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循環利用范文
時間:2024-02-19 18:0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物質循環利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7-0227-1
1 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現狀
1.1 國外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發展現狀
很多發達國家在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廢棄物的利用率也越來越高。其中,美國經過多年研究,表明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比焚燒和填埋的效益更高、更加環保。因此,美國很多地區都已經將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納入到法律條例中,并給予一定的資金保障來推廣此項工作。由于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保障,美國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從05年到09年增加了5倍之多。
1.2 國內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很多大城市已經開始啟動此項工作。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朝陽區首先引進了有機廢棄物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成立了我國第一座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場,并已經投入生產;上海市靜安區于2007年在松江建立了園林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中試基地,主要加工利用修剪行道樹產生的園林廢棄物;廣州市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利用率已經達到30%,并于2010年7月率先出臺了《城市綠色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通用規范》;深圳市早在1998年時就已經開展了此項工作,目前深圳市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利用率已經達到30%。
2 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必要性
2.1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正順應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首先,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減輕了處理城市園林綠化垃圾的壓力,能夠使城市自身進行良性生態循環;其次,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加工成肥料或者再生土壤,可以減少外加肥料的使用,同時又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再次,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減少了污染,維護了城市環境;最后,園林植物廢棄物在園林綠化中代替了山泥,從而保護了山泥原產地的生態環境和表土。
2.2 改良土壤的要求
園林建設用地,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種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粘結度高、營養缺乏。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3 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做法
3.1 設立園林植物廢棄物收集點
根據園林綠化面積,科學合理設置廢棄物收集點,以方便收集園林植物廢棄物。如果沒有辦法設立新的收集點,可以通過改建公園或綠地的垃圾房等辦法,建立起封閉的、具有粉碎功能的臨時存放園林廢棄物的收集點。然后,定期將收集點儲存的廢棄物統一運到園林植物廢棄物的處理廠。為了方便收集廢棄物,可以多設立幾個植物廢棄物收集點。
3.2 設立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廠
一般選擇在城市的郊區建立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場,要有足夠的場地,以滿足規模化處理的要求。在處理場中一般需要配置翻倒機、發酵槽、粉碎機等機器設備,園林植物廢棄物的處理一般需要經過粉碎、發酵、生物技術提煉的三個主要過程,最終生產出營養土,完成植物廢棄物的轉化。
4 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的效益分析
4.1 生態效益
生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不斷從它的周圍環境中吸取它所必須的物質,并且不停地影響著環境,而受生物影響的環境,特別是土地環境,又反過來作用于生物,所以,要使生物的生活環境經常滿足生物的生活要求,必須適時補充環境所失去的物質,維持整個系統的活力。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后產生的土壤介質可以改善城市土壤存在的板結、有機質含量低、通氣性差、透水性不強的缺陷,提高城市土壤的理化性狀、促進植物生長,增加雨水滲透、減少地面積水,提高城市生態系統自我良性循環的能力,同時,土壤介質的應用可大大減少綠化建設中購買的農田土和肥料,對保護耕地和有限的土壤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4.2 經濟效益
隨著城市綠化的快速發展,園林植物廢棄物的產生量也逐年增大,以上海為例,全市行道樹超過80萬棵,每年僅行道樹修剪至少產生6萬噸左右的樹枝,加上全市公園、綠地、居住區和單位綠地,每年產生大量的園林植物廢棄物,傳統的廢棄物處置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燒,這不僅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也帶來了資源的浪費,綠化養護單位還必須為運輸和焚燒投入大量資金。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使這些廢棄物轉化為可以利用的土壤介質,不但可以減少填埋場的面積,減少病原菌的繁殖場所,同時解決了上海園林植物廢棄物的處置問題,降低城市綠化維護成本。
5 小結
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是目前園林綠化工作的發展方向,是處理園林垃圾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因此,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解決循環利用園林廢棄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園林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子文,郝冠軍,方海蘭.綠化植物廢棄物的利用[N].中國花卉報,2009.
[2] 周寶國.園林生態系統中廢棄物的可利用性思考[A].中國園藝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
[3] 范慧妮.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置技術初探.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9,(11).
[4] 呂子文,方海蘭,黃彩娣.美國園林廢棄物的處置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7,(08).
篇2
【關鍵詞】靜脈藥物配置中心;PDCA循環;質量管理
靜脈藥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指在符合GMP標準、依據藥物特性設計的操作環境下,由受過培訓的藥劑、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包括靜脈營養液、細胞毒性藥物和抗生素等靜脈藥物配置,為臨床藥物治療和合理用藥提供服務的機構[1]。PIVAS的工作流程復雜、工作環節繁多,做好每一個環節的質量管理是減少差錯和隱患的有效手段。我院在質量管理中采用了PDCA循環管理法,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PDCA循環法概述
1.1PDCA循環PDCA循環管理方法是管理程序化、標準化的一種工作方式,是一種全面有效的質量管理方法[2]。由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先生提出,又稱為戴明循環。它通過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4個階段的管理,使工作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高[3]。以上4個過程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的簡單重復,而是螺旋式上升。一個循環結束了,解決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PDCA循環實際上是有效進行任何一項工作的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3],對質量管理尤其適用。
1.2為提高PIVAS的工作質量,保證病人的用藥安全。使科室工作進入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的良性運行軌道,科室把體現科學認識論的PDCA循環圈運用到科室質量管理的實際工作中,把質量管理工作的重點從“事后整改”轉移到“事前防范”,讓員工的工作行為從“被動管理”過渡到“主動管理”,實行計劃-實施-檢查-改進等循環反復的科學工作程序,體現出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
2方法
2.1計劃階段(Plan)依據上一年度科室工作完成情況、全年發生的工作缺陷及質量管理的薄弱環節進行總結、分析,找出影響質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制定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計劃、培訓計劃、質量管理措施及質量管理檢查標準,并確定預計達到的目標、具體的執行者和完成方法。為實施PDCA循環打好基礎。
2.2實施階段(Do)
2.2.1改進質量檢查方法依據新的質量檢查標準,實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質量檢查方法。由原來的科主任、護士長不定期抽查,改為每天各組組長先自查,主任、護士長再抽查的模式。由原來的一級質控改為二級質控,增加了質量控制的環節,將質量檢查結果每月統計,每季度小組進行排名。加大質量檢查的力度,變“事后整改”為“事先防范”。
2.2.2細化質量管理措施科室制定員工個人月考核表,加強對員工的個人考核。對于工作中出現的錯誤予以扣分,彌補錯誤、提出合理化建議等予以加分,責任到人。每月將考核表下發到個人,員工知曉每人每月的考核分數及本月中存在的問題,每季度將員工進行排名并在科室內公示。以上措施規范并約束了員工的工作行為,實現了員工從“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過渡。
2.2.3改進安全防范討論模式人人參與質量管理是現代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4],為達到這一目標,科室改進了安全防范討論模式。每月安全防范討論前總結本月發生的工作缺陷,規定討論發言的形式,由各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先進行內部討論,再在科室安全防范討論會議上發言,每個小組都要針對差錯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至少找出一個工作隱患,提出一個合理化建議,使員工都參與到科室管理當中。此種模式培養了員工查找隱患、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全員的安全防范意識。使安全防范討論會議真正成為提高質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2.3檢查階段(Check)督導檢查是對計劃實施的一個評定,只有不斷地督導檢查,才能保證質量管理的行之有效。通過收集相關數據,將每日質控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記錄,每月對科室出現的差錯進行歸類總結,并在安全防范討論會議上進行分析,利用因果圖的方法找出根本原因。將本階段的工作與設定目標進行對比,檢查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明確在實施過程中哪些措施有效,哪些措施效果不好,并查找有無新的問題出現。
2.4處理階段(Action)根據上階段檢查的結果,總結經驗教訓,把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可以推廣的合理化建議納入科室相關的工作流程、規章制度、考核標準中,或者再形成新的規定,使之標準化、制度化、常態化。對于出現問題的員工視情況進行培訓。對于出現的工作缺陷要加以總結以供借鑒,并防止同類質量缺陷再度發生[5]。同時將個人和小組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對于存在的問題,進入下一循環,納入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處理階段也叫改進階段,是PDCA循環的重要一環,是對這一周期循環的總結,是對本階段有效措施的推廣,失敗教訓的借鑒,錯誤方法的糾正。只有將這一階段做到實處,才能不斷提高工作質量。
3討論
在我國,PIVAS剛剛進入起步發展階段,相關的管理模式、質量標準都不健全。而PIVAS的工作特點是工作量大、工作細致,涉及面廣,要求有嚴格的時間性、銜接性和群體合作性。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才能保證PIVAS工作的正常有序運行。經過筆者所在醫院的實踐,PDCA循環就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科室差錯與去年同期相比從46例下降到14例,并且杜絕了成品核對環節的錯誤,達到了預期效果。
PDCA循環管理法不僅適用于日常管理,同時也適用于個體管理和團隊管理。個人和小組考核的實施不僅約束了員工的日常行為,同時也提高了員工對規范和制度的執行力,增強了員工的集體榮譽感和自我約束力,實現了從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過渡。PDCA循環管理法有利于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和提高。通過管理措施的細化和安全防范討論的深入開展,提高了員工發現問題、自我整改的能力,增強了全員安全防范意識,由事后整改變為事先防范,由結果控制變成了過程控制,使質量管理工作處于持續改進中。PDCA循環要求要從日常管理實踐著手,改變了過去傳統的經驗管理的方式,使管理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有利于組織逐步建立一種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管理機制。同時PDCA循環管理法不僅僅是一種管理理念,更要與醫務人員自身的醫療行為相結合,這也是醫院等級評審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葉建林.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質量管理[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0,18(6):572-573.
[2]余元華,符湘云,王惠芳,等.PDCA循環法在控制ICU患者呼吸機相關肺炎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4):275-276.
[3]吳杰.PDCA循環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148-149.
篇3
關鍵詞: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3)08-(頁碼)-頁數
1.問題的提出
在規模宏大的城市化進程中,一棟棟建筑拔地而起,一個個大型地下室、停車場、地下商場等地下空間結構應運而生,設施、設備齊全的城市在帶給人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城市綠地大量減少,城市綠化覆蓋率降低,市民住宅區附近缺少可供乘涼、游憩的場所,并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從而危害著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結合“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筆者采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將建筑工程、園林綠化、市政公用工程等方面的設計與施工統籌考慮、有效銜接、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形成了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技術。該技術在滿足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的同時,通過優化設計方案、施工方法,改善城市區域小環境,可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化、美化、凈化城市環境,為市民就近提供乘涼、休憩的場所,并減輕城市熱島效應;通過“滲、蓄、滯、排、用”結合的方法,可有效吸納儲存雨水,減輕局部內澇和城市排水壓力,實現生態雨水的循環利用,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2.設計思路與原理
在大型地下室、停車場、商場等城市地下空間結構屋面設計方案中采用倒置式屋面、種植式屋面與園林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方法,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改變城市區域小環境,把這些城市地下空間結構上方變成一塊塊城市綠地公園,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化、美化、凈化城市環境,即為市民就近提供乘涼、休憩、游樂的場所,又能吸附灰塵、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遮蔽烈日、調節溫度濕度,減輕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地下空間結構屋面構造設置由下往上分別為:結構頂板、找平層、防水層、保溫層、找坡層、隔根層、排(蓄)水層、聚酯無紡布隔土層、種植土和植被。這種構造設置充分發揮各構造層的特性優勢、彌補各自不足,在滿足城市地下空間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一方面由保溫層、找坡層、隔根層等做防水層的保護層,使防水層處于穩定的環境中,免受外界氣溫等因素的破壞影響,極大提高了其使用壽命,另一方面聚苯板保溫層、種植土等提高了地下空間結構屋面的保溫隔熱效果,地下空間結構內冬暖夏涼,建筑節能效果達到節能65%的要求。
配合園林設計合理堆筑種植土,形成淺盆地形態,人行通道等需要硬化的部位采用填砂基層、有孔面磚等措施方便雨水滲透,種植土下設置排(蓄)水板,將排(蓄)水板與集水溝通過專用排水篦子連通,集水溝再與集水池相連,并將種植層表面設置的排水溝也與集水溝、集水池相連,集水池與市政排水系統相連。這種系統設計在賦予種植層快速的水、氣流動循環系統的同時,將雨水分散儲存在種植土壤、排(蓄)水板、集水池里,待需要綠化用水時,通過抽水泵等自動滴灌系統,將集(蓄)水池中的水輸送到需水處,集水池儲滿后,多余的水通過管道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通過“滲、蓄、滯、排、用”結合的方法,將建筑設計、園林設計與市政設計統籌考慮、有效銜接,有效吸納儲存雨水,減輕局部內澇和城市排水壓力,實現生態雨水的循環利用,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3、關鍵施工技術要點
3.1基層處理
該系統砼結構頂板需全隱蔽,防水質量要求高,對防水薄弱環節應加強基層處理,確保。如側墻和頂板上的預留孔洞、埋件、電器和給排水管道等,都應在澆筑混凝土前預埋,不得在結構和防水層施工完畢后再打洞鑿槽;給排水系統的管道應在防水層施工前安裝完畢并試壓檢驗合格,各種管道節點的密封處理應符合防水施工要求;混凝土結構頂板面完成后,應及時進行蓄水、淋水試驗和雨后檢查,修補發現的滲漏點,對結構的局部缺陷位置做好記錄,以便局部增加附加防水層;穿過車庫頂板的管道與結構間應嵌填密封膠,在管道根部澆筑高度不小于100mm,直徑比管道大100mm的混凝土坎臺固定管道,并作為密封膠的保護層和防水層的基層。
3.2 防水層施工
該系統可選用SPU涂膜防水和復合銅胎基的SBS改性瀝青根阻防水卷材復合防水層,即滿足屋面規定防水性能要求,又具有根阻、耐穿刺性能,有效保證防水層的施工質量和使用壽命。SPU涂膜防水層應分兩次涂刷,在薄弱部位附加涂膜層固化、干燥、無氣孔或氣泡時,可涂刷第一層涂膜;否則,應用橡膠刮板將混合料用力壓入氣孔,再補刷涂膜后,才能涂刷第一層涂膜。第一道涂膜固化不粘手時,即可在其上均勻的涂刷第二道涂膜,涂刷方向應與第一道的涂刮方向相垂直。SPU涂膜涂刷不得在淋雨、低于5℃的環境條件下施工。SPU涂膜防水層施工完畢并完全固化后(20大約24小時),采用冷粘法鋪貼復合銅胎基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并做48h蓄水試驗,檢查確認無滲漏后應盡快鋪貼聚苯板保溫層,避免防水層被破壞。
3.3聚苯板保溫層施工
聚苯板保溫構造層在體系中不但充分起到工程保溫作用,對防水體系起到了有效的隔根、緩沖、保護防水的作用;所以設計、施工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地氣候原因和植物根系情況。綜合考慮沈陽氣候條件和園林種植物后,保溫層材料選用100mm厚,容重18Kg/m?的聚苯板。
3.4 爐渣找坡層施工
找坡材料選擇1:6水泥焦渣,找坡層坡度選取2%,坡向以車庫中心線向兩側找坡。
3.5隔根層
隔根層兼做找平層采用強度等級不小于C20、厚度不小于40mm的細石混凝土,宜配置雙向φ5 @200的鋼筋網片。
3.6 疏排水板層施工
疏排水板選用YF四代排(蓄)水板,土工無紡布選用寬幅2米,容重400g/m2。
在細石混凝土隔根層(找平層)上松散雜物清掃干凈后,采用純人工進行濾水板安裝。根據測量線,順著坡向放置第一塊濾水板,通過濾水板上的扣環,連接第二塊濾水板……直至第一排、第二排……至濾水板安裝完成,鋪設時保持每片排水板扣接好,過程中根據測量線對濾水板進行調整,保證濾水板排放整齊,排水通道形成直線。
在運輸過程中土工布卷必須避免受到損壞;受到物理損壞的土工布卷必須要修復,受嚴重磨損的土工布不能使用。鋪設時采用人工滾鋪,土工布在濾水板鋪好以后順著坡向滿鋪于板上,邊緣相互搭接不小于100mm,局部涂膠水粘接固定,與濾水板形成一個整體中空層,可以保證排水通道的通暢并阻止泥土流入其中,布面要平整,并適當留有變形余量;土工布收口時上翻,至少高出出水孔10cm(起到擋土濾水的作用),頂部用粘膠或鋼釘固定。
3.7積排水管網系統施工
積排水管網主要分集水溝、排水溝、集水井,種植層表面設置的排水溝也與集水溝、集水池相連,集水池與市政排水系統相連,集排水溝負責解決種植屋面區域內雨水及澆灌用水的疏導,集水坑負責匯集管溝里的水流。并將這種系統設計在賦予種植層快速的水、氣流動循環系統的同時,雨水分散儲存在種植土壤、排(蓄)水板、集水池里,待需要綠化用水時,通過抽水泵等自動滴灌系統,將蓄水池中的水輸送到需水處,集水池儲滿后,多余的水通過管道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通過“滲、蓄、滯、排、用”結合的方法,將建筑設計、園林設計與市政設計統籌考慮、有效銜接,有效吸納儲存雨水,減輕局部內澇和城市排水壓力,實現生態雨水的循環利用,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集排水溝施工:根據疏排水層高度確定管溝底標高,將側墻四周回填土分層夯實,回填土的密實度要求≥93%。回填至距離管溝底標高后300mm處,采用中砂回填墊層底,夯實后澆筑C20墊層。
墊層澆筑完畢,綁扎鋼筋,支模模現澆混凝土積水管溝,管溝尺寸為300mm(寬)×400mm(高),管溝外側壁厚100mm,內墻壁厚200mm。
管溝施工完畢拆模驗收后,安裝專用排水篦子,澆筑鋪設引水坡。安裝完畢后,鋪設排水溝蓋板。
集水池施工:首先(1)開挖前根據施工圖和放線控制樁測量確定集水池中心線和附屬構筑物位置,根據圖紙要求定位放線,按照積排水溝高度和集水坑高度確定管溝底標高,測放挖掘坑邊線,再根據確定后的基坑上口開挖寬度,用石灰線標明開挖邊線;(2)測量完畢后,機械配合人工進行開挖土方、澆筑墊層,墊層采用100㎜厚C15混凝土,砼墊層澆筑完后1—2天(應視施工時的溫度而定),在墊層面測定底板中心,根據設計尺寸進行放線,放出墻體定位軸線及操作控制線。(3)綁扎集水坑鋼筋,在綁扎鋼筋時,應詳細檢查鋼筋的直徑、間距、位置、搭接長度、上下層鋼筋的間距、保護層及預埋件的位置和數量,均應與標準圖一致。砼應一次性澆筑完畢,不留施工縫。砼澆筑后,其強度未達到1.2/m2時禁止振動,不得在底板上搭設腳手架、安裝模板和搬運工具,并做好砼的養護工作。
3.8回填種植土介質層
在回填時先行鋪設無紡布,無紡布鋪設完畢后驗收合格隨后回填土。在回填土上行走車輛,要注意回填土的厚度,回填土厚度≥500mm后方可在上面行走車輛,防止運土車輛對排(蓄)水系統的破壞,回填需要由周邊向內回填。
3.9園林種植澆灌系統施工
管道安裝:積水坑施工完畢后,在回填種植土之前,在集水坑上安裝抽水管和排污管,管道安裝應對管材和管件進行外觀檢查,排除有破損、裂紋和變形的產品;在蓋板和管道接觸的細節部位做好混凝土墩加固。
澆灌加壓抽水設備及滴灌系統安裝:綠地噴灌系統常用的加壓設備是各類水泵和恒壓供水裝置。水泵安裝應考慮其在工作狀態下的穩定性,水泵基礎應能承受整個泵體充滿水時的重量和可能的動荷載,并能經得住和防止任何過度的震動。混凝土結構是理想的水泵基礎。在靠近水泵入口處安裝真空表和在出口處安裝壓力表是必要的。這些儀表有利于檢查水泵的實際運行狀況。電機必須與水泵配套。電機應該用帶有熱敏線圈的并聯式電磁啟動器加以保護。從電力干線到噴灌泵電機,應當使用規格合適的電纜。
3.10園林、綠化施工
平整場地:用機械、工具對不符合設計要求的坡地進行平整、高坡削平、低塘填平。對特殊場地,如草坪地,應具備適宜的排水坡度,以2.5%—3%為宜,邊緣應低于路道牙3—5㎝。對場地翻挖、松土厚度不低于50㎝,且將泥塊擊碎。
定點放線工序:對照圖紙,在整形好的工程場地上,采用方格法對喬灌木、地被、草皮、小品等進行定點放線。對于規則式灌木圖案花壇,做到放線準確,壓線種植,圖案清晰明了。
種植綠化:根據定點放樣的標線,將樹木土球的大小確定植穴的規格,對于花壇、綠籬的植穴按設計要求確定放線范圍,或植穴的形狀,綠籬以帶狀為主,花壇以幾何形狀為主,在花壇、綠籬周邊須留3—5㎝寬、3—5㎝深的保水溝,翻挖、松土的深度為15—30㎝。依次進行苗木施肥、修剪、整枝等工序。
4.施工注意事項
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的防水等級和設防標準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采用剛柔相濟、多道設防、節點密封的可靠措施,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的防水等級宜選用Ⅰ級且不得低于Ⅱ級標準;防水層應采用耐腐蝕、耐霉爛、耐穿刺、無浸出有害物質的環保型防水材料。
疏(蓄)水板安裝直接在已經完工的細石混凝土保護層上鋪設,板材采用扣合的搭接方式, 疏(蓄)水層厚度和泄水口高度應根據所種植物的耐旱和耐水要求確定。鋪設完畢后做好濾水板的成品保護工作,防止大風吹亂濾水板,影響鋪設質量;同時避免泥土、水泥、黃沙等垃圾進入濾水板的正面空間,確保濾水板的空間暢通。
工程需要單獨選用隔根層材料時,應采用耐腐蝕 、防霉爛 、耐穿刺等堅韌性的如聚氯乙烯 ( PVC) 卷材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高密度聚乙烯 ( HDPE) 土工膜等均為理想的防穿刺層材料
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上的行人通道、排水溝和擋土墻,若未能與結構混凝土同時澆筑或設計采用磚砌體時,應在防水層施工前完成,以保證屋面防水層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上所設置的排水管口、泄水管口、溢水管口及反梁過水口等各種管道的排水口,應設置反濾層,反濾層做法為用鋼絲網片或采用不銹鋼的鋼絲網做成凸球狀包住管口,管口內側應堆設砂石、砂卵石的粗細骨料濾水層,以防止種植土和有機介質的流失,避免雜質、雜物阻塞管道和污染環境。
各種植區域內填放種植介質的厚度、質(重)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種植介質宜選用保水性好的粘性土壤,種植土表面宜平整并應設1%-3%的坡度,且宜比四周擋土墻低30-100mm。
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四周的排水溝、泄水孔、溢水孔和種植面,所匯集的滲水、雨水應集中排放,防止污染環境。雨水口設置數量和排水管直徑大小,應滿足雨季單位時間內最大降水量的排放要求。
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上露天的草坪燈、反光照明、指示燈和草坪音箱等設備,所有的金屬外殼都應有良好的防雷接地裝置。在種植土中暗敷的電器管道和露天設備的節口都應有防水、防滲的密封措施。應充分考慮到所種樹木高度的防雷要求
埋在種植介質土內的草坪燈、草坪音樂設備和水、電管道應設置明顯標識,以便檢修和維護。
建筑節能種植屋面生態雨水綜合循環利用系統應選擇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喜光的花、草、藤本和小喬木等觀賞植物,不宜選用根系穿透性強和抗風能力弱小的喬、灌木、大葉榕、雪松等樹種。
植物的種植時間,應根據各類植物對氣候條件的要求確定。
5.成品保護
種植土屋面在進裝種植土的覆蓋、飾面層施工和種植花草、樹木時,應避免對防水層產生破壞。
篇4
1.1模式組成
合肥桂和農牧漁發展有限公司循環農業模式由3個子系統組成,分別是:農田生態系統、畜禽養殖和養魚系統以及蚯蚓養殖系統。
1.1.1農田生態系統
桂和公司循環農業模式中種植業以水稻糧食作物為主,養牛場產生的牛糞在貯肥池中經過發酵作用后可作為糧食、蔬菜的肥料。如牛糞經蚯蚓作用后產生的蚯蚓糞用于公司的蔬菜種植,蔬菜種植面積33.3hm2,主要生產一些“反季節”蔬菜,年產量約在3000t,年產值可達600萬元。蚯蚓糞作肥料種植蔬菜,增強了土壤的肥力,種出來的蔬菜不僅質量好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1.2畜禽養殖和養魚系統
桂和公司畜禽養殖以養牛為主,養殖需要大量的飼料,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公司探索出一個“粗飼料為主,精飼料合理搭配”的飼養方法:養奶牛用75%的粗飼料、25%的精飼料;養肉牛用90%的粗飼料、10%的精飼料;粗飼料由50%的青貯玉米秸稈、50%的干稻草加工而成,精飼料由50%的玉米、10%麩皮、20%的豆粕、8%的菜籽粕、12%的棉籽粕及一些其他成分加工而成。該方法較好地利用了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辟了廣闊的空間。養魚的飼料以牛尿經沼氣池處理的沼渣及沼液為主,通過發酵的沼液及沼渣能夠滿足養魚塘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所需的營養,魚的產量和質量亦得到提高,魚餌不足的問題得到解決。
1.1.3蚯蚓養殖系統
桂和公司現有存欄奶牛1700余頭,年出欄肉牛7000余頭。這些奶、肉牛每日排糞量相當可觀,如果不適當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用牛糞養殖蚯蚓既能減輕畜禽廢棄物對環境的危害,生產的蚯蚓糞可以作為肥效高的有機肥,養殖的蚯蚓可以出售,達到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2效益分析
1.2.1生態效益
隨著畜禽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規模化養殖的高速發展,使畜禽養殖由過去的分散經營、飼養頭數少、主要分布在農區轉變為現在的集中經營、飼養頭數多、分布在城市郊區或新城區。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畜禽糞便,如果不能合理地處理這類農業廢棄物,對生態環境會帶來相應的污染。桂和公司將牛尿廢水等經發酵池處理后,所得的沼渣用于魚塘飼喂,這樣減少了養殖過程中污水、廢水的排放,降低了對養殖場周邊壞境的危害,同時沼渣飼喂魚能滿足池塘生態系統內多層和多級分布的生物增殖所需的營養。此外,桂和公司用牛糞養殖蚯蚓,牛糞經蚯蚓處理后產生的蚯蚓糞是很好的肥料,改變了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畜禽糞便臭味的產生,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益處。
1.2.2經濟效益
桂和模式遵循“4R”理念,提高資源利用率,對環境友好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沼液投放到水中培水養魚,基本上不用再投放別的飼料,667m2水面黃白鰱年產量平均可達500kg、創收4000多元,桂和擁有的33.3hm2水面每年便可創收200多萬元。飼料的加工也可創造出可觀的收益。每頭牛每年平均需要粗飼料約13000kg,公司8000頭牛每年需購買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稈約104000t。如果收購干稻草的價格按0.42元•kg-1,收購青玉米秸稈的價格按0.4元•kg-1,按照以上的配比,公司每年購買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稈的花費為4264萬元。每頭牛每年平均需要精飼料約17000t,其中玉米8500t、麥麩1700t、豆粕3400t、菜籽粕1360t、棉籽粕2040t。除去玉米不算,如果收購這些農產品下腳料的價格分別是麥麩2.1元•kg-1、豆粕4.7元•kg-1、菜籽粕3.4元•kg-1、棉籽粕3.8元•kg-1,公司每年購買這些農產品下腳料的花費為3192.6萬元。這樣每年公司通過收購農作物的秸稈和農產品下腳料,就為社會帶來了7456.6萬元的收益,還避免了因露天焚燒而造成的環境污染。
2基于桂和生態養殖模式探究循環農業
合肥桂和農牧漁發展有限公司以“4R”理論為指導,以養殖奶、肉牛為重點,兼顧發展水產養殖、蚯蚓養殖和生態農業及食品深加工,整個產業鏈上下游連成一體、相互銜接形成循環體系,蘊涵著循環農業的理論精髓和大量實踐。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和應用,它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遵循“4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e)、再利用原則(Reuse)、再循環原則(Recycle)和可控制化原則(Regulating),運用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使農業資源、環境和經濟有機融合,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和傳統農業的主要區別在于產業發展理念、生產方式和產業模式3個方面。首先在產業發展理念上,循環農業注重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倡導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生命周期的控制;其次在生產方式上,循環農業摒棄了傳統農業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加強資源的高效率利用,減少外部投入,降低污染排放量;最后在產業模式上,傳統農業往往忽略了與相關產業的聯系,局限于內部的小產業,循環農業則從整體角度構建農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物質循環產業體系,構成大產業系統。循環農業核心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理念、產業鏈延生理念,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因此其本質特征是產業鏈的延生和資源節約。通過廢棄物交換、循環利用、要素耦合以及產業連接等方式形成網狀的相互依存、協同作業的農業產業化網絡體系,其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影響減少到最低水平。
3循環農業模式
循環農業模式是在遵循“4R”原則的基礎上,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為指導理念,根據循環農業特征和目標并結合外部環境特征,對農業生產進行系統規劃和統籌安排,達到農業資源合理利用的目的,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1循環農業模式設計的目標
發展循環農業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變污染負效益為經濟正效益,保護農村自然環境,促進農業生態化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推動農業可持續化發展。因此循環農業模式設計的目標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化發展
循環農業模式設計的重要目標是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充分實現農業的經濟效益。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與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因此必須要改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效益。循環農業作為農業經濟增長的新方式,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兼顧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解決了農業生產發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矛盾,實現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價值增值和生態環境優美,使農業生產和生活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3.1.2保護農業資源
循環農業模式設計從合理高效利用農業資源的角度出發,保護耕地、土壤和水等自然資源,選擇種植適宜的農作物,減少耕地的浪費,充分利用好每一塊耕地;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降低農業生產過程對土壤和水資源的危害。
3.1.3降低農業廢棄物的排放
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兩大類。合理利用農業廢物,變廢為寶,降低污染是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否實現循環利用的關鍵環節。針對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設計的循環農業模式不僅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和產品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而且還可以促進農業清潔生產,減輕環境處理負荷,全面消除廢棄物的直接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以較低的物能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3.2循環農業模式分類原則
3.2.1生物立體共生原則
這一原則是根據各生物類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組合的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中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各生物類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建立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結構,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質營養元素,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其主要模式包括立體種植類型、立體養殖類型和立體種養類型。
3.2.2產業鏈延生原則
以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為目標,通過將加工業引入到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體的循環鏈條中,從而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根據生產結構的物質循環方式,可以分為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類型,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類型,種養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種、養、沼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和種、養、加、沼四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等。
3.2.3區域整體規劃原則
根據這一原則,運用生態規律將山、水、林、田進行全面規劃,將工農商聯合成一體,提高自然環境調節能力,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此類模式是多元產業各層次的時空配置與整合而形成的復合循環農業模式,它除了具有更大尺度的生態功能外,還表現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種整體規劃的循環農業模式可以分為:農林牧復合循環農業模式、農林漁復合循環農業模式、農牧漁復合循環農業模式和林牧漁復合循環農業模式等。
3.3循環農業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
3.3.1種植-畜禽模式
種植-畜禽模式是最為常見的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的組成與結構較為簡單,生產者主要表現為種植業,包括糧食作物、蔬菜與經濟作物等。畜牧業的養殖品種主要為豬和牛,畜牧業的飼料來源于剩余的糧食和作物秸稈。對于種植-畜禽模式來說,畜禽養殖從飼料中獲得物質和能量,其中相當數量要消耗于畜禽代謝和儲存在畜禽產品中,排泄的養分只占飼料中的一部分。另外,種植業中所獲得的養分不能全部供給牧業,在物質循環上,農牧業對彼此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為了高產穩產要注意減少物質循環損耗,以增加模式內部物質流的有效數量,同時探索牧業以外的肥料來源和農業以外的飼料來源。
3.3.2種植-畜禽-沼氣模式
該模式中農田作為生產者,種植的主要是水稻,畜牧業的品種主要為豬和牛。農田的秸稈一部分還田,一部分與畜禽糞便投入沼氣池,通過微生物發酵;沼液沼渣用于肥田,沼氣用作部分燃料。種植-畜禽-沼氣模式減少了非生產性消耗,農作物秸稈一方面秸稈還田,同時作為飼料,通過畜牧業轉化為畜產品和糞肥。畜牧業產生的廢棄物下到沼氣,池產生的沼氣供生活燃料。該模式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導向,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也降低了農業生產中對環境的污染。
3.3.3種植-畜禽-沼氣-養魚/蔬菜模式
與“種植-畜禽-沼氣”模式相比而言,“種植-畜禽-沼氣-養魚/蔬菜”模式中種植業仍是以水稻為主,但是比重有所下降,而蔬菜的種植比重提高,同時發展了漁業生產。漁業除了為人類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外,還以塘泥肥沃農田,作物的非經濟產量部分以及田間雜草、畜禽糞便經發酵作用后產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魚的餌料,使農業廢棄物得到了較好的利用。水陸結合,農漁相促,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了非生產損耗。
4小結
篇5
關鍵詞: 循環經濟 化學實驗教學 探索 應用
2009年1月1日我國正式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它預示著循環經濟將作為一種國策滲透到各行各業中,成為人們一種新的理念。循環經濟分為3個連續的階段或環節:生產階段、消費階段和廢舊物品再制造階段[1],它的增長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流動的過程,生產與消費過程不產生或只產生少量的廢棄物(即循環消費經濟)[2]。它是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來安排生產活動的,使產業鏈上游的廢物變成下游的原料,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3]。作為新理念產生、形成和傳播的重要基地的學校,更應當站在時代的前列,敏銳捕捉新信息,做循環經濟方面改革的積極推崇者和實踐者。循環利用實驗產物或廢棄物,延長實驗產物的使用壽命,是化學實驗綠色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將循環利用的實驗觀念適時的滲透于化學實驗教學中,是每一位化學工作者的職責。
1.循環經濟模式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4],即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利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5]。
循環經濟通過形成輸出、輸入的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應借鑒循環經濟的思想,積極引導學生反思傳統化學實驗教學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種種缺陷[6],把“循環經濟”思想合理運用于化學實驗試劑和廢棄物的處理與再生利用上,讓化學實驗中的各種產物在循環實驗的鏈條中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延長產物的使用壽命,從而培養學生的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建立起循環經濟思想方法。
1.1傳統的實驗模式
原料產物廢棄物排放
這種傳統實驗模式以原料的高消耗和產物對人與環境的高污染為特征,是一個線性過程。隨著資源的短缺甚至枯竭和人類生存環境的迅速惡化,這種傳統實驗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它的種種不足。
1.2 循環利用模式
原料產物原料再生
該模式實現了實驗原料與產物的滾動利用,而且經過多次實驗后的產物能大部分重新轉化成為起始物,只有少量廢棄物末端排放。在這一過程中達到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圈,既節省了原料,又減少了污染。
2.循環經濟模式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循環利用CCl4
CCl4是一種重要的有機溶劑,基礎實驗中經常用到。以CCl4為代表的氯代烴作為一類耐生物降解的有機化合物是飲用水源中備受關注的污染物。其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和揮發性,同時又有較強的溶脂性,能在人體內得到生物富集進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此類物質多數已被確定或被認為是高度可疑的致癌物質。國內飲用水大多采用江、河、湖水經過濾后用氯消毒,經研究江、河、湖淡水大多被有機污染物污染,而氯消毒過程又使碳氫化合物轉化成有機氯化物,但是在一般的條件下CCl4很難降解。
用CCl4萃取碘是有機實驗中的經典實驗,如何在保證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避免污染環境,實現CCl4的循環利用呢?通過多種方法試驗比較,我發現用NaOH反萃取法分離碘與CCl4,然后進行蒸餾,這樣不僅能夠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而且能循環利用化學試劑,并且實驗效果良好。
2.1循環利用的實驗原理
碘溶解在CCl4中顯紫紅色,而萃取后的CCl4溶解了碘而呈紅色,又因為碘能與堿反應,生成次碘酸鹽和金屬碘化物,所以可以用堿溶液對CCl4進行處理,使紅色褪掉,反應如下:
2NaOH+I2=NaIO+NaI+H2O
2.2具體操作方法與實驗安排
完成CCl4萃取碘的實驗后,將水與CCl4分離,再用10%NaOH溶液滴加到CCl4的碘溶液中,不斷震蕩分液漏斗,直到CCl4層紅色褪盡后,靜置分液即得到無色透明的CCl4。用淀粉溶液對CCl4進行檢驗,結果不含碘和碘離子。
2.3實驗安排與效果
反萃取后的CCl4可以再用于后續萃取碘的實驗,整個萃取實驗結束后,再對所有回收后的CCl4進行蒸餾,重新得到純凈的CCl4。
這樣反復進行反萃取操作,既鍛煉了學生萃取實驗的操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又減少了萃取試劑的使用,降低了環境污染的風險。如果按照傳統的實驗方法,若200名學生做萃取實驗,至少要用掉2500毫升CCl4。而對CCl4進行回收循環利用后,按每組25人計算,300毫升足夠,且實驗結束后還能回收250毫升試劑,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3.結語
萃取、蒸餾是化學實驗中常見的操作,利用這兩個簡單的實驗操作就可實現類似于CCl4此類試劑的循環利用,這符合循環經濟的思想,是循環經濟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一次探索。這一探索節約了實驗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此外還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實驗設計與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真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楊再鵬.循環經濟的過程和工作重點[J].化工環保,2007,27,(5):393-398.
[2]蔣聲漢.循環經濟在化工行業的實踐與思考[J].化工生產與技術,2005,12,(4):46-48.
[3]李文翰.化工行業新趨勢――發展循環經濟[J].現代商業,2008,8:195.
[4]王麗珍.循環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初探[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11,7:37-39.
[5]李文翰.推行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J].石油和化工節能,2010,2:35-37.
篇6
【關鍵詞】信息文明;和諧煙草;循環經濟;人才互動;綠色會計
在人類走過游牧、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甚至今天的信息文明,煙草行業也提出建設和諧煙草的文化導向。一方面煙草的發展開始吸收東方文化中的和諧要素,開始反思煙草與人的健康,煙草與自然,煙草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煙草文化與人的融合,能否創建一個和諧煙草已得到國家局的高度重視。
一、循環經濟中煙草企業的角色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按照以往的理解,企業兒乎只有經濟責任,而且主要是為它們產權所有者謀取利益。但是現在社會觀念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煙草企業不僅要承擔經濟責任,而且還有社會和環境責任。社會責任主要是指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員工權益、發展慈善事業、捐助公益事業等。環境責任是指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只有同時承擔起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責任的企業,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先進的煙草和諧企業.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角,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給煙草行業提出了“煙葉防過熱、卷煙上水平、稅利保增長”的行業目標,國家局提出了一系列例行節約的措施,發展循環經濟保障稅利指標的完成,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維護專賣法打好基礎。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在3R(減量化、再使用和循環利用)原則的指導下的物質循環。以煙草企業為例,有以下三個層面的物質循環:小循環、中循環和大循環。小循環——煙草企業內部的煙用物質循環。例如,下游工序的烤煙、卷煙廢物返回上游工序,作為原料重新處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業內的循環;中循環——工商企業之間的循環。例如,下游商業的廢物返回上游工業,作為原料重新處理加以利用;大循環——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物質循環。這主要是指煙草企業產品經使用報廢后,其中部分物質返回原部門,作為原料重新利用。以上三個層面的物質循環,都是以煙草企業為主的。小循環發生在煙草企業內部,中循環在煙草工商企業之間,大循環在煙草企業與社會之間。可見,煙草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之一。做好煙草企業內部的物質循環,是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首要任務。
二、工商緊攜手,共創和諧
煙草2003年工商分離在中國煙草改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工商分離新的格局的出現,要走新型的工商關系之路,就要深刻領會國家局對行業改革和發展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就要時刻認清煙草商業企業與工業企業共同發展的歷史使命,就要緊密結合區域發展特定的人文環境和消費市場變化,把煙草行業新型的工商關系定位為和諧發展、循環發展。一個地方煙草商業的發展思維,除了貫徹落實國家局、省局的要求,還要與當地的人文特色和消費特點水平相適應。2003年以來,昭通煙草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沉淀和區域特色,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絡品牌,提出了統籌、互動、循環的和諧發展模式,與工業企業共同打造新型工商關系。工商分開后的工商關系處在不對稱中。地位的不對稱造成了商業企業相對處于強勢、工業企業相對處弱勢的格局。商業企業單一地注重自身效益增長,從而與工業企業的價值取向對立起來,導致工商分開后兩個局部利益主體發生矛盾。新型工商關系還必須注重,客戶資源與品牌資源的和諧。商業企業提供的是服務,面對的是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零售客戶,擁有的是客戶資源,要不斷構建循環利用現有資源的模式。工業企業提供的是產品,工業企業應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自己的產品業務上,通過產品做市場。從供應鏈上來講,工業和商業是互為客戶的上下游關系,它們是行業供應鏈上緊密相連的兩個部分,只靠一方實現不了行業的整體價值和節約循環發展。從這一層面講,雙方都擁有客戶資源與品牌資源,客戶資源與品牌資源也是和諧統一的。
三、煙草人才互動,共建和諧平臺,循環發揮人才優勢
哲學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因此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煙草企業煙草人才互動,共建和諧平臺,循環發揮人才優勢的核心和本質就是要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企業即人,企業為人,企業靠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企業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需要逐步營造、逐步構筑的,即通過企業人的建設來逐步形成、發展和提高。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人的因素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企業必須從純商業范圍中解脫出來,注重人的因素,倡導人本管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利用行業人才優勢的循環,不斷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
篇7
[關鍵詞]馬克思;物質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發展觀;當代價值
[作者簡介]宋超,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山東省生態文化與循環經濟軟科學研究基地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張霞,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山東
淄博255049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0)10-0001-05
面對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作為一種生態型經濟模式,已成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主旋律。循環經濟概念最早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但目前相關理解和規定不盡相同。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關于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目前相關研究分析闡述了廢棄物循環利用觀點的現實性、科學性、前瞻性、生態經濟意義,以及與“3r”原則的符合一致性。本文認為,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不僅與當代循環經濟理論思想是一種百年跨越的契合,而且明確了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的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一、基本動力:科技進步引領及市場機制推動
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過程。循環經濟內涵本質是物質資源遵循“3r”原則循環流動與高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3r”原則的減量化(reduce)是指為達到既定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而在生產全過程乃至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及廢棄物的產生量;再使用(reuse)是指資源或產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環(recycle)是指生產或消費產生的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循環利用。根據循環經濟的理念,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原料。所謂廢棄物是指生產和消費的排泄物,馬克思對其形成和分類作了明確闡述。他說,我們所說的生產排泄物,是指工業和農業的廢料;消費排泄物則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費品消費以后殘留下來的東西。因此,化學工業在小規模生產時損失掉的副產品,制造機器時廢棄的但又作為原料進入鐵的生產的鐵屑等等,是生產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費排泄物。循環經濟起源于走過先污染后治理工業化道路的發達國家,故又稱之為廢棄物經濟、垃圾經濟。就是說,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被推行是從廢棄物利用即再循環(recycle)開始的。
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具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產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推進,“三廢”大量產生,污染大氣、水源和土壤,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作為產業革命先驅的英國,其工業發源地和中心的曼徹斯特,工廠的臟水和廢棄物統統匯集在艾爾克河里。曼徹斯特及其周圍的城市到處都彌漫著煤煙。對于生態環境惡化,人們通常把它歸咎于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作為親身考察過19世紀英國等先現代化國家環境問題并對科學技術社會功能深刻研究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主要是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所致,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認識預見能力提高必然能夠得到解決。恩格斯指出,事實上,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特別從19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就愈來愈能夠認識到,因而也學會支配至少是我們最普通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比較遠的自然影響。也漸漸學會認清我們的生產活動的間接的、比較遠的社會影響,因而我們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調節這種影響。
所以,在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中,無論對初始原料利用的減量化、廢料的再使用,還是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循環,貫穿始終的主線是依靠科技進步,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物產生。馬克思指出,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賦予它們以新的使用價值,以便發現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體的新的使用屬性,如原有物體作為原料等等的新的屬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學發展到它的頂點。至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廢料,馬克思主張利用新的科學成果將其“再使用”。他說,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經驗形態的技術以及機器設備、儀器等物化技術決定著經濟再生產的質量和水平,而技術是科學的應用和經驗的總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起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作用,而充分利用包括廢棄物在內的既有資源必須依靠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深刻闡述,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總之,馬克思主張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循環利用物質資源。
科技進步帶動廢棄物資源化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催生新的產業部門誕生,進一步滿足消費者需要。1839~1862年英國的絲織業真正生絲消費有所減少,而廢絲消費卻增加了一倍。原因是人們使用經過改良的機器,能夠把這種本來幾乎毫無價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種用途的絲織品。關于科技進步推動廢棄物的資源化及其社會影響,馬克思利用實證來分析和印證:收集皮毛和破爛毛織物進行再加工,過去一向被認為是不名譽的事情,但是,對已成為約克郡毛紡織工業區的一個重要部門的再生呢絨業來說,這種偏見已經完全消除。因為有人發明一種能破壞棉花但不損傷羊毛的方法;現在已經有數以千計的工人從事再生呢絨的制造。毫無疑問,廢棉加工業很快也會作為一個符合公認的需要的生產部門,而占有同樣的位置。實例中,僅一種新的技術發明解決了廢舊毛織物的羊毛與棉花分離問題,實現羊毛在生產與消費兩個環節之間的循環,形成了新的產業——廢棉加工業。這充分說明科技進步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市場機制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是馬克思洞察細致和深入分析的問題。他精辟地指出,原料的日益
昂貴,自然成為廢物利用的刺激。而且,由于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貿易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這種廢料——撇開它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所起的作用—會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費用,因為正常范圍內的廢料,即原料加工時平均必然損失的數量,總是要算在原料的費用中。正是由于科技進步與市場機制推動,30年前,破爛毛織物即純毛織物的碎片等等,每噸平均約值4鎊4先令;最近幾年,每噸已值44鎊。同時,需求量已如此增大,連棉毛混紡織物也被利用起來。至于其生產規模和產品社會影響,馬克思接著指出,這種再生羊毛,在1862年底,已占英國工業全部羊毛消費量的1/3。再生羊毛的利用降低了毛織物的生產成本,消費者由此得到了巨大利益,因為他們現在能用低廉的價格,買到普通質量的優秀的毛織物。
古往今來,科學技術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人類對自身經濟活動中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一種求解,而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低碳技術。因此,新時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和循環型社會,必須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和市場機制推動作用,不斷創新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產生,控制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的擾動。
二、優先目標:避免生產過程廢棄物產生
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強調減少廢棄物優先的原則,要求將避免廢棄物產生作為經濟活動的優先目標。即主張通過反復再使用,使資源或產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從源頭控制廢棄物產生。而對于再使用疏漏或無條件利用所產生的廢棄物,則通過再循環進行補救資源化利用。簡而言之,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注重生產及消費的過程控制。因此他指出,要區別對待生產排泄物的再循環與生產廢料再使用所帶來的節約,力求排泄物產生最小化、原料利用最大化。他說,應該把這種通過生產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節約和由于廢料的減少而造成的節約區別開來,后一種節約是把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分析認為,通過“再使用”實現排泄物最小化和原料、輔料利用最大化,機器設備質量是關鍵性的因素。他說,廢料的減少,部分地要取決于所使用的機器的質量。——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在生產過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變為廢料,這要取決于所使用的機器和工具的質量。至于原料質量對廢料產生的影響,馬克思也作了客觀分析。他認為,最后,還要取決于原料本身的質量。而原料的質量又部分地取決于生產原料的采掘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部分地取決于原料在進入制造廠以前所經歷的過程的發達程度。
通常說來,廢料是指生產過程產生的邊角料和有質量缺陷的半成品、成品等,這些廢料的再使用情況直接關系到產品成本和產生廢棄物的多少。因此,廢料利用無論對企業節約資本、提高效益還是節約能源資源、履行環保責任都具有直接的普遍性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要減少廢料產生。必然需要更新工藝和設備。接著,馬克思根據實例進行分析論述。他認為,靠水力推動的小型梳麻工廠,在加工亞麻的時候留下很多廢料。用水漬法和機械梳理法精細處理,可以使這種損失大大減少。在愛爾蘭,亞麻通常是用極粗糙的方法梳理,以致損失28%到30%。這種損失,用較好的機器就可以避免。這一觀點,在《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中,馬克思也作了闡述。他說,據認為,用脫粒機脫粒同普通手工脫粒相比,谷物的損耗要少2.5%。因此,幾乎對于所有的機器都可以說,由于加工技術高,用同樣的原料,機器生產出的產品量比手工勞動用不完善的工具生產出的產品要多(利用廢料,把破布等等重新變為原料)。
重視過程控制,在生產流程中反復“再使用”減少末端產生廢棄物,以減少廢棄物優先的原則約束和避免廢棄物產生,體現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意義。廢料在生產過程中或工廠內部被直接利用,要比作為廢棄物出廠由其他企業或部門進行資源化能夠省去運輸、儲存、分類等環節,既降低利用成本又減少環境污染,而廢料利用和廢棄物產生減少取決于技術設備。對此,馬克思引用《羅馬人的政治經濟學》中關于谷物磨粉出率與技術設備關系的實例進行論證。他說,例如從路易十四時代以來,法國的磨谷技術大大改善了,同舊磨相比,新磨幾乎能夠從同量谷物中多提供一半的面包。實際上在我住過很久的佩而什,用花崗石和暗色巖石粗制的磨,已經按照30年來獲得顯著進步的力學的原理實行改造。現在,人們用拉費爾特的優質磨石來制磨,把谷物磨兩次,使粉篩成環狀運動,于是同量谷物的面粉產量便增加了1/6。因此,我不難明白,為什么羅馬人每天消費的谷物和我們每天消費的谷物相差如此之多。全部原因只是在于磨粉方法和面包制造方法的不完善。
實際上,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需要廢料的回收“再使用”。但是如果廢料不能利用,就必然增加廢棄物的量。“再循環”使廢棄物資源化,必然又需要消耗資源;如果不將廢棄物資源化,為防止污染環境也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樣需要消耗資源。由此可見,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中減少廢棄物優先的原則是非常有遠見的,這對當代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無疑是一種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指導思想。
三、狀態模式:多層次寬領域物質循環利用
狀態模式(state pattern)優點是將與特定狀態相關的行為局部化,并且將不同狀態相關的行為都納入一個整體。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認為,物質資源循環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再使用基礎性的根本作用,同時重視再循環的關鍵性作用,將廢棄物再循環實現資源化,保障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物質循環的健康鏈接,這正是狀態模式構建的理念。再使用往往是基本單元或低層次的物質資源循環系統,而再循環則主要是高層次的物質資源循環系統。低層次系統是高層次系統的構成基礎,并決定高層次系統的功能和穩定性;而高層次系統是低層次系統演化的涌現,具有統領、支配和調節低層次系統的功能。馬克思在《資本論》等經典著作中關于物質循環利用的論述,包括機器內部、機器之間、生產工序之間、生物之間的再使用與工業部門之間、工農業之間、生產消費領域之間、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再循環,涉及各種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這體現了馬克思視域下的循環經濟是一種多層次嵌套、寬領域交聯的立體網狀的物質資源循環復雜性系統。
馬克思關于低層次系統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的論述,前面已述及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實際上,更微觀層面的再使用即自循環,馬克思尤其關注。例如,蒸汽分別在蒸汽機內氣缸之間、蒸汽機
之間的梯級循環利用和因此形成的節約,在《資本論》中的分析十分細致:實行徹底改革的人都采用了這種蒸汽機。這種蒸汽機有兩個汽缸,從鍋爐進入其中一個汽缸的蒸汽,由于壓力超過大氣壓力而產生動力,但這種蒸汽不會像以前那樣,在活塞的每一個沖程之后跑掉,而是轉入另一個容積大約大三倍的低壓汽缸中,并且在那里完成進一步的膨脹之后,導入冷凝器中。人們在這種機器上得到的經濟效果是,提供一馬力,每小時只耗煤3.5磅或4磅,而舊式機器要耗煤12磅到14磅。最近8~10年,人們把高壓機和冷凝機結合起來,使高壓機用過的蒸汽轉入冷凝機,來推動冷凝機,這樣做取得了同樣的結果。機器內部、機器之間、生產線之間、生產車間之間等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復雜系統的基本單元,其結構與運行是循環經濟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假如一個地區生產企業采用落后的機器設備和管理方式。廢水不重復使用也不處理而直接排放,僅靠污水廠處理顯然難以維持當地水的健康循環;同樣,一座城市的企事業單位、家庭和個人亂扔廢棄物,僅靠環衛清理也難以保持市容環境清潔衛生。
行業內部和不同行業之問“再循環”的資源化利用,馬克思同樣作了深刻闡述。他認為,化學工業提供了廢物利用的最顯著的例子。它不僅發現新的方法來利用本工業的廢料,而且還利用其他工業的各種各樣的廢料,例如,把以前幾乎毫無用處的煤焦油,變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近來甚至把它轉化為藥品。同樣,在制造機車時,每天都有成車皮的鐵屑剩下。把鐵屑收集起來,再賣給(或賒給)那個向機車制造廠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鐵廠主。制鐵廠主把這些鐵屑重新制成鐵塊,在它們上邊加進新的勞動。他以這種形式把這些鐵屑送回機車制造廠主手里,這些鐵屑便成為產品價值中補充原料的部分。就這樣這些鐵屑往返于兩個廠之間,——當然,不會是同一批鐵屑,但總有一定量的鐵屑。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不同作物之間、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利用,更具有生態意義。苜蓿等豆科牧草作物具有固氮作用,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與其他作物輪作形成肥力供受關系;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排泄物肥田亦是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因此,馬克思曾這樣論述農業改良方法:例如,把休閑土地改為播種牧草;大規模地種植甜菜,(在英國)于喬治二世時代開始種植甜菜。從那時起,沙地和無用的荒地變成了種植小麥和大麥的良田。在貧瘠的土地上生產的谷物增加兩倍,同時也獲得了飼養牛羊的極好的青飼料。實行更合理的輪作,用骨粉作肥料等等。
生產與消費之間、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再循環”,是循環經濟復雜系統中的高層次子系統,是實現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良性循環的關鍵,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馬克思分析認為,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應該建立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之上。他說,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擴大。總的說來,這種再利用的條件是:這種排泄物必須是大量的,而這只有在大規模的勞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同時,馬克思還明確指出,我們指的是生產的排泄物,即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這種高層次循環經濟系統不僅支配調節和統領低層次的循環經濟系統,而且是自然循環與社會循環的連接環節,直接決定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共榮還是矛盾對抗。
然而,資本主義生產目的主要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是一種資本追逐的行為。產業革命以來,由于生產與消費之間、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物質資源循環鏈的斷裂和殘缺,英國等先現代化國家頻頻發生各種環境破壞和生態惡化問題。對此,馬克思尖銳地指出,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費排泄物。消費排泄物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浪費很大。例如,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來污染泰晤士河。所謂環境破壞是指自然循環系統的破壞和惡化。在關于大工業和農業的論述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入闡述了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由于土地生產的有機物被利用后不能歸還再使用,形成自然和社會的新陳代謝斷裂,大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因此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由此看來,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要依靠科技引領支撐和市場機制推動,還需要轉換觀念、加強宣傳教育和法規建設。
馬克思的分析論述及列舉實例表明,循環經濟的物質資源循環系統是大量“再使用”和“再循環”單元構成的一種復雜性結構的有機整體。物質循環的總目標是節約資源和減少廢棄物,而各層次循環的地位作用又有所不同。“3r”原則既是目標又是具體方式、手段和過程;“減量化”是總目標,“再使用”和“再循環”是目標分解的具體實踐過程;強調“再使用”是為了“再循環”量的減少和質的提高,“再循環”是“再使用”的繼續和范圍規模擴大。因此說,馬克思視域下的循環經濟是小至機器內部自循環、大到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巨循環的多層次寬領域的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的復雜性系統。
綜上所述,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發展帶動工業化和城市化并因此導致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物質循環鏈的斷裂殘缺,引發水源空氣污染和土壤肥力退化:形成生態環境危機問題。對此,馬克思主張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引領支撐及市場機制推動循環利用物質資源,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同時把避免廢棄物產生作為優先目標,通過反復“再使用”,控制生產和消費過程廢棄物產生;“再循環”是“再使用”的疏漏補救和過程延續,把低層次物質循環產生的廢棄物以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的經營方式進行資源化,實現經濟社會循環與自然生態循環的和諧統一。循環經濟的狀態模式是一種多層次嵌套寬領域交聯的物質資源循環的復雜性系統,涉及各種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馬克思關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系統認識與總體看法,是超前的科學發展觀。21世紀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首選模式。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8
【摘 要】本文通過對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分析,闡述了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應用的原則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循環經濟 生態設計 應用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資源-產品-廢物”為特點,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其發展的基礎和后勁。人類面臨資源、環境的制約,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呈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技術特征,即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循環經濟理念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生態設計的目的是在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良性循環,增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循環經濟理念只有運用和體現到生態設計之中,才能在生態保護設計過程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態設計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最大限度地將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這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是相違背的。為了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的要求,在生產和消費系統中引入生態保護環節,使工農業生產、消費系統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作為所引入的生態環節的資源加以再利用,實現物質的良性循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實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2.將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態設計中,能夠實現社會、環境、經濟的共贏。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形成高開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給社會、經濟、環境造成重大損害。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對生產和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中,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引入生態保護環節,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通過生態設計,拉長生態產業鏈條。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德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0年德國廢物循環利用率已為50%,廢物回收利用年產值約400億歐元,就業人數24萬,成為德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就業的新動力。
3.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在不同層面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將物質生產和消費割裂開來,形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惡性循環。目前,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實踐已在三個層面上將產生(包括資源消耗)和消費(包括廢物排放)這兩個環節有機的聯系起來:一是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三是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
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的應用,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調整產業結構,用新的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通過生態設計,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線形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上,要求生產、消費系統縱向延長產業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處理。在宏觀層次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跨產業循環利用。在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的同時,減少資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所遵循的原則
1.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
物資條件是生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在生態設計過程中依據物質條件本身的特性,結合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提出合理的再利用途徑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遵循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必然要求。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設計過程中,緊密結合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實際,促進各要素和子系統之間協調發展,使資源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和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的合理利用,最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魯北企業集團的成功,正是以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產業為基礎,依拖當地的資源優勢,通過科技公關,在系統內引入生態環境保護環節,而形成了三條獨具特色而又相互聯系的生態產業鏈。
2.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要求消耗較少的原料和能源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實施減量化原則是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與破壞,通過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或者更多的產出,可以避免對資源特別是不可更新資源的開采利用,從而減輕和防止環境破壞。通過以較少的廢棄物排放來獲得同樣的產品,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3.再使用的原則
再使用的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非一次性用品。再使用原則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必然選擇,是生態設計的方向所在。通過對生產、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使生產、消費系統中的產品、副產品等延長使用時間,減緩產品轉化為廢棄物的速度,降低消費過程中對該類產品的消耗量。從而減少因消耗而帶來的資源和能源等的重復投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4.再循環的原則
再循環的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經過消費(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后,能重新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廢物。再循環原則是生態設計過程中對物質循環的必然要求,是生態環境保護設計優化的最終體現。在對生產、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過程中,通過再循環原則,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轉化為另一個生產系統的資源,生產出可再生的產品。即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閉環循環的生產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達到以盡可能小的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的目的。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和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學敏.論循環經濟.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8.
篇9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09(2009)08-0017-04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強調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強調的比較多,而農業方面則有所不足。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僅事關農業的長遠發展,也是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一個戰略性課題。
農業循環經濟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生物質包含了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遺體以及其中的生物質能。生物質中的每一種都是農業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為循環經濟條件的不同物質組合而成的農業循環系統。
二、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是一個能量和物質的轉化和循環過程,處理好農業生產體系內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與平衡,是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單純依靠有機肥維持內部物質循環的封閉式農業,無法滿足現代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必須從農業系統以外投入物質和能量,擴大物質和能量循環的內容。才能使農業生產躍上新的臺階。化肥、農藥、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廣泛應用,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國農業人口多,農業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果仍以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農業資源輸出會更加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農業的有限資源將加速耗竭,農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求,經過多年的探索,各地農村涌現出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休閑農業、都市農業等形式,逐步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迅速發展,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開發潛力。
1、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有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并有效地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生態農業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以追求高產、優質、高效為目的,將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其系統內部組成與結構復雜。具有較強的抵抗外界干擾的緩沖能力和較高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一種具有穩定和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業。同時,它還是一個自我維持系統,一切副產品都要再循環。盡量減少損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輪作以及正確處理和使用農家肥料等技術來保持土壤肥力。
2、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的新發展,是傳統農業精華的優化組合。具體地說,立體農業是多種相互協調、相互聯系的農業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多層次綜合利用的優化高效農業結構。目前,立體農業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農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水體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庭院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
立體農業的特點集中反映在4個方面:一是“集約”,即集約經營土地,體現出技術、勞力、物質、資金整體綜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同時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續”,即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后勁,不斷提高土地(水體)生產力;四是“安全”,即產品和環境安全,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總之,開發立體農業、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飼料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問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從而緩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時,提高化肥、農藥等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藥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堅持環境與發展“雙贏”,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3、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
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
(1)確保農產品安全。農產品安全主要包括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綠色農業的發展之所以適合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國情,重要原因是它能夠有效解決資源短缺與人口增長的矛盾,這就要求綠色農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利用有限的資源保障農產品的大量產出,滿足人類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化學品等的大量投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加強農業的標準化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
(2)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綠色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
(3)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一方面,受多種因素制約(例如: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動植物品種的產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等),使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率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農業生產用地、用水和用能等。綠色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因此,資源安全是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4)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農業擔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時。綠色農業由于倡導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的國際流通等,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也是必然結果。
4、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產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和生產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圍內盡可能地采用作物輪作、作物秸桿、畜禽烘肥、豆科作物、綠肥、農場以外的有機廢棄物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來保持土壤生產力,供給作物營養并防止病蟲害和雜草的一種農業,這種農業生產模式強調以生物學和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建立多種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在系統內,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采用土地(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方法進行耕作并拒絕使用化學品。
5、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指在城郊和農村范圍內,利用農業和農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與經營、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從廣義上看。休閑農業還包括休閑林業、休閑漁業、休閑牧業、休閑農家樂等。由于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優質、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和休閑食品;可以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等活動的場所和服務;可以使游客親身感受農業景觀、了解農業文化、學習農業知識、參與農業生產活動;同時。可以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維護和提供人類調劑身心及養生保健的高品質生態景觀,因此,休閑農業不僅具有游憩功能和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環保功能、醫療功能。此外,休閑農業還可以通過游客與農民的相互交流,提供有關知識信息,豐富農民精神生活、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快城鄉文化交融、促進農村文化發展,形成文明的鄉村新風尚,進一步體現其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
6、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于一體的產業。它所包括的范圍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區與周邊間隙地帶的農業,不同于一般城郊型農業;都市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農業與其它產業的關系等,必須首先服從城市的需要并為此服務:在開發經濟功能的同時開發,而且要進行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并進而實現全功能性,經營方式高度集約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發展。
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措施與建議
我國地域廣大,每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不可生搬硬套使用同一模式。因此,各地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現有的模式不斷完善和深化,創新具有區域特色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使之適應當地的需要。同時,要注意研究體現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市場化新形勢下的農業循環模式。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仍處于探索性的初級發展階段,當務之急,是從制度建設和技術創新體系人手,制定一套完善的發展規劃,實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實有效的法律和激勵政策措施。
1、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農業部門應提出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支持重點領域與保障體系,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重點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以及農村社區“凈化”建設等方面。
2、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技術模式的革命,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3、加強制度創新,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建立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從稅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4、開辟資金渠道。建設若干領域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示范工程
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糞便的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與產業鏈整合、農村社區“凈化”等方面在全國開展若干個示范工程建設,以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廣泛應用。
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的原則
1、減量化原則
該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農業上應用減量化原則最科學、最靈活的方法就是“九節一減”,即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糧與減人。
2、再利用原則
就是盡可能多次或以多種方式使用人們所購買
的東西。堅持并靈活運用再利用原則,就必須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根據再利用原則的要求,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不斷增值。這樣做不僅加工企業本身不再產生污染,而且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3、再循環原則
即盡可能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把廢棄物返回工廠,在那里經適當加工后再融入新的產品中。運用再循環原則,大力發展“白色農業”――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專家認為,開發微生物資源,可以緩解能源與環保的矛盾。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
4、再思考原則
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有著不斷認知的過程,科技進步沒有止境,構建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奧妙是物競天擇、長期進化的結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以追求達到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實際效果。運用再思考原則,就是要著力經營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
參考文獻:
[1]陳娟、韓冀、雄東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河南農業,2007,(09):49.
[2]陳建博.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J].科技資料,2007,(27):223.
[3]金繼運、吳榮貴.施肥與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C]//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加拿大鉀磷研究所北京辦事處.環境與施肥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75.
篇10
傳統的林業體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視森林的環境、生態功能,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壞境逐漸惡化。而循環林業的出現,則為林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循環林業是通過循環森林資源,將林業服務業、工業、種植業有效的聯結,以促進森林資源的循環利用。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林業從業經驗,對循環林業的內涵、特征、原則和形式進行簡單的分析。現總結如下:
1.循環林業的內涵
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啟發下,林業系統可遵循、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規律,以實現重建林業生態經濟。通過循環森林資源,將林業服務業、工業、種植業有效的聯結,以促進森林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本文由收集整理森林資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環林業是通過結合生態林業和循環經濟,優化林業的事業與產業,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循環林業的內涵即循環利用森林資源,主要重心在循環,在林業生產、經濟體系中,對各個環節的森林資源進行不間斷的循環利用。可表現為四種形式:(1)資源產品廢棄之后,可繼續使用原先資源。例如回收的廢紙可作為造紙原料繼續使用;(2)被廢棄的資源,被開發出新功能之后,可作為資源繼續使用,例如枝落葉可作為肥料;(3)可將尚未耗盡的廢棄物,實現資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廢棄木屑可作為板材、燃料等;(4)針對共生要素資源,可利用一種資源要素之后,對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進行繼續使用。綜上所述,循環林業就是森林資源、林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主要包含:合理開發、科學培育森林資源;對臨床原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成環境產品,并進行現場回用;最終的林業產品在消費、流通的過程中,實現理性消費;在進行生產加工時,對資源進行回用。
2.循環林業的特征
與農業、工業相比,林業主要的特點是它的產業體系,相對較為完整,與國民經濟多個門類都有聯系,屬于產品種類多、產業鏈條長、涵蓋范圍廣,是一個復合產業群體。
2.1生態系統與林業經濟系統的雙重循環
生態系統與林業經濟系統主要在林業經濟循環系統的內部存在,兩者之間相互制約、影響和交織,這屬于林業經濟循環同其他產業經濟的主要區別。站在大林業系統的角度說,因存在森林資源,促使催化三大產業門類,加之森林資源具有流動性,更加緊密了林業三大產業的聯系。林業的第一產業是森林培育,第二產業是采伐業,這兩大產業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質、木質資源。第三產業是森林旅游業,森林為森林旅游業提供了充足的景觀資源,第二、三產業為人類提供了各種廢棄資源,對這些廢棄資源進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環境中,例如水、土氣、土壤。森林對廢棄資源進行分解、吸收,以釋放氧氣,給人類、林業系統繼續使用,以實現生態系統和林業系統的雙重循環。
2.2最少廢棄、最優投入和生產
生態系統與林業經濟系統主要在林業經濟循環系統的內部存在,兩者之間相互制約、影響和交織,這屬于林業經濟循環同其他產業經濟的主要區別。站在輸出、輸入的角度說,新型循環林業發展模式,以最少廢棄、最有投入和生產為主要經濟特征,體現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環經濟主要是實現物質的閉環流動,促使能量、物質的閉環和梯級使用,但這種循環利用屬于相對性,絕對的開放。站在林業的角度,森林資源的閉環利用,主要是林業系統內部同外部系統之間的交換相對關系上。
3.循環林業的原則
3.1減量化
減量化屬于一種控制源頭的方法,在林業系統中,減量化主要是系統兩端的物質存在減量化,林業生態環境在林業經濟系統中減少了物質的投入量,林業經濟系統向林業生態系統中減少了廢物的輸出量。另外,將量化還包括節流和開流的并重、相對和絕對的并重原則。
3.2循環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種植、消費中體現循環利用的原則,對廢棄物、木質林產品、森林資源等進行循環利用。將廢棄物、木質林產品進行解析,然后進行多次利用。對非木質資源產品進行解析,進行循環利用。因此,循環利用主要包含木質資源產品和非木質林產品的循環利用。
3.3無害化
無害化原則主要表在四個方面:其一,在進行林木培育時,盡量使用野生植物農藥、生物農藥、生態肥,以取代農業和化肥,使其在樹體、土壤中的殘留量減少,確保生態系統安全;其二,在進行生態采伐時,選擇強度適中的方式,盡量避免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干擾或最小化;其三,在進行加工、設計時,盡量選擇無害、無毒材料,避免污染環境;其四,對臨床生產末端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廢氣物排放量。
4.循環林業的形式
4.1實現林業三產業間的自循環
在林業的三個產業的自循環開始,林業森林培育業主要包括采運、培育的循環,林業采伐業主要是林產企業、林產工業間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森林旅游業則是實現規劃、開發的旅游資源循環利用。
4.2林業循環發展模式
林業的循環發展模式,主要由不同類型的副產品、廢棄物、原材料的流動,而構成多條產業鏈。林業森林培育業中的副產品、廢棄物可作為采伐業的原料,旅游業中工業、企業所產生的廢棄物、副產品可在林業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