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范文
時間:2023-03-31 16:2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居易的琵琶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琵琶行》中對于音樂效果的把握
琵琶是由歷史的曲項琵琶與直項琵琶發展而來,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是最早的,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則發展成為主要的演奏樂器,有效的推動了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創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音樂效果,從“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句中即可看出琵琶女豐富的情感,要演奏出美好的音樂,必須要具有深刻的情感,一首音樂如果失去了感情就等于失去了生命。這句話更是為后續琵琶女的演奏奠定好了基礎。琵琶女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音樂演奏中,利用各種手法將自己的情思化為琵琶語。詩人在琵琶女的歌曲中了解到了她的情思與惆悵,在演奏戛然而止時,詩人并未覺得不妥,反而覺得“此時無聲勝有聲”,在琵琶女演奏完成后,聽者還沉醉在她動人的演奏中,極力的來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思。音樂是有聲的,無聲是一個短暫的存在,這種短暫的存在讓作品中蘊含出獨特的韻味,在聲音戛然而止之后,聽眾可以順著琵琶女的演奏思緒來分析其中的情思,這種無聲很好的表達出了音樂沒有的東西。在音樂戛然而止之后,很多聽眾認為演奏已經結束了,但是其實又“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節奏剛勁急促,情緒飽滿,表現出了琵琶女對現實與命運的憤懣,滿腹的憂愁宣泄而出,這是琵琶女的心碎聲,也是白居易內心的悲憤。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還有大量的環境描寫,給讀者營造出了身臨其境的效果,月下降水茫茫,船中寂靜,水面彌漫著精妙的琵琶聲,一種悲涼的情愫從中而生,引發了在座每一個聽眾的共鳴。作者描述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不僅形象的表達出了音樂演奏的效果,還襯托出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二、《琵琶行》中對于音樂形象的描寫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靈活的應用文學語言來捕捉出了音樂形象,這讓讀者深刻的體會到了作者營造的意境,仿佛聽到了琵琶女的奏樂聲,同時,白居易還采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讓音樂形象變得具體、形象,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深刻的表現出了不同旋律的交錯,大弦節奏磅礴,小弦幽細深沉,從視覺、聽覺等角度表達出了形象深刻的音樂形象。在曲調的變化之下,又出現了幽咽與間關之聲,詩人用抽象深刻的方式將日常生活的聲音形象的表達了出來,這種生動、通俗的語言深刻的表達出了文章的意蘊。
此外,在作品中,還應用了大量的疊字疊詞以及雙聲疊韻詞,這些詞語讓詩歌的音韻、聲調、旋律上都達到了十分和諧的境界,有效的突出了詩歌中蘊含的美感,實現聽眾與表演者情感的完美結合。
琵琶女最然有精湛的技藝,但是想要有效打動聽者,僅僅只有精湛的記憶是不夠的,演奏者必須要具有飽滿的感情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傾注到樂器的演奏中,這樣才能夠達到情感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才能夠讓作品具有生命。《琵琶行》中作者描寫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這也從一個層面反映出白居易過人的音樂才華與文學素養。
白居易不均熱愛奏樂、賞樂,在評樂與品樂方面也有著極高的造詣,從他在音樂評論中表現而來的美學思想就可以窺見一斑。在聆聽琵琶女的演奏時,她可以從中聽出琵琶女的心情,且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共鳴,這就表達出了作者對于自己人生境遇的哀思。
三、《琵琶行》中音樂意境的營造
音樂是一種跳動的音符,也是流動的聲音,通過節奏、音高與速度的變化可以表現出演奏者的情緒變化,從古到今,很少有文學作品應用音樂來表達意境,但是《琵琶行》就很好的將聽覺抽象為一種視覺的形象,表達出了音樂的連續性與過程性。
《琵琶行》中還營造出了一種完美的音樂意境,如“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緩”,這就為讀者營造出了一個唯美的境界。在這種美輪美奐的聲音中讀者可以體會到婉轉的鳥叫聲以及冰層下水的流動聲。
琵琶聲像泉水一樣突然變得冷澀,逐漸的失去聲音,詩人用自己深厚的音樂與文學功底來表現出這種醉人的音樂意境,“滑”字與“澀”字表現出了音樂美。
篇2
1、《琵琶行》的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以琵琶女的悲慘身世,表達了詩人對動蕩社會與炎涼世態的感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他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抒發心中沉痛的心緒。
2、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 白居易;音樂思想;感情
白居易,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流傳于世的詩作有2800余首,其中與音樂有關的有近700首。詩中對各種音樂要素理解透徹,描寫細致。同時,這些篇章也是極為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一、白居易與樂器
白居易酷愛鼓琴并善彈之。正如他在《好彈琴》中所云:“本性好絲桐”,“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又云:“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琴成為他賴以寄托、抒懷的精神支柱:“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陰雨》)在詩人的心目中,除讀書彈琴外,別無所求。在《履道新居》中寫著:“琴書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白居易不僅愛琴,而且彈得一手好琴。“自覺弦指下,不是尋常聲”(《寄崔少監》)。在他家中還專門建造了一個琴亭,為彈琴會友所用。他最喜愛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與”,其“韻甚清”。
琵琶也是白居易的喜愛,一首《琵琶行》更是將音樂的美妙與文學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絕入神。詩人在《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中寫道:“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的曹剛手,插向重簾衣袖中。”對“胡啼”“番語”和胡人曹剛彈琵琶的高超技巧大加贊賞。詩人在《云和》詩中寫道:“非琴非瑟也非箏,撥柱推弦調未成。欲散白頭千萬恨,只消紅袖兩三聲。”首句“非琴非瑟也非箏”就是指琵琶,“云和”為陽剛神靈之象征,從題名“云和”及詩意來看,詩人“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而只用美麗的女子彈“兩三聲”琵琶,即可消除一切煩惱——“千萬恨”,可見詩人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和對琵琶的鐘愛。
除琴、琵琶之外,白居易對箏、篳篥、蘆管等都有研究。詩人在音樂方面可謂有著深厚功底,這顯然與他平日對樂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才能將音樂和文學結合得水融,恰如其分。
二、從《琵琶行》看音樂在白詩中的表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認為是中國詩史上寫音樂的最為杰出的一首,其寫作技巧非常高妙。它把彈奏者起伏跌宕的思緒貫穿于演奏始終,使其音樂內容具有明確的主題。寫演奏時邊寫指法技巧,邊寫奏出的樂音。寫樂音,使用了各種手法:不僅以視覺比聽覺,而且以聽覺比聽覺,強化了音樂的形象;有時同時摹寫幾種樂音,視覺與聽覺同時顯露,使人耳不暇接;在摹寫樂音時,還注意把描寫的手法與詩歌的音韻相配合,從而描繪出一個個優美動人的意境;在演奏中旋律不斷發生著變化,無論是高亢還是低沉,無論是流利還是澀滯,都能各盡其妙。演奏過程也起伏多變:由低音入又漸入低潮,最后陡然轉入,在中戛然而止。曲終時再用側面描寫,以烘托其效果,在音樂描寫方面,此詩確實達到一個時代的高峰。
首先,作者從“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一環境氣氛的烘托開始,在寂靜的江面上忽然樂聲由遠而近,劃破夜空,把“醉不成歡慘將別”的哀傷推引出來,“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這是詩人情緒與整個環境氣氛的轉折點。此時,江船、江水以及人都出現了一種靜止狀態,表現一種寧靜之美。接著琵琶聲出現,有了“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的句子。這表現了琵琶女在低沉幽咽的音調中,哀傷到極致,為后來琵琶女的愁恨迸發埋下伏筆。此時,江上的一切都是凝固的,而唯一留下的空間就是讓讀者去無限想象琵琶女細膩的內心活動。這種休止符的運用,將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發揮的惟妙惟肖,用無聲托有聲,用休止強調樂曲效果,也突出了音樂的主題。接著,在情緒不斷高漲之后,音樂達到了極點,琵琶女的敘述變成了對社會不平的一曲控訴!這控訴勢如“銀瓶乍破”,又如“水漿迸發”,當演奏者與聽眾心潮澎湃達到極點之后,“四弦一聲如裂帛”,并在最處,琵琶聲戛然而止。此時,“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詩人第二次正面描寫休止,再次將聽眾引入到悲傷的環境中去。
節奏的變化又是作者內心變化引起觀眾共鳴的又一亮點。起先,整個環境氣氛很平靜,節奏平穩。接著,“輕攏慢捻抹復挑”,似乎是帶有吟誦式的散板,節奏自由輕快,抒發琵琶女的感嘆,把人們帶入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間,緊接著就“急雨”如“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隨著情感的觸發,節奏在急板和慢板之中交替。在平穩的慢板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琵琶女在慢慢傾訴,保持了悲怨的感情基調。在一個無聲的休止之后,節奏驟變,“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急切的快板將樂曲推向。琵琶女的哀怨與詩人內心的感傷,勢如洶涌波濤,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節奏變換,使描述充滿了動態效應,賦予了詩句以音樂形象的具體化表現。
白居易大詩人用豐富、傳神、生動、準確和形象比喻,將自己對音樂的深刻領悟和獨特見解表達出來,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他肯定了音樂的社會作用,強調了音樂內容的重要性。今天,白居易已成為世界上的著名詩人之一,他的詩歌甚至已被翻譯成各種外文,在各國人民中間享有盛譽。他的不朽作品和音樂理論,無論在文學史或音樂發展史上都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參考文獻:
[1]崔穎.淺談《琵琶行》的藝術美[J].職業.2009(12)
[2]吳加才.論白居易的詩歌理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04)
篇4
一.白居易的遷謫恨
序文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嗎?我們可以從《琵琶行》這首詩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詩人開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慘別的凄涼情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在空曠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悵惘、冷寂孤苦之情。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詩人,而是“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后悲涼酸楚、飄零孤苦的遷客形象。其次,“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說明在琵琶女自敘身世以前,琵琶曲已經引發了詩人強烈的情感共鳴,而且這種情感不是歡樂的、安適的,而是包含了諸多人生感慨的“嘆息”,說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詩人已經郁積了濃烈的悲情,只不過是被琵琶女觸發了而已。最后,“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從詩人對自己被貶之后生活的自敘中,我們看到的是臥病、苦悶、怨恨、悲切、孤苦的詩人形象。
我們也可以以詩證詩,從詩人被貶后所做的其他詩詞來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貶官過望秦嶺》:草草辭家憂后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元和十一年作《端居詠懷》:賈生俟罪心相似,張翰思歸事不如。斜日早知驚鵬鳥,秋風悔不憶鱸魚。胸襟曾貯匡時策,懷袖猶殘諫獵書。從此萬緣都擺落,欲攜妻子買山居。這些詩,讓我們清晰地發現,詩人被貶之后情感是憤懣抑郁悲苦的,詩人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這顯然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說是深意隱忍,王汝弼在《白居易》選集中認為“乃白氏故作鎮定之語,非其本心”。
對于被貶,詩人并不能“恬然自安”,而是有著濃烈的怨情恨意,那我們就不得不去探究詩人的被貶原因。
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梳理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原因:一越職言事,二不孝,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宰相被殺,忠臣見黜,顯然是朝敗,唐朝衰落的象征。詩人首先承擔的是自我個體的遷謫之痛,而更深層面,是個體命運在一個朝代的衰微中的無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淪落苦
琵琶女自敘身世后,白居易抒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如果說白居易的淪落是由一個位高權重的京官變成了臥病潯陽的遷客;那么琵琶女的淪落就是由一位色藝雙絕縱情歡樂的京倡變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婦。但很多同學對琵琶女的失意心態不理解,認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給一個商人,也是一件幸事,應該滿足。那么琵琶女嫁給商人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她的淪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這里,我們必須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關書敏《唐代教坊婦女生活簡述》記載:
皇帝為了享樂,把大量的藝伎征入教坊,然而當國家財政困難的時候首先即克扣她們的糧餉。……當宮廷到了不能養活她們的地步時,只有同意她們對外營業。開始,“凡朝士宴聚”,“新進士設筵顧吏”,便出資請她們表演和伴飲。后來,京中那些紈绔子弟飲酒作樂,也少不了叫她們來歌舞助興。……教坊由僅為皇帝服務,發展成為同時也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務,這不能不說是教坊的一個巨大變化,皇帝雖然不愿意這樣,但是國庫的逐漸空虛,使皇帝無可奈何。
唐朝末年,統治者越來越重色而輕藝,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坊婦女們人老珠黃,便被統治者厭棄了,由能歌善舞的藝伎,變成了宮中的雜役,陷入了十分悲涼的境地。……隨著唐朝的不斷衰敗,統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婦女放出了宮禁,她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感到無法擺脫人間的蹂躪,只有作了出家的選擇。……教坊中放出的婦女,多數是靠賣藝為生,有的嫁人為婦,也有的靠賣藝和賣身兩者度日。這時的教坊婦女生活更加無著落了。
……
唐教坊婦女由獻技,到賣藝,再到賣身的歷史,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
結合資料,再結合文本的相關內容“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我們細加分析,琵琶女落寞失意,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輕別離”,但深層在“弟走從軍阿姨死”所交代的社會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鎮,國庫窘迫,權令斷樂。聯系杜甫的詩《江南逢李龜年》,它以李龜年這一位宮廷歌唱家的顛沛流離反映了時代的由盛而衰,世運的由治而亂。那么琵琶女的漂淪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敗落和統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輕藝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譽盛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樂描寫。我們需要鑒賞比喻、摹聲、以有形寫無形等等技巧,我們也應該把握三次寫琵琶女的演奏,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對豐富人物形象,增添人物命運悲劇意味的作用。但我們更應看到,琵琶曲是作者與琵琶女情感溝通的橋梁,細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關鍵。
詩歌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以第二次寫得最為詳盡。從旋律上看,先是如急雨、如私語、如珠落玉盤的大弦小弦之聲,清脆圓潤;再是“鶯滑花底”“泉凝冰下”,輕快流暢的旋律很快向著低沉凝滯轉變,逐漸至凝絕無聲的狀態;而最后“銀瓶乍破”“鐵騎突出”,進入高亢激越的狀態。這樣的旋律在聽者白居易耳中,他所聽到的情感是有選擇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白居易就聽到了“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于“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樣美妙的琵琶聲詩人沒有什么感受,而于“凝絕不通聲暫歇”的無聲處,作者卻感受到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說,沒有欣賞就沒有音樂,琵琶女是帶著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滄桑演奏的,白居易是處于被貶謫異鄉、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聽音樂的。樂曲本身或許并不悲凄哀婉,因為我想,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歷經人間冷暖滄桑的樂伎絕不會在初識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傾訴自己的身世。只是彈者和聽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兩人又都有著卓絕的音樂造詣,所以白居易透過旋律的表層直抵內心,在琵琶女的樂曲聲中演繹了身世的“漂淪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寫琵琶女自敘身世,卻省略了白居易的問。因為白居易怎么問的其實已藏在小序“錚錚然有京都之聲”中,藏在聽曲的“不得意”“無限事”“幽愁暗恨”中。詩人沿著樂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一直走進了琵琶女的心靈深處,于是才有了兩人敞開心扉的傾訴。如果說琵琶女的第二次彈奏,對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飾的,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開了,在知音之感中盡情傾瀉了對命運不公的怨恨,讓樂曲負載起兩種曲折的人生,一種沉重的命運。
篇5
出示《琵琶行》相關圖片,圖片內容是“滿座重聞皆掩泣”,讓學生根據課文詩句識別。
問:可不可以把圖片中的青衫白居易換成穿紅袍的白居易?
答:不可以。唐代四、五品的官員穿紅袍,八品九品官穿青衫,而白居易只是個從九品的散官,閑職一個。他由紅袍變青衫的經歷正反映了本詩的寫作背景:因武元衡事件被貶九江。
白居易在九江偶遇琵琶女,聽其彈奏,聽其傾訴,竟感慨萬千,產生了強烈的心靈共鳴,可見他是動了“情”。他的“情”迸發出來,就成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無情不成詩 ,鑒賞詩歌的根本就是鑒賞詩歌的情感。那么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宣泄的情感是怎樣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 大詩人白居易的心靈世界,去傾聽他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年一嘆吧!
二、 整體感知詩文
問題:概括各段大意。
提示: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1.江頭送客聞琵琶。
2.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3.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凄涼;悲苦心境。
4.同病相憐傷遷謫。
5.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根據詩中敘事把握作品思想情感
問題:詩中主要寫了琵琶女和詩人自己這兩個人物形象,這兩個人物各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歷我們是否能品味出詩中的情感主旨呢?
1.首先看琵琶女的人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情感變化如何。根據課文內容概括。
琵琶女:
第一階段:貌美藝高,歡樂得意。
第二階段:年老色衰,獨守空房。
情感由歡樂轉為悲傷。
2.學生單獨誦讀,要求讀出由歡樂到悲傷的情感變化。
3.如果把詩人的人生經歷也分為兩個階段,試根據課文內容概括。
提示:根據課文內容概括第二階段的生活,再根據第二階段的生活聯系背景及曾穿紅袍的介紹推想第一階段生活。
第一階段:位高名重,詩酒相娛。
第二階段:謫居臥病,地僻無友。
4.思考:根據這兩個人的經歷品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主旨。
小結:琵琶女從京城流落到九江,她心中充滿了對悲苦命運的幽怨和憤懣;白居易從京城被趕到九江,他的感慨中同樣充滿了幽怨和憤懣。兩個同樣幽怨憤懣的人,自然容易心靈相通,同病相憐,自然就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所以,把握了敘事中人物的命運就把握了詩歌的情感。
四、根據音樂描寫品味人物情感
1.問題:這兩個命運相同但卻素不相識的人是因為什么坐到了一桌宴席上的呢?
提示:琵琶聲 (音樂)。
2.問題:這段音樂的旋律有什么特點? 反映了琵琶女怎樣的心情變化?結合表1思考。
3.問題:琵琶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旋律和心情變化?
提示:這與她的人生經歷有關。“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緩。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由于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于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后,“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4.問題:試仿照上一個小結的形式,從琵琶女彈奏音樂的效果和詩人聽音樂的感受兩方面做一小結,品味出這段音樂描寫是如何揭示主旨的。
小結:琵琶女用音樂宣泄了自己的歡樂與悲傷,白居易從音樂中聽出了命運的坎坷悲傷。不需要語言,音樂溝通了兩人同樣的傷懷,這種心心相通不正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感嗎?這叫詩人怎樣不感嘆一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結語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最后用一首詩作結: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篇6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其人,據說人品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但這首詩寫的真好,語句優美,情真意切,發人深思,回味無窮。相傳,這首詩是元稹為亡妻韋氏所作,也有為一早年所愛女子而作之說。文如其人,這話大約是對的。大奸大惡之徒尚有良心發現的時候,何況元稹呢?其實,我想說的是另一個人。
元稹有個好朋友,叫白居易。此二人或許都為彼此最好的朋友。說起白居易,略懂中國文學的人都知道此人。中國詩歌在唐朝,唐朝詩歌在三人,白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等等。早年的他,抨擊時政,痛責弊端,關心民間疾苦,同情老夫。言為心聲,他的一些作品也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到《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確,青年盛年時的他,是這般說的,也是這般想的,更是這般做的。為此,他被貶謫到當時的莽荒之地,甚至幾遇殺身之禍。這時的他,無疑是高尚的偉大的。
但一腔熱血畢竟有消逝的一天,幾經宦海沉浮的白居易終于人到中年、晚年了。這時的他,圓滑了,沉默了,世故了,閑散了,也無聊了無恥了。晚年的白居易,狎妓無度,驕奢逸,不以為恥,反而沾沾自喜,炫耀于人前。一個白須皺面的老頭,竟然常常說二十往上的女子已太老太無味。他蓄養著大批歌伎,供他玩樂,還賣出他以為老的買進更年輕的。(這些事,我是從舊聞報紙上看到的,當時,我真的不愿意相信)
篇7
關鍵詞:琵琶行;音效美;音律美;音韻美
中國古代詩歌的廣闊世界有如四季般絢麗斑斕;白居易的《琵琶行》正如一支奇葩綻放出無限光彩。中國古代描寫音樂,或側重描繪演奏效果,如“聲動梁塵”“響振林木”; 或運用比喻加以渲染,如“累累乎如貫珠”,“昆山玉碎鳳凰叫”;或突出演奏時的環境氣氛,如 “露腳斜飛濕寒兔”。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集歌女動作、音調變化、演奏場景、當時環境、人物情感于一身的詩歌并不多見,其展現的音樂世界更是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筆者擬就對許淵沖和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本進行比較,討論兩種譯本所呈現的余音裊裊,不絕于耳的音樂世界。
一、融情寓樂:《琵琶行》的音效美
《琵琶行》一詩中,主人公三次聽樂,三次感受不同的音樂效果。開篇沉浸在主客惜別的悲涼氣氛中,當作者 “忽聞水上琵琶聲”時一下子就被迷人的樂聲所吸引。再次聽樂是歌女出場彈奏,“東船西舫悄無言”,寂靜的環境襯托出樂聲的迷人。第三次聽樂,仍由歌女演奏,“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作者將樂聲、聽眾及聽眾的情緒一層層遞進深入的描繪,表達了樂聲的效果感人。三次聽樂,三次感受。無意聽之為之驚,傾心聽之為之迷,醉心聽之為之感,可謂驚人、迷人、感人。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許譯文:Silence reigned left and right of the boat,east and west; We saw but autumn moon white in the river’s breast.
楊、戴譯文:Right and left of the boat all is silence- We see only the autumn moon,silver in midstream.
此句寫琵琶曲的演奏效果。演奏結束,萬籟俱寂,眾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里,難以自拔。楊、戴將“悄無言”譯為“all is silence”,似歸納總結,略顯平淡。在“江心秋月白”這一景觀的表達上,楊、戴直譯“江心”為“midstream”,無甚特別之處,但將“白”則意譯為“silver” 不僅將白的意思表露無遺,也暗含冰冷的氣氛,與月亮發光的現象相吻合,同時也揭示了琵琶女的悲涼處境。與之相較,許譯文將“東船西舫”譯作“left and right of the boat,east and west”,景物涵蓋四面八方,目之所及,盡在其中。“悄無言”以silence為主語,再輔之一謂語動詞reign,語意雋永,耐人尋味。“江心”譯作“river’s breast”,讓人不禁聯想到明月倒映在江水的同時,也印在詩人的心里。景、情、樂相互交融,更加突顯音樂的美妙。
二、以聲喻聲:《琵琶行》的音律美
音樂訴諸聽覺,聽之有聲,視之無形,無限美妙盡顯在指尖。《琵琶行》中描寫音樂擅長以聲喻聲,即用熟悉的音響來比喻樂聲。作者用詩的語言,正面集中描寫了琵琶樂曲的起伏變換過程。詩中琵琶聲音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或粗重急驟,或輕細委婉,或清脆圓潤,或婉轉流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嗚咽,或輕或重,或快或慢,聲音間層次分明,音調上區別明顯,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令人應接不暇,就如劉勰所言,“寂然凝率,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音樂的美妙絕倫可見一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許譯文: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楊、戴譯文: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這兩句詩描寫音樂的形象,使用“嘈嘈”、“切切”等擬聲詞使詩歌更富韻律;使用精妙的比喻使詩歌更具穿透力,比如用“急雨”比作樂聲的繁密,用“私語”比作樂聲的幽細,并將其形象的比擬為“珠落玉盤”,把抽象難摹的音樂描繪成觸之有體,視之見形,聽之有聲的具體實象,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楊、戴將“嘈嘈”、“切切”兩個擬聲詞譯為動詞“wail”和“whisper”,略顯單薄;將“急雨”和“私語”譯為“pelting rain”和“soft confidences”,pelting一詞形容雨大之極的狀態十分準確,但卻缺少動態美感;將“嘈嘈切切”譯為“wailing and whispering”押頭韻,對仗工整。通讀一遍,此譯文忠實、準確有余,而意蘊卻有所欠缺。而許譯文則相應的把“嘈嘈”和“切切”譯為動詞詞組“loudly thrummed”和“softly tinkled”,將難以言傳的語言聲音之美形象化,使音樂更有張力;把“急雨”和“私語”譯為“pattering rain”和“murmuring strain”, patter一詞將大雨滂沱的氣勢以及“珠落玉盤”的霹靂啪嗒聲也一并寫活了,虛實相映,動靜相宜,聽覺與視覺相輝映。
三、以詩入詩:《琵琶行》的音韻美
“音美”對詩歌翻譯十分重要。詩的音樂性,是和意義、意像、比喻等一樣,成為詩人傳達詩意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翻譯詩歌應盡量傳達出原詩的“音美”。而詩的音樂性,最主要表現在押韻上。許淵沖認為:“翻譯唐詩即使百分之百地表達了‘意美’,如果沒有押韻,也不能保持原詩的風格和情趣。”但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在語音和語調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漢語是聲調語言,而英語則是重音語言,所以在保持原詩韻律時,不可強求原詩韻律和譯文韻律的一一對應,而應注意譯語韻律的優勢再現原詩的“音美”。
對音、形問題,許淵沖用形象的語言解釋道:“以詩體譯詩好比把蘭陵美酒換成白蘭地,雖然酒味不同,但多少還是酒;以散體譯詩就好像把酒換成了白開水,白開水雖然可以解渴,但在人們需要高級精神飲料的時候,白開水就不能滿足人們的欲望了。”詩歌翻譯,既要做到不因韻害意,又要做到無湊韻之嫌。如果譯詩能真正符合“三美”的要求,實現“三美”有機統一,這樣的譯詩就達到了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傳神。
1.巧用頭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許譯文: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楊、戴譯文: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兩個譯本都能體現出原詩的音韻之美。但許用m音表達出厚重的質感,用s頭韻體現輕盈的質感,實則更為精妙。譯者根據英文發音的特質體現出與原文相類似的效果。
2.使用尾韻
尾韻是最重要的,也稱為韻腳,指的是詞尾音素重復,如till 和still,在詩行的末尾押韻。許譯文的精妙之處在于譯文的整體與原詩在韻腳、音部及句數上基本保持一致,這種內容與風格高度協調一致的譯文實屬難得。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許譯文:Deep in the night I dreams of happy bygone years,
And woke to find my rouged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楊、戴譯文:All late at night,dreaming of her girlhood,
She cries in her sleep,staining her rouged cheeks with tears.
原詩講述歌女回憶兒時不幸遭遇時的悲傷心情,經歷時間有多長,傷心就有多久,淚水也止不住地一直流。許淵沖的譯文都采用-ear的尾韻,原詩中并無韻律,而是無中生有,頗具創造性和流動性,year和tear兩詞的選用更添一絲傷感。
3.諧元韻
諧元韻是指詞中重讀元音重復,亦稱元音迭韻。比如great和fail.在《琵琶行》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許譯文:Without flute songs we drank our cups with heavy heart;
The moonbeams blended with water when we were to part.
楊、戴譯文:Drunk without joy,in sadness they must part;
At the time of parting the river seems steeped in moonlight.
就押韻而言,許譯文運用了尾韻“t”及諧元韻 [a:](heart和part),同時又暗含分別之苦痛在心中之意。許譯文更是進一步闡釋詩人難以言表之痛的情感寫照。
金人王若虛評價白居易道:“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①《琵琶行》一詩無疑稱得上這一評價。在此詩中,無聲中盡顯有聲之美,長歌中穿插短促停頓,詩畫中蘊含繁復之音,波瀾起伏,情韻交織。許譯文和楊、戴譯文在展現《琵琶行》的上述特點時各有千秋,但就表現詩中的音樂美,音效美,音律美而言,則許譯文更為忠實。但毋庸置疑的是,二人的譯文對于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大有裨益,可謂是“千古絕唱沁心扉,抑揚跌宕普新曲”。
注釋:
①白居易.《白氏長慶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
年,第97頁。
參考文獻:
[1]白居易.白氏長慶集[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
[2]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
社,2006年
[3]龔光明.翻譯思維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4年
[4]潘炳新,李正拴主編.翻譯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
社,2007年
[5]汪榕培.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
[7]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年
[8]楊憲益,戴乃迭.唐詩(古詩苑漢英譯叢)[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01年
[9]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0]趙甄陶.中國詩詞精選英譯[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
篇8
而我有一首我喜歡的詩,就過關于牡丹的。詩名叫《惜牡丹花》,詩人是和李白、杜甫并稱李杜白的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詩句是:惆長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進,夜惜衰紅把火看。詩中的:惜:是憐愛。殘:是殘留。把火看:是指拿著蠟燭看。
這首詩是在惋惜牡丹花衰落的過程,還在寄寓著歲月無情、青春無法常在的感慨。
白居易雖然寫過許多詩,比如《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白云泉》、大林寺桃花》、《遺愛寺》等。可我唯獨覺得《惜牡丹花》最好。
篇9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篇10
一、運用比喻,以聲喻聲
詩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彈奏,我們來看其中直接描寫音樂的經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14句詩中運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為我們會很容易地找到標志性比喻詞“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語”“如裂帛”。詩人在這以聲喻聲,把琵琶聲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語、珠落玉盤聲、鶯語聲、泉流聲、刀槍聲、裂帛聲。琵琶聲從舒緩到激越、從單純到錯雜、從連續到間歇、從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轉千回,讓人蕩氣回腸。
轉軸撥弦三兩聲開始,琵琶女先輕輕地撥弦,琵琶悠悠發出聲音,聲音不多,曲調未成。可琵琶女想說的心事仿佛已經隨著琵琶聲欲語還休。接著弦弦掩抑,那微微顫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動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難盡,只有連綿不斷的琵琶聲。
輕攏慢捻抹復挑,琵琶女那撥動琵琶弦的手指靈活地在弦上跳動,時快時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彈成了。
琵琶大弦的聲音像急促的雨聲,小弦的聲音像竊竊的私語。錯雜彈了一陣聲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盤里的聲音。轉而又像黃鶯的叫聲在春花下滑過,婉轉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澀了聲音又冷??。然后聲音漸漸沒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強調出無聲勝有聲,無聲勝有聲也是經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開始演奏,聲音錚鏘。如打碎的銀瓶聲和迸出的水漿聲,又似騎士騎馬突出刀槍碰撞的聲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撥手指劃過四根弦,其聲音像撕裂了一緞巾帛。
聲音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聲描繪得生動無比。讀完此段詩,那時快時慢,時急時促,時而婉轉,時而流暢,時而吭鏘,時而冷澀,時而蕩氣回腸的琵琶聲一直回蕩在人們的耳邊。可見詩人的藝術才華有多高。
二、運用通感,以形繪聲
讀前面的14句詩,我們不僅把握到音樂富于變化的節奏、美妙的旋律,還在眼前出現了一系列的經典形象:落玉盤的珍珠、流轉花間的黃鶯、冷澀難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銀瓶、勇猛的鐵騎、鋒利的金戈。詩人在這運用了通感的手法來寫音樂,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錯相通的心理經驗。通感常常與比喻復合運用。音樂本是聽覺感受,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詩人運用通感使感覺轉化遷移,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以形繪聲,化無形為有形。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
三、以人襯聲
“轉軸撥弦三兩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曲終收撥當心畫”這幾句有共同點,都是從彈奏者的角度來寫。“轉軸撥弦三兩聲”這是調弦試音,“低眉信手續續彈”這是彈奏時的神態、動作,“輕攏慢捻抹復挑”這是彈奏的動作、指法,“曲終收撥當心畫”這是彈奏的收束動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練、爐火純青,那她彈奏的琵琶聲也一定美妙絕倫,這是以人襯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幾句也有共同點,都是從聽眾的角度來寫。“主人忘歸客不發”音樂如此動心移情,讓人流連忘返。“東船西舫悄無言”琵琶聲停了,卻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聽眾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癡,創設出了曲止情續、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憤激幽怨的曲調引發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共鳴,既有對琵琶女淪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對自己遭遇貶謫的傷感,傷人、亦傷己,兩重感傷交融在一起,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幾句也是以人襯聲,以聽眾反應來寫音效,襯托琵琶聲強烈的藝術魅力。
四、以景托聲
“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寫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終的環境,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中。樂聲雖然停了,但讓人感覺夜色中彌漫著音樂氣氛,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托聲。言有盡而意無窮,寫出了音樂的強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