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范文
時間:2023-04-03 07:5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么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那些著作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并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于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于影響的大小。因此,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一套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二、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愿望的。因而,生活對于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于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愿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向往,而互相激蕩,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規范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像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以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三、財富與包袱
設想一下,如果某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每一天都在從頭開始去練習生存本領;……其情景當然是不堪設想也不忍設想的。因之,稱傳統文化為祖宗的豐富遺產,說文化傳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應該是不為過分的。
既是財富,又是包袱。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的這兩重屬性,運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學問,是一種藝術,是人類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要表現和廣闊場所。
傳統的確是財富,但財富不在它的惰性;傳統也的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時裝。傳統不是可以逐氣溫而穿脫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發育而定期蛻除的角質表皮。傳統是內在物,是人體和蟲體本身;精確點說,是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它無法隨手扔掉,難以徹底絕裂,除非誰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傳統也不是神賜的天生的,它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產物,必定也會隨共同生活的變化而更新。抽刀斷水水更流,誰要想拉住傳統前進的腳步,阻擋傳統變化的趨勢,縱或得逞于一時,終將不僅于徒勞無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機。這是有史可稽的。
那么人們是否只能坐享其成、靜觀其變呢?倒也又不是。
這里似乎用得上“創化論”。創化和進化的不同,主要在于進化論認為變化是受動的、機械的,而創化論則認為進化是生命沖動的綿延,是創造性的。創化論能否解釋生物和生命現象,還可以爭下去;若借以解說與意志的人密切相關的文化傳統,也許倒合適。傳統隨生活的進化而進化,但無論生活的進化還是傳統的進化,都離不開人的意志,或者叫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傳統的進化上,被傳統籠罩著的人們并非總是無能為力的。問題在于人們在多高多大的程度上認清了未來和過去,從而拿出什么樣的對策,以及在多廣多深的程度上動員了群眾一起來實行創造性的進化。
篇2
在瑪雅人預言世界末日的前一天夜晚,北京飄起大雪,積雪在路燈的映照下發出閃閃光亮,世界仿佛更為靜謐。王升和朋友順著雪地里的腳印走進雍和宮五道營胡同,沒有打傘,任由雪花落在肩頭。與往常一樣,晚餐后的小聚是他的既定活動,去會會傳統文化小站的朋友和惠量小院的老客人。
傳統文化知多少
當晚的主題是分享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翰墨薈萃一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主講人并非具有專業的學術背景,只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與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分享。“‘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為一幅名畫題的詩。眾所周知,趙孟頫是書法家,可鮮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畫家,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并不比書法低……”剛踏進小院,便聽見渾厚的聲音從未緊閉的門內傳出,在兩層小院里回蕩。
走進被黃色燈光照亮的里屋,人頓時覺得暖和起來。王升主動提出當晚上的泡茶小生,大家笑著,待陸陸續續的客人進來,彼此打了招呼,落了燈,墻上的PPT才顯現出來。
沒有嚴肅的、陳詞濫調的開場,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淡淡的笑意,分享會在茶氣升騰之時悄然開始。“在中國畫史上有兩種畫,一種為行家畫,一種為文人畫,文人畫又稱戾家畫,經唐、北宋、南宋的發展,題材、筆法和風格都得到充分提升,歷代皆有大家出現,到了元代,似乎再也找不出能夠超越前人再創高峰的路子了……”在近兩個半小時的分享會里,有人低頭做筆記,也有人舉手發問。
在惠量小院,這樣的傳統文化活動還有許多,而且不僅僅只是課程。
“小雪初積,北國,正寂寂。籬外疏梅,香冷入瑤席。”為了舉辦新年花展,插花老師孫可決定帶著愛好者去買花,再回到惠量小院完成插花作品。于是傳統文化小站有了這幾句誘人的詩句,并同時向北京的愛好者發出邀請:
“踏雪尋梅去。(請注意集合標志:紅色傳統文化旗幟)”嚴嚴寒冬,從熱鬧的花市再回到寂靜的小院里,親手剪枝、理葉、插花,感受近在咫尺的春天氣息,生活之美,無處不在。
這樣的活動,每年大約舉辦1000場次,茶會、刺繡、扎染、繪青花、篆刻、香道、書法、儒釋道養生等,但每次活動的座位數一般不超過10個。這是惠量小院與傳統文化小站合作的共識,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并非人人受之。但小院的老板季燁說,他希望做到從“惠”到“量”的轉變,未來的目標是每年舉辦5000場傳統文化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護中國文化的傳統與傳承,讓更多的人接受,再放異彩。
談笑有鴻儒
一切緣起于2008年季燁參與北京奧運會的奧運項目后,他的思想發生了一次巨大轉變。原先,季燁供職于蘇州一家國內頂級游艇俱樂部,奧運會上,他所在的團隊收獲了驕傲,但季燁卻有些失落。因為國人呈現給外國人的東西并非是中國老百姓真正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狀態是每天聽曲、彈琴、畫畫嗎?好像不是。那是不是該有一個真正可以實現‘琴棋書畫詩酒茶’的地方呢?”于是惠量小院應運而生,但最初卻是僅限于內部友人言歡的地方,直到2011年6月對外開放。
遇上傳統文化小站的田高,季燁認為是偶然中的必然。一個是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卻被資金限制四處碰壁的文化小站,一個是致力推廣中國式生活的非盈利機構,兩人一拍即合。“以前給銀行做過高端活動,也給劇場做過話劇,深知在忙碌的都市人眼里,坐下來喝茶的時間比賣茶重要得多,并且最重要是分享與開心,或許這注定是一件不掙錢的事兒。”季燁一臉灑脫。
從那之后,惠量小院伴隨傳統文化小站的各類活動頻繁出現在豆瓣網站上。最初的合作,是以茶為載體,向其他傳統文化擴展。盡管北京的茶社之多,但如今惠量小院的茶會聚集著不少文藝圈里的愛茶之人,他們在這里學習茶道,甚至舉辦斗茶會。
布布老師帶著他的鷓鴣斑茶盞到小院了,第一款泡鷓鴣茶,品下一口,小白與同桌人疑惑地對視,“這怎么不像茶啊?像艾草的味道,這是西域的香料口巴?”眾說紛紜,“這確不是茶,是產自海南的一種植物,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文化沉淀,惠量小院與傳統文化小站在北京與豆瓣上享譽盛名,由傳統文化聚會活動發展到相約去名山訪道、到茶山獵茶、尋訪古窯址、逛博物館等,文化之旅風生水起。“談笑有鴻儒”的中國式生活,在這里得以實現。
魚香肉絲與桃花源
與從網絡上獲得的口碑與影響力相比,惠量小院的傳統文化活動并非想象中受熱捧,有時也會遇上空場,臨時取消。田高和傳統文化小站里的幾個理事合作推出了APP,一邊向大眾普及文化知識,一邊策劃新穎的小活動,通過微信等多媒體渠道向會員們宣傳每周的活動,希望以此培養出真心熱愛傳統文化的粉絲。在季燁看來,傳統文化是被消費的對象,而消費是建立在愉悅的基礎上,若把傳統文化作為投資對象,顯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愛好,需要長期的投入資金當做工作,或許并不好走。
篇3
據此,筆者推斷有關傳統節日的話題仍將是今年中考的熱點內容之一。
我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一系列歷代相傳、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法定節假日的調整意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命題者也會著眼于這方面命題,不過今年形式和內容可能將更豐富一些。譬如,討論發改委這樣安排節假日的好處;談談在新增的這些節假日里你將會做些什么;介紹這些傳統節日各地的習俗等等。總之我們復習的準備應該著重于對這些節日文化內涵的了解。
【試題回放】
1.探尋家鄉節日風俗:假如你是“探尋家鄉節日風俗”活動小組的成員,在展示課上,以家鄉端午節為例,展示你組探尋的收獲。(2005年湖北省黃岡市)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2.為了加深對我國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了解,鳳凰中學八年級三班開展了一次以傳統節日為專題的調查探究活動。假定你是被調查對象之一,請協助完成以下問卷。(2007年四川省達州市)
(1)從下列節日中找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并注明其具體時間(示例節日除外)。
重陽節 元旦節 元宵節 母親節 清明節
國慶節 中秋節 愚人節 感恩節 端午節
[示例]清明節――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
(2)請任選一個傳統節日,寫出相關的一句詩,或一副對聯,或一條俗語。
【示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節和圣誕節,你更喜歡過哪個節日?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對部分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對傳統節日愈來愈淡漠的情況,一些學者提出了“保衛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張。對保護傳統節日你有什么好的建議,請寫出一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個節日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對聯,請指出各聯分別寫的什么節日。(2007年甘肅省蘭州市)
葉落疏桐秋正半 花開叢桂月常圓()
柳枝裊裊報春意 杏花團團念祖恩()
話舊他鄉曾作客 登高佳節倍思親()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4.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題目。(2007年江蘇省南京市)
①有的日子,值得慶祝它,紀念它,這就是節日。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人們徜徉其間,體味某種特定的情境,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盡情釋放。節日,給平淡的日子打上一個漂亮的領結。有了節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②有些節日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的意義不同尋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發生了一件意義深遠的重大事件,一個本來很平常的日子,便成為365天里的一個亮點,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輻射力。譬如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學生發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其后的一個多月里,運動迅速席卷中華大地,5月4日這個日子后來成為青年節,打上了愛國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了,10月1日這個日子從此成為國慶節,凝聚了揚眉吐氣的中華民族新生與振興的希望。這類具有重大意義的節日,為人們提供了一年一度舉行慶典的緣由。每逢這些節日,人們或舉行盛大的聚會,或召開莊嚴的大會,或舉辦載歌載舞的晚會,用以歌頌人民、禮贊祖國,充分感受節日的分量和意義。公共場所則彩旗招展,彩燈高懸,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這些慶典,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回眸和眺望的機會,成了人們保持意義記憶的一種基本方式,更是人們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③有些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它們從歷史煙塵中逶迤而來,浸滿了豐厚的文化意蘊,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彌散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霏霏細雨,浸濕了祭祖懷親的心緒,使中華歷史長卷籠上一層淡淡的哀思。端午節從汨羅江的波浪里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千家萬戶共享一輪明月,吃月餅,敘家常,念親人,表達濃濃的祝福和思念,成為每個家庭最溫馨的生活亮點。“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節日旋律中最高的音符,人們心靈深處的情緒在這時得到徹底爆發。燈籠、爆竹、春聯成了節日的經典形象,絢麗的色彩和歡慶的聲浪使春節盡情綻放。圍繞著辭舊迎新的喜慶主題,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歡慶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著春節氣氛。其中,南京的金陵燈會就頗為有名。金陵燈會始于六朝,盛于明清,延續至今。現在的燈會集中在夫子廟舉辦,自春節始,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燈如海,人如潮,一派盛世景象。傳統節日承載了古老而年輕的文化氣息和地方風情,像水一樣拍打著你,讓你感到一種無形的東西已經穿透你的肌膚,進入你的靈魂深處。
④人的生命之樹綴滿了節日的彩燈。有些節日不具有公眾性而具有個體性,只屬于你自己。生日,就是隸屬于你名下的日子。若干年前的這一天,時間老人認領了你,你從此來到莽莽天地間面對塵世的快樂和憂傷,你踏著這個日子成熟。這一天,是你年輪的標志,是你生命的刻度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的加減法規則越來越明晰而透徹了。婚慶日,也是隸屬于你的特殊日子,它是婚姻的里程碑。因為婚姻里有太多的酸甜苦辣,有太多的跌宕起伏,這婚姻的常青樹,使婚姻充滿盎然的綠意。這些個體性節日也許不像公眾性節日那樣有確切的指向和鮮明的主題,但它們依然蓬勃在你的生命家園里,不管你珍視還是遺忘,它們總是按時來按時去,腳步匆匆而踏實,使你的生命豐滿起來。
(1)閱讀全文,根據文章內容填寫下表。
(2)用自己的話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第③段中的劃線句,按要求回答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節從汨羅江的波浪里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
a
b
①分別寫出句中隱含的歷史故事和傳統習俗。
歷史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統習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從a、b兩處劃線詞語中任選一處,作簡要品析。
對()處簡要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寫春節的部分提到南京的金陵燈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節日,給平淡的日子打上一個漂亮的領結。”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這句話意思的一項是()。
A.每逢這些節日,……公共場所則彩旗招展,彩燈高懸,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
B.中秋佳節,千家萬戶共享一輪明月,吃月餅,敘家常,念親人,表達濃濃的祝福和思念,成為每個家庭最溫馨的生活亮點。
C.若干年前的這一天,時間老人認領了你,你從此來到莽莽天地間面對塵世的快樂和憂傷。
篇4
“中醫文化”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指中醫是對人體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規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學的性質,科學術語大文化,所以受中醫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狹義指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中國漢民族的醫學。
二、傳統中醫文化
(一)傳統中醫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有關醫藥起源的說法,最早在皇帝時期就出現了。在經過了長期與病痛的斗爭之后,中華民族的醫學知識已經是非常的豐富了。關于在大眾嘴里經常說的“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對我們祖先的醫學醫學回憶。醫學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經是處于萌芽發展期了,中醫理論體系主要是在戰國、秦與漢三國時期形成的,其中標志性的理論著作有《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跟《傷寒雜病論》等。
從理論到實際臨床的中醫學新發展,最早出現在兩晉至隋唐,并且還不斷完善了中醫學的文化內涵。晉王叔和著了《脈經》,關于脈學的一些理論還有基本知識記載都是十分豐富的,《備急千金要方》最為我國最早醫學百科全書由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邀著。
宋金元時期,是我國醫學的發達興盛時期,形成了“寒涼派”、“攻下派”、“補土派”、“養陰派”金元四大家。革新趨勢的醫藥學最早是在明清時期開始發展的。溫病學派的出現,標志著中醫學術發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傳統中醫文化以醫家為傳承載體
從歷代名醫大家著作中看出中醫文化經過長期累積形成了特有人文關懷與倫理價值,唯物辯證思想、哲學思想、和衷共濟思想等。
1.中醫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漢朝的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儒家思想始終貫穿于我國歷史的變遷,儒家經典更是影響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趨向。儒家思想影響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文化活動無不和儒學緊密聯系,同樣中醫也離不開儒家思想對其的積極影響。到了漢靈帝時出現了我國非常著名的與華佗齊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因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流傳于后世。張仲景在漢靈帝時舉孝廉入朝為官,曾經官至長沙太守,經常定期為百姓坐堂義診,當時以及后世都被稱為醫學大家,他也是儒家文化的發揚著,是亦醫亦儒的典范,所以“儒醫”角色起到了以儒學幫助醫學、改造醫學的關鍵作用。
2.傳統倫理思想的價值取向等內容,大量滲透于中醫學著作中。大量的倫理學問題、眾多探討醫生行為規范跟醫患關系的行為準則等學術理論都在很多醫學論著中出現。唐代孫思邀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中就有許多的記載。通過及其簡短的語言敘述,就能非常深刻的描述出中醫文化的精髓之處,這樣的行為規范被以后的醫家記載傳承。
3.中國崇古尊經的治學方式,對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亦起了重要作用。儒家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崇古尊經,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征,并且還是中醫學非常大的一種特色。從《傷寒雜病論》跟《內經》出現以后,在中醫學界就在沿襲著這樣的作風,到清代的時期崇古尊經的作風更為突出。
三、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醫雖然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但是中醫的血液里任然流淌的是中國傳統的血液,其中無不滲透的都是傳統文化的精神。中醫與其它形式的文化傳統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一體。中醫在發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表現。
(一)“心身合一”的有機整體觀。儒家、道家、佛家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家都把世界萬物跟人看做是整體統一的,認為世界萬物都在追其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整合,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合一”
中醫學中強調理論上“神形合一”“天人合一”, 診斷上“司外揣內”“四診合參”,治療上“辨證論治”,體現了動態、聯系、和諧的有機整體觀。
(二)人貴論一的人文醫學觀。儒家提倡的是無為而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人本質特征的體現。“仁”其最本質的就是“愛人”和尊重人,是對人文精神的最好詮釋。孔子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貴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值得提倡的思想。
中醫思想始終受到“人貴論”的影響,認識到人的“七情”“人格”“體質”和“行為”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從醫療模式上來,更趨向于個體化的治療,不只是把疾病或者人當做一個單純的生物體,而要把病人看作是失去健康并且有感情活動的復雜人體。把“人”置于外部自然規律和社會歷史文化之中又關注“人”的身心健康。
(三)道法“中庸”的和諧均衡觀。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在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標準。所謂“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儒家提出的處理一切事物的總法則。在歷史的長河中,推動天地萬物生生不息運動不止,中庸所體現的正是這些過程。
(四)“憂患意識”下的防病養生觀。“ 憂患意識”――以對未知事物將會帶來的消極影響作為一種警示,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化解憂患,趨利避害,遇難呈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未雨綢繆”。在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主要包括對自然的憂患,對社會的憂患,和人自身的憂患。
這種“憂患意識”同樣影響了中醫思想,“治未病”就是人關于自身生命本體的憂患意識。“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強調養生、攝生。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部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強調養生、攝生一一即未病先防。這方面的專家孫思邈是貢獻最大的其中之一,他最早把疾病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載有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梅國強.傷寒論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 滕榮欣.傳統中醫文化與現代中醫醫院文化建設[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篇5
中華傳統文化——剪紙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于是纏著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折,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篇6
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我們現在對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筑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么我們通過博物館一些旅游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我們通過觀看韓其實就看到了一種傳播文化的形式。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我們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4、傳統文化的機制。
政府的文化部門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和保護是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還可以利用一些民間組織行業組織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
5、民間組織對傳統文化也有重要的補充作用。
我們知道很多民間組織自發的繼承和發揚了很多傳統文化他們有的是文化的傳承者,有的是文化以及傳統工藝的傳承者。這樣的傳承應該予以重視和資金支持。
6、深入到教育中去。
篇7
掙扎與迷失
中國的傳統文化產品由于文化和歷史積淀非常厚重,這本來是優勢,卻恰恰是這種厚重的文化積淀,讓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一直無法定位。加上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推銷其文化產品,一方面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回報,另一方面,隨著文化產品的大量輸出,文化產品附帶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以及精神信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生活。我國傳統文化產品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過程受到了擠壓,發生了異化,在狹小的空間里掙扎。
過度商業化,文化基因缺失。傳統文化產品的發展迷失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以及西方文化的浪潮中。由于傳統文化產品的制作工藝復雜,所用原材料珍貴,經營者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用低劣的材料來制作傳統文化產品,影響了傳統文化產品的聲譽。例如藏族唐卡,這是一種用天然礦物質制作的藝術品,唐卡因保存千年不變色而聞名于世,其主要功勞就歸功于唐卡極其考究的顏料。唐卡顏料為天然礦物質原料,好的唐卡制作時間需要一年左右,售價要10萬甚至20萬元以上。隨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唐卡的價值,唐卡的商業價值也引起了商家的追逐。目前,市場上已出現了大量靠機器印刷、批量生產的使用聚丙烯等廣告顏料繪制的唐卡,每幅售價20元左右。偽劣唐卡的出現導致唐卡的文化基因受到擾亂,精神特質缺失,阻礙了唐卡的健康發展。
藝術品淪落,文化定位不當。傳統文化產品作為觀念形態的產品,隨著人們的關注進入市場,并具備了一定商品的屬性,于是文化產品漸漸定位迷失,藝術品淪為商品,規模批量生產。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產品呈現出全國各地趨同的現象,導致自身經營陷入困局。在湖南長沙,湘繡門店充斥老虎、獅子、荷花、竹葉等。在四川成都,蜀繡作坊遍地,“芙蓉鯉魚”、“大熊貓”遍地開花。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外的商業街里,入市的公路兩旁,三彩駱駝、三彩馬集群式地擺放。在上海楓涇、朱家角、七寶古鎮,絲織品雷同。在北京,10元錢的北京景泰藍鐲子遍地可見。
品牌效應差,市場競爭力弱。中國生產傳統文化產品的企業多數為私營企業,生產規模小。在品牌力上,這些企業不懂營銷,現代文化底蘊更是不夠。專業人才缺乏,生產技術落后,專業市場管理混亂,缺乏法律法規的保護和約束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小作坊式的經營方式,使傳統文化產品的生產過于關注產品的經濟價值,在定位上容易舍棄傳統文化產品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特質,加上作坊式生產的資金、人力不足,品牌效應差,直接導致作坊式的生產經營陷入經濟困境。洛陽唐三彩在歷史上和當代都享有盛名,由于受到經濟利益驅動,洛陽地區唐三彩的工廠作坊一度發展到300多家,各商家沿路擺攤,唐三彩的生產變成了流水線的作業,嚴重損害了唐三彩獨特的文化特質,使當地的唐三彩產業曾經受到很大打擊。
傳承與創新
對于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傳統文化產品,我們要傳承,還是要創新?
傳承,傳下來,繼承。承,要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的原動力,傳統文化產品市場的發展只不過是一句空話。傳統文化產品創新要按市場需求來加以變化,注意其適用性和審美性,開發要有的放矢,適銷對路。現在的市場需求對品種、工藝及綠色環保的要求越來越明顯,具有個性化,創造性、造型新穎獨特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關注。
時代在發展,現代消費者的文化價值觀在發生著變化,經濟格局正在向經濟全球化發展,此時過多地強調文化訴求的多元化,反而不能迎合消費者的價值需求。這就需要對產品重新定位,產品密切結合傳統文化,深度挖掘產品背后的文化價值,讓品牌核心價值與消費者的價值趨向一致。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消費者對于文化消費的觀念也在逐步發生著改變,消費行為日趨理性。中國傳統文化在群眾中有著很好的文化基礎,潛在的消費群體眾多,具有民族豐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產品非常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對于傳統文化產品的消費逐漸升溫,特別是對于傳統文化產品的消費行為帶有投資的色彩。
北京榮寶齋,這家老字號企業在2009年春節期間一個月的時間里,銷售額高達5000多萬元。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和裝裱修復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木版水印事業的發展方面,榮寶齋十分注重“活態”的傳承與發展,創建了木版水印工藝坊,打破了傳統木版水印產品單一銷售的格局,建設了一個集展覽、表演、互動、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氛圍濃厚的銷售環境,通過文化認知提升消費者對于傳統文化產品的文化藝術價值的理性認知,并通過觀看現場演示促進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產品的感情融入,從而促使消費者在文化體驗的過程中完成文化消費的行為。同時,榮寶齋依托自身品牌的優勢,開展傳統文化產品的集約經營,建立高品質的俱樂部,實施會員制來保證傳統文化產品的文化品質與質量。
2008年,汴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汴繡古稱“宋繡”,源于北宋,以精致、高雅、秀麗的風格聞名于世。開封汴繡藝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作的繡品《清明上河圖》,令無數人為之傾倒。進入新時期,開封汴繡審時度勢,準確定位,多種手段、多個渠道促進了汴繡事業的再度繁榮。汴繡通過構建文化體系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借力政府的行政優勢,組織學術界、歷史學家以及汴繡傳承人對汴繡的傳統文化藝術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并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風尚進行結合,主動地吸收多元的文化因素,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拓展文化表現的空間與題材,并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服務傳統工藝,大力開發新的刺繡技法,增強傳統文化藝術品自身的造血功能,促進汴繡文化的再生。
重生與發展
傳統文化產品有著傳統文化內涵的特質,但文化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必然帶有一般產品的性質,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產品既要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又要不被市場淘汰,并要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發展空間,就必須注重產品價值鏈的研究,做好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營銷。
品牌塑造。通過打造優秀的傳統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產品的發展,是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營銷界多通過干預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來促進品牌的營銷。這其中包括打造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的表現、營造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情感以及促進消費者與品牌產品之間的共鳴等幾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對品牌舊有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以及新的內涵的構建兩個渠道來實現。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傳統文化產品品牌的核心,打造品牌是傳統文化產品文化延續與文化創新的過程,傳統文化產品的高品位與品質則是保障優秀文化品牌塑造的關鍵。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聞名于世。河南禹州是中國鈞瓷之都,近年來,禹州鈞瓷在保留優質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邀請中國文化泰斗、美術大師為鈞瓷的創意發展獻計獻策,糅合提煉中國文化中的精髓,提升鈞瓷的文化品質和藝術魅力,努力把鈞瓷打造成高端的文化禮品。目前,孔家鈞窯設計的“豐尊”等珍品成為國禮,并被多家知名博物館收藏。2008年禹州市的專利造型和項目就近200個,先后有22種360件鈞瓷珍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禹州鈞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集約經營。以往,傳統文化產品在經營模式、營銷方式方面大多停留在作坊式的小農形態,文化品質低,資金少,人力不足,營銷理念落后,抗風險能力差。集約經營以整體的形式“抱團”出擊,可以有效提高市場占有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實現效益最大化,易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產品質地精良,有“陶瓷之都”的美譽。景德鎮陶瓷依靠舊有的資源優勢,對陶瓷生產進行“活化”生產經營,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顯著。目前在景德鎮國家級、省級瓷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實體遍地開花,僅陶瓷注冊品牌就有200余個,創意品牌眾多,既有中國傳統因素與現代藝術審美結合的高端“法藍瓷”品牌,也有介于實用性與藝術性之間的“景德燒”品牌,還有極具傳統文化意蘊的“真如堂”品牌。
河南夏邑縣火店鄉是著名的“特色文化之鄉”,生產的宮燈、中國結等文化產品暢銷海內外, 該鄉從事特色文化產業的中小企業達到8000余戶,形成了以火店、李店、邵莊等12個村為中心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2010年,全鄉文化產業產值達6.8億元,僅此一項全鄉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雖然火店鄉文化產業產值較大,但一直沒有形成有影響的市場,制約了火店文化產業發展和提升;現在正在規劃將產業相對集中的8個村建成文化產業基地,使工藝品生產由分散生產轉為集聚生產,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
篇8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這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感自豪的資本。然而在繼承和傳播這些優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產生了偏差和誤解。于是,“如何做”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最為棘手的問題。
本期所搜集到的新聞事件,都和傳統文化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你都會找到不錯的思考切入點。這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機會,只有保持著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寫作中另辟蹊徑,寫出不同一般的優秀之作來。
(一)“折騰”名著還是羞辱傳統文化?
在足球場搭建“倒塌”的大觀園、四位“寶玉”輪番上場、“薛蟠”說起了上海話、奇異的服裝造型……大型全景舞臺劇《紅樓夢》在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這出號稱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的劇目,對原著內容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舞臺表演上也是標新立異。然而,如此費盡心機的“藝術創新”,引來的卻是眾多批評的聲音,再一次引發了對名著經典改編的諸多爭議。
近年來,重新解讀傳統經典成為一種熱潮。以至于有人寫詩批評說:“江湖代有才人出。揚名立萬爭朝夕。重拍風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亂失蹄。”確實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紅樓夢》。我國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顛覆被折騰。
我國的四大名著,不僅是我國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其中許多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義,雖然不至于說動一字就能影響名著的價值,但亂改、惡搞名著的行為,無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國的文化經典。時下,解構名著,顛覆正史,戲說人生,制造流行之風,令人深思。據介紹,舞臺劇《紅樓夢》融合話劇、舞蹈、歌曲、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聚集了近30位影視、戲劇、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員陣容堪稱不凡。然而,由于這樣的《紅樓夢》與曹雪芹的《紅樓夢》相去甚遠。與觀眾心目中的《紅樓夢》相去甚遠,觀眾根本不買賬一“那衣服好像布袋戲啊!”“簡直是自娛自樂的惡搞啊!”以至于演出開場時的七成上座率。到《紅樓夢》曲終人散時,只有兩三成觀眾。
多維品讀
1、我們要尊重傳統,宏揚傳統。一些文學名著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我們要尊重它們。弘揚它們的特有的價值。任意顛覆名著、折騰名著、惡搞名著更是不應當的。這樣不僅嚴重損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也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敗壞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對待名著。我們要像六小齡童所說的那樣:“名著可以改編,但是要有底線。不能瞎改。”
2、惡搞不得人心,觀眾自有評論。隨意“創新”“惡搞”的大型全景舞臺劇《紅樓夢》到底是不得人心,“以至于演出開場時的七成上座率。到《紅樓夢》曲終人散時,只有兩三成觀眾”。上座率是他們的關鍵。如果我們的觀眾有是非評價標準。有良好的價值觀。反對他們的戲。不去看他們的戲,他們也自會偃旗息鼓。
3、我們要力克浮躁。眼光放遠。目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任意顛覆名著、折騰名著、惡搞名著的做法,與一些人受錢的操縱,目光短淺有極大的關系。文藝界和出版界都要力克浮躁,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些,把經典名著看做撫育我們成長的精神食糧,不要為眼前的利益所誘惑,把經典名著的改編僅僅當成純娛樂、純商業的行為。文學界和出版界應該多一份歷史責任感,多一份文化擔當,做個無愧于歷史、無愧于良知的守望者,弘揚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中國人不要讓文化哭泣
當“大唐第一古惑仔”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時,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豪邁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終化為泡影,飄散,飄散。
當“騙財騙色包二奶”的條幅招搖過市時,那圣潔的“鳳求凰”的愛情隨著歷史的逝去也褪去了色彩。
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孔明先生被冠以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時,我看到歷史那雙哀怨的眼睛。我聽到文明在長嘆。
余光中說,用了千年的文化,還是覺得不夠用。可我們,卻連傳承的文化也無法守住。
在新加坡,孔子被奉為“至圣”,被人們競相朝拜,外國人甚至稱“21世紀的文化是中國幾千年前的儒家文化”。可在國內,我們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孔子是懷抱理想的狗?甚至有北大教授公開言稱“一個姚明。一個章子怡比一萬個孔子都有效”!這是怎樣的悲哀!拿他們和孔子做對比,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曲解和褻瀆。教授猶言如此,常人又何以堪?
韓國改首都“漢城”為“首爾”。究其原因不過是“漢城”聽起來容易被誤認為是中國的城市。可我泱泱大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龍”圖騰,僅僅因為英語翻譯意為兇猛的、殘忍的。就有教授蠢蠢欲動,想要篡改“龍”圖騰!我們是龍的傳人,又怎能允許如此數典忘祖的行為發生!為紀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節竟被韓國申報為文化遺產,可我們又在欣然鐘情于什么呢?中華大地上,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泛濫成災。如果有一天,我們連什么時候是春節都忘了,那又何嘗不是被西方殖民?!
驕傲無知的現代人,我們在消去貧窮的同時,又失去了什么?雷鋒做好事過度勞累致死?被石子絆倒堵住了敵人的槍口?被炸藥上的雙面膠粘住了來不及跑掉?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刺刀,甩甩頭發說“我愛拉芳”……種種惡搞,次次顛覆,不僅是對歷史的侮辱,更是對文化的踐踏與摧殘!一個不能守住自己優秀文化的民族。必將匍匐于其他民族的腳下!
多維品讀
1、我們要守住傳統文化的根。青年人追求時尚無可指責。他們可能只是沒有認識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高科技可能會導致亡國,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卻可能亡種。所以我們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宣傳,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我們的根也就是守住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2、我們要尊重善待傳統文化。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地去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就妄自菲薄,這是對自己民族和自己的不尊重和蔑視,猶如對優缺點并存的父母的鄙視和唾棄!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以一顆尊重和善待的心來面對,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既能充分發揮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有效地吸收外來文化。
3、“文化人”要做好的榜樣。一個北大教授居然說出“一個姚明,一個章子怡比一萬個孔子都有效”這樣的話來,實在讓我們感到可嘆、可恨、可惡。在宏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上,那些文化人的任務是做好榜樣,對廣大的民眾作好導引,這是他們應盡的職責,也是他們的任務!切不可信口胡言,你須知。因你是文化人,你的一言一行對民眾都起著重要的影響。
(三)讓文化經典成為良師益友
近日,讀一本“口袋書”成為山城重慶的新風尚。這本名為《讀點經典》的小冊子,每月一輯,包含古今的經典語錄、詩詞佳作和散文精粹。由于開本小巧,
方便攜帶,小冊子一經推出,便成了重慶許多黨政干部和中小學師生隨身攜帶的“口袋書”。重慶近6000名市級干部和2萬余名各級干部幾乎人手一冊。文化經典小冊子在重慶受到熱捧,折射出了文化經典在當前社會中的特有價值和魅力。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經過千百年的錘煉,文化經典世代相傳而廣受贊譽,足以說明其深厚的價值和無可替代的作用。讀文化經典,可以感受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我們民族的性格和秉承的價值理念。機關干部讀文化經典,不僅可以增強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還可以從文化經典中汲取智慧和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同時,機關干部對經典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肩負著更多責任。對機關干部來說,閱讀文化經典既是一種良好的個人修養,也是職業責任的內在要求。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閱讀文化經典,需要有深挖、鉆研的態度。鄭板橋曾說:“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閱讀文化經典,需要透過這些經典名句,去體味其中蘊含的深刻內涵,體察經典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和智慧。“學其義,忘其象。”對于機關干部來說。更要結合當前社會實際、結合工作實際開展閱讀活動。不能滿足于背誦個別經典名句。對待文化經典,要堅持用聯系實際的眼光來看待,才能充分發揮獨特功效。
多維品讀
1、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限的魅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馬俑……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見證。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承傳。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它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它的偉大價值還在于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才能夠充分體現它的偉大,它的朝氣蓬勃。傳統文化并不會因“傳統”而過時。
篇9
古人常將自然界的事物與人類的美好意愿相結合,用豐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寓意將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物、吉祥圖案貫穿于建筑的裝飾設計中,珠寶巨匠戴比爾斯(De Beers Diamend Jewellers)出于對中國古老信仰的崇敬而專門設計打造的8Talisman Vinues系列,同樣秀出不同凡響的文化底蘊——8 Talisman Virtues系列代表著八種中華民族所歌頌的美德:勇氣、力量、恬淡、忠誠、希望、智慧、榮耀與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借鑒傳統元素的設計,或許不是表達時尚的最佳方式,但它在儀式、社交、倫理上,卻甚于裝飾的功能,對于佩戴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種文化上的慰藉與信仰。
向文化致敬
龍爭虎斗Enter the Dragon Brooch
設計師Stephen Webster與Dali合作作品
蛇與龍,嫵媚與力量的化身,歷經千年的信仰崇拜,潺潺流淌于設計師精湛的工藝中,為女性平添一絲明艷動人的美麗。設計師從歷史傳奇中汲取靈感,采擷原始的性感圖騰,設計出龍爭虎斗兩件作品。其中,鑲嵌有一顆5克拉明亮式切割的ForevermarkTM永恒印記美鉆。這款珠寶精美別致,淋漓盡致地展示出Webster非凡的設計創新力。
頌歌XVⅢ Earrings XVⅢ
設計師Shaun Leane與Steinmetz合作作品
頌歌(Earrings XVⅢ)設計靈感源自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8首:“但是你的長夏永不會凋零。”頌揚了對新生活和永恒美麗的承諾。季節交替,生命輪回,唯有鉆石璀璨永恒,頌歌(Earrings XVⅢ)耳環捕獲須臾而逝的青春精粹,進生命不應虛度之諫。
怒放Bloom of Love
篇10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1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2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3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4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5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猶如一座巨大的寶庫。包含著有剪紙、小孩穿的虎頭鞋、刺繡、餃子……其中,我最感興趣永遠是鈞瓷。
我有一個愛不釋手的鈞瓷,它是一頭小象,長長的鼻子,大大的眼睛,笨重的身體。一般來說瓷器有許許多多的顏色,有白色,有黑色,有紅色……這頭小象的顏色總體來說是紅紫色的。它是由爸爸送我的生日禮物,聽爸爸說它代表著吉祥如意,大富大貴的意思。
鈞瓷不僅漂亮,而且里面還藏著許多秘密呢,據網上介紹,鈞瓷古代也叫“窯器”,關于鈞瓷的資料,到現在還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一般認為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以瓷土為原料。二、經過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焙燒;三、燒成后胎質堅硬致密,色白,透明或半透明,叩之有金石之聲,吸水率在10%以下;四、表面上有在高溫下和胚體一起燒成的玻璃質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鈞瓷的國家,鈞瓷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由于鈞瓷潔面干凈美觀,堅固耐用,又具有造價低廉,用途廣泛,而且原料分布廣泛,蘊藏豐富。被成為人類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引起了人類物質生活革命性變化,并極大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社會上還流行起一句話叫“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
我愛中國,更愛中國的傳統文化——鈞瓷。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資料:中華傳統文化
糖葫蘆的酸甜可口一直是很多人的最愛,男女老少鮮少有可以抵抗它的魅力的,特別是小孩子。其實糖葫蘆當中也蘊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你發現了嗎?
冰糖葫蘆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它酸甜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歡吃。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整整齊齊的排列在竹簽上,外面裹著晶瑩透明的糖漿。插在粗糙的稻草棒上,沿街大聲叫賣。這一串串糖葫蘆既像結滿碩果的小樹,又像孔明的草船借箭。到了現在,糖葫蘆的種類發展的很多,有桔子的,有草莓的,還有獼猴桃的……好吃極了!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有好多水果串在一起的---水果。
看著五顏六色的冰糖葫蘆,我忍不住買下一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先是嘎嘣脆的糖漿,然后就是香甜的水果,真好吃呀!香脆的糖漿甜極了,酸甜的水果味在嘴里彌漫著,又互相融合著,真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好吃。
糖葫蘆象征著幸福和團圓,它在北宋時期就十分有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可想而知當時的街市是多么的熱鬧啊!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買著冰糖葫蘆。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關于六年級文明禮儀手抄報的圖片設計
2.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3.最簡單漂亮的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