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的總方針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民經濟的總方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篇1

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或稱經濟穩定增長法,是綜合運用各種法律化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由于各種經濟政策和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需要通過蘊含于其中的計劃以及外在于其上的計劃加以連接和協調,因而經濟穩定增長法通常被認為是計劃法的一個部門法。

一般說來,正確認識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保障物價的基本穩定和經濟的適度增長,以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是保持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對此,各國殆無異議。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經濟穩定增長法才得以應運而生。

經濟穩定增長法作為計劃法的重要部門法,在經濟法的宏觀調控法中居于重要地位。宏觀調控法包括財政法、稅法、金融法和計劃法等幾個部門法,而計劃法則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法、宏觀經濟協調法、產業結構法和經濟穩定增長法等,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新經濟法理論”的一般觀點,也是對中外經濟法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實然與應然方面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由于計劃法是更高層次的宏觀調控法,因而在經濟穩定與增長法中體現著法律化的財政、稅收、金融與計劃手段的協調和綜合運用[1].

經濟穩定增長法一般包括如下方面的規定: (1)規定把通過法律的調整來達到總體經濟的平衡和實現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作為立法宗旨,它們同時也是各項經濟政策的總方針,是該法的最核心條款。 (2)規定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和穩定經濟發展的重大目標和措施,由此涉及到各類相關計劃的銜接以及各種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 (3)規定發生大的經濟波動或經濟衰退時應采取的對策和治理措施,即含有危機對策法或不景氣對策法的規范,由此還涉及到經濟波動狀態的確定等問題。 (4)規定關于經濟儲備制度方面的內容,包括重要物資、資金等方面的儲備比重、負責機構,工作程序等。 (5)規定法律的執行機構及其職責。(6)規定相關立體的法律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的穩定增長是至為重要的。為了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加強宏觀調控,尤其是加強經濟穩定增長法的法律調整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方面,德國的立法及法律實踐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故下面擬對德國的《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予以簡略介紹和述評,以期加深人們對經濟穩定增長法的認識,從而推動經濟法的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

二、德國《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的立法背景

一戰以后,作為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艾哈德在原聯邦德國力倡并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發展,這是人所共知的。但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運作,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便是為了鞏固和保障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運作而制定的一個基本法律。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及與之相應的經濟立法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1948—1958年,是經濟恢復和“社會市場經濟休制”建立時期; (2)1959——1973年,是實現充分就業,加強宏觀調控時期; (3)1974年至今,是結構調整時期。在上述第一階段,立法側重子·保護競爭,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恢復和重建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較為重要的有 1957年聯邦議院頒布的《德意志聯邦銀行法》和《反對限制競爭法》。在第二階段,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滯脹等問題,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大大加強了。1961年聯邦議院頒布了《對外貿易法》和《信貸法》,1967年又頒布了《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社會立法。這一時期的立法重點是以《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為核心的宏觀調控方面的立法,即所謂的國民經濟的“總體調節”,而《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是與其他相關的法律的調整分不開的。即它是以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作為前提條件的,其調整必須在上述其他法律共同調整的大背景之下,因為它是更高層次的宏觀調控法。

然而,法律的規定又是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基礎的,《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的出臺同樣也有其具體的原因和背景,現略述如下:

在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原聯邦德國的失業率一直都控制在3%以下,基本上實現了充分就業。但是,戰后第一次全面的經濟危機(1966- 1967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德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國民經濟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發展愈加失衡;同時,六十年代“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使社會福利支出急驟膨脹并超過了同期GNP的增長速度,從而不僅給國家預算帶來了很大壓力,而且也導致了社會公共福利稅和其他稅負的增加,使西德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威脅。為此,艾哈德政府于互966年夏制定了一項反通貨膨脹政策計劃,提出了許多旨在消除經濟“過熱”的緊縮政策。但由于政府在同年更迭,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和社會(SPD)的聯合政府成立以后,即對上述計劃作了較大修改,并由社會黨經濟部長席勒

鑒于上述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以及國家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的認識;聯邦議院于1967年頒布了《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以下簡稱《穩定增長法》)。該法以實現上述的四大目標為立法宗旨,提出了一系列對國民經濟進行總體調節的設想和措施,如制定中期財政經濟計劃,執行短期行情調節措施,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強化反危機措施等,這些方面都標志著凱恩斯主義“需求學派”開始對西德產生影響,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開始加強,從而使整個社會市場經濟的第二個發展階段成為“宏觀調控時期”。

可見,《穩定增長法》作為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第二階段的核心法律,其問世是有其自身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背景的,同時,經濟政策和人們認識的轉變與深化,也是它得以出臺的重要原因。了解它的立法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主要內容,也有助于加以借鑒,為我所用?!?/p>

三、德國《穩定增長法》的主要內容

德國的《穩定增長法》由原西德聯邦議院于1967年6月8日通過,同年6月13日公布并施行。該法于1975年作最新修訂,全文共計32條。該法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在立法宗旨方面,該法開宗明義,規定聯邦和各州應當通過各種經濟的和財政的措施以達到總體經濟的平衡;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促使經濟持續地適當地增長,同時保持物價穩定,高度就業和外資平衡。可見,該法是把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作為經濟政策的總方針和立法宗旨,這與計劃法的宗旨是一致的:同時,該立法宗旨也是該法一切其他條款的核心。

物價水平穩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至為重要的,艾哈德認為,經濟繁榮同物價穩定可以并行不悖,物價水平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穩定,通貨穩定和物價穩定是社會市場經濟運行的前提,因此必須要反對通貨膨脹。較高的就業水平在廣義上是指生產要素的最充分利用,在狹義上則僅指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程度。聯邦勞動局認為,充分就業是指所有在國內居住,具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參加工作者,都能得到與其愿望和要求相適應的工作。對外貿易平衡是指國際收支各項目的平衡,包括商品、勞務、非貿易收支,轉移收支及長,短期資本往來等項目的平衡。上述三項目標的實現,能夠為經濟增長創造穩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因而它們是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前提和基礎,所謂經濟的適度增長是指經濟增長不應 “過熱”,而應以經濟與社會的穩定為前提。德國的經濟學家們認為,經濟增長的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富裕程度,增加全民福祉,因此從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角度來說,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實現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沒有法律加以協調和規制,四大目標便只能是“魔術四角‘,實現甚難。正因如此,經濟穩定增長法必須把四大目標的實現作為立法宗旨,以求在法律的保障下,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2.在指導方針方面,當出現危及上述立法宗旨的情況時,政府有義務立即制定“指導方針,使各級地方政府、各同業公會以及企業聯合會采取同時互相配合的一致行動,以盡快實現立法目的。此外,這種政府的指導方針還應對在特定形勢下的整個經濟的各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特別說明??梢?,指導方針同樣具有宏觀協調的作用。

3.在財政計劃方面,該法要求根據立法宗旨條款中規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的需求來安排財政支出的規模和構成以及決定是否準許將某種負擔列入下一財政年度作為債務;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超計劃的支出必須履行嚴格的法定程序。

此外,聯邦財政應建立在財政五年計劃的基礎之上,在計劃中應列出預計的各種支出的規模與構成,以及由預計的整個經濟的生產能力的發展而決定的抵償各種支出的可能性,必要時還應列出選擇性的核算方案。另外,財政計劃應由財政部長提出并加以說明,計劃由聯邦政府通過后,還應提交聯邦議院與聯邦參議院。

4.在投資規劃方面,聯邦政府應規定各部作出投資規劃的范圍,各部的部長應提出在該部業務范圍內的多年的投資規劃作為財政計劃的說明材料,連同其他必要的估算材料,一并送交財政部長。投資規劃應按急迫程度和年度加以劃分,規定在最近數年內應實施的投資行為。在每一年度內應列出應繼續實施的和新的投資行為以及分攤到該年度的部分投資額。

5.在貸款計劃方面,為了防止整個國民經濟的平衡遭受破壞,聯邦政府經聯邦參議院批準,可以法律性命令,對于聯邦,州等政府性質的主體在法定借款權限范圍內以信貸方式籌集貨幣資金的行為加以限制,并可將各部門在一定時期內所取得的貸款限制在一個最高額之內;同時,還可對特定種類或特定數額的貸款,限制其僅能依二定的時間計劃或僅能在一定借貸條件下接受,尤其是長期貸款或者債券貸款,更是如此。上述聯邦政府的法律性命令的有效期最長為一年,并且,若聯邦議院在該命令公布后六周內要求廢除之,則該命令應立即廢除。

此外,,依該法成立的國家信貸特別小組應根據資本市場的情況,最長以每三個月為期,定期制定時間計劃。計劃應確定上述法律性命令規定的貸款的順序和數額,以及貸款的條件等。這種時間計劃可因聯邦財政部長的宣布而具有拘束力。與此同時,各州應保證自身及其所轄各政府性主體通過貸款方式取得的貨幣資金保持在依該法規定的限制范圍內。

6.在經濟儲備方面,該法規定在預算中應列入當需求擴大超過國民經濟的支付能力時,由德意志聯邦銀行補充償付的債務資金以及設置經濟協調儲備金的資金。為了防止對整個國民經濟平衡的破壞,聯邦政府經聯邦參議院批準后,可以法律性的命令,指示聯邦和各州為它們各自的經濟協調儲備金提供資金。經濟協調儲備金由德意志聯邦銀行(即德國的中央銀行)儲存。

此外,在執行聯邦財政計劃方面,如何運用經濟協調儲備金中的資金,由聯邦政府決定;同時,在聯邦財政計劃中應設立一個備用項目,在此項目下從經濟協調儲備金所作的支出,必須得到聯邦議院的批準;與此相適應,還應再設一個備用項目,以記入經濟協調儲備金方面的收入。

7.在稅收方面,與經濟協調儲備金的籌集相聯系,聯邦和各州應提供的儲備金總額,在一個財政年度內不得超過聯邦和各州在前一個財政年度的稅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同時,為與財政計劃相協調,還應兼顧各州之間的財政平衡和平衡分配、平衡負擔。此外,如果個人所得稅和法人所得稅依《所得稅法》和《法人所得稅法》的規定而提高,則聯邦和各州應根據提高后的個人所得稅和法人所得稅的征稅收入,向其各自的經濟協調儲備金相應地提供補助資金。

8.在外貿方面,如果外貿活動對整體經濟的平衡有所干擾,并且僅以國內經濟方面的措施不能排除這種干擾,或者雖能排除但卻會影響到宏觀經濟目標,那么,聯邦政府應盡一切可能謀求國際經濟方面的協作;如果即使如此仍未能奏效,則聯邦政府應采取為維持外貿平衡而可以采取的各種經濟政策—上的手段。

9.在經濟波動的對策方面,聯邦政府可以決定,在全國普遍的經濟衰退危及到立法宗旨條款中所規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時,撥出補的支出。為此,應首先從經濟協調儲備金中撥出必要的資金,聯邦財政部長和聯邦經濟部長亦應提出必要的措施。補的支出僅能用于財改計劃中預定的目的,或者作為財政補助,用于各州和各鄉鎮(縣)為防止對整個國民經濟平衡的破壞的投資,聯邦財政部長為此也有權超出《財政法》所授予的借款權限,依該法可以接受五十億德國馬克以下的貸款。此外,在發生危及宏觀經濟目標的一般經濟衰退時,投資行為亦可作適當提前,以使其在短期內實施。

10.在機構設置方面,該法規定,成立以聯邦經濟部長為主席的國家經濟平衡發展委員會,其成員包括財政部長、每州代表一人、鄉鎮與縣的代表四人,聯邦銀行亦有權參加其會議。該委員會按照聯邦經濟部長制定的《圍家經濟平衡發展委員會議事規程》定期開會,主要討論為達到該法的目的所必需的—切經濟平衡發展措施以及填補財政上信貸需要的各種辦法。此外,該委員會還設立以聯邦財政部長為主席的國家信貸特別小組,該小組應根據資本市場的情況,最長每三個月制定一個時間計劃,當小組意見不一致時,聯邦財政部長也可經聯邦參議院批準而自行制定一個時間計劃。國家信貸特別小組依據聯邦財政部長制定的議事規程進行開會討論。

11.在法律實施的協調與協助方面,對于法律規定的各項任務,應注意聯邦、州與鄉鎮間責任平等的原則;在履行州的任務與地方任務的同時,對于柏林州、不來梅州和漢堡州特殊情況應予考慮。此外,各州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使鄉鎮和縣的財政管理符合于經濟平衡發展政策的要求,并保證該州與其所轄鄉鎮、縣和縣際臨時組合通過貸款方式取得的貨幣資金保持在依本法規定的限制范圍之內。另外,聯邦與各州相互之間還應提供為貫徹經濟平衡發展的財政管理以及制定各自財政計劃所必要的情報;同時,州的高級主管機關在接到要求時,應向聯邦財政部長通報關于州,鄉鎮、縣和縣際臨時組合的信貸需求情況。

除上述保障宏觀經濟四大目標實現的各方面的措施外,為了進一步保障立法宗旨的實觀,該法規定聯邦政府每年一月應向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提交年度經濟報告,該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依法對專家委員會的年度意見書提出政府意見; (2)說明聯邦政府在本年內要致力爭取的經濟上和財政上的目標(年度計劃),年度計劃應采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核算的方法和形式; (3)對本年內計劃中的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加以說明。

通過上述對德國的《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的主要內容的簡略介紹,不難得見,該法規定得是十分全面的,它不僅包括了一般的經濟穩定增長法應當包括的內容,而且還依本國情而有所創新。該法的核心是其立法宗旨,即保障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的實現,該法的其他一切條款都是圍繞此核心而加以規定的。為了實現立法宗旨,該法全面地規定了計劃,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外貿等各方面的經濟政策及其經濟手段的配合;規定了經濟協調儲備金制度和發生經濟波動的對策;規定了各級政府的職權,義務和責任;還規定了設立國家的經濟平衡發展委員會作為宏觀協調機構,以通過該機構對上述各種經濟政策及其手段進行綜合運用和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從而實現總休經濟的平衡,實現宏觀經濟的目標。這些方面內容的規定所體現的基本精神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是值得各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立法和法律實踐中加以借鑒的。

四、德國《穩定增長法》的現實意義

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任何一個國家在其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都需要進行宏觀調控,這是從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中自然能夠得出的結論。其實,即使是經濟自由主義者也并非都反對一切國家干預。如艾哈德就認為,國家作為掌握著比賽規則的裁判員,其責任僅在于保證比賽規則的遵守;對違反規則的行為,裁判員當然要管。因此他并不是一般地反對國家干預,而只是反對包羅萬象的國家干預。事實上,在六十年代中期艾哈德離職以前,西德一直實行的是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的社會市場經濟,在經濟政策和經濟立法方面,更側重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干預較少。而在此后至八十年代初的社民黨執政時期,則更多地強調宏觀調控和“總體調節”,主張制定中期財政計劃和經濟計劃。在基督教民主聯盟執政的現階段,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潮和經濟政策再度抬頭,但即使如此,也并非要排除國家必要的宏觀調控。制定于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第二階段的《穩定增長法》體現了加強宏觀凋控的思想,強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各種經濟政策及其手段的綜合運用,這對于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德國的《穩定增長法》雖然沒能徹底解決德國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但這并不能歸咎于該法本身;它實際上對德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鞏固和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應當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增長的穩定是低層次的,而沒有穩定的增長也是不會長久的。為此,必須努力實現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均具有重要意義的宏觀經濟四大目標,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則必須采取各種有益的措施,尤其應注意財政、稅收、金融、計劃等各種經濟政策和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以有效地進行宏觀調控。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經濟波動或曰經濟危機、景氣變動是極有可能的,為了保證經濟和社會的穩定,還應建立經濟儲備制度,并應采取其他反危機措施。但無論是運用各種經濟政策及其手段進行宏觀調控,還是保障反危機措施的有效施行,都需要有一個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宏觀協調的機構,因而還必須設立協調和保障整體經濟平衡的機構及專家咨詢機構來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而這些內容都需要穩定增長法加以規定。

由此可見,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階段,通過法律的形式把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及其實現手段確立下來,制定一部《經濟穩定增長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助于國家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從而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在立法方面,德國的《穩定增長法》在許多方面都是可資借鑒的,因而它對于加強中國的經濟法制建設和經濟法的法學研究,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注釋

[1]參見拙文《經濟法學的法律經濟學分析》,載于《法學研究》1992年第5期;《中國“新經濟法理論”要論》,載于《中外法學》1993年第1期。

[2]參見蔡東興等主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宏觀經濟管理》,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7頁以下。

[3]參見謝懷軾譯,[聯邦德國]《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載于《法學譯叢》1989年第1期。

[4]這種思想亦反映在路德維?!ぐ碌拿洞蟊姼@芬粫校摃挠⒆g本書名為《來自競爭的繁榮》(Prosperity through Competition,1958)。

篇2

摘 要 隨著我國建設的不斷推進與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國有企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現代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重要的發展內容,能夠直接影響到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狀況。本文將針對現代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相應的探究,從而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現代國有企業 文化建設 思想政治 管理方式 生產經營

隨著現代國有企業的發展,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已經成為了現代國有企業未來的實際發展趨勢,國有企業必須在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二者之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之上,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及固有聯系進行相應的努力與探究,從而采取措施去促進現代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進行。

一、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聯系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的經濟體制發生了轉變,其國有企業也在迅速發展壯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注重國有企業文化屬性的進一步轉變。所以對于企業文化建設又有了新的要求,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之間具有相應的聯系,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能夠為企業文化建設奠定基礎,企業文化建設能夠反過來推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進行。

思想政治工作其屬性偏向于政治,所包含的內容基本上屬于黨和國家所下達的總路線與總方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于個人來說不僅僅能夠促進廉政,同時也能夠塑造企業與員工正直的工作面貌。另外落實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為了確保國有企業能夠明確黨的發展目標,積極配合黨的發展路線,為國計民生而進行奮斗,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而企業的文化建設則是文化屬性與經濟屬性成分較多,是企業自身的發展行為,每個企業都會有自身的企業文化,都會進行有企業特色的文化建設,這種文化建設更加有利于企業去進行綜合性的管理與控制,才能夠提升企業的軟實力,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與綜合水平。所以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與文化建設之間是互幫互助并且相輔相成的,不僅僅能夠促進企業整體思想上的統一,同時也能夠調動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思想進步帶動企業經濟文化的整體進步與發展。

二、如何落實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推進企業文化建設

(一)建立企業職員檔案庫,豐富培訓活動

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不是僅僅設立出規章制度就可以完成的,要落實到每一個企業領導以及企業職員的身上,所以需要建立相應的企業職員檔案庫。這樣就可以以建立企業職員檔案庫的方式了解企業職員的實時動態,分析思想行為,從而針對員工的整體及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實施的手段就是豐富職員們相應的培訓活動。對于企業員工要實現再教育,因為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時候會根據社會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工作內容的相應改進,所以及時進行思想培訓與思想教育都能夠較好與黨及國家的發展方針相接軌。

(二)完善企業文化建設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

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之中,需要不斷完善理論,使其能夠較好地指導相關工作,因此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合理借鑒國外的企業文化建設模式,同時也要注重在地域化區別上的相應改進,在引進新的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時,需加強企業文化理論體系的本土化進程,在理論體系中不僅僅要體現我國國有企業的實際特點,同時也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特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轉變。除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外,也要明確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目標,從而實現企業文化建設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的完善。

(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文化建設之間的融合

我們不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與文化建設脫節來看,而是要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文化建設的融合方式,促進對于二者關系認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其思想政治工作與文化建設之間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企業與黨之間的重要的建設項目,也是企業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路徑。

三、結語

在國有企業的發展過程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也是其發展過程的重中之重,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要在把握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趨勢背景下,落實好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相融合的同時,利用加強對企業職員的教育培訓、完善企業文化及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等多種方式,促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二者關系的把握,從而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琳.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關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

[2] 陳肖帆.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融合[D].湖北工業大學,2014.

篇3

自去年8月中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1998年GDP增長三、四季度分別達7.6%和9%,全年達7.8%。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基本正常:(1)一季度GDP增長8.3%,雖低于去年第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高出1.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10.1%,比去年同期高出1.9個百分點。(2)今年固定資產投資開局良好,投資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果,從各類產業投資增長來看,一季度一、三產業投資大幅增長,第二產業投資增長趨緩,一、三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分別由原來的2.2%、55.8%上升為4%、61%,而第二產業投資的比重由42%下降為35%,變化趨勢符合當前產業政策走向;政府投資明顯擴大,投資渠道趨于多元化,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7.3%,其中預算內投資增長67.8%,國內貸款增長38%,債券籌資增長8倍,自籌資金增長12.1%,只是利用外資同比下降近30%。(3)一季度市場銷售穩定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6%。(4)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同比增長26.1%。這種增長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比增長21.1%,占收入增長的35%;二是來自加強征管,大力防欠清欠,稅款查補收入同比增長38.5%,占收入增長的12%;三是來自嚴厲打擊走私活動,保證了海關進口稅收的大幅度增長,其中關稅同比增長144.4%,海關代征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比增長107.1%,海關稅收增長占全部收入增長的40%。(5)金融運行基本平穩,人民幣匯率繼續穩定,居民收入繼續增長。

多項指標表明,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僅半年,其效應從3月份開始出現遞減跡象:(1)GDP一季度增長8.3%,二季度增長7.1%,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2個百分點,整個上半年增長7.6%,工業增加值上半年增長9.4%;(2)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4.6個百分點,5月份國有及其它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個百分點;(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月份同比增長5.7%,比一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5月份同比增長5.3%,比4月份又放慢0.4個百分點,同時居民儲蓄在前3個月增加4446億元的基礎上,4月份又增加554億元,5月份又增加857億元,1-5月新增5857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86億元,截至5月末居民儲蓄余額已達59226億元;(4)市場價格繼續走低,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2.2%,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下降3.5%,降幅進一步加大,5月份兩種價格同比降幅與4月份持平,但居民消費價格已14個月連續下降,商品零售價格已20個月連續下降;(5)各層次貨幣供給量增幅回落,5月末M0同比增長9.06%,比一季度、4月末分別回落2.14和1.29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13.27%,增幅分別回落1.63和0.8個百分點,M2同比增長17.17%,增幅分別回落0.63和0.7個百分點;(6)進口逐月加快,出口繼續下降,4月份同比下降7.3%,降幅比3月份擴大3.7個百分點,整個上半年下降了4.6%。總之,經濟增長呈下滑趨勢,工業增長明顯減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下降,出口額同比仍是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由強轉弱,供大于求狀況加劇,物價繼續走低,也就是說存在明顯的緊縮力量,亟需增強擴大內需力度。

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應隨時間的推移而遞減是必然的。值得重視的是,去年發行1000億元國債是逐步投入的,今年仍在繼續,而且今年預算又加大投入250億元,為什么它的效應會遞減這么快?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

二、積極財政政策是否可以繼續實施

積極財政政策是否可以繼續實行下去,涉及對積極財政政策內涵的認識問題。據我理解,積極財政政策不是一個規范的學術詞匯,它是針對自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的職能作用趨弱的狀況而提出的,它的內涵應是全面啟動各種財政手段,并通過各種財政手段的相互配合,充分發揮財政在市場經濟下應有的職能,即合理配置資源、調節收入分配以及穩定和發展經濟的職能。這樣全面理解的財政政策和市場經濟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是市場經濟所必需的,是國家對市場運行實施宏觀調控的必要手段。因而不能把積極財政政策理解為單一的擴張性政策,也不能理解為只是使用發行國債這一單一的財政手段。采取大幅度增發國債的辦法,只能是在特定情況下的特殊措施,當然不能是長期的財政政策,而從長遠來看則應是以增收節支為主、以發行國債為輔、靈活運用多種財政手段。

先看看我國當前國債的發行情況和未來趨勢。根據有關資料計算,1998年我國國債余額6495.1億元(當年發行額-當年還本付息額+上年余額),占GDP的比重為8.2%,目前仍處于低水平。根據現代國債原理,一般慣例是以新債還舊債,從理論上說,發債的最大限度可以以政府喪失信譽以至國債發行困難為限,到了國債發不出去的時候,還本付息才必須由增加稅收來支付,只能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所說的國債是延期的稅收。而我國當前國債仍是居民搶手的投資工具,以此可以判斷國債發行仍具有很大的潛力。

國債發行潛力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還必須對當前財政的負擔限度進行認真分析,給以足夠重視。我國進入摼盼鍞之后,國債發行額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995-1998年各年的增長率分別為46.9%、22.3%、30.5%、37.3%,國債依存度(按國內債務收入/中央本級支出+全部還本付息支出計算)也呈增長趨勢,各年分別為52.6%、53.4%、54.3%、60.5%。我國每年的國債收入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用于原有國債的還本付息;二是用于彌補財政赤字。由于過去發行的國債多是3-5年中期國債,而摼盼鍞期間又面臨還本付息的高峰期,所以國債中的還本付息部分的份額逐年加大,1995-1998年各年還本付息(包括外債部分)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6.7%、66.7%、77.5%、71.0%。也就是說,當年發行國債數額雖然越來越大,但可用于彌補當年支出的數額卻越來越小,而這正是國債發行額和國債依存度不斷加大從而加劇當前財政困難的癥結所在。這種狀況通過國債操作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如改善國債期限結構,今后多發一些長、短期國債,避免還本期過分集中形成還債高峰,或將本息分離,將付息歸入經常預算或每年付息,避免到期集中付息,加重還本付息負擔。實際上我國已經開始進行這種操作,并且還本付息的頂峰已經過去,明顯的跡象是1999年的還本付息金額已經開始下降,由1998年的2351億元下降為1912億元。應當指出,減輕國債負擔的主要措施還應是通過深化改革,提高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因為,國債依存度是分子和分母之間的一種比例關系,只要分母增長快于分子的增長,二者的比值就可以下降。計算國債依存度的分母有兩個因素:一是還本付息,這是由過去發行的當年到期還本付息的國債發行額決定的;二是中央本級支出,顯然這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既要提高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要提高中央本級支出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只有摿礁霰戎財逐步提高,才有可能逐步降低對國債的依存度。當前和今后的問題是,對連年大幅增發國債必須慎重,防止重新出現還債高峰帶來潛在的債務危機和財政困境。

下面再看看我國當前預算內財力和未來可能集中的財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預算內收入(不含國內外債務)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至1996年才開始有所回升,1994-1998年5年間分別為11.2%、10.7%、10.9%、11.6%、12.4%。樓繼偉副部長在1998年地方財政決算匯審會廳(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了未來可能集中財力的趨勢,據他的預測,經過3-5年的時間,可以力爭使我國財政收入(指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具體措施包括:(1)積極擴大財源,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可以提高1-2個百分點;(2)進一步完善稅制可提高0.5-1個百分點;(3)通過摲迅乃皵將分散在各部門的財政性資金納入預算內,可提高4-5個百分點;(4)在摲迅乃皵過程中對繼續保留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費納入預算內,可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的測算可能還沒有包括大約占GDP的0.5%的直接沖減收入的企業虧損補貼、已經在預算中單獨列項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998年占當年GDP的1.5%,還應當考慮可以社會保障收入名義納入預算的大約占GDP的4%的撊O嶄@延脭。如此計算下來,未來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達到25%以上,也就是說,目前預算內的財力僅相當于未來可集中財力的一半。由此可見,當前國家財政的癥結所在是財力分散,所以黨的撌宕髷確定的摷脅屏Γ裥瞬普方針,仍然應當確認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財政工作的總方針。集中財力不能僅是形式上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而關鍵是要確定提高政府可以統籌安排的財力的比重,以便保證政府可以靈活調度,優化支出結構,保證重點,實現國家各項重大方針政策。

有人提出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存在著支出上的擴張政策與收入上的緊縮政策的矛盾,即收入上的緊縮抵消了支出上的擴張效應。這種意見實際上是在肯定支出上實行擴張政策的同時,對提高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政策措施提出質疑。所謂收入上的緊縮政策,無非是指財政收入的增長會對民間投資和消費產生排擠效應,因而有人明確提出應實行擴張支出與減稅同時并舉的財政政策。我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這種意見是值得商榷的。其一,既然肯定在支出上實行擴張政策是對的,那么擴張支出的收入從何而來?增發國債可以刺激內需,但增發國債只能用于建設性支出,而增加中下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如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特別是保證下崗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同樣可以刺激內需,但增加這些經常性支出必須靠增加稅收;其二,財政收入的排擠效應是來自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過高,而我國當前以稅收為主的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偏低,不是過高,因而一般的減稅是不可行的;其三,上已述及,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措施主要是摲迅乃皵,一方面清理整頓亂收費,減輕企業和居民額外負擔,一方面將應當保留的收費集中到預算內,這種措施不存在排擠效應問題;其四,增加稅收的正常措施是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清理欠繳,只要嚴格按國家政策征稅,該征的征,該減的減,該免的免,不是強制地征收摴匪皵,這里也不存在排擠效應問題;其五,在當前社會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即使實政策作用的前提條件。

如何全方位啟動消費需求,成為近來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已經到了采取果斷措施的時候了。為什么多次降低利率,物價長時間走低,而居民仍然有錢不花,熱衷于儲蓄?恐怕主要原因還在于居民消費心理的變化,即對收入趨勢看低而對支出趨勢看高,人們總在盤算子女教育要花多少錢,買房要花多少錢,醫療保險要花多少錢,未來養老要花多少錢,即使手里有一點錢也有后顧之憂,不敢大膽去消費。所以適當提高收入增長水平是啟動消費需求的首要前提。改革開放20年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1%,而近4年來僅為4%左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9%,但1986年以后的13年也大致徘徊在4%左右(參見1999年6月10日《經濟日報》1版)

篇4

[關鍵詞]建筑 設計 分析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5-0174-01

智能建筑是現代建筑業更新換代的必然產物,也是現代電子技術與人類古老行業的結合,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也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標志。一個國家擁有多少數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顯示出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的表現。智能建筑將是以后建筑的主要潮流,但在現在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阻礙著智能建筑的順利發展,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及浪費,必須抓住發展機遇,從明確認識,完善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提高專業人員技術素質,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發展建設智能工程,尋求處理問題的方法措施。

一、智能建筑發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標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統,也就是通訊自動化,建筑設備自動化和辦公自動化三個系統的集成。是原來建筑物中“弱電”系統水平的極大提升。這種提升使不少人在認識上產生了誤區,許多業主及設計人員對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產品了解較少,形成一種盲目的“智能熱”,造成智能建筑的規模和功能超出實際需要。事實上智能建筑屬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對高,工程有一定難度,技術含量高風險也大。國家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把智能建筑定義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筑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筑的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建筑物”。對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來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深度,根據不同的需求發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國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既經濟又實用為發展方向。設計中各種智能化系統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滿足建設者的需要,必須樹立以人為本觀念。

二、智能建筑一體化運作

智能化建筑技術不同于傳統的技術領域,智能化建筑技術是新興的高科技領域,技術發展并不完美,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單一建筑或單一設備產品,而是多學科多個專業技術綜合應用的整體建筑產品。其技術發展必須要多個行業,多個管理部門的協調共同發展??梢妭鹘y工程設計單位專業技術構成,己遠遠不能適應現時代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的需要。智能建筑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外,新興的環保生態學,生物工程學,生物電子學,仿生學,新材料學等技術發展,正在滲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學科技術領域中,實現人類聚居環境的發展目標。智能建筑是隨著信息時展起來的新技術,是集計算機,通信,自動控制,土建及裝飾,水,電,暖通等專業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智能建筑技術必然要求建筑設計與其相適應,因此工程設計單位必須及時調整相應專業結構,更新加強智能化高新技術相關專業的技術力量。

三、完善適應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發展將進入一個發展快車道,人們的傳統觀念及舊規程不能適應時代前進的需要。對于智能建筑專業的規范化,必須統一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智能建筑開發突出的問題是缺乏規范和標準,開發商對參于建設的各方如設計,集成商及供貨商沒有更有效的監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設備在無檢測,無規范標準情況下任其使用和隨意驗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體功能不完善,達不到智能化要求。現在國內智能化建筑市場還缺乏規范行為,需要從行政管理和技術措施上對智能建筑市場和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管力度。智能建筑的發展必須符合中國政府發表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方針。政府參于和指導規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極其關鍵,理順現行建設體制,按市場規則引導和推動智能建筑的快速發展。具體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體制,完善設計,施工,系統集成,工程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批,嚴格制度審查及工程驗收制度。制定相應的法規和管理辦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處罰,使我國智能建筑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形成一個優良體系。

四、提高設計人員專業水平

智能建筑的設計與施工人員的素質總體水平急待提高。許多設計單位沒有智能建筑化系統的設計資質,缺乏智能化專業設計人才,特別是建筑“弱電”人才,在智能設計與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嚴重不足。導致許多設計技術問題遺留給集成供應商或施工單位,造成智能化系統的質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與使用者的素質也應全面提升。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智能化生活小區

社會己進入到信息時代,依賴科學技術創造舒適的生活空間。智能小區的提出是社會個信息化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推行小區建設符合中國國情,既可節省土地又便于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綜觀國外智能建設小區發展,國內小區發展處于初期走步階段。從實際使用角度出發,社區網絡建設為未來真正的智能小區搭建基礎平臺。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質量保證,加快物業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產業政策體系。建設好智能小區的關鍵要處理好兩個方面問題:①市場定位:由于智能小區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會的各種人居住,小區與智能大廈相比,市場化特征更為突出。②經濟適用性,智能小區的建設必須是經濟適用,可靠安全,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性,其中經濟適用是關鍵的。人們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沒有實際應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們所不被接受。

綜上淺述,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智能建筑會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正規化,在質和量上有一個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這一高科技產物為建筑業開創了新的內涵,同時也使現代建筑業在領域的各個環節發揮人的聰明和創造力,為我國智能建筑事業的高速發展提供科學有序,規范健康的中國道路。

篇5

關鍵詞:城市規劃;環境問題;環保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急劇遞增,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城市資源和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環境危機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保證城市的正常持續發展,環保必須在城市規劃的初期就介入,并將對環境的考慮充分融入到整個規劃中,做到未雨綢繆才不致于等到環境惡化了,付出再高代價也難以恢復。

一、城市規劃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城市規劃作為市政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優化城市資源配置、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的重要手段。中國城市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并且長期來延續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城市在越來越現代化的同時,城市污染正以與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擴展。城市人口的劇增,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超出了本來有限的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震動污染、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發,人類生存環境已到了支持生命能力的極限。

二、城市環境保護規劃

環境保護規劃是在城市整體規劃中城市的規模、性質、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根據對城市環境質量現狀的調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資源為目標的規劃體系。我國環境保護必須堅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總方針。環境保護規劃是城市整體規劃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遵循早期介入的原則,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環境保護規劃是綜合性較強的規劃,不僅包含通常環保規劃所涵蓋的環境污染整治規劃,還應從保護和利用城市生態資源環境的角度出發,與城鄉一體的土地利用發展規劃、有機的城市產業用地結構框架、節能環保的交通規劃、城市自然環境資源保護規劃、城市文物保護規劃、城市減災防災綜合保障規劃、雨污水處理利用規劃和城市園林綠化及垃圾無害化處理規劃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完整的城市生態資源利用保護規劃。

三、城市環境保護規劃重點領域

在城市環境保護規劃前期需要做許多前期準備工作,這些準備工作是環保規劃的基礎,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如生態環境、氣象、水文等;社會環境,如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等;環境質量狀況,如水、氣、聲、渣的質量現狀及其治理狀況,城市生態環境現狀與功能區劃等。前期工作完成后應針對基礎工作作出環保規劃應重點進行的內容,現簡要從五個方面重要環境要素進行概述。

1、大氣環境

城市環保規劃中大氣環境是最總要的領域之一,大氣排放規劃就是在分析城市大氣質量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劃分功能區,根據既定的環境規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排放濃度,并制定出科學的排放規劃。具體整治措施:優化產業結構、工藝和布局 :優先發展高附加值、能耗低、排污少的清潔生產型產業和工藝;將污染型產業布設在城市的下風,并保留一定的衛生防護距離;充分利用環境的自凈功能,將高污染 的產業布置在環境容量大的地方,盡量避開環境敏感地段。優先和充分發展節能、高效、污染少的交通系統:禁止銷售和淘汰尾氣超標車,加快機動車燃料改造,使用天然氣和電能等清潔能源,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和綠色出行。改變能源系統及能源轉換技術: 實行區域集中供熱、供氣,盡量使用氣體燃料、型煤、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或者把煤等污染重的能源集中轉換成清潔能源后再使用。減少建筑揚塵:規范市政建筑施工和城市衛生管理,敷設管線要一步到位,增加城市硬化率,盡量減少揚塵污染。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建立城市立體綠化體系:有效利用植物來凈化大氣環境。

2、水環境

水環境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指在對水污染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計算最大容許排放量并確定最佳治理方案。其整治措施: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水排放量。如加強集中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雨污水截留管網等的建設,有效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率和回用率,減少污水排放總量。河道的綜合整治:河道治污工程量大面廣,需要大量投資,所以尋找先進實用,造價低廉的技術如生物凈化技術對受污染河道進行治理修復,從而提高其溶解氧水平和河道自凈能力已迫在眉睫。加強城市防災、減災保障規劃工作,減少災害來臨造成的對自然生態水體的污染危害。污水回用:生活污水可用于農林灌溉;增加工業用水及其處理廢水的循環利用率;雨污水分別截流,雨水回用;鼓勵城鄉居民重復利用廢水,這樣就可大大降低污水處理廠處理負荷和污水排放的總量。改變落后生產方式,推行少廢無廢的清潔生產工藝采用先進污水治理設施和工藝,提高污水處理效率,盡量減少排放。

3、固體廢物

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三大類。在城市環境規劃中最主要的是注重生活垃圾,而最應防范的是工業固廢,特別是工業固廢中的危險廢物。其具體整治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垃圾清掃、分類收集和儲運處置利用及運營系統:一般性的固廢應與危險廢物按特性分類收集、儲存與處置,禁止一般固廢與危廢混合收集、儲存、運輸、處置。一般固廢和危廢設施、設備及場所的規劃立足長遠,遠近結合,同時要加強管理維護,以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儲運固體廢物必須采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垃圾分類后要及時送往相關部門回收,特別是對于已被列入強制回收目錄的產品和包裝物。垃圾填埋場、焚燒場及其他處置場所的建設和運行必須規范,嚴防造成次生環境污染。國家應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可重復利用產品及易生物降解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在產業布局上,將可綜合利用資源的產業進行集中設置,形成相關產業綜合利用的有序的“投入、產出”生態產業鏈,實現在城市環境規劃中把固廢進行綜合利用。

4、噪聲

噪聲污染整治規劃是在噪聲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各功能區劃的噪聲控制要求,制定出具體的整治措施規劃。用規劃的手段防治:噪聲防治必須遵循規劃先行的原則,從空間地域避免噪聲的污染,在區域功能布局上,要充分考慮噪聲污染的控制要求,各功能區不能混雜設置,特別是噪聲敏感目標必須要遠離工業區及交通干道。還可以利用城市綠化規劃來阻隔噪聲的污染。運用法律手段防治:噪聲防治遵循過錯責任原則、先入為主原則、無污染免責原則,以法律手段來規范責任方的行為。運用技術手段防治:噪聲防治遵循分類指導原則和全過程控制原則,可從空間地域、施工時間、操作規程和噪聲源等方面進行控制。對噪聲源可以采用吸聲、隔聲和減振等手段控制。

5、生態環境

城市規劃項目在選線、選址、組成和內容、工藝技術、施工和運營方案等方面凡涉及不可替代、極具價值、極敏感、被破壞后很難恢復的敏感生態保護目標時,必須提出可靠的避讓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復或修復的生態目標時,也應盡可能提出避讓措施,否則應制定恢復、修復和補償措施,各項生態保護措施應按項目實施階段分別提出。

四、結語

城市環境是城市居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城市經濟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們在利用地球環境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生態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生態規律的懲罰,充滿生命的生物圈就已不再適合以人類為主體的生物的生存,資源枯竭,就更談不上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城市的規劃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城市規劃環保規劃必須先行,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城市規劃;環保教育;防治措施;城市污染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國民經濟的提高,我國城市在規劃建設上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城市規模在不斷的擴大,努力使城市變得越來越現代化。然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往往由于太過注重開發建設而忽略環境保護,城市污染正以與其相同甚至更快的速度在擴展。因此,考慮解決城市中的環境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但我國主要負責各個縣市城市規劃的單位在城市建設上缺乏環境管理的經驗,加上我國的“環保教育”起步比較晚,意識較為薄弱。城市規劃單位大都是從整個城市的整體規劃上著手考慮,并未對城市建設而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加以考慮,例如,水、空氣、噪音污染等,因此,如何在城市規劃初期就解決城市中的環境問題,成為了城市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

1.城市環境保護規劃及其主要內容

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涉及經濟、人口、資源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問題。應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優化產業結構、合理布局、功能區劃分、污染物總量控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項目等方面,實行綜合規劃。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開始運用科學的規劃指導城市建設,克服了以往城市建設發展的無序性、隨意性與盲目性,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和法律保障。環境保護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依據對城市環境質量現狀的調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護人類的減少污染、生存環境、節約資源為目標的規劃體系。按照我國環境保護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同步規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總方針。

2.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而形成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受經濟的發展情況制約,同時也受上層建筑的影響。近些年來,我國城市人口的的規模在迅速增長,經濟也在高速的發展,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水體污染和空氣質量問題嚴重。由于城市人口規模的急劇增長和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大量的污水沒有經過污水處理而直接排入到江河水體,致使水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加上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粉塵、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臭氧等物質排入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我國受季風影響,被污染的空氣會將污染源帶到其他地方,使得國內整體空氣健康指數逐漸降低。

2.3固體廢物泛濫成災和噪聲擾民現象普遍存在。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由生活、生產生成的固體廢棄物被堆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這樣不僅影響城市形象,還威脅著每一個人的健康。由于我國城市的發展,文化娛樂等各項事業也在快速推進,各類影視娛樂也充斥著城市的每一處角落,甚至于有些城市因此而被稱為“不夜城”。噪聲擾民的現象愈發突出。

3.城市環境保護規劃應重點做好以下三個綜合整治規劃:

3.1水污和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在對水污染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計算最大允許排放量并確定最佳治理方案。而大氣是我們生活所賴以生存的必備要素。根據城市大氣質量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功能區劃,并按照擬定的環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從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3.3城市固體廢物和噪聲污染綜合整治規劃。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環境目標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與處理、處置指標體系,并制定最終治理對策。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的目的是依據城市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城市固體廢物的種類、數量和城市對固體廢物的承載能力,制定處理方案。達到減少廢物產出量、有效利用、降低消耗的目的。在噪聲污染綜合整治中在控制室外、設計室、車間或職工長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強度要低,城市規劃的時候可以分別采用隔聲、吸聲、減振、消聲等技術進行治理,減少噪聲污染。

4加強環保教育,增強環保意識。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因此,學校環境保護教育就顯得極其重要。社會是學生生活的大環境,社會環境是中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的重要條件。社會資源也為學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學校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環保能力。

4.1學校加強學科教學利用課堂教育,多學科滲透環保意識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我國的中小學“環保教育”起步比較晚,至今還沒有專門的教育課程,“環保教育”的內容往往蘊藏在各學科知識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采取深入研究,善于發現,靈活滲透的原則。環境教育是新興的課程,具有綜合性、邊緣性的特點。教師結合各自學科特點,探求并確立學科環境教育滲透點,抓住學科與環保知識的顯性和隱性關聯,將環保教育有機滲透于學科教學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環保習慣就自然養成了。

4.2學校開展開展多種活動活動,深化環保教育。學?;蚱髽I要開展宣傳活動,強化環保意識,圍繞環境節日或開設綠色環?;貜娀h保教育。良好的校園文化影響著學生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靈的陶冶。它能讓學生時刻感受環境教育,自然地誘發學生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等將來他們就會為環境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

4.3學校和社會互動,使校園綠色文明活動走向社會。學校環保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校內,還因結合學校實際走出校園,形成學校和社會全方位的環保教育網絡。學校積極主動聯系社會有關方面的力量,爭取他們對學校環保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們要利用公園、生活區等社會資源培養中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使之萌發環保意識,還要充分挖掘家長資源,促進環保教育的有效開展和利用城市公共設施、社會生活場所,共同構建環?;訄觥?/p>

總之,城市環境是城市居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城市經濟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標志城市社會文明的象征。在實際的城市規劃各種污染上,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對城市污染中的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固體污染、噪音污染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與解決。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和掌握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的問題歸結起來都是相關于“人”的問題,對于人類自身的思考是這些問題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在城市規劃中研究環境保護問題,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為人類自身聚落環境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路線。最終,實現時間與空間的、歷史與地理的、城市與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先鋒.淺談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09.8

[2]付俊會,付春曉.談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J].土木建筑學術文庫.2009.(09)

篇7

關鍵詞:公路施工、生態環境、影響、控制措施

一、引言

環境保護已經被列入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保護問題點多面廣,我們一定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充分認識在建工程對所在地區環

境造成的危害,盡量減輕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真正把可持續發展落到

實處,共建美好和諧新家園。自然生態具有調節、生產、信息和載體等多重功能,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搖籃。在公路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倍加愛護和保護自然,要樹立“不破壞是最大的保護”的理念,堅持最大限度地保護、最小程度地破壞、最強力度地恢復,使工程建設順應自然、融入自然。近年來,盡管我國公路技術穩步發展,但如何處理好公路施工與周圍生態環境之間關系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二、公路施工建設規劃對生態的影響與控制措施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一條線路通常劃分為多個合同段,多家施工單位通過招投標的形式中標獲得某一標段線路的建設任務。因為不同合同段內不同的地理環境以及不同的建設任務,所以一般情況下,承包商在保證滿足全線總工期要求的前提下,各自負責擬定合同段內的施工計劃。但是,對于山區公路這一公路工程項目,因為特殊的工程要求,各個合同段之間除了施工計劃滿足總工期的要求以外,全線各合同段應協調起來,對全路段施工網絡計劃進行優化,盡可能地將全線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就要用一套完備的施工網絡圖將整條線路的施工情況貫穿起來,也就必須掌握實際工程情況,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將不同施工單位所采取的不同施工方法有機地匯總起來,進行群體網絡圖編制,并使之貫穿于施工過程的始終,不僅對當前施工項目予以合理的指導還要為今后的施工提供寶貴經驗。要將全線工程協調起來,必須把它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其施工計劃必須優化編制、統籌安排,使工程不僅能夠按時交付使用,同時在建設過程中顧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首先應了解全線工程的特點。歸納起來,全線工程施工有以下幾點:工程項目多;整體性強;施工周期長;施工單位多。要讓生態環境與工程建設協調起來,不僅要在設計的同時考慮生態環境的因素,同時在施工過程中,環保工程也應與主體工程同步施工。具體有以下幾點措施:

(一)公路在通過環境敏感地帶時,現場施工范圍應盡可能縮小,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壞,避免切割、阻擋地表、地下徑流的排泄,減少施工廢料的堆積,在施工結束后進行自然植被的恢復,保護該地段的特殊生態功能。

(二)群體網絡規劃中,應有意識地加強土石方的調配力度,進行充分的移挖作填,減少棄土場的設置和棄土、棄渣量。對工程棄渣選擇地勢低洼、無地表徑流、植被稀疏的地方堆置,不得侵占水流出入地段。工程棄渣應嚴格遵循“先擋后棄”的原則,棄渣完畢后對其進行防護。

(三)施工中,對取土場、施工便道進行合理規劃,盡量避開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比如在自然保護區的路段,應盡可能地利用附近地段的取土場或棄土場,盡可能地減少對這些地段的生態的干擾。

三、公路施工對生態的影響及控制措施

公路施工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橋涵和隧道,只有抓住影響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控制才能將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

(一)路基施工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公路施工有時需取土填筑路堤,開挖山丘形成路塹,必將破壞原有植被,干擾動物棲息環境,破壞土體的自然平衡,引起邊坡失穩、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場、棄土場及暴露的工作面成為水土流失的主要發生源,山區坡面棄土可帶來長時間的水土流失,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路基的取土、棄土、施工前臨時占地,使路線所經過地區耕地及植被面積減少,路線兩側20m~30m范圍內天然植被破壞,對農業生產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隧道施工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隧道施工時對洞身所處地段擾動大,隧道進出口兩端、仰坡面的開挖使天然植被破壞,對局部山體的穩定不利。另外,隧道廢碴若處置不當,碴土可能隨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溝渠、河道、破壞良田等。針對幾種實體對生態的影響因素,主要從三方面加以控制。首先必須嚴格控制因路基土石方工程量大導致耕地與植被面積減少,對取、棄土場應進行整治使其復耕或予以綠化,確保水土不流失;第二,橋涵施工應減少對河床的擾動,利用原有基底;第三,隧道施工應合理選擇棄渣場,避免河道等的堵塞。

四、公路施工對生態水資源的影響及控制措施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凡路基的沉陷,邊坡的沖刷、坍塌及路面的翻漿、龜裂,水泥砼路面的斷板,隧道的滲水以及滑坡的發生和發展等,均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蝕有關。水對道路的損壞是相當嚴重的,公路所發生的病害多數與水有關。公路范圍的水源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組成。地表水主要為雨水和融雪水,地下水主要為埋藏在地表下面的孔隙和裂隙水,同樣也是由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而形成。道路施工中對路基范圍內的陷穴、落水洞和積水洼地需詳細調查,因為該地貌形態有聚水的條件,容易導致公路病害。在初期的施工勘察中,只能根據外業調查資料進行預防。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地形地貌形態變化較大,原設計的排水構造物可能與實際不符,所以需進一步完善。在施工中,施工單位也需根據實際中發現的排水缺陷,要求進行增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排水暢通。

五、爆破技術對生態的影響及控制

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的加快,土石方爆破技術也得到了發展。然而爆破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也是極為嚴重的問題。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如何最低限度地降低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光面爆破是一種保護遺留巖體及其表面不受破壞,能使開挖輪廓面光滑平整的特殊爆破方法,是人為地采取控制措施,減弱動壓對炮眼周壁巖石的沖擊作用,使動壓在這種爆破中居次要地位,而使高壓氣體產生的靜壓作用成為主導。只有控制并減弱爆破沖擊波的動壓作用,才能產生光面效果。光面爆破法,具體一點講,就是采用特殊的裝藥結構,選擇合理的起爆次序和起爆方法,使開挖的巖石面平整光滑,且接近設計輪廓線的爆破方法。它要求正確選擇周邊眼的間距和周邊眼的最小抵抗線,正確選擇適合于當時的地質條件和炮眼情況的炸藥品種、不偶合系數、裝藥集中度等。控制光面爆破效果常采用以下步驟:第一,合理布置周邊炮眼,提高鉆眼精確度;第二“,光爆層”及其厚度W;第三,鉆眼的質量要求及實施方法;第四,嚴格控制裝藥量,采用空氣間隙裝藥結構;第五,合理安排開挖程序和起爆順序。

篇8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地方高校;發展戰略;人力資源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要貫徹落實好這個重大決策,作為地方高校就必須首先認真學習好、深刻領會好、準確把握好這個戰略決策從而制定好發展戰略定位。

一、地方高校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是城鄉一體化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

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特別是提高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素質最為緊迫,而人才培養最終要依靠高等教育來完成。許多地方高校已經形成了普通大學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成人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本科生、??粕榷鄬哟巍⒍喾N類的人才培養途徑。近年來,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省的地市級中心城市,紛紛建設大學城、高教園區,地方政府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土地價位、城市配套設施、資金融通等方面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創造了良好的建設環境,反映了地方政府和廣大城鄉人民群眾對地方高校――自己身邊的大學的一份獨特情懷和寄予深深的厚望。這也是地方政府明智的戰略選擇,更是地方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遇,這種區位優勢使地方高校的辦學能量完全可以輻射到周邊的農村和城鎮地區,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二)地方高校是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創新之源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處于地區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獨特,既所在地區的高等教育中心,也是信息集散中心和科技服務中心。高等學??萍既藛T集中,科技開發力量強,高科技成果多,不僅是知識創新的一支主要力量,同時也是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方面軍。城鄉一體化與工業化之間存在著同生同長、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鄉鎮企業是實現農村工業化的骨干力量,地方高校在促進城鄉工業的技術更新、技術改造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城鄉工業急需進行傳統技術和工藝的改造,地方高??梢院退麄兒献鞴リP,完成傳統技藝的更新改造過程。許多城鄉工業急需引進高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地方高校可以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三)地方高校是提升城鄉一體化的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城鄉人民,要讓現代文化滲透于農村和城鎮的每一個角落。地方高校是現代文明和現代文化的傳播者和集散地,其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同時,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形式,它也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著輻射引導作用。大學校園作為各種文化思潮的匯集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并時刻與我國的主流文化相吻合,因此,地方高校要用自身的優勢文化去影響和提升農村文化,主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這既是歷史賦予的責任,更是發揮自己優勢之所在。另外,地方高校師生或來源于城市或來源于鄉村,承載著地方文化的內核,具有更多的本地鄉土文化的因素,這為城市文化向農村文化的滲透與傳播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可為改變和提升城鄉一體化的文化品位發揮重要作用。

二、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強調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使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同時也對地方高校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國有的地方高校的發展還不適應城鄉一體建設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的地方高校發展目標不明確,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

從當前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角度來看,農村發展無疑需要較多的人才。而實際情況是,現有農村教育將篩選的農村優秀的人才不斷送往城市,農村人才的流失最為嚴重,農村缺乏熱愛并了解農村、農民和農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已很難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這在根本上遲滯了廣大農村發展的步伐,已成為目前制約中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國現有的高等學校(包括農業類高等院校)都在培養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慮培養農村所需要的人才。據一項畢業生就業取向調查,他們中選擇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占70%,希望到國家機關的高達50%,只有20%的愿意到基層和企業工作。特別是2008年出現國際金融風暴,對企業和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新的的問題,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農村和企業對人才和科技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地方高校目前的發展現狀還不能很好地與之相適應。

(二)有些地方高校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沒有形成辦學特色和品牌,導致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不夠

2009年有超過2千萬農民工失業返鄉,6百萬大學生畢業出現就業困難,而大多企業在轉型中也招聘不到合適的足夠的畢業生,特別是想引進應用型創新的人才更是難上加難。一邊是對人才的渴望,一邊是大量的人員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新農村建設,農民身份的轉變都需要高校的支持。究其原因,專家們普遍認為,是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制度和知識累積型的教育模式,導致了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與企業、市場、社會相脫節,在現實教學中出現重理論輕實踐,使得學生知識面窄、拓展知識能力弱、動手能力差、嚴重制約了目前我國急需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這都以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并且也不利于院校自身的發展和壯大。

三、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要面對現實、科學定位

地方高校辦學必須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依托地方、支持地方為發展的總方針,根據自己所在區位優勢,結合學校傳統學科優勢來確定學校發展目標和建設重點,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中找準自己的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地方高校要把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區域生產力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的目標,大力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智力、人才、技術支持,努力提升城鄉一體化服務的水平。

(一)地方高校發展必須明確目標,確保制度保障與財政支持

在辦學宗旨上必須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在理念上強化為城鄉一體化服務意識。地方高校自覺以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為中心,增強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服務的功能,努力提升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服務的水平。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發展,各地區傳統產業或傳統農業的技術和產品升級換代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逐步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亮點,地方經濟對適應新產業、新技術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特別是對新型農民的培訓成為當務之急。面對新的形勢,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的優勢,用制度確保產學研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更主動地融入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建設之中,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多層次合作。

(二)地方高校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理清發展的思路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亟待隨之從以往的“精英就業”向“大眾就業”轉變。既然是大眾化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應把自己作為普通勞動者參與擇業,那么,樹立“人職匹配”的“大眾化”就業觀、樹立到基層去的堅定信念就是現實而必須的了。

第一,在辦學理念上,牢固樹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觀、人才觀,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滿足他們千差萬別的教育需求。要認識到低分不等于低能。沒有無能的學生,只有無能的教師。樹立起“人人有才,因材施教,各揚其才”的全新教育理念。

第二,在辦學思想上,堅持以學生為本,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質量取勝的時代,高等教育質量實際上就是高等教育服務質量。教師要通過高質量的教學贏得學生。學校行政應把自己放在服務者的位置上,不斷提高教育服務質量,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

第三,在教育質量標準上,樹立教育質量是相對概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質量標準。正視教育對象的入學基礎,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把用人單位滿意、學生滿意、畢業生就業率高、就業崗位對口和在崗位上能充分發揮作用,作為評價市屬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第四,在辦學風格和體制上,必須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優”的辦學方略,體現優勢、持續發展,切實抓好專業建設這個龍頭。重點設置急需專業,培養緊缺人才。在辦學上,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發展。繼續深化教學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使學校更具有競爭性、適應性。

(三)堅持院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模式,培養應用型的創新人才,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

如何實現學生畢業后就能上崗,僅靠校內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實踐渠道,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第一,堅持院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讓社會的各種力量共同參與辦學,從而為學生提供實訓的設備和真實的技能實踐環境。企業和高校各有優勢,如何實現互補,做到雙贏,需要我們去分析。企業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突出了動手能力的培養,但理論學習不全面,培訓不系統、效率低;而高校有專業教師隊伍,培訓正規系統、全面,但突出的是理論性,所以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考試型”,因此,各高校必建立與完善校內實踐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充分發揮其作用,使其成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邊學邊練,獲取實踐經驗,形成應用能力的基地。

第二,堅持院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模式,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轉化能力,利用企業的科研需要以及所提供的資金,不僅為學校解決了科研經費少的問題,更是為高校培養了大批能動手有科研頭腦的學生,為將來向社會輸送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礎,也為校企合作注入了強有力的生命力。

第三,堅持院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模式,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走出去”就是專業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到企業給員工上理論課,通過和一線工人的交流來進一步提高實踐方面的知識,使教師在課堂上能理論聯系實際,并可以了解企業對學生的新要求;“引進來”就是聘請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到學校作為專職或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從而進一步完善知識技能一體化,以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綜上所述,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發展戰略的定位,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地方學校的競爭能力、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提供技術創新辦教育必須適合經濟發展狀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林增榮.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城郊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思路[J].中國集體經濟,2009(2).

2、林日英.社會主義新農村對高職“兩課”訴求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7(4).

3、吳玲.科學發展觀與新升本地方院校的發展規劃[J].宿州學院學報,2006(6).

4、李保會,任士福.發揮地方高??萍既瞬艃瀯菁铀俎r村區域經濟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5).

篇9

1.1從市場環境變化粉

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今天,汕頭農業區正在暴露出過去短缺經濟環境下掩蓋住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中農業整體質量引發的連續多年農民增產不增收已發展成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并存,且逐步向買方市場過渡。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鐵定規律已不復存在,買方市場的快速形成,城鎮居民對農產品選擇性消費趨勢的發展.給我市農業生產提出一個新的命題:即如何以市場為導向組織、安排、管理農業整個體系,滿足外向型、開放性囚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農業產品多樣性、高質量的需求,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品種性、地區性、季節性不相應的問題〔2〕。這個命題從表面看是給特色農業提出質與量的雙重要求,實質上則是一個質與標準化生產與管理的融合問題,特色農業正在呼喚著建造標準型農業構架的要求。標準化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

1.2從創農業品牌的角度肴

買方市場條件下的農產品競爭的實質是品牌競爭.而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創品牌必由之路。一個農產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對資源、市場、科技、經營管理、配套服務體系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克服傳統經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并要在育種、栽培、植保,到產后的加工、保鮮、貯藏、運輸,以及生產資料的供應和技術服務等各個環節上,都要實現標準化生產與管理。我市農業領域正在確立一種新理念,這叫做“小商品、大市場;小商品,大產業”,這是一種“品牌農業”的理念,是發展品牌農業、提高競爭優勢的理念,這種理念將為我市農業標準化快速發展開創一個新視野:農業標準和農業品牌產品是互為促進、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農業標準化的發展要以效益為中心,要靠贏利來支持,而農業名牌產品的效益遠遠超過非名牌產品,具有巨大的價值升值功能,能夠為農業創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產品離不開標準,名牌產品的基礎就是高水平的產品標準。把標準化工作同創建農業名牌產品結合起來,可以利用農業名牌效應,提高農業標準化效益。農業產業部門的領導將象工業部門的領導一樣抓標準化生產。

1.3從我國加入WTO對我市農業帶來挑戰的必然趨勢

加人WTO與實現我市農業外向型.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國際農產品自由貿易對一個發達農區實施標準型農業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影響農產品國際貿易相對優勢的主要因素是科學技術,由科學技術水平決定產品質量.成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農產品的質量也就成為我市農業科技進步模式選擇的出發點之一,同時,也是我市農業科技進步的主攻方向。我市應從遺傳改良、生物技術、條件控制、品種更新,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和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化等方面人手,綜合運用各種農業科技手段,研究、開發、推廣農林牧漁等優質農產品的標準體系,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商品性能和國內、l司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農業發展的國際前景,對我市農業外向型的發展已經提出了很高的農業標準化要求。推動我市標準化構架的建設是因應WTO對我市農業帶來的挑戰的有效舉措。

1.4我市初具實施構筑標準型農業構架的良好機遇和條件

第一,民眾生活水平較高、對農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農業正初步由“生產者主導型”轉向為“消費者主導型”.光靠傳統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傳統用途,已經很難適應和滿足一個大城市廣大消費者高度分化對農產品的要求,比喻,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及營養倍受關注,這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基本條件。第二,我市大多數農產品相對過剩,都市型農業結構調整面臨千載難逢的良機。同時,城市居民對絕大多數農產品有極大范圍的選擇權(國內優質,綠色食品,國外產品).這為實施標準化農業構架提供了前提條件。第三,我市農業既屬城郊型農業,也屬港口型農業,更具都市型農業的基本特征,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環境、資金、技術、人才。通過在城市率先實施農業標準化,進人城市市場的農產品就要達到城市對農產品要求的質童標準,這就促使農產品生產者要以此為導向,以城市的農產品標準為導向進行生產。同時,城市擁有的資金、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和設備,可以通過城市強大的輻射作用向周邊地區滲透和發展。這樣,城市就可以在市場上對本地區農業標準化進行引導從核心農區向農區推進。汕頭作為粵東的中心城市,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效應十分明顯,這是實施標準化農業的良好條件。第四,我市具備發展農業國際貿易的基礎,特區優勢、沿海優勢、鄰近臺港澳地理優勢、僑居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潮人眾多優勢(人文資源優勢)等比較突出。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市場觀念和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具有一定基礎,為實施標準化農業準備了市場競爭條件。

2.標準型農業的內涵與我市的規劃構架設想

2.1標準化農業的內涵

農業標準化是把生產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的生產經驗,同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和成果相結合,納人農業領域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指導和規范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等活動,進而達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預期目的。農業標準化是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而在一個特定區域內,農業領域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則可以說,這種農業就稱之為標準型農業。標準型農業是通過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而形成的.標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標準化體系的綜合性: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標準、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標準、農業環境保護標準、農業經營管理標準;—標準化體系的政策性:表現在要遵循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來確定適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農業標準化方針政策和標準化規則與計劃;—標準化體系的技術性:突出特點是以載體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質的形式出現,所以標準不是研究對象技術本身,而是研究負載其上的載體(標準)的。標準這一載體的技術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對象技術的先進性而是合理的先進,是融合著標準化方針、政策、經濟要求的總合。所以,標準化是受政策性指導的技術;—標準化體系的經濟性:表現為可以使農業生產發展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勞動損失.其經濟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計算出來,有的是間接地表現出來,有的是從保護自然資源、人類工作與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等而長遠地表現出來;—標準化體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產品質量監督和質童管理過程中體現出來。

2.2農業標準化是我市特色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技術支撐

“九五”期間,我市農業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形成一批有區域特色作物區、水產區、畜牧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發展,2000年全市15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5萬多農戶每戶增收2000余元;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始啟動,組織一批優質農業產品注冊商標,實現零的突破;農業科技服務廣泛開展,鄉鎮企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一定要從戰略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農業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的滲透作用,重視剛剛興起的農業標準化工作對特色農業的推動作用,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對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巨大影響,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占據優勢川;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長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依靠科技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探索農業產品規?;洜I.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機制,把農村分散的千家萬戶與市場聯系起來。政府要相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把剛剛實現“零的突破”的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更有效地推進一個新臺階。我們必須首先明晰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的總體思路(發展的階段目標、規劃)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結合國家標準,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適合我市農區特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具體標準,以及建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然后確立標準化農產品市場的戰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實施農業標準化對本市農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的作用機理,進而探索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來調整、優化本區域農業結構的新途徑,以此指導今后我市特色農業經濟的具體實踐。從而,為我市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成功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2.3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思路

以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年~2010年)”中有關毛I毛找11化問題的論綱,作為我市實施農、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論指南‘“,,包括:“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為重點,加快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促進種植業和產品標準化、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進程。開展畜牧水產優良品種選育、飼料開發、生產設施設備研制、疫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研究.加快畜牧水產業的專業化、規?;a,建立健全畜禽水產品質t檢測體系,推動畜牧水產業全面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薄啊⒔∪r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測、檢測技術體系。開發先進監測技術與設備.推動主要農產品監測、檢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技術體系與國際接軌。發展有機(綠色)食品等無公害產品,提高農產品與食品的安全性?!薄耙揽靠萍?,建立新型農產品加工業。采用‘公司加墓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引進良種.開發配套生產技術,推動標準化、規?;瘍炠|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培育大宗農產品加工科技企業.開發國內外市場,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全面快速發展?!薄按罅Πl展生態農業技術,提高抵御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開展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建立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開展鄉鎮企業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和示范;大力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建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高抵御早、澇、風、雹等氣象災害能力?!薄凹訌娹r業標準化體系和動態監測網絡建設?!鄙穷^農業標準化工作既要以“綱要”作理論指南,更要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要求,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創匯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強農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2.4我市標準型農業規劃構架

2.4.1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標準化和監測工作在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根據本市區域農業優勢制定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規劃和項目,把重點放在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上,品種的重點放在名、特、優和高產、高效的農業產品上,立足創建農業品牌和名牌,在農副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從選種、育種到生產、收獲、加工、貯藏,都執行規范的生產方法和質量保障體系。要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能有較大提高,就必須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在現代市場經濟對農副產品,特別是消費者對名、優、特農副產品的商品化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勢下.制定并實施農副產品的加工標準、檢測技術標準、包裝規格標準、品質等級標準等可以使農副產品的商品化過程在標準的監控下,以高品質和優質服務適應市場競爭,使農產品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農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更能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農業監測體系是指為提高農產品、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由各類具備農業專業技術和監測能力的檢驗、測試機構組成的監測網絡,是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就必須重視建立以農副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監測為重點,包括對農業生態環境檢測在內的完整的農業監測體系。此將有效為規范市場交易,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場流通,切實保護生產者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2.4.2我市農業標準化體系范圍

農業標準化體系主要指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制定的,以國家標準為基礎,地方標準為重點,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系列標準的總和,還包括為農業服務的化工、水利、機械、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等方面的標準。按農業生產主體和為主體服務的其它因素,我們把我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分為主要農副產品標準體系,以及支撐和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兩大類。農副產品標準體系,包括糧食、水果、蔬菜、畜牧業、水產業、林業、其它農產品(包括茶葉、煙葉、糖料、熱帶作物(引種>、食用菌、花卉等)、動植物纖維等方面的標準。支撐和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包括飼料、動植物保護設備、農用化工產品(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使用、農業機械管理與使用、農用水利與水土保持、農業能源、農業環境保護等。上述的兩個方面都應按市場需求的原則,根據具體需要確定標準的級別,按標準化法規的規定操作,逐級分解細化,制定具體的個體標準。總體來說,主要突出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副產品的等級標準,二是種苗的品種和用種質量標準及生產資料質量標準,三是農業技術規范,四是農副產品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

2.4.3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劃項目選擇

2.4.3.1農業標準化項目內容非常廣泛,對于全市性的計劃、規劃項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點地選擇,具體細分如下:第一,著重考慮種子標準項目種子標準是種子、種苗、種畜、種禽和菌種、魚苗的標準總稱。在計劃中,要著重考慮種子標準項目。第二,重點制定并實施農產品等級標準項目農產品等級標準,是對農產品等級質量的技術規定,是產品生產、產地檢驗,交貨驗收及質量仲裁的技術依據。農產品等級質量以外觀形態、內在質量、加工精度作為分等級的主要依據。第三,突出種養生產技術規程項目種養生產技術規程,是指農作物、林木、畜禽及水產類,在各自生產過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產實踐經驗,有機地形成最佳生產技術方案,經選用優良品種并合理運用栽培、速生、飼養及養殖生產技術措施。第四,開發農業主導產業標準項目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以立足我市長期以來形成的畜禽、水果、水產、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作基點,按商品化生產要求,從這些特色產業中找準系列品種,列入計劃,實施主導產業標準項目,并在實施中按市場要求不斷提高完善標準,全面與國際市場的標準接軌。這不僅滿足了農產品優質化的規范要求.也滿足了小包裝、規格化的市場需求及現代連鎖店經營的需要。這是一種“小商品,大市場”的現代農業理念。

2.4.3.2實施我市“無公害農業”標準化工作無公害農業是90年代出現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污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污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質進人農業生產系統,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農產品生產由普通農產品發展到無公害農產品(或稱之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態食品、自然食品),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消費者環境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遍需求市場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西方發達國家對進口農產品中各種污染物的含量不斷進行嚴格限制.可以說,未來的市場將是無污染市場。因此,必須將“生態安全”和“環境友善”作為現代農業標準體系的新內容舊。發展無公害農業不僅具有極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大大地增強我市農產品具有應對加人wTO后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當前迫切需要制訂具有出口優勢的汕頭農產品的商標標準、定量標準、包裝標準,這些標準是發展外向型農業中消除國外技術壁壘的通行證。我們建議把無公害技術標準的構架中的關鍵技術的突破補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關計劃,抓好以下工作:通過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的攻關,改進無公害農業生產資料(農藥、肥料、飼料)的人工化學物質的配方,開發符合我市土地、水質、氣候條件的高效、低殘留、無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復合功能生物農藥工程菌種.使之兼備優良的生物學工藝特點及工藝性狀,為產業化打好基礎;著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農藥的資源開發和品種選育,開展發酵、后處理、制劑等工藝研究.提高生物農藥產品的品質、穩定性、貨架壽命,降低成本;開發安全、高效、價廉的獸藥系列產品;采用生物技術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開發新型微生物肥料生產工藝,重點開發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腐殖酸類肥料、礦質肥料、及其摻和肥料等;研制安全、天然、營養、多功能和通過發醉技術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著重研究食品(飼料)添加劑的天然資源開發和提取技術,開發微生物發酵、提純等工藝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飼料)添加劑的品質、色澤及效能,降低生產成本;在包裝儲運方面,重點研究物理滅菌工藝、CO:超臨界萃取技術、膜分離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冷凍干燥、擠壓膨化、低溫濃縮技術,研制滅菌包裝技術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開發食品氣調儲藏技術;為生產出符合人體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產品莫定符合國內外,特別是發達國家準進口的嚴格品質安全物質的標準要求。沒有上述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設備的研制和開發,實施無公害農業的標準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撐科技力量,外向型農業將會受控于人。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是我市發展無公害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標準接軌,才能獲得國際貿易“通行證”;才有“資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才能拉動無公害蔬菜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無公害標準體系的構成與建立,包括與其生產、流通有內在聯系的各個環節的標準:—無公害生產基地的條件標準。主要規定生產基地的土壤質t、空氣質量、農用灌溉水質最控制指標,以確保生產環境滿足無公害標準要求。—無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限量標準。主要規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及其試驗方法?!獰o公害蔬菜農藥合理使用規則。主要規定嚴禁使用的殺菌劑、殺蟲劑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允許限量使用時的常用藥盤及稀釋倍數及安全間隔期(天),以確保無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不得超標。—無公害疏菜產品標準。主要規定無公害蔬菜品質質壇和衛生質量要求,以此作為無公害蔬菜質量判定標準?!獰o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程。根據無公害蔬菜生長特性,規定出品種選擇、育苗、整地、定植、田間管理、農藥化肥使用標準、病蟲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術操作規程,以確保其生產過程達到無公害標準規定?!獰o公害蔬菜農藥殘留量試驗方法標準。主要收集、制定與無公害產品標準相配套的方法標準。—無公害蔬菜包裝標準。主要規定無公害蔬菜包裝用材料、包裝基本原則,標注內容等。由于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的建立比較復雜,需由專業部門進行專題的調研論證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個我市農區通川的“安全I又生優質農產品(或原料)產地環境地方標準”這項標準是結合汕頭農產品生產和質量控制的實際情況,參考有關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標準進行制定,它應包括與優質農產品的安全衛生有密切相關的土壤、水質和空氣三個環境質量要求,包括農[[]灌溉水質標準、養殖少}l水質標準、畜禽用飲水水質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等等。其中,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應采川國家標準中有關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的環境空氣質量要求。用汕頭優質的空氣、韓江優質的水源、潮汕無污染的優質耕地等構成的優質生態環境,生產具有汕頭系列品牌標志的農副產品,將是汕頭特色農業的最大特色。

2.4.4關于我市標準型農業的戰略思維綜上,提出建設我市標準型農業基本構架,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將使汕頭農業現代化有一個實用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整體體系。分為六大體系:建立以環境農業為主體,水、土、生物資源科學為依據的生態體系;二是建立污染環境極小的“三高”農業技術生產體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運輸、倉儲、營銷技術體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業和都市園林為主體的環保科技體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務的信息服務和情報服務的服務體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監測、法律體系。由于標準化工作的網絡式貫穿作用,以上體系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一個農業科技總體,體現了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3.推動構建我市標準型農業構架的戰略對策

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這是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區別于過去的一個重要標志。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如果投人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動?我們提出:

3.1用“區域發展”推進“標準型農業”的跳躍式發展

我市于2000年通過實施的“汕頭面向21世紀科技振興規劃”中確立四個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重點區域”,是我市標準型農業的示范區域川。它們是:設施農業示范區示范區設于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種研究所,基地總面積為1715畝,分為蔬菜業設施示范區和禽畜業設施示范區兩大類。蔬菜業設施示范區下設蔬菜研究成果展銷中心、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區、蔬菜引種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區、良種繁育區、種子包儲加工區,通過采用遠緣雜交、輻射育種、化學誘變育種、雜種優勢利用、染色體r幾程、基因工程等現代種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遺傳變異.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種,認真抓好“種子工程”,實現蔬菜種子產業化。畜牧業設施示范區下設種鵝場、種雞場、現代化孵化廠、種牛輸精配種場和家禽育種中心,力求布局科學合理,設備先進配套。通過示范指導作用,為家禽育種提供一個符合科學設計的場所,促進家禽育種工作的開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種。農業科學園科學園以市農科所為載體,利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開發條件,借鑒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結合汕頭市情形成“科學內容、園林外貌、潮汕特色、規模產業、良好效益”的綜合體,將對摸索、總結和推廣“三高”、“四化”農業發展經驗,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豐富地方文化意蘊情趣,美化市容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探索新時期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的新路子產生積極的影響。農業科學園置于汕頭市區西北,占地面積約20公頃。參照潮汕園林設計模式,整個園區按功能分若干個小區,并人工改變部分地貌,依靠園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結合種植特色植物,達到園林風景如畫,處處洋溢科學文化內涵與潮汕特色的境界。設立墓因工程育種、航天育種等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基地,重點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貴花卉新品種,并利用組織培育、工廠化育苗,實現花卉種苗產業化;研究適合南方氣候特點的農業設施設備及模式化栽培技術,建成設施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優化資源配置,建成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基地。汕頭農業科學園,作為現代農業與都市農業相結合的產物,以其在集約經營、資源優化配置、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等方面綜合表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效果.充分發揮研究、試驗、開發、推廣、培訓、示范、服務的典型作用,進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潮陽民曹科技發展試驗區民資民力雄厚、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是潮陽的優勢。本區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調整種植業區域結構,發揮區域優勢,推廣良種良法,發展國外市場需要的高價值經濟作物。以潮陽盟興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和僑豐(集團)公司二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和高科技工廠化養殖,發展水產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重點抓好大宗水產品的保質和低值水產品的深加工,提高水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南澳科技興海示范區國家科技部等五個部委己把南澳列為“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區”,是我市海水增養殖的主要基地,將以汕頭大學在南澳建立的廣東省海洋生物重點實驗室臨海試驗站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環境及資源優勢,建立海洋經濟生物培苗中心,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開發新品種和增養殖新技術,優化增養殖結構,重點建設水產種苗廠.工廠化養殖場,搞好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水產品附加值。上述四個高技術農業發展區域,備受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其農業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已遠遠超出汕頭農區,波及粵東整個區域,在省內乃至全國也頗具知名度。已經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生態資源等優勢條件,極其適宜將其建設成汕頭標準型農業的試驗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區。這不只是簡單再加掛一個招牌的問題,而是應當有支撐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設備和設施,成為有實力的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模范區域。要在動植物良種、生物工程、現代化集約種養技術、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農作物病蟲害及自然無害的綜合防治、農業資源的高效運用、農業檢測、土壤能源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先進的經營管理等的技術及其含量的標準化措施,并在設施化、工廠化、企業化建設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術化標準。模范區域要成為有能力引進國內外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形成網絡健全、反應快捷、測定精確的現代農業標準監測及管理體系的中樞,并有能力把觸角伸向廣大農村,提高監測品種和手段,加強農產品質量跟蹤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標準農業取信于民,成為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中樞。

3.2發揮龍頭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陽市僑豐集團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總公司被廣東省評為第一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000年又有汕頭大洋集團公司、潮陽市盟興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潮陽市糧豐集團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評為第二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15家農業龍頭企業。據統計,1999年共創值10億元,帶動6.36萬戶農戶,增加農民收人1.39億元,戶平均2183元。上述農業龍頭企業較好地化解農民分散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初步(一個側面)解決農產品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這一實際情況所帶來的問題,成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羊。但是,我市農業的總體產業化水平仍然是低水準的,其發展規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準。1999年廣東全省公司加農戶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已近1400家,銷售收人39。億元.帶動農戶140萬戶。珠江三角洲地區正在試辦的十大農業示范區總面積為14萬畝。預計總投資40億元,1999年已投資10億元。形勢說明,在農業產業化競爭中,我市需要充分發展和發揮產業鏈條中“龍頭”企業的作用t6J。把產業化的規模和水平推上一個新臺階,才能有效縮短距離,獲取應有的農業產業化利益。如生態農業是通過生物鏈把種植業、養殖業與畜牧業結合起來,產生循環經濟所特有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樣,按照耗散結構經濟論的觀點,現行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產業結構是一個特有的經濟非平衡系統,產業只有不斷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現開放狀態,才有活力;注意與其它產業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協力。農業產業化就是企業、基地、農戶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產生一種雜交優勢親和力。這種“活力”、“親和力”的經濟表現就是經濟效益,企業經濟效益與農戶經濟效益都得以提升。在這樣一個經濟生態系統中,再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標準型農業理念”引進這個系統中去實施,“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產業化系統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現開放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標準化工作是農業龍頭企業取得壯大和持續發展的有效動力。把我市的農業龍頭企業再發展至30家或40家.帶動的農戶再增加至10萬戶或者說15萬戶,汕頭全市標準型農業將呈雛形而不僅僅是實現零的突破。這樣,現在表現為制約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農產品發展的市場定位不準確.大路貨農產品供過于求,造成價格因成本倒掛,虧本生產經營;市場預測難度大,生產出現盲目性;加工保鮮技術跟不上,制約具有地方特色優稀高值品種的發展;技術含量高的高值、高效優質品種不多,引進力度不夠;缺乏農業企業、中介組織,制約設施化、規?;?、標準化生產;產品難以形成品牌,難以打進大市場、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等,將在龍頭企業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決.我市農業實施發展“小商品大市場,小商品大產業”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3.3選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盆點

現代農業食品幾乎不再是從菜園子到菜籃子,而是經過多重加工和各項消費前服務川。要從汕頭實際出發,抓住大宗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確定加工目標,扶持加工企業,不斷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頭特色,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農業加工產品名牌,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對農產品商品價值的提升。我市大宗的農產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種大芥菜)、海淡水產品(尤其是貝殼類、中低檔魚類)、禽畜產品(尤其是雞、鵝),目前多數以初級產品進人市場.要認真研究加工、保鮮技術,開發系列產品,善于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要選擇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品,如潮陽金玉三棱橄欖、澄海樟林林擒、潮陽西肪楊梅、南澳桔紅,以及各地的一批優質蕃薯、優質玉米等,進行保鮮和包裝研究開發,把具有稀少性價值,而市場價值較高的特色農產品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多屬小型、分散,競爭力不強.要通過知識培訓.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經濟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加人Wl一O的需要。企業不僅要有注冊商標的產品,還應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通過引導和必要扶持,促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骨于企業形成。要通過選擇有一定規模、效益、有自己品牌產品、有市場前景的企業.經過篩選,確定一批重點農業和農蒯產品加工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扶持。一是扶持企業開展150900。系列標準認證;二是產品技術開發扶持,幫助重點企業建立研究開發中心,開展新產品和保鮮包裝技術的研究、開發、創新及應川;三是幫助企業組織一批品牌進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認定和15014001綠色食品認證。強化一系列服務,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礎扎實、產品知名度高、信譽良好的農產品加工綠色企業,讓汕頭農產加工品在即將到來的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市場、綠色營銷的大潮中領導潮流。產品只有通過市場交易成功,才能實現商品價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也才能實現。如何拓展市場,最重要是規范現有專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場的交易吸引力。與此同時.要選擇一、二個大型的市場建立信息網絡,逐步實行網上報價、交易、代購、代銷,配套金融、保險、食品衛生檢驗等機構,以形成標準化農產品的標準化市場。

3.4用“人才離地”支持構筑標準型農業產業構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標準化科技知識的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人才,就難以構筑起標準型農業產業構架。因而培養和廣攬人才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則要由“剛性”轉向“柔性”。為適應發展之需,我們認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隊伍:一是具有全局觀念、超前意識、創新精神及現代農業管理能力的農業產業化的宏觀管理領導者隊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農業企業家.以適應加人WTO以后的發展形勢;二是具有市場眼光、知識轉化能力,敬業創業,熟悉本產業、本企業的標準化管理的管理者隊伍;三是具有較強的崗位能力.在生產(服務)過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終堅持在第一線,提供一流優質服務的專業技術骨干隊伍(宜在現有的農業技術、農業管理隊伍中進行知識改造和更新)?!叭瞬鸥叩亍钡男纬?其最終目的是為我市建立“三個體系”、“四個創新”提供智力資源保證閉:’’三個體系”:一是建立農業標準體系,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納人標準化管理軌道。二是建立農業監測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和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監測網絡。三是建立農產品評價體系,通過制定和完善質量認證標準和產品評價標準.實施農業品牌(商標)戰略,扶持和培育優質農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八膫€創新”:一是種子質量標準創新。農產.鉆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誰就能掌握質最競爭的主動權種子既是農業生產的“源頭”.也是農業標準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規程創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大中城市農產品準人證的實施和加人wTO,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標準時,既要重視操作規程的技術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規程的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三是產品標準創新。我市農產品大多數至今還沒有實施產品標準.這不僅給實施品牌農業帶來困難,而且也難以實行優質優價。四是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創新。加工和包裝是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議

第一,標準型農業是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它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成為現代農業的新概念。我們應當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農業標準化工作列人農業產業化的議事日程。我市農業現代化處于沿海地區發展的前沿,對農業標準化的認識更應超前一步,全市各級政府和部門要統攬全局,加強領導,在研究農業如何產業化時,同時研究農業標準化,要結合農業產業的總體安排,制定農業標準化規劃或計劃,在實施“豐收”、“星火”等科技發展計劃時應同步考慮標準化,對一些帶全局性的產品實施產業化時,應由政府牽頭,組織包括標準化行政部門在內的有關部門共同推進標準化進程。第二,農業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作,必須把涉及農業標準化的有關部門有機的組織起來,建立一個體系.形成一個合力,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新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標準,把農業標準作為重點進行攻關〔”。這一體系目標的形成,可以參照借助于農業推廣體系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從行政上看可分成為市、縣、鄉、村四級。這四級標準化組織的建設可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不同的標準管理內容、不同的要求,即協調市一級、提高縣一級、健全鎮一級、加強村一級。協調市一級,組織形式上可以成立農業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把農業、水產、水利、農機、計委、財委、科委、農委、技術監督、外貿、高等院校等部門的有關專家、分管領導組織起來,具體負責領導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劃,部署實施每年的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農業主管部門是起草標準、宜傳標準、對標準執行情況進行日常檢查的主力軍,承擔大量的具體工作;科委應當把農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列為科技項目加以推廣;技術監督部門做好統一管理,組織協調,主要工作是制定農業標準化工作計劃,指導正確運用標準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標準,協助有關部門貫徹標準及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外貿部門應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形勢提供信息服務,國際市場除了產品的供求形勢常發生變化外,產品的類型、規格及生產流程也常常發生變化,且往往以修改標準或制定新標準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嚴格技術壁壘,外貿部門應提供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對應措施。各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農業標準化工作。第三,“十五”期間,應采取多種形式培養一批掌握標準化理論、熟悉標準化管理的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促其更新觀念,把農業的標準化工作放在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層面上去認識,象抓工業標準化那樣來抓農業標準化。同時也應強化標準化的宣傳教育,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廣大農民群眾、企業職工的標準化意識。開展標準化教育培訓的目的還在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業標準化人員。因為標準化人員的素質是決定農業標準化水平的基本條件,也是影響當前標準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選拔一批年青農技人員或企業中的科技人員,從管理學、系統工程學、外語外貿等方面進行重點的培訓和深造,使之成為農業標準化事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新世紀的農業標準化專門人才。第四,加強農業標準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研究體現市場對我市特色農產品優質要求的等級品質劃分的科學依據和方法,鍵全高效的農業標準監測體系,研究并確定農產品中農用化學物質等涉及安全衛生方面的限蚤指標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開發適合于現場應用的快速檢測設備和技術;研究農業標準高效示范的理論與技術途徑;研究國外農業標準體系,以及我市農業標準體系如何與國際接軌問題。據此作為新切人點、重新審視農業系統關于產、研、學合作解決農業系統問題的途徑,重新定位我市農村四級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隊伍的重要性。第五,選擇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標準化生產作為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烏欖、蘿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貢菜、昔菜、橄欖菜、蘿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市農業的一大特色經濟。以澄海市為例,每年發展8一10萬畝冬種大芥菜生產,鮮菜總產t15一20萬噸,90%用于腌制,加工品總值2.5億元。據農業部門統計,汕頭全市現有芥菜腌制加工企業、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執照企業92家,有商標品牌企業僅21家,約占加工企業的4.5%,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欖菜”等17個品牌,而出口罐頭批號尚為空白。產品除主銷潮汕地區外,通過展銷會及試銷點等渠道,試銷至國內很多大中城市,也銷往港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等國的華僑居住地。從目前的情況看,“潮汕小菜”為蔬菜產業延長了加工鏈條,增加了附加值,增加了蔬菜業的整體效益。但由于還處于低水準的技術含量,在質量、標準、風味等方面遠不及四川榨菜,也不及江浙的醬菜,產品未能大踏步走出潮汕,品牌更沒有叫響國內外。在消費者日益講究農產加工品的衛生健康安全的情況下,以家庭作坊式加工為主的“潮汕小菜”很難適應現代市場之需、外向型經濟發展之需。很難設想,如果讓外商客戶去參觀你的作坊、企業,他們會與你簽訂購銷合同?外商心目中的質量首先是企業工業化、現代化生產線。針對我市實際,要在鼓勵企業、作坊兼并重組構建規?;髽I的同時.當前迫切需要制訂出一整套具有內外銷優勢的商品標準、衛生安全標準、包裝標準等標準體系,尤其對出口產品都應重新包裝,加上英文說明,加注相關指標,將計蚤單位從公制換算成“盎司”等,并將中國的條形碼改成適合歐美電腦的條形碼等等。以生產線實施標準化生產,以管理創新保證標準化生產,以國際標準規范標準化生產,不斷拓展深度加工項目。讓新產品改變人們心目中“潮汕小菜”就是“家庭作坊”,就是不衛生的觀念,掃除拓展市場的阻力。需要通過組建行業“協會”的形式.開展標準化生產的培訓,樹立“潮汕小菜”的品牌新形象,既有潮汕人喜愛的風味系列,也有廣州人、深圳人喜愛的系列,也有外省人喜愛的系列,也有適合出口的系列,花香蝶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