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醫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5:39: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救醫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救醫學論文

篇1

論文摘要:社會活動離不開禮儀,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禮儀修養,才能真正在社交中展現良好的自我形象。針對技師學校如何做好禮儀教學進行了論述。

論文關鍵詞:技師學校禮儀教學方法

社會活動離不開禮儀,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禮儀修養,才能真正在社交中展現良好的自我形象。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也是禮儀的基礎。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誠心誠意地禮貌待人,就必須以高度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基礎。而禮儀正是一門融文明素質、社交技能、服務技能、服務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內涵,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業務、身心素質。然而,人才培養,德育先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首先要學會做人,然后才是做學問,最后才是學會做事。學好禮儀,用好禮儀,正是為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架起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做好禮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重視禮儀的學習,挖掘禮儀的魅力

禮儀具有永恒的魅力。有禮儀修養的人,給人以“有教養”、“有風度”、“有魅力”的感覺,倍受歡迎和尊敬,能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如果一個人蓬頭垢面,遢遢邋邋,大大咧咧,出言不遜,舉止粗魯,很容易讓人反感和不信任。

正因為工作人員的個人形象與企業形象息息相關。不少明智的企業家就很注重培養自己員工的禮儀修養。曾有這樣的一個實例:El本著名的實業家松下幸之助從前也不修邊幅,有一次,他去理發時,理發師不相信他是總經理,說:“您是總經理,你是總經理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不注意衣冠,我想,你公司的產品也不會好到哪里去?”聽了這番話以后,松下幸之助一改過去的舊習慣,注意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儀表儀態,生意也隨之興旺起來,他自己也成為了日本著名的實業家。

作為教育工作者,學生是我們的產品,學生的知識面再廣,技能再高,但如果連見人打招呼都不會,也不敢大膽面對的話,可以說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要早已不滿足于僅有較強的職業工作能力,更多的要求是把每一個工作人員作為一個窗口,由每一個員樹立企業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以優質的服務為內涵的,端莊的儀表、親切的儀容、文明的服務用語、高雅穩定的儀態等既是優質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禮儀的規范。因此,懂禮、用禮已是技師學校學生必備的職業素質之一,是技師學校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

在職業教育的天地中,主要是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曾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教育要全面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所以,不論是作為~名教育工作者,還是~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人員,我們都應該重視禮儀的學習,挖掘禮儀的魅力。

2根據青年學生的特點,改革禮儀教學

2.1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學生的興趣利用興趣去形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我們都知道,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習者的內在激勵因素,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技師學校的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長時間純理論的說教式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愿意去聽,不愿意學。所以,在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培養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保持旺盛的學習原動力。

要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多注意學生的思想動向,教學中應多舉一些與他們生活有關的例子去解釋、注釋課本內容重點或用課本中恰當的知識去幫他們解決一些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并正確處理好。具體做法有:

2.1.l教師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作為一名禮儀教師,我們都應該清楚的知道,禮儀特別強調個人形象的塑造,老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去教育學生。教師的自身形象,是對學生最好的直觀教育。任課教師除了不斷地加強學習禮儀理論知識外,還要注意加強自身的訓練,注意以自身良好的禮儀修養感染學生。平時注意自己的儀態,以端莊得體的舉止、親切流暢的語言,真誠高雅的微笑、豐富的社會閱歷,敬業精神,較強的社交能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喜歡老師,羨慕老師,并以老師為楷模,激發學生愛禮、學禮、用禮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2.1.2讓成功者現身說法。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搞一些形象教育。請一些先進青年(最好是本行業、本專業的先進典型)現身說法也可以請一些年長的先進人物講講在青年時期樹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對人生所起的作用或注重禮儀所取得的成功的實例。

2.1.3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豐富上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禮儀課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觀看如《商務禮儀規范演示》、《節目主持人自我介紹》等影視片,加以投影適量的禮儀規范的圖片,通過圖、文、聲、像等手段,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形象,使學生接受到直觀、生動的教育,則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

2.2引導學生自我訓練,適f對組織模擬教學

2.2.1語言模擬實訓法。生活離不開語言人們每天都要用語言與各種人進行交流,語言是信息溝通的橋梁,是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語言作為一種表達方式,能隨著時間、場合、對象的不同,隨著音調抑揚頓挫的變化,表達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正確運用語言、遵守語占的規范成為社交禮儀的一項重要內容。可將學生以寢室為單位分成幾個小組,按照坐、立、行等基本操作標準進行模擬訓練,并且在課堂之余回到寢室時也能經常性地進行模擬訓練,讓學生互相之間指出各自存在的不夠規范的動作。這樣一來,學生們通過經常性的肢體語言模擬訓練之后,便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2.2.2演練模擬實訓法。禮儀課理論上通俗易懂,實踐上貼近生活,是這門課的一大特色。這個特色決定了社交禮儀課的教學不能死搬教條、按部就班,而要生動活潑、風趣幽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只有把學生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濃厚。演練模擬實訓法可以分為實情演練模擬實訓法和音像演練模擬實訓法兩種。實情演練模擬實訓法就是由老師提出演練內容,然后由學生來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并加以模擬實際操作的訓練方法。音像演練模擬實訓法就是通過音像的形式生動、具體地再現相應的禮儀,然后學生對照著音像上的演示進行模擬操作訓練的方法。同學們邊看邊練,如果有沒學會的步驟還可以通過重放光碟,多次進行模擬操作練,直到學會為止,這樣印象非常深刻。

2.2.3角色模擬實訓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掌握實用禮儀的知識,可將禮儀課程中的有關內容,通過角色扮演法,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關鍵之處在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角色模擬,而作為教師,便是要為學生做好角色設計。角色設計是教師充分發揮組織、指導作用的重要環節,根據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出各個角色,而且還應設計出每個角色的背景和將要面臨的問題,以便達到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的教學目的。

篇2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中寶貴的文化形式,是中國科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國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的進步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過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堅實的本體論基礎而持久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儒必通醫”就是最好的說明。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歷程,西方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模式也開始輸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在治療技術上的方便性,使之國人在醫療實踐中能夠接受西醫的治療方式,但是,正是這種實用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價值承諾形成了對中醫學和中國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現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數典忘祖、思想淺薄、急功近利成為學術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醫學也成為被否定的內容之一。為了提供否定中國文化的理性基礎,自覺的不自覺的以西方的哲學思想判釋中國文化的方法就成為時代的風氣,以西方的醫學模式判釋中醫學以比較兩者的優劣,成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特點。如果說以西方醫學技術上的特點做為可接受的標準還帶有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還能在經驗論的層次上證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及其對中醫學的否定就是對中國文化理性自覺的背叛,而成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時至今日,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產生的一系列誤區的深入認識,中醫學在醫學實踐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療效被肯定,中醫學也日漸受到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肯定仍然是在經驗論的層次上,遠沒有在哲學理性上實現自為而自在的統一。尤其對于解決這一已經產生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理路問題而言,就更需要哲學的根據和支持。

問題表明,對中醫學的正確認識及其發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醫哲學的研究作為基礎。然而,以我們已經熟悉并習以為常運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學思維進行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的。以西方哲學的模式為坐標系進行中醫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正確的方法是,應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產生中醫學的哲學思想進行發掘,進而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性,以對中醫學的發展方向作出推定。這些是研究中醫學發展應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應當成為一切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應投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的問題。但是,對于中醫學發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對的問題既是中醫哲學帶來的也是以哲學對中醫學提出的本體論承諾出現的。這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哲學基礎與我們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現代科學和哲學對其進行研究而產生的誤區,另一方面則要求中醫學本身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即中醫學的學科性在本體論哲學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學形式與哲學方式的統一──中醫學是中國哲學形而中論的自在自為的統一。

就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學原理與中醫學有怎樣的相關性以及中醫學表現出怎樣的規律,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學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成了中醫學的學科形式,從而表明了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的理論特點,那么,中醫學就在其內容和形式中展現出的基本規律將代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說,進行中國哲學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就應在《周易》、《道德經》和《內經》及《論語》等儒家和道學經典的研究上下功夫,這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方法,同樣,這也是研究中醫哲學的基本方法。

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進行的研究,以發現其基本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已成為現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全盤西化”、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學推定中國哲學的研究一樣,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進行西化式的推定。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對哲學的承諾及其原理的推定,應當認為這些推定的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學和西醫學對中醫學理論的異化。

如果承認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性,并且承認中國文化的形式具有獨立性──中醫學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醫學的形式,那么,對生成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對中國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學反思──哲學的承諾和推定的統一并進行推定的結果。生成文化的歷史和邏輯只能是歷史和邏輯在文化形式中的統一。所以,對生成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諾的哲學──哲學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學形式上的統一。哲學在文化母體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諾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來文化所承諾的哲學進行推定。以西方哲學進行的推定,只是一種比較意義上的詮釋,哲學的比較不具有本體論承諾和推定的統一性,本體是自身的邏輯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學在當代的進展產生了分析哲學和解釋學,其理路表明的邏輯和形式對思維的限定,使對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運用產生了嚴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被語言和文字及形式邏輯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內部所進行的歷史文本的解釋──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既然對自在的文化的解釋呈現出重重困難,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原理和學科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用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中國哲學自在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與這些“基本規律”(例如辯證法)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哲學思維方式的統一。因此,就中國哲學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諾推定法進行哲學的外化。承諾推定法表明的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產生的結果。

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以哲學的承諾和推定法進行的研究。由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只能在中國文化的母體中尋求,所以,這種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研究還必然包括:中醫學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形式的?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同時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統一論》⑴的哲學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承諾推定法的研究反思,發現在中國文化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成熟的科學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用哲學的承諾推定法把《易經》的思維方式外化為哲學的形式。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⑵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及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就成為承諾和推定中醫哲學的基本工作。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章虛谷:《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中國哲學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承諾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筆者以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結果。既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形而中論的統一,那么,中醫學在形而中論哲學思維中生成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形式、以及這些基本規律對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意義之所在就成為中醫哲學研究的重要的價值論承諾。

《周易》和《道德經》及《內經》的哲學思維對當代的哲學發展及對中醫學的繼續進步將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已在近年的中國文化熱中顯見端倪。筆者在對人存在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中,結合西方哲學中的問題,以哲學的承諾推定法對《周易》的道器之論之承諾,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形而中論的哲學認為,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以形作為主體認識、并區分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體地位實際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時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認識,因此,形而中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建立在時空的本體論基礎上,并且與中醫學的時空觀統一。所以,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重大的中醫學哲學問題。

二、醫易相通

隨著世界學術界對《周易》研究的關注,“醫易相通”作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重要的哲學命題,在當代尤為引起重視。“醫易相通”的承諾表明,其不朽的意義和學術魅力發生于對人類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考和推定。“醫易相通”概括了易學的哲學思維作為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基本特點,其不但表現出易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說明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一以貫之的哲學內涵。顯然,從內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醫學理論基礎的易學哲學性質。《周易》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制式,表明其哲學思維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學思維。就醫學的作用和價值而言,中醫和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特點表明了其起源于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從對存在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及其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諾不同的價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對主體存在本質的不同認識,使其對生命形式本體的認同形成不同的醫學觀念,在此基礎上的發展,使我們看到了人類對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歷史形式中和由此產生的現實問題──中醫和西醫展現在歷史中的不同的邏輯理路和學科建構。

然而,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存在而言,就哲學的層次上推定人類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認為雖然有西方自然科學近三百年來的主導和促進,但是,人類就基本的存在問題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質性問題,還是作為一個亙古常新的課題困擾著人們的理性。近現代表現出所謂的人類進步絕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現在人類生存本質上的進步,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類是在其自為的異化形式下存在,對人類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為的對自在的超越──自為的達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實現自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顯然,人類的存在現狀表明,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目標。

因此,當西方科學模式對人們所期望解決的終極關懷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又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時,人們已經顯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學產生的負面價值引起人們的反思時,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和文化思潮應運而生。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思潮表明的對理性否定的堅決性已經成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學理性的重大問題。一些思想家把力圖走出誤區的方法寄托于中國文化時,中國的《周易》就不失時機的又一次成為顯學。對中醫哲學的研究而言,面對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當企圖再以西方哲學的制式推定中國文化時,無疑是當頭棒喝。在這種形勢下,對于中醫哲學研究而言,許多學者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醫易相通”的古老命題。所以“易學熱”也把中醫哲學帶入其中。但是,就其以“醫易相通”為命題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卻令人倍感失望,因為其產生的結論,無不帶有西方哲學的“前見”。問題表明,因為《周易》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中醫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學的制式不可能正確的推定中醫哲學。中醫哲學由《周易》的哲學制式所推定,這是應當首先明確的問題。

顯然,后現代主義表現出的西方哲學的多元性及其帶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對理性的異化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在當代中國,也隨處可見西方文化的哲學、科學和宗教以各自的價值承諾帶給人們存在方式的異化。以《周易》為基礎的中國哲學的一以貫之,不但使“醫易相通”,而且使《周易》與中國古代科學相通、《周易》與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可以說,綜觀人類文明的幾大形式,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像中國文明那樣能夠錦延不絕,持續發展并表現出文化的穩定性。西方哲學表明,就哲學問題及其表現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學家們在近代和當代由于他們內在哲學傳統思維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顯得無能為力,最終以據斥形而上學作為西方哲學的終結。然而,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伴隨著其造類存在的異化在當代使人們終于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優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學思維巨大的差異性,所以盡管《周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學及科學和宗教是對存在形式化的結果,所以,不能將《周易》與西方文化及哲學作簡單的類比,例如我們看到的把《周易》比附為科學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認定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樣。形而中論表明,《周易》的重要貢獻是其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在這方面,同樣不能與西方哲學的本體論作簡單的比附。對西方哲學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學是內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學作為明確的形式外化出來,是一項歷史性的任務,《周易》哲學的外化將帶來人類哲學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醫學的學科形式表明,其屬于不同的知識形式和結構,之所以稱為“醫易相通”,是指其作為共同的哲學本體而言的,具體講,《周易》的哲學思維是中醫學的基礎,易道廣大使中醫學與《周易》在“道”的層次上相通。因此,對道的理解問題成為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這屬于哲學層次的問題,在中國的學術史中被歷代學者所重視,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經之首的學術地位,但是,在西學倡興的當代,則帶來了更重要的問題,這就是,以《周易》為首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關系和相互的哲學承諾,成為人類文化交融中的問題,尤其是人類發現其自身歷史的和社會的、群體的和個體的行為方式所引起的價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質作為反思的對象時,以《周易》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又一次為人類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類存在的問題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發出其他所有問題的都應歸結為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問題,“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表明了其與西方醫學和哲學的截然不同的本體觀──而西方哲學對終極關懷的無能為力在后現代主義哲學中已經充分的暴露無遺。中醫學家、道家及道教學者在對“醫易相通”的基礎上和以自身的醫療及修煉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生命科學關于人的本質和應達到的存在方式,解決了終極關懷問題。中國的生命科學表明,“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和推定與《周易》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終極關懷的價值論承諾的統一,是“醫易相通”的重要表現形式。

關于“醫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方面,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張介賓的論述簡要而精到的指出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他說:“賓償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為易之為書,在開務成務,知來常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醫有內經,何借于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學到知羞,方克漸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身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駭。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又說:“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醫,欲賅醫易,理之陰陽。故天下之萬聲,出于一闔一辟;天下之萬數,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天下之萬象,出于一方一圓也。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辟也,總不出乎一與二也”、“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學醫不知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饑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了此生。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簡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上論表明,張介賓非常精練的總結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把醫學和易學在天地萬物存在的基本層次上統一起來,使之形成易體醫用、體用不二的一元論哲學思維,是中國哲學和醫學上的重要思想。

總結前人在“醫易相通”方面的研究,應當認為《周易》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是重大的。《周易》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其具體影響了中醫學的臟腑理論、經絡理論、陰陽氣血理論、病理病機理論、診斷理論、治療理論、方劑學和本草理論。而在當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學領域內的具體運用──“氣功”理論成功的運用易理,可以作為“醫易相通”最好說明。

以當代的哲學觀推定“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必然要求從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層次分析《周易》對中醫學的影響。《周易》的陰陽之論表明,陰陽之道是時間和空間產生的并由主體承諾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體是時空的陰陽變化生成的存在。陰陽之道的推定是主體所能發現本體存在之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體而言,《易傳》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所以,陰陽能對人體的存在發生生命的本質性作用是因為時空的本體性,而這種本體性作用與主體性方式的正確統一,是在主體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產生的正確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的命題承諾和推定。人作為一種存在,本身是屬于《周易》哲學推定的哪一種形式呢?人是什么呢?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為哲學所關心的也必須給預回答的主體論哲學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問題。但在《周易》哲學中,是不作為問題的,因為結論已經內化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承諾之中。所以。對應于西方哲學的主體論承諾而言,《周易》對這一問題沒有作出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關于人的主體性的中醫學中推定這一與《周易》相關的哲學問題,對今天的人類哲學而言是重要的。我認為,《周易》的哲學模式表明,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承諾的主體論作出的形式推定,說明了人的主體形式既不屬于形上之道,也不屬于形下之器,而是屬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謂之人。所以,主體被形而中所承諾──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謂的形而中者,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時空層次和主體意識時空能力的對應和中,通過主體時空方式所能把握主體自身存在和客體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過主體的形而中實現對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確認識。

“醫易相通”是中國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命題。“醫易相通”的形而中論哲學推定,使主體的生命存在形式成為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內容。形而中者謂之人的主體論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體將通過對時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實現主體的價值。主體能夠適應時空層次,并通過時空陰陽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從而超越生命的時空形式。這是形而中論哲學承諾的生命科學原理。形而中者謂之卦──形而中者謂之人的統一,從而解決了認識論的主體性問題。形而中論哲學表明的認識論本質是:人沒有獨立的主體性,客觀實在也沒有獨立的客體性,自為是自在的自為,而自在也是自為的自在,世界的時空統一性要求人類把握的世界要成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對客觀的存在而言,絕沒有獨立性可言,人的主觀存在也絕沒有獨立性,因此,在方法論上的建構,《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形而中論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學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對人類哲學發展作出的重要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方法論方面的貢獻,其由形而中的主體方式承諾和推定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學將成為人類科學的終極形式。

在“醫易相通”中,以陰陽的概念范疇承諾了哲學認識論。《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的推定成為中國哲學中的基本概念范疇。在中國文化中,陰陽范疇的具體應用,可謂一以貫之。在中醫哲學中,陰陽承諾了哲學本體論的邏輯推定和主體論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等等。張介賓認為:“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石壽棠認為:“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為父”(《醫源·陰陽互根論》);吳謙等認為:“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鄭壽全認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醫理真傳》卷二·陽虛證問答目錄)柯琴認為:“陰陽互為其根,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陰”(《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一·傷寒總論》)等等。從上面眾多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陰陽概念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相當廣泛而重要,并且在邏輯上是自恰的。如果陰陽的推定方式對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論哲學的對應和中的推定方式,將使這一自律由主體的自為而實現。這是“醫易相通”承諾的中國生命科學自在性的表現。

三、形而中論與中醫學

如果把《周易》作為群經之首,那么,中國的哲學原理就應當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的形式化,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為哲學形式的──形而中論是對“卦”的時空本質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謂之卦”的命題產生的哲學原理。關于“形而中者謂之卦”,我已多次進行論證⑴,在這里再簡單的作一介紹。“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思維以時空方式生成對存在的認識,中國哲學是以“卦”作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認識論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這就是說,“卦”是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方式──存在與思維的對應和中,“卦”是“道”、“器”的對應和中者也。因此,筆者認為“形而中者謂之卦”,這是中國哲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現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質性而言,因“卦”承諾了主體論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就有形而中者謂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謂之人的哲學推定表明,主體的對應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是由形而中論哲學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及價值論承諾和范疇推定的統一而實現的。

筆者在關于《周易》的研究方面,從認識論的角度把“卦”的哲學內涵歸結為“形而中者謂之卦”,“卦”的形式為陰陽爻表示的“時”和“空”,由此使“卦”無所不包,“卦”作為萬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極”,才能推定“太極”承諾的本體。把“太極”以“太極圖”和“八卦圖”統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論的哲學推定。具體講,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與主體對應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極”或“無”是不能與主體的形式對應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體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體,即本體不能作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體只能以時空進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簡單的討論形而中論的幾個基本問題。超級秘書網

篇3

關鍵詞:文藝美學;學科定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中國傳統美學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061-01

文藝美學最早出現是在學者王夢鷗于上世紀70年的《文藝美學》一書中。80年代由胡經之正式提出“文藝美學”概念。于是文藝美學作為一個全新的美學概念及學科在中國迅速發展,可以說文藝美學是中國美學研究對世界美學的一項獨特貢獻。文藝美學雖然在中國提出,但還遠遠談不上有固定的體系。對于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這對于促進文藝美學進一步發展成熟并成為被世界認可的美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文藝美學作為中國學者自己的獨立見解,就應該有更好的獨創性。中國學者提出的文藝美學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形態,作為中國美學自身的現代轉換。從西學東漸以來,大多都是通過西方概念和范疇來規劃中國自身的文化知識體系,美學也不例外。美學在西方由鮑姆嘉通提出,是感性學的意義,立足于感性知識的完善,主要運用的還是理性的思維方式,形成了西方典型的藝術哲學。但在中國并沒有自主提出過美學這一學科名詞,一方面中國的古代文藝理論、美學理論在西方話語之下還有多少本色存在?另一方面這種西方改造是否取消了我們立足于自身能做出的獨特貢獻也是個問題。所以文藝美學的提出恰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表達和發展中國自己的傳統美學,使之成為現代化的美學體系。

文藝美學作為文藝學與美學的交叉學科,一方面是對具體藝術行為的分析論證,另一方面是著眼于這些藝術行為的審美特性。這種指向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討論方式有巨大傳承性。中國古代藝術論具有立足于藝術本身,從審美感悟的方式做出論述的理論品質,這是我們古代文論區別于西方美學的重要一點。藝術活動是具有典型美學特征的活動,以其審美的審查方式存在的文藝美學是比技術美學、社會美學等更具有美學說服力的學科劃分。這種學科劃分無疑是中國美學的獨創,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表達。

從對文藝美學的界定和研究對象認定,道出了文藝美學新的研究方法,這個問題具有更大的學術探討價值之。周來祥先生在他的《文藝美學》一書中提出要以辨證規律來探討文藝美學。哲學是我們探討藝術規律的重要哲學指導,也是長期以來指導我國學者進行理論創建的科學的哲學觀和方法論。

中國古代的美學論著無不與具體的藝術探討有關。例如《文心雕龍》是探討文章的寫作方法,強調文章要注重“神思”、“風骨”,這些無不具有重要的中國美學意義。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以中國傳統的“境界”說來表達自己的美學思想。他早年研究西方哲學,對康德、叔本華、尼采等有很大研究,并深受影響。王國維寫到“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從中可以看到這種劃分受到了西方哲學的影響,“有我”與“無我”與康德美學思想中“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不謀而合,“有我”可謂有目的,“無我”可謂無目的。這種有無之劃分與西方的二元劃分習慣有很大關系。但是“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又是具有絕對中國特色的表述,與中國傳統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王國維在提兩種境界時,絕不忘記對具體文學作品的舉例與分析。“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對于詩境的分析不止于美學學術方面,更提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可謂是中國美學獨特的學術視角,這也符合以文藝美學樹立中國美學品質的要求。

文藝美學在發展中國傳統美學方面有著艱巨的任務,可以說這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機。文藝美學也只有在發展傳統美學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自身獨特的理論品質。我們相信,在堅持哲學方法論的原則下,發揚中國傳統美學的特色必然會使文藝美學獲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曾繁仁.中國文藝美學學科的產生及其發展[J].文學評論,2001,(5).

篇4

1.1教學與就業目標不相適應,計算機專業是時下一個非常的熱門的專業,幾乎每個高校和專科院校都開設這個專業,不同教學模式培養出不同的人才。計算機主要是以職業為導向,將這個作為教學主旨,教師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而現有的教學與就業目標嚴重脫節,存在著盲目教學的弊端。教師沒有進行正確的市場定位學以課本為主,缺乏對企業需求的評估,這樣導致教師培養出來了一些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但實際能力不夠的學生去適應市場。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生產方式不會給學生太多的適應時間,如果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失去了具體操作技術過硬的優勢,他們很難在計算機產業遍布的現代社會和激烈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如果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實踐工作,在從事工作時也無法體現出其專業優勢,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前只能退卻。

1.2教學與實際應用不相適應,計算機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大部分學校將主要的課時安排給了理論基礎課,很多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后并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溫習鞏固的意識,在單一的教學課程中越學越抽象,以致沒有形成實際操作的技能,而長時間的弊端累計又造成他們不能深入理解,最終變成了與實際應用脫節。與實際應用不相適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學生主體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個性特征、創造性特征和動手能力強的特征,在畢業之后,這些特征的缺乏會讓他們直面嚴峻的就業壓力。

2以就業為導向的計算機教學模式

計算機專業的設置是現實社會的需求,也正是因為如此,其專業設置的目標是學生就業,以此教師教學也應該以學生就業為基礎,采用一定的教學模式,在制定教學模式時,應該遵循以下幾點:

2.1就業目標應該符合計算機專業特點

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應該與市場上企業需求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做到這一點,計算機教師在教學期間首先應該采取依據計算機專業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就業目標,比如計算機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超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的教學重點就應該放在實踐教學方面,將就業目標與實際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得更多有針對性的知識,為其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還應該對市場企業進行有效的分析,其具體需要哪類計算機人才都要進行詳細的了解,之后因此為依據進行教學。這樣教師所制定的就業目標,不僅符合計算機專業的特點,還能夠充分的體現出市場需求,使得計算機教學與市場企業需求有機結合。

2.2注重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

在明確相應的教學模式之后,教師應該注重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首先,學校應該建立大學生實訓基地,教師與學生的實踐課可以到實訓基地中完成,實訓基地的設備必須先進,與達到實訓要求,性能優良的實踐設備,一是能夠提高學生對實踐課的重視程度,二是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這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幫助非常大。因為現代企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都是最先進的設備,而如果學生在學校中使用的設備與之相同,學生進入企業之后,對設備操作也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在實踐課上,教師做好監督工作,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實訓要求。其次,學校可以與企業展開合作,當學生進入到實習期時,學校可以介紹學生進入相關的企業進行實習,實習優秀的人員可以直接留在企業中,這樣一來,不僅學生能夠擁有正規的實習地點,相關企業也能夠為自身的發展儲備后續人才,這為學生的長久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3注重培養教師的教學素養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學校必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計算機專業本身對教師個人的素質要求就非常高,教師應該在此基礎上,對自己更加的嚴格,不僅具備超強的理論素養,能夠通過理論來解答學生們提出的有關問題,同時還應該具備超強的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的核心內容,而且教師還應該善于總結,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出操作規律交給學生,進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學校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的教師,學校應該適當的提高計算機專業教師的工資等各方面待遇。

篇5

統計學為探索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必須正確處理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辨證關系。在總體中諸個體某種數量標志表現偶然,而諸標志值平均則為必然。重復測量某種同一客體出現不同的數值屬偶然,而同一客體本身真實數值則為必然。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的數量差異為自己開辟道路。統計研究中經過綜合平均,將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數量差異,互相抵消,顯露出平均則為必然。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統計抽樣調查問題上表現極為明顯。客觀事物極其復雜,表現千差萬別,同一總體各單位的數量差異也非常大,從個別單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探索其本質和規律性。然而,通過大量觀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響,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顯現其本質。在進行抽樣調查時,只有隨機抽取的個體足夠多,消除諸多偶然因素影響,才能通過抽樣總體的數量特征正確地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

2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實踐和科學都證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矛盾著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況且同一事物或過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對于每個事物或過程的矛盾也各有其個性。因此說,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或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它們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統計學中存在著各種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點。在統計認識中,個體的差異性中蘊含著總體的同一性。統計方法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抽象掉各個個體的差異性,探求總體的同一性,并用差異性去標志同一性的內在質量。差異性是統計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沒有差異性就沒有統計;而同一性則是統計的目的,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進行統計。因此,統計研究要運用大量觀察法與個別觀察法相結合使用的統計方法。

統計研究中運用大量觀察法,實現從個別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認識過程。同時,根據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統計研究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個別觀察所搜集的資料來說明總體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使認識更深刻、更具體。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統計研究必須是將統計中的平均數與分組法結合,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用反映現象的離散趨勢的變異指標與反映現象集中趨勢的平均數結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統計學的研究著眼于總體,著手于樣本,立足于個體;同時從總體出發,分解剖析,認識局域(類、層、組)甚至個體,并對其進行調查研究,觀察計量,搜集資料。接著對個體的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或歸納演繹,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即為“統而計之”和“計而統之”的總和,以實現以統定計,以計達統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要求一切認識對象不僅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而且它還要作為某個更大系統的要素來認識。這種對系統客體的“主體”認識,是一種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度量的系統思維方式。

因而,統計認識充分體現了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統一,這是統計研究的一大優點,也是統計認識比較接近客觀、真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認識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統而認識某一系統,忽略或沒有充分重視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統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從統計認識過程而言,充分體現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立統一的關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統計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統計的定量分析不是純粹數量意義的,即不是就數量論數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點,并且從所研究事物的有關聯系或現實背景中,緊緊扣住認識所研究事物內在本質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意義,這也正是統計學與數學的區別所在。那么統計研究怎樣才能通過數量來體現其具體含義與現實意義?這就必須結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為起點,并以定性分析為終點。具體來說,統計研究總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認識——客觀科學的定量認識——高級(理性)的定性認識”這一過程來進行的,即從定性開始,確定認識事物有關方面的指標,經過定量過程,搜集,整理,進而對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質,完成定性認識。統計認識活動遵循質與量對立統一規律,從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設計的科學的方案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按要求搜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對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也就是說統計的定量分析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飛躍的重要途徑,是避免產生認識主觀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統計研究最終是為人類定性認識服務的,是為了定性認識才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講的統計的方法性、應用性也正體現在這里。實際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統計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探求質與量變化的規律和界限,研究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的關系,將質與量同一與度中,即量的規定性定性于度中,質的規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實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統一。

5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在統計研究過程中,分析和綜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個基本方法。統計認識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各個局部進行剖析的基礎上達到對總體的認識,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

篇6

關鍵字:免疫學肝臟乙肝病毒肝臟移植

免疫學稱得上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學科,其發展日新月異,現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廣泛滲透到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領域之中。而肝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目前臨床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不斷提高肝臟疾病免疫學診療的質量,可為臨床提供必要的診療指標。下面筆者就從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臟移植著手,談一談對有關免疫學的認識。

一、乙肝免疫治療之相關事項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將近4億的感染者,每年發生與乙肝相關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在一百萬以上,其數目駭人聽聞。現階段,對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激活足夠的免疫細胞,盡可能減少肝細胞的損傷,并能中止這種持續的感染。免疫治療前患者體內抗原與前體DC系統的親和積處于平衡改造狀態,平衡常數L1q1L2q2=K,假設從體外補給A的替代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濃度為X,免疫治療效果C的增加濃度為N。由于B的群體中個體的親和力呈正態分布,所以認為B數量的減小倍數等于平均親和力的減小倍數,假設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響,q1不變,那么,N=L2{1-[L1/(L1+X)]1/2},當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當X越大時,N越大。所以免疫治療要大劑量給藥,同時大劑量給藥活化勢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療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類似物使L1減小,同時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統興奮劑的必要。又成熟DC數量=N×發生體積,所以有靜脈給藥或者多點皮下給藥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體內,由于存在靜息活化平衡常數,那么在抗原濃度和親和力相同的情況下,前體DC的濃度和親和力之積為定值。前體DC濃度越大,親和力越小,此時給藥的途徑的區別大大縮小。

乙肝病毒的各種抗原都對促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種抗原的表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從而能降低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過提高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調亡誘導受體和死亡受體4的表達而增強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調亡誘導配體毒性,人肝細胞中HBV復制水平升高能增強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調亡誘導配體誘導的調亡;HBV感染時肝細胞可強表達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細胞調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減少肝細胞的調亡。拉米夫定治療還能降低淋巴細胞的調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會妨礙免疫系統對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有選擇地予以護肝防纖維化治療。

持續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對其敏感的前體DC持續的反向選擇,使得這些前體DC不能在同一段時間內積累,繼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產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時間內積累,以致不能同時產生足夠的CTL細胞進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細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細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減小它們的反向選擇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對有限的資源同樣存在著相互的競爭。各種免疫細胞以及它們的亞群之間均存在著相互的競爭和抑制作用,如T細胞、NK和NKT細胞之間以及它們亞群之間的相互競爭。人體各種前體DC細胞亞群之間也同樣可能存在不同種群之間的相互競爭。乙肝病毒抗原系統對對其敏感的前體DC持續的反向選擇,使得這些敏感的前體DC減少,進而使得它對其它前體DC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其它的前體DC細胞數量就會增加,進而增強了它們對對乙肝病毒抗原系統敏感的前體DC細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復感染前的速度減小和能恢復的數量減少。同樣,被感染的肝細胞也會持續的反向選擇對其敏感的CTL細胞而使其數量減少,其它CTL細胞的數量將會增加,它們的抑制作用也會抑制乙肝病毒特異性CTL的恢復。為了增加對乙肝病毒敏感的前體DC的恢復速度,增大其能恢復的數量;同樣也為了特異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細胞的恢復,有必要解除這種持續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細胞低水平表達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們在與乙肝病毒特異性的T細胞群作用時,誘導活化的T細胞的比例將下降,而耐受和調節性T細胞產生的比例將升高。要解決這些錯綜復雜的局面,必須對免疫系統重新進行一次格式化。二、肝臟移植免疫學之相關事項

篇7

關鍵詞:國際貿易;雙語教學;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日益深入,國際貿易規模飛速發展,市場對國際貿易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業人員不但要熟練貿易業務,而且還要會外語。雙語教學必須從源頭、從學校抓起。國際貿易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推進專業英文教學,而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在應用外語中更新知識、開拓視野,在工作中更好地交流的“面向國際市場競爭、具備國際經營頭腦”的國際商務參與者和管理者。

自2004年大部分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高校多在國際貿易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改革。在專業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依據專業特點,課程在學生專業知識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具體結合課程教學大綱,設置雙語教學這種課堂組織形式的教育教學目標,從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使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提高有機結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應該是可行的思路,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對這一問題做初步探討。

一、國際貿易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推動“雙語教學”是國際貿易專業適應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教高字[2001]4號)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貿易、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3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文件中再一次明確提出“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的要求。

2.國際貿易專業課推行雙語教學是適應WTO的要求的需要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與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過提高高校國際貿易學的雙語教學,培養既有豐富專業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又有較好外語水平,精通WTO規則和世界經濟的國際化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貿易專業課雙語教學勢在必行。在國際貿易學專業推行“雙語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推進專業英文教學,其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未來的商務人士、創業者,應用外語在工作中交流,或應用外語在專業上學習,更新知識,自我提高能夠具備同合作伙伴、國際競爭對手溝通和對抗的能力,真正成為“面向國際市場競爭、具備國際經營頭腦”的國際商務參與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與國際先進教學模式的接軌,離不開對西方先進管理思想與方法的研究和借鑒,更離不開英語這一國際貿易通用語言的運用和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國際貿易實務開展雙語教學的主要模式

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內容具有國際性,其教學目標具有外向性的特點。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目標的涉外性和教學內容的國際性,決定了該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同時,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不僅是貿易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養國際性、復合型經濟人才的需要。具體而言,在實踐中,開展國際貿易實務存在三種模式。

1.簡單滲透型

在國際貿易教學中以中文授課為主,用英語講授一些國際貿易術語,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規的課堂用語,學生的考試采用中文形式。這種模式對教師的英語水平要求不高,適合英語基礎和接受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從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容易形成系統的以中文為媒介的知識體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專業詞匯。雙語教學的最高目標是在專業文獻的使用上、專業實務具體操作上能夠做到雙語自由轉換。這種雙語教學模式由于中英兩種語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學過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養的學生就其專業的英文知識而言十分有限,很難達到雙語教學的真正目標要求。這顯然是簡單滲透型的雙語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2.過渡型(混合型)

在雙語教學中以英語為主,采用英語板書和原版教材,在英語授課的同時輔以中文解釋和說明,學生的作業、考試用英語出題,但用中文回答。這是目前我國國際貿易雙語教學中采用最多的一種模式,穿插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優點在于雙語的比重趨向均衡,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與上種模式相比,教學過程中的英語信息量有了明顯增加,但是對教師和學生要求相對提高了,特別是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英文水平,否則很難感知英文教材,更難聽懂英文講授。

3.浸入型(全英語型)

在雙語教學中基本上使用英語,采用原版專業教材,課堂板書用英文,學生的作業、考試用英文出題,學生答題一般用英語。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對教師和學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

以上三種方式各有所長。浸沒式雙語教學讓學生有一個很好的語言環境,因此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尤其是語言環境的創造有諸多困難。過渡式雙語教學將第二語言逐步引入教學全過程維持式雙語教學則是將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同時,繼續用母語來維持學生理解的一種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模式比較適合雙語教學的起始階段,但母語與非母語的比重難以把握。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以英語浸沒式教學法為主,輔以參與法的教學模式。

三、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目標體系

雙語教學的目標體系是國際貿易專業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雙語教學的課程體系、雙語教學的能力體系兩大部分。雙語教學的課程體系包括國貿專業知識、國貿專業英語素養兩部分。雙語教學的能力體系包括英語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兩部分。

1.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總目標

通過雙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英語技能,更要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與英語技能的應用。通過本專業的學習,學生將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加深對國際貿易業務的理解;學會運用外語技能,增強學生外貿業務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潛能,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

2.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課程目標

雙語教學課程目標是雙語教學目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國貿專業知識、國貿專業英語素養兩大部分,它涵蓋了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必修的全部專業知識課程。在雙語教學安排上從兩大塊來完成這兩部分的教學任務,一部分國貿專業知識的中文講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課程,另一部分國貿專業英語素養的雙語講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課程。

雙語教學課程的目標分類方法有利于教師實施課程標準,使整個課程目標落到實處。雙語教學的實施是在國貿專業知識掌握的基礎上來開展的,學生在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國貿實務的雙語學習,將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減少許多國貿專業詞匯帶來的學習障礙。

雙語教學課程體系目標兩大部分是互相聯系的整體,每個部分各有側重。國貿專業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貿易理論、專業國貿知識和貿易慣例,培養學生全球貿易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際貿易技能和方法。

3.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能力目標

雙語教學能力體系目標主要指學生通過雙語的學習所獲得的用英語處理國貿實務的技能,它包括英語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兩大部分。實現雙語教學能力體系目標,一方面可通過校內實驗室模擬國貿實務操作環境的測評、模擬國貿場景交易的測評、單證制作及審核測試、函電寫作測試等來反映學生雙語學習所獲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校外的實訓實習基地參與國貿實際業務各環節的實踐來測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四、國際貿易專業課堂雙語教學的探討

1.在教學組織中貫徹教育目標

涉外經濟活動人才經常從事國際經濟業務,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英語國家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我門常常把培養國際性人才作為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高境界,這是因為我們深知,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雙語課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樹立學生“民族性最鮮明的,也最富有國際性”的觀念,把我們國家處理國際經濟、外交關系的基本原則貫穿于教學中,講清楚社會、經濟、文化進步中的開放與保持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關系,使我們的專業教育目標通過教學實現。

2.正確設立課堂教學目標,以專業知識為主線組織英文書面信息呈現,以母語為主,闡釋復雜深奧觀點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是實現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一個環節。專業課的雙語教學不同于大學英語等公共英語課教學,語言只是工具。依據課程教學大綱,每一次課堂教學時間內,基本教學目標是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形成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為此,宜采用英文呈現有關專業知識的書面信息。

3.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破除學生害怕出錯、不敢自由表達的畏懼心理,樹立學生表達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語言不熟練,或者沒有經常性使用時,每要表達一定意思,總會出現先出考慮語法對不對的現象,這樣反而妨礙了思想的表達。為此,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不怕出錯,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思想被曲解,就不糾正學生,盡量避免使用試錯、負強化等教學手段,而是通過正強化,總結等方式來傳達正確信息。

4.嚴格使用學習評估方法

蘭伯特(Lambert)的態度/動機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認為,在雙語學習方面,性向和態度是兩個重要的、相對獨立的影響因素;雙語學習不僅需要某種認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種積極的態度;態度關系到動機。因此,雙語能力基于性向、態度、動機的程度以及態度與動機之間的關系。依據這種理論,雙語教學應該采用英文試題進行考試,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要求的嚴肅性,而且可以利用學生重視考試的心理,強化課堂學習的直接動機。

課堂教學組織技巧是教師使有組織的教育形式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有重點的內容組織,系統并賦予連貫性的師生互動下收到實際效果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師“教育藝術”的展示平臺,各個教師可能有自己的獨特做法和經驗,但是,從整體上把握專業培養目標,把其作為處理教學中語言能力形成與系統專業知識講述的大原則,有助于組織起知識傳授與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課堂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姜瑾:雙語教學面面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2]王振宇鄧弘:國際貿易主干課程雙語教學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羅鄭勝: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及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分析.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2).

[4]石碧濤:雙語教學實驗環節探索———以《國際貿易實務》為例[J].高教探索,2007(6).

篇8

[關鍵詞]藝術學;美學;分類;標準

二級學科藝術學在國家學科目錄上已經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級學科藝術學碩士、博士授予權的高校也有不少,從數量上看,其增長速度相當快,這也許是“學術成果大發展”的業績證明。在增長數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個真實的情況是愈是接近年底論文“開題”的時段,部分準碩士、準博士們愈是對二級學科藝術學研究什么內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筆者收到他們的一封電子郵件,說他們曾為此“商量”,討論,并且在檢索查看了以往歷屆“藝術學”博士學位論文,發現絕大多數都是二級學科的非“藝術學”的內容,最后得出結論是:大家都覺得,藝術學論文很難脫離某一個具體的藝術門類來寫,如果脫離具體門類來寫,純粹形而上的東西那就變成美學、哲學了。

這讓筆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學學報》第2期上就有論者在《藝術學的學科性質與發展前景》論文中提出:“藝術學與美學并無實質性區別,必將消失于美學之中或重新成為美學的一個部門”。再看作者相關的論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藝術學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質”“定位”不當:現在的二級學科“藝術學”定位在一級學科“藝術學”之下,成為“文學”門下,而作者認為應當或將來“必將”要歸屬于“哲學”門下。wwW.lw881.com筆者認為,哲學、美學自然有納“藝術學”于其門下的容量,但是這不妨礙“文學”仍保留“藝術學”的空間。理由是從“文學”門下一級學科“藝術學”的角度觀察的“藝術”和哲學、美學角度的觀察是不一樣的,結論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羅斯美學家卡岡對“造型藝術”的分類為例,試釋不同之處。

一、藝術學的分類問題

出現上述研究生疑問的原因中,至少有一個是“藝術學”迄今未有成熟的“分類”。“分類”不明,當然研究對象難免交雜不清,研究方向、目標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學術研究,不進則退。我在《藝術學,莫后退》一文中就“分類”問題略作探討,就是希望證明二級學科“藝術學”還是能“生存”在“文學”門下而已。分類中大概只有“應用藝術學”概念被部分學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學人興趣,沒有真正的學術回應。現在則恐怕連“應用藝術學”也不再引起興趣,因為大概“藝術”一經“應用”,就會被看成不是“理論”的低層次了吧。

我想要探討問題,先要站穩在“藝術”的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不僅在于對“全部”藝術實踐的理論須有所認知,更需要的是對某些門類的藝術實踐有所“實踐”。正如陸放翁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藝術學”不同于其他純理論學科的地方就在于“須躬行”,而不是永遠的“隔岸觀火”。“隔岸觀火”可以觀其大勢,“須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癢”的結論。有“切膚之感”,又明其大勢,“藝術學”研究才有實質的“莫后退”。

對藝術的分類,不論是對藝術總體內容、還是對某一門類“品種”的分類方面,美學和藝術學的立場不同,標準也不同,結論當然不同。下引俄羅斯美學家卡岡在《藝術形態學》中的“造型藝術”分類為例,提出疑惑之處:從這些疑惑之處引入到“藝術學”角度的分類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岡把“造型藝術樣式”分為5大類:“藝術攝影”和“書畫刻印藝術”、“繪畫”分為一大類;其他4大類是:“雕刻”、“全景藝術”、“玩具藝術”和“化妝藝術”。他提出:藝術攝影與書畫刻印藝術和繪畫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過對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現或者彩色再現而描繪世界。因此,攝影藝術仿佛重復書畫刻印藝術和繪畫的可能性,不過,它與書畫刻印藝術和繪畫的區別不僅在于技術手段,而且在于這些手段所產生的對被再現現實的反映和改造之間不同的——直接對立的——相互關系:藝術攝影總是紀實藝術的,而在書刊刻印藝術和繪畫中甚至對模特兒的直接再現,也包含著無法排除的使模特兒發生變化的因素,這種變化按照藝術家對模特兒的看法、感覺和理解而產生。從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網關于“造型藝術”的某些概念和我們已經有了如下歧義。

先看他分出“造型藝術樣式”之一的“書畫刻印藝術”,在此樣式下含三項“品種”:“書刊的書畫刻印藝術”、“版畫”和“插圖”。他也知道這不是20世紀之前的分類,他說:在20世紀以前理論不把書畫刻印藝術劃分為與繪畫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種獨立的藝術樣式……在“三種最著名的藝術”中,與繪畫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僅僅被評價為一切“構造”藝術的基礎或者繪畫的一個品種。他這里說的“素描”,其實和繪畫所說的素描還不是一回事,他說:

素描開始被看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價值,而使它與版畫相接近的特點,歸根到底許可承認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術品種(鉛筆、炭筆、鋼筆、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畫、金屬版畫、漆布畫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單色造型是造型藝術的特殊樣式,稱之為書畫刻印藝術。他說的素描,就是單色畫(黑白依然是單色)。可見,對同一個詞匯,美學家和藝術家的理解距離有多遙遠,雙方如有爭論、探討、研究,也許都在“各說各話”,連基本概念都沒有統一的對象——除了一個詞匯之外。

按照卡岡的“素描”說,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單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書畫刻印藝術”,那么,對

如果筆者的記述不錯的話,這種“全景藝術”,似乎類似“藝術學”角度所說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的“空間”可以在街頭巷尾,可以在市民廣場,可以在廳堂、門廊……總之,有足夠的“空間”就行。“行為藝術”則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進行中的情節”,而這個“情節”的參與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來驅散他們的警察。總之它揉合了一點“時間藝術”的條件。卡岡強調:全景藝術與雕刻和繪畫的另一個本質區別在于,如果繪畫預定于從一個視點出發的完整知覺,而全雕刻作品預定于視線圍繞靜止的雕刻的運動,那么,圍繞觀眾的全景造型則定向于從內向外的環形知覺。“從一個視點出發”,包含觀者只可能有的“一個視點”和繪畫本身的“焦點透視”及非焦點透視的構圖,“全雕刻作品”顯然即“圓雕”。至于“全景藝術”又有“環形知覺”,令人想到一種“全息電影”和“環形電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藝術的邊緣形式是透景畫,透景畫在它的視知覺的結構和性質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態學鄰居——透視浮雕。卡岡列出“透景畫”品種,不能詳明何所指。聯系他的相關論述,也許指的是博物館陳列中普遍采用的虛擬“場景”藝術設計。這是借用電腦技術,利用光學原理合成的有真實“三維空間”的藝術設計,用來表現某種歷史上曾發生過的諸如族群遷徙過程或某種手工藝工藝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連貫的過程。在特殊的“櫥窗空間”里,完全“紀實”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縮小,儼然如“小人國”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應的“時間藝術”因素。但是這些在“藝術學”角度看來,統統屬于“展示設計”的范疇,上述所有具體內容的呈現手段,都只是“展示設計”指 定的某種“技術”的運用,和“雕刻藝術”沒有關系。

卡岡把“玩具”列入造型藝術的一個類,下列“靜態玩具”、“活動玩具”兩個品種,不知道他的“靜態”、“活動”是不是指不能“動”的(如泥偶等)和能“動”(如附發條機械或電控的汽車、飛機之類)的兩種玩具的意思?這是出乎“藝術學”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論何種手法、形式——皆可為“造型藝術”,那么“繪畫”、“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藝術”;“戲劇”、“電影”里也有“造型”,理應也是“造型藝術”,但若在藝術學分類中以呈現主要藝術效果的“手段”為標準的話,其主要藝術效果并非單由“造型”解決,更多的是音樂、表演、語言、燈光、色彩及鏡頭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說它是“時間藝術”類的“綜合性藝術”品種。

玩具則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蓋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變形金剛一類的“造型”,也有正方幾何體拼圖游戲一類的“造型”。即如卡岡列出的“靜態玩具”而言,它們也不是藝術家個人完成的終端產品,一樣要經過工藝制作過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過程中,“玩具”的藝術功能才彰現出來。從這一點看,分類的標準和前述的“繪畫”就不一致了:設定同一種標準應該是“分類”的“游戲規則”,標準不一必然帶來邏輯混亂,離分類的要求太遠了。

卡岡認為“玩具不僅是獨立的藝術現象,而且是兒童的綜合創作——藝術游戲——的一種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藝術樣式”中還有一項是“化妝藝術”。他說:化妝通過演員的面孔再現完全不同的人——戲劇或者電影的角色——的面孔,從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創造類似于造型創作的其他機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因此,對于演員,化妝藝術和木偶藝術原來是二者必擇其一的;實質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員的一種“化妝”,是演員用來遮蓋自己面孔的假面具。從上文可知卡岡的“化妝藝術”僅指戲劇、電影演員的“化妝”而已,但如果就“化妝”,特別是就“化妝”的“假面具”而言,兒童玩具中就有此類“化妝”物。就其形態說,在未使用前是“靜態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動態玩具”,雖然它本身并不動,或只有局部動。此外,戲劇演員會有“假面具”,

“繪畫”本身的“描繪”技巧可以獨立,因而能夠成為非“繪畫”的一種表現技能,因此對“繪畫”還須加以“定義”。我們可以給藝術學的所謂“繪畫”設定三個條件:第一是有主題、有情節;第二是有構圖范圍;第三是在平面上的靜態展示。所以不是有“描繪”的技術形式皆可稱“繪畫”,如先古時代某些“壁畫”、器物上的“畫”皆不可當作“繪畫”討論,因為前者缺乏第一、二項條件;后者不符第三項條件:所以它們都是“描繪”技法的運用。此外,現代出現的電視畫面、電影畫面雖在“平面”上展示,但非“靜態”形式,故也不符合“繪畫”討論要求。這樣就區分開了“青銅器”、“彩陶”以及附屬于器物上的一切“圖畫”,也就是說,那些附麗于器物的“圖畫”是在器物裝飾藝術中運用了“描繪”的技法而已,本身并不足以成為“繪畫”。

篇9

 

醫學統計學的教學應以提高研究生解決實際科研問題的能力為目標,使研究生形成正確的和嚴謹的統計學思維方法和技能,幫助醫學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確運用醫學統計學方法,順利完成研究生學業以及將來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務。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一、研究生醫學統計學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生統計學基礎知識較為薄弱

 

雖然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本科期間學習過統計學,但多數人僅學習過較簡單的統計學基礎知識,進入研究生階段醫學統計學學習后,學習比較吃力,并且由于總學時數的限制,教師在理論課的教學中對單個統計學方法的使用講解較多,而對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學位論文期間或將來畢業后較為實用的統計學方法卻沒有時間講解,這就造成了研究生對學過的統計學方法一知半解,而將來可能用得上的統計學方法卻沒有學會。筆者在解答一些已經畢業參加工作的研究生的問題時,發現有些問題十分基礎,本應該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掌握而沒有掌握。

 

(二)課題設計統計學缺陷較常見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研究生醫學統計學課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學期,而研究生應用統計學知識進行課題設計要到研究生二年級才啟動。許多研究生在課堂學習階段對統計學知識本來就沒有徹底學透,又要再經過一年多才進入課題設計有實驗研究,對學習過的統計學知識已經有一些遺忘,所以在進行課題設計時不能正確運用學過的相關知識,造成課題設計中有較多的統計學缺陷。而課題設計如果不正確,無法保證后續的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性。

 

(三)學位論文統計學錯誤普遍存在

 

國內外期刊對論文中的統計學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論文需要正確運用統計學知識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整理。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學習過的統計學知識正確運用到研究論文中。尤其是學習臨床專業的醫學研究生,很多研究資料和數據來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樣本量、對照組的選擇等基本的統計學常識,這些基礎性錯誤卻在研究生的論文中大量存在。這些問題與現在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已經不相適應,需要加以改進。

 

二、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課堂教學,鞏固醫學統計學知識基礎

 

鞏固基本統計方法和知識是醫學統計學的基礎,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原理、計算過程和結果解釋。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講解,使研究生切實掌握基本的統計學知識,在論文寫作中不出現低級的統計學錯誤。在此基礎上,老師在課堂上應該由簡到繁,深入淺出,逐步增加難度和深度,講解一些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和將來工作中有用的、較為高級的統計學方法。目前,科學技術更新速度很快,同樣統計學的重要工具——統計軟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并向學生介紹最新、最先進的統計方法和軟件。

 

(二)注重學用銜接,提升研究生課題設計的科學性

 

研究生的課題設計是科學研究成敗的關鍵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其重要性,讓學生帶著課題設計中的問題進入課程學習,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做好論文前期的準備工作,完成科研選題,為畢業論文開題做好準備。要指出課題設計中應當注意的統計學問題,如樣本量、對照組選擇等,使學生意識到統計學的基本知識是保證自己課題設計科學性的關鍵,在今后的課題設計中自覺以正確的統計學方法作為指導,從而保證課題設計的科學性,為其成長為高層次的醫學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采用實例分析,減少研究論文中的統計學錯誤

 

在課堂上以一些已經發表的高水平論文為例,詳細講解醫學統計學方法的具體應用,使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減少論文中的統計學錯誤,減少文章因為統計學問題而被拒稿;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經發表的、但是有明顯統計學錯誤的論文作為反面教材,給學生進行分析、講解,使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知道避免論文中的統計學錯誤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學生,在數據處理和論文撰寫過程中,運用統計學方法時要注意其使用條件,切不可誤用,對審稿人指出的統計學錯誤要認真進行修改或答復。

篇10

1科學修訂專業培養方案是創新培養的指導原則

近年來,隨著我校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學習由原來的1年改為半年,培養方案的更新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學校總體規劃下,基礎醫學院在對各相關學科進行充分調研基礎上,以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為指導,結合我院基礎醫學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特點,制定、修改并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和研究生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的創新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規范新入學研究生實驗操作出發,到常規實驗的系統化培訓;同時利用新建成的基礎醫學科研中心平臺開設“生命科學技術前沿”課程,進一步對研究生實踐技能進行培訓,為創新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在培養方案的創新中,突出“學術交流”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性。要求研究生在學習期間至少參加各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或做學術報告每年10次。

2創新團隊建設是創新培養的人才保障

強大的師資力量,優秀的學術團隊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研究生的人才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引進富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進入我校比較困難。因此我們重點加強現有人才梯隊的建設。近3年來,該院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出國學習共有10人次,國內高級訪問學者4人,中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14人,已獲得博士學位10人;引進具有博士學位9人。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并做大會報告,加強對外學術交流。當前,我院中青年學術骨干正逐漸成為我院研究生培養的中堅力量。

3構筑高端科研平臺是創新研究生培養的物質保障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基礎醫學科研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該中心面積2.2萬m2(其中公共平臺5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達4600萬元。中心以開放、共享為理念,可以開展核酸水平、蛋白質水平、細胞水平、組織學水平等各項生命科學研究。同時擁有P2實驗室,為人類病原學研究提供平臺。該中心自對外開放以來,為基礎醫學各專業學生開展高新實驗儀器設備培訓25次,參與培訓356人次數。迄今,使用各類儀器設備人數達230余人次;此外,兩個省級特色重點實驗室(重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及藥物防治特色重點實驗室與現代病原生物學實驗室)也參與構成了基礎醫學科研中心。高端科研平臺的搭建,為基礎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物質保障。

4搭建學科合作、校企合作平臺為創新培養插上騰飛的翅膀

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多學科合作,是當前醫學發展的趨勢。基礎醫學作為醫學相關學科的基礎,加強多學科合作更有利于學科的縱橫貫通,拓寬研究思路。我校基礎醫學相關學科在這條路上已經邁出第一步。如人體解剖學和臨床影像科室及骨科學專業合作,進一步加深了學科的縱橫研究,為研究生的科研選題增加思路。又如病原生物學與臨床血液科、循證醫學合作,探討病原感染在血液系統腫瘤發病機制的相互關系;與臨床檢驗科室合作篩查臨床耐藥菌,探討臨床耐藥菌株的耐藥機制,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原則;與流行病學、統計學、傳染病學合作,探討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等等;這些合作一方面增加了學院申報大項目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在多個實驗室及不同學科導師及同學中擴大科研接觸面,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因此,改變傳統模式,加強多學科的合作,是今后提高基礎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必然趨勢。

同時近年來,隨著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日益擴張,大力拓展和挖掘各種現有或潛在的教育資源已成為解決當前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的一個重要切入點[5]。因此,經過學院的多方努力和深入磋商,基礎醫學各學科與貴州省疾控中心、貴醫附院、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省肺科醫院、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研究生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同時,發散學生的研究思路,促進產學研轉化。

5加強學術交流為創新培養提供沃土

以基礎醫學“宗恩”博士論壇為載體,在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病原生物學、免疫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等二級學科內部根據自我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旨在為研究生培養營造學術氛圍,增強學術交流,激發研究生創新思維,展示研究生風采。如“病原生物學論壇”,一方面通過邀請校內外,省內外,國內外專家、教授做客“病原生物學論壇”,為病原生物學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做學術講座,在學科內部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研究生努力學習,勇于創新;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每學期做讀書匯報或課題進展匯報等,通過將他們的工作在學科內部展示,從而營造一定的內部競爭氣氛,促進研究生的共同進步;迄今各種各類報告已開展60余講。同時,基礎醫學院每年年底舉行學術年會,要求3年級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報告,2年級學生進行研究工作進展匯報,請相應專家打分,評選出學科內部的優秀碩士研究生并給以一定的物資鼓勵。除此以外,各學科內部常規還有圍繞導師團隊的課題組會,進一步推動研究生培養工作。通過這一系列工作,逐步增強研究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同時在學科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拓寬了學生與教師的學術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

6創新研究生管理模式,為研究生創新培養提供政策保障

當前我校研究生管理是在校級管理制度下開展二級管理模式。盡管還沒有很大的教育與管理自主權,但是二級管理的優勢已經顯現。作為二級院系,通過二級管理,可以掌握學生第一手資料,從而更好地督促導師加強管理。當前,基礎醫學院設有專人進行研究生管理。基礎醫學院設有1人專門負責研究生培養管理工作。主要負責研究生培養各環節的監管和督促。自開展二級管理以來,已初步擬定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主要包括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教學中期檢查制度,基礎醫學院研究生開題報告制度,基礎醫學院研究生參加學術報告制度,基礎醫學院研究生參與教學管理制度;基礎醫學院研究生課題進展檢查制度,基礎醫學院研究生與預答辯、答辯制度。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行進一步規范基礎醫學院研究生各項工作。同時基礎醫學院還成立了研究生培養督導委員會,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