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實習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20: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生實習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為大學醫學院2008、2009級在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的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及護理專業共4個專業的299名學生,平均年齡(22.350±1.371)歲。其中男生111名,占37.1%;女生188名,占62.9%。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情況、對畢業實習的認識和態度等。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本次調查是在學生前往實習地點前召集學生集中填寫,并事先告知調查的目的,以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發放問卷32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99.7%,其中有效299份,有效率為93.7%。
1.3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比較
被調查299名學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非常滿意”或“滿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男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1不同性別學生對自己所分配到的實習單位滿意程度
比較被調查299名學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非常滿意”或“滿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男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畢業實習目的的比較
不同性別的學生畢業實習目的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的目的是將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即學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能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會;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為就業準備;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畢業實習的目的(見表2)。
2.3不同性別學生對畢業實習態度的比較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畢業實習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比起女生更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畢業實習,希望通過畢業實習,對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工作能力、交際能力、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有進一步的提升(見表3)。
3討論
被調查對象中,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造成這種結果有2個方面原因,一是實習生的問題,另一是實習點的問題。龔建春[3]的調查研究顯示,有45%的大學生在選擇實習單位時首先注意的是實習單位的名氣,以及單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這是學生的問題,需要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指導工作。目前在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8],在哪里實習并不重要,但筆者認為醫學實習是將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的過程,因而這種觀點并不正確。客觀上講,實習單位(尤其是醫院)的級別、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有所不同,在不同單位實習效果也將有所不同,這將造成部分學生對實習單位不滿意。學校應考慮學生在不同單位間分段實習。
3.2不同專業醫學生畢業實習目的的比較
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認為是為了解社會;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為就業準備;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畢業實習的目的。畢業實習的目的有幾個方面:(1)通過實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學習,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進行運用,但是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醫學生而言,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無法掌握對于疾患的治療,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9]。(2)了解社會需求。畢業實習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可以了解更多用人單位的需求,有助于畢業生在畢業后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10]。(3)加強綜合素質。每個學生終將走向社會,因此需要學習很多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
3.3不同專業醫學生畢業實習態度的比較
篇2
1.1“供需”不同價值觀念
學校追求的惟一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醫藥衛生技能型人才;而醫院追求的目標是根據行業發展和實際需求調整經營、優化管理,最終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加之很多醫學職業院校與醫療行業歸屬于不同的體系,醫院的核心工作任然是醫療,尚未充分認識到參與醫學人才培養是為自身事業發展積蓄人才,醫學教育弱化現象普遍存在于醫療實際。因此,導致醫院教學的應付、交差、流于形式,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結果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實習質量。
1.2醫患認知矛盾的制約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患者對醫學生的實習視為“試驗品”,拒絕學生技能的培養,特別是近年來,惡性“醫鬧”事件層出不窮,一定程度制約了臨床帶教教師的熱情,減少了實習學生動手的機會,帶教教師往往只讓其參加一些基本的醫療活動,如寫病歷、貼化驗單等,一定程度導致了實習質量下滑。
1.3實踐教學資源短缺
高校擴招,雖為社會培養了更多的醫學人才,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部分高校不具備相應的軟硬條件,盲目擴招,導致學生理論知識欠缺,實踐技能不強;二是醫院接納實習學生的數量明顯增加,帶教教師不足及教學能力欠缺,學生管理床位數及進行臨床技能培訓的機會減少。同時,為滿足實習的需要,一部分不符合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標準要求的醫院也進入了實習醫院序列,無疑會影響實習質量。
1.4實習質量監管操作的非規范化
許多醫院雖然有實習出科考核,但主觀隨意性較大,缺乏量化考核標準,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實習成績。為此,本研究對學校36所綜合性實習醫院婦產科出科考核調研發現:進行出科考核的醫院占調查醫院總數的80.56%(29/36),其中考核方式為理論考試的占63.89%(23/36),技能考核的占52.78%(19/36);試題多為網上下載或借鑒各種考題集,按學校實綱要求出題者僅占16.67%(6/36);同時比較二乙、二甲、三甲醫院出科考核情況,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改革的主要舉措
2.1重實習過程管理
(1)創新實習常規管理模式:為確保實習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提高管理效能,學校專門設立了實習管理部,全面統籌實習管理工作。主要采取劃片區管理的模式,即:1個實習片區由數家地域相近的實習醫院構成,由1名實習管理教師負責,通過巡查的方式,主要負責實習學生的日常管理及與實習基地的銜接聯系工作,充分掌握學生實習信息及實習醫院教學管理與實施情況,并將發現的問題向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質量監控部門反饋,以便及時采取措施、制定對策。通常每屆實習常規巡查5次,特殊情況另行安排。有效避免了“放羊式”的實習管理。
(2)專業教學巡查常態化:為加強對實習醫院帶教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的教學與管理能力培訓,提升其教學意識與水平,學校建立了專業教學巡查的常態化機制,每年分批次組織校內外專家分赴實習醫院,開展臨床教學質量檢查與指導、示范性教學查房、臨床教學與管理能力培訓講座等活動,有力地推進了實習醫院的教學內涵建設。
2.2建立實習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2.2.1注重制度建設
根據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普通高等醫學教育臨床教學基地管理暫行規定》、《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實習管理相關制度,如實習管理辦法、實習質量管理辦法、實踐教學基地管理辦法等,嚴格實行實習基地的遴選、淘汰機制,以保障實習質量的監控與評價工作能夠切實組織實施。
2.2.2強化理論學習階段技能培訓
加大各專業實訓室建設經費投入的力度,按各專業人才培養基本技能要求組建實訓室,合理增加“理-實一體課”、實訓課的比例及全面開放實訓室。同時,實習學生進崗前,針對各專業基本技能的要求,進行強化培訓,考核合格后方能進崗實習。
2.2.3加強崗前綜合教育
學生進崗前,由實習片區教師分別組織本片區實習學生進行崗前教育。內容包括強調實習期間學校的有關規定、明確實習生的職責及診療過程的注意事項、介紹實習基地基本情況、加強職業風險防范及安全教育等,為學生能較快適應實習生角色作好充分準備。
2.2.4規范出科考核方法
由于各實習醫院出科考核各行其道,缺乏統一的出科考核方法,學校聘請了校內外專家,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執業助理醫師考綱的要求,出具了出科理論考試題庫及技能考核項目、評價標準,實習醫院必須按照學校實習質量管理辦法的要求,對實習學生加強管理、培養與考核,學校對考核情況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進行檢查。
2.2.5制訂評估指標,切實組織實施
學校組織專家依據《重慶市高等醫學教育臨床教學基地評審指標》,結合學校實際,制訂了實習醫院臨床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學校所有實習醫院開展評估工作,能有效地監控實習醫院的教學工作,促進實習質量的提升。評估指標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管理和教學實施3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分別選取5個主要影響教學質量的因數作為二級指標。教學條件選取醫院等級、科室設置、帶教教師、學習條件、住宿條件;教學管理選取領導重視、組織機構、制度職責、檔案管理、教學督察;教學實施選取崗前教育與入科教育、實施性教學計劃、教學活動、出科考核、教學研究。每個二級指標制訂對應的評價要素及標準。綜合各個二級指標得出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個等級。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期限為1年,整改不合格者,予以取締。對評估為優秀者給予表彰、獎勵。
3結論
篇3
論文摘要:憂患意識是人的一種認識活動。強烈的憂患意識能夠使人明確奮斗目標,具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成為當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重視并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必須著力構建的重大系統工程。培養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大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進程中艱苦奮斗、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苦樂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目前,高校中的大部分學生有理想、有抱負,學習刻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上課能夠認真聽講,不斷牢固專業思想,但是厭學、逃課、曠課等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有些學生上課不積極,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糊里糊涂。當然其中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但最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甚至沒有憂患意識或危機意識,他們精力渙散、無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壓力,沒有目標。所以增強他們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
1憂患意識缺失的常見表現
1.1學習興趣不大,學習目的不強
對大學生來講,從高中到大學最大的差別,是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過去的老師、家長盯著學變成“我要學”。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不少同學不適應,或者說遠離了父母的視線,他們不再給學習安排合理的時間,遲到、曠課現象頻頻發生,他們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網絡游戲、花前月下,失去了學習的目標,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一味放任和縱容自己,學校對他們而言已不是學習知識和磨練意志的場所,而成了悠然自在、花前月下的享樂天堂。久而久之,這些大學生必陷入無聊失落的泥沼而難以自拔,心理和能力方面漸呈低能化趨勢。
1.2缺乏集體觀念,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
該類學生沒有集體觀念,沒有團隊意識,任何集體活動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對自己自由放任,不遵守規章制度,也不把集體榮譽當回事,我行我素,渾渾噩噩,對班干部的號召置之不理,對老師的規勸全然不顧。常此以往,這部分學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與自己所謂“志同道合”的朋友呆在一起,全然不知身邊的同學進步多快,收獲多大,學業就此荒廢。
2優患意識缺失的常見原因
2.1與個人、父母、家庭有關
有些學生的大學志愿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寫的,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發現自己不喜歡、不適應,對專業課程不感興趣,對父母心存抱怨,故缺乏學習積極性,對自己聽之任之,自由放任,同時也作為報復父母的一種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完全將學習任務置之腦后,茫然、麻木的過著所謂的大學生活。
還有些學生的家庭具有豐實的經濟基礎,甚至有自己的家業,這部分學生在父母和親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過著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畢業后子承父業甚至可被送出國,他們沒有壓力,沒有危機,沒有擔憂。還有些父母不尊重孩子讀書的選擇,不恰當的語言動搖了孩子的目標,舒適的生活環境弱化和消解了孩子應有的人生理想和長遠追求,這些都是導致其憂患意識缺失的原因。
2.2與學校有關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創造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僅是嚴抓考勤、抓上網、抓補考,最重要的是解決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應該引導學生培養憂患意識,增強他們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如果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加重不良現象的發生。
2.3與社會有關。
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變革時期,各種制度不是很健全,且現代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無論是學生聽到的,還是看到的,某些不合理的現象或不恰當的言論對他們都產生了沖擊,因而導致一些學生的無所謂態度:只要有關系、有門路就行,不再為理想而奮斗,不再為優秀而苦讀。
3怎樣培養大學生的憂患意識
大學生憂患意識的缺失是普遍的,這需要通過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的全面配合,從而改變這種現狀,升華和培育大學生的憂患意識。
3.1學校應加強憂患意識教育
學校應把憂患意識的培養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環節中,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3.1.1激發愛國熱情,加強社會責任感
憂患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范意識,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具有強大的理性導向作用,蘊含著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認知和可貴的探求精神。學校應該將愛國教育、責任教育擺在重要位置,通過閱讀、參觀、討論等各種學習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增強群體的憂患意識,進一步喚起他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激發他們積極進取、奮力拼搏的頑強斗志,引導他們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努力成才,為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奮斗。
3.1.2樹立人生目標,堅定理想信念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信念,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沒有人生目標,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漫無目的,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沒有人生目標,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人生目標,自然生活混沌。所以學校應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增強憂患意識,激勵大學生昂然前行,不斷追求,不斷進取。
3.1.3分析目前就業形勢,增加就業危機感
當今社會是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有才華、有本事,才有立足之地,才能干出一番大事業;相反,如果只想憑借社會關系的優勢,而無真才實學,無論在什么時候,最終都會被社會淘汰。當代大學生應當具有對就業、職業和事業的個人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其中有社會因素,更重要的是自身因素一缺乏競爭力。所以在大一、大二時就要向學生分析目前的就業形勢與就業狀況,增強他們的危機感、緊迫感,讓他們意識到“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沒有努力就不能成功”的道理,從而將這種壓力變成一種動力,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輸入源源不竭的力量。
3.2家庭要重視憂患意識的培養
父母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員應該告誡孩子,當前的競爭多么激烈,而不能過于寵愛孩子,溺愛孩子,要舍得讓孩子吃苦,不能因為優越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就對孩子放任自由,不管不顧。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的寵愛下,勢必喪失不斷奮斗的勇氣;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的庇佑下,永遠學不到生存的本領。
3.3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條件
篇4
關鍵詞 大學新生 學習適應 角色理論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From The View of Role Theory Discuss On How
Freshmen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Study
XU W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university study is an important issue, 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freshmen with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problem is presented with the role conflicts theory. Finally, a way of adjustment to this problem is proposed with perspective of role.
Key words freshmen;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study; role theory
1 大學新生學習適應存在的問題——角色沖突
國內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學新生入學后最難以適應的是學習。在這一變化中,新生原有的角色、地位發生動搖,新的角色還未形成,易出現“角色真空”與“角色斷層”。
適應是來源于生物學的一個名詞,用來表示能增加有機體生存機會的那些身體上和行為上的改變。①對于人類而言,適應則是一種與人的需要、滿足緊密聯系的心理過程,是個體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身心,從而在現實生活環境中保持一種良好的生存狀態的過程。②學習適應則是指學生為了融入大學新的學習生活而調整或改變自身原有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的過程。大學新生學習適應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學習目標不明確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十分明確,就是順利通過高考、考上大學。學校、家長以及學生周圍的社會支持網絡也在為這個目標的實現提供幫助。考大學這個目標也是學生最主要的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只需要扮演好“學習者”的角色就可以。而進入大學后,一方面,學生覺得經過緊張的高中生活后應該“歇歇腳”;另一方面,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在大學,學生不僅要扮演“學習者”,更要扮演“戀人”、“學生會干部”、“志愿者”等角色。在其他角色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后會導致無法更好地扮演“學習者”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
1.2 學習方法不恰當
高中階段的學習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教學內容、固定的教學時間,學生主要就是跟著教師走。進入大學后,老師講授的內容也不僅僅拘泥于課本,往往會由一個知識點引出一系列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下閱讀大量的書籍,拓寬知識面。這樣就把學生推向了一個主動的角色。由于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中學的學習方法,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容易造成學習不適應。
1.3 學習環境不適應
能夠考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基本上都是“焦點”:父母的希望、老師和學校的驕傲、同學的榜樣。相對于其他學生,他們更能獲得周圍的關心和注目。在同齡學生群體中,他們處于中心地位,是重要角色。但進入大學后,他們遠離了父母的照顧,周圍都是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學,老師也不會另眼相看。與中學階段的“中心地位”、“重要角色”相比而言,他們現在已退居“邊緣地位”、“普通角色”。由中學階段的尖子生變為大學中的普通一員,由“焦點變為滄海一粟”,對于新生而言,心理落差是極大的。
讓·斯塔徹爾(Jean Stoetzel)認為:“如果將個人作為觀察的中心,那么個人所占據的位置決定了他的地位和角色,他的地位就是他本人所預期的他人行為的整體;他的角色就是他人所預期的他本人行為的整體。”③大學新生學習適應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學生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過程中的“角色沖突”問題。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扮演一個或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時,往往會發生內心的沖突與矛盾,這就稱為社會角色的沖突。”④一方面,他們仍保留有根深蒂固的“高中生角色”,另一方面,他們進入了大學,為了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迫切需要他們接受“大學生角色”。于是,兩種角色發生沖突,使得新生出現學習不適應問題。
2 大學新生學習不適應的過程分析——角色確定與建構
2.1 角色確定
角色確定即行為者在擔任某一角色前,對于自身所具備的條件、所處的地位、履行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與將要承擔的角色是否相符合的認識過程。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處于特定的地位時,行為者的角色應該是確定的,這個確定角色的過程也就是“認同”,也就是回答“我是誰?”的過程。當行為者從一個舊環境進入到一個新環境時,就會有角色確定的問題。大學新生是剛從高中階段進入到大學階段,面對的是全新的學習環境,在角色確定的過程中會出現確定不當的情況:第一、行為者還不具備擔任某一角色的能力,比如某一成績平平的學生卻進入了名牌大學,由于身邊都是比他水平高出很多的人,所以在這里學習,他會感到很吃力。第二、行為者選擇了不合適的角色,比如新生由于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報考了自己不喜歡的學校或專業等。
2.2 角色建構
大學新生的角色建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他建構,即新生群體以外的其他成員對新生的認知所引起的新生角色建構;另一方面就是自建構,即新生群體自身對自己的認知所引起的角色建構。正是在他建構與自建構的相互影響下,行為者才會最終完成角色建構。大學新生在角色建構過程中出現問題主要體現在:首先是角色確定出現問題導致角色建構的失敗。其次就是大學新生角色建構兩個方面即他建構與自建構產生矛盾:自身主體外其他主體對大學新生學習者角色建構的認知與主體自身對此角色建構的認知相沖突。最后則是大學新生對“群體特性”與“自我個性”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辨證關系把握不準。
3 大學新生學習不適應的解決途徑——角色調適
大學新生學習不適應會影響他們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甚至會對他們將來離開學校、走入社會也產生負面影響。從角色理論來分析:由于角色承擔者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出現角色沖突,會導致承擔者內心的沖突,也會帶來一系列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進而會影響承擔者正常的學習生活。因此,有必要進行角色調適來適當化解角色沖突。而通常進行角色調適的方式主要包括:協商與合作、順應與接受、調整與轉移。⑤
(1)協商與合作指的是在角色沖突時,避開沖突,采取協商合作的手段來轉變角色關系。這里主要指大學新生之間要善于團結協作互助。大學新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可以采取發問、討論的方式。因為大家的水平差不多,以往接受的知識也是大同小異,所以現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應該也有共性。通過發問、討論的方式交流彼此對問題的看法可能會比自己單獨思考能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
(2)順應與接受主要指的是改變角色承擔者的主觀態度,用開闊的胸懷和放松的心情去接受既定的事實。這是從大學新生主體自身出發的: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自己看問題的心態。對于這種心態的培養則需要家長對孩子多一些關注,學校也應該加強心理教育。
(3)調整與轉移則指調整角色承擔者對自身角色的期望、轉變角色承擔者的注意力,將其精力分散于不同客體上。這點同時由內外因出發,即對自身作相應的調整,也借用外力、從外部尋求幫助。大學新生在大學校園里尋找真誠的友誼或者是戀愛都是調整與轉移的表現。
以角色理論為視角研究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問題,希望能對該問題有不同角度的剖析以便更深刻地認識該問題,最后落腳于幫助新生有效地解決好學習不適應問題,為其今后大學生活打好基礎,為他們的人生新起點邁出堅定第一步。
注釋
① 朱志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② 段興利,葉進.社會學視野中的大學生新生入學適應[J].科學·經濟·社會,2006(2).
③ 讓·斯塔徹爾.社會心理學[M].巴黎:佛拉瑪里翁出版社,1936.
篇5
關鍵詞:功能和聲;和弦標記;重屬和弦;調性關系;和聲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1-04
“功能和聲”是傳統和聲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在傳統調式音樂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通過微觀和聲材料、功能關系的發展脈絡、調性的邏輯思維……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問題卻不能在教科書上找到明確的解釋或解釋得不夠清楚,由此導致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某些問題的混淆。
注重和聲邏輯的闡述,引導學生理解功能和聲體系中各類問題的依據,明晰和聲思想與理念是和聲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教材中有些內容只給出定義,缺乏原理的為什么及如何靈活應用等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辨析與釋疑。
一、關于Ⅲ級、Ⅵ級三和弦的功能標記
我國和聲學教學體系主要源自于俄羅斯流派,而音樂院校長期以前蘇聯音樂理論家伊o斯波索賓等人所著的《和聲學教程》為基本教材。該教材理論建立在功能和聲體系之上,認為組成Ⅲ級、Ⅵ級和弦的上下兩組和音分別屬于兩個功能組,因此,它們分別同時屬于兩個功能組。
在和聲教學中,對屬于兩個功能組的Ⅲ級、Ⅵ級三和弦的標記往往容易被忽略,而不同的大調或小調調式有不同的結構,這就使Ⅲ級、Ⅵ級三和弦的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標記方法,標記不當則可能導致學生對以大小調體系為基礎的Ⅲ級、Ⅵ級三和弦各種變化形式產生歧義,不能體現和弦的調式特點。
在功能和聲體系的標記中,大調中的三個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分別以“T”、“S”、“D”標記;自然小調中的三個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分別以“t”、“s”、“d”標記;和聲小調的屬和弦是大三和弦,所以以“D”標記。而對于Ⅲ級、Ⅵ級三和弦而言,通常普遍以DTⅢ(dtⅢ)和TSⅥ(tsⅥ)標記。但在采用大小調體系寫作的音樂作品中,大調中除最常用的自然大調外,還應包括和聲大調與旋律大調;小調中除常用的和聲小調外,還應包括自然小調與旋律小調。調式的差異導致其Ⅲ級、Ⅵ級三和弦的結構亦隨之改變,這就需要在表示功能性的兩個字母中準確地體現出來。根據該教材的提示,Ⅲ級、Ⅵ級三和弦的結構屬于兩個不同功能組,其功能是以該三和弦中上下兩個和音所體現的兩個正三和弦的功能來標記的。所以當確定了這兩個功能組的字母排序后,按照排列組合的規律,每個和弦結構就有四種排列的可能性:DTⅢ、DtⅢ、dTⅢ、dtⅢ和TSⅥ、TsⅥ、tSⅥ、tsⅥ。
認定Ⅲ級、Ⅵ級三和弦的功能標記在于該和弦所分別體現出的調式特征。認定的方法是將其上下兩個和音分開,各自反推回相應部分在對應的正三和弦結構中的功能,推出Ⅲ級、Ⅵ級三和弦的結構,然后再進行標記,或反之。這樣,其和弦性質與所在的調式就會一目了然。
Ⅲ級、Ⅵ級三和弦功能標記分析表
將上表中“對應和弦(上部分)”下方的兩個音與“對應和弦(下部分)”上方的兩個音組合在一起,就是對應的Ⅲ級或Ⅵ級和弦結構,而將上、下各個部分的功能組合在一起,就可以明確功能標記中的大小寫及相應的依據。理清上述標記的劃分雖然復雜,但卻體現了功能和聲標記體系對和弦結構細微變化與調性關系描述的精確性,有利于快速判別和弦所屬的調式體系。
二、如何界定重屬和弦的功能屬性
屬和弦的重要意義決定了重屬功能組和弦的重要意義,并因此被廣泛地運用。可以說,重屬和弦是副屬和弦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和弦,盡管重屬和弦的基本功能特征與所有副屬和弦一樣是屬調的屬和弦,但它的調式功能又因具體條件不同而具有雙重含義:既可能加劇了下屬功能組到屬功能組的推動力量,是屬功能的調式擴展,豐富和顯現了屬功能調性內涵,從而導致向主功能的傾向性大大增強;又可能是經過了半音變化的下屬功能和弦,從而拓展了下屬功能的和聲范圍,豐富了下屬和弦的功能屬性。
如何判斷重屬和弦的功能屬性呢?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因素:
1、位于主和弦或Ⅳ級和弦之后、屬三和弦之前,具有明顯的副屬功能屬性,是副調(屬調)的屬功能和弦,間接地傾向、作用并從屬于主和弦。如重屬和弦為不協和的重屬七和弦或重屬導七和弦、而屬和弦為穩定的三和弦時,由于臨時屬調性的鮮明顯現,重屬和弦的副屬功能屬性更加確定無疑,它是屬功能的前置延伸,起到短暫離調的作用。
如T(TSⅥ)-DD-D進行中的D就是臨時副調性(屬調)的副主和弦,DD就是臨時屬調性的屬和弦,T(TSⅥ)也可理解為臨時屬調性的下屬(下屬Ⅱ級)和弦,按照副屬和弦的標記方法,也可標記為|S(SⅡ)+Dr;D。
例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第三樂章 155~157小節
但如屬和弦為屬七和弦時,由于重屬和弦――屬和弦的不協和――不協和的和聲進行而使重屬和弦的解決感相對減弱,其中的增四度音到純四度音的下行變化半音進行顯示其和聲進行已游離于臨時的屬調性,其調性的擴展與延伸功能只具有意向性的內在涵義。
當重屬和弦的前面為下屬(或下屬Ⅱ級)和弦時,下屬和弦的純四度音到重屬和弦的增四度音的上行變化半音進行使重屬和弦具有了經過和弦的性質,其獨立的功能特征相對減弱,但卻加強了對屬功能和弦的傾向性。
2、位于終止的屬七和弦或終止四六和弦之前,均歸類為下屬功能。其中終止四六和弦處于相對的強拍位置,是結束終止的鮮明標志,調的屬性非常明確,不具有多義性,因此前前面的重屬和弦也不可能具有臨時屬調性的功能,而是經過半音變化了的下屬和弦,具有明確的下屬功能屬性。
由此可以看出,重屬和弦的功能屬性,是與其前后(尤其是后面)的和聲進行密切相關的,既不能籠統地一概歸之于臨時的調性轉移,又不能無視其具體的和聲進行而簡單地一概視之為下屬功能和弦。
三、如何劃分與判定調性關系等級
轉調的類型繁多,角度不同,分類法極不統一,關鍵在于理解各種轉調的意義和實質。在音樂藝術中,共有24個調各自獨立、相互平等,但在具體音樂作品中,它們又總是相互聯系而絕非彼此孤立的,主調――中心調性與副調之間的關系各不相同,錯綜復雜,卻又存在一定的規律。以調性關系等級劃分分類,有的劃分為兩個等級,有的劃分為三個等級,而斯波索賓等著《和聲學教程》則將調性關系劃分為四個等級,是劃分最細的一種。
二級關系調劃分法:近關系調為相差一個調號的調,共5個,其余均為遠關系調。本劃分方法以桑桐著《和聲學教程》為代表。
三級關系調劃分法:一級關系調為相差一個調號的調,小調的大屬調,大調的小下屬調,每個大調或小調都有6個一級關系調;二級關系調為與主調至少有一個共同三和弦的各調,每個大調或小調都有12個二級關系調;其余為三級關系調,與主調沒有共同三和弦。本劃分方法以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著《和聲學實用教程》為代表。
四級關系調劃分法:一級關系調為相差一個調號的調,小調的大屬調,大調的小下屬調,每個大調或小調都有6個一級關系調,它們之間有許多共同和弦;二級關系調為相差兩個調號的調,每個大調或小調都有4個二級關系調,它們之間有兩個共同和弦;四級關系調為增音程關系的調,每個大調或小調都有5個四級關系調,它們之間無論是自然調式還是和聲調式都沒有共同和弦;其余為三級關系調,每個大調或小調都有8個三級關系調,它們之間只是在和聲調式上有一個共同和弦。本劃分方法以斯波索賓等著《和聲學教程》為代表。
以四級關系調劃分為例,其內在聯系除了共同和弦占有數量之外,還與中介和弦轉調的路徑有關。以下調性關系簡圖可以直觀地說明調性關系:
1、雙框為中心調,實邊單框為一級關系調,虛框為二級關系調,沒有框的為三級關系調,其余為四級關系調(bG、#F、#c、#d、#f、#g)。
2、轉調路徑以圖中的單線為準,有幾條連接的線路,就有幾個轉調路徑。大調轉調路徑關系圖: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三級調性關系劃分法的特點是比較方便,易于理解,且與主調關系的遠近比較接近。而伊•斯波索賓的劃分原則特點是:排開統一的一級關系調以外,主要特色是二級與三級關系調的劃分:二級關系調有兩條通達的路徑,使其轉調更為自由、方便,而三級關系調大部分只有單線的聯系,但大調的二度關系小調、小調的二度關系大調和同主音調也有兩條通達的路徑。盡管音樂文獻中對調性關系的界定或論述的出發點可能各不相同,但只有全面地掌握不同分類方法的特征,才能真正理解其含義和相應的關系。
總結和聲學的教學歷史與現狀,如何去認識、審視和解讀前輩專家們留下的豐富多彩的和聲學理論資源,在不同和聲體系構建的基礎上辨析那些沒有明確闡釋清楚,但又直接影響到和聲教學實踐的知識點,并以符合邏輯的和聲語言對其奧秘進行揭示和表達,是老話題中值得研究和商榷的新思維。
參考文獻:
[1]孫維權.老掉牙話題的新思維[J].音樂藝術,2003(1).
[2]劉學嚴,樸英.和聲學教程的教學體系特色(上)[J].樂府新聲,2006(2).
[3]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篇6
論文摘要:廣大教師深刻理解、正確實踐“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個新學生觀,是實施語文新課標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新學生觀,對語文課程改革具有四大特殊意義。現階段,教師宣采用的實踐策略是強化角色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張揚學科優勢,激勵學生的成才志趣;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搞好創新教育,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個新學生觀,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在現今社會,大力倡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學校方面卻存在著“兩種教育的矛盾依然難解”,“許多教育變革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號上”的嚴重情祝,廣大教師深刻理解、正確實踐新學生觀,已經成為實施《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課題。
一、新學生觀對語文課程改革的特殊意義
1.有助于語文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
教育觀與學生觀是學校教育的理論基礎。前者是對學校角色性質的認定,后者是對學生角色性質的認定。實踐證明,無論課程如何設計,不同的學生觀決定并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觀,不同的教育又必然造就不同的學生,因而,要端正教育觀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舊課程,把學生看作“塑造”的對象。WWw.133229.COM不僅無視學生的鮮活生命,不顧學生的人格尊嚴,還用種種預先設置的程序來束縛他們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參與。學生的這種被動處境,使一切教學改革黯然失色,最終使這個本來應該引領學生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的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的教育,背離了初衷,蛻變為語文應試教育。
新學生觀的確立,意味著新教育的本質就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為適應社會需求而主動’‘學習和發展”為唯一標準。由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而,新課標規定,“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由于“語文素養”是一個具有豐厚內涵和寬廣外延的概念,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內化優秀的語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進人一個新的境界的綜合體現,既包含以語感為中心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能力,又囊括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個性人格等人文素質。就廣度看,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從深度看,是“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課程的這個定位,是正確的。既深刻揭示了語文教育的功用和意義,又恰當反映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領提而毛順”,立足于此,語文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也就順理成章了。
2.有助于師生關系的實質改善
教師、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兩個最活躍的要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雖然,學習是學生通過讀書、聽課、實踐、探索等方式以獲取社會歷史經驗和生存發展本領的全部過程,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代表,其作用只是“外因”,但是,由于角色不同,師生之間各種差異的矛盾是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舊課程,把學生看作“管教”的對象。一方面,“唯師為尊”,放任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以種種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學專制”,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學生的唯一依據。不僅窒息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發展潛能,而且,還給師生關系造成嚴重損害。它必然助長教師中心主義、管理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的滋生和泛濫,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引起師生的沖突和對立。對于這種情況,雖然人們一直試圖改變它,如提倡“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的“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和訂立“師德規范”、“實行教學民主”等,但是,由于學生觀沒有改變,師生矛盾一直未處理好。
新學生觀的確立,意味著在新課程中,教師最適當的角色就是代表學校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好的服務。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溝通、雙向互動的社會交往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學生必須一改“受管教”的態度,振作精神,做“學習和發展”的主人;教師必須一改居高臨下的作風,規范行為,做學生學習的向導、伙伴、榜樣和顧問。建立了這樣的關系,教學活動必然成為師生在特定情景中,為特定目的而進行的相互學習、共謀發展的過程,成為一段最能夠激發生命活力、張揚個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和創造力的美好經歷。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在這種情景中,師生之間還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
3有助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徹底改造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兩個關鍵要素。二者的品質及其在教學目的下契合的程度決定著教學活動的質量。由于二者的價值取向直接受學生觀的影響和制約,因而,要把理想的教學目的變成現實的教學效果,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舊課程,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容器”。“學什么”,“怎么學”,全由課本定調,教師“主導”。加上材、統一要求的束縛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語文教學逐漸喪失了“人文性”和“語文味”,成為遠離社會生活、不顧學科特點、排斥學生的多元反應與獨特體驗的“填鴨式的灌輸”,異化為“教師辛苦,學生受苦”的“時間加汗水”的考試訓練。
新學生觀的確立,意味著新課程教學的基礎就是“學習本位”。其教學內容,必須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教學方法,必須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由于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母語是民族的價值系統和思維系統,由于漢字具有表意性,漢語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綜合性,祖國語文表達著人類尤其是中國人精微美妙的義理和感覺,而學習是無可替代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通過讀書、聽課、實踐、探索等方式以獲取社會歷史經驗和生存發展本領的全部過程,所以,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決不是“考試范圍”,或者“記問之學”,也不只是“聽、說、讀、寫”和思維訓練,而是要與生活相聯系,以實踐為基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發揮好“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正確的語文教學方法,決不是教師“獨白”式的“咬文嚼字,句讀剖析”,或者“題海戰術”,也不只是“讀、問、議、講、練、看”的隨機組合,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語文課程就得以跳出課本和課堂教學的狹窄范圍而進人生活與實踐、學習與創新的廣闊天地,為教師、學生個人聰明才智和生命潛能的盡情釋放提供了大好時機。有了這種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機制,“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叮過:程”。這樣,“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人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作為教學責任人,教師必然會在正確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全盤檢討和重建,并且,通過教育創造,使之成為更加完美的教育勞動形式,在每一次新的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來,從而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徹底改造。
4.有助于課程目標的最大實現
課程目標體現著課程的基本規格和基本要求,是實施和評價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由于其成效要由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狀況來反映,既包括同一學生本學段的狀況,和此前各學段狀況的累積,又包括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所有學生的相應狀況,而這又主要取決于學生整體的學習風氣和學習質量,所以,要爭取課程的最大效益,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舊課程把學生看作考試的“工具”,不僅想方設法使課程目標與語文考試“接軌”,還用“定升學指標”、“分層次上課”、“按考分搞獎懲”等手段,逼著學校和教師把所有學生都往升學的“獨木橋”上趕。結果,只能以犧牲多數學生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的長遠利益為代價。所培養的學生,即使優秀者,也難以全面發展。
新學生觀的確立,意味著新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就是對每位學生負責。因此,“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由于課程改革是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是關乎國民素質提高和民族復興的大業,而“語文課程的多重功用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所以,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就特別注重基礎,講求實效:一是實行.‘九年一貫整體設計”,體現了整體性和階段性;二是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三是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了“階段目標”和“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同時,注意“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為此,必須“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鼓勵地方、學校和廣大師生,根據教學情景的實際對課程建設的全面參與和自我調節。這樣,既有利于擺脫“以課堂為中心”而造成的脫離實際、自我封閉,走向聯系生活實踐、自主創新,又有利于促進語文課程的民主化、現代化、適應性,建立語文課程健康運行、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這樣,必然促使不同崗位的語文教師,努力提高職業素養,因地制宜地利用課程資源,使每一次教學活動都成為學校語文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千方百計地輔助每位學生爭取最大的學習收獲,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異曲同工地滿足“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的時代要求。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不只是些點綴風景的“大樹”,而是壯麗的“森林”了。
二實踐新學生觀的現實策略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實行者。沒有廣大教師的正確實踐,再理想的教育設計,只能是一紙空文。在現今教育’‘轉軌”的過渡階段,實踐新學生觀與實施語文新課標緊密關聯,做教師的,主要宜采取以下策略。
1.強化角色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角色意識是個體在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作用與價值的認識上產生的一種直接影響角色行為的思維定勢。實踐新學生觀,必須強化角色意識,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只有教師進人了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服務的角色,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主體地位的凸顯,學生才可能輕松自如地做語文學習的主人;只有成功地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了每位學生主觀意愿的自由傾吐和個人潛能的盡情釋放,學生才可能正常發揮其主體作用。
一是要蹲下身子,讓出位子。要堅決擯棄“唯師獨尊”的觀念,不在潛意識里視學生為“被管教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活動參與權、思想情感表達權、行為方式選擇權、學習時間支配權和興趣愛好發展權等學習自主權,放手讓學生做語文教學活動的主人。
二是要啟發良知,長善救失。啟發良知,要從立志抓起,即啟迪、激發學生“有志于學”的心理需要。要善于借助語文材料,通過正確認識人生、社會與“學習和發展”規律等途徑,引導學生將自己正當的心理需要發展為堅定的成才志向,進而轉換成一種為實現志向而不斷反思和調整的自我教育機制,一種源源生長的自動力。長善救失,要貫穿師生交往的全過程。即不失時機地教導學生增長其優點,補救其不足。要時時處處關心每位學生的成長,對學生的現在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著想。要有長善救失的教育智慧和本領,達到“知其心”的程度和“細無聲”的效果。
三是要正視差異,互教互學。要正確看待師生之間的差異。要明白,這種差異是自然的,也是變化的。從自然性看,“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不如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變化性看,學無止境,人無完人,新陳代謝,后來居上。現今學生通過家庭、社會、同伴和書報、電視、網絡等媒體所獲得的知識,早就超過了語文課本,只有師生互教互學,教學活動才可能正常進行。
2.張揚學科優勢,激勵學生的成才志趣
語文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營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承傳文明、啟迪思維、浸潤心靈、濡染世風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張揚這種優勢,使之成為激勵學生成才志趣的有效手段,是實踐新學生觀的重要途徑。
一是“目標”激勵。目標,是人們所想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預定目標,是教學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措施。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渴望進步,憧憬未來,追求成功的心理,結合教學情景,適時提出諸如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以及品德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近期目標,激勵學生產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錘煉學習本領的內趨力。
二是“信任”激勵。相互信任,是師生交往的寶貴情感。教師的信任和賞識,對學生是一種最好激勵。要讓每一位學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對他是十分關愛和信任的,他的每一點進步,都是教師真誠期盼和由衷贊賞的,從而產生尊重感、榮譽感、責任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三是“環境”激勵。教學中的環境,特指由物質條件、精神狀況、活動方式等形成的教育情景和氛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要善于利用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培養奮發向上精神的語文材料,將學習語文的志趣,轉化為提高語文素養、打好成才基礎的優良學風。
四是“示范”激勵。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直接受教師人格和教學示范影響。如果教師品格平庸、語文功底淺薄,將教學工作搞得枯燥呆板、死氣沉沉,只能損害學生對語文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教師品格高尚、語文素養深厚,將教學工作搞得生動活潑、有滋有味,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的博大內涵和無窮魅力,體會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愉悅的精神享受和特殊的價值功用,促使他們產生像追求幸福一樣地向往著能夠在這門功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強烈欲望,那么,還有什么困難能夠阻礙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呢?
3.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由于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要通過學習能力來反映,而這也是學生繼續學習和建設學習化社會的要求,因此,必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是要結合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力爭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實效。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組織語文游戲、演講論辯、作文競賽、調查訪問、專題研討、創新設計等活動,直接從實踐與生活中獲取語文學習的知識和本領,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三是要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和交流、總結學習經驗等途徑,幫助學生將有效的學習方法逐步轉變為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
由于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因多次重復相同或相似的有效做法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態勢,是一種不用隨時想起、永遠不會忘記的學習能力,所以,教育家一致主張,凡是好的態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新課標也將“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列入了課程的“總目標”。
一是要講究策略,循序漸進。推出某種習慣的養成活動,要做好計劃,選準時機。宜先將其作為學習常規,繼而在“實行—規范—再實行—再規范”的培訓中,逐步習以為常。二是要持之以恒,吐故納新。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可能一減而就,必須堅韌推行,方能成功。任何事物都在變化,學習習慣也需要不斷完善,適時調整。
4.搞好創新教育,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創新,是信息時代人才重要的優秀品質,“是作為主體的人綜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定目標,進而控制或調節作為研究對象的客體產生出從未有過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活動過程”。為了“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新課標特別將“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寫入了“教學建議”。
由于語文富含人文性、審美性和思辨性,語文教學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體驗性,由于新課程卸除了束縛教師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的種種栓桔,提供了能夠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的創造空間,所以,強化創新教育,大有可為。
一是培養創新品質。著重培養充滿自信的品質、廣泛關注的品質、獨立思考的品質、求是求真的品質、標新立異的品質、勇于探索的品質、敢為人先的品質、堅韌不拔的品質、自我控制的品質,為學生的自主創新莫定人格基礎。
二是培養創新意識。著重培養科學意識、民主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變革意識、審美意識、探究意識、合作意識、成功意識,為學生的自主創新樹立精神支柱。
三是拓寬創新視野。利用課內外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問題求解、方案設計、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和語文綜合性學習出現的新情祝、新問題等,啟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思路。
篇7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對策
0 引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一直是一個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十二五”期間,應屆高校畢業生年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藝術類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藝術類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難度的加大,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更大,由此導致某些藝術類大學生出現了失落、偏執、自負等一系列的就業心理問題。
1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中的主要心理問題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與普通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有很多共同之處,如自卑心理、從眾心理等,但是由于藝術類大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一般大學生所不具有的特質,因而藝術類大學生就業中存在著很多尤為明顯的心理問題,如失落心理、偏執心理、焦慮心理等。
1.1 失落心理
藝術類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們希望畢業后同樣有一個高回報,但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種希望往往是很難實現的。當他們因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頻頻碰壁無法就業,或者找到的工作離預期目標相差過大時,支撐他們的精神理念就會轟然倒塌。這種因為自我價值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最終導致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難以自我認同。當他們因為難以就業而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時,他們的失落心理就會愈加強烈。
1.2 偏執心理
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而言,藝術類學生個性較強,在考上大學前就開始了數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加之大學時期的專業課程學習,他們非常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學以致用的專業職位。但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儲備人員接受小需求的市場挑選時,必然面對的是激烈的競爭。面對就業面的狹窄,有的學生不能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不能干本專業就不簽約,長時間地執著于擇業的定向性問題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進而引發一定程度的偏執心理,自我價值無法實現的抑郁心理,這樣的偏執心理在藝術類畢業生身上體現得更為突出。
1.3 焦慮心理
藝術類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個性,自視很高,他們非常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專業且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職位。但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當他們理想的職業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時,焦慮之情就會占據他們的心頭。于是,他們憂心忡忡、煩躁不安,成天裝著各種不必要的擔心,無所適從,難以排解,甚至對未來的職業生活徹底失去信心。這種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導致他們行為表現反應遲鈍、手忙腳亂,影響用人單位對其做出正確評價,進而加重了他們就業的難度。
1.4 依賴心理
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是承載著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園的,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于普通大學生家庭來說較好,他們的父母為他們的成才付出了較多的財力、精力。而父母在為他們提供優越成長環境的同時,也使他們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鍛煉,導致他們養成強烈的依賴心理。當藝術類大學生不得不走向社會,面對就業時,往往不知所措,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只是一味地依賴學校的聯系,聽從家長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會出現很極端的行為。
2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不健康心理存在的原因
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著多種心理問題,可以說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會、學校、家庭以及他們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會因素
由于高考對藝術類考生文化課要求較低,藝術類專業報考和招生持續升溫。報考藝術類的學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紛紛開設藝術專業,加之每年各個培訓機構培訓出來的社會人員,每年希望從事藝術類相關行業的人員數量規模相當可觀。而與此同時,但藝術類專業社會需求還是整體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對藝術生需要也非常小,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這些就業機會對于畢業生的需求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加之社會上還存在著不正之風,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心理產生巨大沖擊,使一些學生心態失衡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
2.2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包括: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不充分,使藝術類大學生不符合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培養方式落后,培養出的大學生大多基本功扎實,但創新能力不足;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陳舊,影響了藝術類大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使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心理健康指導教育滯后,造成了學生心理素質較低,不能有效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對就業指導工作不重視、就業指導方法單一、脫離實際,使有的大學生不知該如何擇業、不懂得擇業的方法和技巧。
2.3 家庭因素
藝術是一項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藝術類學生的家庭條件整體而言要優于普通文理類的學生。藝術類學生的父母從小就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大量的財力精力,事事都為子女安排妥當,對他們期望值過高往往會使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不良心理。
2.4 自身因素
由于藝術類專業對考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要低,很多學生只是為了上大學而在高中時期突擊,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歡藝術,對相關專業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學校后專業基礎較差,專業課程學習吃力,面臨畢業時更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人們常說搞藝術的人感性思維大于理性思維,很多藝術類學生不善于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當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實現時,他們就會產生不良心理。
3 解決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歷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指導,應成為當下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指導的一項重要內容。
3.1 完善社會的就業機制
各藝術類高校也應該加大改革力度,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向,同時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加強自身專業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積極應對市場挑戰。
3.2 重視家庭教育
就業是大學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長更要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就業。家長要切實估計子女的能力和素質,不對子女的就業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家長應尊重子女的主觀愿望,不要代替子女進行職業規劃,要給子女更多的自主選擇權,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家長要主動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就業過程中的各種矛盾,緩解他們的緊張心理,幫助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就業壓力。
3.3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自我調適
3.3.1 引導藝術類畢業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
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評價過高或過低,對未來的職業要求過高,藝術類畢業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就業觀念,給自己一個正確的社會定位。因此我們要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糾正藝術類畢業生的認知偏差,改變其不良心態,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定位,使他們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心理問題更需要靠他們自己去不斷地調適,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不要過于焦慮。要學會全面了解社會,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系,根據社會需求正確解決自己就業定位問題,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
3.3.2 引導藝術類畢業生形成合理的就業觀念
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不合理是其就業壓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很多藝術類畢業生對于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不能充分估計就業的難度,正確為自己定位,而是在擇業過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還有部分藝術類畢業生將就業定位在大城市、大單位,對于一些基層工作不屑一顧。目前,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已出現明顯的供過于求的趨勢,我們要引導藝術類畢業生擺正就業心態,將眼光放低、放長遠,就業可向基層、向西部、向私人企業轉移,要認清現實,適時擇業。同時要強化藝術類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就業觀,鼓勵藝術類畢業生自我創業。
【參考文獻】
[1]劉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01):2.
篇8
1、醫學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
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基本要求,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是醫學院校面臨的一項重大的任務。加強和改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我國醫學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人類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在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就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須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的守護者。
3、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遵循醫學自身發展規律、順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20世紀以來,特別是
五、六十年代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因素誘發的心腦血管病、精神疾病、腫瘤等非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人類對健康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
4、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未來醫務人員道德水平的客觀要求
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德術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己任,在醫療實踐中,醫德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整個醫療衛生的防治診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對所有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古今中外,醫德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一致的,這種現實的要求就迫使醫學教育從開始就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好職業道德的基礎。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探討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學等。此類課程約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此類課程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由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人口學、運籌學等。此類課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以上三類課程相互聯系,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分階段漸進,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低年級學生以第一類課程為主要內容,輔之早期接觸病人,培養醫學生的職業認同和責任感;
二、三年級學生以第二類課程為主,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使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高年級學生以第三類課程為主,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整體素質。
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如指導性自學、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必須講求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方面,應逐步推廣以撰寫論文、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側重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2、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應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醫學倫理學中的自主、知情同意、傷害、最優化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到臨床各科教學中。
3、在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教育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醫學教育的見習、實習階段,尤其應注重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二)充分發揮優秀校園文化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
物質——空間類環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著文化信息,積淀著歷史與現實的價值理念,學生在與物質情境的交融與對話中,不斷地解讀其中的價值寓意,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進的感覺。
組織——制度類環境,負載著整個學校的組織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制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性格發展。學校要營造民主、嚴謹、以人為本的制度環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素質,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個性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博愛、誠信、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
文化——心理類環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穩定地體現著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學生擁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應加強校訓、校風、校歌、校徽等象征著大學精神載體的教育功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氛圍,強化群體行為舉止對個體行為舉止的影響。
2、充分發揮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科技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校園科技文化節、名家論壇等各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藝術團及各種以科技文化活動為宗旨的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學生在親歷的活動中修身養性、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增強科學人文素養。
3、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要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必要條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接觸社會、服務大眾,開展慰問走訪、體檢義診、導醫護工、科普宣傳、掃盲支教、社會調查及社區服務等多種活動,以此培育醫學生“關心、尊重、理解、盡責”的優秀品質和立志成才、服務社會的崇高追求。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建設
1、加強醫學生人文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需要有堅實的學科支撐。要加強醫學人文學科建設,通過人才引進、師資重組和碩士、博士點的建立,逐步培養、聚集一批醫學人文學科優秀學術人才;同時,大力開展醫學人文課題研究,形成一批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使之發揮對醫學人文理論研究、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建設醫學人文重點學科。
篇9
[關鍵詞] 醫學生;臨床;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6(b)-172-02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WU Wenhui1, CHANG Hong1, LI Zimu2
1.Departmo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050,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ademy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050, China
[Abstract] Discussing how to develop humanistic education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ts purpose is to find the Pointcut of teaching reform for educators and those being educated how to upd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and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Clin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新世紀的醫學生應該成為既有科學技術,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級醫學人才,而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則是培養醫學生健康職業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醫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前提[1]。
目前國內人文素質教育存在不足,首先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安排不夠合理,缺乏學科整體性規劃;并且我國醫學人文教育師資力量較薄弱,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知識結構欠佳, 缺乏醫學知識,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再者,受當今社會“一技之長”以及“商業化”的影響,部分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發生改變,有的學生缺乏起碼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責任心。因此,應該加強臨床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不但醫學知識得以鞏固,同時臨床人文素質得以提高,為日后成為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務工作者奠定基礎[2]。
1 強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1.1 重視在醫學生的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目前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前的入科培訓多集中在臨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如醫德醫風、法律法規、人際溝通能力等非技術層面的培養。鑒于當前較為復雜的社會醫療環境,更凸顯了臨床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設與臨床緊密結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課程,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對臨床人文素質的一種理性認識,初步形成全心全意為人服務、不為名利、刻苦鉆研、獻身醫學的理念;結合具體病例,現場教學,讓學生從一開始進入臨床首先就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從查體的系統、病案文書書寫的規范、查房及記錄的嚴謹,始終保持科學態度,使醫學生認識到醫療與法律的關系,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注重環境熏陶,經常開展專題講座、科技競賽、文化節等,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邀請知名專家及教授座談、講課,結合他們精湛的醫術與崇高的醫德,使學生親身感受真正的醫者所應有的風范,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培養醫學生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以濟世救人為榮,以索要紅包為恥;以服務患者為榮,以欺騙患者為恥;以博學精業為榮,以愚昧無為為恥;在醫院人文文化環境建設中,體現出醫學特色、醫學文化,如:擺放歷代醫學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著歷代醫家醫德格言、歷代名醫醫療活動及醫學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礎上,進行診療活動,并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如:冬日天寒,查體前將手或查體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療后給患者蓋好被子,這一小小動作不僅溫暖患者的心,拉近醫患關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質的一個縮影。
1.2 注重在醫療實踐中言傳身教
老師要在醫療實踐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動學生,通過潛移默化向學生傳授與患者交往的技巧,培養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其次,臨床教學中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精心準備教學案例,而不是單純針對疾病本身;要增加倫理、社會、法制的教學內容,特別是某些爭議大的檢查、手術和技術,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倫理選擇;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技能。第三,臨床實習期的人文素質評估應該更多地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個人評價、同學互評與教師評價等方法全面評估學生。
1.3 積極開展醫療社會實踐活動
帶領學生到基層、貧困地區,走訪各級醫療機構(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并深入到農戶中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健康普及教育,贈送藥品和醫療器具,送健康到基層,使醫學生的個人價值在為社會服務中得以充分實現;鼓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培養其服務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
2 加強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構建合理的臨床教學模式
一是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相互滲透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根據學生年級不同,所掌握的知識結構及深度不同,有針對性的安排,分階段漸進,文、理、醫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使醫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事、做人和與他人相處。并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注重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二是加強教學實驗實習環節,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培養醫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和臨床操作能力。三是強化高等醫學教育的服務性。醫學院校的教育、科研和醫療衛生服務職能是相輔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師在服務中教,學生在服務中學的形式,以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并力爭在服務中完成由醫學生向醫生的角色轉變過程。四是堅持對臨床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質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高層次學術活動,拓寬教師的知識視野。年終考核對教師既要考核其教學科研能力,還要考核其人文素質水平及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績效[3-4]。
在臨床中進行人文教育,涉及諸多教育教學環節,這些環節相互影響和聯系,構成一個系統。搞好人文教育,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資源來支持和配合,把這個系統設計和運作好,以發揮醫學生和帶教醫生的主體作用,并要求當今社會的醫學生只有加強人文修養,方能在日后艱巨的醫療實踐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何松,陳姝.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5):738.
[2]鄧傳祥,張萬仙.醫學創新人才的內涵初探[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7,22 (1):85-86.
[3]殷小平,蘇博,劉鑒汶,等.國外醫學人文教育課程計劃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6):25.
篇10
一、轉變理念,認識漢語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學校的支持和重視是前提
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社會評價體系與社會需求體系的脫節,導致醫學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學,忽視醫學的社會屬性,忽視對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不強。醫學生將來要面對的工作對象除了疾病,還有患者(人)。醫學教育既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知識,又要培養他們較強的漢語應用能力,使他們善于與患者、家屬溝通,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適應新時期醫學模式的轉變。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對醫療事業發展和醫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擺正醫學教育中人文類課程的位置,打破以單一醫學為主的學科體系,重視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增設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方面的課程,如:大學語文、實用語言藝術、口才訓練、閱讀學、交流與溝通、應用寫作等課程。
2.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是關鍵
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有相當數量的專業老師認為那只是大學語文老師的事,自己只要教好專業知識就行,其實不然。漢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靠幾個大學語文老師和幾堂大學語文課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長期培養才能形成。所以,專業老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也要在專業知識的教育中鍛煉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始終牢記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轉變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漢語應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識修養、生動流利的教學語言感化每一位學生,并適時地為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當然,作為承擔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主要任務的大學語文教師,更要堅定信念,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到漢語學習的魅力,為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從而愿意、樂意學習漢語。
3.學生的認識和行動是保障
醫學生大多數來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對漢語的學習熱情不高,缺乏興趣。許多學生做論文,寫文章,甚至做老師布置的作業都利用電腦網絡下載現成的文字資料,進行剪輯拼貼,疏于動腦、動手。再加上,在校期間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外語,參加各種培訓和證書考試,無暇顧及漢語學習。學生有意無意忽視自身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導致了他們提筆忘字,用詞混亂,造句為文錯誤百出,開口用語平庸乏味,與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傳統思想影響,他們認為只要醫術高明就是一名好醫生,孰不知,臨床工作中病歷書寫,治療問診,術前談話,處理醫患、醫醫、醫護關系,醫學科研工作中的論文撰寫,醫學生涯中的知識更新,都需要漢語應用能力的綜合運用。所以作為將來要成為白衣天使的醫學生,一定要認識到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對自身素質提高的作用,從而在醫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漢語應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書寫習慣
1.發揮班主任對學生閱讀、書寫習慣養成的引導作用
班主任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每學期的閱讀計劃(可到圖書館去借閱查閱,也可以自己購買,請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閱讀指導講座),督促學生按計劃閱讀,開展讀書交流會,撰寫讀書筆記、讀后感(讀書筆記和讀后感要求手寫),并定期進行檢查評比。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習慣,為提高漢語應用能力積累大量的素材。
2.發揮高校圖書館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指導作用
大學生課外閱讀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現了無限的文獻資源和有限的閱讀時間之間的矛盾,使得有強烈求知欲的大學生產生了困惑,需要圖書館及時有效地進行閱讀指導。
圖書館可開設文獻檢索課,指導大學生如何利用文獻;組織管理學生讀書社團,了解他們的閱讀心理和方向,引導他們健康閱讀:設立《閱讀與欣賞》欄目,推薦優秀圖書的介紹和賞析,領悟作者的感情,體味書中的意境;定期舉行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交流會、書目推薦會、讀書有獎征文、書評論文、讀書心得演講比賽等。
3.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提高網絡閱讀質量
隨著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現在的大學生更多地選擇網絡閱讀,但因缺乏有效的網絡閱讀指導,閱讀質量不高。因此,學校要開展大學生網上閱讀調查,加強網絡閱讀指導,推薦優秀網站目錄,組織專題網絡資源導航,指導學生對網絡資源進行評估和分析,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閱讀中的各種評價標準,創建自己的WEB站點,有針對性地組織信息、綜合信息,實現互動、研究型學習,提高網絡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三、加強鍛煉,學生漢語應用能力在實踐中提高
1.利用課堂大練兵
這里的課堂教學不僅是大學語文課堂,也指專業理論知識課堂,無論是大學語文老師,還是專業理論老師,要共同承擔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任務。在大學里,大學語文課時數相當少,以學醫學知識為主的醫學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專業理論課老師在專業知識教育中又不注意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那么,培養醫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就成了一塊教學的盲區,極大地影響了醫學生素質的提高,影響醫學生的培養質量。所以,醫學院校的所有老師要發揚團體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鍛煉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
教師可把理論知識設計成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前一周或一個月利用手機飛信,QQ群等途徑,通知要上課的學生。讓他們查閱資料,邏輯推理、歸納總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堂上老師、同學交流討論,解答問題。醫學理論知識在查找資料、交流討論中得以掌握,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鍛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增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技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
2.抓住實習多實踐
醫學生在醫院實習的時間有一年,一定要抓住實習的時間培養漢語應用能力。開展實習教學晨會,由學生輪流主講各種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要點和治療注意事項,討論存在的問題以及特殊病例。對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安排學生查閱文獻,撰寫綜述,并利用多媒體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鼓勵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治療方案,教師只在需要時給予必要的指導。開展與患者溝通交流活動,教師示范與病人溝通的技巧,鼓勵學生多接觸病人,與病人交談,詳細解釋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方案,從患者病痛的角度多給予患者體諒和關心,獲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口語能力和交流技巧。實習完后每生上交一份實習體會,鍛煉學生的總結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