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間藝術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多彩的民間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融欣賞、創作于一體的民間美術環境
創設民間美術環境以引導幼兒自覺地關注它、欣賞它、評價它,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來充分感受民間美術作品的色彩、構圖、形象等等,讓幼兒感受民間美術的藝術美、色彩美、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和實際運用的經驗,激發創作愿望。
在一樓、二樓過道和樓道展示著本園農民畫家唐翠萍老師以及本地部分老師的農民畫作。這些農民畫色彩艷麗、構圖熱烈,富有生活氣息,它不僅在構圖、色彩、造型、圖案設計等方面呈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且在巧妙的構想下營造出舒展、夸張,姿態含蓄、寓意深邃的形象,反映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鐘情,體現出民間美術特殊的魅力,給人以一種審美上的沖擊和愉悅。在三樓的走廊以竹制的篩子為特色進行裝飾,通過在竹篩上彩繪、編織等加強美感;以棕葉為扇子,利用剪紙裝飾的方法加以渲染,突出色彩對比。在班級里竹簾與幼兒的草編作品組合帶來了濃濃的田園氣息,環繞四周的家鄉風土人情照片賦予濃郁的鄉土氣息。創意與民間藝術的巧妙結合,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同時我們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如海貝工藝、藍印花布系列作品、中國結、京劇臉譜、虎頭鞋、福娃、年畫等在藝術長廊上展示,讓幼兒在欣賞那些美不勝收、目不暇接、鄉土味極濃的民間美術作品的同時,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培養審美情趣。各年齡班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幼兒欣賞這些作品,鼓勵和引導幼兒熱情探尋農民畫和民間藝術作品的創造的經歷和作畫的方法、過程等,感受民間美術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獲得有關構圖、色彩、圖案變化等方面的初步的審美體驗及認識,然后組織幼兒深入生活,觀察動植物以及人們的活動,在繪畫比賽和興趣小組活動中進行大膽創作,激發幼兒學習、模仿、創造的愿望。
在欣賞、感受民間藝術的同時,我們充分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蘊藏許多審美教育資源和材料,進行創作。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葉、造型奇特的樹木、各種鳥鳴聲、各種各樣的種子,社會生活中的建筑物造型、節日的大街等蘊涵著的美。組織幼兒收集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來創造美化生活的環境,如收集落葉、種子,放置膠水、彩紙、各種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舊報紙、飲料瓶等供幼兒進行自由地藝術創作,一幅幅樹葉貼畫、種子粘貼造型便成為孩子們再現的民間藝術,我們經常更換這些材料,使幼兒保持持久的興趣。
同時,讓家長也來觀看這一幅幅構思獨特、色彩絢麗的畫和藝術作品,在羨慕、贊嘆、敬佩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幼兒園組織的親子繪畫大賽、親子龍燈制作展演、親子民間藝術作品評比等活動中大顯身手,營造濃濃的家園一體化的教育氛圍,推動家園共育走向新的高度。
二、融視覺、聽覺于一體的民間文學環境
民間文學包括民間傳說、神話、成語、兒歌、繞口令、謎語等,各班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篩選出相應的文學作品并組織、引導幼兒欣賞。通過民間文學作品對幼兒的熏陶和浸染,讓幼兒了解民間燦爛悠久的文化,萌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通過朗誦、講述、改編、談話等形式,培養幼兒初步表現和創造民間文學作品的能力等。幼兒園還從視覺和聽覺兩個層面來創設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環境,讓幼兒體驗民間文學的豐富與優美。在視覺層面,幼兒園創設了貫通一樓到三樓走廊的民間故事壁畫,有古典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有民間童話壁畫《老鼠嫁女》《哪吒鬧海》;有《三字經》、成語故事;有《春曉》《詠鵝》等著名的古詩,幼兒在餐后散步和入園、離園經過時都可以通過壁畫熟悉的角色形象,萌發對中國民間文學作品的喜愛。在聽覺層面上,老師們選取了生動活潑、朗朗上口的民間童謠、繞口令,如《拉大鋸》《小熊過橋》《憫農》等,通過園內廣播系統在幼兒入園、離園、餐前、就餐時播放,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熟悉、理解并喜歡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學作品。
如東方言具有強烈的幽默感和韻律美,讓孩子學說家鄉的語言,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如故事《如東魚米香》“如東縣好地方,南北短東西長;海邊上是鹽場,海洋里是漁場;圓頭魚燒鮮湯,踩蛤子如抓癢;挖文蛤動船裝,挖蛤蜊手腳忙;吃肉子賣貝殼,鉤竹蟶動作快;北是海,南是江,旱澇保收魚米香。”中鄉土語言就極具幽默感和詼諧感。歌謠《十二月兒鮮》中鄉土語言極具韻律美,念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盡量用如東方言來朗讀歌謠和講述故事,孩子們學習積極性很高,活動中充滿了孩子們由衷的歡笑聲,感受著民間文學的魅力。
三、融樂曲、舞蹈于一體的民間音樂教育環境
篇2
關鍵詞:美術教學;民間藝術;民族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文化在逐漸地被忽略,我們應當加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激發他們強烈的愛國心,逐步培養起民族文化的欣賞群體和民族文化的傳播者。以民間美術為美術教育的切人點,就是培養學生濃厚的愛國意識的一種有效方式。賞析民間美術作品,不僅可以學習和了解與當地的地理及歷史密切相關的人民大眾的各種風俗習慣,同時還可以把優秀的傳統藝術樣式運用到今天的生活中,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作品。也只有在理解這些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才能對我們的中華民族文化產生崇敬,從而生發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這也正是我們用民間美術的形式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傳承祖國文化的實質。
一、民間藝術的背景
民間藝術在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融會貫通了鄉土、鄉情、鄉音、鄉風等普通老百姓的審美追求,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觀。它傳遞著民族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情趣,與人們的生產勞動、風俗習慣、宗教活動緊密相聯。在歷史進程中它融合和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現階段的美術教學
對于熱愛藝術的中華民族來說,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的綜合性和多樣性還有很多不足,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觀念已越來越不適應人才的培養需要和學生的發展。二期課改的推進,是希望美術成為一門走向綜合性的藝術。以基于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事件等藝術本體內容的因素范例為載體,分別從源于社會生活、人生感悟與自然景象的藝術表現,到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藝術表現,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三、民間藝術與美術教學的聯系
民間藝術具有特殊的審美情趣和魅力,它率直、不拘一格的質樸特性與學生在藝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有相通之處。可以說,民間藝術與學生有其內在的共同特性,因而更易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創作。再則,民間藝術創作了美,也創造了歡樂,人們是在創作中獲得了勞動與成功的喜悅。如果將這些民間藝術帶給學生,讓學生也親自體驗和感受一下創作的歡樂,將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可以把適合學生理解和動手操作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放到課堂中去實踐和探索。
四、美術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的實踐
下面來談談我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的作法,僅作為拋磚引玉。
在探索初期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去探尋豐富多彩的美術課程資源,這些資源能引導學生把美術學習與生活經驗、社會文化等相聯系,能表現生活、贊美生活。
如:1.啟然環境資源一自然景觀、自然材料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田野風光、自然景觀等等,都是學生繪畫的好題材。“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羅丹論藝術》)。因此,我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
2.民間文化資源――民間美術、民風民俗、民間藝人和民間工匠等
幾百年的農家文化、農家風情,有其他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農家人自娛自樂,表現出農民祖祖輩輩的純真品格。他們走親訪友、田間勞作、捕魚撈蝦,都帶給我們無限的創作靈感。
附:六年級美術《有趣的葉印》教學案例
一、準備材料:各色油墨、各類樹葉等
二、教學過程:(片段)
1.準備好底紙版,構思草稿,定好構圖。
2.根據草稿需要選擇樹葉。
3.葉面著色拓印。
4.整理(拓印出葉子的特殊紋理效果。使畫面質感更鮮明,獨具美感)。
篇3
摘要:民間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漸豐富,人們反而更向往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旅游業的興起,很多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有些民間藝術還面臨著消亡的窘境。因此,我們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對民間藝術的保護。采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可以很好地將民間藝術保存下來,人們也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很好的欣賞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不僅有利于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還有利于人們通過網站論壇等交流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及其保護方法等。本文就對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的措施或方法做了重要論述。
關鍵詞:民間藝術;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分類,冠以“民間”二字,就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貴族藝術”等有所區別。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的民間藝術,是指民間造型藝術,包括民間美術和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也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也越來越豐富,人們的擇業形式也越來越多,從事民間藝術的人則是越來越少。因此,加強民間藝術的保護已刻不容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今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而信息的數字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已經成為保護民間藝術的重要方法。
1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現狀
相對于客觀存在的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更大的遺失風險。民間藝術作為人類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而積累的文化精品,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眾創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創造,許多民間藝術杰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民間藝術也是了解一些地區民間習俗、文化特點及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我們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民間藝術的保護力度。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項新技術,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數字、文字、圖像、語音,包括虛擬現實,及可視世界的各種信息等,通過采樣定理都可以用0和1來表示,這樣數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種信息最基本、最簡單的表示,這就可以使書本無法記錄的民間藝術得以流傳下去。此外,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很愿意投入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如浙江大學在1989年就開始建設“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即CAD&CG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這是國家“七五”計劃建設項目,1990年對外開放,1992年建成并通過國家的驗收,1997年開始對敦煌藝術進行數字化保護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我國的民間藝術保護工作者雖然在民間藝術的保護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還是有一些民間藝術未能很好的保護起來,從而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如上海嘉定的竹刻,在明清時期,那是相當的繁榮,而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從前的竹刻工作者都已年過半百,且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福建泉州的南音,是我國的四大古音樂體系之一,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據東方網報道,泉州城里有個“南音社”,一位老南音藝術家開辦了免費學習班給人授課,即使如此,現在參與南音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少。因此,加強對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
2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措施
民間藝術由于覆蓋面較廣,內容復雜,致使其缺乏必要的歸類整理,嚴重阻礙了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此外,相關部門和單位缺乏對民間藝術的廣泛宣傳,導致人們對民間藝術沒有充分的認識,也不了解民間藝術所具有的價值。因此,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對民間藝術的保護。各省市可以根據本省的民間藝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數字博物館,實行“收藏優先”的原則,并配合民間藝術生態博物館,建立民間藝術與文化資料庫和數字民間藝術資料館,使民間藝術得以很好的保護并傳承。
2.1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首先要做好資料收集工作
對民間藝術要進行實地考察,做好資料收集工作工。具體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1]民間藝術大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存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做好對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首先就要對民間藝術的資料進行收集。
2.2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其次是資料的整理工作
大體上講,民間藝術覆蓋面較廣,包括皮影戲、剪紙、繡花、獅子舞等,都是我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各類民間藝術又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內容十分的復雜,如果緊靠書本進行人工整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可以用虛擬現實的方式創作民間美術作品,利用三維技術制作出作品的效果圖,這樣就可以節省在制作中的材料成本并縮短制作時間。[2]在民間藝術的保護上,也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民間藝術進行分類整理。
2.3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要建立民間藝術網
相關部門可以建立民間藝術網,將民間藝術的數字化資料上傳到網絡上,免費向人們宣傳。網站作為民間藝術資源交流的平臺,一方面可以宣傳民間藝術,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認識民間藝術。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討論和補漏的途徑,如論壇等,這有利于人們補充遺漏和討論民間藝術及其保護方法。
3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提高,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在科學技術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人們反而更加向往多姿多彩的傳統民間藝術。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有些民間藝術面臨著消亡的窘境。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民間藝術主要以非物質遺產的形式存在,其保護的難度相對較大。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民間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新的途徑。利用數字化先進技術,將民間藝術很好的保存下來,使得人們可以很好的去欣賞民間藝術,也有利于民間藝術的發揚光大及傳承。因此,我們要大力推進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篇4
首先,隨著國外美術的介入和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有一些人似乎覺得民間藝術難登大雅之堂,已經是過去式,沒有必要再對其進行傳承和創新。因此,民間藝術的繼承者開始減少。其次,現在也有一部分人開始對民間藝術進行整理,但是他們沒有仔細研究民間藝術的質量,只是一味地大肆宣傳,沒有完全展現出民間藝術的真正發展狀況。最后,有些人為了迎合西方人對“神秘的”中國民間藝術的向往,甚至會創作一些“偽民俗”的民間藝術,這給中國民間藝術的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我國民間藝術的精華
1.剪紙
剪紙屬于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是一種鏤空藝術。它通過剪刀將紙剪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如漂亮的窗花、形態各異的墻花、多姿多彩的燈花等,還有很多人家過年時喜歡在門上倒著貼一個大大的“福”字,喻示“福到(倒)”。
2.瓷器
瓷器源于中國的商代中期,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即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目前中國比較出名的江西景德鎮的青花瓷算得上是中國瓷器的“代言人”。
3.刺繡
刺繡就是用針線在各種織物上繡出各式各樣的圖案,一般分為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用于裝飾各種生活用品。刺繡有幾千年的歷史。目前中國的刺繡有四大名繡,即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
三、我國民間藝術的創新
創新是任何事物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中國的民間藝術想要代代相傳,必須要走創新之路。民間藝術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于民間藝術內容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是民間藝術立意上的創新。
1.價值的創新
民間藝術內容上的創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要求創新者必須深度挖掘民間藝術的價值,從而在原有價值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更高藝術價值的民間藝術作品,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做好研究工作。要想創造出更高價值的民間藝術,前提是研究其原有價值。這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對比,所以在研究之前要做好對民間藝術作品的收集、整理和分類,這并不是研究者這個小群體所能夠完成,而需要全民參與。第二,進一步開拓民間藝術的市場。一些民間藝術在慢慢退出舞臺,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市場。因此必須要想方設法開拓市場,如在一些旅游景點中銷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品,做好宣傳工作,在市場上發揮民間藝術的價值。第三,建立健全民間藝術的傳承體系。這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構建一個民間藝術的傳承體系,從而為民間藝術創造出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如,將民間藝術納入現代教育內容,積極鼓勵學生學習民間藝術,培養出更多的民間藝術人才,在教育中進一步提升民間藝術的價值。此外,民間老藝人經驗豐富,對民間藝術非常了解,因此一定要對他們加以保護,積極引導他們對民間藝術進行創新并展開研究,為后期的研究提供參考的依據,從而保障民間藝術的創新與傳承。
2.立意的創新
人們的審美觀念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對于民間藝術的創新也可以追求立意創新。因此,民間藝人必須要對人們的審美觀進行研究,轉變固有的思維,力求立意新穎別致,符合時展的潮流。如,在民間藝術的作品中多表現一些時代變化的特色,提高人們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度。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自然材料幼兒民間藝術 教育
一、前言
現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通訊手段日益發達,先進科技不斷深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及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領域,影響最深遠的便是教師的授課方式以及教育媒介,簡單的投影技術便可以向學生們呈現各種現實及虛擬的景象。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技術型授課方式正逐漸削弱著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在幼兒教育這一關鍵環節,教師不僅要注意授課的便捷性,更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與動腦能力。幼兒民間藝術教育則屬于動手能力培養范疇。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民間藝術作為其間一支瑰麗奇異,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和活力,它產于自然,內容豐富多彩。在幼兒園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是為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的興趣、情感和審美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本文則針對幼兒民間藝術教育中自然材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展開論述。
二、幼兒民間藝術教育中自然材料的來源及使用要求
幼兒民間藝術教育是在民間藝術的眾多門類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鄉土氣息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如:民間文學(童謠與童話、神話、寓言故事、諺語與謎語等),民間音樂(歌曲、舞蹈、樂曲等);民間美術(繪畫、年畫、手工、刺繡、剪紙、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兒各類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民間藝術啟蒙教育。
1.自然材料的來源
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的主旨在于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因此教育過程中使用自然材料是很好的一種選擇,對于培養幼兒“變廢為寶”的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自然材料的概念是相對于生活材料來定義的,與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及可回收利用的物質不同,源自大自然中并且未經任何再加工的實體物質均可稱為自然材料,如:樹葉、樹枝、樹皮、花瓣、各種植物的果實、種子、石頭、泥沙、貝殼等。
2.自然材料的使用要求
在民間藝術中,民間手工以及民間節日裝飾是使用自然材料最多的地方,在需要幼兒動手制作的民間藝術中,對材料的選取涉及到幼兒的人身安全,不容小視。
首先,在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選取不同教授內容后,需選擇與講授內容一致的自然材料,并且進行事前篩選。材料的質地應自然,無毒,并且便于搬運;對于質地粗糙且有潛在安全威脅的材料,教師需進行事前處理,以便幼兒使用。
其次,在選材上,常用自然材料需要經過實踐驗證,有一定的潛在利用價值,便于幼兒操作、容易引發幼兒聯想與創造。這樣不僅開發了幼兒的思考能力,也達到了寓教于樂的功效,并且為教師在教育素材的選擇上提供了很大便利。
三、運用自然材料開展幼兒民間藝術教學的意義
藝術家丹納在論述藝術品的本質時,曾經提到“只要翻閱一下藝術史上各個重要的時代,就可以看到某種藝術是和某些時代精神。一則讓幼兒們意識到祖國民族成分的多樣性,啟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二則使學生們了解自然資源的豐富多彩,并讓幼兒自早期便養成愛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良好品質。
四、運用自然材料開展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的策略
1.走進大自然,豐富幼兒對自然的認識
大自然這所“藍天下的學校”是幼兒學習、增長知識得天獨厚的課堂。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直接的感性知識,而且能養成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識的習慣。在這種求知欲被激發后,逐漸引入民間藝術的來源及發展,會使幼兒更加容易接受內容豐富的傳統藝術,從而對民間藝術的概念認識更加深刻。
2.自然材料在各種形式的民間美工活動中的靈活運用
美工活動中,自然材料因其自身的獨特性,充分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優勢。運用豐富的自然材料進行美工創作,突破以往單一材料的限制與拘束,鼓勵幼兒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征,充分調動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傳統藝術,對其進行巧妙改造、組合。
3. 有目的、有層次的將自然材料投放進美術活動區
幼兒的發展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活動區活動活動沒有統一的主題和要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思想進行大膽表現。美術區中材料的投放,要關注幼兒的個體發展差異,也要關注材料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和價值,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發揮各人所長進行活動。
4.調動家長資源,共同開展民間藝術教育
讓自然材料變成這一件件美妙的藝術品,讓幼兒由最初對自然材料的陌生到熟練靈活的運用,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配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豐富的知識和職業背景,不僅能夠為民間藝術素材收集、提供豐富多樣的實際材料,也能夠豐富我們的活動內容。比如通過開展親子小制作、親子民間習俗體驗活動、傳統工藝玩教具制作等活動,讓家長充分感受幼兒園民間藝術的教育意義,同時在活動中,也融洽了親子關系,體驗變廢為寶的情趣。
篇6
一、FLASH動畫中應用民間藝術元素的目的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可以說計算機是當前每個人必須必備的知識之一,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達,Flash自開發至今,各個領域和行業都離不開它,Flash動畫更是如此,如今Flash在各個領域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動畫制作方面,Flash更是發揮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在題材應用方面,Flash向人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語言,這些藝術語言的不同藝術元素應用,均能夠帶來不同的效應感。鑒于我國的民族文化特征,更需要有傳承的方式和手段,對于Flash來說,其是將現代與過去相互結合,打造屬于現代語言的同時,讓人感觸到傳統民族的力量。由此可以見得,打造屬于民族特色的動畫則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民間藝術元素在Flash中的應用則是較好的見證語言。當下,社會的不斷變化使人們應接不暇,種種高科技不斷充沛著人們的生活。人們每時每刻被新事物所包圍著,這里所說的新事物就自然而然涉及到了舊事物,在新舊兩個層面,人們通常喜歡將新和舊進行比較,也恰恰是這些觀念不斷展示著我國的造物精神以及審美意蘊,由此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民間藝術不斷展示著古人的意識形態,正是這些意識形態才足以出現今天的新產品和高科技。對于我國的動畫而言,我們國人應該有展示自己國家的藝術風格。Flash動畫在中國是一種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展示了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融入了一些生活題材,尤其是融入的民間藝術元素,其不乏是對于民間藝術的尊崇和保留,再加上當代一些藝術元素的融入,一個生動、頗具藝術氣息的Flash動畫便展現在觀眾面前。把民間藝術元素和Flash動畫一同結合起來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就民間藝術元素而言,我國的古典繪畫打造的是人畫合一,也就是說當一幅畫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能夠一眼看出作品的種種內容,由此被觀眾所認同。Flash動畫也是如此,也應該以自身的方式展示著自身的語言,通過各種藝術語言去體現Flash風格藝術。
二、FLASH動畫中民間藝術元素的應用
1、音樂藝術、繪畫以及電影藝術
對于音樂而言,其是一些藝術所不可獲取的,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其它藝術,都會融入音樂,將音樂與藝術相結合,能夠達到生動的藝術效果。在進行民間藝術題材的選擇方面,音樂注重一些細節的選擇,音樂的融入是為了襯托情節,一些民間音樂和FLASH動畫相互結合,能夠打造出另類的藝術氣息。繪畫也是FLASH動畫所不可缺少的,繪畫是FLASH動畫的主要部門,無論是手繪部分還是電腦技術部分,都是FLASH動畫的重點,繪畫藝術對于民間藝術元素的體現具有一定的價值性和約束性,繪畫藝術是一種靜態語言,因此在民間藝術表現方面,比如人物、動作或是情感表現都是停留在一個時間段,處于靜止狀態。電影是音樂藝術、繪畫藝術的綜合體,電影藝術的分類較為復雜,在民間藝術的表現方面有很多方式。
2、FLASH動畫民間藝術元素多樣化的表現
Flash動畫的形式多種,不同的形式都能夠被廣泛應用于Flash動畫中去,在應用領域方面沒有嚴格的約束性。Flash動畫的取材多種,其內容囊括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物。Flash動畫的表現分為長短片故事、宣傳片、娛樂片等等。Flash的表現形式存在著多樣化的形態,不同的繪畫藝術形式在Flash動畫藝術中充當著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非主流的Flash動畫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繪畫藝術,比如素描、水粉、國畫、油畫等等。比如Flash動畫短片《父親與女兒》中就是通過非常粗的3B鉛筆所完成,通過將動畫進行掃描,按照數據庫進行著色而后表現出質感形式,通過鉛筆與木炭進行背景的描繪,然后再進行掃描轉換為photoshop格式,最后通過繪畫板進行色彩的轉換。所有描繪的輪廓和通過藝術設計中攝取的都是存在關聯的,使得畫面和整體保持著協調一致,整體風格更加簡潔而有效。不只是這個方面,民間藝術元素的其它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彩,比如說剪紙藝術、相聲、皮影以及年畫等等,都能夠在Flash動畫中進行表現,Flash動畫在電腦技術的作用下,不斷創造出不同種類的精美視覺藝術效果,種種畫面無不說明了Flash動畫多樣化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藝術的展現,也是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
篇7
[關鍵] 湘西民間藝術 動畫影片 創作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以歐美和日本為代表的動畫強國的壓力之下,中國動畫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民族特色,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丟掉了本土市場,失去了應有的觀眾群體。這看似是市場的因素所導致,但究其根源是我們丟掉了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我們知道動畫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態,也是一種文化形態。一個成功的動畫角色不僅僅意味著動畫片的成功,更加預示著巨大的文化價值。當今,中國的動畫片市場上充斥的大多是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對人們影響較深的動畫角色形象也大都是來自美國和日本。動畫片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藝術傳播媒介,勢必承擔著中國文化傳播的功能,而我們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負著傳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不難想像如果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留下空白,它伴隨著國外動畫形象向具體生活環節的層層滲透。那么將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那結果是十分可怕的。本文立足于對湘西民間藝術中優秀元素的提取,從而在創作題材、思維方式、表現形式等幾個方面研究其在動畫影片創作中應用。希望通過此次探索,為解決中國動畫目前存在的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一、中國民間藝術與動西的關系
民間藝術與動畫的關系源源流長,中國的動畫片曾經有過燦爛的輝煌,我們有過很多讓國人引以為豪的經典之作,像《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等優秀動畫影片。這些影片無一例外的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民間藝術的魅力。
比如經典之作《大鬧天宮》的人物造型都是取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敦煌壁畫到中國戲劇的造型,甚至到中國的門神。如影片中孫悟空的造型,創作者張光宇先生《西游漫記》中漫畫孫悟空,戲劇臉譜和民間版畫上的孫悟空作為參考。創造出了一個頭戴軟帽。腰圍虎皮。長腿蜂腰,細胳膊大手的孫悟空。這樣的造型設計,更貼近了中國觀眾的心中大圣的形象。也表現出了孫悟空的自由與靈活。對人物性格有了很好的詮釋。利于動畫片情節的展開。
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民族特色十足,在動作的設計上也采取了京戲的風格。影片的背景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樂,在將軍彷徨無助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響起,畫面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烘云托月的效果。這部僅30分鐘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動畫藝術創作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它為傳統藝術創作的表達和反映藝術家的創作構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家的思維和想象力。由此可見,中國動畫在造型、色彩、材料、題材等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民間藝術獲得創作資源。從木版年畫、民間剪紙、皮影、戲曲等中吸取藝術的表現形式、觀念及精神內涵。
二、湘西豐富多彩民間藝術
湘西為少數民族集居地區,民族文化多元、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的形式豐富多彩。比如:土家族的擺手舞、茅古斯、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山歌,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織錦,苗家蠟染,堪稱一絕。還有土家建筑、窗花木雕、苗族服飾、銀飾、銼花、刺繡、儺戲面具、苗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多項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這些藝術形式在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獨特的生存狀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范式。它們取材廣泛,寓意豐富,工藝精湛。做法講究。風格浪漫。情趣或淡雅或粗獷。體現了湘西少數民族同胞純情、樂觀的傳統美德。無論是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歌謠、或是民間故事傳說都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學價值。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既為動畫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劇本、音樂、場景、服飾的設計提供了巨大的挖掘潛力。又為湘西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可發展的思路。
三、湘西民間藝術在動畫影片的中應用
1 湘西民間藝術創作題材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動畫片的題材較之其它藝術形式是非常豐富廣泛的。它來源于編劇的想象力。只要能想到,就可以借助相關技術制作成動畫片,而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多民族國家而言,以民間文化作為動畫題材是我們的優勢。湘西民間藝術創作的題材主要來源于湘西少數民族傳說、古代寓言故事、小說、神話、傳奇、諺語等,這些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給我們的動畫創作帶來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沈從文的《邊城》、湘西的哭嫁、放蠱、趕尸等風土人情……當然,我們不能將這些題材原封不動的搬上銀幕,那樣的話,會使我們的動畫作品顯得陳舊、無趣,只有將其合理的改編、創新,才能使廣大觀眾,尤其是兒童觀眾接受。
2 湘西民間藝術思維方式在動畫中的應用
在湘西民間藝術的創作思維中,比、興手法是最為常用的,因而聯想象征式是民間美術最重要的創作思維方式之一。湘西民間藝術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民間美術中很多作品運用寓意與象征的手法,表達一些民間百姓對吉祥如意與生命崇拜的觀念。如:牡丹象征富貴:喜鵲、梅花意為“喜上眉梢”:蓮花、鯰魚為“年年有余”。另外,龍與鳳、魚與蓮等自然形態符號象征大自然的陰陽相合、人類的男女和諧、生命的無限延續。在動畫片中的“漁童”、“哪吒”都是在蓮花中誕生。代表著圣潔、善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保護百姓,為民除害。在民間藝術中蓮花里生子是對生命的贊美,寓意著生命的綿綿不斷和美好吉祥的希望。動畫片利用民間美術的原始野性思維方式,可以海闊天空、無比自由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任意發揮想象。這種思維方式更符合動畫片的特點,并且對于國內觀眾來講,它同時也符合我們的邏輯思維習慣,有助于對影片主題的理解,對于外國觀眾而言,也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而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3 湘西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
湘西為少數民族集居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多元一體,民間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極具特色,民間美術中的苗族刺繡、蠟染、扎染、印花、土家織錦,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在造型、用色、材料以及工藝方面都各具特色,這些不同的形式為動畫藝術提供了多種表現手法,如現在越來越多的動畫創作者使用蠟染、扎染、以及織錦效果的形式表現動畫主題,這種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因為這些具有民間美術表現形式的動畫作品造型概括、夸張、簡潔,色彩單純、強烈,這些特點既符合動畫片的造型語言及運動方式,同時也具有民間美術的藝術表現力。民間舞蹈歌謠如茅古斯、梯瑪神歌、儺戲、土家山歌。為我們在影片配音、后期制作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元素。
篇8
【關鍵詞】黑龍江流域民間美術 學前教育 作用
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豐富多彩,是極為雄厚的教育資源。同樣,它們在學前教育專業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重要作用,可以分解為三個理論層面進行解讀與研究。
一、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的資源價值
為了全面系統地研究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作用,首先必須研究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的資源價值,尤其是教育資源價值。
所謂黑龍江流域,本文所指的是黑龍江南岸中國黑龍江省的沿江一帶,即漠河縣、呼瑪縣、蘿北縣、綏濱縣、黑河市、遜克縣、撫遠縣等地。這一帶民族民間美術豐富多彩,是十分雄厚的藝術資源與教育資源。
具體而言,這些地區的民族民間美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剪紙藝術
剪紙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之一,屬于裝飾工藝品。剪紙藝術的歷史十分悠久,據文獻記載,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方形的彩勝,古代婦女飾物)、花鳥等貼于鬢角作飾物,形成一種風尚。后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彩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故事人物等,貼在窗戶上或門楣上,分別叫作“窗花”“門答”,也作為裝飾之用,后來又發展為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全國各地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剪紙藝術。黑龍江流域的剪紙藝術的主要風格是豪邁、恣肆、單純、明朗、輕松、自然,故又稱“北大荒剪紙”。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剪紙,又細分為繪畫型剪紙、實用型剪紙、工藝型剪紙等,其地方特色濃郁、民族風格鮮明,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之一。
(二)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之一,屬于雕塑藝術范疇。泥塑又稱“彩塑”,系中國民間雕塑工藝品之一。是在黏土中摻進少量棉花纖維,搗勻之后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過陰干,再施以彩繪而成。“中國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和太原晉祠的宮女。無錫的‘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所塑之泥人也各具特色”。①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泥塑藝術具有北大荒地域的粗獷、豪放、自然、簡約等鄉土特色。
(三)折紙藝術
折紙藝術也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之一,屬于手工工藝藝術范疇,又稱“疊紙藝術”,例如疊千紙鶴、紙飛機等,具有簡單、明朗、質樸等藝術特色。
(四)草編藝術
草編藝術也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之一,屬于工藝美術中的編織藝術范疇,具簡約、明朗等地域藝術特色。
此外,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尚有刺繡、麥秸稈畫、根雕、沙畫、兒童畫等。可見,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藝術積累豐厚,提供了雄厚的藝術資源與教育資源,其在學前教育與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二、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
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增強學前兒童的愛國主義思想
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美術,都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與民族文化的瑰寶。學前兒童通過這些美術教育,可以深切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與民族文化的優秀,從而增強其愛國主義思想。
(二)增強學前兒童的愛人民思想
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藝術,都是歷代偉大的中國人民創造并不斷發展的,從中充分體現出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因此,學前兒童通過這些美術教育,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從而增強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增強學前兒童的愛家鄉思想
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藝術,也是黑龍江流域地域文化的優秀成果,而“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體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濃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鮮明”。②正如魯迅所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③通過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美術對學前兒童進行的教育,可以使兒童更熱愛家鄉的山水、一草一木和其文化藝術。
(四)進行美育的啟蒙教育
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民間美術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也是一種美育的啟蒙教育,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對此,18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席勒在其所著的《美育書簡》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教育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④這種提法同當前我國教育方針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提法基本相同。
三、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作用
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要對學前教育發揮重要作用,需首先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發揮作用,因為“教育者必首先受教育”,學前兒童的老師要先受到良好的民間美術教育,他們在讀幼師期間,正是其接受民族民間美術教育的最佳時期。
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思想教育
幼兒教師要率先垂范、為人師表,在校學習期間要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無疑對提高學前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提高其愛人民、愛家鄉、愛教育、愛兒童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審美教育
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對學前專業的學生可以進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審美教育,陶冶其情操、凈化其心靈、美化其品質、完善其人格,健全其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其審美能力。
(三)藝術教育
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對學前專業學生藝術創造力與美術創作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學生有了這些能力,才能很好地勝任畢業之后對學前兒童進行美術教育的工作重任。
(注:本文為2012年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關于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作用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項編號:12525027)
注釋:
①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095.
②張葆成.黑土戲劇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57.
③魯迅.魯迅全集:致陳煙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91.
篇9
[關鍵詞]民間藝術視覺語言;現代服飾;媒介;傳承民間藝術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美學思想與智慧,鄉土氣息濃厚,藝術種類豐富,其所呈現出來的獨特視覺語言想象力奇特、表現夸張,無論造型寓意、圖案裝飾甚至材料構成、工藝技法、傳統哲學觀念,都在服飾媒介中有所繼承,不僅拓展了服飾設計的空間及內涵,創造了別樣風情的服飾文化,而且也是對民間藝術的一種生動有效的傳承。在保護、發展非遺文化的今天,當我們四處張望、各方尋求民間藝術的傳承良方時,服飾媒介卻以自身獨特的優勢,將民間藝術視覺語言運用其中,創造了風生水起的流行時尚[1]。它所蘊含的識別性、個性以及美學特征,為民間藝術文化的再現提供了易于借鑒的承載方式,也是使民間藝術成為真正“開放的、鮮活的、流動的當代文化資源”的一種具體實踐。
一、民間藝術視覺語言的形式
傳統元素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設計元素,典型的民間藝術視覺語言有寓意吉祥的裝飾紋樣,為服裝增添了吉祥、古樸之美;有風箏、剪紙、年畫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藝術形式,使姿態多樣的藝術元素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創作之源;更有誕生于不同時期的傳統工藝技巧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新亮點,如刺繡、扎染、蠟染等。而爭奇斗艷、大紅大綠的民族色彩,也在崇尚民族化的今天創造著新的流行元素。1.民間藝術的紋樣裝點。民間傳統藝術紋樣是民間藝術的精華,從人類之初的圖騰、原始社會的陶器圖案,到明清精美繁復的裝飾紋樣,各式各樣、名目繁多。按類型可大致分為幾何紋樣、動植物花卉紋樣、器物紋樣、人物紋樣、組合紋樣等。不同類型的裝飾紋樣表現了不同時期和地域人們不斷變化的欣賞品位、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其藝術價值一直在設計應用中長盛不衰。2.民間藝術的風格再現。民間藝術門類豐富,常見者如剪紙、年畫、臉譜、風箏、木雕、皮影、折紙、泥塑,等等,表達了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這些源于本土的藝術,就地取材,工具和材料簡單、樸素,創作者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藝術訓練,從形態、用料到色彩搭配和制作風格,鄉土味濃厚,造型夸張,氣質粗獷、灑脫,因各自門類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再者,民間藝術制作多結合節日,賦予了求吉呈祥之意,使得藝術作品在手工作業的古樸中透著喜氣。3.民間藝術的工藝運用。民間手工藝是中國傳統民眾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在科技不發達時期,手工技藝不僅是美化生活的必備手段,還被理解為是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并逐漸演變為特定習俗而被傳承。如印染、編織、刺繡、布藝、毛絨、獸皮等工藝,材料各具特色,質感、造型也多姿多彩,這些民間手工藝遍布生活當中,成為現代服飾設計信手拈來的創意之源。4.民間藝術的色彩表達。民間藝術是觀念藝術,承載著迎祥納福、驅邪禳災等世俗的目的,從而造就了民間色彩的對比強烈、熱烈紅火及其吉慶寓意。在這種民間信仰習俗的影響下,其藝術色彩顯現出較強的民族情感和審美特征,直接導致了藝術形象的直覺、主觀、意念化,這一賦色體系在年畫、剪紙、民居、玩具、服飾等民間藝術中都有所體現,呈現出五彩斑斕、絢麗多姿的景象,情感表達濃郁,體現出一種質樸、真摯的情懷。
二、民間藝術視覺語言在服飾媒介中的傳承
民間藝術視覺語言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情民俗給現代服飾創意帶來了豐富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這些民族經典特色越來越多地被設計師們看好,運用于現代服飾設計中,成為展示中國風情,表現民族風格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習俗、價值觀等的一種有效延續方式和時尚載體。繼承傳統不是形制的模仿,而是文化的領悟、共鳴與升華。服裝作為日常生活中與人形影相伴的藝術形式,是時尚的外在表現,也是時尚元素的載體。民間藝術視覺語言在服飾中運用和傳達,使其成為時尚流行符號的彰顯,不僅創造了內涵深厚的服飾文化,也為民間藝術的延續指引了富有生命力的方向和極具社會效應的發展渠道,使民間藝術在服裝與時尚的融匯中產生強大的召喚力和誘惑力,引導潮流,贏得新生。
(一)民間圖案的視覺構成美
民間裝飾紋樣種類各異,樣式繁多。紋樣多取材于現實生活,題材豐富,表現質樸,如梅蘭竹菊、鳥獸蟲魚、盤長、如意、云紋等,既表現了民間藝人的想法,又有良好的裝飾效果。這些藝術形象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審美文化,含有追求圓滿、和諧的生命寓意和生活祈愿。動植物花卉形象,或靈動可愛或美麗典雅,一直是服飾設計常用的創作素材。牡丹形態富麗飽滿,色澤艷麗奪目,是人們心中的“花王”,也是民間最喜愛的傳統圖案之一。圖1-1是融合了旗袍和吊帶特色的一款長裙,原本時尚簡潔的休閑風卻因牡丹的飽滿花型、繁榮寓意,添加了些許雍容和典雅。魚紋是我國民間最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從原始半坡村的人面魚紋陶盆到商周青銅器,漢代畫像磚、宋元瓷瓶陶罐、明清年畫花燈玩具等,無論單體形態、動作,以及組合構圖,應用都非常普遍[2]。傳統魚紋寫神重于寫意,寫意重于寫形,手法浪漫、質樸;而現代運用卻不拘一格,常根據服飾特點設計構成灑脫變化,圖1-2中兩個魚紋形象上下疊加,魚嘴與模特項鏈重合,互為一體,形意和諧,飄逸靈動。“萬靈之長”的龍、“百鳥之王”的鳳都是民間傳說中的神物,也是民間藝術的典型形象;在今天則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尤其在國際類大型賽事及影視活動中最為常見,體現了中國服飾設計的民族特色(圖1-3)。此外民間裝飾紋樣也常以組合形式出現,并有各自的象征寓意和藝術形式。如比較典型的團花圖案,外形呈團狀,內部裝飾有植物花卉、人物形象、吉祥文字等紋樣[3]。造型多以放射狀、旋轉式或對稱形形成結構,是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極為常見的服飾圖案。團花圖案有時無底紋,非常清秀;有時卻與底紋相結合,形成混合形團花。圖案形象飽滿圓潤、精美細致,結合現代服飾的面料特征,顯現出一種有別于傳統絲綢、玉錦的華麗、富貴氣息(圖1-4)。圖1-1圖1-2圖1-3圖1-4這些民間藝術視覺語言是古人認識觀念的產物,也是民間長久積淀的一種精神象征,不僅具有圖案的獨特美感,也把民間吉祥喜慶的內容和寓意賦予現代服飾,將傳統的人文精神一并傳承下來,使服飾媒介的表現更為溫暖、生動,內涵豐厚。
(二)民間工藝的視覺結構美
民間工藝種類和技法的多樣化,使服飾藝術的表現空間更為豐富,從平面剪紙到立體編織,造型簡潔、別致,風格質樸、清新,為服飾這種穿在身上的藝術添加了新的視覺形式。廣為流行的民間剪紙藝術,因應用于特定的生活環境,需要滿足“透光”功能的實用性,所以非常強調鏤空意識,常見的喜花、窗花等作品,玲瓏剔透、形象突出、結構概括,不僅滿足了功能需求,而且視覺效果富有節奏感,表達生動傳神。尤其是剪紙的工具特點,剪和刀的獨特性為作品賦予平面化的“刀味紙感”,線條明快,畫面單純、優美,運用于各種面料的服裝上,使穿者行走間虛實相生、陰陽相伴,優雅叢生(如圖2-1)。此外,由于紙張可塑性高,可通過剪、刻、拼、疊、編、印、糊等工藝手段制成平面或者立體藝術[4],紙藝中也因此衍生出多種類型的藝術,如折紙、紙藤,紙蕾絲等,層次感和立體感強烈,表現手法簡化、夸張,使服飾面料演示另類的空間,造型新穎、意象獨特,視覺效果豐富且具有錯落的韻律感(如圖2-2)。紙藝與服裝面料的結合,不僅為傳統紙藝自身贏得新生的機會,也為現代服飾拓展了創意表現的領域。起源于勞動用具和生活用品的民間編織藝術,自人類結繩記事時期就已誕生,并逐步從生產的實用性發展到生活的裝飾性。品種繁多、造型各異的編織用品,成為農業時代人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也是美化生活、粗料巧做的藝術品。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編結材料和方法更為多樣化,加之風格淳厚、稚拙,也使其成為點綴衣裝、點亮時尚的重要手段之一。編織類服飾自然樸素,技法自由,色彩及款式豐富,結合現代服飾分割的多變風格,拓展了編織造型、創意的無限性(如圖2-3)。而源于傳統民間木刻版畫制作的年畫,以木刻板然后進行拓印和套色印刷,通常用紅、綠、黃、粉、黑、紫等配色,純度較高,對比強烈,色彩明快艷麗,且畫面飽滿、主題形象突出,線條粗放、稚拙,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從墻上藝術到身上藝術,年畫也正在從傳統邁向時尚。匯集民間圖案、色彩的年畫層層疊疊于一身,仿若叮叮咚咚音樂作響,喜慶隨身,時尚與民藝和諧一體(如圖2-4),使活色生香的民間藝術就這樣真實可見,觸手可及。
(三)民間技法的視覺肌理美
民間藝術就地取材,地域特征明顯,鄉土氣息濃厚,因材料的多樣性而使其藝術氣韻大不同。被稱為傳統“女紅”之一的刺繡,民間俗稱“繡花”,以繡針穿引不同線料,在織物上形成圖案或文字繡跡,是我國古老手工藝術之一。刺繡以各種多彩、亮麗的絲線擅長,為面料塑造了一種浮雕般的立體效果,極具手工觸感,視覺上又有中國傳統書畫的藝術格調,堪稱完美結合。針法的不同風格,材料的不同選用,最終而各具特色,既有細密精巧、淡雅生動,也有明快豪放、富麗堂皇。這些奇異巧工的民間技藝在服裝設計師的創意布局下,走出自己的固有領域,從獨立的藝術繡品變為實用,營造了現代服飾設計的特殊肌理表現,煥發出另一種風采。如圖3-1中粗獷奔放的皮質長筒靴,改用了刺繡絲綢面料之后表現出靈巧、飄逸之感,女性味十足。近年來由刺繡變化而來的十字繡,造型抽象,結構嚴謹,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由于針法簡單、效果突出而便于人們學習,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生活中的家居裝飾和服飾設計中,創造了一個新的刺繡熱點,如圖3-2,簡約的十字繡風,概括的幾何圖案,精工細作,在繁復之中透著質樸。民間印染工藝是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構成之一,利用自然原料,以手工操作為主,染色印花和繪制因技法差異而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蠟染線條單純、舒展,繪畫感較強;獨特的“冰裂”紋類似瓷釉“開片”,層次豐富,古樸別致。俗稱“藥斑布”的藍印花,色調單純樸素,色彩明朗似藍天白云。而扎染工藝的“大理石”紋理色彩交錯、變化微妙,如圖3-3中長圍巾和超短裙的組合,風格現代、節奏明快,若隱若現的印花圖案卻風情另類,使服飾在閃爍多姿的時尚中增加了田園般的浪漫情懷……圖3-1圖3-2圖3-3圖3-4煥發民間活力,引領服飾時尚的工藝少不了風箏,早期它曾做過戰時通訊工具,甚至帶上火藥做過武器,造紙術出現之后,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紙糊制作,成為民間手工藝人的一項農閑技藝,從而發展為老少皆宜、延續至今的休閑娛樂活動。圖3-4中向我們展示了棲息于現代服飾的一款風箏,生動、隨意地伏于胸前,成為簡與繁、冷與暖的合作范本,彰顯了民藝與時尚、人與自然的經典融合。
(四)民間色彩的視覺沖突美
民間藝術的材質與工藝特點決定了藝術的色彩特點:單純簡潔,效果卻對比強烈。在一些民間畫訣中也有表述:“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等,體現了民間藝術配色風格和創作原則,色彩語言觀念表達非常鮮明,這種賦色體系下的作品常常情感真摯、色彩奔放[5]。尤以紅色最為典型,因起源于先民對太陽、對火的崇拜,成為民族群體具有圖騰意味的崇拜物,因此演化為追求喜慶的首選色(典型如民間剪紙,常常在單色紅紙上一寫千秋),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性色彩(如“中國紅”概念的誕生)。色彩作為形態在內的物質表象之一,不僅給人們帶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響,也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加上各種不同的色彩具有的不同象征意義,決定了色彩是所有時尚元素中最能反映人們消費心理的元素之一,是服裝感觀的第一印象。近年民間傳統色彩與時尚之風的巧妙結合,使高高在上、風花雪月的時裝生發出濃烈的生活情趣,精巧中見古樸,豐富了現代服飾的視覺語言。比如深受中國古典哲學“五行”學說影響之下的民間色彩,不僅由此形成特有的“五色”觀,還延伸出其他幾種常用色,紅綠藍紫,一片繽紛,這些鄉土配色正日益受到現代服飾設計者的青睞(圖4)。民間藝術用色單純、濃郁互補,簡潔的款式依賴這些對比和沖突,營造了不同凡響的視覺藝術氛圍和效果,應對了如“色要少,還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的民間配色技法,創造了現代服飾結構、裁剪之外的強烈視覺沖擊力和節奏感,彰顯出鮮明的文化特征和獨特的審美趣味,它所承載的內涵和寓意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色彩審美功能,成為中國服飾在國際時尚界獨有的精神符號。
民間藝術視覺語言在許多方面對現代服飾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具有視覺美感和精神內涵的裝飾紋樣有助于服飾設計的主題表達,多姿多彩的藝術門類風格為服飾設計提供了別樣的設計思路和視覺特征,工藝技法為服飾表現帶來了獨特的穿著體驗和藝術感受,而民間吉祥喜慶的色彩觀念則傳達了民族情感和審美文化,是人們生活理想的深刻寓意和美好寄托。這些視覺符號所附著的傳統民族文化特征,是現代設計的精神支柱,也是設計創意的源泉,是傳承民族文化,使設計走向國際舞臺的必備食糧[6]。服裝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形影相伴,是具有廣泛傳播度的媒介,也是時尚元素的載體。民間藝術與時尚服飾的結合,為民間藝術的延續指引了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方向,以及提升社會效應的發展渠道。
作者:劉烈輝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
【參考文獻】
[1]要彬,曹寒娟.服飾與時尚[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38.
[2]王瑛.中國吉祥圖案實用大全[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04:153.
[3]沈利華,錢玉蓮.中國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2.
[4]楊迎琪.平陽歷史文化叢書:平陽民間美術[M].臨汾:三晉文化研究會,2006:86.
篇10
[關鍵詞]于都嗩吶;民間藝術;歷史傳承;可持續發展
從廣義上來說,民間藝術是廣大勞動者為滿足自身的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民間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文學和民間美術。從狹義上來說,民間藝術單單指民間造型藝術,這包括了民間美術表現形式和工藝美術表現形式的多種表現形式,民間藝術也是人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民間音樂的發展與興盛不僅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的迷人魅力,更為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而于都嗩吶作為傳統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我們希望能對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啟發。
一、于都嗩吶的歷史發展
大約公元317年至879年間,客家先民遷入贛南后,于都嗩吶藝術開始萌芽。為大部分人所知的是北方的民間鼓吹樂,以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民間嗩吶最為出名。而這恰好是古代的中原地區。可以認為贛南客家嗩吶藝術的源頭是古代中原地區嗩吶藝術。
于都嗩吶最繁榮的時候,是在1981年至1991年。那個時候,每個鄉鎮最少一個多至幾個自發組織的嗩吶班子,以至于出現很多嗩吶名手。在1992年,江西省文化廳將“嗩吶藝術之鄉”這個稱號授予了于都縣。
但是好景不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于都嗩吶開始走下坡路,一是農村紅、白喜事和祭祀活動慢慢減少;二是現代娛樂方式逐漸豐富,對以嗩吶為娛樂的娛樂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三是大家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慢慢發生了變化。許多人放棄了吹嗩吶,選擇外出打工或僅僅在家務農。嗩吶班子里,已經很難看到到年輕人,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沒有動力,也不愿意學。所以于都嗩吶也就漸漸淡出了現代人的視野。
于都縣大力推進于都嗩吶藝術轉向文化產業,積極扶持民間藝人開拓文化市場,力圖讓于都嗩吶重新活躍在農村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活動。經過于都人民的不懈努力——于都縣新添了吹嗩吶的年輕好手,他們在學習演奏中積累經驗,并且融合其他音樂的優點,接連不斷創作出適應當今時代的嗩吶新曲牌,既擁有濃厚的新時代氣息,又體現出醇香的民間韻味。于都嗩吶隊規模逐漸擴大,發展到五十多隊;不少嗩吶隊并不滿足于以往的單純的“吹打”形式,還增加了表演節目,多家隊伍辦起了藝術團,也會進行唱歌、舞蹈、小品等表演。
二、于都嗩吶的藝術特點
當然于都嗩吶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有著其他音樂藝術無法比擬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一)注重齊奏
演奏樂器以扁鼓和嗩吶為主,配以小鈸、馬鑼;吹奏時有齊奏、對吹、吹打等方式,所以俗稱“吹打”。同時演奏時也有表現鼓技的精彩部分,在縣城西南一帶還會把嗩吶手稱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
(二)演奏方便
于都嗩吶演奏時分路吹、坐吹兩種形式。嗩吶演奏時間能長能短,演奏時藝人可坐可行,舉動輕便靈活,絲毫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限制。這就更方便大家欣賞到于都嗩吶的演出。
(三)曲調多種
據調查,于都嗩吶的曲調就有二百八十多個,主要分為喜調和悲調兩大類型,喜調風格輕快、歡樂;悲調風格深沉、低鳴。于都嗩吶演奏時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響協調”。
(四)技巧成熟
“時而激昂嘹亮,響遏行云,時而飽滿圓潤,和諧晚耳;時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訴,每每駐足聆聽,欣悅之情頓上心頭,且久久不息。”這種強烈的隋感來源于于都嗩吶對樂曲的高超多樣的處理技巧,主要采取變換、減字、加花等調式技巧,以達到齊奏層次的變化。
三、于都嗩吶的生存與發展
當今社會正在急速轉型,民間文化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民間文化在工業文明的強力沖擊下,于都嗩吶如何走出困境、提升價值、發展傳承,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但于都人民積極行動起來采取了以下措施:組織專業人員,對于都嗩吶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研究,深入了解于都嗩吶的歷史文化淵源、歷史發展及傳承現狀等等;由專業人員將收集到的于都嗩吶曲牌、演奏者等重要文化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并專門建立檔案檔,便于保存;多多開辦嗩吶培訓班,旨在將嗩吶藝人集中培訓和培養,不斷突出新人在發展嗩吶中的重要作用,壯大嗩吶隊伍,讓于都嗩吶后繼有人;重點打造于都客家嗩吶文化品牌,進而利用文化品牌,大力發展于都嗩吶文化產業。
但我們更艱巨的任務是如何讓這些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也就是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任務的核心在于怎樣讓民間藝術改革創新,讓它們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怎樣讓它們適應新型社會的發展需要。
- 上一篇:建筑消防安全技術規范
- 下一篇:能源工程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