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03-30 16:4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程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健詞]:基礎、分立、結合、突破
近年來,全國各地各級法院都在推行審判流程管理模式的經驗和做法,還有一些法院進行了其他有益的嘗試。這些改革一掃以往重實體、輕程序的流弊,高舉程序公正的大旗,將整個審判活動置于嚴密的監督之下,以公開保公正、以公開促高效,是在當前體制下從法院內部解決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徑。由于司法公正本身包含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部分,如何使這兩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程序公正有效地保障和促進實體公正,是當前法院審判改革急需解決的。
一、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存在的價值基礎
實行的審判流程管理制度,是在法院內部實現立審、審執、審監分立,特別是在立案權與審判權分離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對審判程序的動態管理與控制,從而使審判工作各環節相互銜接、相互監督,達到分權制衡、權責統一,以促使審判公開、公正、高效、有序、文明、廉潔地進行。
這種改革模式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和實現司法的公正,筆者認為有以下的基礎:
第一、立案權與審判權的分立。在立審不分的情況下,一個案件能否受理,往往要受到多種因素尤其是實體因素的,比如案件的事實和證據、案件審理的難易程度、案件當事人的背景等方面,而不完全取決于案件是否符合受理條件。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不一定都能被受理,有些案件被排除在法院的大門之外,從而排除了司法管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司法的公正也就無從談起。實行徹底的立審分立,有助于立案標準的統一,能夠改變當事人有冤無處伸的狀況。只要符合法定的立案條件,從事立案審查的法官就應依法受理,而不應也不需要去考慮審判案件的法官如何判決的問題。這樣就解決了“告狀難”,防止了“踢皮球”現象,減少了上潛在的矛盾,為當事人有效地解決糾紛鋪平了司法道路。另一方面,立審分立也是出于保障案件公正審理的需要,防止審判案件的法官在審查起訴時形成主觀預斷,或產生某種偏見,或不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以至于對以后的判決產生不良的影響。
以立審分立為基礎和中心,進而實現審監分立、審執分立這三個分立,是減少和遏制訴而不立、立而不審、審而不判、判而不執等司法怪現象的有效措施。
第二、程序性權利與實體性權利的分立。我們通常說,實體公正是相對的,而程序公正是絕對的,說明程序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實體,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實體還要重要。只有保持程序的正當性,使案件的實體審判始終處于程序的有效控制之下,成為程序的必然,才能確保司法的公正。要想杜絕審判過程中法官辦案的隨意性,就需要用程序加以控制,使程序成為約束法官行使審判權行為的準則,而不是法官用來為自己服務的工具。比如說,關于延長審限的規定,應當屬于案件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審結的補救措施,而不是法官在正常情況下怠于行使審判權時所尋求的藉口。因此,將法官原本享有的部分程序性權利從審判權中剝離出來,使審判案件的法官對案件的進程(比如開庭日期的確定等)失去決定權,只能在他人為其設定的程序軌道上被動地前進,而沒有停止或后退的權利。這樣一來,法官審判權的行使便有了緊迫性,案件的審理情況將隨時受到跟蹤和監督,案件久拖不決的現象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如果進一步削減辦案法官的程序性權利,比如將判決的時間也予以相對地確定,要求一定的當庭宣判率,那么縱使當庭宣判可能造成極個別案件的錯判,案件裁判總體上的公正性仍將進一步增強,因為它大大減少了從開庭到宣判期間對于判決結果的人為干擾和影響因素。
第三、當事人與承辦法官的分立。出于公正、公平、中立的需要,當事人與法官不得單方接觸的原則是一條最基本的訴訟準則。在過去的審判實踐中,當事人與承辦法官因案件的送達、調查取證、財產保全等工作所形成的頻繁接觸曾經成為一種正常現象,這種接觸使法官在心理上、感情上對案件的一方當事人產生了傾向和接近,以至于最后作出了不公正的裁判。即或作出的裁判是公正的,另一方當事人也會產生不公正的感覺。為了消除這種狀況,確保司法的公正,有必要運用程序設立某種限制對二者加以隔離,以盡量避免或減少案件承辦法官與當事人不必要的單方接觸,使案件承辦法官除了在開庭時與雙方當事人同時接觸外,沒有單方接觸某一方當事人的機會。為達到這一目的,案件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如立案審查、送達、保全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從承辦法官的審判權中分離出來,而將這些權力交給另外一些不審理該案件的法官,使承辦法官與雙方保持同等的距離,從而在程序上和實體上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判。
二、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完善的基本方向
目前的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在提高訴訟效率、促進司法公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應當看到,審判流程管理制度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有些制度的設計在施行過程中已明顯地違背了初衷。另外,審判流程管理各環節之間在銜接和配合上還存在許多問題。從案件的審查立案、排期開庭、到案件的送達、財產保全以至開庭審理和判決等,就象一條流水線,需要由不同的人員來完成,而每一個人對自己面前工作完成的好壞,都直接影響下一道工序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只在自己控制的那部分時間內對案件享有部分程序或實體上的決定權,而在行使這部分權力時還要受到相鄰程序享有者的制約。因此,一個案件在程序流轉過程中,需要眾多人員的參與,他們之間怎樣配合,如何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某一環節在程序上出了問題,不僅將導致程序上的混亂,增加訴訟成本,更容易造成效率的低下。
篇2
二、辦理木材運輸放行證明,一律要憑“木材檢驗尺碼單”,方可辦理木材運輸放行證,未檢尺打印的木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承運。
三、轉辦木材運輸放行證時,原有效證件不得超過半年,憑當地林業站驗證蓋章,方可辦理木材運輸放行證。
商品林木材采伐報批程序
由林權主提出書面申請,說明申請采伐理由,報當地村委會同意后報林業站,林業站根據申請理由派員實地踏查,查清是否有資源,權屬有無爭執,是否符合林木采伐規程、采伐范圍、地點、樹種、規格,報鎮政府提意見后將申請及有關單位意見上報林業局林政股,由林政股派員到現場調查核實,寫出踏查意見,報林業局領導會審批準后,發給林木采伐許可證。
占用征用林地審核工業部審批程序
一、申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有關部門批準立項后,用地單位向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辦使用林地審核手續,填報《使用林地申請表》一式五份,同時提供如下材料:1、建設項目批準文件;2、被使用林地的權屬憑證;3、有資質的設計單位作出的項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4、與被征占用林地單位簽訂的林地、林木補償和安置補助費協議;5、被使用林地的平面圖;6、用地單位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的銀行收款憑據。
二、受理。最初受理的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派出專門人員到被使用林地現場進行實地核查,填寫《使用林地現場查驗表》。最初受理的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材料:1、《使用林地現場查驗表》;2、恢復森林植被具體措施的書面說明;3、需要征占用生態公益林地時,請示調整生態公益林籍小班位置的書面報告。
三、繳費。最初受理的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初步審同意后,同時通知用地單位按財政部門、*林業局文件(財綜[2002]73號)規定的收費標準依法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四、上報。經最初受理的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初步審核同意后,將有關材料逐級上報地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審核和審批。
五、審核,審批。對上報項目的審核、審批,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實行初審和會審制度,每月會審1-2次。
臨時占用林地辦理程序
一、臨時占用單位向林地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用地申請,并附送下列有關材料:1、臨時占用原因、依據;2、被占用林地單位和個人的林權證;3、占用林地的地點、面積,四至范圍的說明及有關資料。
二、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用地單位與林業主管部門簽訂臨時用地協議書。
三、按規定支付林地損失補償費。
四、經批準產交納費用后,到申請的林業主管部門辦理臨時占用林地手續,無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即可。
辦理木材經營加工許可程序
一、經營加工者籌建經營加工企業。
二、向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提交經營加工許可申請,并附有關材料和證書,包括木材來源承諾、經營加工規模、種類,期限等內容。
三、林業主管部門審核,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決定,發放《木材經營加工許可證》。
四、經營者憑林業主管部門領發的《木材經營加工許可證》,以及工商部門需要提交的胡關資料,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木材加工營業執照和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申請馴養繁殖許可證程序
一、馴養繁殖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向所在地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并填寫《*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申請表》。
二、凡馴養繁殖*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凡馴養繁殖*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由受理的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三、有權審批部門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查。作出批準或者不批準的決定。經審查符合有關條件和規定的,審批部門作出批準決定,經批準馴養繁殖*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馴養繁殖許可證》。
山林權屬糾紛調理處程序
一、立案。根據當事人的投訴、登記、收集當事人提供的有關證據、資料,填寫立案登記表,報行政負責人批準立案。
二、調查。查清爭議主體、標的、地點、四至范圍及個人時期權屬歷史變革情況,調取相關書證、人證、物證等。
三、綜合。對調查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寫出情況綜合報告,并依照法律、法規提出處理意見。
四、調解。在查清事實基礎上,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協商,并做好調解筆錄,調解達成協議的,制作調解協議書。
五、裁決。調解無效后,依據法定程序由縣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六、送達。將處理決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
七、復議。當事人不服裁決向中級政府申請行政復議時,應協助制作行政復議答辯書,畹同案件卷宗移交上級政府審查。
八、應訴。當事人不服裁決或行政復議決定向人民法院是起行政訴訟時,應協助制作行政訴訟答辯狀,并出庭應訴。
篇3
關鍵詞:流浪乞討;救助管理;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8-0216-02
2003年的“孫志剛案件”促使國務院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簡稱“舊辦法”),代之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簡稱“新辦法”),我國的救助管理制度開始從強制收容遣送向自愿接受救助轉變。
一、新救助管理辦法的改進
新救助管理辦法的出臺,體現了我國在法治時代對人的權利的尊重與保護,體現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社會救助與社會管理的新探索,體現了政府自身正在由管制型的權利政府向服務型的責任政府的轉變,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與舊的收容遣送制度相比,新辦法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一)從強制收容遣返向自愿接受救助轉變
舊辦法規定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必須被強制收容遣返,不考慮當事人是否愿意。而新辦法強調,任何人不得強制流浪乞討人員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同時,受助人員也可以自愿放棄救助,告知救助管理站后即可離站,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新辦法明確規定的自愿受助、無償受助的原則,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是否接受救助意愿的尊重,流浪乞討人員有權利選擇救助也同樣有權利選擇放棄救助,他們的意愿和選擇都必須得到尊重。
(二)從維護城市管理向提供救助服務轉變
新、舊辦法在制定之初的基本出發點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收容遣送辦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城市的社會秩序和安定團結”,而“救濟、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只是手段,也正因為如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制度最終異化為以維護城市社會秩序為其唯一目標,并最終引發了孫志剛事件。新辦法明確了對流浪乞討人員實施救助是其唯一目標[1]。在其第一條明確指出:“為了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制定本辦法。”這樣就避免了由于單純追求城市社會秩序安定而導致制度功能異化,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在社會保障事業方面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三)更加強化了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約束
新辦法在內容規定上更加具體和細化,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強化了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約束,而減輕了對受助人員的約束。在舊辦法中,由于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城市治安管理,所以將受助人員僅僅作為簡單、被動的管理對象而對其附加了種種限制條件和要求,如“及時把他們遣送回原戶口所在地”,收容人員“必須服從收容、遣送”等。
新辦法明確規定,救助站工作人員“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押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并且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于當地救助站工作人員負有教育、培訓和監督的職責與義務。
(四)內容規定更加人性化
除了對于提供的基本救助內容做了具體規定外,新辦法還體現出了更加人性化關懷的一些方面,如“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就體現了對處于弱勢地位女性的特別保護;“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對保障受助人員的人身、財產安全做了明確要求,防止各種危害和傷害的再次發生。
此外,新辦法也體現了一定的開放性,“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救助流浪乞討人員”,表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政府對尋求各方力量、積極有效參與社會保障新途徑的嘗試和探索。
二、面臨的新問題和新特點
自新辦法實施以來,各級救助管理工作穩步發展,成效顯著。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當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與此同時,流浪乞討現象亦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出現的新問題
1.出現管理盲區
流浪乞討人員的構成非常復雜,有因災害或生活困難而流浪乞討者,他們確屬社會救助的對象;有以乞討為生財手段的好逸惡勞者,屬于特殊教育的對象;有以流浪乞討又無理上訪或偷摸拐騙從事違法活動者,屬于社會治安管理對象;有少數犯罪逃逸或流竄者,屬于刑事懲治的對象。對于拒絕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公安機關、城管等部門在管理中,均存在缺乏執法依據和執法手段的問題,那些特殊教育的對象、治安管理對象、刑事懲治的對象,已經成為管理盲區。
2.自愿求助者少
在實地調查訪談過程中發現,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員,大多數是從別的救助站轉來的需要本救助站進行安置的流浪乞討人員,僅有一小部分人是自己尋求救助的。而在這一小部分自愿尋求救助的人當中,大部分屬于暫時還沒有流浪乞討的投親不著、務工不著、無錢看病、從家里走失、被偷盜等有臨時困難的人,真正有長期生活困難的人,反而選擇在外長期流浪乞討,拒絕進站接受救助,救助管理站也因此曾經一度出現無人可救的局面。
3.管理救助方式簡單
對待進站受助人員,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幾乎無一例外的為接收進站――采集信息――聯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員家屬――送其回家或由流出地政府接其回去。工作人員幾乎不跟受助人員進行與采集信息無關的交流,也從來不去了解不同受助人員的特殊需求,缺乏對不同類型受助人員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個性特征等分析和交流,特別是在救助中依然把求助者置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給予施舍性的物質救助,使求助者難以接受。
4.缺乏專業工作人員
目前的救助管理站尚未完全脫離原先收容遣送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工作人員也都是原來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員,雖然機構性質發生了改變,但是工作人員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他們在長期工作當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養成的工作態度已經很難改變,有的工作人員習慣了對受助人員冷言冷語,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和現行的新辦法發生沖突,但事實上與社會的期望和要求相距甚遠。
(二)呈現出新的特點
伴隨著新問題的出現,城市流浪乞討現象也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如乞討人數劇增,多數乞討者只以要錢為唯一目的;職業化、團體化乞討比重增加;經營乞討人員的現象增多;乞討群體的年齡結構向低齡化發展,等等。
三、完善制度的對策及建議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我們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國家的經濟條件尚不足以令我們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將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工作轉變為一項福利事業。目前,在我們國家,救助管理站實際上充當的只是一個救助“中轉站”的角色,而不是長期的福利機構。因此,就如何做好這個“中轉站”,如何盡最大可能地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提出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建設
首先,盡管國家在2003年相繼出臺了兩個法律文件,但過于原則化的條款內容,使得救助管理工作操作性不強,落實難度大。其次,對于出現的管理盲區,也應當從立法的角度予以增補和完善,如將職業乞討人員納入救助體系,使得對職業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最后,新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必須注意和《殘疾人保障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的相互銜接與配套。
(二)引入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救助
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第一層面是對其基本生活進行救助,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以保證其能夠維持生存;第二層面是對其進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救助,以幫助他們自食其力、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目前,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停留在第一層面,忽視了心理層面的救助工作。而心理救助需要將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引入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方法,主要側重于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精神慰藉等精神層面上的救助。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社會弱勢群體,是社會工作應當高度關注并提供幫助的對象。
(三)救助站與高校聯動,建立互惠合作關系
缺乏高素質、專業的工作人員是救助站面臨的一個難題。我們可以在高等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利用高校資源,通過救助站與高校的聯動,建立一種互惠合作的良好關系。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有社會工作、社會學、心理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也就意味著這些學校在這幾個領域擁有比較充足的師資力量以及一定規模的在校學生,這對于救助站來說,也是一項可加以有效利用的寶貴資源。
(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除了依靠國家財政外,還應當呼吁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加入到救助工作中來,爭取捐款捐物,緩解資金壓力;向社會招募義工,縮減開支。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方式籌得的資金,其使用都必須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和公開,定期向社會公布,讓社會各界的愛心落到實處。
篇4
[關鍵詞]獨立學院;物流管理;職業化教育;教學改革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4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深入發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進而對勞動力綜合技術與職業素質要求日益提高,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管理與技能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國務院總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中,針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明確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面臨轉型的相當一部分高校就是獨立學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作為國內的獨立學院之一,也面臨著教育轉型改革問題。因此在學院進行職業化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國家教育政策要求的體現。《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該課程研究的是由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企業在完成物流運作中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性。[1]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1 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
1. 1 知識基礎偏弱,差距明顯
根據歷年招生情況來看,獨立學院招生一般在2B分數段(部分省份為第三批本科),這決定了獨立學院學生的知識基礎偏弱。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是對高中課程不感興趣因而沒有學好。調查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是較嚴重的偏科,導致總分不高被獨立學院錄取。
1. 2 自我意識突出,學習主動性不強
獨立學院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自我意識突出,很多事情都是自我做決定。在學習方面只做自己感興趣或者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盡管有時候課堂上認真聽講了,對于課下布置的作業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即使完成也是敷衍了事,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由于沒有具體的學習目標、競爭和就業的壓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
1. 3 組織活動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
獨立學院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比較活躍,在家庭環境熏陶下,接觸社會的人和事較多,善于交際溝通和組織、參與各種活動。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為例,學院開設了形形的社團和學生會組織。60%以上的學生都會加入各種學生組織。一部分學生熱衷于創業和實踐,花了較多的時間在這些方面。因而,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比較高的。
2 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
基于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確定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本地及珠三角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化、實踐性教育教學為基礎,以激勵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手段,以《第三方物流》課程的資源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進為示范,以物流軟硬件設施等基礎條件建設為保障[2],以規范教學過程管理,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目標,推進職業化教育,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有較強創新精神的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3 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3. 1 培養學生興趣,輔以一定的激勵手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說,興趣更加重要。很多時候,他們的學習動力不是來自壓力,而是源于興趣。所以第一次課很重要,需要重點向學生介紹課程有趣的內容、解決的實際問題以及學生學好之后帶給自身的價值。當然,在后續的講授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原則,避免學生中途喪失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的管理中施予一定的激勵手段。根據管理中的期望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對參與發言、積極表現的學生,累計到一定次數后給予較高的平時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3. 2 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課堂授課: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講授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理論、方法以及發展情況,學時數控制在總學時的20%,連續的課堂授課不超過45分鐘。
(2)案例學習與討論:結合概念、理論和方法的教學,每一章都安排1~2個案例給學生討論。所選取的案例都是第三方物流中的實際問題,包括典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管理方法、運作網絡、績效評價、物流信息系統等,這些企業的成功與失敗將成為討論的重點內容。
(3)多媒體資料教學:課程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講解,教學過程中輔之以大量的多媒體(照片和影視片斷、錄像等)資料來加深學生對第三方物流的認識和對知識點的掌握。學生通過這些多媒體資料的學習,不僅直觀地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更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在紀錄片超級工廠中對UPS(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的運轉流程進行了詳細介紹。學生觀看后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4)小組合作:在課程中設置了分組合作進行討論、思考第三方物流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其中在第三方物流的績效衡量和監控中,按配送、倉儲、運輸、客戶服務等不同的過程,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制定自己負責內容的方案和績效監控指標,使學生體驗通過團隊的齊心合作來共同解決實際問題。
(5)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針對第三方物流管理中的招投標課題,在課程中設置了情景模擬,按招標方和投標方等設置不同的角色,分組進行模擬游戲,使學生充分體驗實際企業在第三方物流招投標的過程,以便更加貼合實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3 充分利用軟硬件資源實驗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軟件模擬及演示:從理論出發,針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流程以及在供應鏈中的作用,在供應鏈模擬軟件中從第三方物流角色的角度,讓學生充分理解第三方物流的訂單處理及具體運作過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課程的理論知識。
(2)校內實訓:針對第三方物流中的倉儲和配送問題,指導學習在校內的物流實訓室中進行實訓,使學生掌握實際企業的倉儲和配送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 4 開展企業頂崗實習,培養職業化人才
校外企業的優勢在于企業具有完整生產線和較先進的技術設備,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生動的實踐環境。[3]借力于校區周邊云集了眾多有名的物流和電商企業,積極開展與這些企業的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和頂崗實習,熟悉這些典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業務流程和具體作業。通過頂崗實習,學生掌握了一項技能,又具備了一定的綜合素質,為長遠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職業化教育過程中,鼓勵學生報考物流師職業資格,既可檢驗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又可從職業化的角度審查自身知識的系統性。
4 結 論
在本次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職業化教育的路程中,我們從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出發,將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起來,突出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教學中,變以往的單向信息傳遞為雙向溝通,極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盡管如此,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企業實習對其他課程的影響、學生能力提升的評價等。這些將是后續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駱溫平. 第三方物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消費者保護是歐洲監管局的主要目標之一。2012年,因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設計、運營及推廣問題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的事件逐漸增多,引起了歐洲監管當局的注意,隨即對歐盟成員國的國家主管機關開展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銀行、保險和證券投資領域,不合適的產品監督管理機制在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還造成金融市場信心下降,以及金融機構審慎經營環境受到影響。為了加強消費者保護,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歐盟于2013年底了《歐洲監管當局制造者產品監督管理流程共同立場》(簡稱《共同立場》)。
《共同立場》對制造者內部產品監督管理機制提出了八項原則性要求,強化了金融消費者保護的事前預防機制,展現出歐洲監管當局新的思考方向,以及歐洲金融消費者保護相關機制與實踐的新趨勢。鑒于此,筆者擬對上述新規的內容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和實踐的完善有所裨益。
內容評析
與以往金融消費者保護相關規定相比,《共同立場》在監管對象、內容和方式方面有所突破,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監管對象范圍擴大化。隨著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跨行業、跨地區的金融活動日益頻繁,金融活動主體也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共同立場》沒有使用一般監管規定常用的“金融機構”的概念,而是用“制造者(Manufacturer)”的表述方式來定義監管對象,明確將其界定為“以制造活動為目,根據歐盟立法屬于一家或多家歐洲監管當局監管范圍,負責研發和發行產品或合并、生產、變更產品的自然人和法人”。這一界定,實際上是擴大了監管對象的范圍,從作為法人的“金融機構”擴展至包含自然人和法人的“制造者”,實現了對涉金融消費者保護主體的全覆蓋。
利用原則性規定提高規則的適用性。歐盟的國家聯盟性質決定了過于剛性、具體的規則可能無法適應各成員國的國情以及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需求,從而影響規則的施行效果。為提高規則的適用性,《共同立場》采用原則性規定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出臺較為彈性、宏觀的八項原則,為各成員國、各監管機構后續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出臺具體規定預留了一定空間,確保了新規的有效性。
將產品監督管理嵌入制造者內部治理體系。《共同立場》第一項原則就規定了制造者應當建立一套持續的基礎產品監督管理流程,并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和審查。此外,第二項原則對制造者的管理層提出了明確要求,執行董事會必須支持產品監督管理流程,高級管理層應當確保產品推出之前和之后均符合該流程相關規定,并且要留存充足的評估記錄。上述規定,使產品監督管理成為制造者內部治理架構和高級管理層的最終責任,迫使制造者高層對該事項給予足夠重視。
高度重視“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產品監督管理。《共同立場》圍繞市場調查、產品研發、推出、營銷、運營和運作的全過程確立了一系列原則,幾乎可以說是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規定。如在產品研發之前,應當確認產品的目標市場并認真分析其特性,以確保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和利益;產品研發后,必須進行產品評估和測試,包括壓力測試;在設定產品費用和功能時,應采取適當措施保證透明度;產品推廣和營銷階段,須選擇適合目標市場的不同渠道進行銷售,并提供清晰、準確、及時的信息等。同時,制造者還需定期監測產品的運營和運作情況,確保其繼續滿足消費者的利益,并在合適的條件下對產品的合規性進行審查。此外,當可能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的問題出現或即將發生時,制造者有責任采取適當措施進行補救或賠償。
啟示與借鑒
《共同立場》的出臺,給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和金融機構相關實踐帶來啟示,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直面新現象、新問題,及時出臺針對性的規定,適時調整監管對象界定。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相關體制機制是否完善,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否及時,已經成為各國(地區)金融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作為成熟、穩健的金融市場,歐盟十分重視消費者保護,歐洲監管當局持續監測、密切關注著涉及金融消費者利益問題的新變化,并且迅速作出反應。不僅針對金融產品和服務損害消費者利益問題,及時出臺了針對性規定,還適時從監管對象定義上強化了全面監管。
過于剛性、具體的規則并不必然帶來良好效果,借鑒原則性規定模式。過于嚴格細致的監管規定雖然能保證政策執行的準確性和透明度,但卻缺乏靈活性,很可能影響到實際適用。歐洲監管當局所采取的原則性規定模式,為各成員國和監管機構因地制宜地出臺具體規定,以及各金融機構結合自身情況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產品監督管理體系,提供了最大便利。反過來,各機構遵循原則的實踐過程,使《共同立場》得到廣泛適用,確保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立法目標得以實現。
立足國情,有效吸收普適性規定,避免盲目借鑒。制定《共同立場》之前,歐洲監管當局在歐盟成員國范圍內,專門針對制造者產品和服務問題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的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在附件中分別指出了各國的普遍性問題。可見,《共同立場》是基于歐盟既有監管體系、立足于歐洲市場現狀的產物。因此,我國在借鑒相關監管規定時,應充分考慮當前國情和現有監管體制,有效吸收普適性的規定,避免盲目移植。
將涉消費者保護產品監督管理納入金融機構內部治理體系。國內金融機構雖然多數構建了自身的產品監督管理體系,但并未將消費者保護納入考量范圍。因金融產品和服務問題引發糾紛,甚至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金融機構十分必要將涉消費者保護產品監督管理嵌入到公司治理體系中,厘清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在此方面的責任和工作職責,清晰界定各相關部門職能,明確在公司治理、組織架構、發展戰略、文化建設等方面構建職責分明、導向明晰的管理體系。
篇6
“危急值”是指當這種檢驗結果出現時,表明患者可能正處于生命危險的邊緣狀態,如果臨床醫生此時能及時得到檢驗信息,迅速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或治療,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將失去最佳搶救機會。隨著現代急救醫學的發展,檢驗“危急值”的作用已日益凸現。流程管理的核心是以流程為導向,以“顧客滿意”為目標進行科學管理[1]。為了規范危急值的管理,降低環節過程中的隱患,我院2008年開展實施危急值的流程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評估原有流程,列出目前存在問題
1.1 原有應用管理存在問題 醫院有關部門對“危急值”不夠重視;實驗室與護理部未建立或完善“危急值”制度;“危機值”報告時間要求不明確、報告記錄不全等。原有管理流程責任未明確,血標本放置時間長。
1.2 醫務人員責任問題 血標本姓名、床號、住院號不符合,患者進食后,服藥后采血。
1.3 護士技術問題 護士采血技術不過硬,反復穿刺導致組織損傷過多引起溶血;搖勻抗凝劑方法不正確;在輸液的血管通路采血,導致假性“危急值”結果[2]。
1.4 其他 真空采血器管內負壓大,血液以較大流速沖入管內或抗凝血用力震蕩,造成紅細胞機械性破壞而溶血。
2 流程的落實與管理
2.1 設計危急值管理的監控流程 護理部與醫務科聯合組成危急值質量控制小組,以護士長、化驗室主任、后勤保障組長為主要成員,針對危急值血標本抽取、送檢過程中溶血、抗凝血凝固、標本成分改變、血標本稀釋及患者進食后采血等問題,負責設計危急值管理過程中危險因子評估表,制訂危急值管理監控流程,對全院檢驗標本進行監控管理和提供技術指導。
2.2 建立危急值報告登記制度 明確危急值管理的目標,制訂與之配套的獎懲制度,并嚴格落實,逐漸使護理人員不折不扣執行流程并養成工作習慣,確保流程中每個環節落實到位。
2.3 臨床應用 危急值管理流程實施如下。
2.3.1 建立責任明確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包括檢驗室的危急值管理制度,病區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組危急值管理制度,三個制度互相滲透、互相約束。
2.3.2 病區必須建立《危急值報告記錄登記本》,眉欄內容:日期、時間、床號、姓名、住院號、項目名稱及危急值、報告者的姓名、接電話的簽名、被通知的醫師的時間、姓名等。
2.3.3 當班護理人員對接獲的口頭或電話通知的“危急值”以及其他重要的檢驗、檢查結果,接獲者必須規范、完整地記錄檢驗、檢查結果和報告者的姓名,進行確認后方可提供醫師使用。
2.3.4 “危急值”接獲登記后必須立即通知相關醫師,記錄通知時間與醫師姓名。
2.3.5 各護理單元妥善保管《危急值報告記錄登記本》。
3 小結
醫院“危急值報告制度”運作結果,預計將是今后醫院管理評價中的重要依據之一,醫院管理者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3]。護士通過了解危急值的界限值;采血前了解患者病情、用藥情況;接到通知后立即報告醫生;護理部與化驗室建立聯系機制,隨時發現問題隨時通報;建立危急值報告登記本等是保障患者的危急值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臨床醫生的診斷治療發揮最大效能。患者危急值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達,對醫生的正確診斷、制定疾病的下一步治療計劃極為重要。醫院管理部門應定期檢查和總結“危急值報告”的工作,重點追蹤危重患者救治的變化,提出“危急值報告”持續改進的措施。這應該成為醫院一項長期的管理制度,以提升醫療安全水平。通過流程管理,使各項護理工作環節實行無縫隙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工作中的疏忽,護理質量顯著提升,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醫院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而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參 考 文 獻
[1] 楊紅葉,鄧卓霞,楊蘇萍,等.流程管理在護理科研管理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2):2032.
篇7
引 言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復雜,訴訟觀念不停轉變,大量糾紛涌入各級法院,其中還不乏一些新類型案件,審判工作任務和壓力呈幾何倍數增長,人民法院從內部深入挖潛,優化配置,加強審判管理制度建設,創新法院審判管理模式,提高審判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審判管理制度的運行和改革正處于起步階段,在實踐中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等方面都尚有很大的不足,這將直接影響到司法“公正、高效、權威”目標的實現。如何才能使審判管理工作的突破限制,有效的整合、優化審判資源,在現有司法制度和法律框架內進行審判職權的科學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審判的質量、效率,將是當前所有法院面臨的重要課題。
正 文
1999 年,最高人民法院制訂第一個《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中首次提及“審判管理”的概念,在第二個“五年改革”期間,圍繞改革和完善司法審判管理制度不斷細化措施。2009 年,在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改革和完善審判管理制度,健全全責明確、相互配合、高效運轉的審判管理工作機制”,把審判管理組織的建立與健全擺在首要位置。[謝林曉:《基層法院審判管理運行現狀、問題與對策》.《法制與社會》2013年第31期.]2010年8月,王勝俊發表題為“創新和加強審判管理,推動人民法院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審判管理理念,并將審判管理確定為法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同年 11 月,最高院成立審判管理辦公室,初步確立了以審判流程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制度和績效管理制度為主體的現代審判管理機制。按照最高法院的要求和自身狀況,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緊隨其后,相繼設立審判管理辦公室,由本院內部審判部門抽調人員組成,通過建立規章制度,對本院的審判工作進行協調、規范、監督和指導,保證案件審理的各個環節和方面能夠有序運行。以筆者所在縣基層法院為例,于2011年設立審判管理辦公室,采用審管辦與審監庭合署辦公的模式,主要負責流程管理、審判監督、質量評查、績效考核、庭審觀摩、收結案信息統計和報送等工作。
第一維度,審判管理的定義。審判管理是法院內部管理機制的核心,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過程中,為了使審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開展,運用計劃、組織、協調和制約等方式,由法院內部圍繞立案、審判、執行、統計、歸檔、評查等環節,對審判程序和輔助工作制約和監督的系統性管理活動,是監督審判工作流程,規范審判組織行為,提高審判案件質效,實現司法公正、廉潔、為民目標的重要措施。其包括流程、主體、效率、質量、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內容。流程管理以案件信息為主,從立案審查、到審判中的送達、財產保全、調查取證、開庭審理、結案方式、案卷歸檔等;主體管理主要針對審判人員和其他輔助人員職責范圍的明確,以及優化審判資源配置;效率管理包括實行審限提示與預警,監督法官在法定審限內結案,明確案件的分類標準,實現案件難、易分流,提高審判效率;質量管理表現為案件質量和裁判文書評查活動,以及案件歸檔等相關內容;績效管理是指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從案件質量和效率、廉潔文明司法、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等方面進行考評,規范法官的審判過程和行為。由此看出,審判管理就像一個龐雜的“質檢系統”,對法院審判工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全方位的檢查。
管理主體方面:
公正與高效是科學、合理的審判管理體制應然的價值,基于此,審判管理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效率價值都是通過法官的審判活動實現的,因此,改善現行的法官體制,是審判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司法審判權具有判斷性和中立性,其性質決定了法官必須保持很高的獨立性和終局性的權力,并為此承擔責任,以保證其審判結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正當性。一方面,實行法官責任制,要真正確立法官在法院審判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培育法官的現代司法理念和職業意識,法官之間可能因資歷等原因而處于上下領導關系,但法律賦予其審判權是平等的,應尊重法官的首創精神和獨立人格,發揮法官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推行審判人員選任制。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法官對案件審理享有裁判的權力。為保證審判質量,必須建立有效的選任機制,保證品行端正、學識淵博、司法經驗豐富的優秀法官脫穎而出,如院長、庭長參與審理案件,則只和其他法官具有相同的審判權,而不能行使其他管理權,更不能干涉其他法官對案件的意見發表。
現行審判管理包括案件審判流程管理、案件質量評查和審判績效考評,這種管理格局,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但是,審判管理既要維護訴訟程序有序進行,也要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案件爭議的判定以及裁判結果的正當性進行監督,因此對案件程序管理和實體管理,應當并重,以確保公正與效率兩個基本價值的實現。
在實體監督方面,根據實體和程序法的相關規定,在不干涉法官審判權的前提下,在審判流程中的不同環節,找準管理介入點,合理設定案件質量標準,明確責任主體和內容。同時,深化審判管理環節,把審判過程可能影響到案件質量的各個元素均納入管理范圍,以細節為重點,如庭審焦點歸納、裁判理由闡述以及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從根本上解決審判過程中長期忽視的環節和問題,確保審判實體公正。
在程序監督方面,完善現有的審判流程管理體制,引入現代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從立案直到審理終結,
把案件審理過程分為受理、立案、分案、送達、排期、庭審、宣判、結案、執行、歸檔等若干階段,實行分段分標準管理,建立不同階段的歸責原則,改變以往只要案件審理終結,就忽略前邊各個階段的程序監督,把審判工作轉到嚴格適應流程管理的制度上來,使審判管理趨于良性循環,保證審判工作公正、高效、有序運轉。優化審判權和審判管理權配置,科學界定院、庭長和審判管理辦公室的職責,明確審委會、合議庭、和承辦法官的審判權范圍,是解決當前基層法院案多人少、審判管理有心無力現狀的有效舉措。[盧金:《淺談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管理》. 2013年10月21日.
/html/article/201310/21/140009.shtml ]確立合議庭、承辦法官對案件享有的獨立裁判權,院、庭長則著重加強在審判工作宏觀把握和經驗總結等方面的力度,針對轄區內常見的案件類型,如婚姻家庭類糾紛、交通事故類糾紛、合同糾紛類糾紛,嘗試由有相關審判經驗的法官組成專門合議庭,調動一線法官辦案積極性,提高審判效率。
強化信息網絡和信息收集能力,正確加工和處理信息,迅速傳遞和分享信息,并有效利用到審判活動和審判管理工作中。[廖麗華、李富文:《基層法院審判管理運行模式研究》.2012年3月14日. /article/detail/2012/03/id/656649.shtml]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信息管理、加工、轉換、傳遞、分析和決策功能,以信息化推進審判管理的規范化。一是有效整合審判、和執行三個流程管理系統,積極推進審判動態分析、質量效率分析、審判績效考評方面的信息化,為審判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二是在現有審判流程管理的基礎上,借助信息網絡技術規范審判管理運行過程,逐步建立案件信息科學管理、審判活動全程監督、審判事務快捷審批的工作模式,加大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三是為審判管理人員建立信息化互動平臺,準確提取審判數據、迅速反應流程動態,為審判管理提供及時信息支持,并與其他管理人員進行多項交流、資源共享,提高審判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審判管理規范化。
審判管理要實現正義、效率價值目標,必須依賴合理的體制、科學的運作和嚴格的落實。從實際出發,科學設定各項考核指標,建立以辦案數量、效果、結案方式等為內容的評價體系,從審判公正、效率、效果等方面,考核法官的政治思想、廉政建設、工作業績、理論素養等情況,正確評價法官明辨是非、適用法律、化解矛盾及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把審判管理、崗位目標考核及與隊伍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黃建平、歐陽輝:《基層法院審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014年6月10日. 提高績效考評的客觀性、透明性,最大限度調動法官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建立法官全面業績檔案,定期統計,將法官辦案情況細化、量化,并納入個人與庭室考核工作中。對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等審判行為,客觀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準確界定范圍,區分案件性質、過錯程度,落實責任追究。
篇8
關鍵詞:流程;管理;難點;措施
一、概述
(一)生產型企業的定義
狹義而言,生產型企業一般是指有實物產品產出的企業。本文為了利于分析,將生產型企業簡化為“領導層-管理部門-基層單位”的結構。
(二)生產型企業流程管理的實施背景
“十五”以來,隨著生產型企業跨越式發展步伐的加大,企業內重管理、抓管理的氛圍日漸濃厚。以東方公司為例,2006年東方公司推出了首版76項行政主要管理工作流程圖;2009年,流程圖管理體系修訂再版,形成共計82項的新版行政主要管理工作流程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尚存在一些難點,以下就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二、流程管理的難點
(一)流程管理的理論基礎
流程圖管理的理論遵循的是PDCA循環。其中的四個字母取自于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糾正)的首字母。
(二)流程管理的難點
針對PDCA循環的四個環節,以下結合實際逐一分析流程管理中易出現的難點:
1、Plan(計劃),對應于企業流程的制定階段,即通過制度或規范使隱性知識顯性化。易出現的問題包括:
(1)缺乏完備的制度文件體系。列入企業流程管理的每張流程圖的內容、布局都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文件或日常工作處理步驟來制定。但這有賴于企業的長期積累,如果企業未予足夠重視,則流程管理環節存在缺口。
(2)流程規劃目標的梳理不全。流程管理的目標在于實現管理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期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產生管理增值。在實際操作中,多數企業采取的是以下至上的需求調查模式,即企業各管理部門以部門職責為基礎,成為各自流程內容的牽頭梳理部門,勢必造成交叉部門事務的管理無人問津。
2、Do(執行),對應于企業流程的運行階段,即以各崗位的每個活動來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易出現的問題包括:
(1)各層次執行者理解程度不同。對于大部分生產型企業,由于流程的制定者是各管理部門,廣大基層單位雖不直接參與流程制定,但在執行環節充當了主體,理解的分化也不同程度存在。對管理部門而言,易走入“想當然”的誤區,凡事依靠經驗主義,自信操作了多年的工作程序必定不會有錯,忽略了企業的運作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怠于逐一核實各管理步驟是否符合現行的制度管理規定、是否符合現行的流程管理,從而可能導致流程執行與企業實際運作脫節。對于廣大基層單位而言,往往對流程管理的概念比較模糊。同時在一些企業,由于流程缺乏體系化的分層和分級管理,導致流程眾多,相互交叉嚴重,且無統一的執行標準,基層單位流程在手卻不知從何做起。
3、Check(檢查),對應于流程管理的檢查階段,即以“檢查-打分-獎懲”的方式加強流程的執行力度,為發現問題、改進問題提供條件,避免流程的形同虛設。易出現的問題包括:
(1)檢查標準的設定困難。企業各管理部門的管理內容和性質各不相同,如按照各部門為檢查對象,可列為檢查內容的備查點眾多,但是各部門之間的標準卻無可比性。在采用打分制的檢查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即針對每個管理部門選取哪幾個備查點最為合適,每個備查點的分數如何分布才較為合理,每個備查點的扣分點如何把握,如何減少打分的主觀因素影響等等。此類問題如處理不當,將直接導致隨后的獎懲兌現受到爭議,從而打擊各級的執行積極性。
(2)檢查組的設定困難。企業流程管理屬于企業內部管理的一部分,相較一些由企業上級管理機構組織的強制性檢查,類似的內部管理存在管理靠自覺的鮮明特點。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制度制定、制度執行、制度檢查的主體的同一化。在檢查中,如檢查組的人員組成沒有有效兼顧專業性和各級人員比例的合理搭配,有可能影響檢查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導致管理的盲目無序和潛在的舞弊現象。
(3)檢查方式的設定困難。管理流程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精煉和動態展現,其涵蓋面廣,涉及管理層面眾多。尤其對于一些基層單位地域分布廣的生產型企業,如何在有限的檢查時間中,以點及面的排點,以便在之后的改進環節積累足夠的經驗,成為又一大難點。
(4)重檢查而輕報告。在實踐中發現,部分企業的流程檢查搞的有聲有色,但最后各檢查組形成的書面報告質量卻參差不齊,直接導致后一環節的整改無法有效劃一的執行。
4、Act(糾正),對應于流程管理的整改階段,此為PDCA形成閉環、即與Plan(計劃)環節形成搭接的關鍵環節。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多理解誤區,很多人認為流程管理在Check(檢查)環節即以告罄,而對于管理循環的概念理解不透,具體表現在:
(1)沒有對檢查報告深入分析并將問題逐一分解。各部門在獎懲兌現后,往往對檢查報告沒有形成足夠重視,或者只看到了本部門的管理薄弱,而沒有將由此可能引起的新的管理流程需求形成新的流程規劃反饋至相應的部門。
(2)沒有將分解后的問題改進入相應的管理流程中。在新一輪的Plan(計劃)環節,沒有將上一輪發現的問題做糾正和改進,導致新一輪的檢查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管理目的。
5、全過程管理的工作量較大。目前各生產型企業的管理流程數量較為龐大,以東方公司為例,目前正在執行的已有82項,每進行一輪PDCA循環,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較大。以后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和流程管理的日益完善,軟件化需求將更為強烈。
三、流程管理改進措施
以下結合東方公司在流程管理中的實際做法,逐一分析PDCA循環各環節流程管理改進的想法:
1、Plan(計劃):
(1)針對完備的制度文件體系。各制度制定部門可委派專人負責積累管理制度并做到及時更新。在實踐中,東方公司正是依靠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有效文件管理,為流程管理創造了基本條件。
(2)針對流程規劃目標的梳理不全。針對跨部門、跨專業單元的流程制定存在真空地帶的問題,可由公司領導層主持會議,集中解決這類流程。
2、Do(執行):針對各個體的理解誤區,要對癥下藥解決問題。首先,對于企業各管理部門執行者,要求其定期對照制度排查流程執行情況。其次,對于各基層單位,可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由各管理部門擔任主講,現場解答基層單位的問題,以最大程度保持執行過程的統一性。
3、Check(檢查):
(1)針對檢查標準的設定。以東方公司管理部門為例,在對其的檢查標準的制定中,分列為“基礎管理”和“特色管理”兩類考核內容,其中“基礎管理”著重考察各管理部門制度維護情況和PDCA循環中Act(糾正)環節即整改完成情況;“特色管理”中,將各部門工作按重要性排序的方式列舉出前五項作為備查點,每個備查點總分相等。
(2)針對檢查組的設定。以部門檢查為例,為了兼顧檢查組專業性和各級人員比例的合理搭配,可挑選與被查部門重點工作相關或有交叉的部門及一定比例的基層人員組成檢查組,這樣既可以提高檢查效率,又可以借此機會加強部門和基層的管理工作交流,起到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有條件邀請上級單位人員參加檢查,則效果將更趨明顯。
(3)針對檢查方式的設定。檢查方式一般以臺賬內容為主,由于該部分資料龐大,檢查時間有限,可在檢查開展之前,集中開展該部分內容的梳理工作,比如請被查部門提交管理目錄和自查報告,以此為檢查組檢查思路提供參考依據。在此過程中,檢查組可整合其他部門提交的材料作為檢查被查部門的輔助資料,如可根據工程部提供的項目開工清單檢查經營部的合同簽訂情況等。以此類推。
(4)針對“重檢查而輕報告”。可以指定統一格式的檢查報告樣張,客觀如實的記錄被查部門執行情況和先進管理經驗。
4、Act(糾正):針對整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在檢查后組織相關被查部門召開整改會議,在會上深入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有必要時可在會上形成新的管理流程需求并制定流程融入下一輪流程管理中。此后便可要求各部門按照會議要求認真執行整改,并按時提交整改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1~4階段的工作均基于一個關鍵條件方能高效開展,即領導層、各管理部門和基層單位的支持配合。該條件對于流程圖管理長效機制的形成至關重要,只有具備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方可確保流程圖管理具備有效的執行力,該項管理才能不斷推進。
5、流程管理的軟件化。流程管理還可以與工程管理中常用的單代號網絡圖結合使用,并逐步實現軟件化管理,使得流程管理趨于精細,同時減輕人為管理的繁重工作。
四、結論
生產型企業的流程管理是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領導層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廣大執行者熱情的參與。為促使生產型企業流程圖管理有效運行,有必要繼續加強如下工作,即:
1、加強基礎管理工作。通過繼續完善制度文件制定、強化臺帳資料管理保證企業各項工作規范化操作。
篇9
一、培訓基地概況
基地自2000年開辦以來,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已成為省內一家特色鮮明、業績突出,集調度中心、集控站、變電站運行值班員培訓為一體的綜合電力仿真培訓基地。
南京供電公司的“OPEN2000EMS能量管理系統”,于1999年底通過驗收鑒定并投入運行,2000年獲江蘇省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從2000年開始基地利用該系統的調度員仿真培訓系統(DTS),逐步開展培訓各類調度員和變電運行人員,并應用在市公司的反事故演習。
“變電站集中監控仿真培訓系統”于2001年正式立項,并于2002年9月通過驗收。依托該系統,2002年10月起正式用于變電站值班員的仿真培訓工作。培訓對象包括220kV、110kV和35kV集控站/變電站值班員。2003年初,后繼項目“地區電網綜合仿真培訓系統”啟動,該系統于2004年2月開發完成并通過江蘇省科技廳組織的驗收鑒定。該系統投入使用后,基地的仿真機增加了500kV變電站仿真和調度-變電綜合仿真,培訓對象擴展至500kV變電站值班員。
2009年中心為了更好的適應變電技術的發展,在原有系統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升級改造,與中國電科院簽定了增加兩個500kV仿真變電站和兩個220kV仿真變電站三維多媒體坊真系統和500kV及220kV集控站仿真系統,現在已投入培訓使用。到目前為止基地已有500kV、220kV、110kV、35kV變電站仿真及500kV、220kV集中監控系統共計13套。
基地現有仿真機房總面積近500平方米,有仿真教學室五間,多媒體教室五間,用于培訓500kV、220kV、110kV、35kV變電站和集控站值班員,一次共可容納200名學員培訓;基地的內部服務器設有提供電力系統知識多媒體學習網站,通過基地內設的百兆網絡,學員在機房可以訪問網站,自助進行一次設備、繼電保護設備、變電運行事故處理、電氣符號查詢等課件的學習。
目前,本仿真培訓基地開展的業務主要有:500kV、220kV、110kV變電站、集控站值班員的仿真取證和復審培訓和單元制等級工培訓,變電站值班員中級工、高級工、技師技能鑒定,變電運行崗位培訓、公司新進人員、轉崗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并已舉辦數期省、市公司變電站值班員的崗位技能競賽和市公司迎峰度夏反事故演習。
基地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熱心于電力企業職業教育培訓的師資隊伍。現有6名專職指導教師,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人。同時為了突顯電力系統專業培訓的特點、滿足企業培訓工作的需要,基地還從南京供電公司、江蘇省檢修公司、江蘇省電科院及南京工程學院等單位聘請了相關專家作為仿真培訓兼職教師,增強擴大基地師資隊伍。
二、組織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
為加強對基地各項工作的組織管理,及對教學質量的全面監控,基地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仿真培訓員工作標準》、《培訓管理手冊》、《仿真培訓項目流程管理細則》等,其中《培訓管理手冊》包含了大量二級文件,如《培訓班管理制度》、《班主任制度》、《教師守則》、《學員守則》、《考場紀律》、《監考人員職責》、《仿真機房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和《設備管理制度》等等。
基地設有標準的檔案室,自基地建立之初,所有仿真系統的技術開發文檔、仿真站相關設備資料、規程、教案、驗收鑒定資料、各期培訓班學員練習、考卷等資料統一分類歸檔。并利用培訓管理信息系統,對基地的各類管理制度、文件、每期培訓班的計劃、通知、經費、成績、反饋等施行統一電子化管理,實現了培訓管理流程的標準化。
三、培訓教學管理
基地自舉辦仿真培訓以來,十分重視仿真課程的開發與仿真教學特色的研究。提出了“立足電力需求,培養技能人才”的辦學思想,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并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爭創電力行業仿真培訓優秀基地:一是以供電企業員工能力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抓好專業建設,加強實踐性教學,實現培訓與企業生產需求接軌;二是建立培訓質量管理體系,設計培訓項目標準流程及系列標準文件,實現對培訓質量的有效控制;三是引導和鼓勵教師投身科研和教學改革,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鍛煉教師,并發揮學員在教育培訓中的作用;四是教學過程向社會開放,加強與電力系統專業院校的合作關系。
培訓項目流程管理方面,基地嚴格按照《仿真培訓項目流程管理細則》對培訓項目實行的統一、規范化管理,對培訓項目實施中的:項目下達-培訓需求調查-計劃制定-項目實施過程管理-考試、反饋與統計-資料歸檔幾大環節均有明確規定,實行規范的管理和控制。確保培訓各個環節有序、高效、可控,以達到不斷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學員和送培單位滿意度的目的。
培訓計劃制定按照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要素,并且符合仿真培訓理論和上機培訓所占比例適中的要求,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制定了500kV、220kV、110kV變電仿真取證及復審培訓,公司新進人員培訓及變電職業工種等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能力培訓等多種類型教學計劃模板。在每次具體的培訓開班之前,仿真教師與送培單位部門進行溝通,了解培訓需求,靈活調整培訓內容,制定適應不同對象的具體教學計劃。
培訓實施過程中,教師在按計劃執行教學任務的同時,實時收集學員反饋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重點講解。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了教練、講師、督導三種角色,并根據仿真教學的特點,引導學員在仿真培訓過程中不斷總結和自我學習,激發學員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創造良好的的培訓氛圍。
培訓反饋和改進,每期培訓中教師觀察學員的反映并及時調整培訓內容重點,培訓結束后,每位學員填寫培訓反饋表,反饋內容包括培訓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教師水平、食宿安排等方面,有專人匯總反饋內容并總結培訓效果,反饋匯總后向教師、培訓班各組織者、送培單位培訓結果歸檔。并定期回顧各期培訓反饋數據,繪制各項指標變化曲線,作為采取改進措施的根據。
四、培訓業績
篇10
1煉化企業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1.1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是煉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規避風險將成為煉化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煉化企業的發展,只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以流程管理為紐帶,整理內控與風險管理流程,完善與其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協調各項業務之間的聯系,創新管理理念和思維方式,規僻風險,才能提高煉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為企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2]。
1.2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是煉化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就是從煉化企業的實際出發,根據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優化完善控制流程,找到適合企業運行的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從根本上消除隱患死角和風險盲區。同時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建立起來的監督考核機制,使企業的風險管控作用得到加強,規范了煉化企業的運行秩序,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3]。
1.3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是煉化企業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的需要
在煉化企業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過程中,完善了重大決策、投資、財務、采購、銷售等高風險領域的重大風險控制,制定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應對預案,真正把風險管理與企業的關鍵業務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建立適合煉化企業業務特點的風險量化分析和監測預警機制,從而提高了煉化企業對風險的預警能力、反應速度和應對水平[4,5]。
2煉化企業內控與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根據煉化企業內控與風險管理的特點,從5個方面對其現狀進行分析[6~9]。(1)煉化企業基本完成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在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煉化企業不僅借鑒了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還創造性地建立了完善的內控體系框架,形成了系統的內部控制規范,實現了煉化企業內控體系建設、運行和維護的統一標準和行動準則。實現了與國際先進管理方法的融合,促進了經營管理的系統化、程序化和規范化。(2)煉化企業內控與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借鑒國際大企業風險管理實踐,研究建立企業風險評估方法。以財務報告為切入點,對煉化企業主要業務領域的風險進行了評估。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和企業經營管理實際,持續開展重大風險評估,完善風險管理策略和解決方案,健全了全面風險管理報告編制工作機制。隨同業務流程梳理,全面評估經營風險,建立經營風險數據庫,實現從財務報告風險評估向經營風險評估的拓展。(3)煉化企業創新運用流程管理方法,實現崗位職責、風險控制與業務流程有機結合。煉化企業制定了業務流程管理制度,建立企業統一的業務流程架構,涵蓋煉化企業全部業務領域,實現了業務流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企業還建立了業務流程管理信息系統,形成了規范的業務流程數據庫,實現流程管理信息化、控制測試信息化。煉化企業通過開展業務流程梳理,明確管理職責,識別并有效控制風險,形成覆蓋經營管理全過程的業務流程管理規范。(4)煉化企業建立健全了內控監督機制,提升了內控與風險管理的執行力。講流程、講規范、講控制成為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的廣泛共識。煉化企業已經形成了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審計測試、考核評價、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使企業的各項業務都用相關制度、規范來檢查要求,促進了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的持續有效執行。(5)煉化企業通過實施內控與風險管理體系提高了全員的風險意識,豐富了企業文化。通過強化內控與風險管理的宣傳培訓,提高了全員對內控與風險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樹立了風險無處不在、風險無時不在、風險管理責任重大的風險管理理念,形成了以守法意識、誠信意識為重點的風險管理文化,豐富了企業文化內涵。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