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在水一方范文
時間:2023-03-29 01:0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經在水一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事故發生在連續幾天陰雨后的一個大晴天。
楊旭心情大好,趕緊回房抱被子。他的房間在二樓,可二樓是封閉的,并無陽光。租客們大都去三樓平臺曬被子和晾衣服。
楊旭剛剛大學畢業,在濟南郊區找了份工作,在單位附近的村里租了間房子。村里的房子大都是村民自己蓋的,有的兩層,有的三層,自己住一層,樓上大都租給了像楊旭這樣剛畢業的大學生。楊旭租住這個房子還不到一個月,房租每月二百,算得上便宜。
要去三樓平臺曬被子必須經過三樓的窗戶,他走到靠近樓道的窗戶旁,把被子放在窗戶外房頂的水泥地上,迅速從窗戶上跳過去。窗戶左右是大約二十公分的窗臺,比樓頂稍微高些,左右不好通行,曬被子的房客們都直接從窗臺上邁過去。
前方是兩塊黃色遮陽板,與房頂幾乎齊平,給人的感覺,下面肯定是房頂,楊旭不疑有他,直接從上面走過去,想把被子曬在前面的繩子上。誰料一腳踩空,直直地從三樓摔到院子里,當即暈了過去。那兩塊黃色遮陽板下面竟然是一樓的天井――空的!
劇烈的疼痛將楊旭喚醒,這時120已經趕到,就近把楊旭送到醫院,房東肖慧也跟著救護車一同前往。到了醫院,肖慧拒絕支付120的出車費用,說是等楊旭的家人來了付。120無奈,只得詢問楊旭在濟南有沒有親戚朋友,得知楊旭姐姐在濟南工作。直到120打來電話,楊旭的姐姐才知道弟弟出事了。
姐姐楊光匆匆趕往醫院,不到3小時時間,楊旭在醫院的檢查費用已經超過了6000元,房東肖慧稱一分錢沒帶。看著賬單,楊光一下子懵了。醫生說可能是粉碎性骨折,不及時治療的話極可能癱瘓在床。
弟弟只有25歲,還未成家,出了這樣的大事絲毫馬虎不得,楊光趕緊給父母打電話,并商議決定馬上轉到省級醫院。但房東肖慧卻推說穿著拖鞋不方便,借此理由回了家。
檢查結果顯示,楊旭全身多處骨折,胸12骨折最為嚴重,需要盡快手術。面對巨額的醫藥費,楊旭全家懵了。父母看到兒子傷勢如此嚴重,東挪西借,總算湊夠了兒子的手術費,一時也顧不上跟房東談賠償問題。住院半個月期間,房東肖慧來探望過兩次,一口咬定楊旭住在二樓,不該去三樓曬被子,拒絕承擔任何責任。這一切讓原本并不富裕的楊家為難極了。
手術很成功,正在全家人暗自慶幸時,不料又發現楊旭左手鷹嘴股骨折,醫生說必須要做手術,不然肘關節活動受限,會造成殘廢,當然手術費用會很高。兒子只有25歲,千萬不能落下殘疾,那樣的話將來連媳婦都難找啊!可是面對高昂的手術費用,楊家再也借不到一分錢了。
楊旭的父親直接向房東肖慧提出了賠償問題,沒想到肖慧拒不承認自己負有責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楊父一次又一次平心靜氣地想和房東肖慧家商議此事,但一到她們家,肖慧的母親便大罵出口。楊父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看著并不富裕的肖慧和年老的母親,他想兒子整個手術花了10多萬,哪怕房東家能出2萬,那這事也就這樣過去了。可是,楊父并沒有如愿,房東肖慧拒絕賠償。
希望貴刊可以幫幫楊旭一家。
金子
“編輯部在維權”欄目開辦以來,小編接到的都是咨詢電話。來信,這可是頭一回。打開厚厚的信封,一封信件里面裹著十多張照片。小編迅速按照信中的聯系方式聯系上了寫信的金子,其實金子就是信中楊旭的姐姐楊光。楊光見到小編的時候,有點吃驚。開始楊光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編輯部寫了一封求助信,沒想到真的收到了回復。
當天下午,小編約了編輯部在維權律師團的律師,和楊父、楊光一起去了房東肖慧家。在律師的協調下,楊父表示醫藥費兩家各承擔一半,因房東肖慧家沒有男子,孤兒寡母也挺可憐,所以如營養費、誤工費等等全由自己承擔。而房東肖慧和母親商量了半天,卻只愿拿出來5000元,且是出于同情,仍堅持稱自己沒有絲毫責任。肖慧說,遮陽板下是天井,租客們都知道,而且之前也給楊旭說過,旁邊也有“注意安全,請勿踩踏”的警示牌。
楊旭家人自然不肯,自家兒子從她們家摔下來,讓她們承擔一半費用已經是仁至義盡,沒想到她們是這種態度。小編仔細看了看出事當天楊光拍的現場照片,當時遮陽板旁邊并沒有什么警示牌,肖慧所說的警示牌應該是后來擺上去的。
究竟房東有沒有責任呢?
楊旭摔傷事件中雙方都承擔責任,只是責任大小的問題。但是,楊旭并沒有和肖慧簽訂租房合同,交納房費的時候,也沒有收條,取證比較困難,真要是索賠起來,也會有一定的難度。
小編想能不能補簽一個租賃合同呢?
律師說,出了問題再補簽合同,房東肯定不會配合。合同補起來困難,那就寫個事實證明吧,把當天楊旭摔傷事件寫清楚在律師的證明下,房東肖慧寫了一張證明,內容如下:
我證明楊旭在2013年4月10日在租住我家二樓單人間,去三樓曬被子時,從遮陽板踩塌跌落,非自己故意跳下,特此證明!
房東肖慧
隨后,楊旭家人再次前往肖慧家商議賠償問題,未果。就此事件,小編咨詢了律師團其他律師的意見:
@律師 殷小涵 楊旭摔傷事件能否得到房東的賠償,還要結合他租住的房屋的具體情況,比如是否是通過正常通道到達三樓平臺,以及跌落的遮陽板確實讓楊旭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肖慧的房屋結構是否符合承重要求或存在不合理建造等情況,也和責任賠償有著密切的關系。
@律師 趙剛 這種民間租賃一旦發生了問題,要求房東賠償,在實踐中是很困難的。一是房客和房東之間沒有正規的租賃合同,房費繳納的收條也沒有,一旦發生問題,確認租賃關系就變得困難許多。二是這類村民的房子建造結構簡單,有些就是自己家里蓋的,不符合建造標準,存在一些缺陷。租客在這類房租中發生意外,往往取證困難,有理說不清。像楊旭就是這種情況,雖說后來房東肖慧寫的那份事實證明可以間接證明他們之間的租賃關系,但是究竟責任如何劃分,這還要看具體的房屋情況。
@律師 梁雪 楊旭家人現在需要做的是搜集證據,比如事發現場的照片以及其他房客的證人證言,能夠證明楊旭并不知道三樓平臺遮陽板下是天井,并抓緊時間到法院立案。
在這里提醒那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外地租房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知道出租人是否是這房子的真正主人,可以要求他出示房屋產權證。
2.看房屋是否是違章搭建的,如占用公共路面的房屋等,如果租住了這些房屋,遇到檢查,可能就會馬上被拆除,到時候不得不重新尋找住處。
3.看房屋是否安全,包括看房屋的結構是否安全、是否過于低矮、是否有通風窗子等,保證居住的安全。
篇2
這次全省預防水稻穗頸瘟緊急電視電話會議,是按照維峰副省長指示要求召開的。7月17日我們在慶安縣召開了全省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現場會,時隔10天,全省再次召開關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專題會議,主要目的就是針對當前水稻穗頸瘟防控面臨的嚴峻形勢,動員和組織稻區廣大干部群眾迅速行動,扎實有效落靠各項防控措施,堅決打勝水稻穗頸瘟防控這場硬仗,全力確保水稻生產安全,鞏固來之不易的生產成果,為再奪今年水稻豐收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嚴峻形勢,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水稻穗頸瘟防控上來
今年稻瘟病的防控,各地和各有關部門抓的都很緊,已經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植保站7月10日及時了“稻瘟病發生趨勢預報”,7月18日又了“稻瘟病發生防治警報”。省農委7月17日在慶安縣召開“全省重大病蟲綠色防控現場會”,全面部署稻瘟病防控;7月20日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水稻穗頸瘟預防工作的緊急通知”的內部傳真電報。7月25日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再次下發內部傳真電報,要求各級政府全力以赴,做好水稻穗頸瘟的預防。同時,省農委已兩次下派共17個督查組深入重點地區,實地調查,督導防控。中央財政撥付我省1000萬元防控資金,正緊急采購稻瘟病防控藥劑,第一批藥劑已配發到到位。綜合分析,當前水稻穗頸瘟防控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暴發流行態勢明顯。(二)防控進入關鍵時期。(三)存在問題比較突出。
水稻穗頸瘟是水稻生產的頭號殺手,稻田一旦發病,輕者嚴重減產,重者全田絕收,我省曾有過因穗頸瘟導致近百萬畝稻田大面積絕產的慘痛教訓。全省稻瘟病防控工作的總體要求就是要做到“三個堅決”:堅決防止稻瘟病大面積發生,堅決防止稻瘟病造成大面積減產,堅決奪取今年水稻生產豐收。
二、把握關鍵環節,全面落實好水稻穗頸瘟防控措施
當前是穗頸瘟防控的最關鍵和最緊迫時期。各地要在前段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牢牢抓住預防穗頸瘟的關鍵措施環節,務求防控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三、強化政府主導,確保水稻穗頸瘟防控取得實效
面對異常嚴峻的發生形勢和穗頸瘟只能提前預防的特殊性,要確保預防穗頸瘟這場硬仗取得全勝,必須將防控工作上升到各級政府行為,做到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配合、全民動員、聯防聯治,切實形成工作推進合力。按照維峰副省長的指示要求,今年全省穗頸瘟防控要做到“五個到位”:一是領導責任到位。二是輿論宣傳到位。三是監測指導到位。四是措施落實到位。五是物資保障到位。
篇3
2、出自:《詩經 · 蒹葭》
3、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篇4
《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①“萋萋”,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上)作“凄凄”。
【譯文】
河畔的蘆葦長得一片茂盛,夜里清露凝結成潔白的霜花。我想念的那個人呀,就在河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苦苦追尋她,那道路無比崎嶇又彎又長。順流而下去苦苦追尋她,她卻仿佛在水中央。
河畔的蘆葦密密麻麻,露珠未干好像要掉下來。我想念的那個人呀,就在河水的那一邊。沿著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嶇并且越來越高,難以向前。順著河流往下走,她卻仿佛在水中的沙洲上。
河畔的蘆葦成千上萬,那露珠晶瑩閃爍還未干。我想念的那個人呀,就在河流的那一邊。沿著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嶇迂回彎曲。順著河流往下走,她仿佛就在那河邊的沙灘上。
【寫作背景】
《蒹葭》屬于《秦風》,《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的民歌。周代的秦國在現在陜西、甘肅一帶。
【內容主旨】
這是一首愛情詩,記敘了一位熱戀者深秋的早晨在長滿蘆葦的河邊尋找意中人的情景。表達了古代人民對愛情的真摯和執著,抒發了欲見而不得的惆悵之情。
【詩歌意境】
這首詩意境朦朧,幻象迷離,非常優美。歌唱者抓住蒹葭、白露、伊人、秋水等意象,通過反復吟唱,來抒寫心上人的若隱若現,以及熱戀者的苦苦追尋,產生了一種無以言狀的朦朧美。
【表現手法】
這首詩主要采用了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三章不斷轉換字面和聲韻,但所寫的景物、環境和人物、事件卻基本未變。運用這一手法,雖只有一字之易,一韻之轉,卻在反復吟唱中把熱戀者的那種纏綿無盡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此詩還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每一段都以“蒹葭”之景開頭,由景即情,引發下文。
另外,此詩還包含某種象征,我們完全可以把“在水一方”的意境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的一個藝術范型。
【重要詞句】
1. 詩歌中連用三個“宛”,有什么作用?
這三個“宛”字,給人一種迷迷茫茫、難以捉摸的感覺,營造出了一種朦朧、空靈的意境。
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幾句詩流傳甚廣,歌唱者把蒹葭、白露等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營造了一種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令人神往。
【詩歌風格】
語言清新,意境空靈。
【中考鏈接】
1.(2012湖北恩施卷)《蒹葭》中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情調的句子是:“蒹葭蒼蒼, 。”
2.(2012貴州安順卷)閱讀《蒹葭》,按要求完成題目。
①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篇5
【關鍵詞】故事情境教學法;古典詩歌;詩經
一、新課程對古典詩歌教學的要求
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歌,應有意識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感受詩的音樂美,進入詩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二、古典詩歌的特點及其教學要求
高中古典詩歌具有語言凝練雋永,內容深刻含蓄,情感意境豐富,充滿詩情畫意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支離破碎地拆分字詞句分析,就會破壞詩歌的整體意境和美感,學生也會興趣全無,無法體味挖掘詩的語言美、音樂美、意境美。而故事情境中的教學,可展現大量語言信息、拓寬知識面、生動情節、豐富情感意境,既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其思維習慣,激發學習興趣,使其保持濃厚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故事情境教學法是古典詩歌教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故事情境教學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故事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故事情景為教學載體,把教學目標滲透其中,把教學內容融合其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入景動情中,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落實各項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
四、故事情境教學法在《詩經兩首》中的實踐運用
《詩經兩首》是粵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古典詩詞”第14課,包括《靜女》和《氓》兩首詩。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①把握詩歌的情節和主題,情感交流,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②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認識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與命運及與社會的關系,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是滾滾紅塵中不衰的話題,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著悲歡離合的故事。有的千古傳誦,有的默默無聞;有的轟轟烈烈,有的催人淚下。本課的教學設計,扣住“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愛情過程發展”為主題線索,貫穿《靜女》、《氓》兩首詩,用“擬小標題”“串聯拓展相關詩歌作品”的方法,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呈現畫面,再結合優美的語言營造詩情畫意的詩意氛圍,再現情詩含蓄、朦朧、蘊藉的意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以情激趣,以詩動人
在人類永恒的感情世界里,愛情是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愛情詩歌名句。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等等。這些愛情詩歌名句凝結著人類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類最純潔的心靈碰撞。學習《詩經》二首,一起來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的輝煌。
(二)愛情之伊始:《愛慕“秋水伊人”》
我們學習過《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一方”這種“可望不可即”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的呈現。“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指明,卻讓人充滿想象,河水的阻隔了“伊人”,易聯想到“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引起情感共鳴。
(三)愛情之萌動:《執著追求“窈窕淑女”》
我們學習過《詩經?國風?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藝術上巧妙地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第一節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詩歌重在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描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真摯熱烈的追求過程,寫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四)愛情之苦戀:《“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詩經?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讓學生發揮聯想,身臨其境的感知詩歌內容,想象體會: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分離是極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暫的分別,時光也很漫長,生動展現了想念情人越來越強烈的情感,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表達了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讓讀者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發自心底的呼喚,喚起情感共鳴。
(五)愛情之相見:《約會“靜女”解思愁》(教學重點一)
《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躇。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充分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景”,深層理解詩歌情感。與詩歌文本進行情感對話,感受《靜女》中愛情的甜蜜,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體味詩中主人公熱烈而純樸的戀情,揣摩這首詩描寫了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約會時極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極富寫實性。
(六)愛情之結合:《“桃夭”之時,執子之手》(過渡,引入新課文)
《詩經?國風?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是女子出嫁時所演唱的歌詩,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歌中沒有濃墨重彩,沒有夸張鋪墊,平平淡淡。
“戀愛―結婚”就一定能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有時愛情并不一定完美,我們來學習詩歌《氓》。
(七)愛情之終結:《“氓”,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教學重點二)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氓》是一首敘事詩,以“戀愛―結婚―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
(2)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3)《氓》講的是愛情悲劇。請學生探討:悲劇的根源。悲劇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關,但也與女子的盲目輕率,不夠莊重失去理智不無關系。貴的是,這個女子已經覺醒,最后敢于勇敢地選擇自己的命運,雖然傷害已經造成,但總比一錯再錯要強得多,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典型的女性形象。
篇6
那些植物有著古樸而美麗的名字,字形美,音韻也美――蒹葭(蘆葦)、(車前子)、諼草(忘憂草)、萇楚(獼猴桃),還有荇菜,蘩、、葑、菲、芄蘭……它們有著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功用,在不同的環境無憂無慮地承接著甘霖的恩賜,盡情恣意地生長著。《詩經》中,用來形容草木繁盛的樣子的詞,簡直可以信手拈來:蒼蒼、萋萋、采采、楚楚、與與、翼翼,蓁蓁……
那些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長于野外,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賜。智慧的先民們已經知曉植物各自的用途,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入藥。于是,在他們的生活中,采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他們采各種各樣的野菜、水草、藥草,當然,也會去采摘植物的果實。他們反復地詠嘆著“采啊采,采啊采”,不只是在表達勞動的喜悅、收獲的快樂,同時,也在表達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而有的篇目,看似在寫采摘活動,實則借物抒情,其中包含的情感是那樣豐沛充盈 ,簡直要噴涌而出。
以漫天遍地的植物為背景,生活的場景一幕幕拉開,其間,交織著多少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關雎》)――不只有水鳥“關關”的叫聲作映襯,那左挑右選采摘來的長長短短的荇菜,不也暗示了多情男子追求心上人的決心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秋意漸濃,水邊的蘆葦蒼茫一片,營造出凄清朦朧的意境。美麗的女子,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心中那濃濃的相思該向誰人訴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夭》)――有盛開的桃花作襯托,幸福的新嫁娘愈發顯得嬌艷明麗,光彩照人,明快的色彩中洋溢著掩飾不住的幸福。
那個年代,刀耕火種,生活簡單,物質貧瘠。或許,唯其如此,才讓我們觸摸到生活最本真的質地。在先民的眼中,那些隨處生長的植物是有靈性的,雖質樸無華,卻可以寄寓他們的溫情浪漫。“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靜女》)――青年男女約會,美麗的姑娘贈給小伙子的定情物是紅管草,在小伙子看來,那草真是熠熠發光呀。纖纖小草傾訴著姑娘的深情厚誼,能不被他視若珍寶嗎?“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洧》)――還是青年男女約會,兩情相悅之時,小伙子贈給姑娘的只是一朵芍藥花。“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木瓜》)――“她”送給“他”的是木瓜,“他”回贈“她”的卻是美玉。在“他”看來,愛情不是物質上的對等,而是情感的水融,表面上是一種回贈報答,其實不然,他所追求的是永恒的愛。
一株草,一朵花,一個瓜……那些定情的信物簡單質樸之極,然而,它們所表達的感情是那樣純粹、真摯、動人,一點也不比現代人在鉆戒、寶石輝映下的愛情有絲毫遜色。
那些古老的植物,扎根于《詩經》時代,歷經滄桑,綿延于今。青翠的生命在人類幾千年的吟唱中永不枯萎,即使今非昔比,在廣袤的大地上,漸漸讓位于鋼筋水泥的叢林,它們也會生長在人們的內心,長得蓬蓬勃勃、郁郁蔥蔥。
讀《詩經》,青春漸行漸遠的我懷揣了綠色的夢――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愿像那些蓬蓬勃勃的植物,呼吸新鮮的空氣,沐浴甜美的陽光,自由地、無所顧忌地生長。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要做一個采薇、采蘩、采卷耳的女子,攜一只筐走過水邊,走過原野,過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假如我遇到那個一見鐘情的他,我要請求他――請為我采一株奇異的草吧,然后編一只戒指,套在我的指尖。
【賞讀借鑒】
篇7
秉霞蒼蒼,白露為霜的下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出自《秦風·蒹葭》,《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
現在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后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詩經》人物匯,情景再現
三月的天很美,春水涌動,人們出去踏青,“朋友圈”也異常活躍。大家去野外郊游后,都在曬照片,到處彌漫著春天的氣息。這兩天朋友們都被美女小李的微信朋友圈吸引了,紛紛在她照片下留言點贊。
原來,小李曬的兩張照片與眾不同。第一張:在流動的小河岸邊,小李側身挽手站立,彩色的絲巾隨微風飄動。照片很普通,但小李在照片中加了加了句詩:“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照片和文字互相映襯,就如詩經中的美女重現,美照效果瞬間增強。第二張:小李在寬闊的跑馬場上,牽著一匹白馬靜靜地站著,旁邊配上文字:“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朋友們紛紛稱贊這“白馬王子”的照片很有意境。
看到小李的照片,朋友們紛紛開始惡補《詩經》詩詞,再從中挑出精美句子選景配照,“朋友圈”瞬間充滿了文學韻味,大家點贊的時候也回復兩句詩經,看著都是“有文化”的人。
《詩經》風景匯,詠嘆風月
同事老張看到公司的帥哥美女紛紛曬“詩經照”,他也坐不住了,說:“你們這些年輕人欺負我歲數大沒顏值。”于是,他拿出自己專業拍攝的風景照,上面用楷體字配上《詩經》的詩句,有的還印上用軟件制作的專用印章。比如,夜晚皎潔的月光下,一根樹枝傾斜而出。他在照片的旁邊配上:“皎皎白駒,食我場苗。所謂伊人,于焉逍遙?”
只是簡單的照片構思和攝影,配上《詩經》的恰當文字,照片就如名畫般美好。老張又去公園拍照,河面的一艘小船上有一對情侶的身影。他給照片配上文字:“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大家紛紛在照片下面留言,說這照片簡直可以和某導演的大片媲美,這照片哪叫沒顏值?分明姜是老的辣!雖然只是一些風景照,里面的人物也只是配景,但這“詩經照”如畫一般美麗。
《詩經》惡搞匯,減壓娛樂
看到朋友們這么風雅地拍攝“詩經照”,一向具有娛樂精神的小劉抗議了,說;“你們這么‘高大上’,分明是要把我擠出‘朋友圈’,我要跟你們PK。”
小劉左手拿桃右手拿李,請朋友照了幾張照片,還變換姿勢并狂發微信朋友圈。他在照片配上手寫文字:“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大伙看到小劉的微信朋友圈時,紛紛說小劉是“高人”。能把美好的《詩經》“糟蹋”成這樣,真讓人刮目相看。
看到大伙這么“好評”,小劉來了精神。他在客廳里抓把面粉P起來讓哥們抓拍,面粉揚揚灑灑,小劉變成了只“白頭翁”。這張照片配上文字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然后,他還加上注解:“早春無雪,大伙對付看吧。”看了的朋友,差點笑破肚皮,紛紛點贊。小剛夫妻正吵架,看到小劉發的照片,笑成一團,架都吵不下去了,他們給小劉留言,夸他是“奇才”。
小貼士
篇9
摘 要:先秦漢語中,“伊”主要指“伊尹”。魏晉時期開始充當第三人稱代詞。呂叔湘先生認為第三人稱代詞“伊”是來自于“所為伊人”的“伊”。本文通過對江南方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伊”的研究,認為魏晉時期的人稱代詞“伊”來自江南方言,而不是指示代詞“伊”,并結合以往一些學者的研究,探討分析第三人稱代詞“伊”的演變發展過程。
關鍵詞 :伊 人稱代詞 江南方言 演變發展
王力先生認為上古漢語中并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彼”“其”“之”“他”“伊”充當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然而學者們對“彼”“其”“之”“他”的論述已有很多,但對“伊”的分析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主要是從文獻和方言的角度來探討“伊”的演變和發展。
一、第三人稱代詞“伊”的產生時間
“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在甲骨文中“伊”專指“伊尹”。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曰:“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而在已知先秦的文獻中,“伊”大多專指“伊尹”,《尚書》中只有一例不是指“伊尹”,即“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此句中“其”做主語,“恤”是謂語,“伊”位于主謂之間,作語氣助詞。此外,“伊”的其它用法主要體現在《詩經》中。在《詩經》中,“伊”共出現了43次,主要是做語氣助詞和指示代詞。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水》
(2)心之憂矣,自詒伊戚。《詩經·小雅·小明》
(3)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詩經·小雅·伐木》
例(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毛詩正義》鄭箋曰:“伊當作繄,繄猶是也。”例(2)“心之憂矣,自詒伊戚。”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宣二年《左傳》:‘自詒繄慼。’《小明》云:‘自詒伊慼。’爲義既同,明‘伊’有義爲‘繄’者。”以上例子中的“伊”是“繄”。而“繄猶是也”,“伊”等同于“是”。但是《詩經》中的指示代詞“伊”在句子中只作定語,修飾名詞中心語,不能獨立的充當句子成分。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指示代詞。
而魏晉時期,在《世說新語》中出現了“伊”做第三人稱代詞的用法。其例子如下:
(4)伊必能克蜀。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世說新語·雅量》
(5)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說新語·品藻》
(6)羊鄧是世婚,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世說新語·方正》
此時的“伊”不再只是位于名詞中心語前作定語,而是可以獨立的充當句子成分。它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如例(4)、(6)。也可以充當賓語,如例(5)、(6)。當具有指示代詞作用的“伊”獨立充當句子成分時,“伊”就具有了做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自魏晉南北朝開始,“伊”開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使用,并活躍于隋唐時期,在宋代也十分盛行,并一直延續,直至民國時期才逐漸被第三人稱代詞“他”所取代。
(7)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隋書》)
(8)蝴蝶兒,晚春時。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蝴蝶兒》)
(9)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顔色,從來家國爲伊亡。(《牡丹》)
因此,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可知,“伊”開始充當第三人稱代詞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二、第三人稱代詞“伊”的演變發展過程
(一)指示代詞“伊”—人稱代詞“伊”。關于人稱代詞“伊”的來源,多數學者認為它是由指示代詞“伊”發展而來,他們分析“其”“之”“他”等第三人稱代詞,發現它們都是由指示代詞發展而來,更有學者認為第三人稱代詞是由遠指代詞發展而來,因而認為“伊”也是由指示代詞發展而來。如呂叔湘先生認為第三人稱代詞“伊”是來自于“所謂伊人”的“伊”,但是由于缺乏資料,其中的演變過程難以細致說明。
筆者認同第三人稱代詞是從指示代詞發展而來。但筆者認為,“伊”和“其”“之”“他”的發展演變是有所不同的。人稱代詞“伊”并不是從“所謂伊人”的“伊”發展而來。
首先,呂叔湘先生認為第三人稱代詞“伊”來自于指示代詞“伊”,但他并未詳細解釋這一過程的原因,其理由是缺乏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從《詩經》時代到《世說新語》時代,中間相差幾百年的時間,而且其中的文獻資料并不少,但考察這些文獻,“伊”作指示代詞的地方非常少,大多指“伊尹”和語氣助詞。漢代的《史記》《漢書》中的“伊”大多是指人名(“伊尹”“祖伊”)、地名(“伊水”“伊川”)等。由此可見,“伊”大多是作專有名詞和語氣助詞,作指示代詞的使用頻率并不高,且只在《詩經》中出現過。然而指示代詞“伊”在先秦至魏晉的幾百年間卻突然變成人稱代詞“伊”,這一過程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因此,筆者認為呂叔湘先生的說法是缺乏資料證明的。
其次,將《詩經》中“所謂伊人”的“伊”解釋為指示代詞“是”,并不合理。“是”一般是近指代詞,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而《詩經》中的“伊”卻不一定是近指代詞。如上文例(2)中的“伊”可以理解成近指代詞,但是例(1)、例(3)把“伊人”解釋成“這個人”就有些牽強。此外,在《詩經》中“伊”不能獨立的充當句子成分,只能作定語。因此,筆者認為“所謂伊人”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指示代詞。
綜上所述,《詩經》中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指示代詞,且在魏晉以前也找不到“伊”演變的例證。因此,筆者認為人稱代詞“伊”不是從指示代詞“伊”轉變而來的。
(二)江南方言詞“伊”。從上文可知,“伊”從“所謂伊人”的“伊”發展而來這一說法并不完全可信。而從現代方言看,吳語和閩語都存在著人稱代詞“伊”。因此,筆者認為魏晉時期產生的人稱代詞“伊”是來自于江南方言,而不是《詩經》中的指示代詞“伊”。
首先,語言接觸的時間與人稱代詞“伊”產生的時間相符合。《詩經》的語言屬于雅言,且“伊”作指示代詞幾乎只在《詩經》中出現,之后魏晉時期突然出現了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伊”,在此之間,并沒有使用第三人稱代詞“伊”的例子。而西晉末永嘉之亂造成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吳語區,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勢必會受到吳語的影響。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大量江南浙北的移民移入閩地,他們的方言融合形成了閩語。因此,閩語是在吳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且通過梅祖麟先生的考證,人稱代詞“伊”進入閩地的時間也是南朝。因此,筆者認為從吳語與通語、閩語的接觸時間上看,通語中的人稱代詞“伊”很可能是南朝時跟吳語接觸,從而傳入通語中的。而從現代方言來看,吳語和閩語中都有“伊”,且他們的用法相同,而據梅祖麟先生考證人稱代詞“伊”是南朝時進入閩語的。而閩語的形成是以吳語為基礎的,因而可以證明吳語中的“伊”在南朝時已形成,并以此傳入通語和閩語中。
其次,吳語中的人稱代詞“伊”有完整的發展軌跡。與指示代詞“伊”發展說不同,吳語中的人稱代詞“伊”有完整的發展軌跡。游汝杰先生認為吳語中的“伊”來自于“渠”。類腭化而來,?-類聲母弱化就成了?-類,?-類聲母失落就成了?-類。g-類寫作“渠”,而?-類和?-類后寫為“伊”。錢乃榮先生(《北部吳語的代詞系統》)認為吳語中比較古老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是“gino?”,它的演變路線大致是:因此,吳語里的“伊”是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的,且通過學者們的分析,人稱代詞“伊”是來源于“渠”。
綜上所述,從文獻中可知,“伊”作人稱代詞在魏晉時期產生。經過分析研究,魏晉時期的人稱代詞“伊”是來源于古代吳語的“伊”,并通過對古代吳語中“伊”的演變發展的考證可知,吳語里的“伊”是從“渠”發展演變而來,因而“伊”具有指代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上海:開明書店,1948.
[2]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北京:學林出版社,1985:17-19.
[3]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關鍵詞:情詩 意象 剛性 柔性 永恒
教學之余,總喜歡讀讀《詩經》中的一些作品,可在《詩經》這些作品中,我特別偏愛的卻是那些反映當時男女戀愛、婚姻生活的“情詩”。《詩經》所中描寫的愛情,毫無半點禮教和貞潔觀念的束縛,沒有摻雜任何世俗功利的考慮,完全可以說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純真的人類美好情感的謳歌,這些詩總是與水如膠似漆地聯系在一起,水成了《詩經》別的意象。
如鄭風《溱洧》,它描繪古時三月上巳之日,人們紛紛聚集到河邊舉行祭祀,男女青年談情說愛,互贈芍藥定情場面,全詩生動、熱烈,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那清波蕩漾的渙渙春水,烘托著熱烈交談的青年男女,強化了全詩的節日氛圍,同時也是青年男女春意盎然,激情涌動的內心世界的寫照。
再如秦風《蒹葭》,全詩更是密切聯系著水:“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首詩所描繪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全詩都籠罩在一片凄清、落寞的情調之中,詩人清晨冒著寒霜,在岸邊久久徘徊;那悠長、曲折的秋水,無情地阻隔了他尋覓“伊人”的道路,他只能遙望遙想;透過薄霧和蘆葦叢,凝視著河的對岸,那就是“伊人”所在的仙鄉瓊樓;“伊人”長裙飄逸,款款地出現在詩人的視線當中,可是詩人和“伊人”之間總隔著一道河水,“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可望而不可即。水的阻隔,更使詩人聯想不已,那女郎定是美若天仙、肌膚若雪、遍體生香,是個“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見”的絕色佳人。為了接近“伊人”,詩人沒有善罷甘休,而是執著地一會兒逆水而上,一會兒又順水而下,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她、接近她,但都無法達到“伊人”所在的“蓬萊仙境”,她一會兒仿佛在水中的孤島上,一會兒又仿佛在水草交接之處,一會兒又仿佛在水邊的沙灘上,給人一種咫尺天涯的感覺,顯得神秘莫測,虛無縹緲。詩人為覓“伊人”上下求索,可終不見“伊人”身影,仿佛在傾述著一種悠悠的、哀婉而悠長的相思苦楚……
《詩經》中還有眾多詩篇也成功地用水的意象作為情感的形容,耐人尋味,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在這些詩中,詩人往往把情思定位在水上,其間蘊含著一種水文化,折射出創作主體的審美心理。仿佛愛情離不開水,水是愛情的寄托。水這個意象是詩人情思的化身,更是審美心理的外現。一系列的水的意象飄搖不定,似有若無,把主人公那種茫然的心境和執著的追求體現得是那樣的淋漓盡致。水蘊含著:自由奔放、純真無邪、淳樸深情。水的色澤、形狀等方面的特征成了詩人創設審美意象、承載審美心理的基點。水無色、無味、流動,是生命的源泉,在審美意象中,視覺、聽覺、嗅覺共同交織,形成通感,創作主體通過水意象體現出了:對生存的關注、對自由的向往,真正實現了“言為心聲”。我們可以說,在詩經中,水是剛性與柔性的完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