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的傳統文化范文
時間:2024-03-20 17:5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節中的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南通市實驗小學四(2)班 趙天烺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條騰飛的巨龍,那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悠遠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許許多多有特色的節日,如果把它們比作一朵朵盛開的鮮花,那么,春節便是其中最亮麗的一枝奇葩。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關于春節的由來更是有很多說法,其中流傳最多的便是為了驅趕每逢除夕出來的兇獸—“年”,因此春節又稱為“過年”,也因此有了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習慣。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大多數是民間逐漸形成并流傳下來的。除了放爆竹以外,貼春聯更是沿襲至今。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春聯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寫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門上看到它的蹤跡。而春聯流傳至今,更是豐富多彩,有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有展現了偉大祖國欣欣向榮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有歌頌美好生活的:“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有表達美好祝愿的:“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等等。春節貼“福”字,同樣也是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代表了福氣、福運,幸福,寄托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還有很多人把“福”字倒過來貼,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怎么樣,我們的祖先很有才吧。除此之外,在祖國的各地,還有拜年、守歲、包餃子、蒸年糕、貼年畫等很多習俗,都表達了人們團團圓圓、歲歲平安的美好愿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著名詩句《元日》。不僅生動地告訴我們宋代過春節喝屠蘇酒和貼桃符的習俗,還寄托了詩人對新年的祝福。除此之外,從古至今描寫春節的詩句數不勝數,如北宋蘇軾的《守歲》、南宋文天祥的《除夜》 等,大多表達了人們過新年時的歡樂情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熱氣騰騰的團圓飯里,在一陣陣鞭炮聲中,在一句句祝福語中,又一年過去了,而春節的種種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腦海里。我想我們不僅要傳承祖國的優良傳統,更要努力學習,創造祖國輝煌的未來!
篇2
【關鍵詞】產品設計;生態設計;春節禮品;創意產業
1 當代國內外節日創意設計現狀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經過五千年的發展和積淀,中國傳統文化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一種文化模式,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對中國影響巨大,而且在歷史上也影響了世界多個國家的發展,尤其是對亞洲臨近國家的發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近代的動蕩環境使得中國經濟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加大,經濟的落后使得曾經一度輝煌無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的地位也空前低落。不過,20世紀末,又一次機遇來到中國人的面前:全球范圍內蜂起的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經過近10年的發展,創意產業為世界各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且依然處于上升勢頭。可以說21世紀,各國的經濟競爭更多體現在創意產業發展的競爭上。中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無可選擇的必須走發展創意產業之路。創意產業是一種以文化為內涵,創意為載體,財富為輸出”的產業類型。文化在創意產業中至關重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形中為中國發展創意產業提供了先天得利的優勢。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再次走向輝煌的契機。但是從現階段來看,中國設計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很多但還不夠深入,多停留在文化本身的內容及特點研究階段。
現代創意設計一直以來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情感為出發點。但是現代創意設計的產生與發展大多數都是為他國文化服務的,我們一直都忽略了我們本國文化的本源,并一直追隨著西方思潮,這體現在國內大部分現代創意禮品產業均被西方文化所侵占,本國傳統元素帶來的革新較小,一直停留在水平較低、鏈條較短、輻射不廣的階段。
誠然,傳統意味著保守與遵循,但并不代表不能與現代創意思潮所結合利用,就不能發展。在日本,本國節日創新文化一直是其設計產業中強大的一環。日本跟中國一樣,是一個傳統儒文化國家。他們的節日數量非常多,題材廣泛,每個地區都能將其當地節日文化元素與創意產業設計相結合,比如,每年的男生節、女生節、盂蘭盆節等等,其周邊產品規模之大、種類之多令人咂舌,這給當地帶來巨大的旅游附加產值。
而我們本國,每年除了中秋、春節兩大節日以外,幾乎沒有形成產業化運作,而中秋春節的禮品,80%被食品、煙酒等傳統禮品所占領。春節年年過,每年無新意,這是十分令人苦惱的,當然,食品、煙酒品也是有設計附加的,但是其中置入了多少生態、以人為本、創新的元素呢?
我們的節日設計產業人大多數被過多的外在形式所包裹,越來越顯得空洞和老套:例如,某縣申請了一個高達1億的省級發展項目去發展自己當地的文化產業,卻只停留在建旅店、修葺基礎設施的領域,而不去開拓當地富有情調的文化元素,這永遠不能算是一個合理的規劃,它沒有可持續地、生態地進行思考。
2 結合我國現狀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開拓自己的節日文化領域呢?
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1)找到一個現實出發點,向周圍領域進行拓展;
(2)重視中國人文化根基、與當代設計方法相結合;
(3)“小而精”才能“大而美”;
(4)重視可持續發展。
第一,為什么首先要找到一個現實出發點呢?這是因為節日文化領域往往非常大,元素非常密集,每個人心中的好惡也差異較大,我們需要從現實出發,找到最具代表的元素作為起點。
第二,設計是在現代思潮中產生的,我們對現代設計概念更為熟悉和理解,而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則為傳統的新生與發展,是一個變通的方式。
第三,“小而精”才能“大而美”,節日產業的發掘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小而精、特色明顯,才能有自己獨特的地位。
第四,重視可持續發展,這是產業利益的必然要求。
3 以一個春節禮品創意設計為例,闡述作者對我國創意節日禮品的生態設計發展的思考
春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心中永遠不可磨滅的重要名詞。從古至今,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各種中華元素便會匯聚起來,形成一股暖流,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受到熱情與歡快,也提前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
關于這次對題創意禮品的設計,作者便以“點”為出發,中國人春節的元素很多,外在的、內在的都可以衍生成創意禮品,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華人過春節的一種情結:團圓……
關于春節團圓,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人與人的聯系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人與人相互團結和支持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團圓習俗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家族情結。它是把全世界華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種精神命脈。對于臺灣同胞、海外僑胞這些身份上渴望獲得認同與肯定,希望獲得歸屬感的人群,“團圓”主題更是有著特殊的感召意義。
特別是在中國冬天硬冷潮濕的南方,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除夕大家圍坐在一起烤火取暖來得更直入人心,從遠古時代開始,紅火與團圓便交織著讓人類文明上升到新的高度,那么這個取意也使產品的文化價值得到提高。
但是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不必在使用過去的烤火盆、火爐,我們能夠使用新技術,諸如電熱器等方式去更舒適地享受團圓帶來的感動,這些也是作者論題的一個例證設計的客觀素材。
那么到現在這個設計產品立意便出來了:體現團圓這個春節內涵的創意設計。
但光是這些還不夠,怎樣才能讓產品的外在形式符合內在功能呢?眾所周知,一提到春節,給人的外在印象便是紅紅火火,福到財到。在這里,作者查閱了不少中國古典裝飾文獻,其中,以葫蘆為代表的吉祥紋是春節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紋理之一,而“福”與“葫”諧音,福與產品暖手暖氣的功能相統一,與春節“福氣”的概念又碰撞出了火花!
“福氣福氣,大家團圓在一起,一起沾沾福氣,貼貼喜氣。”這不正是每一個中國普通老百姓春節時最淳樸的向往嗎?這也就是節日創意設計帶給我們的生態情感思考:怎樣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發現人性的光芒……
4 設計作品展示
【參考文獻】
[1]趙婭軍.論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創意產業中的傳播[D].山東大學,2006.
[2]房彬彬.基于福文化消費心理的廣告設計策略研究[D].江南大學,2010.
[3]黎敏娜.春節經濟觀察[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10.
篇3
關鍵詞: 傳統文化 高中英語 寫作教學
學生的英語寫作活動是基于文化意識、認知心理及語言基礎而開展的。通過對學生的英語作文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多以西方文化為核心,對中國傳統文化涉獵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英語寫作作為文化交流平臺的功能。目前不少學校以題代學,在缺少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學生傳統文化的表達能力更受到限制。開展基于傳統文化的英語寫作教學,通過組織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在寫作中更多地思考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避免英語學習過程中自身文化元素的缺失。積極比較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中外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寫作教學更具教育意義。
一、要有意識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與英語語義系統的差異
傳統文化中的詞匯、詞組和句法在英語中的表達往往是不同的,英語教師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差異,從而學會表達,而不是生硬地照搬翻譯。
例如詞匯語義系統通過詞的對應關系、詞義類型的比較,反映英漢文化因素的差別,如中國人有“老天爺”,英美人有God;漢語中的“狗”和“龍”和英語中的“dog”及“dragon”理性意義一樣,但比喻意義和聯想意義均不同,有的意義甚至相反。中國的顏色與英語的顏色在理性意義上沒有什么差別,但比喻意義和聯想意義差異較大。詞組語義系統主要包括慣用語、成語、俗語、諺語、典故等。英語中的To teach the fish how to swim(教魚游泳),在漢語中只能說“班門弄斧”。英語中有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兩人智慧勝一人,漢語中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類包含文化因素的詞組和成語系統,反映了兩族人民在認識方法、心理狀態和文化積淀方面的差異。只有理解語義系統的差異,才能進一步深入掌握句法篇章系統。它們在不同語言中有明顯的文化上的差異,較多地屬于表達方式。如英語中強調主謂(SV)結構一致的基本結構,而漢語中無主句多,沒有主謂一致的標定。還有漢語中并沒有對動詞時態的限定,而英語中謂語動詞則是語句中表達時間的重要體現。
二、突破固定程式,嘗試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教學
目前學生練習的書面表達程式化比較突出,顯著的特點是固定的寫作模式和句式,主題不同,但主要結構和句式是相似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老師讓學生記憶寫作的程式,例如第一段以“as we all know”開始;第二段圍繞“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展開;第三段以“in my opinion”結束。這種程式化的主題寫作缺乏用語言文化表達的空間,結果是千人一面。書面表達教學要適當增加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練習。例如教師向學生介紹有關春節習俗(red pachets紅包,dragon dance舞龍,lion dance舞獅,fireworks煙花等)和中國美食的詞匯,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特別對于中國家常菜或有中國特色物品飾品的英文翻譯,學生的興趣更濃厚,例如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聯)等。教師讓學生寫一段話介紹中國的傳統佳節――春節,并以提綱的形式提供了寫作建議以供參考:春節的重要性;春節人們做什么;春節與中國文化等。這樣在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練習中,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英語語言學習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程度。
三、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深入滲透傳統文化
文化的滲透往往是逐漸深入滲透的,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傳統文化的滲透也要依托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欣賞中感悟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啟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課內教師可以圍繞傳統文化,設計各種形式的英語競賽活動,比如英語吟誦比賽,指定比賽的范圍為唐詩、諺語等的英語版本或是歌頌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兒歌;又如英語短劇表演秀,要求學生把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小故事以英語呈現出來等,諸如此類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英語表述提供語言實踐和展示的機會,不僅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英語,而且很好地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課外活動依據課本內容設計與開展既圍繞文化主題,又貼近學生實際的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底扎根。如指導學生用英文制作傳統節日的英文小報;通過游覽、調查、采訪等,了解家鄉地方文化,繪成英語宣傳冊,然后用英語介紹等。總之,要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逐漸深入滲透傳統文化。
四、拓展校本英語課程,充分利用校本化資源
作為文化大國,學生身邊處處都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好這些校本化教學資源,把傳統文化和教學資源充分結合起來,對傳統文化在寫作教學中的體現非常有意義。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文學現象入手,向學生介紹幾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有助于他們深層次思考文化身份、文化認同的問題。事實證明,學生對于這門課熱情很高,在管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對于母語文化知之甚少,更激發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強烈的好奇心。例如泰州是一個文化名城,宋代泰州先賢胡瑗提出的“明體達用”教育思想在我國教育史上很有影響。英語課上,我們以胡媛及其教育思想為主題練習書面表達。學生在嘗試寫作的時候,也在理解“明體達用”思想的內涵。利用好這個機會,教師可以把胡媛的教育思想滲透在學生的學習之中,同時鍛煉了語言能力。
總的說來,中國傳統書面表達課以鍛煉滲透傳統文化為目標之一,注重綜合素養的培養,將學習涵蓋課前、課后落到實處,使學生在了解母語文化的同時,英語能力也能獲得顯著提升,做到兼顧母語文化修養與英語能力的提高。學生了解到英語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不足,更增強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責任感與緊迫感。
參考文獻:
[1]王守仁.關于全面加強中國英語教育的思考[J].外語教育,2002(2).
[2]任海燕.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教學實踐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3).
篇4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于古代農業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道德信仰、思想內容、文化傳統、豐富多彩的節日、獨特的節日與食品節,有著獨特的風格服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國傳統節日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的堅強紐帶。它們是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歷史載體,是深化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措施。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民俗文化的基本載體,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以促進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對于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來說,當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碰撞時,我們很可能會吸收外來文化,導致我們民族文化的弱化甚至喪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招貼設計越來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靈感。
一、現代招貼與中國傳統節日的概述
(一)現代招貼設計概述
招貼設計是設計中的象征符號。它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設計手法。它有其特定的藝術形式,它能表達設計師的情感訴求,進而引起觀眾的思考。海報設計包括圖形、色彩、文字等。符號一般是象征性的,在現代設計中更具觀賞性。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道德意識,傳統的節日招貼設計逐漸體現了社會的長期實踐成果和無盡的文化使命。
中國的傳統節日,匯集了當時社會精神變化的視覺符號、文化價值、商業價值和審美功能,為廣告,為良好的視覺符號提取的設計,從產品的可靠性的海報,提高群眾的認知表現思想觀念與共鳴。
(二)中國傳統節日概述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是逐步形成和潛移默化的完美過程。這種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和社會生活的逐步滲透,凝聚了全國各地的民族風情。而各地的民俗文化生活是一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載體。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它承載著民族認同感。
傳承民族文化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韓美林說過:“我是留土的,留學民間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東西太豐富了,永遠也學不完。”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感情,而且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生動地傳達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傳統節日說,文化的流動與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同時,我們不能放棄本土文化,而犧牲了傳統的文化所帶來的技術價值。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下,傳承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節日文化在廣泛傳播和傳承的同時,更應注重符號的挖掘與設計。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分類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全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節日達200多種,其中主要的傳統節日有以下七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
(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也叫“大年初一”。因離立春很近,故稱為春節。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廈兒女最企盼的日子。讓我們傳承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元宵節起于漢朝,與宗教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獅、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習俗。
(三)清明節
陽歷四月五日。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會在清明節掃墓。唐宋之后成為真正的民俗節日。又因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后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變為同時游春賞景的踏青、放風箏、打秋千等娛樂性活動。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本名叫“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佩香囊、帶五色絲線等習俗。
(五)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源于漢代。我國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此夜會在鵲橋相會。所以這天也被人們喻為中國的情人節。
(六)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這天正好是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中秋”。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明清時已經能與元旦相提并論。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因《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
三、傳統節日元素在招貼設計中的語言表達
(一)春節的招貼設計
在古代民間流傳著“開門爆竹”之說,即在新年第一天,每家每戶開門后第一件事兒就是燃放鞭炮除舊迎新,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招貼中的第二件作品設計就是以身穿花棉襖的兒童燃放鞭炮為主體形象。以此傳達春節的熱鬧非凡,趣味多多,并配以文字說明,共同體現濃郁的“年味兒”。
春節還流行吃年糕,春卷,餃子等傳統食品,餃子的諧音是“交子”意味著新舊年歷在子時交替,以此完成辭舊迎新的祈福過程。同時餃子的外形類似元寶,意味著抱住福氣,富貴綿綿。因而選用餃子的形象作為春節招貼中的第三件作品主體造形。下圖設計是運用中國傳統的大紅燈籠為設計背景,傳統的書法字體表現春的色彩。(如圖1-1春色)
(二)元宵節的招貼設計
我的元宵節招貼設計作品中,主體部分我選擇了大紅燈籠和元宵,象征著團圓,用的藝術字作為設計元素,將兩者相結合,搭配出節日的氣氛和民族特色。又分別選用觀花燈、煮熟的元宵等具有元節特色的剪貼畫面作為背景,充分渲染出傳統節日中那種熱鬧、祥和、喜慶、美滿的場景。(如圖1-2鬧元宵)
(三)中秋節的招貼設計
中秋節的標志設計部分采用了暖色調,棕紅,朱紅,土黃,淺黃,依次過渡,象征著服務的積極與熱情,節日的喜慶與吉祥,以及產品帶給人們的溫馨感受。標志的主體造型類似用手輕盈托起著麥穗,其上的弧線類似抽象的心形輪廓,寓意著該品牌選取的原材料安全優質,產品營養健康,企業經營用心,店員服務熱情,在感情上把顧客當朋友,當親人,讓顧客真正感受該品牌月餅的優勢。(如圖1-3奔月)
(四)端午節的招貼設計
端午節主要介紹粽子的的起源,發展歷史,下圖招貼設計運用端午節的的傳統文化賽龍舟、粽子圖案等有關的民間傳說,封面字體采用了橫排版同樣是為了體現古典雅韻。希望大家在吃的同時能更多的去了解節日飲食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圖1-4賽龍舟)
(五)傳統節日卡片設計
每個傳統節日的卡片圖案均為手繪插畫,并以各個節日的特色活動或飲食為主,讓人一目了然。例如春節的插畫內容包括兒童放鞭炮,窗花,水餃,財神送寶,紅燈高掛,連年有魚等。元宵節的插畫內容包括各式各樣的花燈,元宵,童子,寓意歡歡喜喜鬧元宵等,清明的植樹,放孔明燈,放風箏等活動。端午節插畫內容包括劃龍舟、酒、粽子、艾葉、避五毒等,情人節的鵲橋相會,中秋的花好月圓等。
篇5
日壇小學在現代社會的理念下,以校本課程為載體,重溫傳統節日,重溫傳統文化,倡導學生愛中國、愛中華民族、愛科學,樹立新風尚,進一步發揮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發揚光大其教育功能,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情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開發“過中國節?育民族情”校本課程,
認識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學校編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動,所涉及的中國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通過開展一些有趣的節日活動,讓學生逐漸深入了解這些傳統節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體育課程,張揚中華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蘊涵深遠,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學校以讓學生“過中國節?育民族情”為契機,把弘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抓手,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開展了一些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學校利用多種形式詳細介紹了清明、端午、重陽、中秋、春節這幾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比如賽龍舟、蹴鞠、放風箏等,讓學生了解這些傳統體育活動的由來以及參與方式,了解這些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又如,學校利用微課向學生講解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抖空竹,幫助學生認識這項活動,并教會學生抖空竹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體驗這些節日活動,既了解節日文化,又激發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2.民族文學課程,抒發中華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文化和內涵,課程中加入了有關節日詩詞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了對不同節日、以及反映同一個節日的不同描寫,讓學生通過誦讀古詩詞,加深對節日的認識,比如清明節的古詩詞誦讀中就涉及了有關祭掃、踏青、傳統體育活動、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更全面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如學校根據清明節習俗將清明詩歌進行分類,編印了《清明詩單》。
3.民族音樂課程,表達中華情感
在音樂方面的課程中也融入了節日的文化特點。比如在低年級讓學生學習《賽船》,通過學習和表演唱,讓學生感受端午節賽龍舟的場面;中年級通過學習祭英烈的歌曲,學習前輩的英雄事跡;高年級學習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體會各地春節的喜慶氣氛。另外,還讓學生欣賞和學習一些體現節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圓》《八月十五月兒明》等,進一步了解節日文化,加入一些節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賞和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氛圍。
4.民族民俗課程,體味中華底蘊
針對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況,學校利用校本課程向學生詮釋節日文化。比如,詳細介紹了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賞燈習俗始于漢代。又如介紹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還會介紹有關節日的飲食文化,比如為什么在端午節包粽子等,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5.民族美術課程,表現中華風采
學校開發了節日繪畫系列課程,讓學生動手畫出節日的畫面,從色彩、形態方面直觀認識節日的場面和氣氛。比如畫敬老愛老圖、畫龍舟、制作小掛件等,還給一些古詩進行了詩配畫的活動,融合了語文學科的學習理解,讓學生在學習和認識節日文化后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落實“過中國節?育民族情”校本課程,
深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成效
中華傳統節日分別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日壇小學的“中國節日培育學生民族情結”的教育內容中涉及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是中國五個傳統節日,旨在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特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現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彰顯中國民族文化特點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所有的節日內容均為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比如,講節日的來歷,讓學生了解節日的內涵;讓學生吟誦節日的古詩,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節日在古代中國人心中的意義;介紹人們在節日中的所作所為,讓學生體會節日的氣氛;講解節日活動,指導學生如何過這些節日。比如介紹春節時,就詳細介紹了從臘八節的臘八粥和臘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餃子、三十守歲、逛廟會、“破五”的餃子,一直到元宵節的元宵和花燈,讓學生認識完整的春節活動和文化。
2.強化學生民族文化行為
在校本課程中,通過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讓學生多參與、多體驗,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參與到節日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進一步熟悉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
篇6
聽老人們說,“年”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種希冀幸福物質的時刻。那時,不知是多少年前,人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品嘗一次肉的香膩,只有在過年時才能穿一次在將來一年中久掛于身的新衣。“年”意義的貼近像一場場的及時雨,造福多少人,團園多少家,綻放多少笑臉。
那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我近幾年來一直在尋找這“年”的意義,這春節的真諦,企圖享受這種崇高的境界。時代的變遷是一種局限。對于現代人來說,找到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不容易了,我們沒有理由拋棄與無視更現實的“精神基礎”。春節里人們的活動被很多人看為越來越趨于簡單,會帶來傳統的民俗文化的流失。我也何嘗不這么想過,似乎春節里那紅紅火火的氣氛不多見了,年的味道也留之不多了,年俗這塊古老化石上留下的可探索資源越來越少,能品味道的年味也漸漸稀薄。
其實,“年”的意義在向著現代人對待節日的思想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傳統意義上的年俗加以改變,將古老的舊文化習俗,添加了新時代的要求,為年俗做了現代化的改革。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改變了舊時到處洋溢的一種拜親謁友的濃濃氛圍,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的通過網絡、短信、微薄等途徑的祝福活動。而新流行的種種現念活動,不僅難以營造出一種舊時過年的文化氛圍,更難以承受傳統年文化的傳承重任。可是從時代的角度來說,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來對待傳統的年俗,這是一種新穎的方式,未必不可。可是這信息時代同時帶來的是人們對待春節時人與人相互祝福活動的草率。一個短信轉發就企圖寄托對朋友、親人的濃濃祝福?這實際是不可行的。這些不是出自于祝福人的真心所向,也是信息時代的便利對人們精神的麻木。我想聰明的我們漸會認真對待這一切。
春節里人們的活動,也是日益更新,今年給我的印象很深。比如年年除夕夜央視都會上映的春節聯歡晚會,許多人們把它視為除夕夜守歲中的的重要活動,伴著鐘聲的想起,另一個春天正向我們走來……不得不說,今年的春晚比起往年大有進步。在我眼里,我覺得今年春晚舞臺的設計及其華麗,這也直接導致春晚的舞美效果大大提高,吸引了觀眾們眼球;廣告的封殺也大大滿足了人們的愿望,過年就要過個純粹年,難道令人厭惡的廣告還敢登上這神圣的春晚熒屏?家家戶戶放鞭炮,這個習俗是過年期間最“響亮”的。漫天的煙花,陣陣的炮仗聲,讓這個年繁華了起來。家家戶戶拜年也是個重要的活動,從初一開始,大大小小的隊伍都開始了自己走親訪友的活動:寄托著一縷縷真心的祝愿,向著親友們表達最真摯的祝愿,這是春節最難能可貴的一種活動,令人溫暖。最貴的無異于孩子們領壓歲錢了,這是最令孩子們愜意的了。每當看到那一張張的壓歲錢,就能想起親人們、鄰居們慈祥的面容,那多么美好啊。
春節改變的不少,但它留下的太多太多。這一個有跨年意義的節日,怎能不帶起人們的陣陣興奮?我想,我們的年不管怎么變,春節不論如何更新,它漸漸走向的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個令更多人團圓,歡慶的領域,春節里那祥和、美滿、幸福、安康的味道,永恒不褪,永不消散。作為春節人文內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為滄桑之改而移;作為春節裝點的年俗,像條流淌的河,隨斗轉星移吐故納新;它們的內在關系則是,河繞山流。年俗會伴著年味傳承下去,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也會再嶄新下去。春節能令人感受到中化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深化人們的愛國之情。對待春節,我們理應輕松,那是段快樂的時光;我們也應不忘“年”代表的意義,這是一個國家的驕傲,無論如何,抹不去它代表的一個國家的輝煌,一個民族的繁榮。
篇7
其一、“晚”字出節不吉利,有違傳統風俗。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傳統、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是文明的燦爛的中華文化的輝煌結晶;它有著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系列的具體內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文化意義。春,代表著一切美好事物的開始、發展、興盛的狀態意思。正置“春”臨時,豈可言“晚”語。就是鄉下農戶之家的普通喜慶活動,晚字作為主要用語都是回避不用的。因為晚的寓意是指事物臨近終了,一切都大勢已去的意思,是個沒有前景的兆意。國家民政部有明文規定:“對傳統節日的舉辦活動一定要尊重風俗習慣。”“除夕”是春節的期,“守歲”、“迎春”是春節期的頂峰,是幾千年來一直沿續至今的最神圣、最高尚的民族活動;是中華文明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現時刻;非吉非喜等類的話語是禁止使用的,作為全民族最傳統的重大時刻、重大文明活動的名稱而言在這么顯要的位置上,就更要遵重和遵循優秀的基本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文明規則,不應該“晚”出軌了。
其二、“晚”淡了民族情感。春節聯歡會可以是晚會,但是,晚會絕不等于春節聯歡會。流傳至今的“守歲”是人們守候新歲,迎接新春到來的慎重的神圣的民族恭迎活動,通過電視娛樂聯歡是現階段“守歲”的表現形式。很顯然,它同一般性的娛樂活動在民族情感上的深厚內涵應該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把春節聯歡會歸屬于晚會的行列,是把民族的情感降格而淡化處理,把高漲的民族激情用于一般化來表示。現在的春節聯歡會通過現代化的設施,電視臺活動中心成為盛況空前的紐帶和形象舞臺,把臺上臺下和祖國的四面八方連為一體了。當民族大團結喜迎新春的澎湃春潮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之時,一齊躍進沸騰的海洋,滾滾激情的壯闊波瀾在神州震蕩。整個中華大地,春意融融釅釅,春息郁郁盈盈。作為一般的晚會能與之比擬嗎?這僅僅是“晚”嗎?人們盼春、望春、迎春、享春的迫切真情能夠“晚”嗎?人們向往的高興的是人勤春早的新春依始,不是什么“晚”啊!而此時此刻的“晚”恰巧是人們所忌諱、所回避的東西,它褻瀆了人們對于“春”之高尚的情感啊!中華民族站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一年一度的迎春歡慶活動,其規模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當我們民族的情感處于愜意巔峰狀態的時刻;當一場燦若星河奇葩絕藝共獻的全民參與的歡樂盛會,當一局春潮滾滾而來的壯麗恢弘場景之民族春情盛意,怎一個“晚”字了得?
其三、“晚”字忽視了歷史傳承的責任。春節,相傳自西漢以來就舉辦慶祝活動。送舊迎新,它的實質是歷史時刻的傳遞與承接。民族文明的薪火相傳,文化精髓的脈絡延伸,是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春節聯歡會是歷史傳承特殊時刻的表現載體,它凝聚著:昨天,歷史的重托;今天,時代的擔當;明天,未來的希望。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普通的娛樂而娛樂的晚會。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應該旗幟鮮明地予以弘揚和注入無限的生機。而“春晚”這個名稱只不過是一幅對活動的簡單描摹圖稱,是一個典型泛娛樂化時代的標記;它不是時代精神的自白和體現,它只是為“晚”而“晚”,不明確、不彰顯活動本身的意義和中心目的。面對當世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國際風云,歷史賦予新的民族責任和義務,民族的自立、自尊、自強,我們任重道遠、責無旁貸。固本拓新、居安思危,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忘乎所以的丟掉根本而“晚”啊!
其四、“晚”沒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根基,是以充分挖掘內涵、力求含蓄、豐富、美觀、用最佳值而予以至善的表現方法,藝術性的增強感召力,不局限于表的形式所表現的。春節,這一偉大時刻的“傳”與“承”我們今天用什么樣的文化態度,什么樣的文化形式來表現?事關民族如何自己對待自己、對待歷史、對待文化、對待將來的一個盛大的民族事項。用一個“晚”字把這么豐富的內容簡單化、庸俗化來表示,是自己鄙薄自己。我們沐浴在先賢們漢字文化藝術的光輝之中,時至今日,《漢語大詞典》收錄了“粉絲”等新詞語,而“晚”字的意義在原基礎上并沒有任何意義上的新變化。充其量“春晚”這種名稱,它只能是非正式場所閑談中的口語乳名罷了,完全缺失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優美元素的體現。
其五、“晚”沒了愛心和希望。晚的黑暗、陰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春暖》活動的結尾是一首兒歌:“爸爸 媽媽 太陽公公下山啦 害怕 害怕呀……”幼嫩的童音,凄涼而無奈,唱得人撕心裂肺,頭麻脊涼。《啞吧新娘》中:“為何 為何 為何有那趕不完寂寞的長夜”。可見,晚,對于他們意味著什么。全國有留守兒童5800萬,殘疾人8300萬,以及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的人群等等。在他們的心靈中,晚上的長夜就是他們的災難啊。他們在渴望光明、充滿希望之中頑強拼搏。黨和各級政府對他們百般的呵護、關愛,助他們渡過難關。在我們共同迎接自然春天到來的時候,更應該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社會春天的溫暖。節慶之時,不應該觸及他們所恐懼和憂傷的“晚”,給他們傾注盡一切可能的關愛,送去溫暖和鼓勵,給他們助添勇氣和力量,讓他們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所在,不要在骨肉同胞的傷口上抹鹽啊!
綜上所述,“春晚”這個帶“晚”字名稱的運用,在現階段是:上不符國情,下不合民俗,于政、于史、于文、于藝、于情、于理都不具備應有的優良文化元素,是個自娛而不自尊的名稱,它不屬于中華民族春節節慶的場面用語,更談不上是文明用語。之所以現在人們還能接受它,那只不過是人們對于春的崇尚而愛屋及烏所包容罷了。啟蒙的“春晚”是從愚昧的、禁錮的年代邁進百花齊放的春天的年代,這個名稱的娛樂性、活躍性是時代背景需要的產物,當時人們的思想需要改革、開放的過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高速發展,它的成長與延伸,應該與時俱進的發展和升華到“蘇”與“興”的層面上來。矢志不渝地用文明的文化培育、陶冶、純粹人們理念、意志、信仰的高尚意識。源源不斷地用文明的文化孕育、催生、煥發社會的“正能量”。發揚光大地用文明的文化名稱充實、激發、引領民族激情喜迎新春。該給”春晚”正名了,值此佳節,采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的民族特色之名稱,大力弘揚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尊春首之吉發,敬社稷之鴻展。復華廈磅礴之威雄,興中華騰飛之博德。換掉呆板不吉的庸俗“晚”字,改“春晚”為“迎春”(“迎春聯歡會”,該名稱主題突出、特點明顯、激情主動、姿態貼切。)或其它更吉祥和更富有生機盛意的春辭,讓整個民族所有同胞完全沉浸在一個更加吉祥的、圓滿的、充滿希望的、迎春聯歡會的高度文明的享受之中。讓
篇8
本次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對“春節習俗”的研究性學習,加深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認識和了解,在實踐中養成善于觀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為習慣,并從中學會調查、參觀訪問、查找資料、運用網格資源等學習方法。通過學生對春節習俗的分析、研究,培養他們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積極動手實踐,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
階段一:分組確定研究項目
(一)引出課題“春節習俗”,提出研究內容“春節的由來與傳說”“春節傳統習俗”“春節年俗”“春節食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具體相關問題:
1、關于“春節習俗”你了解多少?
2、對于“春節習俗”你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春節的來歷、紅包壓歲錢、拜年、貼春聯門神、年夜飯團圓飯、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民間美術等等)
(三)學生分組確定研究問題
1、根據問題的類別,學生自由選擇,成立研究小組(互相協調)。
2、分組討論要采用何種研究方法(上網查資料、調查、訪問等)。
3、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
4、確定研究專題:
(1)回溯歷史淵源——春節的來歷與傳說
熬年守歲、貼春聯門神
(2)走進傳統文化——春節傳統習俗
紅包(壓歲錢)、拜年、貼春聯門神、新年放爆竹、接財神、年畫、
年夜飯團圓飯
(2)感悟節日文化——春節食俗
包餃子、蒸年糕、年夜飯各地習俗
(3)通俗與高雅的文學藝術——感悟春節習俗
春聯、春節燈謎、窗花
(4)民間美術——欣賞春節習俗
年畫
(5)春節忌語
(四)分組落實研究計劃
1、根據研究內容,明確學生研究內容。
2、學生分組討論研究方法,教師及時指導。
3、確定具體研究內容及方式方法。
春節由來與傳說
·四人小組1 春節的由來 “什么叫春節”
·八人小組2 春節的傳說熬年守歲、貼春聯(門神)等
春節習俗
·四人小組3 春節傳統習俗紅包(壓歲錢)、拜年
·四人小組4 春節傳統習俗新年放爆竹、接財神
·四人小組5 春節習俗春節燈謎、窗花圖案含義
·四人小組7 創意燈謎制作,整理。將燈謎系統的整理在A4紙上,并能發揮想象力,制作3-5副燈謎進行展示。
·八人小組8 春節忌語搜集,整理成冊
春節食俗
·十二人小組9 春節食俗包餃子、蒸年糕的來歷及象征意義,年夜飯各地習俗,學習包水餃和蒸年糕。
民間美術
·四人小組10 春節文化年畫
·八人小組6 窗花創作并寫明窗花代表的含義,每人3—5張優秀作品(A4紙)
以上研究小組,可以通過上網查資料,查閱相關書籍以及觀看影像資料進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通過:將研究內容以文圖結合的方式整理在A4紙上;搜集繪畫相關生動形象的圖片資料;將研究所得繪制成圖文并茂的手抄報。
階段二:利用假期時間,各小組展開研究計劃
(一)每個小組分頭行動,通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最終獲得所研究問題的結果。(小組成員分工協作)
(二)各小組整理歸納研究成果。
階段三:信息交流會,展示動手實踐、創作的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組可由1-2名學生向其他學生介紹本組獲得的成果及過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時出示相關資料,并介紹資料的來源。其他同學可提出相關問題詢問。
2、歸納總結各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春節由來與傳說”小組搜集了春節的來歷,春節相關的典故等,并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展示。
(2)研究“春節食俗”小組,主要研究“年夜飯”、“水餃”的來歷、程序及象征意義;傳統菜肴的象征意義及取菜名的學問等,并模擬操作實踐。
(3)研究“春節習俗”小組,主要研究的是傳統春聯的作法、寫法、張貼的講究及春節燈謎的由來及窗花圖案含義,春節送紅包壓歲錢的由來以及拜年的習俗。開展春節習俗介紹會,將研究所得向同學們進行詳細介紹,并展示相關書面文字圖片資料。
(4)研究“民間美術”小組主要研究的是窗花的常用圖案、象征意義及張貼的講究,年畫的象征意義及張貼的講究等。小組成員現場進行剪窗花表演。
(5)研究“春節忌語”小組主要是通過調查訪問等形式收集資料,整理成冊,并予以展示。
4、總結延伸:
篇9
傳統節日首重人親情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振興傳統節日,傳承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就要弄清楚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
在筆者看來,傳統節日首重人倫親情。春節也好,清明也罷,抑或是中秋、重陽,從古至今,貫穿這些傳統節日始終的一直是濃濃的人倫情義。夫妻恩愛、親慈子孝、感恩長輩、關愛晚輩、敦親睦鄰,這些人倫方面的價值觀都在傳統節日的儀式化行為中得到了體現。比如,春節、清明、中秋,中國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這彰顯出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再比如,過年長輩都會給晚輩發紅包,則透露出長輩對晚輩濃濃的關愛。那句著名的詩歌“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直接道出了人倫親情與傳統節日的關系。
因此,傳承振興傳統節日,留住傳統年節習俗中的文化記憶,就要抓住“人倫親情”這個關鍵詞。回家過年就是人倫親情。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是在世人的團圓,也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不遠千里沖風冒雪趕回來,不是單純為了吃餃子,而是為了趕回來參加闔家團圓的盛典,實現闔家團圓的愿景,這是一種心愿,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當節日中對人倫親情的留戀成為習慣和傳統,那就形成了文化。中華傳統年節習俗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雖然未必強烈震撼人,卻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會對人的精神和心理潛移默化地產生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影響。比如,在老人的記憶里,許多往事已經如煙,而兒時過年的溫馨場面仍珍藏心底。這是什么?這就是華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體記憶。我們要維護這種鑄造中華魂的文化記憶。所以,如今我們過年,不能再像尚未解決溫飽的年代過年時那樣注重吃喝,而要把重心放在營造表達情感的環境、氣氛和載體上。一旦激發起、注入了真情實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諦,就會長留心底,溫潤終生。
豐富節日的文化內涵
許多人覺得現在年味淡了,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歸根結底,這緣于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過度功利化。過分地以功利為指歸,以功利為算籌,就會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倫情義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因子”。如何避免過分功利化,讓過年節時的精神元素重于物質元素,文化價值重于經濟價值,是個大課題。
此前數千年,過年時都是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近年來,“壓歲錢”越來越成為大人和孩子攀比的對象,“壓歲錢”的變異反映了功利心與人倫情之間的消長。要去功利化就要對其進行改造。比如,可以由晚輩給長輩發紅包。當兒女的小時候已經從父母等長輩那里接受過了“壓歲錢”,他們長大后工作了,反哺長輩,在過年時給他們發個紅包,表達一下祝福,不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父慈子孝”的表現嗎?這樣一來,過年時“紅包”的文化含義就立刻厚重起來。
說起紅包,不得不提這兩年風靡神州的手機搶紅包大戰。最初幾年,搶紅包的廣告和活動鋪天蓋地,淹沒了過年時的人倫親情。而今年則有了改進,搶紅包活動開始與家人團聚、人倫親情掛上鉤。這給了我們啟示:振興傳統節日,要大膽采用現代方式。不管是過年,還是過其他傳統節日,都應該歡迎互聯網等新科技的加入,也歡迎商家的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于增強人倫情義”這個大方向。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借過年節之機開展家庭文化建設,不僅能夠增進人倫親情,也能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比如,“忙年”,不僅要忙家庭的物質建設,還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設;不僅要忙過年過節時的文化環境,還要忙長遠的家庭文化傳承,如家風、家教。有條件的家庭,在今后過年時可以搞年度總結贈言,可以搞“家庭年記”,把家庭成員做的好事,記在一個本上,讓其成為家庭文化的載體。這種家庭文化,一年年積累,一代代相傳, 若干代積累下來就會成為家史,這比單純的祖宗牌位厚重得多。
形式要適應現代生活
有青少年說,傳統節日是跟家人過,沒意思;洋節是跟朋友過,很放松。當傳統年俗逐漸消失,過年變成在家里“坐冷板凳”時,過年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許多。相較之下,過洋節的花樣卻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一起瘋狂、一起娛樂、一起放松。這就要求,春節等傳統節日,在過法上要積極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多策劃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過年或者過其他傳統節日成為大家一起參與的狂歡。
我們的傳統節日為何不可以擴大到跟朋友一起過呢?舉行團拜活動,就是大家一起過節的一種形式。目前,單位團拜,已經在開展,但都在過年之前。過年之時也可以開展多層面的團拜。開派對,AA制等,在朋友團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誤,那樣就可以把過節的氣氛營造得很輕松活潑。發揚“敦親睦鄰”的傳統,親戚也可以團拜,鄰里也可以團拜。親戚間可以“輪流做莊”,每家幾年輪到一次;鄰里團拜可以由社區組織,大家參與。那樣,大家既可以一起過年,也有利于密切鄰里鄉親關系。
再比如,春節和元宵節時,逛廟會已發展成為新節俗,可廟會的內容和形式都遠未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有關主管部門需要花大力氣創新廟會的形式和內容,要能吸引人,要給孩童快樂,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全家快樂。北京的一些廟會已經在改變。天壇和地壇廟會分別恢復了祭天和祭地的儀式。北京龍潭公園文化廟會圍繞動感、現代風格,結合冰雪、棋類、重競技、非遺等內容,打造了包括文化、體育、民俗、低碳等各種內容的活動演出。廟會還可以跟社區活動結合起來,廣泛發動社區群眾參與,使其成為社區活動的舞臺,而社區活動會為廟會提供豐富的資源。
各地都在發掘發展傳統年節習俗,找回了許多文化記憶。比如,古典名著《西游記》中齊天大圣孫悟空的經典形象一出現在地壇廟會中便大受歡迎,特別是孫悟空頭上的紫金冠更是銷售火爆。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孫悟空的紫金冠并揮舞著金箍棒。這讓傳統文化記憶與傳統節日有效地結合到了一起。
篇10
【關鍵詞】公益廣告 經典敘事學 后經典敘事學
公益廣告是一種服務公眾的非盈利性廣告,其核心訴求在于傳遞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①中國的公益廣告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2013年,央視在蛇年春晚上首次插播公益廣告,從觀眾當時的反響來看,插播非常成功。在春晚上插播公益廣告,由于收視率高,受眾參與廣泛,可以獲得更為顯著的傳播效果。
公益廣告是一種為公益行動、公益事業提供服務的廣告傳播活動,其目的在于推廣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發展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②公益廣告的制作要遵循政治性原則、倡導性原則和情感性原則。央視2015年春晚公益廣告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而且傳遞了時代的思想政治觀念,倡導人們去踐行真善美,將觀念依附于情感,從而引發廣泛共鳴。
本文選取央視在201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播放的四則公益廣告為研究對象,采用敘事學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其敘事特點和敘事方法,試圖探尋其傳達的核心訴求,以及背后隱含的文化意義。
一、經典敘事學分析
敘事學包括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前者以文本為中心,隔斷作品與環境的關聯;后者則將作品視為文化語境中的產物,關注作品與環境的關聯。經典敘事學主要從敘事結構、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空間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其中,敘事結構主要分析內容構造和情節安排;敘事視角則分析故事的視角,包括非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種類型;敘述時間則涉及順時序、逆時序還是非時序分析;敘事空間主要分析鏡頭、剪接、畫面、色彩、燈光、音效等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營造出的空間氛圍等。
1.敘事結構分析
四則公益廣告都以過年為背景,除了第三則《時光倒流篇》敘述了一些自然現象以外,其他幾則都是以故事的形式進行敘述,每個故事都有開始、過程和結局。以《只盼這一天》為例,該廣告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名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小男孩,在快過年時,每天都拿著望遠鏡搜尋爸爸媽媽的身影,最終等到爸爸媽媽回家。開始是他期盼、等待父母回家的鏡頭,中間過程講述了他在期盼過程中的行為,包括晚上睡覺都要拿著望遠鏡、每天看日歷等,結局是終于在望遠鏡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隨后快速奔向父母的懷抱。
在這則廣告中,小男孩和望遠鏡是故事的主線,小男孩作為主要人物貫穿故事始終,望遠鏡作為核心道具推動故事發展。小男孩最開始坐在山上拿著望遠鏡看遠方,然后在家拿著望遠鏡透過窗戶看遠方,睡覺時發現望遠鏡不在身邊就急著尋找,甚至抱著望遠鏡入睡,終于透過望遠鏡看到了歸來的父母,在奔向父母的過程中望遠鏡掉落卻不自知。小男孩和望遠鏡兩條線索,一個正面表現,一個側面襯托,反映了小男孩渴望父母回家的心情。
與《只盼這一天》不同,《名字篇》《中國字 中國年》都是由幾個小故事構成的,每個小故事也有開始、過程和結局,分別是完整的故事。在整個廣告中,有一條明線把所有的小故事串聯起來,《名字篇》是名字,《中國字 中國年》則是中國字,這使得廣告非常連貫,并體現出一定的主題意義。
2. 敘事視角分析
根據敘事中視野的限制程度,視角被分為三大類型:非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非聚焦型又稱零度聚焦,敘述者或人物可以從全能全知的角度觀察被敘述的人和事,而且可以從一個位置任意移向另一個位置。在這一類型的敘事視角中,通常都是用第三人稱來進行敘事。在內聚焦視角中,每件事都嚴格地按照劇中人物的感受或意識來呈現,以縮短人物與讀者的心理距離,使觀者獲得一種親切感。這種敘事通常是第一人稱敘事,也是一種限制敘事。在外聚焦型視角中,敘述者嚴格地從外部呈現每一件事。換句話說,就是只提供人物的外貌、行動和環境,卻不探尋人物的思維、情感以及行動的動機、目的。③
2015年央視春晚播出的這四則公益廣告交替采用了非聚焦型和內聚焦型敘事。就前三則廣告來說,采用了非聚焦型敘事,只是每則廣告中的小故事采用了內聚焦型敘事,即運用第一人稱來說明自己對某件事情或是對自身的看法。
《名字篇》由幾個小故事組成,10個名字就是10個故事,10個故事的主角通過畫外音的方式講述自己名字的故事,讓觀眾感知和思考名字背后的意義。每個敘事者都只有幾句話,例如馮援朝說:“我的名字叫馮援朝,我爸當年在這兒過的鴨綠江,他再也沒有回來。”敘事者從自己的角度講故事,感覺是在和觀眾進行對話,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是內聚焦型敘事。把10個名字的故事合起來,從編導的視角來看,這則廣告從10個角度講述了10個人的故事,是一種無所不在的視角,視角不受限制,是非聚焦型敘事。《中國字 中國年》和《時光倒流篇》中的敘事視角與《名字篇》完全相同。
《只盼這一天》全篇只有一個故事,劇中人物沒有臺詞,只有畫面表達,運用孩子的視角,通過孩子的各種動作和神情,刻畫出孩子期盼父母回家過年的狀態,特別是這一過程中的期待、焦慮和最后的喜悅心情,屬于第一人稱敘事,也是一種典型的內聚焦型敘事。
3. 敘事時間分析
敘事時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時間選擇、時間順序的安排和時間的變形。所謂時間選擇,是指敘述者由于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講完無限的故事,因此選擇性敘事成了敘述者處理時間上的第一位問題。敘述者對影片里敘事時間的選擇有兩個方面:歷時性選擇和共時性選擇。所謂時間順序的安排,是指由于故事時間往往是多維的,但是具體敘事時間只能是一維的,因此如何把共時性的、多維且相互交叉的事件以前后有序的方法敘述出來,就是時序要處理的問題。對于時序的處理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時間的變形也就是熱奈特使用的術語――時距。以影視為例,時距探討的是影視的故事時間與放映時間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影視的放映時間短,其講述的故事本身的實際歷史時間長,譬如《末代皇帝》的故事時間是60年,放映時間是164分鐘。熱奈特把速度的可能性劃分成四種:停頓、場景、概要和省略;在分析視覺文本敘事時,敘事的速度可以分為三種方式:時間的膨脹、時間的省略和時間的復原。④
首先分析對時間的選擇。由于是在春晚上播放,公益廣告的內容也都是以春節為背景,其廣告的敘事時間是傳統的春節前后。在這幾則廣告中,有歷時的選擇,也有共時的選擇。每個小故事都是按時間順序展開的,這是歷時性。但是小故事之間的關系從剪輯上看是平行蒙太奇,因此又是共時性的。例如《中國字 中國年》敘述了四個過年的故事,分別是:爺爺教孫子寫“人”字、族長把新人寫入族譜、媽媽在給女兒的紅包上寫祝福語、一家人為新生寶寶取名字。從廣告中對場景的布置來看,這四件事都發生在過年時節,是共時的。
其次,在時間順序上,《名字篇》《中國字 中國年》《只盼這一天》都是順敘,《時光倒流篇》采用倒序中的閃回敘事。前三則根據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方式進行敘事,故事的開始和結尾的次序非常明顯,故事的現實時間與廣告敘事時間相同。《時光倒流篇》展現了現象或事件的逆向發展,本該東升西落的太陽竟然西升東落,本該前行的列車卻倒回站臺。
最后,時間的變形也在這四則廣告中有所體現。時間的省略表現得比較明顯,《只盼這一天》中的敘事只選取了男孩等待父母回家的幾個鏡頭,并沒有把男孩在等待中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表現出來。敘事中也有時間的復原,在《中國字 中國年》中,爺爺教孫子寫“人”字用了長鏡頭,鏡頭的放映時間和故事時間重合,還原了故事發生時本身的時間。
4. 敘事空間分析
所謂敘事空間,是指作品通過多種元素營造的空間。對影視作品而言,空間主要由物體和人物的運動、畫面構圖、色彩與光線、景深等元素構成,這些元素的變化統稱為場面調度。敘述者要對聲畫呈現的空間進行意義上的控制,就需要進行場面調度。
關于視覺文本空間的研究涉及了物體和人物的運動、畫面的構圖、色彩與光線、景深等。敘述者要對畫面呈現的內容進行意義上的控制,就需要進行場面調度。
2015年央視春晚公益廣告通過不同的場面調度,積雪、紅燈籠、鞭炮、福字、紅包等元素表現故事發生的場景是春節,用暖色調來表現溫馨的氛圍,用冷色調來表現嚴肅蕭殺的氛圍,用輕快的音樂烘托團聚的喜悅,用低緩的音樂來烘托故事中角色不開心的狀態。
以《只盼這一天》為例,這則廣告的背景是春節前,孩子等待外出工作的父母回家。用積雪顯示大致時間是冬天;用紅燈籠和日歷上的“十二月廿四”“十二月三十”來表達精準時間,說明敘事時間就在春節前夕。從積雪厚度、人的穿著和周圍的景象顯示出故事發生的空間在北方。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管是家里的燈光還是陽光,光線都較暗,且色彩以冷色為主,即使出現了紅燈籠,也只是很零星的,主色整體呈現冷色基調。但是當小男孩看到父母的時候,天氣晴朗,陽光充足。接到父母后,孩子和父母一起回家,家里的燈光轉換為橙色,讓家呈現出滿滿的溫暖。這則廣告雖然全程沒有人物說話,但是有背景音樂的烘托。音樂開始是低沉的,在小男孩看到父母的那一刻卻變得高昂起來,反映出故事氛圍的轉變,整個故事在這一刻達到。敘事空間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變化,合理的敘事空間使得情節更加合理、完整,更好地體現了故事主題以及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后經典敘事學分析
后經典敘事學以“經典敘事學”的概念和模式為技術支撐,注重讀者和社會歷史語境,注重跨學科研究,有意識地從其他學派領域吸取批評視角和分析模式,以求擴展自身的研究范疇和研究深度,克服自身的局限性。⑤
1.寓文化意義于故事的敘述之中
2015年央視春晚公益廣告從身邊常見的事件入手,《名字篇》講述了不同名字的意義。每個人都有名字,從生到死,名字伴隨始終,成為個人的獨特代碼。名字又是一種象征,蘊含著父輩的深情與厚愛,也承載著我們的期盼和夢想。通過名字背后的故事,折射出歷史傳承和家族歸屬。《中國字 中國年》通過選取多組有關寫字的故事,將中國字寫進中國年。“立人、傳家、祝福、新生”既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社會友情、親情的禮贊。《時光倒流篇》是根據某大學雜志社組織的微情書征文大賽一等獎作品改編的,后由央視制作成微電影公益廣告。人生就是一場長途旅行,人海聚散,過客匆匆,莫非真要一場時光倒流,才能讓你留在父母身邊更久!這則廣告在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的同時,也要珍惜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多陪陪家里的父母,這也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歌唱的美德。《只盼這一天》通過留守男孩一系列的期盼與焦慮,傳播了中國傳統的節慶文化,體現了闔家團圓、親情有愛的主題。
2.寓道德教化于家國的喜慶之中
公益廣告并不是一味地說教,大多數都用故事來敘述,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其思想。春晚公益廣告與平時播出的公益廣告是有一定區別的:平時的公益廣告或傳遞社會美德,或宣揚核心價值觀,或提倡社會環保。春晚公益廣告則除了弘揚某種主流價值觀之外,還必須和春節的團圓喜慶氛圍相契合。春節是闔家團圓的喜慶日子,公益廣告需要圍繞家庭來敘事。《名字篇》中名字是家人賦予的,代表了家人的期望和愛。《中國字 中國年》中的幾個故事都以家為背景來展開,寫“人”字、傳家譜、紅包寄祝福,每一個小故事都離不開“家國”的觀念。《時光倒流篇》中告訴我們要珍惜父母,而有父母,才會有我們,才會有一個美滿的家。《只盼這一天》更是直接地用孩子等父母回家來體現對闔家團圓的深深期盼。總之,這幾則廣告圍繞春節家國的主題,讓人們體會到團圓喜慶的氛圍,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主流價值觀。
3.擇傳播時機于傳統佳節之時
春晚公益廣告之所以能這么受觀眾歡迎,除了廣告本身做得比較好之外,還得益于傳播時機的選擇,傳播內容與傳播時間做到了兩兩相依。當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不斷缺失引起人們的重視。當今時代,一方面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傳播,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減少。這幾則公益廣告從身邊事出發,讓人們感受到身邊的傳統文化,原來自己的名字、平時寫的字其實都帶有傳統文化的底色,這樣會引導人們去關注身邊故事,以及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隨著《名字篇》的播出,微博上也發起了關于名字話題的討論,這進一步釋放了觀眾的熱情,使得公益廣告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
這幾則公益廣告沒有講述新奇的事物,只是講述身邊的平凡故事,但卻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現實的可感可知的題材,讓觀眾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體會,從而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公益廣告所要傳遞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選擇春節這個有著濃厚傳統文化氛圍的重大節日播出,公益廣告通過與春節聯歡晚會其他節目的串聯交叉播出,通過平行蒙太奇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從而達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的目的。
三、結語
本文運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的理論框架,通過文本分析,較為深入地研究了2015年央視春晚播出的四則公益廣告的敘事特點和敘事方法。研究發現,這四則廣告雖短,但敘事結構較完整,敘事視角多樣,兼有非聚焦型和內聚焦型視角,敘事時間以順序為主、時距多變,視覺空間飽滿、表達充分,表現性很強。敘事聯系社會環境,廣告的內容與時間場合相符,其傳達的傳統文化受到觀眾廣泛關注,達到了廣而告之的目的。總體來說,這幾則廣告的播出是成功的。但是,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是近鄰泰國,廣告的人物形象還不夠飽滿,在整體創意和敘事幽默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期待通過更多的敘事學分析,為我國公益廣告的創作和傳播優化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引。
注釋:
①熊前莉.中國公益廣告的敘事學角度分析,載長江論壇,2013年01期,第88頁
②馬玉梅、周云利.論公益廣告的社會價值,載學術交流,2002年第2期,第64-65頁
③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6頁
④ 引自豆瓣網,http://doubancom/note/1401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