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司制度體系建設范文
時間:2024-03-12 18:1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完善公司制度體系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上海石化經過近四十年的制度建設,已經形成了覆蓋公司治理、內部風險管理、專業管理等各項制度,從股份公司成立初期的1995版制度到目前的2008版制度,其中都蘊含著企業改革發展的歷程,以及企業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加強以法治企、規范內部管理的痕跡。目前,公司層面的制度(含職能部室系列文下發的管理細則)有360余項,二級單位層面承接的公司制度約各有100~200余項不等,各基層單位層面的個性化管理細則約各有10余項,再加上各專業的操作法、工藝規程、安全規程等技術性規章,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為公司正常生產經營、風險控制、企業穩定、隊伍建設等發揮了強有力的支持作用。隨著企業外部競爭的日益加劇,總部對制度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公司內部管理體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此對制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公司制度建設工作現狀分析,在制度建設的架構設計、層級與分類等的科學性、規范性、合理性、統一性等方面有待改進,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綜觀公司制度建設工作現狀,歸納起來主要反映出四個方面的管理現象:
一是公司制度頂層設計存在系統性不夠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公司層面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頒發制度后,由于某一個制度所覆蓋業務范圍不夠全面,操作性不強等原因,為了彌補不足,會不斷制訂新的補充類制度或增加操作性的制度,有些還以部室系列文的形式頒發,通過打補丁的形式,補充原公司制度設計的缺陷,一個公司制度需要幾個補充制度支撐。一方面,使制度數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因補充制度在不同階段、不同形勢下推出,難免會出現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交叉、真空、甚至矛盾的情況,尤其經過較長一段時間后,辦理一項業務可能需要查找好幾個制度,甚至會出現不知按哪一個版本的制度辦事的情況。
二是管理制度設計時存在合理性不夠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公司專業管理制度全部是由公司專業部室負責制定,由于單個部室難以把握企業全局性,對部門之間責、權、利難以全面界定,而制度制定部門、相關專業部門、制度執行部門之間在制度前溝通不夠順暢,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共識,所制定的制度難免出現職責界定發生一定的偏差、業務流程設計不夠合理、業務環節偏多、業務鏈條偏長等情況,會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尤其當存在利益驅動因素時,會出現公司利益部門化的傾向,從而使責、權、利不能完全匹配,削弱了制度的權威性與嚴肅性。
三是制度管理上存在不完全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公司制度建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年度計劃,有些制度在制修訂時還存在沒有經過事先訂立計劃與審批程序,在制度下發前也沒有經過會審和會簽程序;有些制度的制修訂前也缺乏必要前期準備工作,如開展制度有效性的評審、征求制度執行者和相關部室的意見、對制修訂有關情況的說明等,在這種情況下頒發的制度難免會出現考慮不夠周全的情況。尤其是如果缺乏公司法律主管部門的審核,還有可能出現所制修訂制度缺乏合法性要求的情況。
四是制度的格式、業務分類存在不夠規范、標準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公司目前制度存在按專業部室進行分類,不是按業務類別進行分類的現象;公司的制度格式是參照國家法律法規條文格式編制,還沒有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所要求的格式進行編制,與國際上一些著名公司、與公司面臨的快速發展和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產生了一定的差距。
二、公司制度建設內外部環境分析
1.總部對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
2010年,總部提出了企業特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構想,其中對制度建設提出了制度標準化建設的工作計劃,并成立了設計團隊,初步完成了制度標準化框架設計,并在總部層面、部分企業局部進行試點。在取得階段成效的基礎上,2011年,在總部層面和所有企業進行全面推行,并由總部統一設計開發了制度信息化管理系統。由于公司正在進行一體化管理體系的構建工作,一方面所編制的管理手冊與程序文件的時間緊、工作量十分巨大,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作為一體化管理體系的支持性文件,需要與管理手冊與程序文件建立必要的鉤稽關系,在管理手冊與程序文件前難以完成對接關系,如果在管理手冊與程序文件編制過程中,再同步進行制度的標準化改造,勢必影響工作質量。
2.公司體制調整后對運行機制配套完善的要求
公司按照總部《關于塑造中國石化特色管理模式指導意見》中提出的運行管理模式要求,通過近年來的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和實踐,已經基本完成專業化集中管理和“公司-管理部-車間”管理模式的構建工作,“專業化、扁平化、規范化”體制完善工作得到了全面推進。如何按照總部要求和企業改革發展實際,做好體制調整后的運行機制配套工作,抓緊實施制度標準化改造和建立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事事講規則、行事依制度”的工作氛圍,全面提高公司企業管理工作的精細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管理水平,已成為當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務。
3.一體化管理體系對制度建設的要求
一體化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根據國家標準規定,要求對公司所有文件進行受控管理,其中文件管理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管理性制度、技術性規定、業務發生過程產生的記錄等。制度受控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對制度要進行識別和標識,另一方面,對制度從立項、制定、審核、審批、編號、發放、存放、作廢、回收、評審、修訂、再審批等環節進行全過程控制,防止作廢制度非預期使用所產生的風險。目前公司制度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一體化管理體系建設的需要。
三、公司制度標準化建設的意義與目標任務
1.制度標準化建設的定義
所謂制度標準化是根據總部要求,將傳統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在制度建設方面的有機融合,按照規范化、系統化的要求,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建立統一的標準化制度體系。
2.建設標準化制度體系的意義
建設制度準化制度體系既是公司貫徹落實總部特色管理建設的戰略意圖和須定期完成的目標任務,也是公司一體化管理體系建設中對支持性文件管理提出的必要條件。更是公司配套體制調整,簡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煉化企業的現實需要。
3.公司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公司建設標準化制度體系的指導思想是:“貫徹一個方針、實現兩個目標、達到三個統一、強化四方聯動?!薄耙粋€方針”是指將先進管理思想與企業實際相結合,體現總部和上海石化的管理意圖;“兩個目標”是指通過制度標準化、信息化,實現制度與業務相匹配,提高制度執行力;“三個統一”是指統一制度架構,統一制度模板,統一制度管理流程;“四方聯動”是指制度制定方、管理方、信息化方和制度執行方聯動,保證制度落地執行。建設標準化制度體系應遵循“統一、規范、實效、繼承、創新”的原則,既要與總部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又要與一體化管理體系有機融合。
4.公司制度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按照公司2012年內建成公司一體化管理體系并通過QHSE三標認證的目標,以及在一季度完成制度標準化改造任務的進度要求,全面高質量地完成用一套文本支持多個管理體系的總體目標。
四、公司制度標準化建設需處理好幾個關系
1.處理好與原有制度的關系
制度標準化體系對制度的標準化提出一整套管理要求,如對制度的框架、結構、分類、格式、模版、編號、全生命周期管控等均有具體的要求。公司對制度的標準化改造工作不是推倒重來重砌爐灶,而是尊重公司原來的制度,對原來優秀制度的繼承、完善和有所創新。是按照總部的制度標準化建設要求,在對原來優秀制度繼承、完善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整合并進行標準化改造。
2.處理好制度的縱向橫向關系
制度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充分考慮公司三級管理模式,對能夠在公司統一的制度進行一級策劃分級實施。如對考勤制度、門衛制度等能夠在全公司統一的制度僅制訂公司級制度,不再制訂二級單位級、裝置車間級制度。對各二級單位有個性化管理特點難以在公司層面統一的制度,考慮建立公司級與二級單位級的二級制度,并由公司決定二級單位的承接要求。對基層單位盡可能不制訂管理制度,確需要制訂個別操作性細則的,需經二級單位批準,并用相應的業務流程和流程圖客觀反映出價值鏈的內部業務模型、業務領域和業務活動,逐步解決制度重疊、矛盾、真空、交叉和制度銜接等存在的不足問題。制度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充分考慮同類業務的管理要求,對同類業務要在設計制度時盡可能考慮整合,盡可能打破部門界限,避免因同類業務不同分管部門而產生多個不同的制度或類似的制度。如對規范現場臨時動土、動火、入槽、用電等管理方面的內容可考慮整合在一個制度中。對規范同一類對象如承包商管理要求方面的內容也可考慮整合在一個制度中。通過將公司業務按總部12項A大類(包括細分的中類和小類)、18項B大類(包括細分的中類和小類)規定進行合理的分類,并對分類的業務在縱向上細分,與制度管控業務相匹配,使制度與業務形成關聯關系。
篇2
【關鍵詞】三集五大 安全管理 專業化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改變機制,構建專業化管理新模式
“三集五大”體系建設中,縣公司安全監督管理的職責從綜合辦公室整體劃出,與生產技術部合并,組成安全運檢部。市公司營銷(農電)、調控、運檢、基建等部門作為安全保障體系成員,將安全管理范圍延伸至縣公司,實現了對縣公司安全垂直管理,充分利用市公司的管理優勢,不斷提高縣公司的專業管理水平??h公司亦對應成立安全運檢部、發展部、調控中心等專業管理部門,原供電所分離為供電所、配電檢修中心,并作了具體的職責分工,組織機構上滿足了安全生產專業化管理的需要。
(二)深入調研、分析縣公司安全管理現狀
“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后,市供電公司制定《“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3個方案,將“三集五大”體系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缺失風險、安全管理弱化風險、員工注意力分散風險、常規安全生產風險及其他不可預知的安全風險逐一分析評估,確定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工作措施。以安全責任為主體,縣公司對涉及機構調整、人員調配等可能影響電網安全和隊伍穩定的問題,加強宣傳和風險防控工作,按照“不立不破”原則,超前分析試運行階段人員思想動態變化,逐步開展業務交接,杜絕管理真空;按照“現任負責制”、“工作隨職能走”及“責任追究”三原則,全面梳理各專業部門需移交的職能及業務,出具書面交接清單,明確交接的權限、職責和工作內容。
(三)完善制度框架,統一制度標準,打造一體化制度體系
由于歷史原因,縣公司安全制度建設方面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縣公司缺少清晰有效的規程制度體系框架,二是市縣公司之間、各縣公司之間規程制度存在較大差異。為此,公司組織市、縣公司開展安全規程制度的梳理工作,及時公布有效的規程制度清單。針對市縣公司和各縣公司規程制度差異性較大問題,啟動了縣公司安全規程制度標準化建設工作,先后組織制定并了《縣級各類人員主要安全生產崗位職責》、《縣級供電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細則》、《縣級供電公司安全稽查管理規定》、《縣公司調控中心標準化工作細則》等規程制度,明確了一批可直接適用于縣公司的規程制度。在制度規范化中,突出安全管理的同質化,市、縣公司在管理的流程、執行標準、檔案資料等方面均按統一模式執行,最大限度減少制度執行的差異性。
(四)強化監督、提升對縣公司安全風險管理能力
市供電公司將縣公司的安全管理與市公司基層部門同等對待,在安全監督管理中全面覆蓋縣公司。市公司每月組織開展對縣公司的安全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予以通報和考核,對嚴重違章現象組織召開現場會,而且邀請其他縣公司相關人員共同分析討論。在各類安全專項隱患排查、監督檢查活動中,如外包工程、防誤閉鎖裝置、安全工器具管理督查等方面,市公司對縣公司按同步督查、同步通報和同步考核的原則進行監督管理。
市公司運檢部每周組織縣公司參加的生產協調會,統一審查縣公司生產計劃的科學性和作業風險點及預控措施,并協調相關問題;市公司安監部每月組織縣公司參加的隱患排查例會,各縣公司按模板匯報隱患排查工作開展情況及隱患的管控、治理措施,推進隱患排查工作在縣公司的常態開展。
以完善預案體系為渠道,縣公司對四大類的32個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方案進行編制,建立起簡便、實用、可操作性強的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方案體系。在“三集五大”導入磨合期間,為及時、準確、有效地讓一線員工了解“三集五大”體系建設情況,確保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縣公司利用網絡,實施飛信群發信息的方式,發送以“三集五大”體系建設期間員工思想動態、“事故案例分析”、“施工現場危險點、危險源辨識”“爭創文明員工事跡”等為內容的信息,將班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與“三集五大”體系建設緊密結合,并使此法常態化、經?;?,以每日一溫馨提示,極大帶動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有效避免了各類事故的發生。同時公司結合安全生產月活動,共開展應急演練12次,參演人員300余人,查找出“安全生產”、“交接工作”、“人員失誤”等9大部分12個風險點并同步制定了應急措施,為降低電網安全風險打下堅實基礎。
(五)開展培訓工作,提升縣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針對“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后,縣公司安全組織機構和監督管理人員變動較大的情況,市公司積極開展縣公司專業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縣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培訓為先導,致力夯實安全“內驅”??h公司累計參加安全教育培訓536人?次,開展全員安規考試,合格率100%。進入新模式導入階段后,縣公司編制了《“三集五大”體系全員崗位適應性及轉崗培訓考試實施方案》,開展適應性及轉崗培訓考試,培訓計劃完成率100%,培訓覆蓋率100%,考試參與率100%,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有力保障了“五大”體系導入新模式后相關生產工作流程的安全實施。
市公司制定調度監控人員的持證上崗管理辦法,規范市縣公司監控人員的上崗培訓和考核。市公司調控部門組織開展了縣公司調控員的崗位技能培訓和持證上崗考試工作,選調縣公司方式人員到市公司進行輪訓,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縣公司安全管理專業化的思考和建議
(一)縣公司安全監督和保證體系劃分不夠清晰
“三集五大”后,縣公司組織機構設置將安全與運檢部合并為安全運檢部,造成實際工作有交叉情況,不利于安全監督人員獨立行使監督管理職能。(原因是縣公司都有內部考核機制,如監督人員發現了保證體系的問題,自己所在部門被考核,自己亦受牽連。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實際工作中,安全監督的外因作用倒逼安全保證體系的內因作用,甚至有的人既從事生產管理工作亦從事安全監督工作。(安全運檢部副主任兼安監員)
建議:縣公司設置獨立的安全監督部門。
(二)專業化管理尚需更加細化的清晰的管理界面(職責分工)
從大的層面看,縣域110千伏變電站、110KV線路資產上繳,資產界面清晰,縣公司營銷、生產管理界面亦明確,但真正實現安全的專業化管理,很多細節的管理界面還需明確。如:目前縣公司10千伏及以下電網設備運維管理采用營配分離模式進行,即配電檢修中心負責10千伏線路和配變運維管理,供電所負責低壓線路和客戶運維管理,但對于高低壓同桿架設線路電桿的運行、檢修管理,配電變壓器與JP柜的運維,實際工作中存在交叉或真空管理。又如:110千伏變電站上繳后,縣公司運維的10千伏\35千伏線路的運行、檢修、故障處理,負荷轉移,專線用戶供電方案的制定等問題與市公司的流程銜接都存在問題。
措施:進一步討論、分析,科學制定流程,再培訓實施。
(三)農網工程建設安全風險點多,管控難
這些年,縣公司所承擔的農網工程任務十分繁重,安全風險凸顯。一方面,工程進度要求加快,另一方面,物資供應不及時(原因是一個項目物資往往來自不同供應商,供貨時間相差很大,材料不齊又無法施工)、民事協調越來越難。施工隊伍為了減少成本,造成工程集中趕工期、短期搶進度,甚至不按照縣公司統一計劃施工,便失去了監控。因而出現無票工作、監護不到位,許可手續、停送電聯系缺失等嚴重違章現象。
建議:參照基建工程的全過程管理辦法,形成一環套一環的科學管控機制,立項、可研(設計)、招標、施工等環節要能銜接,特別是解決好材料供應難題。
(四)現場作業標準化差距較大
近些年,省公司花很在力氣推進現場作業標準化,對規范現場作業行為,控制作業風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過對縣公司作業現場的檢查來看,離標準化差距還很大,如標牌、圍欄設置不正確,安全交底不開展或留于形式,工作監護人參加工作失去監護,三措一案編制留于形式,倒閘操作中單人操作、唱票復頌不進行、解鎖隨意等。這些違章現象在安全規程、制度中都有明令禁止的規定,但就是不能完全執行,究其根源,還是專業化管理開展不深入,需要在實施專業化管理時推進標準化作業,達到規范化目的,從而杜絕違章現象。
措施:將安全規程、制度的相關規定進行梳理,制定標準化作業的指導文本,再進行培訓、推行,特別是在配電線路、臺區的工作,要結合縣公司的現狀,做到可操作、易執行。
篇3
截至2013年,我國農墾系統土地面積為36.59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萬畝,約占全國耕地的4.5%,擁有1785個國有農場,1361萬人口,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200多家,約1萬億國有資產(不含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生產總值5800億元,人均純年收入1.2萬元。農墾系統分布在全國31個省份,主要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實行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多數墾區還承擔區域內行政社會管理等公共職能,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有經濟的重要力量。
(一)企業主體數量多,分布行業廣泛
根據《中國農墾統計年鑒》統計,截至2013年底,農墾擁有獨立核算企業5404家,其中農牧企業1779家,占企業總數的32.92%;工業企業1298家,占企業總數的24.02%;建筑企業509家,占企業總數的9.42%;運輸企業227家,占企業總數的4.20%;以批發貿易為主的商業企業1591家,占企業總數的29.44%。從產值看,第一產業產值1750.1億元,占農墾總產值的29.5%;第二產業增加值2613.22億元,占農墾總產值的44%;第三產業增加值1574.23億元,占農墾總產值的26.5%。
(二)以農業公司為主,經營主體實力強
農墾擁有職工家庭農場、企業公司、合作社等多種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但農業公司是農墾農業經營的主力。目前,農墾擁有農業公司約1萬家,合作組織5440家,職工家庭農場113萬戶,85%的耕地由職工或職工家庭承包。2014年農墾有65家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①,其中,國內上市公司9家,擁有股本金98.88億元,是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的重要代表。
(三)與管理體制對應,組織形式多樣
除新疆兵團外,農墾還有集團制和屬地行政化管理兩種管理體制。按管理體制分,2013年全國有17個墾區實行企業集團制管理,實現生產總值3840.5億元、利潤141.8億元,分別占全國農墾的64.7%和87.9%,實行集團制管理的墾區均為農業公司組織形式。實行屬地行政化管理的墾區,正在以優勢農場、優勢主導產業為基礎組建各種形式的專業化農業公司,如河南黃泛區農場的地神種業、湖北農墾現代農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
(四)多種所有制并存,注冊登記類型豐富
目前農墾已培育一大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并催生出一大批民營企業,形成了股份制、有限責任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截至2013年,全國農墾累計改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約1萬家,出售、破產、兼并、關停國企1.3萬余家,非國有經濟比重超過46%,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格局。在農墾65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股份有限公司19家,占29.2%;有限責任公司36家,占55.4%;國有企業10家,占15.4%;內資企業61家,占93.8%,中外合資企業4家,占6.2%。
(五)集中于農墾優勢產業,擁有規范生產基地
農墾農業公司以國有農場為依托,擁有管理規范的生產基地,并集中于農墾優勢產業。以65家農墾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為例,除上海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和黑龍江農墾北大荒商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農副產品銷售為主業外,其他企業均以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為主,加工原料集中于糧豆、牛奶、橡膠、畜禽、甘蔗、種子種苗、果蔬等農墾優勢產業。2013年,農墾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基地種植面積2911.80萬畝,養殖奶牛、豬、羊、雞、鴨等畜禽3.95億頭(只);上海鮮花港主營鮮花產量1.1億株;龍頭企業從基地采購的原料占企業加工總量的71.5%,其中,有28家企業達到100%,占企業總數的43.2%。
(六)利益機制多樣,形式類型豐富
農墾農業公司與農場、職工家庭、帶動農戶形成了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農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為例,65家重點龍頭企業共帶動農戶321.10萬戶,平均每家企業帶動農戶5.18萬戶,在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中,以合同制方式帶動農戶188.64萬戶,占58.75%;以合作制方式帶動農戶54.69萬戶,占17.03%;以股份合作制方式帶動農戶8.17萬戶,占2.54%;以其他方式帶動農戶69.61萬戶,占21.68%;有56家企業按照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占90.3%;61家企業為基地農戶提供系列化服務,占98.4%。
二、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模式分析
基于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現狀,在實地調研代表性墾區和國有農場的基礎上,采用歷史演進和系統歸納的方式,從組織方式、運行機制、成長路徑等方面分析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的特點。
(一)農墾公司制農業的典型發展模式
“企業集團+產業公司+國有農場+職工家庭農場”是農墾公司制農業的典型模式,該模式是農墾不斷深化改革,并逐步適應市場發展而形成的。目前有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海南、重慶、云南、陜西、寧夏、甘肅、南京、昆明、廣州等17個墾區采用該模式?!捌髽I集團+產業公司+國有農場+職工家庭農場”“大集團套大農場、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現代化大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是農墾公司制農業組織模式的典型代表,對應的運行機制是“集團公司制+股份公司制+股份制或國有獨資+職工租賃經營”。農墾公司制農業典型模式是農墾“大農場套小農場”雙層經營體制的延伸,典型模式存在于土地規模比較大,產業基礎相對好,產加銷一體化程度高的集團化墾區,也能較好地涵蓋屬地行政化管理墾區的農業經營。
(二)農墾公司制農業模式的運行機制
農墾公司制農業典型模式的運行體系可以從三個層次、兩個方向考查,具體為:(1)在底層,以集約化和專業化的家庭經營為主,農場職工或職工家庭規?;邪恋兀瑥氖聦iT化的農業生產,具有較高的農產品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該層次目前正積極探索合伙經營、集體經營和公司經營等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2)在中層,以國有農場為核心,實行統一的農資供應、作物布局、農機作業、農技推廣等措施,提供全覆蓋、全過程的組織化生產經營服務;該層次目前正不斷強化各類主體間的利益聯結,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比較優勢。(3)在頂層,農墾集團公司掌控戰略決策、資源配置和管理控制,主導整個農墾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產業公司負責培育和經營墾區主導產業,推進產業縱向一體化,目前正在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經營主體間的利益關系,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益。(4)縱向上,以國有農場、產業公司、企業集團為鏈接,通過產業化經營,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帶動分散層次的平行主體發展。(5)橫向上,以家庭農場為基礎,通過國有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組織形式,實現生產主體的規模經營。
三、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推進了農墾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了農墾農業現代化,但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公司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需要不斷提升
集團母公司、產業公司是農墾公司制農業提檔升級、發展壯大的主要力量,但與國內外一流農業公司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突出反映在公司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從公司主體發育看,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普遍具有先有農場子分公司,后有產業公司和集團母公司的逆向組建特點,行政因素在集團制改革中發揮主導作用,導致農墾企業治理結構、管理框架不完善,集團母(總)公司管控協調能力不強,在墾區發展戰略制定、資產管理、產業規劃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產業公司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產品營銷方面缺乏高級專門人才,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產品加工能力不強,市場開拓不足,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推動農墾優勢產業發展的作用未有效發揮。
(二)主體間利益聯系不緊密,需要創新完善
合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經營各主體長期博弈均衡演變的結果。隨著農墾農業經營主體增加,各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方式由以土地承包經營、產品交易為主向資本產權、服務契約、市場交易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轉變。由于農墾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時間相對較短,各經營主體利益表達尚不充分,滿足各方利益、實現共同發展的機制仍在構建中。在集團化體制中,母公司、總公司在內部交易中存在壓低子公司、分公司產品價格問題;加工銷售專業公司與職工家庭農場利益聯結中主要以產品市場交易為主,缺乏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深層次利益聯結機制。
(三)職工家庭農場規模不足,需要適度擴大
適度擴大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是適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進步、農場社會化服務體系轉變、提升農業規模效益以及增加職工家庭收入,實現農墾職工收入2020年翻番的要求。在人地關系相對緊張的墾區和農場,農場職工土地承包租賃主要依據農場職工數量,實行土地均分承包,同時,由于國有農場所處區域經濟社會一般相對落后,勞動力轉移渠道有限,大量職工家庭子女轉移到農場工作,造成人均耕種土地面積下降。同時,由于農場職工土地承包租賃經營期限相對較短,不利于農場土地向有資本、有技術的職工家庭農場流轉,不利于培育新型農場農業職工。
(四)財政支持體系不完備,需要頂層設計
現代農業發展要靠科技和政策,政策是推動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農墾具有區域性、社會性、跨行業性等多種屬性,兼具生產經營和社會管理等多項職能,具有多種農業經營主體;財政支農政策是否應該覆蓋農墾,管理部門存在爭議,導致農墾不能及時享受相關政策。以農墾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為例,政府部門對其是否具有公益屬性,公共財政是否應該支持,一直存在爭論,各地實踐不一,相同的政策在墾區執行不同。以農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項目為例,截止2013年,該項目僅覆蓋至新疆兵團、黑龍江、廣東、湖北、陜西、河北、河南、湖南、遼寧、廣西等10個墾區,而享受政策的部分墾區,標準被降低,如新疆兵團和黑龍江墾區按6個示范縣、廣東農墾按1個項目示范縣予以資金支持。
四、完善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更好推動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針對其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深化農墾體制改革
改革是推動農墾發展的巨大紅利,應繼續推進墾區層面集團化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借助農墾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國農改〔2012〕4號文)機遇,按照公共管理職能與生產經營職能分開、分離原則,促進農墾集團公司由管理型企業向經營型企業轉變,加強農墾經營管理隊伍職業化建設,改善股權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增強集團公司的管控能力和投融資能力。按照專業化、產業化經營方針,整合農墾經營性資產,培育壯大產業公司,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升農墾主導產業競爭力。加強農場生產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增強農墾核心競爭力。
(二)培育壯大農業公司主體
培育壯大農業經營公司是農墾公司制農業發展的關鍵,要以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為重點,對農墾農業公司進行改造。規范和完善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適度分權、強化監管的經營決策機制以及管資產、管人和管事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發展混合所有制,對集團母公司、產業子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同時,推進農墾管理職能轉變,將農墾企業集團和產業公司打造成專門從事資產經營和生產經營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三)選擇適合的農業公司發展路徑
農墾農業公司建立和發展有三條發展路徑,分別是從行政管理機構或行政性公司,改制為集團制企業(農業部農墾局,2008);圍繞墾區主導產業組建產業化、專業化公司,或將農場改制為子分公司,通過自下而上的模擬股份制經營組建公司。各墾區和農場要結合自身管理體制特征,選擇適合的公司發展路徑,具體為:集體化管理墾區可采用企業集團發展路徑;非集團化墾區要以優勢農場或優勢農場核心產業為基礎組建產業化專業化公司,整合資源,發展產業;對于分散經營的家庭職工農場,可將農墾土地承包方式由職工家庭承包租賃向模擬股份制承包體轉變,組建農業公司,再向公司經營轉變。
(四)完善農墾利益聯結機制
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是有效發揮農墾農業經營體系作用的重要環節,要根據農墾公司制農業經營特點建立符合農墾農業發展需要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農墾農業經營體系活力。繼續完善土地、水、機械等資源、資產的承包、租賃等經營方式,在保護的前提下,發揮資源、資產經濟效益。探索擴大資產產權、產品服務契約的應用領域和應用范圍,完善產權控制下集團公司內部的交易制度,規范合同契約運作方式,鼓勵各農業經營主體建立長期、穩定、緊密的合作關系。
(五)擴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
適度擴大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增加職工家庭農場經營收入。穩定農場職工土地承包租賃經營關系,適當固定土地配置,延長職工土地承包經營期限;推動農場職工承包租賃土地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有資本、有技術且樂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職工和職工家庭農場集中;健全和完善墾區社會保障體系,將符合條件的農墾企業職工全部納入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范圍,為農場職工轉移就業創造制度環境;大力發展墾區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組織,完善農墾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擴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提供外部條件。
(六)制定農墾農業發展專項政策
篇4
為進一步促進我市民營企業在新形勢下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加強企業內控管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經研究,決定在全市民營企業中,推行內控管理體系建設,具體意見如下: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工作要求,以“明思路、強管理、促規范”為工作重點,“提素質、促轉型、優發展”為主要目標,從根本上提高我市工業企業科學管理、創新發展的水平,實現我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總體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到2013年,全市民營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更加合理、規范,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競爭實力進一步加強。其中,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基本建立涵蓋戰略管理、治理結構、崗位職責、制度規范、內部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內控管理體系建設;面上中小企業在2013年前初步建立起內涵組織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資金管理、成本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管理制度,努力實現企業管理制度化,制度規范化,規范精益化。
三、實施內容
以建立戰略目標管理和基礎管理為重點,主要在五個方面加強規范化建設:
1、戰略管理: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經濟發展的環境,結合企業自身發展實際,對企業的戰略方向、目標定位以及實現途徑和手段,制定5年發展規劃,為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明確方向和重點;建立有效評價體系,根據市場、經營情況和經營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企業的戰略目標;建立重大決策的責任制度,規范決策程序,確保戰略目標順利實施。
2、組織管理:根據《公司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規范的公司制企業和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相互制衡、優勢互補的管理機制;造會3進一步優化現有組織管理結構,減少管理層級,科學設置管理架構;積極動用戰略聯盟、虛擬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組織形式,不斷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3、崗位設計與職位職責:從公司發展的需要出發,通過工作分析和職責劃分,進行合理的定編、定崗、定員,從上到下,形成包涵組織結構、部門職責、定崗定編、職位說明和人力資源考核為一體的完善的《職務說明書》體系,為企業的規范管理打好基礎;
4、基礎制度建設:在明確公司戰略、核心業務流程和責任體系基礎上,建立起包括人力資源、資金、成本、生產、技術、質量、投資、節能、安全、營銷、企業信息化建設等規章制度,并不斷強化規章制度的管理體系,優化規章制度的內容體系,加強規章制度的組織保障及其與其他體系的融合,從而為企業正常經營管理提供必須的制度規范。
5、內部監控機制:建立健全內部跟蹤管理機制,主要包括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監控機構,參與企業重大經濟項目的投資、企業招(投)標、企業重大基建技改項目建設及較大經濟合同的執行等重要事項,負責企業一切運營行為的監督和糾偏,確保企業按照規范體系運作。
四、工作步驟與時間安排
2009年底,各縣(市、區)、市直各開發區完成1-2家企業的試點工作,2010年在5億元以上企業中全面推開。5億元以下企業推行時間由各縣(市、區)、市直各開發區自行決定。
五、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全市經貿系統要高度重視民營企業內控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指定專人負責,落實職能科室,配備專職人員,按要求,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2、強化宣傳引導。要加強對企業管理工作的宣傳報道,特別是要宣傳管理水平較高、具有示范效應的典型企業的管理理念、經驗、模式、方法和手段,在全社會營造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良好氛圍。
篇5
池源,男,1957年生,漢族。1982年8月獲得東北財經大學財務會計專業學士學位,1999年2月獲得天津大學工商行政管理專業碩士學位。1975年參加工作,歷任遼寧省理化測試中心會計,東北電管局財務處會計師、副科長,東北電力集團公司財務部綜合價格管理處副處長、財產資金管理處處長,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財務部副主任、審計部主任、副總審計師兼領導干部管理部主任等職。2005年10至2006年5月,任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副總審計師兼人事董事管理部主任、黨校副校長。2006年5月至今,任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總會計師。
當前,《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已下發,企業加快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日前,《中國總會計師》就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情況采訪了公司總會計師池源。
《中國總會計師》:池總,您好!首先請您結合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在你們企業的實踐,談談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池源: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對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經營效益和競爭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已經轉移到重視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上,即轉化到企業面對外部多變的市場所具有的及時、有效的應對能力上,而這種能力只有依靠企業內部各系統的多種功能與知識的有機結合才能生成。因此,管理會計服務于企業核心能力的診斷、分析、培植和提升的使命變得更加重要。近年來,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高度重視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結合企業管理實際,在深化全面預算管理、標準成本制度建設和績效考核評價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保障企業經營發展和財務穩健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中國總會計師》:貴公司在管理會計體系建設過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池源:一是深化全面預算管理。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健全完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公司成立預算管理委員會,制定《預算管理辦法》,優化預算管理流程,確定“兩下兩上”的預算編制流程,充分發揮預算資源統籌調控的作用,積極推動財務預算與業務預算的有機融合,推行業務預算的全鏈條管理,細化業務預算實施階段,將預算管理由事后控制轉為事中控制,動態監控業務預算執行,預算管理更加科學精準。加強現金流量預算管理,對公司現金流量預算實行月預算、旬調度、日安排,即按月編制流量預算,按旬上報資金需求,按日進行資金撥付,并實行“零余額”管理,實現現金流量預算與會計核算的緊密結合,與融資計劃的有序銜接。加大預算執行的考核力度,制定了公司預算執行重大偏差報告制度和考核制度,對重大偏差事項進行了界定,明確了偏差事項報告的條件、報告要求以及考核規定。加強預算執行動態分析,及時跟蹤內外部經營形勢和本企業經營狀況的重大變化,增強預算的預警水平和管控能力。建立預算項目儲備庫,制定項目評級審查標準,實現項目預算與現金預算相銜接,預算總額和明細項目相吻合,增強預算編制支撐能力,提升了全面預算管控的精益化水平。搭建財務規劃預測模型,測算模擬公司未來核心財務指標,合理控制資金投入和資本成本,滿足優勢化管理需要。建立基于利潤總額和資產負債率的投資能力測算模型,從財務角度對年度投資計劃提出意見和建議,加強投資計劃與財務管理的銜接。
二是加快財務信息化建設步伐。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結合企業管理實際情況,積極搭建以“操作處理規范、業務流程標準、應用集成通用、信息反映多維、系統功能實用、技術架構開放”為主要特征的一體化財務信息工作平臺。通過信息化平臺為載體,細化、固化財務標準,完善會計科目體系,建立考核通報機制,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數據質量和財務管控能力。借助財務信息化平臺,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實現了財務決算在線審核、“一鍵式”報表自動生成、預算財務、業務集成等功能,進一步提升財務管理效率和工作質量。
三是建立標準成本管理體系。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制定了企業運營管理成本標準,以“調控成本總量、監控業務分項、嚴格標準體系、實現集約高效”為目標,以作業標準和動因分析為基礎,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資源耗用狀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涵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主要環節的標準成本體系,并以標準成本為依據,預測成本需求、編制成本預算、控制成本支出、分析成本差異、優化作業活動,將成本管理責任向一線延伸,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成本管理,公司還根據作業設計和物價水平變化情況,定期對標準成本體系進行修訂。提升成本管理的科學化、精益化水平。實現公司成本支出標準科學、過程可控、信息可比、投入有效。精確核定成本標準,體現成本水平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現成本預算管理從歷史成本法向零基預算法轉變,完善了企業技術經濟標準體系,有效深化、細化了預算管理,為企業厲行節約、降本增效、緩解經營壓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激發了成本管理責任單位的積極性,實現了成本管理由總額控制向分項控制轉變、由結果控制向過程控制轉變、由財務部門為主控制向財務業務部門共同控制轉變,提高成本管控的深度和細度。
四是加強績效考核管理。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充分發揮財務評價對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具有的源頭導向和過程抓手的“雙重”作用。依據全過程管理理念,重點在財務評價管理體系的指標設置、過程控制以及持續改進方面下工夫。在指標建設環節,與公司目標愿景緊密聯系,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果性指標與過程性指標、財務績效指標與財務能力指標相結合,強化源頭導向作用;在評價過程環節,注重多維評價手段并舉,強化過程控制作用,提升精益管理程度;在結果分析環節,注重延伸至業務前端和深入至底層責任單元,同時將分析結果應用于財務評價的其他環節。運行機制保障方面。對財務評價過程中指標設計、數據收集、過程分析、結果反饋等各個環節的業務流程進行了全面梳理和優化,對于結構化流程,借助信息系統進行固化。同時制定了《財務評價操作手冊》、《財務內部控制評價手冊》等相關配套制度,確保了財務評價有效運行。企業還定期就財務評價的應用、指標內涵、業務流程、系統操作以及評價結果分析等事項開展培訓交流,鞏固財務評價專業基礎知識。邀請高校等科研機構和業內專家舉辦專題講座,拓展財務評價的外延知識。開展資產經營典型經驗對標活動,樹立標桿典型單位,強化典型經驗推廣應用,績效管理導向作用顯著增強,促進企業內部各單位經營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中國總會計師》: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核心還是人才培養工作,貴公司具體做法有哪些?
池源: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高度重視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立足于財會人員隊伍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人為本、務實創新、重在提升的指導思想,努力提升財會隊伍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管理素質,構建學習型、創新型的財會隊伍。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注重財會人員職業發展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極完善技能培訓、人才培養和干部選拔機制,推動優秀人才快速成長,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通過強化職業道德培訓、樹立先進人物典型、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有效增強了財會人員的責任感和團隊意識,在企業中營造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和誠信守法、勤儉節約的理財文化。企業多次與財經高等院校合作舉辦財務培訓班,提升所屬單位財務負責人管理會計理論知識水平。完善優秀人才選拔培養機制,通過公開競聘、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選拔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過硬的財會人員擔任預算、成本、稽核評價等重要管理崗位。鼓勵財會人員提升學歷職稱水平,2013年公司33名財會人員通過會計碩士入學考試,較好地提升了財會隊伍的整體素質。目前,公司財會人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達到總人數的70%以上,具有中、高級會計師職稱人員達到總人數的50%以上,二十余人具有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等職業資格,為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在企業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篇6
關鍵詞:會計誠信 缺失 對策
目前在會計領域中造假現象愈演愈烈,已經撼動了會計誠信基石。如何重塑會計誠信,遏制會計造假,不僅要加強法律、制度和規則建設,而且必須積極倡導誠信精神,建立會計誠信體系,才能提高會計誠信度。
1 會計誠信的重要性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但是,伴隨“銀廣廈”事件、“藍田股份”事件的出現,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卻愈演愈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如果會計誠信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不和諧”因素必然會阻礙和諧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2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來講,會計信息的制造者都會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并控制著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且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多數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則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制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可能違反誠信原則,向使用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2.2 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違規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在當今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欺詐性的信息披露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就包括高額的民事賠償,往往令違法者賠得血本無歸。在我國,《證券法》對股票發行人未按有關規定披露有關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規定了行政和刑事責任,但沒有提到民事賠償問題,難以使違規者受到嚴厲的經濟處罰。正因為違規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違規所付出的成本,這就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韙”添加了動力。
2.3 注冊會計師審計缺乏獨立性,監督不力,是導致會計誠信危機的直接原因
注冊會計師在客觀上需要他們維持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秩序,保護社會公眾的經濟利益。但是,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件卻使我們大失所望。不論是安然事件,還是銀廣廈事件,莫不與獨立性問題相關。審計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沒有獨立性就沒有審計。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獨立于審計委托人和被審計人,而在現實工作中要完全做到這一點卻很難。通常會計師事務所同時為同一客戶提供審計和會計咨詢服務,會計師事務所從被審計單位獲取豐厚的咨詢收入,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獨立性,從而也使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由于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第一,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現象嚴重,股權結構不合理。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集團公司絕對控股,股東大會就成了大股東會議,由大股東說了算,這樣就很難保證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第二,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缺乏必要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實現真正分開,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這種公司制度的缺陷嚴重制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是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
3 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3.1 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
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審核供給者的誠信度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并據此評出信用等級,這給了誠信供給者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這包括會計信息的披露、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和對供給者的監督,以保證所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
3.2 建立民事賠償機制,提高會計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給者獲取不正當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給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損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訴供給者,要求懲罰并給予賠償。同時,借鑒外國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機制,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無利可圖,切實從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為。
3.3 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管理,建立誠信檔案
注冊會計師信用體系,應包括:以《注冊會計師法》和《會計法》為指導,以獨立審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以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為中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以內部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系;以檢查指導和檔案管理相結合的職業道德管理體系。為保證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實施,應當設立專職機構或人員對執業機構和執業人員履行職業道德準則情況進行檢查,把優秀的和不良的都記入誠信檔案,作為獎優罰劣的依據,提高注冊會計師履行職業道德準則的自覺性,保證做好各項工作。
3.4 注重會計文化建設,培養會計誠信氛圍
會計文化的建設是培養會計誠信的根本。會計文化主要指會計人才培養、會計實務操作人員的繼續教育、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等與會計相關的各類人員的教育上,注重誠信與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考核和評價。此外還需與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建設相結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會計誠信建設,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必須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有效控制和引導經營者的行為。企業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財務行為。
總之,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會計執業機構和會計人員的立身之本,所有會計人員只要真正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一定會建立一個信息和信用有機統一的會計誠信環境,擺脫目前所面臨的會計誠信危機。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會計誠信缺失對策
目前在會計領域中造假現象愈演愈烈,已經撼動了會計誠信基石。如何重塑會計誠信,遏制會計造假,不僅要加強法律、制度和規則建設,而且必須積極倡導誠信精神,建立會計誠信體系,才能提高會計誠信度。
1會計誠信的重要性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但是,伴隨“銀廣廈”事件、“藍田股份”事件的出現,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卻愈演愈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如果會計誠信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不和諧”因素必然會阻礙和諧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2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2.1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來講,會計信息的制造者都會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并控制著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且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多數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則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制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可能違反誠信原則,向使用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2.2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違規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在當今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欺詐性的信息披露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就包括高額的民事賠償,往往令違法者賠得血本無歸。在我國,《證券法》對股票發行人未按有關規定披露有關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規定了行政和刑事責任,但沒有提到民事賠償問題,難以使違規者受到嚴厲的經濟處罰。正因為違規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違規所付出的成本,這就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韙”添加了動力。
2.3注冊會計師審計缺乏獨立性,監督不力,是導致會計誠信危機的直接原因
注冊會計師在客觀上需要他們維持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秩序,保護社會公眾的經濟利益。但是,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件卻使我們大失所望。不論是安然事件,還是銀廣廈事件,莫不與獨立性問題相關。審計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沒有獨立性就沒有審計。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獨立于審計委托人和被審計人,而在現實工作中要完全做到這一點卻很難。通常會計師事務所同時為同一客戶提供審計和會計咨詢服務,會計師事務所從被審計單位獲取豐厚的咨詢收入,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獨立性,從而也使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了必然。
2.4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由于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第一,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現象嚴重,股權結構不合理。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集團公司絕對控股,股東大會就成了大股東會議,由大股東說了算,這樣就很難保證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第二,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缺乏必要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實現真正分開,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這種公司制度的缺陷嚴重制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是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
3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3.1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
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審核供給者的誠信度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并據此評出信用等級,這給了誠信供給者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這包括會計信息的披露、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和對供給者的監督,以保證所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
3.2建立民事賠償機制,提高會計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給者獲取不正當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給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損失的,使用者可以供給者,要求懲罰并給予賠償。同時,借鑒外國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機制,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無利可圖,切實從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為。
3.3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管理,建立誠信檔案
注冊會計師信用體系,應包括:以《注冊會計師法》和《會計法》為指導,以獨立審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以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為中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以內部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系;以檢查指導和檔案管理相結合的職業道德管理體系。為保證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實施,應當設立專職機構或人員對執業機構和執業人員履行職業道德準則情況進行檢查,把優秀的和不良的都記入誠信檔案,作為獎優罰劣的依據,提高注冊會計師履行職業道德準則的自覺性,保證做好各項工作。
3.4注重會計文化建設,培養會計誠信氛圍
會計文化的建設是培養會計誠信的根本。會計文化主要指會計人才培養、會計實務操作人員的繼續教育、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等與會計相關的各類人員的教育上,注重誠信與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考核和評價。此外還需與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建設相結合。
3.5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會計誠信建設,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必須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有效控制和引導經營者的行為。企業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財務行為。
總之,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會計執業機構和會計人員的立身之本,所有會計人員只要真正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一定會建立一個信息和信用有機統一的會計誠信環境,擺脫目前所面臨的會計誠信危機。
參考文獻
篇8
黑龍江省的誠信建設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規范和完善,如何讓誠信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有效的作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繼續深入開展失信企業曝光工作,懲治失信行為;加快推進政府信用建設,以政府誠信帶動企業誠信和社會誠信,同時加快誠信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誠信建設政策體系。
一、建立健全墾區企業制度
(一)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
科斯(R.H.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研究表明,市場和企業都是執行協調職能,因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兩種機制,無論是運用市場交易機制還是運用企業組織的行政協調機制都是有成本的。當企業組織行政協調費用低于市場交易成本時,企業就會擴張,使原來由市場交易進行協調的兩個或多個企業變成由內部行政協調形成的現代公司制企業。
企業信用的最終確立要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促使一個企業的效益、利潤與經營者的收益相互關聯,促使企業真正成為能夠對自己的生產經營高度負責的完全行為主體?,F代企業制度是維系企業信用關系的必要條件。要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墾區企業真正成為具有法人財產權的市場經濟主體,可以保證所有者對工商企業和銀行運營的督導機制,防止銀行和企業經理人員利用公司治理結構的漏洞,損公利私或進行其他舞弊和詐騙活動,從而理順各種信用關系。
(二)規范企業破產制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健全,一大部分沒有競爭優勢又無市場發展前景、無核心競爭品牌,管理不善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淘汰并走向破產是必然的。企業破產已經成為企業法人退出市場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同時,通過企業破產可以重新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實施企業的改革與重組、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二、政府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縱觀發展中國家和我國其他省份在建設社會信用體系中的經驗可見,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是難以奏效的,必須借助政府在政治、經濟中所處的特殊地位,最大限度發揮其對社會信用的啟動和指導作用,才能助推我省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政府發揮監督作用,促進信用評級機構的建立
信用評級始于19世紀中葉的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用評估業在全世界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信用評級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信用評級按照評估對象來分,可以分為企業信用評級、證券信用評級、項目信用評級和國家信用評級等四類。企業信用評級包括工業、商業、外貿、交通、建筑、房地產、旅游等公司企業和企業集團的信用評級以及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等各類金融組織的信用評級。信用評估業在我國經過10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是很不健全。
信用評級涉及財務問題、企業管理等專業問題。信用評級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優良的信用評級模板。因此,黑龍江省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信用評級機構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評級活動。政府要監督評級機構采取國際先進評級技術和評級方法,提升評級管理水平,保證信用評級質量。在建立信用服務機構的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對信用評級管理活動進行有效的監管,以確保信用評級結果的客觀、公正。針對黑龍江墾區的具體情況,營造有獨立影響力的中介信用評價組織,要制定包括信用管理、信息征集、信用評價;信息披露、行業自律及相關責任等內容的法律法規,使信用評價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普爾、穆迪、慧譽等國際性評級大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對我國信用評級構成挑戰,但卻能促進我國信用評級業的升級。
(二)政府制定與社會信用適應的法律、法規
政府應當征集、管理、使用等有關的信用法規,使信用體系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主要包括關于信用信息采集、披露、使用、信用服務機構的運行規則等方面法規的制定,如《信用報告法》、《社會信用信息法》、《征信管理條例》、《信息披露條例》等。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制度保證。黑龍江墾區處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初期,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制定信用規劃、整合信息資源、改善信用環境、加強信用監督等方面。黑龍江省比較重視法律法規建設,2007年12月1日,黑龍江正式出臺了《黑龍江省企業信用信息征集使用辦法》,使企業信息公開及使用實現了有法可依。
三、建立個人誠信制度
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同時,誠信的缺失正在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屏障。誠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黑龍江省的誠信體系建設的推進工作亟待加強,社會誠信環境對于個體的誠信度影響很大。黑龍江墾區建立信用體系必須著眼于系統庫建設,結合墾區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信用體系模式,建立起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個人信用制度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信用體系。
(一)建立個人誠信檔案
信用檔案是保存個人信用情況的原始記錄,它作為一種對個人誠信的有效控制手段,既可使記錄對象獲得向社會展示其誠信的媒介,又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誠信稽考的途徑,也是監控個人誠信的重要手段。對不講信用,不講誠信者要限定活動空間。在填寫個人資料時,填上信用欄目。對沒有信用,沒有誠信的人要他們付出代價,只要有不良記錄在案,個人信用“打了折”,以后辦起事來也就不會那么一帆風順。特別是銀行,以后將會更好地利用個人信用資源。如此一來,欠賬的“老賴”將很難再從銀行借出一分錢。
(二)要抓好信用思想建設
篇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en carried on in construction units, however, i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exploratory stage in the electricity supervision enterprise. From key points of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supervision enterprise,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struction proces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the focus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the measures of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security system.
關鍵詞: 電力監理;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Key words: power supervision;prod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system;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1-0129-03
1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概述2012版
南方電網公司通過開展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以下簡稱安風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基建安全科學管理要求和標準,規范各基建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強化基建工程設計、施工和監理安全管理責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風險,全面提升南方電網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電網基建【2010】28號文關于印發《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確要求安風體系實施范圍包括各省公司所屬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設計、施工、監理和調試單位。并提出建設思路、目標及要求。
②監理企業開展安風建設剛處于起步階段。監理企業走在安風建設的后發階段,前者供電局和施工單位已經運作了幾年時間了,可以說運作較正常了。但是監理企業尚未開始普及開展建立體系。目前就幾家單位在做試點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隨著電力監理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建設方在安全方面不斷的嚴格要求,電力監理企業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內部需要,電力工程監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須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個臺階,否則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經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產,是擺在所有電力監理企業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內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監理企業需要引進和運用先進、科學的安全管理體制,提升公司整體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員安全風險意識,降低安生生產帶來的風險,達到符合行業規定和要求的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
3 體系核心思想
安風體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風險管理為主線,一個規范化、系統性的持續改進過程。核心內容為:
①全員參與。這是安風體系建設的關鍵和前提。部分人員一聽到體系的名稱就直觀地認為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門做的事,應該是安監部或質安部干的活,與自己無關,不用關心和理會。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和錯誤的思想。安風體系責任部門可以設在安全管理部門,但是整個體系建“關注事前的風險分析與控制”的轉變。盡量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是我們做這個體系的目標之一。
②體系要素實現PDCA循環,體系運轉機制有效運轉,實現整體的持續改進。建設和運作必須靠所有一線生產部門和管理部門來實現,需要全公司從領導層開始到一線員工的大力推進才能真正發揮安風體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預控。將防范事故的關口前移,實現了從傳統安全生產“關注事后分析與控制”向通過“5W1H”工具將管理工作向精細化、量化轉變,實現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風體系的建設不搞形式主義,要結合實際工作,注重實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進現有措施和制度執行的方式進行;同時,體系建設要結合項目管理的要求,體現持續改進的目的。
4 建設流程
監理公司作為2012年度安風建設試點開展單位,一定要先試先行,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全面推進安風體系運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門側重點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門的職能劃分,相應地把體系各要素相應的劃分到各部門來主抓或重點開展,其最終目的是借助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總體競爭力。
①體系啟動和初次培訓。體系的啟動必須由監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認定主要牽頭負責部門。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門即質安部或安監部來牽頭負責該體系的建立與運行。再接下來就必須開展安風體系建設的概念性的培訓工作,且該培訓必須面向全公司,公司領導、中層、各部門主管和總監必須參與。
②初定建設方案,建立體系組織機構。初定安風體系建設方案,確定“取鉆”目標、組織機構和職責、推進計劃、實施過程要求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組織機構中應包含兩個組織:領導小組和實施小組。必須把公司管理層全部納入領導小組,作為體系建設的有力保障。實施小組必須確保各部門均有人參與其中,確保體系能在全公司范圍內覆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標準知識培訓,管理工作標準文件編寫。在編寫標準文件前必須對實際負責的實施小組開展標準知識培訓工作。包括標準知識內容培訓,還有標準編寫規范等,統一思想。確定標準文件編寫清單時需要確定哪些要素與電力監理工作有關聯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標準必須包含所有應有的要素,一個都不能少,因為策劃階段有缺陷時,外審時打分將會有先天的缺陷,接下來將是懲罰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須避免脫離實際,把做不到的事項都列進來,造成有計劃做不到的困局。
4.1 開展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整個體系建設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風險評估結果的運用。風險評估一般采用SEP法來開展。基于監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入手:①監理自身風險:包括監理辦公環境和監理人員本人的安全風險。②施工現場監理風險:這里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施工現場風險指的并非施工單位所產生的風險。而是指由于監理工作失誤導致產生施工風險而對應產生的監理責任風險。這里可以運用成熟的成果:南方電網編制并成熟運用在實際工作中的《電網建設施工安全基準風險指南》??梢园言u為中等以上的施工風險作為監理風險控制的主要對象。通過這種間接導入可以大大減少風險評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項。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風險等級結果通過監理風險評估后得出的等級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評為高風險對應的監理評估等級可能是低風險或可接受風險。
4.2 體系文件,體系文件全員培訓 通過上述兩個階段基本上把體系文件都編制出來了,體系文件通過監理公司最高領導者批準后正式,同時做好體系文件的全員培訓。讓所有員工都了解體系,并按照體系的做法開展工作。把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員培訓與任命 “三大員”就是安全區代表、內審員、事故/事件調查員。安全區代表在整個體系運作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實際體系運作里很多檢查與發現、事項落實均由安全區代表來執行。安全區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獨立的崗位來開展。任命前必須對“三大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符合要求,才能上崗。
4.4 安風體系運行 體系運行關鍵要及時開展各管理工作標準的落地。按照三部曲來開展:①現場環境檢查;②組織編制現場改善計劃;③落實計劃,分配到各部門完成改善。
體系運行中發現標準與實際開展不符合時,必須要及時修改標準使之與實際相符合。特別是資源分配不足以滿足體系運行需要時,必須及時向上反映,以盡早解決問題。質安部要定期組織對體系推進的情況進行檢查,特別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糾正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內審員培訓與任命 內審員必須經培訓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崗。內審員建議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內審時成立多個內審小組,滿足內審時間要求。
4.6 內審、外審 2012版體系要求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內審,初次內審必須覆蓋所有部門,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項目。如項目數量過大,可以抽取幾個典型由內審小組親自審核,其余項目則采取交叉互相審核的方式開展。
若內審認為可以達到建設方案所定目標時,向相關部門提出外審要求。
5 安風體系建設關鍵
5.1 安風體系與三標、公司現有制度、網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風體系絕非獨立于三標等現有體系以外的第“四標”,而是與ISO三標、國家標準、南方電網公司現有制度、監理公司現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體系。體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標準均來源于實際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這幾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5.2 不能拘泥于安風體系的固有框架,在實際應用中大膽刪除不適用要素 盡量滿足確定下來的要素要求,但又要與實際相符合,寧可與體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實在沒辦法時可以采取弱化該要素要求的方式來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訓宣貫 如果說體系建立是重點的話,培訓宣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個體系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點就在培訓宣貫的情況,因為培訓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員參與的關鍵所在。宣貫培訓要采用多種形式來開展,如召開公司級全員大會宣貫、小班教學局部培訓、考試、看視頻等方式來開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訓效果最好,互動較多,能較好吸引注意力,能產生較多的共鳴。
5.4 切實執行落實 實體操作,毋庸置疑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在這里需要有良好的執行力。且在實際執行中肯定會有些問題存在,畢竟標準文件量大,編寫得難免有點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須要有更新、修編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門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溝通,達成共識 安風建設絕不是質安部的事,要破除這個誤解。安風體系的建立必須由各部門共同努力,因為安風體系包括了公司絕大部分的運作內容,包含從前線一線監理人員到市場綜合后勤人員等。把全公司用一個體系來貫穿下來。所以對于公司的管理、運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確公司的運作流程、各部門的職責和各崗位的職責等。
5.6 安風建設盤點會議 安風建設還有一個關鍵點——領導高度重視。必須有最高領導組織每月召開一次安風建設盤點會議。因為這是一個原來沒有的體系,需要從0開始建立,難度和資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開一次會議,重點是:對照安風建設方案進度計劃進行統計,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必要時由總經理重新分配資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嚴肅考核和協調機制 建立常態工作機制,制定相應的安風體系考核辦法,使各項工作形成閉環管理。各相關部門及監理項目部,要形成好??偨Y,常匯報與常交流的習慣,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協調和處理,保證安風建設開展進度處于在控狀態,達到預期的效果。
6 結論
首先要先明白為什么建立安風體系,雖然這是一個費時、費心、費力的工作,但是他能體現一個電力工程企業的“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并將這個形成一個體系,使其標準化、規范化,使電力工程監理企業能在電力工程里健康、持續、穩步發展的先決條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競爭力和先進性。
在實際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數PDCA循環了。在每項工作里必須體現該精神。只有通過安風進行系統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發生,而安風體系建設與實施是一項涉及面廣、要求高、較為復雜的工作,需要各級人員積極參與、協調配合的工作。在加強安風體系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大員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同步進行,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體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志偉,監理企業多項目管理模式應用探討,科學之友,2010/07.
篇10
關鍵詞:HSE體系建設 持續改進 管理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西方部分大石油公司從行為學分析和危害管理的理論人手,把“以人為本,線性管理、風險控制、持續發展”的HSE指導思想融入企業的管理運行中,開發出一套科學、完整規范的HSE管理體系,現已公認為國際石油界安全環境與健康管理共同遵守的規則,參與市場競爭的準人證??沙掷m發展戰略要求現代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應該是高度統一的。在創造最大經濟效益回報的同時,要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大力推行HSE管理體系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必然選擇。
二、HSE管理體系的要素及相互關系
HSE管理體系是一種事前進行風險分析,確定其自身活動可能發生的危害及其后果,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發生,以便減少可能引起的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突出強調事前預防和持續改進,具有高度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勵機制,因此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之一。
1.危害和環境因素是HSE管理體系的管理核心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是HSE管理體系的基礎,是整個HSE體系運作的核心部分。只有全面、系統、細致地對生產過程和施工作業中存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獲取企業HSE管理現狀的真實信息,才能制定相應的有效措施以削減、消除危害和風險。
HSE管理的目的應是控制事故的發生,導致事故發生的根源是危害和不良環境因素,要想控制事故的發生,必須首先進行危害識別和環境因素識別,控制危害和不良環境因素帶來的風險,所以危害和環境因素是HSE管理的核心。
2.目標、指標及管理方案是實現持續改進的重要途徑
HSE目標、指標是組織為將內部危害所帶來的風險降低至某種程度而制定的,管理方案是實現這些目標、指標的計劃方案。根據風險評價結果,考慮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考慮技術方案,財務、生產及商業要求,相關方的觀點,過去所建立目標和指標的實現情況,過去所發生的事故、事件及不符合記錄,管理評審的結果,制定其HSE目標、指標。在制定出目標、指標的基礎上,通過管理方案的實施,降低職業HSE風險,取得HSE績效,使HSE狀況得到改進,在HSE管理體系運行的PDCA循環中,不斷地去實施,從而使HSE績效達到持續改進。
3.運行控制和維護是控制其風險的關鍵步驟
體系中運行控制和維護條款要求,公司制定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程序、環境因素識別及評價程序,用于識別與所認定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風險有關的運行、活動及設備。針對這些活動進行規劃,確保他們在規定的條件下執行。這就保證了給公司帶來風險及可能導致事故的危害都屬于受控狀態。HSE管理體系中的運行控制程序,嚴格規定了組織運行活動中的運行標準,這種標準是避免事故發生的保障條件。
4.明確組織機構、職責及資源是實施HSE管理體系的必要前提
HSE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均是圍繞組織機構,以其各自的職能和層次展開。明確各組織職能與層次間的相互關系,規定其作用、職責與權限,是HSE管理體系建立與運行的前提條件和有力保障。同時實現標準的每一要素要求都有賴于相關責權人員的參與和執行,有賴于相關資源的充分保障。這樣,HSE管理體系的建立與保持就將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員工聯系起來,體現了全面系統、結構化的管理特色。
三、加強HSE體系建設是公司安全文化的有力依據,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保障
1.HSE管理體系指導企業安全生產策略的意義
在應用HSE管理體系指導企業的安全生產策略方面,還有如下意義:
1.1企業HSE體系建設是預防事故的一種“軟”對策,它對于預防事故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
1.2企業HSE體系建設是預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企業全員的安全素質為最主要任務,因而具有保障安全生產的基礎性意義;
1.3企業HSE體系建設通過創造一種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圍和協調的人機境關系,對人的觀念、意識、態度、行為等形成從無形到有形的影響,從而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控制作用,以達到減少人為事故的效果;
1.4HSE體系建設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工程,建設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是一個企業預防事故、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需要我們從長計議、持之以恒,急功近利、半途而廢是不可取的。
2.HSE體系建設是提高企業安全生產的強力保障
在人的安全素質中,安全觀念文化是最根本和基礎的,而領導者和決策者的安全素質又是重中之重。因為安全觀念文化是管理文化、行為文化和物態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很多傳統的安全觀念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建立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觀念。HSE體系建設其實就是為了構造一個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而建設安全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社會和全民的安全素質,這對于提高人類的安全生存水平,提高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具有基礎性意義和戰略性意義。
- 上一篇:廚房衛生整改方案
- 下一篇:規章制度體系建設總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