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學化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1:1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科大學化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以校園為主陣地,以學生為主體,以娛樂其身心、潛移其品性、陶冶其情操、塑造其靈魂為主要目標,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涵蓋了思想道德教育類、學術科技類、體育競技類、文化藝術類以及與各學校優勢特色相結合的品牌類等五大類活動,并且每一類活動包含了很多子活動,幾乎覆蓋了素質教育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僅思想道德教育類活動就包括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學風建設活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以及政治理論教育活動等多種內容。校園文化活動同樣有很多不同的舉辦形式,例如講座、圖文展、運動會、科技競賽、文藝晚會、素質拓展訓練、志愿服務等。這些舉辦形式能夠全面的滿足大學生的個性發揮和才華施展,并且在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之后,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已經集廣泛性、教育性、創新性、娛樂性、自主性、實踐性、情感性于一體,成為了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校園文化活動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能力提升的新途徑
新形勢新背景下,我們應當不斷拓寬和發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能力的提升途徑,而校園文化活動以其鮮明的特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媒介。對此,我們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結合成都理工大學所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探究校園文化活動視域下理工科大學生人文能力提升的途徑,以理工科大學生德育、智育、體育以及美育為重點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載體創新有利于提高其道德評判和道德踐行能力所謂道德評判能力和道德踐行能力,是指人是否能用最合理的評判標準對事物的好壞做出分辨,并在此基礎上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志在2010年舉辦的全國教育工作者會議上也曾著重提到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但在當下各大高校,有關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依然停留在面對面授課,單項灌輸以及簡單說教的“顯性教育”上,而這種方法已經越來越不被大學生所接受。尤其是對理工科大學生來說,枯燥乏味的理論說教只會增加其反感抵觸情緒,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載體來創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徑。校園文化活動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則能用很受大學生歡迎和接納的方式來傳播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其能夠以生動的表現形式來表達枯燥的理論,以真實影像來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的競賽來傳達積極向上的精神,等等。以該學校為例,其舉辦了多種多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例如以建國60周年為主題的團日活動、以“書香沁園,靜以修身;低碳生活,儉以養德”為理念的讀書節、以當下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為主要線索的道德類圖文展;等等。這些活動寓意深厚,生動明朗,易于理解并極具與時俱進的教育性,這一系列特點都表明,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完全符合我們所需要的載體的全部要求,它可以讓大學生在參與和組織的過程中,以輕松和愉悅的狀態無意識的學習到很多正面的精神,達到在思想上不斷認識領悟,并將其逐漸落實到日常行為上這一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二)學術科技類活動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其創新能力航空工程的先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馮•卡門教授曾說:“科學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師創造未有的世界。”而理工科類大學大多以培養卓越的工程生為辦學目標,所以,對理工科學子來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推陳出新的將理論知識轉換為高科技的產物,才能創造未有的世界。而培養理工科大學生優良的創新能力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即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培養大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引導大學生有意識的積累和夯實基礎知識。從這三點可以總結出,所有措施的根本出發點即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學術科技類活動具備了超越其他專業知識教育途徑的自主性能,因為并不受集體因素、傳統因素以及經濟效益因素等的過多制約,使其從活動理念到活動內容再到舉辦形式,都可以讓大學生的創新思想有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從而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熱情,調動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使活動充滿濃烈的創新色彩,讓大學生在一次次的參與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例如該學校每學年舉辦的學生課外科技立項活動,已經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現學生創新思想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學生歡迎的平臺,其以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提升學生科技創新素養為目標,從活動籌備到活動實施再到活動總結等,都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和最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使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體育競技類活動的實踐性有利于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理工科大學男女比例的特殊性,使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體育競技活動成為了理工科大學生參加最多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有著濃厚的實踐性,同時蘊含了公平的競爭意識,這使其可以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參加體育競技活動可以調節學生的心情,有助于學生發泄不良情緒,而通過很多研究表明,適當的發泄能有效的緩解大學生焦慮、悲傷等心理狀況;另一方面,這種實踐性強的集體活動可以很好的提供給學生彼此之間交往的機會,同時營造輕松的娛樂氛圍和良性的競爭環境,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中,學生會逐漸打開心扉,變得樂觀開朗,經常保持良好的狀態;再次,在體育競技活動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難和障礙,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自己的內心,如緊張、害怕、挫敗等心理,通過經常參加體育競技活動能使學生直面這些困難,從而擴大學生的心理承受空間,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該學校經常參加體育競技活動的學生(如足球隊、籃球隊、田徑隊的隊員),普遍比其他學生更加堅強和樂觀一些,并且敢于拼搏,心理承受能力很強,很少存在焦慮、脆弱、懼怕等心理亞健康狀況。
(四)文化藝術類活動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曾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因此,對于長期以理性角度來思考問題而缺乏感性情懷,致使審美鑒賞能力相對薄弱的理工科大學生來說,其審美教育應該從加強其情感教育入手。不言而喻,文化藝術類活動建立在高雅的藝術基礎之上,而高雅的藝術是藝術家們通過對生活、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通徹感悟,融入自己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情感,從而形成的能震撼人心和引發人共鳴的藝術作品。它是人類對社會和自然最深刻的認識的表達和最真摯的情感的抒發,并且它極具觀賞性和體驗性。文化藝術類活動能將高雅的藝術和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很好的融合起來,使大學生在參加此類活動時,能對藝術家所想表達的意義進行思考分析,凈化自己的心靈,拓寬自己的視野,更加全面的優化自身的知識體系,更有深度的理解美的含義,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如該校每學年舉辦的“傲雪爭輝”系列文藝晚會,其每一年都會賦予晚會不同的文化主題(如動漫時代、喜迎十等)。晚會將感彩濃烈的文化主題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巧妙的結合,各主創人員在節目的選材、音視頻的制作、舞美背景的設計以及演員的培訓等方面都會查閱大量的資料,并從中挑選優秀的作品作為素材,在此基礎上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將這些情感和思想傳達給演員,進而去感染觀眾。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主創人員還是演員或者觀眾,都能積累大量的知識,增加情感體驗的次數,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
篇2
關鍵詞: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009-02
華南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被譽為中國“南方工科大學的一面旗幟”。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華南理工大學成為以工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目前,學校共設有25個學院?;瘜W與化工學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學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特點
綜合性大學往往多學科并存,但理工科與文科學院科研管理的側重點不盡相同,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的特點為:
1.滿足教師對科研經費、設備、實驗用房的需求,是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的重點。理工科學院教師需要大量的儀器設備、實驗藥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在此基礎上才能得出可靠的實驗數據,因此理工科學院往往經費需求較大,科研周期較長。經費不足、設備不完善、不能提供足夠的實驗室,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是理工科學院普遍存在的問題。
2.平衡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是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的難點。理工科學院一般要承擔學?;A課的教學工作,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承擔了此項繁重的教學任務,這些教學教師因長時間脫離科研工作,對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調動教學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也是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的重點。
3.促進理、工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未來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的焦點。學科發展以科研提升為內在動力??蒲心芰Φ脑鰪姡菍W科發展的第一促進力,第一推動力。但往往是,理科和工科二者之間較為封閉,缺少溝通、孤軍奮戰,難以團結起來申報重大課題,造成科研資源極大的浪費。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是2008年順應學校學科調整的需要,將化工與能源學院和化學科學學院合并,更名為化學與化工學院。相比起來,學院科研管理應更注重化學與化工這兩個優勢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集合兩個學科的優秀科研力量爭取重大項目。
二、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現狀分析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設立了科技處或科研處,負責全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并在每個學院設立了主管科研的副院長,也配備了專職或兼職的科研秘書。但仍會存在著科研管理觀念落后、管理缺乏特色、管理相對封閉、管理質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等問題。
1.科研管理觀念落后。片面認為科研管理是學??蒲泄芾聿块T的主要工作,學院只需配合、協作。靜態管理、事務性工作是學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內容,把做好承上啟下、上傳下達、按章辦事作為衡量學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標準。學??萍继庍^多地拘泥于學??蒲惺聞招怨ぷ鳎蛔⒅厥帐瞻l發。
2.科研管理缺乏特色。每個學院都有各自的學科特點,理科類學院注重基礎,工科類學院以應用見長?;A性研究不進行,科研沒有后勁,應用性研究開展不了太長時間;應用性研究是基礎研究的“試金石”,有了它,基礎研究才會一一被驗證。照搬學校規章制度,而沒有結合學院學科特點加以靈活運用,這樣很難讓科研管理上一個新臺階。
3.科研管理相對封閉,與外界聯系松散??萍汲晒D化為生產力,才能體現出科研工作的價值。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僅需要學校,更加需要學院的重視。構建產學研互動平臺,加強與其他院校的聯系。學校科技處人員有限,無法全面、持續地開展為企業和其他院校“牽線搭橋”,加強雙方的合作。
4.科研管理質量不高。隨著國家對科技投入的加大,高??蒲泄ぷ魅〉昧伺畈陌l展,科研數量和經費額度不斷增加,但高校科研管理人員的規模并沒有得到相應擴充。甚至于許多二級學院管理人員編制有限,無法設置專職科研秘書,學院科研秘書往往身兼數職,工作多而雜,造成其精力分散,無法全面、深入、科學、系統地進行科研管理工作,無暇進行科研創新管理,嚴重影響科研管理質量。
5.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各自為政是高校的普遍現象,個別教師滿足于承擔小項目,不能進行有效的整合。針對973、863或國家支撐等重大項目,很多二級學院很難做到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學校科技工作不只是在數量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質量上取勝,積極做好導演角色,變教師個體自由申請各類科研項目為以國家各類科技計劃為主導,有效組織和整合力量,聯合策劃和申報重大項目、重大成果,在高級別科研項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獲獎方面有所突破。
6.科研獎勵、考核過于強調結果。目前高校科研獎勵、考核過于強調結果,而不問過程。不能只以論文數量、項目數和經費數等作為獎勵或考核的依據。在理工科領域里,還應適當關心論文的質量、引用次數、成果的利用率、成果的轉化效益等。很多高校單純地以JCR分區表作為考核或獎勵的標準,以論文見長的理科,如化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都位列JCR一區。而注重應用的工科,如化工,其學科內的頂級期刊“AICHE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只能在JCR二區內找到蹤影,這種考核和獎勵結果,會在一定程度上抹煞教師的科研積級性。
三、完善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議
針對目前理工科學院科研管理現狀、科研管理特點,及目前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績,對理工科學院的科研管理特提出如下建議。
1.樹立服務意識,以人為本。服務是管理的基礎,只有做好服務,才能談得上管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較為繁瑣,管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熱情的服務意識、甘做人梯的奉獻精神,才能為教師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廣大的教師是高??蒲谢顒拥年P鍵要素。以人為本,以教師為中心,著眼于教師的發展,為教師提供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千方百計挖掘教師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
2.創新科研管理服務,由被動變主動。學校科技處對科研管理由“事無巨細”變為“抓大放小”,從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從全局出發,側重于制定科研政策、宏觀戰略性研究,提高學校的整體科研管理水平,爭取更多的科技資源。學院方面,則由過去那種“坐、等、靠”的被動服務,轉變為積極參與其中。
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科研激勵政策??蒲屑钍桥囵B人才的重要手段,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資源。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勵政策不僅能發揮現在教師的無限能量,還有利于引進人才。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領導充分注意到科研激勵的重要性,制定了《華南理工大學教學、科研與學科建設獎勵辦法(試行,修訂)》。學校對教師獲獎成果、公開、重大科研項目、授權專利、科研基地獲批等項目的獎勵作了詳盡的規定??蒲歇剟顦藴室矊覄撔赂摺?/p>
4.加強與外界溝通,搭建產學研橋梁。理工科學院應主動走出“象牙塔”,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增強產學研合作意識,充分認識和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積極開拓與企業的合作機會,與企業、院校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組織相關領域教師定期下基層,這樣不僅能夠利用高校高水平設備,高水平智力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還能幫助學院教師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5.集中學科優勢力量,做好重大項目的組織和管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高校的科研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特別是重大項目的組織和管理方面,各個高校都在搶占這一重要資源。學校在重大項目的管理上應建立長效機制。改變以往等指南出來才組織撰寫申請的被動局面。組織相關學院,提前布局,從編寫指南開始,提前規劃。集中優勢力量,強強聯合。學院方面,站在學院的層面統籌考慮,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加強信息反饋和交流,做好前期動員和部署工作。打破學院之間、團隊之間以及教師之間的信息壁壘,充分發揮理工科的學科優勢,理科為工科奠定基礎理論,工科為理科的基礎理論轉化應用保駕護航,加強學科交叉合作,爭取重大項目的立項。
6.加強科研項目過程監管體系。相比起科技處的工作人員,學院的科研秘書對教師的專業領域、科研實力等更為熟悉。從而可以對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中期檢查、結題系列過程給予監督管理。項目前期申報,學院根據項目指南應做好組織動員,對于限項申報項目,根據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選拔有競爭力的申報人;項目立項后,督促項目負責人根據計劃安排,嚴格執行項目任務;項目中期檢查,后期結題,是科研項目成果的總結,也是衡量學院科研過程監管的重要標志。
7.提高科研管理人員素質。在思想上,培養其愛崗敬業的良好思想品德;在業務上,鼓勵科研秘書接受多種形式的專業培訓,不定期的組織院際、校際間的科研管理研討會或工作交流,提升其業務能力;在觀念上,提高科研秘書的素質,最重要是轉變其工作觀念,培養其工作的創造性、主動性,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為學院的科研管理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周文勝,姜川.試論研究型大學的校院二級科研管理工作[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0(6):65-68.
篇3
關鍵詞:數字礦山;測繪;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34-02
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并還將進一步發展。中國礦業面向未來尋求可持續發展,必須走“數字礦山”之路才能使傳統的礦山企業在采礦工藝、生產管理、組織結構、工程決策等方面有大的調整,進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生存空間[1]。目前,礦業類院校測繪工程專業礦山測量方向在“數字礦山”技術方面的培養還非常滯后,人才培養主要是以“傳統測量技術”和“3S技術”(GPS,GIS,RS,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兩大能力模塊進行培養,但尚沒有建立起“數字礦山”相關概念,也就更無從談起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承擔起構建和維護“數字礦山”這個重要使命了[2-3]。這已經凸顯出目前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測繪工程專業如何制定培養方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以適應我國現今對測繪人才需要顯得尤為重要。
一、測繪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建設思路
第一,以對學生進行測繪工程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為根本;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數字測圖、測量平差、大地測量、空間定位技術、攝影測量、遙感、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
第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使學生掌握基礎測繪、工程測量、礦山測量、變形監測、地籍測量的理論和方法;掌握攝影測量、遙感圖像處理的理論和方法;掌握地圖編制和地理信息管理、應用的理論和方法;熟悉測繪行業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第三,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基于常規測繪和“3S”技術進行控制網的建立、數字化成圖、各種工程施工測量及變形監測,具有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及設計的基本能力。
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測繪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將創新教育融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4-6],突出黑龍江科技大學“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三大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貫穿大工程,重點落實大實踐教育理念,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使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路徑
(一)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黑龍江科技大學學分制課程體系的統一要求,構建了自主立交式學分制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中,按照性質分為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按照課程類別分思想政治與健康教育平臺、公共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平臺,學生在規定的修業年限內達到學校對本科畢業生提出的德、智、體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教學環節,修滿各模塊標準學分,共修滿185學分后,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合格,方準予畢業。在課程當中核心課程有:“測繪學基礎”、“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大地測量基礎”、“攝影測量原理”、“GNSS原理及應用”、“遙感原理與應用”、“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工程測量學”等。
實踐教學環節有:“綜合實驗”、“數字測圖實習”、“大地測量實習”、“GNSS實習”、“地籍測量實習”、“3S技術綜合實習”、“工程測量綜合實習”、“工程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二)課程體系的特點
1.注重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道德素質教育,重視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協調發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2.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比例適宜。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約為3:1,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拓寬知識面和培養能力,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測繪人才。
3.注重夯實理論知識,突出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開設了大量以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為目標的理論課程。重視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開設了大量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實踐課程。加大實踐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4.課程國際化增強。在課程設置上,開設了“英語”、“專業英語”及5門雙語課程,一是培養了學生的外語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國際化的理念、教學思想。
5.強化綜合素質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大一進入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探索;大二進行中期研究性學習;大三進行各級創新實驗,培養創新能力;大四進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6.強化“數字礦山”人才培養。為了適應“數字礦山”人才培養需求,深入“數字礦山”高新企業龍軟公司、數字礦山實驗室和構建“數字礦山”的現場企業進行兩方面內容的調研:一是“數字礦山”方向人才實際需求和技術要求;二是深入了解“數字礦山”建設技術流程和關鍵技術。有針對性地開設“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GNSS原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攝影測量原理”、“遙感原理與應用”、“測量程序設計”、“CAD及測繪制圖”、“數據庫在測繪中的應用”、“數字礦山關鍵技術變形觀測與數據處理”、“開采沉陷與綜合治理、“數字礦山實用技術”、“數字攝影測量”、“數字地面模型原理”、“GIS工程設計”、“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與應用”、“三維GIS建?!?、“計算機圖形學應用”、“數字圖像處理”、“遙感編程基礎”、“數字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及應用”、“GNSS數據處理”、“雷達干涉測量及應用”等課程。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掌握“數字礦山”的關鍵技術,畢業后具有從事“數字礦山”事業的技術與能力,從而為加速推進“數字礦山”的建設和推廣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分析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和分析,為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提供一些結論性和經驗性的幫助。問卷一共設計了30個問題,通過對黑龍江科技大學測繪工程專業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216份問卷,調查學生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一些客觀評價。問卷共收回212份,有效問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9.06%。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課程體系的優點,但也存在不足。在問卷調查中,71.4%的學生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滿意和認可的。課程體系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有助于提高專業基礎知識。78.6%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課程設置有助于專業基礎知識的提高。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型自主學習能力。58.1%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課程設置有助于培養創新型自主學習能力。
3.有助于拓寬知識面,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拓寬就業面。問卷調查中,86.3%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課程設置有助于拓寬知識面;69.2%的學生認為該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68.3%的學生認課程體系有助于拓寬就業面。
4.有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問卷調查中,23.6%的學生認為課程體系對自己將來的發展作用非常大,48.4%的學生認為課程體系對自己將來的發展作用比較大。在以下兩方面需繼續加強:一是在學生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了解程度上還需加強;二是在提升學生對測量科學的興趣方面有待提高。
通過進行理論研究、比較分析、問卷調查與分析,筆者認為黑龍江科技大學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能夠滿足“數字礦山”對測繪人才的需求,該課程體系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其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是通過提高多方面能力,拓寬就業面,最終目標是為國家“數字礦山”事業培養緊缺的測繪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質量進行評估,從而可以更有效地發現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完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胡弼成,王偉廉.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代化研究[J].高
等教育研究,2011,(9).
[2]梁園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理工科大學生科學素養培
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3]鄧萬友.中外理工科院校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海南
大學學報:自然學版,2006,(4).
[4]王彬斐.我敫叩妊校課程結構優化改革研究[J].蘭州
大學學報,2007,(8).
[5]陳曉華,崔琳.培養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J].教育探索,2011,(3).
[6]羅竹峰.“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之課程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