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俗文化范文
時間:2024-04-18 17:5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多彩的民俗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者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觀賞其民間風俗、民間信仰、民間娛樂、民間節目、民間文藝等民俗文化的活動。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民俗文化旅游實施的基礎。而旅游者正是需要通過對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了解、認知、參與過程,獲得對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體驗。
創造差異化體驗價值是民俗文化旅游體驗營銷的核心。
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民俗文化旅游市場的先天優勢資源,也使民俗文化旅游極具特殊性。旅游者不能直接擁有這些民俗文化資源,而是獲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物質、精神、行為類民俗文化的旅游體驗過程及其帶來的體驗價值。體驗價值的創造與交換是民俗文化旅游體驗營銷的核心環節。
篇2
關鍵字:中學語文
民俗文化
滲透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之時,他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們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都很強。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許多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所側重的加以點撥,在啟發學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滲透民俗文化的基本保障
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建議,提到教材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理解和尊重多元(樣)文化”
“開闊學生視野”。中學語文教材的這些特點也具體體現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魯迅的《社戲》、《故鄉》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孫犁的《蘆花蕩》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茶館》《荷花淀》《胡同文化》《我與地壇》等,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既提高了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中學生在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時侯,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鮮感都很強,他們往往更喜歡學習趣味性的知識,更喜歡多姿多彩的課堂,對教師的照本宣科地講解和枯燥無味的知識傳授不感興趣。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知識就能夠豐富課堂教學,這些知識在課文教學中往往能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諺語或一些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基本途徑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雖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并不屬于常規的語文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民俗文化的講解和滲透時需要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尋找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進行分析、滲透。
1.通過突破中學語文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教師如果在講授過程中不能進行正確的解讀,那么,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就會不完整、不深入,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正確的分析,詳細地講解。
2.通過開拓中學語文學習的新渠道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在借助優質課程資源、開拓中學語文學習新渠道時,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寬中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3.通過發現、領悟中學語文課本中經典文學作品的內涵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經典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往往是通過具有民俗風情的事物來表達的,在講授這些經典詩歌時,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
4.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民俗經過歷史的積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教學期間,教師如果能夠緊扣不同的時令節日,對中學生進行相關的作文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5.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有關民俗內容,能夠使中學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三、切勿盲目的滲透民俗文化
篇3
一、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態旅游的界定
“民俗”一詞在中國學術界出現較晚。原意是民眾的知識、民間的智慧。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是一定的區域里的一定群體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共同的心理結構為依托,民族群體為載體,為適應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而形成的一種模式化的行為習慣和程式性的生活方式,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積淀。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群體性、民族性、歷史性、傳承性、原始神秘性等特殊屬性。
民俗文化旅游把民族文化作為基調,以一種新興的生態旅游形式而出現。而筆者認為,民俗文化旅游只有與生態相融合為民俗生態旅游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據國、內外有關旅游發展的相關報道,目前尚未對民俗生態旅游做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態旅游己經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民俗生態旅游應該包含了“生態旅游” 和“民俗旅游”兩個方面的概念。
所謂的生態旅游,是1983年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的。它有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風貌;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受到損害。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這種回歸大自然,多接近于自然旅行或綠色旅行的生態旅游已成為一種席卷全球的大趨勢。而民俗旅游則是一種新興的生態旅游形式,它以民族文化為基調,為原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點,是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據國、內外有關旅游發展的相關報道,目前尚未對民俗旅游做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態旅游己經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將民俗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旅游進行整合,是科學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包容的關系。生的興奮聯系起來。這既可以增長見識,又可以激發游客游覽觀賞的興趣。最后,從社會價值來看,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為人文學科――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民間文學、歌舞藝術、建筑藝術等提高了研究場所。反過來這些研究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保護、歷史與古跡的保護、原始自然資源的保護,避免因開發不當所引起的局部或毀滅性的破壞??傊?,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對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傳承作用。從架構上來分析,富含歷史文化積淀的民俗文化資源的形成是一個持久的問題。而民俗文化資源歷時彌久,如果沒有合理的傳承,很容易受到破壞,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復原。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改變、科技發展、交通的便捷,使得人們看到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性,欣喜的同時,需考慮到對其傳承也需具有持久性。其次,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民俗文化能夠跨越區域自然條件和生存狀況的藩籬,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將文化生產轉化為財富生產,使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呈現出產業驅動、全面提速、快速發展的生動局面。可以說,民俗文化產業“通過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和消費,創造大量的社會財富,起到增加就業機會、創造價值、刺激消費、涵養稅源的作用,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它是我們今后一個時期進行文化產業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黔西南民俗生態旅游開發的條件
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黔西南州地處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結合部,奔流不息的南北盤江環抱著這片神奇而又美麗的土地,素有“金三角”之美譽,為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只有注入文化內涵,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才能綻放出獨特的魅力。黔西南的民俗文化是黔西南旅游資源之“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游的品位;黔西南生態旅游資源是黔西南旅游資源之“體”,生態資源是承載黔西南旅游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生態與文化融合,必定會迸發出旅游新的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年來,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扎實推動民俗生態旅游開發,生態與旅游齊飛,文化與旅游融合,黔西南旅游業在正蓬勃發展,勢如破竹。
(一)瑰麗迷人的自然生態資源
自然生態資源良好的環境,有別于城市中的環境,體現了原始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稀有性。因此,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是進行開發的一個重要條件。據統計,在黔西南州密集地分布著國家級風景區:萬峰林、馬嶺河峽谷旅游景區和雙乳峰景區、省級風景區7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全國少數民族婚俗博物館 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水利風景區1個。得到了“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中國觀賞石之鄉”、“全國紅色旅游點”,“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鄉村“等盛贊,是中國西部一個開發前景喜人的黃金旅游區。
(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
黔西南州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居住著漢、布依、苗、彝、回等35個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與淳樸濃郁、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黔西南州多彩的文化資源,使得民俗生態旅游發展潛力巨大。俗話說“一方一俗”。民俗文化涉獵物質文化領域與精神文化領域,如建筑、民族工藝、飲食服飾、民間文學、舞蹈音樂,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對于追求“異地情調、異域風味”的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作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資源,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眾多旅游資源中顯得耀眼奪目。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獨特的建筑藝術、古樸典雅的工藝美術、獨具風味的飲食文化、多彩多姿的民族歌舞、富多彩的民族節日都重要的開發條件。
四、得天獨厚的政策開發優勢
(一)國家層面的政策開發優勢
為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檔次,近年來,國家相應出臺和制定了許多政策方針。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2012年1月12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游業的戰略定位“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針對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文中指出貴州發展既存在著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工程性缺水嚴重和生態環境脆弱等瓶頸制約,又擁有區位條件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富集、生物多樣性良好、文化旅游開發潛力大等優勢。提出“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子,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辈⒅甘景凑铡扒袔印⑶碧嵘?、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大力支持“三州”(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區跨越發展,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民族醫藥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地方政策開發優勢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2012〕2號文件的戰略定位,《貴州生態文化旅游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明確了貴州未來8年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引領全省旅游發展頂層設計。提出建設“國家公園省”總體定位,明確國家公園省的要素支撐體系和生產力布局,確定了“國家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營銷宣傳口號。提出重點打造以觀光旅游為基礎,文化體驗、生態養生為特色,休閑度假為重點,專項旅游為延伸的旅游產品體系。而《黔西南州“十二五” 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提出的到期末要把黔西南州建設成祖國西線優美的旅游目的地、優秀的布依族文化體驗中心、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優秀旅游示范區的宏偉藍圖也因此得到了國家和省政府的政策的強有力的支撐。
篇4
福州是福建的省會,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靠近寶島臺灣,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和對外開放度都很高的地區之一。福州在她悠久的歷史和特殊地理位置的背景下,經過多年的文化積淀和傳承,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1.1 特點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是中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真實寫照,而對于整個福州的民俗文化而言,“十里不同風,一鄉一習俗”就是對她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形容,在這里你會看到古色古香、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不同民俗文化。福州的民俗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1 兼容性強
福州地區包含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無論是王審知招納中原人士建立“教閩中秀士”,還是后來清代的“五口通商”等,南下的閩人和百姓以及近代的向西方學習的浪潮等,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經過不斷的融合,形成了獨具福州特征的文化。
1.1.2 多樣性
福州民俗文化的主題是多元性的,由于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從早期的土著文化習俗到根深蒂固的漢族傳統文化習俗,福州的民俗文化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并且融合了其他各地域的民俗文化。在飲食、婚喪嫁娶、語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習俗。
1.1.3 開放性
福州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扎根于福州本土的地地道道的鄉土文化,但是它并非完全封閉,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它都廣泛吸收來自國內外的一切優秀文化習俗,并不斷加強與外界的合作和交流,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
1.2 形成原因
福州民俗文化的形成與其歷史發展和地理位置分不開。福州是傳統上福州十邑的統稱,發展建城具有 2200 多年的歷史,夏代屬于揚州地區,殷商是七閩之地,是戰國時的越國所在地,秦時為閩中郡,歷代收容了很多南下的入閩人士和百姓。由于地理位置的優越,近代緊隨“五口通商”之后,成為中國首批被迫開放的門戶口岸之一,不斷吸收國外的文化,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直接和西學接觸,培養了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是我國科技、文化、教育、軍事的先河之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共同沖擊下形成獨具福州特點的民俗文化。
2 福州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
由于不同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影響,福州的民俗文化不但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在這些特點的映射下產生了不同內容的習俗文化。
2.1 福州飲食民俗
民以食為天,福州的飲食民俗主要表現在菜系上,福州菜是閩菜的主要代表,有著獨特的風味,它的配菜用料和調味料都是以當地的材料為主的,善于用糖,福州人在做飯炒菜的過程中喜歡用糖來調味,口味以“甜”為主,兼顧酸、淡。在福州的菜肴中,最常見的就是湯了,地方有“百湯百味”的說法,湯是整個閩菜的精髓所在,福州的菜品上千種,其中有“佛跳墻”等這種名揚天下的美食。
2.2 福州婚禮民俗
自古到今,福州的婚禮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為了調節自己單調的農耕生活或是緊張的現代生活,在婚禮上創造出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婚嫁習俗,主要以追求熱鬧的氣氛為主。在福州,女兒出嫁要在中午之前,并且在迎親的過程中還要撐紅傘,不能讓太陽照到新娘的臉上,這是婚禮上一個重要習俗。
2.3 傳統節日民俗
在傳統節日上,福州不但有地方色彩的民俗節日,如拗九節、中元節、乞巧節等,而且在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節、中秋節、冬至等),節慶活動也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在農歷的正月二十九,也有孝順節、送窮節之稱。節日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芝麻、桂圓等煮成粥,用于祭祀或是贈予親友。在清明節這天,福州的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踏青,上山掃墓,在福州有一種清明的節貢品——“清明稞”,每當掃墓回來人們都會折松枝帶回來插在門上用來消災避邪。
2.4 福州方言
福州的地方語言以福州本地話為主,這也是當地人在平時交往中使用最多的語言。大家在交流的過程中,顯得比較親切,福州話在語句上的來源基本就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福州話中,用于生活的語言豐富多彩,并且具有濃重的文化氣息。在福州的語言特點中,俗語是最不可少的,例如福州人通常稱“蛇”為“七纏、八吊、九橫路”,因為在福州由于氣候潮濕,所以在七八月間,常常會看到有蛇或是盤在屋檐、或是吊在房梁或是橫在路的中間。福州的語言聽起來輕快自然,猶如委婉悅耳的音樂,令人回味無窮。
3 福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文化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一種“無形的生產力”,并且在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產業成為 21 世紀最具潛力的發展行業之一,成為各地重點的發展項目。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文化旅游等四個方面,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在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不但讓人們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挖掘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地利用傳統文化和民俗發展旅游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福州是一個經濟和傳媒技術都比較發達的城市,人們運用當地的文化習俗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成功,并且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已經有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由于福州開發較早,交通便利,對外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并且匯聚了各式各樣的人才,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民俗、傳統建筑發展旅游業和與當地文化相關聯的附屬產品和加工工業,使得城市的文化產業呈現了一派繁榮的景象;在福州近郊和部分農村,文化產業也得到了發展,但是遠遠沒有城市那樣繁榮,農村由于條件有限、基礎設施不全、經濟發展滯后、交通不便等問題的影響,造成農村的文化產品一直得不到好的開發,即使有幾個小的劇團在演出,也只是出于娛樂,沒有經濟效益可言。
4 福州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的重要意義
4.1 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
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極大地促進文化相關產品及服務的生產、消費,利用民俗資源發展旅游業以及產品加工業,能夠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福州的產業結構得到不斷的調整和升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的長足發展。
4.2 傳承民族文化
福州在大力發展民俗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對于本市的傳統文化經過了細致的挖掘,然后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文化產業的繁榮不僅僅帶來的是經濟效益,更多的是社會效益,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更讓人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4.3 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距
福州在發展城市文化產業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于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給予農村大量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號召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中投身農村的文化建設,為農村的文化事業貢獻力量,這不僅能夠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能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距。
4.4 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福州依托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國內外的游客到福州觀光旅游,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對于福州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擴大了福州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
5 福州民俗文化產業的開發戰略
福州人民對于生活的品質和高消費的意識比較看重,福州的商人也是赫赫有名,發展福州民俗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福州文化產業的開發,要做到以下幾點:
5.1 依托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
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豐富的民俗資源是基礎,可以使產業迅速起步,并且也是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的主體。利用福州民俗中飲食習俗、婚嫁的習俗以及特色的節日等內容,開發旅游資源,提高資源利用價值。
5.2 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面對福州豐富博大的民俗資源,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地發展,而是要著重推出地方的特色民俗,形成主打產品,進行發展,例如著重中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增強參與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展品;其次,科技館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科技旅游場所,必須在服務與觀眾的滿意度上下功夫,在時間上作相應的調整。比如,泉州市科技館為了做好服務,在寒暑假、周末、“五一”和“十一”黃金周期間均照常開館。
5.3 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支持
由于經濟條件、交通和政策的限制,擁有豐富民俗資源的農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開發,近幾年來,文化產業的開發、大城市的文化資源在內容上逐漸進入瓶頸期,這對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為了避免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損失,使文化產業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農村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勢在必行。
5.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民俗文化產業開發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要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對于一些社團、劇團、文化產業公司的建立、外商的投資等要降低門檻。政府要放寬對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限制,2004 年 8 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非公有制經濟在進入文化產業的開發建設中完全合法,有利于提高文化產業的開發速度和質量,可以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注入大量的資金。
篇5
關鍵詞:蒙古族;民俗文化;幼兒藝術;教學活動
蒙古族是的主體民族,自古以來生活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蘊涵著情感、認識、審美、創造等方面的教育價值,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歌舞文化、傳統工藝等方面的內容。而在幼兒園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不僅可以繼承和發揚優秀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而且能激發幼兒的民族自尊心,同時培養幼兒對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民族情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幼兒園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義
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體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識的體現,又是本民族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凝結。民俗文化教育以能激發人們的情感、情緒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審美、認識、娛樂價值,能讓幼兒產生豐富的構想,給幼兒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關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發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資源,來傳承、弘揚蒙古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兒園藝術教育與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完美結合下,不斷擴充藝術領域的教育內容,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我們選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兒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將這些內容滲透到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之中,采取幼兒喜愛的方式,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在教學中對幼兒進行啟發、引導,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蒙古族民俗文化知識,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
二、加強教學研究,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做為幼兒教師,有責任讓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但復雜難懂的理論觀點,讓幼兒難以理解和接受,更不符合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幼兒掌握起來十分困難,其中哪些活動內容、哪些活動方式更適合幼兒的發展,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教師必須主動進行研究,認真閱讀相關理論書籍,并進行大量的資料整理和創編工作,把這些深奧的理論改編或創編成淺顯易懂,易于幼兒接受的內容,便于幼兒理解、學習和掌握。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教師對教案的設計、過程實錄、活動反思都進行了具體的培訓學習,各年齡班教師都能根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定出詳細、具體的教研計劃,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并在教學活動中認真組織實施。這既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探索出一條適合民族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發展之路,使蒙古族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三、整合教育資源,豐富幼兒藝術教育內容,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1.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加深幼兒對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在藝術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教學是重要手段之一,它對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感受力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生動活潑、色彩鮮艷的多媒體課件使教學內容化無形為有形,給幼兒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情境,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加深幼兒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2.開展藝術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力、創造力。培養幼兒藝術感受力、表現力,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對幼兒來說,開展趣味性地藝術區域活動更為重要。
3.豐富多種藝術活動形式,加強藝術欣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孩子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蔽覀儗⒚晒抛迕袼孜幕逃c幼兒的日常生活和藝術教育內容相結合。首先將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內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內容與正常的教育活動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其次將蒙古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形式進行整合,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上課活動、游戲、休息、日常活動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將主題活動、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區域活動、個別活動加以整合?!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我們充分挖掘利用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教育內容,拓寬教育途徑。
四、開發教育資源,挖掘適于園所發展的園本課例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民俗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151-02
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學科課程建設的重要依據。語文教師應該挖掘并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強民俗文化教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增強語文教師的民俗文化意識
散落性與滲透性是教學過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節日、民居、服飾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現了民風民俗,蘊含著為人處事的準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傳遞著人們樸實的審美觀念,彰顯著舍生取義的價值觀。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無不滲透著民俗教育的意義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實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民俗文化教育實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要增強民俗文化意識,切實提高對民俗文化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縮影,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F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東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響,社會責任感缺失,文明禮貌失范,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著名民俗學專家陳勤建教授曾說: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一個民族如果在文化傳承過程中遺失了自身優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記憶”的斷裂,便會喪失自己民族歷史的根脈,“這個民族很可能就會逐漸演化為無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深處認識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民族文化。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1.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在考慮每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應該兼顧文本中有關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學內容,靈活掌握教學內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均需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析方可獲得?!端⒆永睢氛Z言樸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詞和表達方式,具有濃郁的“天津”單口相聲的風味,馮冀才在塑造刷子李這一人物形象時,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語言來顯現人物的形象與技藝的高超。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的關鍵,是要尋找到教學主要內容與民俗文化結合點,這需要教師對有關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篩選、組合、歸類,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內容都要講解,應根據課文實際內容,參照課堂教學任務,對教材內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處地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時機講解民俗知識,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有來歷,遇上民俗節日的日子,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民俗知識講解的時間。這樣不僅抓住了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時機,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還可以根據節日和學生開設民俗活動,如舉辦民俗主題班會課、民俗欣賞課等。節日習俗非常貼近生活,可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節慶活動事項,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認識。學生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既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又充分體會到了人民的勤勞和聰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執著追求平安和諧、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厚情感。盡管這些制作工藝有難度,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樂于相互切磋手藝。
3.作文教學中,書寫民俗。在小學語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兩次習作課是關于書寫民俗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向學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抒寫民俗。如在上《說說端午節》這一習作時,可先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等手段來激趣導入話題。也可讓學生說見聞、講風俗、談過節感受等手段,激趣,引發想寫動機。然后閱讀課文素材,自選資料構思起草。本課沒有“例文”,可以準備“下水文”,讀議后把握基本寫法:如何篩選需要的資料,怎樣做到有重點,有條理地介紹;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說寫法,議寫法,明寫法,接著讓學生仿照,或是模仿,對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饋、評價,鼓勵那些靈活模仿有創意、內容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的習作。這樣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學目標,又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課外教學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課外教學主要是在延伸性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延伸性閱讀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讀基礎上的遷移,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漢語的字、詞、語法等基礎知識,獲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這些作為未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關的知識等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閱讀?!雹佟都t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風俗畫卷”和“風俗寶鑒”,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內容包括游戲、酒茶、婚俗、喪葬、節慶、戲劇、建筑與園林等,內容之豐富堪稱社會百科全書。學習完《“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可鼓勵學生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閱讀《紅樓夢》,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人物及表達內容的理解。在漢文化中,九是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生,日月并陽,故而叫重陽。每逢此日,民間有登高的風俗,又稱“登高節”,是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登高等活動。如今,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歷來被稱為是吟唱重陽節最膾炙人口的詩章。學完此詩后,可讓學生課后收集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或文章,也可參加登高望遠活動,既加深學生對重陽節的印象,又受到尊老、愛老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使學生感悟到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此外,學校還可適當布置一些關于民俗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民間,收集、調查民風民俗,把調查到的結果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民俗意識和探究式學習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四、開發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課程管理行政主體變化的一種表現,是課程管理權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學校和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建立民俗校本課程意義重大。小學語文課包羅萬象,涉及知識多,根據小學生心理的特點,所能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語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來宣傳民俗文化,所以各個小學應根據地方特點,開發有關民俗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在教師方面,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可不斷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加深教師對民族文化、文化認同等的理解,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學生方面,可讓學生在民俗選修課的學習與實踐中,拓寬民俗文化知識,更深切地體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產生對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個體全面和諧地發展;在學校方面,立足于當地資源的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有助于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課程建設模式,促進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開發與編寫民俗校要課程時,必須關注民俗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的差異性。課程內容宜就地取材,貼近當地居民的現實生活,可以涵蓋當地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資源等諸多方面。根據區域文化特色及授課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編寫原則與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總目標的第2條中明確表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p>
“中華文化”不僅指漢文化,還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即尊重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所有的文化。在校本民俗文化課程中,增加有關少數民族的風俗,既可彌補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少數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內容的不足,又可通過民俗教育使學生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感受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識和認同。
學校是傳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旨在使學生在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學校教育中獲得對本“民族的記憶”,進而健全學生的人格,達成語文課程標準所闡述的“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目標。
注釋:
①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6
②引《高中語文中的民俗文化教育》諶業鋒.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cn.
參考文獻:
[1]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秦水洲.中國社會風俗史[M].太原: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3]王彥章.民俗傳統與現代生活[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一、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
語文包含了語言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以知識,也應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優秀的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傳承民俗文化。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分析民俗文化現象時,還需充分挖掘優秀民俗文化的內涵,巧妙滲透民俗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蘊涵了民俗文化氣息。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專題則是“民俗風情”。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可由文章注釋、文章中的字詞句、閱讀提示切入,充分發掘其中所蘊涵的民俗文化背景,發掘其中的哲理內涵;亦或由故事情節
切入,把握其中所隱含的特定傳統民俗文化內涵;還可從文章的主題出發,抓住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例如:《端午日》的作者沈從文圍繞“端午日”這一話題,依照爭看劃船、競追鴨子、賽事結束的時間順序展開,描寫了賽龍船、捕鴨子的歡樂場景。課文中的三個“莫不”,活畫出湘西民俗、民風的特點。在描寫河上賽龍船時,作者著重刻畫了劃船者的精神風貌,展現出奮力拼搏的畫面;在描寫競賽時,引出聯想,使人想象到士氣高昂、鼓聲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這樣,通過多個精彩場景,向讀者展現了湘西茶峒人慶祝端午的熱鬧場面,表現了湘西人的淳樸民風,并展現出合作爭先、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這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可了解湘西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體會民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感受槳手風采,理解合作、拼搏的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創設民俗文化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是增強學生感知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樣,在滲透文化教育時,也需要創設良好的文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融于文化氛圍中,受到文化感染。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采取對比、外聯、內引等方式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同時,情境創設,還需因勢因時而異,依據教學需要,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設置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布置教室,教師可讓學生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節日風俗畫、傳統年畫,張貼關于民俗文化的諺語詩句等,創設出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亦或適當地引入關于民俗文化的歇后語、諺語,讓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體會傳統民俗文化的美妙與精深;亦或根據教學內容,優選相關的視頻等,巧妙地融合語言感染力與審美感受,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文化之美。如在學習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我的思念是圓的》時,因這些文章都與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相關,教師可以進行專題教學―――《走進民俗風情》??蓜撛O問題情境,提問民俗知識:在中秋節,我們會吃月餅,會賞月。我們是否因喜愛吃月餅而買月餅?這一晚上的月餅與平時的月餅一樣嗎?西方有這一習俗嗎?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并非是喜歡吃月餅,而是在民族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在中秋佳節中,吃月餅與賞月,象征
著美滿團圓、合家歡樂,這是中國的一種特定的民俗。因而這晚的月餅獨具意味。同時,中秋節的月亮,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象征著永恒、愛與美等,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意蘊,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因此,吃月餅、賞月,是品味民俗文化,而非簡單活動。教學完
后,教師還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詠月的詩詞,或以“月的聯想”為主題制作黑板報。
三、組織民俗文化體驗活動
篇8
指出了主題公園的建設是詮釋城鎮文化形象、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徑。民俗文化開發和利用在發展主題公園旅游中的重要意義。在挖掘扶風人文歷史底蘊的基礎上,立足于旅游文化產業新區的區位優勢,緊扣“民俗文化”主題脈絡,從“研究地域分析、民俗文化梳理、宏觀空間布局和微觀細節表達”四方面統籌構筑現代主題公園體系,可以充分認識民俗文化景觀表達對現代主題公園開發建設和田園旅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旅游文化產業;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表達;扶風縣
1引言
隨著游客從單純的追尋游山玩水和游覽文物古跡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轉變,在得到樂趣的同時開闊視野與增長知識。主題公園即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意性游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代旅游目的地形態。它以風俗文化為基礎展開,突出其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個性,盡可能地把這種文化與景觀、演義和展示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讓游客參與其中,真實地感受這種文化內涵的魅力[1]。而日漸增多的主題公園,其競爭將集中在文化內涵的選擇(主題定位)、表達(產品設計)及其擴充(活動策劃)3個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題中對文化的復制、陳列,從而塑造以園林環境和文化傳播為載體的特色文化休閑空間,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鎮認知度,最終有效的起到城鎮文化宣傳的作用。其景觀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觀都應建立在文化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以保證所在城鎮發展的和諧[3]。
2主題公園景觀表達存在的意義及出現的問題
相對于人類在社會上的外在活動,精神生活是人類內在創造、傳遞和體驗精神價值的內在活動,民俗作為代表民眾群體的精神意愿,展現這類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態,呈現精神生活的獨特風景線。所以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應從宏觀、局部細節,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以地形地貌為骨架、水系為血脈、植物為毛發;以場所空間為具有各種功能的器官;以景觀環境為組成肌體的細胞組織;為游客營造出“安居”的田園環境、“安身”的場所空間和“安心”的吃住環境[4]。而其景觀表達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是可利用的資源有形的少而無形的多,許多文化資源只能在文字與神思想象中獲得;二是現存有形的文化資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顯得尤其稀缺。這就需要開發建設者加以補充詮釋使之神動,從而與游客產生共鳴。不同的文化資源有不同的特點,因而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將那些無形的文化資源,通過語言文字、圖像、實物、雕塑、音樂戲曲、民俗活動以及現代信息媒體等多重形式表達出來,以求真正達到寓無形于有形、變形定為神動的效果[5],顯然成為規劃設計者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3研究地域簡況
扶風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發祥地、佛教古剎法門寺所在地,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和“佛骨圣地”的美譽。
3.1自然地貌氣候
扶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寶雞市的東大門,縣域地勢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黃土臺塬和渭河階地等4個明顯的地貌地形單元,自北而南呈梯狀跌落。海拔最高1579m,最低438m。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春季氣溫迅速回升,降水明顯增多,多寒潮、霜凍、大風等;夏季天氣炎熱,多雷陣雨和大風,常發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氣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風氣候基本特點:四季分明,冬長秋短,光熱豐富,雨熱相伴,雨量較少以及夏熱冬寒流。
3.2社會人文條件
扶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周文化、漢唐文化與佛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東漢時期“班馬耿竇”四大名門望族(史學家班彪、班固,伏波將軍馬援,耿家列侯耿弇,竇家安豐侯竇融、大將軍竇滔)功卓國家。境內現存文物保護點362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點18處,尤以法門寺和周原遺址享譽海內外,佛指舍利被譽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跡,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譽為海內三寶、國之重器。自2009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對外開放以來,扶風縣相繼形成了以法門寺佛文化景區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館、關中風情園、西府古鎮、鼎盛西府、城隍廟、美陽村和寶塔村等為骨架的旅游景點體系。
3.3旅游文化新區
扶風縣分為3個區域,法門寺文化景區、老城區和新城區。旅游文化產業新區為扶風縣城新區重要的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東、法湯高速公路以西,是縣城區與法門寺文化景區空間聯系的重要區域與功能紐帶。作為法門寺文化景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及空間拓展腹地,是實施扶風跨越發展戰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產業轉型、提升城市職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區域[6]。從2012年開始,通過創建省級旅游示范縣工作,按照高標準建設、大項目帶動,充分挖掘縣域文化資源特色,積極提升景區標準,壯大旅游產業,延伸旅游產業鏈,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以法門寺文化景區為龍頭的扶風旅游再次實現了歷史性飛躍[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貿、特色加工業為主導,融人文及生態于一體的國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農耕文化標志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營造、創造以及演變的結果。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及人們利用、改造環境,建設人類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僅包括獨特的自然地理狀況,更包含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所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8]。其表現形式也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包含了從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的各個層面,反映了不同時期鄉村文明建設的成果。將地域農耕文化的特質融入主題公園的營造之中,蘊含著文化認同感和場所精神的符號就會成為主題景觀的標志,農耕標志性景觀的營造,要利用當地鄉土材料來制作構筑物和景觀小品,設計題材可以從本地歷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選取。一是具有物化的體驗性,如小吃品嘗、秦腔觀賞、特產購買和田園耕作活動等;二是習俗上的參與性,如節慶活動、方言故事競賽競技參與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題公園游覽過程中,游客對當地居民的群體特性的各種感受,從而使游客從整體上了解關中西府民俗的傳統文化。這就需要將地域文化的內涵通過物質載體實現物態化與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賞中輕松地感受得到樂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開發
西府地區由于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是人類生息的理想之地。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這里積淀了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規范、維系和調節功能的民俗文化為最,具有雙重價值。其文化價值主要有觀賞愉悅、游戲娛樂、歷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經濟價值是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而逐步顯現出來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兩個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應借鑒外地開發、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過民俗文化街區和建立生態博物景點,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本性追求”。還可以通過主題公園形式,將民俗文化資源進行“異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傳和交流,被更多、更廣泛的人們所認識和了解;又有利于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實現民俗旅游的“工廠化”生產和經營。關中風情園就是把關中的民房建筑、風味小吃、手工作坊和農家風情集于一體,既保留了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又具有時代氣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觀
植物造景及其多樣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為主題公園環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綠色,使公園內硬質景觀環境活潑柔美、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產生顯著的綠色景觀效應。同時,其顏色、質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變化,可產生迥異的景觀。關中風情園栽植植物110余種,以銀杏、國槐、垂柳、榆樹等鄉土樹種為基調樹種,輔以民間常見的果樹,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題,同時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統一,達到了季相景觀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內涵,富有詩情化畫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觀元素應相協調統一,主次分明,才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和空間藝術效果[11]。
5宏觀空間布局
對地域文化的使用應結合城鎮規劃,在城鎮景觀改建、新建的過程中進行整體布局,使城鎮不同區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應,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該城鎮地域文化的全部內容。作為城鎮東門戶存在的主題公園,可綜合使用本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內容,使外來游客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了解城鎮的特色。并在較大型的景觀環境中能通過秦腔、自樂班等演出形式的編排,更生動得再現某些歷史事件、當地的生活民俗等,讓人們在觀看、互動體驗的過程中,通過視、聽、觸等綜合感官,更輕松、生動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規則軸線式•西府古鎮與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鎮
占地10hm2,269個院落,1861間房屋,建筑面積8萬m2。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以四方磚臺上的二層攢尖頂市樓(財神大殿)為構圖中心,以4個亭樓為內圈拱衛,以青磚城墻四角的角樓為外圈拱衛;南部依次為朱雀門、三開間卷棚頂戲花樓、4組單孔石拱橋、歷史文化體驗場和財神雕像,北部為玄武街、臥置石和青磚木構玄武闕門;東西分別為鐘樓街、青石照壁、鐘樓(青磚臺上三開間廡殿頂)、東門和鼓樓街、青石照壁、鼓樓、西門(青磚劵門)。十字街將古鎮劃分為休閑、飲食、購物和文化體驗4個功能區,并分別內設東漢時期的四大家族府?。R府、班府、竇府、耿府);以漢磚青石鋪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農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樹點綴,以百首辭漢賦文化景墻為內庭背景,以古槐樹陣為背景,形成集民俗飲食、漢唐文化、影視拍攝、休閑購物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漢唐古鎮。
5.1.2鼎盛西府
以開敞式錐臺形二龍戲珠南大門為序曲,以矩形水池噴泉及其3組青龍石拱橋為觀賞點,以青石圖案鋪地為軸線基調,以對稱式布局的4組黑色花崗巖花壇和8組青石鼎(四方四圓)為內圈主景,以行植國槐、皂莢大樹為外圈夾景;以對稱式父辛爵和鳳絞爵流泉為陪襯,以方鼎型音樂(影視)城為構圖中心,南面以鼎盛中華豎匾點題,北面以鼎盛西府豎匾點題,四周底部以龍柏、金邊黃楊、石楠球、紫荊和紫薇花壇群組為鋪墊;以四周高低錯落的仿古青磚門面房(2F、3F、5F,2+3F)為經營中心,以單(雙)懸臂青銅廣場燈為點綴,北側以開敞式錐臺形二龍戲珠北大門為結尾,東以青磚子母闕大門與西府古鎮貫通,形成氣勢恢宏、主題鮮明的演藝活動中心。
5.2錯落庭院式•國風民俗休閑園
國風民俗休閑園又名國風三千坊,占地9.2hm2,建筑面積16萬m2。以溫泉為特色,按照錯落有致、自然順暢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臨街,構筑百變靈動空間,分為溫泉酒店區、溫泉泡湯區、民俗休閑區、文化體驗區和中央商業區5大區域。以笑容滿面的大肚彌勒佛坐像和憨態可掬的兒童嬉戲蓮花噴泉為引景,以回字形宴會大廳為起景,以樂泉客棧和酒店配套商業樓為兩翼,以隱泉別院和天泉靜苑為高檔洗浴經營活動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溫泉泡湯區為景觀休閑活動娛樂中心,以曲折回環的美食街區為平民休閑活動展示中心,以新都匯中央商城為購物休閑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關中民俗圓雕系列為景觀陪襯;匯聚星級酒店、御湯溫泉、文化體驗、工藝作坊、古玩字畫、特色餐飲、民俗休閑、健身養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觀賞旅游的體驗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體驗消費天堂。
5.3綜合田園式•關中風情園
關中風情園占地13.3hm2,建筑面積6萬多m2,餐位700個,床位420張,是陜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關中的民房建筑、風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農家風情融為一體。以三開間歇山頂南門為主入口,以二層仿古迎賓樓為引景,以3組八字形九龍壁為啟景,以四合院式貴賓樓(園中園)為亮點,以自然回環的風情湖為中心串聯空間,以環湖兩側的關中名人府邸和別墅群落為經營特色主景,以扶風會堂、君悅樓和公寓樓為錯落漸升的構圖中心,以農業生態觀光園為活動背景,以翠華門四合院餐飲和關中戲樓為休閑活動中心,以風情商業街和手工作坊街為兩翼;以風情湖東西兩側的四角攢尖亭中的吉祥鐘和平安鼓為文化脈絡,以八角重檐攢尖頂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為景觀構圖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島六角單檐馬車亭為陪襯,以十二生肖雕塑為點綴,以三開間卷棚頂西門接通西府古鎮;真實地展示了關中地區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的生活場景,讓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能夠親切地感受到關中民風、民情的純樸厚道,成為一個集吃住、娛樂、休閑、觀光、農業示范、特色手工藝品展銷、糧食深加工、養殖于一體的現代化園林式酒店。
6微觀細節表達
獨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滿足人們對異質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眾在景觀場所空間的交換過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滿足。這就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景觀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風情、民俗場景、民間信仰和飲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題公園景觀的建構中,通過引借、夸張和轉換等表達形式,給人們產生視覺上的新鮮感和獵奇心理。并在這個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注重城鎮景觀營造的多樣性和生態性,從而獲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優先•環境同步
(1)西府古鎮主體設置為二層三開間硬山頂門面房,用于各種民俗文化經營性活動。之所以能讓游客流連,一是在古鎮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標注樹齡、編號,并與常綠花壇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廣場兩邊栽植關中四大金剛(椿、榆、楸、槐)和皂莢、柿樹等古木大樹,才讓古鎮充滿生機。(2)國風民俗休閑園從外觀看以高低錯落的建筑群為主體,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內部,才能感受藏綠于內部天井的景觀魅力。以龍頭壁泉為引景,以三級平臺廣場為休閑區域,以錯落的花壇組為主景,以對植的玉蘭、桂花為點題,以圓門花窗式景墻為特色,以竹林為背景,形成中式經典景觀環境。(3)關中風情園以錯落有致排布的10座關中名人府邸和四棟別墅(4F)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樂意吃住期間,不僅是因為有自然回環的風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成片的五谷莊稼、果樹花卉、中草藥,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雞狗,營造的這種農家田園氛圍極其重要。
6.2地域景觀•繁簡同構
(1)碌碌、碾盤、柱石、門墩、上馬石、栓馬樁等在過去農村常見的石材,一旦數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規律的擺放,就成為西府古鎮農具實物景觀的最大特色。(2)鼎盛西府的音樂影視城,以青銅方鼎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種元素,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觀,一層作為周文化展覽大廳,二層至三層為演藝大廳,能夠滿1000人同時觀演,四層為放映大廳,五層至八層為休閑娛樂區,設餐廳、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層至十層為辦公區域。并以四方四圓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崗巖爵來陪襯,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建筑景觀。(3)國風民俗休閑園的佛像與兒童圓雕系列景觀:一是兒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和精進系列,三是大肚彌勒佛的或盤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與彌勒佛的嬉鬧場景,個個耐人尋味。(4)關中風情園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級圓臺按顏色和階梯分別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節氣,成為農耕民俗的綜合展示景觀;民俗博物館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書畫和名人名園分別展示。(5)西府古鎮和關中風情園的墻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觀化,不管是噴繪的民諺、方言,還是龍福書法系列,或是圖文并茂的淺浮雕漢辭賦百首,還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風名人系列,繁簡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
6.3演藝展示•現場加工
(1)西府古鎮戲花樓的設置,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臺;鼎盛西府仿鼎音樂影視城的呈現,讓周樂的天籟之音更名副其實;并分別成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動中心。游客到此可著漢服、用漢幣、住漢唐四合小院、賞漢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溫漢唐的市井風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獨特的民俗風情。(2)國風民俗休閑園在濃郁的佛文化氛圍之中,以清靜之心,在天泉、樂泉和隱泉之中泡湯,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禮儀的“佛溫泉”主題溫泉、露天皇家養生泡湯、特色SPA等多種主題概念,感受那千年禪意與愜意溫泉帶來的心靈寧靜,讓健身養生成為一種漢唐文化的體驗和周禮民俗風情的展示。(3)關中風情園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帶有回廊的廂房中行進,通過花窗透過玻璃,觀看穿著大紅花襖的農家婦女和光幫漢子,加工功夫鍋盔、手工掛面和農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過程,成為尋找遺失基因的現場景觀。(4)國風民俗休閑園的特色小吃一條街和關中風情園的風情商業街,讓旗花面、驢打滾、搟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軒)、五谷養生(坊)成為一道亮麗的視角盛宴。
7結語
城鎮發展的本質在于尋求和建設最為理想、最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態,營造與自然最為和諧的“一方水土”人居環境。先進生產力是城鎮發展的生命線,文化是城鎮發展的社會方向和人民生活內涵,民俗特色是城鎮發展的靈魂[14]。作為城鎮建設靈魂的主題公園:①要符合現代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體現,應多注重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現場的地理環境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環境[15]。②打造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參與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動的平臺,融合地方自然特色與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激發居民和非物質文化傳承者對行為文化創新發展的動力,增強非物質文化元素對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賦予主題公園以精神價值和情感內涵,從而使其具有了獨特的性格和鮮活的形象,應吸收文化的精華、領悟其精神,把設計與保護民俗文化的情感融匯,對民俗文化的元素符號進一步推敲、研究、提煉、抽象概括,將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延續到當代設計中,開創主題景觀設計的新時代。
總之,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景觀表達:一是依托農林水牧進行種植、養殖,營造自然清新、有機循環的生態環境,此乃前提;二是通過實物、雕塑、建筑裝飾、景觀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種形式,將民俗文化盡可能形象地表達出來,此乃基礎;三是對廣泛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篩選,選擇適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農耕過程、加工制作盡可能現場實作,演藝形式盡可能豐富多彩,以能讓游客自覺參與最好,此乃關鍵;五是通過生態環境、旅游景觀、文化內涵和展示演義,與游客在某一環節產生共鳴,從而接受認可,并在以后有機會時付諸行動,此乃目的。
作者:陳佳 陳祺 單位:陜西省扶風縣召公鎮召光小學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瓊.論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3(12):21~23.
[2]馬勇,王春雷.現代主題公園競爭焦點與創新對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韓敏,段淵古.城市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6):310~316.
[4]黃家平,肖大威.歷史文化村鎮景觀環境層次探析[J].中國園林,2012(2):58~62.
[5]譚成文,楊開忠,彭朝暉.論古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以洛陽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吳黨社,石鳳,李聰穎.扶風旅游文化產業新區步行網絡系統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樂.創新驅動精準發力扶風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國旅游報,2015-04-22.
[8]閻如山,王敏.地域文化對現代城市視覺形象設計的啟示[J].藝術與設計,2009(12):31~33.
[9]曹洋,徐峰.地域文化特征在農業觀光景觀營造中的表達[J].現代園林,2013(2):8~14.
[10]霍彥儒.西府民俗文化資源的價值與開發利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5(4):73~77.
[11]許勇,牛立新,劉素珍.陜西關中民俗主題公園植物景觀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3):215~218.
[12]劉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中運用現狀及表現趨勢: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區景觀建構中民俗文化的價值體現與表達[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5,27(4):287~291.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民俗文化滲透;對策
中華民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作為其中一部分,散發著蓬勃生命力與文化魅力,是中華民族的一朵奇葩。語文課程人文性特征極其顯著,語文教材中也蘊含著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入民俗文化勢在必行。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到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語文教學往往不受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滲入民俗文化更是無從談起。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具備文化視野,實現在語文教學中滲入民俗文化的目標。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意義
(一)德育功能
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意義。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標志,印刻于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基因之中,如愛國主義、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培養起健康的價值觀。
(二)智育功能
在語文教學中滲入民俗文化,有利于發揮民俗文化的輔助作用,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理解程度,拓展語文教學的深度。語文課文篇章都無法脫離一定的時代背景,因此,教師可以適時滲入民俗文化,使學生在此基礎上提高認知程度。
(三)美育功能
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蘊含美的課程,在其中滲入民俗文化更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中華民族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會之美等,使學生在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中流連忘返,提高審美能力。
二、民俗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的對策分析
(一)樹立民俗文化的意識,發揮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起著引導學生的作用。由于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語文學習也只停留在追求成績與名次上,這造成語文課堂缺失人文氣息。因此,教師應當首先在思想意識上重視民俗文化,樹立民俗文化意識,通過在實際教學中滲入民俗文化,發揮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中華民族的民俗種類繁多,包括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與語言民俗,尤其是一些精神民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如愛國主義、尊老愛幼等,利于教師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當更新觀念,樹立民俗文化意識,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使民俗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走入學生的內心,為學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當代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一些消極觀念侵蝕學生的心靈,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嚴重阻礙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此,教師要重視民俗文化的力量,弘揚民俗文化中的精華,用民俗文化武裝學生的心靈,從而培養成為全美發展的人。
(二)在課堂中拓展民俗文化,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
統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民俗文化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們或多或少出現在不同的篇章之中,為語文課程增添魅力。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在語文教材中都以經典篇目的形式呈現,而這些經典背后總有民俗文化做支撐,因此,教師在教授不同文學體裁時,都可以滲入民俗文化的元素,豐富教學內容。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往往是圍繞一本教材展開,從而使語文教學受到局限,而民俗文化的滲入豐富了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拓寬了語文教學的深度,使學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之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使語文課堂豐富多彩,魅力無窮。除此之外,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入民俗文化,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由于知識儲備與人生閱歷尚不豐富,對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一知半解,因此容易激發起好奇心與求知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其民俗文化元素。眾所周知,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學中的瑰寶。因此,師生在學習林黛玉初進賈府與賈母等共進晚飯這個片段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古代座次安排的慣例,使深入了解封建大家族的森嚴等級,從而把握《紅樓夢》這部巨著的主旨。
(三)在課外實踐中滲入民俗文化,拓寬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
語文課堂由于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因此教師為豐富學生知識,增長學生見識,可以將語文教學拓展到課堂之外,在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滲入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真正服務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民俗文化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勞作中產生的,因此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利用民俗文化的這種特性,使之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使學生接觸民俗文化。例如端午節期間,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設計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的手抄報,在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了解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與愛國情懷;例如在中秋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賞月作詩活動,在吟詩吟唱中感受中國古人對月亮的摯愛,對合家團圓的期盼。教師也可以組織知識競賽活動,在學習一個單元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設計“民俗文化知識競猜”,使學生在競賽中汲取民俗文化的養料,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另外,學校與教師應當從當地條件出發,積極發揮校本課程,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與特色文化,使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充滿個性化。
結語:民俗文化歷時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民俗文化作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語文教學相互呼應。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要實現語文教學的大力改革,教師要積極發揮民俗文化的作用,樹立民俗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滲入民俗文化,豐富教學內容;在課外實踐中滲入民俗文化,拓展語文天地,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菲.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05)
篇10
關鍵詞:民俗;旅游;景觀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0-0183-01
一、甘肅隴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觀形成的背景
隴西是甘肅歷史上的文化中心。地處黃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肅省南部渭水流域隴西盆地,自然地域開闊。渭水流經全境,境內山川雄壯,風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積淀深厚。
二、民俗文化旅游景觀的類型與特點
按照景觀設計布局可分為集錦薈萃式、復古再現式、原地濃縮式、原生自然式。
按照民俗文化類型可分為信仰型、民間藝術型、社會生活型、名人故居型和博物館、紀念館型。
民俗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帶動了旅游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民俗對旅游者有更強的吸引力,有利于促進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并且促進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景觀的開發
甘肅隴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豐富、特色鮮明,但是民俗景觀開發不足,今后應加強開發,將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遺失的隴西民俗文化收集、整理并傳播。
(一)點線結合,綜合開發
史載隴西“踞關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害,環山帶水,一大部會”。而這里的描述不僅僅指現在的隴西縣,而是指歷史上著名的隴西郡。渭河進入隴西境內,生存在這里的人們面對故園之今昔,開始尋找它歷史的足跡。以渭水為主線,將兩岸資源充分利用,以點為核心集中開發,再由點擴大到線,實施點線結合。將隴西文化景觀集中在渭水兩岸,用渭河將各民俗景點串聯成線,開發以隴西民俗文化特色為主的渭水生態文化長廊,形成隴西民俗文化的縮影。
(二)專題系列開發。按照隴西民俗文化資源的不同類型,可進行專題系列開發
1、以歷史文化為主的游覽專題,凡是有悠久歷史的地方就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的沉淀。隴西地處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華夏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承載著兩千多年厚重的人文歷史。仰韶文化、齊家文化、李氏文化、馬家窯文化等。隴西為絲綢之路重鎮,將諸多歷史文化用歷史沿革的手法進行串聯,讓游客感受從古至今的隴西文化。使整個旅游區域各景點形成一個整體便于旅游者逐步體驗和領略。
2、以書畫為主的專題景觀,傳承和弘揚隴西文化精髓、繁榮隴西文化創作而專辟的書畫交友、交流、交游的一隅精神家園。隴西歷史悠久,是甘肅著名的“書畫之鄉”,游客在此可以進行一些喜歡的書畫文藝類的活動。并且將當地書畫名人作品與景觀相結合,推動隴西文化創作。注重參與性,在此處游覽,名人字畫可讀、可臨、可賞析。
3、以民俗文化為主的專題景觀,民俗文化園中,將隴西民俗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并利用景觀小品進行傳播,手法有泥塑、彩繪、雕刻等,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故郡隴西民風民俗。隴西民間的一些文化和古老的傳統手藝等元素,如隴西云陽板、水車、石磨、門當等等,這些傳統的風俗因為時代的更替,很多都變成了文化遺產,設計在此辟出一個空間把這些傳統文化做一些符號性的展示,也是貼近生活貼近地域文化的一種景觀展示。
4、以隴西產業為主的專題景觀。隴西藥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這里盛產304種中藥材,是全國“道地藥材”的中藥產區之一,素有“千年藥鄉”和“西部藥都”之美稱。該主題將中醫藥知識與健康長壽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以中醫藥科普游憩區。
(三)旅游度假景觀區開發
在城市的邊緣地帶,渭河北岸結合生態旅游和農業旅游,建立具有隴西鄉村野趣的民俗度假村。在渭河北岸火焰山下結合自然山水的特有地貌的基礎之上增加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成為體驗隴西民風民情民事的參與型民俗旅游度假村。將民俗文化與景觀結合并劃分功能區域:度假居住區、綜合服務區、游覽觀光區、文化娛樂區、運動區等。
四、結語
把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利用,不僅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更可以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榮。要大力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視覺景觀藝術表現形式,重新塑造新時代的具有中國獨特藝術風格和藝術形象的中國旅游景觀,使原來的傳統民俗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既具有傳統性,又具有進步性和時代性的新民俗,由此塑造的景觀必然能夠得到中國游客的喜愛及國際上的公認。
- 上一篇:給水排水管道工程實訓總結
- 下一篇:旅游市場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