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衛生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4-03-19 10:4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睡眠衛生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一種表現為睡眠時上呼吸道塌陷引起的呼吸暫停和通氣不足,打鼾、睡眠結構紊亂,頻繁發生血氧飽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癥的臨床綜合征[1]。它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損害。國外有研究認為,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是高血壓、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導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夜間猝死。我國成人患病率高達3.5%-4.6%[2]。但人們并沒有認識到它的危害性,認為睡覺打呼嚕是睡眠好的表現,是一種很普遍的睡眠現象,更不會去醫院尋求治療,因而喪失了治療機會。從2011年開始,我科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住院患者實施規范的健康教育,介紹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4月――2013年元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齡30-86歲,平均年齡57.83歲。根據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制定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診治指南[3]標準和病情分級標準,確診為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的患者。中度7例、重度12例、輕度4例。
1.2方法①責任護士為患者做治療的同時,進行疾病知識宣教。②工休坐談講座。③發放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冊子。
2健康教育內容
2.1疾病相關知識肥胖、飲酒、吸煙是發病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睡眠打鼾、白天嗜睡、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晨起口干、障礙、生長發育遲緩等。
2.2CPAP治療的配合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需要治療的時間較長,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因此,護士需要特別強調CPAP治療的重要性,并對患者使用CPAP治療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對患者出現的不適及時報告大夫處理。隨時向患者反饋治療效果,以增強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
2.3飲食指導雖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病因很多,但肥胖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肥胖使上呼吸道軟組織增加,非呼吸道結構的改變,致使呼吸道狹窄;又由于呼吸道周圍脂肪組織的增加,而肌性組織減少,纖維結締組織的增加,上呼吸道變的松弛,導致咽腔氣道狹窄,而出現睡眠時反復出現部分或完全上氣道阻塞。指導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食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限鹽、少甜食,并配合體育鍛煉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2.4睡眠和運動在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的同時,指導其配合運動,達到減肥的目的。教會患者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快步走、騎自行車等,并制定運動計劃。指導患者調整睡姿,積極養成右側臥位睡眠習慣,因側臥位可減少睡眠中呼吸暫停的次數。
2.5戒煙戒酒吸煙喝酒可引起或加重夜間睡眠呼吸紊亂,因乙醇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使肌肉松弛、張力下降、反應遲鈍、舌根后墜、咽部軟組織內陷,導致上呼吸道狹窄而引起或加重打鼾,而吸煙可刺激咽部發炎和水腫,引起咽部狹窄,導致上呼吸道阻力增加,從而加重睡眠呼吸暫停。因此,應讓患者充分認識到其危害性,堅定戒煙戒酒的信心。同時,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患者家屬、朋友、同事等共同關心、支持、監督其戒除煙酒。
2.6心理指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征的患者由于夜間睡眠質量差,白天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困倦、乏力,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入院后,害怕因打鼾影響病室病人的休息,造成同室病友關系緊張。患者易出現焦慮、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護士應通過與患者的溝通,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素質、文化程度、性格等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耐心講解疾病的治療及配合要點。盡量將同病病人安排一室,消除擔心影響他人的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
2.7出院指導注意飲食和休息,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體重,戒煙酒,堅持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定期復查。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肥胖、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一部分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但由于疾病知識的缺乏,不知道這是一種病態需要治療,更沒有引起重視,因而喪失了治療機會。健康教育即指通過教學的途徑幫助人們學到保持或恢復健康的知識,自覺地培養關心健康的態度,形成健康的行為,從而使人們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4]。健康教育雖然不是直接的治療,卻是治療強有力的補充[5]。通過規范的健康教育,使住院患者提高了對疾病和治療的認識程度,提高了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的依從性,知道通過改善睡姿、積極鍛煉身體、控制飲食、預防肥胖、戒煙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有效防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促使他們進行自我行為管理。是控制疾病的進展、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經濟負擔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延忠.睡眠障礙性疾病[M].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41.
[2]何權,陳寶元.睡眠呼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3-97.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53-460.
篇2
表1顯示了培訓學員的一般行為習慣,多數人能做到早晚刷牙各1次、居室每日開窗通風2次,但隨地吐痰的壞習慣仍然比較普遍。在早中晚刷牙時間、隨地吐痰的行為習慣現狀上存在性別差異(χ12=36.19,P1<0.01;χ22=25.26,P2<0.01),女學員的一般行為習慣要好于男學員。
2飲食習慣
表2表明,培訓學員整體飲食情況較好,表現出了較合理的飲食觀念。18.1%的學員飲食缺乏規律性,女學員的飲食規律好于男學員(χ2=49.65,P<0.01)。11.9%的學員經常“高鹽飲食”、16.4%的學員經常“高脂飲食”。
3煙酒行為現狀
表3表明,培訓學員吸煙率為37.3%,其中男性為58.8%,女性為2.6%;飲酒率為28.4%,其中男性為41.1%,女性為8.2%。吸煙和飲酒者主要為男學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4睡眠狀況
表4表明,入睡時間在晚上11點以前、睡眠時間在7小時以上的學員僅占40.8%,不足一半,顯示多數培訓學員睡眠時間不夠,易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學員整體睡眠狀況不如女學員(χ2=18.27,P<0.01)。
5體育活動
表5顯示培訓學員常參加的體育項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類運動,其他項目有游泳、騎車、武術、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動次數在3次以上的學員僅占1/3(33.6%),每次活動時間也較短。在活動項目和每周活動次數上存在著性別差異(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6業余時間支配
表6表明,培訓學員對業余時間的支配方式主要為“看電視或上網”、“做家務”、“輔導子女學習”、“社交活動”,“體育活動”和“學習”僅居第5和6位。在“做家務”、“社交活動”和“輔導子女學習”等時間支配上存在性別差異(χ2=19.27,P<0.01)。
7全科醫師培訓學員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不容樂觀
本調查顯示,全科醫師培訓學員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存在較多問題,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較高的吸煙率和飲酒率、缺乏睡眠、體育活動不足。長此以往會導致健康損害,影響其自身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
7.1飲食方面
在一些學員中存在的不良習慣值得重視,如一日三餐無規律、營養失衡、不食早餐、高鹽和高脂飲食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按時進餐、堅持吃早餐、睡前不飽食、咀嚼充分、進餐不分心、有良好的進食環境、均衡飲食等。
7.2煙酒行為
從煙酒行為層面分析,培訓學員吸煙率高于國內人群的35.8%,男學員吸煙率亦略高于國內男性15~65歲人群56.11%的吸煙率和城市男醫生45.8%的吸煙率;女學員吸煙率亦略高于國內女性專業技術人員2.23%和城市女醫生1.3%的吸煙率。學員飲酒率亦同樣高于國內人群21.0%的飲酒率,尤其女學員明顯高于國內女性4.5%的飲酒率。酒精使用被認為是對生活壓力的一種應對方式,煙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單獨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更大。學員對吸煙、飲酒相關的健康和社會負擔問題應有足夠的認識,預防或減少吸煙、飲酒及相關健康問題的發生。
7.3睡眠狀況
一般情況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個小時。從睡眠狀況維度分析,多數學員睡眠時間不夠,可能與工作、生活等壓力較大、社會交往多、值班熬夜較常見有關。因此,培訓學員應改變不良的睡眠行為,合理安排休閑、醫療以及其他工作,盡可能提高睡眠質量。
74體育活動
從體育活動情況而言,體育活動對增強體質的作用被多數培訓學員所認識,多數能因地適宜參加體育活動,學員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在動因均首選“強身健體”。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動時間也較短,除了受場地、條件、體能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沒有時間”、“不能堅持”和“忙于作”、“忙于應酬”為主要原因。學員應重視體育活動,積極、主動參加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
7.5業余時間支配
就業余時間支配方式看,在衛生人員數量少、學歷和職稱偏低、待遇較低、整體醫療條件差、工作環境艱苦、生活環境不理想的條件下,廣大培訓學員在基層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但在知識更新、專業技能提高、繼續教育、學歷職稱晉升等自身發展方面積極性不高。
8對醫學教育的啟示
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擔負著向城鄉居民提供集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以及計劃生育指導一體化服務的重要職能。全科醫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其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問題不容忽視。全科醫生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健康與否不僅關系到自身心身及事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患者和周圍人群。客觀存在的人類生活方式的復雜性、未知性和易變性,使得改善全科醫生的生活方式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全科醫生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存在的問題,既有醫學教育層面的因素,又有社會層面和個體應對層面的因素,必須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努力改善全科醫生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
8.1院校醫學教育
大學是大學生形成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時期。把人文教育貫穿于醫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在醫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學習、臨床見習實習等教學中滲透人文知識,不斷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強對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把全科醫學、行為醫學等教育作為醫學生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醫學生醫患溝通、健康教育、社區預防保健、衛生服務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讓醫學生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獲得系統全面的與終生健康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為醫學生畢業后具有健康意識、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礎。
8.2畢業后和繼續醫學教育
從社會應對層面來看,有關部門應全面了解全科醫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現狀,進一步加強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基層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宣傳和落實力度,盡量多為城鄉居民提供各種適宜的休閑、娛樂保健、健身設施。以宣傳、教育、交流、示范、培訓等形式,指導存在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問題的全科醫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主動矯正,促使廣大全科醫生以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們群眾。
8.3自我健康教育
從個人層面來看,全科醫生要加強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識,提高對自身健康行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認識,認真處理好工作、生活與健康的辯證關系,改正不良生活習慣,應特別注意改進飲食營養、保證充足睡眠和適當的體育活動,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健康損害,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做好各項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9結論
篇3
一、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管理
學校要成立“學校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嚴格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健康評價方案》的要求,做好學校健康教育和衛生工作。健康教師要有學年度教學計劃及總結。
二、加強教學管理,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并加強,學校要將健康教育列入課堂,走進課堂,并保質保量,上好每兩周的1課時的健康教育課,做到健康教育教師上課有教案,期末有學生考核評價。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及格率達100%,健康行為形成率達100%。健康資料規范、齊備存檔。
1、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一個健康的體質是保證學生們生活學習的基礎,因此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2、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和衛生習慣。要注意飲食衛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讓學生知道暴飲暴食的危害。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課的效果。
4、對學生進行生理衛生教育,低年級從睡眠衛生教育入手,根據自己的年齡,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少于8——10小時,睡前后注意什么,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5、學生上課時,嚴格要求學生做到眼離書本一尺遠,身離課桌一尺遠,手離筆尖一寸遠,使學生知道從小要養成良好的讀書姿勢習慣。坐、立、行、走姿勢要正確。
6、平時生活中,預防皮膚病,沙眼、肝炎等傳染病,還要讓學生了解怎樣預防牙病,使學生能健康成長。
7、積極開展預防和遠離教育。
三、關注學生身體健康
堅持每天進行晨、午檢,及時發現和掌握學生身體狀況,做好記載,及時處置,杜絕學生疾病互相傳染。組織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每天保證做兩操。嚴格控制學生不喝生水,杜絕零食進入校園,不吃生冷食物。
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梅州市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宣傳活動啟動儀式,這是我市預防青少年近視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促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大事,在此,我謹代表梅州市教育局向長期以來為學校預防近視工作默默奉獻的同志們表示由衷的敬意,向關心、支持和參與預防近視活動的各屆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為做好我市學校青少年預防近視工作,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學生近視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視力健康是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視力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還將影響人的一生幸福和家庭的幸福,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青少年學生近視防控形勢嚴峻,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上升,且低齡化趨勢明顯,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從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高度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出發,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提高青少年視力健康工作擺上重要議程,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建設健康中國作出貢獻。
二、切實落實學生近視防控工作措施
(一)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積極創造課間戶外活動的條件,因地制宜組織各種戶外體育活動項目,鼓勵和倡導學生增加戶外活動,確保學生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1小時。
(二)培養良好用眼習慣。加強教育和督促,指導學生科學用眼,端正學生讀寫姿勢,引導學生盡量少用使用電子產品,特別是幼兒園、小學要嚴格使用電子教學,提高學生用眼自我管理意識,形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三)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不隨意增加教學學時,不占用體育課和其他戶外活動時間,不占用節假日、雙休日和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上課,統籌安排好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
(四)改善學習環境。保障各項教學設施和條件(教室、寢室的采光與照明、課桌椅配備、黑板等)符合國家相關文件和標準要求,為學生提供符合用眼衛生要求的學習環境。
(五)保證學生睡眠時間。按照靜動結合、視近與視遠交替的原則,合理安排調節座位。制訂科學的作息制度,保證學生每天睡眠時間,小學生每天應保證10小時睡眠時間,初中生應每天保證9小時睡眠時間,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應不少于8小時。
(六)規范眼保健操。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將每天兩次眼保健操時間納入課表,保證眼保健操的時間。組織學生認真學習眼保健操,保證學生掌握要領、姿勢正確,規范眼保健操。
(七)完善視力健康管理。按照《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建立視力定期監測制度,定期檢查視力,并建檔管理。積極爭取衛生健康部門的配合,探索建立學生屈光發育檔案。對學生進行屈光篩查,對早期發現近視的傾向或趨勢,制訂跟蹤干預措施,盡最大努力減少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
(八)強化健康教育。進一步落實健康教育課,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和新媒體等各種有效途徑,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全面普及近視防控和健康用眼知識,營造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心、重視學生近視防控的良好氛圍,提高學生對近視防控的自覺性。
三、加強學生近視防控工作的組織保障
(一)明確責任。進一步落實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學生近視防控工作中的主體責任,落實工作職責。市、縣兩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近視防控工作機制,制定學生近視防控工作方案。
(二)加強保障。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落實學生近視防控工作的經費,保障學生視力健康檢測、用眼環境改良、相關人員培訓等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協調。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聯合衛生健康部門,建立近視防控的聯動機制。鼓勵廣大醫務人員和專家學者走進校園,發揮專業優勢,參與近視防控健康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用眼觀念,掌握科學的用眼方法,指導采用適宜的干預措施。
(四)加強督導。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將視力健康納入素質教育,把中小學生視力保護情況與學校工作考核掛鉤。加強督導檢查,落實責任,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同志們、同學們!今天的啟動儀式,就是通過宣傳讓廣大師生、家長和全社會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擴展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近視防控的良好氛圍,全力推進我市兒童青少年防近工作。將視力健康納入素質教育,將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課業負擔等納入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強化執行,狠抓落實。我相信,在全市上下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市青少年防控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提高青少年視力健康,減少青少年近視的人數,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和我市教育事業發展作出大家積極的貢獻。
篇5
1神經變性病的概況及臨床流行病學狀況
神經變性病主要是阿爾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AD是一種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的、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發病原因及機制迄今未明。其危險因素有遺傳、年齡增長、腦外傷、抑郁癥、心腦血管疾病等。女性患者發病多于男性,知識文化水平越低發病率越高。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好發于中老年人的中樞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退行性變,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張力增高和姿勢平衡障礙為典型癥候。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其發病趨勢呈日漸攀升之勢。調查研究發現,2011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1.77億,其中80歲以上者有1900萬,預計到2040年,人口老齡化會進一步加劇,6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3.97億,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1億。隨著老齡化社會日趨加快,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升高,尤其是與神經變性疾病。PD和AD是老年人中發病率居于前2位的神經變性疾病,65歲以上AD的患病率為5%,70歲以上為10%,80歲以上則高達30%;65歲以上PD的患病率為1%,隨年齡增加而升高[1]。隨著社會的發展,AD和PD將會成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的神經系統重大疾病,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
2神經變性病的護理策略
2.1創造溫馨的診療環境和良好的醫患關系良好的診療環境和醫患關系,對神經變性病患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有重要意義。醫院要切實為患者考慮,優化病房環境,多為患者提供一些便利和服務,護理人員也要有所創新,將病房文化逐步開展,創造溫馨的診療環境。在護理過程中經常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恰當的溝通,傾聽患者及照料者的內心訴說,讓患者敞開心扉,打開心中的糾結,并積極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形成融洽的醫患關系,共同克服疾病的困擾。此外,尊重患者的人格及生活習慣,幫助患者走出心理誤區,使護理和醫療密切結合,真正為患者的健康著想在醫患關系的建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2,3]。
2.2開展飲食健康教育飲食健康教育在神經變性病的診療以及護理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神經變性病患者應避免高蛋白飲食,加強營養,糾正營養不良,多吃水果、蔬菜。如PD患者由于其的肌張力明顯增高,肢體震顫,能量消耗相對增加,易出現乏力。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活動量及時補充足夠的熱量,注意滿足糖和優質蛋白質的供應。囑患者定期檢測體重變化。及時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建議增加纖維的攝入,多飲食,6~8杯水/d[2,3]。平時宜低蛋白、低脂肪飲食。還應注意定期進行腹部運動,如每日睡前圍繞肚臍順時針按摩腹部、做腹式呼吸,可通暢排便。由于神經變性病不同程度的出現神志改變,在進餐時也應該注意正確的姿勢,減少誤吸機會。囑咐患者宜少量多餐,細嚼慢咽,并且食物不宜過冷過熱,不吃帶有刺激性的調味品,避免胃及食管痙攣。睡眠時宜側臥位,以免口水返流而引起嗆咳[4,5]。
2.3提倡科學合理的運動康復療法科學合理的運動康復療法對神經變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改善、功能康復訓練、身體機能的調整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老年性癡呆患者由于其大腦神經變性,導致患者失語、失用等癥狀,如不及時鍛煉可導致全身肌肉的萎縮,引起更加嚴重的后果。運動療法也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如PD患者在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以配合使用正規、系統且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法,既安全可靠,又療效顯著,對整體功能的恢復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整體功能康復訓練中,肢體訓練也占有重要地位,應依照個人身體實際狀況,決定運動量的大小,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另外患者還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跳舞等。中醫的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等運動療法,是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好方法,值得神經變性病患者選擇使用,已達到強身健體,功能康復的母的。此外還要循序進行言語訓練、書寫訓練、吞咽訓練等。護士在醫院護理過程中,應教會患者和家屬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為其出院后在家自行康復訓練打下基礎,以保證患者出院后堅持自行鍛煉,保持良好的功能康復訓練[2-7]。
2.4養成科學的睡眠療法睡眠療法在神經變性病患者中的應用意義重大。由于睡眠障礙現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和睡眠專家們的重視,其會嚴重影響PD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發生率較高。此外神經變性病患者容易出現的抑郁、焦慮心理也會引起睡眠障礙,反過來睡眠障礙也會加重抑郁、焦慮心理。如PD患者常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淺且易醒或早醒,護士要協助患者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合理安排床位,除了避免聲音及光線干擾,適宜的溫濕度、床位的舒適度也很重要,鼓勵患者進行規律地鍛煉,按時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對于患者的整體康復也具有很大的幫助[7]。
2.5適當開展群體性文化活動神經變性病患者由于其運動功能障礙和記憶與認知功能障礙,使其與外界的溝通也有一定的障礙。要鼓勵患者適當參加群體性文化活動,提供讓患者之間互相交流及講解知識、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問的場所。引導患者參與討論自己面對的問題,如服藥知識、功能鍛煉、心理問題、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問題,定期組織患者交流心得體會,并進行知識小講座,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努力創造良好的社區文化,充分讓患者及家屬參與社區文化活動,提高他們的生活的積極性和功能康復鍛煉的能力,引導他們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5,6]。
2.6自我護理方法及安全防護自我護理和安全防護在神經變性病患者的護理中也極為重要。由于神經變性病患者自身功能障礙,導致其運動功能、記憶和認知功能等基本的功能不同程度的喪失,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癥狀愈來愈嚴重。如PD患者晚期四肢運動功能障礙,植物神經障礙,免疫力低下,加之協調功能不良和長期臥床等因素,極易發生摔傷致骨折、墜床和誤吸等意外傷害。因此,應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合理的床位設置,保持地面干燥,可以設置專用的病床,并配備相關設施,如:床頭柜、椅子等,護士應指導患者及家屬及時固定病床腳剎車,睡眠時加床檔,衛生間、走廊設置扶手,移去患者活動范圍內的障礙物。指導患者適宜穿著,教會患者使用拐杖、助行器、輪椅等輔行走工具。對高危患者,護士應使用相關危險因素評估表進行評估,根據患者評分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如做好相關宣教,建議家屬陪護,被動活動肢體,加強肌肉、關節按摩,設置明顯跌倒警示標識,病區病房做好防跌倒科普知識及技巧。夜間夜尿增多者建議尿壺放置在觸手可及之處,呼叫鈴安置在適宜位置。此外,護士應做好夜間查房,嚴格按級別護理巡視病房,發現可疑的危險因素及時排除。護士應該指導患者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功能鍛煉,學習漸進式下床活動的正確姿勢,避免快速轉變,下蹲起立的動作宜緩慢進行。同時加強家屬患者防范跌倒的教育,減少跌倒的發生,努力使患者及家屬養成良好的自我護理方法和安全防護措施[2-9]。
2.7并發癥的防治由于神經變性病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應重視其并發癥的防治。例如,帕金森病發展到中、晚期時,并發癥不同程度的顯現,且比較常見。因此,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預防和及時處理并發癥。常見的并發癥有①胃腸道炎癥及泌尿系感染:由于長期臥床,胃腸功能活動緩慢,飲食不當,容易造成胃腸道炎癥。泌尿系統炎癥也較為常見,長期臥床排泄功能紊亂,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應及時處理,以免加重病情。②口腔炎及吸入性肺炎: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咀嚼功能下降,食物容易在口腔中存留,食物也容易誤吸而形成吸入性肺炎,此外,長期臥床易產生墜積性肺炎。護理人員要適時進行口腔衛生,教會患者家屬經常給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時可配以霧化吸入,并且要保持病房的溫濕度適宜、通風良好、光線適宜等,可使用加濕器等用具。③壓瘡預防:臥床患者要按時翻身,做好皮膚護理,保持床單整潔干凈、整潔、無褶皺,會保持清潔,大小便后要清洗局部,防止尿便浸漬,避免壓瘡的發生,可以酌情使用氣墊床預防壓瘡,注意背部護理,經常按摩受壓部位[9]。
2.8心理衛生治療心理障礙是神經變性病患者經常出現的問題。由于神經變性病是一種慢性病,病程長,呈進行性加重,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及相關支持的加大投入,心理疾患可能取代功能殘疾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應重視心理健康問題[2]。抑郁癥是PD累及中樞神經實質后的情感表現,患者心境低落,思維遲緩且有不同程度自卑感,這可能與多巴胺神經遞質損害有關。護士可針對患者的疾病狀態、文化層次和性格特點等因素,找出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恰當的心理護理、積極的關愛和支持,主動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使其感到被重視,增加患者信任度,縮短距離,建立和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促進情緒的穩定。此外還應指導家屬加強生活上的照料,減少患者的痛苦[7]。
2.9用藥指導用藥指導在神經變性病患者的護理中也具有重要價值。護士要根據患者的用藥情況,制作健康卡,詳細交待各種藥物的作用、劑量、服用方法、不良反應、注意事項及簡單的緊急處理方法,強調必須遵醫囑服藥,囑咐患者千萬不能隨意停藥或減藥。此外,還可以向患者推薦按時服藥的小訣竅,如為患者準備一份服用的藥物清單,每日在同一時間服藥;用鬧鐘或計時器提醒自己;囑咐患者外出時記得帶著藥物;藥物剩下2w的量時,應盡快補充。另外,應將如何用藥詳細告知患者家屬,使其讓患者配合,真正為患者的疾患著想[5,9]。
2.10開展疾病危害性及相關知識教育神經變性病由于其發病隱匿,病情發展緩慢,預后較差,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對其的了解僅僅來源于電視媒體,對該病的性質、病程、表現及預后不甚了解,不利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因此應加強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對神經變性病的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或照顧者更多渠道地了解疾病本身。此外,可采取發放內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冊,病區內做好各項宣傳欄,病房內設宣傳頁,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等方式,責任護士向患者和家屬或照顧者介紹疾病的治療方案、護理要點和康復知識及該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使患者配合醫生和護士積極治療疾病[2]。
3體會
護理健康教育在神經變性病的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臨床療效的充分發揮、醫患關系的和諧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護理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10]。由于疾病的種類繁多,健康教育內容呈多樣化,每個病種及其具體的健康問題、健康行為都可以形成一組教育內容,同時根據患者、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社會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教育內容也要有針對性。對患者教育工作是一項多部門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實施護理健康教育計劃的過程中,需要醫護及患者家屬的密切配合。護士作為聯絡者應擔負起與醫生、心理咨詢師、營養師、理療師等相關人員之間協調工作,以滿足不同護理對象對護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神經變性病由于其特殊性,其積極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培養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及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診療過程中應重視神經變性病的護理,努力提高護理水平和質量。目前對神經變性病尚沒有根治方法,只有給予科學、有效、全方位的護理支持及生活訓練指導,同時獲得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強意志和信心,才能穩定病情,延緩疾病的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也只有廣大醫務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做好治療及護理工作,才能幫助患者在心理及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恢復健康,回歸社會[2]。
參考文獻:
[1]王曉民,李林.神經變性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34(4):497-502.
[2]葉衍涓,周佳,揚艷.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J].護理雜志,2003,20(1):93-94.
[3]張韶紅,王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與護理對策[J].上海護理,2010,10(5):23-27.
[4]孫志琴,楊海燕,丁鐘琴,等.個性化健康教育對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及焦慮心理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7,21(12):3308-3310.
[5]劉曲.護理程序在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7):23-24.
[6]揣松陽.健康教育對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9,29(3):199-200.
[7]唐崢華,梁華忠.帕金森病的神經心理學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9,18(4):250.
[8]張銳芝.健康信念模式在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8):1150-1152.
篇6
老年癡呆(A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器質性精神衰退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常見疾病,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認知障礙和精神行為癥狀,病程隱匿,進展緩慢。由于AD的治療目前尚無根本性突破,護理對延緩AD疾病進程,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調查發現75.4%的AD家庭照顧者缺乏癡呆患者的護理知識與技能,93.8%的家屬希望與醫務人員面對面交談健康教育知識[1]。而針對性地對AD家庭照顧者實施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改善AD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健康水平。2010年2月-2011年11月,筆者對48例AD家庭照顧者進行健康教育及指導,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8例老年癡呆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阿爾茨海默病癡呆和血管性癡呆(VD)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72~84歲;病程5個月~8年;輕度30例,中度15例,重度3例。照顧者為與患者一起生活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及保姆等主要照顧者,共64人,其中男26人,女,38人,年齡45~6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人,初中高中42人,大專及以上5人。
2 健康教育方法
(1)患者住院期間采用護士一對一的方式對家屬或陪護進行護理干預教育。(2)建立患者通訊錄和個人信息登記,實施雙向交流。(3)做詳細的出院指導。(4)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針對具體問題具體指導。
3 健康教育內容
3.1 AD患者的健康教育
3.1.1 輕中度AD患者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強化記憶鍛煉,增加信息的刺激量,經常鼓勵患者回憶過去生活的經歷,定時看電視、報紙,了解國內、外大事,保持良好的社會互動,可獲得更多的信息,并給患者制訂切實可行的功能訓練計劃,包括語言、計算及理解功能訓練,做到循序漸進、反復強化、持之以恒。日常生活注意保持生活的規律性,攝入足夠、均衡的營養,多食富含卵磷脂、乙酰膽堿的食物,如雞蛋、魚等,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適量補充維生素等。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大小便通暢。
3.1.2 重度AD患者健康教育
本組3例重度AD患者均由親屬和保姆陪護。生活上給予患者關心、協助,而不是完全包辦。協助患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自理,如洗漱、進餐、行走等。不能單獨外出,防止走失或跌傷。藥物、熱水應放好,防止誤吸、燙傷。鐵器、銳器等物品保管好,防止誤傷和傷人。
3.2 AD家庭照顧者的健康教育
3.2.1 生活護理
由于患者的自理能力減退,甚至完全喪失,需要家人為患者創造一個整潔、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清潔的房間、床單位的整潔、干燥,適宜的光線、溫濕度,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注意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看看過去的生活照片,回憶往日生活的美好時光,看電視、讀書報、聽喜愛的歌曲、練習書法、繪畫、養魚、種花等個人興趣愛好。應該經常提醒、督促,不要忘記洗臉、梳頭、漱口、刷牙、洗腳、換衣服等。協助并督促患者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大小便的護理,減少感染機會。中晚期患者往往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悉心照料,包括剪指(趾)甲、理發、曬被褥等。并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長期臥床者給予定時翻身、拍背、預防褥瘡和肺炎發生。
3.2.2 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往日的飲食習慣和疾病的所需合理安排膳食,給予優質的蛋白質、維生素、低脂肪、低糖、低鹽飲食,食物要無刺激,無骨,易消化,少油膩,易咀嚼。進食環境要安靜、整潔,食物溫度適中,進食速度要慢。對于嚴重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要協助患者進食,以免造成梗阻窒息。便秘者,除多食含纖維多的新鮮蔬菜外,還要多喝水,必要時可服用藥物治療。
3.2.3 心理護理
AD患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及性格的改變,如自私任性、固執己見等。隨著疾病的發展,記憶力障礙加重,如忘記回家的路,記不起家人和自己的姓名等,家庭照顧者發現患者行為異常要盡量寬容和理解,當患者焦慮不安時盡量用語言安慰、疏導,多與患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滿足其合理要求,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3.2.4 睡眠護理
根據患者平時養成的睡眠習慣,家庭照顧者要每天督促其按時就寢,包括午間休息,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應盡量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良好的睡眠環境,患者因缺乏安全感不肯入睡,應陪伴其左右,輕拍患者使其入睡。但白天應鼓勵患者多活動,特別是室外活動,活動量不宜過大,盡量采用散步的方法。
3.2.5 安全護理
AD患者不能很好地處理個人生活事務,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顧者要事事留意其安全,隨時有人陪護,不要讓患者單獨外出。行走時有人扶持或關照,以防跌倒,睡床要低,必要時可加柵欄,廁所使用坐式馬桶,防滑地面,洗澡時注意不要燙傷,有毒、有害物品應放入加鎖的柜中,以免勿食;銳器、利器應放在隱蔽處,以免傷人與自傷等。
3.2.6 認知功能障礙的護理
強化記憶鍛煉,增加信息的刺激量,家庭照顧者要反復帶患者定時看電視、報紙,講解文字、圖片、實物等。經常鼓勵患者回憶過去的生活經歷,不斷刺激皮層興奮,加強記憶。 老年癡呆患者智力損害后恢復很慢,要促進患者多用腦,勤用腦,制定切實可行的功能訓練計劃,包括語言、計算等訓練,反復強化,并給促智藥物和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對思維貧乏的患者多給予信息及語言刺激,對患者關心、體貼,與其交談溝通,誘導患者用語言表達,刺激大腦的興奮性。
3.2.7 藥物護理
嚴格按醫囑按時按量服用控制癡呆的藥物。有的患者在妄想等方面的影響下,拒服藥物,有藏藥和吐藥行為,家庭照顧者要嚴格核對并仔細檢查患者的口腔、杯子和手。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如直立性低血壓、吞咽困難、進食嗆咳、噎食以及便秘、尿潴留等,照顧者發現時及時與醫生溝通,以便及時給予妥善處理。
3.2.8 觀察病情變化
患者年老體弱,機體抵抗力差,再加上記憶和智能受損,因此患者表達癥狀困難,使癥狀隱蔽、不典型,這時家庭照顧者要仔細耐心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4 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家庭照顧者進行護理干預,患者及照顧者對疾病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患者意外傷害發生顯著降低,生存質量顯著提高。
5 討論
老年性癡呆癥是由于進行性腦功能衰退而出現的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功能、情感、性格、人格、認知功能障礙、思維、行為、生活和社交活動異常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是在各種不同疾病的基礎上發生的,直接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AD的患病率在不斷增多。全世界范圍內65歲以上老年人癡呆患病率達8.4%。60~90歲老人中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加呈指數增長。目前我國已有500多萬癡呆患者。預測到2025年將有1009萬患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也給醫療服務提出了嚴峻的課題。因此,要使患者得到科學有效的管理有必要對家庭照顧者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有調查表明,在患者出院后護士上門家訪或電話訪問是照顧者較喜歡的一種健康教育方式[3]。這可解決患者出院后護理支持不足的問題,為照顧者提供支持與幫助。這對AD患者的長期護理有重要意義。進行健康教育可使陪護者及家人對老年癡呆患者有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癡呆患者的護理常識,使患者得到科學、有效的護理,延緩病情的發展,為家庭照顧者提供知識和技能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沈文娟,關奇志,朱匯平,等.老年癡呆病人照料者的健康教育探索.中國初級衛生保健,1999,13(6):39-41.
篇7
【關鍵詞】 高血壓;患病率;危險因素;健康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204
自2009 年10月悅莊鎮中心衛生院通過多種早期干預措施對全鎮居民實施高血壓綜合防治、普及知識, 做好防、治、管等健康教育工作, 逐步改變居民不良的生活習慣, 降低了居民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提高居民防治知識、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按自然村位置, 在悅莊鎮常住居民中(居住5年以上)年齡≥35歲者15428例為調查對象, 外出人員及患病無法配合者不在此次調查范圍內, 以整體抽樣方法逐村進行調查, 參與調查人員經過統一培訓。
1. 2 方法 按照《山東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基礎資料流行病學調查表》、《山東省居民健康檔案基本信息表》、《山東省居民健康檔案體檢表》采取入戶問卷的方式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并測身高、腰圍、體質量指數、血壓、是否吸煙及其數量、是否喝酒及其數量等。采用統一校正的標有2 mm Hg(1 mm Hg=0.133 kPa) 刻度的汞柱式血壓計測量血壓3次, 計算其平均值[1]。采用國際上統一的血壓分類標準, 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 原發性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 原發性高血壓依據WHO/ISH(1990年)的分類標準[2]進行分類。對既往確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或服用降壓藥物的按既往高血壓進行統計。
1. 3 健康教育及干預措施 ①以村衛生室為單位建立居民健康檔案、≥35歲首診檢測血壓制度。②對轄區居民發放控鹽勺、控油勺、腰圍尺、計步器等。提倡居民每人每天6 g鹽、25 g油、日行1萬步, 吃動兩平衡。③定期舉行高血壓防治講座, 村衛生室每2個月1次, 有衛生院專職工作人員協同村衛生室進行, 悅莊鎮衛生院1次/月舉行講座, 進學校等單位食堂、進村莊對村民進行健康知識宣傳。利用農村趕大集發放高血壓防治知識小冊26321冊, 每村都建立宣傳欄、宣傳標語等。④對確定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定期隨訪≥4次/年、并給予用藥及健康教育指導, 1次/年體檢。對高危人群進行生活方式一對一指導。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基本情況 共調查15428例居民, 有效調查表共計15200例, 有效率為98.52%, 其中男7648例, 女3437例。
2. 2 血壓分類情況分析 調查人群中, 高血壓患者3437例, 占調查總人數的22.61%, 根據國際統一的血壓分類診斷標準, 血壓≥140/90 mm Hg為高血壓, 男性患病率(24.70%)高于女性患病率(20.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7.83, P0.05)。見表1。
2. 3 高血壓患病情況分析 3437例高血壓患者中, 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的有2926例, 高血壓知曉率為85.13%, 得到治療的有2793例, 治療率為81.26%, 得到有效控制的2142例, 控制率為62.32%, 在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方面男、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0.13、0.11, P>0.05)。見表2。
2. 4 高血壓危險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發現, 高血壓家族史、吸煙、飲酒、口味、油脂攝入量多、蔬菜攝入量少、睡眠時間少、長時間的精神緊張、體質量指數等因素為高血壓患者增加了患病危險, 仍然需要繼續加強。
3 討論
結果顯示, 悅莊居民35歲以上高血壓患病率為23.47%, 低于全國同齡人口的患病率, 非高血壓人群中正常高值率為21.27%, 能夠掌握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常見癥狀及用藥等為知曉率, 能夠得到有效生活指導及用藥指導為治療率, 70歲以下及年輕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為控制率[3]。說明悅莊中心衛生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成效, 悅莊居民生活習慣良好。
高血壓是一種多發性、慢性、終身性疾病, 是腦卒中、心臟病及腎臟病最危險因素, 高血壓是遺傳和環境兩種因素長期互相作用的結果, 通過控制能夠改變危險因素, 可顯著降低血壓水平, 防止或延緩高血壓的發生。在對高血壓危險因素分析中發現, 家族史、吸煙、過高的食鹽(鈉)攝入量、飲酒、油脂攝入量多、蔬菜攝入量少、睡眠時間不足、超重等仍然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控制可改變危險因素是高血壓治療的基礎。與很多權威機構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 高血壓的查、管、治工作是一項需長期不斷加強的工作, 繼續大力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 以自然村為單位, 開展高血壓的綜合防治工作,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文, 張維忠, 孫寧玲, 等. 中國血壓測量指南.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 19(12):1101-1115.
[2] 吳錫桂, 段秀芳 , 黃廣勇 , 等.血壓測量次數對人群高血壓的診斷和防治的影響.高血壓雜志, 2003, 11(5):479-482.
篇8
社區冠心病現狀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冠心病是社區常見的5種慢性病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而且患者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著社區人群的健康。通過社區調查表明,社區居民對冠心病的知識了解不夠全面,預防措施不到位,家庭及社會的支持不夠。為此,冠心病的復發率較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很差。
在社區護理中,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1]。要想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必須積極開展冠心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工作。冠心病的一級預防是指為了降低人群中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必須控制或減少那些對發病率起決定作用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肥胖等。冠心病的二級預防即提高人群中冠心病的檢出率,加強治療,減少疾病的惡化和發展,以促進患者的康復[2]。而做到這些,離不開社區人群健康意識的強化、健康觀念的更新和科學生活方式的形成。為此,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健康教育的過程
評估:對社區需要和社區居民的評估的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嚴重,5種慢性病發病率較高。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數占有一定比例。造成這一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是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家庭社會對冠心病患者的支持程度、經濟收入水平、醫療藥報銷等問題。對社區居民學習需要的評估表明,居民對冠心病知識缺乏,認識不夠全面,甚至走入誤區,對生活失去信心,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診斷:根據社區存在的健康問題及社區居民的需要做出診斷。其結果為:①知識缺乏:患者對如何防治發作無所適從或因心絞痛緩解后無其他不適不予重視,仍從事體力活動或不克制情感,易致病情復發。與不了解疾病過程有關。②焦慮:因心絞痛發作時的瀕死感而緊張,不知所措。與突然發生的劇烈胸痛并懼怕再次發作有關。
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采取多種方式向冠心病患者教授冠心病的基本知識,可分期教授或個別指導,并通過問卷式檢查掌握情況。形式為集體授課、板報、幻燈片等。
健康教育的內容: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生活壓力。因此,告訴患者一定做降壓、調脂、控制血糖,減輕生活壓力。具體包括以下方面:①心理指導:冠心病患者的行為特點為爭強好勝,時間緊迫感強。而過多的精神負擔會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對冠心病患者極為不利。所以冠心病患者要以平靜的心態對待生活。②治療指導:冠心病患者要長期服藥,一定要遵守醫囑,在全科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擅自加藥。③飲食指導:冠心病患者要采取低脂低熱量飲食,并根據血脂、血流化驗結果指導飲食。膽固醇高者要少食或不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等,多食蔬菜和水果。高熱量飲食會加重心臟負擔,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④運動指導:有些患者認為運動會使心絞痛再發,其實不然。科學證明,適宜的運動可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臟每搏輸出量,減輕日常心臟的負荷和氧需求,擴張冠狀動脈,促進側支循環的形成,改善冠脈循環的供血。適宜的運動還能降低血脂、減輕體重、改善血壓,從而減少冠心病進一步發展的危險因素。所以,冠心病患者不要長期靜臥不動或害怕運動。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選擇一些適宜的運動如步行、慢跑、自行車、醫療體操、登山、游泳、太極拳等。⑤睡眠指導:冠心病患者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好可引起再發。睡眠要有一定的規律,要堅持午睡,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2小時左右。晚上就不宜過晚,9:00時睡覺為宜。睡前要避免刺激性的活動,如看有刺激性內容的電視、報紙等,要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以便睡眠。睡前要喝杯牛奶,用溫水泡腳,必要時可口服鎮靜藥。⑥性生活指導:心血管疾病會增加男性障礙,時會增加心肌耗氧量,偶爾可觸發心肌梗死,不少患者因缺乏信心而回避性生活。其實,心肌梗死后,經2~4個月可恢復健康,患者進行性生活是可能的[3]。如果性生活前能耐受心率為110~120次/分的運動而不出現心絞痛,就可以恢復性生活。恢復性生活時,注意和強度。之前,不要飲酒吸煙,必要時可備急救藥品。⑦排便指導:大便必須通暢,因大便干燥用力排便時可增加腹壓,加重心肌耗氧量,可誘發心絞痛發作。通便的方法為多飲水,每天清晨起后要喝一杯溫開水,這是最好的通便方法;注意飲食,多食含粗纖維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減小大便的硬度;定時排便,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用瀉藥或灌腸;腹部按摩,增加腸蠕動,以利排便。⑧職業前指導:冠心病患者年齡日趨年輕化,重返工作崗位是患者普遍期待的問題。指導冠心病患者逐漸增強肌肉強度和柔韌性,提高患者自理工作和娛樂活動的能力,使其盡快重返社會生活。⑨自救指導:教會冠心病患者學會數脈搏及自救方法。要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以備急用。要經常檢查藥品是否過期,以免急救時耽誤搶救。
評估:通過指導、問卷式檢查,使每個患者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導。根據健康意識是否得到增強、健康觀念是否得到更新、健康知識貧乏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以決定是否結束健康教育。
小 結
通過對社區冠心病患者實施護理健康教育干預,使其充分認識到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培養和增強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使其在面臨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健康問題時,有能力做出抉擇,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健康教育改變患者的不良方式,如高脂高熱量飲食、酗酒、長期靜臥不動等,并提高其遵醫行為。
健康教育是一項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它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保健意識,從而長期有效地控制誘發因素,降低致殘率、死亡率,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玉環,許冰,劉凡.社區健康教育帶教初探.護理學雜志,1999,14(3):48-49.
篇9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保健
1 社區老年人保健的目的:
①維持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②為老年人提供疾病的預防、治療、功能鍛煉等綜合服務;③促進老年保健和福利事業的發展。
2 社區老年人保健內容
2.1 老年人健康問題:①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退行性變化越發明顯,從而導致全身各系統的功能逐漸下降。②老年人身心疾病多發:老年人認知能力減退,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產生無用感,加上喪偶、退休、經濟收入的減少、缺乏照顧和交流等社會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發生率不斷上升。
2.2 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學會調節生活,讓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愉快地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維護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
2.2.1 規律的作息時間: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應保持一定的節奏,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動,對身體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2.2.2 合理飲食:老年人飲食宜清淡,每天都要吃谷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忌食辛辣類、油膩的食物,選擇的食物盡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牛奶、雞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家庭和社會應從各方面保證其飲食質量、進餐環境和進食情緒,使其得到豐富的食物,保證其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攝入充足,以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減少疾病,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
2.2.3 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清潔衛生習慣是增進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和的重要因素,社區護士應該指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并協助老年人做好個人衛生。
2.2.4 適當的運動:老年人參加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對延緩衰老進程、延長壽命、提高健康水平、防治疾病、加速病后身體機能的恢復有積極作用。老年人運動鍛煉不要過度,過度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促發心力衰竭。
2.2.5 充足的睡眠:老年人需要較多的休息,而且要分散于一天的活動之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相對減少,每天大約6h左右,但要因人而異,注重睡眠的質量。
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狀態能夠修復機體并延緩衰老的速度。
2.2.6 保持排泄通暢:老年人排泄功能的正常與否與其生理、心理狀態及生活狀況密切相關。因此,社區護士應指導和幫助老年人保持排泄暢通。
2.3 注意安全: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現意識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斷力減弱、記憶力減退及應變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顯下降,對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顯得更為迫切,社區護士應重視老年人現存和潛在的安全問題,如摔跤等,應注意預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和發展。
3 社區老年人保健措施
3.1 慢性病管理及預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區護士的重要職責,社區護士經過慢性病知識的培訓,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社區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飲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適宜的干預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自我保健意識。
3.2 定期為老年人進行健康體檢:定期健康體檢可使許多老年疾病在無癥狀期內被發現,促使老年人了解、關心自身健康,增強遵醫行為,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疾病的預后。
3.3 健康檔案管理:社區服務要求醫護人員將社區老人健康狀況的變化及時輸入電腦做好記錄,及時與社區醫生聯系溝通,以便進行相應的處理,使社區老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能夠得到連續性關照,充分發揮社區健康“六位一體”功能。通過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老年人社會、家庭及疾病的背景,便于評估老年人健康狀況,為長期觀察、連續追蹤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實施有針對性、系統性的保健計劃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據。
3.4 開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老年人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顧能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
3.5 進行老年人家庭訪視:提高家庭的訪視,向老年人提供完整、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
篇10
[關鍵詞] 糖尿病;癥狀自評量表;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3(a)-073-02
為探討個性化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響,2008年5月~2009年4月,我院對42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個性化健康教育并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28例,男226例,女202例;年齡62~75歲,平均67.2歲。職業:農民45例,私營業主64例,退休工人85例,退休干部115例,其他119例。合并癥情況:腎病86例,心腦血管病92例,高血壓79例,其他171例。
1.2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患者入院后,在護理過程中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根據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采取雙向交流的方式,指導患者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自身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將護理程序運用于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確立護理診斷,確定護理目標,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計劃,效果評價。責任護士每天有計劃地針對患者進行指導,并評價效果。責任護士按照所制訂的計劃,根據每例患者的不同情況每天對患者進行指導,并對效果進行評價。直到每位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如何用藥、如何飲食和適當的鍛煉等有基本的掌握為止。
1.2.2 效果評定給每位患者建立詳細的檔案,實行生活追蹤,定期復查,電話隨診。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并定期測定SCL-90、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進行為期1年的追蹤觀察。
1.3統計學處理
結果采用x±s表示,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
2結果
2.1個性化健康教育前后SCL-90各項評定結果比較
與個性化健康教育前相比較,個性化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SCL-90評定結果中,軀體化癥狀、抑郁、睡眠、焦慮、恐怖感等均有明顯改善,見表1。
2.2兩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個性化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較個性化健康教育前穩定,統計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x±s,mmol/L)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終身性疾病,需要隨病情進展而不斷調整治療策略。生命質量是慢性疾病的康復指標之一,有時比治療效果更為重要。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很多患者拒絕、否認現實,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甚至悲觀、失望[1]。為了使患者的短期癥狀得到控制以及長期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需要糾正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病情階段所出現的不同負性心理狀態[2]。
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教育,系統地傳授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掌握自我監測方法和防治要點,從而達到有效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3]。治療中的自我教育已被St.Vincent宣言和國際糖尿病治療作為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4]。古巴一項研究表明,個性化健康教育治療能使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得到更有效的增長,日常護理技能得到提高,并能使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展得到阻止。近幾年通過開展系統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得到加強,提高了他們的能動性及戰勝疾病的信心,明顯提高了病情控制有效率,阻止了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減少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提高了生活質量[5-6]。
本研究發現,健康教育能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影響,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使患者對糖尿病形成的正確認識,在治療過程中能積極地配合,從而使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糖尿病病程也就被延緩,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綜合治療模式,實行醫療、護理、康復一體化,對于患者對待疾病的正確態度的樹立和糖尿病知識的深入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糾正負性心理狀態,達到有效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任桂英,方耀奇,金星.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臨床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5):304-305.
[2]章勇,任芳,于彬.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研究[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9,5(1):17-18.
[3]吳麗潔.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3):188-189.
[4]時信梅.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山東醫藥,2009,49(1):28.
[5]鐘美容.糖尿病住院患者護理干預式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3):65-66.
- 上一篇:校園安全生產責任制度
- 下一篇:電廠安全生產責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