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4-03-08 18:0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學結合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開展“工學結合”的意義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將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并將二者作為互相制約、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貫穿于高職教育活動的全過程。高職畢業生走出校門的首選工作是企業一線的技術性勞動,如果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脫離生產實際,就不能直接適應工作需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應大量依托企業作為學生技能訓練的基地,實施“校企深度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畢業后零距離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工學結合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生產的操作要求,保持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先進性。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生產工藝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高職教育必須與之相適應。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從企業的工作現場獲得大量新技術信息并可將其納入教學過程,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育質量。
2.工學結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因為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從企業挖掘到更多的教育因素,師生們通過接觸實際,接觸社會,了解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的特點,樹立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增加建設祖國和發展經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工學結合使高職教育直接為企業生產服務。在工學結合過程中,高職院??梢园l揮其師資、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解決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進行技術革新。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正處轉型時期,相當一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技術創新能力,在工學結合過程中,如果校企雙方能發揮優勢互補作用,則工學結合就可以激發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使工學結合過程成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的過程。當然,開展工學結合,需要企業為教學提供工作場所和生產實訓條件,而學生通過學習也能夠為企業提供所需要的技術性勞動,協助其進行生產或建設,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顯然這是高職教育與企業生產的雙贏。
二、“工學結合”實現的方式與途徑
實訓、實習基地是實施工學結合的基礎,校企深度融合是實施工學結合的有力保障,高職院校要通過加強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來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
1.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校內實訓基地是實施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場所,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群基本技術技能的訓練、模擬操作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還可以讓一些理論課程直接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要大力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其主要設備的技術水平應達到甚至超過行業現有水平,這樣使校內實訓基地既可以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又可以開展課題研究,承擔社會工程項目和生產任務。一方面,通過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不僅能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使“雙師型”教師的動手能力得到加強,理論知識得到更新,還能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應用性技術項目,能夠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的訓練,學生能初步掌握專業的技術知識,為下一步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2.校企深度融合,開展工學結合為主導的教學改革。高職院校為了能夠培養合格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除了要加大對實習實訓設備建設的投入,讓學生在校內進行必要的實習訓練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生產深度融合,讓學生能夠在真正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鍛煉。校企深度融合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專業設置依據企業調研。工學結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學生應該為哪種“工”而學?這是專業設置的問題。答案很顯然,學校要真正做到面向行業和地區辦學,適應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實際需要,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合格人才,并辦出特色,就必須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企業動態,掌握企業的人才需求,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不能是“學校有什么條件就辦什么專業”,應該是“社會需要什么專業就創造條件辦什么專業”,專業采用“宜寬則寬,宜窄則窄,寬窄并舉”的原則進行設置。
②教學計劃通過企業認可。不同專業的工學結合如何實施,要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這就是教學計劃的問題。要改變以往單純由專業教研室或學院教務處審批教學計劃的做法,而是成立由企業專家為主組成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開展專業咨詢。可以每年進行一次專業教學計劃聽證會,審查和研究專業的培養目標及人才規格;制定與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包括與“職業能力及未來發展”相適應的課程結構、教學大綱、學時分配等等。因為專業設置來自企業的調研,教學計劃得到企業的咨詢和認可,所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才能得到有利的保障。
③教師下廠鍛煉,提高“雙師”素質。工學結合的具體實施者應是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雙師”的素質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才能得以提高。教師可以以兩種身份進入企業。一是作為頂崗學生的帶隊老師,與實習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一起,為學生進行模擬演示和現場指導,解決學生在技術業務方面的疑難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使自身能力得以提高;二是教師下廠掛職鍛煉,學校與企業協商簽定協議,讓教師參與某些產品的技術服務并給予一定的報酬,校企雙方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這做法避免了以往教師在企業鍛煉時,因企業不將其作為自己職工,而基本不予管理或者企業因害怕技術或新產品泄密的而不讓教師參與實質項目的問題。我院在這項工作在實施中取得了令人的效果。
④學生頂崗實習,全面提高職業能力。頂崗實習是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訓練的教學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頂崗實習是工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學生“零距離”接觸生產第一線,大大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頂崗實習可以在學生完成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進行,也可以在全部課程結束后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以“準員工”的身份進行生產實踐,身份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接受學校的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的技工師傅的雙重指導和管理。實踐表明,只要高職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經過規范的真刀真槍的生產訓練,到企業后經過較短時間的適應訓練后,一般都能很快進入角色。所以,企業對實習學生不僅不會視為“負擔”,而且普遍持歡迎態度,還給予一定報酬。
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全面了解企業生產運作,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體會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上產生一個飛躍。頂崗實習是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
三、“工學結合”存在的問題
盡管“工學結合”已經被國家教育部強調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許多院校在這方面的工作也已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因人們在觀念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導向上、市場經濟的制約以及高職院校和企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問題等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在工學結合的做法和深度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由于以前的高等職業教育是沿續本科的學科教育思想,因此在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創造性的工作。有些人對實際工作遇到的問題有畏難情緒,存在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將“工學結合”停留在口號上,并不真正地付諸行動。
2.有些人對工學結合的認識十分浮淺,僅將其理解為就是解決學生的實習問題。至于如何以工學結合為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缺乏整體的規劃和科學的管理與監督。
3.由于企業對高職教育的認識有限,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解不深,或在企業內部利益分配上的機制問題考慮不周,致使教師的下廠鍛煉和學生的頂崗實習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篇2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題及對策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實踐證明,通過工學結合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強,實踐技能熟練,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工學結合的定義與內涵
“工學結合”就是遵循職業教育基本規律,以適應現代經濟建設、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為原則,以建立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密切協作、相互促進、互利共贏、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為根本目標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實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將學生在校的學習與在企業的實習實訓相結合,在充分利用校內外不同教育環境和資源的同時,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校內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一線崗位接受職業指導、職業訓練,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就業崗前培訓的問題,從而達到畢業生就業“零距離”上崗、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目的。
二、工學結合的重要意義
1.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實施“工學結合”就是要整合學校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促使雙方資源、技術、管理與文化的互動、滲透,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共同發展。通過“工學結合”,學生的實習實訓技能可得到快速提升,學校的辦學經費和資源也能得到有益的補充擴張。所以,職業教育資源匱乏驅動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通過“工學結合”可部分地解決職業院校的投入問題。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技能、方法能力和工作態度(職業道德)等。知識可以傳授,而技能必須通過實踐來掌握。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可在校園內培養,但實際動手能力、工作態度、職業能力等必須在實際的職業環境(工作環境)中逐步養成。實施“工學結合”使學生與企業“面對面”接觸,增強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升了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學生在畢業后比較容易找到就業崗位和穩定就業,使畢業生快速實現由學生向職工的角色轉換。
3.能夠幫助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
一方面企業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另一方面職業學校擔心生源不足。這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完成學業。通過“工學結合”,能夠緩解學生交不起學費的瓶頸,許多學生甚至實現了“免費”接受職業教育,“免費”接受技能培訓和找工作,從而解決了職業院校生源難題,促進了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4.能夠緩解企業用工壓力,讓企業了解職業學校、職業教育
試想,如果當企業在任務急需而缺少生產工人時,我們的學生來到了急需的生產崗位上,在一些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作崗位上順利地完成生產任務,企業就會對職業教育贊賞有加。當企業了解職業學校、認識職業教育時,當他們都說“職業教育好”時,職業教育就會迎來發展的真正春天。
5.能夠促進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我們的許多教師從高校來到職業學校,他們不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傳統教育觀念甚濃,動手能力不強,致使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何培養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工教結合”,我們的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工學結合時,實際上教師自己也在實行“工教結合”,幫助自己了解企業、認識企業提升技能。
三、工學結合的具體做法
1.確定實訓基地
在學校長期合作的企業中選擇規模大、管理規范、生產形勢較好、員工待遇高的按專業工種確定的實訓基地掛牌。
2.簽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議
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劃分安全責任,雙方協商企業按學生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輔導老師,結合生產實習過程全程輔導,并做好實習鑒定。
3.學校選派專業教師或班主任全程督導
解決學生工學交替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心理輔導、企業協調等工作。
4.雙方共同制訂生產實習教學計劃
實習過程企業要兼顧實習課題給學生定期輪崗,學校兼顧企業生產任務調整教學計劃及實習時間實現校企雙贏。
5.工學結合中堅持的原則
(1)專業對口性。即實習崗位和實習教學內容相關或相近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適應性。
(2)全員參與性。即要整班級的參加,嚴禁個別學生不參加,因為工學結合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
(3)教學節奏的均衡性。即同一年級同一專業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做到教學進度一致確保教學計劃順利完成。
(4)合法性。即工學結合與企業合作要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制度。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教職成〔2007〕4號《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不得安排一年級學生到企業等單位工學交替、頂崗實習。
(5)安全性。要把學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6)建設工學結合長效工作機制。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將常態化,學校也將根據學校專業招生規模的發展變化及時增補實習基地的數量以更好地滿足學校學生工學結合的新形式。
四、問題及對策
1.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缺失
雖然政府高度重視校企合作,但沒有權威的校企合作指導準則和保障機制。因此,國家應盡快建立政府協調,企業主導,學校參與的校企合作平臺和相應的法律制度明確政府、企業、學校三者的責、權、利。
2.學生管理難度加大
由于企業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和學校有一定差距,出現身體不適應現象,如不能完成工作任務、畏難情緒嚴重、擅自離崗、不服從學校和企業的實習安排、不愿意加班、不愿意上夜班、缺乏責任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過分關注實習待遇等。在工學結合前期,一定要做好職業指導及準員工培訓。
3.合作動力不足
學校為提升學生素質和技能主動尋求企業校企合作,而企業對人才需求重使用輕培養,形成校“熱”企“冷”的現象。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事,不進行校企合作同樣可以招聘到人才。因此,全社會應營造校企合作的良好輿論氛圍,提高企業老板對校企合作的認識,同時出臺對企業的激勵政策。
4.頂崗實習時間與企業用工需求時間不吻合
企業用工存在著季節性和不穩定性,用工規模往往隨生產訂單的多少變化,造成了實習安排的困難。如多數企業大規模用工招聘一般安排在春節以后,而這段時間職業學校顯然沒有畢業生滿足需要。我們采取的對策是組織學生假期到企業勤工儉學開學后工學結合。
篇3
【關鍵詞】圖形圖像專業;工學結合;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要求高職高專在校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使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具有較快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大力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解決技能人才培養關鍵。
1.“工學結合”在我國的發展
自1991年l0月17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國發[1991]55號)明確指出“提倡產教結合,工學結合?!保_始在我國職業教育中出現“工學結合”一詞。2005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再一次明確了“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06年教育部又在青島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并頒布了《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等,反映了教育部在職業院校推廣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決心。特別是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l6號文件”[1]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高職院校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指明了方向。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理論聯系實際為指導思想,為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而采取的教學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不同職業院校、不同專業必須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可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做好專業辦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的首要條件。
2.高職圖形圖像專業推行工學結合的意義
2.1 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蹦壳埃倚D形圖像專業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切人點,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目的就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形成新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2.2 工學結合有效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頭等大事。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師資來源渠道單一,理論型教師多,實踐型教師少,教師大多來源于應屆本科畢業生或碩士畢業生,缺少企業實際工作的經驗,這樣的教師隊伍已遠遠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當前,高職院校當務之急是盡快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教師創造生產實踐、提高技能水平的機會和條件,是培養“雙師型”教師最有效的途徑。
2.3 工學結合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通過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理論知識和技能方法的教學中,改變傳統“課堂講授,實驗課驗證”的教學模式,以圖形圖像專業課程項目為導向,從典型工作任務的操作入手,基礎知識和技術以講授為主,技能訓練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全真實作(“真項目、真環境、真設備、真流程”),以“教、學、做”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實施“邊學邊練、邊做邊學”[2],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又加深了對知識和技術方法的理解,使學生初步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指導實踐,又能從操作實踐中學到知識和技術,積累專業基本技能和實際操作經驗。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自信心。
①工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工學結合,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使學生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在學校中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術運用能力在生產實踐中都得到了提高。②工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工學結合使學生跳出象牙塔,與真正的職業人接觸,加深了對社會和人類的認識,體會到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使畢業生能快速實現由學生向職工的角色轉換;使學生親臨現場接受職業指導、經受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開闊了知識面,擴大了眼界;使學生經受實際工作的鍛煉,提高他們的責任心、自信心和自我判斷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實際的工作經驗,使他們在畢業時能夠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
3.高職圖形圖像專業推行“工學結合”的措施
高職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急需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辦學和人才培養如何與企業(行業)對接,培養社會急需又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圖形圖像處理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職圖形圖像專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需要以職業能力的形成為目標,推進“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② 教學內容需要改革,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實施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方法;③ 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需要提高,以保證高職教學的需要;④需要進一步完善實訓體制與實訓條件,建立適應圖形圖像專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等。針對這些問題,圖形圖像專業經過市場調研分析,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企業建立“持續共贏”的“生產型”教學關系,在圖形圖像專業實施項目教學,讓學生在 “做中學、學中做”,構建“學做相融,全真訓練”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3],實現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同步提升。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圖形圖像高技能人才。
3.1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立
當前,高職專業開展生產性實訓與頂崗實習,在實施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是運行成本高,管理難度大,落實教學任務與保證企業生產質量之間的矛盾。如果學校能結合專業服務社會的特點,創辦生產性基地或“教學工廠”等生產實體,則可以有效地實施“自主型”的產學合作。學院領導從新加坡各大學考察回來,介紹了南洋理工學院設立“教學工廠” 辦學理念[4]:是力圖把“工廠的需求”和“學校的教學” 盡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校內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生產產品的過程、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它是把學校的某個專業群或專業按工廠模式辦,給學生一個真實的工廠生產環境,學生猶如處在一個大企業的各個部門,既接受了系統的理論知識的教育,又得到了崗位能力的技能培訓,是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模式。學院通過政府的支持、行企業贊助及學院自籌投入經費建立了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即“教學工廠”。為學生提供“工廠+校園”的學習環境,將企業的實際生產車間引入校園。
校內“教學工廠”基地的建設解決了以下幾方面的矛盾[5]:① 是彌補國家對校企合作制度性安排的缺陷; ② 是確保生產性實訓基地教育功能的發揮;③ 是可以降低雙師素質的師資培養的成本;④ 是可以減少對校外企業生產任務的沖擊、產品的損壞、產品的保密、工傷事故的發生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建設好校內教學工廠,不僅是導向的轉變,更是對現實的正視。教學工廠有兩方面的功能:① 是要保證實訓基地的教育功能,主要用于學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② 是保證實訓基地的生產功能,要“真刀真槍”,確保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產品等與企業一致,同時要有一定的盈利。
3.2 改革圖形圖像專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工廠的建設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提供基礎,結合圖形圖像專業課程體系,深入分析企業(行業)專業技術發展的新形勢,改革圖形圖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動適應企業(行業)的發展需求、構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實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彰顯人才培養過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從專業和企業的工作實際出發,提煉企業(行業)崗位工作項目融入教學內容,引入企業(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構建任務驅動導向、項目驅動的課程內容,同時深入探討“教、學、做” 為一體的教學方法的改革,緊扣專業崗位的核心能力,積極探索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案,進一步突出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畢業時確實具備相關專業的上崗能力,確保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3 實施“邊學邊練、邊做邊學”的教學模式
結合高職圖形圖像專業的應用特點,形成專業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專業的“動手”特性,以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指導實踐,用實踐中的經驗提升技能、強化知識和技術,在教學工作中,以“真項目、真環境、真設備、真流程”的方式,從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的使用、技術方案設計、作業過程和考核評價方式等與實際生產對接入手,聯合校內“教學工廠”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單位,共同開展學生的技能訓練、技能競賽和職業能力培養。
4.“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實施“工學結合”的有力保障
教師是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執行者和指導者。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能否有效實施“工學結合”的關鍵。因此,加強“雙師型”素質教師的培養是高校辦學的重點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來實現師資培養:① 形成在專業(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既要提高專業帶頭人的學歷、職稱、學術研究水平,又要提高專業骨干教師的“雙師素質”。② 逐步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增強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能力,形成一支結構優良的師資隊伍。具體做法是:提供條件鼓勵、支持教師報考在職研究生和博士生;加強現有教師的在職培訓,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脫產學習、進修;每年引進多名應屆畢業研究生,充實專業教師隊伍,培養后備人才;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在教師隊伍中培養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專家型人才做專業帶頭人;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參加專業資格考試,使他們逐步獲得“雙師”資格。③ 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從企業(行業)聘請具有較高專業能力、現場實踐能力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充實師資力量,建立一支專兼職教師隊伍,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④ 大力加強與企業合作,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通過與校外實訓基地的相互合作,選派部分專業教師到實訓基地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使教師能更好地適應工學結合教學的需要。
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學院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力支撐,是保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順利實施堅強后盾。專業教師憑借自身專業優勢為學校和企業服務,積極參與企業一線的技術開發等工作,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急需的技術難題,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良性循環,形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
5.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是對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和方法的一次很好的嘗試。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高職院校辦學行為與企業需求的接軌,突出了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改思想,推進了教學方式向“以學為主”的轉變,有一定的創新意義,得到了社會認可和好評,它能夠做到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方共贏。目前,我院己把最近兩屆的圖形圖像專業學生列為該模式的研究對象,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便不斷完善這種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張東明.李 明,高職測繪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地礦測繪,2010,26(2)
[3]賴盛中,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探討與實踐,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4)
篇4
關鍵詞: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培養模式 長效機制
abstract:pratice on regular station is the key link for putting the work-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into effect.and the practice base out of college is the foundition for pratice-on-regular-station.only to set up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work-integrated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college’s intens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college’s superiorityes of technology,talent,and equipment,can we make the two sides of cooperation.and then ensure the inititive for the college and work to cooperate,and set up the long-term-effective mechanism for work-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
keywords:work-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 long-term-effective mechanism
1.引言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指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 的主要內容是:①提高示范院校整體水平;②推進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③加強重點專業領域建設;④增強社會服務能力。wwW.133229.CoM示范院校要積極為社會提供技術開發與服務,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努力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以及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服務;積極開展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對口支援與交流,主動為區域內職業院校培訓師資,促進地區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⑤創建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1]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中,對于每一個建設專業的建設,主要包括:①教學與實驗實訓條件的建設,國家加大投入改善高職院校試驗、實訓的硬件設施;②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③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改革傳統的學科式教學體系,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④對外服務與科技開發;⑤帶動與輻射:示范性院校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其他院校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示范;⑥專業群的建設:圍繞重點建設的專業,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群建設,從而提高辦學效益。6個建設內容的重中之重是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或者說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驗實訓條件是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雙師”師資隊伍是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對外服務與科技開發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注入無窮的動力。高職高專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就是“工學結合”,所以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長效機制一定程度上關乎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成敗。
2.“工學結合”的現狀
高等職業院校大部分由原來的中等職業學校合并升格而來,普遍科研水平較低、技術基礎薄弱,往往只注重教學和實行低水平的工學結合:如派學生到生產一線參觀實習、教師臨時到生產單位實踐鍛煉等,即使這種低水平的結合往往還要靠同學、校友勉強維系,在“工學結合”中學校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工學結合”社會層面的問題。
對“工”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據。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人才培養是學校的職責,大部分行業企業認為他們只是人才的消費者,特別是在就業壓力比較大的社會背景下,企業挑選人才的余地較大,限制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在企業行業參與人才培養方面醫護行業有著良好的傳統,他們有著完善的頂崗實習、實習指導和實習考核制度,這為其他行業、專業的“工學結合”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建立健全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責任與義務,是“工學結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必須。
各級政府部門對“工學結合”的觀念意識、參與力度不夠強,應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重的組織、領導、保障、統籌規劃和監督檢查作用。另外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直接和間接參與工學結合的人員真正理解“工學結合”。
2.2 “工學結合”中“學”的方面存在的問題。
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追求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學結合”中“學”所處的尷尬地位的根本原因是“結合”中給“工”帶來的效益不夠可觀。在學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2.1 “學”的內功不夠。
大部分高職院校有原來的中等職業學校升格而來的事實,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普遍科技水平低下、技術基礎薄弱,依靠自己的技術實力開展“工學”的深度合作,為企業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的能力不夠。
2.2.2 學校負擔過重。
“工學結合”中,學校既是發起者,也是組織者、策劃者和主要的實施者,在出現問題和困難時,還是主要的解決者、協調者。“結合”前,學校要找專業、找市場,還要找合作企業、找就業單位,不僅要承擔了解、掌握行業狀況和前景的任務,還要處理與企業和相關行業部門的關系;在“結合”意向確定之后,不僅要考慮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要考慮如何建立相關機構和組織使工學結合能順利、持久地開展,同時商討學生頂崗實習的報酬;在簽訂結合協議之后,不僅要組織相關人員討論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還要組織編寫教材,安排實訓項目、制定考核評價標準等;在“結合”運行過程中,如何選拔實訓教師,相關待遇如何確定,實訓質量和效果如何保證也要考慮……這樣的“結合”會導致工學結合的關系不穩定、不牢固、不持久。[2]
2.2.3 課程改革不夠徹底、全面。
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涉及課程的設置和課程的組合等,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影響到受教育者的知識構成、能力構成、發展潛力,所以是人才培養的根基。這一問題也是工學結合中學校和企業共同面臨的關鍵問題。課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業的需求,又要符合職業課程的基本要求,體現職業知識的科學性、專業性、發展性、實踐性和過程性,如僅在學校層面,依靠學校和企業間成立的有關組織機構來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知識的重組、課程的設置,勢必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之沒有較權威的組織機構審核,會產生課程涉及的知識應用性和針對性過強,發展性和科學性減弱等問題。
2.3 “工學結合”中“工”的方面存在的問題。
企業缺乏與學校合作的動力。目前已開展的合作中,大多是學校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多數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由于動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淺層次的結合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
2.3.1 企業對技術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觀念陳舊,認識不到位,缺乏與學校合作的動力。
多數企業認為“教育和培養人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沒有將眼光同時投入到市場和職業學校兩個人才來源地。對人才培養成本還缺乏深刻、長遠的認識,只想“伸手拿來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參與培養、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沒有認識到企業是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業有參入職業教育的責任;沒有看到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是企業的生產性投資,表現為企業的教育和培訓成本在企業的總成本中所占比例過低,企業設備和設施只發揮生產作用,沒有發揮教育和培訓作用,致使不少企業沒有感受過與職業學校合作的過程,沒有邁出“結合”的第一步,難以直接判斷結合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2.3.2 現行行業企業的管理體制、制度和政策不利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問題是經濟利益的得與失。在沒有政策、制度保障的情況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支付的額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獨立承擔,沒有主管部門或政府分擔。因此,企業可以或可能少量、單次嘗試投入這部分資金,但不可能長期投入。
2.3.3 企業的內部環境也存在不利因素。
許多企業的教育和培訓仍是薄弱環節,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對參與教學人員的激勵措施。
3.構建“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
“雙贏”是合作的基礎,校企雙方尋求“工學結合”的最佳接合點,優勢互補,“工學結合”才能持續發展。
3.1 強化學校內涵建設,保障工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學校特別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應該乘示范性建設東風,加快內涵建設,構建技術、裝備、人才優勢,使參與“工學結合” 的企業深切感受到結合的效益。在“工學結合”方面,學校應多考慮“學校能為企業提供什么?”
3.1.1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開發與服務能力??蒲信c教學,是高校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兩大方面[3]。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辦學的兩大標準,兩者之間緊密聯系、互相促進,教學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礎,科研又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證。對于高等職業院校如果沒有科研,工學結合只能是停留在諸如勞務輸出等的低水平的結合,這種低水平的結合往往是企業生產的一種累贅,不但不能有效解決生產一線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而且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于是學生的生產實習問題難以形成長效機制,靠教師的個人關系和學校的校友關系臨時維系實習所需。
如我學院安全技術管理專業依托技術優勢,與浦南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承擔了浦南高速公路蓮花山、金斗山、下洋、伊村四條隧道的施工安全監控量測任務,并依托“伊村隧道”完成了福建省交通廳課題“雙連拱隧道系統施工力學行為分析研究”,2007年7月份雙方簽約,浦南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安全技術管理專業“交通土建安全實訓基地”,連續接收我專業畢業生及高年級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為“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3.1.2 完善實訓硬件設施的同時,兼顧高技術設備。國家示范性院校建設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實驗實訓條件的建設,在編制建設方案時,應注重學生實訓教學,同時兼顧高技術設備。實訓教學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高技術設備為學生既能的拓展預留空間,同時利用高技術設備可以更好地為企業開展科技服務,擴大“工學結合” 空間。高技術設備部分是企業難以一次投入購置的技術設備,一部分是技術含量較高企業不易駕馭的設備。如我學院在開展科技開發工作中添置的ytr(d)瑞利波探測儀,要求儀器使用和資料解釋人員具有豐富的地質、物探知識,依托該儀器,安全技術管理專業與三明泉三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了隧道地質災害超前預報方面的合作,為學院創造了近百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同時接收了畢業生及高年級學生進行“頂崗實習”。
高職院校應注意加強集教學、科研、服務于一體的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提高科技開發和服務能力,深化“工學結合”校方的優勢。
3.1.3 發揮人才優勢,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發揮人才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應加強與企業合作,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課程開發,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二是發揮學校教師隊伍的高素質優勢,積極為企業解決生產中存在在技術難題。
本著校企雙方“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原則,實現資源共享。利用學校人才集中、技術集中的優勢,派出教師參與企業的科技開發項目,跟蹤最新技術的發展,協助企業進行研究開發,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加大科技服務力度,成為區域性面向交通行業的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和新技術、新工藝的促進中心。通過校企合作,師生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車間、經營場地和設備進行生產實習,提高職業技能素質;通過校企合作,切近生產實際,熟悉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3.2 創造條件,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1 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規、制度保障。
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盡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動“工學結合”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支持、規范和管理企業的參與。第一,在行業內部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支持企業參與。如:評價審核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資質,并規定獲得資質的企業在實訓基地建設、企業教育培訓資金、參與職業教育有關活動等方面可得到優先支持。第二,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企業參與。對有資格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如貼息貸款、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立項優先等。通過政策、法規和制度的建立,使那些生產條件完善的企業成為參與職業教育的資格企業,明確其責任和義務,明確校企雙方在“結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權利義務和相互關系等,把開展工學結合的情況、實效和由此推動的企業技術進步,納入各企業法人任期考核內容;把開展工學結合納人企業發展規劃;通過考核評估對合作辦學成績卓著的企業予以表彰和獎勵。
3.2.2 成立專門機構,加強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分級成立由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參加的協會或專業委員會。專門機構的成立,尤其是一級和二級機構,在工學結合實施中應起重要的作用:通過信息平臺的建立,加大勞動市場信息和人才培養信息的交流,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和企業需要的最新動態,減少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增加學校和企業結合的機會;通過有關制度的建立,如參與企業和學校注冊制度或備案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學校和企業結合的效果,利用這些反饋信息,不斷完善結合程序和措施,使學校與企業的結合更快捷、更順利、更有效;通過各種教學文件的起草和審定,提高結合的水平和質量,使學校與企業的結合能持久開展;通過定期組織召開不同層次機構的聯席會議,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交流,增加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增加企業和學校雙方人員的交流,為雙方結合和合作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多的信息。
3.2.3 多種形式參與職業教育,提高工學結合質量。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通過成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參加的第三級組織機構,讓企業以多樣化的方式參與職業教育。企業既可以間接參與職業教育,也可以直接參與職業教育;既可以以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的方式參與,也可以以物質資源的方式參與;既可以以合作、合資的方式參與,也可以以捐資、獨資的方式參與,給企業創造參與職業教育的寬松環境。在這些參與方式中,讓企業直接參與職業學校的內部管理和決策,是提高工學結合質量的最有效方式:第一,參與培養標準和方案的制訂。企業在工學結合中作為辦學的主體之一,可以根據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參與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第二,參與課程的選擇、教材的編寫、資格考試、教學大綱和計劃的制定。第三,參與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實施。選拔企業優秀的在職人員,擔任實訓教師,除在崗為學生指導外,還要經常到學校授課、講座,加大雙方人員的流動。
3.2.4 建立工學結合專項基金,鞏固工學結合基礎。工學結合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實踐培訓和頂崗實習等均需資金保障。資金來源除政府直接撥款外,還應通過制度、法規使具有法律責任的相關用人單位承擔部分資金。另外,還可通過宣傳,動員募集社會資金。專項基金的建立有助于解決貧困學生就學,有助于獎勵優秀企業和優秀的實訓教師等。
4.結束語
“工學結合”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要徹底擺脫“工學結合” 中“學”方的劣勢地位,保障“工學結合”持續、穩固發展,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注重內涵建設,提高科技開發與服務能力,走“產 學 研”發展之路,改革傳統課程體系培養企業、社會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工學結合”社會環境的構建,通過法律的手段、制度的手段,明確企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責任與義務。從而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保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存明等.高職高專院校“產學”結合中的“研”[j].現代大學教育.2007(5):4~6
篇5
中職示范學校建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深化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為重點,以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為核心,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企業崗位用人和技術進步的需求。
因而,探索我國中職學?!皩W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必要且具有現實意義的,本文旨在為我國中職職業化教育辦學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鑒參考和思路。
關鍵詞:中職教育 中職示范校建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中職學?!肮W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是學校和企業共同來培養人才,因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應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本質區別。教育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職業教育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突出:“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素質為基礎;突出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實訓為手段;設計出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培養質量,關鍵在于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規律,系統設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安排教學計劃、實習實訓,使學生在高水平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實踐證明,系統設計并能合理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得畢業生更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我國中職學?!肮W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職業人才一定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研究表明,技能的獲得70%來自崗位實踐。落實校企合作,一要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盡快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健全企業參與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舉辦和參與職業教育。二是要推動校企合作育人。實行“訂單式”培養等,也可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三要改革培養模式。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研發推廣緊密結合起來。
目前,職業學校廣泛采納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它是學院與實習基地共同組織實施的工學合作育人模式。教學內容按企業要求設置,教學環節按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計劃實施,并按企業要求對學生實施職業素質、企業管理規范的教育。
(二)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團辦學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模式。它是以行政指令為主,兼顧學校共同意愿,將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學校組成學校共同體(名校集團),以名校為龍頭,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辦學主要有三種治理模式:
一是理事會治理模式:理事會為最高決策機構,常務理事會為日常決策機構,秘書處為協調機構,專委會為執行機構。這一模式是我國目前集團化辦學的主要模式。院校、行業或企業主導的職教集團多采用此類模式。
二是管委會治理模式:由地方政府牽頭,整合行政區域內的職教資源,對接產業發展需要成立職業教育聯合體,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理事長負責制。管委會治理模式在北京交通職教集團、湖南湘潭職教集團的實踐中已取得顯著實效。政府主導的職教集團多采用此類模式。
三是董事會治理模式:職教集團不利用國家財政性經費,而由各種社會力量運用股份制手段融合民間資本,投資組建而成,各投資者是職教集團的股東,并按照投資額來享受股東權利和承擔有限風險。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股東決策制。股東主導的職教集團多采用此類模式。
集團化辦學以龍頭學校為引領,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內的覆蓋,區域內教育資源整合、教育品牌擴張和學校教育在辦學機制、學校管理、學校文化、教師發展等方面的變革,在最短時間,以最快速度,高起點地解決了區域內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課題,實現了基礎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雙贏,無疑是一個教育創舉。
(三)其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地各行業探索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共同開展人才需求的研究與預測;二是共同制定實施專業教學標準與人才職業標準;三是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四是共同開展專業與培訓項目建設,包括制定教學計劃、開發課程、建設教材、互聘教師等;五是共同建設產品開發中心、實習實訓基地等;六是共同開展訂單培養、專項培訓、學徒制教育、集團化辦學等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
三、我國中職學?!肮W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和意義
(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成效分析
2013年職業院校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就業持續向好,并且保持在較高水平。2013年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是96.81%,是自2006年來第八年保持在95%以上。
2013年中職學生就業的五個特點:一是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就業是主要去向;二是到第三產業就業占的人數最多;三是在本地就業的學生逐年增加;四是中職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城鎮就業;五是加工制造類的畢業生最多,就業率最高。
2013年中職就業體現出三個新特點:第一,中職畢業生“求職有道,升學有門”的局面基本形成;第二,中職畢業生就業的起薪越來越高;第三,就業發展空間比較大,中職學生就業以后,絕大部分畢業生都能夠在崗位上留下了,成為所在企業的骨干。
對270多所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2011-2013年改革的情況進行調研的結果體現在如下六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教材發生了變化,學校和企業聯合開發了8300多門課程。
第二,師資發生了變化,新增“雙師型”教師5300多人,增幅達15%;兼職教師也增加了33%。
第三,教學組織上的變化,學校辦的訂單培養班有5040個。所謂“訂單班”就是學校和用人單位一起來組織教學工作。
第四,企業給學校更多的支持,2011年學校的合作企業給他們的投入只有3.5億元,到去年合作企業給學校的投入達到9.1億,是2011年的2.6倍。
第五,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也明顯增強,學校通過社會服務獲得的經濟效益2011年是1.1億,到去年是2.4億。
第六,國際合作更加活躍,學校通過國際合作舉辦專業225個,合作開設課程687門。
(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現實意義
1.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離不開職業教育,離不開職業學校。
2.校企合作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較好地統一起來
校企合作的最大特點是利用了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它突破在校內進行的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校與社會、教師與社會、學生與社會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并在與社會進行廣泛交流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質。
3.校企合作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出發點和終結點
校企合作將是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新平臺,只有輸出端的職業學校與輸入端的企業緊密銜接,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勞動者,才能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受到企業歡迎;只有企業的積極參與,才能讓職業學校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崗位職務能力需求,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因此,進一步拓展校企共同發展的空間,能夠使職業教育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我國中職學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理念認識不足
一種形式表現為“以工代學”,簡單地認為把學生推到社會上實習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最常見是“放羊式”的頂崗實習。另一種表現形式是“以學代工”,把工學結合等同于以往的“見識實習”,仍然強調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不到訓練。
2.中職學校自身的優勢不明顯
中職學校校難以吸引行業企業參與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主要原因還是職業學校自身實力不強,吸引企業參與合作的優勢不明顯,主要表現在:(1)專業設置和與社會需求仍有脫節;(2)課程開發多數還不能適應職業崗位需求;(3)實訓條件仍需改善;(4)雙師素質教師嚴重不足。
3.傳統的教學管理體系不能適應需要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教學管理體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學管理運行中,由于行業、企業的參與,工學交替進行,必須做到工學過程科學,工學銜接合理,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無法適應工學結合的要求;(2)由于教師習慣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下企業、進車間指導實訓有抵觸情緒,因此工學結合在具體落實到每一門課程時往往會遇到很多阻力;(3)在教學質量監控上,由于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頂崗實習,實習成績的考核很難統一標準,而且當前多數學校工學結合質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檢驗階段,缺乏過程管理和實時監控,使工學結合的實效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 《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0〕9號).
[2] 姜大源.論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方略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5.
[3] 中國職業教育信息網.職教形勢和發展思路.2011.11
篇6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 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學校的重視,職業學校在硬件或軟件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然而,由于招生、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原因,職業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與此同時,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卻在逐年增長,大量的工廠、企業嚴重缺乏技術人才。要解決上述二者間的矛盾,探究一條適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之路,可采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并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企業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如何實施“工學結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呢?
一、實施工學結合應考慮“四方共贏”這一問題
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涉及企業、學生、學校、教師這四個方面的主體。其中,企業是工學結合具體的承擔方,學校是工學結合的組織者,學生是工學結合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工學結合具體的管理者。在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一定要把“四方共贏”這一問題考慮到其中。若這四方當中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較大損害,工學結合就很難持續開展下去。
第一,學校是工學結合的組織者,在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它主要關心的是教學質量、學生素質能否提高,最終能否達到提高就業水平、就業質量之目的。為保證能達到這一目的,學校事先應做好調查研究,制訂出一整套完整的實施方案,并挑選合適的企業或工廠作為合作伙伴,否則工學結合只能是流于形式、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企業是工學結合具體的承擔方,在實施過程中至關重要??梢哉f,若沒有企業的支持是無法組織實施工學結合的。而對企業而言,它主要關心的是經濟效益,即在工學結合過程中成本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學結合結束后能否有優秀的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學校與企業在協商工學結合的實施細節時,企業對學生在工學結合時能否頂崗、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尤為關心。學校在組織開展丁學結合時應多從企業的角度來考慮,按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辦事,盡可能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能正常進行。同時,企業不能把工學結合作為挑選員工、使用廉價勞動力的一種手段而不考慮學校對教學質量的要求。
第三,學生是工學結合的對象,若沒有學生參與,工學結合就無從談起。一般而言,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主要關心的是個人的收人情況,一部分學生則關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問題。因此,幫助學生樹立工學結合的目標就十分重要。
第四,教師是工學結合的管理者,他們是工學結合實施過程中教學質量的保障者,他們主要關心的是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能否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響等問題?,F在的中職生普遍存在著自覺性、自控力較差等問題,而不少企業因為太過關心經濟利益的原因,常常忽視學校關于教學方面的要求。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工學結合的管理者即教師去協調。
二、實施工學結合的四種模式
要實施工學結合,一般可構建為以下四種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一)工學結合校內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校內培養模式是開發、利用學校內部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學校的自身優勢,創辦與專業對口的經濟實體,由學校自主經營,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這一模式下,學校應該組織相關教師以企業實際生產崗位的重要案例、相關項目為主線編制出一套教材,教師按照企業技術的要求、工作崗位流程進行授課。并根據企業的任務,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按照項目設計流程,共同學習相關知識、企業應用標準和工作方法,師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己藭r可按企業標準和自編教材的內容,由校企雙方共同進行。
(二)工學結合專業企業式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專業企業式培養模式就是學校依據校內不同的專業開辦不同的公司,專業與公司捆綁在一起,并以校內的實驗室、模擬實習場所建立工學結合基地。這樣的公司既是教學實體,同時也是經營實體,學生可到公司(教室)上課,也可到公司實習、兼職。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給企業創造一定的產值,得到企業給予的一定的生活補貼,達到“多贏”。這種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將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與企業的工作崗位直接結合,也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升。
(三)工學結合校外拓展式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校外拓展式培養模式就是學校與社會上的優質企業進行合作的培養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學校聘請企業或行業的顧問、專家及部分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為教師,這些外聘的教師和學校的教師一起參與到工學結合相關專業的培養和實踐指導中。
(四)工學結合分散型培養模式
一般情況下,學校習慣于將學生成群結隊地安排在某一個企業。這樣做學校雖然是省心了,但工學結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對于企業來說,因學生太過集中而不堪重負,但又礙于情面只能勉強接受,并無真實的崗位提供給學生實踐,最終工學結合只是形式,學生學不到真本領。若學??紤]到上述的這些情況,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個企業安排1~2人。這樣一來既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又使學生獲得實惠,達到共贏。
三、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的課程計劃調整問題
在實施工學結合的幾種模式中都涉及要對傳統的教學計劃作適當的調整。具體來說,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時數應該適當地壓縮,使得專業課課時更充裕,以騰出足夠的教學時數用于學生在工學結合前所必需的專業技能課和實踐環節課的實施,而“獨立實踐環節”課和“專業綜合實訓”課可以由指導教師結合實際情況來完成。
四、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的評價體系改革問題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政府;企業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為解決高職院校辦學中的問題,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并提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形成多種類型,在增強高職院校辦學優勢、解決學生就業難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企業也可以持續穩定地積累后備人才,積蓄人才資本。
政校企合作機制是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辦學模式成功的重要基礎。學院認真分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各主體應承擔的職責,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按照政府指導進行教育教學創新,并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近幾年 來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視政校企合作辦學工作,成立了由政府主導、行業企業參與的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政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無論是學校和政府之間,還是企業和政府之間,學校和企業之間,都形成緊密聯系,其政校企合作機制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一、建立健全政校企合作機制
成立政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以來,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積極探索政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在政府部門牽頭下,建立電子信息與機械、動漫游戲、商貿服務、旅游服務等4個行業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
基于行業的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成立以來,通過政府部門的有效帶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態度取得顯著變化,這在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方面做出榜樣。越來越多的企業與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學院依托大型企業集團的支持,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組建雙師隊伍、建設實訓基地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果實。
基于行業的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激發了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立政校企合作機制的信心和勇氣。近年來學院繼續探索政府主導下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2012年5月31日,“福州市青口投資區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和“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成立,形成基于產業群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成立“福州市青口投資區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和“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是順應福州市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對高端技能型才培養的需要,是福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實現政府、高職院校與現代制造業在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化和整合的重要平臺。通過這一平臺的搭建,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政校企合作機制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時也在探索新型合作機制方面邁出了又一創新的步伐。
二、《物聯網網絡工作室》新型實訓基地建設
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專業群的實訓基地建設尤其具有創新性,學院從專業實際出發,將實訓教學與項目研究緊密結合,積極引進企業管理模式,從而使學生在企業氛圍下迅速成長,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其創新的建設模式值得高職院校借鑒。
1.成立《物聯網網絡工作室》
《物聯網網絡工作室》項目是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絡系統管理專業、物聯網專業、網絡通信專業、網絡安全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的關鍵,是一種創新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對增強學生課外實踐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培養優秀標桿式學生的基地。
《物聯網網絡工作室》由計算機系教師、實驗員、骨干學生及金科公司優秀工程師共同組成。工作室高效整合學院資源和社會資源,積極引進企業管理模式,使學生在企業的氛圍下,不斷探索、不斷演進、不斷完善。依托強大的校企合作資源平臺,以企業的標準來訓練學生,使學生在職業技能大賽的氛圍下不斷成長,以行業的巔峰為終極目標?!段锫摼W網絡工作室》一方面作為省賽國賽人才培養的基地,通過參與競賽,以比賽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優秀的標桿式的學生作為榜樣;另一方面作為師、生、企連接的橋梁,承接企業項目,開展師生課外實踐活動,通過真實項目帶動網絡專業群的產學研發展。
2.建設舉措
《物聯網網絡工作室》作為新型的實訓基地,其建設舉措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校企合作,邀請企業優秀工程師加入團隊,以外帶內,促進專業技能提高。學院選拔計算機系卓越的學生群體加入工作室,引進卓越的企業管理團隊標準,由企業高級團隊主管進行指導,以企業卓越管理理念為模板,始終以學生為核心,校企融合,走出一條具有自主特色品牌的準職業人模式。
第二,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學院在原有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資源二次綜合利用,合理統籌現有的金科實訓基地及物聯網網絡實訓基地,利用教學空閑時間,組織優秀學生參與項目實戰,掌握企業高端技能。一方面,學院積極引進企業的卓越訓練方案,結合學生特點,優化改進并培養優秀學生。另一方面,學院引入合作企業,以學生為中心,企業進行未來人才戰略投資,培養定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實現學生在校通過加入物聯網網絡工作室,在校企雙方師資指導下,充分利用現有軟硬件資源,通過項目實戰,培養高端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目標。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工作,為企業帶來高質量高素質人才,最終形成校企學生多贏的局面。
第三,建立階梯式的學生競賽團隊,將競賽訓練貫穿到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為省賽和國賽打下堅實的基礎。學院以大賽為方向,通過建立階梯式的學生競賽團隊,平時將競賽訓練貫穿至日常的學習和項目中,大賽前夕進行高強度集訓,做到平時常備戰,賽時不緊張,以競賽來促進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性;以標桿式的優秀競賽選手來帶動廣大學生,引導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風氣;以老生帶新生的方式,來傳承優秀的競賽精神及互幫互助的工作室文化。
第四,引入外單位網絡工程項目,師生共建網絡工程項目組。學院通過引入或參與校外的網絡工程項目,由指導老師帶隊,學生共同參與到實際的網絡工程項目。在項目實戰中真正培養職業技能,鍛煉職業能力和素養。
第五,與專業課程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學院通過《物聯網網絡工作室》項目的開展,學生在網絡工程項目及物聯網產學研項目中得到鍛煉,將《路由技術》、《網絡交換與無線》、《物聯網應用》等專業核心課程中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項目中,通過參加省和國家的技能競賽,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
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由于政府、高職院校、企業都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參與主體,政府部門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增強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信心,增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在對高職院校的激勵方面,政府應鼓勵高職院校積極開拓校企合作渠道,創新合作構想,對探索成功路徑的學院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在對企業的激勵方面,可允許參與企業對其所用經費實行稅前列支,所提取的職工教育統籌費用按一定比例返還等。在此基礎上,政府可通過職稱評定作為杠桿調節手段,激勵高職院校和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高職院校參與職稱評定時,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應予以優先考慮,教師在專業技術領域的成果應與學術論文同等對待,同時還可以考慮將教師參與企業實習作為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企業工作人員申報職稱時,也應對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員予以優先考慮。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成功經驗說明,高職院校和企業找到明確的利益結合點,形成利益共同體,很多現存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如高職院校辦學方式落后、企業缺乏利益驅動等,而且雙方就學生權益維護等容易引發矛盾爭議的問題也容易達成共識。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明確雙方的利益契合點,共同營造辦學特色,用創新的思維設計教學課程、組建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對高職院校來說,企業參與實訓教學,對學生接觸崗位實際、增加就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是高職辦學優勢的體現;對企業來說,雙方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共建實訓基地,共建雙師隊伍,可以形成企業的又一培訓基地,供企業不斷積蓄人才力量。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今后應實現更緊密的合作。
1.高職院校應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首先應從自身做起,轉變觀念,改進傳統教學方式,聘請高素質的專業教師,充實現有的師資隊伍。對于教材落后的問題,高職院??稍谛F蠛献鬟^程中,通過學習企業發展成果,將實踐內容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編寫校本教材,形成教學特色,并改進課程設置,使專業理論教學更貼近企業生產管理的實際。
第一,高職院校應樹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的新理念。高職院校應立足長遠發展,理解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性,以及對高職院校、企業乃至社會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認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反思當前教學的現狀,教學管理人員要反思現有的管理方法,從而認識到改革與發展的迫切性,認識到自身辦學優勢不足的現實問題。
第二,高職院校應改革課程設置,積極創建校本教材。院系教師可在參與企業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收集信息,與企業進行持續、深入的溝通,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然后盡快完善現有的課程設置,并不斷傾聽企業對于課程改革方案的反饋意見,如融合企業生產經營的生將技術經驗和抽象理論相結合,給予學生深刻的啟迪,營造專業特色。
第三,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應看到自身師資力量的薄弱問題,制定教師培養計劃,鼓勵教師進修,提升專業技能。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教師在專業學歷方面的進修,還要注重教師在專業技術領域的發展和研發能力的提高。為此,學院可以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使教師在專業領域能夠實現良好的深造,同時在觀念上能夠將自我發展視為一種必要的責任和義務。對于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技術過硬、科研成果顯著的教師,學院應給予相應的獎勵。
2.企業應積極投身職業教育的改革浪潮。
企業要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主動承擔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性人才的任務。為此,企業可與高職院校、行業專家、內部工作人員一同組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委員會,專門從行業前景入手,分析未來幾年專業人才的需求、人才技能增長方向,進而大膽嘗試探索特色辦學,如雙方共同開發新的校本教材,創新教學方法,設計系統的頂崗實習內容,從而在行業內走在領先地位,避免專業辦學缺乏特色的問題。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尤為突出的就是實訓基地的建設,而且學生理論學習的最終歸宿仍是進入實踐崗位。所以高職院校和企業應聯手打造新型實訓基地,不僅要保障學生基本技術技能具備鍛煉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將實訓和現實工作有機結合,將工作項目融入實訓之中。校企互為對方進行人才培訓,加強工作人員和學生的溝通交流。
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保障應側重辦學質量保障、學生權益保障、學生滿意度保障。高職院校雖然與企業合作辦學,并且企業承擔著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但高職院校畢竟是辦學的主體,其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教學師資、管理制度等都是高職教育教學實施的基礎,企業本身有其生產開發的任務,在為學生提供實踐環境和實訓指導以外,高職院校應努力保障辦學的質量,積極與企業研究辦學方案、營造專業特色、建設實訓基地,以確保學生在學期間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中的保障工作,企業應注重轉變觀念,立足長期人才資本積累的角度,將工學結合辦學中涉及的保障工作一一細化,并落實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明確人力資源部門在此方面應承擔的職責,出臺明確的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成軍.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判斷、困境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2(02).
篇8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在地方政府統籌下,依托行業、企業,由職業院校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職教集團);并由校企政共同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行業企業中的職業活動領域為學習內容,運用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培養掌握現代服務技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該模式的實質就是通過職教集團搭建的廣闊平臺,讓學生在仿真的職業性教學情景中參與學習、體驗學習,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應用學習成果、檢驗學習效果、完善學習內容,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學結合的基礎,工學結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集團化辦學的最終目標則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學有效結合。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1.我國現代社會產業體系的構建需要產學研結合培養大量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需要職業教育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才隊伍??梢哉f,職業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支撐力量之一。
2.國家出臺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職業教育的論述中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薄督逃筷P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就集團化辦學進一步提出:“創新辦學體制,鼓勵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高等職業學校,探索行業(企業)與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發揮各自在產業規劃、經費籌措、先進技術應用、兼職教師選聘、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方合作辦學,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跨專業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p>
這些政策的出臺從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和探索。
3.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人力資源的需求相契合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是造就數以千萬計專門人才的平臺。這類人才的工作內涵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工作場合和崗位是基層第一線。高職院校培養的這類人才正是企業大量需求的人力資源。這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許多工業化國家的實踐和研究已充分證實:企業的革新能力、生存發展機會和生產率方面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線員工貢獻力。因此,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人力資源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職業教育是企業人力資源質量提高和再開發的重要手段。
4.集團化辦學是擴大校企合作廣度、深度的重要途徑
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新任務,為職教集團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集團化辦學促進了職教集團專業鏈與行業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首先,集團的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個別學校與個別企業之間雙邊合作變成職教集團與多個企業多邊、多相、集團式的全面合作,這種全面合作是職教集團的基本特征。集團式合作幾乎可以覆蓋行業內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需要,為行業提供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對應的人才培養以及行業內從業者全方位的培訓與學歷進修。最終形成行業企業與職教集團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局面。其次,有效地吸引社會資金特別是行業企業的資金興辦職業教育,更多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擴大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學院熱,企業冷”的現象??梢哉f,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形成職業教育辦學聯合體是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徑。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依據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職業性目標定位,以及旅游行業的特點和旅游企業的運行狀況,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從2009年開始實施專業群內涵建設項目,作為天水旅游職業教育集團的牽頭單位,經過連續3年“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與社會效果。
1.以組建旅游職業教育集團為契機,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搭建廣闊平臺
集團化辦學的最終目標是解決校企有效合作問題。盡管近年來各種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斷出現,但從本質上講,職業院校還沒有與企業形成緊密合作模式,大部分企業不向職業院校投資,不參與職業院校的辦學,不向職業院校提供長期穩定的、技術含量較高的、與產業技術發展先進水平相匹配的實習崗位,使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處于“一頭熱”的境地。集團化辦學是在新的平臺上重建校企合作的紐帶。
以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組建天水旅游職業教育集團,這是一個以契約為主要聯結紐帶的多元合作職教集團。集團由職業院校、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組成,地域涉及甘肅(天水)、陜西、山東、福建、內蒙等。經過兩年的運作,集團在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方面有了初步的效應。特別是在促進校企合作、密切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跨區域校企合作的“藍海模式”、企業直接參與教學設計的“絲路模式”、工作任務定向及工學交替的“和諧園模式”和服務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關中――天水經濟區模式”等合作模式。
2.集團化辦學機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
(1)利用集團成員的多元化優勢和行業背景,制定貼合行業要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依托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審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該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由三個階段組成。首先是“工作分析”階段,此階段主要由職教集團內部行業企業成員分析職業內的工作,以確定該職業的內的工作職責和各個職責內的任務。其次是“崗位工作任務分析”階段,此階段由校外企業人員和校內專業教師共同開展,以確定在一定工作職責內完成每項任務需要的能力目標并選取典型工作任務。第三是“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階段,根據任務分析的結果,確定課程體系設置,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設計課程教學大綱。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由企業成員配合校內專業教師完成。
(2)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核心技能為目標,校企合作設計教學內容。
在以上有針對性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課程建設的一體化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實踐活動為主,理論知識為輔,實現了由單一到綜合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與開發模式。例如,通過對旅游企業一線的大量走訪、調查以及對天水各類旅游資源的深入分析,開發了天水兩日游的旅游線路,該線路填補了天水旅游線路安排的許多空白點,以此產品為主線開發教學內容不僅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也引領了天水旅游線路開發的新思路。
這種教學設計把導游實務理論的知識點有機融合到每個項目任務中去,讓學生通過完成各項任務來直觀的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這樣學生通過完成每個項目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掌握了地陪導游的實際技能,使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與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實現了教學與工作的一體化。
(3)以基于課程設計的典型工作情境為主線,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施中把課堂教學轉向工作情境,課堂由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以項目為載體,將企業的工作任務、工作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把教學內容按工作過程展開, 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過程環節以及職業能力設計任務模塊,以項目任務模塊來構成教學的組織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強化高職學生實習實訓的教育作用,而且使“項目進校園,專業入企業,在校如在崗,課堂是職場” 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雙重目標得以實現。
(4)以工學結合為主導強化職業能力培養, 做到校內課堂教學、模擬實訓與企業各類、各層次的實習相結合、校企聯動就業共擔。
該人才培養模式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工學交替的教學組織,形成“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培養方式,時間上安排學生第1-3學期在校內學習,第4、5學期在企業頂崗實習,第6學期在校內學習。具體安排如下:第一個學期安排一周的專業見習,學生到各實習基地參觀學習,各校企合作專業人員介紹企業情況及其企業文化,培養學生對職業的基本認識;2、3學期每學期安排2-4周的企業專項實習;第4、5學期主要到旅游企業頂崗實習;第6學期在校完成實結和職業崗位評析。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和學生搭建深入了解的平臺,通過頂崗實習實現了校企間的雙向選擇,為學生能就業、就好業打下了基礎。
(5)以打造符合職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專業教學團隊為目標,改善與加強“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
能否真正建成“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為了使專業教學團隊能勝任“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加強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這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確定有效地團隊目標;其次要培養卓越的專業帶頭人;第三要構建和諧的團隊文化。
②注重專職教師“雙師”素質培養。每年有計劃分期、分批安排已有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③優化專職師資結構。學院有計劃地從普通高校、社會和企業逐年招聘和引進部分教師,注重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并力求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專業) 、學歷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的合理配置,不斷改善和優化專職師資結構,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④建設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聘請本地區、本行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且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或部門經理及技能標兵(服務明星)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二元師資隊伍管理模式”,把兼職教師作為打造專業教學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和管理。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傳授的機制,以適應培養生產第一線所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6)以行業準入制度、市場的人才需求規格與學生的實際就業需要為參照,實施以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雙證結合”的過程性考核評價制度。
實施“課證融通”,把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努力使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結合起來, 如在考核《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旅游法規》等課程時,可以用導游資格證考試的成績進行置換,從而實現“以證代考”。職業素質類課程積極推行過程性評價體系,以技能大賽、工作任務完成展示來代替試卷考核;以賽場、職場等多種動態形式代替單一的靜態考場。
3.集團化辦學機制下的“中高貫通、協調發展”的實踐
高職集團化辦學是以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為龍頭,以開設同類專業的中、高職學校為主體,以同類行業、企業及科研單位為依托,以區域優勢產業為支柱,以專業建設為紐帶,以實現資源共享為目的,組建起行業性的職教聯合體,把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終身教育三者融為一體。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 人才培養模式涵蓋職業教育的多個類型和層次:有中職、高職,有職前教育、職后教育,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有學歷證書教育與資格證書培訓等等,形成了人才培養、培訓和服務的一體化。集團化辦學,可以在集團成員院校中試點以高等職業院校為主導,系統設計中高職一體化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探索基于學分互認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實施分段式學籍管理等更加靈活的模式。使中、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與教材、教學資源、招生制度、行業指導等十個方面的銜接,在職教集團內部得以有序實現。以此彌補中高職教育因辦學層次、學制和課程結構配置的缺失而造成的單一與重復。
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要把握的關鍵環節
結合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政府主導,搭建平臺是實現這一模式的助推器
政府以積極搭建區域共享實訓基地和職教集團等校企合作網絡為平臺,推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職業院校人才資源和設備資源。職教集團各成員單位共同遵守《集團章程》,實施產學研結合,形成跨地區、多功能、多層次的“自由聯合體”,也是分工明確和資源互補的“利益共同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動力和維系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紐帶。政府要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社會發展規劃,要建立與完善有利于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管理辦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導、鼓勵與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高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嚴格勞動準入制度,抓緊制定和完善就業準入的法規和政策,全面推進和規范企業用工的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
2.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是實施這一模式的突破口
突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中對課程設計安排的限制,以工作任務為線索確定課程設置,以職業能力為依據組織課程內容,以典型產品(服務)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以職業技能鑒定為參照強化技能訓練。以典型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整合理論與實踐。
3.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內實(培)訓基地與緊密型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是實施這一模式的支撐
依據職業技術領域典型工作任務的完整工作過程流程和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建設校內學習型生產性實(培)訓基地以及緊密型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把校外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引入校內實訓基地, 使兩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 在充分整合優勢資源的前提下, 把教育、技術、就業有機結合, 形成旅游人才培養產業鏈。這既是保障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的前提,也是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平臺。同時,完善對校外基地實習過程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建設與績效考核,改變頂崗實習粗放式管理的現狀。
篇9
【關鍵詞】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 大德育 工作體系 構建
【基金項目】此文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大德育科研基金項目內容——“基金項目: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2008-JY01)”。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4-0082-02
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其模式的選擇和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要緊密圍繞學校培養人才工作的核心內容,從學校、企業、心理防護、網絡等方面優化社會資源,構建一個環環相扣、上下聯動、內外結合、整體協調的 “大德育”工作體系。
一、建立學校育人網絡體系
恩格斯說:“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在開展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把對學生的大德育工作看成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貫穿在教育教學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包括了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校外實習的整個過程和每一個環節,應采取“分工協作,統一管理”的模式,動員全院教職工的力量形成合力來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的德育工作,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和工作格局。
(一)建立完整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學校要建立以黨委為領導,以黨委學生工作部、團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部為核心和各系黨總支、團總支以及學生管理機構為主體的完整的德育組織管理網絡體系。各系(部)要建立以系黨總支書記、分團委書記以及系學生組織為主體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
(二)要發揮廣大教職員工的育人功能。在高職院校中,由于教師隊伍重技能、輕教育,許多老師往往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專業教師、學校學生處、輔導員的事情。專業教師在上課時,只管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忽視了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教師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傳授的過程中,也應當承擔起對學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在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具體環節,都應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共同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要在校內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網絡線。這種網絡線應從學校各種職能部門出發,建立和搭建:①學生處——系書記——輔導員——學生;②學生處——學生組織——文明崗——學生;③教務處——系主任——科任教師——學生;④團委——團干——學生;⑤總務處——宿舍管理員——學生;⑥總務處——后勤人員——學生;⑦系學生工作辦公室——系學生組織——班委——學生;⑧學校——家長委員會——社會人事——學生。這個育人網絡線能對學生實施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建立企業育人網絡體系
共同構建大德育工作體系是全社會的職責,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學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企業。企業的文化、管理人員及學生的“師傅”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一,他們具有教師所不具備的豐富的實踐知識及職業素養。學生一旦進入企業開始“工學結合”,所在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育人效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擔著一定的任務。要在企業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體系,可從三方面入手:
(一)企業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企業在接受學生實習的同時,也應提高思想認識,承受其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責任,要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己任承擔起來。對學生的使用要制定一定的人才培養規劃,學生實習過程中要參考教學模式有規劃地制定實習計劃、實綱、實習內容、教導方法,把行業、企業需要的素質要求,企業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質量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至上理念及創業、敬業精神貫徹于學生實習的各個環節中,從社會人才培養的高度來培養學生,而不是當成普通員工使用。
(二)企業成為學校教學的有機延伸。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企業負責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技術指導,結合生產實際,開展專業活動,請工程技術人員、老工人為學生講解有關本行業的發展趨勢,最新科技發展動向;開展學習先進活動,把企業中的先進思想、愛崗敬業的精神傳給學生,讓學生與企業零距離對接,感受企業文化,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接受企業精神。通過學習活動,通過師傅與學徒的傳、幫、帶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專業素質,充分發揮企業生產育人、實境育人的作用。
(三)全方位滲透企業文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都是學生;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力求用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理想追求來引導學生;內容是相似的,都是運用一定的價值觀、思想理念、行為規范作為導向,激勵員學生。全方位滲透企業文化,一是,要在校內實訓基地滲透企業文化。結合高職學院的校園實際,將企業的理念、規則、訴求都滲透在校內實訓基地中,形成標識清晰、容易接受的形象視覺系統,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學生。二是,在校園中文化中滲透企業中的文化元素。學生進入企業之前,把企業管理人員送到學校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組織企業專家和優秀典型員工到學校舉辦各種講座、報告會,組織學生參觀企業,向學生普及企業文化、工作規章制度教育、工作紀律等,使學生對企業的狀況和要求有初步認識,受到企業氛圍的教育。三是,讓學生在實習中感受企業文化。加強學生對實訓的反思,開展企業文化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學習企業中的先進人物典范,學習企業理念和目標理想,適應企業的職業風格和競爭規則,并在內心自覺認同企業中的職業形象和身份,自覺接受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三、建立心理防護網絡體系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指出: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勞動紀律、生產安全、自救自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保障學生的各項合法權益。高職院校要從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和維護校園和諧穩定大局出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抓緊、抓實、抓好。因此,要本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教育為主、重在預防”的工作理念和“面向全體、區分層次、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工作思路,構建富有高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體系,為青年學生明亮心田,撐起了一片晴朗的成長天空。
(一)加強組織建設,制定有效工作制度
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職院校首先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建設,組建心理健康教育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成立以主管學生工作的院領導為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統籌規劃和領導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具體組織和實施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比較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有序地正常進行的保障。高職院校應,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二)建立多級信息報告制度
《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監護體系實施意見》(粵教工委思〔2009〕14號)指出:要努力構建學校、院(系)、班級、醫院四級心理防護網絡。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防護網絡體系應包括企業在內,除了要在學校建立宿舍(心理協會會員)——班級(心理健康委員)——院(系)級(心理輔導站兼職教師)——校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專職教師)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外,還應在企業建立企業宿舍或者企業建立心理信息員,按實習區域建立心理健康兼職輔導老師,心理信息員和心理兼職輔導老師要接受常規的培訓。同時,要在企業實習隊、專業、系、中心、學院建立多級信息報告制度,做到早發現、早教育、早恢復。
(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對學生做好心理健康預防工作,就要對廣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使學生接受心理知識的培訓。因此,在學生下企業之前,應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主渠道作用,對一二年級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選修課程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納入到教務處的教學計劃之中,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編寫課程,課程教學老師應由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師來授課。課程內容除了要傳授一定的心理知識外,還應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四)深入企業,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企業實習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常常會比較隱蔽,且不輕易主動尋求幫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進企業尤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可充分利用面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還可蹲點企業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隨時解答頂崗實習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溝通,及時幫助學生更好地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并提高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及時處理學生工學結合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四、建立信息網絡教育體系
信息的傳播快捷、生動、開放、交互,能實現跨地域性,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較長時間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頂崗實習,學生的流動性和分散性增強,這給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要解決這一難題,高職院校應要主動占領網絡教育新陣地,利用信息傳播的跨地域性特點,充分發揮互聯網覆蓋面大、形式多樣、便利及時的優勢建立信息網絡教育體系,使德育工作的開展能更契合實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信息網絡教育體系的建立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搭建德育工作的信息溝通平臺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搭建信息溝通的新型平臺,使得師生雙向溝通交流更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交流更及時、更廣泛、更深入、更頻繁、更有效,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更能得以突顯,“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體、更扎實的貫徹落實。這些平臺包括建立學生德育工作專題網站、網上班級通訊錄、電子信箱、網上聊天室、博客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德育工作做到全覆蓋、全天候,為校企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搭建網上交流平臺。通過校園網、手機短信群發系統和相關網絡軟件構建,通過借助手機短信、互聯網等全方位的技術手段,構建高職新型家校交流平臺,定時發送學生生日短信祝語、節日短信祝福,溫馨提示,關心學生,優化師生關系,體現人文關懷,使得德育工作更全面、更具實效。
(二)開發德育的網絡教育功能
高職院校應善于利于網絡,交換、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動畫等形式的德育信息,通過信息文化的教育功能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和調控,滲透德育的新內容,創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增強德育的直觀性和感染性。如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建立學生網絡黨支部,開辟網上黨校,網上支部生活,網上黨員與學生談話,建立黨員QQ群,紅色網站等。教師們也經常在網站上發表文章,提高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力、滲透力和覆蓋面,把德育工作延伸到新的領域,通過正面、積極的網絡信息激活學生的思維,改善他們的認知結構,既使教學方法得到改革,又能增強德育工作的感染力、滲透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導目的。
(三)提供網上學生服務
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校內信息渠道不暢通,往往導致各種學生服務工作滯后。高職院校利用網絡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可以給學生提供快速、便利的服務,達到服務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飛.基于工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職業時空,2008(09)
[2]易際培.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職業道德教育新探.中國成人教育,2008(16)
[3]甘慕儀, 徐剛. 把握工學結合特點 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8(04)
[4]羅曉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探索.職業技術教育, 2007(23)
[5]欒永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創新.職業教育研究,2008(01)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工學結合 高職學生 安全意識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C-0029-02
學生的安全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發展,關系到學校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轉,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隨著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推進,各種新情況、新變化、新矛盾不斷出現,這將對高職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諸多新挑戰。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高職學生的安全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探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加強高職學生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分工負責的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機制
安全教育是確保高職學生安全的基礎教育,是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努力及養成過程。同時,安全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因此,學校應高度重視,成立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學生工作處主抓學生的日常行為;社會科學教學部負責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承擔安全教育課程的部門負責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及訓練自我保護技巧;各系負責學生安全意識的養成教育,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學院團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安全意識;學校保衛處負責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運用心理學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通過打造四支安全教育隊伍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應把安全教育覆蓋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高職院校首先應重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把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放在學生安全工作的突出位置。其次,改進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斷提高輔導員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再次,創造條件加強輔導員隊伍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企業,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生產過程,結合企業安全生產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二)加強安全教育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安全教育課程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構建一支安全教育課程教師隊伍勢在必行。通過安全意識強、保護技巧多的教師才能確保安全教育的“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也就是通過安全教育課程向學生講授有關安全防范知識,讓學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中增強安全意識,掌握自我保護方法和防衛措施,有效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或當遇到意外事故時能運用自救措施,確保自身人身、財物安全。
(三)增強專業課教師隊伍安全意識教育。專業課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力量。專業課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了解生產流程及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安全隱患,同時,專業課教師與本專業的學生接觸較多,在學生中具有較高的威信。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調動專業課教師的積極性,增強專業課教師的安全意識,加強安全保護技能的訓練,通過專業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
(四)加強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在工學結合的條件下,面對分散在各地的頂崗實習生,應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因為學生骨干隊伍是教師的得力助手,他們與同學們朝夕相處,了解本班同學的情況,能及時發現問題。特別是在外頂崗實習期間,學生骨干是連接學校與企業的橋梁,是輔導員的信息員,成為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延伸,能及時反饋和協助學校處理同學們所遇到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骨干隊伍進行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提升他們的安全保護技能,讓他們真正成為學校的得力助手。
三、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拓寬安全教育的新途徑
(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全員策略,它符合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要求。其實,課程本身都蘊涵著豐富的安全教育資源,每門課程都可以找到安全教育的著眼點。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課程都要在教學內容中額外增加一部分安全教育的知識,而是適時適當地、靈活機動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滲透安全教育的理念。只要教師能站在安全教育的高度適時地穿插與此有關的思想、理念,哪怕只有一兩句話,其效果將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遠的。
(二)依托企業,校企聯手,共同構建安全教育的工作平臺。育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尤其在工學結合這種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進入企業實踐或頂崗實習,單純依靠學校的教育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同時,企業是安全生產的直接責任者,制定有具體的安全要求及安全措施,擁有豐富的安全教育資源。因此,充分發揮企業育人的獨特作用,通過傳、幫、帶,不僅能把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能把企業安全生產的意識傳給學生,用豐富生動的案例教育學生,達到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的目的。
(三)開展網上安全教育。傳統的集中教育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網絡覆蓋面大、形式多樣、便利及時的優勢正好彌補了傳統集中教育的不足。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輔導員可以就復雜多變的實習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潛在的各種風險,通過搭建網上交流平臺,及時向學生提供多種幫助,幫助學生提高辨別能力,預防或減少不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加強自我教育。安全教育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目的是讓學生將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技能轉化為素質,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要使安全教育由外部強化到內在自覺,轉化為自覺的行為,離不開學生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應引導高職學生進行安全意識的自我教育,把安全教育與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安全教育經?;⒅贫然?、規范化,使學生把一定的安全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需要,變成自覺的行動。
四、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及訓練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
(一)形成較為完善的校園服務體系。在工學結合的前提下,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針對學生實際,針對職業教育群體的行業特性,依托專業教師和行業資源,為高職學生建構符合他們認知與需要的服務體系,為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提供實質保障。例如,可以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特點,在校內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針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提供及時的心理咨詢。另外,還可以配套建設法律維權中心,為幫助學生解決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不公提供法律支撐。還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和創業指導中心,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使他們對求職指導的需要得到滿足,同時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的服務,日漸完善安全服務體系。
- 上一篇:現場應急指揮能力提升
- 下一篇:大學生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