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交替校外實習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5 00:3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學交替校外實習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高職院校工學交替中學生管理研究與對策
收錄日期:2012年8月30日
一、工學交替的內涵及意義
工學交替是高職院校綜合運用企業實踐資源和學校教育資源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種良好途徑。學生在工學交替中,以企業主人的身份進入相應崗位,既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觀念,提高其適應能力、執行能力、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也使學生增加了社會生活與工作經歷,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激發職業學習興趣并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工學交替使高職院校通過學生在實踐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即時分析與總結,并整理歸納出職業教育教學環節和管理中的缺陷與不足,制定相應教學改革和管理方案,結合企業實際要求,突顯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的職業教育特點;對于合作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工學交替的學生資源,充實企業人力資源庫,同時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及費用;對高職學生,工學交替實習不但促進和提升了學生技能與管理理論的實踐,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了社會職業的責任,提高理論聯系實際水平,促進職業技能的不斷學習與提高,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與時俱進,更好地培養新時代社會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工學交替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在工學交替中對學校、企業、學生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校、企和學生三方也非常重視,我們在工學交替的多次合作中,及時與企業、學生溝通。目前就學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總結如下:
(一)工學交替實習分散,管理難度大。高職工學交替實習主要由專業教研室統一組織落實單位。酒店、旅游專業的工學交替多在酒店和旅行社,實踐場所相對分散,一個班級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城市,原有班級被打亂;使學生管理工作比較困難,分派老師到企業中去,客觀上存在困難:如果分派老師少,所有實踐場所顧及不到;分派老師多會影響校內的教學任務;要能對全部學生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困難。多次的工學交替實踐也證實了:工學交替的學生管理主要是靠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進行管理,學校的指導老師因種種原因很少去企業指導學生,以致對工學交替的學生失去有效地監控和管理。
(二)工學交替學生心理跨度大,缺乏對企業環境的適應性。工學交替實習的學生,由企業管理方按新員工要求進行培訓與管理,學生必須盡快轉變身份以適應工作環境,尤其在旅游和酒店服務性行業,員工加班時間較多,節假日不能正常休息,使部分學生很難適應,產生心理壓力;少數學生到崗后適應性很差,甚至還沒有開始工作,就要請假回家。另外,在企業現有薪酬管理制度下,企業對員工考核不但有數量要求,還要有質量要求,學生們在這種工作環境下,長時間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極易感到疲勞,再加上連續性的工作制度,對學生體能提出了新挑戰。如此種種,學生從原來寢室——教室——食堂——圖書館單一方式的學校生活突然踏入社會,浪漫的校園生活和文化氛圍即刻要讓位給匆忙緊張的工作;從對作業、實驗實訓學習不作過高要求的學生,瞬間轉變為對工作質量有嚴格要求的責任主體,心理跨度巨大。
由于對頂崗工作的角色定位不準、對工作環境的不熟悉,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之間還存在一個逐步轉化的過程,再加上頂崗工作中又需要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學生容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同時,學生參加工學交替實習,工作時間較長,與家長、老師溝通相對較少。在這期間,自身的感覺是員工身份要重于學生,平時接受的教育以企業規章制度、勞動紀律、勞動技能為主,沒有學生的感覺了;在對學生教育和管理上,沒有理論課堂,沒有校園文化的平臺,輔導員和教師的工作跟進也缺乏外環境的保證。由于上述種種因素,使工學交替的學生在心理上缺乏對企業環境的認識,懼怕對社會、對職業責任的承擔,因而在實習期間出現很多不適應。
(三)企業與學校管理意識有差異,學生管理困難。合作企業往往把企業文化教育認為是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全部,在正式員工身上開展的各項教育,同時施加于學生身上,沒有給學生留下轉換身份的時間。其實,學生在企業具有雙重身份:學生與員工不同,在面對新環境、新格局時,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產生了新的變化,表現為個人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學生在實習中的表現和效果參差不齊,要開展好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并非易事。
(四)學生認識與職業崗位意識有差異,學生管理困難。學生對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傳統培養模式是熟悉和了解的,對以加強校企合作的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口頭和形式上是歡迎和肯定的,但落實到具體行動時,學生認識不到位,主動性和緊迫感不夠強烈,在工學交替實習中缺乏愛崗敬業精神,也缺乏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沒有真正樹立將工學交替實習工作當作一種職業學習機遇的理念,甚至有的學生過于看重眼前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工學交替實習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學習及提升認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看,大部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各方面表現良好,能夠嚴格遵守實習紀律及實習單位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但仍有部分學生對職業崗位意識差,實習紀律較松散,使學生管理出現困難。
三、解決對策與建議
(一)工學交替教學與管理并進、嵌入式,使學生盡快熟悉企業崗位與管理要求。針對工學交替學生角色轉換的困難,在工學交替前和工學交替期間,學院采取教學與學生管理并進和嵌入式方法,一方面將企業崗前培訓的內容放入學校課程中,由企業派培訓人員及管理人員(學校跟進學生管理的教育與組織),利用學院的專業實訓室(模擬企業環境實訓室),對學生進行一定時期的強化培訓,其內容包括專業學習的再認識和專業技能、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安全意識、危機處理、挫折教育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工學交替期間,學院定時選派教師或學生管理人員進入企業,借助企業實習平臺,按崗位及情境結合工學交替中的常見和突發問題,分主題對學生進行講解、討論、培訓;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使老師、學生真正體會工學交替對高職培養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學生深刻認識工學交替的意義和社會實踐后的成長。
(二)做好工學交替前的動員,使學生、家長充分認識其意義和必要性
首先,由專業教研室老師和班主任向每位學生家長寄發工學交替告家長書。其主要內容是介紹學生半年工學交替的主要內容及意義和要求,以及對專業學習的重要作用,以獲得家長的支持。
其次,讓參加過工學交替實習回來的學生談體會和收獲,并回答同學們關心的相關問題,增強說服力。
第三,要全面介紹各企業的情況,工學交替校企合作實習協議的內容,工學交替中學生的權利、義務、職責及考核要求,使學生對工學交替實習的相關情況有全面的認識。
第四,邀請企業總經理或管理人員在工學交替前來校進行企業管理、行業、就業等情況的培訓和介紹,重點讓學生認識專業、企業的狀況、行業發展動態,對員工、學生及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崗位要求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對工學交替實習,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準備。
第五,重點強調高職學生到企業工學交替實習對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職業責任和拓寬就業視野有重要意義,明確工學交替實習的目的,調整好心態,找準定位,同時教育和引導學生做好角色的轉換,讓學生明確:到企業后就轉換為職業人身份,在顧客面前不僅代表著企業,也代表著高職學院學生。面對企業和顧客應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以良好的素質展現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建立學生、企業、學校、家長相互合作協調的工學交替管理方式和運行體系。工學交替學生校外實習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出現意外事故,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一旦出現意外,學生、企業、學校、家長四方如何協商解決是校外工學交替實習安全管理的關鍵。建立四方相互合作協調的工學交替管理方式和運行體系至關重要。
第一,工學交替實習前的安全教育和動員,強調實習安全的重要性,各方都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二,要求工學交替實習學生簽訂安全協議,實習指導教師和學生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并告訴學生相互提醒注意交通安全、崗位工作安全、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保證學生的權益。
第三,學校與企業簽訂工學交替實習協議時,必須有關于學生意外事故及傷害的明確賠償事項。同時,企業與學校協商,必須為每一位工學交替學生購買意外傷害和人身險。這點必須在工學交替實習協議中明確。
第四,家長在實習期間也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提醒和教育,確保學生自身安全。只有學生、企業、學校、家長四方相互合作,形成一個良好有效的管理運行體系,使問題出現時可妥善解決并處理好。
(四)建立三方管理的監控體系,構建合作企業、學校、學生為一體的管理溝通渠道。每個企業選配人力資源經理和一名管理人員負責工學交替實習學生的工作與生活,企業主管及主要負責實習指導的企業老師每月以書面報告形式報告學生實習情況,如學生工作生活情況,違紀違規、考勤情況等。形成一個對工學交替多方保證的管理體系,促進其良性發展。
工學交替實習的學生同時接受學生管理人員(輔導員、班主任等)、企業崗位指導老師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老師、專業指導老師的管理與指導。每個企業配備一名學生管理人員或班主任,從常規的生活、心理、安全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建立直接與學生的聯系與溝通。每個企業配備一名專業指導老師,從專業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定期對實習學生的情況進行指導與檢查。
每個工學交替實習點選出實習班長和團支書,分別就學生實習動態向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及時報告,當出現實習問題時,各方能第一時間溝通處理。
實踐告訴我們,要確保工學交替實習有效運行,必須完善制度、規范運作、強化管理,具體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工學交替實施辦法。由于分散實習管理難度最大,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定一個非常細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辦法,以此來約束指導老師、協調實習單位、控制實習學生的行為,以真正達到實習的目的;二是加強對實踐教學教師的管理。從宏觀上以較好的待遇鼓勵老師和學生管理人員參加實習帶隊、實習指導等實踐教學,從操作上,要制定管理細則,用以監督、控制、規范實踐教學教師和學生管理人員的言行;三是加強考核,實行必要的獎懲。根據實踐教學工作的特點,建立可量化和可操作的考核指標體系,對實習工作效果進行考核與衡量,對管理崗位、指導崗位、實習崗位上表現突出的學生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給予必要的獎勵,從而把工學交替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四、小結
高職院校學生走工學交替之路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現已被普遍認可和推廣。然而,在工學交替中出現的諸多學生管理問題未得到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足夠重視。高職學生是未來各行業的主力軍,如何在學生成長成材過程中給予關心、支持、愛護和幫助,解決好相關學生成長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總結多年來工學交替實踐的學生管理經驗,希望能完善工學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合格職業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倩云.高職院校以能力為本位的校外綜合實訓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2]白永紅.高等職業教育工學交替模式思考[J].巴音職教,2006.4.
[3]葛永明.工學交替培養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
篇2
【關鍵詞】校外實習實訓 工學結合 信息管理平臺 工作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15-02
一 高職高專校外實習實訓的重要性及管理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高教界逐漸形成了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潮流,國內也紛紛開始嘗試教育改革以適應市場人才的需求。校外實習實訓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中,實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亮點,而此亮點也正是適應市場人才需求變化的結果。
校外實訓有別于校內實訓的特殊實訓形式,是學生在學期間到實際的生產環境參與工作、將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達到鍛煉、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目的,只有參與實際生產實踐培養的人才才是市場所需的創新型人才。
由于校外實習實訓企業的多樣性、分散性等特點,在時間、地點、學生組織、教師管理、實踐崗位、實習任務等問題上經常存在協調不一致的問題。特別在管理上,學校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到精細化管理,大部分企業基于廉價勞動力的目的對學校的實習實訓要求理解不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顯得散、亂,對自己的實習實訓目的不明確,猶如放鴿一樣,自由發揮,甚至理解為打短工。多年來,國內在實施基于“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時,在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校外實習實訓部分落實得相當差。
因此要不斷改進實習實訓的管理方式,有效地監控存在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對“工學交替”新教學模式下“工”這一教學環節對指導教師、學生實踐情況的監控和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 規范總結,歸納實習管理模式
為有效管理學校、學生、企業的實訓過程,取得良好的校外實訓效果,很有必要對校外實習實訓進行規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督促企業、教師的指導過程,監控學生的實習日志、實訓工作記錄、作業評價、實訓考核、綜合報告等材料。不僅要評估學生的實訓質量,也要把教師的實訓指導質量細化為指標項目,融化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考評過程中。
經反復調研、多年實踐,依據實訓開展的形式、時機、管理模式等可將校外實習實訓總結為參觀實習、體驗實習、技能實習、就業實習等類型,對每種實習的每個環節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特別對學生的實習成果制定評價體系,最終形成實習成績。
1.參觀實習
通過參觀本專業對口企業的工作情況、生產過程等,使學生對本專業有感性的認識,達到入學專業教育的目的。主要分為以下環節完成:(1)教研室提出計劃,明確參觀企業及時間、帶隊指導教師等;(2)系教務秘書統一審核,組織交通等事務;(3)參觀回來后,學生提交心得體會,指導教師審閱。
2.體驗實習
通過組織學生到企業生產第一線,按企業普通員工制度組織生產,使學生感受企業一線生產氛圍,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其過程可分為以下環節完成:(1)系教學秘書制訂實習計劃,明確參與班級及帶隊管理教師;(2)相應班輔導員確定本班可參與學生,并逐個將學生分配給帶隊管理教師;(3)帶隊管理教師與學生到企業后,教師負責日常的生活管理,要記錄與企業方的交流信息、與學生的交流信息、學生的考勤記錄等,學生完成實習后,提交實結,其相應帶隊教師完成審閱工作。
3.技能實習
結合專業需要,將學生分配至企業專業崗位上,由企業指導教師完成指導,使學生真實體會專業崗位的工作情況及工作內容,達到專業鍛煉的目的。實習環節可分解為:(1)企業人力資源制訂實習用人需求計劃;(2)系教務秘書確定參與班級;(3)相應班輔導員確定參與學生;(4)企業人力資源逐個確定學生實習崗位及指導教師;(5)學生到崗實習,提交實習計劃、周記、完成實習后的總結等,指導教師相應審核學生的實習計劃、批閱周記、審核總結等。
4.就業實習
就業實習主要是學生在畢業前結合就業開展的實習;很多學校還要求完成畢業前的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二者結合起來完成,此時校內指導老師負責畢業設計的指導,同時還需對學生的就業實習過程進行輔導管理。實習環節可歸納為:(1)系教務秘書制訂任務計劃,明確實習時間,參與的班級、指導教師;(2)指導教師各自登記畢業設計題目,教務依次審核確認;(3)相應班輔導員確定本班可參與的學生;(4)指導教師、學生雙向選擇;(5)學生開展實習、畢業設計工作,提交實習過程資料、畢業論文撰寫材料等,指導教師分別對本組學生審核、管理。
三 信息化平臺建設要點
依據校外實習的組織管理過程及實習內容的特點將其歸納為四大類實習后,為了管理的規范性,提高效率,建立一個信息化管理平臺就相當有必要。在建設此管理平臺時要充分考慮校外實習的不定期性、專業性、分散性的特點,需重
點考慮:(1)根據每次實習開展的線性工作特點,系統設計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2)注意數據的共享和隔離,校外實習往往是各系、各專業分別組織實施,要做好各單位數據的相對獨立性和共享處理;(3)每個用戶在系統中應只見與本人相關的數據,避免陷入數據海洋;(4)做好每個工作環節的容錯處理機制;(5)依據學校實際制定好量化指標,加強考核、監督機制。
四 效果及意義
由于實習企業及崗位的多樣性,基于“工學交替”的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確定性,如時間、地點、合作企業、參與人數、指導教師、實踐崗位等,這就給其管理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通過歸納整理校外實訓的各種組織模式,整理為四大類實習過程,規范了管理,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在信息化管理平臺中對參與實踐活動的教師、學生、企業進行實時記錄,了解實習開展中的各種情況;建立完善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運用該評價體系評估實習質量,綜合、客觀、科學地指導實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在評價體系中加強了實習指導老師的管理,以實習開展情況核準實習指導老師的工作量及報酬,督促指導老師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高指導水平。信息平臺也能實時采集師生的反饋數據,對合作企業也實現了完善的考核評分機制,促進了實習合作企業的質量改進。采用以上過程化跟蹤、實時改進、及時反饋的信息化手段,對不斷改進基于“工學交替”實踐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效監控實習中的不確定因素,加強實習指導教師的管理和實習學生的監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立新.發達國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及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6(3)
[2]董曉青.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實習實訓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1(9)
[3]吳憲洲.以就業為特征的高職教育模式[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6(4)
篇3
關鍵詞:高職教育 工學交替 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2)12-0036-02
工學交替即學生在企業工作與在學校學習兩者間隔交替進行的模式,也可稱為工學結合或半工半讀[1]。自2006年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后,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為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就業率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之路[2]。然而,在工學交替組織實施過程中,推行或推廣工學交替教育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傳統教育教學觀念與習慣的思維阻礙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的開展;第二,傳統的教育體制模式與現行工學交替思路存在矛盾;第三,工學交替產學合作的切入點與運行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效果欠佳;第四,工學交替模式運行時間短、成果少,各大院校摸索前進沒有相關借鑒經驗。那么如何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現結合我院(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自2006級學生進行的工學交替運行模式以來的經驗,對工學交替具體運行操作總結以下幾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工學交替在教學中運行模式的構建
1.校企合作利益關系的構建
工學交替模式的構建實質是企業和學校雙方合作進行培養人才的模式,其活動必然受到雙方利益目標訴求的影響,也受到校企雙方發展規律和資源配置的制約。只有當運行模式對雙方都有益,才能促進合作各方的發展,保證運行模式的順利進行[3]。因此校企利益關系是雙方合作的首要考慮因素,也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對于學校利益來說,表現在改善辦學條件,增加學生實訓機會和就業機會,擴大教師職業發展空間及培養“雙師型”教師;對于企業利益來說,表現在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招聘成本,解決企業人才短缺或用工荒困難,降低由于招聘低學歷工人而進行培訓的成本,解決企業淡旺季用工量數量不均問題等。從以上分析來看,只有雙方找到各自所需利益才能促進各自發展與合作。
2.校企合作可操作的構建
工學交替對于學校而言,主要目的是提供校外學習場所,使學生能夠從中學到一些技能,即“崗位的教學性”。對于企業而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價值,從中獲得一部分物質利益,即“教育的生產性”。因此,校企雙方應充分考慮“工”和“學”的關系,也就是企業的教學作用和學校的生產作用,這一點是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客觀條件,也是校企雙方長期合作的切入點,需要校企雙方不斷摸索構建。
3.校企合作制度的構建
工學交替在管理上都不能按照雙方各自已有的規章制度約束學生,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校企雙方的利益關系和操作機制來制定一套完善的約束制度,包括相關基礎文件和工學交替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等[4]。校企雙方要形成契約關系,保障運行模式的正常進行,明晰各自責任,促進工學交替長期發展。
二、工學交替在教學中的安排
1.工學交替在時間上的安排
時間上的安排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工學交替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位置,即學生到企業工作安排在那個學期或那個時間段。二是企業在那個時間段或那個季節能夠提供足夠崗位,或者說企業在那個時間為生產旺季有足夠用工量。因此在時間安排上既要考慮某個專業教學計劃設置的剛性,又要考慮企業生產實際的特殊性。在選擇企業上要充分考慮學校教學時間安排和企業生產循環周期,即學生工學交替時間應安排在企業生產周期的旺季或用工量需求高峰期,我們稱之為“耦合生產周期”。教學上盡可能把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安排在企業生產的淡季。這樣既解決了企業的實際困難,又克服了教學計劃的剛性,為確保工學交替和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2.工學交替在企業上的安排
工學交替根據其自身特點一般要求學生在企業工作的時間為兩到三個月,學校一般要求企業滿足以下要求,一是工作強度應低于或相當于企業員工,以適應剛出校園生活;二是要求企業能夠提供不同崗位讓學生輪崗實習鍛煉;三是能夠同企業員工享受同等待遇(包括生活及報酬),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由于學生剛出校園在休息時間上應盡量滿足學生作息時間,不要太多加班及無節假日[5]。以上因素學校在選擇企業上應充分考慮,盡量和企業達成一致并在書面協議中明確指出,以避免學生在企業工作中鬧情緒、消極工作,甚至中途逃跑不參加工學交替實習等情況發生。
3.工學交替在教師配置上的安排
工學交替應配置教師以確保實習活動的監管與運行。一方面教師參加企業生產實習,提高自身技能與生產實踐素質,另一方面參與企業管理學生的生活及生產活動,保證學生生活質量和生產的安全。因此,學校在安排教師時應考慮教師既要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又要發揮教師專業特長指導企業生產并從企業學習生產管理經驗提高教學水平。配置上可以安排一名指導教師同時承擔以上任務,比如一名既有班主任工作經驗又是專任教師的老師;也可安排兩名教師分別分工管理。從近幾年我院工學交替實施來看,配備兩名指導教師效果更好。
三、工學交替在教學中的管理
1.工學交替中的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包括學生在校內及企業兩個教學平臺的管理。具體內容應包括課程設置、教材選定、成績考核等方面。在課程設置上應改變傳統的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段式的課程設置模式。針對工學交替,應以職業素質教育為核心構建基本素質課程、技能核心課程、技能提高課程組成的課程設置體系。在教材選定上要立足于體現職業素質的生產過程、生產管理和經營銷售環節,尤其是實驗實訓教材應選用校企合作開發的教材。在工學交替成績考核上要實行校企聯合考核,校方指導老師評定應側重學生生活管理上的評價,包括學生的紀律、衛生、自理能力等。企業指導人員應注重學生生產技術能力、效率等方面對照企業員工綜合評價。最后按雙方各自所占比例綜合評定。從多年經驗來看,校企雙方成績各占50%較為合理,更能體現學生剛出校園適應社會的能力。
2.工學交替中的日常生活管理
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包括學生的思想活動教育管理、安全意識教育管理及學生自控自理能力教育管理。在思想上學生由于從在學校的學生一下子轉變為企業工人會有很大波動,這期間包括生活作息時間的適應,腦力和體力活動的改變,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際關系的改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工學交替的有序進行。校企雙方應聯合教育管理以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具體措施比如,企業在學生到達工作環境后不要馬上投入生產,首先要進行相關培訓指導,后期校企逐步加強聯系協作及時發現問題疏通解決。指導老師定期利用工作空閑時間與學生溝通談心找出問題并解決。在安全意識教育管理上,由于企業工作環境的復雜性,要充分考慮人為及客觀存在的諸多因素以避免學生發生意外。第一,企業應盡量安排學生在企業內吃住以方便統一管理。第二,校企雙方應經常性提示學生安全規范操作,遵守企業相關規定。第三,指導教師應經常走訪學生工作與生活環境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予以解決。在學生自控自理管理上,第一,要求學生遵守企業生活工作時間表并加以考核,第二,要求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要沉著冷靜,遇到困難及時聯系校企雙方指導老師。第三,在請假制度上嚴格要求學生,并按照企業相關規定執行。在遇到學校有重大考試時應與企業統一安排參加考試。
綜上所述,工學交替在教學中運行模式的構建,既要考慮它的可操作性,也要考慮它的規范性。只有校企雙方找到切入點和結合點,才能滿足各自利益,建立長期合作,才能培養高質量的應用性技能人才,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為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做出應有貢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聶偉,杜偵. “工學交替”概念研究綜述[J]. 職業技術教育,2009,(10).
[2]朱江峰,肖海明.基于工學交替模式的高職模具專業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
[3]向成軍. 高職院校建立工學交替校外實習基地的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2010,(9).
篇4
關鍵詞:文秘專業;工學交替;職業能力
隨著經濟加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職業教育由傳統的理論知識傳授轉向技能與知識的掌握,學生就業由國家計劃分配轉向國家引導,職業教育開始由傳統封閉的學校教育轉向現代開放的校企合作辦學。教育部已明確要求,要積極推進學生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努力形成學校、企業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文秘專業作為一門傳統的專業,要想在職業教育模式的轉變中保存自身,必須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通過與企業開展全方位、多層面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做到取長補短,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我校開設的文秘專業教學模式是以企業需要為導向,以行業規范為標準,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目標,走“工學相交替”的道路。
一、“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內涵
工學交替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交替的本質是教育通過企業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充分利用校企雙方資源進行高技能人才培養,通過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帶動專業調整和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模式,實現教育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結合,以提高教學質量。工學交替的課程模式,通過進行整體化的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工作人物和工作過程,使學生能對理論和實踐進行整體化理解。學生不但借此學習了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通過經歷工作過程獲得職業意識和方法,通過合作學會交流與溝通并最終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工學交替課程的重要理念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工學交替,是造就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基本培養模式。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只有輸出端的技工院校與輸入端的企業緊密銜接,技工院校培養出來的高技能、高素質的職業勞動者,才能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受到企業歡迎;只有企業的積極參與,才能讓技工院校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崗位職務能力需求,使技工院校根據企業提出的崗位培養目標設置專業,搞好課程開發,按照企業的要求組織教學活動,為企業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二、根據市場需求設置文秘專業
我校文秘專業是順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而設置的。在設置之前,對社會上的企業展開了充分的市場調查。目的是了解企業的整體結構、企業類型、企業規模等,以便確定培養的文秘專業人才為何種類型,適應哪種類型的企業需要。根據這些信息,本校現與十多家園區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達成了三十多項合作意向,設置了具體的專業類型,譬如面對外企的文秘專業,面對本地區的文秘專業等等。在確定了這些專業之后,專門設立了“文秘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會由企業的高管、資深文秘人員、同行專家和學校的領導組成,負責文秘專業的教學指導工作。
三、按照文秘崗位的工作過程開發課程
我校文秘專業的課程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各種文秘專業的課程。并經“文秘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課程主要內容圍繞著實際的生產實踐,采用了“項目教學法”,將不同的工作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來完成教與學。根據不同的文秘工作內容將其工作過程分解;如:可選取某一個具體文秘內容,或模擬某個企業文秘工作,分解工作任務,配置教學資源,完成工作任務,總結評價,鞏固提高,實際應用等形式。
四、創建文秘專業實訓基地
我校根據文秘專業發展趨勢、社會對秘書崗位要求和培養目標,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通過模擬實訓、社會調研、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等途徑,強化對基礎素質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拓展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秘書專業的必備技能。我校除了與合作企業商榷,確定校外實訓基地外。還創建校內文秘綜合實訓室,共分為三個功能區:電腦仿真模擬實訓區(主要功能為文秘專業提供全程仿真模擬訓練,包含事務管理、文書擬寫與處理等項目的實訓和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秘書資格培訓。);辦公自動化實物場景實訓區,主要進行辦公設備、辦公軟件操作使用訓練;禮儀實物場景實訓區,主要進行會議模擬、商務談判模擬、簽字儀式模擬等項目的實訓。整個實訓室注重功能互補,高效實用。既有電腦模擬,又有實際操作,涵蓋了文秘專業的實訓環節。
五、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對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對文秘學生的教學中,要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崗位能力, 就要以“ 實際、實用、實踐”為導向組織教學,突出實踐環節。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單一課程和綜合實訓的結合,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地統一起來,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在漸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在建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 的教學模式之后,學校與合作企業建立相關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文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并根據專業特點和校企合作實際,方案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執行力方面都加大了實踐性環節的課程量,采用“教學(含校內實踐)——實踐——教學——實踐”的模式完成人才培養。
篇5
創立新的人才培養機制,達到三個目標
創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烹飪行業的發展、企業的需求,尤其是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從而促進學校進行教學改革,提升專業辦學水平,使培養出的學生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同時也讓企業了解職業學校、認識職業教育、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企業再依據學生的能力,做好進一步的培養工作,滿足企業的長遠需求。
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掌握較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具有一定的本專業實際操作能力的前提下,通過真實崗位的實踐操作,使二者達到有機結合;另一方面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勞動意識得到全面的加強;最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及注重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走出校園后,可以快速地融入社會,用最短的時間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
“三模式一理念”特色教學
烹飪專業破除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與實施上,進行了大膽嘗試。通過企業走訪、調研,召開專業建設專家委員會會議論證,調整了教學計劃,將原來的2年在校學習、1年外出實習的安排,調整為“1.25(在校學習)+0.5(學訓交替)+0.75(在校學習)+0.5(頂崗實習)”的教學安排,開創了“三模式一理念”的特色教學。
“春秋輪換,工學交替”模式
根據烹飪專業學生多、班級多、校外基地多的特點,烹飪專業實行了緊密協作型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春秋不同班級輪換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學生帶著困擾到實踐中尋求答案,帶著問題回學校找老師講解。既變通地滿足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最后一年要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的要求,又解決了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遇到問題無處解答的困境。
通過烹飪協會與20多家餐飲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加強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業資源,依托真實職業環境,實踐和優化“做中學,學中做,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企業需求為企業“同步培養”高技能人才。同時校企雙方共同開展烹飪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分析,確定廚房崗位工作過程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實現了“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運用。
“頂崗實習,聯動就業”模式
除完成校內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外,學校全面實行“三位一體”學生管理模式,安排學生不少于半年的企業頂崗實習。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頂崗實習與學生的就業聯動,實習企業往往就是學生將來的就業單位。在實習期間,企業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也對企業進行選擇,在雙方滿意的情況下,實習結束就簽訂就業協議,留任企業工作。近幾年,實習、就業聯動率達90%以上。
“企業冠名,訂單培養”模式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第十點已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雙方簽訂的《冠名班協議書》,授課計劃由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既要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也要滿足企業用人的需要。職業學校試行企業冠名班,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遵循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是幫助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學結合、學訓交替制度,以企業冠名班等形式深化開展校企合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一個帶有方向性的關鍵問題。
提出“突出德育教育,強化技能訓練”的辦學理念,重新構建課程體系
為培養合格的技能人才,烹飪專業全面實施“德育工程”,提出了“德高、藝精、守紀、創新”的系訓,即在教育中抓好兩個側重點,一是表象的能力,通過市場調研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在理論課“必須、夠用”原則的前提下,加大了一體化教學課的比例,理論與實訓課的比例達到了1:3,實訓課程比例的提高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學習興趣及專業技術能力;二是隱性的素質,包括價值觀、自我定位、驅動力、人格特質等情感智力部分,主要從行為方面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養成教育。
校、企、家三方合力保障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企業、學院、學生、家長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各企業均根據《校企合作協議書》的要求,安排了企業實習指導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專業技能,傳授自己在行業多年以來所得到的經驗,并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實踐操作的機會,使學生的整體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尤其是對這一職業、這一行業的認知及認可度大大提高。同時學生因為在實踐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對下一步的回校學習有著強烈的渴望。
學院各級領導同樣非常重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政策上為其大開綠燈,同時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與企業溝通,幫助學生找到最合適的工學結合單位,對工學結合期間表現優異以及通過工學結合后進步明顯的學生,以獎學金的形式進行獎勵。
學生與家長對工學結合也非常支持,在簽訂工學結合相關協議的時候需要家長來校當面協商簽訂。烹飪專業所有學生家長到場,全員到校簽訂協議,包括很多家住外地的學生家長都來到學校,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熱情很高。
學生素質提高,實現三重轉變
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習熱情的提高。由于筆者學校學生年齡較小,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有些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非常懶散,在學校與企業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半年的崗位實習,學生們普遍對這一職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為人生的發展找好了定位,工作上刻苦努力,學習上也積極主動。學生們通常是在實踐操作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回到學校后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到了企業后把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碰到不懂的地方記下來,再到學校有針對性地學習,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建立,可幫助學生迅速提高專業水平。在與社會和企業員工接觸的同時,學生素質也得到快速提升。
通過這段時間的嘗試,實現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三重轉變:從與單個企業合作,到與企業群合作;由簡單推薦就業,到“訂單式”培養;由校企合作,到校企合一。在半年的時間里,這一教學模式快速發展起來,目前,烹飪系已有青島北大荒人餐飲集團、大連三寰酒店、世貿假日酒店和萬嘉集團四個企業冠名班,合作企業基本覆蓋了牡丹江所有地區。
兩大舉措解決存在問題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這一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半年以來,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顯而易見。但是學校在摸索中前進,客觀地講,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時間還很短,還有很多的不足,主要來自企業和學校兩方面。
首先,企業方面。影響企業培養人才的因素較多。如《協議》本身不具有剛性,制度上缺乏保障;部分企業擔心培養后人才會流失,在教學上,尤其是特色項目上留有后手;由于學生年齡小,技術不熟練,企業培養學生的難度較大,擔心投入過大影響其正常運營;該階段教學的主要負責人是企業指導教師(師傅),能力水平及工作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有的企業不愿意承擔實習中的安全責任,管理上存在漏洞。
其次,學校方面。由于這一教學模式仍在探索階段,各項制度及運作辦法均不成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磨合。同時,師資力量嚴重匱乏,也給學校指導、檢查、監督學生實習帶來較大困難。
針對以上不足,烹飪系領導帶領各科室教師認真思考、分析、總結,為做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訓交替”的工作,也為拓寬冠名班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工學結合,學訓交替
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協作。在明確責權的前提下,盡量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減少企業用工成本,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教學方式方法等內容對企業指導教師進行培訓。
引入專業教師,尤其是實習指導教師,以強化學生實習過程中的指導及管理。
繼續大力開展德育教育,尤其是職業素養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道德觀;制定更加有效的獎懲機制、制約機制,以保證學生的實習紀律、時間及效果;學校要作為企業與學生之間的聯絡員,加強溝通,減小摩擦,化解矛盾。
冠名班
融入企業文化,引入企業元素。在班級、寢室的布置以及教學內容的設定、學生活動的安排等方面,校企雙方要共同協作,將該企業特有的文化融入進來,既能營造真實的職場氣氛,又能提高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
篇6
關鍵詞:酒店管理;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特色與推廣
作者簡介:張道遠(1964-)男,安徽阜陽人,安徽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專業建設、思想政治教育。
課題項目:文系2010年安徽省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研究”(編號:20101337)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4-0053-02
2011年2月,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09級學生圓滿結束為期半年的集中教學頂崗實習。因崗位技能及綜合素質表現突出,經企業嚴格考核,有8位同學獲“優秀實習生”稱號,有7位同學獲“優秀操作能手”稱號,有6位同學獲“微笑大使”稱號。為表達對學院培育適需對路應用型人才的謝意,實習企業專門為學校發來感謝信,并派專人到校參加總結表彰會。感謝信中指出:“在為期6個月各大酒店輪崗實習期間,09級酒店管理專業實習生是一支責任心強、工作踏實,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良好職業素養的服務骨干、是一支具備專業熟練操作技能和優秀職業禮儀的服務標兵,更是一支企業倡導親和服務、個中涌現出的一批形象大使,他們在各自的實習崗位上愛崗敬業、勤勤懇懇、默默奉獻、腳踏實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使他們收獲頗多,有了一次真正踏入社會的難得鍛煉機會”。這既是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工作業績的充分肯定,也是企業對學院酒店管理專業育人成果的充分肯定。
我院酒店管理專業自招生以來,適應現代酒店服務業快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在廣泛調研、充分論證基礎上,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提高,增強職業崗位針對性、技能應用性和操作實踐性,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專業課程實訓、教學頂崗實訓、畢業頂崗實訓“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出一條“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學用一體”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教學改革的積極成果。
一、以編制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突出實踐教學環節
為保證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性、實現目標的有效性、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培養過程的實踐性及培養計劃的可操作性,學院在編制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組織系領導和專業教師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本地的賓館酒店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了解行業企業用人的崗位需求,邀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教授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充分論證,形成較強可操作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多年方案執行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行業態勢及人才需求新變化,通過召開實習企業和實習學生座談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對方案進行了多次的修訂和完善,形成目前適應高職人才培養層次、企業崗位需要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以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為途徑,培養適應現代賓館酒店業發展需要,掌握現代酒店管理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勝任四星級以上賓館酒店的服務員、領班、部門經理等工作崗位需求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執行,突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教學模式上,采取“2+0.5+0.5”運行機制。即兩年在校集中理論學習與專業課程實訓,半年企業集中教學頂崗實訓,半年企業畢業頂崗實訓。兩年在校的集中理論學習、專業課程實訓與半年的企業集中教學實訓是學院的剛性要求,必須保證;半年企業集中教學頂崗實訓,以保證學生多崗輪換和企業用人的連續性為基礎,實訓時間可安排在第三學期,也可安排在第四、第五學期,實現工學交替,學用一體;半年畢業頂崗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以校園招聘會為平臺,采取集中與分散、實習與就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第二,實踐教學上,實現課程實訓、教學頂崗實訓、畢業頂崗實訓三位一體。課程實訓與課程理論教學同步進行,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演練、現場操作三個環節,在多媒體教室、校內實訓室、市區實習基地完成;集中半年時間,在校企合作企業進行教學頂崗實訓,實行定期輪崗,集中管理,校企統一考核;半年時間的畢業頂崗實訓,實行集中與分散、實習與就業相結合,在校企合作企業和招聘用人單位進行,由校企統一進行畢業實習考核與鑒定。第三,理論課與實訓課的比例上,突出實踐性。強調理論“必需、夠用”為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理論課與實訓課的學時比例達到4.5:5.5,以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第四,專業課程設置上,突出職業崗位性。針對賓館酒店前廳、客房、餐飲、康樂、酒水酒吧、營銷、財務、人力資源等崗位與部門,開設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康樂服務與管理、酒水酒吧服務與管理、酒店營銷學、酒店財務管理、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針對涉外賓館酒店對外語水平的要求,開設有酒店專業英語,突出學生口語與翻譯能力訓練;針對賓館酒店對個人整體形象與綜合素質的要求,開設有公共關系學、酒店禮儀、形體訓練、酒店管理概論、服務心理學、飲食文化、酒店法規等課程。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較好地適應了社會對酒店管理人才的需要,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
二、開展專業課程校內外實訓,培養學生核心應用能力
課程實訓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集中教學實訓、畢業頂崗實訓的重要基礎。通過課程實訓可以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驗證,書本知識的不足得到補充;可以使學生對未來的工作有直觀的理解和認識,對未來工作的選擇有明確的目標;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定位有明確的依據。為此,我院采取教師課堂演示、學生校內實訓室演練、校外實訓基地現場操作三個環節來完成。教師課堂演示、學生校內實訓室演練在校內交替進行,教師通過基本理論講授、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物品擺放與使用技巧展示等,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消化。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校內餐飲實訓室、客房實訓室、禮儀形體訓練房等,進行模擬操作演練,提高學生前廳、客房、餐飲等項目的服務與接待技能。學期結束前的集中訓練是課程實訓的關鍵環節,為此,學校與市內文峰賓館、天上人間大酒店、國際大酒店、金滿樓大酒店、王朝大酒店等簽訂實訓協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每學期結束前集中3-4周時間在前廳、餐飲、客房、會務等崗位,由領班或部門經理具體指導,進行一線的現場服務與接待,以掌握前廳接待服務、客房接待服務、餐廳接待服務、會議接待等的工作規范與技巧,感受實際工作中“三廳”服務管理的標準,接受行業對課堂理論知識的驗證。由酒店企業根據學生實訓表現,做出課程實訓綜合評價與成績評定,結合任課教師理論與模擬實訓考核,各按50%計入課程考核的總成績。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學生的技能得到鍛煉,對自己的專業充滿信心,企業對學生的敬業精神與專業技能也給予了積極評價。
三、開展工學交替教學頂崗實訓,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社會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表現出強勁的需求,也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年的理論學習與不間斷的課程實訓,遠不能適應現代酒店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進行為期半年的集中專業教學實習是十分必要的。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來說,作為教學計劃重要組成部分的集中教學實習,是對學生進行專業基本訓練、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關鍵。對企業來說,可以減緩招聘人員的壓力,降低培訓成本與資金運營成本,也為儲備管理人員打下基礎。從學生自身來說,可以使他們提前成為“職業人”,強化崗位專業技能,增加經濟收入,增強職業競爭力,縮短為就業所耗費的時間。為此,經校企雙方平等協商,我們分別與上海復旦皇冠假日大酒店、上海佘山艾美大酒店、華山賓館、福建榮譽酒店集團、蘇州海悅花園大酒店、合肥海匯假日酒店、浙江海寧酒店集團公司等簽訂了校企合作的教學實習協議。多年來,我們相繼組織多屆學生在實習指導教師的護送下分赴以上酒店進行為期6個月的教學實習。酒店安排專人統一管理,實行統一服裝,免費食宿,定期輪崗,購買保險,津貼待遇定時發放。實習指導教師與酒店企業和實習學生保持熱線聯系,及時反饋信息,處理問題,積極協助酒店切實保證實習有序進行。實習期間,由酒店負責人根據學生不同崗位的工作表現,逐項填寫《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實習鑒定書》,作為學校對教學實習學生考核的依據。院、系領導定期走訪實習企業,與酒店領導交流,看望實習學生,召開學生座談會。企業對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贊他們適應崗位角色快,專業應用技能強,綜合素質表現好,希望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學生也對酒店的規范管理、安全有序、專業技能得到應用與提高十分滿意,對未來的就業充滿信心。
四、開展分類指導畢業頂崗實訓,培養學生就業綜合能力
畢業頂崗實習是實施實踐教學體系的關鍵,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的橋梁,是學生展示知識、能力、素質與順利實現就業的平臺。為此,我們以畢業生校園招聘會為契機,與華山賓館、福建晉江大酒店、合肥海匯假日酒店、浙江海寧酒店集團公司等單位,就學生的畢業頂崗實習與就業進一步溝通,因為有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普遍看好,學生對企業的工作環境、人文關懷、事業發展普遍認可,多數學生有回到原教學實習企業的愿望等方面做基礎,所以,校企雙方愉快地達成多項協議:回到原教學實習企業的學生,進行畢業頂崗實習,免除試用期,簽訂就業協議,享受與本單位正式員工福利待遇,并給予一定的學歷補貼,表現優秀的,直接提拔重用;協助學校繼續做好學生的頂崗實習、畢業考核與畢業鑒定工作;幫助學校積極推薦沒有回到企業的同學到其他賓館酒店進行畢業實習與就業;學校通過后續學生教學實習等方式,滿足酒店因部分學生離開而對崗位人員的需求。這樣的合作,形成了一個工學交替的供應鏈,既保證了畢業生的頂崗實習,又實現了學生的穩定就業,既保證了學生的教學實習,又穩定了學校的實習基地,實現了學校與市場的對接,培養與就業的對接。
五、專業特色和應用初步顯現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探索,酒店管理專業已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廳立項為省級特色專業,教學改革成果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得到評審專家的充分肯定。其特色和應用情況主要體現為:
(一)制定了符合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酒店管理專業“2+0.5+0.5”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執行中做到與時俱進,及時進行修訂與完善。
(二)構建了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實訓、教學頂崗實訓、畢業頂崗實訓”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初步形成了“早實踐、多實踐、三年實踐不斷線”的實訓格局。
(三)建立了一批滿足教學改革實踐需要、穩定鞏固而又運行高效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
(四)實現了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學用一體”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達到了學生、學校、企業三方互利共贏,學生、家長、學校、企業、社會五方滿意。
(五)實現了高職教育“就業導向”的辦學思路,人才培養與市場需要無縫對接,就業率一直保持在100%。
(六)建立了運行良好的校企資源共享機制。實習酒店為學校提供學生實訓基地、校內實訓設備、技能大賽和大型活動贊助費等;安排專業技術骨干作為實訓指導教師,承擔實訓課程教學,成為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定期舉行行業企業發展專題講座等。學校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協助管理學生實習,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進行員工培訓、市場拓展等。
(七)建立了運行良好的校企共同考核機制。學校制定實訓方案,指派專業教師進駐酒店,按學院要求進行考核。酒店制定實習規程,專人管理,按企業員工要求,進行考核與評定,保障實習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部分學生因工作業績和綜合素質突出及時走上管理崗位,得到企業的充分肯定。
(八)建立了良好的校企互訪溝通機制。學院領導定期到企業考察,一方面看望實訓學生,送去溫暖、穩定學生思想、安心實習;另一方面,密切合作關系,通過聽取意見與建議,增強學校對企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企業領導定期到學校進行考察,了解學校育人環境,增強合作信心,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互訪溝通機制使校企合作和諧有序進行。
(九)教學模式在校內和省內其它高職院校得到應用和借鑒。校內的如數控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等專業,校外的如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安徽旅游職業學院、阜陽科技職業學院等。
參考文獻:
[1]牛艷莉.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成人教育,2011(2).
篇7
一、“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生背景
我校先后對03、05、06級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試行了“5+2”、“3+3”、“3+2”等3種形式的“工學小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學生、企業、家長和社會的好評。但在試點過程中也存在著臨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導致部分課程學習目標難以達成、學生每周只有2天或3天的跟崗實習時間無法全程跟進物業服務項目等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由此,我校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課程改革團隊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進行的第一輪高職物業管理專業課程改革期間,與上海世茂、江蘇高正等物業服務企業合作,通過人才需求調研、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以“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為切入點,在認真總結實施“5+2”、“3+3”、“3+2”等“工學小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所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研討和論證,進行教學分析,構建了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開發了與“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2007年9月開始在07級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實施,真正地將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到“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的路子上來。
二、“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學校與物業服務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學生在企業參加物業服務實踐與在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學用緊密結合的新型合作教育模式。該模式既克服了學校傳統的“4+1”(前4年在校學習,第5年到企業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學生在頂崗實習后崗位適應性差、無法再回到學校充電、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差等問題,也避免了“5+2”、“3+3”、“3+2”等“工學小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學生每周只有2天或3天的跟崗實習時間而無法全程跟進相關物業服務項目等一些無法解決的弊端。它將學生5年(10學期)的培養過程分成起步期(5學期)、發展期(1學期)、提升期(2學期)、成熟期(2學期)四個階段,并將職業道德教育、專業興趣教育、企業文化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5年的學習生涯經歷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從而實現專業知識學習、職業能力形成和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使學生成長為社會急需的高技能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三、“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
“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自2007年9月開始在07級五年制高職物業管理專業實施以來,學生、學校、企業三方找到了校企合作的結合點,真正實現了人才培養過程融“教、學、做”為一體,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達成了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共贏的辦學目標。
1.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提高
高職物業管理專業“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把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教育的課堂從學校延伸到了物業服務企業工作現場,尤其是物業服務企業的工作條件和職業氛圍強化了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5年的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以“學生”和“職業人”的雙重身份實現了校內課堂學習和校外企業崗位實操有機結合、學習生涯與職業生涯提前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據調查,目前07級物業管理專業學生還有1年半才畢業,但已有25%學生被萬科、雋御等知名物業服務企業相中。
2.學校辦學聲譽和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高職物業管理專業“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拓展了學校辦學空間,實現了工作育人的目的,同時把學生的就業工作關口前移,使就業與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聲譽,龍湖、萬科、世茂等知名物業服務企業紛紛慕名而來尋求校企深度合作。此外,學校教師通過全程參與“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環節,自覺走出學校,走進物業服務企業,與相關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加強了合作和溝通,豐富了物業管理實踐經驗,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與學生形成了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了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更好地適應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3.企業降低了用人成本并提高了員工素質
在高職物業管理專業“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相關物業服務企業一方面根據自身需要與學校一起制定了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把企業的特殊教育和培訓與學校的一般教育和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企業用人與學校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降低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和培訓風險,緩解了企業對高技能物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壓力;另一方面,在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的過程中,利用學校資源開展員工培訓等,提高了員工素質,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服務水平。
四、對實施“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1.慎重選擇合作企業
在高職物業管理專業實施“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合作企業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擔負著重要職責,學生在合作企業中的“工學”效果將直接關系到高職物業管理專業教育的成敗。因此,慎重選擇合適、對口的合作企業,是實施“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所在。在選擇合作的物業服務企業時,必須選擇管理嚴格、服務規范、社會聲譽好的物業服務企業,且該企業有合作的意愿,有用于工學交替的較多數量的空缺崗位,企業相關負責人對“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較為認同,在此基礎上找準校企雙方利益共同點,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2.建立校企“二維”管理機制
建立良好的組織管理機制,切實維護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利益,是“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順利實施的必備條件。由學校或企業單方面進行管理,都是不合適的。在高職物業管理專業實施“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校企雙方必須建立校企“二維”管理機制。一方面,要加強過程管理,由校企雙方建立安全管理、規范教學、定期交流、問題研討等制度,做到管理人員落實(包括校內教師和班主任、企業兼職教師等)、合作內容落實(包括學生管理、教學管理、企業管理、指導教師管理),校企雙方齊抓共管,保證合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要重視對“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進行全程監督考評,建立包括學校質量監控和企業質量監控兩個方面在內的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控制機制。
3.加快學校的管理體制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要進一步提高高職物業管理專業“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學校應建立與“工學交替”模式運行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教師聘用和培養制度、兼職教師聘用制度等等,確保“512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篇8
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才能把工學結合落到實處。學院遵循高職教育內涵屬性,認真總結企業辦職業教育50多年來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出具有學院辦學特色的“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創新,完善和規范管理運行機制,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推動專業建設不斷提高。
關鍵詞: 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運行機制
“三融合”是指校企融合、產學研融合、雙證融合。“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是云南錫業技術學院在認真總結企業辦職業教育50多年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具有學院辦學特色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2010年云南省教育廳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專家認定,“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模式,形成了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
一、“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內涵
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隸屬云南錫業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云錫)。學院現設立有云錫人才培訓中心、有色金屬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第20號站、云南省第72職業技能鑒定所等教育和培訓機構,是云南省十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云錫是中國的500強企業之一,是世界錫生產企業中產業鏈最長、最完整的企業,擁有礦山勘探、采掘、選冶、錫化工、錫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縱向一體化的產業格局。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有先進的采、選、冶生產裝備,錫選冶技術和設備居世界領先水平。
以采選為核心的礦山類專業是云錫的強勢、特色專業,也是學院的傳統特色專業群。自1953年云錫辦技工教育以來,充分發揮企業辦學優勢,按照“遵循職業教育普遍規律與學院辦學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聘用生產一線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以技術先進、精良裝備、人才薈萃的集產學研一體大型產業生產基地為學生真槍實彈訓練的實習實訓場所,以生產項目為學生畢業設計選題或實習實訓教學項目并由生產一線優秀工程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指導完成等共同培養人才的辦學模式,以及通過聘用教師和學院專任教師生產崗位與教學崗位的互換和共同承擔或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等,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職業素養、教學能力和“雙師”素質,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基礎保障,實現學生就業即上崗的教育過程。
2007年,為適應有色金屬礦業飛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成立了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并提出“特色立校、資源共享、創新模式、提升層次”的發展思路,且把“創新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作為學院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高[2006]16號文中的“要積極推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指導下,將總結提煉出的礦山類專業“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作為“特色示范項目”進行具體的規劃設計,結合學院“關于迎接2010年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籌備工作建設方案”的實施,全面推進基于“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各工作層面的探索與實踐,在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運行機制創新方面獲得積極成果,推廣應用實效顯著。
二、“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實踐與成效
(一)三個融合,相互滲透,開拓了人才培養的巨大空間,有效解決了專業與企業的對接,實現了在專業內部各方向之間、不同學科相關專業之間、專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開放、相互滲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特征。首先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同時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全面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通過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教學活動,培養、鍛煉了學生特別是實踐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和協作能力等多種實踐能力和職業操守,培養的人才更符合高素質技能人才標準的要求,做到就業的“零距離”。2010屆、2011屆畢業生雙證獲取率100%,初次就業率96%以上,用人單位對本畢業生綜合評價稱職率達98%以上,體現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特點。
(二)圍繞“三融合”,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實訓基地”、“課程”、“運行機制 ”等共建的整合—互動模式,使專業、產業、學業、就業和創業“五業貫通”,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教學活動結構,實現就業“零距離”的教育過程。
1、教學改革特色鮮明,人才培養效果顯著
(1)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上,與云錫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對接,主動適應行業和地方特色發展需要,培養面向有色金屬行業生產企業以及相關部門,面向基層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模式,以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崗前培訓、頂崗實習等工學結合為主要形式,實現了就業的“零距離”。
(3)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完善了與“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模式相適應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工學交替”課程體系,在課程建設上融合了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行業技術標準、行業技術規范,突出了職業能力培養,提升了教學水平和效果。
(4)在人才培養機制上,以工學結合運行機制為模式,建立、完善了基于“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確保各教學項目的順利實施,提高了教學質量。
(5)在實踐教學質量的監控上,構建了“5落實 4環節”(5落實——計劃落實、大綱落實、基地落實、指導教師落實、考核落實,4環節——準備工作環節、初期安排落實環節、中期開展檢查環節、結束階段的成績評定及工作總結環節)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提升了實踐教學的效能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了實踐教學的質量,實現了課堂與實踐“零距離”對接。
(6)在學生創業創新能力培養上,校園文化的企業化,有效培養了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操守和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7)在教學效果評價上,以企業考核為主,有效增強了教學質量的監控力度,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
2、實訓基地建設成果顯著
按照“相對穩定,集中管理,重點(示范)建設”的原則,整合資源,合理配置并完善了滿足支撐基于“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工作過程系統化“工學交替”課程體系的產學研融合實訓教學基地建設。
近幾年來,云錫就投資近3000萬元用于改建、擴建、新建了采礦模擬仿真實訓室、碎磨礦實驗實訓室、重力選礦實驗實訓室、浮游選礦實驗實訓室、磁電選礦實驗實訓室、選礦產品處理實驗實訓室、地質綜合實驗實訓室、測量實訓基地等校內實訓基地;專門投資700多萬元在云錫研究設計院建成了滿足教學與科研的“西部優勢礦產高效利用 教育部工程中心選礦新工藝柔性工業試驗創平臺 云錫基地”,同時與云錫中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特色鮮明、專業化優勢突出的云錫老廠分礦、云錫卡房分礦、云錫研究設計院、云錫大屯錫礦等27家集產學研一體的大型產業生產基地簽定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協議,并制定《云錫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兼職教師管理試行辦法》和《云錫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實習實訓基地管理試行辦法》(云錫[2009]299號)等管理制度,將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學生實習實訓教學工作納入云錫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軌道,形成建設管理與運行的長效機制。其中的云錫老廠分礦在2011年獲云南省示范實習實訓教學基地。
3、“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充分發揮“三融合”的優勢和實訓基地的輻射功能,通過共建課程、共擔教學、共同承擔或參與科研項目等,提升了師資隊伍的業務知識、職業素養和實踐教學能力,增強了科研開發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培養了一支滿足工作過程系統化“工學交替”課程體系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和主要專業技能課程均由聘用教師擔任,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聘用教師比例≥60%,“雙師”素質教師占95%以上。
4、教學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進一步深化“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模式、專業建設、課程與教學研究、實踐教學和教學管理改革,加強教育教學規律探討與研究,推動“質量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近2年來,選礦技術被列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金屬礦開采技術被列為央財支持建設專業。礦山類專業專任教師主編共建出版特色教材4部。其中的《金屬礦床地下開采》被評為省級精品教材,《重力選礦技術》被評為省級“十二五”規劃教材。礦山類專業專任教師們獨著或擔任第一作者在各類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教改論文10余篇,獲獎論文2篇。
5、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增強,提高了學生就業競爭力
(1)“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推廣應用,增強了教師的科研開發能力。近3年來,礦山類專業專任教師承擔了省部級以上教科研項目11項,參與云錫橫向科研項目5項。2008年以來,為有色行業和云錫企業員工相應崗位培訓8828人,職業技能鑒定12個工種1410人。
(2)“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實施,使得學生能夠較快的適應工作崗位和專業工作需要,深受用人單位好評。礦山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率100%,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96%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評價稱職率為98%以上。2011年我院獲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責任考核“二等獎”。
6、校園文化企業化,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
在“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實施與推廣應用過程中,將努力追求“以人為本、傳承歷史、兼收并蓄、和諧共贏”為核心理念的云錫文化和“育人為本、承載歷史、適應需求、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實施CIS戰略,從物態(VI)、制度(BI)、觀念(MI)三個層面系統推進,從而使學院辦學理念與云錫企業觀念文化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具有產業特色企業化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激發創業創新意識,提高創業創新能力。
(三)基于“三融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系統模式,深化教學領域的改革
基于“三融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系統模式,深入推進工作過程系統化“工學交替”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 建立了“三融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長效機制、實施路徑、操作規程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效解決學生“零距離”就業的教育過程。如專業課程體系中相對獨立設置的每一次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按照云錫[2009]299號文中規定,在學生實習前二周由學院相關系(部)將教學計劃和內容提交給實訓基地進行審核,再由實訓基地召集校企雙方所涉及的部門和人員召開研討會,針對教學計劃和內容、教學目標、重點環節、指導教師、組織形式及考核方式與考核標準等進行詳細的研討,制定實施方案,并由實訓實施,同時配套相應的“5落實 4環節”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使整個實習實訓過程成為一個有計劃、有方案、有明確責任目標、運行管理有序的教學過程。
“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卓有成效地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培養了一批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職業操守、較高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開展了優質的社會服務,從根本上體現了“三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制度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及運行機制創新的實績,充分體現了學院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燕.礦山類專業產學研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術理論與探索.2012.1。
[2]張燕.“5落實4環節”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實踐與成效[J].首都教育學報.2012.3。
篇9
關鍵詞:中職生;電子專業;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27-01
從教六年來,一直從事電子專業課的教學工作。本專業的課程知識面廣、理論性強、原理抽象難以理解,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動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加之教師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型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從而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通過對我校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學生以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來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探索建立更為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多鼓勵學生,增強其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發現大部分中職生因家長、社會、老師對其輕視,加上他們自身基礎知識薄弱,致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多鼓勵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能簡單的以聽老師講為主,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哪怕是很小的成績,比如正確回答問題,都要給予表揚;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可通過自學和向老師、同學請教等方法彌補。課后熱情積極解答學生的疑惑,組織班級學生建立學習互助小組,共同探討、一起進步,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學習興趣便會得到提高。
二、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方式、采用現代教學技術、多樣化評價方式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簡單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演示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所以教師應不斷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現代教學技術,如多媒體等,將重點、難點知識以圖片、動畫、視頻等方式向學生呈現,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習自信心。教師要采用多樣的課堂評價方式,不能簡單地以“對”或者“錯”判定一切,鼓勵學生自評、互評,使其正確的認識自己,拓寬思路,對同一知識點從不同角度理解、學習,最后教師做出總結性評價,從整體上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及評價他們的評價,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興趣。
三、理論、實訓課課時安排要合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生在初中階段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所以到中專以后學習能力也有差異,理論基礎水平較薄弱,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缺乏學習熱情,但是他們熱衷于動手實踐,對實訓課興趣較濃厚。所以,在教學中應重視實訓教學,把理論知識滲透到實訓過程中,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邊學習邊動手實踐。但是大部分學校因受實訓設備、師資力量等因素影響,課程主要以理論課為主,實訓課安排較少,這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也無法充分理解理論知識,因此學校應合理安排理論、實訓課課時,類似《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這樣的課程,應全部安排在實訓室進行,教師在學生制作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增加相應的理論知識,并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動手過程中愛上這門課。
四、結合專業特色,探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工學交替、家電維修社團、洗衣機維修實踐等活動,和專業課緊密聯系,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也可和企業技術骨干面對面交流學習,激發了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濃厚興趣;電子專業人員上門維修禮儀要求、“企業文化進校園”四講系列活動、“企業能工巧匠講技術”四講系列活動、家用電器維修行業從業人員行為規范講座等活動,通過講座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一些平時課堂中涉及不到或者說很少涉及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以后的實習、工作奠定了基礎;
五、探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校企合作模式
學校應不斷加深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養、冠名班、建設企業員工培訓基地等,拓展辦學模式,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引入企業管理運行機制,改革“三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
以電子電器專業“三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一是與“國美”、“海爾”等企業合作,依托蘭州理工職教集團、校企共建的維修服務中心、校外實訓基地等,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二是根據崗位能力培養需要,與“國美”、“海爾”等5個以上基礎條件好的大中型電子企業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按照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要求,校企共同協商,建立由蘭州理工職教集團成員、校外實訓基地所屬企業、行業參與的校企合作委員會,完善校企合作委員會章程及相關管理文件;加強校企合作管理和有效運行。三是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制定實訓基地管理制度、指導教師和實習學生管理制度及學生實習實訓綜合評價機制,建立校外頂崗實習質量監控體系和學生就業質量跟蹤服務制度;四是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等開展專業咨詢與專業講座,完成專業建設改革方案。五是與蘭州理工職教集團所屬企業密切合作,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的訂單培養等,擴大訂單培養規模。校企共同完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的指導與管理工作。完成企業參與的兼職教師的聘任工作和電子電器專業實訓基地改革建設方案,拓展工學交替、頂崗實訓和就業渠道。
篇10
關鍵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職教園區
近年來,網上購物迅猛發展,已經占據了零售業的大半江山,而物流在其中彰顯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物流業成為熱門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在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中、高級物流人才的稀缺也顯得尤為明顯。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于2004年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2010年被學校確定為國家骨干院校省級財政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對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并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初見成效。
一、明確專業定位
專業定位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可謂是重中之重,相當于舵手,如果方向錯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就錯了。所以我們一方面注重培養適應社會要求、企業要求相應人才的同時,另一方面自我定位也非常重要。經過對人才調研報告進行分析,我院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就業層次定位。我校是高職院校,基于高職學生學習成績較本科差、底子薄、學習能力差的特點,我院培養的是職業道德高尚、職業素養優良、專業理論扎實、職業技能高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識又懂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的中層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二是就業崗位定位。我們致力于培養畢業生就業于企事業單位物流管理及相關崗位群,從事采購管理、倉儲管理、運輸管理、配送運營管理、信息處理、國際貨代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供應鏈管理等中層管理工作。
二、積極學習和探索新的辦學思路
我們在學習國內其他兄弟院校和國外高職院校優秀辦學方法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思路。
(一)訂單培養
我們與企業合作,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按照企業的用人要求確定培養規格、設置課程,由校內教師講授基礎理論,企業安排人員講授專業課,理論學習期滿后,可直接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并且學生需要同時通過學校的考試和企業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在畢業以后進入企業工作。這種辦學模式既節省了學校的實習經費和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的問題,又能夠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培養,解決了企業用人難的問題,真正達到了校、企、學生的“三贏”。
(二)根據崗位和崗位發展需要設置課程體系
物流管理專業一直實施著“2+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形成了專項技能訓練、崗位綜合模擬、企業頂崗實習一體化的“2+1”人才培養模式。每年,我們都要對企業進行實際調研和畢業生跟蹤問卷回訪,確定物流專業學生就業的職業、崗位、職責、任務、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職業素養,并對物流職業、崗位或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能力分析。每年,我們也都會邀請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參加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和崗位需要設置課程體系,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養,滿足了個性化需求。根據專業對應的崗位和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業領域轉化為課程,再根據完整思維及職業特征分解學習領域為主題學習單元。通過構建專業課程學習情境,編寫課程標準。我們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根據課程內容的難度和課程之間的連帶關系,將課程分為前導課程、后續課程和平行課程,依據課程次序關系進行教學安排。課程整體設計包括課程定位、制定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實施、教學資源庫建設、教材、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七個方面。課程定位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這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起著主要支撐或明顯的促進作用,與前、后續銜接得當,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的特點。課程內容以工學結合、必需夠用為度,以模塊化設計,進行項目導向化教學。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方法的靈活多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職業道德,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和項目教學法,以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式工作化、教學環境職場化、教學成果產品化等方式實施實踐教學。教材建設由我校統一建設教材庫,教材庫中囊括了近三年的“十二五”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每年定期更新。教師教材的選用必須從教材庫中選取,如教材庫中沒有此類教材,教師要填報教材使用審批單,由教研室、院部、學校教務處層級審核,最終通過審核才允許使用,嚴把教材入口關,確保使用教材的質量。
(三)強調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我院建立了三精制藥等校外參觀基地、校內綜合實訓室、校外實習基地等實踐教學平臺,在教學中引入企業文化、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經驗,與行業企業一線技術和管理人員共同商討、設置課程體系。我院與京東商城合作實施“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我院講授一階段的理論課,就是以班級為單位,分批、分階段安排學生到企業直接參與公司的實際工作,工作崗位定期輪換,每年的“6.18”、“雙11”,我們的學生都會到京東頂崗實習一個月,實習結束后,再回到學校上課。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學生帶著困惑回到課堂上尋求答案,會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四)提高專兼職教師隊伍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我院注重提高教師素質,定期進行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教師梯隊建設,打造連鎖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專業群,在高級職稱教師中培育教學名師,并選派優秀的專業教師到國內、國外進修,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使“雙師”素質得到有效提升。現在,我院已經建成了一支穩定的教學經驗豐富、結構合理、操作能力強的高素質專兼職教師隊伍。[2]擁有專兼職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專業教學團隊中現有專兼職教師24人(專任教師17人、兼職教師7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雙師”素質比例達到80%。省級、校級教學名師各1人,校級教學新秀、教學能手各1人,物流職業資格考評員1人,骨干教師13人。同時,聘請了哈爾濱煒倫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總經理等7名企業專家和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
(五)改革教學方法
我院對“倉儲作業管理”、“配送作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運輸管理”和“物流采購管理”五門專業課和專業群“特許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網絡營銷與策劃”、“商品知識與實務”四門核心課程進行課程改革,其中“采購管理”和“配送作業管理”兩門課程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由企業人員和我校教師共同授課,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優質核心課程的機制。同時,以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建設帶動專業整體專業課程建設。在進行核心課程改革的同時進行教學資源庫建設,使教學資源共享。目前,核心課程改革和教學資源庫均已建設完成。我院還在積極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
(六)鼓勵學生獲取雙證書
我院鼓勵學生在畢業獲取學歷證書的同時,還要參加物流師及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中也融入了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通過率,另一方面即使學生考不過去,也可以掌握相關的職業要求和技能。
(七)校企合作、資源整合
我院正在建設共享型綜合性、開放式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引企入校,實現“校中廠、廠中校”。目前,我們的職教園區還在建設中,但我們已經和煒倫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建成了“校中廠”,北京絡捷斯特有限公司捐助我院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成物流長風創新實驗班實訓室,目前都已投入使用。我們已經與蘇寧電器哈爾濱分公司等6家企業形成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在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實踐、企業員工培訓方面開展了合作。物流管理專業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由京東、中央紅集團等多家企業參與的物流專業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專家為委員,每年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和指導專業建設的相關環節。由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一起研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計劃,指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參與理論、實訓授課及畢業論文設計。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有效地整合了校企資源[1]。
(八)加強校內外實訓室建設
我院現有校內實訓室9個,即運輸模擬實訓室、物流信息技術、物流長風創新實驗班實訓室、電子商務網站、電子商務、商務管理、商場實訓室、市場營銷實訓室、經營管理實訓室,倉儲配送實訓中心1個,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物流倉儲、配送、信息等基本技能項目的訓練,并且能夠完全按照實際生產的需要進行操作。與大田集團哈爾濱分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了6處實習基地,滿足了學生頂崗實訓的需要。
(九)提高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目前,有不少高校的教師一味地搞科研,結果科研的方向、目標和重點卻背離了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不能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無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許多專家提出要提高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在社會服務中,不能著眼于短期效益和經濟效益,而是要重視長遠規劃和社會效益,使學校和社會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定的供求合作關系。要正確處理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三者之間的關系,突出產、學、研的聯動性,確保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用我們的學術成果為地方經濟服務,在服務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我們的專業教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服務能力。在我院建立了助理物流師培訓站,進行物流師職業資格培訓,培訓人數達到300余人次。另外,派多名教師到蘇寧電器哈爾濱分公司等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為企業提供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咨詢服務,得到企業的好評。
(十)實施“工學交替雙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模式以實際工作崗位需要出發,構建以工作導向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工學交替雙循環要求按照企業相關崗位的要求來組織教學,企業參與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使該課程可以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工學交替雙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內容為:第一個循環在校內進行,以校內物流實訓基地為基礎,學生通過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的學習和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各專業項項目實訓,實現“校內模擬的學訓交替”。第二個循環在校企間進行,以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學生在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后回到學校,將實習的收獲以實習報告和畢業設計的形式提交,通過教師指導和答辯,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頂崗實習的工學交替”。
作者:李淑華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總結
- 上一篇:實習幼師工作崗位總結
- 下一篇:師范專業頂崗實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