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工程的宏觀調控范文
時間:2024-03-12 18:1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陽光工程的宏觀調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提高城市競爭力,要抓好體制創新,構建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體制創新的著力點,就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行政本制和工作方式的創新,文章提出了實現政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具體要明確政府服務弄的職能,實現政府宏觀管理后三個轉變,加快推進政企、政資分開的改革步伐,加快行政審批改革,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和依法行政。
城市發展環境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進而決定一個城市的實力和地位。隨著城市之間在硬環境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決定城市競爭競爭力的主要是軟環境。新時期城市經濟發展,要再創體制新優勢,重點應放在宏觀層面,放在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上,其主體是政府自身,著力點是轉變政府職能。也就是說,要以政府為主導,積極推進政府管理體制和行為方式的創新。高效率地提供社會公共產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的重要課題,也是提高政府效率,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明確政府職能定位,樹立服務觀念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雖然已經發生很大轉變,但仍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要求。首先表現為政府職能和角色的錯位,政府尚未從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中完全擺脫出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現象仍比較嚴重。而本應由政府行使的維護公共秩序、市場秩序的監管執法職能,卻投人力量不足,存在缺位現象。其次表現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透明度差。在行政管理中過多的行政許可和審批,使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成本過高。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費,使市場主體經營活動難度增大。行政管理缺乏透明度,還滋生著腐敗行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障礙。政府如不能及時轉變職能,提高效率,為企業搞好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那么面對入世后新一輪的外資投入,新一輪的全球范圍的資源配置,我們將陷人被動,失去機遇。因此,推進體制創新的核心,應是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職能定位,進行政府管理創新。要解決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切實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市場監督、公共服務上來。要破除公務人員中存在的“當官”即“管人”、“管企業”、“指揮”、“命令”等居高臨下的計劃經濟的行政意識,樹立起市場經濟下平等、服務的公仆意識。要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致力于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上,通過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吸引外資資源的流人。要加快政府行政體制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使世貿規則和市場經濟要求的依法行政、行政公開、行政效率等基本原則深入人心,使政府行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從而建立起高效、廉潔、公正和服務型的政府形象。
二、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要實現“三個轉變”
在加人WTO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健全的新形勢下,城市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從計劃經濟的政府管理轉變到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世貿規則的管理上來,要求政府科學決策和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要進一步提高,并應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將發展目標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轉變到更加注重發展生產力上來。要著眼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切實加強戰略性研究工作,進一步明確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保證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要以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為重點,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功能,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有競爭力的率先發展。二是將宏觀調控從行政計劃管理為主轉變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上來。讓企業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政府則通過健全市場體系,制定執行政策法規,對社會和市場行為的規范和監督,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三是在經濟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變為間接管理。政府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但要間接管理經濟。要強化對市場的監管引導,做好對企業的支持服務,為市場機制運行提供法律保障,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秩序。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擴大就業,強化收人分配調節,從結構上彌補市場功能的缺陷,抑制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三、加快推進政企、政資分開的改革步伐
首先要通過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加快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營運新體系,通過政府—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國有參股、控股企業三層營運體系,有效隔離政府與企業的直接聯系,使政府對國企由直接行政管理轉化為間接的產權管理。其次要加速國企的戰略重組和布局調整,盡快從競爭性行業和領域退出。第三要探索建立公共財政體制。規范財政資金的使用,財政資金要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來。同時必要的財政投資功能和項目要盡可能通過政府采購、招標承包等方式,發揮市場的作用來完成。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要從實物形態向價值形態轉變,實現國有資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優化配置。
四、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改革審批制度是是政府管理創新的重點和職能轉變的核心,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認識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須認識到,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絕不能“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把政府權力變成個人謀取私利的手段。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把不該由政府機關審批的事項堅決減下來,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權和投資決策權真正交給企業。對必要的行政審批,要有法可依,不能隨便設置;并且要建立科學、規范、嚴格的制約機制;要規范操作、簡化程序、公開透明,明確責任,避免隨意性。要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加快接軌性改革。對涉及多部門的審批事項,要實行“一站式”辦公制,稅外收費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票據,統一繳交。
五、實現“陽光工程”,使城市資源、國有資產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增值
城市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工業化的產物,也是城市政府最大的一筆國有資產。經營好這筆國有資產,是增強城市財力,提升城市功能,推進城市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善用政府資產經營城市,為城市現代化建設盤活資金,這是城市建設應做好的大文章。大量事實證明,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工程項目建設,政府采購和產權交易這幾個方面,如果“暗箱”操作,極易滋生腐敗行為,也是發生惡性腐敗案件最多的領域。如何既要搞好經營城市,又能防止權力尋租行為,實施“陽光工程”是一條有效途徑。實施“陽光工程”,就是各項交易要實現全程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操作,即經營性土地使用權要公開招標拍賣;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標投標;政府采購要實施公開招標采購;產權交易要進入市場公開競價;公交路線、出租車牌照使用權公開拍賣等。有形建設市場必須與政府管理部門徹底脫鉤,實現人員、職能分離。政府采購管理部門與集中采購機構分開設立,形成制約機制。堅決制止和糾正招標、投標中弄虛作假、權錢交易等行為,實行公平、公開、公正的規范化招投標辦法。實施“陽光工程”,還可擴展到人事干部選拔、戶外廣告牌使用權拍賣、礦產資源開發、公房租賃等諸多領域。實施“陽光工程”不僅能使經營城市獲得最大的效益,并且能從源頭上堵住腐敗,讓人民群眾放心滿意,達到集財力聚民心的良好效果。
篇2
一、主觀題的性質和特點
“主觀”表現:
一是提供參考答案(以突出要點為主),但允許考生作不同的回答;
二是閱卷教師有不同看法和評分標準,在閱卷中,允許有規定范圍內的評分誤差。
主觀題的呈現形式:以材料(或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中心,通過考生文字描述作答的一種題型。
題型特點:信息容量大、能力層次多、綜合要求高、選拔功能強。
二、主觀性試題得分偏低的主觀原因
1.基礎知識未落實
概念界定不清――判斷失誤;觀點理解不透――遷移失敗
知識表述不全――要點失缺;人文通識不廣――思維失活
2.常規能力未到位
無法提煉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題困難
不能形成有機聯系――思路不清、運用失當
沒有結合熱點分析――東拉西扯、要點不顯
難以形成穩定觀點――觀點游離、點睛缺失
3.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問題
思維的發散不活:認準一點 不及其余
思維的聚合不準:信息干擾 題眼難破
思維的邏輯不嚴:分析不實 推理不順
4.解題方法未掌握
命題特點不清――定位不準;問題要求不明――破題不易
答題過程不白――思路不順;答題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5.語言組織表達不清
書寫潦草,難以評判;術語不準,詞不達意;邏輯混亂,層次不清。
三、應對策略
1.要樹立一個當代意識,做到熟記并能準確運用近年來社會熱點中的高頻用語
這一直是高考政治學科的最大特色――經濟常識(科學發展觀意識、擴大內需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宏觀調控意識、企業效益意識、“三農”意識、金融體系意識、市場秩序意識、貿易保護主義意識、對外經濟意識、科技意識、自主創新意識、經濟結構調整意識、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意識、新型工業化道路意識、資源節約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哲學常識(聯系最新熱點,考查思維方法),政治常識(民主法治意識、決策科學民主意識、權利監督意識(“陽光工程”)、公民權利與義務意識、國家意識、民族宗教意識、政黨意識、綜合國力意識、國際關系意識)等。
2.基礎知識準備
(1)要求依綱據本,再次以高一、高二初學者身份,回歸教材,弄清難點、易錯點,準確理解,有詳有略,對《考試說明》中的考點知識以網絡的形式,進行一遍理解與記憶。可運用知識結構圖、知識專題圖,以邏輯的方法、回憶的方式,進行以點帶面的鞏固復習。因為,看書有止境,做題無止境。
(2)對做過的統練、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三模及往年試題必須進行自己的歸納和總結,尤其注意:①選擇題中出現的各種錯誤要牢記,注重克服你的弱點和缺陷,不能在高考中重犯。②主觀題都是值得我們掌握的重要社會熱點。需要記住的是:題目的材料內容(大概)、設問的角度、運用的知識、解答的角度、層次和語言。這樣,以專題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加以記憶,以不變應萬變,并會舉一反三。③從題目中再強化知識的記憶和解題的思路。特別是從答案中啟發你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實際聯系知識的能力和知識聯系實際的能力。
(3)一定要注意老師在講評試卷時強調的、歸納的、補充的一些知識,特別是最基本知識的解釋,這個環節是很重要的(如易混、易錯知識的辨別與講解)。
3.主觀性試題審題過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設問,怎么看――要看出設問的范圍(政治科的考點包括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三個部分,哲學常識又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價值觀四個部分);角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指向主體特殊的限制與要求等,并一次性將所有的問題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關鍵詞,中心意,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詞語頻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導法”來抓。
(3)領:領什么――領悟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考什么知識原理,怎么領――從題目的材料出發,去思考該題所處的時政背景,從而判斷出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識內容。
(4)聯:聯什么――緊扣題目的材料聯系相應的教材術語和時政術語,怎么聯――回想相應的教材知識網和相關熱點背景,準確完整的聯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題綱要,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內容,把相關題目設問所要求的材料知識、教材知識,時政知識等內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點。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學性,怎么思――倒推重審題,注意題分值
4.主觀性試題答案組織要求注意“六個化”
(1)解題過程程序化:每答一題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來進行。
(2)答案組織要點化:每個要點自成一點,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術語化:采用教材政治術語或時政精辟術語。
(4)答案結構邏輯化:各要點之間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觀、宏觀等邏輯關系。
(5)答案編寫完整化:各要點要支持原理+方法論、觀點+材料、基礎分+提高分等三個方面的統一(提高分是指要聯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最新時政精辟觀點,進行創造性答題而爭取加分)。(內在美)
(6)字跡書寫整潔化:要注意該卷老師的心理,以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班的一次考試在試卷講評中來具體應用)
篇3
一、 **土地市場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不斷深化,如何盤活土地,抓好土地儲備交易工作成為經營城市的一大課題。為此,我們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改造舊城、開發新城工作中,為實現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在完善土地儲備交易制度方面結合縣情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一)成立機構 建章立制
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產生是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調控土地二級市場的內在需求,也是深化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由于我縣城鎮規模較小,布局分散,城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城市建設資金短缺,過去長期實行無償、無期限的土地使用制度,大部分存量國有土地以劃撥方式進行轉讓,非法入市現象嚴重,應征土地出讓金隨意減免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大量國有土地資產流失,政府難以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也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提供了瘟床。針對這一情況,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國發[XX]15號)和國土資源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第39號令)等文件精神,依法規范土地市場,確保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高度壟斷。XX年8月,我縣成立了土地儲備交易中心,隸屬**縣國土資源局,定編5人,主要從事土地征收征用、土地收購、土地儲備、國有建設用地出讓等工作。
確定土地收購儲備中心是接受縣政府委托實施國有土地資本運營工作的法定機構,代表縣政府對城鎮國有土地實行統一征收、儲備、經營和管理,做到“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同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出臺了《**縣國有土地收儲運營管理暫行辦法》、《**縣國有土地收儲運營程序》和《**縣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為規范有序地實施土地儲備交易提供了保障。
(二)清理整治土地市場,優化土地儲備交易環境
XX年2月20日,國土資源部召開土地市場秩序電視電話會議,下發相關通知,針對一些地方土地管理松馳,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場混亂問題,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為優化土地儲備交易環境,我縣以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為契機,抓好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促進土地市場建設,進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確劃撥供地范圍,切實抓好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自XX年以來,我縣就完善土地儲備交易機制,加大土地市場配置力度,連續推出了一系列舉措。結合我縣實際,下發了《**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征用、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出讓的土地管理“五統一”的原則;根據土地市場的變化,及時修改我縣的城鎮規劃區基準地價,并就土地儲備范圍、土地儲備工作程序、儲備土地的處置程序等內容進一步明細化、規范化;相繼出臺《關于加強城鎮規劃區內土地管理的通告》、《關于加強土地市場秩序管理、嚴禁非法買賣土地轉讓土地的通告》,堅決凍結縣城區內建設用地的供應和審批,查處非法買賣、轉讓土地。一系列文件的出臺,為搞好土地收購儲備和規范土地市場提供了法律法規支持。
(三)多形式并舉,廣泛宣傳國土資源法律法規
為使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我縣在宣傳力度上花了很大的力氣,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年來,我們始終把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土地國情、國策的宣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采用書寫張貼懸掛標語、出動宣傳車、利用網絡、廣播電視、舉辦專欄板報、演講比賽、印發資料、召開座談會等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土地管理特別是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每年開展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宣傳活動,使全縣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充分認識到我縣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明白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以此增強土地憂患意識,全面提高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自覺性。這樣,使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更加深入人心,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也為我縣推進土地儲備工交易工作和規范土地市場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四)認真履行職責,實施土地交易“陽光工程”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是《土地管理法》、《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第39號令)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公開土地出讓的方式。法律規定,經營性用地必須實行“招拍掛”。近年來,我縣不斷完善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著力于掛牌出讓精心打造土地交易“陽光工程”。全縣經營性用地掛牌出讓一律實行市場化運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采取招拍掛方式公開出讓。并通過《中國土地網》、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張貼公告等形式對外公告,實施陽光交易。參加競買土地者有縣內、縣外,州內、州外,也有省內、省外的投資商、開發商。每宗地掛牌出讓公告期滿后,有兩家以上要求現場競價,均由縣政府牽頭組織新區建設指揮部、國土資源、建設、紀檢監察、財政等部門聯合舉行現場競價會,在媒體上交易結果,接受社會監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成立以來,嚴格按照規定對國有土地實行統一征用、儲備、經營和管理,依法按程序對全縣經營性用地實施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自土地儲備交易成立至今的5、6年時間,**縣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在**縣國土資源局的領導下,以盤活存量國有建設用地、合理流轉土地資源為工作出發點,供應國有建設用地32.4840公頃,其中劃撥21.39公頃,出讓11.0940公頃,收取土地出讓金5054.2625萬元,為**縣城新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解決了72個黨政機關及社會團體單位的辦公用地問題,為**縣城特別是縣城新區的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 **土地市場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的土地市場建設正處于發育起步階段,經過五年多的培育和規范,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出讓供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供地的比例還有待提高。由于行政行為和部門利益驅動,在發展經濟、企業改制和招商引資等方面供地操作不夠規范,低價出讓、甚至減免出讓金的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
二是土地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有待進一步落實,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宏觀調控還有待加強。土地市場發展的前提是政府控制土地供應總量,但社會上部分人員國土資源政策、法律意識淡薄,違法占地、隨意占用耕地的現象屢禁不止,少數開發商與鄉(鎮)、村違法私自簽訂用地協議圈占土地搞建設,多頭分散供地久治不絕,影響了政府對土地供應宏觀調控的實施和耕地保護。
三是由于我縣是一個較為貧困落后的山區縣,年供地量不大,競爭力不強,加上收購土地的資金無來源,財政提供不了專項周轉金,銀行貸款困難,造成收儲資金無著落,從客觀上給土地“招拍掛”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制約。
四是土地私下交易行為比較突出,少數單位和個人為逃避稅費,不依法申報辦理變更手續,部分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原劃撥土地直接非法入市或用于經營性房地產開發,造成土地交易市場混亂。
上述問題的產生,既有國土部門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外部的諸多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建設項目用地選址隨意性大,未能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選址,在項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往往實行規劃跟著項目走,隨意調整規劃。多數情況下,用地單位或個人忽視城市規劃,認為只要獲得政府批準的土地,建設過程中隨意性較大,不嚴格執行供地過程中的規劃設計要求;部門間的相互協調不夠,宗地管理無法實現,違規現象時有發生。二是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的職能不到位,政府不能集中統一供地,多頭供地現象依然存在,使“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原則得不到真正的落實。三是一些單位和個人對土地政策、法律法規意識不強,違法占地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鄉鎮過分強調發展經濟,隨意提供工業用地,只顧當前利益,不顧長遠計劃。為引進資金,興辦企業,一味遷就企業不合理要求,以犧牲土地和農民利益為代價,不要求企業主嚴格地完善依法用地手續,造成農村土地市場混亂。四是缺乏土地儲備資金,從而對老城區企業改制、劃撥用地改變用途等國有土地管理的難度加大,無法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五是利益分配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征收的土地出讓金未按上級要求管理、分配使用,致使在應對上級檢查時捉襟見肘。
三、解決**土地市場建設問題的對策措施
規范土地市場就是政府用市場的眼光看待國有土地,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和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資產,實現土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行為,它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上述我縣土地市場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堅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指導下,通過自身的努力一定能逐步加以解決。
一是繼續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從發展和規范土地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大力宣傳規范土地市場、實施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重要意義,為深入推進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公開供應制度。建立土地市場集中統一供應制度,國有土地招標、拍賣制度和依法行政工作制度。促進土地“招拍掛”工作公開、公正、公平。
三是要同相關協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土地招拍掛工作中的問題,完成供地前期規劃、供地后期管理的基礎工作和驗收工作;建立統一協作關系,共同促進和培育規范的土地市場。
篇4
一、公共資源源配置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建設相對滯后。目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從整體上看還存在運作經驗不足、制度不夠健全、管理不夠到位的現象。
2、管理不集中和監管體制不健全。分散的管理導致滋生腐敗。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建設、國資、國土等部門都設有自己的配置交易機構,負責監管公共資源配置交易的活動。而交通、水利、公路、城管等部門監督的工程,仍然游離在進場交易之外,自己的資源配置自己招標,很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不僅增加了監管的難度,也容易產生“權利尋租”。同時。多頭監管的形式弱化了監督。從形式上看,政府部門統管著公共資源,但是各行業的行政主管,只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所以制定適合本部門、本行業的監管規定,自成體系,從而導致市場主體無所適從,從而在管理的資源配置上增加成本,降低行政效能。
3、操作不規范的現象時有發生。很多政府部門對信息的、資格的審查、開標的評標等制度規定不詳細,程序操作不規范,監督管理不到位,同時由于受到專業部門的限制,專家庫專家面太窄,人數少,保密性差,很容易相互“勾兌”串通。還有個別單位無視有關法律規定,明招暗定,弄虛作假。而且由于評標委員會沒有依法“獨立”,又沒有操作性強的評標、定標細則,導致評標、定標缺乏客觀標準,隨意性大,感情因素、行政色彩濃,這就為滋生腐敗提供了土壤。
4、思想觀念的轉變還未到位。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這項工作開展以來,部分單位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對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工作的認識程度還不夠,這是目前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意識不強。
上述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公共資源配置交易工作的健康發展,制約了監督效能和交易效益的發揮,導致了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的腐敗。因此,防范和遏制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的腐敗,改革公共資源配置交易管理與監督體制、監管機制和運作方式,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防范和遏制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腐敗問題的對策
1.要統一思想認識。公共資源配置工作不僅僅是經濟領域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廣大群眾干部關注關心的熱點、重點和焦點,所以各級各部門應要切實、高度、重視地抓好此項工作。同時要清楚地認識到實施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是優化資源配置、轉變政府職能、創新體制機制、改善投資環境、從源頭防腐促廉、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實行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也有利于從源頭上防治腐敗。近些年來,為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確保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監察機關按照“公平競爭、公開有序、公正誠信、廉潔高效”的目標,致力于建立規范的招投標運行機制,致力于建設優質便捷的招投標服務平臺,把政府采購、工程建設、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等工作納入集中監管平臺,初步建立起了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從根本上減少“權力尋租”、“暗箱操作”等腐敗現象的發生,有力地推進了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工作的良性發展,從而更有效地防范和遏制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腐敗問題的產生和蔓延。
2.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是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新事物,與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特殊國情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建立競爭、供求和價格機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借助市場化機制,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才能夠運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公共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具體來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能夠比較充分地發揮交易市場的價格、價值確定的功能,信息聚集、輻射功能,中介聯系、服務功能,平等競爭、激勵功能,資產配置、重組功能,市場監管、防腐功能,等等。其中,最為關鍵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價格、價值確定功能,能使交易各方圍繞市場競價展開活動,盡量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二是市場監管、防腐功能,能使掌握公共資源的政府部門和官員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尋租,謀取不正當的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減少、的機會。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還能夠將市場的效率優勢和國家的政治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公共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在計劃經濟的時期,政府掌管的公共資源常常被看作是為社會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的無償性、共享性的公共產品,往往重投入、輕產出,重建設、輕經營,重社會利益、輕經濟效益,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審批具體的資源配置,而是通過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授權,發揮市場競爭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同時,統籌兼顧,協調各方,防范市場調節的自發性、滯后性所帶來的弊端,遏制腐敗分子在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對公共資源的侵犯,從而達到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說,搭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創新,還能夠有效防止公共資源使用和交易中腐敗問題的發生。
3.要規范運作機制。規范的運作機制是保證市場化改革沿著健康軌道發展的重要保障,是防范和遏制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腐敗的有效手段。我們在啟動每一個改革項目前,都應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周密的實施方案,先謀后動,規范運作。同時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汲取成功經驗,召集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方案進行反復論證、反復征詢意見,形成相關的配套制度,并成立相關的委員會,保障工作的順利進行。還要在積極推動改革實踐的同時,注意及時總結經驗,形成制度。明確了有關公共資源項目市場化配置的實施范圍、操作程序和工作規則,為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提供制度保障。要出臺為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提供公開公平的交易環境。在推進平臺建設過程中,始終把平臺的規范化運作作為重要環節,重點突出“推、統、管”三個字?!巴啤保褪前阉心芡葡蚴袌鼋灰椎墓操Y源全部推入交易中心;“統”,就是對進入交易中心的項目,實行統一運作,實現程序、信息、結果“三公開”,使公共資源配置在陽光下進行;“管”,就是抓住市場化配置關鍵環節,加強監督管理,對干預招拍掛、搞虛假招投標的,依照有關規定,予以嚴肅查處。
篇5
20__年12月19~21日,由深圳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全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國‘三農’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開,來自中央各部委、全國各?。ㄊ?、區)的黨政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校系統的140多名代表應邀參會,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三農”問題方面的難點、熱點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提出了很多頗有見地和有參考價值的觀點及政策建議。
一、對中國“三農”問題的重新認識
對于中國現階段產生“三農”問題的根源,與會代表的看法較為一致,認為這主要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中國特殊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的高增長率使生產要素迅速向工業聚集,加劇了農業的弱質化程度;加上中國長期以來實行重工輕農、重城輕鄉、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制度,加劇了“三農”問題。中國“三農”問題的突出表現在于日趨擴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而且在制度背景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這種經濟差距必將呈現“馬太效應”,進一步降低農民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從這一點來說,“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包括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培訓、農民向城市轉移等。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國民經濟的增長;不僅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和進步,而且關系到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這些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鑒于此,黨的歷屆領導核心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更是提出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五個統籌”為著眼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二、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
對于這方面的情況,有代表指出,盡管20__年中國農業出現普遍豐收的喜人局面,但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仍不能掉以輕心,一些長期以來困擾中國農業生產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是農業自身基礎薄弱。部分糧食主產區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夠,導致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低。二是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特別是有些地方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后,農技推廣體系瀕臨解體的邊緣。三是農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受耕地資源和市場環境的雙重約束,加之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結構調整無所適從。四是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約束硬化。土地資源的逐年遞減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導致這一問題更加突出。針對糧食安全問題,代表們認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處理好糧食購銷市場化與糧食宏觀調控的關系,這也是新時期考驗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方面。對于中國來說,糧食始終是個大問題,糧食產量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促進糧食生產必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積極性。抓糧食安全,重點是要提高中央政府對糧食生產的宏觀調控能力,建立糧食安全預警制度和中央、地方兩級糧食儲備制度,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吞吐、平抑波動的功能。
此外,代表們還就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的構建、農業產業化與訂單農業、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鄉鎮企業的發展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三、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
黨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一框架下,作為社會財富再分配和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手段,財政支農理應有更大的力度,發揮更大的作用。改革開放20余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已有長足的發展,中國也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完全有能力也應該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扶持農業、農村和農民。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財政支農不僅有總量不足的問題,這與財政收入能力相關,而且還有改善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農效益的問題。代表們認為,按照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財政支出要重點向農村傾斜,使農民公平地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理順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和支出范圍;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管理制度,確保??顚S?,防止農民負擔反彈;財政支農要致力于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財政支農的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對農民的直接補貼的比重。實踐證明,對農民直接補貼,直觀明了,而且資金管理相對簡單,易于落實,農民十分歡迎;而間接補貼,管理復雜,資金使用環節多,易于出現支農資金非農化、改變利益主體的問題。
由于近兩年來中央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農民受益頗多,農民收入增速也一改多年來的下降趨勢,特別是20__年,很多地方農民收入增長水平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也有代表認為,20__年農民收入的增長除惠農政策的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農產品價格上漲,但很難保證其持續性,況且現在農民收入的“大頭”在非農收入上,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創造條件,多方拓展渠道,確保農民收入水平持續、快速提高。
四、提高農民素質與轉移農民
推進農村全面小康,首先要解決“錢進人出”的問題,減少農村人口,加快城市化進程。代表們認為,目前,阻礙農村勞動力進城和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城市“壁壘”太高、城鄉就業不平等的政策規定之外,農民素質較低、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和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也是一個關鍵性因素。換個角度來看,一切體制改革和惠農政策都只是外部因素,當外部條件得到改善之后,農民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還有賴于內部因素即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富裕農民就必須轉移農民,要轉移農民就必須教育和培訓農民。20__年初,農業部等六部委已聯合制定了《20__~20__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將農民工的培訓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圍。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做好相關規劃,擬定專項支出 計劃,以財政資金為主體,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農民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從20__年起實施的農民工培訓的“陽光工程”,實踐中效果顯著,如果能繼續堅持并擴大范圍,相信對于提高農民素質將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針對當前農民教育和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代表們認為,應盡快改革教育和培訓投入機制,實現城鄉教育公平;要努力探索基礎教育與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要整合現有技工學校、職業學校、普通中專、農校及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社會上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等教育資源,建立適合農民需要的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基地;要在技能證書、勞動準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進農民教育和培訓的制度和法規。
五、制度創新與農村全面發展
篇6
【關鍵詞】 高等院校; 基建; 內部控制; 途徑
一、高?;窘ㄔO內部控制現狀
(一)基本建設規模過大,對投資項目缺乏可行性論證,教育投入與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財務風險較大
近年來,高?;椖咳諠u增多,投資越來越大,貸款額度越來越大,財務風險越來越高,內部控制難度越來越大。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媒體對高?;ㄍ度脒^大引起的巨額貸款等基建內部控制缺失報道層出不窮,如《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12期何忠洲等發表的《吉林大學負債30億》等?;ǔR幍木薮笸度耄瑑H僅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學費所得資金根本是不可能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實施貸款融資。目前,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不合理,財政投入遠遠跟不上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近10年來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從1995年的10.86%到2006年的20%左右,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口號喊了14年還是實現不了,而一些高校對基建的規模和貸款風險認識不足,基建和貸款論證不充分,貸款結構不合理,基建規模和貸款額度遠遠超出高校的經濟承受能力。教育投入與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高校甚至瀕臨破產邊緣。
(二)基建立項及招投標不規范
個別高校無立項報批手續,擅自動工修建,一些高校甚至采取先施工后招投標的“先斬后奏”方式,形成既成的立項事實;一些高校盲目攀比,復制或拷貝一些“豪華校園”模式,本來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擴建方式就可以滿足學校發展之需,但偏愛搞“花架子”工程,非重建不可,從而出現重復建設;一些高校為了規避政策風險,采取“化整為零”的變通方式,將項目細分為若干小項目,在工程招標過程中,甚至出現同一施工單位的相關人員分別代表幾家施工企業招標的現象。
(三)基建投資計劃性較弱,甚至無預算
一些高校建設項目缺乏可行性論證,盲目擴大項目規模;一些高校因委托資質較差的設計單位,致使項目實施和竣工后嚴重超出預算;一些高校將自行采購的重要設備、材料通過“詢價”而未依法通過招標采購,增大了工程采購成本;一些高校在辦理工程結算審核中,對采購的設備與材料再加價,把施工單位在造價中已計取的學校代墊付水電費在支付工程款時重復付費,從而增加了工程預算。
(四)缺乏基建內部控制制度
一些高校在基建項目建設過程中,沒有相應的招投標制度;在項目資金預算撥付前,沒有建立健全項目資金預算編制制度和項目投資效益預測分析報告制度;在資金撥付中,對于財政預算、工程進度、??顚S?、工程預決算審核和經常性監督與專項檢查監督等方面,缺乏嚴密的監控制度。
(五)工程預決算監督薄弱
政府財政職能部門對超出部門預算運作的高校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監控和糾正;政府審計職能部門對于高校基建內部控制缺失等等問題較少進行行政干預和督導;高校內審機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內審監督名存實亡。
二、高校基本建設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實施國家宏觀調控和高校微觀管理相結合的政策,合理控制基建規模
國家對高等教育宏觀調控,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加大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使財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4%,以緩解高等教育因擴招所帶來的資金緊張難題;同時,改革大學治理體系,強化項目審批制度,防范高校舉債追求規模擴張所出現的風險,促進高校健康穩定發展。
高校微觀管理方面,必須正確處理企業化經營和非企業化管理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內部管理,合理控制基建規模,強化風險意識,走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二)對工程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
高校對基建項目必須進行可行性論證,要把高校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學科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校園建設規劃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和高校的經濟實力與實際償還能力,從高校總體角度確定基建的規模、貸款項目和貸款額度。
(三)規范工程招投標程序
建立健全嚴格的、規范的工程招投標程序。基建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等環節要實行招投標制度,項目工程儀器設備、材料實行公開招(議)標和政府采購制度,使高?;ǖ拿恳粋€環節都成為陽光工程。
(四)樹立成本意識,強化基建預算管理
從工程開工到工程完工,都要樹立成本意識,嚴格控制成本開支,加強中長期規劃和中長期預算,構建合理的風險管理和預算體系,確保項目不超支和基建預算的剛性,實現以預算促降耗防風險的目的。
(五)建立健全基建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核算規范、激勵與約束機制相結合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提高對風險的預警能力。規范工程項目決策程序、責任制度和工程預付款審批制度,對項目招投標、承發包、工程預決算等關鍵環節嚴格控制;建立健全工程、財務、內審、管理相互制約、密切配合的運行機制和嚴格的績效考評與獎懲制度,做到制度管人、管事,按章辦事,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努力降低各種風險。
(六)加大基建內部控制的審計監督力度,突出自我評估與外部審核的監督機制
高?;▋炔靠刂菩枰蕾囌恼_引導和適當的政策干預等外力構建高校貸款的政府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高校預算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和檢查;加大高校內審的監督力度,積極化解各種風險,對工程項目進行全程監控,使工程建設的每個環節都置于審計部門的監督之下;加強內部審計對基建內部控制的檢查和評價,充分發揮內審的職能作用。
三、某高校基本建設內部控制的經驗
某高校通過實施有效的基建內部控制,節約工程資金2 000多萬元,節約率超過10%,得到了當地有關部門的肯定和推廣應用。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基建項目前期的施工設計管理和施工圖預審工作,控制項目投資額
組織專家會同財務、審計、基建、技術、投資、規劃等人員認真論證建設項目的可行性以及項目的規模、建筑標準、設備選擇、配套系統、資金籌措等等;對擬建項目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經濟效果預測,全面規劃建設項目,客觀、科學、合理地作出論證和評價,合理選擇設計方案,以此達到嚴格控制工程投資額的目的。
(二)加大基建資金支付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率和投資效益
針對基建內控存在的突出問題,財務部門提出了《關于加強二期擴建工程基建投資管理的建議》,并出臺了相應的《基建資金支付管理辦法》和《工程建設資金撥款申請表》。
1.關于加強二期擴建工程基建投資管理的建議
建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工程監理部、工程指揮部、總工室、投資審計部和財務部。各部門的人員配備和主要職責如下:
(1)工程監理部:配備3人,主要負責監理工程項目的質量和進度。
(2)工程指揮部:配備5人,需具備施工員資質。主要負責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審核工程項目的質量與進度,做出工程開工和竣工計劃,審核工程量增減及施工方案的變更并報批,負責工程質量檢查、監督、管理工作及完工工程質量驗收。
(3)投資審計部:配備3人,部門負責人需具備工程師資格,其他人員包括審計人員。主要負責審核工程項目合同價有無增減及增減原因和工程項目的質量與進度;負責工程項目的計劃編制,編制工程項目預算并送審,審核工程項目進度,代表學校對工程量增減的簽證確認及施工方案變更的審批,初步審核工程項目結算,編制工程項目招標文件,負責工程項目招標過程的一切工作。
(4)總工室:配備3人,具備工程師資質,負責學校基本建設總體規劃、布置、設計并送審。主要審核工程合同價、工程質量與進度是否客觀真實,負責組織對重大設計方案變動及設計變更的審批工作,對招標文件、工作計劃進行審核并提出意見等。
(5)財務部:配備3人,主要負責工程款的審核及支付,并參與擬定和審核合同、協議、預算決算,負責資金運作的安全和工程建設資金的會計核算工作。
2.基建資金支付管理辦法
(1)基建資金范圍,包括向銀行貸款、基建撥款和學校自籌資金。
(2)基建資金的使用必須符合下列條件和要求:一是項目前期報建工作必須遵循基本建設程序,并是已列入政府批準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取得開工手續的項目。二是依照《招標投標法》的規定,必須通過公開招投標選擇施工單位。三是編制的招標文件,工程投資50萬元以上的,必須經過市政府相應職能部門參加召開的專題會議確認;50萬元以下的,由學校招投標領導小組專題會議確認。四是學校必須采取封閉編標,50萬元以上的列入政府批準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工程項目的編標;50萬元以下的附加工程項目編制標底則由學校招投標領導小組對其負責保密工作。五是項目評標過程中必須有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參加,50萬元以下的附加工程項目必須由學校招投標領導小組80%的人員參加。項目中標后,必須將中標通知書、標底預算及已簽訂施工合同復印報送市財政局和學校財務部門,作為支付工程款和項目結算審核的依據。
(3)基建資金支付實行基建資金分配調度小組審批制度。資金分配調度小組成員由學校領導和工程指揮部、投資審計部門、財務部門等部門負責人參加,也可邀請市財政局領導參加,各系部處室負責人可列席參加。資金分配調度會一般在每月15日由工程指揮部組織召開一次,由分管財務的校領導主持,討論下月的基建資金支付問題,并形成會議紀要,經校長審核簽字后報財務部門,據此支付工程款和其他費用。
(4)加強基建資金監管。財務部門嚴格按照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制度和基建資金分配調度小組審批制度的規定對學校負責,向校長報告資金運作情況。財務部門必須把施工單位與工程指揮部相互審核一致的工程結算單據再次審核無誤后,方可支付工程款。
(5)基建資金支付程序:一是施工單位當月完成的工程投資,經監理部門簽證后,在當月20日前報工程指揮部。二是工程指揮部按支付工程款的審批程序嚴格審核各施工單位完成的工程質量與進度,并匯總填制資金分配情況表,提出應向施工單位支付的工程款金額,并于24日前送財務部門。三是資金分配調度會對匯總填制的資金分配情況表進行討論,審定后按規定支付工程款。
(6)原則性與特事特辦規定。在市財政局或審計中介機構未確認工程結算造價之前,支付給施工單位的工程款項,原則上按實際完成投資額的80%以下支付工程進度款;同時,依照工程項目進度和雙方單位的實際情況,可遵循特事特辦的原則,即提前或延付工程款。
(7)工程量增(減)的審核。因設計變更需增減項目工程量的,工程指揮部必須及時將設計變更工程量增(減)方案報學校招投標領導小組和市財政局備案。工程量增加在5萬元以下的(不含5萬元),由工程指揮部根據設計單位變更通知、監理確認、學校領導審核確認、中介機構編制預算確定;工程量增加在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不含10萬元),由工程指揮部報學校黨委討論確定;工程量增加在10萬元以上的,原則上通過招投標選擇施工單位。
(8)工程項目結算審核和竣工項目財務決算審查。一是工程項目完工并通過質量驗收合格后,工程指揮部必須在3個月內把工程結算資料通過財務部門送市財政局進行結算審核,并由市財政局確認工程結算造價。二是工程項目竣工后,6個月內完成竣工財務決算編制工作,報市財政局審批。三是對建設周期長、建設內容多的項目,單項工程竣工,并具備交付使用條件的,可編制單項工程竣工財務決算,報市財政局審批。
3.某高校工程建設資金撥款申請表見表1。
【參考文獻】
篇7
剛才市發改委(市大項目辦)通報了今年全市重點項目建設任務,這是市政府在充分調研、廣泛聽取意見,上下溝通銜接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確定的。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如何抓好落實,怎樣促進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牢固樹立抓項目促發展的思想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戰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實施“*”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意義重大。前不久召開的市委五屆五次全會,對*年全市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1415”的目標,突出強調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著力抓好項目建設。市政府常務會議、市長辦公會議又專題研究了今年的重點項目建設,李亞市長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天召開這個會議,就是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對重點項目建設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動員。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重點項目建設放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政策的背景下,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在交通能源、裝備制造、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建成或開工了一大批重點項目,使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許平南、許尉、許禹、許扶、禹登、鄭石等高速公路相繼竣工通車,鞏固提升了我市的交通優勢。泉店煤礦、首山一礦、東城區熱電廠、河南造紙法煙草薄片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以及許繼電氣城、*卷煙廠技改、黃河集團大顆粒金剛石生產、森源集團技改等項目順利實施,將對全市產業結構調整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農村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城鄉電網改造、鄉鎮衛生院等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項目,逐年推進并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在一批重大項目的拉動下,我市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競爭力不斷增強,去年全市GDP達到850億元,增速達到14.5%。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是分不開的。
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對于我們*而言,抓機遇、求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實實在在抓項目建設。市委五屆五次全會要求堅持依靠項目順勢而為、承載投資,依靠項目促進創業、改善民生,依靠項目增強后勁、加快發展。市政府要求牢固樹立抓項目促發展思想,任何時候都不動搖、不松懈。為什么提出這些要求?因為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最終要靠項目來支撐。項目是資金、技術、資源、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載體,有項目才有投資,有投資才有發展,有發展才有就業和稅收。項目是抓手,加強重點項目建設,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整合生產要素、催生市場主體、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改善發展條件、積聚發展后勁。在當前的情況下,強力推進項目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鍵要謀劃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關鍵靠項目建設、投產和發揮效益。二是促進產業升級的現實選擇。我市的經濟發展,目前還存在著產業層次低、服務業比重低、對外開放程度低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靠項目建設。要新上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和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并要將這些項目向“一帶九區二十個產業集群”集中,發展集群經濟,實現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的集約節約利用,以此招鸞引鳳。三是順應宏觀調控的必由之路。順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集群經濟,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些思路,歸根結底要靠項目這個抓手來落實,靠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環節的項目來落實。
因此,各級、各部門都要進一步認清形勢,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克服困難,加大力度,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二、千方百計確保全年建設任務的完成
今年,市政府共列重點項目110個(含城建打捆項目),總投資435億元,年度投資計劃168億元。在這110個項目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97個;億元以上項目80個;5億元以上項目19個;10億元以上項目11個。我們還安排了重點前期工作項目35個,涵蓋了工業、服務業和交通能源等領域。從投資看,今年的重點項目建設任務是歷年來最重的一年,比去年增長了28%。為了進一步搞好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地探索新方法、創造新經驗,千方百計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一)堅持和完善重點項目推進機制。一要堅持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項目建設責任是確保項目建設進度和質量的根本保障。項目單位是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的第一責任人,要做好資金籌措、施工組織等工作,確保項目按照既定的工程網絡計劃推進。同時,要將重點項目納入各地、各部門的責任目標,各縣(市、區)政府,經濟開發區、東城區管委會和市直主管部門作為項目建設環境的第一責任人,要加強項目外部環境的協調和督查,解決好項目征地拆遷、安置補償、涉農關系、配套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嚴厲打擊強裝強卸、強買強賣、偷盜破壞、漫天要價等阻撓施工的不法行為。二要堅持優化環境的長效機制。今年是我市的“環境創優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堅持以效能提升為主線,進一步優化重點項目建設環境。市監察局(市優化辦)要繼續加大優化重點項目建設環境的力度,深入貫徹落實《*市影響重大項目建設效能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許辦〔*〕38號),建立長效機制,明確專門人員,與市大項目辦密切配合,搞好對重點項目建設環境優化工作的督查。在環境督查中,要敢于重拳出擊,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單位和有關人員嚴肅處理,真正起到震懾作用。三要堅持重點項目建設匯報制度。市大項目辦要及時掌握全市重點項目的運行情況,摸清問題,搞好分析,對項目推進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意見,并定期向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匯報。四要堅持重點項目建設協調制度。根據重點項目建設的進度和環境優化情況,市政府及時召開重點項目建設協調會議,針對項目推進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突出問題,研究解決方案,由市監察局、市大項目辦、市政府督查室督促落實;對逾期未落實到位的單位或個人,市監察局要依據有關紀律和規定嚴肅處理。五要堅持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的督查制。市政府督查室、市監察局、市大項目辦要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的督查,做到事前督查明確目標、事中督查解決問題、事后督查跟蹤問效,著重督促項目責任單位、項目單位合理組織施工,確保重點項目按照預期的目標向前推進。市大項目辦作為市政府的重點項目管理部門,在項目建設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敢于協調,敢于碰硬,敢于解決疑難問題。六要堅持主管部門領導責任制。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主管的重點項目加強領導、協調和服務,對項目建設的進度承擔領導責任。
(二)集中抓好新開工和計劃竣工項目。今年的110個重點項目中,新開工項目有74個,計劃竣工項目(含當年開工并竣工的項目)51個,跨年度的續建項目15個,因此,今年的建設任務集中在新開工項目和計劃竣工項目上,任務非常艱巨。各級各部門要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千方百計地抓好實施,保證新開工項目按時開工建設,計劃竣工項目順利竣工,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
74個新開工項目中,32個項目計劃在一季度開工。禹州電廠二期工程、*500KV變電站、*鐵礦、*德創電器電子公司開關電源生產線、*施普雷特機電公司PU板材生產線、河南瑞貝卡公司新型化纖發絲生產線、中原國際大酒店等21個項目,已經提前開工建設。許繼配電有限公司變電站及低壓配電產品生產線、*遠東傳動軸有限公司等速傳動軸總成生產線等11個項目,要加緊準備,及早開工,盡快形成施工。許繼電氣城二期、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卷煙廠技改、平禹煤電公司九礦等53個項目,要對各項準備工作優化安排,爭取提前開工建設,形成上半年大部分開工、你追我趕搶進度的施工局面。
東城區熱電廠、河南神火集團*泉店煤礦、平寶煤業首山一礦、河南造紙法煙草薄片、天昌國際煙草有限公司技改、許繼集團配網及調度自動化設備研發制造、中石油集團成品油管道*段、上海商貿城(一期)、河南黃河實業集團超硬材料制品生產等51個計劃竣工項目,要倒排工期,嚴密組織,加大投入,確保年內竣工,早日產生效益。
新峰一礦技改、許繼集團直流輸電換流閥和控制保護設備國產化基地、河南森源集團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生產線、*萬向錢潮有限公司萬向節生產線、*恒源發制品有限公司發制品生產線、萬里物流園區、*職業技術學院(二期)等續建項目,要繼續加強管理,科學合理地優化工程網絡計劃,盡量往前趕工期,節省時間,節約成本,力爭早建成、早見效。
春節已經臨近,各項目單位特別是東城區熱電廠、泉店煤礦、*鐵礦、禹州電廠二期工程等建設任務比較大的項目單位,要合理安排節日期間的建設工作,在照顧好職工生活的同時,做到進度不停、投資不減。市大項目辦的全體工作人員,在春節期間要保持通訊暢通,隨時準備為項目單位搞好服務。
(三)切實解決好項目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一是土地問題。最近幾年,土地問題越來越成為項目建設的瓶頸,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求破解之道。市國土局要多爭取上級的政策支持和用地指標支持,在國家產業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做到“占補平衡”,及早置換出建設用地指標;同時,要緊緊抓住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機遇,及早調整土地利用規劃,盡可能多地爭取用地指標。各縣(市、區)、經濟開發區、東城區和項目單位,一定要及早謀劃,把土地向園區傾斜,向“一帶九區二十個產業集群”傾斜。二是資金問題。*年,國家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就給項目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要破解這個瓶頸問題,就要求我們多方著手,綜合考慮解決融資問題、信貸問題。各相關部門要抓緊搞好銀企對接,爭取信貸支持。各商業銀行要向上級銀行積極爭取信貸指標,對*的信貸投放不能低于全省其他省轄市的平均水平。要堅持完善每季度的銀企洽談會制度,確保銀企對接的渠道暢通。要繼續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合作,進一步加快企業上市步伐,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使項目融資的渠道更寬更廣。2月1日,我市將與駐省金融機構舉辦新春聯誼活動,市發改委、市人行等單位要做好會議籌備工作,銀企雙方對今年的重點項目要充分對接,爭取收到良好效果。三是環保問題。隨著轉變發展方式的深入推進,環保工作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市環保局要積極向上爭取環境容量指標的支持,在項目建設中,做好環評、環保監測驗收等工作,把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管理和稽察。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對新建項目的工程設計、工程進度、投資規模、建設和監理隊伍等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建設“陽光工程”,杜絕暗箱操作。要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項目和使用國債、財政等政府資金項目的稽察力度,特別要對交通、水利、社會事業、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內投資額大、社會影響面廣的項目,深入進行稽察工作,發現違規問題及時予以制止和糾正,確保政府資金的有效使用。市重大項目稽察辦(市大項目辦)要把項目稽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每年都要選擇部分建成的項目進行稽察。*年,幾條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對此,市大項目辦、市監察局等單位,要及時組織稽察,確保工程“陽光”進行。在稽察中,要制定稽察計劃,做到稽察之前有方案,稽察之后有報告,發現問題有整改措施,整改之后有明顯效果。
(五)積極謀劃和儲備一批大項目。*年,我市在重大項目謀劃上實現了良好開局。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圍繞優勢產業、重點園區和特色產業集群,我們謀劃了煙草、電器、汽車等10個重大前期工業項目。通過努力,部分重大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鐵礦已經開工建設。同時,經過深入謀劃和包裝,灞陵橋整體開發項目將于今年開工建設。*年,我們及時調整,安排了35個重點前期工作項目,就是要繼續加強科學謀劃項目這項工作,多儲備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拉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質量高的項目,及早規劃、論證,使項目建設不斷檔、不停步、接替有序。各相關單位要加大支持力度,安排專門資金,抽調專門人員,積極主動地做好項目謀劃和儲備工作。
三、切實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的組織領導
(一)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各地各部門都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為載體,培育新興產業,增強發展后勁。要進一步提高認識,以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項目建設都不能動搖的氣魄和信心,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下大力氣、下苦功夫、真抓實干,堅決完成預定目標。要顧全大局、協調合作、群策群力,不斷提高項目管理工作水平。各地各部門要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分管領導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重點項目建設上,主要領導也要經常過問,及時分析研究,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遇到的重大問題,著力在資源配置、資金撥付、配套條件等方面優先向重點項目傾斜,為項目建設創造寬松、優良的外部環境。
(二)狠抓環境優化工作。一是落實好既定措施。近幾年,為了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我們針對決策執行不力、任務落實不到位和影響項目建設進度等環境問題,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效能提升,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市效能告誡暫行辦法》、《*市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市影響重大項目建設效能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等文件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建立了優化環境的長效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立權責明確、便于操作的崗位職責和工作規范,細化量化工作任務,層層分解,獎懲兌現,從機制上確保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真正為項目單位排憂解難,真正為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環境。二是加強重點項目的周邊環境整治。重點項目建設環境要由項目所在地政府負責,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主動服務,為重點項目開設快速通道,做好征地拆遷、供水供電、安置補償及安全保衛等工作。對以各種理由推諉、扯皮或干擾重點項目施工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處理;對一些無理阻撓重點項目建設的村痞、村霸等惡勢力要給予重點打擊,以凈化優化環境,促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三是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工作。*電視臺、*日報、*晨報要開辟專題和專欄,報道各地各單位在項目建設工作中的新舉措、新思路、新局面,報道各部門轉變作風、真抓實干的良好風氣,報道干部群眾昂揚向上、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態度消極,失職瀆職,造成一定影響和損失的部門及單位,要敢于曝光、敢于點名批評,以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促進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篇8
一、“十五”農村改革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基礎
“十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起步的五年,是農業農村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增強
“十五”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糧食生產經歷了連續下滑和恢復性增長的變化。為發展糧食生產,中央出臺了“兩補貼、三減免、四保障”等扶持政策,**年和**年連續兩年糧食增產,增產總量超過1000億斤,糧食畝產連續兩年超過600斤,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十五”期間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年與**年比,農產品人均占有量,糧食增加4公斤,蔬菜增加96公斤,肉類增加9.4公斤,奶類增加14.5公斤,水產品增加5.1公斤。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更加豐盛了。
2.農業生產布局在結構調整中進一步優化
戰略性結構調整是“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我國農業已表現出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產業化的明顯趨向。農業生產的集中度明顯提高。從2002年開始,我國制定并實施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對13個優勢農產品進行了區域布局,啟動了41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目前,水稻優勢產區產量占到全國的75%,小麥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的63%,棉花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的67%。農產品品種結構得到優化。**年優質稻占稻谷面積的64%,優質專用小麥占48%,優質專用玉米占37%。農業產業化經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截至**年底,全國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1.4萬個,帶動農戶8454萬戶,戶均增收1202元。
3.農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結構束縛中取得重大進展
“十五”是農村改革的攻堅階段。農村改革主要是圍繞建立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加快市場化進程來展開,特別是在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村稅費改革步伐不斷加快,2600年來農民種地交納農業稅的歷史已經宣告終結。隨著主產區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我國形成了農產品價格由市場決定、農村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占據主導的基本格局。
4.農民收入在爬坡中實現較快增長
農民增收困難,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十五”時期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3%,比“九五”提高了0.6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十五”時期農民收入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突出的有三大亮點:一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速加快。**年13個糧食主產省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二是農民務工收入穩定增加。**年,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增長17.6%,對增收的貢獻率為55.5%。三是畜牧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不斷增大。目前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已達35%,**年農民從畜牧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長了34%。
5.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在統籌城鄉中得到發展
“十五”期間,國家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農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投資修建農村公路,全面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支持力度,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國家投資35億元用于農村沼氣建設,農村戶用沼氣總數達到1700萬戶,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和農民生活條件。
6.農業對外開放在挑戰與競爭中取得新成績
農產品國際貿易快速增長。**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58.3億美元,比**年增長1.07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歐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向外輸出了雜交水稻栽培、沼氣、水產養殖、農機具等實用農業技術和裝備。一些企業赴境外投資或合作辦廠,邁出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和市場的重要一步。
“十五”農村改革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不斷開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十一五”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對全局關系重大,對農村影響深遠。
第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后于城鎮。如果農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有城市的和諧,更要有農村的和諧。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擴大內需方針,擴大內需的潛力在農村,出路也在農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擴大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創造需求,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二,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看,建設新農村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特別是資源短缺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矛盾、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實現農業集約經營的矛盾、農村勞動力大量富余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矛盾、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與農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如何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中加強國內產業的保護也值得關注。
第三,從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又是《規劃》實現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降低。目前,我國農業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沒有減弱。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具有多功能性。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生態和社會功能。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部署,才能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項任務打好基礎。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定的未來五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全面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要使農業和農村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加快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新農村建設14項重點工程。
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農業改造和農村建設的力度,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趨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上,既有許多有利的條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斗。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
三、做好“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建設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笆晃濉睍r期,要圍繞發展農村生產力,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
1.確保糧食穩定增產,大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十一五”期間,要圍繞10000億斤的目標,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著力提高資源保障、物質裝備、科技支撐、抗御風險和政策支持等五個方面的能力,努力構建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長效機制。要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繼續組織實施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力爭到2007年建設5000萬畝標準糧田,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0億公斤;2008―2010年再新建設標準糧田1億畝,糧食生產能力再增加100億公斤左右。要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等扶持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繼續搞好儲備糧的吞吐調節和糧食進出口調節,不斷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2.繼續推進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十一五”期間,要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為帶動,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市場化和產業化。要推進農業標準化全程監控,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對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的監控檢測。要充分利用現代流通手段,建設大市場,聯結大網絡,搞活大流通。重點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全國農產品流通網絡。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引導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積聚,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
3.依靠科技進步,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十一五”期間,要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大能力。要積極培育主導品種。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啟動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爭取到2010年對10億畝農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加快發展循環農業。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推廣一批應用節約型技術。
4.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十一五”期間,重點要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行業協會建設。目前,農業部依據《農業法》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章程(試行)》,規定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發展、規范運行將起到引導作用。農業行業協會是架設在農民與市場之間的重要橋梁。今后要一方面抓發展,一方面抓改革,通過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健全功能,使協會更好地為會員提供服務。
5.著力培育新型農民,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十一五”期間,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規模培訓農民,力爭五年內對一億農民進行各種類型的系統培訓。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圍繞當地特色農業和支柱產業,以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為重點,對農村青年開展示范性培訓。以綠色證書工程為載體,對生產骨干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的系統培訓。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依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職業院校,爭取用十年的時間為農村培養100萬具有中專學歷的種養能手和經營能人。擴大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健全培訓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篇9
一、一定要把政策機遇抓住用好
當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各級應對危機政策措施的不斷推出,交通事業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要求和新任務。如果說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挑戰大于機遇,那么可以說對交通建設的影響則是機遇大于挑戰。綜合分析,我縣交通事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
一是擴大內需的機遇。目前,國家已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并把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擺在了拉動內需的首要位置。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原則和具體措施,將進一步增加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對促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公路建設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省委、省政府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10年將安排交通建設投資達920億元,今年計劃安排370億元。這些政策上的支持、投入上的傾斜,將有利于交通部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多上項目,有利于緩解資金、項目等瓶頸制約,有利于充分利用當前物價整體回調、建設成本持續下降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交通新一輪大發展。
二是體制改革的機遇。今年推進大部制改革和燃油稅費改革是國家加快交通部門體制改革的工作重點。國務院已組建了交通運輸部,通過改革全面整合公路、水路、鐵路等資源,統籌推進城鄉各類交通事業發展。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將轉移到省、市、縣三級。同時,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從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取消了公路養路費等六項收費,建立了依法以稅籌集交通發展資金的長效機制,徹底改變了交通部門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收費搞建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大部制改革和燃油稅費改革,將促使交通部門更加充分地履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政府職能,實現監管與服務方式的轉型,對建立新型交通管理體制是一個機遇。
三是沿江開發的機遇。隨著省委、省政府加快省會經濟圈、*城市群和沿江經濟帶建設的不斷推進,沿江北岸開發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省“*”規劃建設的無繁長江大橋、廬銅鐵路、北沿江高速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京福高速鐵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將會加快實施步伐。此外,我縣還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利用這一優勢,我們規劃上報了沿山大道等交通建設項目,這些都為我縣加大交通項目爭取力度,進一步完善縣域公路網絡體系,加快建立積極融入長三角的立體交通網絡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抓住機遇靠什么?靠的是實干,不干一切都是空談。今天參加會議的都是鄉鎮負責同志和部門負責人,是交通建設的執行者、組織者和實踐者,希望大家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有效的措施,扎實抓好各項交通工程建設,促進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二、一定要突出抓好項目工程建設
一是實施要到位。一要實施好內資項目工程。要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大好機遇,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力爭有更多的計劃進籠子、項目進本子、資金進盤子,進一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同時,對中央新增投資的交通項目工程,各鄉鎮和項目單位要抓緊落實項目建設任務,全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要制定詳細的項目實施計劃和方案,倒排工期,強力推進。二要實施好重點交通工程。今年全縣重點交通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湖青路和石黃路工程,續建赫高路、陡黃路、襄劉路等工程,完成通江大道10公里大修和縣鄉油路40公里大修工程等。對于這些交通重點工程,要全力加快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早開工、早建設;要全力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力爭早竣工、早見效;要全力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力爭把好事辦好、讓群眾滿意。三要實施好“村村通”工程。今年是“村村通”建設的最后一年,也是關鍵一年,全縣要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設350公里以上。因此,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增強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負責人要具體抓、抓具休,要組建一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由分工干部、村組干部、群眾代表組成,嚴看死守每個路段,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符合要求。我在這里特別強調,今年是“村村通”整體推進的最后一年,今年的任務必須確保完成,如果拖到2010年,政策如何變化、如何調整,很難說。農村有句土話叫“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希望大家要珍惜機遇,加快進度,力爭把工期往前趕,全面掀起“村村通”建設熱潮。
二是投入要到位。加快各項交通工程建設,籌措資金是關鍵,資金落實不到位,加快交通建設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必須把解決建設資金作為交通發展首要位置來抓,群策群力,廣辟籌資渠道。一要爭取上級投資。今年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加大了交通建設投入,我們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積極跑省跑市爭取項目資金。全縣各級各部門特別是交通主管部門一定要加大對上爭取力度,主動加強與省、市主管部門的聯系,超前做好項目策劃,切實擴大項目儲備,同時會同縣發改委等部門積極做好項目編報和資金爭取工作,形成“上報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推進機制。二要加大財政投入。交通建設的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各級政府責無旁貸??h財政將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投入規模,繼續對“村村通”等農村公路建設實行以獎代補,鄉鎮財政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加大投入力度。在以獎代補方面,我在這里強調一下,我們絕不搞平均分配,誰建設得快,就先補給誰;誰建設得多,就多給誰。三要吸引社會投資。去年,在二壩開發區華誼煤化工項目配套道路建設上,我們采取“BT”模式,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幾條主干道路,既緩解了資金壓力,也加快了建設進度。我認為這種模式完全可以借鑒并推廣。因此,要進一步加大交通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來資金投入我縣交通事業,以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四要鼓勵農民投工投勞。要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通村公路建設投工投勞捐資,但是決不能違背群眾意愿,不搞強行攤派和集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同時要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提高投資效益。
三是質量要到位。首先在招投標管理中,要嚴格審查競標單位的資質,選擇有實力、講信用、會管理的施工單位,對于裝備落后、力量薄弱的施工隊要堅決清理出場,對于質量不符合要求的路段,堅決重來,并要對施工單位予以處罰。其次在工程質量監管中,要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理念,層層落實責任制,完善工程監理制度,嚴把工程質量驗收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每項道路工程都建成質量過硬、群眾滿意工程。
三、一定要切實抓好交通管理工作
一要切實加強交通安全管理。要針對我縣交通安全生產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防各類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要加大監管力度,突出對重點時段、重點場所、重點車船的安全檢查,嚴厲打擊非法運輸行為。要加大隱患排查,對發現的交通安全問題及時整改,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特別要加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認真抓好69道標準化渡口建設工作,加強渡運管理,確保渡運安全。
二要全面加強公路養護管理。大家常說“農村公路三分建、七分養,只建不養路變樣”。各級財政投入大量的資金,辛辛苦苦修好的路,如果失去管養,很快產生問題,日積月累農村公路就會喪失通行功能。因此要積極探索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新辦法,繼續完善公路養護管理機制改革,進一步強化縣、鄉、村三級養護責任,不斷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搞好養護的同時,要加大反超載治理力度,強化對路面的監管和執法,延長道路使用壽命。
三要努力維護運輸市場秩序。我們應該看到運輸市場特別是客運市場還不穩定,經營主體不集中、黑頭車從事非法營運等現象時有發生,擾亂了運輸市場秩序。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有市場、有利可圖。因此,要進一步加大運輸市場專項整治力度,嚴厲打擊非法營運行為,保護合法經營者的正當權益。要從源頭上治理車輛超限超載,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治超工作成果。要積極探索農村客運市場管理的新路子,加大運力投放,做好班次設置,提高通達深度,方便群眾出行,從根本上形成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
四、一定要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
一要加強領導抓落實。交通工作事關全局,要組織好、建設好、管理好,必須要有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把交通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作人員深入抓的工作機制??h交通部門要積極為鄉鎮做好服務,加強指導協調,加強信息上報和進度督查,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強化工作考核,把交通建設列入縣委、縣政府對鄉鎮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考核機制,加大考核分值,嚴格兌現獎懲。
篇10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 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系 要求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是農村綜合變革又一新的起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涵蓋農業、教育、資源、環境、人口等眾多學科的龐大系統工程,是我黨針對日益嚴峻的三農問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與高校尤其是高等農業院校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如何整合高等農業院校的知識優勢,以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高等農業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高等農業院校與社會主義新農村之間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不渝的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發展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過推進農業教育普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通過發展農業科技,提升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持續發展動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這是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的關鍵。
首先,高等農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農業人才的基地。我國具有極其富余的農村勞動力,城市每年新吸收農民工約在四五百萬,每年有農村高考入學的學生也多達二三百萬,他們畢業后絕大數都留在城市工作。也就是說,每年通過各種渠道,農村向城市輸送的勞動力就多達六百萬,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高等農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橫跨教育、農業,具有很強的行業針對性和發展的特殊性,擔負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的雙重使命。高等農業院校多年來培養了大批農業專業科技人才,為我國的農業科技做出了重大貢獻。大批的農業院校畢業生在農業管理、生產、科技和教育第一線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獨立建制的高等農業院校已成為發展科學文化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農業專門人才的基地。
其次,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科學知識創新、基礎研究和國家關鍵技術攻堅的主力。高等農業院校是知識生產的源頭,其多學科的環境,有利于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形成。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在經過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現出高度綜合的態勢,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明顯,而新知識的增長點就出現在這些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上。另外,高等農業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學研究的基礎,先進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知識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借助現代化的實驗手段和比較充足的科研經費、圖書情報資源,通過教師和科研人員,甚至包括學生創造性的勞動,可以產生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的無形的新科學知識和成果。高等農業院校在知識的轉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表現除了在知識的創新與傳播中發揮作用外,還通過參與建立高新技術園區、釋放基地等方式把學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村中去,使之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
再次,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高等農業院校參與知識傳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形成新學科、創新知識和創新技術。是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多層次、多形式進行產學研相結合,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技術保障。
最后,高等農業院校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它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決策思考;高等農業教育系統產出的科研成果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高等農業院校的要求
(一) 牢固樹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思想觀念
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和輸送源,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樹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思想觀念,增強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意識和主動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要按照農村經濟結構性調整、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要求,對高等農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材進行認真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素質高、能力強、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生產、加工、營銷、管理人才,所以高等農業院校在這項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現代高等農業教育、教學制度
首先,轉變政府管理高等農業教育的職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等農業院校的方式,強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部門在政策制定、宏觀調控、監督指導和提供服務等方面的職能,逐步減少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其次,確立高校的獨立性和市場主體地位。依法落實高等農業院校的辦學自主權,使其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和市場主體,增強高等農業院校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等農業院校逐步建立與政府和市場的良性互動關系,樹立經營學校的理念,面向社會和市場,尋求自身的發展。
再次,引導高等農業院校正確定位、突出特色、分類分層次辦學。不同的高等農業院校應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特色、傳統和外部需求等科學地定位。國家給予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科學地核定各類型學校的規模、投入,制訂符合各類型學校培養目標的質量評估標準。各類學校及其所舉辦的各種性質各種層次的教育,應研究其內部規律和外部需求,努力發展提高。
(三)不斷推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首先,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就業與創業意識為重點,把素質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全面推進高校教學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加強高等農業院校課程教材建設。制訂高等農業院校課程教材改革總體方案,對課程教材體系的改革進行指導。
再次,全面推進高等農業院校彈性學習制度。積極進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試點,全面推行高等農業院校彈性學習制度。適應高校彈性學習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農業院校學籍管理制度。建立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高等農業教育資源共享模式,鼓勵學生跨校、跨學科、跨專業選課,逐步實行學分互認等。
最后,進一步推進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招生制度,堅持執行吸引優秀生源報考農科專業,并使農業人才流向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優惠、保護政策,切實做到減免學費、政府補貼。國家應設立農業人才培養基金或農業教育捐資助學基金,用于資助貧困優秀生完成學業并回到農村服務。允許地方院校自主跨地區招生。
(四)調整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體系進一步調整農業類專業數量,拓寬專業口徑,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積極發展農工、農理、農經、農文、農管交叉的專業和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新興、邊緣和高新技術專業。而且要重視向適應性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空間延伸和海洋開發農業、新能源農業、文化消費型農業拓展,使學科、專業總體布局結構適應“三大產業”模糊化的現代農業的需要。
(五)創新辦學形式,實現高等農業教育的開放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高等農業院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高等農業院校要轉變觀念,創新辦學形式,實行“開放式”辦學,走產、學、研三者相結合、一體化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除積極發展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外,還要積極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職教育、成人高等專業證書和各類培訓教育,在拓寬農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途徑的同時,拓寬高校自身的辦學路子。
(六)開展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在培養和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高等農業院校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和在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努力為提高農民素質服務,另一方面,學校要按照市場需要,創新模式,拓寬渠道,開展富有特色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根據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當前,要著重開展好以下幾項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一批骨干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高等農業院校繼續發揮服務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為高等農業院校的改革和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前景。我們高等農業院校必須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貴友,劉志民,等.道路 模式 戰略——高等農林教育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盧良恕.面向新世紀的農業與農業科技發展趨勢與展望[EB/OL].http://qzhagri.org.
- 上一篇:家庭困難學生幫扶計劃
- 下一篇:制度自查自糾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