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類專業范文
時間:2023-04-07 06:5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科類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院校;電類專業;校外實訓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他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要緊密結合實際,以滿足經濟建設第一線的需要為最高目標,強調與產業界的有機結合。電類專業是工科高職院校主要學科之一,同其他專業相比,電類專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培養技能的操作性強、培養目標的復合性高、專業應用范圍廣。
一、 高職電類專業校外實訓的作用
為了培養具有優秀職業素質的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地為學生提供相關專業的實踐機會。在高職電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校外實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職業教育重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技術和能力的培養。電類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課程來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因此,高職教育要注重職業崗位和崗位群的需要,在應用、技術、技能等方面加大實訓力度。通過在校外實訓基地的鍛煉,學生可以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畢業后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所從事的一線生產工作,克服以往理論教育與實踐操作相互脫節的現象,使學生快速地融入工作環境,縮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
(二)完善教學體系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學體系,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理論教學體系,二是實踐教學體系。我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電類專業的理論教學體系較成熟,而其實踐教學體系則相對不夠完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體系的滯后性更加顯現出來。經過多年的探索,國內高職院校普遍認識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是逐漸完善電類專業教學體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進我國的高職電類專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根本途徑。
(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培養生產一線高級技術專業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企業及相關部門的歡迎。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高職電類專業實現其教學模式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廣泛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且完善了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
二、國外校外實訓基地模式及其功能
工業化國家職業教育的歷史較長,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法。除了理論教學外,國外的很多高職院校也大量引進實踐教學內容。高職管理類專業在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雖然具體的做法多種多樣,但主要模式可歸納為如下兩種:
(一)“合作制”模式
“合作制”模式就是學校與有關企業之間本著“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種長期合作關系。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通過這種定期或不定期的實訓工作,可以將在學校掌握的基本理論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有利于強化專業技能,提高動手能力。
事實上,在國外十分流行的這種“合作制”模式,不僅有利于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且因為它能方便地將企業與學校聯系起來,溝通了人才市場上的供需主體,使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加明確,所以它也能使企業獲得更滿意的人才,是能實現“雙贏”乃至“多贏”的一種模式。
(二)“實體制”模式
“實體制”模式就是高職院校自辦企業,或者學校以企業的模式進行運作。此時,學校就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學校既是企業,企業既是學校,二者融為一體。在這種模式下,學校自身就是學生的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可以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從事相關的管理實踐工作。畢業后,學生通過在“實體制”式校外實訓基地的訓練而被鑄造成為優秀的職業技術人員。
“實體制”模式可以使學校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學校的運作成本,方便實訓教學;同時還可以使學校利用學生的勞動進行創收,做到“以學養學”。因此,“實體制”模式也可謂一舉兩得。
學校應針對這些實訓任務建立不同的校外實訓基地。如果按照功能進行劃分的話,國外高職管理類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1)認識型實訓基地。認識型實訓基地,主要是通過學生對相關企業的參觀、走訪,來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這類實訓基地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使其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便對本專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這類實訓基地往往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2)生產(畢業)實習型實訓基地。生產(畢業)實習型實訓基地是指學生從事生產實習或畢業實習的一種基地類型。在真實的環境下頂崗實習,不僅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實際操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群體溝通技巧、組織管理能力和領導藝水平。因此,這類實訓基地是誘導、培養和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
(3)產學研型實訓基地。建立產學研型實訓基地是校企之間相互服務的最有效途徑。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和技術優勢,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利用資金和設備優勢,為學校提供實訓場所。以這種互幫互助的實訓基地平臺,雙方還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強合作,走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
三、 國內高職院校可采用的幾種方法
高職電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按照高職電類專業的教學特點,結合實訓教學的體會及國外實訓基地的構建模式,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電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構建方法可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一)通過實訓教師與企業的聯系,建立“協作型”校外實訓基地
我國的高職專業課程教學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其中的很多內容會使學生感到抽象和空洞。如果沒有“眼見為實”的感性認識,學生的學習就會十分盲目,態度也會變得十分被動。由于電類專業知識本身就相對抽象,所以這種現象在電類專業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為適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常用的辦法就是通過實訓教師與企業的聯系,建立“協作型”校外實訓基地。這種實訓基地,最初一般由實訓教師或相關的專業教師與企業進行聯系。如果在長期的合作中雙方產生了信任,有意進一步加強協作,學院或院系就可以與企業進行溝通與協商,并以此為基礎擬定“校外實訓基地協議”。成立校外實訓基地。
“協作型”校外實訓基地的構建,實訓教學成本較低,具有實訓內容豐富多樣、真實感強等特點。這種基地的構建,一方面需要實訓教師長期不懈地與企業保持聯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因為在我國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下,企業首先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與高職院校合做的積極性仍需關注。
(二)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構建“合作制”校外實訓基地
為了提高畢業實習的實際效果,學校應建立一定數量的生產(畢業)實習型及產學研型實訓基地。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建立這類實訓基地的常用方法是通過校企之間的長期合作來構建“合作制”的校外實訓基地。與前述“協作型”模式有所不同,“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圍更加廣泛,不僅包括了實訓安排、科技轉化和職工培訓等方面的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專業設置的調整、專業教學計劃的安排等內容。構建“合作制”校外實訓基地的有效途徑有:
(1)成立專業委員會,積極吸收企業家進入專業委員會。電類專業委員會一般由企業和學校的相關專家組成。以專業委員會為平臺,學校可以及時了解與本專業發展有關的科技動向、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具體要求等信息,同時還可以加強本專業師生與生產一線的聯系,最終促成“合作制”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
(2)與企業合資辦學,成立股份制學校。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國教育系統的投資出現了多元化趨勢。同時,有遠見的企業家也開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意義,開始注意培養既熟悉本企業的組織文化,又愿意長期為企業效力的技能型人才。此時,如果企業能夠以合作辦學的方式參與學校事物,就可以用“訂單式”的方式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當然,在此過程中,企業對高職院校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也會盡力支持與認可。
(三)通過創辦經濟實體,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實訓基地
根據電類專業的特點,高職院校可鼓勵相關專業實訓教師在有關部門指導下組建經濟實體,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實訓基地。因為電類專業工作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對較高,并不一定要求有很多的設備和投資,因而風險較小。
以專業為依托的經濟技術實體應該以學校為投資主體,由職業經理和專業教師共同經營,實行獨立核算。由于相關專業的師生能夠直接參與到企業的日常運作中,具有很強的真實感。所以“自主管理型”校外實訓基地既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又可以節約實訓成本,甚至還能為學校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學校管理模式下,各利益方的經濟關系存在諸多含混之處。所以與其他方式相比,該方式的風險較大,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篇2
關鍵詞:工科類專業;試驗設計方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144-02
一、試驗設計方法
在生產和科研中,為了研制新產品,改革生產工藝,尋找優良的生產條件,需要做大量多因素的試驗。因而選用正確的試驗設計方法則尤其重要。目前通常的試驗設計方法有:配對設計、完全隨機化、均衡設計、正交設計等。實踐證明,正交試驗設計法就是研究與處理多因素試驗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通過代表性很強的少數次試驗,摸清各個因素對試驗指標的影響情況,確定因素的主次順序,找出較好的生產條件或最優的參數組合。
二、試驗設計方法在工科類專業中的教學實踐
(一)色紡紗生產工藝改進案例
問題提出:色紡紗可以實現多種成分纖維的混合和利用,并可獲得獨特的混色效果與產品風格,故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符合當前社會節能環保的需求,因此具有較好的市場發展前景。但是對纖維染色后,棉纖維表層棉蠟熔化,加上染料分子的滲透會導致纖維發澀、彈性較差、容易扭結在一起,纖維單強有所下降,纖維間抱合力減弱,可紡性能明顯下降。采用賽絡紡的工藝進行紡紗,在紡紗過程中,纖維會經過兩次包纏,因此減少纖維在紗體上的外露,從而達到降低毛羽、提高單紗強力、改善紗線條干CV值等目的。目前色紡是紡織業中的朝陽產業,所以對優選生產賽絡滌棉色紡紗的細紗工藝,找出最合適的生產工藝,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試驗條件:賽絡A紗的粗紗定量為3.1g/10m,賽絡B紗為純棉精梳紗,粗紗定量分別為3.6g/10m、4.0g/10m、4.6g/10m。紡紗時溫度25℃,濕度76%,滌棉實際回潮率6.5%。
試驗方案:在采用相同成分的原料、相同的錠速,試驗采用L9(34)正交設計,為粗紗定量(A)、粗紗中心距(B)和細紗捻系數(C)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其中賽絡B紗粗紗定量因素三水平:A1(3.6g/10m)、A2(4.0g/10m)、A3(4.6g/10m);粗紗中心距因素三水平:B1(6mm)、B2(8mm)、B3(10mm);細紗捻系數因素水平:C1(330)、C2(350)、C3(370)。
當選用的賽絡B紗粗紗定量為3.6g/10m時,則賽絡紡粗紗總定量和為6.7g/10m,所以選用細紗機的機械牽伸倍數為23.39;當選用的賽絡B紗粗紗定量為4.0g/10m時,則賽絡紡粗紗總定量和為7.1g/10m,所以選用細紗機的機械牽伸倍數為24.48;當選用的賽絡B紗粗紗定量為4.6g/10m時,則賽絡紡粗紗總定量和為7.7g/10m,所以選用細紗機的機械牽伸倍數為28.30。
紗線的性能測試是在標準的恒溫恒濕實驗室進行的,所有的紗線實驗在溫度22℃,相對濕度62%的環境下進行測試。單紗的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等性能測試采用YG068C全自動單紗強力儀,上下夾持50cm,拉伸速度為0.5m/min,測試次數為10次,取其平均值。測試指標:單紗斷裂強力、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斷裂功。單紗的條干均勻度測試采用Uster Tester 5條干測試儀,測試速度為400mm/min,測試時間為0.5分鐘,測試次數為3次,取其平均值。選擇條干均勻度變異系數、細節-50%、粗節+50%及棉結+200%作為評價指標。采用YG172A型紗線毛羽測試儀測試紗線毛羽,測試速度為30m/min,取10個片段,每個片段的長度為10米,測10組。
結果分析:紗線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在試驗2時明顯最好,其他試驗號波動較小且遠遠低于試驗2;紗線條干CV值波動較大,試驗1、2、3、5條干低于12%較好,而實驗4、6條干過差;3mm以上有害毛羽數量除試驗1過大外其他試驗變化較小,試驗2有害毛羽數最少。整體看來,試驗2各項紗線性能較好;試驗1紗線毛羽較多,試驗4\6斷裂強力和伸長率較小且紗線條干較差,各項紗線性能較差。
各因素對20s賽絡滌棉色紗紗線斷裂強力影響程度排序為A>C>B,粗紗定量為顯著影響最大,細紗捻度次之,粗紗中心距影響最小。由于各因素對單紗斷裂強力影響使得其越大越好,則斷裂強力之和大為較好水平,因此對于20s賽絡滌棉色紗其較優工藝方案為A1B2C3。各因素對20s賽絡滌棉色紗紗線斷裂伸長率影響程度排序為C>A>B,細紗捻系數顯著影響因素,粗紗定量次之,粗紗中心距影響較小。由于各因素對單紗斷裂伸長率影響使得其越大越好,則斷裂伸長率之和大為較好水平,對于20s賽絡滌棉色紗其較優工藝方案為A1B2C3。
對于20s賽絡滌棉色紗,粗紗定量對紗線強力、伸長、CV等各項性能有較大的影響,且選用較小的粗紗定量有利于提高紗線強力、降低紗線毛羽等;粗紗中心距對紗線毛羽影響較大,對其他紗線性能影響較小;細紗捻系數對于紗線強力、伸長、毛羽等各項性能有較大的影響且選用較大的細紗捻系數提高紗線強力、毛羽等性能。較小的粗紗定量、適中的粗紗間距和較大的細紗捻系數有利于提高賽絡滌棉色紗的紗線性能。
通過采用正交實驗紡制20s紗線,可以知道紡制20s賽絡滌棉色紗,粗紗定量是影響紗線強力和紗線條干的主要影響因素,適當降低粗紗定量有助于提高紗線強力和紗線條干;粗紗中心距是3mm以上有害紗疵的主要影響因素,適當提高粗紗中心距有助于降低3mm以上有害毛羽;對紗線伸長率影響最大的是細紗捻系數,較大的細紗捻系數有助于提高紗線伸長率。
(二)零件改進設計案例
問題提出:研究導套的外徑、過渡圓角、底板壁厚對零件破損處(即過渡圓角處)應力集中的影響。
試驗方案:選用三個可變因素:導套外徑A(mm)、過渡圓角B(mm)、底板壁厚C(mm)。每個因素分別取三個水平數。特安排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水平尺寸的選取充分考慮到了零件在部件中的允許空間尺寸。選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設計,這樣僅需要進行9次不同的計算。
結果分析:導套外徑203mm時圓角處應力最小,總體而言該因素影響不大;隨著過渡圓角半徑的增大,圓角處應力呈顯著的減小趨勢;底板厚度為32mm時圓角處應力最小,總體而言該因素影響也不大,加大厚度并不能有效減小過渡圓角處的應力。綜合上述三點,這是一個應力集中的問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大圓角半徑,降低應力集中程度。
綜合起來A=203、B=15、C=32最好,這與極差分析得出的結論一致。而上述9次試驗并未出現該方案,故需追加試驗,試驗的結果是69MPa,這比前面9次試驗所得的結果都小,且明顯小于許用應力。
經過試驗得出該零件破損的主要原因是過渡圓角半徑過小引起較大的應力集中,進而找出了應力集中最小的解決方案,按所確定的尺寸制成的零件在使用中未出現任何問題。
(三)廢水處理改進案例
問題提出:納米TiO2光催化-SBR工藝處理印染廢水的研究。
試驗方案:采用偶聯劑法將納米TiO2附于聚丙烯多面小球上制備出小球填料,運用自行設計的“TiO2光催化-SBR”聯合工藝對實際印染廢水進行處理。假設:在正交試驗中光源強度和反應時間兩個因素都選取了由單因素試驗確定的最佳水平進行試驗操作。光源強度為4*30W,光照時間為120分鐘。進水水質穩定,SBR系統的水利負荷較低,短周期運行,則微生物的數量和性能、溶解氧都相對恒定。納米TiO2光催化小球膜層相對均勻,不易脫落。兩者其他條件相同,光催化試驗設計只考慮催化劑添加量、pH值、溶解氧濃度三個因素,SBR工藝的試驗設計只考慮暴氣時間和沉淀時間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試驗分為兩個部分的設計:一個是光催化實驗設計,另一個是SBR工藝的實驗設計。在光催化試驗設計中由于光催化的影響因素較多,最終選取了催化劑添加量、pH值、溶解氧濃度3個因素為正交實驗的因素,故本試驗采用正交法L9(34)進行試驗設計,以確定印染廢水光催化預處理工藝的最佳工藝條件。
結果分析:催化劑投加量、pH、溶解氧濃度為因素,因素有三個水平,文中計算出了K值、極差,最后做出了最有水平的組合及主要影響因素。在SBR工藝處理試驗結果的數據中,由于只有兩個因素,試驗指標只有一個,因此沒有做正交實驗,只作了線性相關實驗,可以較明顯的看到兩個因素對降解效果的影響。本試驗進行了單獨工藝的處理研究,然后再進行了聯合工藝的研究,印染廢水通過光催化處理后色度得到了大量的去除,同時B/C的值也得到了提高,表明光催化反應器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能,為后續的生物反應器的處理效果奠定了基礎;同時因為一部分CODCr、BOD5得到去除,使得后續的SBR工藝的進水負荷得到降低,大大提高了后續工藝的處理效果,使得整個工藝脫色率達到90%,CODCr去除率達到85%,其處理效果比單獨使用光催化或SBR均顯著,保證了出水的達標排放。
三、結論
通過案例教學,使得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實現了雙向互動,這對于培養新世紀研究型專業人才有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盛永莉.正交試驗設計及其應用[J].濟南大學學報,1997,7(3):69-73.
篇3
關鍵詞:CDIO理論;工科類專業;畢業環節
中圖分類號:G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143-02
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各種能力的一個教學環節,作為工科學院畢業環節也是完善本科生工程實踐的重要教育過程。在當前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迅速擴張的形勢上,如何做好畢業環節,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強化中間管理顯得尤為重要,CDIO所包含的“構想—設計—實施—操作”4個過程[1],給出了我們清晰的指導工作。
一、目標的制定
高校畢業環節的培養目標是工科專業學生在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后所必須進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2]。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一環。通過工程設計或專題研究,綜合運用和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受到工程師(科技人員)的綜合訓練,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調查研究、查閱文件、撰寫論文或設計說明書、計算書及工程設計繪圖的能力。具有熟悉并掌握與工程建設有關的方針政策、標準規范;以培養工程師(科技人員)基本素質。
二、做好中間環節的設計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學校要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來約束實現這一目標,如畢業設計(論文)階段安排、學院畢業環節管理委員會的成立、進行校外畢業實習或設計的組織與安排等相關的執行政策與決定,作為二級學院要貫通上級部門政策同時理順系部與教師工作,做好整個畢業環節的設計。
(一)成立本院畢業環節相關組織領導小組
針對每一屆畢業環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管理規定,成立畢業環節相關組織領導小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小組、畢業設計(論文)督導組。其中領導小組參與組織、協調和指導全院畢業環節工作,決定畢業環節中重大事項;工作小組負責學院畢業環節具體工作管理,落實學校和學院有關畢業環節管理的規定和要求。督導組負責學院畢業環節質量把關,各階段提交資料的檢查、審核,向學院提出改進建議和意見。
(二)階段性工作的設計
為保證畢業環節各項工作有序進行,畢業環節階段性工作安排是非常必要的,從第七學期開始依據本院情況,安排各環節工作內容、組織方式、時間安排。內容包含選題—師生雙選—任務書下達—前期工作的布置—實習環節—畢業環節—校外實習有關事宜—優秀團隊的培育工作—評語答辯—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的評選等工作。
三、實施與操作
(一)制定相關畢業環節的管理規定
作為二級學院要完成本院或本系畢業設計(論文)任務,而且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做好中間環節的橋梁紐帶作用;制定相關畢業環節的管理規定尤為重要。如選題的方向與安排,不合格畢業設計(論文)規定、畢業生畢業環節實習管理的規定、畢業生畢業環節實驗室教室使用管理規定、畢業生在校外開展畢業環節管理規定、畢業設計(論文)學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評選的評定辦法、評定本科十佳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和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方法、培育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和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的決定、關于往屆畢業設計(論文)資料借閱管理的規定等等一系列的規定,嚴格執行,把控中間環節,保證畢業環節正常有序的進行。
(二)編制各專業方向性內容要求,規范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針對以往畢業設計(論文)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同專業同類型題目大小不等、完成的內容達不到題目的基本要求、同類型題目完成的內容程度不同、教師在任務書中給定的任務量不確定、相同類型題目不同指導教師完成的內容不同等等諸多問題出現,同時考慮到教師學有專長,不可能對本專業所有方向面面精通。根據以上情況,我院請各專業負責人針對各自專業的幾大方向,如環境工程的三個方向“水處理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設計”“施工組織設計”“道路橋梁設計”“巖土工程”“工程召投標與概預算”。指定各專業組織相關課程的授課教師參考專業指導委員會相關要求編寫各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規范性文本資料;編寫出相關方向需要完成的內容,以滿足本專業所有教師指導該方向畢業設計(論文)所需。一方面便于教師確定題目和編寫任務書;另一方面也給出學生必須完成的內容,便于教師的指導、檢查和評閱,這樣既保證了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也同時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完善。
(三)多方位培訓,提高指導教師工程水平
近年來高校科研任務加重,引進青年教師過于偏重學歷,而工程實踐性不足。本科生要求工程性設計類題目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完成某一個專業所有方向的設計,特別是工程設計類題目對于青年教師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道難關;聘請工程經驗豐富的高工進行整體的集中培訓,從各類工程工藝流程識圖、到制圖再到專業繪圖等幾大方面培訓;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到設計院進行學習工程設計與實際工程培訓。都是有效提高教師工程經驗的良好措施。
另一個方面,學院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座,如任務書規范性編寫,從完成內容、工程背景、參考文獻與專業規范工具書的有效應用、任務書時間段的合理安排等多個方面一一指導;如開題報告從研究內容、研究路線、研究方法應該如何指導。避免學生將研究性題目的開題報告寫成實驗藥品、研究路線寫成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研究目標相同、研究方法又寫成研究內容或者復制老師的原版任務書中的方程式等等很多雷同現象的發生。
(四)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優秀團隊的培育
為深化教學改革,激勵教師的主動指導作用和學生勤奮學習、勇于創新的自主學習精神,真正發揮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中的作用,特制定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培育管理辦法。對于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每屆培育院級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可以按照專業確定。具體產生由各專業老師申報、專家初評,最后由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后進行重點培育。對于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每屆培育院級團隊的數量不限,由各專業老師自由申報、專家初評,由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后進行重點培育中間檢查,最后學院單獨組織團隊答辯。每年上報校級的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數量從列入院培育的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中優選產生。在此過程中學院對院級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培育的給予相關的資金資助。
(五)做好中間環節的過程檢查與控制
畢業環節通常在第八學期進行,由于工程類專業校外進行畢業環節的人員增加,學生為了就業需要,實際上在外工作,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有不定數因素存在,而由于近年來的擴招,教師或實驗室無法滿足學生一人一座需求,另外一個方面由于專業不同,指導教師不同,學生重視程度不同,對待畢業環節的態度不同,導致學生提交的畢業設計內容深淺不一。所以中間環節的檢查很重要,學院從階段安排到前期文獻綜述或開題報告、中期環節檢查,不定期抽查,校外學生返校檢查,安排專門負責實踐環節的各系正副主任進行檢查,定期寫檢查工作匯報,學院從中發現問題,安排下一步工作,監督督促學生按照時間完成任務。保證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四、結論
本文應用CDIO“構想—設計—實施—操作”的理論,指導工科類畢業環節的“目標的制定—中間環節的設計—實施與操作”的工作,保障了畢業環節的有序進行與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電工學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 探究式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的電氣化和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要求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掌握越來越多的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知識和技能。非工科類電工學課程是非電類專業學生(貿、經、管、法、外語、人文、藝術、體育等)在校獲取電子信息知識的主要途徑,非工科類電工學教學面向眾多專業,學生受益面非常廣,教學改革關系到多個專業的人才培養。
一、研究背景
電工電子技術不斷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不斷擴充,同時,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的總學時數在不斷減少,非電類電工學教學學時也在相應減少,面對學時減少和內容膨脹,必須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長期以來,各院校非工科類專業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非電工科類專業教學內容基本相同。教學內容側重于使學生對電工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使非工科類專業學生很不適應。主要體現在:
首先,教學內容不合理,內容比較抽象枯燥。教學理論性太強,過渡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定理的掌握和理解,側重具體題目的計算分析,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
其次,是教學方法不妥。電工學教師都是長期從事非電類工科專業教學的。對非工科類的電工學教學無所適從,由于學生文理科均有,水平參差不齊。傳統的教學方法無疑對這類學生很不適應,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二、非工科類專業電工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針對目前大學教育大眾化的特點,我們針對理論教學環節進行改革。理論教學環節是非工科類電工學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在整個教學改革中應特別注重理論教學環節的改造。針對非工科類各專業(貿、經、管、法、外語、人文、藝術、體育等)的特點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非工科類專業電工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思路和具體實施方案。其內容為:
1.科學定位并制訂適合非工科類專業電工學教學的教學大綱。該課程的定位不同于非電工科類專業,它立足于電工學課程的基礎性、科普性和綜合性。著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融入適當有關電的基本知識,可以達到擴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其知識結構,提高其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為將來的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內容的優化。建立一種電工學教學和教材新的模式,提供一個更能靈活適應技術發展要求的電工學教學體系和框架,更好地適應非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教學內容覆蓋了電工及電子學科的主要內容,具體內容為電工基礎、電力系統、高電壓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電機、繼電接觸控制、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電子技術、嵌入式系統、單片機、開關電源、可編程邏輯器件、通信與網絡、光電與顯示、消費電子等章節。我們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了改革創新,以具體的技術專題為章節,對電工電子技術這一大學科進行概括。降低教學內容難度,拓展范圍,結合實際案例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較少的學時里就對電工技術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更好的體現電工學課程的基礎性、科普性和綜合性。
三、非工科類專業電工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1.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學內容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沒有權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學習的科學過程,用討論代替講述,用互動改變被動,用爭論取代提問,讓學生在快樂中主動學習。
2.將現代電子設計思想貫穿在非電類電工電子教學中,理論教學中,課堂講解內容涉及需要實驗演示電路時,調用事先建立EDA電路文件進行現場演示,提高講課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
3.適度使用多媒體課件,編制活潑、新穎的教學課件,寓教于樂。
篇5
關鍵詞:工科院校;藝術教學;教學管理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國內很多工科院校或綜合類大學都陸續開設了藝術類相關專業,如音樂表演方向、設計方向或傳媒方向的藝術專業。在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辦學過程中,往往與傳統藝術院校有很大的區別,從培養學生的職業定位、教育方法、就業去向都與傳統藝術院校有所不同。它有一定的辦學優勢,如可以從更廣闊的科學文化、綜合知識的平臺中吸取豐富的養分,并為己所用。也可以采用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式,在實踐中更傾向于科學性、工程性,并可以與藝術性的交叉上進行開拓與創新。但是往往如此優秀的一個背景平臺,在工科院校所開展的藝術類專業辦學中未能完全發揮其整體優勢,或者發揮的并不盡如人意。因此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教學導向性不明確,學生也未能很好的在學習中,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方向,畢業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缺少什么,又或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體現工科院校藝術生的創新價值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存在迷茫。因此對于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以及教學管理的定位、創新方法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存在的問題
與傳統藝術院校相比,工科院校所開設的藝術類專業大多都是新辦專業,學校的師資多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學管理的經驗相對不足。并且師資多為傳統藝術院校畢業,因此在辦學過程中,極易存在以下若干問題。
1.1忽略工科院校背景文化
工科院校在藝術類專業辦學中,容易大幅度參照傳統藝術院校的辦學宗旨。但是工科院校中卻不具備傳統藝術院校那樣的支撐背景與人文底蘊,因此工科院校的藝術辦學往往很難在學科交叉上與工科大平臺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格格不入等現象。久而久之,惡性循環,教師辦學也只是疲于應對各種教學常規、職業守則和教師職責等基本素質的開展而已。再者,部分工科院校開設專業類別不合理,有些院校開設純藝術學科,既沒自己的特點也拼不過傳統藝術院校純藝術,無法做到揚長避短。
1.2師資引進不合理
由于工科院校所開設的藝術專業應用性較強,而工科院校往往過于重視教師的學歷,招聘要求多為博士學位,而具備博士學位的藝術人才大多偏向理論方向,且缺少應用實踐環節的相關能力。無法勝任藝術專業辦學中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如三維藝術表現、數字化虛擬現實、材料工藝、計算機作曲等諸多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藝術課程。因此在辦學中很難在科學與藝術結合的這個層面上,體現工科背景的大好優勢,培養不出迎合市場需要的復合型藝術人才。
1.3教學忽略實踐
目前,國內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辦學體系尚不完善,由于課程內涵、目標不清,上課隨意性較大,因人設課,盲目隨意增減課程的現象還依然存在。辦學課程比較孤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缺少貫通銜接。教學過程往往忽略實踐,導致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普遍低下,然而面對這些辦學缺點,很多教師卻缺少客觀的全面認識。只是一味認為高校藝術辦學只是培養學生藝術理念與創意的搖籃,至于技術層面則是職業技術院校所培養的方向。而實踐則是學生在實際工作才需要進行訓練的。然后,這樣的認識完全忽視了實踐是創意轉化為現實的唯一途徑,若學生在大學里缺少實踐操作的常識,缺乏動手應用能力,那么走上社會會感到學非所用,不能迅速融入復雜的社會實踐中。
1.4缺少教學監督力度
工科院校開辦藝術類專業,在教學監督的模式上大多參照工科專業監督體系,即通過院、校兩級監督制度、學生評估制度來進行監督教學。其中在院校兩級監督中,工科院校往往會對督導人員的定位在教務處行政人員及老專家、老教授身上, 這套體系如用在工科專業上,無疑是經過多年反復實踐論證的必然結果。但用在藝術類專業上,往往失得其反。其中原因便是工科院校辦藝術專業,時間跨度短,藝術專業又是極需新鮮創意與思維更新較快的專業類別。老專家,老教授也許通過課堂秩序、氛圍上觀察,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可以對教學效果做出一定的判斷,但是在教學的知識結構方面,尤其是一些新型思維,新技術層面上難以做出全面的分析。因為藝術類專業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不斷迎合時尚,不斷根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對藝術做出新詮釋,時代節奏感頗快。再者,缺少教學監督力度還體現在藝術類辦學監督中,沒有一套完善優勝劣汰的監督機制。讓部分教師在工作中存在較大的安逸感且難以與時俱進。
2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管理的改進與創新
2.1明確專業設置
工科院校開辦藝術類專業,不能再走傳統藝術院校老套路,應密切結合工科院校的背景文化與整體氛圍,確立自己的專業設置,探索自己的辦學路線,爭取做到另辟溪徑。而不是一味模仿傳統藝術院校。同時需要牢記在工科院校辦藝術專業,其優勢是工科背景,劣勢也是工科背景。因此必須走出一條科學與藝術相互統一、共同發展的新路線。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應該充分利用院校整體優勢,創辦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例如建筑類工科院校可開設建筑設計、環境藝術等專業,機械類工科院校可開設工業造型、產品裝置等專業,信息工程類工科院校可以開設數碼動畫,虛擬現實、計算機作曲、新聞傳媒等專業。
2.2優化師資結構
師資問題一直是辦學中的重點,教育水平的高低實際上是師資實力的體現。優秀的學術與教學水平都是依靠師資素質而定。目前,國內工科院校開辦藝術類專業時間較短,教育水平與國外同類大學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利用好現有條件,采用多渠道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師資綜合實力。
1)在專業隊伍中挑選骨干教師進行重點培養。根據歷年教學成果、科研成果選拔一批優秀教師,通過重點培養,在專業素質的深度與廣度上進行全面提高。并通過他們進步帶動整個專業團隊形成更好的教學與科研氛圍,使整個學科建設在協作中謀求共同發展。
2)組織中青年教師出國學習或引進國外知名院校留學人才。在辦學中,部分應用型藝術專業知識體系更新較快,需要開闊新眼界,吸收新知識。這就需要組織一些有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出國接受培訓,從而充實自身專業素養,力爭做到與國際同步。同時也可以吸收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如工業設計、藝術設計、表演、電影等專業很多國外知名院校的教育地位有目共睹,這些留學人才因為有了一定留學經歷,在專業水平、藝術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對比國內藝術院校人才而言是有很大的優勢。
3)適當降低學歷要求,吸引業界人才任教。對于工科院校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藝術專業,不僅需要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知識份子同時也需要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業界成果的人才,如設計師、工程師等。因為他們長期接觸一線項目,對市場動態、行業標準、以及科研過程的種種方式方法,了如指掌,這正彌補了大多高校教學中缺少實踐指導方面的缺陷。同時也能加強藝術類教學與科研的統一,促進專業建設長足發展,合理豐富師資配置。專業教育不再是紙上談兵,專業建設合理融入業界人才會給院校提供更廣闊的科研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平臺。
2.3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工科院校藝術類辦學要體現自身特色,尤其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上,需要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一種應用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也能更好的讓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對未來走上社會參加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因此在專業教學中需要做到把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
1)提倡實踐能力的培養。工科院校藝術辦學,應用性較強。那么在課程設計中,需要避免封閉教學,應當使專業教育與社會項目、市場實踐緊密的結合。可以從任課教師實際科研項目中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也可以校企結合的形式提供學生到公司、企業中進行培訓,了解一線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及進行適當的培訓與操作。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也可以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專業水準與市場定位是否脫節。學生學習不再是通過教師的作業分數才能了解到自己學習水平,而是通過更廣闊的業界對比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讓學生真正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形式鍛煉專業能力,從根本上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學校與任課教師應當在課程設計中,適當考慮給學生按照專業類別進行相應的市場實踐。
2)提倡市場意識的培養。培養市場意識是讓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認識,使學生在壓力之下產生動力,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并知道在專業學習上需要實實在在的主攻哪些科目。提高學生的抗風險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基礎,預見市場發展的能力,及時拓展甚至轉換專業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等。這些對于應用性較強的藝術專業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由專業的特點所決定的,比如環境設計、工業設計,前幾年業界停留在手繪制圖的階段,但現在就必須掌握好計算機輔助才能進行設計。再比如游戲專業,前幾年只需要做到三維技術熟練就可以勝任工作崗位,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游戲在三維的基礎上,在向虛擬交互與現實技術過渡,那就需要業界人員改變舊觀點,學習新知識,適當進行專業轉變,否則就會被市場無情的淘汰。因此,在專業學習中,任課教師必須提倡學生對市場意識的培養。
3)加強合作研討與交流。在工科院校的藝術專業辦學中需要加強不同院校之間的研討交流。可以由學校組織,教師帶隊的形式,與知名院校進行專業文化交流。通過了解不同院校相同藝術專業的辦學模式、專業體系、知識結構,加強自身院校的學習與進步。既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讓學生多了解其它院校學生的學習方法。利用院校之間的合作研討與交流從而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并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4完善教學督導體系
目前,工科院校的藝術類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如果在教學的同時不注重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督與管理,就不能保證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根據社會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要,工科院校辦藝術類專業不但需要對教學不斷摸索,還需要不斷深化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1)合理強化教學督導組。首先,無論是深化教學,還是深化教學管理的督導體系,都需要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督導組。目前,大多工科院校的藝術類專業督導人員在選擇模式上都是參照工科院校共同的標準,即教務處行政人員或學院黨政領導干部與具有正高職稱的老專家、老教授等組成。這樣的組合在針對藝術類專業教學督導而言,存在一定的知識結構單一性。看似領導管理層與高職稱教師俱在,但在教學督導的過程中,這樣的團隊難以針對應用程度較高的藝術類專業進行準確的教學評判,原因有兩點:一是缺少青年教師,在這里筆者想說明的是本觀點并不意味青年教師教學經驗比老教師全面,而是想表明藝術類專業是一門不斷根據社會主流意識需要不斷更新與創新的學科類別,在理解新時尚元素或接受新信息、學習新技術的過程中,青年教師相對比老教師接受的信息量要大。因此在教學督導人員搭配的層面上,除了安排老教師作為教學督導人員以外,應適當補充部分青年教師來完善與強化教學督導力度,同時也提高對教學質量評判的準確性;二是缺少業內人士督導,高校辦學不僅是為了高校培養人才,也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在教學督導的過程中,如果全部選擇在校人員作為督導成員,那么這種督導的評判標準只局限于學校內部。教學的內容是否與實踐緊密結合,教出的學生是否能適應社會市場。這些答案如果等到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再來驗證那為時已晚。因此高校在督導人員的選擇上,可以適當考慮聘請一些業界人士配合學校共同督導教學,同時也會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得以發展。
2)引入優勝劣汰的機制。合理的教學督導體系除了設置督導人員以外,還需要在人才培養戰略中引入優勝劣汰機制,這也是國內教學督導機制的大勢所趨。對當今國家所大力提倡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種促進。因此,在藝術類專業辦學中引入優勝劣汰的機制,并據此建立一套開放性的課程管理標準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一門專業課程能否開設,不再由一個既定計劃做決定,而是由審定課程的督導組成員和選擇課程的學生來共同決定。同樣一門已開設多年的課程是否能繼續開設,也應遵循以上原則。督導組衡量課程的可行性主要是根據學科標準評判,而學生選擇課程的依據主要是依托社會適應性和現實的需求。 以上兩方面是決定一門藝術類專業課程是否可持續開設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同時引入該機制,可以不斷促進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教師所教知識只會讓學生更加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趙黎.藝術院校的教學管理[J].中國成人教育,2006(2).
[2] 沈之隆.中美高校藝術教育的比較[J].中國教育報,2003(8).
[3] 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M].山東畫板出版社,2007(7).
[4] 智效民,吳大猷.談通才教育[M].大學人文,2004(9).
篇6
在教學改革和在線教學的推動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此背景下,文章對翻轉課堂的教學內涵、特征及其相關的教學理論進行了探究。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根據工科工程設計類專業課程知識點較多,邏輯性不強,與工程實際聯系緊密的特點,將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學習與課后拓展三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之與教學情境相匹配,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翻轉課堂;在線教學;工程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6)06015105
工程設計類專業課程的突出特點是與工程實際聯系緊密,實踐性比較強。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工程設計類課程采用了“案例式”和“任務驅動”教學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生的課前準備仍顯不足;二是課堂講授之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三是教師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規劃和節奏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為解決工程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翻轉模式下,教師首先布置課前學習任務,并編寫
《課前學習指導書》指導學生完成課前任務。學生課前先自學基于教學目標和內容制作的教學視頻和其他教學資料,完成課前任務。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作業,解決疑難問題。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動得益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發展。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課件運動(OCW)開始,耶魯公開課、可汗學院微視頻、TED視頻、中國大學MOOC、國防科技大學的夢課平臺(國防科技大學在部隊內部網上自建的MOOC平臺)及各高校的自建平臺等大量優質網絡教學資源的涌現,為翻轉課堂的開展提供了資源支持,促進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
在工程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利用MOOC資源,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有效解決目前此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翻轉課堂的起源與特征
(一)翻轉課堂的起源
說起翻轉課堂的起源,不得不提19世紀初Sylvanus Thayer將軍在西點軍校的一個實驗:在上課前,教師為學生準備一些資料,讓學生利用這些資料對課堂講授的核心內容提前學習;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1]。但是,由于技術手段和相關資源的缺乏,Sylvanus Thayer的這種方式沒有引起社會和學者的過多關注。2000年,
在《經濟學教育雜志》上發表的兩篇文章中,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或“classroom flip”)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被提出[2]。但此時翻轉課堂的模式還是沒有被迅速傳播開,主要障礙就是學生課下可以利用的“視頻資源”較少。2004年,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一種偶然的情況下解決了視頻資源短缺的問題[3]。2007年,可汗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在線“可汗學院”,把他的講課視頻都放在了這個網站上。同年,美國的兩位高中化學老師Jon Bergman和Aaron Sams錄制視頻并上傳到網絡上,來為缺席的學生補課。學生回家觀看教學視頻,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然后回到課堂上完成作業,而教師則為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學生都很喜歡這種教學方式[4]。從此之后,翻轉課堂成為最熱門的教改話題,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青睞。另外,大量優質教學資源的涌現,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提供了資源上的支持,特別是開放教育資源(ORE)運動,如可汗學院微視頻、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件(OCW)、TED視頻、耶魯公開課、MOOC網絡資源、網易公開課等,這些資源對翻轉課堂的開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 翻轉課堂的特征
第一,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教師不在時,利用網絡通過教學視頻或其他教學資源在線學習,而在課堂上由專門教師組織研討、答疑解惑、組織考核。翻轉課堂是一種典型的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第二,學生的課前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簡單的課前預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前學習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課前學習任務,制作教學微視頻,編寫課前學習指導書,設置考查學生課前學習效果的一些測試。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前學習是有指導的學習,并不是盲目的自學。
第三,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從以往的“講師”轉變成了學生的“教練”,從“講臺上的圣人”轉變成學生“身邊的輔導者”。在翻轉課堂上,教師的表現雖然不那么凸顯了,但是教師的作用卻更加重要了[5]。
第四,積極學習的實現形式。讓學生自己對其學習負責,是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師經常強調的觀點。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教師設計的課前學習任務單和指導書的引導下,課前自己學習教學視頻或其他教學資源;課堂上單獨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學習成果,參與問題討論。此時教師的作用是聆聽對話,按需指導。這樣的學習形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一)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掌握學習”教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再造教學時空,實現傳統教學環節的翻轉,從而發揮班級授課制中學習者主體作用的一種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式。
“掌握學習”理論由本杰明?布魯姆首先提出。20世紀60年代布魯姆向傳統的所謂學生學習能力呈正態分布理論發起挑戰。布魯姆認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學條件、足夠的學習時間,學生的成績將不再是正態分布,絕大多數學生會掌握學習任務,獲得良好成績。他認為采用掌握學習法,有90%以上的學生能學好課程內容。
“掌握學習”法的教學設計首先需要教師設計單元教學目標,然后進行群體學習。在教授新課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先備知識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師通過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再對未達標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補償性的矯正學習。最后,再次進行形成性評價,目的是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看似完美的設計,在傳統課堂中卻難以實現。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時間和節奏進行學習,學生必須跟上班級群體的學習進度。而傳統課堂注重群體教學和目標檢測,缺少了個別化輔導矯正,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翻轉課堂的出現,使“掌握學習”得以真正的實現,同時與在線資源結合,可以實現翻轉課堂的一對一學習。翻轉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學生可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和資源,根據自己的情況把握學習進度。此外,在線答疑、討論及測試功能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所需的反饋和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課堂上教師再通過個別化輔導,協助學生矯正錯誤,達成教學目標。
(二) 建構主義理論
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理論在學習觀上認為,“學習不是一種刺激―反應現象,它需要自我調節,以及通過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結構”[6]。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況下借助其他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活動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更容易獲得個體的學習風格。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思想和理念。翻轉課堂教學法改變了師生傳統的觀念和角色,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體,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可以決定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進度及采用的學習方法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三)學習金字塔理論
“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國學者埃德爾?戴爾(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譯成“經驗之塔”。
“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課前在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單和指導書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課堂上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具體形式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多動手實踐和親身體驗,讓學生實實在在參與到小組學習活動中,使學習更高效。
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
工程設計類課程是工科學生非常重要的一類專業課。此類課程知識點較多,邏輯性不強,與工程實際聯系緊密。筆者的授課對象基礎扎實、求知欲強,具有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授課教室具備網絡硬件環境,學生可以在教室完成在線自主學習,利用網絡教學應用系統(SPOC系統)獲取教師的學習資源進行有效學習,能使用問答系統進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與協作,能在線測試,提交作業。
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學習與課后拓展三部分。結合這三部分,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并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情境與方法設計的目標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情境,人才培養目標從“知識為本”向“能力為本”轉變。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在“供暖工程”和“空調用制冷技術”兩門課中進行了實踐。
(一)課前自主學習設計
此環節的設計重點是課前任務設計,在進行課前任務設計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主要指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吸收式制冷》這一章時,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的循環理論、設備、系統設計、性能調節等內容,初步具備了制冷系統設計的能力,基本掌握了制冷系統運行調節中的問題分析方法。吸收式制冷系統與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區別。如果采用翻轉課堂,把一些基本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主要側重兩種制冷方式性能、應用情況的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所以這一部分內容嘗試采用翻轉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根據教學內容,同時要給出判斷標準和應對措施。課程實施過程中會在課前學習指導書中和課堂上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有目的地學習。
對學生學情進行分析,是設計課前任務的基礎。主要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軟件熟練程度、是否具備在線學習的軟硬件條件,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課前任務等方面。
做好了前期的分析,然后進行課前任務的設計。在進行課前任務設計時,主要遵循以下5個原則:(1)了解學生。主要了解學生想學什么、能學什么;(2)激發興趣。所設計的課前任務學生有興趣去做;(3)挑戰自我。課前任務要有層次、有挑戰性,并且挑戰與獎勵掛鉤;(4)聯系課堂。課前任務設計要與課堂內容相關聯;(5)允許犯錯。學生存在的問題是課堂所要解決的重點,要允許學生犯錯。課前任務的形式主要采用了觀看微課視頻并提出問題、研讀教材、閱讀文獻、熟悉規范、整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完成測試、自我評價等。
為了讓學生完成課前任務,需要精心準備教學資源。所采用的教學資源以教師錄制的微視頻為主,另外輔以工程設計案例、flas、數字化的教材和參考書、相關規范標準、相關期刊文獻、常用軟件等。
另外,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與傳統課堂預習的最大差別就是,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前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前學習指導書。
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及時收集、整理學生的反饋信息。授課過程中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表、網上互動問答、課前學習自測等形式考察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一般在上課前一天整理好反饋資料,以便優化第二天的課堂內容。
(二)課堂教學設計
在課堂上,教師對整理的問題進行講解,學生做案例。學生在做案例的過程中提出難點和質疑,通過相互協作解決難題。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上采取了測試、問題講解、小組研討、成果展示、教師點評和回顧總結的組織形式。從課后的調查問卷可以看出,95%的學生認為課堂組織形式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起到知識深化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三)課后拓展設計
為使學習更加深入,需要課后進行延伸拓展課堂。學生可以進行課堂反思、自測、課外拓展閱讀、開始新項目或者開展更多深入的研究。本課程采用案例設計、專題報告及拓展閱讀的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結語
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職能也發生了轉變,不再是演完劇本的演員,而是指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導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點是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準備拓展性的學習資源,充分掌握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設計科學高效的課堂學習形式,同時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參考文獻:
[1] Ramsey M. 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EB/OL].http:///blog/flipped-classroom-room-ramsey-musallam, 2012-02-04.
[2]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3]官芹芳.可汗學院翻轉課堂[J].上海教育,2012(17):27.
[4]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9-10.
[5]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篇7
關鍵詞:工程學科;獨立實踐課程;考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7-00-01
當前不少工科高校都開辦了工程類專業,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著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也設置了一系列與社會應用相關的獨立實踐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何在這些獨立實踐課程考核中更為有效地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檢驗學生的知識運用和延伸能力、創新能力還缺少針對性的辦法,本文嘗試構建這樣一種評估體系,以提高工程類專業獨立實踐環節的培養質量。
一、現行工程類專業獨立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現有高校就業考評政策的指引下,工程類專業的實踐課程也不可避免地以結業考核為目的,僅強調了設計任務的最終成果是否完成,忽視了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效果、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類考核方式的形成與獨立實踐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獨立實踐課程受時間、經費和安全因素限制,難以與項目實際近距離接觸。大多數工程類獨立實踐課程均會結合實際項目給學生下達設計任務,大部分設計對象位于校園外,校方出于安全和經費限制的考慮,往往對這類外出實踐活動要求較為嚴格,因此,學生對設計對象的了解通過書面資料獲取,或者通過視頻、仿真資料了解,缺少直觀認識。
(二)學生對實踐課程的學習態度存在問題,普遍把其當成作業看待。現有輕過程重結果的考核模式使得更多的學生把實踐課程當做普通作業,只需提交上去就能完成考核,從而產生“輕視”實踐課程的學習態度。
(三)理論與實踐能力均強的“雙師”型任課教師缺乏。鑒于工程類專業的應用性較強,承擔獨立實踐課程的教師既需要掌握相關理論課程,又需要對實踐環節非常熟悉,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解答學生的疑問,從而提高實踐環節的培養質量。
二、工程類專業獨立實踐課程新型評價體系結構
結合前文分析的現有考核問題,設計出如下圖所示的實踐課程考核體系,從四個大的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實踐課程,并將成果審查答辯環節引入獨立實踐課程的考核,從問與答的交流中了解學生對實踐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1-4]。
三、工程類專業實踐課程考核模式改革建議
為了使得上述專業實踐課程考核體系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做好以下配套改革:
(一)改革考核理念,扭轉教與學觀念,提升對實踐課程的認識。實踐課程的考核應突出其三大目標,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養;二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搜集文獻、解決問題[4]。三是評測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
對照上述目標,交通工程專業的實踐課程考核改革首先應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實踐環節學生獨立思考、搜集文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其次,實踐課程的考核應從重結果向重過程、重學習效果方面轉化。
(二)優化各獨立實踐課程與相關理論課程的時間安排,為獨立實踐課程教學提供固定場地和時段,以實現集中輔導與個人引導相結合的靈活教學手段,也有利于中期過程監控。
(三)獨立實踐課程的考核可以分時段與輪次,建立課程階段性考查――含教學單元考查、項目任務教學考查、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相結合的全過程考核體系[5-6]。
(四)獨立實踐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豐富實踐環節教學實例,完善教學手段。
能否運用符合工程行業發展和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提供有針對性、科學的教學實例,是教師能否勝任實踐教學的關鍵。任課教師除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外,還應設法了解工程類學科的課程體系、社會需求或相關應用技術基礎,積極參與科技服務社會的咨詢任務,在此基礎上,搜集教學素材、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交流。
四、小結
本文提出的實踐課程評級體系是作者從教多年來的思索和總結,所提出的與實踐課程考核配套的教學改革建議涵蓋了學校、社會、教師、學生四個方面應作出的努力和改變,在各門實踐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應積極探索具體課程考核的多樣化方式和現代化手段,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以使工程類本科專業的課程考核更好地反映時代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浩鈺.設計類課程多元化考核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06):105-106.
[2]簡曉春,葉勇.工科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6,(5):107-110.
[3]陳棣沭,韓睛.中美大學課程考核方法之比較分析[J].教育與現代化,No.2,2010,(6):91-96。
[4]黃亞紅,曹弋.對當前大學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No.2,2007,(02):67-68.
[5]邵進,呂浩雪.大學課程考試的功能、形式及改革芻議[J].江蘇高教,2001(6).
篇8
關鍵詞:秘書學;《現代漢語》;情境教學
黑龍江工業學院(原雞西大學)自2013年升本以來,經過四年多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理工科專業為主、文理協同發展、本專科結合的辦學模式。為適應國家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高校發展理念,黑龍江工業學院在結合雞西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的同時,加大應用型、實踐型專業的建設,強調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在以上的大背景下,黑龍江工業學院人文學科專業建O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著“求生存、圖發展”的嚴峻發展形勢。不可否認的是,在強調應用性的前提下,人文學科有其先天的不足。首先,我國現階段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高生產力水平,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仍然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在提高生產力水平、擴大內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理工類專業具有先天優勢,而人文學科則在產生直接生產力方面存在天然劣勢和專業限制。其次。相對于理工類專業,人文學科專業對高精尖的要求較低,強調記憶的內容遠遠大于理解的內容,死記硬背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特點,因此,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理工科相對于人文科是高層次的腦力勞動,其產生的社會價值遠大于人文學科,因此,具體到個人收入水平上,理工類專業的收入遠遠高于人文學科收入。面對現在高房價、高收入的現實,學生在專業選擇上,選擇理工類專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作為以理工類學科為主的本科院校,黑龍江工業學院的人文學科發展面臨必須轉型的局面,加大應用型人文學科專業建設,成為人文學科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
《現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一直以來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和秘書學專業的必修課程。《現代漢語》課程體系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文字和修辭等幾個部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是三門語言類基礎課程。現代漢語作為語言類專業課的“橋頭堡”,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進入高校所必修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現代漢語教學方面已經成熟,在教材選用上也已經固定化,北方高校多采用黃廖本,而南方高校多采用張斌本和邵敬敏本,但課程體系基本一致,都側重于語音、詞匯、語法的精耕細作,而文字和修辭部分略講或讓學生自學。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現代漢語又加入了語義學和語用學方面的知識,但仍然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一般為兩學期課,每周為四學時,總計在140學時左右,是比較漫長的教學過程。
但考慮到秘書學專業不同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代漢語的教學不能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和教學方法,而是應該從秘書學專業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調整現代漢語教學方式。由于秘書學專業需要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基礎課,如中國秘書史、秘書學概論、秘書實務等,因此,現代漢語課程的課程量不可避免地被壓縮,課時量的減少,將直接決定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從精耕細作轉為短小精悍。從課時設置方面,可以考慮兩學期每周兩學時或一學期每周四學時,總共72學時;在教材的選擇上,建議采取帶有“簡明教程”“基礎教程”“概論”等字樣的專業教材;在現代漢語各個內容講授上,建議采取“語音詞匯語法精講、語義語用略講、文字修辭不講自學”的“三講、兩略、兩不講”的策略,而不講的內容可以在選修課程中適當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能使學生重視現代漢語課,也能使學生從漢語言文學課程中解脫出來,以應對秘書學專業基礎課程與實訓課程,在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中尋求均衡發展和雙向提高。
篇9
關鍵詞: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就業能力
作者簡介:韋振中(1965-),男,壯族,廣西田東人,廣西科技大學理學院,副教授;劉浩(1973-),男,湖南永州人,廣西科技大學理學院,副教授。(廣西 柳州 54055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2JGB18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2-0159-02
一、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學生就業現狀
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數學類專業畢業生以就業為主,以廣西科技大學理學院辦學時間較長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為例,通過對在校生及歷屆畢業生的統計調查,只有11.3%的學生有考研意向,且這些學生中最終通過考試實現升學的只占學生總數的2%左右,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均面臨如何順利實現就業的問題。近幾年來,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在全校各本科專業中排名靠后,且呈逐年下降之勢。畢業生初次就業所從事行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人數占已就業人數的20.3%,79.7%的畢業生從事的工種為生產企業生產線上的工人、銷售企業中的銷售人員及證券公司中的客戶代表,就業質量偏差,學生就業狀況不管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令人感到擔憂。
二、影響地方院校數學類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造成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低、就業質量差的狀況,除了受數學類專業招生規模擴大,生源質量下滑,社會對數學類人才缺乏了解等客觀因素影響之外,從人才培養的整個環節來看,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方案與地方工科院校學生的實際不符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不斷上升,地方工科院校生源總體質量在下滑,而且錄取數學類專業的學生大多是非第一專業志愿,甚至相當部分是出檔后服從專業調劑的生源,生源中復讀生比重大。因此,學生入學后專業認同感很低,大多缺乏繼續升學的動力,畢業后絕大多數學生選擇直接就業。而有些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數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大多照搬或參照重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很少能考慮到上述實際情況,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不能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的實際需求。具體表現在:
(1)在課程設計中重理論、輕應用。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過度強調專業的理論基礎,設置了大量的理論課程,以強調理論知識的深度,雖然學生的理論基礎得到了加強,但實用技能差,沒有掌握就業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很難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另外,由于學生基礎差,多數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感到力不從心,漸漸失去了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勢必會影響到專業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就業率。
(2)專業方向的設置單一。數學與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數學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預測了將來社會需求的五類數學人才分別為:專職數學研究人員、高等教育的數學教師、交叉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以數學和計算機為主要工具的國民經濟各領域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數學教師。在這五類數學人才中,第四類人才主要來源于本科院校,學生要順利實現就業,除了掌握數學與計算機知識外,還要了解行業的知識;第五類人才大多來源于本科院校中的師范院校,但近年來,各地對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數學教師的錄用均采取了公開招考的方式,地方工科院校的數學類專業學生如果加強師范技能訓練,也可在就業上與師范院校畢業生展開競爭。故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必要按學生就業相對集中的行業劃分幾個專業方向,根據學生就業意向介紹必要的行業知識,加強專業知識的深度,提高專業技能,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但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院校在專業方向設置上較為單一,學生在就業時面臨的選擇面較小。
(3)實踐教學從思想上得不到重視,從條件上得不到保障。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每一個實踐環節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團隊精神,這是學生就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由于數學類專業的特殊性,長期以來實踐教學環節得不到重視。具體表現為:
1)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學時少,只安排驗證性的實驗教學環節,忽視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課程設計。
2)畢業實習環節中,多數學校采取了分散實習的方式甚至取消實習環節,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3)缺乏既有深厚的數學和計算機基礎,又熟悉信息科學技術,且具有數學應用行業人才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引進的難度也較大。
4)沒有建立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機構,從人力、物力上保證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
2.學生沒有做好就業前的準備
大學學習生涯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就業準備的過程,包括專業知識的儲備、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然而在數學類專業的畢業生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是部分學生直到畢業時仍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二是對于用人單位提供的職位,又常感到達不到入職條件。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一份完整的職業規劃,為自己將來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學生在大學期間應客觀地審視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特長等,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做好職業規劃,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為順利實現就業創造條件。
三、提高地方院校數學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在地方工科院校中,要提高數學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在人才培養環節上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有效地解決影響和制約學生就業的各種因素;在學生就業教育方面,應引導學生做好就業前的準備,為將來入職創造條件。
1.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上以就業為導向
根據地方工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地方經濟建設所需的應用性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具體措施為:
(1)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進行分流培養。通過調查,了解當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結合近幾年畢業生的走向,確定2~3個培養方向,在一、二年級強化專業基礎訓練,三、四年級按專業方向進行分流培養,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加強專業知識的深度,提高專業技能,避免學生學無所長。
(2)在課堂體系的構建上要重視應用。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理論課程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主要考慮培養學生能力和后繼課程學習的需要,適當減少理論課程,降低理論深度,增加應用性課程比例,以加強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2.在教學上重視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就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非專業素質能力和求職能力三個方面。而專業能力是核心能力,是學生掌握本專業、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作中的能力。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必須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一目標可通過下列途徑來實現。
(1)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來源于生產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了解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實際中有什么用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除了要從教學學時上對實踐教學環節給予保障外,還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學的效果。首先,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上要選擇來源于生產實際的課題;其次,可將畢業設計(論文)與畢業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畢業實習、社會實踐活動中結合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選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實際工作中給予檢驗;最后,學生工作部門與專業教研室要積極引導,形成指導團隊,有序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
(3)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加強校企合作是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培養應用性人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另一個途徑。一方面,企業有大批來自生產第一線,實踐能力強的技術人員,可以解決當前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師資這一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企業比學校更了解市場的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能及時調整辦學思路、培養目標。
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是實行“訂單式辦學”,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由校方負責組織實施通識教育及專業理論基礎模塊的教學,由企業提供實踐教學的場所及指導教師,學生畢業后直接向企業輸送。二是實行“雙軌式辦學”,學校按自己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培養,在二、三年級由學生與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由企業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培訓,并把學生分配到各個項目組,由專人負責指導,通過這個過程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為企業進行人才儲備。三是與用人單位或社會培訓機構合作,實行“3+1”的人才培養模式,前三年學生在校內學習,最后一年到用人單位或社會培訓機構進行就業前培訓,然后到用人單位進行畢業實習,并在實習過程中完成畢業論文。總之,加強校企合作,發揮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工作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接觸到實際工作,提前獲得實際工作經驗,以增強就業競爭力。
3.實行就業導師制,對學生大學生涯進行全程的就業指導
就業導師制是指通過專業教師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進行全程的就業指導,其目的在于彌補課堂教學環節中大學生基本能力和素質培養方面的不足。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訓練,獲得創新科學素質的培養,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個性,并為未來的創業和就業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基礎。
就業導師從學生入學到畢業,負責對學生進行全程的就業指導。對于一年級學生,導師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特長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并做好職業規劃;對于二、三年級學生,幫助學生了解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的準入條件并通過自身努力達到入職條件,挖掘學生潛能,使其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技能、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得以提高,從而提高其就業競爭能力;對于四年級學生,幫助和指導學生收集用人信息,準備應聘材料,掌握應聘技巧。
四、結束語
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數學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在人才培養的每一環節就要重視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通過各種途徑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積累實際工作經驗;要通過實行就業導師制,幫助學生完成職業規劃,創造入職條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使其順利實現就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數學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5,(3):1-3.
篇10
[關鍵詞]工科高職院校;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
1995年8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討會上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解釋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屬于高中階段教育基礎上進行的一類專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培養目標是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層次實用人才。這類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將已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變成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管理和運作工作。這類人才一般稱之為高級職業技術人才”。文獻[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職高專培養的人才應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對專業知識及其邊緣科學應有很好地掌握,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并為企業提供及時切實的服務。筆者在此就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的教學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狀況及分析
(一)會計教學的依托背景
會計屬于經濟管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其應用性較強,與經濟的聯系非常密切。通常會計學在財經類院校或是文理兼收的綜合性大學設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工科院校也逐步開設了管理類學科。前者的學科設置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由此而形成的獨特校園文化;前者的師資力量,科研成果,教學水平包括招收的學生水平對于后者來講都是無可比擬的。后者的重點則更多放在工科課程上,校園文化也更偏重于工科。
(二)會計教學的目的
會計教學的對象是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而不是會計本專業學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兩者的教學目的卻沒有明顯的區別,不明確。這樣一來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感覺課程難度大,不宜接受,跟不上進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會計教學的內容
不同的會計教材其教學內容不盡相同,從整體上講并不規范。有的介紹從會計發展史開始,包括總論,企業會計準則到會計六要素的核算,最后講解會計三大報表;有的則加入了會計核算程序,財務報告分析以及會計工作的組織及管理,從內容上講參差不齊,須加以規范。[2]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重點放在講授會計分錄的編制及會計處理程序上,而忽視了對會計三大報表分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我們的教學對象是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
(四)會計教學的方式方法
傳統的會計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一方面學生感覺課程的學習難度大,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低。教師課堂上的講授也更偏重于理論的介紹,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雖然教給學生相關的會計知識,卻忽視了對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提上議事日程。同時,現在不少學校仍然是“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沒有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在教學質量與效果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五)會計教學的師資力量
在工科高職院校這個大背景下,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通常具有較為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卻缺乏非常重要的實踐經驗。與財經類院校的教師相比,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這一現象的最終結果必然會影響到會計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缺乏相關的工科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所教專業與學校特色相結合。
二、改善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狀況的幾點建議
(一)依托工科背景,發展特色教學
工科高職院校開設的管理類專業與財經類院校開設此類專業相比有其必然的劣勢。無論從教學設備還是教學方式方法上講都難以超越財經類院校。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應當揚長避短,發揮自我優勢,發展工管結合的特色教學。例如,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開設有相關的機械制圖、工程材料等課程,而財經類院校則不涉及此類課程。這樣一來,工科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工業企業的營銷方面就掌握了財經類院校學生所不具備的相關工科知識,從而擁有了知識,具備了較強的競爭能力。
(二)明確教學目的,培養專業人才
教學目的不明確直接導致會計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下降。事實上,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的與會計本專業學生的教學目的并不相同。會計本專業學生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能夠熟練掌握會計理論和實踐知識,能夠熟練運用財務軟件對實際生活中發生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1]而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將來不一定從事具體的會計工作,但卻要用到相關的會計知識去輔助他們的本專業,他們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所以,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教學的目的必然與會計本專業學生的教學目的不相同。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會計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能夠對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
(三)調整教學內容,適應專業需要
教學內容應隨著教學對象的不同而進行相應調整。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并非會計本專業學生,他們學習會計知識更多是為了運用相關知識幫助其本專業。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筆者認為應有針對性地講解會計知識,把重點放在更多的知識點上,以求讓學生更廣泛地了解有關會計的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而不必針對某一點會計知識求精求深。[2]教材應盡量使用高職高專類教材,還應考慮到所學對象是否是所教課程的本專業學生。同時筆者認為,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涉及會計知識內容的多少參考教學大綱可以適當變換教學內容的相關順序,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大理論聯系實際的力度。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教授法,我們更應該加大其他教學方法的使用頻率,比如問題式教學法、參與討論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講練結合式教學法和體驗實踐式教學法等等[3],改變過去學生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把被動性的課堂教學變成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學習的新模式。在教學方式上,鼓勵使用多媒體課件,建立專門的實驗室并加大實驗力度,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同時,理論教學周應相對縮減,增加實踐教學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五)提高教師素質,創建優質教學
會計是一門應用型學科,突出課程的實踐性和技能性。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一方面應該擁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應該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加強理論修養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專業素質的提高。教師可以參加職業技術的認定努力使自己成為“雙師型”人才[4]。在工科高職院校的大背景下,教師也應該適當學習一些工科知識,與自己的本專業知識相結合,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突出工科高職院校管理專業的特色,創建優質教學。
以上是筆者對工科高職院校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幾點思考,希望本文能對工科高職院校從事會計工作的教師有所幫助。在工科高職院校的大背景下,管理專業的課程究竟應該如何去發展和定位,還有待于有志之士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 郭長平 歐陽琴 張輝 周維.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的研究[J].職成教育網,2007.
[2] 田平 林輝山 劉堰兵.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