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5:4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程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流程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會計目標業務流程重組網絡決策模型驅動面向對象技術源數據信息實時財務報告系統

會計業務流程是為實現會計目標服務的,其與會計所依賴的技術手段一起成為會計目標的實現途徑。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會計的依賴程度加強,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期望,然而,在網絡時代即將來臨之際,原有的技術手段和會計業務流程是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從此引至的是批評和責難。在人們走入新千年之際,計算機及網絡對人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計算機網絡不僅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思維方式的改變,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的重視程度幾乎前所未有。網絡技術成為了會計界的研究熱點,同時也為會計擺脫目前的困境提供了契機。本文從會計目標出發,借助于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的經營哲理、網絡數據庫技術以及計算機中的面向對象技術(ObjectOrientedTechnology),對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使會計業務新流程能較好地實現“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

一、對網絡時代會計目標的思考

在西方國家的會計研究中,一般將會計目標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在會計實踐中,會計目標又決定了會計的程序和方法。按照信息論和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既然是一個人造的信息系統,就必然要有一個目標,以達到指引系統運行方向的作用。因此,財務會計的目標可以說是財務會計系統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內容受到人們主觀愿望的影響”[1]。會計是一定環境下的會計,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物質技術環境等的影響,會計目標的選擇不能脫離現實條件,否則,就成為毫無希望的夢想。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物質技術環境下,人們對會計的根本看法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對“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的要求不同;而在會計實踐中,為了實現不同的“目的或境界”,必須設計出相應的會計業務流程實現之。如果在某一時期,會計行為能夠滿足人們對其的期望和要求,則會計事業將達到繁榮和昌盛。否則,會計受到的是批評和責難,還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尋求其他信息來源渠道。同時,會計目標又成為會計業務流程的設計導向,會計業務流程的一切內容都必須圍繞會計目標而協調地發揮作用,即通過優化會計業務流程來實現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一般是指財務會計目標,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美國會計界在70、80年代形成了關于會計目標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即經管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經管責任學派主要從顯性的委托關系出發,認為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資源,受托方因此承擔了(1)合理有效地管理與使用受托資源,使其盡可能地保值增值的責任;(2)如實地向資源的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責任的履行過程與結果的義務。受托人向委托人報告義務,即成為企業會計所要完成的目標。而決策有用學派認為,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他們決策有用的信息。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目前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而決策有用信息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或然性的信息;二是關于經營業績及資源變動的信息。

管理當局的受托職能是主導財務會計目標的早期觀點,管理當局是資本提供人授權控制其部分財務資源的受托人,財務報表就是提供給資本提供人易于評價管理當局受托關系的報告。經管責任觀所認定的兩權分離是所有者和經營者都十分明確,沒有模糊缺位的現象,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標,所有者可以更換并尋找新的經營管理者。然而,由于資本市場程度的增強介入,使得委托方變得模糊,不僅包括目前的還包括潛在的信息使用者,管理當局的經營績效如果不能令人滿意,所有者一般不直接更換管理者,而是通過資本市場賣出這部分產權,購入投資者認為有效的產權。特別地,股份制已成為現代企業主要組織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納,使社會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普遍分離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人類在進入20世紀的90年代后,計算機技術得到快速發展,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儲存能力等實現了質的飛躍,以及隨著計算機相關的各技術的發展,如通訊技術,特別是遠程通訊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等,使代表資源所有權的證券在非常廣泛的范圍內進行交易成為可能(在二十一世紀,資本市場有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大量潛在的交易買方的存在,使潛在的投資者、潛在的債權人等成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要求企業提供對他們具有決策有用性的信息成為必然。

順理成章,在未來的網絡時代,迅速的計算機處理速度、無處不在的互聯網絡以及更加動蕩不安的宏觀經濟環境和靈活多變的微觀經濟環境,使“決策有用性”將取代報告“經營責任”而成為財務會計的首要目標。而且,網絡時代的“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強化和提高:(1)從會計信息呈報的及時性方面看,半年呈報或年度呈報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特征,實時聯機報告系統既是需要又成為可能;(2)從會計信息呈報的內容方面看,要求從著重財務信息擴展到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并重、從著重呈報最終經營成果信息擴展到呈報企業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為主的信息等。然而,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是無法滿足上述要求的,這也是目前的原始成本會計模式受到批評和責難的原因所在。我們必須根據會計環境的變化,依托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對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以期達到網絡時代的會計目標的要求。

二、業務流程重組理念在會計流程改造中的應用

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80年代末以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新的管理觀念和方法。根據Michael,Hammer在《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中的權威性定義,BPR是對企業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重設計,以達到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現代關鍵業績指標的巨大提高。西方國家的眾多企業通過業務流程重組,極大地提高了經營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福特公司是業務流程重組的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從一定意義上講,如果將會計信息看成是會計活動的產品的話,會計活動與企業的產品生產活動就具有相似性,面臨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如何更好地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更好地服務、提高會計信息的時效性。降低會計成本等問題。因而,會計可以借鑒企業業務流程重組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對會計業務流程實施重組,使會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和飛躍。

1、現有會計業務流程及其缺陷

現有會計業務流程是建立在勞動分工論下的一種順序化業務流程。所謂勞動分工論是將一定的過程分解為個別作業的做法,認為管理活動的重點在于努力提高個別作業的效率,如在會計業務處理中,一般將會計系統(包括我國目前的絕大部分電算化商品軟件)分解為原材料核算子系統、工資核算子系統、銷售核算子系統、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成本核算子系統、財務處理子系統、報表編制子系統等。在各個子系統中再進行細分,如將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又細分為開工模塊、固定資產賬冊模塊、固定資產報表模塊等,以上各模塊繼續進一步細分,形成一個名副其實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然而,也正是這種過于細分的結構,使各個核算子系統之間,彼此分割,缺乏會計數據傳輸的實時性、一致性、系統性,各核算模塊是彼此獨立的“孤島”。所謂順序化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必須嚴格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順序、按照從金字塔底端一層層向上的順序進行,不可跳躍。在分工論的體制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標準化的產品或零件,相對穩定的生產;(2)工作的分割細化可以簡化工作內容,使其易于操作,便于組織。在分工論產生后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市場環境與生產要求、會計環境與企業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能夠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分工論的推行一直表現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分工論事實上有提高效率的一面(如工作者的熟練程度提高),也有減低效率的一面(分工引起的合作增加額外的工作量)。順序化的會計流程帶來的結果,雖然在內部牽制方面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會延長相互等候時間、降低會計報告的及時性、單一化會計信息的內容(工作量的限制使財務會計一般只提供以原始成本表示的貨幣性信息)。

2、會計目標的變化要求對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

基于經管責任的會計目標,主要是為了向企業的所有者報告按原始成本計價的資產狀況和使用效率,亦即報告應計制下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目標要求相對比較單一,現有會計業務流程基本可以滿足要求。然而在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下,潛在投資者的引入和證券交易市場的廣泛存在,使所有者通過改變投資方向而不是更換經營者的方式參與投資,證券市場可謂瞬息萬變,加上企業融資方式的擴展等原因,使企業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規模急劇上升。大規模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投資策略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對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中,沒有充分考慮投資決策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只是較多地考慮了可靠性,而相關性明顯不足。為了在滿足可靠性的基礎上,滿足投資者的多元性信息的需求,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迫切需要對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

3、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策略與方法借鑒企業業務流程的策略與方法,下表中列示了企業業務流程重組和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關鍵因素的比較,以說明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主要指導思想和具體的策略方法。

企業業務流程重組實際上是一種經營哲理,是克服分工論在新的環境下的不足而產生的,其與分工論有相互補充的功效,而不是取而代之。會計業務流程重組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新的業務流程并不是要否認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將作為新業務流程中一個子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子流程,即落實經管責任方面的子流程。原始成本會計仍然是新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而,會計業務流程重組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在揚棄的過程中又有重大的突破性發展。

三、網絡時代會計業務流程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過程,給我們設計重組后的網絡時代新流程提供了思路。早期的計算機使用的是機器語言,不能完成一連串的復雜的工作,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同時也使該項技術無法迅速普及與發展,這個過程相當于復式記賬產生之前的會計階段,會計沒有固定的程序,隨意性很強。在計算機高級語言產生之后,計算機可以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序,順序執行一條條指令,最后完成一次工作目的。這個過程相當于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順序,完成報告一個會計期間落實經管責任情況的工作任務。而目前的計算機已發展到面向對象的技術和網絡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可以并行完成一系列任務,網絡時代的會計借鑒計算機,也應可以創造象當今計算機一樣的輝煌。

1、將原始數據適當加工成標準編碼的源數據,實現數據資源共享

在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中,數據被加工成與財務報告項目相一致的綜合性、通用性的主要信息,以滿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然而,實際上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時有自己的偏好,加總的方法也許并無共識可言(有時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往往是不能劃分的,主次之間可能會相互轉化,特別是決策時可能專用信息比通用信息更重要),而且任何加總一般都會導致信息的丟失。為什么不能將源數據而是將累計后的數據進行呈報?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處理這些數據的比較成本。在目前的手工會計處理(即使使用了電算化會計軟件)的情況下,將源數據進行加工的成本是比較大的。在某種程度上,投資者對數據項目的處理也許還可以采用某種相對統一的方式(如加總),但如果由公司來執行這種處理,而不是由分析師或投資者來多次重復這種處理,也許更具有成本效率。然而,當以累計數據呈報時,用戶在試圖找回這些損失信息的過程中也會發生成本。更進一步講,除成本問題外,由于累計數據的緣故,還可能存在其他的非披露性影響[2]。在網絡環境中,上述情況將發生根本性逆轉。因為,隨著計算機的計算速度迅速提高和計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將源數據進行加總的成本遠遠小于找回由于累計數據而丟失信息的成本。

當然,我們所稱的源數據并不是指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始數據,而是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經過了類似于現有會計流程中的統一會計科目的標準編碼等簡單加工。這方面的工作也將成為以后廣大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另外除模型設計、程序設計以外的其他工作將主要由計算機替代人工完成。

經過標準編碼的源數據信息,可以滿足于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使數據真正做到同出一源,實現共享。更進一步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對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影響。

2、關于事件驅動(EventDriven)

在重組后的會計業務流程中,企業會計部門主要提供經過簡單地加工的、具有標準編碼的源數據信息,這種源數據信息應集中在Internet網上的一個數據庫中,我們稱之為源數據信息庫。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于1983年開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上市公司會計數據庫,取名為電子數據收集。分布和提取系統(ElectronicDataGatheringAnalysisandRetrieval,簡稱EDGAR)。經過9年的試運行,于1992年正式進入運行階段。EDGAR是與Inter-net相連接的一個系統,每個能夠進入Internet的人均能收集、分析和提取EDGAR中的信息。在有了全國性的網上會計信息數據庫后,可與之相連設立一個加工模型庫,在模型庫中主要設立重分類匯總模型、財務報告模型、預測模型、決策模型、財務分析模型等,采用事件驅動的原理,將模型庫與源數據信息庫相連接。對于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設計一些模型滿足自身的需要,如在企業內部設立的成本核算模型(因為成本信息為企業的商業秘密)等。

“事件驅動”是一種計算機術語,是指當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碼進入工作時程序指令開始執行。也就是說,在平時,對源數據信息不進行進一步的順序性加工處理,當決策者需要某項專用信息時,只要驅動相關專用信息代碼處理,由于計算機的高速度,隨時可以滿足要求。在事件驅動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動機不同劃分為若干種事件,為每一種事件設計相應的“過程程序”模型,當決策者需要某種信息時,根據不同事件驅動相應“過程”處理程序,從而得到相應的信息。

決策驅動原理圖(略,參看《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第46頁)

3、數據規模擴大,相關性提高,數據之間存在多重對應關系

在現有會計業務流程中,一般情況下僅僅以原始成本進行計量,原始成本在可靠性方面確實具有優良的品質,然而,其相關性卻削弱了。會計要發展,提高其相關性是必然途徑,會計只有提高有用性才能帶動加速發展。公允價值會計可以較好地解決相對性問題,但現有會計業務流程為什么不用或較少使用公允價值會計(在西方國家已有較少部分使用公允價值會計的情況)呢?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不容易得到;二是使用多重屬性計量的簿記成本過高。公允價值不容易得到主要是因為市場規模太小,很多資產、負債沒有市場,或得出公允價值所花費的成本過大等。在網絡時代,這種狀況將被改變。由于國際互聯網絡的普及應用,網上購物極大地擴大了市場容量,市場將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公允價值所代表的更具相關性的各種計量屬性將較易取得。互聯網絡、計算機技術在會計中的廣泛應用,也將極大地降低會計的處理成本。隨著證券市場在網絡環境中的國際化,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齊和大量潛在投資者的存在,也迫切要求會計提供更具相關性的信息。因而,在網絡時代的會計業務流程中,除將繼續保留具有很強的可靠性特點的原始成本外,增加公允價值等相關性的信息將勢在必行。

具有多重計量屬性的會計業務新流程,在提高了相關性后,其數據的規模將在現有會計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增加若干倍,如此龐大的數據如何將他們相互對應是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其實,無論是在會計上還是在計算機方面,人們一直在尋求解決途徑。在會計上,解決多重對應關系的多式簿記法已見之于有關會計名家的著作中。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盤式分析表,馬蒂西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陣會計,井尻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記,以及后來提出的三式簿記等,為多式簿記的最后建立提供了基礎。在計算機方面,數據庫組織結構主要有層次組織結構、網絡組織結構、關系組織結構、實體——關系組織結構。其中,網絡組織結構和實體——關系組織結構,為經濟事項多維屬性之間的有序組織和聯系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4、實時財務報告,提取信息與企業處理信息同步

建立在網絡時代基礎上的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目的之一,是要改變財務會計目前所面臨信息提供滯后的頹勢。根據鮑爾與布朗的一項著名實證研究表明,85%一90%伴隨著未預期收益的股票價格變化出現在收益公布之前;比弗所作的實證研究表明,僅有2%—5%的非正常回報由公布的會計收益數所引起[3]。改變這種狀況的措施,主要要借助國際互聯網絡,建立實時財務報告系統。如在建立類似于上文所提及的美國SEC的EDGAR系數的基礎上,再應用大眾傳播理論,實現會計信息使用者提取信息與企業處理信息同步。大眾傳播方式下的實時財務報告體系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財務報告的呈報方式可以采用“企業信息披露部門EDGAR中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形式,使會計信息真正成為大眾化信息,不僅解決了信息的及時性問題,還可以讓潛在的信息使用者和現有的投資者同等地獲得相關信息;(2)綜合信息與明細信息相結合,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中,有些是已知的共同性的信息,還有一些是使用者個性化的、需要經過特殊加工的信息。對于前者,可以在信息中心提供加工成綜合性信息的軟件;對于后者,由企業提供明細信息到信息中心,由使用者自己加工成所需要的信息;(3)信息可以多元組合,可以打破財務報告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使用者可以得到一天、一周、一個月、三個月、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時點、任何時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業整體、單個分部或若干個分部的信息等。

篇2

《物流術語》中對物流成本(Logisticscost)的定義是:指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是指在企業物流活動中,物品在空間位移(包括靜止)過程中和時間上所耗費的各種資源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總和,即在企業經營活動的需求預測、選址、采購、配送、包裝、裝卸搬運、運輸、儲存、流通加工、訂單處理、客戶服務、返還品處理、廢棄物處理以及其他輔助活動等環節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包括:企業向外部企業支付的物流費用、企業內部消耗的物流費用、企業材料物流費用、銷售物流費用等。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05)》報道,我國自1992年以來,物流成本均占到整個GDP的20%以上,相比而言,目前我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大超出其他國家和地區,因此具有巨大的降低成本和提高國民經濟效益的空間。要想降低物流成本,就首先要樹立物流戰略成本的意識,掌握戰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嚴格實施戰略成本控制措施,以真正實現物流成本的節約,提高物流綜合效率。

一、物流戰略成本意識的培育

戰略成本的整體性、綜合性、前瞻性特點表明它突破了傳統成本控制僅僅局限于“節約性生產成本”的狹隘范圍,明確了企業的成本降低在全員降低的指導思想下、在科學技術的配合使用下可至“無窮”的一種管理理念。把物流過程中運輸、裝卸、搬運、包裝、儲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各個功能要素合理協調,使得物流總成本最低而非功能要素個體最優的特征決定了企業必須:(1)加強員工樹立從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各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員工降低成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項具體措施、方法、原則和要求順利地得到貫徹執行和應用;(2)優化物流系統。通過優化物流系統,協調物流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或進行必要的機構重組,實現部門間的協調;(3)建立物流成本信息數據庫。信息數據庫以計算機網絡系統控制為核心,通過設計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理想運作模式,提供滿足成本預測和決策、計劃和控制、考核和分析等各方面的信息,不斷優化結果,實現物流成本綜合控制的最大效應。

二、物流戰略成本方法的應用

1.價值鏈成本管理。價值鏈分析為企業成本分析提供了一種基本工具,其戰略定位為:成本領先戰略、差異領先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成本領先戰略促使企業取得成本優勢,獲取優于平均水平的經營業績;差異領先戰略要求企業提供的服務在產業內獨樹一幟,通過價格溢價或增加銷量來獲取競爭優勢;倘若兩者能夠完美地結合即目標集聚戰略,企業將取得巨額的回報。具體應用價值鏈成本管理時可采用作業成本法從界定企業物流系統中涉及的各個作業、確認物流系統涉及的資源、確認資源動因,將資源分配到作業、確認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或服務中等四個步驟來具體核算并提供企業的物流成本信息以及改善作業的非財務信息。

2.供應鏈成本管理。供應鏈管理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的活動。供應鏈管理是現代物流管理的核心,它不僅要求追求本企業物流的效率化,而且也應該考慮從產品開發到最終用戶整個供應鏈過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因此企業內部物流的效率仍然難以使企業在不斷激化的競爭中取得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時,企業必須與其他交易企業之間形成一種效率化的交易關系,分享優化、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所帶來的利益。具體應用供應鏈成本管理時可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確定產品開發、生產、使用、周期結束所產生的所有成本,并據此識別生命周期和供應鏈中成本驅動因素和其悖反關系,以開發和生產最小總成本的產品。

3.物流成本管理的模式。所謂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過成本去管理物流(日通綜合研究所,《物流手冊》,中國物資出版社),即其管理對象是物流,是以成本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在新的成本理念、管理方式的推動下,出現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新模式,如:物流目標成本管理、物流全面成本管理、物流作業成本管理等模式。

三、物流戰略成本控制的具體措施

美國將物流成本劃分為庫存成本、運輸成本和物流管理費用。如果把物流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考慮在內的話,物流成本又包括物流環境成本,因此我們從四個角度分別談談物流戰略成本控制的具體措施。

1.庫存成本。庫存成本主要表現為:因資金用于存貨而產生的機會成本;為保證存貨的

安全性所繳納的保險費而產生服務成本;根據庫存水平而計算的公共倉庫費;因庫存過多、必須削價處理的過期成本、和裝卸、搬運過程中發生的非合理性損耗或移庫等而產生的風險成本。因庫存成本與庫存水平息息相關,因此降低庫存水平,加速庫存周轉可降低庫存成本。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通過提高倉庫的利用率、通過ABC庫存分類法、定量、定期定貨法合理控制庫存水平、借鑒日本模式采用JIT的管理模式等方法來控制庫存成本。

2.運輸成本。運輸成本是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費用。運輸成本的降低可通過效率化的配送、

利用一貫制運輸和物流的外委等方法來實現。

效率化的配送必須重視:(1)配車計劃管理。通過構筑有效的配送計劃信息系統將生產商的配車計劃與其生產計劃相聯系,批發商的配車計劃與其商品進貨計劃相聯系,建立生產與配送、進貨與配送之間的銜接;(2)提高裝載率。當車輛有限時,將商品名稱、容積、重量等數據輸入到信息系統中,根據用戶的定貨要求計算出最佳裝載率,同時事先設計好行車路線以及不同路線的行車數量,配車時優先傾向于輸送量較多的領域;(3)追求車輛運行的效率化:通過建立貨車的跟蹤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一方面對貨物的在途情況進行控制,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空車信息,合理配車。

一貫制運輸是利用各種運輸工具的有機銜接來實現,從制造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商品搬運,運用運輸工具的標準化以及運輸管理的統一化來減少商品周轉、轉載過程中的費用和損失,大大縮短商品在途時間和在途成本。

物流外委即第三方物流。判斷物流業務是否外委的原則是成本與效益原則。一般情況下,物流外委可以使企業從規模經濟、更多的“門對門”運輸等方面實現運輸費用的節約,并體現出利用這些專業人員與技術優勢,同時,一些突發事件、額外費用如空運和租車等問題的減少,增加了工作的有序性和供應鏈的可預測性。

第三方物流企業屬于服務行業,其成本具有間接成本大于直接成本的特點,采用傳統的成本計算與管理方法已不相適應,因此,如何應用作業成本管理(ABCM)法,也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限于篇幅,作業成本管理法在此不再展開)

3.管理費用。物流管理費用一般是根據物流費用的一定比例來計算的。但我國由于管理

水平、信息技術落后而造成管理費用居高不下,因此,我們一方面應盡快完善教育體系,建立我國物流專業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一批具有現代知識的專業人才和綜合性物流管理人才或通過培訓提高現有物流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實現企業運營的網絡化,形成人力、設備、技術、信息共享的規模化格局,將生產商和客戶聯系起來,做到雙向服務,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國際、國內任何區域的物流業務,從而大大優化物流企業的運營過程,減少物流管理費用。

篇3

[關鍵詞]現代;物流管理;觀念;流程

1現代物流管理觀念

1.1全球化觀念

經濟的全球化帶動了物流的全球化,產品的銷售區域已變成世界范圍,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物流管理也要實現全球化。

1.2物流管理信息化

毋庸置疑,信息在現代物流管理中擔任著重要角色。通過實時把握物流信息,我們可以控制物流系統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

1.3物流管理的社會化

產品的銷售和流通是產品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個會給資金周轉帶來不利的環節,如果企業同時從事制造和物流,將會使得社會的物流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將產品的生產制造與物流服務行業聯結起來,是物流管理社會化的體現。

1.4物流管理的一體化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顧客選擇商品的結果,都會受到企業物流管理的影響,它是生產商服務顧客的重要能力。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只有擁有值得讓顧客信服的物流管理,才能使產品的銷售流通順利進行。物流管理的一體化不僅僅是指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的一體化,它還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一體化。

1.5以顧客滿意為第一觀念

物流管理服務讓顧客滿意是我們進行物流管理的目標之一,是決定我們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社會向多元化、信息化發展,使得消費者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訂貨的不確定性增強,批次增多,批量減小,這些都增加了貨物的流通,物流管理的工作量和煩瑣度。我們在進行物流管理時一定要以顧客滿意為第一觀念,把服務做到位。

2現代物流管理流程

2.1物流系統規劃

企業的物流活動組成復雜,而且“效益背反”原則常常發生在各個活動功能要素之間,例如,運輸與存儲的背反特性。認真分析這些活動的邏輯關系,將它們構成能發揮綜合功效、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是減少物流成本,企業物流運行的目標實現的關鍵。在開展一個物流管理項目的運作前,對系統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是極為必要的。

2.2建立工作分解結構

無論物流系統的規模有多么龐大,它都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組成。子系統和子系統之間、子系統和系統之間,都存在著總的運行結果、總的目標和總的費用、資源利用方面、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等各種各樣的聯系。我們做好物流工作的分解,是物流管理流程制定極為關鍵的一步。

2.3物流任務的安排

對物流任務進行安排的主要技術有:里程碑圖、簡單的條狀圖、甘特圖、項目圖和平衡線,我們可以利用一種或者是幾種技術相結合對物流任務進行進度安排。

2.4成本估算和控制

從現代企業經營的模式和環境角度來看,現代物流管理并不是增值服務過程,它并不直接創造新的使用價值。一個企業,要想實現經營目的,就不得不借助于或者是依賴于物流的運作。對于那些在全球經營的企業而言,物流成本,尤其是運輸成本,在企業總成本構成中所占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大。物流成本的管理可以正確揭示物流成本的大小,通過經濟核算發現物流管理活動中的薄弱環節,此外,利用物流成本指標可以控制物流活動,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物流成本的管理包括物流成本的計算和物流成本的控制。其中,物流成本的計算主要有按支付形態和物流過程進行物流費用的計算、按物流功能與過程分類進行費用統計和從物流功能分類和費用支付形態方面計算三種方式。物流成本的控制包括控制制度的建設和控制方法兩個方向。

篇4

精益管理法最早是在豐田汽車公司的汽車生產線上逐步發展的,在生產過程中最大程度上減少浪費,降低庫存,縮短生產周期。最終目的達到最低的生產成本實現生產的需要,并且能夠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要實現精益管理就需要運用精益的思想,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資源投入,達到價值最大化。精益管理的目標為:以客戶為中心,企業使用最低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滿意的產品與服務。精益管理核心思想是努力消除浪費現象。目前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還存在很多浪費的現象,比較常見的有:(1)生產不合格的產品或質量有缺陷的產品;(2)盲目的生產造成了產品的積壓和產生大量的庫存;(3)重復的加工流程;(4)大量重復的生產活動;(5)上一道生產工序不能及時完成,造成下一道工序長時間的等候;(6)工作人員的懶散,消極工作;(7)向顧客提供不需要的服務和產品。使用精益管理法解決問題的特點是主觀、快速、簡單,但是精益管理自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解決。例如,解決問題時需要更多地依賴專家的經驗與直覺,不能使用量化的方法和專業的工具來管理流程,對復雜的、綜合的、不明確的問題通常難以解決,問題的決策也很難做到科學、準確和高效,難以真正地實現“精益”。精益管理對波動的處理也較難處理,波動在生產活動中是普遍存在的,企業實施精益化管理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消滅波動,使波動的幅度最小化。如果不能夠實現流程的穩定,也就很難實現真正意義的“精益”。

2六西格瑪理論

六西格瑪理論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首先是在摩托羅拉公司取得了成功的應用,之后通用電氣公司也開始實施六西格瑪管理,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杰克•韋爾奇于20世紀90年展起來的六西格瑪管理在總結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成功經驗,總結了其中流程管理中的技巧和精華以及最有效的方法,成為了一種能夠提高企業的業績與競爭力的管理方式。該管理法在摩托羅拉、通用電氣、戴爾、惠普、西門子、東芝、索尼等眾多跨國企業的驗證中,證明是卓有成效的。現在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也開始大力推廣應用六西格瑪管理。六西格瑪管理的建立基礎是在科學的統計學理論基礎上的,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即六西格瑪設計和六西格瑪改進。六西格瑪流程的改進通常遵循五步循環改進法,即DMAIC模式:定義[Define]——確定需要改進的產品或過程,明確項目所需的資源。測量[Measure]——定義缺陷目標,收集產品或過程中的缺陷作為基礎來,建立改進目標。分析[Analyze]——分析在測量階段所收集的各種數據,來確定一組按重要程度排列的影響質量的影響因素。改進[Improve]——調整-優化解決方案,并明確該方案能夠滿足甚至超過項目質量的改進目標。控制[Control]——確保過程改進完成后,能繼續保持下去,而不會返回到改進前的狀態。六西格瑪管理作為一種持續改進的管理法,是比較成功和成熟的管理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無法提高流程周轉速度,不鼓勵創新和變革。

3精益六西格瑪理論

精益管理理論和六西格瑪管理理論都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精益生產的核心是消除浪費,六西格瑪的核心是減少變異,兩者并不矛盾,因此在此兩種理論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精益六西格瑪理論。精益六西格瑪是精益管理與六西格瑪管理理論的結合,精益六西格瑪管理的目的是通過整合精益管理與六西格瑪管理的理論精髓,吸收兩種理論的優點,達到了二者的互相補充、有機結合。精益生產告訴六西格瑪需要做什么,六西格瑪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實現,怎樣來保證過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對于不同的問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因此二者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施工企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每個項目都具有唯一性,不像生產型企業那樣都是重復性工作。因而建筑施工企業很少研究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瑪管理相結合。將精益六西格瑪理論應用到工程管理中,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建立精益六西格瑪工程管理體系。由項目經理對整個工程管理負總責,其余人員各負其責,通力合作,以業主需求為目標,共同為圓滿地完成此項工作而努力。第二,計劃對于后期的施工過程的影響非常大,計劃做得合理就能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同時減少各種浪費。把精益思想以六西格瑪體系為框架,按照DMAIC模式系統改善工程項目的效率和成本。(1)定義階段:讓所有的參與者和管理者一起,熟悉將要進行的項目是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對項目目標進行分解,將分解的目標落實到每個工作崗位,使每個項目參與者都了解各自的職責。初步確定項目的資源、材料和人力等的供應情況,選擇項目管理工具和分析方法等;(2)測量階段:通過項目的執行,收集項目在各個階段的實際完成情況和遇到的各種問題,應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數據統計與匯總,并將問題上報高層管理者;(3)分析階段:分析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整理歸檔;(4)改進階段:對工程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避免在今后的項目中發生類似的問題;(5)控制階段:在以后的項目中,如果可能遇到相同的問題,提前進行預防處理,防止類似的問題再發生。

4結語

篇5

關鍵詞: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1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和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企業面臨著顧客需求多樣化、高質量和低價格的挑戰。如何在保證產品/服務品種多樣化和高質量的同時,保證低成本優勢,成為企業競爭重點之一。在提高生產系統的柔性、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成本投入的減少的同時,企業更將目光投向流通領域,即通過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提高產品/服務質量,降低企業總成本。因而,如何確定企業物流成本的范圍及其核算方法成為企業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1.1物流成本核算的意義

傳統意義上的物流,主要是指企業的倉儲和運輸管理,并且兩者間各自為政,是企業生產和銷售的支持活動。現代意義上的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①首先,它強調了對物流各項活動的整合,是一體化的物流運作;其次,它強調了信息系統在現代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其三,它強調了物流活動的增值性。物流,既是企業成本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企業利潤的來源。因而,準確把握物流成本的范圍及其來源,根據價值鏈理論對企業物流流程進行流成重組和優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是提高企業物流能力,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前提之一。

宏觀上,根據199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16.7%,而相關專家則推斷,目前我國的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約為20%,上述兩個數據都遠遠高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因而,如何提高物流活動的現代化程度,促進其合理化發展,降低物流成本等,有關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因此,界定物流成本的范圍,通過相應的方法核算和管理物流成本尤為重要。

1.2美日物流成本管理

從美國會計師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Accountants,NAA)下屬的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Committee,MAPcommittee)所頒布的一系列“管理會計公告”,我們可以對美國物流成本的管理有所認識。該公告對物流成本的管理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物流成本范疇的界定、物流成本的計算、物流的作業成本計算、物流管理的業績計量、物流信息在成本管理中的運用等問題。該公告的頒布“旨在幫助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提高對物流成本的確認、計量和管理方式”②,涉及內容已經與現代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發展密切結合,形成一套先進的管理體系。

日本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是根據其本國的基本國情單獨進行的,迄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日本的研究經歷了由重視職能成本轉變為重視總成本,進而重視服務成本與戰略的過程。1977年,日本運輸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計算標準》,為日本企業進行統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提供了依據。經過長期的研究積淀,日本已經開始考慮逐步將企業物流成本與企業財務結算制度進行接軌,通過企業的報表相信息需求者提供關于企業的物流成本信息。日本神奈川大學的唐澤豐教授認為,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必須經歷四個階段,即“了解物流成本的實際構成及影響因素—采用恰當的預算管理制度—設定基準值或標準值—與財務會計制度接軌”這四個階段,而目前日本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正處于第三階段。

1.3國內物流成本管理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引入了物流的概念,但單獨關于物流成本管理的著作并不多,且集中于介紹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研究成果上。目前,我國在物流總成本與物流服務水平的研究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缺乏對物流成本的研究。首先,對物流成本的構成認識比較模糊。我國的財務制度中沒有對物流成本設立單獨的科目來進行核算,而是將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各種支出列于企業的各項費用內,或者僅僅將部分的物流成本隨材料、制造費用等計入產品的制造成本中,使得企業的產品成本中對物流成本的反映不夠全面。這樣的核算方法將大量物流成本被隱藏在各種費用的名目下,使得人們對物流成本的整體構成缺乏認識。其次,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圍由各企業依據自身的需要進行認定,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造成企業間數據沒有可比性。物流成本統計口徑的統一,有利于對企業的物流活動極小進行評估,從而促進其合理化,也有利于國家從宏觀管理的角度進行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總的來說,我國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

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2.1物流成本界定

在物流過程中,所有的活動都必然要占用或消耗一定的活勞動或者物化勞動,這些活勞動或者物化勞動的貨幣表現,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物流成本。具體到企業,可以定義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品從原材料供應開始,經過生產加工,到制成產品直到實現銷售,以及廢棄物回收利用所發生的全部物流活動的費用日本1997年制定的《物流成本計算統一標準》對我們可能有比較大的參考價值,有三種不同的方式規定:

(1)按物流范圍分

供應物流費用、生產物流費用、企業內物流費用、銷售物流費用、退貨物流費用和廢棄物物流費用。

(2)按物流功能分

運輸費、保管費、包裝費、裝卸費、信息費、管理費。

(3)按支付形式分

材料費:耗材、燃料、工具、備用品;

人工費:人員工資、補貼、獎金、雜費、退休金、福利費等;

維護費:使用和維護建筑、土地、車輛、工具等支付的維護維修、材料消耗、稅、租賃、保險等費用;

一般經費:差旅費、交通費、會議費、交際費、培訓費、雜費等;

特別經費:折舊費、企業貸款利息等特殊支出費用;

委托物流費用:企業想外支付的包裝費、運輸費、保管費、裝卸費、手續費等。

2.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及程序

(1)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對物流成本的核算,傳統的會計方法是將其計入不同的帳戶。產品從工廠到分銷商或客戶的物流成本,計入“產品銷售成本”,采購物流成本計入“材料采購”,自運費和倉儲費計入“營業費用”,與物流有關的利息計入“財務費用”,相關的人力、水電開支計入“管理費用”等等。但,傳統的會計成本算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存在下列問題:

第一,不能充分體現現代生產特點,準確反映和控制物流成本。隨著生產方式從大批量生產(MassProduction)逐漸向大規模定制生產(MassCustomization)方式的轉變,企業生產活動日趨復雜,產品品種結構多樣,產品批量減少,批次增多,生產工藝多變,從而更多與產量無關的活動如訂貨作業、物料搬運、物流信息系統的維護等產生的費用大大增加。而成本會計中普遍采用與產量關聯的分攤基礎--直接工時、機器小時、材料耗用額等,這種“數量基礎成本計算”方法使許多物流活動產生的費用處于失控狀態,從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和物流服務水平的下降。

第二,沒有完全覆蓋企業物流所包含的各項費用。一般情況下,企業只將外包的物流活動如運輸、倉儲等活動記入企業物流費用,而忽視了企業自營的各項物流費用及存在于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的物流費用,從而造成了所謂的“物流費用冰山說”一說。正是因為其沒有覆蓋各項物流費用,因而不利于物流費用的分析和控制。

第三,不能提供需要的物流成本信息。首先,傳統的會計方法一般以現有會計科目將其與其他活動產生的費用混為一體,無法確認出物流活動本身產生的費用,而不同的分配率不能準確地計量出實際物流費用的比率,從而不利于物流成本的確認。其次,物流活動本身是一項跨部門的活動,將物流費用以現有會計科目統一以后,很難確認出不同活動費用的責任主體,不利于跨部門合作各項活動中業績標準的確定,確定各部門的權責,不利于物流活動一體化的實現。其三,隨著我國各個企業業務流程重組活動的展開,需要相關的物流和供應鏈改造活動的成本管理,而傳統會計方法不能完成上述活動成本的核算。

(2)基于活動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對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利用基于活動的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簡稱ABC法),也稱作業成本法。ABC法應用于物流成本管理的原理是:物流服務的產生源于物流作業的消耗,物流作業消耗資源并導致成本的發生。突破產品/服務本身的界限,ABC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業層次;以作業為單位收集成本,并把“作業”或“作業成本池”的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服務。

根據ABC成本法原理和根據物流管理理論,我們可以按照下列步驟進行物流成本的分析:

第一,界定物流系統涉及的具體作業,即物流活動是由哪些作業來完成的。所謂的作業,指具體的工作單位(unitsofwork)。具體到物流活動中,由于各個企業的規模、類型不同,物流活動的復雜程度和具體作業內容也有所差異,作業單位的具體類型和數量也會隨之改變。如:接收進貨活動可能包括裝卸、檢驗、搬運、分揀等多項物流作業。

第二,確認這些作業各自需要消耗的人工和物質資源。任何一項物流作業的完成,都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或者物力資源,而資源的消耗是產生成本的根源。以裝卸為例,該項作業所用到的資源包括:裝卸的主體——人力資源、裝卸活動所需要的設備——物質資源。資源的消耗即產生成本,人力資源的消耗產生直接人工費用等,物質資源的消耗產生直接材料消耗、固定資產折舊等成本。

第三,確認各項資源所需成本,合計出總物流成本和相應作業的成本。根據資源與成本間的邏輯關系,將物流成本分配到各項作業中去,通過各項分別加總,得到各項物流成本和物流總成本。

(3)基于活動的物流成本核算程序

在現實操作中,我們可以按照物流涉及的各項組成活動——采購、運輸、收貨和檢驗、裝卸搬運、倉儲保管、流通加工(生產企業中可能沒有)、信息處理、包裝、訂單管理、配送、回收以及企業內部生產活動中同時進行的物流活動、運輸保管等環節的損失等,這些環節所涉及到的人工、材料消耗(包括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固定資產的折舊、長期投資的分攤)、資金的占用成本和保險、稅等,從各各會計科目中區分出來,進行統計。

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按上述論書在各環節按支付形態將物流成本從記帳憑證中抽出,分別統計。

第二,按管理的需要,設計不同的管理表格,將其填入。如,我們可以根據企業物流范圍(供應物流費用、生產物流費用、企業內物流費用、銷售物流費用、退貨物流費用和廢棄物物流費用)做成一級表格,每個一級表格的具體項目按同一格式設計六張二級表格,每張二級表格的物流作業再細化為三級表格。僅以供應物流費用表為例,按物流作業設計二級統計表格,豎列是支付形態,橫行是各項物流作業。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二級表格的物流作業僅僅是一個粗化的劃分,并未具體到實際操作的作業單元。應將包裝、運輸、保管、裝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具體細化到三級表格部分。可以看出,二級表格的數據源于三級表格,一級表格的數據源自二級表格。三級表格的計算是具體到作業層次的。

第三,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匯總分析。

在此階段,主要是根據管理需求,分析不同的數據。如,若管理層需要了解委托物流費用和本企業支付物流費用的比例,只需將相關的費用加總求其比值即可。若需了解各個細化的物流作業的費用比例及規模,只需將三級表格中的相同的物流作業費用歸類后加總、求比值即可。由此可見,三級表格是核算的基礎。因為其相對而言,要詳盡到每一個物流作業,涉及內容廣泛且復雜,且不同企業的具體物流作業有所區別,可以建立通過建立行業標準達到統一,因而在此不作具體設計。

2.3隱性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否就是上述提到的可以進入會計準則要求的成本呢?事實上并非完全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顯性物流成本和隱性物流成本的概念。所謂的顯性物流成本,是在按照現行會計準則的要求和物流理論,明確可以計入物流成本的,如大部分上面列出的項目。而隱性物流成本是會計準則中沒有或不能確定能否計入的。

隱性成本的主要內容有:

(1)外企業支付的物流費用。認為如果外企業送貨,支付給外企業的價格中就包含了一部分物流成本,事實上還是企業的物流開支。

(2)庫存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會計中對機會成本并不進行計量。如果計入的話,以什么利率計入?是同期企業利潤率,還是以銀行利率?

(3)庫存積壓造成的價值下降。要否計入物流成本?

(4)缺貨損失,指由于庫存量不能滿足顧客要求而失去訂單的損失,這部分成本難以衡量,而且也是隱性的。

(5)生產中的物流費用難以分離,難以計算。美國是采用一定的比例(大約為4%),那么我國的數據應該怎樣衡量,怎樣的比例更為合適?

上述隱性成本是否進入物流成本的核算,如果進入核算體系,核算口徑也需要在在核算之前確定下來,這樣才具有可比性,有助于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2.4物流成本核算電算化

由于物流成本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和現行的會計核算不統一,只能采用統計式的核算方法。而一條一條查詢會計憑證進行確認是不現實的,工作量太大。上述三級表格的設計只是其中一種形式,其中第三級表格設計中的具體作業費用才是我們的數據來源。每個數據可根據具體的管理需要進行分類和核算。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利用對現有的電算化會計系統進行改進,從而便于企業物流成本的核算。

電算化會計系統主要是帳務處理子系統,工資核算子系統,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材料采購及應付賬款子系統,存貨核算與管理子系統,銷售及應收張款子系統,成本核算與管理子系統,會計報表子系統等。

主要改進思想及流程如下:

首先,根據ABC法和物流管理原理確定企業中相關的物流作業單元、資源分配和成本分配。清楚地劃分企業經營活動中哪部分屬于物流活動,哪部分不屬于;各物流作業成本的具體屬性如何。同時,確定物流活動產生的相關費用中的哪部分屬于電算化計算范圍。

其次,設置相應的編碼以區分物流成本與非物流成本,各物流成本的不同屬性,如是屬于銷售物流還是供應物流,是屬于人工費用還是材料費用。該編碼是調用和統計信息的檢索和查詢條件,也是我們進行各項統計分析的前提。

其三,確定相應的會計處理和統計分析方法,并編入企業的電算化會計管理軟件程序,以生成有效的成本管理分析表格,提供有效的信息,便于物流成本的管理。

篇6

1、成本分類價值鏈下的成本管理從廣義上來講,其不僅僅指的是成本這一概念,在物流企業層面一般還指到企業戰略發展與內部管理控制上,企業通過內部成本戰略的分析、產品的定價以及運輸過程成本等提高市場占有率。對于物流行業來說,相對基層的快遞人員,任務與工作效率是成本優勢的重要體現;而中層管理在業務計劃的執行上與管理上則屬于成本優勢的控制點,中層管理把物流運輸這一層面控制好了,企業的上下連接才能更加通順;而對于企業高層管理者來說,企業經營環境與競爭力則屬于重中之重。

2、成本計算一個物品要想實現物流的整個過程,一般需要包裝、運輸、存儲以及配送等,而基于作業成本法對物流企業成本進行探討時,就會發展物流下的作業鏈,其各環節所話成本之和是等于物流成本的。因此,在價值鏈下的管理角度出發,可以利用到作業成本法對物流企業的成本進行計算,這時物流成本就可以按照物流作業來分類,再按資源動因分配將企業物流活動消耗的資源納入各項物流作業中進行計算。該計算方法比較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基于價值鏈管理的物流成本計算的分配標準更符合客觀情況,不僅使得物流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大大提高,同時也使得物流成本管理有了更可靠的依據。

3、實現成本的全面控制物流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物流成本的花費屬于整個企業的最大份額,相對于其他花費來說,物流環節的控制是最為重要的部分,當然其他環節的成本控制也要重視,因此在價值鏈下,物流企業的成本管理要實現全面的管理辦法。而在企業成本管理上,主要的環節有成本計算、建立成本目標以及實現經營目標等。

二、價值鏈下的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程序

上面對物流企業價值鏈下成本管理模式的構建工作進行簡述后,下面基于物流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其實現日常管理的相關程序進行淺談。

1、把握好企業內部價值鏈物流企業在成本的管理上,首要任務就是掌握產品價值鏈條的所在,只有熟悉自身價值鏈條的走向,才能進一步的做好成本管理對象的確認工作。從理論上來講,物流企業對內部價值鏈條進行識別時,主要工作就是對價值鏈所擁有的組成情況、結構情況、職能分工情況以及價值流轉情況進行把握。因此企業高層管理者基于價值鏈對內部財務成本進行管理時,一定要深入分析、把握自身價值的變化規律,然后從發展的環節上出發,對價值鏈的相關情況進行梳理與分類,從而實現企業價值鏈的識別工作。而具體到物流企業的身上,對價值鏈的構成成分進行確認時,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參考。一是在成本上,其所占有的比重是否較大或者迅速增長;二是在成本價值的創造上,是否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或者擁有足夠的潛力;三是在成本的驅動因素上,其發揮的作用是否鮮明,面臨的競爭對手是否同樣視為競爭對象。

2、對價值鏈下成本管理進行細分物流企業對自身的價值鏈進行全面的掌握后,就要把成本管理的目標進行細化,然后具體到整個價值鏈的相關環節上。在具體的操作上,其主要步驟有:對分配目標進行確認、對分配對象進行劃分、制定分配標準以及對成本管理的指標進行分配等。

3、判斷價值鏈上的成本動因成本動因在價值鏈中,具有提高價值疊加現象與資源急劇消耗的負作用,屬于物流成本控制點的關鍵突破口。因此,物流企業在對成本進行管理工作時,一定要把每一個價值鏈條上的成本動因進行判斷與解讀。然后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對不同生產環節中的成本動因進行細分化與具體化,從而降低不利動因的存在,發揮出有利動因對成本管理的推動作用。

4、分析企業外部的價值鏈對于任何物流企業來講,其都屬于市場經濟的產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市場環境的影響。因此,基于價值鏈下的成本管理工作時,企業所要求把握的價值鏈就不僅僅局限于自身,對周圍競爭對手的價值鏈進行分析與掌握,然后慢慢擴散到整個物流行業上也就非常的重要。物流企業也只有利用到這種橫向價值鏈的把握與分析工作,才能發現競爭對手的成本差異與突破口,然后根據自身情況羅列出優勢與不足,在不斷優化自身成本管理方案的同時,對市場進行攻占與突破。特別是在市場上較為弱勢的企業來說,這一環節的工作顯得異常的重要。

5、確定成本管理的戰略目標對上述環節進行構建工作后,物流企業就要進一步的對成本管理進行展開工作。在這一階段上,物流企業一定要抓好成本管理長期戰略目標的規劃工作,從而真正的發揮出成本控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與提高。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上,物流企業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技術與財力情況,對商品運輸過程、業務招攬過程以及技術改造過程進行規劃,進而不斷的優化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使企業在市場的洗牌上,抓住發展前景的優勢,不斷的做強做大。

三、結論

篇7

關鍵詞:企業物流措施探討

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泉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有的企業甚至將物流提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高度。高效率、低成本物流能給企業帶來巨額利潤,但在現實中怎樣降低物流成本卻是困擾企業的難題。總體而言我國企業的物流成本較高,這一點可以從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中看出。有資料顯示,美國物流成本占GDP的10%左右,而我國的這一比例卻高達18%,幾乎是美國的1倍。因此,分析我國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降低企業巨額的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潤”源泉,對我國企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財務制度中無單獨項目反映物流成本,難以對各種物流費用作明確全面的計算與分析。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下,物流成本不是在物流活動的基礎上計算的各項費用,不實行單獨核算,而是混合在“材料采購”、“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及“財務費用”等項目之中。其弊端是企業管理人員不能確認和分配每一項物流活動的費用,無法獲取企業物流成本的真實數據,無法準確評價物流績效,自然也無法對物流成本進行有效控制,結果使物流成本阻礙了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增加。

(二)物流庫存、運輸成本高。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物流企業基礎設施落后造成的。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運輸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物流產業一直缺乏現代運輸及物流配送的網絡技術系統,與發達國家相比,貨運的空載率高達60%,倉儲量則是美國的5倍。目前,我國多數物流企業的貨物流轉周期長、庫存量大、存貨成本高。

(三)信息技術落后。我國傳統物流經營模式以倉儲、運輸、裝卸、養護為重點,對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業內部信息化改造、物流信息搜集、處理及、物流技術的引進等環節并不重視。目前,我國大部分物流企業的購貨、運輸、制單主要由人工完成,電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處理手段落后,物流企業的信息處理水平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物流各環節成本居高不下,加劇了物流的高成本壓力,降低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四)缺乏物流成本綜合控制。物流部門向高層管理人員報告的物流成本只是物流成本的很小一部分,且沒有向生產、銷售部門提供有關物流成本的、確切的、有價值的資料;僅靠物流部門,而沒有從供應鏈管理的視角同生產、銷售部門一起研究解決降低物流成本問題。

二、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的主要措施

(一)實行物流成本單獨核算。為克服現行財務會計制度在物流成本核算方面的弊端,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物流績效,應實行物流成本單獨核算。必須以物流活動為基礎確認物流成本,根據企業會計原則,從會計核算年度各個期間的損益費用中分離出物流費用并對其進行單獨集中核算。由于物流成本是在物流活動的各環節發生的,因此對物流成本的管理也要分環節、分階段進行。與物流活動的主要階段相對應,企業物流成本應包括以下幾類:

(1)供應物流費。即原材料供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主要包括采購費用和原材料倉庫保管費用。采購費用目前被包含在材料購買價格當中,雖然有時供應企業送貨上門,但實質上采購費是由購買企業負擔的。原材料保管費用包含的項目較多,其中的人員工資、設備折舊、水電材料費用等,已被分別計入企業的其他成本和費用項目中。

(2)生產物流費。原材料到貨后,通過生產過程中的移動、加工最后做成成品,在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物流費用即生產物流費,是發生在工序內部和工序之間等物流過程中的費用。其中還包括銷售包裝費用,但不包括運輸包裝費用。目前,生產物流費用一般計入生產成本。

(3)流通物流費。產品出廠后也要對物流成本進行管理。產品從廠商經批發商、零售商賣給消費者的整個流通過程中的物流費用即流通物流費。流通物流費又可分為:公司內部物流費,即從對產品進行運輸包裝到確定最終消費者這一段物流過程所發生的費用,包括運輸包裝、保管、分揀、運輸等費用;銷售物流費,即從最終消費者確定之后到把產品交到顧客手中為止的過程中產生的物流費用,具體包括包裝、發貨、配送等費用;退貨物流費,即銷售出去的產品因發生退貨而產生的物流費用,具體也包括檢驗、分揀、運輸、保管、裝卸等費用;廢棄物流費,即處理報廢產品和報廢的包裝用或運輸用容器所發生的物流費用,需注意的是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廢棄物的成本及其處理費用計算在生產物流費中,不計算在廢棄物流費用之中。

(二)實施物流標準化。物流標準化是指以物流作為一個大系統,制定系統內部設施、機械設備、專用工具等各個分系統的技術標準;制定系統內各個分領域如包裝、裝卸、運輸等方面的工作標準;以系統為出發點,研究各分系統與分領域中技術標準與工作標準的配合性,統一整個物流系統的標準;研究物流系統與相關其他系統的配合性,進一步謀求物流大系統的標準統一。物流標準化使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基本設備統一規范,如使現有托盤標準與各種運輸裝備、裝卸設備標準之間能有效銜接,大大提高了托盤在整個物流過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貨物運輸、儲存、搬運等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統的運作效率,從而降低物流成本。

(三)加強存貨成本控制。企業物流總成本與存貨水平有很大的關聯。存貨過多會占用企業更多的流動資金,同時造成倉儲費、管理費的直接上升。庫存期過長還會造成商品貶值、報廢等損失,對產品周期短、競爭激烈的行業,如PC機、電子產品、家電等的影響更加明顯。因此,加強對存貨的管理,設法降低庫存水平,是降低物流總成本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努力擴大銷售。銷售增長速度緩慢,勢必造成存貨積壓,存貨成本、倉儲成本難以控制。相反,企業如果能夠努力增加銷售量,加快存貨周轉速度,減少流動資金積壓,既可節省利息費用、存貨成本,又可降低倉儲與管理費用,同時也可減少倉儲與管理的壓力。銷售量的增長必然帶來利潤的增長,二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受規模效應影響,利潤的增長往往超過銷售量的增長,物流成本的節約帶來的利潤就包含在其中。因此,企業在尋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應盡量擴大銷售。

(五)實施供應鏈管理。隨著企業競爭的激化,供應鏈物流管理體制不斷得到發展與普及,同時也為各企業廣泛認同與效仿。這種新型的物流管理體制使用戶除了對價格提出較高的要求外,更要求企業能有效地縮短商品周轉期,真正做到迅速、正確、高效地進行商品管理。要實現上述目標,僅僅是本企業的物流體制效率化是不夠的,它需要企業協調與其他企業(如供應商)以及客戶、運輸業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供應鏈活動的效率化。因此,應實現物流一體化,對商品流通的全過程進行供應鏈管理,使供應鏈利益最大化,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六)實現效率化配送。應用戶的訂貨要求建立短期、正確的進貨體制是企業物流發展的客觀要求,但隨配送產生的成本費用要盡可能降低,特別是多頻度、小單位配送方式的發展更要求企業采用效率化的配送方法。一般來說,企業要實現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須重視配車計劃、提高裝載率、進行車輛運行管理。對于發貨量較多的企業,需要綜合考慮并組合車輛的裝載量和運行路線。具體來說,可以通過縮短物流路徑,擴大由工廠直接發送貨物的力度,減少運輸次數,提高車輛的裝載效率,設定每一客戶的最低訂貨量,選擇最佳運輸工具等方式來實現綜合成本最小化。此外,可通過車輛追蹤系統來監控貨物及車輛的在途狀況,同時還可有效利用空車信息合理調度,實現車輛運行的效率化。

(七)削減退貨。退貨成本是企業物流成本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防止由于商品斷貨而產生機會成本是零售商或批發商過量進貨的主要原因。雖然利用銷售時點信息系統可以根據不同商品過去的經營績效調整進貨量,但對于季節性或流行性商品,卻無法合理地進行控制。在這種狀況下,一旦出現商品滯銷,必然會導致其退貨。要杜絕此類情況發生,就必須不斷掌握本企業產品在商店的銷售情況,對于銷量不佳的商品及時制定促銷策略,而對季節性產品或新產品應在銷售預測的基礎上,根據所掌握的當天銷售額來確定以后的生產量,即利用單品管理建立起實需型銷售體制。這就需要在用戶店鋪設置本企業的電子自動訂貨系統,使企業能及時掌握客戶的經營情況,進而不斷調整企業的產品生產量和產品種類,真正從根本上遏止退貨現象的發生,降低物流成本。造成退貨現象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生產方為片面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采用推進式銷售方式而引起的負效應。很多企業為了追求最大銷售目標,一味將商品推銷給最終用戶,而不顧商品實際的銷售狀況和銷售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結果造成流通在庫增加、銷售不振,退貨成本高昂。因而,要有效地降低退貨成本,重要的是改變企業片面追求銷售額的目標戰略,在追蹤最終需求動向和流通在庫的同時,為實現最終需求增加而實施銷售促進策略。

(八)強化成本管理意識。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不僅僅是企業物流部門或生產部門的責任,同時也需要采購部門等員工共同努力,亦即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標貫徹到企業所有職能部門之中。在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全生命周期中進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業員工具有長期發展的“戰略性成本意識”。

篇8

(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通常為三年制專科層次,人才培養定位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采購、倉儲、運輸、配送、生產管理等核心運作技能,熟悉現代物流信息技術,面向物流專業崗位從事一線操作和基層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不同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的定位大體相同,除了強調德才要求和一線管理人員外,還會著眼于物流大類的某個細分,也即某個培養方向。

(二)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從根本上講,課程體系應該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目前,高職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已經存在多種課程體系,如模塊課程、多元整合課程、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和項目課程,以及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等。

(三)“123工程”

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有關專業技能的教學內容分解、整合為100個左右小型學習項目、20個左右中等規模和難度的學習項目、3個左右綜合學習項目,即“123工程”。所有學習項目來自物流管理專業當前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實踐課程,以及來自企業實踐和社會熱點的部分內容。首先,“123工程”包含著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既包括“講解——訓練——考核”一體化的教學理念,也包括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重點的理念。其次,“123工程”是一個專業課程考核體系。按照完成學習項目所需時間、學習難度等分為三個層次,100個左右小型學習項目為第一層次,即“123工程”中的“1”,20個左右中等規模、難度的學習項目為第二層次,即“123工程”中的“2”,3個左右綜合學習項目為第三層次,即“123工程”中的“3”,畢業之前,要求學生至少完成其中60%以上的學習項目。最后“,123工程”是構建新課程體系的基礎。在“123工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習項目類別、學習領域范圍等,將以上不同層次的學習項目重構為項目課程,最終構建新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

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從一門課的改革到課程體系的改革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深入,單靠某一門課很難挑起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任,對于物流專業這樣衍生出來的新興學科更是如此;而且,實踐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根本問題正在于課程設置,甚至被立項為“精品課程”的那門課本身就可能存在某種問題,從而形成了課程建設的悖論。

(二)生源質量的下降要求變革教育教學方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職生源質量不斷下降,突出表現在文化課成績,而物流管理專業的錄取分數通常處于中等水平。這里并不否認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他們的智力等,而是需要充分認識教育對象的變化,并且根據這種變化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式。

(三)高職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所帶來的壓力

一方面是90%以上的高職學生就業率,另一方面是不足40%(數據來自麥肯錫的研究報告)的平均就業專業對口率,物流管理專業還略低于這一平均數。雖然學生未在自己所學專業領域就業有著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但是這已經給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敲響了警鐘,我們不禁要問:學生為何不在花了三年時間學習的專業領域就業?

(四)以123工程學習項目為依托

“123工程”實施后,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原有各門專業課程的技能點被碎片化、項目化,原本在不同課程中的技能點還被整合、擴展和延伸,非常便于學生自主選擇和學習,也利于學生舉一反三,便于培養學習遷移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一些來自企業實踐中的常見問題和物流行業的社會熱點看似放到那門課都可以,哪個老師都可以講,其實這些問題一般都帶有一定的綜合性,不同專業教師從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出發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在123工程的框架之下,這些問題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學習項目,專業教師講授時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而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局視野,因為物流的各個功能模塊本身就存在效益背反的現象。

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結果

(一)項目化的新課程體系

項目化的學習內容首先是按照項目所需學習時間長短和難度分為三個層次,這是課程體系重構的基礎。然后進一步設計各層次項目的歸類方法與細分標準,筆者建議按照學習內容的載體、學習領域等兩個標準進行分類。1.按照學習內容的載體分。可以分為設備操作類、設備觀摩類、計算方法類、理論觀點類、案例分析類、軟件操作類、經營對抗類、頂崗實習類、調研類、填單制單類、基本技能類等。2.按照學習領域課題分。可以分為調研類項目課程、企業物流類項目課程、物流企業類項目課程、流程類項目課程、設計類項目課程等。無論按照哪種分類標準進行課程體系的重構,最終都要做到按同一標準分類時所有的項目不遺漏、不重疊,大小學習項目匹配;同時,同一項目課程中的各個學習項目也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排序。

(二)新課程體系的實施過程

由于改革過程伴隨著不確定性,為保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促進新課程體系的實施,本文建議分四步實施,首先,將“123工程”課程體系與當年大二學生現有課程體系并軌實施,在原有課程體系學習和考核的基礎上,同步將“123工程”學習項目的考核要求作為考核標準;其次,就“123工程”課程體系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反饋,并對實施方案和課程內容做出調整;第三,選定一個班級,全面實施新的課程體系,同時,設置參照班級,以便于期末進行對比分析,重點考察新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根據比對結果,適時做出調整;第四,全面實施“123工程”課程體系,持續進行“123工程”學習項目的完善和更新。

(三)新課程體系的考評標準及考核方法

現實情況下,學生所就業的物流專業崗位是有限的,這也意味著學生對不同職業崗位的學習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在有限時間、精力下,學生可以重點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相對比較通用的專業技能。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后,學生可以考慮放棄其中某一部分學習項目,某一門甚至某幾門課,只要保證不同層次學習項目的總數達到60%以上,且保證通過。

四、新課程體系的實施建議

(一)整合現有教學資源

1.師資。任何創新都離不開一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現有師資情況,包括師資結構、研究方向、主講內容等。每位老師應能夠獨立承擔所有項目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配合承擔所有項目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當然這一要求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課程資源。首先明確新的項目課程與原有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等的關系,這也是重構項目課程得到專業教師鼎力支持、從而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為了便于改革的實施,可以先從專業技能特點明顯的專業核心課程著手,逐步延伸至基礎課和方向課,將其技能點納入新的項目課程,此外,針對知識結構體系比較完整的課程,還要制定相應的授課方案。3.實訓資源。不同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程度和發展階段不同,對物流管理專業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而物流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的條件也有一定的差異。在實施新項目課程的時候,切不可照搬模仿,必須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予以調整,條件好的,可以作加法,增加學習項目,條件一般的,可以作減法,學習項目內容不恰當的,也可以作相應調整,總之,不能離開現實條件。

(二)教師觀念的轉變

1.轉變途徑。學習項目的設計離不開物流教學團隊專業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要打破原有的框架體系,需要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這也需要獲得團隊教師的理解和支持。筆者認為觀念的轉變可以從兩個方面做努力,一是借助外力轉變,從校外請高職教育研究專家來推動教師觀念的轉變,或者帶領團隊教師到兄弟院校那里求經取寶。二是自我轉變,可以采取榜樣示范、內部培養、教學體驗等方式幫助教師轉變觀念。2.轉變內容。觀念的轉變不是一兩句話,或者一兩個方面就可以講得清楚的,至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而不是考倒學生。因此如學生需要,可以向學生公開所有的題庫。二是教師的角色更加側重對學生的評價,即學生是否通過了某個學習項目,其次才是教會學生。因此,極端情況下,某些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申請講解前直接開始考試,其實學生考試的過程也可以作為其他同學學習的過程。三是專業教師的團隊觀念,不能只是上好某一門課,而對其他課程不聞不問,要知道,人的時間、精力、經歷等都是有限的,單靠某位專業老師的努力是培養不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必須發揮整個專業教學團隊的作用。四是學生都可以成為有用的人才,應該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幫學生選擇,甚至強迫學生選擇,這主要體現在學習項目的選擇方面。

(三)學校教務部門的支持與配合

改革是要打破常規的,課程體系的重構及實施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工作做法,對原有教務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必然給相關人員增加不小的工作量,這些都難免會引起教務管理部門的反感,甚至是否定。針對這一方面,首先需要得到各方面領導的支持與配合,他們能夠為專業改革創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其次要做好與教務管理部門及工作人員的溝通,通過各種合法、合理的途徑為他們爭取正當權益,從而獲得他們的支持與配合。此外,教學改革團隊的教師必須要銳意改革、樹立信心、堅守信念,力爭盡善盡美的完成新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

(四)學習項目的持續改進與更新

由于物流行業發展的特點,學習項目需要持續改建與更新,既包括每個學習項目的題庫,也包括每個學習項目本身。要想學習項目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須保證一定比例的持續更新。這是企業實踐和物流行業發展進步對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結語

篇9

關鍵詞:流程柔性;Web服務;電子商務

自20世紀90年代,以Internet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全球經濟格局也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產生了急劇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僅靠自己的資源與能力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無法承擔客戶需求各異、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在電子商務時代,企業通過合作來實現共同的目標,其為客戶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也是通過企業間的合作流程來創造。

電子商務時代的企業間協作具有動態性、開放性、柔性、集成性等基本特征,企業業務流程必須能夠適應這些基本特征的需要,面對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通過各成員企業的協作來獲得客戶、贏得競爭優勢。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由于流程模式改進、客戶需求改變等原因促使流程經常發生變遷。當今企業處于經常變化的業務環境中,企業必須能夠依據業務需求,快速、靈活地實現業務流程管理,才能適應這種變化。

柔性流程管理作為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協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對流程變更的適應性的衡量,未能考慮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動態智能行為和動態協作關系,而流程自身的可適應性才是企業是否能夠真正應對市場變化的最關鍵因素,需要從柔性的角度來分析和設計企業業務流程。

為了實現流程在企業之間和各個應用系統的共享和重用,這里在業務流程管理領域引入了本體和Web服務。本體能夠在語義層次上定義某一領域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通過使用本體描述語言來形式化描述業務流程,使業務需求在沒有信息丟失的情況下被正確清晰地表達。當業務流程發生改變時,系統通過動態地組合已有的Web服務,就無須重構單一的復雜服務,同時很好地適應現代企業業務環境中的多變性和動態性。

一、本體和Web服務

本體(Ontology)一詞來源于語義學,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標記語言寫成,它定義了概念和相關邏輯規則之間的聯系。由T.R.Gruber提出、后經R.Studer改進的定義:一個本體是一個概念體系的顯示的形式化規范。這個定義包含四層含義:概念模型、明確、形式化和共享。一個典型的本體由有限個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組成,還包括屬性、值約束、不相交描述和對象間邏輯關系的規定。本體提供了對給定領域的一種共識,這種共識對于消除概念差別是必要的。本體通過信息內容及其語義的結合,將網絡資源的處理從信息處理的層面提高到了知識處理的層面。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創建不同的本體,例如本體A可以把“矛盾”定義成包括內涵和外延的邏輯概念,本體B就可能把它定義成發生在春秋戰國的歷史典故。

簡單地說,Web服務是部署在Web上的軟件構件。W3C給出的Web服務的定義是:Web服務是支持網絡上不同機器與機器共同操作的軟件系統,它提供接口,這樣的接口由能被機器處理的格式(WSDL)所描述。使用Web服務,通過松散的應用集成,一個企業可以僅僅實現應用集成的一個子集,即能取得實效。Web服務能夠快速、低代價地開發、、發現和動態綁定應用。企業的信息系統要求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以按照企業的具體需求,快速靈活地生成應用軟件系統,并且在企業業務過程發生變化時,迅速地進行重組來滿足客戶需求。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OA)是一種基于服務來組織計算資源,具有松耦合和間接服務尋址能力的軟件體系結構。服務提供者通常用WSDL來描述它所提供的Web服務,然后將該WSDL描述;服務請求者可以通過UDDI或其他注冊苦勞獲取WSDL描述,并通過向服務提供者發送一個SOAP消息來請求執行服務。

二、電子商務環境下柔性流程管理模型

基于本體和Web服務的思想,將柔性流程管理架構表示為由需求、流程、服務、本體、數據等層次組成:

需求層:業務需求驅動了企業業務流程的運行。隨著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必須更快地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做出響應,以獲取競爭優勢,這就要求企業以客戶為中心,根據業務需求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迅速調整業務流程。需求層包括業務需求的描述。

流程層:業務流程由一系列在邏輯上相關的活動組成,并根據恰當的業務規則執行這些活動。將業務流程邏輯從應用程序代碼中分離出來,通過改變過程邏輯,可以更好地完成或者適應任務處理的變化。流程層包括流程的設計、建模與優化等。

服務層:流程由特定的活動組成,這些活動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務的功能。很多功能被實現成應用程序代碼并可以在多個流程中重用。如果把服務與功能對應,流程可被看成是將多個服務聯合完成一定功能。每個業務流程由一個或多個服務共同來實現,業務流程經過編排來支持企業的不同需求。服務層包括業務運營服務、可重用于多個業務領域的可重用技術服務等。

本體層:基于本體對服務進行形式化描述,使服務定義、發現和組合具有豐富的語義和機器解讀性,使業務流程管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W3C的Web服務本體語言OWL-S可以為基本Web服務以及復合Web服務添加語義信息,從而支持Web服務的自動組合編碼。本體層包括本體的創建、實例化和本體庫的建立。

數據層:企業的IT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使用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支持了企業的業務流程,也供管理者決策使用。

建立的基于本體和Web服務的柔性流程管理架構的實現過程。

(1)根據客戶的要求,采用UML活動圖描述業務需求;

(2)分析和設計流程,建立流程模型,并采用流程重構的方法進行流程的優化。匹配相應的業務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庫中有匹配的案例,就根據需求修改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庫中沒有,則創建新的流程案例,并存儲到流程案例庫中;

(3)在本體庫和服務庫中進行基于語義的服務查詢,查找滿足要求的服務;

(4)根據規則庫中的組合規則,進行服務的匹配與組合,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5)調用工作流管理系統,根據服務的自動組合,建立圖形化的工作流模型;

(6)工作流引擎導入工作流模型,執行和管理企業運行所需的業務流程實例,流程監控工具可以對業務流程進行監督和控制。

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用戶的有效需求必須能快速反映到服務流程上來。因此如何進行服務的有效組合,重用現有的服務流程就顯得十分有意義。

三、基于語義的服務匹配與組合

柔性流程管理中Web服務的語義組合將不同于傳統的工作流設計。對于Web服務來說,它通過使用本體作為語義基礎,從而提高面向服務的應用的智能程度和互操作能力,這將使服務流程的建立更加地自動化,以及更好解決服務流程在組合過程中的異構問題。沒有語義理解能力的應用只能在語法層面實現互操作,而在本體技術的支持下,面向服務的應用可以在語義層面互操作,而且在本體的支持下,服務發現的準確度會有很大提高。

語義網絡的概念是由萬維網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會議上提出的,目標是在計算機和人類理解的語義之間建立一種聯系,用以滿足智能軟件對互聯網上異構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訪問和檢索。在語義Web中,Ontology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解決語義層次上信息共享和交換的基礎。結合語義網技術,柔性業務流程管理系統通過服務的語義信息,完成自動服務發現、自動服務匹配、自動服務組合。通過服務提供者對服務語義的描述,使得服務的請求者可以通過服務的語義信息,查找滿足自身功能要求和分類標準、質量要求等評價標準的服務。服務匹配包括名字和文本描述匹配、語義匹配過程。服務請求者可以通過語義信息,自動選擇服務,并根據一些復雜任務的要求對服務進行自動服務組合,以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OWL-S是用本體來描述Web服務的標記語言。OWL-S中,一個服務由三部分來描述:服務簡檔(ServiceProfile),服務模型(ServiceModel)和服務基點(ServiceGrounding)。服務簡檔描述服務做什么,服務模型描述服務怎么做,服務基點描述怎么訪問服務。可以從Web服務的輸入(input)、輸出(output)、Web服務執行的前提條件(precondition)和Web服務執行之后的結果(effect)等四個方面來描述服務,統稱為IOPE,通常由ServiceProfile來描述。

Web服務組合將包括服務查找、服務匹配和服務組合等主要過程:

(1)添加Web服務的語義標注。對具體實現的Web服務進行語義注釋,在標注時采用OWL-S語言。

(2)Web服務的查找。根據用戶需求描述來在服務注冊庫中查找符合要求的服務。

(3)Web服務的匹配。服務查找的結果是往往會有多個web服務符合用戶的要求,這時,就需要根據web服務的語義描述,按照一定的選擇策略從中選擇出最符合用戶需求的Web服務。

(4)Web服務的組合。利用Web服務的語義信息,在不同Web服務之間通過OWL-S服務本體的映射,使用可組合性規則將選擇得到的Web服務組合成為滿足用戶需求的組合方案,產生用戶所需要的復合web服務。

四、應用實例

供應鏈包括從采購、研發、生產制造到產品銷售得諸多環節,敏捷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在電子商務環境下,需要對供應鏈管理相關流程進行重整,構筑起一條以客戶為中心的、成本最低供應鏈,并通過提高靈活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建立競爭優勢。采用基于本體和Web服務的柔性業務流程管理架構能夠降低企業間業務流程模塊之間的耦合性,使業務流程根據市場變化進行快速調整。

以制造企業的采購流程為例,生產部門根據需求編制物料請購單,經主管批準后交采購部門,采購部門根據庫存信息、供應商檔案以及價格信息,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并填寫采購訂單,經主管確認后交供應商。供應商得到訂單后,進行發貨處理。質檢員對貨物進行質量檢驗,庫管員進行入庫處理。企業采取一體化的運作體系,把采購、生產、分銷以及物流整合成一個統一的系統。由以前的庫存驅動模式轉變為根據客戶需求來確定整個供應鏈的管理,從而來調整從采購、生產到銷售。當銷售發生調整或者供應商的狀況發生變化的時候,企業可以迅速調整供應商的計劃,加快了對市場反映的變化和應對的能力。

通過采用本體描述Web服務,提供語義性描述以支持服務發現、組合過程中的自動推理。當企業業務流程因客戶、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的需求變化而改變的時候,Web服務組合過程能夠從現有服務中,自動組合出滿足抽象業務流程需要的實際服務,并確定它們之間的交互。基于松散的Web服務組合,企業更容易實現與合作伙伴的跨企業業務流程集成,突出自己的核心業務,加強與合作伙伴的交互,以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基于本體和Web服務的柔性業務流程管理,企業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市場的變化和用戶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協調在供應市場和這種銷售市場發生變化時的應對,另外通過客戶自動的配置系統,來更好的滿足客戶差異化的需求。

五、結論

電子商務環境下虛擬企業中的流程需要跨越多個不同企業,提供客戶滿意產品和服務的流程需要集成各合作伙伴的價值鏈,并根據成員企業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因此,企業業務流程的柔性和對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成為了影響企業間協作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本體和Web服務的柔性業務流程管理,企業設計具有柔性協作能力業務流程,提高與其他企業協作能力,改善流程的敏捷響應能力,從而提供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或服務,提高企業協作效率。

參考文獻:

[1]趙衛東,蘇健敏,戴偉輝.柔性流程建模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3(3).

[2]陽酉良.基于本體和服務組合的電信業務流程管理[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曹美榮.基于本體的業務流程管理系統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10

【摘要】文章對生產制造企業價值鏈及價值鏈分析理論進行總結,指出價值鏈分析在制造企業內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運用有極強的優越性。

【關鍵詞】價值鏈分析;制造企業;內部物流成本管理;運用

物流成本作為企業“第三利潤源泉”,倍受各方的關注。物流成本管理的意義在于:通過對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間效益背反關系,科學、合理地組織物流活動,加強對物流活動過程中費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動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從而達到降低物流總成本,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目前,造成中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是制造業,困擾商品流程優化的還是制造業。為了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要求從業人員能夠對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以及相關的信息流動做到7R,即正確的產品、正確的質量、正確的條件、正確的顧客、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成本。這也正是現代物流管理的實質。制造企業的物流成本管理中引入價值鏈理論,能對企業內部物流作業流程進行持續改善,以消除不必要的作業;通過對物流成本進行評價,分析確立物流成本控制環節,有利于幫助企業降低物流作業成本。

一、價值鏈及價值鏈分析方法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企業從價格競爭、產品競爭和個體競爭轉向價值競爭、服務競爭和網絡競爭,而持續的核心競爭優勢對于企業后一種情況的競爭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價值鏈作為確定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一種基本工具應運而生。它是一種系統性研究企業競爭優勢的方法,其核心內容是分解企業價值鏈、確定價值活動成本,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重構價值鏈,建立其優化結構,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價值鏈的優化研究經歷了從邁克爾·波特的傳統價值鏈、Peter·Hines的“集成物料價值的運輸線”、JefferyF1Rayport和JohnJ1Sviokla的虛擬價值鏈,再到價值網理論的一個長期過程。

價值鏈已經發展成為當代網絡經濟環境下的一種組織戰略思想和模式,它是以企業儲運、生產、銷售、服務等業務流程為載體,以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為直接目標而形成的企業內部價值活動的系統性結構,為企業形成信心競爭優勢、創造長期利潤提供了一種系統的、動態的分析方法。

(一)生產制造企業的價值鏈

現代企業管理思想認為企業是一個為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企業本身就是一個由此及彼、由內到外的作業鏈,每完成一項作業要消耗一定的資源,而作業的產生又形成一定的價值,轉移到下一個作業,依此轉移,直至形成最終產品,提供給企業外部顧客。而最終產品作為企業內部作業鏈的最后一環,凝結了各個作業鏈所形成并最終提供給顧客的價值。因此,作業鏈同時又表現為價值鏈,作業耗費與作業產出配比的結果,就是企業的盈利。價值鏈由多個作業組成,價值鏈內信息的傳遞基本上具有雙向特征。根據價值鏈各個環節的特征,價值鏈可分為外部價值鏈和內部價值鏈。外部價值鏈包括企業、供應商、客戶等;內部價值鏈主要包括生產活動的作業活動等。

(二)內部價值鏈分析

低成本是企業取得任何競爭優勢的有利保障。企業應在營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對內部價值鏈進行分析,主要是為了解決降低企業內部成本問題。而這些分析工作都是以“作業”為中心,在整個過程中還須結合事前管理的統籌規劃、事中管理的實時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評,以確認企業的價值活動有哪些,處于什么樣的分布狀態,并將每個價值活動所耗費的成本與對產品價值的貢獻相比較,根據企業各個作業活動在價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將其進行細分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內部價值鏈分析是將從基本的原材料到企業最終用戶之間的價值鏈分解成作業活動,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質和差異產生的原因,通過差別分析和成本分析,找出企業在價值生產過程中的利弊。企業為了實現其“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必須提高其作業產出,減少作業耗費,但并非所有的作業都能夠創造價值,這就需要溯本求源,分析哪些作業能夠增加價值,哪些作業不能增加價值,并盡可能消除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即使能創造價值的作業,也應盡可能減少其作業耗費,這一切都要借助于作業分析。為此,作業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簡稱ABM)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由此產生,作業分析主要過程如下:

1.確定作業。確定企業的價值生產過程,根據作業對競爭優勢的貢獻大小區分作業,從而確定產品或服務的總成本構成。

2.評估作業。識別各過程的中間環節,從而確定獲得相關成本優勢的機遇。每項物流作業之間不是完全獨立的,在同一條價值鏈上是相互依賴的。例如,企業產品制造的實現必須依賴于原材料的儲備以及運輸,而這種相互之間的依賴性有時也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重復操作,從而影響整體的效率以及效益。因此,通過價值鏈分析法辨別出冗余環節,按各個作業活動在價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將其細分為直接增值作業活動、輔助增值作業活動、非增值作業活動和逆增值作業活動,從而確定價值創造過程中的核心環節。

3.優化作業。通過對作業活動的評估,擬定改進方案。對于直接增值作業活動,應在保持其增值效果不降低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運行效率,減少資源耗費和占用;對于輔助增值作業活動,有必要在維持其輔助作用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資源占用;對于非增值作業活動和逆增值作業活動,則應盡可能減少和避免,達到優化作業的目的。

同時,管理深入到作業水平,進行作業分析,就要求變革傳統的成本計算,使其與之相適應,即要求成本計算深入到每一作業,進行作業成本計算。由此,基于企業價值鏈的作業成本法應運而生。

二、價值鏈分析在制造企業內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運用

對于生產制造型企業來講,生產制造賦予了最終商品的大部分價值,是企業的核心業務單元。另外,現代的制造型企業在不斷加大生產力度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客戶的售后服務,不斷加大其在產品價值增值過程中的作用,從而逐漸地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物流過程從價值鏈角度分析,不但有利于節省自身的業務運作時間、合理利用資源,而且有利于為最終的顧客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在企業的物流鏈上找到價值增值過程中貢獻最大的核心環節。同時,利用價值鏈分析法企業的物流活動也不再簡單地以全面削減成本為目的,而是在各價值生產過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制造業企業內部物流主要包括:供應物流,即上游企業對本企業所需物資供應的物流活動;原材料、零配件部件物流,即企業內部所需要原材料、零配件部件從供應倉庫或者上游企業直接供應到生產線的物流活動;半成品物流,即生產過程中的半成品從上一道工序(或車間)到下一道工序(或車間)的物流活動;產成品物流,即生產出的成品或最終產品,從生產線到產成品倉庫或者直接到下游企業的物流活動;回收物流,即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丟棄或再生所發生的物流活動。

內部物流的合理化可以促進生產過程中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和工藝流程的合理化,從而大大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力。目前,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內部物流管理對于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改善企業管理的重要作用,紛紛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建立內部物流部門,對訂單、庫存、運輸、倉儲、加工等物流各環節或全過程實施高效的管理計劃和控制,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但現有企業內部的物流管理存在著許多軟肋與制約:

一是傳統的管理理念、機制、方式等影響企業內部物流效率的提高。轉二是企業內部物流環節縱、橫向聯合薄弱。

三是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財務標準,責任主體不清,物流管理效益難以凸現。

四是對現代物流的研究較滯后,缺乏專業人才,實際操作經驗少等。

三、基于價值鏈分析方法的優越性

基于價值鏈分析的成本觀是成本管理從價值保證和價值增加兩個視角來進行的。由此,價值鏈成本管理實際上也就具有了雙重的性質:一是控制資源的必要而足夠的投入,從而保證顧客價值(表現為保證提供合格產品);二是控制資源的耗費,以提供盡可能多的顧客價值(表現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的較低價格)。

通過價值鏈分析,對外能識別并確保企業在行業或產業中的優勢地位和核心地位,從而能夠在整體價值鏈顧客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下,通過價值讓渡等方式結成戰略聯盟而形成優勢價值鏈聯盟,以使企業確保自身的優勢戰略定位;對內運用價值鏈分析法來考察企業各項活動及其相互關系,能夠盡可能消除不增加價值的作業,降低可增加價值作業的資源消耗,能更全面地分析企業成本的構成,從而避免使用傳統成本管理方法的缺陷。

因此,基于價值鏈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優勢:

(一)充分考慮了降低成本的相對性問題

成本的降低有絕對成本降低和相對成本降低之分。絕對成本降低是通過一定的途徑使成本的發生額低于一定的水平(標準或預算);相對成本降低是將成本與作業的質量、效率以至最終與企業效益聯系起來,它并不單純追求成本絕對額的降低,而是追求成本效益的不斷提高。

(二)抓住了成本管理的關鍵即作業問題

基于價值鏈的成本管理從研究導致成本發生的作業及作業結構開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結構的優化、改造來達到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因而這種成本管理抓住了成本問題的關鍵。

(三)擴大了傳統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圍

基于價值鏈的成本管理在研究成本問題時不僅要考察生產作業,還要考察非生產作業;不僅考察基本作業,還要考察輔助作業;不僅要考察本企業的價值鏈,而且要考察競爭對手、供應商、銷售渠道、顧客甚至整個行業的價值鏈,以尋求廣泛提高本企業成本效益的途徑。

(四)更為全面地考慮了成本管理中的相關問題

基于價值鏈的成本管理追求的是整個價值鏈效益的優化,這就要求成本管理須正確處理作業與作業之間,業務流程與業務流程之間,本企業價值鏈與供應商、銷售渠道之間的關系;要求通過優化這些關系來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效益,而不能為獲得局部利益損害整體利益,也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損害長期利益。

【參考文獻】

[1]張令榮,楊梅.基于價值鏈的企業物流一體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4.

[2]吳普松.價值鏈下的作業成本法:理論分析與中國實際[J].集團經濟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