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名詩范文
時間:2023-04-03 10:0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居易的名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世情殤,弱水三千,輪回邊緣。
--------題記
刻骨銘心的愛,不過是指尖的華沙。
如期相約,清歌一曲寥落,
蒼崖云樹,纏綿幾世煙火。
弱水三千,只借幾念生之滅?
繁華過后,始終敗給了一句“對不起”,
無回便是無期,恨芳菲世界,
枉癡笑散人,苦于紅塵戀,
蒼茫云水天亦老,笑問誰是擺渡人,
醉語何年緣再續,嘆息紅塵情何物?
彈問紅塵滄桑,浮生惘然一夢,
歲月催破紅顏老。
畫卷上佳人絕配,眉宇間溫暖傾城。
千里云水煙,我獨守天涯,
只為看你顰笑憶腦海。
此生,
不為驚艷迷離,不為妖嬈一世,
只為心修得琉璃。
年華陌途,似水如流,
我在幻世的末年,轉山轉水,
只為在云水畔折筆相容,
篇2
“尚齒宴” 它的創始者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據《白居易集》卷三十七載:白居易于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一日,在洛陽白家履道宅邀請老年詩友相聚于“尚齒宴”上,飲酒賦詩。其中白居易和前懷州司馬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等皆年過70,故稱“七老會”。“尚齒宴”上不問官職,論年齡排座次,無拘無束。白居易有詩記其事。題為:“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稀有,因成七言六韻以紀之,傳好事者。”白居易為之作《七老會詩序》并留下名句:
“七人五百七十歲,
拖紫紆朱垂白發。”
同年夏,退居香山的白居易邀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等八人一同宴游,稱為“九老尚齒會”,該野宴稱“尚齒宴”,并繪九老圖像,寫上姓名、年齡,題為《九老圖》,各人賦詩紀念,白居易又撰寫了《九老圖詩序》。這九老年齡是:李元爽136歲、僧如滿95歲、胡杲89歲、吉皎88歲、劉真87歲、鄭據85歲、張渾77歲、白居易74歲。因白居易在洛陽龍門山之東香山筑有一座石樓居住,白氏自號“香山居士”,老友們常在香山聚會野宴,故后人稱這九位老詩人為“香山九老”。在香山“尚齒宴”上飲酒品茗,輪流賦詩,事后結詩集。其中有首詩云:
“手中無金莫嗟嘆,
樽中有酒且歡娛。
詩吟兩句神仍旺,
飲酒三杯氣不粗。”
這些老詩人真可謂安貧樂道、瀟灑自若之極。
“耆宿宴” 北宋參知政事、著名文學家李P(925-996)退居林下后,在京師開封定居,慕白氏之舉,邀當時耆宿故舊張好問、李運、宋琪、武允成、僧贊寧、魏丕、楊徽之、朱昂等八人,舉行“九老耆宿會”,其宴被命名為“耆宿宴”。當時文學家王禹所寫的《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中就記述了這次“九老耆宿會”與“耆宿宴”上飲酒賦詩的盛事。
“耆英宴”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著名詩人文彥博(1006-1097)居洛陽,與富弼、司馬光等13人共952歲,仿白居易“香山九老會”故事,設宴飲酒賦詩相樂,謂之“洛陽耆英會”,其宴命名為“耆英宴”.所謂“耆英”者,即“年高氣壯、不失英豪之氣也。”每人一詩,相互和唱,還請名畫家為之作《洛陽耆英會圖》記述此盛事,以示留念。
“真率宴” 北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著名史學家司馬光(1019-1086)曾邀六位老友聚會,七人共計515歲,名為“真率會”,其宴被命名為“真率宴”。所謂“真率”者,其意是“坦率、誠摯、返老還童、不存芥蒂。”宴席間歡飲品茗,輪流賦詩,其中頗有名句傳世。如:
“榆錢零亂柳花飛,
枝上紅英漸漸稀。
莫厭銜杯不虛白,
須知共力惜春暉。”
詩意表現出這些年老文人不甘衰老、勇闖百歲關的勃勃生機。
唐、宋時期的文人“四宴”:“尚齒宴”“耆宿宴”“耆英宴”“真率宴”的文人聚會歡飲,流觴賦詩,相互唱和并有畫家為之作圖以記盛事,有益于老年文人晚年怡情養性。正如他們賦詩所云的那樣:
“走馬斗雞非我事,
篇3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在這一曲隱喻很強的音樂演奏里,彈者滿懷凄涼,沉落江湖,孤身空船;邀者情殷,聽者入港;夜江寂靜,秋月如鑒,都在綿綿不盡的余韻之中。它真實地把讀者引入了音樂所展示的意境之中,使人如聞其聲,甚至似乎都有親臨其境之感了。
一首好詩的魅力在于,使你的視覺和聽覺都愜意起來,并且使心靈搖撼和波動起來。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寫琵琶女彈奏的情節是形象和聲音具佳的典型。人們讀了這段詩之后,不得不承認,既仿佛看到了一個憂心愁容的琵琶女的形象,又聽到了悅耳的令人心醉的琵琶樂曲。我們不難看出,《琵琶行》不僅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不朽的藝術性,更重要的是通過詩歌我們還可以看到白居易對樂器的性能、演奏的方法、音響的效果等方面精辟的見解,是我們研究唐代音樂的重要文獻。白居易非常喜歡音樂,同時也懂得欣賞音樂,而且還會親自彈琴。他有兩部著作《與元九書》和《論禮樂》集中體現了他的音樂思想。
首先白居易認為音樂是現實政治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中說:“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情者系于政”。集中表達了音樂是政治的體現。他又在《策林》六十九中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以情,然后興于嗟嘆,而形于詩歌矣”。作者認為音樂的產生是“事”刺激人的感情的結果,而“事”就是與國家和人民有關的重大社會事件,也就是現實政治的具體體現。白居易說:“唯歌生民病”,體現了作者主張歌曲應當描寫人民的痛苦和指責現實政治的弊病。這種見解在當時來說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進步意義,極其難能可貴。
由此,他從音樂與政治的關系提出要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又說“蓋政和則情和,情和則聲和,而安樂之音由是作焉。”他同時對那些主張取消民間音樂和專復“古器古曲”的極端復古派痛加批駁,他說“臣故以為銷鄭衛之聲,復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作者認為樂器只是發音的工具,而樂曲才是音樂思維所要表達的形象。
白居易特別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所以他也不贊成以唐玄宗為代表的最高統治者大搞民間音樂,白居易認為大搞民間音樂會增加人民負擔。他說:“故臣以為諧神人和風俗者,在乎善其政,歡其心,不在乎變其音,極其聲也。”他的這種強調改善政治,反對極端復古,反對統治階級過分的音樂享受是符合勞動人民利益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間音樂的發展。
在音樂的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階級標準問題上,白居易繼承了儒家的觀點。他認為“聲”對人有很強的感染力,他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他認為“和人心,厚風俗”才是音樂的根本目的。他在音樂美學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說:“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聲。”他明確提出了歌唱藝術的“聲”(聲音美)“情”(思想感情)兼備的原則。他反對當時流行的脫離作品的具體內容而去追求聲音美的形式主義觀點,這種美學思想對于今天來說仍然有借鑒意義。
但是白居易作為一個封建的士大夫和文人,他的音樂觀點仍然是從鞏固封建統治出發的。所以他提出“歌詩合為事而作”與“惟歌生民病”的口號,其目的無非是幫助統治者更好地進行統治。他另一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極力反對復古派的謬論,又極力推崇古樂,并要求“少抑鄭聲”限制民間音樂的發展。而他在音樂思想方面最大的偏頗的觀點是反對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是極其不可取的。
提到白居易,我們首先是把他當作一個具有較高成就的詩人來研究的,而研究其音樂思想,也有助于從另一個角度去全面和綜合地去了解和研究其文學、政治和藝術的觀點,從而達到對白居易的研究更加客觀和具體。
參考文獻:
[1]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2]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篇4
摘 要: 在中國寶貴的歷史資源中,古代文學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詩詞歌賦本是古代文學中的奇異瑰寶。作為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曾經發起過新樂府運動,其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意蘊,并涉及較廣泛的覆蓋面和寬泛的內容。可謂風格各異、題材廣泛,通俗易懂、感情強烈,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一直到今天,還廣泛流傳。研究分析白居易詩歌的藝術特色,對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 白居易 詩歌 美學意蘊 藝術特色
白居易一生多舛,在被貶到江州之后,一直獨善其身,追求閑適生活,而疏遠現實政治。彈琴、飲酒和寫詩,成為他獲得閑適生活的重要途徑,由此實現了他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深刻地影響了中晚唐時期中國美學的走向。從某種程度上講,白居易詩歌中具有共同的藝術特色,卻有著不同的類型。本文主要從養生詩、親情詩和閑情詩等方面對白居易詩歌的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
一、白居易詩歌概述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字樂大,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時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素有“詩工”之稱。其語言平易通俗、形式多樣、題材廣泛,《長恨歌》《琵琶行》為其代表作品,有《白氏長慶集》流傳于世,其許多詩詞歌賦被列入《唐詩月百首》,以供后人學習和背誦。因為膾炙人口,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和喜愛,在越南和日本等國家廣為流傳。作為一位富于獨創性的著名詩人,白居易詩歌的藝術成就極高,藝術特色非常鮮明。
從分類上看,白居易詩歌主要分為雜律詩、感受詩、閑適詩和諷喻詩四類。因為用語言很難表達其雜律詩的特色,諷喻詩過多涉及政治觀點,本文重點分析的是白居易養生詩、閑適詩的藝術特色。
二、白居易養生詩的藝術特色
在白居易的養生詩中,五言古體占有較高的比例,《仲夏齋戒月》就是五言古體的題材,主要描寫他通過吃素濟寧養生的日常生活狀態。白居易寫詩喜歡對體裁進行創新,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注重自然而隨性的寫作。這也是他閑適養生、不受約束、愛好自由的體現。
1.白居易養生詩的題材特色
在詩歌作品創作中,作者選取的材料,即為題材。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看到的東西,是白居易詩歌的主要題材,他注重自身的修養,寫的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他的養生題材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選材的生活化和日常化。講述自己的生活、描述生活中遇到的瑣事,并抒寫自己的隨感和喜怒哀樂,是白居易養生詩歌的主要題材。因此,其選材和日常生活更加貼近。例如,他主要選取田園間常見的小橋流水、花鳥蟲魚描寫自然景物,甚至還包括家禽和農作物。選取圍欄、蔬菜、書等日常吃穿用的東西描寫事物。白居養生詩的選材雖然日常化、生活化,但他安于養生,僅僅是隨意和純粹地描寫日常生活的一種狀態,并不注重對民生疾苦的突出。
由于白居易選材的日常化,能使讀者很容易了解他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偏愛和喜好。
例如,從《齋月靜居》中,讀者了解他吃齋時候的種種感受。在《從老子》中,讀者一目了然他所喜愛的圣賢書和讀書后的感受,對他的有關主張也隱約可見。甚至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和瑣事,如早起梳頭、半夜驚醒、白天曬太陽等,都能變成一首首優美的詩歌。也許有人認為白居易詩歌沒有內涵,只有過于簡單的選材,沒有描述世風世俗,缺乏一定的雄心抱負。事實上,這正是白居易的特點所在,他是以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吸引讀者,而非以選材打動讀者,讓讀者身臨其境。
其次是表現生活的詩意化。白居易有一雙善于觀察和發現美的眼睛,他的詩詞歌賦主要描寫日常生活,注重對生活細節的抒寫。他的養生生活詩意化,常常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看待日常事務。如《新沐浴》中描寫道:“先進酒一杯,次舉粥一坂。半甜半飽時,四體春悠悠。”短短幾句詩,是其沐浴前吃飽喝足的寫照,由此可見,白居易是一位名副其的養生大家,他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
2.白居易養生詩的語言特色
首先是喜用口語。白居易的養生詩明白曉暢,喜歡用口語化的語句,因此淺顯易懂,一些口語化的詞,如“漸覺”“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在白居易的養生詩中處處可見。例如在《因沐感發,寄朗上人二首》中“應是煩惱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脫門,能度衰苦厄”,兩個比較口語化的詞,“應是”和“只有”都在詩中出現。可見其詩句更像是一種口語描述,大多是即興有感而發,通俗易懂。像這種通俗化的詩句通常在下層百姓中流傳,并不被一些詩詞大家所采用。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貼近,白居易的口語化詩詞歌賦能發揮娛樂自己、娛樂大眾的作用,其為人率真,創造手法獨辟蹊徑。以養生為最高境界的生活狀態,并在這種生活狀態中修心養性。
其次是語近思深。白居易的養生詩只是平淡的描述,沒有夸張的修飾,沒有華朋的辭藻,卻韻味無窮。不被世俗所染,而注重自我修養的提升。通過對清風明月的描述,對自己高雅豁達的胸懷進行彰顯。將自己的人生用平淡的詩句進行描述,相比華麗的詩詞歌賦,白居易的養生詩更具有吸引力,真正達到詩意人生的境界。
3.白居易養生詩的意象特征
首先,酒是伴侶。白居易在作詩時常常小酌,吟詩作畫始終與酒相伴。在對世態炎涼感慨時,白居易會舉酒邀月,也會借酒澆愁,他時常在酒盅中寄托對好友的牽掛,可以說酒是白居易不離不棄的伴侶。
其次,琴是知音。白居易一生有寥寥無幾的知音,可謂是知音難遇、朋友易找。因為短暫的歡聚,更多的是在琴中寄情。在《北窗三友》,他曾經提到,作為他“三友”之一的琴,能凈化他的心靈,在心情不適時,可借助琴聲,對不滿和悲憤之情進行抒發。晚年時,因為行動不便,身體不佳,琴更是他的知音,不離不棄。
最后,“松、竹、蓮”是人格的寫照。白居易一生喜愛種植,各式各樣的植物遍布在生活居所中。尤其是“松、竹、蓮”,是他詩中描繪最多的,松被位列歲寒三友之列,而竹無論是生命力還是毅力,都是堅韌不拔、極其頑強的代表。而蓮則是堅貞正直、自珍自愛、出淤泥而不染,白居易將自己的人格寄托在“松、竹、蓮”之中,有著明顯而含蓄的寓意,是他真實人格的寫照。
三、白居易閑適詩的藝術特色
1.白居易閑適詩的遣同用句
首先是使用疊字。一些重疊的、重復使用的詞,如“聲聲、皎皎”等,被稱為是疊詞。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疊詞的主要特點,就是對用漢語音節的使用。在結構上,使詩詞更加完整,并突出在節奏上的韻律美。對聲音用疊詞進行描繪的時候,更具真實性。對景物顏色用疊詞進行描述時,會產生視覺上的美感。在閑適詩中,白居易運用了大量疊詞,而更具吸引力,也更顯趣味性。
其次是喜用數量詞。運用數量詞,會使所描繪詩句的畫面更具真實性。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既便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閑適詩中,白居易常常運用數量詞,既密切關聯其描述的內容,又和他的人格特點和生活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白居易閑適詩的修辭藝術
首先是運用淺顯的比喻。講究寫實,日常生活,是白居易閑適詩的主要題材,盡管夸張的比喻在他的詩詞中很少運用,但是為了給自己的詩詞潤色,他會運用一些淺顯的比喻,使其詩詞的被關注度和吸引力更強。盡管是一種平淡閑適的生活狀態,但白居易對人生卻有著深刻的思考。為了使寫作風格符合自身的人格特點,他在詩詞創作中將那些夸張和華麗的修辭摒棄,而是運用一些淺顯的比喻,既不失詩人風范,又容易被大家所理解。在白居易的詩中,隨處可見這種比喻方式。
其次是運用平易的典故。若是對白居易的閑適詩認真品讀,就會發現運用了相當多的典故。這意味著白居易典籍知識豐富,對典故透析和熟悉。并在詩詞中巧妙運用,既可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又可達到平易近人的藝術功效。
四、白居易親情詩藝術特色
1.抒情中偏愛說理
從表面上分析,白居易的親情詩是抒發對親人的關愛和思念,但細細品讀可以看出,其親情詩歌的前半段,著重對思念的描述,而后半段則側重于說理。通過對親人的思念,引發關于人生哲學的深刻思索。白居易這種撰寫親情詩的方式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使得思親有情有理。
2.運用“主客顛倒”的“對寫法”
在古代描述思親詩句中,“對寫法”比較常用。所謂對寫法,指調換原本的抒情主體和抒情對象。白居易的親情詩中,很少描寫對親人和友人的思念,主要描寫親人和友人在某地思念他,這就是典型的對寫法。這種方法有一種遞進的關系,更加強調詩人對友人與親人的思念。這種反彈琵琶式的抒情既不會讓自己@得柔弱不堪,又達到了抒發思念之情的效果。
白居易的詩詞雅俗共賞、質樸平易,不但現實內容豐富,而且思想價值極高,代表著新樂府運動的最高成就,因為具有不同的藝術特色,而具有獨具一格的詩風。
參考文獻:
[1]尚永亮.論宋初詩人對白居易的追摹與接受[J].社會科學輯刊,2009(04).
[2]尚永亮.“壺天”境界與中晚唐士風的嬗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3]劉學忠.從酒到茶――古代文人的人格演變縱探[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4).
篇5
當我三歲時,用稚嫩的雙手捧起這本大大的《唐詩三百首》,一股清新之墨香擁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詩是我如癡如醉,白居易的七言絕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為有了唐詩,才有了現代文明的社會;正因為有了唐詩才推動著人類的發展。總之,唐詩在人們精神文明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接著,一個個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韻詩在我口中蕩漾。“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移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李白的《小兒識月》帶領我飛入夢幻之境,讓我學會深思,讓我在月明如水,皓月當空的夜景中漫游,領略詩人的無限魅力。
“車粼粼,馬簫簫……”這便是杜甫的名詩《兵車行》。這是我在十歲時認識的詩。在杜甫描寫的大丈夫被捉去當負沉重的徭役和征戰,只留下妻兒在家中悲傷地哭泣時,悲憤的心情從我心頭涌起,我多么希望我當時能在詩中充當一名主要任務將那些兵卒趕走,讓各家庭團聚起來啊!但我只知道我在現實社會中。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此乃白居易的《長恨歌》。我在詩中讀出了詩人的情致纏綿無限。楊玉環與唐玄宗的生死愛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現。那悲傷的愛情,一定會為后人所敬仰。
其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當今正確的說法。唐詩推動著人類的發展史中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的里程碑。
篇6
王勃醉酒作詩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出身書香之家,系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勃少時便能寫詩作賦,被時人稱之為神童。《舊唐書》中稱他:“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后來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章齊名天下”,被譽為“初唐四杰”。
王勃于唐高宗李治麟德初年應舉及第,曾經做過幾任小官,但都因故被革職。他在作詩前不喜歡冥思苦想,總是先磨墨,然后飲酒。他喝酒十分豪邁,每次必大醉方休。喝醉后,用厚厚的被子捂著,蒙頭大睡,酒醒后直奔硯臺,揮筆直書,一氣呵成,詩成后便一字不改。
對此,《新唐書》本傳中這樣記載:“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他的傳世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傳說便是這樣寫就的。
張若虛被窩構思
唐代是中國文學發展的高峰,奇人眾多,但像張若虛僅憑一首詩歌,就確立不朽地位的,卻絕無僅有。張若虛,揚州人,生卒年及字號均不詳,曾任兗州兵曹,這是一個掌管軍防、門禁、田獵、烽堠、驛傳等事的官。他以文詞俊秀馳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張若虛之“奇”在于他的個性,他在寫作上并不勤奮,貪睡是他的嗜好。他作詩時有一個怪癖,喜歡先用厚厚的被子捂著,在被窩里構思,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揮毫疾書。天氣越熱,效果越好。他作詩從不打草稿,總是一氣呵成,一字不改。《春江花月夜》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從這篇文章來看,張若虛絕對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創作天才,其作品無論是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素有“以孤篇橫絕全唐”之譽。聞一多評價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孟郊作詩忘事
孟郊,現存詩歌500多首,代表作有《游子吟》。他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歷盡磨難,屢試不第。46歲終于考中進士,50歲任江蘇溧陽縣尉(管治安的官員)。孟郊在詩壇上頗有名氣,苦等4年后,僅到江南小縣擔任分管捕緝盜賊之類的末等小官,這使他很受打擊,在好友韓愈的幾經勸慰下才勉強赴任。
孟郊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他作詩時,常常達到忘我的境界,如果無人叫他,他便會一天忘記吃飯而不覺饑餓。他作詩不出門,有時會放下手頭上的事務,閉門謝客,為苦吟詩人的代表,故有“詩囚”之稱。韓愈很推崇他的詩,給予了“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的評價。
有時候,他則遠出飲酒作詩,一天不歸。其“不事曹務”的做法,被人告發。縣令很不高興,于是罰他半俸,然后花錢雇人彌補他留下的漏洞。這樣一來,孟郊的生活更為拮據,一氣之下,他干脆請辭,賦閑在家。為元和九年,孟郊去世,一貧如洗的孟郊家,窮得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最后還是韓愈等友人湊了100貫錢,才安葬了這位詩人。
李賀驢背拾句
李賀(公元790~816年),字長吉,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是唐宗室鄭王之后,但家室早已沒落。他一生短促,際遇坎坷,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做過幾年奉禮郎(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物的九品小官),終生落魄不得志,無法施展抱負。
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寫詩上。他天生怪異,雙眉相接,體瘦指長。對此,韓愈還調侃他說,“指長所以能寫長詩”。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云詭、迷離恍惚的藝術境界,因此有“詩鬼”之美譽。
李賀立意遣詞力求深刻、新穎、獨到,他的一些名篇佳句,常常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境界,如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絕對稱得上“石破天驚”。傳說他寫詩常常騎在毛驢上,背著錦囊外出,得到句子就投入錦囊內,晚上回家后完篇。據說,“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樣的名句,就是這樣得來的。難怪他的母親說,李賀要“嘔出心乃已”。他的詩歌,很多的確是嘔心瀝血之作,不過也有部分難免幽僻晦澀。李賀跟王勃一樣,天妒英才,年僅27歲便英年早逝。
白居易念詩老嫗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常常讀得口舌生瘡,年紀輕輕便頭發全白。他的詩歌題材廣泛,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
篇7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國之一,更重要的是憑借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良好的市場區位和迅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中國旅游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而中國傳統文化和旅游名勝向外國友人的介紹無疑要通過翻譯。旅游英語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課程也受到重視。
1 翻譯方法在旅游英語文獻中應用
初探
旅游英語文獻中所介紹的中國文化方面涵蓋歷史、建筑、中醫、宗教、戲曲、書法、茶酒、武術、氣功等等方面,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由于文化的差異和語言的不同,兼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國文化、風土人情和景區景點介紹轉換成旅游英語資料時翻譯的介入成為必要。該文從專有名詞,節日文化,飲食文化,地名書名,諧音文化及著名詩詞的中文英譯幾個方面,對旅游英語翻譯問題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1.1 旅游英語專有名詞的翻譯方法
要理解文章內容,離不開翻譯,在此過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譯理論和技巧。旅游活動涉及食、宿、游、購、娛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關的名詞的翻譯是要注意提醒和強調的,通常有以下幾種翻譯方法:
(1) 音譯:liulichang琉璃廠,tangzhuang唐裝;
(2) 音譯+意譯:yuyuan bazaar豫園商城,huangpu river黃浦江;
(3) 意譯: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譯: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
(5) 音譯和意譯同時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譯法靈活由此可見一斑。
1.2 曲譯在中國傳統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翻譯中的應用
“翻譯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這里特別提一下曲譯,這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
(1) 中國傳統節日名字的翻譯。元宵節和端午節都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元宵節大家都吃元宵,象征著團圓和吉祥,西方卻沒有,因而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一般音譯做yuanxiao;但是元宵節有觀賞花燈的習俗,英語中有lantern即燈籠一詞,所以元宵節通常翻譯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燈節。這樣翻譯的目的是讓外國友人容易理解和記憶,不至于面對名字不知所以然。從這些知識點小地方我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碰撞和交流。
(2) 飲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譯。中國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詩意的元素,用英文實在無法體現出來,只好曲譯,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譯出來,故變得平白無味美感盡失。例如白云鳳爪chicken leg(雞腳),鴛鴦饅頭shanghai buns(上海饅頭)。
1.3 重要地名或書名的翻譯方法
比如布達拉宮,英語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譯即布達拉,是佛教中菩薩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發音相似。以上是關于名詞名稱的一些翻譯法的剖析和介紹。
1.4 古建筑名稱諧音文化如何經由翻譯
體現
著名翻譯家提出的翻譯標準,有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寧信而不順”,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等等。在景區景點旅游英語中也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這時候就需要把它準確的還原成漢語。
中華玉器文化涉及到漢語言的諧音文化,這是英語中沒有的。例如旅游文獻中有句話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漢語中“蝙蝠”之“蝠”與“福”諧音,而“葫蘆”之“蘆”與“祿”諧音;福祿是三喜中的兩喜,有著“幸福美滿,加官進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蘆多見于玉器的基本花樣和圖案,中國人一看即明白。而這句英語只以“good fortune(好運氣)”泛泛的加以解釋,外國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體會不到中國語言文化之美。這些例子還有很多,這里不再贅述。
1.5 旅游英語中的詩歌翻譯方法
旅游文獻中介紹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歷史文化時會引用一些耳熟能詳的古代詩詞,這就涉及到詩歌翻譯的問題。例如導游帶領外國游客游覽廬山時,來到花徑。花徑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詩《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貶任江洲(九江)司馬時,于公元816年登廬山游覽。時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處卻桃花盛開,白居易有感吟詩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翻譯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語漢語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詩歌這種獨特的文體,但是英漢詩歌文體各有特色,文體并不對應,這句名詩的翻譯保留了詩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譯。
篇8
自杜康造酒以來,酒便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李白斗酒詩百篇”已成千古佳話。少量飲酒確實能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及大腦思維,使人浮想聯翩、文思泉涌。但過量飲酒則害處不少。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飲酒不節,殺人頃刻”。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酒精能抑制人的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過量飲酒對眼睛的損害尤為明顯。酒中含有的乙醇進入人體后,會很快擴散到血液中,由于醇類極易溶于水,而眼球內玻璃體含水量達99%,對乙醇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飲酒極易損傷眼睛。
集螢映雪、鑿壁偷光,歷來作為發憤讀書的典型為后世傳頌。但這也點出了古代文人眼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苦讀損目。
與白居易如出一轍,宋代大文學家陸游亦頗多病目詩句,如:“憂國心常折,觀書眼欲枯。”“少年嗜書竭目力,老去觀書澀如棘。”《解嘲》詩云:“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莫道終身作魚蠹,爾來書外有工夫。”似乎是在為其苦讀生涯作總結。黃庭堅呼吁上天治好自己的“讀書眼”,并以切身體驗告誡他人“莫作白魚鉆蠹簡”(不要作書蟲鉆研書冊),可見其痛苦之深。
但是,一則苦讀乃眾多書生安身立命之本,二則浸濡既久,讀書已成為一種樂趣和生活意義,所以他們實在不能拋書不讀。宋代楊萬里有《觀書》一詩,道出其明知讀書損目但又不忍釋卷之矛盾心理:“書冊不可逢,逢得放不得。看得眼昏花,放了還太息。”方岳《偶題》詩則云:“為米折腰長乞米,緣書損目苦觀書。山翁迂闊每如此,吾道寂寥誰與居?”雖然“緣書損目”,仍免不了“苦觀書”,于是作者自嘲“山翁迂闊”(不切實際)。與他同時代的舒岳祥甚至在病目之后,仍央求醫者盡力調治以便多讀書:“我老目已昏,煩君為灌滌,更閱十年書,細字蠅頭黑。”可謂此種心態的典型反映。
篇9
李嘉 之“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句,王維將其改作“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此為偷語,只在字面上玩花樣。
韋應物之“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將其換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此為偷意,有脫胎換骨的手段。
偷勢是最難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覺,所謂妙不可言也。比如坡《題西林壁》詩,其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王安石《登飛來峰》詩,其視角是由此超越趨勢而上的,其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兩下比較,不難發現詩歌聯系中的變化,并體味其中的妙趣。
唐代的皎然是著名詩僧,常有許多朋友去拜訪他。一個夜晚,友人依依惜別竟至于泣下。皎然抬頭望月:“千里萬里心,只似眼前月。”宋代坡寫下《水調歌頭?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了傳世名句。殊不知東坡是脫胎于皎然的。
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被人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史詩”。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其后的白居易也有一樣的胸懷,他的《新制布裘》詠嘆:“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從“千間廈”到“萬里裘”,可謂千古不朽的詩篇。
嵇康遭司馬氏政權之害,在刑場奏出《廣陵散》絕響,他的《琴賦》中曰“齊萬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這就是嵇康的遺言,他是無所畏懼的。千余年后的譚嗣同為變法獻身,他在獄中留下絕命書,詩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視死如歸,同嵇康是心心相印的。
范仲淹有《蘇幕遮》一詞,云:“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王實甫寫《西廂記》一劇中“長亭送別”,崔鶯鶯的唱詞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司馬遷《史記》中說道:“高岸為谷賢者退,深谷為陵小臨大。”說明了時代的變遷與人物的命運,所以必須有遠見。唐人張籍《北邙行》詩云:“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也是一樣的道理,智者所見略同。
俞樾是清代樸學大師,書齋曰“春在堂”,其名來自他當年應試作文的一句詩“花落春仍在”。孰料此句為考官所青睞,遂得功名而傳作佳話。俞平伯是其曾孫,從小受家學熏陶,故詩文亦佳,后來成為紅學大師。他寫過許多詩,最出名的一句是“空枝聞鳥啼”,真是祖孫心有靈犀,遙相呼應呀!
篇10
【關鍵詞】吳寬 文學思想 思想研究
歷史著名的文學詩人吳寬深受吳中傳統文學以及儒學思想的影響,在其文學實現中充分體現了這兩種文學理念,并且,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吳寬本人經歷了不同的生活狀況,使得其自身心態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并且導致了其自身文學思想出現了一定的波瀾。文章中對吳寬的文學思想進行重點分析。
基于仕隱心態的詩學觀念
盡管,吳寬在京城為官超過30年,但是,其始終都心存隱志,并且一直都保持著較為平和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吳寬始終都是保持著榮辱不驚,安閑淡雅的生活以及處事風格。這也使得吳寬在藝術審美方面,追求閑適恬淡和和諧情境等。如,吳寬曾經寫過“窮而工者不若隱而工者之為工也”。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當中曾經說過“詩窮而后工”的觀點,而司馬遷亦是指出過“困境中更是要發憤著書舒緩心中壓力”的說法。吳寬的“窮而工者不若隱而工者”并不是對歐陽修等人說法的徹底否定,只是當時與這些人的心態有所不同。歐陽修等人對社會現實生活非常關注,并且愿意將自身投入到社會的洪流中。但是,吳寬更加傾向獨善其身,追求的是精神層面上的超脫。中晚唐詩歌也是吳寬非常宗尚的,他對其中的清婉、和暢以及蕭然出塵等詩意比較推崇。這些觀點在很多詩歌資料中都有體現。比如,吳寬在《后同聲集序》中寫道“予嘗觀古詩人莫盛于唐。其間如元白、韓孟、皮陸生同其時,各相為偶,固其人才之敵,亦惟其心之合耳”。在吳寬心中,對世界的各種物象具有獨特的體會和認識,由其內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認同感。這種心懷高遠的胸襟使得詩人在下筆的時候能夠將“山林江湖之趣”表現得淋漓盡致,進而讓其所作詩歌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詩歌宗尚
1.宗尚韋、柳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中對韋、柳二人進行了首次評價,并且,對二者的評價非常高。在蘇軾滯后,嚴羽亦是提出了所謂的“韋柳體”,這個稱謂將兩人的詩文創作歸為一派。也就是指:兩人的詩風相似,源于陶淵明;兩人在五言古詩方面具有超凡成就。吳寬對韋、柳二人更是追崇,認為兩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詩詞境界,就是因為在他們心中存在“高趣”,進而在詩歌創作時能夠真正達到“無雕琢之病”。吳寬對兩個人不僅僅是欣賞,其在詩歌抒寫上還受到了兩人的深遠影響。吳寬曾經說過:“我亦愛韋郎,賦詩工五字。”可見,吳寬對韋應物的推崇之深。
2.宗尚白居易
在吳寬的詩歌中,不管是詩歌的主題思想,還是詩歌的創作技巧,都能夠依稀看到白居易的詩風。兩者的詩歌主題以及題材都注重對日常生活的細微闡述,并和“自適”思想協和。在學習白居易詩歌的過程中,吳寬常會和友人一起交流白居易詩歌的學習心得,并相互贈送效仿的作品。如,吳寬寫的《夜讀白樂天詩集二首》等,在吳寬同好友唱和白居易詩歌的過程中,真正地表達了對白居易詩詞的真正熱愛之情。
3.崇尚宋詞
蘇軾對于吳寬而言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其本身的“自然觀”對吳寬的文學思想構成產生了深度影響。吳寬感受到的“自然觀”具有主動性、深遠性,其與自然山水和個體生命價值展現等方面展現了足夠的契合度。吳寬在創作的詩歌中充分地展現了“順其自然”和“天性自然”等感觸。
文學散文
1.文學復古
明代出現的文學復古運動,可以說是對明中葉后期社會尖銳的社會矛盾的真實寫照,同時,其亦是對明初朝廷各種高壓政策以及詩風萎靡的控訴。多數學者認為明代的復古運動起始于弘治年間,但是,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經進入了萌芽階段。到了成、弘期間,已經達到了氣候。吳寬最初開始散文復古的倡導,是受到了吳中文學發展的影響。其對當時吳中文化的萎靡不振表示痛惜,并力爭實現反撥。而且,當時的明朝,很多文人的文學創作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以至于很多文人都重新對古文進行提倡。
2.韓格歐態
明朝初年到成、弘期間,文壇上的散文作品常常表現宗唐以及宗宋等思想。朱右喜偏愛“六先生”的散文,并且認為只有唐宋的古文家才能夠稱得起三才之道。以至于后世在區分唐宋文和秦漢文時,常常以明道觀為區分標志。“韓格歐態”主要是由于王鍪對吳寬的評價而得來的。韓格歐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對吳寬進行評論,“老成有韓之路”說的是吳寬的學力能夠與韓愈看齊,并且能夠有所養。“紆余有歐之態”主要是指吳寬的文學風格能夠如同歐陽修,做到自然淡定、紆余委曲。其中,“老成”最開始來源于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表達的是詩人的審美理想。吳寬的文章被評價是“老成”,主要是因為其像韓愈一樣擁有著深厚的儒學理念以及道德素養。
中華五千年歷史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遺產,其對后世的文學理念有著深遠地影響。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吳寬無論是在詩詞的創作上,還是散文寫作方面都顯示出高超的水平。為了更好地讓人們對吳寬的文學思想進一步了解,文章分別從仕隱心態的詩學觀、詩歌宗尚以及散文觀念等角度對吳寬的主要文學思想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2]邸曉平.明中葉吳中文人集團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
[3]朱焱煒.明清蘇州狀元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
- 上一篇: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設計
- 下一篇:學習雷鋒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