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自主招生范文

時間:2023-04-11 15:3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通大學自主招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交通大學自主招生

篇1

[關鍵詞]大學自主招生聯考

[作者簡介]李雄鷹(1976-),男,甘肅寧縣人,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甘肅蘭州730000)刁瑜(1976-),女,廣東梅縣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廣西南寧530008)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我國大學自主招生質量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EIA110367)和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廣西高職單獨招生的質量研究”(項目編號:2010B8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042-03

在我國,高考改革一直是常議常熱的話題。大學自主招生聯盟于2010年就已出現,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自主招生聯盟開啟了自主招生改革新動向。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的形成拉開了被高考研究專家、廈門大學劉海峰教授稱之為歷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改革序幕。隨著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相繼登場亮相,用來形容自主招生聯盟的“北約”“華約”“同盟”“PK”“三國鼎立”“諸侯割據”“圈地戰”“掐尖戰”等醒目的詞語紛紛見諸于各大媒體網絡。騰訊、新浪等網站開辟了自主招生聯考專欄,從聯盟組建、招生簡章、考試時間、考試科目、試題內容、面試時間等方面一路追蹤報道聯考的新變化。社會公眾對高考改革的關注達到了極致,聯考點燃了社會公眾的情緒。隨著四大自招生聯盟相繼登場亮相,圍繞自主招生聯考的討論鋪天蓋地,褒貶不一。高考的利益相關群體紛紛加入討論,唇槍舌劍,爭議不休。究竟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出于何種動機?發展趨勢怎樣?究竟大學自主招生聯考是被一些人批評的“亂象”,還是一種改革創新?

一、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四大聯盟的形成

2010年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自主招生聯盟開啟了自主招生改革新動向。2010年10月14日,《北京晨報》報道,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五所高校將在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中繼續合作,通過聯考方式進行自主招生。隨后,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先后宣布加入,五校聯盟變成了七校,自主招生聯考的方案也將更加細致、完善。第一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2010年11月22日,北京大學等七所知名高校同時公告,2011年進行自主招生聯考。北京大學(含醫學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七所高校將在自主招生錄取中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并共享考試成績。之后又有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六所大學先后宣布加入北大自主招生聯盟,北大聯盟擴充到13所。“北約”聯盟的考試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政治七科,在聯盟內各高校自行決定本校要求考查的科目及成績使用方式,考生根據報考學校要求自行選擇考試科目。但每位考生最多可報聯盟內的3所學校,所報考學校互為平行關系,志愿不分先后。在進行了筆試聯考后,各高校將各自舉行突出學校特色的面試,各學校將會盡量將面試時間錯開,方便學生選擇。第二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第二自主招生聯盟的形成引發了公眾與媒體的討論激情。北大、清華這兩所頂級大學的如此陣勢似乎未能超脫公眾對其習慣性想象,即兩所大學擺脫不了競爭的藩籬,又在自主招生中“PK”上了。這也是公眾指責聯考為“掐尖大戰”的核心緣由,兩大聯盟面試時間沖突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隨后,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8所高校宣布,已同意在自主招生與人才培養方面全方位合作,并簽署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隨后,重慶大學宣布加入,同濟聯考聯盟變成9校。這9所高校是均以工科見長的著名大學,宣布將在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中實行聯考,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并共享考試成績。所不同的是,根據人才培養協議,9所大學將以“追求卓越、共享資源”為原則,共同推進大學教育改革與卓越人才培養。合作內容不僅只是招生,還有探索卓越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與聯合培養、國際合作與交流、產學研合作等深層領域。第三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正當公眾感慨“三足鼎立”的自主招生聯盟勢必掀起一場激烈的招生大戰時,早于2005年已形成但卻默默無聞的首個“高考聯盟”宣布聯合招生規模擴至5所高校,即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第四自主招生聯盟形成。第四聯盟被媒體戲稱為“第四方面軍”和“京都派”。第四聯盟5校筆試統一命題、統一閱卷、同一時間進行考試,面試由各學校自行安排,但不互認成績,考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筆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能力測試,面試主要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第四聯盟的大學都地處北京,具有聯合的地緣便利與優勢,又各具行業特色,是引導大學分類發展與合作的有益嘗試。至此,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已全部亮相。“聯盟”囊括了國內大多數高水平大學。

二、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是非爭議

隨著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粉墨登場”,公眾與媒體對自主招生聯考的是非討論也一次次掀起。爭論的焦點主要是聯考的公平性、科學性、聯考中大學的自主性、聯考效率、聯考與高考關系等問題。

1.聯考的公平性爭議。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價值基礎,每當有高考政策出臺,公平性就是社會公眾關注的首要問題。這次聯考的出現也毫不例外地引起公眾對公平問題的質疑。在聯盟內,考生參加一次考試,就可選擇1~3所大學參加面試,力挺派認為這增加了考生的選擇機會,促進了考試公平。但反對派認為雖然北大清華聯盟筆試時間錯開一天,但面試時間沖突,這會造成同時參加了兩個聯盟筆試學生的浪費與不公平,建議各個聯盟筆試面試時間都應錯開,實現真正的公平。否則考試聯盟對于“搶生源”“掐尖戰”“集團圈地”的質疑也就難辭其咎。此外,農村與城市考生信息不對稱。一方面農村考生普遍缺乏對網絡、報刊、電視等新聞信息的了解,而聯考題目恰恰有追隨熱點話題的特征,由此農村考生面對這些題目往往“無言以對”,造成話語權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聯考帶來的吃住行費用也是農村貧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考生不小的負擔,這部分考生面對機會卻無力選擇,造成考試機會的不均等。由此看來,公眾對聯考公平性的擔憂不無道理,而聯考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依然任重道遠。

2.聯考的科學性爭議。參加聯盟的大學普遍認為,自主招生之所以由以往的“單兵作戰”走向聯盟,動機之一在于提高命題的科學性,進而提高選拔質量。綜合各個大學自主招生命題的特點,試題重在測試考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潛質、思維能力等,題目表現出“新”“活”等特點。但公眾對自主招生命題的爭議也一直存在,指責命題的“復古”“偏”“難”“怪”等傾向,認為題目時難時易,一些題目的素材過于生僻。若單獨就一道題目看,似乎比高考題目更有新意,但題目之間的關聯性較差,測試點的重復率高,存在多道題目測試同一素質的現象,考題缺乏系統性。2011年聯考本意之一在于提高命題的質量與科學性,但考試結束后,似乎并未逃脫以往的窠臼,考生與媒體繼續指責聯考命題,稱“難”字當先,無法準備。當然,這其中有公眾急于看到聯考效果的因素,畢竟聯考尚為新生事物,各個大學之間還需磨合。但是也由此可知,考試的科學性是考試制度設計的核心之一,公眾關注,大學也應高度重視。各大學應通過聯考合作,加強命題研究,提高命題質量,提升人才選拔的科學性,進而彰顯聯考的作用。

3.聯考與高考關系的爭議。聯考制度出現后,面對聯考演變成了“小高考”的指責,教育部和相關大學招辦負責人認為,聯考只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嘗試與過渡,不會替代高考,堅持統一高考仍然是大學入學選拔的基礎。而一些指責性觀點認為,大學可以在高考“前奏”階段制造出多次選擇機會,卻并不能改變學生回到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實。原本學生只需參加一次高考,現在則要參加幾次性質雷同的考試,加重了考生負擔。因此,有人建議若聯考的筆試題目不能充分體現大學特色而無異于高考,就應取消聯考中的筆試環節,以高考成績作為考生基礎知識的參照,聯考中只組織面試。此外,若基于高考實施聯考,就難以顯現聯考的作用,因此,公眾建議應讓自主招生與高考脫離關系,單憑自主招生考試成績錄取學生,不再與高考成績捆綁。公眾的這種意愿其實就是當前復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試行的自主招生選拔試驗,即兩校可有一定名額學生只根據自主招生成績錄取,不參照高考成績。2011年自主招生聯考結束后上海交大副校長黃震呼吁應割掉自主招生聯考的“尾巴”,通過自主招生聯考選拔的考生不應再參加高考。這一舉措看似讓大學錄取擺脫了高考成績的束縛,但它的運行需要很高的社會公信基礎和聯考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否則,錄取中的暗箱操作、錢權交易等問題會極大破壞考試公平,制造新的考試招生問題。由此,在自主招生聯考制度還未成熟并達到推廣的程度,就不可貿然脫離高考。統一高考仍然是最基本的考試招生制度,它所體現的公平性、權威性至少目前無可替代。

自主招生聯考現象的出現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公眾與媒體深入、廣泛、激烈的討論。綜合這些觀點,有些一針見血,直擊聯考要害,為深思熟慮之言;有些則超出聯考所能,涉及自主招生改革全局。但無論如何,這些觀點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與評價聯考都不無益處,對推進聯考制度的深化與發展也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三、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發展趨勢

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可謂高調亮相,甚至可以說引起了一定社會“轟動”效應。作為自主招生改革的探索,聯考要規避“曇花一現”的風險與“患上改革迷茫癥”的指責,就必須綜合考慮各方利益,不斷優化聯考制度設計,充分發揮聯考的優勢與作用,從而為高考改革探路,為大學選拔高素質人才墊石。

1.基于大學分類發展框架下的聯考。2011年大學自主招生之所以走向聯考,主要是為了減少考試成本、避免學生舟車勞頓之苦。但是在聯盟形成時,還考慮了聯盟大學的類型。在四大聯盟中,每個聯盟內的大學都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有相似之處,這是招生聯盟建立的重要基礎。比如北大聯盟以綜合性大學為主,清華聯盟以理工科大學為主,同濟聯盟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基礎,京都五校則都是行業特色性大學。這樣,聯考在實質上起到指導大學分類發展的作用。各個大學以相似的選拔與培養理念聯合招生,甚至如同濟聯盟還將聯合延伸至人才培養過程,實現深層合作,這對建設特色型大學大有益處,意義深遠。而如果各大學以分類發展、形成特色為指導聯合招生考試,形成中國的“常青藤”,也才能夠使各大學持續聯合,保持聯考的生命力。

2.不斷完善聯考制度。聯考雖然已經被付諸實踐,但許多細節和操作性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只有不斷完善并改進,拿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實施方案,聯考才不至于被過度關注與評論,才不至于曇花一現。如聯考是為了減輕考試成本,減輕考生舟車勞頓之苦,但現在考生至少也要跑兩至三次以上,即參加基本科目考試一次,參加本聯盟內不在同地學校面試兩次。如果考生還要參加另外聯盟的考試,考生的勞頓負擔并未減輕,所謂的“減輕勞頓”之考慮就名不副實。因此,需要聯盟學校考慮采用遠程面試、聯考學校集體面試、筆試與面試一次進行等策略,從事實上減輕考生的舟車勞頓負擔。還有考試科目問題,在聯考中,都要測試語文、數學、英語等基本科目,而從考試題目看只是比高考題目難度增加,其代表性、試題質量等都無法與高考相比。因此,聯考學校必須思考自主招生中基本科目測試的目的。如果只是從難度上高于高考而無法體現出學校的招生理念與特色,基本科目測試就完全可以取消,而以相當權威的高考分數作為對考生基本知識測度的依據,以減輕學校和考生負擔。各學校可以主要將精力投入在綜合素質測試和面試方面,重點做好面試選拔工作。聯盟高校應加強命題研究,努力做到優化考題結構,明確測試目的,穩定試題難度,避免農村考生“無言以對”的考題,進而促進考試公平與科學性。此外,考生在同一聯盟內選擇學校,北大、清華、同濟這些大學就具有相對優勢,會成為考生的首選學校,高分考生會流向這些學校,而其他學校往往會成為備選項。如此一來如果參加聯考的其他學校只是扮演“跑龍套”的角色,從聯考中招不到優秀學生,收益甚少,他們參加聯考的決心就會動搖,自主招生聯盟就有崩塌的潛在危機。因此,怎樣在聯考中真正做到“各聯合學校地位平等”,則是在考驗聯考學校的溝通與協調智慧。

3.建立聯考宏觀管理與監督協調機制。自主招生聯考作為一項制度,涉及聯考學校、考生等各個方面。要確保聯考制度的順利運行,有必要建立聯考管理協調機制,為聯考提供支撐與保障。這一機制應包括教育部對聯考的宏觀調控與監督、各個聯考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兩個部分。盡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擴大大學招生自,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理念,發揮大學在招生中的作用,但是,自主招生改革涉及考試公平與公正,事關千家萬戶之利益與社會穩定。由此,應發揮教育部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自主招生聯考的發展方向,監督聯考實施過程,確保考生利益不受損傷。此外,聯考涉及多所大學,各自理念不同,想法各異,對招生有各自的訴求。因此,急需建立聯考大學之間的聯絡溝通機制,為不同大學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盡管各學校同意聯合招生,但聯考的具體實施會遇到不少問題與障礙,涉及各校之間的利害沖突。聯絡溝通機制可以確保各個學校的理念與利益得到充分體現,使有關聯考的方向、目的、命題、實施等問題得到及時溝通與有效解決,從而確保聯考制度合理、科學、高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施劍松.清華大學2011年自主招生仍實行聯考[EB/OL].,2010-10-15.

[2]邱乾謀,郝娜.北大七校聯考聯合命題清華七校聯考注重特色[N].北京考試報,2010-11-24.

[3]徐靜.8所理工高校成立自招聯盟呈現三足鼎立格局[EB/OL].,2010-12-06.

[5]李雄鷹.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現狀、問題與構想[J].招生考試研究,2011(8).

篇2

一、自主招生天平傾斜,農村學生問路無門

起點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享受平等的入學機會是每個適齡學生應有的權利。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考試,宏觀層面上看,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表現,在擴大辦學自的同時,實現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多元化錄取方式改革的積極探索,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推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一考定終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毋庸置疑,這一舉措在無數為高考奮斗的莘莘學子們的求學之路上燃起一盞明燈。但是,這盞明燈僅僅是為高考之路上的精兵強將準備的,余下的百萬大軍只能翹首期盼,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學生,獲得一次自主招生的機會更是難上加難,只能望洋興嘆。

全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生源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考生自薦,即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可以提供相關證書證明自主報名參加考試;一類是中學或校長推薦,一般具備推薦資格的中學大多數為各高校掛牌的生源基地中學。地方高校選擇生源的方式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無形之中已經關上了農村學生獲得自主招生機會的大門。

首先,高校自主招生對象的“高門檻”,使農村學生一票難求。高校自主招生,旨在通過高校自行組織考試,選拔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高中畢業生,但是地方高校對“優秀高中畢業生”的條件限制基本關上了農村學生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進入理想學校的大門。僅就2014年北京和上海高校自主招生的27所高校為例(中國人民大學除外),除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七所學校對于招生對象沒有明確的要求之外,其余20所高校均要求招生對象獲得相關學科的全國競賽或省級競賽中的獎項名次,占北京和上海高校自主招生學校的比例高達65%。對于農村學生而言,能夠進一所教育質量相對好一些的縣城中學讀書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受家庭條件、學校條件的限制,參加省級、全國級競賽的機會少之又少,更何況是要和那么多來自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城市學生競爭呢?天資固然是不分城鄉的,但是一個人能否成材單憑天賦是不夠的,后天的培養和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農村學生的學習環境有限,沒有一個好的家庭條件和學校條件作為支撐,何以有獲得國家級、省級競賽的機會和資格?地方高校自主招生的“高門檻”,使得這些長得“又瘦又小”的農村高中生只有羨慕之情,不能產生非分之想。

其次,招生范圍的鎖定,農村學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校自主招生除通過學生個人提供相關獲獎證明的自薦方式外,地方中學也可推薦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但是,中學推薦是有一定限定條件的,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的高校自主招生簡章中,大部分高校對于可推薦優秀高中畢業生的中學設置一定限定條件,北京市的高校傾向于選擇生源基地中學或各個地區所在省、市的重點中學,上海市的高校傾向于選擇位于江浙滬一帶的中學推薦的考生,也就是說,除規定內的重點省市學校外,其他學校基本沒有推薦的資格,那也就意味著,一般普通中學的學生很難獲得一次自主招生的機會,而在省、市重點中學中,城市學生是主要構成群體,農村學生多數分布在縣城一級的中學,所以,即便農村學生具備某一方面的特長,學習成績優異,是在讀中學中的佼佼者,也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只能與高校自主招生失之交臂。

再次,考核評價多元化,農村學生力不從心。普通高校選拔錄取方式多元化是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自主招生采取筆試、面試、綜合素質測評等多元化的選拔方式,對于考生的學業成績、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考評。目前就2014年北京和上海的自主招生考試來看,已經全部采取筆試加面試的考評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單純的筆試評價的刻板性,有助于選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然而,對于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與城市學生競爭的難度,即便是學業成績與城市孩子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家庭環境、教育環境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難免在面試和綜合素質考察方面處于劣勢。

二、家庭資本變作籌碼,農村考生捉襟見肘

資本一詞,基本概念解釋為能夠創造、帶來新增價值的價值附著物,多用于經濟學領域。資本凝結著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體現社會資源的不平等分配。資本只能在市場中根據不同的位置的不平均分布發揮效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者賦予“資本”一詞更為豐富的內涵。在布迪厄看來,資本以多種形態存在,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經濟資本以金錢為符號,以產權為制度化形式;(2)文化資本以作品、文憑、學銜為符號,以學位為制度化形式;(3)社會資本以社會聲譽、頭銜為符號,以社會規約為制度化形式。[1]

1.城鄉考生的經濟資本差異。經濟資本是以金錢為標志的,是各種社會資源中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資本形式。父母擁有較多的經濟資本,意味著他們有較為雄厚的經濟支付能力,能夠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能夠為其子女提供充足優質的教育,使其子女在各級教育機會獲得的競爭中均能搶占先機。[2]就城市和農村學生家庭擁有的經濟資本來看,農村學生家庭的經濟支付能力要明顯低于城市學生家庭的經濟支付能力,尤其是來自大城市重點中學的城市學生的家庭。所以,一方面農村學生的家庭能夠支付學習資源的能力有限,例如學校選擇、輔導資料、名師指導、所見所聞等,憑借學生自己的努力只能在學習成績上與城市學生進行競爭,缺乏優質教育資源支持,獲得某一方面特長發揮的機會有限,在受教育基礎不平衡的情況下,自主招生考試之于招生對象的要求明顯有利于城市考生。另一方面,自主招生考試在各個地區設置考試地點的高校并不多,一般高校會選擇讓考生到該校參加考核,這在一定程度上追加了自主招生考試的經濟成本,對于家庭經濟支付能力有限的農村學生而言,遙遠的路途需要支付一定的路費以及住宿費,若要參加不同地區的自主招生考試,考生還要往返奔波,這對農村家庭的考生而言,無疑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相反,城市學生的家庭經濟支付能力具有相對的優勢,顧慮少、負擔輕,無論是選擇地域還是選擇學校方面,城市家庭的學生相對于農村家庭的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2.城鄉考生的文化資本差異。布迪厄所謂的文化資本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財產”。根據表現形式不同,文化資本被區分為三種基本形態:表現為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體化”文化資本;表現為文化商品的“客觀化”文化資本;表現為教育資格的“制度化”文化資本。[3]文化資本的價值隨著教育行動強加的文化專斷與不同社會階層教育行動灌輸的文化專斷之間的距離大小而變化。正如布迪厄所言:實際上,文化遺產以更隱蔽、更間接的方式傳遞,甚至不需要一步步的努力和明顯的行動。家庭預先投資的文化資本的差異會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收益上,影響學生的日后發展。首先,就“形體化”文化資本而言,父輩群體的行為習性、價值取向、交往行為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思維方式、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等方面,相對于城市家庭的學生而言,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水平有限,日常生活粗線條,給予孩子認知和行為上的引領程度有限,而城市學生的家長有著相對于農村家庭更高的文化水平、眼界見識,營造的家庭文化氛圍略濃一些,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習性的養成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孩子占據一定的個人優勢。高校自主招生不僅選拔有特長的優秀高中生,同時也注重對考生的綜合素質考察,面試環節對于考生的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會加以考量,城市考生在面試考核時占據相對的家庭文化資本優勢,相對于農村考生的忐忑不安,會更加的游刃有余。其次,相對于農村學生的家庭,擁有較多家庭經濟資本的城市考生能夠支付更多的“客觀化”文化資本,即文化商品,包括各類圖書影像資料、科技產品的陳列觀摩等,一方面能夠增長見識,另外一方面對于理解所學知識、開發創新思維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從小生活在農村的考生所不及的。

3.城鄉考生的社會資本差異。社會資本包含了人情債、關系的優先權或社會地位以及信用。城市考生和農村考生家庭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上的差異決定了其二者在社會資本上存在必然的差異。“有錢能使鬼推磨”、“朝中有人好做官”是每個人都懂得的暗箱操作的“真理”。在中國這個熟人社會的大環境下,擁有了人脈就意味著擁有了更多的機會與途徑。自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擴大高校辦學自的同時,也為一部分沒有機會進入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等院校的群體打開了一扇“后門”。城市考生家庭擁有的人脈資源與社會關系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優于來自農村家庭的考生,也就取得了關系的優先權,加上城市考生家庭較高的經濟資本,選擇通過自主招生考試進入大學的籌碼大大增加,同時,高校對于自主招生考試的自提高了走后門的可操作性,所以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現一個蔡榮生也是不足為奇的事情。而憑借自身努力的農村考生,即便是獲得自主招生考試的機會,也因為社會關系的運作,成了炮灰,只是在為城市考生做嫁衣。

三、調節招生政策標尺,擎起農村考生藍天

1.宏觀調節,教育資源均衡化。自主招生政策的招生范圍限制讓農村學生望而生畏的客觀事實反應了城鄉教育資源存在差距的深層因素。農村學生接受教育的起點低,不能同城市學生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其特長發展、學業成績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城鄉學生的差距會逐步拉大。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均衡城鄉教育資源是推進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配足配齊實驗室等相關設施,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使農村學生的天賦和創造力得以施展的空間,讓農村學生在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素質提升,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2.政策引領,向農村考生傾斜。城鄉考生家庭資本的差異,使農村考生在自主招生考試中處于弱勢,適當地制定向農村考生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給予農村考生一定的政策支持,減輕農村考生的經濟負擔、增加農村考生參加自主招生的比例作為對農村考生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處于弱勢的補償。現行的自主招生高校中,個別高校考慮到農村考生的弱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例如,在2014年北京和上海兩地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中,北京大學加大對農村地區中學和農村戶籍考生的政策傾斜,在自主選拔錄取的初審、復試和確定候選人等環節提高農村戶籍考生入選比例,使北京大學2014年自主選拔錄取候選人中農村戶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對國家明確的重點農村扶貧開發地區可給予重點扶持。此外,北京交通大學提出降低對教育不發達的縣級以下農村學校考生證明材料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學提出減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考生的報名費、資助部分面試的交通費的規定。上述三所高校的做法讓家庭資本薄弱的農村考生看到了希望,但是這僅占北京和上海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27所高校的11.1%,要進一步擴大自主招生考試政策向農村傾斜的高校范圍,促進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生源城鄉的均衡化。

3.法制監督,確保招生透明化。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教育行政部門在擴大高校辦學自的同時,應該健全相關的監督體系,保證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下進行。招生面試環節全程錄像不能解決自主招生考試因利益交易帶來的全部問題,要想保證自主招生考試不成為利益交換場,一方面可以成立專門的督查委員會,加大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自主招生從招生選拔到考核的全過程的監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通網上公共監督平臺,讓學生和家長成為社會監督的主要力量,同班學生和家長對于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的學業成績和個人素質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夠作出客觀的評判,提供監督的質量和公信度,減少通過社會資本運作的學生群體在自主招生政策下進行的利益交換,為農村考生擎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陳卓.超社會資本、強社會資本與教育公平――從當今中國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的視角[J].青年研究,2010,(5):7.

[2]郭叢斌,閔維方.家庭經濟和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26

[3]劉志民,高耀.家庭資本、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獲得――基于江蘇省的經驗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8-27.

[4]劉群,錢民輝.家庭資本:學生教育獲得差異的重要因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4-10(B05版):1-2.

[5]蔣國河,閆廣芬.城鄉家庭資本與子女的學業成就[J].教育科學,2006,(4):26-30.

[6]潘小明.自主招生政策的漸進調試過程及影響因素[J]教育探索2013,(5):57-62.

[7]焦新.自主招生問題突出高校將停止試點資格[N].中國教育報,2013-12-28(001).

篇3

教育部:奧賽獎不再獲得2012高考保送資格

2012高考考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參加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學生,應屆畢業當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決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績基礎上增加不超過20分向高校投檔,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

同時,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的學生,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和高考加分資格。有關獲獎學生擬參加試點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考核的,在同等條件下高校應優先考慮給予參加考核資格。

中國教育在線資料顯示,奧林匹克競賽活動的宗旨主要是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通過競賽達到使大多數青少年在智力上有所發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的目標。并在普及活動的基礎上,為少數優秀的青少年脫穎而出、成為優秀人才創造機遇和條件。

南京學生今后可在本地參加美國高考

從南師附中江寧分校獲悉,該校已經通過美國高考ACT協會的考評,成為ACT官方授權的“GAC課程學習示范中心”和"ACT示范考點學校”。

美國高考分為SAT和ACT兩種,一般學生考SAT要到香港,而考ACT在南京就可以了。結束高一課程學習的學生均有機會參加,通過考試可以打通直達美國、英國等世界前五十強大學的入學綠色通道,

別樣高考:上海交大試水“入學申請制”

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正式試水“入學申請制”,82名高中生帶著各自的科技創新項目,接受相關專業教授們的面對面考評,并有望借此免考入學。校方表示,實行這套新機制的目的在于發現用考試無法獲悉的未來科學家。上海交大今年率先在蘇浙滬三地開展“自主選拔科技創新潛質人才”試點,共有300余名學生申請以科技創新潛質人才身份入學。校方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核,確定了這82名復試入選。

中國留學生―年為美國經濟至少貢獻44億美元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公布,北京高考報名人數已連續6年下降。另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棄考人數接近100萬,其中出國留學選擇棄考的比例達到21,1%。

報考

內地生兩方式可申請報考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日前公布2012年內地招生計劃,預計招收本科生350人。內地生可通過書面申請或網上申請兩種方式報名。香港大學是12所在內地招生的港校中最先公布今年招生計劃的學校。該校內地招生有關負責人介紹,申請報考港大的內地學生可通過網上申請或書面遞交申請表格方式報名,兩者只選其一,不必重復申請。書面申請4月30日截止:網上申請6月15日截止。申請人要確保所有提交的資料真實無誤,該校有權要求申請人出示有關證明以作核對。若申請人不能提供所需資料,該校有權拒絕其申請,或取消其錄取資格。所有已繳納的申請費及學費均不退還。

港大加入“2012年綜合性大學自主選拔錄取聯合考試”,主要面向綜合素質優秀、特長突出、品學兼優并參加當年高考的高中畢業生,根據考生報名材料進行初審,合格者獲得筆試資格。

重慶大學自主招生350人學科特長生占三成

重慶大學公布了2012年自主選拔錄取計劃。該校今年將面向全國自主招生350名。其中,成績排名全校前十、獲得省級三好生等榮譽的“綜合優秀生”將成為招生重點,占計劃2/3左右,“學科特長生”占招生計劃1/3左右。“綜合優秀生”選拔采取中學推薦為主、學生自薦為輔的申請方式:而“學科特長生”選拔采取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和學生自薦相結合的申請方式。重慶大學將組織專家對報名考生進行資格初審。

最新大學排行榜出爐:

北大連續5年奪冠

中國校友會網了《2012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2012年中國大學排行榜。榜單顯示,北京大學高居榜首,這已經是北大連續第5年蟬聯榜單冠軍。該報告還公布了最新的“2012中國一流大學”名單,來自我國兩岸四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和臺灣大學等41所大學入選。

2012年中國大學排行榜(前五):

1.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3.復旦大學

篇4

長安大學國際班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國際班)和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國際班),主要面向公路建設領域的海外工程市場,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因為面向海外工程就業,就要求報考國際班的考生熱愛交通工程建設行業,英語基礎較好,適應能力較強,這樣的學生進校后專業思想穩定,興趣濃厚,外文教材和資料對接速度較快,畢業后進入海外工程領域就業能力較強。

長安大學國際班培養的學生海外就業能力強,主要面向中國路橋、中國港灣、中建、中鐵等國企的海外工程部就業,每年在冬季“雙選會”時就會全部簽訂就業協議,已經就業的幾屆國際班畢業生年薪在20至40萬元人民幣。

2.長安大學是一所在路橋、交通、汽車方面比較有優勢的高校,請丁主任談談特色和優勢到底表現在什么地方?

長安大學是公認的公路交通領域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綜合實力最強高校,長安大學的前身“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是亞洲唯一的一所以培養公路交通人才為辦學特色的高等學府,行業特色鮮明,學科優勢突出。公路工程、橋梁工程、交通工程、交通運輸、車輛工程、工程機械、交通信息與控制、道路材料等專業師資力量和學科實力強,培養了一大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工程專家和學者。

2012年7月23日,“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長安大學舉行。該項目是由長安大學牽頭,聯合行業內外的1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共同成立的,這也是長安大學申報國家“2011計劃”,實現特殊區域公路建設與養護、長大橋梁隧道建造、大型結構智能檢測與監控、公路運行安全保障與應急處置、綠色公路環保與節能五大方向的技術跨越的重大舉措。

3.長安大學的自主招生方式是怎樣的,對學生有何要求,如何報考?

長安大學自主選拔招生采用學生自薦和中學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必須參加長安大學自主選拔招生網上報名。長安大學是行業特色高水平大學,報考長安大學自主選拔招生的考生應熱愛公路交通、汽車機械、地質資源、城鄉建設等行業,對學校特色和相關學科領域有一定的了解。

報考要求有:1.學習成績優秀;2.學科特長突出,有各類獲獎或創新研究成果;3.學校遴選推薦的生源。

考生報考信息審核通過后按照長安大學通知時間參加考試,合格考生將享受高考加20分投檔,按照加分后成績分配錄取專業等優惠。

4.盛傳長安大學學生有“三不愁”,請丁主任簡單介紹一下?

長安大學學生“三不愁”指的是“進校不愁”“在校不愁”“離校不愁”。

“進校不愁”主要說的是長安大學有完善的資助體系,家庭貧困學生可以通過“綠色通道”“勤工儉學崗位”“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方式完成學業。

篇5

這項改革進行兩年以來,社會已經普遍接受,包括選拔標準、選拔方式和公平結果,這種接受,意味著人才培養觀念由單一向多元轉化,促進了全面素質教育。意味著高校責任意識從校內向社會的拓展,促進了高校與中學生乃至社會的和諧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大學也積累了自主選拔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經驗和辦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實驗”雖然極為局部的嘗試,但為進一步改革打下了具有普適性的良好基礎。

在正確的方向和有利的基礎上,為了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建設的新要求,建議政府堅定改革信念,加快深化改革實驗的目標和要求,進一步鼓勵大學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

1、對于先行改革的兩所大學,鑒于其選拔結果的普遍評價,可加大其選拔的權威性。對于其自主選拔的學生,可將預錄取政策改為不參加高考的正式錄取,根本上體現自主,并支持多元選拔標準的推行,促進形成全面素質教育的新格局。

篇6

一、試點學院概述

試點學院是教育部設立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也是高等學校里的“改革特區”。教育部共設立了17個試點學院,分別是:清華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和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17個試點學院來自“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的比例分別是13∶3∶1,涵蓋工、理、經管、教育、醫學等5個學科門類(另1個綜合實體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1個培優類學院———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1個國際學院———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比例為6∶4∶2∶1∶1,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占比分別是41%和35%。

二、試點學院改革舉措

圍繞教育部《關于推進試點學院改革的指導意見》,試點學院改革主要針對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生源、師資、培養模式以及體制機制保障等四個方面展開,立足各學院自身特點,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招錄與選拔機制改革。在本科生生源招錄選拔方面,主要以創新基于國家統一高考的自主招錄方式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強調從學校、學科、企業三個角度全面觀察選拔學生,設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員會[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實行按一級學科大類招生[4];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以實施工程科學“夏令營”和“冬令營”為抓手,選拔具有潛力的學生[5]。在研究生生源招錄選拔方面,主要以多元化評價方式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優先鼓勵招收具有創新實踐活動經歷的學生,破格錄取具有特殊能力的學生[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采取碩士自主命題招生,博士試行“推薦—審核”招生,并單列招生計劃[4]。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院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個性化培養以及文化素質培養等方面。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建立了以課程組為主導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即課程由教授“組團”來完成授課,每個教授至少參加兩個課程組以參與一線教學活動,同時制定了教授值班制度,以“OpenHour”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與教授面對面交流的平臺[6];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通過組建本、碩、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學生學業團隊培養學生的學習規劃、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能力[7];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強調校企深度協同合作,建立融合社會資源的工程實踐基地,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同時學生可參與真實的企業實踐訓練,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培養質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強調學生的差異化對待和個性化培養,通過不同類型(科學型、技術科學型、工程型)導師的自由選擇,獲得適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進行差異化培養[3];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建立“知識、能力、視野、人文”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強調提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能力[8]。3.教師聘任與考評制度改革。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建立了“育人優先”的用人導向,實施了基于學科發展規劃的教師選聘機制和基于團隊制的教師績效管理機制改革[5];蘇州大學納米科技學院建立了教師全球招聘、人才引進第三方評價和“一人一價”、“按水平定薪”制度[9];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推行師資分類管理,“以學術水平定崗級、以教學質量保收入”,按教學、科研和服務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實施可并軌AB軌制,“A軌”崗位采用現行考核和薪酬體系,“B軌”崗位設置增量薪酬,實行年薪制[7]。4.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和蘇州大學納米科技學院均堅持并實行教授治學,相關事務由教授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負責處理,確保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適度分離、協調發揮[4,9]。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三個一級學科為基礎組建三個分院[7],理順學院學科之間的關系,釋放學科活力,強化學院實力;同時強調“放權”和“規范”,確保學院辦學自的適度掌握和合理利用。

三、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試點學院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0]。這些做法和舉措給各類高校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然而更應該看到的是,改革舉措的制定和實施依賴于改革主體本身的特點和現狀,全盤照搬并不可取。因此,本文在研究試點學院改革舉措的基礎上,總結了有效實現改革的一般步驟。1.明確改革目的。改革不是盲目地“去舊迎新”,更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試點學院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最終目的,各學院依據自身學科特點和行業需求,明確了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如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以構建“知識、能力、視野、人文”四層次兼備的創新人才為目標,從而圍繞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出發,打破原有的壁壘,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各環節和要素。因此,高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前必須立足現狀、面向未來,明確改革的最終目的,理順改革思路,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2.做好頂層設計。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試點學院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必須有所依據,如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依據“綜合改革”的思維和方式,制訂了“一個核心、雙輪驅動、三項抓手、四個突破”的試點學院改革方案[5],作為整個改革項目的依據,為改革目的的達成奠定了基礎。因此,高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前必須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先行,明確各項任務的主題、詳細目標等,建立改革戰線。3.分步推進實施。改革不是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改革,而是涉及全校乃至整個高教系統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活動,往往涉及幾個乃至幾十個項目的實施。因此必須在改革目標的指引下、在頂層設計的牽引下,明確各項任務的重要程度、時間節點等,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分步方案,有序推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勢必會影響一部人的當前利益,改革進程有可能遭受人為的阻力,因此方案的實施必須宣傳到位,獲得廣大師生的支持,從而集全校之力共同推進。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漢日對比 量詞 “個” “つ” “”

一、引言

日語在歷史上受漢語影響頗深,至今日語中還存在著大量漢字詞。漢語和日語都屬于量詞型語言,兩種語言中都含有豐富的量詞,《現代漢語量詞語用辭典》(2002)中收錄了常用漢語量詞約600個,《大辭林》中收錄了日語常用量詞約130個。

盡管日語和漢語中都有大量的量詞,但是,日語語言系統中并沒有將量詞作為一個單獨的詞類,而是將其視為詞綴,因此日語中并沒有“量詞”這一說法。日語中這種類似于量詞用法的詞被稱為“助數詞”,顧名思義,就是數詞的附屬物。《日本語教育大事典》中指出:“助數詞是詞綴的一種,是標志數量的一種詞語,也是數詞的構成要素。”依此可見,助數詞在日語中并不作為獨立的詞類而存在。

“個”作為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量詞,在日語中有與之對應的助數詞“つ”和“”。“つ”屬于和語詞,即日語本身固有的詞匯;“”屬于漢字詞,即日語發展形成過程中從漢語發展過去的詞匯。作為表示數量的助數詞,二者的用法有同有異,但日語中對應漢語量詞“個”的用法的詞并不僅僅是“つ”和“”。除此之外,本文從漢語量詞“個”的特殊用法出發,探討在日語中該用法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

在漢日量詞對比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獻《日AIZの數~のC能》(1953)中,作者渡邊實對漢日量詞進行了對比,并提出了幾點重要理論:1.數詞只有同量詞結合才能取得一個獨立的詞的地位;2.漢語量詞是一個獨立的實詞,日語量詞則是一個接尾語;3.漢語量詞比日語量詞發達的原因是它有區別同音異義詞的功能;4.漢語量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量詞“個”有調整語調的作用。

二、漢語量詞“個”與日語助數詞“つ”“”的基本共通點

作為量詞,其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來表示數量單位。在表示數量單位時,日語助數詞“つ”“”與漢語量詞“個”的語義范圍基本是一致的。日語中“つ”“”的用法與漢語量詞“個”的用法是一致的,都是直接跟在數詞之后(但由于漢語量詞和日語助數詞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個別情況下會使用其他量詞“枚”“種”等)。例如:

(1)リンゴを一つください。

請給我一個蘋果。

(2)人生は慌ただしくて、もしかすると彼はただ1人の旅人ひとつえての旅人。

人生匆匆,他只是其中一個難以忘懷的過客。

(3)山田太郎さんの寫真がほしいと10入りの箱ごとIっていかれます。

想要山田太郎的照片的話,要買十個裝的箱子。

(4)中國は金メダルを32ももらったから、中國の國民として、プライドをしみじみと感じた。

中國獲得了32枚金牌,作為中國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

(5)家庭は子供にして第一學校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6)もちろん、郅永hになる方法は心中ではなく、ただひとつの情rです。

當然,讓愛永恒的方法并不是要殉情,這只是一種情況。

由例(1)~(6)可以看出,盡管相對應的詞不同,但是這些句子的漢日語法義是一致的。簡而言之,“つ”“”和漢語“個”在表數量單位時有著一致的用法。

三、使用方法的比較分析

(一)使用范圍

與日語助數詞相比,漢語量詞“個”的使用范圍更廣,“個”在漢語中可作指量詞,即“這個”“那個”。例如:

(7)這個殺手不太冷。

(8)那個少女很普通。

(9)獄里待時間太長,已完全不認識這個世界了。

(10)這個端午不平靜。

(11)中國人為什么敢投資,一個是的確有錢,這個城市化、資本過剩和危機,這個“危機三角”的循環理論我已經講過了。

(12)隔壁那個飯桶,你吃了我這么多飯,打算拿什么償還?

(13)由于那個年代文化的貧瘠和饑渴,帥子偷閱司湯達的《紅與黑》并到處演講,被公社抓了典型。

(14)那個架式就像是要抓取獵物的螃蟹。

日語中的“つ”和“”不可作指量詞,“這個”“那個”用“この/これ”“その/それ”“あの/あれ”表示。其中,“この/これ”義為離說話者自己近的“這個”東西,“その/それ”指的是離說話者遠但離聽話者近的“那個”東西,“あの/あれ”指的是離在場人都遠的“那個”東西。要注意的是,“この”“その”“あの”之后一定要加名詞作定語,而“これ”“それ”“あれ”后不用加名詞作定語。例如:

(15)これはぼくの最近の杰作だ。

這(個)是我最近的杰作。

(16)これがわたしの妹です。

這(個)是我妹妹。

(17)この場所。

這個地方。

(18)そのから、勉は人材になる方法として、人の日常生活をに影した。

哪牽ǜ觶┦焙蚱穡學習成為人才的方法,對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

(19)それが大事。

那(個)是很重要的。

(20)あの先生のことは私に深い印象を殘った。

那個(位)老師的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與數詞的組合

漢語“個”與數詞的組合不受限制,可與任一數字組合。但是日語中表示“個”的助數詞的使用范圍受到限制,數詞一到九可加“つ”也可用“”,十以上的數詞就只能用“”。如:

(21)ひとつ/一 ふたつ/兩 みっつ/三

よっつ/四 いつつ/五 むっつ/六

ななつ/七 やっつ/八 ここのつ/九

(22)訾槨護匹伐悌`ベット12入。

內含12個冷凍果子露冰淇淋。

除了對“個”的表達形式不同之外,漢語與日語中量詞、助數詞的位置也有不一樣的用法。漢語一般使用“數詞+‘個’+名詞”結構,日語中可用“數詞+‘個’+の+名詞”結構,也可用“名詞+數詞+‘個’”結構。雖說漢語中也有“名詞+數詞+‘個’”結構,如“蘋果五個”,但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漢語,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故略過不表。例如:

(23)我有五個蘋果。

(24)昨天,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領軍人才選拔及自強計劃三大自主選拔項目同時開考,6000余名考生在全國29個省份36個考點同時參加初試。

(25)據了解,米粽足足用了80斤糯米,花了12個小時才熬制而成。

(26)ここにリンゴ(蘋果)が5あります。

這里有五個蘋果。

(27)私は5のリンゴ(蘋果)があります。

我有五個蘋果。

(28)父は中學生のr、自分でラジオ(收音機)を何も作って嬰輟⒓窯蛑けてあげました。

父親還是中學生時,做了幾個收音機來補貼家里。

(三)與疑問詞連用

當表達對某物數量的疑問時,漢語一般是用“幾個”或“多少個”來詢問,“幾個”多用于視線內數目不超過十個的情況,“多少個”多用于視線內數量超過十個的情況;但是在日語中沒有這種差別,日語中詢問數量時一般使用“何”或“いくつ”,詢問的時候一般直接問“何?”或“いくつ?”,來表示“你要幾個?”或“有幾個?”,根據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意義。例如:

(29)這些葡萄有幾斤?

(30)這些葡萄有多少個?

(31)日本で使われるh字は全部で何ありますか?

在日本使用的漢字一共有多少?

(32)シャッフル?いくつ知ってる?

你對shuffle知道多少?

(33)いくつ欲しいのか?

你要多少?

除此之外,漢語量詞“個”與“怎么”連用時,也是表詢問,結構一般為“怎么+‘個’+名詞”,表達的是“(這是)一個+什么+名詞”的意思。但是在日語中,助數詞“つ”和“”沒有這種用法,相似的用法為“どんな+名詞”。例如:

(34)怎么個情況?

(35)どんな感じ?

感覺怎么樣?

(36)キミがほしいくすりってどんなのだろう?

你想要的是什么樣的藥?

(四)重疊用法

漢語量詞“個”作為一個非定量單音節量詞是可以重疊使用的,例如我們可以說“(一)個個”,但是在日語中,“つ”和“”并沒有這種用法,類似的重疊用法是“どれもこれも(這個也……那個也……)”,而不會像漢語一樣直接用“”或“つつ”表示。例如:

(37)個個都是人才。

(38)你們個個都不行。

(39)どれもこれもだめだ。

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個個都不行)。

除此之外,有另外一種重疊方式是漢語量詞、日語助數詞共有的,都表示依次的順序。例如:

(40)我把東西一個個擺好。

(41)一個一個來!

(42)一つ一つ數える。

一個一個地數。

(五)特有用法

漢語中,指人的時候一般用“數詞+個+人”,如“一個人”,說“數詞+人”是受到了古代漢語的影響;而日語中只能說“ひとり(一人)、ふたり(二人)、さんにん(三人)”等。

(43)我們放心不下讓她一個人回家,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孩子再受任何委屈了。

(44)不,這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球隊,首先我們有11個人首發,對我們來說這是團隊的事。

(45)彼はひとりで苦しい生活を^ぎています。

他一個人過著艱苦的生活。

(46)だから、私はそのふたりを同じ程度におく、そうしたら、私は日本Zと日本のs史がよくわかるようになる。

因此,我把這兩個人放在同一程度下才能更好地了解日語和日本歷史。

(47)大人蓀哎氅`プ?埂堡沃倭激筏搐摔螅5人)の畫像集隨r更新していきます。

高人氣組合溝撓押瞇湊婕隨時更新。

漢語中還有“動詞+個+補語/賓語”的用法,在日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用法。例如:

(48)來個幾趟。

(49)我去洗個澡。

日語助數詞“つ”可以用作序數詞,漢語量詞“個”沒有這種用法。例如:

(50)一つ/第一

(51)二つ/第二

(52)人gの感情は、一般的に三つのNがあります。一つは肉Hの情、二目は友情、もう一つは矍槨扦埂

人一般有三種感情,第一個是親情,第二個是友情,再一個就是愛情。

日語助數詞“つ”也可表示年齡(對象一般為小孩子),漢語量詞“個”沒有這種用法。例如:

(53)美Dちゃん今年は駐膜坤危

美D今年幾歲了?

(54)おいくつですか?

你今年多大了?

四、結語

本文從漢語量詞“個”的使用角度出發,對比了其在日語中的相應用法,發現日語中不僅有與“個”對應的助數詞“つ”和“”,同時也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如替代指量詞的“この/これ”“その/それ”“あの/あれ”等。日Z和漢語在語法結構上的差異導致了量詞的使用差異,如漢語是“SVO”結構,而日語是“SOV”結構,這一點影響了量詞的位置及句法功能。另外,本文還從特殊用法角度闡釋了漢語量詞“個”與日語助數詞“つ”的差異,有助于日語學習者的理解。總體來說,漢語量詞“個”的語用范圍比日語助數詞“つ”和“”要大得多,由于部分與漢語量詞“個”對應的日語用法并不屬于日語助數詞范疇,因此本文并沒有局限于“漢語量詞‘個’與日語助數詞‘つ’‘’的對比分析”,而是以對應用法為基石來進行比較,以便讀者理解。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首先,在對比的內容上并不是窮盡的,本文所囊括的比較內容不夠全面,因此在對比的內容、類型上還需要一定的補充;其次,本文所使用的語料基本來自于日語學習者語料庫以及各搜索引擎,不能保證其表達習慣與日語母語者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對漢語量詞“個”與其在日語中對應用法的對比分析研究并不是終點,研究者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漢語量詞“個”在日語中的其他對應用法還有待考量。

本研究所用部分日文數據來源于《日語學習者書面語語料庫》(開發者:上海交通大學 張建華)。

參考文獻:

[1]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手冊[Z].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2]胡附.數詞和量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

[3]陸丙甫.再談漢語“的”和日語の的區別[J].外國語,2008,(5).

[4]孔群.日漢語量詞的對比與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3,(1).

[5]孟瑾.簡明日語語法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

[6]肖蓉.漢語量詞“個”和日語量詞“つ”“”的句法語義對比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呂紅梅.現代漢語量詞“個”的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