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校的科技創新體系主要包括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成果以及高校科技創新的管理體制。目前在我國高校開展的以各類比賽為主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大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各個方面的問題,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 大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的欠缺
近期對安徽地區部分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具有參與創新的想法。然而在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時臨時組織,部分學生只是具有一時的熱情,沒有把科技創新作為自己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會。通過調查了解大學生對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學生獲得科技創新活動的信息渠道較少,通暢性較差。(2)大部分同學對創新的興趣高、持久性較差。(3)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概念模糊。(4)學生科技創新與基礎學習不能均衡發展等一系類問題。
1.2 指導教師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力度不夠
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專業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模式化,教學過程中往往與學生缺乏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學生受到中學階段的灌輸式教育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專業課教師對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重視度不高。(2)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將科技創新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3)對學生的指導持續性較差,往往都是突擊指導,科技成果較差。
1.3 高校工作的相關制度不完善
建國至1985年期間國內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經歷了“行政體制”期,“停滯和倒退”期,“逐漸轉軌”期,1985年至今高校進入“全面改革與發展”期,我國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在發展中得到不斷的完善和健全,雖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學科配套、專業配置合理、組織及管理機制科學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1],然而由于各種因素影響,高校科技創新體系仍需要不斷改進。
2 推進高校科技創新保障體系的構建
發揮專業指導學術優勢,科學規范科技創新活動制度發現我國高校科技體系已經得到不斷完善和健全,逐步形成了學科配套、專業齊全、資源豐富、組織結構較合理、管理機制較科學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中國高校在我國科技、經濟、創新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1 增強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相關制度建設
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在改進工作理念的基礎上,要積極的創新與之相配套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建設以及獎勵機制,把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制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2]。建立完善的組織和管理機制:目前高校的技創新工作的制度尚未形成理想的管理政策環境,高校要不斷探索和建立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環境管理體制,激發進行科技創新積極性,要進一步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相關配套政策,及時跟蹤大學生在科技創新培養過程中的政策落實情況,從科研立項、科研研究成果、知識產權成果產業化等各個環節保障創新活動的有效進行。
2.2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校園文化
篇2
關鍵詞:科技創新;農業;問題;對策措施;山西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確保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實現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突破資源和環境制約的一個必然選擇[1]。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科技創新是關鍵[2]。2015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3]。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的問題尤其突出;還有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業增產不增收、技術制約經濟發展等問題也都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去加以解決。本研究通過對山西省農業科技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山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進山西省現代農業的跨越發展。
1山西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山西狠抓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等關鍵環節,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十分薄弱,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科研體制機制不完善
1.1.1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主體結合不緊密農業科技包括產、學、研3個內容。省屬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活動,在省科技創新體系中扮演知識創新主體的角色,大中型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4]。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在“板塊結構”的格局下,條塊分割、自成體系的問題尚未能很好地解決。目前,存在山西省農業產學研脫節的問題。一是農業科研機構重研究輕推廣,導致許多科技成果與經濟脫節、與產業脫節,無法進入農業產業化環節;二是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沒能參加農業科研機構的技術選題和立項,農業產業化環節對農業產業技術需求的變化,無法及時反饋給農業科研單位;三是各大院校設置學科和專業不合理,在生產和市場2個環節中,沒有培養出它們急需的人才[5]。1.1.2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動力機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動機制不順暢。雖然農業科研隊伍和技術推廣服務隊伍基本健全,但其內部缺少動力,人員流動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來用人制度陳舊,激勵機制不夠。農業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應的獎勵和保護,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對成果創新的動力。三是許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標居于全國中下游水平,人才斷層現象嚴重,經濟欠發達地區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尤為嚴重,而學術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高素質人才缺乏,又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創新[6]。1.1.3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組織機制不健全一是農業科技決策政策有待完善。無論是農業科研項目的確定還是農業技術推廣,都要由政府集中決策和行政推動,但政府對農民需求缺乏調研,導致大量科研課題對當地的生產發展促進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無法有效地進行轉讓[7]。二是農業科技創新信息資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場上迫切需求的技術及成果,農民無法通過有效的渠道去獲取,實用技術沒有有效到達農戶手中[8]。三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對新技術的吸納能力不強。由于農戶自身觀念落后、素質較低,科技意識淡薄等問題,直接制約農民對農業科技成果的吸納能力。
1.2農業科研創新保障條件不足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完善,需要經費、人才、設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不足是所有技術創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關部門的科技創新計劃缺乏銜接,資源配置缺乏協調,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甚至部門內部本不應該出現的重復建設、重復研究、重復引進的問題[9]。二是推廣手段落后。鄉鎮一級農技人員的專業知識老化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服務手段落后,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能力較弱,嚴重制約了服務功能的發揮。技術推廣往往是請專家教授講上一兩堂課,沒什么實質的作用。對農民的培訓也最多只是開一堂學習會,放放光盤講座和發發材料而已。三是基層農業和農村服務機構的辦公場所簡陋,設施陳舊,真正從事農業技術服務和創新的時間較少,有的地區植保站、防疫站等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的工作幾乎處于停頓狀態,無法保障農業的安全生產。
1.3政策機制缺陷
農業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勵政策,沒有形成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大量社會力量不敢進入農業領域。二是缺乏保障機制,氣候、市場因素對農民收入影響很大,沒有政府支持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和社會保險機構的參與,農民收入難以保障。三是從財政上講,沒有金融機構的專項惠農貸款支持機制和制定相關的涉農政策,必將影響山西省現代農業的良性運行。
1.4企業創新能力不高
隨著科技創新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重要性的不斷提高,涉農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趨勢。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總的來看,山西涉農企業中設立了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所占比例較低,技術開發能力還比較薄弱,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而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較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嚴重不足[10]。
2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要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增強企業主體地位,加強生產和研究的有機結合,推動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發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11]。
2.1農業知識創新系統
創新主體以政府主辦的科研機構為主,包括高等農業院校、農業類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各類省部屬科研機構,它們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主要承擔著技術研發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動具有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事關區域內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創新問題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動過程中不斷教育培訓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識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2.2農業技術創新系統
逐步推進涉農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要以新產品開發和企業的技術改造為重點,建設企業技術中心,突出涉農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同時,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依托,強化產學研一體化,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先進技術和成果的引進、消化和吸收。
2.3農業技術推廣和中介服務系統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是把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也是連接科研機構、高校、涉農企業、農民等創新主體的橋梁和紐帶,使得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各類組成部分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構成主體包括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專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組織以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12]。
2.4農業科技政策環境系統
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政策環境系統,主要包括政策法規如專利法、知識產權法、技術合同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及科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高效運轉提供適宜的軟環境,以規范技術市場的交易行為,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成果,保障技術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為農業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13]。
2.5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系統
以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主要任務。一方面,根據山西省的農業特色,著力培養一批高質量的農業學科帶頭人、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推廣應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據農戶實際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戶的科技應用能力。
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對策措施
3.1逐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
依托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新產品開發和企業技術改造為重點,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的科技競爭力;依托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以及農業科技企業,實行多元化投入,產學研、農科教密切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動機制,提高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活力,加快先進技術和成果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經從2012年開始著手建立30個以上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團隊、20個以上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導和培育15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產學研聯盟,推進山西特色動植物資源開發,爭取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良好應用前景的創新成果。
3.2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一要加強鄉鎮農技站條件能力建設,配齊鄉鎮站(區域站)農技人員,每個村配備1名專職或兼職農技人員和動物防疫員。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加強隊伍管理,落實崗位職責,明確服務責任,強化考評機制。二要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基層農技部門、涉農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大戶聯合共建農科教結合綜合基地和農村科技服務站點[14]。三要設置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扶持和發展縣級科技綜合服務平臺,形成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科技進村入戶等多種模式,促使山西省農村科技服務工作重心下移,促進農業先進技術的普及與推廣。
3.3構建農業技術信息交流平臺
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多層次、分布式的全省統一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整合農作物品種、實用技術、農情資源等各類信息資源數據,建設基層綜合信息服務站500個,鄉鎮服務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建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基地100個。推動信息服務網絡化,資源管理數字化,實現推廣人員與農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自由的雙向溝通交流,打造包括農業公共信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災害防治、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農業科技數據信息共享平臺。
3.4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人才方面建設
3.4.1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及工程和重點學科、科研基地的建設,培養引進一批農業科技急需緊缺人才,培育認定一批優勢農業科研領域領軍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創新創業團隊建設,促進農業科技人才服務農村[15]。3.4.2引導各類人才服務農村通過培養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強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的技能培訓,優化農村管理人才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培養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提升其服務能力。3.4.3加強農民教育培訓結合農業科技講座、科技咨詢、農業主導產業科技服務、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并進行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培養鄉土能人1萬名[16]。
3.5有選擇、有重點發展優勢領域
3.5.1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要更加注重技術集成,策劃生成一批適合山西省需求的農業技術,并以培訓和示范為手段,加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農產品資源稟賦,爭取并實施好園藝標準園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以開展科技進村入戶和實施基層農技體系改革和示范縣建設為載體,廣泛開展農民培訓和示范,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17]。3.5.2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力大的農業產業集群,推動地方經濟增長、農民增收。把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縣域經濟、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擴大對外開放等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龍頭企業與農戶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作者:陳敏克 何燕 逯楠 單位: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陳春燕,彭迎,趙穎文.四川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0):367-368.
[2]新華社.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EB/OL].[2012-02-01]./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3]新華網.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15-02-01]./xwzx/gnsz/szyw/201502/01/t20150201_4484945_1.shtml.
[4]陳景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問題與對策[J].山西農經,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農業生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楊立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文獻綜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0(7):14-15.
[7]高新樓.農業科技創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0(8):9-12.
[8]楊學利,張少杰,古安偉.農業科技創新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0(10):1501-1504.
[9]王佳,楊玲.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22):8-9.
[10]郭慶惠,尤芳湖.科技創新體系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11]孫站成,傅裕貴,許炎生.構建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9):82-83.
[12]李麗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9):5722-5724,5726.
[13]葉永鋼,熊濤.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以江西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陽.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5):12-17.
[15]冀憲武,邢亞靜,趙永勝,等.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對山西的啟示[J].農業網絡信息,2012(10):109-113.
篇3
1 改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的意義
縣域經濟作為連接城鄉的紐帶,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基礎支撐作用。縣域經濟的主要成分是農業經濟,在國家上下同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縣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合理的科技投入體制顯得頗為重要。
1.1 改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是構建縣域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礎
縣域科技體系的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縣域科技投入體制可以保障縣域科技創新過程中最優化資源配置的實現。
科學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應當突出科技創新主體在科技投入中的核心地位,既要考慮科技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又要考慮科技創新主體所面臨的現實狀況。僅僅把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深入到科技創新體制建設當中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按照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原則,將指導思想同地區的實際,同企業的需要一并考慮,構建一套適應區域自身特點,具體化、可實施、有針對性地科技投入體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效率。對于縣域來說,縣與縣之間的差距較大,科技發展基礎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套方法去解決所有縣域的問題,應當調查研究,找出縣與縣之間的異同點,完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
1.2 改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是提高縣域科技活動效率的保障
科技投入體制是涉及投入總量、投入結構、投入方式的復雜系統,每一部分都影響著整個的縣域科技創新活動進程。
投入總量的多寡,影響到科技活動的研究范圍和規模,特別會影響到一些重要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這些研究項目往往有著高風險、研究難度大的特點,需要投入足夠的財力和智力。科技投入不足會使得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任務無法順利開展。同時盲目的加大投入也會使科技活動過分依靠資金優勢,而影響整個活動的效率。作為縣域,所能承擔的大型科研項目相對較少,而大型科研項目對于財力和智力的需求量較大。因此,需要調整投入結構和投入方式,要合理的開發科研活動經費的籌集渠道,構建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資金為主體,以民間資本為補充的資金來源體系;要廣泛的拓寬科技人才的引進平臺,使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學事業,發揮科技人力資源的優勢。
1.3 完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是建成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
農業科技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縣域作為農業經濟的繁衍地,對農業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縣域科技投入體制建設是關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縣域科技的主要成分就是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成必然要依靠縣域科技創新體系,創新投入作為科技活動的動力源,直接影響科技創新的整個過程。作為縣域,要積極引導各類農業及涉農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積極吸收各類資金支持農業科技事業。還要建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機制,加強對農業科技經費的管理,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從各方面保證農業科研開發與推廣的經費需求。
2 山東省縣域科技投入體制現狀
2.1 縣域科技活動基礎相對較弱
就山東縣域來說,進行科技活動的一些基礎配置資源都比較緊缺。縣域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匱乏,研究和創新能力有限,縣域內人才聚集程度還比較弱,很難充分發揮人才本身的知識優勢。全省位于縣域內的高等職業類學校寥寥無幾,大部分學校為了生源及發展環境等因素,選擇沿海或者中心城市建校,導致縣域內科研交流效率大幅降低,要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都要依靠外地的科研院所。現在盡管一些先進企業有了一定的科研投入,建立了科研處室,也有了專門科研人員,但大部分企業和產業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另外,對于縣域內的科技投入資金也有待加強。很多縣域內缺乏能夠成功運作創新資金的創新型企業,使得資金只能選擇那些擁有成熟科研創新企業的縣域,最終造成了科技資金分配的不均勻,影響了縣域的共同繁榮。
2.2 縣域創新環境有待改善
創新環境方面,縣域內農業和工業創新基礎薄弱,企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為主,技術含量低,這種普遍的建廠和發展模式,影響了縣域企業的創新動力。科技型企業相對于傳統型企業,在發展過程的初期階段會承受著相當大的風險,由于早期的研發是面臨著機會成本和行業內短期競爭的雙重壓力,很多科技型企業在剛發展之初就不幸夭折或者改走傳統型路線。依靠創新求發展的健康運行機制還沒有建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短期利益的誘惑使得需要進行中期甚至長期承擔研發風險的科研活動無法順利開展,急需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
另外,由于縣域經濟的特殊性,科技創新服務于縣域經濟的作用不明顯,縣級政府對于科技創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地方科技資金配置不到位,相關服務機構尚不健全,科技服務水平較低。對于一般的縣(市),縣級政府對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增加投入從事大量的基礎性的科學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經成熟的、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直接應用于生產中去,使其迅速產生效益,引領縣域經濟的發展。即使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縣市科技部門的領導對待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較慎重,這些都影響了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
2.3 縣域內人才匱乏
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生命之源,是一個企業能夠充滿活力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山東省作為人力資源大省,人力資源總量優勢明顯,2013年高等院校畢業生475858人,其中,研究生22623人。盡管人力資源總量優勢明顯,山東省人力資源配置狀況并不理想。畢業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由于各種原因而選擇不去基層就業。根據有關調查,大學生不選擇去基層就業的原因主要有七個,其中,“失去在大城市可能會有的一些機遇”、“體制、思想相對落后,關系網復雜,難以發揮自身能力,發展空間小”、“前途不明朗,擔心政策有變化”,“工資少、待遇低”,占據了前四位,占被調查總人數的83%。如何消除這些人才的實際顧慮,使得“人才興縣”戰略可以切實落實成為當務之急。
3 改進縣域科技投入體制的建議
3.1 引導縣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
目前,學術界普遍贊同“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突出企業創新核心地位的科技投入運行體制。這一理論從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是科學的,是符合創新體系構建原則的。然而,縣域經濟是特殊的區域經濟,應當分地區、分階段的實施。
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縣域,科技創新基礎雄厚,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才隊伍,有實力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不斷增加科研投入,提升企業在科研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投入體制。對于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科技創新資源匱乏的縣域,其內的企業大多數是生產水平較低、科技實力不強的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企業,缺乏啟動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投入體制的實力。如果按照“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要求,讓企業去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投入體制,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負擔,也很不現實。這時,應當轉變觀念、聯系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企業科研水平成熟的前期,以政府為主體,促成企業初級科技創新體系和投入體制的建立,逐步的削弱政府的主導作用,最終引導企業確立科技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促進企業升級。
3.2 激活民間資本,發展創新基金
民間資本參與縣域科技創新活動,可以彌補地方財政實力不足和縣域企業資金匱乏的問題。在縣域科技投入體制建設中,既要確立政府的引導地位,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同時要重視民間資本的特殊作用。民間資本作為資金上的補充,既能保障科技投入資金的增長,又能形成一種全民關注創新、全民參與創新的和諧氛圍。然而,由于科研活動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民間資本總是選擇收益回報率相對穩定或者雖然風險大但收入很高的非科研項目進行投資。因此,要建立起科學的條件平臺,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縣域內,各種民間資金比較分散,專業從事風險投資的人員較少,很多人對于風險投資并不了解,盲目的引入會使得投資者利益受不到充分的保護。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可以建立小型創新基金,成立專門的第三方基金管理機構,聘請有專業知識的風險投資人員,對申請創新基金的企業做好評估,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降低民間資本介入的風險。由于很多民間資本熱衷于進行投機活動,對于投資活動并不關注。可以借助證券市場,使得創新基金以適當的比例參與股票二級市場交易,促進民間資本的充分參與。
3.3 走“人才興縣”之路,引導智力資源參與科研活動
對于縣域來說,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最大的癥結在于人才的短缺,特別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創新意識的科技人才。缺乏了人才,創新意識得不到廣泛的傳播,創新體系建設所需要的智力資源得不到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無法開展。應當改善用人機制,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在鼓勵人才去基層服務的同時,要在政策上給予最大的支持,改變原有缺乏鼓勵機制的企業制度,用“活制度”去帶動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輸入新鮮的血液。
在全省縣域范圍內,大搞“百千萬人才工程”,每個縣(市)根據自己實際的需要情況,制定每年的人才招聘計劃,由省人事部門統一組織考聘,建立健全崗位考評體制,對部分崗位設立競爭機制,個別崗位實行末位淘汰制,小范圍內增加人才的流動性。如此,既可以緩解日趨緊張的就業壓力,又能使得縣域人力資源隊伍得到壯大。
【參考文獻】
[1]高萬龍.技術創新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引擎作用[J].中國科技論壇,2008(1).
[2]樊文彬.企業技術創新與區域經互動影響分析[J].區域創新體系,2007(4).
[3]陶曉燕,朱九龍,王世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商業研究,2004(22).
篇4
提升區域農科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通過把江西數量眾多的農業科研單位簡單的整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夠形成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因為長期以來這些單位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與聯合共享機制,研究力量相對分散,缺少統一規劃和調控,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現在:①現有科技體制層次不清、力量分散,創新效率有待提高;②受地域和行業局限,科研院所條塊分割、重復研究,造成人、財、物浪費;③科研、開發與生產相互脫節,造成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不暢,許多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④科研定位集中于產中階段,而產前基礎研究與產后加工環節科研力量薄弱[1]。大力推進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則有望解決以上這些長期困擾江西農業發展的問題,從而提升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促進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來源江西是農業大省,農業在江西的經濟發展中依然占據著較大的比重,江西農業的發展對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和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推進江西農業現代化建設一直是江西省委省政府長期緊抓的一項重要工作。江西省政府的相關單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推進江西農業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從整體來說,現階段的江西農業現代化之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推進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是促進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來源。
構建適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思路
今年中央一號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基礎性、公益性和社會性的地位,為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江西省有不少地方農科所尤其是農業廳下屬農科所都是事業與企業混合體制,不利于科研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中央要求“加強市地級涉農科研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地市(廳)科研院所首先應徹底改變小科研大農場的不良結構狀況,將科研部分從大農場中剝離開來,按照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納入到全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統一管理[2]。各級主管部門應站在有利于全省科技資源有效整合、有利于提升區域農業科技綜合競爭力、有利于全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高度,摒棄部門利益,加強資金投入,科學制訂方案,切實推動江西省農業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工作。重點做好分類改革、優化整合現有的農業科研開發機構的工作。由于農業科技事業的公益性特征,農業科研機構的改革總體上宜實行非營利機構的運營管理方式。但對不同研究性質、類別和不同級別的研究所、學科、室(組)等,應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大改革力度,進行結構性調整。對于農業基礎性工作,應由政府根據工作重點、方向和實際需要,通過專項建設、基地建設、運行費補助和項目等形式給予長期支持和保障;在科研機構改革過程中,對于市(地)級農業科研機構,除少數具有明顯學科優勢、專業特色、區位特點的予以保留,進行整合、重組外,原則上應按自然區劃、生態類型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設置,同一自然區劃、生態類型區內各保留一個,并把主要力量放在農業科技成果的二級開發及技術引進、開發、服務與推廣工作上[3]。縣級農業科研機構,除少數改建為區域農業研究開發中心的科研示范開發基地外,應與當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合并,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農業科研院所是我國農業科研的主力軍,是構建國家農業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在國家農業創新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要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調控,調整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形成以省和市兩級為重點的全省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省級層次科研機構要重點支持以省農業科學院為主體的農業科研機構群體;地方層次應根據農業發展需要,以及自然、經濟區劃,以市級農業科學研究所為重點,給以重點扶持,逐步發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區位優勢的區域性農業研究中心[5]。
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
完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運行機制江西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江西省“十二五”農業科技發展需求,建立江西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圍繞著江西農業主導產業組建若干個創新團隊,設置一批科研創新崗位和成果轉化崗位,建設一批綜合試驗站。要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要以崗位設置和實施重大項目為手段,不斷抓好創新團隊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要加強與不同層次的農業科研院所與單位溝通與合作,積極深化改革,打破現有的體制障礙,通過以產業為導向的創新團隊建設,整合科技資源,實現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有機結合。要明確省級創新中心與地方農業科研機構之間的業務指導與管理關系,根據各地市所的現有優勢,規劃建設綜合或專業試驗站。各試驗站歸屬于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管理,創新中心在各試驗站設置科研創新崗位和成果轉化崗位,明確責任任務,全面帶動地市所的科技創新工作[6]。科研單位的定位。地級市農業科研單位不可搞“小而全”式的“綜合性”科研所,應分析自己的特點,通過科學客觀的論證,集中才、財、物在一個或幾個方面來突破和發展。
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學科并在優勢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才有競爭力。建設好江西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首先要扶持好各地市的優勢學科建設,地市農科所應納入全省農業科技創工作分工合作體系,根據各地市所現有的優勢規劃建設專業試驗站和綜合試驗站。這樣有利于整合農業科研資源,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項目重報,設施重建,機構重設,不會造成經費、人才、物資等資源浪費。農業科研機構的整合與區域分工。從架構和運作機制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一個涵蓋農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和實用性技術研究領域的復雜大系統[7]。各區域、各部門農業科研機構優勢互補、相互協作,有效促成農業科技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而目前我省農業科研體系條塊分割、低水平重復、學科專業過窄、缺乏計劃和協作等現象還比較嚴重。因此,我省必須優化整合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加快建立新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目標是形成布局合理、區域分工明確、優勢資源互補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3.1.3農業科技運行機制和體制的改革和創新。要打破傳統的農業科技體制宏觀管理條塊分割、組織布局分散、研發層次重疊、管理效率低下,學科設置陳舊,研發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運行機制、分配機制、激勵機制僵化落后的狀況,要按照科技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對科技布局及機構設置優化配置。并建立新的運行機制,改變農業科技管理模式和內容。要推進靈活、公平競爭、蓬勃向上的運行機制建設,實行公開招標、競爭立項,人員自主結合、競爭上崗的辦法,發揮每個農業科技崗位的作用。
篇5
約束功能
有效的體系需要扼制組織成員的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分利性努力”,提升成員對體系收益的追求,約束機會主義的行為傾向。約束功能的衡量可以采用某種制度結構的形式實施,歷年來人均違反該制度的累積趨勢分析法,如果人次數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大,則說明體系的約束功能越來越弱化。
配置功能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人力資本稀缺,不同活動的目標和任務多樣化。體系要努力使具有不同人力資本質量、不同創新偏好、不同個性特征等的人員找到最適合的團隊或組織,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一個好的管理體系是有活力和生機的,是開放、有彈性的,這就要求體系允許人員自由搭配與組合,為人員尋找合適的實踐與理論指導環境并提供激勵和途徑。能把不同創新意識的人配置到合適的團隊或組織,允許把資源投入到銳意創新、配置合理并對科技創新的預期成本較低的團隊或組織中。
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體系效率
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體系效率(E)是指體系收益(R)與體系成本(C)之間的比率。公式表示為:E=R/C如果E>1,說明體系也是活動的投入因素(I),有成本,也有產出成果(Y),因而,體系是有效率的。
1.在制約活動產出成果的多種因素不變時,可以比較增加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前后的活動總產出成果或總收益的變化。如果總產出或總收益增加的部分超過了為建立、維持和實施該體系所花費的成本時,該體系是有效率的。公式表示為:E=(TR-PR)/C,E>1其中,TR:采用了某種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后的活動總產出成果或總收益,PR:之前的活動總產出成果或總收益。
2.同一所高校,在制約活動產出成果的多種因素保持不變時,采用體系成本大致相同的兩種體系,比較所帶來的產出或收益的增加量,如果前一種體系下的產出或收益增加量大于后一種,則說明前者比后者更有效率。
3.增加新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后,導致增加的收益與成本,即比較體制變動的邊際收益(MR)與邊際成本(MC),觀察兩者的邊際效率(ME)。公式表示為:ME=MR/MC如果ME>1,說明這種新體系有效率,進行體系創新在經濟學上具有合理性。如果ME=1,說明該體系已達到體系收益的最大邊界,沒有創新收益了,采用這種新體系沒有經濟意義。如果存在多個ME>1的新體系可供選擇,則應該首選ME值最大的新體系。
策略及建議
1、建立創新激勵機制
完善制度保障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如:可將科技創新活動成績計入學生學業成績評定,設置科技學分,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學生科研課題的申報、立項、經費、指導、評審、驗收、獎勵和轉化等制度來解決活動中的科研經費、指導教師、實驗設備、成果認定、專利申請、產權所屬和成果轉讓等實際問題。
2、統籌管理
篇6
明確指導思想
遵循和貫徹高校科研管理的公平合理、支持重點、協調性和以人為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以科研服務為中心,以深化科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加強科研管理人員素質建設、科研信息平臺建設和科研管理制度建設為根本,以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科研管理制度、科研信息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大學科技園建設為目標,積極調整重立項疏管理、重成果輕轉化、重縱向輕橫向和重學科輕科研的四個傾向,促進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
樹立總體目標
1.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和運行機制,營造創新環境,促進原始創新。
2.建立科研管理和信息平臺,促進科研管理工作科學化、現代化。
3.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促進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4.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
5.建立和完善大學科技園運行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孵化和產業化。
6.逐步完成企業改革,優化科技產業結構,推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確定重點任務
在科研管理方面,堅持一個中心,二項改革,三項建設,四項調整,五項重點。
一個中心,即以科研服務為中心。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既是管理機構,又是服務部門,在日常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員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發揚任勞任怨、愛崗敬業、求真務實、奉獻勤業的精神。
二項改革,即深化科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深化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構建有利于高校科技創新的機制,加強科研管理創新,建立激勵機制,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長的政策保障體系,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適應未來科技發展。
三項建設,即科研管理人員素質建設、科研信息平臺建設和科研管理制度建設。科研管理人員素質建設是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的基礎,科研信息平臺建設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科研管理制度建設是確保高校的科研工作實現良性循環和管理系統優化運作的保障。
四項調整,即調整重立項疏管理、重成果輕轉化、重縱向輕橫向和重學科輕科研傾向。加強科研過程管理,克服各級項目管理部門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重立項、輕實施、疏管理”的現象;加強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注重成果管理應用和轉化,以市場為導向,建立一個面向需求的科研運行機制,形成“產學研”的發展模式,努力改善成果多,轉化少的現象;正確管理縱向課題和橫向課題的關系,應在重視縱向課題的同時,提高橫向課題的待遇,鼓勵承擔橫向課題;正確處理科研與學科建設的關系,在提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抓學校發展的同時,堅持以科研為龍頭抓學科建設,堅持用科研促進學科建設的加速發展,從而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
五項重點,即科技創新體系、科研管理制度、科研信息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大學科技園建設。以國家需求和科技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隊伍、創新基地、科研任務等支撐體系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優化資源配置,集成優秀創新人才,凝練重點科研方向,實現科技工作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學校在“人才、成果、條件、管理”四大目標的全面突破;建立和完善各項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績效機制及預警機制、建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加強高校科研信息平臺建設,建立遍及全校的科研管理網絡系統,充分利用網絡進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促進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強化應用研究的市場理念,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保護知識產權,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通過風險投資、電子商務等方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整合科技資源,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的孵化和產業化。
在產業管理方面,根據學校科技產業的特點,優化科技產業結構,搞好資本運營,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
應注重發展科技產業,退出非科技型產業。對于高校來說,在傳統(非科技型)校辦企業方面,由于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的傳統產業已沒有優勢;高校創辦傳統產業為教學服務也已失去其意義。但從比較優勢角度看,高校辦產業的優勢在于創辦科技型企業,且事實也證明科技實力雄厚的學府發展科技產業是可行的。高校創辦產業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可以通過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來實現。
注重關鍵問題
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人才隊伍建設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沒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學科,就不可能在科技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人才隊伍建設,既要高度重視優秀拔尖人才的培養,又要注重人才結構和梯隊建設,造就形成一流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科技推廣隊伍和科技企業家隊伍。要通過各種方式,引進一批在各自學科領域拔尖的優秀人才,培養一批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形成學術帶頭人群體。要從政策和制度上營造有利于優秀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對已做出重要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應在職稱、待遇、生活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要用項目和事業的發展吸引人才,用招聘的方式廣攬英才,用良好的環境和政策激勵人才,真正做到用好現有人才,留住拔尖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后備人才。
科研基地與學科建設關系問題
學科建設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龍頭。要抓住學科建設這個“龍頭”,強調多學科交叉、集成創新、集團協同作戰,加強學科梯隊建設。將重點學科、重點科研基地、重點項目相結合,整合學校優勢,形成創新學科和創新平臺。在學科建設上,要根據知識經濟和科技創新的需求,把握現代科技發展呈現的學科不斷分化又不斷交叉、滲透和高效綜合的趨勢,調整學科結構,重組“小而全”的學科,更新改造傳統學科,加強新興學科和邊緣交叉學科,解決好主要學科、支撐學科和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形成既具有特色和優勢、多學科協調持續發展、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通過政策引導,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通過跨學科間的自由、寬松的學術思想交流、碰撞和結合,實現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
科研基地建設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科研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科技創新、學科發展、吸引人才和成果轉化的水平與規模。沒有一流的研究基地,科技創新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就很難產生一流的成果。在研究基地建設中,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注重科研方向的凝練,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廣泛吸納社會科技資源和力量,通過重組部分科研機構,組建跨學科研究中心和跨學校、跨地區的科研聯合體,形成多學科綜合、多種技術集成的科研組織機構。通過實行“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實現基地資源的共享和創新效能的最大化。
管理機制問題
利益機制是積極互動的關鍵。做好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產品與產業開發的銜接,堅持長遠效益與當前利益并重;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投資方與技術方的關系,處理好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的關系。
誠信機制是積極互動的前提。在高校科技創新體系下通過組織措施,嚴明科研紀律,加強科學道德修養,堅持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同時在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技術合作中,遵循誠實信用互利的原則,遵守市場經濟法規和運行規則,推動科技合作創新。
篇7
[關鍵詞] 農業科技 創新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020-01
農業穩定,國家的糧食基礎就能穩定,解決好農業問題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黨的十以來高度重視農業問題,經過我黨不間斷的努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改革逐漸深入,農村、農民和農業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業基礎依然比較薄弱,糧食增產增收難度進一步加大,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因此,積極分析農村科技研發和應用過程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1 甘肅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存在脫節現象
現階段,從事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研究的主體主要是政府舉辦的各級各類型涉農高等學校和農業科研機構,這些機構作為國家事業單位,其科研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其任務是完成國家制定的科研課題,然后獲取相應獎勵,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將其作為升職、晉升的依據,在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內容都與實際情況不符,缺乏市場化、商品化和產業化導向,重視文字研究,輕視成果應用,重視科技研究,輕視科技成果開發,重視結果輕視成果轉化,大多數的科研成果并未轉化成實際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科研人員在研究過程中缺乏創新活力,科技創新模式十分單一,很多科研成果區域同質化,導致了產學研、農科教分離,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難以有效結合。
1.2 市場利用存在問題
市場機制在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涉農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改革后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該是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引導相結合,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但是現階段,這個創新體系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
1.3 農業科研能力不足
現階段,我省基礎農業科研研究能力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創性的科研成果較少。從最近幾年我省自然科學獎的獲得類型分析,從事農業科研獲獎的幾乎沒有,這種現象就充分說明了我省農業科研基礎力量還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2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對策分析
2.1 加強技術創新
為了更好的適應甘肅省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甘肅省農業科研人員必須在農作物種子資源、新的農作物品種、旱地農業、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生物技術中、農產品保鮮加工以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術創新工作,解決我省現階段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科技設備儲備日趨下降等問題,確保在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最終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2.2 強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就現階段我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情況來說,存在人才引進困難,現有人才嚴重流失的現象。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科技人員待遇不高,現有的科研手段比較落后,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較差,項目經費不足。甘肅省科研隊伍存在嚴重不穩定的現象,高層次人才引進十分困難,已經嚴重影響到一些重要科學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術的應用和儲備。因此,在今后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技術人員的培養,還必須要加強產業開發和管理人才的培養。人才建設應該以培養現代人才為重點,積極爭取率先引進重點學科,積極為科研人員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產業開發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環境,建立一支適合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人才隊伍。
2.3 將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結合
繼續深化農業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和涉農高校的科研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這兩者的分工、不斷優化辦公結構,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機制,做好資源整合工作,將農業科研體系結構和功能進一步進行優化,進一步促進農業企業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加強產學研、農科教的合作,將農業科技教育和技術推廣有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部門的功能和作用,最終形成一個功能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2.4 積極實行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融合的運行體系
積極實行甘肅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和實驗站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而企業技術科研中心以企業自身投入為主,從而保證能夠形成一個公益性研究和市場化科研開發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更好的提升創新能力。
結語
農業科技創新對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著巨大的幫助,因此,在創新過程中,需要我們面對其中存在的各種難題,并深入分析這些難題,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最終促進甘肅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平,曹成茂,楊林寬,何花,吳俊,蔣先鋒,方小山,梅建虎.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設計[J]. 安徽農學通報. 2015(19)
[2]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分解甘肅張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重點建設任務的通知[J]. 張掖市人民政府公報. 2015(10)
[3]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農業廳山東省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J]. 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報. 2015(33)
篇8
論文摘要:從分析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人手,提出高校應融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高校融人區域經濟創新體系過程中又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因而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具體應對措施。
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創新科技、服務社會、引領文化的重要使命,努力將自身融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利用學科和科技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是高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然而,高校在融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進程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制約因素,需要深人研究和探討,以利在高校與區域之間建立一種互動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對高校創新能力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與區域唇齒相依,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的支持,地方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的支撐。高校應當成為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地方高校還是中央部委所屬的高校,只有與地方有機結合并承載其發展的烙印才能更加凸顯出特色。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間事實上存在如下關系。
(一)高校的原始性創新是保持國家或地區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
高校是創新知識的產出核心,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高校不僅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學家群體、先進的科研設備、巨大的科技信息資源,而且還要充分利用產學研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作用,成為持續而富有強大生命力的知識創新源。高校還通過承擔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的重大科技計劃、科研課題,不斷發現新的科學事實,探索新的科學規律,建立新的科學理論,提出新的科學思想和新的科學方法。高校是高新技術的重要來源。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技術創新的行為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資金投人、創新收益、創新活動和創新需求的主體,應該是技術創新的核心行為主體,但高校也是一支重要的技術創新源。高校在學科交叉綜合、人才基礎雄厚、學術氛圍寬松、科研資源聚集、科技信息靈捷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可使其能通過各種方式成為新技術的提供者。我國目前企業因技術創新力量比較薄弱,未能發揮出技術創新核心主體作用。而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能夠根據企業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知識基礎、人才支撐和技術成果,促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二)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2l世紀,區域經濟競爭的浪潮形成了創新性人才的巨大需求。誰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資源,誰就擁有持續的區域創新能力和區域經濟競爭能力。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處于關鍵地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靠高校。高校在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浩大的科技資源環境中培養出各類人才,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揮孵化器作用
產業集群能夠產生區域競爭力.但產業集群產生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在于集群創新優勢。高校作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孵化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孵化高新技術業。高校通過佼辦企業、產業集團承擔起企業“孵化器”的作用.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生產力。輻射和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二是通過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高新技術迅速實現產業化。高校與區域經濟各類產業之問通過科技園區這個紐帶為高校高新技術成果迅速商品化、產業化提供合適的環境和條件。三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例如,以斯坦福大學為主發展起來的“硅谷”,分布著3000多家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大學與產業界互相依托,互相促進,使產學研協調發展,科學技術創新、傳播、應用獲得有機整合,產生了巨大能量l3。
二、影響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的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區域內高校創新體系雖說已經具備了一體化建設的初步基礎,但距離建成能為區城創新體系提供一個知識和技術強力支撐點的高校創新體系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問題如下。
(一)高校創新供給與企業創新需求錯位
一些高校的科研活動多以出科研成果為導向,以爭取科研經費、政府獎勵、、出版著作為主要目標,離市場化應用有一定距離,而企業需求的創新成果則是能運用于生產過程并能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高新技術。高校科研活動通常以申報碩士點、博:上點和學科建設為主要目標,難以按統一的科技創新目標凝聚和集成相關創新活動,以提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為日標的區域集成創新能力不足。
(二)區域協調機制尚不完善
各高校之間相互作用的創新網絡體系尚未彤成,各高校的優勢與科技創新資源難以:有效集成高校的科研項目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少,高校之問的科研項目合作也不多。沒有形成統一的符合市場要求的能將整個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有效合在一起并向區域內所有高校提供所需科研設備、科技文獻資源等方面服務的區域協調機制。
(三)科技創新資源使用效率低
科技創新資源總量不足與大量閑置并存是一個突出問題。區域內各高校的創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科學儀器設備資源、科技文獻資源、科學數據資源、專業技術資源等科研資源利用率低下,浪費和閑置現象嚴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各單位各自為陣,封閉使用。這就導致一方面.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許多創新資源閑置,派不上用場。各高校科技創新基礎條件的建設缺乏統一布局,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突出。
(四)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嚴重匱乏
區域內高層次創新人才不足。在科學研究領域,有重大影響和在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不多,科技隊伍的總量不足,尤其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環保產業等高技術領域的人才緊缺,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且高層次人才流失的現象未從根本上解決。
三、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的對策
高校的跨越式發展使區域內高校為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逐步建立起高度開放、功能完善、內外協調、運作有效、特色突出、成果顯著的區域高校創新體系迫在眉睫。具體來說。主要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搭建平臺
建立高校與區域企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特點,集群區域產業,培育學習與合作競爭的集群創新文化,大力推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知識集群和技術集群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嗣繞區域產業集群和關聯企業的政策,高校必須搭建四個平臺。
1.科技創新平臺。高校是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的雙重核心行為主體,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行為主體,是區域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源。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使區域內高校的創新資源投人到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和潛在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建造一個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科技創新平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區域的核心經濟增長點。
2.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的協同創新平臺。創造高校與其它創新行為主體的新型互動模式。加強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在重大科技項目上的聯合攻關,建立能整合區域內所有創新資源的協同創新平臺。通過政策支持,鼓勵部分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部分或全部進人高校,與高校現有資源重組,增強高校的創新力量。
3.創新人才平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開發、引進的力度,形成一個符合區域經濟發展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平臺。
4.高校創新文化平臺。創新文化是區域科技創新的母體。要弘揚創新文化,培育良好的高校創新環境,形成一個勇于創新,追求成功,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海納百川、人才薈萃的高校創新文化平臺。
(二)建立配套機制
1.構建區域高校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與運作機制。制度與體制創新是區域高校科技創新的動力,區域內所有創新資源的整合、利用與優化配置都必須靠制度與體制的創新、運作來實現。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高校內部的體制改革,在人才引進與培養、科技創新管理制度以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風險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制度和體制創新,構建好區域高校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與運作機制。建立一個能整合區域內各高校創新資源、打破高校各自為陣的創新制度體系,政府牽頭引導建立區域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立資本投人、行為管理、成果評估的制度體系;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的制度體系。
篇9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工業、現代城市和現代市場條件為前提,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后和產中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相結合,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發達國家的經驗,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傳統的種一種、養一養的農業增長模式將會被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增長所取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將主要依賴于農產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壯大。目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可以肯定地說,未來2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科技體制改革,我國過去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管理運行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等弊端已基本解決。當前的主要矛盾是,農業科技供給不能很好地滿足新階段“三農”發展對農業科技發展的巨大旺盛需求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農業科技投入仍然偏低,投入結構、投入方式和投入管理不合理。具體表現的形式是,對不同科研主體的科技投入尚待進一步體現“國民待遇”,農業科技三條線(科研、推廣和生產)尚待進一步均衡發展,農業科技發展中存在的有錢打仗、無錢養兵、布局不合理、條塊分割、過度競爭、過度評估等現象尚待改變。根源在于大家對農業科技公共產品屬性的了解和認識尚不統一,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院所制度尚待建立。
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實現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目標,當務之急是在中央層面盡快組織實施建設新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其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核心,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支撐,國家農業綜合實驗站和區域專業試驗站是其網絡。
在建設目標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構建統一管理、方向明確、核心突出、布局科學、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運行高效、研究與擴散銜接、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符合國際經驗、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滿足“三農”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的國家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建設思路上,通過深化改革、增量投入、盤活資源、理順結構、調整布局、明確分工、提升能力、優化環境、長期支持、穩定發展,依托已有機構,以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部分有條件的農業大學為主體建設國家創新中心為核心,以自然資源、行政與農業區域內的優勢農業科研單位組建區域創新中心為支撐,以各區內優勢農產品布局為對應的科研試驗站為網絡基礎,構建新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建設任務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三大任務,加強農業科研基礎設施、人才團隊和創新制度三項建設,形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三級網絡體系,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國際競爭三個能力,實現模仿跟蹤向自主創新、資源依賴向技術驅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三大跨越,使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在建設內容上,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按照強化中央級的基礎部分、發展省級的優勢部分、吸納地級的特色部分,確立創新體系的組織構架,建設層次清晰、分工明確、功能完備、協作高效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鑒于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國家科技資源配置,體現“國民待遇”,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性。
第二、中央財政撥出專款,加快組織實施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步伐。
第三、進一步細化落實農業科研機構社會公益類的定位和措施,完善相關政策和待遇。
篇10
電子信息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已得到多年的快速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生改善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社會各界對電子信息行業的技術創新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主要的動力如下:
1.1科學技術推力
技術創新,是源于技術發展的推動力發展而成的,科技進步的關鍵突破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是推動技術創新活動有效開展及進步的關鍵因素。基于技術創新,確保科技研發成功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并因科技研發的成功,使研發成果轉變為新產品,并引發新的產品需求,從而直接推動經濟及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科技推力的動力模式更為關注由于科技推動力的影響而產生企業技術創新。電子信息行業技術創新的科技推力模型強調,因電子信息科技的發展而促進電子信息行業的科技創新,從而促進電子信息行業的進步與發展,技術創新的推動力是推進電子信息行業前進的關鍵推動力。在電子信息行業的前進中,信息技術創新研發結果的持續更新,關鍵不在于市場需求的影響,而在于因科技研發成果不斷滿足市場新需求而產生的重大推動力。
1.2市場拉力
市場拉力模式,更為關注實際市場需求對電子信息產業科技創新而提出的具體新需求,而產生的研發及應用層面的需求,并實際應用于解決市場需求,進而推進市場前進及社會發展。根據電子信息行業科技研發的市場拉力模型,市場實際消費需求及生產需求所引發的信息技術需求,所引發的科技研發業務,并將研發結果使用于實際生產活動中,進而推動電子信息行業的進一步快速前進。
1.3科學技術推力與市場推力的綜合作用
對電子信息行業而言,市場需求推動力是社會進步對電子信息行業所產生的新的、持續的需求而提出的推動力,主要體現在電子信息行業的吸引力以及市場競爭力,進而不斷推動電子信息行業的經濟結構調整,并產生新的發展需求;而技術推動力,是科技研發進而進化為實際的物質發展的潛在推動力,在電子信息行業的實際發展中體現得十分明顯,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主要源自于電子信息行業對科學技術的抉擇。正確的科技抉擇,能夠讓電子信息行業所擁有的增值更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否則會由于缺失市場需求而產生的更大風險而致使企業發展失敗。
1.4市場競爭壓力
電子信息產業大多數情況下必須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生存并得以進一步發展。在面對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時,部分電子信息企業為提高自身市場份額而更為關注科技創新,同樣也有部分電子信息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的市場地位而持續創新,然而也有部分的電子信息企業由于缺乏居安思危思想而持續不開展創新活動。不管電子信息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面對多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選擇何種模式的企業創新模式,市場競爭均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之一,準確地說市場競爭是促使電子信息企業不斷持續創新的壓力之一,這一觀點也得到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共同認可。因此,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電子信息企業只有更為關注科技創新,才能夠在面對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時化壓力為動力,才能夠在市場發展中保持自身核心競爭力。
2電子信息企業技術創新策略
2.1構筑并完善電子信息行業創新環境
(1)建立并完善市場競爭環境根據國外的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經驗,支持并鼓勵電子信息行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在于構筑統一、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競爭體系。國內各級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支持并鼓勵電子信息企業政策領域有著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重點體系。而在構筑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競爭環境方面,北京、上海、江蘇、福建等地由于市場競爭環境較好而促進電子信息行業得以更為高效、穩健的發展。另外,在日益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電子信息行業將會持續、有效地推出創新管理體系及技術創新完善機制,推進法人管理體系的合理構筑,并持續有效地促進電子信息行業技術創新業務的快速前進。同樣,重點發展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大型電子信息公司,提高國內電子信息行業的技術創新整體水平。(2)建立并完善技術創新融資渠道任何公司的快速發展,均離不開充足資金的支持,對于電子信息行業而言同樣如此。在國內,雖然已相繼完善了各種資金融資渠道,并力爭開拓新的融資渠道而培育電子信息行業的穩健發展,但仍遠不足以滿足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資金需求。引導民間資金等社會資金投入到電子信息行業的前進中來,是處理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資金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必須構筑相對完善的投資融資機制,促使民間資金更為輕松地進出電子信息行業資金范圍中,最大化地激活資金流動。
2.2建立和完善電子信息行業創新支持體系
相對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不僅僅包括電子信息企業,同樣還包括各級政府、各個服務機構,科研單位及高等院校等。在電子信息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得到外部支撐體系的有效支持,包括新興市場開拓、科技研發、人才招聘、資金融資、提升管理水平等不同領域的服務支撐內容。根據國外的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經驗表明,培育電子信息行業的關鍵在于構筑完善的、有效的服務支撐體系,假如缺乏有效的服務支撐體系,電子信息行業就難以得到穩定、有效的技術創新力,大大減弱了其市場核心競爭力。另外,根據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的成功發展經驗表明,為了不斷滿足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構筑并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能夠為電子信息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不同服務需求,為電子信息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進而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2.3強化電子信息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