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護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2:0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救護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急診科接診了5批共50例車禍傷病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齡7~70歲。顱腦損傷患者10例,四肢骨折35例,血氣胸5例。
1.2方法
在接到這次重大交通事故受傷患者電話后,我院急診科在總結了以往救護經驗,擬定出了對批量車禍傷員進行院前和院內急救護理模式,急救內容主要包括接診、現場檢傷分類、院前急救、院內急救等,把這些急救模式應用在5批50例車禍傷患者的搶救中。對患者進行院內規范化的急救護理。在院內的搶救過程中,搶救成功率為98%,已經留院觀察。
2急救護理模式流程
2.1組織搶救隊,做好救護工作
院方在接到事故緊急電話的時候,醫院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救援小隊,醫務科要站到第一線,還要成立一個衛生護理小隊,對救援小隊的后續工作進行處理。兩個小隊要聽從領導的指揮,不能慌亂,由醫院負責該區的護士長對整個局面進行合理的安排,在安排的時候要對事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合理的主次安排和治療程序。由于傷員是大批的,所以,當傷員到了醫院之后,護士要在第一時間對每個傷員的傷情進行分析和統計,統計出各個的病情,進行先后不同程度的治療。在重病者出現嚴重的傷情和昏迷的情況下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靜脈通路,并且向患者體內補充血量。衛生小隊要及時清理患者身上的臟東西,比如,清理口部的分泌物、泥土等,清理后給患者輸上氧氣。流血的地方要盡快的止血。與此同時,要較快的準備好搶救器械、氣管切開等各種搶救設備。醫生要在患者從進醫院后1h內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呼吸通道,等到身體平穩了以后,再進行下一步手術。車禍導致的主要是內部傷和身體一些關節的骨折。準備工作都做完了之后,要把患者送到搶救室進行有效地搶救。醫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重病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為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贏取時間。
2.2由搶救的難度配置護理人數
重病傷員在搶救的過程中的護理人員的配置。如果是1名重病者,需要有3名護士進行配合搶救;對中度傷員,3名護士可以負責3~8名傷員;如果是輕傷患者,1名護士完全可以負責救治多名傷員。如果是大批量的輕傷患者,幾名護士可以進行具體的分工,比如,由1名護士專門負責對傷員登記掛號;另一名護士負責對輕傷患者進行身體觀察等,形成一個流水流程的分配。這樣的好處是,既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也加強了工作的質量。護士在此中的工作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當醫生還沒到來之前,護士要先給患者進行身體的基本檢查,比如,心、肝等一些器官。護士也要適當的做一些安慰的工作,使患者家屬的情緒能夠平穩下來。
2.3傷員的搶救安排和留院觀察
由于大批的傷員同時需要救治,就需要對傷員病情進行合理的安排搶救措施。在對重病患者進行搶救安排的時候,一定要讓患者的身體穩定下來,在搬動患者身體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患者的血壓出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呼吸通暢,并且由專門的護士對其護送到搶救室,護士之間要做好交接工作。在大批車禍救治中,搶救措施完了以后,要對重病患者進行住院治療,對一些輕度患者也要進行留院觀察。在留院觀察中,醫院要對留院觀察人數進行統計,傷情分開護理,院方要制定出一個護理計劃,對于病情嚴重的要專人負責護理工作。
3討論
3.1提高搶救意識,培養獨立性管理
醫院中的護士在很大程度上要對一些業務的掌握非常熟練,由于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一些流程很可能被打亂,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護士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院方要有搶救意識,對患者的病情時刻保持一種警惕,要有危及生命的緊迫感,搶救要爭分奪秒。在此同時要認真培養急診科護士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這是非常關鍵的,作為一名護士這兩種東西是不能缺少的,不管是在什么緊急的情況下都要有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并積極采取措施的能力。還要培養護士的主動性,主動性就是在急救中,要有敏捷的頭腦、快速的反應和很好的悟性等一些能力,要主動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救治。護士更應該具備獨立性,獨立性就是獨立解決救治中的問題,對問題可以自己單獨完成。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可以單獨的處理和治療。如果是醫生還沒有來之前,護士要根據患者的狀態進行初步的診斷,省去了醫生來了之后再確診的時間,這樣可以準確的對癥下藥,贏得搶救時間。
3.2加強急救藥品和設備的管理
篇2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腦出血患者,患者均滿足中華腦血管病醫學學術會議擬定的腦出血診斷標準,且經腦部MRI或者CT證實。確診后所有患者均滿足手術指征,且符合腦出血治療指南(2011年修訂版)中外科手術治療相關標準。排除標準:①發病后收縮壓≥200mmHg(1mmHg=0.133kPa),舒張壓≥120mmHg;②廣泛蛛網膜下腔出血;③眼底出血;④心功能嚴重不全者;⑤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⑥顱內動脈瘤者;⑦二次出血者;⑧合并糖尿病。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80例與對照組80例,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62.9±10.3)歲;接診時格拉斯哥意識障礙評分(GCS)為(8.8±2.4)分。對照組: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齡(63.6±9.8)歲;接診時GCS為(9.0±2.6)分。在性別、年齡、GCS評分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急救護理流程:接到急救電話;醫護人員出診;到達救護現場予以急救處理;返回急診科;繳費;進行CT檢查;辦理住院手續;聯系術前準備事項;手術。觀察組實施改良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急救電話指導
接到呼救電話后,急救醫護人員攜帶醫療物品迅速出診。通過電話與目擊者聯系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臨床表現(嘔吐、昏迷、劇烈頭痛、血壓上升、偏癱等)等信息,對病情作出初步判斷,囑咐患者及其家屬鎮定,就地平臥,不要隨意移動患者,家屬不可劇烈晃動患者頭部,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清理口中嘔吐物,確保呼吸道暢通,松解頸部衣物。
1.2.2現場急救
①快速評估病情:救護車抵達后,立即評估患者的瞳孔、意識、血壓、神經系統等,確定搶救措施。②呼吸道暢通: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清除嘔吐物或者分泌物,以防誤吸;舌后墜者可置入口咽通氣管;對于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予面罩加壓給氧,氧氣流量為4~6L/min;遇呼吸道阻塞者,給予氣管插管,簡易呼吸氣囊輔助呼吸。③建立靜脈通道:選取上肢粗直大靜脈進行穿刺,固定留置針,急救人員在用藥過程中嚴格遵循三查七對的原則,用藥后的空安剖瓶應暫時留存,以便核對。④無菌操作:在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實施靜脈輸液、導尿術、肌內注射時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這對降低患者后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感染率意義重大。
1.2.3轉運以及途中監護
①實施初步搶救措施后,迅速將患者轉送醫院,接受專科醫師的治療。在轉運患者時,擔架應維持頭部相對水平或者頭部略高。專人保護患者的頭部,盡可能的保持平穩;同患者家屬及時溝通,說明術前應注意的各事項,采集血液標本,為手術治療贏得時間。關注患者的意識、瞳孔的改變,如發現病情有變化,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②心理干預:腦出血屬于突發狀況,患者及其家屬情緒焦躁,醫護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解釋說明工作,介紹疾病以及護理等相關知識,使得患者及其家屬明白劇烈運動、情緒波動以及血壓上升均會導致二次腦出血的危險,以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正確對待,積極配合治療。
1.2.4入院準備
護送途中立即與急診科取得聯系,備好急救物品,同時聯系CT室、化驗室、神經外科等科室,開通綠色通道,實行院內外急救通道完全對接。
1.3觀察指標
①院前急救介入時間:從接到急救電話到對患者予以積極急救護理的時間;②待手術時間:接診患者回至醫院到進至手術室的時間;③并發癥的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院前急救介入時間與待手術時間
觀察組的院前急救介入時間(15.3±2.6)min與待手術時間(5.5±1.5)min均顯著較對照組(26.3±3.9)min、(14.5±4.5)min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出現的并發癥有上消化道出血、中樞性高熱以及墜積性肺炎,觀察組各并發癥的發生率17.5%(14/80)、37.5%(30/80)、10.0(8/8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30.0%(24/80)、51.3%(41/80)、27.5%(22/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出血是院前急救中常見的一種危重癥,發病急,病情演變快,數分鐘或者數小時之內病情就會演變至高峰,如未及時予以有效處理,會造成患者大腦產生非可逆性的損傷或者死亡,因而對腦出血患者而言,時間更為寶貴。本組研究通過對觀察組實施改良院前急救護理方法后,及時干預患者的病情,該組的院前急救介入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為成功搶救患者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證。研究結果顯示,腦出血通常在20~30min內會形成血腫,6~7h后血腫周圍就開始有血清滲出以及腦水腫,造成繼發性腦損傷。本組對急救護理措施進行改良后,院內外急救綠色通道實現了連續性的無縫對接,術前護患溝通以及部分術前準備在院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患者到達醫院后即刻打開急救綠色通道。實踐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待手術時間顯著縮短。大多數的腦出血患者是在家中突發疾病,如家屬采取不當處理,搖晃患者的身體或者頭部,不注意保護頭部,使得腦出血量加大,或者患者發生誤吸,因此而引發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上升。在兩組并發癥發生狀況對比中發現,觀察組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4.總結
篇3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60例腦血管意外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急救措施的不同將其分為業余組與專業組各30例。業余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61-76歲,平均(67.54±5.21)歲;專業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60-77歲,平均(67.37±4.37)歲;所有患者均在病發后10h內進行檢查診斷,排除入院前死亡、障礙精神障礙、惡性腫瘤及心腎功能障礙患者,且在性別、年齡和發病類型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業余組
由家屬或其他非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或未經院前急救并直接送到我院診療,觀察組由我院專業醫護人員出診接診并進行院前急救,對比兩組來院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死亡率。
1.2.1急救前準備
我院組織專業醫護人員成立院前急救小組,在接到急救電話后3~5min即可出發趕往患者所在地,救護車內備有急救箱、氣管插管、呼吸球囊面罩、氧氣等常用搶救器材。趕往患者所在地的途中通過電話詢問患者的基本情況,并對患者的情況有初步了解,作出急救預案。
1.2.2現場評估傷情
到達現場后,要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通過詢問患者的病史、已采取的處理情況等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迅速做出準確的評估,如果患者無意識或無家屬在場時可以通過觀察患者的意識、面色、呼吸、瞳孔是否放大等進行評估。護士配合醫生完成相關檢查,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多功能心電監護,詳細記錄有無嘔吐、頭暈頭疼、肢體麻木等癥狀;確認有無腦出血的情況發生。為保障降壓藥快速滴入及防止搬運或病人躁動針頭脫落,建立靜脈通道時,使用大號頭皮留置針在好固定的靜脈穿刺。
1.2.3轉運上車護理
將患者轉運上車時要注意盡量減少搬運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以外誘發并發癥的發生,搬運時注意動作要輕柔、迅速,將患者頭部抬高15°~30°,將頭頸部與身體軸線保持一致并妥善固定,將雙手平放于兩側,肩、胸、腰、臀、膝部自然擺放,平移置擔架上,搬運中首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心跳頻率,如果呼吸或心跳停止應進行心肺復蘇。
1.2.4來院途中
護理救護車在路況不佳的情況下顛簸嚴重,行駛中不易實施搶救措施,部分患者易發生惡心嘔吐等暈車癥狀,應與腦血管病引起的嘔吐相區別。救護車運送時,充分做好運送前的準備工作,根據患者病情、道路遠近、路面情況,制訂護理計劃:(1)持續進行搶救性護理工作,如吸氧、輸液、注射藥物等,經初步分析判斷為出血性疾病,立即用20%甘露醇250ml加壓快速靜脈滴注,20-30min輸完,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2)嚴密觀察患者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3)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如有痰液及時吸出,如通氣功能欠佳,立即用面罩加壓給氧,避免腦組織因缺氧而遭到進一步的損害。(4)做好必要的醫療性和生活性護理。如備好嘔吐袋,使用一次性中單(5)隨時做好急救準備。如途中病情加重、惡化,車上不能處置時,有家屬的患者及時交代病情并緊急聯系送往就近醫療機構救治。
1.2.5入院后護理
(1)體征觀察:患者傷情初步穩定后,要由責任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意識、呼吸、心率、脈搏、血壓進行嚴密觀察,做到早期發現,以免誤診誤治,為患者爭取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轉院護理:本院為鄉鎮衛生院,對腦血管意外的診斷治療有一定局限,為使患者得到更專業、更及時有效的治療,大部分患者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在上級醫院醫生到達之至,對病人的繼續觀察、治療護理不能放松。如降壓藥的及時有效使用,繼續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經系統癥狀,必要時留置導尿管,危重癥病人隨時做好急救準備。
1.2.6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現代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恰當的心理護理能夠樹立患者及家屬對治療的信心,增加依從性,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與痛苦,從根本上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急救工作的順利實施。
2結果
篇4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高空墜落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整理。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齡16-59歲,平均年齡33.4±6.3歲;墜落高度3.5-38米;受傷至就診時間3分鐘-9小時;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多系統損傷,合并損傷包括18例顱腦損傷、16例胸部損傷、12例腹部損傷、8例骨折、6例脊椎損傷。
1.2急救護理措施
1.2.1保持氣道通暢
患者氣道往往由于口內積存嘔吐物、血液、黏痰、組織碎片、假牙及昏迷舌后墜等引起阻塞。護理人員必須盡快將患者衣領迅速解開,讓頭部偏向一側,采用負壓吸引或手掏等方式將患者口腔內的嘔吐物、血塊及異物清理干凈,保證呼吸道通暢,避免窒息。為防止氣道阻塞,可采用壓額舉頜法將無頸椎骨折患者的頭部向后仰;采用下鄂推前法幫助確診或懷疑頸椎骨折患者保持氣道通暢。依據患者不同損傷情況采取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或吸氧,必要時可立即行氣管插管,幫助患者及時改善呼吸狀況。若傷者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行心肺復蘇。本組48例患者均清理了呼吸道,其中使用有創機械通氣20例,使用簡易呼吸器16例,放置口咽通氣道12例。
1.2.2快速糾正循環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情危急、傷勢嚴重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內或外出血,發生低血容量,引起心跳驟停,病情往往變化較快。護理人員應立即給予患者開放靜脈通道,頭部、胸部或上肢創傷的患者選擇大隱靜脈,腹部及下肢創傷嚴重的患者采用頭靜脈。本組48例患者均建立靜脈通路2-3條,其中33例股靜脈置管,3例鎖骨靜脈置管。開始搶救時,為保證患者重要器官血液充足灌注、預防發生酸中毒,應立即將晶體溶液(平衡鹽液最好)輸入患者體內,由于晶體液對有效循環血容量的維持時間較短,應及時輸入膠體,如:緊急輸血、血漿代用品。出現顱壓增高的患者立即給予脫水劑降低顱壓。護理人員用手指壓住開放性出血者的傷口,用無菌敷料迅速覆蓋并加壓包扎后將患肢抬高,高度和壓力以既止血又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宜;對指壓止血無效或難以指壓的四肢大血管破裂者可行止血帶止血;對發生內臟出血的患者在抗休克的同時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1.2.3迅速進行各項檢查
實施搶救的同時,護理人員應迅速對患者進行血、尿檢測;及時給予骨盆骨折、尿道損傷者放置留置導尿管;快速進行各項輸助檢查,如:心電圖、床邊B超、后穹窿穿刺、腹及胸部穿刺、頭顱CT及核磁共振等。
1.2.4病情及生命體征密切監測
對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顱腦損傷者應取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噴射性嘔吐、神志及瞳孔變化等顱壓增高的表現,預防形成腦疝;口腔內的異物要及時清理,避免窒息;密切觀察胸部損傷者的呼吸、血氧及是否出現血氣胸等情況,保持胸腔閉式引流者的水封瓶通暢,若發現引流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密切觀察疑有內臟出血者的皮膚溫濕度、血壓情況、精神狀態及是否出現腹痛腹脹,以判斷內臟是否出現大出血;為避免脊神經損傷,應少搬動脊柱損傷者,必須搬動時,搬動過程中應保持患者軀體維持一條直線,用頸托保護疑似脊椎損傷者的頸椎并使用硬板床搬動;觀察傷口包扎完畢患者的創口時否有再出血現象并幫助患者保持功能;患者受傷后發生休克及低血容量血癥往往會引發腎功能衰竭,應密切監測腎功能情況,給予留置導尿管并每小時記錄尿量一次。
1.2.5預見性護理
由于墜落傷患者病情危重、復雜,患者往往合并其它隱性損傷。因此,為了避免發生漏診、誤診,避免延誤搶救時機,凡是墜落傷患者,病情危重與否都應立即送入搶救室搶救并觀察。本組中,18例顱腦損傷患者,雖然入院時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醒,但是搶救觀察中檢查發現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顱內血腫,該18例患者均經專科手術治療,未出現死亡。
1.2.6心理護理
異常恐慌是高空墜落傷患者普遍的情緒,患者要面對肢體傷殘及外貌毀損的事實,身體及心理均出現嚴重創傷。護理人員應在搶救的同時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支持。護理人員要從容地運用交流技巧,取得患者信任,幫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和信心,使患者在今后的搶救及治療中積極配合,同時將搶救信息傳達給患者家屬,開導并安撫患者家屬,以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搶救。
2結果
經有效搶救后,48例高空墜落傷患者,47例病情穩定,入院后經過有效治療,11例3周后痊愈出院,19例5周后好轉出院,17例6周后好轉出院,1例傷勢過重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后死亡,搶救成功率為97.92%(47/48)。
3討論
對于高空墜落傷患者的救治和護理是一個動態的全過程,搶救、觀察、評估、護理及治療等環節應同時進行。在搶救過程中應堅持遵循先救命后治療的原則,抓住對病人最有利的搶救時機,預見性護理要加強,護理要從整體角度出發。本組48例患者通過保持氣道通暢,快速糾正循環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迅速進行各項檢查,密切監測病情及生命體征,預見性護理、心理護理和有效急救措施,47例病情穩定,其中11例3周后痊愈出院,19例5周后好轉出院,17例6周后好轉出院,1例傷勢過重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后死亡,搶救成功率為97.92%。有文獻報道,60例高空墜落傷患者經過實施積極有效的搶救護理措施后,搶救成功率達98%,結果與本組結果基本相同。
4總結
篇5
論文關鍵詞:院前急救人性化護理探討
院前急救是醫院急救的前沿陣線,面對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隨機性強、時間緊、流動性大、急救環境條件差、病種復雜等特點[1]。人性化護理是由美國人華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護”護理模式發展而來,所謂“人性照護”即護士必須有人性科學的認知,給予病人人性化照護[2]。隨著急救醫學的不斷發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護理日益受到廣泛關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診醫療體系(EMSS)的首要環節,主要目的是對突發性、急發性傷病員,在第一現場及轉送中途實施盡快、準確、有效、連續的醫療救治和護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穩定病情,贏得救治時機,達到“救死扶傷”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護理的方法
2.1配備優良的急救儀器設備 作為急診醫療的首要環節——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斷改善設施設備,建立救護車遠程監控體系,配備防震性能好的救護車和齊全的醫療設備,如:全自動心肺復蘇器、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器、供氧裝置等。也就是說,救護車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小型醫院。
2.2建立規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護理絕非單純的注射和普遍處置。因此,堅持建章立制的嚴肅性和操作規程的嚴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質量的堅實基礎。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護理人員值班、調配制度》《救護車醫療設備配置、使用制度》《監護轉送制度》等規章制度。每位護理人員就象執法一樣,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護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護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種廣、學科多,易出現難以預料的情況,其效果好壞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實施生命救護時護理論文,其時間性、技術性對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關重要,急救技能、應急能力、反應水準的高低是決定急救成敗的關鍵[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醫護配合 司機、醫生和護士是院前急救中一個三位一體的搶救單元。在整個搶救的過程中,要本著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醫生、護士、司機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將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無縫,圓滿地完成急救任務。
2.5建立融洽的人性護患關系 人性化服務是在原有服務理念上的一種升華和發展,它是醫院贏得病人的基礎[4]。護理人員在院前急救的過程中,要善于營造溫馨、和諧的護患關系,時時處處為病人著想,使患者眼中的我們,不僅僅是醫生、護士,更是朋友、親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護理的效果評價
3.1堅實的物質保障 院前急救隨機性大、時間緊迫,需在最短的時間到達現場。為此,必須隨時掌握路況信息,指揮司機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第一現場,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誤搶救時間,錯失最佳搶救時機,這點體現了建立救護車遠程監控體系的必要性。搶救鄉村病人,配備防震性能好的救護車尤為重要。院前急救面對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種病情復雜,為確保能充分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緊急情況,急救車除備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還應配備齊全的醫療設備。
3.2嚴格的操作規程 完善的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質量的重要基礎。首先應建立“快速反應機制”。院前急救呼叫緊急,無時間界限,護理人員必須隨時處于應急待命狀態,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備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達現場。第二應建立“知識技能考核機制”。護理人員要能護理、急救內、兒、婦、外、五官等各種病種的病人,因而要有較全面的護理知識與病情觀察能力。第三應建立“護理效果考核機制”論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斷、迅速,分秒必爭,必須有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現場工作環境大多復雜,可能導致感染,因此,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第四,應建立“護理檔案記錄機制”。在搶救中,所有用藥及治療均依據醫生口頭醫囑,護理人員須保存用藥后空瓶,以備查詢。如果情況許可,應該做好搶救記錄等。
3.3熟練的護理技能 護理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臨床醫學知識和精深的醫學技能,如不加強學習和訓練,就很難完成院前急救護理任務。第二要掌握熟練的復蘇操作能力。這不僅是醫生應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護理人員所應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可能為傷病員帶來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搶救設備的使用。現在的急救設備絕非單純的一個急救箱,全自動心肺復蘇器、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器、供氧裝置等現代醫療設備已逐步配備進救護車。這就要求醫生護士都要掌握這些現代搶救設備的使用。
3.4積極的團結協作 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醫務人員既要有明確分工,又需要積極地整體參與,尤其在突發事件中有大批傷病員的情況下護理論文,就更要求統一指揮、團結協作。護理人員一定要主動參與、主動協助。首先要能獨立操作,根據現場緊急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完成基礎性的護理操作和醫療操作。其次,要積極協助醫生,使護理過程與診療過程相輔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時得到有效的醫治和護理。
3.5人性的護理服務 院前急救病人多為突然發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屬心理上焦慮、恐懼、求救心情迫切,對醫務人員期望值高,容易產生誤解和沖突。因此要在現場即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護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還有尊重患者的隱私權與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尷尬或難堪等。第二要誠實守信。對患者的承諾就一定要兌現,而且一定要做好。護理人員必須要能夠被患者所信賴[5]。第三要善解人意。護士能主動察覺患者的需要并及時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轉運途中情緒有異樣,甚至十分激動。護理人員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對的恐懼和困境,與患者建立溫馨、和諧的護患關系,以“朋友”“親人”的角色真誠而無私地幫助患者及家屬。
院前急救醫療是一條綠色生命通道,它維系著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屬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護理要重視病人及家屬的需要,將人性化護理理念應用于院前急救護理體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使病人在就醫全過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稱心、更舒心,整體提高院前急救的護理質量,促進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卓.應用行為科學方法提高急診護士職業素質[J].中華護士雜志,1997,32(8):462-463.
[2]顧海杰.現代護理藝術性簡論.實用護理雜志,2000,16(3):1-2.
[3]梁俊蓮.反應水準與急救效果的關系[J].中華護士雜志,1999,34(11):696.
[4]繆春平.以人為本開展人性化服務[J].實用醫技雜志,2003,6:656.
[5]許志偉.中國當前的醫療危機與醫護人員的專業責任和使命[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9):2.
篇6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急診醫學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開通創傷急救綠色通道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男60例,女32例,年齡14~72歲,平均38.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7例,高空墜落傷32例,打架斗毆致傷3例。受傷部位以顱腦損傷為主者42例,以胸部損傷為主者13例,以腹部損傷為主者25例,以多發性骨折為主者12例。
1.2方法
為做好創傷急救綠色通道相關工作,保證嚴重創傷急救綠色通道的有效實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護理組在護理管理及人員素質培養方面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體實施如下。
1.2.1制度建設及規范流程
(1)加強制度建設。根據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健全崗位責任制度,優化搶救流程,加強醫護技術訓練,抓好質量檢查等,為急救綠色通道的開展打好堅實的基礎。(2)規范流程,急事急辦。危急重癥患者到達急診醫學科后由分診護士直接送入搶救室處置,搶救室醫護人員評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報二線醫生或創傷中心醫生,由二線或創傷中心醫生啟動綠色通道。科室將相關表格包括病情記錄單、檢查單、手術通知單、手術同意書、入院證等右上方均蓋上“創傷救治急救綠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蓋有印章的相關表單后,急事急辦,一律執行“先處理后交費”的優先政策。在運行過程中,出急診醫學科后病情記錄單由每個環節的醫生進行填寫和移交,要求護士填寫好病情觀察表。原始醫療資料應妥善保管,專人負責,詳細記錄好患者出入急診醫學科及各項輔助檢查室的時間節點,便于總結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時整改。
1.2.2人員管理
(1)定人定時。創傷急救工作隨機性強、無規律,傷病員時多時少,病情輕重不一,難以預測。針對此特點,護士長合理安排搶救人員,提高工作主動性,面對批量傷員時做到忙而有序。具體做法是以人定事,誰值班,誰就負責到底,時刻不離崗位,全天24h安排護士機動班、120值班等。(2)增強急救意識,提高護理質量。急診醫學科具有工作繁忙、勞動強度大等特點,加之護士人力不足,經常處于超負荷狀態,“嚴重創傷急救綠色通道”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確保救治的質量和成功率,科室積極開展“假如患者是我親人”的活動及醫德醫風教育,增強護士的急救及服務意識,熱心為患者提供服務,把握“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的原則。(3)加強在職訓練。為了提高創傷急救護理的質量與水平,不貽誤患者搶救時機,本科室嚴格按《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綠色通道管理手冊》上的要求演練,并不定時進行抽查。采用操作訓練、授課、教學查房、晨間提問、情景模擬演練等多種培訓方式提高護士的應急能力。使護士均能熟練掌握各種危重患者的搶救程序,并了解國內外急救醫學的新進展。在搶救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迅速而有條不紊地參與搶救工作。
1.2.3物資管理
(1)樹立“五常法”管理意識。為了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業務學習時間請專業講師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向全科護理人員講解“五常法”管理內容與標準,提高認識。五常法包括常組織:根據急救物品的使用率進行分層管理,重新擺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頓:是現場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標準化,培養護士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常清潔:保持搶救室內整潔,發現臟亂及時整理,發現損壞的儀器設備和物品及時維修,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監督,共同完成;常規范:制訂搶救室相關管理規定和搶救制度與流程,對照標準自評互評;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護士能夠自律,通過自律摒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2)物資齊全,確保各種搶救儀器處于功能備用狀態。搶救室的急救物資做到專人專管,各班認真檢查并交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減少因物資不足、儀器設備未處于功能備用狀態而耽誤患者的搶救時機,保證搶救效果及提高搶救時效性。
1.2.4把握環節質量,提高搶救時效性
(1)醫護一體化。強調醫護之間的配合,進行醫護一體化教育。護士長定期召開質量分析會,采用PDCA循環管理對搶救過程中醫護配合的薄弱環節進行總結,制訂改進計劃和進行針對性培訓,保證護士能夠掌握與醫生溝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規范性、程序化的醫護配合流程。(2)溝通與協調。各個救治環節的有效溝通,各項制度的執行力度,也是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綠色通道很重要的環節,當遇到批量傷員或科室人員緊張時,應通知相關人員支援,電話通知相關科室會診并參與協作搶救。
2結果
通過規范建設搶救相關制度與流程,進一步加強人員及物資管理,有效縮短了患者在急診醫學科停留及獲得確切性治療的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降低了傷殘率。
2.1顱腦損傷患者在急診醫學科停留時間由原來平均20min下降到現在15min內,得到確切手術治療時間縮短5min。
2.2胸、腹部損傷患者在急診醫學科停留時間縮短8min,得到確切性治療時間縮短5min。
2.3多發性骨折患者整體救治時間縮短6min。
3討論
急診醫學科是搶救急、危、重癥創傷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內救治的最前沿,護理質量的高低是直接關系到嚴重創傷疾病搶救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業務素質和作風建設才能適應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綠色通道工作的需要。“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綠色通道”是急診醫學科對急、危、重癥創傷患者在接診、檢查、住院、手術等環節上實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務。其目的是讓患者快速通過,縮短在院內各救治環節中的處置或停留時間,從而提重創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護理隊伍的建設在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的初期階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科室基本保證了參與創傷急救的護理人員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業務能力精、服務意識強、急救水平高、綜合素質好。
3.2嚴格護理管理,實行時限服務
要求嚴重創傷患者在急診醫學科處置停留時間不超過15min,為患者提供快捷、優質的急救服務。
3.3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嚴重創傷的診斷及救治流程
掌握各種監護儀器及設備的性能、使用、保養、操作等。本科室通過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急救技術及專業技能培訓,樹立“急診、急救”意識,最終做到反應迅速、思維敏捷、救治有序。
3.4接送患者做到無縫連接
篇7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現狀的分析,探討繼電保護的任務和基本要求。從分析當前繼電保護裝置的廣泛應用,提出保護裝置維護的幾點建議,結合實際情況,探討繼電保護發展的趨勢。
1前言
電力作為當今社會的主要能源,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電力系統是一個由電能產生、輸送、分配和用電環節組成的大系統。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近年來,電子技術及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正確應用繼電保護技術來遏制電氣故障,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及運行質量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2繼電保護發展的現狀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是晶體管繼電保護技術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期。70年代中期起,基于集成運算放大器的集成電路保護投入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電路保護技術已形成完整系列,并逐漸取代晶體管保護技術,集成電路保護技術的研制、生產、應用的主導地位持續到90年代初。與此同時,我國從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相繼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東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關于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微機線路保護裝置、微機相電壓補償方式高頻保護、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等也相繼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為電力系統提供了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此時,我國繼電保護技術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
目前,繼電保護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和人工智能化對繼電保護提出了艱巨的任務,也開辟了研究開發的新天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將為我國經濟的大發展做出貢獻。
3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的配置與應用
3.1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
繼電保護主要利用電力系統中原件發生短路或異常情況時電氣量(電流、電壓、功率等)的變化來構成繼電保護動作。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在于:在供電系統運行正常時,安全地。完整地監視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況,為值班人員提供可靠的運行依據;供電系統發生故障時,自動地、迅速地、并有選擇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證非故障部分繼續運行;當供電系統中出現異常運行工作狀況時,它應能及時、準確地發出信號或警報,通知值班人員盡快做出處理。
3.2繼電保護裝置的基本要求
選擇性。當供電系統中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應能選擇性地將故障部分切除。首先斷開距離故障點最近的斷路器,以保證系統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繼續正常運行。
靈敏性。保護裝置靈敏與否一般用靈敏系數來衡量。在繼電保護裝置的保護范圍內,不管短路點的位置如何、不論短路的性質怎樣,保護裝置均不應產生拒絕動作;但在保護區外發生故障時,又不應該產生錯誤動作。
速動性。是指保護裝置應盡可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縮短切除故障的時間以減輕短路電流對電氣設備的損壞程度,加快系統電壓的恢復,從而為電氣設備的自啟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還提高了發電機并列運行的穩定性。
可靠性。保護裝置如不能滿足可靠性的要求,反而會成為擴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為確保保護裝置動作的可靠性,必須確保保護裝置的設計原理、整定計算、安裝調試正確無誤;同時要求組成保護裝置的各元件的質量可靠、運行維護得當、系統簡化有效,以提高保護的可靠性。
3.3保護裝置的應用
繼電保護裝置廣泛應用于工廠企業高壓供電系統、變電站等,用于高壓供電系統線路保護、主變保護、電容器保護等。高壓供電系統分母線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對于不并列運行的分段母線裝設電流速斷保護,但僅在斷路器合閘的瞬間投入,合閘后自動解除。另外,還應裝設過電流保護,對于負荷等級較低的配電所則可不裝設保護。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包括:①線路保護:一般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電流保護,其中一段為電流速斷保護,二段為限時電流速斷保護,三段為過電流保護。②母聯保護:需同時裝設限時電流速斷保護和過電流保護。③主變保護:主變保護包括主保護和后備保護,主保護一般為重瓦斯保護、差動保護,后備保護為復合電壓過流保護、過負荷保護。④電容器保護:對電容器的保護包括過流保護、零序電壓保護、過壓保護及失壓保護。隨著繼電保護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保護的裝置逐漸投入使用,由于生產廠家的不同、開發時間的先后,微機保護呈現豐富多彩、各顯神通的局面,但基本原理及要達到的目的基本一致。4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
值班人員定時對繼電保護裝置巡視和檢查,并做好各儀表的運行記錄。在繼電保護運行過程中,發現異常現象時,應加強監視并向主管部門報告。
建立崗位責任制,做到每個盤柜有值班人員負責。做到人人有崗、每崗有人。值班人員對保護裝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許接通或斷開壓板,切換開關及卸裝熔絲等工作,工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電業安全工作規定。
做好繼電保護裝置的清掃工作。清掃工作必須由兩人進行,防止誤碰運行設備,注意與帶電設備保持安全距離,避免人身觸電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對微機保護的電流、電壓采樣值每周記錄一次,每月對微機保護的打印機進行定期檢查并打印。
定期對繼電保護裝置檢修及設備查評:①檢查二次設備各元件標志、名稱是否齊全;②檢查轉換開關、各種按鈕、動作是否靈活無卡涉,動作靈活。接點接觸有無足夠壓力和燒傷;③檢查控制室光字牌、紅綠指示燈泡是否完好;④檢查各盤柜上表計、繼電器及接線端子螺釘有無松動;⑤檢查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二次引線端子是否完好;⑥配線是否整齊,固定卡子有無脫落;⑦檢查斷路器的操作機構動作是否正常。
根據每年對繼電保護裝置的定期查評,按情節將設備分為三類:經過運行檢驗,技術狀況良好無缺陷,能保證安全、經濟運行的設備為一類設備;設備基本完好、個別零件雖有一般缺陷,但尚能安全運行,不危及人身、設備安全為二類設備。有重大缺陷的設備,危及安全運行,出力降低,"三漏"情況嚴重的設備為三類。如發現繼電保護有缺陷必須及時處理,嚴禁其存在隱患運行。對有缺陷經處理好的繼電保護裝置建立設備缺陷臺帳,有利于今后對其檢修工作。
5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發展趨勢
繼電保護技術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保護、控制、測量和數據通信一體化方向發展。隨著計算機硬件的飛速發展,電力系統對微機保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除了保護的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據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他保護、控制裝置和調度聯網以共享全系統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的能力,高級語言編程等,使微機保護裝置具備一臺PC的功能。為保證系統的安全運行,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裝置必須協調工作,因此,必須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在實現繼電保護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條件下,保護裝置實際上是一臺高性能,為了測量、保護和控制的需要,室外變電站的所有設備,如變壓器、線路等的二次電壓、電流都必須用控制電纜引到主控室。所敷設的大量控制電纜投資大,且使得二次回路非常復雜。但是如果將上述的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的計算機裝置,就地安裝在室外變電站的被保護設備旁,將被保護設備的電壓、電流量在此裝置內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送到主控室,則可免除大量的控制電纜。
結論。隨著電力系統的告訴發展和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進步,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向計算機化、網絡化、一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對繼電保護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按時巡檢其運行狀況,及時發現故障并做好處理,保證系統無故障設備正常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
參考文獻
[1]王翠平.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及試驗[J].科苑論壇.
篇8
論文摘要:了解基層醫院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以及基層醫院中影響護理健康開展的諸多因素,如護士自身素質低、知識水平不足,施教過程中的單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動與病人溝通,科研意識不強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討論并采取相關措施。激發護理人員工作主動性、積極性,重視人的因素,給予人文關懷,提高護士地位和待遇,督促護理人員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增進與病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注重信息反饋,密切護患關系及互動作用,避免和減少醫患糾紛,促進醫療健康事業和護理工作的深層次發展。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1]。護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的產物,是健康教育的一個大分支。是在護理工作中對護理對象進行護理教育和護理干預。它不僅包括一般的公共衛生常識,還要向病人解釋疾病的病源機制、治療及護理知識,包括用藥知識、藥物的作用、適應癥、副作用等,并對病人進行心理衛生教育,病人及家屬住院后的康復、預防疾病復發的有關知識指導,是有目標、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基層醫院由于受教育的層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護理健康教育是很難深層次開展。如何推行這項工作呢?就必須明確目的,正確認識其涵義,并用各種形式和方法,通過角色作用和角包轉換及相關學科的參與來促進護理工作的深層次開展。
1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1涵義不清護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牽涉多學科的應用學科。它起步較晚,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系統,在理論和體制方面還不夠完善,可參考的護理文獻和書籍比較少,缺乏系統的護理健康教育理論和能力培訓[2]。護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護士針對病人或健康人群所開展的具有護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意義的衛生宣教不同。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參于普及衛生知識,接受對象比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饋和效果評價。而護理健康教育是將普及衛生知識向建立健康行為轉移,向人們提供健康意識,養成良好行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帶有一定的治療意義,使個人、群體面對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時,有能力作出決擇,消除和減少影響健康的因素。
1.2護理自身素質是影響護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護士本身素質不高,專業知識缺乏,特別是基礎理論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臨床治療和護理為指導思想,沒時間和精力對自己所做的護理工作進行總結研究,科研意識不強。另外護士因人員少,外出學習和參觀的機會較少,信息來源不足,又缺乏主動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識。
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中承擔角色認識不夠明確,對護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了解和認識不足,在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形式單一,內容簡單,以口頭方式、宣傳資料及墻報的方式向病人傳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輸,忽視了健康問題的反饋,因而滿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護士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缺乏個性化教育,語言亦缺乏藝術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動與病人溝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時機把握不當,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單純的完成任務,沒有形成護患互動的作用。導致護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運用護理程序解決因健康問題及環境改變所出現的情況,從而影響了病人的康復。
1.3其它因素領導重視不夠,相互系統支持不當,以及病人因素間接影響護理健康教育的落實。醫院領導的重視、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護理工作實施完成。因為護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否則這項工作將停留在衛生宣教的層次上。基底醫院的病人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護士在醫院的從屬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醫患糾紛的增多,法律意識的增強等等,都對護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開展護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
2.1轉變觀念,因地制宜開展以健康教育為主的整體護理,樹立“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觀念轉變,調動和促進護理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內涵的認識。結合醫院的具體情況和條件,對病人及家屬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水平,在突發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進行決擇,同時注意各種信息的反饋、評估不斷總結和完善,這對提高醫院醫療質量和護理質量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的培養制約護理健康教育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訓方面整體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護理骨干較少,而護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維、判斷、決策于一體,運用整體護理程序對其實施,并對實施的過程、效果進行評價。它不同于一般的護理操作,能在短時內掌握和應用。因此要加大培訓力度,逐漸調整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使他們的專業知識、人文科學、溝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斷提高,并通過板報、錄相、計劃性教育、隨機性教育、書面教育和問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不同的個體、病種在疾病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
2.3爭取領導的重視、支持,以及相關科室的配合醫院領導是醫院各部門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相互專業人員的配合,參與查房,了解治療方案,制定相應計劃,護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因素,正確對待護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在條件許可的情況時,及進對護理人員提供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工作中盡責盡力,尊重關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建立護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完善護理管理體系,提高護理質量,從而促進醫院護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討論: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質量,這對我們醫護人員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醫患雙方都在尋找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體系,憑經驗進行護理實踐,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掌握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強化健康教育服務理念,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工作中,避免醫療糾紛,努力創造條件,使護理實踐逐步跟上時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分級護理標準在病區公示的效果。方法分別選取4個病區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按常規方法實施分級護理和質量控制,實驗組采取分級護理標準公示和宣傳推廣、巡回單的應用及質控檢查等輔助質控方法。實施1年后評價效果。結果實驗組4個季度的護理質量3項指標均相對高于對照組,患者對分級護理的了解和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實驗組85.53%~98.68%護士、全院76.67%~100%護士長認為分級護理公示對護理人員素質及護理質量有正性促進作用。結論在病區實施分級護理公示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提高患者滿意度,對打造高質量護理服務品牌,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有促進作用。
分級護理制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管理制度,也是護理環節質量控制和綜合醫院評審的一項指標,同時也是護士實施臨床護理及護理收費的重要依據。分級護理通常是在患者入院后由醫生下達、護士依據醫囑實施[1]。由于沒有明確的執行標準和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使等級護理的醫囑逐漸失去嚴肅性和應有的權威性[2-4];護士落實分級護理的隨意性較大,護士淡化分級護理并形成思維定勢[5]。鑒此,我院護理部自2006年3月開始,在住院部選取內、外、婦產、兒科4個臨床病區試行分級護理標準公示,由患者、家屬、社會共同參與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價,獲得較好效果,現將方法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床位800張,年收治患者23000余例。全院護士446人,床護比為1∶0.56,護士均為女性。實驗組選取神經內科、普外一科、婦產科、兒科病區,共有床位172張,護士76人,年齡19~50歲;護齡2~28年;學歷:中專15人,大專43人,本科18人;職稱:護士41人,護師20人,主管護師15人;床護比1∶0.44。對照組選取心血管內科、普外二科、骨二科、呼吸內科病區,共有床位170張,護士75人,年齡20~50歲;護齡1.5~29.0年;學歷:中專24人,大專30人,本科21人;職稱:護士39人,護師20人,主管護師16人;床護比1∶0.44。兩組病區床護比,護士的年齡、護齡、學歷、職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實施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法實施分級護理及護理質量控制[6]。實驗組采取以下措施。
1.2.1.1提高護理人員“標準”意識2006年1月開始,護理部將護士掌握分級護理內容的情況納入護理質量控制檢查及全院每季1次的理論考試中,使大家有一定的壓力,能夠自覺學習并熟練掌握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規范自己的日常工作,增強標準意識及參與意識。
1.2.1.2分級護理標準標示牌的制作與應用①分類。共分為3類:分級護理標準標示牌,一覽表標示牌,床尾標示牌。②制作。各標示牌統一由院基建科負責制作。分級護理標準標示牌采用金屬鋁板制成,規格、顏色統一,大小為40cm×60cm,內容為《江西省護理質量標準》中的等級護理所對應的特級、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標準、指征、護理要求以及收費標準。一覽表標示牌采用亞克力板,規格為0.8cm×5.4cm,特級護理用文字標明,一級護理為紅色,二級護理為藍色,三級護理無牌。床尾標示牌采用亞克力板,規格為1.8cm×8.4cm,顏色與一覽表標示牌相同。由醫囑執行護士負責落實,護士長負責指導。③應用。將分級護理標準標示牌懸掛在實驗組病區醒目處,每病區1塊。一覽表和床尾標示牌根據相應護理級別插入一覽表相對應的床號中和病區床尾處。
1.2.1.3質量控制①宣傳推廣。將開展“分級護理標準在病區公示”的創新服務舉措刊登在院報上,同時將其內容納入患者入院介紹和工休座談會的常規內容中,使患者、全院職工及社會了解本舉措,參與、支持和監督本舉措的執行與落實。②標識的應用。實驗組護士長負責檢查落實標示牌應用情況,住院患者一覽表及患者的床尾插入相對應的標示牌;一級護理及病重、病危患者統一佩戴黃色腕帶(軟塑料材質,為一次性使用,其上注明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血型、診斷等),以促使分級護理標準的正確應用。③巡回單的使用。由護理部設計、醫院統一印發,內容包括時間、內容(一般巡回,靜脈輸液,更換液體,測血壓,測T、P、R,發藥,晨間護理,晚間護理,翻身,生活護理,給氧,采血等)、簽名;每個病室1張,用完續頁。對病情穩定的一級護理患者每30分鐘巡視1次;危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根據需要隨時巡視,每次巡視后在巡回卡上注明巡視時間、患者的情況以及所做的護理項目,并在相應欄目內打鉤簽全名,以督促護士按時巡視。巡回單不隨病歷保存,患者出院時單獨裝訂置病區保存,以備護理質量檢查和作為舉證依據。④護理部每月組織“分級護理、基礎護理”組及“護理服務反饋”組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檢查,檢驗“分級護理制度公示”后的實施效果,促進此舉措的開展和推進。
1.2.2評價方法①護理質量。取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護理部的護理質量檢查資料,統計兩組病區分級護理落實率,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危重患者護理質量合格率。②住院患者對分級護理的認知及滿意度。由課題組成員設制問卷,內容為患者的護理級別、分級護理的內容等8項,采用是、否2級評價;選取上述時間段兩組住院患者各3960例,由護理部干事發放問卷,講明填寫方法后由患者不記名獨立完成后當場收回,分別收回有效問卷3956和3932份。③護士和護士長對分級護理公示的認知。由課題組成員設計問卷,內容為分級護理公示對護理工作帶來的影響共9項內容,采用是、否2級評價。選取全院389名護士和30名護士長進行調查,由課題組成員發放問卷,講明填寫方法后不記名完成,當場收回,分別收回有效問卷389份(提取實驗組76份問卷進行分析)和30份。
1.2.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統計描述和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比較見表1。
2.2兩組住院患者對分級護理的認知及滿意度比較見表2。
2.3護士及護士長對分級護理公示的認知見表3。
3討論
醫患關系是一種平等有償的醫療服務關系,醫療服務過程實際是一個履行合同的過程。通過“公示”,將對護理要求的規范公之于眾,為護理工作提出了“誠信度”建設的高標準,使護理工作的規范和責任在患者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下得以落實。從機制上強化了管理,使從上對下的直接管理轉向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需求的服務性管理,弱化了管理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矛盾,強化了患者意識和市場意識,體現了管理機制的重大轉變。
分級護理公示保證了患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患者是護理工作的第一感受者、第一目睹者、第一評價者。通過公示,患者及家屬能了解自己(家人)的護理級別,知曉護理服務內容,同時促使護士按照規范實施護理措施。表2顯示,實驗組患者87.39%~99.39%了解自己的護理級別和內容,且認為分級護理公示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使護理收費透明,對自己有益,對護理服務滿意;對照組則較少了解自己的護理級別和內容,護理滿意度低(均P<0.01),但對護理公示的認同則與實驗組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提示分級護理公示的直接受益者是患者,保證了患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突出了護理工作中的“患者地位”,因而獲得了患者的肯定。
分級護理公示對護理質量有促進作用,表1顯示,同季度實驗組的分級護理落實率、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危重患者護理質量合格率均相對高于對照組。分級護理公示,患者一方面可據此核實自己所獲得的服務和付出的費用,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安心享受醫院提供的治療、護理,作為回饋,患者會主動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使各項服務能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因為分級護理公示,醫護人員會更加規范各項操作,以防范醫療糾紛,如此相互作用,良性循環,使護理質量持續上升。從2008年開始,我院在所有病區全面開展分級護理公示舉措,從服務內容到服務方式都更具體、更實在,此舉使患者、社會對醫院的信任度逐年提高,對構建和諧醫院、和諧護患關系,打造醫院高質量護理服務品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執行分級護理要強調醫護協調,醫生與護士共同執行。王淑琴等[7]調查發現:31.75%住院醫生在校期間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68.25%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因此,在本次分級護理標準病區公示舉措實施過程中,強調護士長及主管護士針對患者的病情及醫生開具的護理級別醫囑,自查是否合適,如有異議,及時與主管醫生溝通,提出合理化建議,使其對不恰當的護理級別醫囑及時做出適當的修改;一方面使不當護理級別得以糾正,醫生更多地了解了護理工作內涵;另一方面護理人員的建議被采納,體現了護理知識的價值,醫護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因此,無論是護士還是護士長,都對分級護理公示持肯定態度,如表3示,護士85.53%~98.68%認為分級護理公示對護士個人護理服務質量有正性作用,且不會增加護理工作難度及導致患者要求過高;護士長76.67%~100%認為該舉措對護士長個人及護理質量具有促進作用,但有43.33%認為可能導致患者滿意度下降、投訴率上升。對于護士長的擔憂,筆者認為,只要全院醫護人員認真按照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辦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誠心誠意為患者服務,患者就會對我們的服務滿意,因此,這些擔憂是沒有必要的。據此,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護士長對自己病區的護理質量沒有把握,護理部應幫助她們查找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護理人員快樂工作,患者安心、舒心地住院。
參考文獻:
[1]鄭雪梅,鄭水利,車文芳,等.醫院護理活動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7-918.
[2]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7-58.
[3]杜艷麗,李亞潔.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8,23(8):79-81.
[4]劉義蘭.對分級護理制的商榷[J].護理學雜志,2006,21(23):44-45.
[5]肖小文.基層醫院護理級別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4):19-20.
篇10
關鍵詞:煤礦井下無人值守變電所保護監控裝置
相對于傳統的繼電保護,微機保護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對于煤礦供電系統,雖然微機保護和監控系統也得到了應用,但主要是針對地面供電系統,井下微機保護和監控裝置應用還不多。由于井下供電網絡結構復雜,采區變電所和工作面配電點供電服務對象主要為采煤、掘進、運輸以及排水等主要生產環節,供電負荷種類繁多、區域分布廣、負荷工作場所地質條件復雜,且存在著瓦斯、煤塵、水等有害介質,影響供電系統運行的不確定因素也較多,事故發生率高,故障排查、停送電周期長。盡管近年來,煤礦供電管理部門在改進井下配電裝備、應用新技術成果的同時,不斷強化人員素質的管理,煤礦井下供電系統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但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供電事故時有發生,影響了煤礦的安全生產,并且導致供電部門每天用于值班和線路維護的工作人員較多,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因而,對井下供電系統實施微機保護和監控也十分迫切。
1綜合保護系統的功能及井下常見故障分析
1.1綜合保護系統的功能
·測控功能:本系統具有“遙測、遙信、遙控、遙調”四遙功能。遙測是指本系統能檢測采區變電所每次出線的電流、電壓、功率、COSΦ、開關內溫度等模擬量。遙信是指本系統能檢測開關的位置狀態及實驗按鈕狀態。遙控是指本系統能對開關進行正常分、合閘操作。遙調是指本系統能在上位機對饋電開關進行保護動作值整定。
·保護功能:本系統具有漏電保護、過載保護、短路保護、欠壓保護、斷相保護等保護功能。
·絕緣監測功能:本系統能對低壓饋電線路絕緣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并且具有漏電閉鎖功能。
·故障記憶功能:漏電、過載、短路等故障發生時,本系統在上位機或下位機均可記憶故障發生的時刻和類型。
·通信功能:所內采區開關智能監控單元采用RS-485現場總線通信方式,并且與采區工控主機進行實時通信。
·現場顯示功能:每個開關均采用帶背光的漢字液晶顯示模塊顯示各種信息。包括監測參數顯示、通信情況顯示(上行、下行)、故障類型、系統正常指示、電源指示及系統自檢情況等。
1.2井下電網常見故障特性分析
煤礦井下供電系統在運行時,可能會出現各種故障和不正常運行狀態。常見的主要故障是相間短路以及變壓器、電動機繞組的匝間短路等。不正常運行狀態主要是指過負荷、斷相、欠電壓、過電壓以及單相接地等不正常工作情況。對于系統的保護常用故障特征量進行分析與綜合。如電網中發生兩相短路時,系統中不但存在正序分量,還存在負序分量,但零序分量為零,并且兩故障相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是兩相短路的重要特征。單相斷相時線路中會出現負序電流,但負序電流的大小與兩相短路時不同,因此可通過判斷負序電流的大小來區分兩相短路故障和單相斷相故障。單相接地是煤礦井下電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故障形式。若某一支路發生漏電或人身觸電,最大的特點是會有零序電流產生,非故障支路零序電流由支路流向母線,其大小為:
Ioi=3U0(1/r+jwc)(1)
式(1)中:r和C分別為各支路每相對絕緣電阻和分布電容。非故障支路零序電流超前零序電壓,超前角度α<π/2,當r=∞時,α=π/2。而非故障支路零序電流則從母線流向支路,為:
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中零序電流不僅大小不同,而且相位相反。根據零序電流的方向可以區分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從而實現橫向選擇性漏電保護。三相短路和過負荷屬于煤礦井下電網對稱性故障和不正常運行狀態,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故障后三相電流仍然對稱,系統中只存在正序電流分量,并且幅值增大。過負荷通常是因為整定不當、違章操作、重載啟動等原因造成的。但只要設備的運行溫度沒有超過其允許升溫,電網還允許繼續運行,否則就要進行保護。煤礦井下大多數電氣設備,如變壓器、電動機等,都具有一定的允許過載能力,時間越短,允許通過的過載電流越大。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被保護元件的效益,又不至于因長時間過熱而造成損壞,對過載的保護應具有反時限特性。
為了適應井下電網在不同負載條件下對過載保護的要求,本保護裝置可以選擇如圖1所示的7條不同的反時限過載保護特性曲線。
2綜合保護系統所用算法
算法是微機保護研究的重點之一。目前已提出的算法有很多種,例如兩點乘積算法、導數算法、傅里葉算法、沃爾什函數算法、解微分方程算法以及最小二乘算法等。分析和評價各種不同算法優劣的標準是精度和速度。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適用于微機保護的算法[1][2],各種算法各有其應用價值,具體選擇哪一種算法需根據對保護功能的要求、應用場合來具體確定。
2.1故障檢測算法
故障檢測算法要盡量簡單并且運算量小,又要能對所監視范圍內的故障做出靈敏的反應。電力系統正常運行與故障狀態的區別,特別體現在故障前后電流的變化上。因此采用電流故障分量來檢測故障具有足夠的靈敏度[3]。電流故障分量的提取可采用以下算法:
i(t)=i(t)-(-1)ni(t-nT/2)(3)
式(3)中:i(t)為電流故障分量;i(t)為實測電流;T工頻周期;n=±1,±2,…
將式(3)離散化可得:
i(k)=i(k)-(-1)ni(k-nN/2)(4)
其中N為每工頻周期采樣點數。
這種算法雖不精確,但基本上能滿足要求,且簡單易行。采用電流故障分量作為故障檢測方法時,具有下列優點:
(1)在穩定狀態下電流中的諧波分量被自然濾出,i(t)中不平衡輸出小;
(2)輸出i(t)存在時間是固定的,不隨故障電流的大小而變化;
(3)輸出i(t)的波形沒有衰減。
令式(4)中的n分別為1和2,就可得到半周比較法和周-周比較法。但無論是周-周比較法還是半周比較法,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電網頻率波動時,會產生一定的不平衡電流。因此為了消除電網頻率波動所帶來的誤差,可采用雙周比較法和雙半周比較法。
雙周比較法防止了因頻率偏移引起的誤動作,但它需要較長的數據窗(兩個工頻周期),使數據存儲量增大,并且它仍受系統頻率的影響,當振蕩周期很小時仍有可能誤動作。為了縮短數據窗,本系統采用式(4)所示的雙半周比較法:
i(k)=│i(k)+i(k-N/2)│-│i(k-N/2)+i(k-N)│(5)
式(5)中i(k)為某一瞬間的相電流采樣值,i(k-N/2)為半周期前同一相電流采樣值,i(k-N)為一周期前同一相電流采樣值。該方法數據窗短,計算簡單。取整定值ε為正數,則故障檢測元件判別式為:
│i(k)│≥ε(6)
當滿足式(6)時,故障檢測元件動作。ε的選擇原則是在保證可靠檢測出所監測范圍內所有故障的前提下,盡量使非故障擾動(如負荷波動)時不起動。此外,為提高抗干擾能力,程序設計中當有連續三次│i(k)│≥ε時才確認有故障發生,從而保證了保護起動的準確性。
2.2濾序算法
煤礦井下低壓電網中的負載大多是起動電流很大的鼠籠型電動機,這就使得保護裝置需要區分線路末端的短路電流和大型電動機的起動電流。對于三相短路電流,可以利用相敏保護原理加以區分;但對于兩相短路,相敏保護就無能為力了。這就需要利用兩相短路時出現的負序電流分量來檢測。此外,斷相故障也會產生負序電流,因而也可利用它來進行斷相故障檢測。
負序分量的計算大致上可分為兩種方法:向量法和采樣點計算法。本文主要討論本系統所采用的采樣點計算法。
(1)裝有三相電流互感器的線路的負序分量的計算要飯負序分量的基本公式:
離散化后的形式為:
iA2(k)=1/3[iA(k)+iB(k-N/3)+iC(k-2N/3)](8)
式(8)中N為工頻周期內的采樣次數。
這種算法所需數據窗寬度為2N/3+1。當N=12時的計算公式為:
iA2(k)=1/3[iA(k)+iB(k-4)+iC(k-8)](9)
將式(7)改寫為:
離散化后得:
iA2(k)=1/3[iA(K)+iB(k-N/3)-iC(k-N/6)](11)
此時,數據窗寬為N/3+1,在N=12時有:
iA2(k)=1/3[iA(k)+iB(k-4)+ic(k-1)](12)
(2)裝有兩相電流互感器的線路負序分量的計算
離散化后得:
這種算法要求數據窗的寬度為1/3個工頻周期,取N/12時有:
通過上述算法求出負序電流瞬時值后,可采用全波傅氏算法或其他方法來計算負序電流[4]。
采用負序算法輸出一般受負荷、諧波分量和系統頻率偏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會有一定的不平衡輸出,而且系統在發生三相短路時也會有暫態輸出[5]。軟件設計時,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償。
3系統的總體設計及硬件電路框圖
3.1硬件電路
本文所討論的綜合保護裝置是針對煤礦井下真空饋電開關而設計的,必須放置于真空饋電開關內。由于真空開關內的空間有限,因而該裝置的各功能以模塊方式設計,以盡可能減小體積。本綜合保護裝置將所有功能模塊分別集中于兩塊板上。
·模擬輸入變換與控制出口繼電器板
該插件板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負責將由被保護線路一次PT、CT輸入的幅值為100V和5A的交流電壓、電流信號轉換為微機保護所要求的信號幅值;二是通過該插件板上的分合閘繼電器執行CPU發出的分合閘命令。
·CPU主插件板
該插件板以高性能的80C196KB[6]為核心,集中了CPU主系統、模擬量采集、開關量輸入輸出、通信、人機接口、溫度測量、頻率和功率因數測量以及漏電保護等功能模塊,負責本系統幾乎所有的保護和監控功能。本系統以Intel公司高性能的80C196KB單片機為核心,集保護、監控功能于一體,并配有靈活、友好的人機對話接口和RS-485遠方通信接口,可以方便地實現保護定值的就地和遠方整定、監測數據的就地和遠方實時監測。
圖3
該系統總體框圖如圖2所示。
3.2軟件設計流程圖
本軟件的設計可以采用C語言、匯編語言混合編寫,程序框圖如圖3所示。
該保護可應用在BGP9L——6G型礦用隔爆型高壓真空配電開關和礦用低壓饋電開關。該裝置在保護功能方面的主要特點為:
(1)采用負序保護原理對井下不對稱故障進行保護,可大大提高兩相短路保護和斷相保護的靈敏度及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