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管理理論范文
時間:2024-03-05 18:0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管理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工業互聯網化不僅對中國企業是一道難題,對全世界所有企業也是如此。
互聯網對傳統工業的經典理論和管理模式帶來了顛覆,最重要的是互聯網的零距離,讓海爾進行了一系列管理探索。美國哈佛商學院不僅把海爾的變革寫成了一個案例,而且被哈佛的師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案例,最重要的原因是海爾代表了工業向互聯網轉型發展的新趨勢。對于海爾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傳統的管理體系是線性的,但在互聯網時代,由于其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特點,傳統管理理論已經不再可行。”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強調。
海爾提出的“人單合一”思路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把以企業為中心變成用戶為中心”,“把所有的員工變成創客,把創客創造的價值和用戶連接在一起”。
張瑞敏透露,海爾為了轉型,曾將一萬多名中層管理者“去掉”,“擺在這些中層管理者前面的就是兩條路,要么來創業,要么離開企業”。而在兼并GE家電的溝通會上,他對GE家電的員工表示,“海爾不是你們的領導和上級,你們的領導和上級與我們的領導和上級是同一個人,就是用戶”。
此外,張瑞敏還強調,企業不應扁平化,而是要網絡化。機器換人只能解決效率問題,但無法解決精度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要么擁有平臺,要么就只能被平臺擁有。對于股東第一的美國企業理念,張瑞敏也并不認同,其稱,“創客”才應該是第一,因為股東只分享而不創造價值,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創客。
最后,張瑞敏表示,“在互聯網時代,不要企圖把企業變成均衡的,每天循規蹈矩按照流程在做事,這是不可能的,企業應該在混沌的邊緣、不均衡的狀態下去追求最好的轉型”。
從制造業起家,到如今跨入互聯網時代力推“創客”,如今的張瑞敏顯然對企業管理有著更為深厚的研究與思考,在演講中,他對各種管理理念信手拈來,在他自創的“人單合一”體系下,海爾也越發顯示出朝氣。
“人單合一”之下,
人人都是創客
張瑞敏指出,海爾主要在六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分別是戰略轉型、組織轉型、工廠轉型、市場轉型、客服轉型和價值標準轉型。
其中,戰略和組織最重要。
美國企業史學家錢德勒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說法,“企業發展和成長有兩個變量,一個是戰略,一個是組織。”換句話說,企業如果在戰略和組織上沒有正確變化,就沒有辦法發展。當然,他還有另外一個理論,叫從屬理論,即在變化之中,組織一定從屬于戰略,戰略走對了,組織要跟著走。戰略就是腦袋,組織就是身體,現在腦袋要向右轉,身體不向右轉,就轉不過去,這兩者是一致的。
戰略組織帶來的是工廠轉型,后者必須從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即必須為用戶制造。接著是市場的轉型,從單邊市場變為雙邊市場。然后是客戶轉型,從現在人們習慣并且稱道的CRM變成VRM,CRM是客戶關系管理,VRM是供應商客戶管理。最后是價值標準轉型,簡單的說,傳統經濟認為價值產生于內部,而互聯網時代,價值一定產生在外部。
戰略轉型一定是從線性向非線性管理轉變。
“經典的管理理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線性的,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就是流水線理論。線性管理最大的問題是把很多動態變化的東西變成了靜態的,這在傳統時代也許可以,但在互聯網時代不可以。”張瑞敏指出,互聯網時代是非線性的,原因在于企業和用戶之間變成了零距離,零距離一定要去兩化,第一是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是中心;第二是去中介化。所以,非線性意味著一切都是動態的,不在企業的掌控之中。
因此,對于企業來講,必須從以企業自我為中心變成以用戶為中心。過去企業以自我為中心,所采取的策略是“我贏了就可以,所有的供應商給我送貨,誰的便宜我用誰的,我不管你的死活”。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必須以用戶為中心,“用戶需求如果不能被滿足,用戶就不用你的產品”。
張瑞敏指出,在戰略轉型上,海爾的探索就是把“以企業為中心變成用戶為中心”,我們提出“人單合一”的雙贏戰略,人就是創客,把所有的員工變成創客,人人創客,“單”是什么?不是狹義的訂單而是用戶的體驗,把創客創造的價值和用戶連接在一起。
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一個命題,企業必須知道自己的客戶是誰,但是很多企業不知道客戶是誰,現在不僅要企業,還要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知道客戶是誰,這是非常難的。海爾2005年9月提出“人單合一”的管理理念,經過11年的曲折發展,現在每個員工都知道客戶是誰了,并能為客戶創造價值。
這是一個大的趨勢。美國管理大師普拉哈拉德提出,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必須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才可以實現整體的用戶價值,但是如果僅靠企業的自有資源實現不了這一點,因此資源必須依靠全世界。所以,危機管理經濟學指出,“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也就是說資源一定是全球的”。海爾把這句話延伸了一下,即“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
去掉中層管理者,
建造三類人的創業平臺
第二是組織轉型。組織從屬于戰略,海爾為了實現滿足“人單合一”的戰略,必須從現在的科層制變成網絡化,企業一定要變成網絡化,因為全世界的資源都可以獲得。有人說,“你離世界上最遠的對手的距離不會超過八分之一秒”。所以,一定要網絡化,這是可以成為自組織的基本條件。所以,海爾從原來的科層制的特點,即層層下達指令,變成一個自組織與用戶相互融合。
海爾的實踐是從串聯變成并聯管理。企業經營第一步是市場調研,接著是研發,之后是制造,然后是銷售,最后是分銷。現在,企業從串聯變成并聯,每一個自組織里面從研發到市場調研都是一個整體,這個自組織對著整體來開發,我們就沒有領導了,我們就變成三類人的創業平臺。其中,第一類人是平臺主,平臺上耕耘于某個行業的創業團隊;第二類人是小微主,即小的創業團隊,一個個創業團隊在上面;第三類人是創業團隊里面的創客。
“半年以前,海爾把一萬多人的中層管理者去掉,我們給中層管理者的兩條路是,要么來創業,要么離開企業。”張瑞敏接著談到,美國亞馬遜的貝索斯提出一個概念:一個組織不應該超過八個人,兩張披薩喂過來的團隊就可以。一個龐大的組織,沒有辦法管理。
接下來是工廠轉型。原來的工廠就是一個物理空間,現在的工廠是滿足用戶體驗的互聯工廠。海爾的實踐,先從黑燈工廠切入。所謂黑燈工廠是指沒有燈、沒有人的自動化,有社群與用戶的交互圈,首先變成一個用戶的交互,再根據他們的要求進行設計、制造和配送,并且把所有信息發到手機上。
“打一個比方,相當于出租車和網約車,出租車就是傳統的經濟,網約車就是互聯網的互聯工廠。出租車跑到馬路上乘客是誰不知道,反正拉上誰就是誰,但是網約車會知道我的客戶是誰,我的客戶需求是什么,我會專程為他服務,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四是市場轉型。這需要從單邊市場轉向雙邊市場,把交易平臺變成交互平臺。過去,我們就是單邊市場,一邊是企業,另一邊是用戶。企業通過宣傳廣告推銷產品,用戶來買產品,你交錢,我交貨,這就是交易平臺。但是現在一定要變成雙邊市場,雙邊市場就是一個交互平臺,雙邊市場一邊是大量的消費者,另一邊是大量的廠家,消費者來選擇、配對,所以廣告大量減少。所以,雙邊市場變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交易。雙邊市場一定要有第三方付費,即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付錢,這就是雙邊市場。
海爾的實踐是從電器變成網器,從網器變成網站。所有的電器,過去從工廠生產出去,通常也能夠工作,這就是電器,但是現在一定要拿回去之后能連上網,變成網站,構建出一個用戶圈,用戶都在這上面進行交互、交流。傳統經濟學里,經濟學的規律是邊際效益遞減的,如果做到網站很有可能做到邊際效益遞增。如果從用戶獲得收益,第三方收益,一定會產生邊際效益遞增。
價值產生在企業外部,
在不均衡中尋求轉型
客戶轉型是從CRM變成VRM。CRM是客戶關系管理,即企業管理客戶關系,而VRM是供應商關系管理,即供應商管理企業。對于企業來講,要從以名牌為目標變成以平臺為目標。在傳統時代,誰是名牌誰就可以得到溢價收入。所以在傳統時代,一個企業要么是名牌企業,要么是名牌企業的代工企業,但在互聯網時代很有可能出現企業要么擁有平臺,要么被平臺擁有。
“互聯網的發展就是這樣,一開始是桌面互聯網,這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但是馬上出來了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解決的是速度問題,上班之前點擊一下,下班貨就送到家里了,實體店沒有辦法競爭,這個速度不是最高的境界,后面是后電商時代,即場景商務,社群經濟平臺。”張瑞敏強調。
所以海爾的實踐是把以名牌為目標變成以平臺為目標。張瑞敏說,“比如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海爾的管理思想,海爾兼并了日本企業三洋白電,兼并之后海爾發現白電企業虧損了八年,我們會問對方一個問題,虧損了八年,能不能告訴我虧損的責任是誰?他們說誰都沒有責任,研發是執行研發領導的指令,制造是執行制造的領導指令,他們都沒有問題,問題就是沒有人執行市場的指令。所以,我們把它做了修改,我說你們不是和領導簽合同,而是和市場簽合同,大概做了半年的工作,他們才接受,最后按照這個辦法實施之后,八個月停止虧損。”
2016年6月,海爾以55.8億美金兼并了GE家電,當時海爾與GE500多名高管召開會議,雙方展開互動。GE一個高管站起來對張瑞敏說,“海爾今天兼并了我們,你想怎么來領導我們呢?”張瑞敏說,“你這個問題提錯了,海爾今天兼并了GE,但我們不是你的領導,不是你的上級,我們只是你的股東。你們的領導和上級與我們的領導和上級是同一個人,就是用戶。”
如果海爾按照“人單合一”的思路都去做用戶,沒有問題,就像海爾現在不再出產產品,只出產創客。
后來,張瑞敏在紐約接受美國《財富》雜志采訪,對方說海爾不向GE派一個人,怎么把GE做好?張瑞敏說GE有很好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只要用“人單合一”的模式改變就可以,海爾要做的就是沙拉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體系,因為這個沙拉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生菜,不是說只有一種生菜,但沙拉醬是統一的,海爾的沙拉醬就是“人單合一”。
“美國的文化是股東第一,但我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說,我不同意這一點,股東只是分享價值,并不創造價值。第一應該是創客,只有創客才可以創造價值,所以海爾想用這種體系來融合它。”
篇2
關鍵詞:管理;餐廳選址;競爭博弈;設施布置;服務人員配置
我國的餐飲市場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餐廳的管理模式落后于餐廳的發展速度,許多餐廳因管理不善而倒閉。據筆者的走訪調查,大多數餐廳的管理還是以經驗管理為主,極少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來經營餐廳。基于此種現狀,我們運用了運營管理中的選址、設施布置,運籌學中的線性規劃,統計學中的數據整理,管理學中的競爭博弈等定量分析方法運用到上海避風塘茶餐廳的管理,以提高其餐廳的管理效益和利潤的最大化,并能夠為管理人員優化餐廳管理提供相關借鑒。
一、餐廳選址
餐廳的選址是投資餐廳首先面對的問題,選址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其管理活動和經濟效益。餐廳在籌建階段需要巨額投資,在不同地點建廠對投資又有很大的影響。地點確定后才能考慮原材料的供應廠家,考慮顧客的需求。可見選址是餐廳建設、運營并盈利的關鍵第一步。選址決策需要考慮經濟,政治,社會,自然四大因素。在中國整個大體環境穩定的情況下,其中能夠讓餐廳獲得核心競爭優勢的主要是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又可分為:原材料的位置;消費市場的位置;勞動力的可獲性和費用;餐廳地點以及地價。
現根據上海避風塘(打浦店)的選址,從經濟因素進行分析與評價:
1、原料采購:①避風塘的所有菜式、糕點的原材料均由總公司統一運送,而且總部距離打浦店只有幾里路,采用公路運輸方式運輸方便,費用較低。②蔬菜、糕點屬于易變質的原材料,打浦店應該接近原材料或材料產地。打浦店與總部的距離短,說明在原材料方面總部安排是很合理的。
2、人力資源的獲得:①飲食行業作為服務業里面的明星,其服務員的穩定性與高質量必須得到有力保證。上海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屬于外鄉務工人員,避風塘能夠給員工良好的住宿環境和飲食條件,還有可觀的工資和相應的培訓,這些都成為吸引人力資源的有利條件。②打鋪店周邊有東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這對餐廳暑期工、鐘點工、周末長期工的獲得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
3、居民與流動人口密集程度:盧灣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區人口31.01萬人。軌道交通1號線、南北高架路、內環高架路、打浦路隧道以及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構成了盧灣區立體快捷的交通網絡,這些均為避風塘茶餐廳(打浦店)的客源提供保證。
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打浦店的選址是教科書式的選址,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二、餐廳服務設施的布置
餐廳的地址選定后,就要對其服務設施進行布置。設施布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物料流、信息流、成本和安全等方面,并影響餐廳員工的工作效率、顧客的滿意程度以及餐廳形象。現根據避風塘茶餐廳各職能單位之間活動關系的密切程度和現有服務設施的布置及其相互位置,運用穆德提出的作業相關圖法對其進行分析:
餐廳的平面圖主要有迎賓臺(1)、前區(2)、后區(3)、收銀臺(4)、傳菜間(5)、洗碗間(6)、涼菜房(7)、吧臺(8)等部分構成。根據各部門之間的重要程度以及物料(菜品、飲品)在各部門之間的移動次數對餐廳布置進行評價。
上面已將八部門標號:在作業相關圖的方法中:
1、將關系密切圖進行分類
2、根據現有設施布置得到關系密切程度
①由物料流動次數和經理的經驗得出作業相關圖:
②列出關系密切程度分類表(只考慮A和X)
3、服務設施布置優缺點及改進
(1)優點:
①由于一般餐廳的顧客化程度和服務的復雜程度屬于中低等程度,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顧客的參與,餐廳將部分操作與顧客分離,避風塘餐廳將傳菜間、洗碗間、涼菜房等進行集群,使工作更加的有效率,物料流動更加便捷。
②員工通道設置在前區和后區的中間,餐廳的各類員工能夠有效的利用員工通道這一公用場地,使他們工作更加便捷和舒適。餐廳又屬于公共場所,存在火災和其它各種意外情況,員工通道處在整個餐廳的核心位置,當發生火災等危險時,餐廳可以有效利用該通道疏散顧客,保證顧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2)缺點:基于我們對餐廳顧客的交談和調查,餐廳中的吧臺設置在后區的最下方存在著幾點不足:
①服務員每次從后去拿酒水到前區路程過長,服務效率低,飲品在前區和后區移動次數過多,可以改進。
②通過我們在餐廳工作期間的觀察和調研,發現許多顧客喜歡只點酒水,他們把餐廳作為聊天的場所,而不僅僅只是過來吃飯。餐廳沒有滿足這類顧客的特殊需求。
(3)如果餐廳要重新裝修,根據以上幾點不足,提幾點建設性建議:可以把吧臺移到收銀臺旁,另外在吧臺前面設置座位,滿足只想喝點酒水人的需求。把原來后面的吧臺變為酒水專區,滿足顧客聊天的需求。這樣設施好處:
①使酒水在前區和后區移動更加便捷,服務更加高效。
②滿足了顧客想飲酒水的特定需求,增加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③在新的酒水產品出來之際,方便餐廳宣傳與促銷。把吧臺放在更加顯眼的位置,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對酒水的消費次數。
具體改進后的密切關系圖如上,改進前和改進后的平面設施圖如下:
三、餐廳需求時間序列分析以及相應的人力資源安排
在餐廳選址和服務設施布置完成后,就要考慮餐廳的具體運營層面。對餐廳這種顧客需求具有時間波動性(即在一天、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內顧客需求出現重復的周期性波動)的行業,首先應對顧客需求的時間波動性進行統計分析,然后根據分析的結果來優化配置餐廳的各種資源。現運用統計學中的時間序列分析方法來分析避風塘茶餐廳的顧客需求的時間波動性。然后基于此分析再運用運籌學中的線性規劃法解出餐廳服務員的最優分配。
餐廳的營業時間是早上10點到凌晨5點,由于主要的經營時間是在白天,所以只對早上10點到晚上8點的需求作了統計。統計時間為15天,統計單位為每小時,統計需求以正在用餐的桌子數目(總共49桌)為標準。
統計表如下:
15天的統計均是按上表來記錄的,上面不同時間的用餐桌子數是將15天各個時間點的數目進行簡均得到的,對其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得:
1、時間序列圖如下:
根據圖表可知,餐廳一天的需求含有季節性成分,即在12:00與6:30左右時需求的高峰期,在下午3:00-5:00是需求的低谷期。這與實際中人們的吃飯時間也是一致的。根據顧客消費需求的季節性波動,管理者可以聯動的配置人力資源。
2、餐廳的人力資源配置
餐廳采取多班制滿足前廳、后廳人力資源的需要,總共分4班,早班9:00-18:30、中班11:00-20:30、晚班18:30-3:00、20:30-5:00。餐廳早班實際安排5人,中班實際安排13人,晚班18:30-3:00實際安排5人,20:30-5:00實際安排11人。
為分析問方便,現以2個小時為一個時間段,早班時間改為9:00-19:00,中班時間改為11:00-21:00,晚班時間改為19:00-3:00并根據上圖確定出不同時間段所需人數,如下表:
餐廳主管安排服務員分兩批在13:00-15:00與15:00-17:00休息,且每次上班的工服務人員工作4小時后,休息兩小時,再工作4小時。
現在用線性規劃模型求既能夠滿足工作需要又能夠使配備人數最少的方案?
設X1表示9:00開始上班人數,X2表示11:00開始上班人數,X3表示15:00開始上班人數X4表示17:00開始上班人數,X5表示19:00開始上班人數。
建立如下數學模型:
Min X1+X2+X3+X4+X5
約束條件: X1≥3
X1+X2≥16
X2≥10
X1+X3≥5
X1+X2+X3+X4≥8
X2+X4+X5≥15
X1,X2,X3,X4,X5≥0
用管理運籌學軟件可以求得最優解:
第一步,將相應的數值輸入線性規劃模塊得:
第二步,求出最優解:
根據下面的最優解得:餐廳主管應在早班安排5人,中班安排11人,晚班(18:30-3:00)安排4人,這樣可以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使配備服務員的人數最少。
理論分析結果(總共安排20人)和實際情況(總共安排23人)相比,只在中班時相差2人,晚班時相差1人。這說明餐廳的主管人員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分配還是很合理的。
四、競爭者之間的博弈
在餐廳具體運營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管理經營方面的問題和不可預見的風險,有些問題和風險甚至會危及到餐廳的生存。這就要求餐廳制定適合自身能力和資源的競爭戰略,在行業內獲得競爭優勢,識別和開發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能力,并加以保持和改進,以達到較強的盈利和抗拒風險的能力。
現以經濟學中較新穎的博弈論理論來分析餐廳的競爭者,假設此博弈是一個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其中“完全信息”是指在博弈決策樹上任一個節點上被輪中的參與者都知道自己處在整個博弈的哪個節點的博弈,“靜態”是指所有參與者同時行動,不可能在自己采取行動前觀察到其他人的行動。
1、競爭者簡介:上海避風塘茶餐廳是一個大中型連鎖餐飲企業,現以打浦店為例來分析其周邊的競爭對手。其主要競爭對手有伶達港金玉蘭店、蜀伊蜀傲精品川菜(寶鼎大廈店)、銀釜日本料理餐廳、海底撈火鍋(打浦路店)、伶達港第二代川菜(金玉蘭店)、和記小菜金玉蘭店、唐螂私房菜等。由于餐飲行業進入壁壘不高,利潤比較客觀,所以導致餐丁急劇增多,競爭尤為激烈。上海金玉蘭廣場周邊餐廳具體可以分為火鍋店、自助餐廳、海鮮餐廳、家常菜館、小吃店、快餐廳、酒店餐廳等。
2、避風塘茶餐廳定位:相對于其它餐廳,避風塘茶餐廳屬于中小型的小吃餐廳,經營各類港式特色美味小吃、點心。根據上海避風塘茶餐廳以往的數據可知其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占20%-30%左右,屬于市場挑戰者,要想其在上海餐飲業中脫穎而出,必須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餐廳內的環境設施布置、產品口味與品質、價格的合理、促銷活動等幾個方面作文章。
3、博弈模型的建立: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
現在假設把避風塘茶餐廳作為A餐廳,把其他所有餐廳合在一起視作B餐廳。它們都想在經營管理上采取措施以占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大的利潤。
A餐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重新裝修餐廳 ②改進廚師團隊 ③推出新菜品
B餐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增加廣告費用 ②降低菜品價格③優化服務過程
設A和B餐廳企業財力有限,都只能采取其中的一種策略。并且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可以預測今后兩個企業的市場份額變動情況,如下圖所示(其中正值為A餐廳所增加的市場份額,負值為A餐廳所減少的市場份額)
注:以上所給的市場份額是根據對消費者的市場調研和打浦店的經理給出的數據進行整合而得出的結果。
用管理運籌學軟件解得兩餐廳的最優策略:
第一步,將相應的數值輸入對策論模塊得:
第二步,求出兩餐廳的最優策略:
即A出措施1,2,3的概率分別為9.6%,59%,31.3%。這是A的最優混合策略
B出措施1,2,3的概率分別為20.7%,25.6%,53.7%。這是B的最優混合策略。
A的平均贏得(贏得的期望值)是B的平均損失為1.195
以上混合策略可以為餐廳的決策提供參考,餐廳應優先改進廚師團隊,使菜品更加美味,以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餐廳也要注重新菜品的推出。
廚師團隊的改進策略:
(1)建立顧客評價制度,將餐廳的每一種菜品分配到各個廚師手上,實行責任獎懲制度。具體操作是讓顧客定期(每周或每月)對不同菜品的滿意度進行評價,若某菜品滿意度較高,進行正強化,對該廚師運用獎金等物質獎勵或提升職位、設置優秀廚師獎等精神獎勵。若某菜品的滿意度持續較低,進行負強化,對該廚師進行罰款、降級等措施。
(2)在廚師團隊內部建立學習型組織:
①在廚師組織設計方面,首先建立團隊型組織,即對廚師以及菜品的質量均關心,通過協調和綜合工作相關活動而提高任務效率。其次授權,通過對廚師及時有效的培訓后充分放權,使每個廚師能根據工作過程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安排。
②在信息共享方面要開放、及時、準確。比如行業內新菜品的出現,顧客對不同菜品的特殊要求,廚師團隊內部個別廚師對菜品的創新等。通過建立健全通暢的團隊內部溝通和反饋渠道,使這些信息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③在領導力方面,首先廚師長應有足夠的情感號召力,使全體廚師有共同的愿景,相互協作,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其次,廚師長應能識別出不同廚師的技能和工作積極性,并能依此確定不同的領導方式。
④在廚師組織的文化方面,首先強調廚師之間的互動關系,讓他們多多交流廚藝以改善各自的烹飪水平。其次弘揚團體意識,個人烹飪菜品質量的好壞也是整個團隊的好壞,其他廚師應該而卻有必要對該廚師提供幫助。再次,加強廚師之間的互相關愛和信任,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增加廚師們對團隊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陳榮秋 馬士華 生產與運作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賈俊平 何曉群 金勇進 統計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3]韓伯棠 管理運籌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篇3
1.1帶動單位積極開展財務文化創建工作
當前單位管理工作從表層意義上看是一種對資金的管控,而從實質上來分析是對人才的管控。因為人的活動是靠著思想來指引的,因此管控活動應向著柔性發展,強調人的意識。單位的財務文化屬于管理文化,其管理活動的開展是依托人的認知水平。在開展財務文化創建工作時,必須重視三觀,切實激發出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意識,激發其潛能。只有確保財務創建工作開展順暢了,才可以在殘酷的競爭中切實提升單位的競爭水平。經由提升單位的風險意識,帶動單位的進步。
1.2非理性化的企業財務管理
對于單位來講,其非理的財務活動體現在如下兩個層面上。一方面,堅決否定了理性化的財務管理模式,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上,已經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沖突,根據企業發展目標而臨時指定的財務管理策略往往成為企業獲得利益的關鍵。另一方面,開始注重人的非理性元素,很多單位過分看中工作者的學歷等,忽略了他們的自身愛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工作熱情,導致效率低下。
1.3建立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人才系統
員工隊伍創建的是否得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單位的運作。單位的財務管控活動不僅僅的局限在對資金的管控方面,還牽扯到對人的管控。通過對人的管控,切實帶動單位的發展,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只有不斷健全人才管控體系,才能保證單位的運作順暢。這主要是因為單位財務活動的開展并不僅僅是對錢的管控,更加關鍵的是對人的管控。
1.4樹立企業良好的風氣和形象
建立現代的企業制度,就必須重視企業中的財務管理,因為財務管理是化企業管理成功與否的關鍵。而良好的風氣和形象才能讓企業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柔性的財務管理范式能夠幫助企業建立起良好的風氣和形象,讓企業以正面形象示人,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順利。而且,不僅能提升管控銷量,還能增強工作者的素養,指引其更好的開展工作,為單位的發展貢獻力量,這樣單位在殘酷的競爭中才可以獲取穩定的增長。
2.實施柔性財務管理要注意的問題
2.1加快轉變思想觀念
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和生產導向的關系較為緊密,更加注重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并將其作為競爭手段。柔性財務管理要轉變這種觀念,應該更加關注市場,關注顧客的需求。因此,要將傳統的生產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
2.2創新管理方式
剛性財務管理主要是對財務進行控制,財務經理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各個部門工作人員的控制,使他們能夠按時完成任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財務管理已不再強調對財務的控制,而更加注重對財務人員的激勵。信息化的時代,只有使用激勵的手段,才能更好優化人們的財務行為,更好的體現企業價值。
2.3轉變管理對象
篇4
人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人自身是獨立的個體存在,因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識和感情,同時人因為需要存活在社會中,故而形成了團體,擁有了屬于團體的意識和感情。由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素養、道德觀念,所以在進行現代行政管理是就會遇到很多復雜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行政管理進行有效的銜接來解決遇到各類問題。無論傳統文化的治民思想還是現代中國行政管理的治民思想,都離不開人民,要借助于傳統文化來規范、約束人民的行為,讓人民有社會正義感,積極投身于現代化建設、家庭事業中去,提高社會發展。
二、傳統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影響因素
1、傳統文化在行政管理思想中的反映
西方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是現代行政管理的發源地,在行政管理中注重的是時效性、制度性、規范性,具有較強的制度性和規范性,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管理思想多是剛柔并濟,提倡傳統的仁政,同時又強調法制,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來治理中國的行政事務。中國一直強調要建設和諧社會,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是以禮待人,以禮安邦,凡事都是講究個情、理、法。講究人情是中國行政管理的一大特點,這與傳統文化中的孔孟思想有莫大關系,儒家思想提出的仁政就是讓凡事都講情理,不要追求苛刻的法律,在行政管理中有情有理。在現代中國行政管理中,工作者同樣以傳統文化中的正己化人來進行管理,管理的根據更有文化底蘊,讓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融洽,不刻薄呆板。
2、傳統文化在行政管理目的中的體現
管理目標的設定往往是與利益直接掛鉤的,這樣就使得管理目標變得狹隘,管理目標的制定應該是要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的,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符合人民權益保障的,同時也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以此來實現中國夢,讓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制定管理目標的過程中,不能只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制定相應的管理目標。傳統文化有許多與現代中國行政管理相通的地方,尤其是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讓行政管理目的更具人性化,不在只是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多的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更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管理目標制定。當管理受到法家影響時,管理目標就變得更為謹慎,具有較高的規范性,并會因為蠅頭小利而降低管理目標,堅持遵守規范性,拒絕越雷池半步。當管理目標受到道家影響時,管理目標就變得更具備道德性,堅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定具有道德性的管理目標。
3、傳統文化在行政管理方式中的運用
傳統文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在于,傳統文化必然要與管理過程進行相融合,這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求所進行的。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過程的要求就是進行和諧社會的發展,這就相當于道家思想所提出的“無為而治”,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將更多的實至權利下放到個人手中,這樣會更為有效的發揮各個環節的管理機制,更為有效的提高整個管理過程的能力,進而提升管理的實際效果。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強調“人性可朔”人的性格都是會根據周圍的人或事物發生改變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運用的方式是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的,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根據不同事件的特性進行具體的管理措施。
4、傳統文化對人民群眾的管理背景
古代選拔人才通常是通過科舉制,同時以舉孝廉、推大儒來進行國家人才選拔和召集。讓這些人才參與到國家的行政管理機構中,讓這些賢明人才發揮自己的才能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民。兩千多年前的孔孟提出的儒家思想就是提倡“舉賢才”來治理國家,讓有德有才的人來進行國家的行政管理。傳統文化中還提倡儒家的仁政思想,治理人民群眾要合理利用道德和法制來管理人民群眾,讓人民處于一種德、法結合的社會,在這個環境下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格。傳統文化管理人民的背景同樣適用于今天中國的行政管理中,也為中國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文化依據。借古通今是完善現代中國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徑,當代中國的行政管理更應德、法相結合,在社會樹立一個充滿正確價值觀的大環境,讓人民群眾自律,有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行政管理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法制,制度性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人民的權益,最大化有利于實現民主國家。
5、傳統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負面遺留
傳統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客觀問題,比如重形式,輕效率;重權利,輕人民;重等級,輕民主;在現代中國行政管理中這些情況屢見不鮮,新聞報道的釣魚執法、、效率低下、營私舞弊等。這些傳統文化負面的遺留都與中國現代行政管理相悖,在現代行政管理中要摒棄這些,學習傳統文化中好的方面,提倡德政,讓人民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之中,更好地發揮行政機構的效能,才是社會進步與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中國是世界的一員,要時刻緊跟世界的變化,同時也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
三、結束語
篇5
【關鍵詞】戰略成本管理;優越性;傳統成本管理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與現代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和市場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企業要想爭奪市場和生存發展空間,就必須將管理活動提高到戰略層次,形成戰略與戰略管理的理念。成本管理是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其內在的狹隘性與局限性而越來越無法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因而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戰略成本管理思想愈加得到現代企業的重視,并進一步應用到現代企業中,使其更好地實現了企業經營和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升了其競爭力。
傳統的成本管理一開始是利用成本信息進行事后分析。這一過程較為漫長,在工業革命以前,會計主要是記錄企業與企業間的業務往來,在工業革命以后,伴隨大規模生產經營的到來,企業為了降低每一單位產品所耗費的資源,一方面開始重視成本信息的生成,將成本記錄與普通會計記錄融合在一起,出現記錄型成本會計,另一方面開始利用成本信息對企業內部各管理層及生產工人的工作業績進行考評。接著,是以事中控制成本為主。1911年美國會計師卡特·哈里遜第一次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標準成本會計制度。從此,標準成本會計就脫離了實驗階段而進入實施階段。后來,發展到以事前控制成本為主。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出現的新情況,考慮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成本管理也要現代化。成本管理的重點已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計算和分析成本轉移到如何預測、決策和規劃成本。
在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傳統的成本管理也顯現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傳統成本管理系統關注的是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的價值耗費,而對企業外部環境的分析則很少考慮,從而表現出與企業戰略管理極不適應。企業在開展業務活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而僅靠傳統的成本管理系統是不能滿足要求的。第二,傳統成本管理系統的目標是通過最大限度地避免企業各種經營活動的成本,來謀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潤的最大化。傳統成本管理系統把目光過多地集中于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沒有很好地將成本管理與競爭優勢聯系起來,就可能使企業更加喪失良好的發展戰略,也就更談不上競爭力的形成。第三,傳統成本管理系統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對現實生產經營活動的指導、規范和約束,是基于實時實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第四,傳統成本管理系統對決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夠全面,它有形無形地阻礙了管理者的視野,約束著各種潛在的可能的成本控制模型的創新和運用。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傳統成本管理系統已經不能滿足新的管理對成本信息的需求,及時地對傳統成本管理系統進行戰略意義上的輻射能擴展,既是戰略管理對傳統成本管理系統提出的挑戰,也是現代成本管理理論與方法的自我發展與完善。為此,必須對企業現行的成本管理方法進行改革,樹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戰略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工作者提供企業及競爭對手的分析資料,參與形成和評估企業發展戰略,實施相應的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由英國學者兩蒙提出,他當時對戰略成本管理僅僅作了一些理論性的探討。戰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務是關注成本戰略空間、過程、業績,可表述為“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其精髓在于借助會計功能編制管理計劃,使企業有效地適應外部環境。
戰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勢”,這是區別于傳統成本管理的單純“降低成本”的關鍵。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法則,企業要生存、求發展,就必須加強成本管理,采取各種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進行生產經營,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盈利。因此,現代企業管理應更加關注成本的管理。許多企業管理專家斷言,成本管理是—種金礦,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企業管理的永恒課題。通過分析使我們看到研究和推行戰略成本管理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戰略成本管理是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現代成本管理是企業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近二十年來企業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適應這種競爭的需要,戰略成本管理應運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決定企業產品或勞務在競爭中能否取得份額以及占有多少份額的關鍵因素,而影響競爭成本的核心是企業的戰略成本,而非傳統的經營成本。在現代成本管理中,戰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觀層面上的研究領域,有利于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
2.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業成本管理觀念的更新。現代成本管理的目的“應該是以盡可能少的成本支出,獲得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從而為賺取利潤提供盡可能好的基礎”,從而提高成本效益。企業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取決于“以同樣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更優的使用價值”或“以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價值”。企業采用何種成本戰略,取決于企業整個的經營戰略和競爭戰略,成本管理必須為企業整個經營管理服務。
3.戰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與實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系統,戰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
4.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業從整體出發,能動地處理經營戰略與經營戰術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統一關系,促使企業統籌兼顧,以局部利益服務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并努力改變企業自身狀況,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經營和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升其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軻.關于戰略成本管理內涵的理論分析[J].四川會計,2002(3).
[2]章玉平,李旭,郭永安.淺議戰略成本管理——低成本戰略[J].管理世界,2004(7):136.
[3]王一山.現代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J].會計時空,2004(6):14-15.
[4]陳良.戰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及其運用[J].現代經濟探討,2004(11):62-65.
[5]邱魏魏.淺談成本管理的新思維——戰略成本管理及運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4:15-16.
篇6
一、結合旅游元素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理論構建的影響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做好傳統文化旅游管理理論的推廣工作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篇7
論文摘要: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異同之處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兩者在管理觀念、模式、功能、內容、地位、方式、關系等八個方面的不同,同時提出了與時俱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做好人力資源管理下作的創造性意見。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我國的事業單位中,聚集著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優質人力資源的聚集地。事業單位的這個特點,決定了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管理,不僅對一個單位的事業發展,而且對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弄清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關系,明確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區別,才能從思想上、工作上真正實現由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與時俱進地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1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相同之處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在傳統人事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它們在管理上有一些共同之處。
第一,管理對象有相同性。傳統人事管理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對象都是人,都是處理單位中“人與人”及“人與事”的關系。在實施管理中,對人員進行合理配置,不斷解決、協調“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以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管理任務有相同性。人員的招聘錄用、考核獎懲、職務升降、考勤、工資福利、檔案管理、培訓等等,既是傳統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務,也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第三,管理目的有相同性。兩者為完善單位管理和保證單位目標實現的目的是一致的,在不斷變化的新經濟條件下,充分利用“人”這一能動資源,使之為單位、社會創造財富。
2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區別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對傳統人事管理的發展,因此,它們之間又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管理觀念的不同。在對“人”的認識觀念上,傳統的人事管理視人力為成本,將員工視為成本負擔,因此盡量降低人力投資,以提高市場競爭力。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則視人為資源,將員工看成有價值并且還能夠創造價值的資源。美國經濟學家研究表明,在1910一1957年近50年間,美國農業的物力投資增長4. 5倍,收益提高3. 5倍;而人力投資增長3.5倍,收益的增加卻達到17.5倍,可見人力資源是重要的是資本性資源,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比傳統人事管理更具有前瞻性,視野更為開闊。
二是管理的模式不同。傳統人事管理以“事”為中心開展工作,是一種“我要你做”的“被動反應型”管理模式。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以“人”為中心開展工作,對人是一種“我能幫你做什么”的“主動開發型”的管理模式,呈現出主動開發的特點,對員工的招聘錄用、培訓晉升、新酬福利、考核獎懲等一系列工作,都從開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活力出發,將人力資源開發貫穿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過程,實現了從傳統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
三是管理性質的不同。傳統人事管理基質上屬于行政事務管理,是一種單純的業務型、戰術型的管理,很少涉及企業高層戰略決策。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一種戰略型的管理,重視對人的創造力和智慧潛力的開發和發揮,預見性地管理各類人員的配置使用、勞動報酬、資格鑒定、業務培訓和工作條件等,直接參與單位的決策、配合和保障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四是管理功能不同。傳統人事管理功能是單一型、分散型的,把員工劃分成為干部、工人兩種類型,把對干部的管理稱之為人事管理,而對工人的管理稱之為勞動管理,員工的招聘使用、調進調出、工資的調整等亦各為一套,將人事管理工作人為地割裂開來,不利于人才脫穎而出,不利于合理組織勞動力。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建立在科學管理基礎之上,對人員實行系統性、整體性分類管理,通過系統優化的原理把人員結構、層次、相關性等各種要素整合起來,使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源整體功能的作用。
五是管理內容的不同。傳統人事管理內容簡單、生硬,主要是對員工“進、管、出”的管理,所謂“進”,是指員工的招聘、錄用;所謂“管”是指員工的考核、獎懲、職務的升降、工資福利待遇、檔案管理等;所謂“出”,即辦理員工離開的各種手續等等。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僅涵蓋了以上內容,而且更加豐富了和拓寬了,它根據單位的發展目標,設計制定人力資源規劃、合理組織和使用勞動力、進行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幫助員工實施個人職業生涯計劃、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與激勵機制,使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六是管理地位的不同。傳統人事管理活動處于執行層、操作層,被認為無需特殊專長、不需要有專業知識。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進人決策層,是具有戰略和決策意義的管理活動,它把人力資源管理與單位的目標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單位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具備很好的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數理統計學、組織行為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才能適應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需要。
七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傳統的人事管理帶有一種控制型、隱秘型的管理方式,人事部門經常讓人覺得神秘、與人之間有距離感。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則是一種參與型、透明型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以尊重員工、滿足其需求、幫助其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它的管理是在單位戰略目標指導下,對員工實行一種個性化、互動式的管理方式,把個人的發展溶人到單位的戰略發展之中。
八是管理關系的不同。傳統人事管理是“我—他體系”,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是對立型、抵觸的,壓抑了人的主動性,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員工潛能的開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我—你體系”,以人為中心開展工作,是一種和諧型、合作型的關系,強調人際關系的融合,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3如何實現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飛躍
(1)提高觀念創新能力,實現由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飛躍。必須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實現觀念上的創新,樹立以“人”為核心的觀念、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觀念、人才資源開發的觀念、人才資源管理法制化的觀念和人才競爭國際化觀念。充分認識到人的社會屬性,尊重個人優勢的發揮,認同個性化的追求,謀求組織與個人價值最大的交集。
(2)提高戰略管理能力,從以事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為本轉變。要結合單位內、外部的實際,實現人事管理職能從執行層向決策層轉變,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圍繞長遠發展目標和總體需求,對本單位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和管理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制定規劃不僅僅是人事部門一家的事,要打破部門界限,發揮各個職能部門的優勢,通力合作。
篇8
一、Cerboni、Rossi與Besta的晚期作品
19世紀后半葉意大利會計研究由Cerboni、Rossi和Besta所主導。而且,此三人對隨后二十年的學術出版均有貢獻。Cerboni主要有一本專著,即“對記賬法研究的自我反思”。Cerboni(1902)的這篇論文一度成為他的“天鵝之歌”;這段時期記賬方法研究非常流行——不光在政府會計領域,而且在企業會計領域也很受重視(見Cerboni1901,1902;Rigobon 1914)。Canziani(1994:144)解釋道“由于這段時期意大利經濟發展引起企業業務的日益復雜,Cerboni復式簿記系統的內在復雜性發展迅速。”
Rossi(1901a,1901b;1907a,1907b)一度也是記賬方法研究的倡導者,表現出類似的傾向。他的專著“Nuovi studi di Ragioneria e battaglie critiche(1907a),流露出傳統與現代思想的碰撞。現代思想是指Besta的思想,而不是zappa的思想,盡管Besta在那時還并非會計理論的主流。
Besta自19世紀的最后十年才嶄露頭角,而且一直到1925年之前仍是學者中的佼佼者。這一時期,他完成了三卷巨著——magnum opus(見Besta1922,以及Besta1880)。Besta同時代表了另外一種“天然”的風格:從人文風格向非人文風格(物質風格)的轉變。但是Besta的思想仍然桎梏于“個體理論”(proprietary)框架,而未考慮到“主體理論”(entity)。總之,其理論體系仍然建立于資產負債表及其估價上。Besta 的magnum opus(1922)的第一卷出版于1891,另外兩卷則出版于1909年和1916年。Besta認為會計的核心是“資金”,由主動(正的)和被動(負的)資金組成,換言之,資產和負債組成。設置第一類賬戶是為了反映不同類型的實賬戶(資產與負債),第二類是為了反映虛賬戶(即資金總量的變動)。資產與負債的變動決定了相應資金的變動總額;因而分錄必須是雙重的。Besta把“實賬戶”稱為“存量賬戶”,而把“虛賬戶”稱為“衍生賬戶”。
Besta把所有的交易看作業益的變動,并因而只確認兩類交易的影響:會引起單一賬戶資產的增加,或者資產的減少。總結為:正向變動為,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或凈資產增加的幅度;負向變動為,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或凈資產減少的幅度。復式簿記系統要求總資產及其變動賬戶與總資產要素(資產、負債)賬戶應反方向,從而,第一類賬戶,正向變動記入“credit”(貸方),負向變動記入“debit”(借方);而第二類賬戶正向變動記入“debit”(借方),負向變動記入“credit”(貸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Besta是將會計與經濟理論建立聯系的第一人。Besta將會計定義為“經濟控制科學”,適用于任何性質企業或經濟體——個人業主制,合伙制企業或公共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他所謂的經濟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這意味著“控制”不僅包括計算、估計、推測以及最終資產負債表編制等日常管理工作;且涵蓋敦促經理、員工履職的“管理規定”。他建立了一個組織框架,將組織設計作為經濟控制的前提。此外,Besta清晰地闡釋了“業主理論”。他的magnum opus是對“產權基礎會計系統”的最好論述。通過借鑒Ricardo的價值理論,提出了重置成本,并提出房地產和租賃計價采用現值的思路。
除了以上會計理論研究的貢獻,Besta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正是他們將Besta的思想發揚光大。其中,他最有名望的“門徒”是Gino Zappa,Zappa在1921到1949年間是威尼斯大學的會計泰斗。
二、Zappa的學術貢獻
Zappa不僅拓展了Besta的研究,而且革新了意大利會計研究(甚至于管理理論),部分是基于Mach的實證批判思想;部分則受益于哲學家Giovanni Valilati(1863~1909)與Federigo Enriques(1871~1946)的實用主義思想。Zappa的理論折射出經濟學家與哲學家的深遠影響。Zappa的巨著:La determinazione del reddito nelle imprese commerciali,I valori di conto in relazione alla formazione dei bilanci(Zappa1920~29)等是創新性的。這些研究著作體現出Zappa的兩大核心貢獻——估值、收益計量的經濟觀念。他的這些觀點受到新實證主義、實用主義與經濟思想的影響。具體而言,Zappa的學術貢獻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Zappa(1920~29;1937)提出,企業會計的核心主題是收益確定。這一論斷構成所有會計程序的解釋基礎——尤其是會計理論以及資產負債表與收益表。Zappa強調收益表與會計動態方面特征的聯系。猶如Schmalenbach的動態會計理論,Zappa在其體系中將資產負債表看作收益確定的一種手段。收益體現了價值的流動,是基于兩個不同的時點以及兩個不同的價值存量來計量的,分別為期初與期末資本存量(Zappa 1920~29)。從以上對于收益的界定,不難看出,Zappa尋求一種通過收益能力保全,從而實現“實物資本保全”的方法,計量方式是期間資本經濟價值的變動(不考慮派發股息或追加投資)。進一步地,Zappa將會計賬戶作了四維劃分:將兩種實賬戶加以區分,一為資產,一為負債與業益,有意大利人翻譯為“存量賬戶”(status accounts);同時將名義賬戶分為兩類,即收入、費用賬戶(有意大利人譯為“成果賬戶”)。借方分錄被視為期初資產,記錄資產增加,權益與費用的減少。貸方分錄記錄期初權益、權益的增加、資產或收入的減少。利潤與損失賬戶用來測度由于特定交易引起的收益要素增減變動。資產負債表反映了資金存量變動對未來收益確定的影響。收益的構成要素是基于資金交換,被視為“交換價值量”。本質上來說,收益是價值與價值的分配,因為收益的確定存在于交易過程,為交易而確定。
其二,Zappa基于折現的思想,創立了估值理論,認為單個要素價值的簡單相加并不等于資產總量,企業的整體價值取決于其未來盈利潛力。以資本價值量形態表現的“資本”,僅僅是未來收益的折現或“資本化”(Zappa 1937:306,307)。更準確而言,任何資源的價值都可看作其未來回報的折現。資源的分配方式,乃至于資本的整個體系配置都是為了收益的創造。資本的價值必須由預期未來凈收益的價值確定;但是收益的價值不能由資本的價值來確定。收益是許多因素結合的產物,源于可獲資本的經濟交易(Zappa,1937)。未來收益的折現是資本價值確定的一種方式,但并非唯一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資產負債表與資本的“重新估值”,這是預測未來凈利潤的一種方法。
其三,Zappa 將收益計量與估值建立聯系并發展出自己的資本保全思想。Zappa(1937)認為“預期未來凈利潤”是“資本經濟價值”估計的根本,因為后者可以被視為預期未來“收益流”的價值之和(按照特定“風險修正”的折現率折現)。資本利得和資本損失并不作為財務年度收益的正項或負項。它們構成前一期間實現收益的“調整項”——這些是基于未來預期的收益計量的前提。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資本利得改變了收益自身的特征(Zappa 1937)。收益計量與資本價值變動的計量密不可分。根據Zappa的觀點,企業收益包括超過資本保全部分的利得。資本保全是收益形成的前提。雖然Zappa傾向于估值的多重目的與周期估值,但他的資本保全觀,既不是真實的財務保全也不是實物保全,而是一種基于現值與收益能力的資本保全。當現值低于或超過取得成本時,需要采取廣泛的重新估值方法。尤其對于長期使用的項目,它們的資本利得不作為實現的收益。然而,資本損失被視為特殊損失,并相應地做出處理。
其四,關于會計功能定位、會計計量與經濟環境的互動關系等Zappa有深刻見解。就會計而言,Zappa(1920~29,1927)不僅是一個主角,更是一個重要的開拓者。他認為自己的“估值理論”與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密不可分。會計是對主體(如企業、機構和其他主體)的結構和經濟生命的詮釋,這種詮釋是基于貨幣量的確定,目的是有效實現企業的“經濟與管理控制目標”。因此,組織理論、管理理論與會計理論密不可分(Zappa 1927:20,1956-57:第一卷,106)。Zappa同時指出對所謂宏觀經濟現象的考察離不開微觀經濟行為提供的信息。同時,企業需要考察市場環境,因為與經濟體的管理和組織有聯系的市場環境對經濟決策有影響。對于收益、資本、生產成本等的計量應該區分市場價格的相關變動;并參考企業生產、消費、交換等環節的特點。
三、20世紀前半葉意大利會計史研究
除誕生了前述四位著名會計學家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意大利會計史研究可謂精彩紛呈。曾幾何時,會計史研究受到意大利會計學者的鐘愛,學者們通過第一手資料的發掘、整理、考證,為意大利乃至世界會計史研究留下了無數的瑰寶,本文只能提及最有名的專家及其著述。
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主要作品包括:Brambilla(1901)的“意大利會計簡史”;Sanguinetti(1901,1902)的“Rossi作品的歷史考究”; Brambilla(1905)的“雅典政府會計研究”;Cantoni(1905)的“會計附錄史”;Palumbo(1906)的“當鋪會計史”;以及(世界聞名經濟學家、意大利此前總統)Einaudi(1907,1908)的“十八世紀Savoy會計與金融的研究”。Massa(1907)的“自羅馬時代,至中世紀再到當代與現代的會計發展史”。Pellerano(1909)的“Cerboni作品的歷史考究”;Ceccherelli(1910,1913,1914)的“意大利中世紀企業會計,和地中海銀行經濟學與14世紀佛羅倫薩復式簿記系統”;Guidetti(1910)的“意大利城市14世紀復式會計”;Tofani(1910)的“佛羅倫薩會計”;Marchi(1911,1912)的“會計演進、會計社會功能的歷史探究”;Bossi(1912,1914,1917)的“教會會計與財務”;Rigobon(1912)的“復式簿記考究”;Bellini(1914a)的“美國復式簿記中日記賬與明細賬的融合”;以及Bellini(1914b,1927)的“Cerboni的成果與生活的歷史考察”;Alferi(1915)的“古代至20世紀會計發展史”; Besta(1922)的“復式簿記大典:起源、演進,實踐與文獻”。
一戰后,以下出版物值得一提:Corsani(1922)的“一個中世紀意大利商人信件與手稿的會計與管理意義”;Caprara(1923)的“復式簿記的文化分析”。此外,Sapori(1923,1928,1931,1932,1934,19
40,1943,1944-45,1947,1952)的“中世紀意大利企業與商人國內、國際貿易中的會計賬冊與復式記賬”。Bellini(1924a)的“意大利會計回顧與總結”;Bellini(1924b)的“會計人職業調查”;Ruffini(1924)的“拿破侖時代政府會計研究”;Chianale(1926)的“教皇會計研究”。
此外,Vianello(1932)的“紀念Fabio Besta并向他卓著的學術貢獻致敬”;Ceccherelli(1933)的“Besta成果的贊歌”。Fanfani(1935)的“一個14世紀商人的活動”;Masi(1935)“關于意大利商業與會計原則爭議作品的編撰”;Rossi-Passavanti(1935)“政府會計的歷史考察”;Zerbi(1935,1936a,1936b)的“一個14世紀商店會計分類賬描述”、“14世紀Milan市場經濟調查”。
Belardinelli(1936)的“Cerboni、Besta與Zappa研究成果對比”也值得一提;Ceccherelli(1938)的“古代會計賬簿描述、分析、解讀”;Riera(1938)的“論帕喬利的簿記論”;Chianale(1939)的“古希臘會計”;Salvatore Sassi(1939)的“復式記賬法下同類賬戶的解讀”。
1940年代卓著的會計史成果有:Adamoli(1940)的“德國會計研究”;Castagnoli(1940)“羅馬世界會計研究”; Salzano(1941a,1941b)的“15世紀意大利小鎮上一個企業和一個銀行的會計與組織”、“15世紀意大利城市的會計、財務與經濟”; Botarelli(1945)的“意大利會計史研究”;Antoni(1946)的“一個15世紀意大利企業使用資產負債表情況研究”;Masi(1946b)的“Fabio Besta會計史研究的歷史貢獻”。
1950年代,以Meils(1950a)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會計史研究作為開端,其研究跨度則涵蓋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20世紀初期。(見Meils1940,1946,1947,1948,1950a)。此外,還有Onida(1951)的“意大利會計與外國會計與企業理論比較研究”;最后,Zerbi(1952)則系統研究了“復式會計的起源”。
Zerbi(1952)關于“復式會計起源”的研究是該領域更為相關的研究。該書展示了私企和公共企業的會計研究,尤其舉例說明了從單式記賬法向更復雜的記賬方法演變的過程。該過程發生于14世紀前半葉到15世紀中葉。Zerbi研究的很多分類賬和日記賬要早于1494年Luca Pacioli出版的“簿記論”。最具原創性的是Zerbi基于分類交易(借方和貸方)對復制記賬萌芽的研究,Zerbi稱為表式分錄。該書系統探討了“表式分錄”的方法特征及其歷史,以及在總賬中開發“表式分錄”的主要原因,并向人們展示了“借貸記賬法”以及“資產負債表”、“利潤損失表”的使用。
四、20世紀前半葉意大利成本會計研究
相比于會計史研究的累累碩果,意大利學者對成本會計研究則單薄的多。可能的原因是:這一時期意大利成本會計研究面臨不少阻力,分別來自于Zappa和會計界的其他權威。對Zappa而言,“企業內部的所有運作以及管理層的所有決策是相互關聯的,沒法區分作業間的財務影響與后果。對每一個作業的邊際影響與耗費進行分解是一種誤導”。在這種教條下(Zappa),對企業研究形成路徑依賴,對管理細節信息(如成本)的研究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工業的需求,英國與德國成本研究文獻的影響,促使敏銳的學者對成本問題的關注。這其中Lorenzo De Minico及其門徒Domenico Amodeo值得一提。De Minico的主要學術觀點有:(1)關注成本所帶來的潛在服務能力(即現金流入),而不僅僅把成本看作收益的抵減;(2)工業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工廠經濟復雜性逐漸加大成為推動人們尋求一種費用分配程序和方法的推動力;(3)企業尤其重視對制造費用的合理分配,而這需要嫻熟的專業判斷以及對具體環境的充分認識;(4)對“成本與收益”充分的因果分析是成本分配的基礎。這不僅對“成本動因”的識別是適用的;而且對于收益相關的“成本分配”也有影響;(5)成本分配的時間觀——尤其是對諸如折舊費用的分攤,不光要考慮特定產品,還要考慮期間問題。
De Minico還認為許多成本項目能被看作是“直接的”,并舉了很多例子闡述這種觀點的合理性。作為對Zappa的回應,De Minico認為,僅僅依靠別人提供的“假造”數據,成本研究問題沒法解決,甚至會進入“死胡同”。此外,De Minico(1946)對成本項目未按其特征進行“歸集或分配”提出了質疑。
其他成本會計研究的重要學者有:Jannaccone(1904),Argenziano(1910),Battarra(1911),Tognacci(1925),Onida(1926),Pacces(1934),Giannessi(1935,1937,1943,1944),Sassi(1940),Amodeo(1945a,1945b),Maecantonio(1942),Riera(1942,1949),Guatri(1951),Salzano(1951)等。
五、結論與啟示
意大利20世紀前半葉會計研究呈現四大特點:第一,對會計史研究的極大興趣深深扎根于意大利傳統會計研究。此類研究是如此的廣泛,以至于僅能列舉代表性的一二。第二,呈現出對成本會計的研究興趣,但不及德國濃烈。第三,對會計科目表及總賬賬戶研究興趣頗少。第四,與德、法相比通貨膨脹會計研究較少——盡管通脹更加間接地影響到了意大利會計。
20世紀前半葉意大利會計研究是一幅“傳統觀念沿襲與現論沖擊耦合下的理論畫卷”,無數會計學者以其嚴謹務實的學術品格,為這幅畫卷潑墨加彩。這是一幅由Besta、Zappa師徒二人主宰了半個世紀的畫卷;也是一幅會計史研究精彩紛呈的畫卷;更是一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畫卷。仔細審視、品味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會計研究歷史畫卷,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一是有價值的理論來源于實踐,現代會計研究應向“現實”回歸,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學者到政府部門、企業界觀摩、調研、“蹲點”不失為一個好思路。二是會計學扎根于經濟學、管理學,會計研究應服務于經濟控制、管理控制,但對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研究的重視度可能歷來不足。三是以史為鑒,理論才能走得“更高、更遠、更快”,會計史研究意義重大。四是“繼承與發展”、“批判與爭鳴”是會計理論演進的寶貴經驗。
[本文系郭道揚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1&ZD145)與2012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科研創新項目”(編號:2012B090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郭道揚:《會計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
[2]許家林:《西方會計學名著導讀》,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3]郭道揚:《21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會計控制、會計教育縱橫論》,《會計論壇》2003年第1期。
[4]馮衛東、于小旺、喻靈:《瑞士、意大利的政府會計改革及其借鑒》,《會計研究》2006年第9期。
[5]Besta,F. Lezioni di ragioneia trattati speciali( lessons in accounting.Special treatises),Padua: La Motolitotipo,1910.
[6]Edwards E.O. and Bell P.W.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7]Bianchi, T. ‘The foundings of Concern economics:The thought of Gino Zappa’ Economia Aziendale,1984.
篇9
這些四合院的共同特點是容易保持好的空氣質量。本文從熱環境、自然采光、天空長波輻射、聲環境和室內空氣質量等方面描述四合院型建筑所具有的最佳功能。由于四合院型建筑在自然環境、節能以及改善建筑功能方面的顯著效果,我們希望發展這種健康建筑,服務全人類。
關鍵詞四合院風水建筑,健康建筑,冬暖夏涼,高質量空氣源,晝光環境,噪聲控制中圖法分類號TU—023
HealthyBuildingsSinceAncientChina
ChenQigaoTangMingfanWangGonglu
(Faculty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
DerekCroomeLiBaizhanYaoRunming
(TheUniversityofReading,Whiteknights)
AbstractChinaisofthemostancientcivilizationintheworld.China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mankindhavingmademanygloriouscontributions.Chinesehistoricalexperienceofconstructinghealthybuildingsmeritsattention.CourtyardstylebuildingshavebeenhandeddownfromancientChinatothepresentdayoverallareasofChina.Dependingonthedifferencesinlocalclimate,therearesomevariationsinshapeasshowninFigure1-5,buttheircommonpropertiesareagoodindoorairqualitywhichiseasilymaintained.Thisthesisdescribestheoptimalperformanceofcourtyardbuildingsfromtheenvironmentalperspectivesofthermalqualitydaylight,longwaverayradiation,noiseandindoorairquality.Wehopethatthisbuildingstylecanbedevelopedforhealthybuildingstoserveallmankindworldwideduetotheirnaturalresponseandtheireffectsonenergysavingandimprovingperformanceforbuildings.
KeyWordsquadrangle,windwaterbuildings,warminginwinterandcoolinginsummer,airsourcewithhighquality,daylightingenvironment,noisecontrol,healthybuildings
中國古代住宅是根據風水原理設計建造的,這種住宅有著健康的室內環境。用風水理論設計住宅是大約三千年以前周朝人作出的不朽貢獻。風水理論起源于古老的下沉式窯洞(在中國西北這種窯洞仍然可見),如圖6所示,或最初的四合院,如圖7所示[2]。基于風水理論產生了四合院型建筑的設計規則,即閉合環繞的建筑中間帶有上見天下接水的天井。圖8是四合院模型,四合院的功能如圖9所示。用古典的風水的定義解釋為:“生態之氣被風散開被水束縛,古代聰明人聚集生態之氣并用風水來保持它們”。
四合院具有以下特點:
閉合環繞天井式的建筑阻擋了室外污染的進入,從而能保持室內空氣清潔干凈。開敞的院子能夠引進陽光、雨水、新鮮空氣以及長波輻射。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為基,能夠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圍的房間有良好的氣候環境。中國四合院以冬暖夏涼空氣瓣鮮舒適著稱[3]。四合院的主要特點是保持有益于人體健康的自然氣候,限制有害的污染因素。
1優良的室外空氣質量
室內空氣質量主要依賴于室外空氣質量,因此為健康建筑提供優質的空氣來源是非常重要的。地表面的室外空氣不夠好,這是因為地表面有許多污染,灰塵、燃燒廢物以及車輛排出的廢氣有比空氣更重的分子。根據下面導出的指數定律,空氣中污染的濃度隨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圖10所示的大氣壓力隨高度的微分方程為:
這里dp是高度元為dh時空氣的壓力元;ρ是空氣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
根據Daltons定理,方程(1)對每一種空氣分部成立。對氣體dpi=-ρigdh(2)
在體積容量中,第i種氣體服從狀態方程
用(3)式除方程(2),得到微分方程:
積分(4)
考慮到氣體壓力pi與濃度ni成比例,表達式(5)可以寫成
這里n0i和ni是分子量為μi的空氣氣體分別在地表面和高度為h處的濃度;當μi增加時,濃度會增大,ni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減小。一般地沿高度的灰塵分布有公式
這里n0和n是任何污染分別在地表面和高度h處的濃度,α是系數,可以被測出。
可以看到,室外高處的空氣比低處的空氣干凈新鮮。四合院的通風來自于高處優質的室外空氣,如圖11所示。這就導致了良好的室內空氣質量。此外,在四合院地面的最低處還有一個陰溝把雨水、灰塵以及其它氣體排出。
2庭院的功能
庭院里的空氣幾乎是處于靜止狀態。室外空氣不斷的補充進來。庭院空氣中輕的氣體如H2O和NH3將上升,然后離開;重的氣體如CO2和Rn將下沉到庭院的底部,和其它污染物一起收集到地下排水溝中隨水排出。因此庭院里的空氣總是新鮮的。
現在推導空氣體積元的運動方程。如圖12所示,體積元底部的浮力dp等于空氣元與氣體元的重差,
這里ρ0是空氣密度;ρi是第i種氣體密度,第i種氣體滿足狀態方程
用方程(8)除方程(7)得
這里相應于氣體是上升、下降和靜止,Ar的符號可以是正、負和零。
3冬暖夏涼
在高空的空氣溫度變化比地面小,可以表示為
th=t0+Δt(11)
這里t0和th分別是地表面和高度為h處的空氣溫度;Δt是由太陽輻射加熱表面和長波輻射引起的空氣溫度差。長波輻射可以引起溫度梯度的變化大約為Δti=
±3.42×10-2Km-1。在100m高度,溫差Δt=±3.42K。由空氣中水分相變引起的溫差
Δt2=±2.5×103rmK(12)
這里rm是相變率。當rm=10-3時Δt2=±2.5K;溫度變化與高度差成比例為Δt3≈10-2Δh,當Δh=100m時Δt3=±1K。因此在100m高空溫差的總和可以估計為[4]。
四合院內的氣候是冬暖夏涼。由于空氣在庭院的上部交換,這就使得四合院內空氣質量好,空氣溫度年變化小,如圖13所示。夏天室外空氣將水份帶進庭院,由于蒸發而引起庭院空氣溫度降低。
4四合院型建筑的自然采光
四合院內的天然光經來回反射后形式散射天然光場,這種光場可以象聲音在房間里反射一樣處理[6]。圖14所示的散射光密度D為
DL=4P/cA(14)
這里c是光速;P是光能率,它等于庭院上部開敞部分面積乘以其水平面上的照度E,即
A是庭院中光的總吸收率,等于
P=abE(15)
A=∑Fiαi(16)
這里Fi和αi是庭院第i個表面的面積和光對地面、墻和頂上開口的吸收系數
(i=1,2,3)
由(14),(15)和(16),得到光密度為
這里e是房間的天然光系數,等于σ與π的比率;Ec是聯結的房間里一點的照度;
σ是窗口開向該點的立體角投射。因此,天井天然采光系數是
上式表明庭院的天然光系數kc等于房間的照度Ec與房間開敞面的照度Em的比率,如圖15所示。在天然采光設計中,kc是一個控制天井天然光環境的參數。
5噪聲控制
國際標準化機構推薦,住宅區的噪聲級不應超過35-45dB(A),在城市的某些地方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四合院建筑卻可以毫不費力地解決這個問題。室外噪聲可以被四合院建筑的結構減弱。由于護結構表面無開口無聲橋,聲音衰減指數的質量定律成立[5][7]
這里D是聲音衰減指數;F是單位墻面積的質量,kg/m2對磚墻D24=1dB和
D37=53dB,這就可以將室外聲級86-96dB減少到推薦的室內聲級35-45dB。通過屋頂繞射減少的噪聲級可以用圖16所示的圖線估計,其中N是Fres2nel
帶數目;δ是路徑差,m;S是聲源;P是計算點;d是點S到點P的距離,m;A+B是從聲源S到頂點O再到計算點P的折線路徑,m;λ是波長m;f是頻率,Hz。
例如,建筑高為20m;從聲源S和從計算點到最近墻的距離都是1m,S和P的高度是2m。我們得到Nf=0.2f因此,N250=50;N50=100;N1000=200,噪聲相應地減小30dB;33dB;36dB。可以看到,如果建筑足夠高,對噪聲的屏避效果將更顯著。種植屋頂或綠化場地對聲音的衰減更大。
6保溫
一般四合院建筑的平面是正方形,這就保證用最短的邊長圍合最大的面積。因此,四合院建筑是節能型建筑型式,下面進行證明。
一個矩形的面積可以表示為S(x)=(a+x)(a-x),當一階導數S’
(x)=-2x=0時,x=0,于是得到極值S(0)=a2,由于二階導數S’’(x)=-2,因此正方形面積S(0)=a2便是矩形面積S(x)的最大值。同樣地,圓面積πr2是橢圓面積π(r+x)(r-x)的最大值,其中r是園半徑。
從節能來講,圓形平面的四合院比正方形平面更好。一個建筑的節能效率可以用外表的周長與其圍成的面積的比率來估計。
或
可以說正方形平面和圓形平面是節能的建筑平面,矩形平面的格外能量損失是相當大的。
7四合院的節能效應
四合院的庭院向天空開放,其內熱質傳遞是間接的,由下面的熱平衡方程可以求出空氣溫度tcy
PHR0(ti-tcy)+ARG(tG-tcy)+Vρicp(ti-tcy)+Vρ0cp(t0-tcy)=0(31)
這里
P—四合院平面的周長;
H—四合院的高度;
R0—四合院內墻的總熱阻;
A—四合院平面的面積;RG—四合院地坪的熱阻;V—空氣流速;
ρi—室內空氣密度;
ρ0—室外空氣密度;
Cp—空氣的定壓比熱。
這里ti,t0,tG分別是室內空氣溫度,室外空氣溫度和地基溫度,四合院的空氣溫度是三個溫度ti,t0,tG的加權平均值,一定比室外空氣溫度高。可以說,通過四合院大量的能量被回收和利用。
8日照
在長期的使用中,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四合院里房間的空氣溫度是相對穩定的,就象森林濃陰下的氣候。庭院中可以種樹,也可以把庭院、屋頂變成花園,讓藤蔓爬滿外墻,把四合院變成綠色建筑。
在有些地方,冬季少量的日照對平衡損失是有效的,尤其是對保溫得好的建筑有很好的蓄熱性來穩定房間的溫度。
9長波輻射[8]
大氣的長波輻射入射到天井中,就象散射天然光輻射一樣。晴天長波輻射的強度可以表示為
晴天,天空長波輻射冷卻天井;多云天,天井的熱輻射損失幾乎為零。長波輻射的冷卻效果可以被利用。被冷卻的空氣集中在天井里流向旁邊的房間。
如果沒有天井,根據風水原理,冷卻的空氣就會隨風而去。如果庭院的熱輻射損失為零,那么由(36)式得
如果庭院對天空開放的面積是12×6=72m2,那么來自天空得冷卻能量應為72×50.468=3633.696W,這等于一個3kW的冰箱在庭院里對旁邊的房間冷卻。
10結論
在三千年以前,風水理論就被古代中國人充分應用了,根據風水原理設計的四合院建筑是今天中國建筑的主要形式。
這種建筑有自然氣候舒適的優點,符合健康建筑的要求,這也證明風水理論是對客觀規律智慧的總結。
四合院從熱、聲、光方面改善了環境的功能,空氣不斷更新,保持了良好的空氣質量。
將四合院的特性和智能技術結合起來就能創造出更好的健康建筑,為全人類造福。
參考文獻
1陳啟高.發展建設健康建筑.室內空氣質量從科學到實際“國際會議文集”,華沙,波蘭,1993
2何曉昕編著.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3黎明.清代東華里民居熱環境研究,第六屆建筑物理學術會議選集,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
4陳啟高,馮雅,孟慶林.高層建筑的良好空氣源.健康建筑94論文集,布達佩期,匈牙利:1994
5沈豪.隔聲指數.第二屆建筑物理文集,聲學卷,62—67,重慶,1980
6統篇教材.建筑物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pp268—271
7KinslerL.E.FreyA.R.;FundamentalsofAconstics,SecondEdition,Johnwileyso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企業管理;影響
前言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我國的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而多樣,在社會的發展下,應該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且在應用中應該有選擇性的應用,避免盲目性。本文主要針對于傳統文化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影響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有效的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實現良好的企業管理效果,提高企業的核心凝聚力和競爭力。
1傳統文化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影響分析
1.1 傳統文化中的“分”“和”說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荀子》一書對組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而企業是由組織構成的,組織是由人員構成的,要想使企業獲得長遠的發展,企業的管理者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與企業的員工進行有效的溝通,并且合理的分配企業的員工,使其能夠各司其職,職能明確。這也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分”說啟發下得出的管理理念。而在企業的管理中,除了要各司其職之外,還需要實現“和”。所謂的和主要就是指,企業是一個組織,也是一個大團隊,在大團隊下,還有很多的小團隊,團隊里的成員需要發揮出團隊協作精神,共同完成整體的目標,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會與個人利益產生矛盾,團隊里的成員需要以團隊的利益為重[1]。在企業的管理中,管理者通過了解“分”“和”說對企業管理的影響,并且將其充分的運用到企業管理中,能夠實現良好的管理效果,不僅可以保證企業員工職能明確,還能夠提高整個企業的凝聚力,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
1.2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激將法”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對企業管理的影響非常大。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激將法對企業管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需要企業管理者以身作則,起到表率的作用,像,如果企業以個人業務評價工作能力,那么企業領導者在個人業務發面需要表現突出,這樣才能夠使員工信服,并且對員工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員工將個人業務突出的管理者作為目標,不斷的超越,進而最終也成為領導者[2]。企業的領導者通過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激將法有效的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中,能夠起到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有助于激發員工的競爭意識,爭相做好個人工作,成為團隊的領導者,進而有助于提高整個企業的競爭力。
1.3 傳統文化中的“禮治”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傳統文化中的“禮治”主要就是指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而在企業中,有總經理、經理、部門主管、組長以及普通員工,這也屬于名分等次,通過在企業中設立不同的等級,能夠實現對企業的良好管理,并且呈現的是一級管理一級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能保證企業管理的有序進行,通過秩序化的管理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可以說,傳統文化中的“禮治”對企業管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哪個企業管理者能夠將“禮治”的思想進行充分的理解,并且進行良好的運用,哪個企業才能夠不斷的發展壯大,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企業[3]。
1.4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其道家的思想主張的是無為而治,其聯系到企業管理中,主要就是指員工在企業工作中,應該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實現自己的構想,但是前提條件是員工自己要為結果負責,有助于擺脫繁瑣的企業控制系統。無為而治的思想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對企業管理所產生的影響主要就是,能夠增添企業的活力,使員工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吸取經驗和教訓,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企業管理者應該將無為而治的思想充分的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中,能夠提高整體員工的素質,突出企業人才的優勢。
2 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傳統文化的啟示
鑒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先進思想,通過對其良好的應用能夠提高企業管理的水平,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而在實際的應用中,管理者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應用。每個企業面臨的情況不同,應該選擇不同的傳統文化進行應用,像,一些企業已經發展壯大,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樣的企業可以采取無為而治的思想,進一步提高企業員工的層次水平,能夠促進企業的優化升級[4]。二,應用中應該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完美的,有其進步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因此,在應用相應的傳統文化的時候,也需要企業的管理者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將一些落后的傳統思想剔除掉,運用先進的思想進行企業的管理,這樣才能夠實現良好的企業管理效果,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三,我國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企業管理者在應用的過程中還應該結合時代的特點,充分的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再進行應用,能夠確保應用傳統文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結束語
本文主要針對于傳統文化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影響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了解到,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企業的管理者需要辯證的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并且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將有價值的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利用,以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洪貴.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工廠管理.2012(05)
[2]黎德化.股份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契合[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