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保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4-02-18 17:5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環保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前,在我國不同層次的立法中都出現了表述森林概念的相關規定。《憲法》第9條第1款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民法通則》第74條第1款規定:“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于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物權法》第48條規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
上面列舉的法律條文中雖然都使用了森林這一概念,但是卻沒有一個對森林概念的清晰界定。筆者認為《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表述的森林資源就是憲法、民法、物權法中的森林,或者說是對憲法、民法、物權法關于森林表述的解釋。而《森林法實施條例》中的森林則是指成片的樹木。嚴格的說,本文所要探討的保護對象是作為森林資源主體部分的森林,而不是《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中所定義的森林資源。下文中亦會嚴格的按照這個前提對森林概念的界定,進行環境法、民法、刑法等法學領域在保護森林方面的差異之比較,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
一、各法學領域關于保護森林方式的概述
(一)民法對森林的保護
在民法領域中,對于森林的保護是基于物權制度,把它看成民法上的物來進行調整的。物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之一,是指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們所實際控制或者支配的,存在于人身之外的物質客體。我們可以看到,民法上的物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具有非人格性,就是說與人身權不能交界。其次,民法上的物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并且還能為人們所控制和支配。最后,民法上的物,目前多為有體物。按照這樣的標準,森林就是民法意義上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且能夠為權利人所支配的物。
按照物權法定原則,物權可以分為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占有權。民法(物權法)對森林的保護大致可以歸類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對森林所有權的保護
通過對所有權的一般理解,我們可以對森林所有權的四項基本權能做出表述:占有權是指所有人對森林進行控制或者管理的權利;使用權是指所有人按照森林的性能對其加以利用,以滿足生產或者生活需要的權利;收益權是指所有人通過合法途徑獲取基于森林而產生的物質利益的權利,在民法中主要表現為收取森林產生的孳息的權利;處分權是指所有人對森林進行消費和轉讓的權利。
民法(物權法)對森林所有權的保護主要表現為:以確認權利主體為基礎,當所有權人對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要求他人通過返還原物或者恢復原狀的方式使所有權人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救濟或者以經濟補償的辦法來使他人承擔對所有權人的物的損害賠償責任;如果存在危及到所有權人行使權利的情況,還可以要求他人消除危險或者排除妨害,以保證所有權人權利的行使。
2.對森林的用益物權的保護
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權利。以所有權的存在和物的使用價值為基礎,通過設立用益物權,用益物權人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或者設立該用益物權的合同的規定,就能獨立、排他性的支配標的物。筆者認為,以開發利用國有、集體所有的森林為目的的使用權和以畜牧、養殖為目的而承包國有、集體所有的森林的承包經營權均可以視為用益物權。
法理上,對用益物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對所有權的限制上:在用益物權依法設立后,所有權人不能隨意取消,只有具備法定的事由,所有權人才能終止用益物權;所有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時,不得妨礙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所有權人也不能隨意變更用益物權人對所有權的義務內容;用益物權具有優先于所有權的效力。
3.有關森林的擔保物權的規定
擔保物權是指以擔保債務的清償為目的,而以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權利設定的定限物權,擔保物權可以分為抵押權、質押權和留置權。從《物權法》第180條、第183條的規定可以發現,雖然物權法對抵押物的范圍作了正、反兩個方面的限制,但是作為抵押的森林只要不屬于第183條所規定的財產,不違反其他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就可以成為抵押的標的。總之,森林的擔保物權,就是以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可以處分的森林使用權為債權擔保,以確保債權實現的目的。由于物權法在立法時采用“一并抵押說”,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到《物權法》第182條的規定,即森林抵押時,必須將其林地使用權一并抵押。
(二)環境法對森林的保護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條對環境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森林是環境因素的一種,屬于一類自然資源。森林法作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中的單行法,對森林的保護作了非常具體而明確的規定。總結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界定了森林的權屬;按照指定的林業規劃、森林經營方案規范對森林的經營管理;通過設立森林公安、建立森林防火制度、封山育林制度、劃定自然保護區以及植樹造林等手段加強對森林的養護;采伐林木必須申請采伐許可證,通過設立行政許可的方式嚴格控制森林的年采伐量。
二、兩者對森林的保護之比較分析
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市民社會是近代的產物。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有三個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會的一部分,不同于國家且獨立于國家。其次,它構成個人權利,特別是個人財產權利的基礎。最后,市民社會是由許多自主的經濟單位或商業公司共同構成的集合體,這些經濟單位或公司的行為獨立于國家之外,且相互競爭。市民社會是由自主與自由的個人為單位構成的,這些個人是平等自主的個人,自覺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獨自決定自己的行為,近代市民社會因這種人的存在才能形成。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以自己為目的,所有的他人對自己來說是皆無的。但是特殊的目的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得到共同體的形式,這樣在使他人幸福的同時,也使自己得到滿足。總之,近代市民的自由、個人主義是與社會必然的結合起來的。我們可以發現,民法的倫理基礎即人的相互尊重,旨在保障每個人的存在及尊嚴,意思自治仍然是民法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見,個人的自由、自主的生活即是民法的理想所在,是民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民法中對于森林的保護,是著眼于保護森林所有權、使用權關系,是將其視為私人的財產而進行調整,不是也不可能以維持生態平衡、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為宗旨。我國民法在立法實踐中,對調整對象的量有明確的規定:只調整當事人以財產或者人身為內容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誠然,造成森林破壞的原因是人類的行為,而作為民法上的物的森林也可以作為財產從而被民法所保護,由民法來對破壞森林的行為進行規制。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民法的本位是權利。權利是構成民事法律體系的核心。如前所述,民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自由、自主的生活。民法的真諦便在于對于權利的認可和保護。在民法這一定型化的權利義務體系中,權利處于主導地位,即義務應當來源于權利、服務于權利并屬于權利。在此基礎上,民法設定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只是為了保障權利人權利的最終實現。在這里,權利才是第一性要素,義務是第二性要素。法律的力量在民法領域里僅限于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能禁止每一個人行使自己的權利。這就會導致權力所有人為利用所有物以實現對所有物的獨占利益,而于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采取各種措施與手段。
與民法不同,環境法產生的原因就是環境問題的不斷加重。環境才是此法所要保護的對象,環境保護正是環境法存在的目的。具體說來,環境法對森林等環境因素的保護,是著眼于各種環境因素之間、每種環境因素內部的相關聯性,因為這種相關聯性的存在,使其能發揮生態功能作用,以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旦某種環境因素脫離了環境,就會喪失這種生態功能作用,不再是環境法保護的對象。還是以森林為例,當它被砍伐成為木材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就不在是環境法所保護的對象。而森林不管是砍伐前還是砍伐后,均是民法作為樹木或者木材所有者的物權加以保護的對象。
某些條件下,環境法保護的對象與民法上的物會有所交叉(比如森林)。但是森林也是基于不同的標準而作為這兩個法律部門的權利客體,對它的保護方式會因為環境法和民法的理念與價值追求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環境法的產生對原有的民法理念以及價值追求目標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筆者認為它們之間其實不存在直接的邏輯上的聯系。一個作為私法領域里調整人與人之間糾紛的私法規范,一個作為在公法領域內對人與人因為環境保護所產生的問題的公法或者說社會法領域。二者其實并沒有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有著很深的交集。民法如果要在保障權利主體權利實現的同時兼顧對森林生態效益的保護只有將民法納入公法領域內才有可能實現。
篇2
關鍵詞:“限塑令”;調查;分析;建議
1調查背景
2007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份“限塑令”明確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購物袋”[1]。
黃巖區是浙江省臺州市三區之一,全區總面積988km2,人口57萬人[5]。從2008~2014年,6年時間過去了,限塑令的實施情況究竟如何?筆者為此在黃巖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進行了調查。
2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采用現場觀察及發放問卷的方式。調查地點:臺州市黃巖區各大超市、農貿市場;調查對象:超市里的顧客調查問卷發放數量:400份;調查問卷回收數量:400份。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是否知道國家頒布的政策。統計結果發現,“限塑令”自2008年頒布至今年已有6年多了,88%的顧客知道限塑令,只有12%的顧客不知道(表1)。
(2)對商場實行塑料袋收費制度的看法,調查結果如表2。統計結果發現,近九成的人具有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理解支持“限塑令”,表明政府和媒體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表2如何看待商場實行塑料袋收費制度的調查統計結果%
無所謂1理解(保護環境)1商場是故意增加消費818715
(3)顧客對自帶環保袋的看法。覺得環保的顧客占50%,且多為年齡大于50歲的顧客;覺得不方便的顧客占35%,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說明年紀輕的人在購物中更注重方便。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實際中不會使用環保袋(表3)。
表3對自帶環保袋意識的調查統計結果%
環保并使用1不方便1反復使用不衛生50135115
(4)自帶環保袋人數年齡分布。這組數據表明,年紀大的人比年紀輕的人更愿意使用環保袋,年老的比年輕的更節儉、環保意識更強(表4)。
(5)環保袋是如何獲得的,調查結果如表5。由表5可知,一半的顧客環保袋是自己購買的,另一半是免費獲得的,政府也可以撥一筆錢將環保袋發放給當地居民,這樣可以鼓勵多用環保袋。
(6)現場觀察自帶環保袋的人數比例。由上表格可知,盡管近9成的人理解“限塑令”,但三分之二的人實際購物時,因為感覺不方便、不衛生等原因仍然不用環保袋,已經對塑料袋形成了依賴(表6)。
(7)關于塑料袋的來源與危害,顧客了解的人數比例。由上表數據可得知,只有10%的顧客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制作的,35%的顧客知道塑料袋污染土壤,說明人們對“限塑令”的理解較為籠統,不夠全面、不夠深刻,還是要對市民加強宣傳教育(表7)。
(8)顧客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由上表可知,顧客的環保意識還是有的,直接扔掉的顧客只占20%,還是會有80%的顧客會有把它儲存起來作為備用,其中主要用來做垃圾袋,這也說明塑料袋的循環使用不高,大多只有2次(表8)。
表8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的調查結果%
直接扔掉 1儲存起來作為備用 1做垃圾袋20127153
(9)對塑料袋未來命運的看法。這說明85%的人已經習慣并依賴塑料袋,塑料袋依然有著廣泛的需求和市場(表9)。
表9對如何看待塑料袋未來命運的調查結果%
生活里已經離不開1應該消失1如果有好的替代品就放棄40115145
(10)現場觀察塑料袋的使用狀況。農貿集市幾乎100%使用塑料袋,超市內的手撕袋也是全部免費、只有各大超市、商場在收銀處實行有償使用塑料袋,“限塑令”的執行效果很不理想。
4建議與對策
4.1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
從這次調查中發現,近90%被調查者知道并支持限塑令,說明政府和媒體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廣大市民已具備了環境保護意識,但關于塑料袋的來源與危害,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最多只有1/3的人知道塑料袋危害土壤,至于其他的危害就知之甚少,只有1/10的人知道塑料袋原料來自石油,說明市民的環保知識還有限,需要政府進行深入地宣傳教育,當市民有了豐富的環保知識,他們就會更加深入地理解限塑令,從而才會更自覺地執行限塑令。
4.2盡快開發出更便利、更環保的替代品
盡管絕大多數人們支持限塑令,可是實際上只有1/3的人自帶環保袋,并且其中九成以上是中老年人,主要是節儉意識影響著他們。還有一半多的人覺得自帶環保袋不方便或不衛生。
如今的替代品多為無紡袋和紙袋。無紡布袋室外經自然分解,其最長壽命只有90d,可減少土壤污染[2]。但價格高,清洗較為復雜,很難一次清洗干凈,清洗時浪費更多水資源。 紙袋防滲性能差,更會造成大量木材的浪費。而且造紙又會造成水污染。也就是說,這些替代品會造成新的污染。所以急待科研部門和企業盡快研制生產出物美價廉的替代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5%人認為應該塑料袋應該消失,更多的人對塑料袋產生了依賴,塑料袋依然有著廣泛的需求。在塑料消費難以舍棄的情況下,如何科學合理處置塑料廢棄物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4.3建立健全廢塑料回收網點,加快推行垃圾分類收集
國家環保局已將廢舊塑料列為21世紀在環保領域要控制的三大重點之一,指出必須強化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搞好回收利用[3]。廢舊塑料回收再生利用將是21世紀里最具有投資潛力的新興產業[4]。
環保部門要加大對廢塑料回收利用過程的環境監管,加強對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支持并幫助物資回收企業、包括社區物業、環衛清潔等建立健全回收網點,充分利用價格杠桿促進廢塑料的回收。建立廢塑料從回收、運輸、貯存到再生利用的全過程環境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佚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限塑令 有望控制“白色污染”[EB/OL].[2008-01-09].http:///20080109/n254535831.shtmL.
[2] 劉培桐.環境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中國環保人士是伴隨著中國環保主義運動的產生而出現的。環境保護主義者關注掠奪式的采礦、森林濫伐、工廠煙霧、廣告牌和廢棄物,以及休閑機會的損失和由于受到臟空氣、臟水和化學品污染的食物對健康引起的問題等。
1978年,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標志著中國環保人士的正式誕生。1992年,北京簽署了里約地球峰會之后,環保主義運動在中國更加熱烈地展開,并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由此,中國的環保人士隊伍也進入了快速擴大化的時期。
2環保人士的類別及消費特征分析
根據不同的標準,環保人士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1)主流環保人士與新環保人士。
這是根據環保人士對產品價值鏈包含的綠色長度的不同認知來進行劃分的。主流環保人士認為,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消費,只需要將目光關注在最終的綠色產品身上即可。他們沒有考慮到在產品的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所購買的產品是否比同類其他產品消耗了更多的資源;而新環保人士則認為,綠色產品的整個產品價值鏈上都應該包含“綠色因素”.他們購買的產品除了在最終的用途上能夠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外,在其生產和配送過程中,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應該是消耗了最少資源的產品。
(2)節儉型環保人士與時尚型環保人士。
這是根據環保人士對環保與時尚關系的不同看法來進行劃分的。節儉型環保人士他們反對過度消費,抵制奢侈消費,環保人士中的部分素食主義者即是此類環保人士的典型代表。
而時尚型環保人士認為,環保與時尚同樣能夠結合起來,對于將環保與奢侈結合起來的新奢侈主義從不避諱。他們一方面選購環保型的綠色產品,另一方面也追求時尚型的生活。
(3)個體型環保人士與組織型環保人士。
這是以環保者的組織程度為依據來對環保人士進行的劃分。個體型環保人士指的是沒有參與任何環保組織的單個民間環保人士。此類環保人士的環保行為往往是自發的,隨意的,且由于易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
組織型環保人士指的是參與了某個環保組織的環保人士。該類環保人士的環保行為具有一定的組織性、紀律性和持久性。由于環保組織在社會環保運動中有比單個個體更大的話語權,能夠在社會上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它往往能夠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到環保運動當中去,從而形成環保行為的規模效應。
(4)單環境型環保人士與綜合型環保人士。
這是以環保人士對環境保護內容的不同看法來進行劃分的。單環境型環保人士是指那些將環保注意力僅僅集中于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物種保護等方面的環保人士。動物保護者反對濫殺動物,拒絕吃肉類食品,抵制動物皮毛制品。林木保護者愛護綠色植物,反對一次性筷子的生產和使用,積極倡導回收紙制品。他們的環保行為具有唯一的環境相關性。
綜合型環保人士則將環保運動的焦點集中在生態環境及其之外的地區文化和社區保護上。青海省的雪域三江環境保護協會的藏族領導哈西--扎西多杰,在2002年北京舉行的一次非政府組織論壇上清楚地表達了這種觀點。他認為在少數民族地區,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應該得到同等的對待”,而且決策過程“應該有當地民眾參與”.
3環保人士的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3.1個人因素分析
(1)年齡和性別影響環保人士的消費行為。
根據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在環境認知、環境問題嚴重性評價、環境意識方面其積極分子均以34歲及以下人群為主,但在環保行為方面則其積極分子則以24歲及以下人群為主。這說明,中國環保消費行為集中于青少年身上。
同樣的,性別對于環保消費也有一定的影響。絕大部分學者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加關注綠色運動。(2)環保消費在城鄉人群上的差異。
由于目前環境保護宣教更多地以城市生活為基礎,還缺少適合農村生活的宣教主題、宣教內容和宣教渠道。農村環保行為集中于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和植樹綠化,而城市居民的環保生活方式,典型表現為購物時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將家庭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購車時特別關注油耗指標等。
(3)收入是環保人士實際購買選擇的重要制約因素。
由于綠色產品在定價時要把保護環境所支出的成本納入其中,所以價格相對較高。許多環保人士有時候由于收人的有限,對于環保性購買顯得力不從心,在實際作出購買決策時,有時實用主義就會占上風。
3.2心理因素分析
(1)選購環保產品是環保人士消費時的激勵因素。
環保人士在消費產品和服務時,并不只注重基本功能的實現,他們開始追求超越“物質”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質,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關心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的、協調的發展。從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來看,環保產品的環保特性是環保人士消費此類產品的激勵因素。產品只有具備了不對環境造成破壞,盡量減少資源消耗的環保特性,才能夠讓環保人士在消費過程中感到滿意。
(2)學習對環保消費行為的產生、強化有極大的影響。
篇4
環保餐具是所用材料對人體無害,無毒無味,易降解,生產制造、使用和銷毀過程均無污染,產品質量完全符合國家食品衛生要求,產品用完后具有易回收、易處置或易消納等特點的食品容器。
目前許多商家仍然選擇使用不可降解的餐具,市面上的環保餐具仍然較少,瓷質餐具成本過高,而且環保餐具行業門檻較低,生產企業實力參差不齊,導致目前市場上所用的部分環保餐盒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因此,我們小組針對環保餐具的性質及應用進行研究。
研究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開發研制一種有效的一次性環保餐具具有重要意義。其對環境,對人體有很多的益處。
研究渠道:
資料文獻
網絡查找
小組討論
專家意見
教師咨詢
動手實驗
研究內容:
1、環保餐具的分類及它們的性質
2、環保餐具的應用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動手制作一種環保餐具
4、對于環保餐具的現狀提出我們的看法和建議
研究計劃:
一、任務分工
總負責:
活動記錄、資料搜集及整理:
制作調查問卷、發放,后勤:
撰寫報告:
攝影:
二、活動步驟:
前期:
1、學習準備: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研究性學習有關內容與研究方法;
2、搜索相關資料,通過網絡、圖書等資料,對環保餐具性能進行研究,了解其品種;
3、組員匯總各自的查詢資料和研究成果,組長整合并精選,再進行補充、完善,為接下來進行訪問及問卷調查作準備。
中期:
1、參觀、訪問一些生產環保餐具的公司,了解環保的制作工藝、性能、種類等具體方面。向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咨詢請教,請技術人員對小組討論結果進行指導;
2、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市民對環保餐具的使用情況,并提出改進措施及建議;
3、整理分析獲得的相關資料、調查結果、討論并對下一步方案進行調整。
后期:
1、自己動手制作環保餐具,并對其進行總結,分析;
2、撰寫研究報告,提出建議;
3、總結,成果匯報。
篇5
由當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選內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環境知識,為環境教育的滲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資源,如《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空氣質量與健康》、《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想有效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挖掘環保知識,并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把握生物知識,形成環保意識.譬如,教授《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時,可滲透重金屬污染物隨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吸收進入植物體,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的知識;學習《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時,可讓學生探討“生物圈二號”失敗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學《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時,教師可以恰當地滲透水資源污染問題,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缺乏現狀,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用水,培養學生資源保護意識;講解有關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等環境污染與保護內容,可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預防手段,促使學生自覺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
二、聯系生活實際,引導思考探究,有效加強環境教育
知識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教學內容,注意聯系生活實際,融入生活實例,加強環境教育,靈活滲透環保理念,提倡綠色生活,讓學生從生活小事做起,為節能減排盡綿薄之力,增強學生的環保責任感.比如學習《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有關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系統的材料、圖片或影視資料,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人類存在哪些影響全球的破壞活動?如水資源浪費、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塵暴、汽車尾氣、湖泊河流受到嚴重污染、工廠廢氣的隨意排放而造成溫室效應;亂砍濫伐,導致森林植被破壞等.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面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加以治理?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深化鞏固知識.接著,設計小活動,合作討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請你觀察人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習慣可能會影響甚至破壞生態環境?請你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我為環保獻一策”的活動,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這樣,通過思考、探究、合作、歸納、總結等活動,讓學生明確人類的哪些活動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哪些活動可以破壞生態環境,認識到保護生物圈的責任,自覺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學生關注生物信息的興趣,提高學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實踐活動,強化親身體驗,全面踐行環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打破課堂教學局限,注意拓寬教學渠道,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通過親身參與、實踐體驗,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全面踐行環境教育.第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校園環境進行仔細觀察,對學校受污染情況和環境綠化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調查統計,并指出其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向課外,開展實踐學習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在實踐體驗中切實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組織學生開展公園、社區植樹造林和水資源短缺、害蟲鼠的危害、環境污染等情況實踐調查活動,并撰寫相關調查報告,以展示學習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諸如2月2日“世界濕地日”、3月12日“植樹節”,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10月4日“世界動物日”等,開展環境保護相關專題講座,通過手抄報、演示文稿、校報、墻報、板報、網絡論壇、貼吧等形式加大環境教育知識宣傳度,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迫切性,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或開展“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生活”的主題班會或者辯論會,組織“變廢為寶”的環保創意制作比賽、“低碳生活科普知識”競賽、“環境保護,從自我做起”演講比賽等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共建綠色生活環境,提倡健康有機生活.
四、結語
篇6
大家是否覺察到我們周圍的環境正在日益被嚴重破壞?亂砍樹木,污染水源與空氣,破壞生態環境等等。無數的事實已經告訴我們,環境保護刻不容緩,保護環境不僅是國家和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我們“拱中”公民的責任。
這幾天,我圍繞我們周圍的空氣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氣污染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調查。我根據珠海周圍的環境特點和所發現的問題,上網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來分析,我們周圍的空氣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機動車輛排出的尾汽。這些污染源排放出來的什么污染物呢?對人們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懂得了許多有關空氣污染的知識。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若是超過一定的標準,就會危害人們的健康。空氣污染指數小于50,說明空氣良好,污染物濃度小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一級標準限值,為一級優,符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一些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空氣污染指數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氣質量一般污染物濃度小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限值,為二級良好,符合城鎮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
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工業合理布局,搞好環境規劃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燃料、使用清潔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珠海是我們的“家”,應該把她建設得更美好。但空氣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應該怎么辦呢?我建議:
(1)搞立體綠化,擴大綠化面積,可以搞無土栽培。植物有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和凈化空氣的功能,樹林尤為顯著,所以綠化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
(2)解決燃料問題,盡量使用太陽能等無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3)多組織宣傳活動,咨詢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4)組織同學利用雙休日到街道、市場、廣場撿垃圾,保持環境整潔。
今天的我們是明天社會的主人,保護和改善周圍的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環保的有心人,注意節約資源,回收廢品,多參加環保活動,多植樹,多種花,做一個名符其實的環保小衛士吧!
環保調查報告800字(二)
一、課題提出:
這也許是一個老掉牙的課題,可是這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課題。曾經優美的環境已不復存在,曾經的調查結果也已不符和現在居民的想法,況且目前龍灣區確實面臨著環境質量普遍下降的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居民的環境意識到底如何,還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舊思想占上風嗎?因此,作為地理調查組組員的我們針對龍灣區的河流污染、生活垃圾等的處理做了一次全面的調查與分析。
二、研究內容:
1、了解永強一帶的環境質量,垃圾筒及清潔工人的狀況;
2、根據存在的問題,列表調查(附后)
三、研究的目的意義:
1、敲醒環境意識正處于“朦朧”狀態的居民,從而提高他們的警覺性:
2、讓居民了解有關單位的工作情況,從而更好的配合好政府工作,同時也讓單位人員掌握居民的看法意見,進一步改進工作制度、措施;
對提高龍灣區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素質有一定的幫助。
四、研究過程:
(一)調查步驟:
1、走訪附近街道并取景拍照
2、設計問卷,發放填寫
3、訪問環保局職能部門
4、分析并總結調查結果
(二)調查方法與調查對象:
1、調查方法
設計問卷(共15題)發放204張并全部收回
具體方法:在龍灣區踩點永中、狀元、永昌、瑤溪五個街道的部分居民采用現場答題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調查對象當面填寫并收回。
2、調查對象
我們調查的對象為龍灣部分居民的沿街的經商者,另外還有學生、農民、工人、醫生等。
(三)問卷調查及分析:
我們的調查內容主要有居民對周圍環境的滿意程度,對當前環境問題的一些看法,日常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對政府環保部門的工作建議等等。
本次我們調查的居民為204人,從被調查者的態度來看大部分居民還是對環保問題感興趣的,而且在調查過程中也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填寫了問卷。但仍有少部分人對環保問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當前的環境狀況視若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從問卷的調查結果來看,有49%的人對亂扔垃圾的行為感到氣憤,而且69.6%人對自己亂扔垃圾感到慚愧,如此看來,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喚起了廣大居民的重視。
現如今的白色污染已成為重要的污染源。為什么白色污染如此嚴重呢?從調查結果中不難得出答案。問卷上有這么一道問題:你上街買菜是否會帶上籃子?有86.8%的人回答沒有,且直接使用塑料袋。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人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針對這一現象,有人就提出應該在菜市場口擺放籃子,以減輕白色污染。
對于生活污染的處理方法,有80.6%的人表示會將垃圾丟于垃圾箱,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結果。然而在令一個問題的回答上又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其中有54.9%的居民反映在周圍找不到垃圾筒;他們提出要增加沿街垃圾筒的數目。據我們組成員的走訪調查,確實發現這一問題,如永興的下洋街,衙城街,永昌的紀興路等均無垃圾筒,而有些所謂的垃圾筒也早已經面目全非。所以,我們覺得環保部門應該多深入了解群眾的生活,對居民提出的好建議要采納并付諸行動。
清潔工是我們城市的美容師,僅龍灣區人數就有1000多人,很多人對清潔工都抱感謝的態度,但也有大約半數的人對政府的環保工作不太滿意,認為太過于形式化。
問卷的最后一道民意題“您對政府、環保職能部門今后的環保工作有何意見和建議。”很多人都建議政府加強宣傳力度,將口號落到實處!
篇7
單位:遼陽職業技術學院
調查時間:2011年2月10日——2月25日
調查對象:楊家杖子松北社區主街道;主河流
前言:今年寒假,為了比較深入地了解社會,鍛煉自己,我和鄰里幾個玩伴組建了一個環保實踐隊,現將活動過程做如下說明。
因為今年來家鄉的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環境日趨嚴重,這些都給家鄉的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們幾個提議創建一支環保隊。
主要目的:
1;對家鄉的生態環境開展調查
2;找出家鄉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
3;在周圍鄰里間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為環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對家鄉環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2月10日——25日衛生情況調查:
(1);首先,我們在家鄉的主大街觀察了過往行人亂丟垃圾的行為且進行了適當的記錄。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沒及時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隨手亂扔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在我們家鄉能真正愛護環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為這樣,容易導致家鄉主街道的環境衛生惡化,影響市容。
(2);然后,對一個主要河流深入實地調查。我們發現由于人們環境意識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邊,使得主河流被眾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廢棄塑料,生活廢品,污水,嚴重影響了河道衛生與清潔。我們也調查了解到由于家周邊沒有較大型的處理生活垃圾的場所,所以一些居民為了貪圖方便,便把垃圾丟到河里,使河中許多地方淤塞,河水也變色了。
2月10日——25日,在街區我們制作了一部分傳單,對居民進行一些環保問卷調查。
1;調查針對人群:15——65歲街區居民
2;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調查如下:選擇題
(1)你認為環保的目的是什么?
a.愛惜每一個生命(62%)b.保護生物多樣性(10%)c.與動植物和睦相處(10%)d.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需要(18%)
(2)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
a.飲用水,空氣質量(10%)b.森林,土地保護,防止水土流失(34%)c.環境改善(16%)d.糧食蔬菜安全(14%)e.脫貧致富(16%)
(3)你對亂丟垃圾行為有何看法?
a.無所謂(5%)b.值得批評(89%)c.不關我事(6%)
(4)您覺得您周圍環境怎樣?
a.很好(9%)b.感覺還可以(31%)c.比較差(52%)d.很差(8%)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們發現家鄉居民的環境意識相對薄弱,對環境問題不是很關心。與此同時,我們向其講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目標,讓他們認識到一些環境保護對自身及自己周邊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們的支持。
由于我們環保小隊切身體會到了生活垃圾對家鄉環境所帶來的破壞,我們向當地有關環保部門提出了幾點建議:
1.政府及相應機構應在全民中開展整體教育,加強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居民的環保素質,樹立環保風氣,讓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大力宣傳污染的危害性。
3.多推廣環保活動,調動全民共創和諧美麗武岡。
(小結)本次活動讓我認識到:
1.環保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企業,公民缺一不可。
2.“團隊精神,共同合作”尤為重要。
3.預先準備工作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4.我覺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是成功的。
篇8
在我們看來,德國人對環保的看法無疑是不可思議的。在國內,不少人認為“經濟”與“環保”是一對矛盾,這種觀點尤其在一些地方官員中頗有市場。比如,山西省環保局曾在2006年11月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高達91.95%的市長(廳局長)認為加大環保力度會影響經濟發展。
具體來講,一些地方官員和企業經營者認為,放棄高耗能、重污染的生產方式,一方面意味著要增加經濟活動中的資源環境成本,這對于那些長期習慣于享用資源環境低價甚至免費大餐的企業來說,肯定會感到心有不甘。另一方面,轉向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的產業,面臨的可能不僅是要調整生產工藝,甚至要將原有設備徹底淘汰,這樣的從頭再來使企業擔心著成本的提高和競爭的風險。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許多地方政府一邊嘴上高喊“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又好又快發展”,一邊又對國家環保政策陽奉陰違,依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去年全國節能減排指標沒有完成,今年上半年高耗能、重污染行業投資增長依然過熱,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現實。
對于發展經濟而言,加強環境保護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環境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波特假說”論斷,它的核心思想是:加強環境治理、提高環境標準,不但不會降低企業的贏利水平,相反卻會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它們的贏利水平,從而間接促進社會進步。德國經濟成功走出低迷,在某種程度上與“波特假說”不謀而合,因為它得益于環境保護給經濟轉型注入了新的動力。
隨便舉兩個例子。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在德國經濟普遍的不景氣中,也曾面臨貿易衰退、企業不振的境地。自2002年以來,漢堡市積極推出“企業致力于資源保護”項目,已有900家企業加入該項目,并得以節水52.9萬立方米,節電4.2萬千瓦時,減排6.2萬噸溫室氣體和2.6萬噸垃圾。在取得巨大環境效益的同時,企業通過對節能環保技術的投資,不但大大減少了能源需求,產品也能滿足市場上不斷升高的環保要求,贏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幾百年來,魯爾地區一直是德國的煤鋼中心。隨著全球能源日趨緊缺以及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魯爾逐漸放棄了走傳統的紡織工業、采礦業和鋼鐵業的資源消耗型老路,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目前,昔日煙囪林立的煤城,已成功轉型為整個歐洲的“文化之都”,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上都重新煥發了生機。
篇9
摘要 目前,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證券三大政策為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與之相配套的體制、機制仍不完善。與國外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相比,我國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有些產品與服務仍然缺失。文章分析指出嚴格環保執法將刺激投資需求、推動治污市場的形成,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環保規劃將引導并推動治污市場的投資需求,尤其是“三大環保行動計劃”將深度釋放治污市場投資需求;因此,污染減排是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方向。基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研究,對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
關鍵詞 綠色金融;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政策;零售銀行:污染減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國內生產總值( GDP)躍居世界第二,2013年與1978年相比,GDP總量與人均值分別提高了156倍和110倍,城鎮化率從17. 9%提高到53. 7%。然而,經濟快速增長、城鎮化持續推進,雖推動了社會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一是二氧化硫、固體廢棄物、廢水等污染物排放量躋身“世界前列”。二是水質惡化、土壤污染嚴重。2013年,我國水質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比例達59.6%;土壤污染、耕地質量下降等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達16.1%。三是霧霾問題日益顯著。2013年全國74個城市PM2.;的達標率僅為4.1%。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不斷擴大的治理資金需求,出現了兩種看法。一般看法認為環境問題是社會公共問題,環保類項目是公益性項目,治理成本高、難度大,應由政府來解決。新的看法認為環保產業已迎來快速發展的“新常態”,環境治理不能僅靠政府有限的財政支出,政府治理支出的增加短期內難以彌補巨大的資金缺口,而更應依托銀行、各類金融服務供應商、資產公司和保險公司開展的產品與服務,對環保項目進行多元化的社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
綠色金融的內涵及特點
綠色金融的內涵
綠色金融,不僅僅是金融綠色化。金融綠色要求銀行、金融服務供應商、資產管理部門、保險公司等機構引導資本進入環境友好型投資項目,項目融資過程中注重環境風險的測評。綠色金融除了金融本身綠色化外,還要求資本運行綠色化、投融資政策綠色化。資本的投資領域、運行過程應該滿足綠色化的要求。政府制定投融資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投融資的各個環節、各個主體,注重投融資政策的綠色效果。
綠色金融,也是商業機會。綠色金融是金融投資的方向。長期以來,銀行金融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能源等領域,這些領域雖使經濟增量提高,但也產生了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隨著環保產業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柱產業,以此衍生出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金融投資的方向。因此,綠色金融是一種商業機會。以新三板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企業為例,2014年節能環保企業掛牌的數量為137家(2013年僅34家),占新三板全部公司的8.9%。137家節能環保公司總市值為113.1億元,其中盈利122家,占比89.1%,凈利潤超過1000萬元的有23家,500萬元的有19家,100萬元的有58家。綠色金融還提供了綠色抵押貸款、碳金融等產品與服務,并衍生出PPP、第三方治理、特許經營等多種投融資模式,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機會。
綠色金融的特點
綠色金融的特點總體上表現為:投資決策和投資項目的“綠色性”、金融手段和投融資方案的“多元化”、參與主體和參與方式的“多樣性”。
“綠色性”是指綠色金融投資的項目需考慮環境預期風險、回報與成本,在基于投資項目潛在、長期的環境影響考慮下,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投資決策,進而開展環境友好型投資。同時,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注重項目內部的綠色管理、綠色服務。
“多元化”是指綠色金融綜合運用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提供生態產業環保指數、生態證券、碳基金等金融產品與服務,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第三方治理、特許經營等投融資模式,影響主體的投資意向和市場行為。
“多樣性”是指綠色金融的參與主體具有多樣性,主要有五類:第一類是政府,為投融資環境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第二類是金融機構,包括銀監會、各類銀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第三類是投資機構,包括資產管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投資基金公司等,負責環保項目的投融資;第四類是第三方機構,包括技術交易所、第三方技術評估機構等,負責項目環境風險、技術的評估;第五類是企業,包括污染企業和環保類企業,是綠色金融的主要參與主體。政策是推進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引擎
依據我國的部門和金融領域分類,綠色金融政策大體分為三類:綠色信貸政策、綠色保險政策和綠色證券政策。三類政策為綠色金融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我國現階段與之相配套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等仍缺失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金融的發展。
綠色信貸政策
綠色信貸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國家政策層面的綠色信貸,二是作為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管理。基于政策層面的綠色信貸,是指國家通過調控銀行信貸行為實現環保目標的環境經濟政策。基于銀行層面的綠色信貸管理,是指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依據環境經濟政策,對研發、生產治污設施,開發、利用新能源等企業或機構提供貸款扶持和優惠利率,而對污染生產企業限制貸款。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綠色信貸政策,詳見表1。201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與國家稅務總局稽查局等8家單位簽署協議,將環境執法信息納入征信系統,進一步推進了政府與授信機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降低了授信機構的信用風險,也降低了綠色金融體系的風險。
綠色保險政策
綠色保險又稱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基于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一種商業保險,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2007年至今,投保企業已超過2.5萬家次,保險公司提供的風險保障金累計超過600億元。2014年,全國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5000家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涉及重金屬、石化、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處置、醫藥、印染等行業。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綠色保險政策,見表2。綠色保險的實施有利于分散企業,尤其是化工、農藥等行業的環境風險,利用費率杠桿促使企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同時也為保險企業獲得新的商業機會。
綠色證券政策
綠色證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資和再融資過程中,要經由環保部門進行環保審核(上市公司環保核查、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綠色證券政策,具體內容見表3。實施綠色證券政策能有效遏制高耗能、重污染企業資本擴張,引導資金進入促進國家環保事業的企業和機構。截至2014年12月12日,我國共有77家環保主營上市公司,其中,200億元以上的有8家,100億--200億元的有14家,100億元以下的有55家。在22家市值100億元以上的環保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11家、民營企業11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屆政府注重簡政放權,有關上市核查的一些政策已經取消,簡化了企業上市的程序。
產品與服務是推進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全球各類銀行、金融服務供應商、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逐漸開展與環保產業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并推出了多元化的投融資方案,極大地推動了綠色金融業的發展。本文從上述幾個部門的產品與服務出發,比較國內外的異同點,研究發現我國基本上符合該分類體系,但我國大部分產品與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總體上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距離,尤其是零售銀行的綠色產品與服務與國外相比缺失較多。
零售銀行
零售銀行專門提供個人和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其產品與服務大致可以分為住房抵押貸款、商業建筑信貸、房屋凈值信貸、汽車及運輸信貸、信用卡及借記卡、綠色銷售和旅游支票、其他產品與服務。與住房、辦公建筑相關的節能融資產品與服務主要有三類:住房抵押貸款、商業建筑信貸、房屋凈值貸款,主要鼓勵個人和企業購買節能型建筑、購置節能家裝設備。荷蘭銀行實施綠色住房抵押貸款計劃,符合環保標準的貸款可減息1%;美洲銀行業推出“一站式太陽能融資”的房屋凈值貸款方案。在我國,浦發銀行在2011年聯合亞洲開發銀行推出了建筑節能融資產品。加拿大、美國推出了汽車及運輸信貸,鼓勵個人購買節能汽車設備。荷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分別推出了氣候信用卡、碳中和借記卡,我國的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也分別推出了綠色零碳信用卡、低碳信用卡。香港匯豐銀行推出了綠色產品銷售、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旅游支票抵減排放的產品。此外,瑞士的瑞信銀行、我國的臺州銀行等推出了綠色節能環保貸款項目。
企業和投資銀行
企業和投資銀行主要為大型企業、機構、政府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主要有:項目融資、部分貸款擔保、碳商品產品與服務、技術租賃、各類指數、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證券化。
項目融資主要集中在節能減排領域。愛爾蘭銀行對廢棄物再生能源項目進行了融資,我國的浦發銀行、北京銀行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部分貸款擔保主要指排污權抵押。2010年,浦發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單排污權抵押融資產品,光大銀行至今已累計發放排污權抵押貸款8000多萬元。技術租賃包括金融機構以優惠價為企業提供環保技術(如德國)、排污權租賃等。法國巴黎銀行推出各類碳信用服務。2014年5月,中廣核發行國內首個碳金融產品;2015年9月,北京掛牌國內首個可用于履約的抵消項目。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在國外較多。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為溫室氣體排放信用參與公司進行了l億美元的IPO。花旗創投與黑河資產管理為辛迪克碳資金(氣候變化領域的專業公司)提供專項資金。各類指數主要包括荷蘭銀行碳封存技術等股權指數、海通環保指數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以及上證環保產業指數、中證環保產業指數、深圳環保產業指數等。證券化主要包括各類證券和債券。國際金融公司推出了生態證券,拉美國家推出了森林債券。2008年,世界銀行發行首只綠色債券,截至目前發行規模累計達56億美元。2014年5月,我國中廣核首次發行國內首單與節能減排相關的綠色債券——碳債券,規模為10億元。
資產管理和保險
資產管理是當前銀行的一個核心業務部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主要包括:財政資金、投資基金、巨災債券基金、碳基金、汽車保險、家庭和商業保險、碳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保險主要包括:根據不同的環保特性,提供差異化的保險費,如汽車保險、家庭和商業保險等;專門針對清潔技術和減排的產品,如碳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財政資金主要指政府設立的綠色基金投資。荷蘭的綠色基金投資為中小企業提供有機農場等與環保相關項目的低利率貸款。投資基金主要指清潔能源、再生能源等專項基金。瑞士銀行推出了未來能源股票型基金,我國設立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基金和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節能、環保、新能源)。巨災債券基金主要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002年,瑞士瑞信集團首次推出了2億4000多萬美元的巨災債券基金。碳基金發展較快。荷蘭合作銀行與荷蘭政府設立的原型碳基金是全球首個碳基金。2014年11月26日,我國首個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上市,基金規模為3000萬元。2014年12月30日,海通資管與寶通新能源成立了規模為2億元的專項投資基金——海通寶碳基金,是我國最大規模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CCER)碳基金,主要用于新能源與節能減排項目。汽車保險、家庭和商業保險、碳保險在國外較多。歐美的金融服務集團推出了與環保相關的車險,實行銀行對汽車年排放量減抵的辦法。英國環境運輸協會推出了“氣候中和”房屋保險單,也可進行抵減。2006年,美國國際集團與達信保險經紀公司推出了碳保險。
嚴格環保執法是推進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
我國的環境容量已達極限,但現階段環保制度和環境執法缺乏嚴格的政策約束,使企業的污染成本難以內部化,導致環保產業發展缺乏內生動力。實施嚴格的環保制度并嚴格執法,推進環境政策從指標性導向轉變為效果性導向,能刺激環保市場的投資需求,推動污染治理市場的形成。
環境容量已達極限,實施嚴格的環保制度刻不容緩
我國大部分環境容量指標已達或超過上限,但現階段環境治理制度仍不健全,相應的體制、機制缺失或不完善,實施嚴格的環保制度已刻不容緩。據估計,我國污染已超出環境容量的上限,超出50%—100%。其中,廢水中的氨氮環境容量為不到30萬噸,而2013年的實際排放量約為245.7萬噸,超排部分是環境容量的7倍以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環境容量為1360萬噸,而2013年的排放量達2043.9萬噸。
我國雖基本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環境管理制度、環境經濟制度等為主體的制度體系,但長期以來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等環境考核指標未被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評價體系中,綠色發展績效評估機制缺乏、環境污染追責制度不完善,使“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因此,在環境容量已達極限的嚴峻形勢下,亟待建立并實施嚴格的環保制度。
嚴格環保執法刺激投資需求,推動污染治理市場的形成
嚴格環保執法,一方面倒逼排污企業的環境成本進入生產成本,拉動環保的有效需求,并帶動環保產業相關的需求。另一方面,促使執法者加強對排污、治污企業的管理與監督,促進企業承擔環境風險、公開環境質量與環保設施等信息,從而拓寬并刺激環保的投資需求,最終推動污染治理市場的形成。
2015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該法對排污者作出了嚴格的處罰規定。通過實施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現場停產整頓、信息公開等措施,使企業的環境成本進入生產成本,真正拉動環保的有效需求。同時,能夠吸引環境治理企業進入,為專業的外包服務打開需求市場,并促進第三方獨立運營主體的形成,進而刺激與環保產業相關的需求市場。
新《環保法>對執法者也做了嚴格的處罰規定。新《環保法》規定: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違法審批、包庇違法等8種行為屬違法行為,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嚴重的環境問題應引咎辭職。對執法者嚴格的執法要求,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環保設施等信息公開化,為市場提供環保產品與服務奠定基礎,推動治污市場的形成。
污染減排是推進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方向
我國環保規劃逐漸從污染排放的約束性指標向面向效果的環境質量標準轉變,全國與區域性、重點領域以及節能減排的環境保護規劃,引導并推動了治污市場的投資需求,三大環保行動計劃以專項治理的形式,深度釋放了治污市場投資需求。
環境保護規劃引導并推動治污市場投資需求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類環境規劃,圍繞重點領域規劃了一批涉及長遠和全局的重大環保項目、重大環保工程,明確了未來環保產業的投資重點。節能減排規劃從不同產業出發,進一步拓寬了未來環保產業的投資重點。
各類環境規劃為環保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投資機會。《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水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涉及約40個行業,涵蓋90%以上化學需氧量、85%以上氨氮工業排放源和95%以上重金屬排放源;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涉及全國95%以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排放源和80%以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這項規劃共涉及40多個產業部門,包括水、大氣、土壤、固廢、噪音等450項標準,約600項環境保護標準計劃項目。珠江三角洲實施的《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正在編制的《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區域性環境規劃,以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等重點領域的環境規劃涉及大氣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各方面,為環保企業創造了巨大的投資機會。節能規劃在“十二五”時期被納入國家強制性控制范圍,涉及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產業部門32項節能指標,以及工業、農業、城市等部門15項減排指標,同時包括電力、煉鐵、水泥、造紙、酒精等各類行業,進一步拓寬了未來環保產業的投資重點。
“三大環保行動計劃”深度釋放治污市場投資需求
“三大環保行動計劃”是本屆政府針對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而制定的專項環保行動。涉及到霧霾治理、污水處理、土壤修復等具體領域和環節,環保產業將出現大規模增長,并帶動未來環保產業的階段性增長.深度釋放污染治理市場的投資需求。
2013年9月,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包括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船、揚塵等具體防治措施,涉及能源、交通、工業生產等各個領域和眾多產業部門,預計投入資金規模約為1.7萬億元。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基本編制完成,預計投資資金規模將達2萬億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加快推進,預計投資資金規模也將達數萬億元。據估計,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預計的環保資金規模將超過6萬億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后,預計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將帶動的投資規模約為3500億元,污水處理管網建設至少需投資5000億元,提標改造至少需3000億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若出臺后,全國土壤地下水修復市場將迎來跨越式增長,2015年將達到500億元。
由于“三大環保行動計劃”是由國務院,具有最高的約束力和剛性要求,目前從資金、環保治理設施、環境監測、環境評估等要求來看,環保治理投資需求和預期供給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因此三大計劃所涵蓋的治理任務和項目,將是今后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加快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是完善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在內的綠色金融政策,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政策體系。政府要提供相應的綠色金融方面的政策性激勵機制、設立政府性綠色投融資基金,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要加強現行綠色政策的實施,確保政策發揮效應。
二是探索并推出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各類金融機構應加快推進碳金融、排污權質押/租賃等形式的產品與服務創新,加快推進污染減排企業排污權的債券化,增加企業的融資能力,豐富交通、能源、建筑、旅游等行業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
三是以新《環保法》為核心,加快生態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新《環保法》是環境執法的行動指南,在此法基礎上,全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排污許可證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工作。
篇10
一、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環保教育
中學化學教材中潛在環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學中要把它科學地、巧妙地滲透各章節的教學之中。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明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由于初、高中學生化學儲備知識不一樣,所以進行環保教育要有針對性,不可一視同仁。
比如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初中學生,要盡可能多舉些事例,以生動、活潑的形象教育為主,適度地進行環保教育,借以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中階段主要應抓住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環保教育:學習“空氣組成”的知識時,除了給學生講述大氣的主要污染物,大氣污染的來源和危害,還列舉了1995年6月20日我國上海市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和日本“四日氣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學習“氧氣”后利用教材對“臭氧”的介紹,指出空調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氣臭氧層的破壞,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出現,致使癌癥發病率增加,嚴重地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還利用衛星拍攝的南極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環境污染對人類造成危害的漫畫等,形象地告訴學生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關“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識學習后,給學生介紹“溫室效應”的形成、事實、危害。在講《水》一章時,淡水資源的危機、水體的污染便可蘊涵其中:1980年在發展中國家約有3/5的人很難獲得安全用水,約有18億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脅。從全球來看,淡水資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勻,而水污染又在進一步加劇,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銳。這樣盡可能地讓學生認識到污染給人類造成的極大危害,使學生從中體會到保護自身生存環境的重要性。
對于高中的學生,教學上應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在各知識點的講解中引入環境科學領域中新信息,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并注意把知識性教育與環保共寓一體,學生的環保意識就會點點積累,逐步深化。如講述高中化學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時,列舉一些事例比如國外的海灣戰爭、倫敦煙霧事件等。為了引起學生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又列舉80年代以來我國南方重慶、貴陽等工業城市大面積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慶市連續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熱打鐵與學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啟發學生的抽象思維,學生甚至自發地尋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學就提出改農村的分散取暖為集體取暖。最后采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有關“酸雨”的題目,在測試題中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化學教材中還有很多知識點可跟環保教育緊密結合,如:氮的氧化物、電鍍、電解、金屬的冶煉等。抓住時機把環保教育穿插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及相應的解決辦法,關注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二、環保教育應與化學實驗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