錫傲岸不俗,不買他的賬,便多方刁難。知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沒有埋怨,撰寫一副對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辨。”這個舉動氣壞了知縣,又令衙內書吏將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改為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便將其住房再度調到城中,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在這樣的環境里,劉禹錫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曾創作出大量的詩歌。他的《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浪淘沙》極富民歌特色,是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白居易曾尊其為“詩豪”,并與其交往甚多。說到他們的交往,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故事。公元826年,劉禹錫從和州罷官返洛陽,白居易從蘇州歸洛陽,兩人在揚州相逢共飲。席間白居易贈劉禹錫一首詩,對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為自己的類似經歷而嘆息。對于白居易的安慰,劉禹錫寫了一首酬答的詩。這首詩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使用。

在我國古代詩壇上,劉禹錫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聲譽,是與他早年所悟的禪意分不開的。小時候,劉禹錫曾隨父親在嘉興居住一段時間,經常去吳興拜訪著名禪僧皎然和靈澈。據劉禹錫的《澈上人文集紀》中記載,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他后來的詩歌創作影響頗深。劉禹錫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很多年以后,他還說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片言可以明百意”是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坐馳可以役萬景”是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通過錘煉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精巧自然,另一方面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

篇3

【關鍵詞】白樸;《墻頭馬上》;白居易;《井底引銀瓶》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09-03

《裴少俊墻頭馬上》,亦作《鴛鴦簡墻頭馬上》,是白樸的代表作之一。劇中的故事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井底引銀瓶》。由原來的敘事抒情詩到元雜劇,其間必然會產生一些變化。因此,雜劇作品《墻頭馬上》對樂府詩《井底引銀瓶》的傳承與創新就成為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是一首遭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女子的怨歌,詩作真實反映了一對青年男女從私奔到離別的悲劇過程,并揭示了造成這場悲劇、尤其是女性不幸的根源。在唐代,奔之風甚盛。白樸的雜劇《墻頭馬上》的背景就在“唐高宗即位儀鳳三年”,白樸將“墻頭馬上”“瓶沉簪折”等細節鋪展開來,并把原詩中模糊的人物形象加以明確,通過多種手段將一首樂府詩改編為一出情節豐富、內蘊深刻的雜劇作品。

一、故事發展順序

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全詩以被棄女子的口吻展開,在感嘆自己的愛情像“瓶沉簪折”般破滅之后,便沉浸在對美好過往的回憶中。在少女時代,她天真爛漫,“舉動有殊姿”;一日,“墻頭馬上”,男女二人一見傾心,私定終身;誰知這樣的日子并不幸福,公婆以“聘則為妻奔是妾”為由,對她“頻有言”;最終,她不得不面對被休的命運,更為可悲的是“其奈出門無去處”;最后兩句氣氛凄涼,既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憤的吶喊,更是對后世癡情女子的忠告。

白樸的《墻頭馬上》則按時間的先后,敘述了裴少俊與李千金的愛情悲劇。裴少俊外出買花栽子,與李千金“墻頭馬上”一見鐘情,私自結合。李千金為了愛情隨裴少俊私奔,在裴家后花園匿居七年,并生育了一對兒女。不幸的是,終被裴尚書發現,遭棄歸家。后裴少俊高中,想與其破鏡重圓;裴尚書也得知她是官宦之女,向她賠罪,但被李千金厲聲拒絕。最終,迫于一雙兒女的苦苦哀求,李千金才答應與裴少俊重歸于好。劇作雖以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結束,但是其中的悲劇意蘊依然撼動著讀者的內心。

二、情節的增加

由一首篇幅簡短的詩歌到一出情節完整、人物形象豐滿的雜劇作品,白樸在情節的設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雖然《井底引銀瓶》這首樂府詩的體裁是敘事詩,但受篇幅的限制,情節較為簡略,出現的人物也不多。在雜劇《墻頭馬上》當中,增加了許多故事情節,同時劇作里的人物也極為豐富。

首先,雜劇交代了裴少俊出游的原因:他受父親的吩咐外出買花栽子。這就為裴、李二人的相遇作了鋪墊。墻頭馬上一相遇,裴、李二人便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白樸將兩人四目相對之后的心理活動描寫得十分細致。裴少俊先是一驚,后不禁感嘆:“呀!一個好姐姐!”李千金見到裴少俊,也發出“呀!一個好秀才也”①的贊嘆。“你看他霧鬢云鬟,冰肌玉骨;花開媚臉,星轉雙眸。只疑洞府神仙,非是人間艷冶”,字里行間流露出李千金對裴少俊的愛慕之情。隨后,裴、李二人互傳簡帖以表情愫。這中間增加了丫鬟梅香這樣一個角色。小梅香打趣李千金,謊稱要將簡帖送與老夫人,李千金慌得手足無措。這就為劇作增添了些許喜劇色彩,使得讀者會心一笑。李千金與裴少俊私會的事情被嬤嬤覷破,嬤嬤給出兩個選擇:“第一件且教這秀才求官去,再來取你;不著,嫁了別人。第二件就今夜放你兩個走了,等這秀才得了官,那時依舊來認親。”李千金為了愛情,選擇與裴少俊私奔。

第三折是全劇的,七年的匿居終被裴尚書撞破,李千金的命運便急轉直下。白詩并沒有交代女子被趕出門的經過,但在白樸的劇作中卻有詳細的描述。劇作先是寫裴尚書撞見了端端與重陽。小孩子的純真、老院公的極力遮掩都增強了作品的喜劇性。掩瞞不住,李千金便吐露了實情:“妾身是少俊的妻室。”裴尚書氣急敗壞,責罵李千金的私奔行為,并讓她“將玉簪向石上磨做了針兒一般細”,“再取一個銀瓶壺來,將著游絲兒系住,到金井內汲水”。最終,“簪折瓶墜”,夫妻分離。白樸緊緊圍繞原詩中的“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兩句,將這樣一個愛情悲劇演繹得栩栩如生。

白居易運用銀瓶、玉簪兩個意象來暗指美麗的少女。銀瓶、玉簪都是美麗、珍貴的物品,潔白美好。引銀瓶于井中,磨玉簪于石上,對銀瓶、玉簪來說,都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因此下文引出“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美麗的少女與一個男子自由結合,現在卻不得不離他而去,這正如玉簪折、銀瓶沉一樣,注定是要發生的。白樸《墻頭馬上》中的李千金,不顧一切地與裴少俊私奔,但在殘酷的封建教條的束縛下,她始終不被封建家長所承認,最終也免不了被棄的遭遇。

在白居易的詩中,這位自尊的女性最終決定離開夫家,卻奈何“出門無去處”。縱然故鄉的父母依舊在,但因悲羞而歸不得。這樣的結局使全詩籠罩在一層悲涼的氣氛中。白樸的雜劇對這個結尾做了改動,用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來結束整個故事。李千金被棄后回到洛陽,盡管父母雙亡,但“遺下的幾個使數和那宅舍莊田,依還的享用富貴不盡”,只是想念兒女的心難以平復。而且,裴少俊后來高中,想要與她重歸于好。裴尚書也賠了不是,請她回家。最終闔家團圓。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白樸的《墻頭馬上》對原詩的改動,較為突出地體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白居易的詩中,除被棄女子之外,其他的人物,如與她一見傾心的男子、嚴苛的公婆都是一筆帶過。但在白樸的劇作中,原來模糊的形象都被明確化了。除李千金、裴少俊、裴尚書等主要人物之外,甚至嬤嬤、老院公、端端、重陽等次要角色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一)李千金

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美麗、多情卻又命運悲慘的女子形象。她容貌秀麗,“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她善良多情,“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她對愛執著,“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她自尊自愛,“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在這種情況下,她選擇離開夫家。一句“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含著她的多少悔恨!白居易筆下的這位女子是勇敢的,為了愛情,她敢于同傳統的封建禮教進行抗爭;然而她又是懦弱的,在封建家長的逼迫下,她沒有反抗,只得離開。在那個時代,像這樣一個自主追求愛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會受到歧視,就是回到娘家,也會被自己的父母兄弟所鄙棄。殘酷的封建禮教就是這樣摧殘著人們。這樣的女子注定悲慘一生。

白樸將白居易筆下的女子定位成對愛情至誠,同時又性格剛烈的李千金。她是一個大膽、真誠的女子,敢于傾訴自己對愛情的向往:“我若還招得個風流女婿,怎肯教費工夫學畫遠山眉。寧可教銀缸高照,錦帳低垂;菡萏花深鴛并宿,梧桐枝隱鳳雙棲。”當她透過那矮墻,看見馬上風度翩翩的美少年,便一見傾心,一句“呀!一個好秀才也”流露出她對裴少俊的愛慕之情。“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愛別人可舍了自己”,為了愛情她可以不顧一切。與少俊的私會被覷破后,面對嬤嬤的質問,李千金毫不遮掩:“是這墻頭擲果裙釵,馬上搖鞭狂客。說與你個聰明的奶奶,送春情是這眼去眉來。”盡管她念著母親年高,不忍割舍,但還是選擇隨裴少俊離開。“你道父母年高老邁,那里有女孩兒共爺娘相守到頭白”,她心意已定,無人能動搖。

李千金在裴家后花園匿居七年之后,終被裴尚書發現。面對裴尚書的責罵,李千金據理力爭。“你比無鹽敗壞風俗,做的個男游九郡,女嫁三夫”(裴尚書),“我則是裴少俊一個”(李千金);“可不道‘女慕貞潔,男效良才’;‘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你還不歸家去!”(裴尚書),“這姻緣也是天賜的”(李千金)。這幾組對話將李千金的勇敢、對愛情的誠摯表現得淋漓盡致。

后來裴少俊高中,特來認她;裴尚書也來賠不是。雖然她對裴少俊的愛一如既往,但為了自尊,她厲聲拒絕:“你待結綢繆,我怕遭刑獄。我人心似鐵,他官法如壚。你娘并無那子母情,你爺怎肯相憐顧?”“我本是好人家孩兒,不是人家婦女。也是行下春風望夏雨,待要做眷屬,枉壞了少俊前程,辱沒了你裴家上祖。”她用被休當日裴尚書責罵她的話來進行反駁。最后也是由于心疼一雙兒女,才答應與裴少俊和好。她癡情卻并不為情所困,為了尊嚴,她寧肯放棄愛情。

(二)裴少俊

在白居易的詩中,并沒有詳細地描寫男主人公。只四句“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似乎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個重情之人。我們也不清楚男主人公在女子被驅的事情上持什么態度。但在白樸的劇作中,裴少俊的形象卻十分鮮明。他重情卻又懦弱。面對父親的責罵,他并沒有與李千金并肩作戰:“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為一婦人,受官司,情愿寫與休書便了,告父親寬恕。”縱然他也怨父親:“父親,你好下的也!一時間將俺夫妻子父分離,怎生是好?”這樣無力的抗爭怎能保住他與李千金的愛情?高中之后,他想與李千金重做夫妻。李千金譏諷他“那三昧手能修手模,讀五車書會寫休書”,裴少俊卻將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這是我父親之命,不干我事。”這樣一個懦弱書生自然不能成為李千金的堅強后盾。

(三)裴尚書

裴尚書,封建家長的典型代表。在白居易的詩中就可看出,無情的封建家長是這出愛情悲劇的直接制造者,“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他們的抱怨、責罵使得女子不堪重負,只能選擇離開。在白樸的劇作中,封建家長的代表就是裴尚書。他不承認裴、李二人的婚姻。在他心里只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是正當的。他懷疑李千金是優酒肆之家的女子,蔑視她的私奔行為。但當他得知李千金是官宦家的女兒時,那虛偽的嘴臉就暴露了出來:“兒也,誰知道你是李世杰的女兒。我當初也曾議親來,誰知你暗合姻緣。”很明顯,致使裴尚書賠禮道歉的理由僅僅是李千金的身份、地位。裴尚書之前的一本正經與之后的媚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對封建禮教的虛偽也有了清醒的認識。

四、主題的深化

白居易在詩前小序中說:“止奔也。”詩人的主要意旨在于勸止青年男女私自結合。唐代,奔之風盛行,男女關系混亂,白居易對此深為憂慮和不滿。因此詩人在最后給出了忠告:“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告誡那些一見鐘情、暗合奔的少女,這種關系如井底引銀瓶那樣脆弱。

白樸的《墻頭馬上》深化了作品的主題。他并沒有對李千金的私奔行為提出質疑,相反,通過他的塑造,李千金敢愛敢恨的性格更為深入人心。她敢于同殘酷的封建教條作斗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她有著強烈的自尊心,面對封建勢力的壓迫決不妥協。劇作更是對無情、殘酷的封建教條的一種抨擊。因此,白樸的《墻頭馬上》具有更深層次的韻味。

綜上所述,白樸的《墻頭馬上》在傳承白居易《井底引銀瓶》的基礎上,從故事發展順序、情節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題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揭示了更為深刻的社會現象,將一出“瓶沉簪折”的愛情悲劇演繹得出神入化。

注釋:

①本文所引用的《墻頭馬上》原文均出自王學奇主編的《元曲選校注(第一冊?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參考文獻:

[1]王學奇.元曲選校注(第一冊?下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白曙敏.白樸《墻頭馬上》對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的情節改造和主題升華[J].語文學刊,2010(02).

[3]鄭琛.從主題的悲劇性看《墻頭馬上》對《井底引銀瓶》的繼承和發展[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6).

[4]傅艷華,付興林.白樸雜劇對白居易詩歌的接受與發展[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5]吳永萍.試論《墻頭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劇色彩[J].社科縱橫,2006(10).

篇4

主題詞:衛校;語文教學;新說

G633.3

現如今,國家提倡國學。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總計四冊,包含許多國學內容。唐詩宋詞是國學中最為耀眼的、最為璀璨的明珠。從李白的《將進酒》到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都可以從水系的譜系脈絡角度劃分歸類。打破冊數限制,我們沿著水系的迷蹤溯流而上,可作如下解讀:

一、衛校語文教學的長江譜系

長江包括楚江、荊江、潯陽江、揚子江等地段別稱的干流,還包括岷江、涪江、澧水、沅江、資水、湘江等支流。涉及的詩人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商隱、杜牧、劉禹錫等;宋朝的有蘇軾、王安石、柳永、楊萬里、陸游等,他們或吟詩或作詞賦描摹歌頌秀美江山,有的干脆辭官不做歸隱而寄情青山綠水。

在我們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語文教材里,情系長江譜系的文化大咖是李白和蘇軾。

1.干里楚江天際流――李白與長江的情緣

李白不僅是熱愛祖國的道德模范,也是廣交天下朋友的旅行家級的鐵桿驢友,更是情系祖國壯麗江山的國際文化名人。

復習小學至初中的文化知識,李白描繪謳歌長江譜系的詩作俯拾即是。例如《峨眉山月歌》:這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表露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而因為迎送友人,李白的詩在贈友的同時,往往又與祖國的秀美山川有不解之情緣,確乎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一點是其他任何詩人所無法企及的。如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李白的《贈汪倫》、《望廬山瀑布》、《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沒有一首離開過長江流域的山山水水。

2.雪浪千堆淘英雄――蘇軾的“長江勝景圖”

正像李白的詩達到唐詩最高峰一樣,蘇軾的藝術成就則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屢遭貶謫且貶得最遠的一位文壇泰斗。蘇軾的詩詞恰如其人,豪爽、豁達、樂觀向上,他在被貶的任上,一面理政一面整山治水,一面又吟詩填詞作賦為文,人與自然結合到蘇軾的程度,確乎達到了“物我無間”的境界!

蘇軾為在故鄉的岷江是長江的正源而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正流露出一代文化大咖對長江的執著的民族情結。豪邁奔放的感情,坦率開朗的胸懷,是蘇詩蘇詞蘇賦蘇文浪漫主義的基調。而作為豪放派詞的開山鼻祖,最能代表蘇軾一代豪放派詞風的,恰是他老人家揮毫寫下的歌詠長江的鴻篇巨著,選入第二冊《語文》教材的,當然是他的為人們所傳誦的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從如椽大筆描繪出一幅巖崖峨峨、雪浪重重的“長江勝景圖”之外,又破天荒地在詞中塑造了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儒將周瑜這一典型歷史人物的形象,于寫景詠史中抒發了無辜被貶、壯志難酬的概嘆,真可謂是一石三寫、一舉多得。把長江攝錄得如此波瀾壯闊、聲形并舉的詩詞確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無怪乎俞文豹在《飲劍錄》中要重重涂上幾筆呢。

唐李白、宋蘇軾以外,涉足長江的另一位超級明星非三星拱照“李杜白”中的白居易莫屬。我們第二冊《語文》教材選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情,“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意境,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一道成就了白居易詠嘆長江譜系的千古絕唱!

白居易《琵琶行》之外,吟唱長江的詩歌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暮江吟》、《憶江南》等等。從長江譜系角度,杜甫的《聞官軍伐河南河北》、《登高》;崔顥的《黃鶴樓》;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無不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開詳述。

二、衛校語文教學的黃河譜系

黃河包括黃河干流以及洮河、渭河、涇河、洛河、汾河、泗水等支流。上古的黃河只稱河,流域內水土尚未流失,人們在水草豐美的黃河流域繁衍生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我國第一本詩集《詩經 周南 關雎》即是最好的明證。

僅就唐詩宋詞而言,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王安石、陸游等都與黃河有著濃烈深切的情緣。

1.天上來水水不塞――李白與黃河的情緣

李白的江河情緣本來就是最濃重而不可分割的,在此再重續前緣,接著將李白與黃河的不解情緣說開去。李白是將黃河描述得最為壯闊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典型代表首推被選入我們中等衛生學校第二冊《語文》教材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作者用黃河起興,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煙波浩淼、奔騰不息的黃河雜糅一處,可謂是心有千千結、意冗萬萬重!類似的還可接到初中的《行路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 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該詩雖透露出幾多失意,幾多彷徨,但就像冰期的黃河終會融釋一樣,一切的不如意又會像不舍晝夜的黃河水一樣一去不返。

篇5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典詩詞 情感教育

一、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語文課堂教學過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應試壓力影響,不少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古典詩詞的方式顯得呆板單一和過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激情。有的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非常重視講授古典詩詞的考試重點,重視其工具性的特點,卻忽略了古典詩詞蘊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詩詞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難點的文言句子、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句子翻譯等等。同時,在教學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靈活性,總是簡單地進行逐字講解,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低頭“快快抄寫”,把古典詩詞的鑒賞課變成了文言文的讀寫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也變得功利和浮躁,難以體會古典詩詞的情愫。

2.忽視了高中生與古代作家間的時代距離

古典詩詞雖蘊含深刻,但由于時代久遠,那種時代的“代溝”就橫亙在高中學生與古代作家間。無論是作品的形式,還是內容的表達,都會給現代的高中生帶來一種距離感,一種陌生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簡單、直接地理解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更難以直接明了作家通過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為何要表達這種情感的緣由。同時,古詩詞的字面理解、押韻對偶等方面對高中生來說,都是較難理解的,障礙較多。這本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進行精心的引導,但仍有不少教師卻忽視了這個問題,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例如,在教學《離騷》這首楚辭時,雖然《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但由于“楚辭”興起于戰國時期,年代久矣,這樣的“楚辭體”、“騷體”對高中生來說很是陌生,理解起來也有障礙。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沒有加以注意和恰當的引導,對于課文《離騷》節選部分的學習,學生是難以真正理解和體會到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的。

二、將情感教育有效地滲透到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策略

1.提高教師個人教學專業素質

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效將情感教育滲透到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作為古詩詞情感教育的實施者,就不能單靠空洞的說教,還應該有扎實的教育教學專業技能,良好的個人教學魅力,要深入鉆研教材和教學資料,挖掘閱讀教材中更深層次的情感因素。同時,教師要靈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導,為學生與古典詩詞間搭建一個良好的橋梁,讓學生們可以真正地接觸到那些經歷了時間洗禮的璀璨的古典作品,豐富學生們對古典詩詞的知識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教師要先深入研究這首詩的特點,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詩歌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情懷,深入賞析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想想學生怎樣會更容易理解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會詩歌的美質和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想學生怎樣才能更好地超越時間和文體的隔閡,有效地學習這首詩,進而設計教學活動。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確切地體會到,李白“夢游”是通過一個離奇變幻、自由壯偉的極樂夢境,表達自己對自由樂土的向往和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丑惡,詩人借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也正是這種追求自由的內心要求,使詩人蔑視權貴,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2.革新教學觀念和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手段

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效將情感教育滲透于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需擺正自己的心態,更新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時俱進,以學生為本,重視人文性。此外,還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陶冶情感。將教師個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詩詞的境界中,切身去體會,取得一種和諧統一。這樣,可以讓自己在教學時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表情等營造特定的氛圍,將古典詩詞中的情感與現在高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溝通起來,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通過反復吟誦和現代多媒體技術,促進聯想,視聽結合,激活思維,讓學生體驗和豐盈情感。例如,在教學《琵琶行》這個作品時,教師要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在導入部分,一邊徐徐說來:“《琵琶行》這首詩早在白居易在世時就已經風行全國。”唐憲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詩中曾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到了清代,學者張維平也盛贊此詩,他在詩中寫道:“楓葉荻花何處尋,江州城外柳陰陰。開源伐取無人繼,一曲琵琶唱到今。”這些都形象的說明《琵琶行》這首詩流傳之遠,影響之大。與此同時,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關于白居易的個人介紹,重點介紹進諫貶謫、文學主張、新樂府運動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紹重點,便于學生感知詩人,理解課文。這樣讓學生邊看邊思考,通過想象去感受那樣的一種“同病相憐”的苦悶。

【參考文獻】

[1] 文娟. 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對學生古典情懷的培養[J]. 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8).

篇6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詩人開篇就提到這么一個事實:被放逐到凄涼的邊遠地區已近二十三年了,無限悲涼地感嘆道,自己正當將有所作為的二十三年,就這樣在巴山楚水中棄置過去了。“巴山楚水”,這個原型意象的使用,一方面使得詩更加凝練含蓄,另一方面又不動聲色地寫出了作者心底的悲涼,這一意象的使用,大大擴大了詩的內容含量。“凄涼”一詞,寫出了貶謫生活的環境險惡和內心的孤寂苦悶;“二十三年”,則點出了在外的時間;“棄置身”,暗示了自己在外的原因是被皇帝和朝廷所拋棄。此句片言可以明百意,明顯采用了春秋筆法,在字里行間飽含了作者的感情,實際上是無一字不悲。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思念故友卻不能相見,如同向秀吟唱《思舊賦》;回到故鄉,物是人非,如同王質持爛斧歸來。此句中運用了兩個典故,即“聞笛賦”和“爛柯人”,貼切地表現了作者在棄置時期對故友、故鄉的思念和現在歸來時感到的世事滄桑和恍如隔世。由此不難看出,劉禹錫在邊遠地區時的艱難:曾經無話不談的好友被迫分開,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不能相見;遠離故土親人,久不相見,回鄉時已物是人非。此句中的“鄉”,亦可以理解為京都朝廷。劉禹錫不在京已近二十三年了,此時已經一無所有,朝廷政治遠非他離京時的狀況,對現在的朝廷知之必不多。所以對即將面對的朝廷和新皇帝心中一片茫然,又因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伸展,悲從中來。故以“爛柯人”自比,對一齊遇貶的同僚們也只好“空吟聞笛賦”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之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幅多么矛盾而又和諧的畫面!卞孝萱、吳汝煜對此句的理解是,作者以“病樹”“沉舟”自比,認為即使自己成了沉舟和病樹,世界依然是美好的,社會也照樣前進。而楊景龍則認為,“千帆”“萬木”指打擊永貞革新集團后春風得意的權貴。對這兩種看法,筆者持懷疑態度。此詩是作者從被貶之地回到京都過揚州而作,揚州又位于長江之畔,極有可能看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真實場景,而此景又與他心中不平之氣和曠達之情產生了共鳴。故在此將此景及由此悟出的哲理,贈樂天以共勉吧。如果非要說此句有所寄寓的話,筆者更傾向于用“沉舟”“病木”,指打擊永貞革新集團后春風得意的權貴們。“沉舟”欲以其沉來擋住千帆之過,“病樹”欲以其病摧毀萬木之春,但一切歸于無效,正如權貴們欲以打擊永貞革新集團來阻攔歷史進步終將為歷史所拋棄一樣。這樣理解,似乎更合作者“久居困境而不磨其志”、到死堅持其政治觀點和進步唯物主義思想的性格,也更符合與下聯的銜接。

篇7

古稱別稱,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名稱和正式名稱以外的名稱。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涉及地名古別稱最多的莫過于《〈指南錄〉后序》,現在我們就按文天祥當時的北行路線和脫險行程逐一對號,適當拓展。

文天祥出使元營,在“戰、守、遷皆不及施”之時,加上“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因此到北關后不久就被軟禁“不得還”。北關,是南宋都城臨安的北門;臨安,即今天的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林升寫的《題臨安邸》,這里把“臨安”“杭州”并提,是因為早有“杭州”之名,南宋偏安于此才改名為“臨安”的。其實,杭州最初叫錢塘,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便是沿用古稱;所謂“錢塘湖”,當時釋為“杭州西湖”。杭州除了錢塘、臨安之稱外,還有“武林”之別稱。“武林”原是西湖西北面的山名,過去常以它代杭州,黃宗羲在《柳敬亭傳》里提到的《武林舊事記》,這“武林”就是指杭州。

為圖“將以有為”,文天祥忍辱與賈余慶等“并往”北上,“歷吳門、毗陵,渡瓜洲”,直至“復還京口”。吳門,今蘇州;周邦彥《蘇幕遮》中亦有“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句。毗陵,今常州。京口,今鎮江。因蘇州城西四十里,有座姑蘇山,所以人們又把蘇州叫做姑蘇,唐張繼有詩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野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至于“瓜洲”“京口”,古詩詞中亦多有所見。豪放詞人辛棄疾代表作題目就叫《京口北固亭懷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更是婦孺成誦:“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陸游《書憤》中也提到過“瓜洲”:“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可見,“瓜洲”地名,自古及今,一直沒變。

回到京口,文天祥得以逃脫,直奔真州――今儀征市――而來,本欲圖謀中興,不料維揚帥李庭芝聽信謠言,“逐之城門外”。“維揚”二字代表揚州,截取于《尚書?禹貢》里的話――“淮海維揚州”,姜夔《揚州慢》小序頭一句就是“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又叫廣陵,有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證。揚州還有個別名――江都,“順治乙酉二年,江都圍急”(《梅花嶺記》),此“江都”即揚州,而今江都是江都,揚州是揚州,江都縣屬揚州市轄管。文天祥在逃脫過程中,曾至海陵到通州。海陵就是今天的泰州,通州就是今天的南通,現在“南通縣”已改名為“通州市”,那是以“復古”來區別“南通市”的。

離開通州,文天祥順江東下,沿海南逃,在四明、永嘉上過岸,最后來到了三山。四明、永嘉、三山,即現時的寧波、溫州和福州。四明和三山,本皆山名,四明在寧波南面,三山在福州市內,又名九仙山,有二十四奇景,為名勝集中區。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擔任過永嘉太守,當年永嘉郡的治所就在今天的溫州市。順便交代一下,《〈指南錄〉后序》課文的插圖上標有“臺州(臨海)”字樣,而這篇序文未言及此地名,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里倒提到過,柔石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寧海在清朝屬臺州府,魯迅先生是照舊習慣說的。如今的臺州市轄椒江、黃巖、路橋三區和臨海、溫嶺兩市及玉環、天臺、仙居、三門四縣。

篇8

一、最雄渾的中秋詩詞——《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點評:張九齡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寫了這首詩。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點評:這首詩先寫中秋月*,再寫望月懷人,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三、最有邊塞味的中秋詩詞——《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點評:《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良人”)。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李白描寫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當然大部分不是寫中秋的。

四、最親情的中秋詩詞——《月夜》

(唐·杜甫)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點評: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后人借鑒。

五、最清冷的中秋詩詞——《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點評: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卻不是往年那個地方,自然,身邊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貶湓浦(pénpǔ,今*西九*),物是人非,故鄉不見,孤苦伶仃。詩歌清冷至極,悲苦無形。

六、最感傷的中秋詩詞——《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點評:作者蘇軾與其胞弟蘇轍(字子由)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如此賞心樂事,卻讓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詩歌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七、最著名的中秋詩詞——《水調歌頭》

(宋·蘇軾)

(*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辟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八、古詩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

(唐)權德輿

嬴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

涼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5《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6《中秋》

(宋)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篇9

關鍵詞:黃自;藝術歌曲;音樂風格;古典詩詞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74-02

黃自1904年3月23日生于江蘇川沙(今屬于上海市),是我國近現代重要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早年曾留學美國,回國后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培養了多名優秀音樂人才。黃自在聲樂創作方面卓有建樹,也有所革新,曾創作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另作有多首藝術歌曲,例如《點絳唇·賦登樓》、《南鄉子》,《玫瑰三愿》、《春思曲》等。1937年秋后,黃自辭去了上海國立音專教務主任職務,致力于《和聲學》、《音樂史》的編寫,可惜未全成,于1938年5月9日病逝于上海紅十字醫院,年僅34歲。

一、黃自藝術歌曲作品的分類

黃自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努力將西方的藝術歌曲作曲技法帶入到中國風格的藝術歌曲作品之中,為中國和西洋藝術歌曲創作技法的結合作出了巨大努力。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黃自先生藝術歌曲的魅力依然,它們仍是中國藝術歌曲作品中的精品。本人根據黃自選用歌詞意境的不同,將其進行了整理分類歸納如下:依據古典詩詞的意境創作的作品,如《點絳唇·賦登樓》(王灼詞)、《花非花》(白居易詞)、《山在虛無縹緲間》等;抒情性的藝術歌曲,如《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

二、黃自先生藝術歌曲作品音樂特點

1.古典詩詞。將中國古代詩詞的名稱和內容融于音樂作品的創作,是20世紀早期中國音樂家從事音樂創作的一種嘗試,黃自也不例外。他創作歌曲喜歡用意境深遠的古典詩詞。《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點絳唇·賦登樓》(王灼)、《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等,都是其作品中的優秀之作。這些作品呈現出以下共同的特征:一是歌詞均選用古代名家或根據名家詩篇改編的詞句,含義深邃、耐人尋味;二是歌曲旋律與歌詞意境緊密結合,能表現出歌詞的理念;三是規模較小,一般采用兩段體形式;四是在音樂的寫作上努力運用西洋的作曲技法,但不失中國古樸的音樂風格,做到了中西音樂的結合。例如1932年暑假,黃自創作了《山在虛無縹緲間》,歌詞由韋瀚章根據白居易同名敘事詩寫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作品旋律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采用道教音樂《清平樂》為原型,營造出虛無縹緲的氛圍;獨特的色彩性和聲,變化多樣的復調手法與表現內容緊密結合、融為一體,貼切地表達了歌詞所需要的意境。在創作技法上,《山在虛無縹緲間》的A段是兩大句加6小節補充的不方整樂段,B段是“一氣呵成”的樂段,聲部此起彼伏,直到最后一個字,才變成“同節奏”的織體寫法。作品伴奏并沒有運用常規的所謂“伴奏”織體,而是強調了各聲部的橫向運動,強調每個聲部的獨立性。黃自熟練地運用了對比復調和模仿復調的寫作方法,削弱了和聲功能對音樂的束縛,使音樂具有清新、古樸、深邃的風格。體現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美學意境。

2.抒情性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簡析。黃自藝術歌曲創作中還運用新體詩作為歌詞,注重抒情性和藝術性的結合。1933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出版了黃自的獨唱歌集《春思曲》,其中包括《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愿》三首作品,這3首作品作于1932年,均為黃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思鄉》由韋瀚章作詞,作品通過對早春景色的描寫,借景抒情表現出作者內心的復雜感受。《春思曲》音樂節奏采用12/8拍子,仿佛描繪春雨沙沙潤物細無聲的場景,同時作者又以此表達愉悅的心情。《玫瑰三愿》以玫瑰花為描寫對象,以擬人語氣表達了玫瑰花的愿望,實際是抒發個人的所思所想。這3首作品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首先在這3首作品的音樂創作上,黃自特別注重了伴奏的寫作。《思鄉》、《春思曲》的鋼琴伴奏采用了相對固定的音型,營造出特定的音響氛圍,并運用了頻繁的轉調,使歌曲的和聲色彩顯得異彩紛呈。《玫瑰三愿》的伴奏則更加豐富,除鋼琴外加入了小提琴聲部,伴奏的效果更加細膩,小提琴聲部旋律柔和多變,和演唱旋律有機結合,形成鮮明對比而又互相支持,宛如兩位美麗的少女在進行對話。其次,這3首作品旋律的寫作和歌詞意境能緊密貼合,對歌詞含義的表達形成有力的支持。更為可貴的是,黃自注重了旋律寫作和漢語文字發音的結合。例如在《思鄉》中,黃自對“柳”這個字旋律的處理就別具匠心。“柳”在漢語中發音是三聲,黃自在寫作時特意將“柳”字上的旋律音定為E、F、bA,這三個音連在一起正是漢語三聲發音的音調,雖然第一音E在此不起任何功能性的作用,但加入后會讓人感覺到非常順口,猶如在朗讀詩文一般,加大了演唱者藝術想象的空間。類似的例子在以上這3首作品中還有很多,體現了黃自深厚的文化功底。

通過以上對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音樂風格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雖然用的多為外國技法,可表達的都是當時中國人的情感,并沒有一味地洋化。其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曲調流暢、優美,歌詞與曲調的高度結合,聲樂與伴奏的高度結合,創作構思細致、集中,樂曲結構簡潔、嚴謹;同時在一部分作品里對音樂的民族風格做了種種創造性的探索。劉靖之先生在《中國新音樂史論》(上)中曾總結過:“黃自的歌曲深受喜愛的原因是由于他對詩詞的敏感和理解,并能使歌詞與旋律和伴奏緊密配合而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他對歐洲18、19世紀傳統的和聲和調性運用得恰到好處,簡潔而有效果;他的旋律動聽,不落俗套;他對曲體的掌握十分嚴謹而又層次分明;他的鋼琴伴奏部分繼承了德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傳統,既精練又能烘托聲樂部分。”這五點全方位地概括了黃自在藝術歌曲創作中的特點和成就。

參考文獻:

[1]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第1版.

[2]汪毓和.中國進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錢仁康.黃自的生活和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楊溢.黃自藝術歌曲創作者庶談[J].中國音樂學,2000,增刊.

[5]龔小平.談歌曲藝術再創作的原則[J].中國音樂學,2003,(3).

[6]黃洋波.試論藝術歌曲音樂形象的特征[J].中國音樂學,2003,(4).

[7]孫博.黃自聲樂創作中的寫作風格與技巧[J].樂府新聲,2002,(2).

篇10

(1)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2)三十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泄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3) 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

2、祝枝山

(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聰慧過人。弘治五年(1429)中舉,后久試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2)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與唐寅意氣相投,遭際與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并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名山藏》云: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

(3)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傖氣;小草則頓宕純和,行間茂密,亦復豐致蕭遠,庶幾媲美褚(遂良)公。

(4)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3、文征明

(1)文征明(1470.11.28日-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留有《甫田集》。

(2)文征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4、徐禎卿

(1)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后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