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15 17:4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企業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小建筑;施工企業;制度建設;內控;系統管理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由于建筑業對宏觀經濟的依賴,在宏觀經濟環境下發展速度非常緩慢,由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和中型的項目實施宏觀經濟政策,在中小型建設項目中將避免多層次的重復建設,中小企業面臨著萎縮被淘汰的危險,加入WTO后,行業壁壘在降低,國內市場國際化促進國內和國外市場的全面融合,外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服務優于國內市場,因此,中小企業面臨的外部到內部的攻擊。
1中小建筑企業質量控制
中小企業利潤低,經歷了很多投資規模的擴建,建設施工企業的建設項目數量明顯增加,但在增加的良好形勢下,施工企業在工業仍處于不良地位,據統計,近年來,施工企業平均利潤率增長緩慢,資本積累慢,沒有競爭力,目前建筑業表面上呈現出明顯的矛盾膠著的狀態,市場的整體狀況對中小建筑施工企業不利,要盡量擴大市場份額,大部分建筑企業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建筑企業,利潤下降,競爭混亂,承擔著更大的風險。
2家庭管理模式的缺點
中小建筑施工企業占建筑施工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股權結構很容易出現統一的產權關系以血緣關系相結合的現象,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早期的創業企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但企業規模中家庭管理模式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家庭、企業和股東的干擾嚴重影響企業管理系統的建立,功能部門需要執行有關的管理。
3中小型建筑施工企業制度建設
法治統治下,應該建立規則和條例,應遵循一定的制度,中小企業建筑施工在現代化企業建設中要遵循現代企業理論,提高建筑企業的特點,進行建筑行業相應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支持管理系統,在中小企業中,應盡快建立完善的制度。
3.1建立人員崗位規范
建筑工地領域中的信息流、物流的良好聯通能夠保證作業的標準,保證領域的秩序,嚴格執行崗位制度,崗位作業標準的對象是施工生產員工,在企業中要提高技術標準,確保操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施工操作程序,包括工作條件、人員崗位等,因此,提高操作權限,滿足崗位作業技術質量要求,標準化內控管理體系的實施是提高效率和改善產品質量的保證。對施工現場的過程以及下一個過程負責,過程與程序的質量需要得到保證,建筑公司的每一個設計都要通過相互控制質量,管理人員需要檢查和檢測,幫助積極推進新的科學的審計質量。
3.2技術培訓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特別是對于承擔主要施工的人員需要進行技術培訓、輔導,請專家進行施工的講解,通過技術理論和實際操作的示范傳授技術經驗。
4中小建筑企業的內控管理體系
4.1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建筑企業對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設,包括生產管理、采購,存儲管理,金融管理,管理的基本框架重在提高一系列的系統管理方法,尤其要加強對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保證建材質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建筑業主管部門要求當事人統一技術標準,中國建筑業的技術標準修訂成為整個行業的國家標準,包括城市規劃、建筑等;不同行業、地區進行技術標準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技術評估的管理系統,需要細化和完善相關內容,保證工程的質量是確保安全的核心。該方法基于質量控制方法制定內控管理體系,條件影響活動的質量,根據統計對整個過程判斷質量的穩定性,判斷不同的方法對施工活動的影響,使用質量檢測方法要及時掌握質量動態,是質量控制的主要部分,通過設置的一個工序內控措施,提高質量,以便良好的進行狀態的控制。
4.2材料質量管理體系
從材料的采購到施工階段都需要對材料進行控制,根據材料的質量驗收制度提高質量保證,質量保證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妥善的處理,提高管理系統的作用,系統控制保障質量,對質量驗收進行控制,即控制產品質量,其中包括隱蔽工程,對接收部分的驗收以及分部工程驗收,對整個中小建設施工企業的進行質量控制驗收工作。
4.3質量信息反饋系統
信息質量反饋與企業外部和企業內部質量信息反饋系統的建立有關,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創建質量信息反饋系統,質量管理需要一個強大的內部信息反饋,根據質量指令,使信息流得意控制,還能夠準確及時地獲取質量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給上級部門,建立施工現場質量體系是保證信息網絡系統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5結語
企業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意味著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所使用的系統是有區別的,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適應企業自身長期的實踐經驗,有效地促進中小建筑施工企業的發展,根據企業的性質,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避免環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企業管理機構應該進行相應地穩定性和動態性能的調整,以提高制度建設和內控管理。
[參考文獻]
篇2
目前,在現行稅收制度下建筑安裝企業存在嚴重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會計核算的方法和納稅企業的核算方法不同,會計核算的所估算出的費用不明確,建筑安裝企業對會計核算沒有明確的規定,致使會計核算的方法不規范。因此,建筑安裝企業要積極踴躍迎接問題,并制定合理的方案,將會計核算作為重點,從而不斷優化我國的稅收制度,為建筑安裝企業打好經濟基礎,給建設安裝企業減少風險。
【關鍵詞】
稅收制度;建筑安裝企業;會計核算
建設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其發展過程中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經濟變化。因此,建設安裝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根據現行稅收制度進行會計核算,提出優化會計核算的方案和策略,讓會計核算在建設安裝企業中發揮實際的作用。而我國也要不斷完善現行稅收制度,對建筑安裝企業提出具體要求,以便解決會計核算與稅收制度之間存在的矛盾。
一、現行稅收制度下建筑安裝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賬面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已經按照完工百分比的方法進行會計核算,但完工百分比卻不能真正將實際工程收入反映出來。一是財務賬面的問題,財務賬目不反映建筑安裝企業的成本,從而導致部分成本沒有發票,稅務機關對其不認可。二是財務賬目不能反映真實的預計成本,企業出現負債的情況。三是完工百分比的不能明確企業的收入,使得企業要承擔巨大的稅費成本,從而阻礙建筑安裝企業的發展。
(二)建筑安裝企業缺乏會計核算的監督和管理。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建筑安裝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缺少對會計核算的監督和管理,致使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降低,會計核算依舊采用傳統的核算方法,這不僅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同時,也會讓會計核算的工作人員變動懶散、怠慢,不能及時完成自身的工作,致使企業的資金始終無法得到妥善的管理。
(三)會計核算的執行力較弱。
隨著建筑安裝企業的發展,會計核算也逐漸進行統籌管理和規劃,但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制度卻始終沒有改變,企業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企業對會計核算缺少良好的掌控能力,這就使得會計核算的執行力較弱,無法得到顯著的提升。
(四)會計核算的方法形式多樣。
現在我國建筑安裝企業還沒有統一會計核算的方法,因此,不同的建筑安裝企業就存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式,這樣企業在進行財務審批時,其核算難度就會加大,從而致使企業無法正常運行和發展[1]。
二、現行稅收制度下建筑安裝企業會計核算的模式分析
(一)賬務管理模式。
為了確保企業賬務的安全,明確企業的稅收賬務,讓企業在現行稅收制度下順利發展,完整企業財務的管理就非常重要。企業要制定完整的賬務管理方案,在財務方面出現問題時及時解決,找出問題的根源并對其進行彌補。會計核算工作人員要將企業的收入進行分類,將資金統一管理,按照企業資金的投入與支出,為自身的工作設計出科學的管理方案,從而能有效解決財務分散的問題。與此同時,建設安裝企業要引進先進的科學設備,讓會計核算的工作人員能利用先進的軟件處理問題,這樣就能提升會計審核的工作效率,使其核算出結果更具標準化和數字化,達到資源共享的成果[2]。
(二)會計人員的管理。
為了避免建筑安裝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風險問題,企業要對會計核算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將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和新穎的工作理念灌輸到會計核算工作人員的思想中,從而增強會計合作人員的素養,讓其掌握熟練的核素技能,同時,企業要在此過程中培養出優秀的專業核算人才,設立獎勵制度,從而提升會計核算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讓會計工作人員保質保量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因而,企業加強對會計核算人員的管理,在評職稱的時候,讓工作人員進行崗位輪換,避免財務上的風險。
(三)檔案管理。
建筑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進行檔案管理,將重要的會計核算內容進行合理的保存,這樣就可以方便建筑安裝企業對會計核算的結果進行檢測和審查,從而清晰完整地看到財務賬目。而在進行檔案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一定要保證其賬目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最基礎的賬目進行規范化管理,將重要的檔案錄入計算機內,并增強保護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不會使檔案內容泄露,也不會影響到建筑安裝企業的發展[3]。
三、現行稅收制度下建筑安裝企業會計核算的建議
(一)制定完整的會計核算管理方案。
我國建筑安裝企業要按照現有稅收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因此,建設安裝企業要明確科學合理的方案,為會計核算工作打好基礎,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提升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而且,建筑安裝企業在現有稅收制度的要求下,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要將公共資金進行估算,明確其資源使用的方向,這樣才能使建筑安裝企業的會計核算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因此,建筑安裝企業要制定完整的會計核算管理方案。
(二)改變會計核算的職能,加強對財務支出的管理。
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改變會計核算的職能,加強對財務支出的管理能有效使會計核算模式進行轉變。目前,會計核算在建筑安裝企業的作用是分析企業資金的支出和企業的收入,并對其進行管理。因此,會計核算的工作人員不僅具有記賬的職能,同時,也要具有核算執行信息的反饋和控制的職能。只有會計核算工作人們及時將企業各個部門需要的資金計算出來,并對各個部門進行監督,才能對其資金的變動做好控制。當會計核算工作人員在進行資金支付時,會計核算工作人員要對其進行檢查,然后再進行資金支付。因此,建筑安裝企業要在現行制度下改變會計核算的職能,加強對財務支出的管理。
(三)建立完整的內部管理制度。
在現行稅收制度下企業會計核算應完整內部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使核算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并提升內部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國建筑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完整的內部管理體制,讓其會計核算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自身的工作任務。
(四)會計核算要與企業內部部門合作。
為了我國建筑安裝企業能快速發展,會計核算的工作人員要積極主動與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進行合作,從而避免出現工作重復的情況,而這樣也能提高現行的稅收制度下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效率,從而真實地在賬目中反映出企業支出的成本和收入的資金。因此,企業必須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對其成本支出進行控制,會計核算工作人員也要與企業內部部門良好合作。
四、結語
總而言之,現行稅收制度有效解決了建筑安裝企業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建筑安裝企業要準確計算企業的支出與收益,按照國家規定的財務報表,分析施工過程中實際的成本費用,制定一個完整的會計審核方案,從而保證對會計核算進行高效的管理和監督。只有將會計核算與稅收制度相結合,才能讓建筑安裝企業合理經營,并減輕建筑安裝企業的稅務負擔,真正使建筑安裝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路艷紅.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4,22:12~23
[2]王玉虎.淺探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J].時代金融,2014,33:45~56
篇3
我國的建筑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得到迅猛的拓展和規模的擴大,然而,與此相反的是,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制度卻存在諸多缺陷,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建筑業中,前蘇聯的建筑質量管理模式曾經引導了我國建筑業的健康發展和市場秩序的穩定,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建筑業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格局,這使得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的亂象屢禁不止,為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隱患,阻滯了其前行,因而,需要對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制度進行探討。
關鍵詞:
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服務型;標準
在我國的建筑業企業迅猛擴大和發展的過程中,建筑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中,以服務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將目光聚焦到了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與規范的層面,對于規范建筑業市場秩序、推動建筑業企業前行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嚴格執行建筑業企業資質行政許可制度,有助于規范建設市場主體的行為,引領建筑行業健康繁榮發展。作為新型的服務型政府要思考如何利用資質標準和規定來調整產業結構,規范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工作,從而指引建筑企業協調穩步地發展。
1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的沿革闡述
在《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的背景下,建筑業企業資質主管部門要依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和標準,以“服務、高效、公開、公正”為原則,制定符合建筑業行業的相關政策,通過資質審批和管理等服務,推進資質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合法化。在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之下,各級政府要樹立服務意識,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下,進行服務管理工作,在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工作中,要采用資質管理合理分權的手段,健全和完善資質管理制度,增加服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預防建筑業資質管理中的違法行為,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用公正透明、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保障建筑業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制度的規范性作用分析
建筑業企業資質是針對建設工程施工的企業為對象,在建筑市場經濟中的活動中所應當具備的相應資格及質量等級標準,在2014年的《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建市[2014]159號,簡稱《新標準》)的法律依據之下,進行建筑業企業資質的規范管理。其作用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2.1有助于規范建筑市場行業秩序
在我國經濟建筑行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建筑市場的行業秩序需要加以嚴格的規范,在異軍突起的建筑行業大軍中,各種非專業人士混入其中,進行失控狀態下的競爭,導致建筑業企業市場秩序出現亂象。而對于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制度在《新標準》之下,可以有效地規范建筑市場秩序。
2.2有助于監控建筑房地產市場
政府作為建筑市場的服務管理主體,針對各種建筑活動,可以進行市場監管,利用政府的服務職能,對社會資源進行合理而科學的調配,在政府部門的均衡配置之下,達到資源的有效、節約型利用,可以使建筑行業的活動在政府的可控狀態下,有序地推進和發展。
2.3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質量安全
在我國城市化建筑的進程中,農民工成為了建筑市場的行業主要勞動者,他們成為了施工和技術中的帶頭人,但是,《新標準》的將重視從業人員的資格要求,要求培訓合格才能持證上崗,對于注冊建造師也加大了考核力度,提高了建筑行業人員的準入門檻,保證了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確保了質量安全。
2.4有助于建筑業企業的創新發展
在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時期,建筑行業是我國的基礎設施行業,要以《新標準》為基準,突出建筑企業資質升級中的業績要求和標準,以彰顯出業績突出的建筑業企業,從而培育創新的建筑業企業,提升建筑業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競爭力,促進建筑業企業的創新發展。
3基于服務型政府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探討
我國的建筑業資質管理制度要以《行政許可法》為基本依據,以服務型政府為根本出發點,規范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相關部門的職權,按照服務型政府的理念,進行結構的優化和流程的簡化,加強對資質管理與服務,體現出剛柔并濟的以企業為本的監控原則,在服務型政府的創建之下,進行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構建:
3.1組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①要考核建筑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標狀況,尤其是對“特級”和一級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審核,更要估價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要考核建筑業企業的誠信行為和管理水平,以建筑業企業的信用記錄為依據,來衡量其管理水平。②要對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等級進行合理的劃分,要將建筑業企業的資質標準制定權限下放,同時,合并建筑業企業的資質類別,延伸政府部門的服務范圍,在科學設置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種類和專業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而高效的資質審批及管理。
3.2構建合理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的組織體系
為了完善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制度,要以服務型政府為切入點,構建對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的組織體系,要架構“三縱四橫”的資質管理組織體系,“三縱”即:上級主管部門對下級的“行政指導”、上級資質管理處對下級的“業務監管”、上級資質管理專職人員對下級的“工作聯系”。“四橫”內部管理是指部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處于橫向聯系關系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體系。
4結束語
在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偉大復興夢的社會建設進程中,為了穩步、持續推進我國建筑業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要以《新標準》為指導,以服務型政府為主導,進行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制度管理服務,通過科學合理而優化的資質管理制度,規范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杜絕各種違法現象,保障建筑業行業的繁榮健康的發展。
作者:尹蘇君 單位:南京市市政管理處
參考文獻
[1]魏洋.我國建筑業資質監管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葛佳亮.當今中國資質管理體系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
篇4
【關鍵詞】建筑企業;財務管理;制度
一、建筑企業財務管理概述
建筑企業屬于資金密集型企業,其財務管理制度是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結果最終集中反映到財務管理制度這一綜合部門上來,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利。但建筑企業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在財務管理上要涉及多個機構和部門,因此只有不斷的發現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財務體系才能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合理化,實現對建筑企業施工成本的控制,再通過優化財務管理制度來規范企業流程,確保建筑企業的順利進行。
二、建筑企業財務管理不足的狀況
1.忽視財務監督管理
某些建筑企業將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建設、市場拓展等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對財務管理的流程、目的、工作要求等缺乏完善的規定,即使一些建筑企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但是卻沒有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在日常工作中未能有效落實各項規定,存在執行力較差的情況。例如,預算編制不規范、開支計劃不明確、成本費用控制隨意性較大、會計核算不規范等,由此便會影響建筑企業的正常運行和發展。
2.不重視財務預算控制
一些企業在日常工作中忽視資產控制、成本控制、費用控制,某些項目施工無預算、無計劃,成本控制工作不到位,影響建筑企業資產有效運轉。當下,建筑企業要想取得更好的發展,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在重視進度控制的前提下,也必須加強財務管理,以促進建筑企業綜合效益的提高。
3.資金使用控制力度不夠
工程施工中,業主通常會拖欠建筑企業工程款,而建筑企業施工時往往需要先行墊付資金,從而增大企業資金風險,給建筑企業管理和掌控資金帶來不便,時間一長,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影響建筑企業信譽度,降低其社會影響力,還會損壞建筑企業經濟效益,制約企業發展與市場競爭力。
4.財務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一些建筑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素質較低,專業基礎知識薄弱,業務技能不熟練,其工作責任心不強,職業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加強財務管理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素質,讓他們為企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加強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
1.加強財務監督管理工作,健全相關規章制度
首先,提高建筑企業領導對財務管理的思想認識,調動財務工作部門積極性,協調好工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產管理等各部門工作,確保各部門加強協調與配合,促進財務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其次,完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結合建筑企業生產實際,考慮具體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明確工作流程、工作目標,確保財務管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相關制度不能僅僅局限于財務方面,還應該涵蓋建筑企業成本管理、物資采購、會計核算、資金管理等各個環節。結合財務管理工作經驗,借鑒其他企業的先進做法,改進和優化財務管理工作流程,推動財務管理創新發展。
2.完善財務預算管理體系,增強預算控制水平
預算管理是建筑企業財務管理不可忽視的內容,包括銷售、管理費用、目標利潤、現金流量等預算,通過對各項資金進行科學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促進財務管理水平提高。一方面,建筑企業制定預算時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獲取相關數據資料,編制銷售、費用、利潤、現金流量等預算,將優質資源向利潤高的項目傾斜,嚴格控制建筑項目材料、人工費用、機械費用等各項支出,促進資金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預算編制完成后, 要嚴格遵循各項規定,按照量入為出原則,對各項資金支出進行統籌與合理安排;最后,加強預算分析和預算結果利用,建筑企業要重視對預算結果完成情況的研究與分析,全面分析和掌握預算執行的影響因素。
3.加強資金使用控制工作,提高資金運轉效率
重視存貨管理,健全建筑企業材料、物資管理機制,合理控制庫存物資數量,降低存儲成本。做好物資采購,采用招投標或多家詢價方式,節約物資采購成本,嚴格執行材料出庫制度,材料使用定額管理制度,從而實現降低材料消耗,節約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承包工程時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進行可行性論證,促進工作水平提高,調查和評價項目資金來源、甲方資金和信用情況,降低投資風險。工程完工后要核對賬款,及時催收應收賬款,嚴格控制壞賬、呆賬。完善資產管理制度,明確工作人員職責,建立資產定期清查制度,對丟失、破損的財產應追究相關人員職責,盡量減少企業損失,實現提高建筑企業效益的目的。
4.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有效預防財務風險
建筑企業財務管理風險包括合同簽訂、資金回籠、資金籌集、經營虧損風險等方面。建筑企業要對整體經營狀況進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對策,實現降低和分解風險的目的。另外還可以對財務指標設置預警值,識別、評估財務風險,實現對風險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5.重視工作人員管理培訓,提高綜合素質
引進既懂專業基礎知識又懂財務管理工作技能的高素質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為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儲備人才力量,同時要加強管理和培訓,促進專業技能、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篇5
Zhang Xing, Xie Peng, Wang Yurong, Liu Li( Coastal people’s Hospitital of Tianjm, Tianjin 300280)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iciency index,pay attention to process management, it is a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 many hospital managers nowadays increasingly formed. Our hospital spirit of "the time back to the doctor, the doctor returned to the patient" purpose, gradually carry out the specialist business assistant system.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mean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ccounting system,strengthe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awareness of departments and ward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reduce expenditure,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resource efficiency.
Key words: hospital, business assistant specialist, system
在新醫改形勢下,管理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傳統的經營方式已不能滿足醫院科學發展的需要,為把醫生從繁重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把時間還給醫生,讓醫生全身心地投入醫療專業領域,去研究醫療前沿,探索新技術、新療法,更好地發展學科建設,同時將醫生還給患者,為患者提供最先進的醫療服務。結合我院組織機構調整和部分職能機構設置,2012年,我院開始探索專科經營助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組織架構與職責劃分
(一)組織架構
從經營管理的層面看,我院把各個臨床科室認定為利潤中心,科主任主要擔負經營管理專科的重大責任。從實踐的視角觀察,如果單純依靠科主任去管理,他其實只是醫療技術專家,而不是經營管理專家,因此很難發揮利潤中心的管理職能,也難以執行和推動專業管理機構的各項政策。
為了充分發揮專業分工的優勢,使科主任在主導科室發展的同時,也能夠集中精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醫學研究,同時也為加強對專科經營的管控,減少管理層次,我院在機關職能部門中選拔了13名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專科經營管理工作,并在試點運行一年后,最終確定了4名既懂得管理、又從事過醫療專業的人員負責全院臨床28個科室、22個護理單元及7個醫技科室的各專科經營管理,這些人員即被稱為近幾年由臺灣長庚醫院等提及的“專科經營助理”。
(二)專科經營助理的職責
專科經營助理的職責主要是通過創建各醫療科室的經營動態報表,明晰各類經營收入和成本支出數據,分析醫療服務項目經營的損益情況,探討改善措施,持續改進科室經營狀況。根據專科規模和服務量,每位專科經營助理平均負責7個臨床科室及其主要護理單元和1-2個醫技科室,確保每位助理能夠全面地參與到醫院各類科室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來。因此專科經營助理除了需要對專科各類基本信息詳實了解外,還需要足夠熟悉醫療專科技術和管理特征,如健康管理中心側重客戶服務質量、超聲影像科側重檢查效率及報告準確率、護理病區側重成本控制等。專科經營助理與科室主任之間的關系總體上是合作關系,在服從醫院目標和專科經營方向的約束條件下,協助科室主任開展科室經營管理工作,分攤專科行政事務工作,確保科室日常運營始終圍繞醫院的戰略目標,不斷提升和改進自身的經營績效。
二、實踐過程
(一)建立臨床科室數據庫
1.科室基本狀況:了解科室人力資源情況,建立臨床科室醫師及護理人員職稱、學歷、年齡等人員信息檔案;著重明晰各個首席專家、主診組、主診醫師的情況以及主要開展檢查治療項目的相關信息及流程。床位情況包括各個科室開放床位數及實際使用情況。
2.科室資產情況:掌握各科室的設備情況,弄清設備的原值、凈值、月折舊及其服務能力、使用效率,查找有無閑置設備;計算每月的設備回報率;分析評估新引進設備的可行性論證,對項目的使用需要、市場需求、發展前景等因素進行分析評價,為醫院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3.科室收入:主要包括門診收入、住院收入、查體收入、掛號費、材料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與其他科室合作的收入。
4.科室成本:主要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及返聘費用、藥品成本、醫療材料、醫保拒付費用、辦公及醫用低值易耗品、水電分攤費用等。不可控成本為房屋折舊、設備折舊、各類物業費用、設備維修、其他管理費用等。
(二)完善制度建設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經營助理工作能夠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我院制定了《專科經營助理崗位職責描述》,確定了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工作職責。出臺了《專科經營核算細則》,對科室的收入按照可控成本收入比例這一考核項目,界定的臨床科室收入中包括門診收入、住院收入、掛號收入、查體收入、專項費用等所有科室名下的不分割收入和分割收入。臨床科室合作完成的收入按一定的分成比例計入各臨床科室收入。成本費用包括各種形式用工的人工成本及返聘費用、醫保拒付費用(不含責任人承擔部分)、庫存期末盤點損失費用、醫療物品損壞費用(不含責任人賠償部分)、不計價藥品、不計價醫用耗材、辦公及醫用低值易耗品、水電分攤費用等可以控制的費用。對各類指標做出了明確的界定,確保專科經營助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三)強化培訓管理
我院積極為經營助理搭建培訓平臺,將所有經營助理納入教育培訓規劃,堅持培訓常態化,堅持專題學習與常規培訓相結合,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定期邀請人事勞資科、醫療保險科、醫務(社區)科等專業科室的工作人員,對專科經營助理進行人力資源、醫保、醫療等方面知識的培訓;聘請臺灣中山大學、天江等知名醫院的管理人才,集中傳授醫院管理理論和知識,并不定期赴北京、天津等地先進醫院學習,以拓寬管理思路,全面提升經營助理的業務水平。
(四)深入搞好臨床與政策宣傳
每周一召開經營助理例會,匯報、總結工作,交流經驗,統一思路,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周三上午全體經營助理深入負責的臨床科室了解情況,通過各種形式,收集科室所發生的問題,掌握臨床科室的第一手資料,并將其歸類匯總后,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積極加強與臨床科室的聯系,及時向科室宣講醫院制定的各類管理政策,包括績效考核分配方案、成本控制及相關指標等,幫助科室聽懂政策、理清思路、有的放矢。
(五)加強臨床科室經營管理分析
經營助理向經營管理部及各臨床科室分別提交月度、季度、年度經營分析報表,包括《臨床成本核算統計表》、《護理成本核算統計表》、《成本收入率完成情況表》、《人均工作量積分統計表》、《專家考核統計表》等。定期撰寫科室運營管理分析,并向醫院及臨床科室主任匯報,內容包括科室的可控成本收入比率、藥品占比率、設備使用率、醫保拒付、主診組經營情況等。通過對相關數據的解析,使醫院和各科室對實際發生和醫療指標完成的情況做到“了然于心”。 醫療指標包括門診人次、出院人次、手術人次、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等。
篇6
一、新形勢下企業會計監督所表現出的問題
(一)財務部門的監管工作不到位
部分企業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并未對下屬公司或部門的財務管理人員或會計工作者進行有效管理與監督,財務工作者的薪酬發放等并未從所屬公司中獨立出來。這將導致會計工作者在按照要求履行會計監督職能時,容易受到不利影響而導致職責受限,會計監督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二)相關制度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由于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并未對會計監督工作引起足夠重視,故而導致相應制度無法得到有效貫徹與落實。例如在企業財務管理中,會計工作者并未按照相應要求對公司或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準確核算,導致其所上交的會計報表或會計核算結果無法準確地反映企業的整體經營效益與財務狀況,這將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資金浪費現象嚴重
資金浪費問題是多數企業內部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管制,部分企業工作人員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隨意開設銀行賬戶,導致企業整體資金的嚴重分散與閑置,資金利用率低下。這一現象將導致企業在進行資金的統籌規劃時受到阻礙,對整體效益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四)人員素質不合乎標準
一方面,部分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入職前并未進行專門培訓,對于具體工作實踐中相關業務所涉及到的工作內容缺乏熟悉性,在實踐中無法準確辨識問題,對于會計工作漏洞的敏感性低,增大了會計信息失真風險,進而導致會計信息無法準確地反映出企業的經濟運營活動。另外,有部分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低,在工作中只考慮個人利益,缺乏一定的職業道德素質與法律意識。
二、財務主管委派制與會計監督
《會計法》中明確規定,會計監督工作不僅需要督促各企業內部建立完善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機制,還應該不斷加強企業外部的會計監督機制,以便能夠形成一個內外配合監督的會計監督體系。與此同時,還需對內部監管機制加以改革與完善,可通過設立外部監督小組的形式,履行相應的會計監督管理責任,并且還需要與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人員積極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健全并完善相應會計監督管理系統。進一步執行《會計法》相關內容,這也需要企業有效推動相應財務管理委派制度,并進行較為全面推廣應用,促使企業能夠進一步發展。
一定要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執行《會計法》,使財務主管委派制度在各企業內部得到有效落實與實施。具體實施步驟為:第一,針對國企改革現狀,企業可向分公司或子公司委派財務主管,由上而下進行監管,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公司的整體利益。這一制度的落實能夠從會計人員的專業角度看問題,進而對分、子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有效監督,能夠很好地保障國有資產,對于完善企業內控制度也有積極意義。第二,從一定程度來講,財務主管委派制度屬于外部監管體系的一部分。我國現有的《會計法》中明確規定,會計從業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具備相應的核算、監督職能,但仍有部分企業中會計人員的監管職能并未得到有效發揮。財務主管是各分公司的經濟活動領導者,故而認為,財務主管直接委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母公司對旗下分公司或子公司經濟狀況的監督作用。第三,財務主管委派制度實際上是對財務人員的監督,一方面能夠使會計監督機制得以健全,實現對各項經濟活動的實時監控,另一方面還能對實際經營者起到一定約束作用,進一步提高企業內控效率。
三、財務主管委派制與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機制的完善
(一)有效強化財務主管約束機制
雖說財務主管委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財務管理質量帶來一定沖擊,但這樣的工作形式也為相關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導致相應道德風險狀況出現,就企業的發展來說,并不能夠有效保障財務主管就一定是公正嚴明的,也不能夠保障其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及時反饋企業信息發展狀況,為了有效避免一些問題產生,就能夠依照現實發展狀況,建立相應約束激勵機制,對于企業委派財務主管來說,工資薪酬的發放與結算形式應加以固定,且為了確保管控質量,所委派財務主管的工資結算應與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經濟狀況相聯系,可由總公司對財務主管進行工資發放與管理。企業在制定相應規則制度的時候,需要對相關財務管理人員進行直接管理,不能夠接受賄賂,且應實行個體責任制,即若子公司或分公司出現財務問題,這一責任主要由財務主管承擔并負全責。與此同時,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中也應進一步強化落實主管委派責任制,這樣不僅能夠保障財務主管工作的公正、公開性,也能夠起到相應激勵作用,這樣的工作形式有利于財務主管的管理工作。
(二)有效提升企業內部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
會計從業人員需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水平,這是確保會計監督職能充分發揮的首要前提與保障。有鑒于此,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相應的素質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相應考核,確保其專業素質過關。同時也應在培訓中融入職業道德的有關內容,幫助會計人員充分認識到自身職責所在,進一步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并使會計監督職能得到更充分發揮。由于企業的一些重要的對外投資活動涉及到較大范圍內的資金調度與管理,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對企業的經濟狀況產生不利影響,還會制約企業財務管理質量的提升。若無法明確決策與執行程序,則將對國家、企業以及社會的整體效益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監督職能的充分發揮,不利于會計工作的有序化與會計資源管理的科學化。
(三)充分完善并落實財務主管委派制
由于缺乏科學認知,部分企業在實施財務主管委派制時仍存在一定爭議性,這也是在制度落實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部分案例證實,財務主管委派制的實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企業財務管理質量的提升,使經營者的有關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并能間接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在落實該項制度時,應充分明確財務主管的工作職責,在給予其一定監督權力的同時,也應對其權力界限進行合理確定,并規定財務主管不能干涉經營者的自主權力。一般情況下財務主管的權力包括:對國家有關政策與方針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與督促,并對企業不正當行為進行及時糾正,如有必要可向有關法制部門匯報情況予以解決。同時也要對公司或企業的內部財務制度進行完善,要求主管定期對企業前期的財務狀況與資金流動情況予以匯報,并將企業所擁有的國有資產利用現狀進行準確反饋。
同時還應在實施主管委派制度中加強人員激勵與職責約束制度,考慮到部分財務主管在工作過程中經驗不足,這時候,就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財務主管所需遵守的工作原則及義務,并使其對公司的福利待遇有清晰認知,并強調財務主管在工作中不能接受其它人不正當資金。最后,在選派財務人員時應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可通過小組決定制進行人才選拔,確保所委派者為具有真才實干的人才。
篇7
建筑企業必須建立相對完整的財務制度,推動建筑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財務工作和業務領導方面,由財務部門直接參與,增強財務部門辦事的獨立性,以免職權重疊帶來的不利影響。建筑企業財務制度構建思路為:
1.1總結原因
總結建筑工程風險成因,對風險產生的不利影響進行分析;建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識別與評估模型,提出建筑工程風險管理的可行性策略;從風險預測角度分析,根據建筑工程特點提出預見性的風險管理方案,以風險預警系統為中心,從財務分析管理、項目檔案管理、統計報表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方面,為建筑企業建立防范性的風險管理決策。
1.2建立體系
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防范財務風險產生財務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財務風險處理不當,因此,防范財務風險,建立和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尤其必要。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編制現金流量預算。由于企業理財的對象是現金及其流動,就短期而言,企業能否維持下去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盈利,而取決于是否有足夠現金用于各種支出。
1.3明確指標
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對企業而言,在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的同時,還要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其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指標最具有代表性。反映資產獲利能力的有總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
1.4健全流程
樹立風險意識,健全內控程序,降低或有負債的潛在風險。如訂立擔保合同前應嚴格審查被擔保企業的資信狀況;訂立擔保合同時適當運用反擔保和保證責任的免責條款;訂立合同后應跟蹤審查被擔保企業的償債能力,減少直接風險損失。
2建筑企業財務內控管理體系
財務部門在防范和懲治風險中的作用大小,關鍵是從機制上維持財務管理制度有序實施,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建筑企業完善財務管理制度需考慮多方面內容,主要圍繞人員管理、財務管理、決策管理等方面,綜合避免各種因素帶來的財務風險隱患。
2.1人員管理
一是職位分類,根據財務工作要求,將財務人員劃分為不同類別,主要包括總賬管理、費用款項收付管理、合同檔案管理、稅務管理等,詳細分配任務給不同的職位;二是聘任制度,所有財務機關人員要經過“聘用”流程,從筆試、面試等方面考察,符合財務部門要求才能走上工作崗位,這是保證財務人才資源的關鍵;三是薪酬改革,優化現有的工作結構,擴大崗位晉升空間,讓財務人員可通過晉升級別來提升工資待遇,激發財務人員參與工作的積極性。
2.2財務管理
可以倡導財務監察職能一體化,兩者合二為一,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可倡導企業財務與國家政策相協調,采取垂直管理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了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力度、廣度、深度”。財會人員對移送的資料詳細審查,資料證據均要完整、符合實情,這樣才能提高財務制度的科學性,客觀反映建筑企業真實的財務工作狀況,降低企業運營期間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2.3決策管理
重大經濟決策涉及到資金鏈運轉結果,對企業財務收支決策、市場經濟戰略決策等均有很大的影響。財務部門監督可以制約經濟決策權力,科學地分配財務人員之間的權力劃分,避免財務決策混亂造成的經濟風險。例如,財會人員根據重大經濟決策實施綜合考察,審查建筑項目決策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獨立專權、決策失誤、資金濫用等問題。
3財務管理制度中引入外部審計措施
建筑企業財務制度是企業內控的基本保障,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體制并著力有效運行是企業防范風險,規范企業內控行為的重要手段,財務制度構建的出發點要符合國家財經政策,適應本企業經營發展需要,從業務流程、資產管理、財務人員管理、投融資管理、財務基礎工作管理、財務績效管理等方面構建本企業財務制度。
3.1外部社會審計
財務風險導致費用資金收支不明確,造成企業資產流失,加大外部審計力度也是企業財務制度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建筑企業財務體制改革是必然趨勢,也是實現經營收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能夠為建筑財務管理提供多方面的保障。財務部門要根據建筑行業發展實況,廣泛接受外部審計監督,提升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3.2企業內控設計
“小金庫”是造成建筑企業損失的原因之一,企業內控管理要制定專項制度打擊“小金庫”,對不明資金來源詳細審查,明確各項資金收支狀況。其次,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崇尚法律法規的權威。企業財務部門需積極開展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促使審計監督、組織監督、紀檢監督等工作協調進行,從多個方面規范內控管理體制設計,為建筑行業長遠規劃、健康發展等做好準備。
3.3財務制度控制
為了促進財務制度建設和發展,財務部門應當完善現有的財務管理體制,不斷調整并制定出符合企業營運要求的控制模式。例如,根據建筑項目決策發展要求,為建筑企業財務體制調整提供參考,避免工程資金收支失衡造成的經濟損失。此外,提出有效實施財務制度的方法措施,著力防范制度執行過程中跑題走樣,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為。
4結語
篇8
關鍵詞:制度安排;建筑業;國企;企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030-02
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主流動態過程是不斷地市場化(Nee,1989);然而政治權力對資源的直接和間接控制并沒有削弱(Bian & Logan,1996);相反政治權力的維續保證了國家對資源的控制力 (Tao & Zhu,2000)。于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地理空間上形成了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的梯度發展格局,這種區域性的先后發展次序,使不同地區的人們面臨著不同的社會事實;二是在社會結構空間上,形成從原有體制的薄弱環節發端,不斷地向體制的核心地帶推進的發展次序;并且在這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明顯表現為機遇的分布隨著國家政策的變更而變化”(周雪光等,2002),國家放開的程度不同,推向市場的程度不同,使不同職業具有不同的發展規模和發展路徑。本研究就是在這些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試圖探索建筑業國企發展的具體過程。
一、中國建筑業國有企業從業人數的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業的規模是不斷發展和擴大的。根據2004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從1978―2002年全國在業人員增長了83.65%,同期建筑業從業人員則增長了355.85%。一般說來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都伴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在中國經濟轉型和體制轉型的背景下,中國建筑業的發展表現出明顯的體制特征。即建筑業內部的兩種體制具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建筑業國企人數比例不斷減少、非公有制企業人數不斷上升。從1978―2002全國國企職工數平均增長了-7.07%,建筑國企人數則負增長32.44%,是全國國企平均值的4.59倍。而另一方面建筑業非公有制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全國就業人員可以劃分為城鎮就業人員和鄉村就業人員兩部分,全國鄉村就業人員在二十多年間增長了59.8%,但同期在建筑業增長了1186.52%,是全國平均的19.84倍。在1978年,鄉村建筑業就業人員的230萬人僅占全國建筑業的就業人員854萬人的26.9%,但是二十多年以后的2002年在全國3 893萬人的建筑業從業人員中,鄉村人數已經達到2 959萬人,占75.01%。建筑業已經從城鎮職工變成主要是鄉村的就業人員。
在經濟轉型和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建筑業整體上獲得了快速發展,從業人數的增長明顯高于其他行業,但是如果從企業性質來看,建筑業國企職工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全國國企平均,由1978年占建筑業從業人員半壁江山的52.3%,下降到2002年的僅占7.76%。國企職工數已經失去了主置。建筑業國企受到強烈沖擊是與其產業特征密切相關的,迄今為止,建筑業仍主要以非熟練勞動,半熟練勞動為基本的行業,改革開放以后成為國家率先推向市場的行業,因此建筑業國企,不僅與其他傳統產業國企具有相同的命運――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制度轉型的雙重沖擊,而且同時也具有不同的特點,面臨著中國二元社會結構造成的以低廉勞動力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農民工的沖擊,他們是一群特殊的下崗失業工人,如果說重工業是產業凋敝,而他們是在建筑業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擠出市場。
二、遼寧建筑業國企的轉型之路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80年遼寧建筑業從業人數達到39.9萬人,國企工人占 76.2%,但是隨著市場化過程,國企所占份額越來越少,其變化過程主要經歷兩個階段,首先是國企與集體企業的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國企一直保持相對優勢,從1980―1985年,遼寧建筑業總人數中集體企業員工比例翻了一番,幾乎占到建筑業的半壁江山,又過了五年,集體企業超過了國有企業人數,到了1995年遼寧的建筑工人隊伍中集體企業所占比例達到55.2%,超過國有企業13.4個百分點。其次是與非公有制企業的較量,從1995―2006年,國有大中型企業高度集中的遼寧建筑業又發生了一次根本的所有制的變革。國有企業職工比例已經下降到16.85%,徹底被邊緣化。建筑業成為非公有制企業的主打天下,這十幾年國企建筑業經歷了怎樣殘酷的磨煉和洗禮?
1. 20世紀90年代初的生存壓力。1991年被推向市場的遼寧建筑業國企面臨著來自內外的雙重挑戰。要面對體制外包工隊的競爭(這些包工隊冠名為集體企業,有本地的,也有南方民營企業)他們經營方式多樣,市場運作機制靈活,被推向市場的大型國企,不僅經營理念而且組織結構都不能立即脫離計劃經濟時代的被規定了的經營方式,同時這些大型國企都是建國初期成立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已經歷時四十年,“管理層越來越多,包袱越背越重,職工日益老化,技術骨干日益減少”,虧損企業大量出現。
2. 1993―1996年生存抗爭。1993年,面臨內憂外患,建筑業國企曾試圖改變局面,嘗試了企業經營機制轉換,深化企業內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的改革,實行精干主線、分離輔線、剝離富余人員(開辦第三產業);到1996年建筑業國企改革集中“在工程質量上、力爭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職工生活質量達到市內一流水平的”的總體目標上;1996年的目標還是自有工人上崗率達70%,逐步建立以自有職工隊伍為骨干,農民合同工為主體,二包工為補充的隊伍結構”。
3. 1997―2000年,從產權制度改革、“分流富余人員”到國企淡出。在國有建筑不斷深化的內外矛盾中,“轉變觀念,抓好調整,適應市場,提高效益,”成為促進國有企業的全面振興和發展的目標,于是“抓好結構調整,合理分流人員” 減人增效地措施成為當年的改革方案之一,1999年進一步提出“堅定不移”地把分流工作“作為一項改革的任務抓緊運作”,對分流人員的安置,各單位可以從企業的實際出發,把有技術專長的人員分離出來,按工種組建專業勞務隊,其他人員進入托管中心。“著力解決亢員問題,減輕企業人員包袱,在簡人問題上痛下決心,加大力度,多渠道分流下崗職工,爭取用兩年左右時間徹底解決企業亢員問題……各企業都要采取具體措施,分解,落實減人指標”,同時實行靈活多樣的彈性用工制度。將“建筑勞務要逐步向基地化方向發展,要選擇具有較好基礎的勞務基地,”建立起勞務用工基地,起用廉價的農村勞動力。
在分流富余人員的同時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開始。1998年提出由于建筑業“單一的國有投資體制,必然導致企業活力不強,缺乏對其他資本的控制力”,“由于產權單一,機制不活,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提出了大力發展民營建筑施工企業,“建筑業是競爭性很強,產品生產獨立性很強的行業,施工作業很適合于民營”,要求,“五年內全市建筑私營經濟比重要達到40%以上”。這樣大量的建筑國企被民營化,國企職工悄悄地淡出了建筑業,從1997―2006年的九年間,遼寧國企建筑工人從50.39萬下降到16.79萬,減少了33.6萬。
如果說重工業的從業人數的銳減帶有產業調整性質的,是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這是在任何一個工業國家都曾經發生過的過程,但是建筑國企工人數的銳減,則不具有同樣的性質,建筑業的產值和工人數不論是全國還是遼寧都是不斷上升,但是國企建筑工人數則逐年下降,這是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國企建筑業逐漸的淡出建筑市場,建筑業國企的命運是中國體制轉型過程中競爭失敗與制度安排合力作用的結果。
三、結論與思考
建筑業國企的轉型再現了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發展道路的具體過程,然而當建筑業國企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悄然地消失在主流舞臺上,其過程和結果頗發人深思。
首先,漸進式改革是否客觀上存在遲發展效應?中國改革漸進式的發展道路,在區域發展上形成了由南到北的梯度發展格局,東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而率先發展起來的企業所到之處以他們對市場經濟的已經形成的適應能力,以它們靈活的組織機構以及運行機制,對后發展的相關產業可能形成毀滅性的打擊。
其次,是否是體制外和“體制內”、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競爭?遼寧建筑業國企慘烈的十年,建筑業國企同小包工隊的競爭失敗,是實力的較量?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由體制的邊緣向核心推進的發展格局,形成了同一空間不同體制的競爭,由于中國漸進式轉型的前無古人,這種競爭的復雜性也許是始料不及的,但是在今天,我們需要反思所走過的路。
最后,國家權力在國企轉型過程中的支配作用。國家放開的時間不同、程度不同、區域不同,使建筑國企面臨著劣勢效應;以退為主大力發展民營建筑業企業的政策,使國企轉制成為中心任務,短短十年,建筑業國企悄悄地淡出了建筑業市場,建筑業國企的退出殃及了國企建筑工人,遼寧幾十萬下崗失業工人被擠出建筑業,不能重操舊業則人力資本失靈,在就業壓力嚴峻的今天,許多人只有靠零工市場維持生計,建筑業國企的命運演繹了國企建筑工人的特殊生命歷程。
參考文獻:
[1]李強.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8.
[2]周雪光,等.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87.
[3]李培林.另一支看不見的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188
篇9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資金管控制度;資金結算中心
1、建筑施工企業資金管控現狀
有別于一般的生產經營性企業,建筑施工企業生產經營對象和交付使用的產品均為工程項目。這類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圍繞工程項目而進行的,其生產經營過程包括承接項目,項目施工和項目交付及服務,資金投入巨大且項目周期長,因此資金的充足程度和周轉能力以及資金運作和融資能力對建筑施工企業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資金管控制度來保障。目前我國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的資金管控制度都不規范,致使企業資金分散,資金短缺,項目成本過高,建筑業市場上低價中標現象嚴重,建筑施工企業大都存在墊資的情況,而由于企業資金匱乏,使得拖欠工程款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基礎建設如高鐵、地鐵和公路等交通軌道的建設,作為固定資產投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建筑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同時也加劇了建筑業市場的競爭,由于建筑業進入門檻較低,建筑隊伍急速膨脹,加之大量低素質的包工隊的不斷涌入,使建筑施工企業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企業為應對競爭,不惜低價承攬各種項目。一方面由于項目周期長,資金難以迅速回轉用于其它用途,另一方面由于高鐵事故頻發,我國放緩了高鐵建設的進程,企業投入的資金難以及時回籠,因此,建筑施工企業承攬的工程項目越多,資金的分散度就越高,資金的投入量也就越多,資金的回籠就越慢,工程墊資和工程款拖欠額度也就越大,因此資金的缺口也就越大,使企業逐步陷入資金緊張的窘境。
2、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資金分散程度高、流動性差
由于建筑市場的競爭激烈,進入壁壘小,企業為避免被擠出市場,不惜低價承攬各種項目,而工程項目大都分散在各個地區,項目資金也分別由各個地區設立的項目部管理,致使資金難以集中管理,導致一些項目因資金匱乏影響工程進度,而一些項目則資金富余,大大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工程項目的分散,致使總公司難以及時掌握各項目負責人的管理情況以及項目的進展情況,而內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也使得項目負責人得不到有效監督,從而造成部分項目負責人濫用經費的情況。
2.2 項目成本增長過快
近年來,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項目的成本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工程項目的成本以原材料成本為主要構成部分,約占總成本的50%-60%,而人工成本也占到了總成本的20%-25%左右,通貨膨脹使得作為主要原材料的鋼筋水泥的價格不斷上升,而國家對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以及因大批農民工導致的“用工荒”使得人工成本一再提高,給建筑施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其次,由于企業內部管理者和員工成本意識較為薄弱,相互推諉,各行其是,將成本管理的問題都歸咎于財務部,沒有積極參與到成本控制活動中來,致使成本難以控制。另外,由于企業缺乏合理的監督考核機制以至于難以有效約束企業內部各個員工,也就難以使員工重視成本控制,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浪費。最后,由于大量工程項目的低價中標,企業資金匱乏,會使得企業在材料采購過程中因資金不足賒購材料而產生額外支出的成本,同時,資金的缺乏也會使得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停工從而產生工期延誤成本。
2.3 墊支現象嚴重
目前建筑市場實行的是招投標的方式,施工企業需要通過競標來獲取工程項目,而建筑市場激烈的競爭使得施工企業之間競相壓價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導致了低價中標的現象,有時企業投標的價格甚至低于預算時的價格,致使企業資金緊張。其次,一些建筑施工企業為了增加獲得工程項目的機會,競相墊支施工,加上很多項目都沒有工程預付款,需要自己墊支。另外,施工企業承接的工程項目的結算款須等到項目竣工并待業主驗收同意后才能獲得,而不開工或是中途停工將帶來更大的損失,因此施工企業只能繼續墊支,從而使資金的缺口越來越大。
2.4 履約保證金期限過長
一般情況下,施工單位中標后須按中標通知書繳納余約為中標價百分之十左右的履約保證金,如若沒有按時繳納,則視為自動放棄項目,而履約保證金的退還卻須等到工程完工、業主驗收合格后,但工程項目施工周期長,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有些業主因自身原因會故意拖延驗收時間,使得施工企業遲遲得不到這筆資金,難以充分發揮資金的效用,加劇了企業的資金緊張程度。此外,業主一般要求施工企業采取總包價一次包死的方式,但卻不能調整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以至于施工企業還要額外承擔因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損失。
2.5 工程結算款拖欠嚴重
充足的資金是保障企業經營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對資金需求量大的建筑施工企業而言,資金可以說是企業的命脈。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惜低價中標甚至墊資來承包工程項目,而很大一部分企業并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工程項目,因此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借貸資金,使得財務費用不斷增加,資不抵債。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工程項目難以及時竣工,也就難以及時獲取工程款,致使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只要農民工討薪,矛頭就必將指向施工企業。近年來,政府為保障農民工的利益,不斷出臺政策要求企業按時支付工資,對施工企業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
2.6 內部資金管理和控制體制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業重產值和工期,往往會忽視對企業內部資金的管理和控制。投標時,片面追求中標率,中標后一味的趕工以縮短工期,忽視工程質量以及工程價款結算和應收款項的收回。一般而言,建筑施工企業的每個大型工程項目都有單獨的賬簿和單獨的項目負責人,由于項目負責人對自己分管的工程項目全權負責,而項目負責人的管理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個項目的會計核算和提供的會計信息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企業也沒有統一的制度去規范這些活動,這樣也就難以確定他們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此外,由于履約保證金的交付以及企業的墊支行為,企業很容易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局面,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企業往往會選擇向銀行貸款,項目越多,貸款越多,企業只好借新債還舊債,若是項目虧損企業將難以償還貸款,財務風險也將越來越大。
除了以上問題之外,建筑施工企業還存在這籌資渠道少而難的問題。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企業一般會選擇銀行貸款,但銀行貸款要求企業有良好的信譽擔保和經濟實力,同時還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還款負擔。
3、資金管控制度的改進措施
3.1完善資金管控制度
要想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首先應該完善資金的管控制度。在投標之前,要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和項目資金的到位程度,不能盲目投標;投標后,要建立履約保證金的明細賬并明確保證金的返還時間和方式。嚴格管理那些游離在企業生產經營之外的資金。在應收賬款的收回方面,企業可成立催收小組,及時的催要工程賬款和保證金以保證資金的及時到賬從而保障項目的順利執行。同時還要加強資金的開戶管理,嚴禁項目負責人以個人名義開戶并建立資金統一結算制度。此外還可通過采取全面預算管理的方法對項目資金的運行和相關負責人的活動進行監督。
3.2加強信息化建設,實行資金集控管理
為統一各工程項目的資金管理,避免因資金過度分散造成資金使用效率的地下,建筑施工企業可在其內部成立資金結算中心,實行收支兩條線,對項目資金進行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和監督控制,在放權的同時也能對資金進行有效監控。各個項目部統一在結算中心開設結算賬戶,僅保留日常必備的費用賬戶,同時還要嚴格項目部用款制度,根據各個項目部的資金計劃對其所需資金采取先審批后使用的方法,并制定規范的資金使用程序,避免不當開支。此外,還要加大工程決算款的催收力度,以提高資金的周轉能力。另外,企業還可與銀行合作,建立網上銀行平臺,實行資金的遠程管理和監控,并及時掌握各個項目部的資金使用情況,不但能解決資金分配不均的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還能確保資金的營運安全。
3.3加強價值環節的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施工企業的成本控制點和盈利點主要在項目管理上,因此必須熟悉程序中的每個環節并加以控制。如組織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進場之前就應該按照工程項目的進程和要求安排相應的施工人員和機器設備,避免因人員冗雜造成不必要的開支或是因停工等原因造成機器設備的閑置。其他環節如設計技術交底,審核施工圖和現場核對施工圖,項目管理隊伍和制度的建立,施工方案的編制和現場管理以及工程竣工交驗等環節等,都需要進行嚴格的預算、管理和監督,以減少成本并加強資金在各環節的可控性。(作者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參考文獻:
[1]楊曉莊. 工程項目管理[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朱廣君. 建筑企業價值鏈管理[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李新宇. 加強施工企業資金管理,提高經濟效益[J]. 現代商業, 2011( 5)
篇10
[關鍵詞]建筑企業;外出經營;稅收政府間分配;博弈分析
[中圖分類號]17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05―0053-04
一、引言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相關機制的日趨完善,市場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作用日益顯著,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反映在中國的建筑行業中。近幾年來,中國建筑市場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離開工商注冊地,跨區、市乃至跨省從事建筑施工活動,建筑業企業外出施工經營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建筑企業在為委托方創造價值的同時企業本身也獲得了利潤,因此建筑企業涉外經營活動不僅是施工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補充,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因而對于該種經營活動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但與此同時,涉外經營活動也給中國轉型中社會稅收體制提出了新問題。根據稅法規定,營業稅方面:納稅人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發生應稅行為,其納稅地點需要調整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屬稅務機關確定;所得稅方面:建筑安裝企業離開工商登記注冊地或經營管理所在地到本縣(區)以外地區施工的,應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其經營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一并計征所得稅。否則,其經營所得由企業項目施工地主管稅務機關就地征收所得稅。這就給各地區的實際操作很大的靈活性。筆者在大連市西崗區政府調研時發現,很多西崗區的建筑企業到北山市施工,但按照大連市政府的規定這些企業應該在注冊地繳稅。由于信息和地域的影響導致對企業的稅收流失,而且類似的情況也廣泛存在于全國各地區。當建筑企業施工地與企業注冊地不一致時,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一切稅收的征管就涉及到了建筑企業施工所在地政府(簡稱施工地政府)和工商注冊所在地政府(簡稱注冊地政府)這兩個部門。顯然施工地政府在對于企業稅收的征繳上有明顯的地理優勢,將企業稅收的監管和征收交給注冊地政府是不明智的,由施工地政府承擔稅款的征繳工作符合稅收的效率原則。但稅收應歸哪一方支配,即如何在相關政府間分配建筑企業交納的稅款,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從全局最優的視角出發,通過以下的分析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二、區域政府博弈的存在性與政策制度的涵義
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過渡,政府的計劃管理與規模控制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弱化,目前正在向法制型和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中央與地方政府雖然是嚴格的隸屬關系,但在政策的執行上,地方政府還是具備一定的自由度與靈活性。尤其是處于同一級別的地區政府,他們相互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如區級政府之間,特別是不同城市的區級政府之間。當他們之時可能選擇的策略也有兩種,或者是對建筑企業積極監管并努力征稅;或者是消極監管不努力征稅,簡稱“努力”和“不努力”。A政府選擇配合時付出的成本是D+WA,不配合的成本為0。其中D是A政府在發展建筑行業企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財政撥款、專項資金扶持以及政策的優惠和稅收的減免等等。AA政府配合B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與B溝通并向其提供企業C的相關信息等等。同時,B政府選擇努力的成本是WA,不努力的成本為0。其中WR是政府B在監管和征收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支付矩陣如圖1所示。T是企業C在這次博弈中應交納的稅款總額,也就是兩個政府所能得到的稅收的上限;T,是只依靠A政府的溝通和其所提供的信息等B政府繳納上來的稅款;T2是只在B政府的單方面的努力下征繳上來的稅款,顯然有T>T2>0和T>T2>0。至此,筆者構建了將現實簡化后的博弈模型(見圖1)。間發生利益關系時,其中的博弈特征就表現的很明顯。首先,各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和政績的目標函數是不一樣的,體現在稅收的方面就是在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前提下實現稅收總量的最大化。因為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根據稅收收入總額按比例分配的。稅收是一個區域經濟實力的體現。也是區域政府政績的重要標志。因而建筑企業外出經營所涉及到的兩個區域政府可以看作近似滿足理性人和理性共同知識的假設,在這里對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體現為對稅收最大化的追求。其次,當對外出經營企業征繳稅款時,雙方政府在特定政策下行為的選擇與決策的做出,均對對方存在著影響與制約。所以,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關系是切實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的稅收分配制度下,博弈結果不同而已。
“制度是一個社會中的游戲規則;或者,更正式地說,制度是人類設計出來調節相互關系的一些約束條件”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政府之間關系的調節。上級政府是政策的供給者,各級地方政府是政策的接受和執行者。稅收分配制度該如何制定,其實是地方政府博弈的結果,先行的政策制度如果違背了與博弈雙方中任意一方的利益選擇不一致,就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使政策的貫徹與落實大打折扣。針對建筑企業涉外施工存在著兩種極端的稅收分配制度,稅收歸屬一般而言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規定將稅收全部歸注冊地政府,當然另一種就是規定全部稅收屬于施工地政府的所謂稅收屬地化政策。在此,筆者將對這兩種極端稅收分配制度進行分析。當然無論在那種制度條件,根據上文的分析,筆者假設稅收的征繳工作都是由施工地政府來完成的。
三、不同稅收分配制度下的博弈分析
(一)稅收最終完全歸屬于注冊地政府
假設只存在兩個地方政府,即注冊地政府A和施工地政府B,另外還有在A地區注冊并在B地施工的一個或若干個企業C。注冊地政府在制度規定建筑企業的稅款全部歸自己所有時,其為爭取自己區域稅收最大化所可能選擇的策略有兩種,或者是大力發展和扶持建筑行業并積極與施工地政府溝通,配合施工地政府的稅收工作;或者對建筑企業的發展持消極態度,不給予政策上的鼓勵和優惠,而且也不與施工地政府溝通,筆者分別簡稱“配合”與“不配合”。而施工地政府在追求本區域稅收最大化時可能選擇的策略也有兩種,或者是對建筑企業積 極監管并努力征稅;或者是消極監管不努力征稅,簡稱“努力”和“不努力”。A政府選擇配合時付出的 成本是D+WA,不配合的成本為0。其中D是A政府在發展建筑行業企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財政撥款、 專項資金扶持以及政策的優惠和稅收的減免等等。AA政府配合B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與B溝通 并向其提供企業C的相關信息等等。同時,B政府選擇努力的成本是WA,不努力的成本為0。其中WR是政府B在監管和征收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支付矩陣如圖1所示。T是企業C在這次博弈中應交納的稅款總額,也就是兩個政府所能得到的稅收的上限;T,是只依靠A政府的溝通和其所提供的信息等B政府繳 納上來的稅款;T2是只在B政府的單方面的努力下征繳上來的稅款,顯然有T>T2>0和T>T2>0。至此,筆者構建了將現實簡化后的博弈模型(見圖1)。
對于施工地政府B來說,無論A選擇什么策略,B政府選擇努力所得到的稅收收益都為-WB,選擇不努力的得到的稅收收益為0,因此B一定選擇不努力。在這種情況下,A選擇配合的收益為T廣D-WA,此時若規定由A來承擔稅收征繳任務,A的收益也許會更好一些,但始終不能排除政府A與企業C間距離
因素的影響。這將影響到政府A監管工作的開展,其在信息上將處于劣勢。A若選擇不配合,在“不配合,不努力”的策略組合下會使企業C產生很強的逃稅動機,導致稅收的大量流失,在模型支付矩陣中就體現為雙方的收益均為0。該博弈的納什均衡取決于T3-D-WA的值。但無論均衡解是那一個,都不是全局的最優解“配合,努力”,因為此時的整體收益為T1-D-WA-WB,而T的值通常要遠遠大于T1和T2。
以上只分析了雙方政府在一次博弈中的情況,在現實中該博弈可能會兩者問發生很多次,而且雙方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是最后一次,所以可將其看作一個無限次重復博弈。在多次博弈中B將始終選擇“不努力”,其收益也將一直為O,B政府徹底喪失了征稅的積極性;而A政府將盡量降低自己的成本使T1-D-WA的值為正。因為T1與WA有關,所以只能縮減D,即減少對該行業發展的鼓勵政策等,這將不利于建筑業的發展。
(二)稅收最終完全歸屬于施工地政府
稅收完全上繳給施工地政府的政策也稱稅收的屬地化。在該政策下雙方政府的支付矩陣如圖2所示(各符號的含義與上例相同)。無論B作出怎樣的決策,政府A配合的收益為D-WA,不配合的收益為0,因此A一定選擇“不配合”,但B若選擇努力的話可以通過其地理優勢得到T2-WB的收益,而且通常為正,所以該博弈的納什均衡是“不配合,努力”。看起來稅收屬地化政策似乎要比前一種的情況好些,但企業的應納稅額為T,也就是說屬地化的稅收政策仍然不能避免T-T%的稅收流失。同樣這也是一個無限次重復博弈,在多次博弈中政府A會完全取消對建筑行業發展的鼓勵,為了保證稅收,甚至會限制建筑企業的外出經營活動。這不僅在總體上降低課稅總量T,而且阻礙了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
(三)全局最優的稅收分配制度
經由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稅收分配制度都會導致其中一方積極性的嚴重喪失進而影響到行業的發展,甚至影響到市場機制的發揮。那么如何構建一種制度能使博弈的均衡停留在“配合,努力”的全局最優解上。不妨設一個稅收分配百分比α使A政府得到的稅收總額tA=αT,使B政府為tR=(1-α)T,實際上是將應稅總額在兩地政府之間分配,目的是在彌補雙方付出的成本的同時使各方均有所得,從而保證注冊地政府有足夠的動力繼續鼓勵和發展建筑行業,也確保施工地政府有積極性去監管建筑企業,規范行業秩序,實現公平競爭。要實現效率與公平,就要求政策的科學與合理化。具體地說,就是α能否確定與如何確定的問題。
設A、B政府的效用函數分別為uAuB,則在雙方邊際效用相等的時候便可達到最優。利用約束條件tA+tB=T構建函數,對雙方的收益求偏導得到反應函數RA和RB,解反應函數求出分配比例,進而得到α的值。為了推導的具體化,筆者設A、B具有C-D形式的聯合效用函數H=Xpp)yq,其中A的收益是X=tA-D-WA;B的收益是y=tB-WB。則有拉格朗日函數極值條件:
這樣 α的值便得以確定。從結果可以看出稅收的分配取決于應稅總額T、發展投入D、雙方的努力程度WA和WB以及效用函數的形式。作為制定政策的上級政府在決定分配比例時,應該參照以往年度的相關數據和指標再作出決策。
四、小結
- 上一篇:消防工作應急預案
- 下一篇:防范和化解行政執法風險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裝飾裝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