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企業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4-02-18 17:47: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關企業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關企業管理制度

篇1

[關鍵詞] 海外華人 企業管理 家族制度

關于海外華人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很多,在研究海外華人相關課題時,我們不得不重視海外華人的族群文化基礎,以及在特殊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文化機制的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從深層次上揭示海外華人在社會領域里的行為特點,為我們認識海外華人社會、為海外華人所在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也為管理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不同的文化研究個案。

一、家族制度是海外華人的核心文化

家族制度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家族制度的原則規范著華人的行為,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也不例外。華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延續數千年,海外華人移民群體包括了不同時期海外探險求仙、海外謀生、商業往來,征戰等原因而流落海外的華人。但大多數情況下,主要還是東南沿海的農民下南洋謀生。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群載體,將具有深深中華烙印的一種制度移植并應用到異國他鄉,對后來海外華人社會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種制度就是“家族制度”。

在異國他鄉,文化、社會環境與祖籍國大為不同;另一方面又受到殖民者的剝削和土著民族的排擠。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在文化群體行為之上的機制功能就得到了發揮,宗族制度不但提供了管理地方事務的現成模式;在新的環境中,宗族對人群的整合功能以及以宗族認同來作為社會動員的工具性質也同樣得到了發揮。

儒家倫理道德在中國本土同樣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核心內容是“強調長幼親疏、尊卑貴賤,反映和維護封建宗法秩序的需要” 。家法族規則主要體現在“法”上,是用來規范家族成員的行為和協調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作為倫理教化的儒家倫理道德和具有強制力的家法族規兩者相輔相成,在中國本土長期的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共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同樣,隨著家族制度移植到海外,家法、儒家倫理道德等這些帶有濃厚中國特色的文化特質,亦一起被移植到了海外,從而對華人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家法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在宋朱陳理學之后,家法家規更加注重“綱常、祭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敬長上、忠君長、肅閨閣、別夫婦等宣揚儒家道德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對家法族規的指導作用” 。

家族在制定家法家規時都充分體現了忠、孝、節、義等儒家倫理原則。這些倫理原則和家法家規對海外華人社會、海外華族認同意識的發展、維系提供了充分的文化土壤,也為后來華人在經濟領域的行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豐富文化遺產。

二、家族制度在海外華人企業管理管理中的作用

海外華人數量雖然達到了3000萬(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但其中的80%居住在東南亞國家或地區,其余的20%主要居住在北美、澳洲、歐洲及非洲。“據Weidenbaum(1996)估計,海外華人最少控制了2萬億美元的資產,每年的經濟產出至少達到5000億美元。目前大部分華人經濟研究學者都采用上述估計數據,并且在此基礎上推斷,華人經濟圈(含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美國、歐洲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經濟體”。

海外華人企業基本上都是采用家族企業的形式進行管理。大部分學者依照結構定義法對華人家族企業做出了如下定義:企業的所有權與管理權均被華人家族控制的公司所擁有或控制,一般而言,華人家族企業會采用金字塔式的控股結構,控股家族位于金字塔頂端,而上市公司通常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層。真正控制金字塔形管理組織的往往是家族中具有足夠權威的男性,而且這種控制權可以繼承。

文化對一種管理模式的形成以及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歷史地就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發展來看,不乏眾多的家族企業。但是在此后各自的發展軌跡上,卻逐漸呈現出了管理模發展變化的分野。體現在文化上,便是具有深深的各自文化烙印。因此,從文化的深層動因來解讀華人家族企業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且更為根本。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家族關系基礎上的,兩者相輔相成。家庭場域是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場所,家族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經濟領域的一系列行為在這種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必然深受其影響,家族企業的管理方式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管理模式。

從結構上來看,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統攝著家族宗法制度,家族宗法制度又進一步的統攝著家庭單元,家庭則是家族的組成單元,以及宗法制度下的最基本的自治結構單元。這種結構單元充分體現了倫理理念和宗法秩序在實際中的功能。在家族資源的傳承過渡過程中,正是在這最基本的單元體中,充分體現了文化機制下的文化載體的行為方式。正是這樣的行為方式塑造并形成了具有群體特征的族群行為模式及族群特性。文化的功能正是通過在這樣的基本單元中,文化載體的具有廣泛性的個體行為,充分展示了文化在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的功能機制。“美國學者林南廷提出一種家族資源轉移理論。此理論認為家庭資源轉移的內容和對象是對家族和社會運行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家族資源可分為權威和財產兩大類,不同的社會對這兩類資源轉移的重點不同,故它們可以作為兩項重要的變量”。

東西方在家庭結構中都存在著權威和財產的兩項轉移,但各它們的家庭組織中涉及這兩項變量的轉移方式是不一樣。其中,亞洲的日本家庭和西方家庭在這兩項變量的轉移上具有一致性;日本在轉移權威同時把財產也相應的轉移給同一繼承者;西方家庭則是在將權威作為附帶物在財產轉移的過程中轉移給同一繼承者。微觀上看,西方和日本的家庭結構是有差別的,但是從家庭資源的流向上來看,它們轉移的方向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這兩類家庭制度把兩項資源同時轉移給了同一繼承者,至于具體的繼承者選擇,在日本是長子繼承制;在西方是不確定的,繼承者在眾子女之中選定。那么,中國的家庭在這兩項變量的轉移中,與上述兩類家庭結構不同的是:一方面,中國家庭注重權威轉移,并且是長子繼承制;另一方面,在財產轉移中,實行的是諸子平分制。

這種家庭資源轉移方式上看似微妙的差異,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包括華人經濟行為在內的社會行為方式與其他兩類文化之下的人群行為方式的根本不同。華人家庭兩種資源轉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如下幾種衍生的文化行為,當然也包括經濟領域內的行為在內:

第一,華人商業網絡的結構性根源:財產的分配采用均分制,使得繼承人中的每個個體在占有財產資源時享有平等的權利。一方面形成了繼承人之間的均衡的特點,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均衡的存在,又必然導致了相互之間的具有動態穩定性質的互動關系,并呈現出網絡化的雛形。同時,因為動態穩定性的存在,又必然同時導致了這種網絡化的關系深刻的具有相互掣肘的特點。在實際的華人經濟領域里,這樣的一種基于財產分配均分制之上的家庭成員之間的網絡關系在宗族乃至更大的共同體中,由于擬制性的擴大,在20世紀初華人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成長成為了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海外華商網絡。因為這種網絡的存在,相應的造成了海外華人在經濟領域的交易行為特點,這種行為特點因為深層次的結構性穩定,從而完全不同于西方經濟領域的交易行為,西方的經濟交易行為依賴于契約,通過合同、公正、法律等來實現商業行為的預期效果;而華人往往是在私人場合,通過個人交往、信譽、道德等來達成交易。與西方人相比較,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明顯的縮短了交易程序,特別體現為華人網絡內部的高效率。

第二,家族管理的必然性:華人家庭的權威資源轉移與財產資源轉移的分離,使得權威繼承者喪失了對財產分配的支配性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藉由對財產的支配作用,來維護并凸顯其權威的支配作用。那么道德此時必然的登上了家庭管理的舞臺,從此,基于儒家道德倫理之上的家庭倫理在家庭管理中,日益具有了表征性的特點。以至于一般情況下很難洞悉其后的結構性原因。家族倫理的工具性特點在維護權威時,體現的十分突出。華人企業家在選用人才時特別的強調“忠”,在才干和忠誠之間,除了極個別的崗位之外,“忠誠”往往時首先被關注的、候選人應該具備的特質。其次,在企業內部的上下級關系上,同時體現了“擬制”家庭秩序的特點,上級領導與下級職員之間親如父子,下級忠誠于上級,尊重上級的權威,無條件的服從與上級的權威;而上級關心愛護下級的工作、甚至生活,體現上級作為長者的慈愛。這種擬制的家庭秩序,成為華人企業內部家族管理的結構模式,是華人企業管理的金字塔模式的緣由所在。

第三,華人企業管理文化結構的內部缺陷:兩種家庭資源分配上的分離,導致了權威繼承者與其他財產繼承著之間的共存關系。在權威者喪失對財產分配的支配地位之后,除了主要借助于家庭道德倫理來維系權威的地位之外,同時,權威繼承者同下屬成員間傾向于達成某種妥協,這種妥協是雙向、互惠的。一方面權威者可以獲得維護權威的另一輔助手段,而下屬者因為在群體內部可以享有均分財產的利益考量,也愿意承認權威,服從權威的領導,在個人與集體之間,傾向于選擇依附于群體的力量。

在這種妥協能夠達成的情況下,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集體主義就應運而生了。在這種集體主義中,個人服從于集體,特別是集體中的權威者。這也就是華人企業內部往往存在“家長”的實質。而此后,這種集體主義的維護依賴于血緣關系和認同力量的維系,一旦這種維系機制的功能喪失了,權威就往往失去了對下屬的約束作用,具有均分財產權利的繼承個體之間就形成了分離,這種分離直接導致了集體主義的崩潰。個人基于擁有財產權利和回避血緣及認同,而傾向于個人利益。這一結構性的缺陷,是華人企業內部存在的眾多表征性問題的深層原因。往往直接導致了華人企業集團在某些情況下的肢解。

從以上分析來看,華人企業管理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原由,這種原由不是隨意的、以人為意志為轉移的。正是因為如此,華人企業內部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還必須從華族文化之中尋找合理的途徑。西方管理模式是否就適合用來改造華人企業管理,現在看來,尚缺乏充分的根據。因為,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是與相應的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脫離了文化而單純存在的管理科學只能是空中樓閣,只能是華而不實的理論構建。

當然我們在探究海外華人企業的文化結構性根源的同時,也應關注到在某些華人企業內部出現的新動向:華人企業資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兩權分離的嘗試,管理模式的改革、比較經濟利益動機下的非品牌戰略、非規模與核心競爭力發展思路等等。但是總的來講,目前家族管理仍然是華人企業管理的主流,其背后的族群文化、華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不發生重要的變化,華人企業管理模式的主流仍難以變動,這既是文化的慣性使然,又是社會歷史的影響。

三、總結

篇2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形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E2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不做假帳”。是朱總理2001年4月在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為學院提寫的校訓。總理的題詞切中當前經濟生活的要害,對我國會計職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尤其是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及其危害性

會計信息失真即假帳,可分為兩類:一是假帳真算,就是以假設的經濟交易或事項記錄所進行的會計核算。如前一段時間暴光的“黎明股份”、“銀廣廈”的造假,就是從海關報關單的源頭上造假。二是真帳假算,是指會計所用的記帳依據或原始憑證是真實的,在后期人為地采用了弄虛作假的手法,從而導致最終的財務報表數據失真。舉個例子來說,企業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人為地設立兩本帳,一本是對外公開的財務報表帳,一本是供企業內部使用的小金庫帳,這就使得對外的財務報表不能完整、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全貌,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形式

1、成本失真。主要是指采用不正當手段,增加或降低應計列之費用,人為地造成成本膨脹或壓縮,最終改變盈虧之結局。

2、資產計價失真。主要是指企業資產帳面價值已不能真正反映企業各項資產的實際占有數。一是目前我國國有資產家底不清,管理混亂,補償不足,大量資產流失或被吞噬,普遍存在帳實不符的現象。二是由于在資產計價過程中,某些環節存在一些主觀假定的標準和方法,造成資產計價的伸縮性,使資產的計價發生人為的偏差,而嚴重背離客觀實際。三是由于過于講放權及自主,造成企業行為的“自由化”。如有的企業拒不接受國家監督,造成國有資產管理失控,最終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3、往來款項失真。主要指企業之間相互拖欠,長期不清。

4、經營成果失真。指企業弄虛作假,鉆制度和政策的空子,虛列收入,亂擠成本、亂列費用,虛盈實虧或少報虧損,或者名為虧損,實為盈利。

5、審計監督失真。審計失真是指審計工作所出具的書面證明不具客觀性、公允性 ,不符合實際情況,失去審計監督作用。單位內部自查自審流于形式,社會審計講人情,都會使財務收支審計報告、承包經營責任審計報告及離任審計報告、工商注冊驗資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等存在失真的現象。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

2、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

3、會計信息失真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

4、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弱化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

會計信息失真是企業在利益機制驅動下的一種短期行為,這種短期行為是以虛化收入支出、債權債務、利潤稅金等為主要手段的,企業為了急功近利的需要,原始記錄不再健全和完整,計量驗收制度成為虛設,內部價格和各種定額不再發揮作用,結果全面弱化了企業管理基礎工作,使企業失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是十分危險的舉動。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觀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有企業管理制度不嚴密和會計基礎薄弱等內部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法規體系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二)企業監督體系尚未健全;

(三)人員素質無法滿足要求。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矛盾和弊端在會計報告系統中的直接反映,因此,必須下大力氣,齊抓共管,多方出擊,綜合治理,鏟除導致會計失真的內在根源,凈化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外部環境。

(一)健全會計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依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首先必須加強各項會計法規建設,不斷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規體系,通過健全會計法規體系,使各項會計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強執法力度,強化法律的威懾力,對那些無視法律尊嚴、謀取非法所得、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嚴肅懲辦,為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提供法律保障。第三,要認真做好以《會計法》為中心的各項會計法規的宣傳工作,使各級領導干部和會計人員增強法治觀念,對各類典型案例公開曝光,使得企業領導和和廣大會計人員學法、知法、懂法,并受到正反兩方面的啟迪和教育,使他們深切體會到守法的安全感、光榮感及違法的危害與后果,增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第四,要認真整頓執法隊伍,提高執法水平,杜絕以法謀私,重塑執法者形象,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開展廣泛的社會監督,防止極少數人鉆法律的空子,以權代法,以權壓法。

(二)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完善外部監督體系

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對企業向外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建立一種約束機制,實行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督。企業會計信息實行外部監督主要是指接受國家和社會的監督。國家監督是指財政、審計、稅務機關代表國家對企業會計實施的監督;各企業必須依照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接受財政、審計、稅務機關的監督,如實地提供會計資料和有關情況,不能拒絕、隱匿、謊報、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對查出的問題要予以糾正,對弄虛作假,提供不真實會計信息的行為要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應追究刑事責任;社會監督是指會計師事務所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的獨立審計。實施社會監督,可以實行會計信息的社會評價,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另外,上市公司除了要接受上述外部監督,還必須接受證監會、證券交易所以及投資者的監督,上市公司要按國家的法規及證券管理機構的規定對外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以保證投資者的利益。

(三)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是企業在組織和開展會計工作中所必須遵守的規范和準則。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有利于貫徹執行國家的財經方針、政策和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有利于企業會計工作作到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可以規范化、制度化地對會計工作進行管理,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如建立內部會計管理責任制度,可以明確單位負責人、總會計師、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職責和權限;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可以明確各個會計工作崗位的職責與權限;建立內部牽制制度與內部稽核制度,可以加強企業會計工作的內部控制;建立各種原始記錄管理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財產清查制度以及各項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領報、審核制度,可以為會計核算做好基礎工作等等。通過企業內部各項會計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會計工作做到規范化和制度化,就可保證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準確與完整。

(四)、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最關鍵的是提高會計人員自身素質,以滿足新形勢對會計改革的需要,筆者認為,會計人要盡快實行六個轉變。

(1) 在知識結構上,由“窄淺型”向“廣深型”轉變。

(2) 在業務能力上,由“單一型”向“多能型”轉變。

(3) 在 實際工作中,由“學問型”向“實用型”轉變。

(4) 在日常工作中,由“繁瑣型”向“科學型”轉變。

(5) 在工作效率上,由“辛苦型”向“效益型”轉變。

(6) 在工作職能上,由“反映型”向“決策型”轉變。

綜上所述,會計作為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它所行使的極為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正確的反映經濟活動的客觀過程及其結果,向有關方面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以便于進行科學決策和控制。就此而言,會計信息的真實、正確性乃是會計管理工作成敗之關鍵。

參考文獻

[1]王云燕.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經濟界(學術版)》2011年12期.

[2] 張福康,姚九斌;論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對會計信息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2年06期

[3]王世穎.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年07期

篇3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可以概括為“能力弱、渠道窄、成本高、地位劣、扶持少”,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 中小企業融資能力薄弱。(1)中小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固定資產(尤其不動產)價值低,難以滿足銀行抵押擔保授信條件,很難得到銀行貸款。( 2)中小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規模效率低,產品成本高,市場占有率低。(3)中小企業技術裝備相對落后,中高級人才缺乏,產品技術含量偏低,核心競爭力不強。(4)中小企業財務狀況缺乏透明度與可信度,經營運作不規范,會計核算與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設置賬外賬。多數中小企業因上述自身融資能力的問題,難以滿足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授信條件,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條件就更難以高攀了。

第二、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常規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兩類:即債務性融資和權益性融資。前者包括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其他借款等,后者包括發行股票、吸引直接投資等。但多數中小企業因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可選擇的融資渠道非常有限,其中又有部分中小企業因融資能力薄弱難以得到銀行授信,可用的融資渠道就更加狹窄,應收賬款和其他借款是中小企業最易使用的融資方式,但這個狹窄的融資空間里資金總量非常有限,而且成本高昂。

第三、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較高。中小企業在有限的融資渠道中,相對于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來說,融資成本比較高。(1)銀行貸款利率高于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得了到銀行的授信,但貸款利率一般都要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15%-50%,甚至更高;而大型企業,尤其國有企業,銀行貸款利率基本上為基準利率。(2)貸款的限制條件與附加條件多,降低了資金利用率,進一步抬高了融資成本。 相對條件較好的中小企業,即使得到了銀行授信,但是授信額度小、限制條件與附加條件多,降低了企業資金利用率,進一步抬高了融資成本。舉例說明,流動資金貸款附加存單質押再貸款:某中小企業貸款500萬元,需要存款300萬元,然后再貸款285萬元(即存單的95%貸出),這樣企業實際得到的資金為485萬元(500+285-300),假設貸款年利率7.20%(即基準利率6%上浮

20%),存款年利息率3.00%,照這樣計算可知:企業實際承擔的利息為47.52萬元(500*7.2%+285*7.2%-300*3.00%),貸款500萬元實際負擔的年利息率為9.798%【(500*7.2%+285*7.2%

-300*3.00%)/(500+285-300)=9.798%】,實際利率是基準利率的

1.633倍。(3)其他借款,融資成本更高。如小額貸款公司借款、民間借款,其利息率一般是銀行基準利率2-4倍,融資成本更是一般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第四、 中小企業在融資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1)金融行業的壟斷地位。目前,中國金融行業尚處于壟斷地位,本來就弱小的中小企業,面對處于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就猶如兔子面對獅子,基本上沒有話言權,看似平等的交易,其實都是金融機構說了算。比如: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基本上都會在有不動產抵押的前提下,還追加股東個人反擔保,實質上就是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了無限責任。再如:金融危機后,銀行之前過于寬松政策的隱患凸顯出來,壞賬劇增,銀行因種種原因減貸、壓貸、延貸時有發生,中小企業對此只有接受與應對,而無可奈何。(2)中小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決定了其在融資中的劣勢地位,在此不再贅述。

第五、政策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不夠。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府在稅收、融資等方面有不少優惠政策,這對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現有的支持力度與中小企業的發展水平及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對稱,我國中小企業數目占企業總數99%,占GDP總量60%左右,但沒有設立管理中小企業的獨立政府機構,沒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銀行。中小企業在創立階段,就像嬰兒一樣脆弱,需要一個優越的環境,這個環境就需要政府從政策層面營造。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解決途徑的總結與探討

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分析,對解決這一問題作出如下的總結與探討。

第一、提高自身素質,強化融資能力,提高融資地位。(1)加速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程。 中小企業需要積極借鑒、吸收并消化國內外科學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經營管理特點、且適應市場變化的管理體制;健立健全各項基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較合理的、科學的經營決策體系;嚴格遵守國家財稅法律法規,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科學的財務會計制度,提高財務數據的透明度與可信度。(2)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因充分發揮其在某一方面甚至某一點上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揚長避短,重點突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產品;積極引進與培育人才,注重先進技術消化吸收與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小企業信用體系不健全也是影響其融資難因素之一,工商、稅務、海關、銀行等管理或職能部門需要加速采集信用檔案數據,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的公開化、社會化。值得慶賀的是企業信用體系已在建設中,部分省市已運作,但信息內容還需要待進一步完整,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三、健全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目前我國政府的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夠成熟,監督管理上還存在一些漏洞,有必要從政策層面,重點扶持一批經營狀況良好、管理規范、制度健全的擔保機構,建立與擔保機構共擔風險機制,如設立信用擔保資金補償與獎勵政策,鼓勵、引導、規范信用擔保機構健康發展。

第四、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中小企業對傳統的融資渠道適應性差,要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得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是必經之路。

(1)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 從資本市場的理論上講,資金的流動是遵照市場經濟規律的,市場能及時有效地將資金從供給者手中配置到需求者手中,達到資金供求運作的最優狀態,這是“無形的手”的作用。但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 “有形的手” 發揮作用,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來干預市場能明顯提高整體資金利用率。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優質中小企業提供必要資金,孵化成長,加速做大做強。如日本政府二戰后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擔保等要求少。(2)扶持優秀中小企業上市。應積極鼓勵和推動中小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直接融資,取消股票市場對上市主體成分的限制,真正向中小企業打開綠色通道;配額給具有發展潛力和規模優勢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其上市;對已上市的中小企業要積極引導其利用資本市場再融資。利用創業板市場融資,創業板市場對上市企業的要求相對寬松,沒有嚴格的盈利與銷售數額限制,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并經有關部門審核,都可以申請創業板上市,這對處于創業階段又急需資金,且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科技型的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資本市場。(3)積極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我國的民間資本相當龐大,這些資金游離于銀行金融體系之外,迫切需要通過小額貸款公司、民營銀行等新型金融平臺,充分有效地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在實際運作中,要健全監管制度,嚴格執行,杜絕其變相地從事高利貸業務,謹防對中小企業造成二次傷害,那就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了。因此,國家應鼓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民營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制定政策,健全監督管理制度,規范和鼓勵民間資本更好地參與中小企業經營活動。(4)大力促進金融類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金融類的中介服務機構相對更少,目前非上市企業資金的供求基本上直接對接,缺少提供資金供求信息的中介服務機構,導致資金供求雙方信息鏈接不夠暢通,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融的創新發展。( 5)參考P2P金融模式,創立C2C金融服務平臺。 P2P(person-to-person)金融指個人與個人間的小額借貸交易,一般需要借助電子商務專業網絡平臺幫助借貸雙方確立借貸關系,并完成相關交易手續。借貸雙方可自行借貸款信息,包括金額、利息、方式和時間等,實現自助式借貸款。參照P2P金融,可以創立C2C(compa

ny -to-company)金融,就是把P2P金融的個人替換成公司,即公司與公司之間借助電子商務專業網絡平臺的直接借貸交易,借貸雙方自行借貸款信息,包括金額、利息、方式和時間等,借貸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確立借貸關系,并完成相關交易手續。

C2C運作模式也可以借鑒P2P模式:(1)擔保機構擔保交易模式,平臺作為中介,不吸儲,不放貸,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由合作的小貸公司和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此類平臺的交易模式多為“一對多”,即一筆借款需求由多個投資人投資,可以參照

P2P金融的“中安信業”。(2)債權合同轉讓模式,機構建立資金池,同時作為被投資人和最大債權人,然后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獲取債權對其分割,通過債權轉讓形式將債權轉移給其他投資人,對投資人的安全保障是通過設置風險準備來實現,也可以稱之為“多對多”模式,可以參照P2P金融--唐寧創建的“宜信財富”。C2C金融的運作基礎與前提為:企業信用體系健全,擔保機構運作成熟,金融監管體系較為完善等等。目前,P2P金融在國內發展尚為雛形,金融改革試點后,發展較為迅速,但至今無明確的立法,國內小額信貸主要靠“中國小額信貸聯盟”主持工作。

隨著網絡的發展,企業信用、擔保等金融體系的健全與完善,C2C與P2P金融服務的正規性與合法性必然會逐步加強,在有效的監管下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充分有效利用金融體系外的資金,打破金融壟斷,實現資本完全市場化。

篇4

 

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我國民營企業的對外貿易發展提供思路與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逐步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力量。

 

盡管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但我們仍應清晰地認識到,我國民營企業的基礎比較薄弱,國際競爭力不足,在對外貿易中仍處于不利地位。因此,認真分析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于積極引導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1.規模數量分析

 

一是參與對外貿易的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改革開放為我國民營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機,尤其是1999年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從事外貿經營的限制和2008年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外貿領域的限制以來,許多民營企業開始以各種直接地或間接地方式走上國際舞臺。

 

二是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不斷上升。自中國加入WTO以來,隨著對外貿易體制的革新和國際經濟地位的提升,從事對外貿易的民營企業數量迅速增長,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也不斷上升,這對于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海關統計,2015年全國進出口總值24.58萬億元,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14.14萬億元,下降1.8%,進口10.45萬億元,下降13.2%。與此同時,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9.1萬億元,微降0.2%,占進出口總值的37%,占比增加2.5%。其中,出口10295億美元,同比增長1.8%,占外貿出口的45.2%。

 

2.貿易方式分析

 

貿易方式一般分為三種,即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由于我國民營企業多數是在國內依據現有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進行生產,這促使我國一般貿易出口額占到出口總額的七成左右,成為了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我國一般貿易出口額為12173億美元,增長1.2%,占外貿出口的53.5%;而加工貿易出口額僅為7978億美元,下降9.8%,占外貿出口的35%(參見下表)。

 

3.產品結構分析

 

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活力日益凸顯,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來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且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紡織業,對外貿易結構單一。據統計,2015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達8.15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57.7%,增長1.2%;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為2.93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20.7%,下降1.7%。

 

二、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

 

現階段,我國民營企業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要支撐,企業仍處于以“低成本、低價格、低技術、低附加值”為基礎的傳統盈利模式階段。我國民營企業在研發新產品時多數是以仿造為主,導致企業在自主研發能力、自主品牌創立和自主知識產權獲取等方面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嚴重影響了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能力。

 

2.貿易方式單一,管理模式落后

 

一是我國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中主要采用一般貿易方式,其出口額占出口總值的70%以上,較大程度上忽略了加工貿易方式和其他貿易方式的應用和發展,對外貿易方式比較單一。

 

二是在我國,多數民營企業在成立之初因經營規模小、部門設置簡單而選擇“家族式”管理模式,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家族成員的作用,以較低的生產成本獲取較高的利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因其在組織機制、人才機制和經營決策等方面固有的缺陷,已不能滿足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

 

3.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低

 

一方面,我國民營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規模較小、資金不足、創新能力較低、競爭能力較弱,生產和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機電產品、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等,處于產業鏈的末端。

 

另一方面,我國民營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產品品牌效應較低,競爭力不足。一些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為追求眼前利益、贏得生存空間,大打價格戰,采用各種手段降低生產成本,不顧聲譽,不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設與培養,使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獲利甚微,在國際貿易中屢屢受挫。

 

三、促進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1.強化創新意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方面,積極與發達國家合作,學習和借鑒其一流的生產技術、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先進的控制手段,實現跨國企業之間的技術互補和資源整合,形成新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注重研發能力的培養,提高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2.轉變貿易方式,完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一是要改變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方式單一的現狀。應引導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出口方式開拓市場并參與競爭,在為企業贏得更多市場份額的同時,促使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方式逐步趨于合理。二是要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通過合理的考核機制和選拔程序讓社會人才擔任管理層職位,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完善的保障制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3.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實施品牌戰略

 

一是要增加民營企業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民營企業只有通過加強高科技產品的研制和開發,引進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專業人才,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與創新,逐步推進出口產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過渡,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二是要打造民營企業自主品牌,實施品牌戰略,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設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不斷開發新客戶、維護老客戶,進而為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四、總結

 

綜上,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的形勢之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應當立足于長遠,增強創新能力,實行品牌戰略,提升產品結構,轉變貿易方式,從而實現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篇5

現有庫存研究方向集中在庫存管理的方法和技術,著眼于局部對庫存管理進行分析和改善,缺乏全局觀來研究庫存管理。在實際商業活動中,供應鏈上各成員的庫存設計和策略未能考慮到整個供應鏈,只針對和著眼于某一個局部環節,各自具有獨立的庫存和目標。如何讓庫存管理變得更為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就成為擺在庫存管理研究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基于全供應鏈庫存管理思想提出有效的庫存控制方法,可以使企業更好地管理庫存、優化庫存,提高資金利用率,增強企業競爭力。

庫存成因分析

制造企業庫存是企業為了滿足生產需要、客戶訂單需求而設定的各種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等物料處于短暫閑置的備用狀態,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未來的生產、經營需要。庫存產生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

庫存產生的內部原因分為如下幾類:

研發原因。一是產品研發滯后及各環節不同步。現階段由于很多企業研發過程不規范,缺乏系統和總體規劃的研發,盲目跟風模仿,缺乏明晰地市場分析和產品競爭優勢,造成新產品研發和進入市場時機脫節的局面。一旦新產品研發周期過長,生產出來的新產品錯過了進入市場的最佳時期,則會造成大量商品滯銷積壓,這是形成“死庫存”的根本原因。另外,產品從設計到完成品,所有的工程沒有連接在一起,且供應鏈上不同階段的工程能力也不同,同樣會產生庫存。二是設計不合理。產品設計脫離現實需求的理想化的產品設計、產品功能不全等都會導致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的不良庫存;設計不合理,材料的標準化較差,不能共享,零部件設計集成化不合理、且數量設計過多,產品原材料規格過多,共享性及可替代性較差,使企業庫存量增加。三是技術更新和新產品開發的適應力弱。物料清單(BOM,Bill of Material)更改頻繁,導致原庫存無法正常投入使用而產生積壓,或成為呆料。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對一些零部件將根據工程或客戶的需要而進行設計變更,或用于實驗產品項目上而后淘汰使用的物料或剩余的物料而產生庫存。四是執行工程變更環節控制出錯。如物料版本更新后未能及時通知采購,仍按舊版本下單到貨,將使生產無法使用其物料而產生不合理庫存。

采購、供應原因。一是盲目追求經濟訂購批量容易造成庫存總量持高不下,見表1。采購環節如果沒有合理的批量采購計劃,將會增加企業庫存壓力。二是安全庫存量水平設定不合理。設置安全庫存是企業采取的一種應急措施,水平設定的基準不合實際,會造成過多的人為不良庫存,阻礙企業內部存貨運轉。三是等待出庫過程中的貨品囤積。對于需長距離運輸的貨物或單批次量大的訂單,受貨品出貨的形式與運輸機構選擇的影響,在等待拼柜和船期的過程中,會導致庫存量的增加。

生產及計劃控制原因。一是生產計劃與實際脫節。生產計劃和生產進度與實際采購計劃脫節,造成原材料供應不及時、實際入庫原材料和生產進度不匹配、實際采購品種與生產計劃不同步等,造成原材料庫存積壓;對產品制造過程的監督不力易出現諸多問題,如設備問題、質量問題、異常停工、計劃問題、交期問題等,均會造成企業的庫存積壓;生產過程中各個生產環節未通過質量檢驗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得不到及時處理,造成生產線上在制品的積壓。二是產能緊張的原因。為滿足產品生產要求,必須預先生產某一種半成品,從而使該工序或設備能騰出時間轉為其他生產,導致半成品的庫存增加。此外,企業為滿足緊急客戶訂單的需求,拆掉成品上的物料去完成缺料成品,使半成品庫存增加。三是生產線布局不合理及工位間不平衡引起庫存增加。四是庫存控制策略過于簡單。許多企業在確定原材料采購量時,由于缺乏科學管理手段,對生產合格率、消耗量等參數不能準確把握,一般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以及企業內部采購、生產等部門總會在實際需求數量的基礎上再上浮一定比例,多出4%~10%。

市場及銷售原因。一是市場預測不準確或錯誤。由于產品的實際銷售數量是不確定的,市場的實際需求與預測數據之間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誤差,因此預測銷售數量與實際銷售數量之間的差額導致庫存的不確定。二是對客戶需求的理解出現偏差。銷售部門可能在接受訂單時沒有明確顧客對產品要求,或者沒有將準確的訂單信息傳遞給生產部門,致使制造出來的產品達不到顧客要求而退貨產生庫存。有時也會一廂情愿地以自己的判斷來代替客戶需求,一旦判斷失誤,便容易造成不合理庫存的產生,導致客戶服務水平下降。三是退貨引起庫存。如貨物本身質量不過關、產品版本確認失誤等情況。

企業組織、領導原因。一是部門設置不合理或缺乏有效溝通。由于銷售、制造、計劃、物料、采購等控制系統和業務過程相互獨立,往往導致各部門庫存管理的不協調,導致多級庫存等問題。存貨在企業中主要以原材料、輔助材料、在制品、產成品等形式存在,且存放地點比較分散,缺乏統一管理,管理部門和使用部門對存貨信息掌握不一致,造成存貨長期積壓。二是績效評價機制的缺陷。一些企業鼓勵超產,對生產部門的超產給予一定的獎勵,導致生產部門會在原計劃外自行決定超額生產,而年度或月底原料供應計劃沒有考慮超產這部分原料的供應,因此造成部分原輔材料發生不配比,重新形成表面上新的原材料緊缺。原料供應部門以采購周期長、困難大為由申請允許大量采購物料存儲備用,從而導致不必要的原料庫存增加。

庫存產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如下幾類:

供應鏈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需求會因為客戶計劃的變更、購買力的波動、季節性變動、心理和個性特征等因素發生變化。為了應對需求的不確定性,企業往往會通過提升安全庫存方式來保證生產的需要。企業錯誤地估計供應鏈中物料的流動時間也會造成庫存呆料的產生。

訂單變更頻繁。在客戶訂單的臨時變更和取消情況下,如果計劃員和采購員沒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及時通知供應商延遲或取消原材料的交貨,額外物料庫存的情況就不可避免;由于訂單管理與客戶管理的缺失,致使原有訂單減少或取消,生產企業來不及調整物料計劃,致使原先購用的原材料或已制成的成品、半成品,變成不良庫存;商品的季節性需求或制造商突然采取的各項促銷活動,以及供應鏈為維持更高的客戶服務水平,保證商品在銷售網絡中各成員企業生產經營的連續性等,都是庫存存在的原因;在企業經營中,常常會出現訂單的交貨期比合同約定的期限提前或縮短現象,一些企業因競爭壓力和其他原因不得不接收此類訂單,但又過分依賴于預備的庫存,使企業增加預備庫存的持有量。

供應鏈企業間缺乏合作與協調。庫存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與供應鏈節點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各個部門或企業間往往對庫存控制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目標甚至是互斥的。供應鏈組織的協調涉及到的利益群體眾多,如果企業間沒有實現無縫連接,相互之間的信息透明度不高,企業則無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和上游的供貨能力,加之源頭供應商不能享有足夠的市場信息,會導致交貨期延遲和服務水平下降,引起庫存量的增加。

規避風險的庫存儲備。在不可抗力產生的情況下,比如市場需求變動引起的生產調整、供應商生產能力喪失等,使訂貨被迫取消,造成企業庫存量增加。

庫存優化措施

針對庫存成因的問題,結合企業的特點,庫存改善首先要增強企業全員的成本管理意識,并從技術、管理、銷售、績效等方面進行改善;就庫存管理而言,必須嚴格遵守先進先出、即時補貨、分類管控、少量多次等原則。

內部庫存優化措施:

研發方面,提高零組件標準化、通用化水平。通用化的材料可通過批量采購獲取價格折扣,而且可采用批量生產的方式降低產品成本,進而提高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控制好研發的源頭,以減少物件的浪費,減少不良庫存量。

生產控制方面,實施生產過程合理化和在制品庫存管控策略。合理安排生產過程,可以降低在制品存貨的數量;在制品的控制可以使生產周期得到一定的縮短,提高制造企業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及能力。

采購供應方面,建立物料預警機制和提高庫存周轉率。通過建立警示標志系統,對應該取消的物料品種予以及時取消,防止無用物料的積壓。

庫存貫穿于整個需求與供應鏈管理的大流程中,除了包括倉儲管理這個環節之外,更重要的部分還包括:預測與訂單處理、生產計劃與控制、物料計劃與采購控制、庫存計劃與出貨計劃,以及成品、原材料的配送策略,甚至包括海關管理流程。而伴隨著需求與供應鏈管理流程的整個過程,則是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管理。要想達到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須控制好各個環節上的庫存,做好各流程的實物及虛擬信息的管理,而不是僅僅管理好已經到手的實物庫存。

企業運營層面,加強制造業企業存貨管理基礎工作,健全存貨管理制度。對不同的原材料應采取不同的庫存管理方法,比如優化庫房結構、減少庫房設置、實施ABC分類管理等。庫存計劃是生產計劃不可或缺的部分。對“非常用產品”不安排庫存,對“常用產品”分別確定其最低庫存、預警庫存和最高庫存,由企業的銷售狀況、財務狀況、生產能力、供應條件等綜合求得一個平衡點,原則上,最大庫存不應超過一個月的銷售量。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系。生產系統與企業之間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調整控制和合作的方式加以改善。只有生產車間、倉庫、物資采購部、財務部等取得及時的聯系,同時基礎數據準確及產品的合格率提高,才能從整體上動態把握存貨的實時情況,提高庫存的管理水平。還有增強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在銷售關鍵績效中增加庫存指標的比重等手段。

外部庫存優化措施 :

采取協同規劃、預測與補給式供應鏈庫存管理模式。其最大優勢是能及時準確地預測由各項促銷措施或異常變化帶來的銷售高峰和波動,從而使分銷商和供應商都做好充分的準備,贏得主動。提高需求預測準確性,能夠大幅度降低企業原材料、半成品庫存;同時,準確的需求預測也減少了生產缺料的情況,使得企業采購和生產出的材料符合客戶的真實需求,減少庫存中呆滯材料的存在,加快庫存的周轉。企業外部與企業內部要實現無縫對接,一般情況下采用供應鏈整體化策略(過程見圖1所示)。

建立供應鏈庫存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物流節點庫存制度,使信息能夠快速傳遞、處理與反饋,實現集成化管理。相對于其他企業間的協調管理制度,供應鏈管理的優勢在于信息處理的高效性。企業間通過共享原材料采購、生產計劃、需求預測和倉庫庫存等信息,實現供應鏈企業的決策高效性。通過建立信息共享的庫存控制體系,不僅對提升整個供應鏈運行效率有著重要作用,還可進一步壓縮節點企業的運營成本,形成庫存管理的良性循環。

保持供應鏈各節點與庫存控制目標的一致性。建立節點庫存與供應鏈整體庫存相協調的目標管理體系,使各節點之間實現物料、半成品、成品之間的快速銜接,縮短材料中途停滯時間,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運行效率。對于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而言,要想保持低庫存,就必須以整個供應鏈為出發點,通過與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合作,來共同實現對庫存的高效管理,深度挖掘供應鏈的競爭力。

建立健全供應鏈評價、考核體系(見表2)。供應鏈的評價指標體系一般都涉及質量、成本、按時交貨率、服務與流程等。供應鏈庫存考核是超越了單個企業管理制度上的跨企業聯合管理制度,這就要求在制定整個供應鏈庫存管理考核指標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整條供應鏈的庫存管理的效果,在考慮單個企業的庫存管理績效考核的同時,綜合考慮單個企業的指標和整條供應鏈的指標。

供應鏈企業庫存管理不僅僅是一個系統軟、硬件的開發和實現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企業管理者自身管理理念的轉變與突破。

庫存產生及其管控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庫存問題的解決應該在全面庫存管理思想的指導下,應用先進信息技術、先進管理模式、工業工程技術和現代庫存管理方法從企業內部供應鏈的供應、生產、營銷及供應鏈企業間的協調整合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全過程管理。

采取管理控制與技術控制相結合的庫存管理手段,管理控制與技術控制兩者缺一不可。合理監督技術控制的運行,管理控制可以發揮其指揮作用;技術控制可以發揮其舵手作用,可以積極調整庫存,也起著定量管理的修正作用。兩者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企業庫存管理水平的提升。

解決供應鏈庫存管理問題的主要靠兩條途徑:一是建立企業協同機制;二是加強信息共享。同時加強企業的存貨管理控制評審制度,建立嚴密、完善的控制體系,提高員工在庫存控制方面的技術業務水平;建立、完善存貨管理崗位責任制及管理稽查、考核、獎懲制度等。

篇6

關鍵詞 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 指標體系

一、基本概念

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以交易個體履約能力為出發點,根據全球國際貿易信用基本特征提煉對各個國家和地區具有普適意義的指標體系,進而利用數理統計相關模型方法對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或組織進行信用評價。各國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以標準模型為基準,從而實現了國際貿易信用評價在世界范圍內的對接。

二、建立標準模型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各國經貿往來的迅猛發展,國際貿易活動中交易個體的信用問題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為跨區域交易的順利進行制造了障礙。然而現階段各國信用評級機構受地域、文化、政治、經濟、信用評級行業發展水平的制約,其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不盡相同,甚至差別較大,導致參與國際貿易企業或組織在一國的信用等級評定無法在其他所有國家得到普遍認可,建立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勢在必行。

不同國家或地區間國際貿易信用評級互認的基礎是其各自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的對接。而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的對接在形式上表現為同一企業在不同評級模型下的信用評定等級相同;在實質上反映出各評級模型考查企業信用側重點相似,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設置相互匹配。不同模型間指標體系的匹配分析是一項龐雜的工作,需要將各模型定性、定量一級指標下二、三級指標分解并按照相互可對應的方式以指標所代表的考查方面和內容進行重組和比照,權重相加列等,只有實現了指標體系及其指標權重的完全對等才實現了模型的對接,即一國或地區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對參與國際貿易企業或組織的信用等級評定適用于與其模型實現對接的其他國家。在實務操作中,這一方法的困境在于:第一,不同國家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很難達到完全匹配,即使細微的差別也可能導致評價結果的大相徑庭;第二,即使可以實現模型間的完全匹配,但若要實現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匹配分析,包括國家貿易行政部門的配合和匹配成功后的業務推廣,其工作無論在量上還是復雜性上都不可能由一個國家單獨完成。從以上兩個層面上說,建立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由國際性第三方權威組織推廣并應用,各國只要實現了本國的模型與標準模型的對接即間接實現了與其他與標準模型匹配的國家和地區的對接(如下圖所示),對規范國際貿易信用評級甚至國際貿易秩序都大有裨益。

三、標準模型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般意義上企業信用評級模型指標體系側重考查企業的債務償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而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則側重于考查企業的履約能力,因而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在在指標選取、權重設置上與傳統信用評級模型有所差異。另一方面,外貿類企業是企業集群的一部分,因而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也應從一般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演繹而得。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延續一般信用評級模型指標體系中定量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分析思路,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及統計軟件對初步選定的指標進行刪除或添加,在保持科學性的同時滿足符合世界范圍內國際貿易企業的普遍需求。

(一)標準模型指標選取的原則

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指標體系的建設需要在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結合世界各國國際貿易企業的共有特點,才能保持公正性。模型建立的原則除一般信用評級模型設置的所要求的科學性、全面性、實用性、可比性的原則外,還應根據國際貿易跨國交易的特點堅持如下原則。

(1)普適性原則。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指標體系應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性,即將標準模型單純作為國際貿易信用評級模型運用到任何一個參與國際貿易經濟活動的國家和地區其對外貿類企業信用水平的評價與該國原有想國際貿易信用評級契合度較高,結論基本一致。

(2)兼顧性原則。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指標選取需要綜合各大洲國際貿易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的相同或相近指標,最大程度的摒除區域人文背景、政治背景因素對指標選取的影響。

(3)合法性原則。標準國際貿易指標選取必須與國際通行法規、行規或慣例相一致,與各國商務法律體系、規章制度、道德標準不相抵觸,保證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性、客觀性和中立性。

(4)穩定性原則。指標一經入選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則應在一個較長的周期內保持指標及其權重的穩定性。作為國際貿易信用交互的基準模型,保持指標體系的穩定性是保證其權威性基本條件之一。

(二)標準模型指標體系的構建

國際貿易企業和組織信用評級主要應從長期的角度來判斷該企業的履約能力和履約質量,并重視風險的揭示,因此除了傳統信用評級考慮企業的基本素質、經營狀況、管理水平、財務狀況等因素外,還要考慮企業在不利條件下的履約能力。

首先,考慮宏觀環境下世界經濟變化或所在行業國際貿易癡線波動及所在國家信用水平發生變化時,企業對這種變化的可能反應,以及它們對企業競爭地位的影響;

第二,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對外貿類企業的經營水平、主營產品或勞務、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狀況進行客觀考查,討論企業發展戰略的合理性和貫徹管理決策的有效性;

第三,從企業財務狀況出發,利用不同財務指標的組合衡量外貿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和成長能力。

由以上分析可見,前兩點隸屬定性指標范疇,財務指標屬于定量范疇。國際貿易企業信用評價側重商業信用履約能力和履約意愿的分析,注重宏觀環境和企業自身制度建設和規范化發展對這種變化產生的影響,其指標體系構建如下:

1.定性指標的選擇

標準國際貿易信用評價模型指標體系主要從宏觀環境、企業基礎信用、經營管理水平和履約情況四方面進行分析。

(1)宏觀環境。宏觀環境是國際貿易企業所處國家和周邊區域的政治、經濟、資信、文化、行業等的綜合體,在某些條件下會對國際貿易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宏觀環境一級指標下設置區域外貿環境、國家信用等級和行業發展趨勢三個二級指標。

(2)企業基礎信用。與一般企業相同,企業基礎信用評價也是衡量國際貿易企業信用水平的重要指標。下設經營歷史、資本構成及質量、股東情況是衡量企業基礎信用的三個二級指標。

(3)經營管理水平。經營管理水平是從動態的角度分析外貿類企業持久動力和信用能力的一級指標,可分為經營和管理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設置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產品市場占有率、企業管理制度、創新能力二級指標。

(4)履約狀況。企業履約情況不僅反映了企業的信用實力,也反映了企業的信用意愿和道德水平。其二級子指標包括商業記錄、銀行記錄、海關記錄和納稅記錄。

2.定量指標的選擇

定量指標主要是根據財務數據選擇評級需要的重要指標,由于國際會計準則的逐步接軌、世界范圍內會計信息的相互交流,各國對會計指標所代表的企業財務信息的認同逐漸趨同。國際信用評級業各信用評級模型所包含財務指標主要有:經營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現金流動負債比、凈利潤現金含量、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經過對北京國富泰企業征信有限公司8個行業各50個外貿類企業進行分析,定量指標涵蓋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和成長能力四個方面,設置二級指標分別為:經營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速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凈利潤現金含量;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

(三)標準模型指標權重的確定

邀請理論專家、專業信用評級人員及部分國際貿易企業對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進行比較,綜合各方意見得到判斷矩陣進而用AHP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對指標體系各指標進行比較采用1-9標度方法。

在確定了判斷矩陣后,AHP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的步驟為:

(1)設U表示評價指標集, , 表示 對 的相對重要數值,則判斷矩陣為U( )nn。

篇7

浙江省義烏市聚集了眾多小型、微型企業,是我國小微企業區域性成功發展的典范字號。國家與地方政府從財稅、融資、外貿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及專業化、現代化的企業集群與市場體系,是義烏小微企業持續良好發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義烏;小微企業;商業政策;市場體系

我國的小微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解決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有著突出貢獻。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14年3月28日的《全國小微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其中小微企業所占比重達到94.15%。據統計,中小企業在我國所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總額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0%,納稅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超過80%的新產品開發以及65%的發明專利是由小微企業主導完成的。位于浙江省中部的義烏,是我國小微企業的聚集地。作為一個縣級市,義烏沒有交通區位優勢,沒有資源要素保障,是什么使這樣一個雞毛換糖的發源地,連續創造出一個個商業奇跡,成為中國小微企業區域性成功發展的典范字號?

1小微企業的界定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家庭作坊式企業的統稱。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制定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中,中小企業被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類,分別依行業特點,從營業收入、企業從業人員、資產總額等指標進行劃分。按照新標準,農、林、牧、漁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工業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或從業人員20人以下的為微型企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或從業人員10人以下的為微型企業;房地產業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20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2義烏商業政策及改革試驗

區配套政策的支持國務院批準義烏成為中國第十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

2.1外商投資合伙企業的放開登記外商投資合伙企業放開登記后,市場經營戶由以前的只能通過外貿公司出口變為可以直接與外商(或外企)聯手出口,減少了中間環節,同時提高了經營戶的利潤。因此,這種準入門檻低、辦理方便,又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主體形式,很快受到常駐義烏外商及廣大市場經營戶的歡迎。義烏已經擁有這種新的市場主體2000多家,總數占到了全國總量的八成、浙江省九成以上,已成為義烏涉外經濟的主力軍。

2.2通關流程改革探索建立新型貿易方式、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都是義烏試點的重要任務。改革前義烏貨物大多選擇經由寧波的外貿公司報關出口,從收貨到出柜一般需要一周時間。通過“市場采購”的改革后,整個過程縮短到三四天。海關通關流程的自動化,使得義烏大部分進出口貨物在數秒內即可完成通關手續。義務的外貿出口額從2012年四季度開始出現井噴式增長,眾多外貿公司把注冊地重新遷回義烏。

2.3金融專項配套改革措施2013年8月23日,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中編辦、財政部、商務部、銀監會等九個部委聯合發文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方案中明確了義烏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推動人民幣跨境業務、民間資本管理與外匯管理創新,通過探索義烏貿易金融新模式,建立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與便利化貿易金融服務體系。

2.4國際陸港城市的設立義烏在2013年被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正式列為國際陸港城市。陸港城市的確立標志著義務建立的具有報關、報檢、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現代物流中心,從此可通過運輸網絡直接與港口相連。國際陸港城市的設立意味著義烏將把物流作為義烏的戰略支撐產業,推進物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發展。

3義烏小微企業集群及現代化市場體系的優勢

第一,實現集群發展,是區域經濟成功的重要戰略路徑。企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眾多小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小微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義烏是“產業集群,塊狀經濟”的典型代表,集群發展是提高其組織化程度、提升抗風險能力的有效途徑。第二,專業化與國際化,與小微企業的成長形成良好的雙向促進。義烏市場經營總面積達470余萬m2,7萬多個商位,商業的發展帶動了專業市場繁榮,實現“小商品、大市場”。同時,專業市場的繁榮加速了企業國際化的進程,實現“小公司、大外貿”。目前,義烏吸引了全球81個國家的4.5萬余種商品入駐經營,每年常駐義烏進行國際采購的境外客商數達1.3萬,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有3000多家、國際貨代公司1000多家,外國企業常駐義烏的代表機構3000多家,中國外交部、聯合國難民署等機構均在義烏設立了采購信息中心,家樂福、沃爾瑪等20多家跨國零售集團常年在此采購。第三,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推進,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義烏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正在由家族式的“前店后廠”模式向現代公司制轉型,不少企業相繼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逐步推行企業經理人制度、上市融資等發展模式。同時,企業開始關注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與高端人才的引進,建立“學習型企業”300多家,每年企業管理人員參加的各類培訓達50多萬人次,為本地企業人力資本優勢積累、組織創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四,借行業協會的整合,提升集群企業戰斗力。行業協會作為本行業利益的代表組織,通過統一目標、統一意志、統一行動而凝聚力量,有效整合、轉化組織內各種資源,實現行業會員在權益上的互依性和公平性。行業協會相對于個體擁有更多的資源及更強的資源轉化力,通過推進成員企業間的協調發展與密切聯系,促進業內小微企業持續有序的發展。第五,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在電子商務時代轉型與升級。義烏在采購、物流、通關、金融結算、貿易人員往來等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基礎。其核心競爭力在于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及由此而產生的整個產業生態。然而,路徑依賴也是路徑鎖定,義烏需要緊跟時代,應對變化。在義烏試點的大背景下,義烏的電子商務蓬勃興起,市場活力不斷釋放,本地與外來創業者越來越多。目前,義烏的市場主體超過20萬戶,占全省總量的1/20;電商近12萬家,超過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經營戶數量。據義烏統計局數據,義烏目前日均國內快遞55萬單,跨境快遞20萬單,電商快遞總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六位。依據義烏政府與敦煌網的協議,義烏全球網貨中心擬集合義烏本地商品與商務信息,建設外貿貨源開放庫,將線上線下的虛擬倉庫和實體倉庫結合起來,經由物流集散中心,通過與國內外各大電子商務平臺的連接實現開放庫商品與國內外市場對接。

4結語

作為企業群中的弱勢群體,在復雜的經濟形勢下,小微企業最容易受到沖擊和影響。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的歐債危機導致企業遭受了嚴重的外部沖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的小微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利潤下滑。義烏的小微企業卻在逆勢中依然保持著上升勢頭,成為推動義烏經濟增長、社會就業、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小微企業在義烏的成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發展路徑對各地的小微企業均有一定的示范意義。市場與政府的雙驅動和雙保障是義烏小微企業持續良好發展的關鍵因素。義烏靠商貿起家,市場主體的創造力與活力也是始終圍繞市場謀劃和展開;義烏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不僅是市場理念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時也是一次機制體制的創新。小微企業的良性發展,既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與商業氛圍,也需要來自政府從財稅、融資、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市場與政府作為其成長的有力保障與驅動,為其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姚星垣.小微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因和路徑[J].企業經濟,2012(9)

2馮靜,胡微.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模式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15)

3曾國平,聶洪智,周映伶.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三難博弈[J].貴州社會科學,2014(6)

篇8

一、提高認識,認真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1.充分認識支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重大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我省經濟增長、促進市場繁榮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全省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擴大社會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資金問題是影響和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融資難、擔保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必須認真解決好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

2.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認真分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形成原因,有針對性地研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措施,盡快建立符合實際、有利于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3.正確對待中小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各金融機構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既是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銀行改善資產質量、分散信貸風險,尋找新的效益增長點的客觀要求。要以積極的態度正確處理防范金融風險和支持經濟發展的關系,突破所有制、業務規模等限制,把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信貸業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合理調整服務定位,強化信貸營銷意識,完善營銷服務體系,大力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支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在有效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中提高自身效益,實現銀企“雙贏”。

二、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

4.加快提高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每年篩選一批優質中小企業進行培育,重點扶持科技型、就業型、資源綜合利用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出口創匯型、社區服務型和信息服務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的名優產品,加快產品的換代速度,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投入的信心。

5.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引導和督促中小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建立健全規范的生產經營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打破傳統的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積極引進和招聘人才,改善人力資源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幫助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盡快形成規范的財務體系,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中小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和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時,必須按規定提供真實、可靠的企業財務報表和資產清單,增強銀行對企業的信任度。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培訓經營、財務管理人才,提高經營管理者的素質。

6.打造“誠信”品牌。中小企業要增強“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觀念,牢固樹立信譽興業的思想,增強重合同、守信用的自我約束意識,自覺地按市場經濟規則辦事,堅持誠實經營、履約守信,按借款合同償還貸款本息,提高企業的資信度,靠良好的信譽贏得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以信用求得自身的發展。

三、改進信貸管理機制,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

7.建立健全信貸服務組織體系。各國有商業銀行省級分行應明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業務部門,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并定期考核;各股份制商業銀行要結合本行實際,在中小企業中篩選和培育優良客戶,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信貸服務;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要緊密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實際,強化“立足地方、服務中小”的市場定位,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千方百計滿足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

8.改進貸款授權授信管理制度。各商業銀行要盡快制定科學的、切合實際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制度,客觀評定我省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合理確定中小企業的授信額度。對中小企業的授信等級和額度,要依據其經營效益和信用等級等方面的變化,實行動態管理;對優質中小企業應及時授信,企業在有效期和額度范圍內可以循環使用;對信用等級優良的中小企業要積極給予信用貸款支持;對經濟比較發達、中小企業比較集中、特色經濟明顯、信用環境好的市縣適當擴大短期信用貸款審批權限;對省級政府部門聯合評定的信用優良中小企業,對其短期資金需求應積極給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推廣貸款辦理時限制度,簡化審批程序,提高信貸審批效率。

9.健全貸款營銷激勵與約束機制。各金融機構在完善不良貸款責任追究制度的同時,要建立信貸營銷激勵機制。要科學合理地制定信貸人員發放、回收貸款的綜合考核辦法,客觀公正地評價信貸人員的工作業績。對積極開拓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且成效顯著的信貸人員,要給予與之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充分調動和保護信貸人員主動拓展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0.積極創新信貸產品。要根據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特點,積極開發“量身定做”的新的貸款品種。要積極推廣房產和商鋪抵押貸款、按揭貸款,努力開發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中小企業聯保貸款,大力發展個人有價證券質押貸款等。

11.實行最高限額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在核定企業最高貸款限額的同時,對其財產設備一次性抵押到位,銀行可在有效抵押期間和核定的限額內向企業循環發放和回收貸款。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生產經營活動正常,按時支付利息的優質中小企業允許辦理“借新還舊”。積極探索采用企業股權、出口退稅稅單、應收賬款等多種抵押方式,解決中小企業抵押資產不足的問題,以適應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數量少、次數多的特點。

12.適當調整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投放重點。允許中小企業比較活躍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在滿足農戶小額農貸需求的前提下,適當集中資金,積極扶持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

13.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的“窗口指導”作用。人民銀行省內各中心支行和縣(市)支行要不斷提高信貸指導的科學性、實效性、針對性,認真抓好《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銀發〔*〕224號)的貫徹落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協調監督,確保人民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要注意了解掌握金融機構在信貸管理、授權授信、信用評級及資金營運狀況方面的情況,加強分類指導。要加強與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幫助中小企業和商業銀行構筑信貸項目交流平臺,推動銀企交流與合作,調動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信貸投入的積極性。

四、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

14.增加金融服務機構。鼓勵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外金融機構到省內各市開設營業網點,發展信貸業務,支持其通過收購地方中小金融企業來增加分支機構。支持和鼓勵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金融機構向異地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貸款,使資金的使用能夠按市場的需求、打破地域和政策的限制,形成“小群多路”的融資模式。

15.加強金融服務。各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要積極推廣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保理業務,辦理貼現、再貼現,支持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融資規模。要發揮銀行點多面廣、信息靈通的優勢,在結算、匯兌及財務管理、咨詢評估、投資理財等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搞好市場分析,了解金融政策,提高經營決策水平。

16.改善外匯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涉外業務,繼續做好對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就近辦理出口收匯核銷業務工作,減輕企業負擔。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逐步放寬中小企業在開立外匯賬戶方面的限制,便利企業涉外結算。

17.加快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各市政府要積極推進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要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支持地方金融機構擴大規模,增強資金實力。要幫助他們做好增資擴股工作,大力清收、盤活不良資產,增強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提高地方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能力。

18.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引導中小企業走多元化的融資途徑,積極創造條件支持有實力的優質中小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鼓勵中小企業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要求,規范設立股份有限公司;鼓勵中小企業加速對外開放,加強區域間的協作,通過產權和股權轉讓吸引國內外資金;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吸引民間資金;加快風險投資體系建設,鼓勵和培育優秀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到海外創業板上市融資。

19.加大財政對中小企業資金融通的支持力度。省、市、縣要設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財政貼息、政府補貼、擔保和風險補償金,以及根據需要建立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以引導社會資金流向中小企業。同時,研究建立省、市級中小企業創業資助資金,引導支持國家及省重點扶持的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

五、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有效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問題

20.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加快建立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省、市、縣三級信用擔保體系。目前尚未建立的縣(市),要盡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已建立擔保機構的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壯大擔保能力,爭取盡快實現信用擔保基金省級達到2億元、設區市達到5000萬元、有條件的縣(市)達到2000—3000萬元、一般縣(市)達到1000萬元以上,形成擔保資金匹配使用、省市縣擔保信息資源共享、覆蓋全省中小企業的服務網絡。

21.健全擔保機構的管理運行機制。要建立和完善擔保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資金注入和風險補償制度、信用評級制度、風險控制和損失分擔制度以及行業自律與維權制度。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擔保機構的政策引導、規范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擔保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保障作用。由政府出資建立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要實行政企分開,市場化運作。

22.積極發展其他形式的擔保機構。鼓勵由政府、社會力量和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大力發展民營和外資擔保機構,積極發展以社會資金為主、政府引導性資金為輔的“民辦公助”擔保機構,實行與政府出資設立的擔保機構相同的優惠政策;各擔保機構要處理好防范風險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與商業銀行密切合作,盡快實現對有貸款項目的會員中小企業實施擔保。省級中小企業擔保服務中心對設區市擔保機構實施再擔保。對納入全國試點范圍的非營利性中小企業信貸擔保、再擔保機構從事擔保的業務收入,3年內免征營業稅。

23.創新擔保方式。商業銀行應全面加強與擔保機構的合作,擴大與擔保機構的合作范圍空間,探索多渠道、多途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新路子。嘗試和推廣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允許中小企業用自有資產對擔保機構實行反擔保。對提供貸款擔保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可以采取保證、抵押、質押組合擔保方式,也可以依法開展多種形式的互融資擔保,盡量滿足中小企業的擔保需求。

六、規范抵押貸款收費,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24.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各市縣要認真落實省物價局、省財政廳、省經貿委、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關于轉發〈關于整頓企業抵押貸款收費問題的通知〉的通知》(冀價經費字〔2000〕第25號)精神,加強對中介機構收費行為的管理和監督。要向社會公開對抵押貸款收費的具體項目、標準和辦法,接受社會監督。各市縣的收費標準可適當下浮,不能在中央和省定范圍外增加任何收費項目,堅決制止各種亂收費。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對本地區抵押貸款收費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頓,對重復收費、超標準收費、不實行明碼標價等價格違法行為,要嚴肅查處。

25.減少行政收費。中小企業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的,登記費為:使用面積在10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以下每宗50元;使用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每超過500平方米以內加收20元,最高不超過2萬元。以房屋產權作為抵押物的,登記費為: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及以下每宗100元,建筑面積101—500平方米每宗200元;建筑面積501—1500平方米每宗300元;建筑面積1501—3000平方米每宗600元;建筑面積1001平方米以上每宗800元。抵押物的抵押權益登記有效期應與貸款期限相一致,中小企業抵押權益登記期滿,繼續利用同一抵押物申請抵押貸款續期的,除工本費外(每宗20元),不再收取抵押物登記費。

26.降低中介服務收費。允許各家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評估機構進行招標,引入競爭機制,從多方面降低評估費用。中小企業在辦理抵押貸款過程中,用土地、房產等作擔保或反擔保抵押的,經擔保雙方協商,可不進行評估,直接到相關部門辦理登記手續,負責登記的部門不得強制企業進行評估。土地、房產等抵押物需要評估的,評估收費按現行規定標準的50%計收;需要進行公證、簽證的,公證費、簽證費一律按現行規定標準的50%計收;委托前次評估、公證機構對同一抵押物再次進行評估和公證的,其收費標準按現行規定標準的30%的幅度內計收。

七、加強銀企協調,努力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27.建立政銀企協調溝通機制。各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系,建立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加強情況溝通,及時研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中的突出問題,推動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建立“恪守信用、平等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型銀企關系。要積極篩選自身素質高、發展前景好、有貸款項目的中小企業,定期向商業銀行推介,組織銀企合作洽談,促進銀企合作。各金融機構應適時組織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展示推介活動,向中小企業推銷、宣傳自己的金融產品,搞好投資政策咨詢,使中小企業更好地了解金融、運用金融,加快自身發展。

篇9

保稅區

亦稱保稅倉庫區。運入保稅區的貨物可以進行儲存、改裝、分類、混合、展覽,以及加工制造,但必須處于海關監管范圍內。我國的保稅區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海關實施特殊監管的經濟區域,是我國目前開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經濟區域。

文化保稅區

嚴格意義上講,文化保稅區并不是獨立的區域,它是在國家批準的保稅區內單獨開辟的一個專門從事文化相關產品進出口的區域,可以說是保稅“園中園”。保稅區內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可提供藝術品快速通關、保稅倉儲、保稅展示、外匯留存等服務。現在我國有3個文化保稅區,分別位于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和廈門象嶼保稅區內。

藝術品入關:6%關稅+17%增值稅

假設一件價值100萬元人民幣的藝術品入關,運費和保險費共10萬

關稅:(100萬+10萬)×6%=6.6萬

增值稅:(100萬+10萬+6.6萬)×17%=19.8萬

保守估計,一件價值人民幣100萬的藝術品入關,無論交易與否,都需預先納稅26.4萬。

我國免稅區

1990年6月,經中央批準,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1992年以來,國務院又陸續批準設立了14個保稅區和一個享有保稅區優惠政策的經濟開發區,即天津港、大連、廈門象嶼、廣州、青島、寧波、汕頭等。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國第10家綜合保稅區,也是中國首家以空港為依托的綜合保稅區。

免證、免稅、保稅

保稅區的功能定位為“保稅倉儲、出口加工、轉口貿易”三大功能,享有“免證、免稅、保稅”政策,實行“境內關外”運作方式。外國商品存入保稅區,不必繳納進口關稅,尚可自由出口,只需交納存儲費和少量費用,但如果要進入關境則需交納關稅。

各國藝術品稅收政策

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新西蘭、韓國、俄羅斯及中國香港與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品進口關稅均為零,無增值稅和其他稅費。各個國家和地區也多對藝術品有稅收優惠。例如英國對藝術品只加征5%的進口環節增值稅;德國最優惠,增值稅稅率為7%;中國臺灣、日本征收5%的營業稅或消費稅;新加坡的稅率為7%。

理想和現實有多遠

眾望所歸

一家拍賣公司,假如從海外征集上千萬的藝術品,一入關就要預繳6%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而23%的稅費只是最保守的估計,所以拍賣還未開始,就需要預留出起碼幾百萬的資金,這還不算通關所花費的申報時間。

一家到海外參展的畫廊,除了為期15天的批文,運輸藝術品出關要先預付40%的押金。按照正常流程,畫廊如果要在海外銷售作品,就要把作品先運回國申報,再按照正常出口流程出關。

于是,從關稅和復雜的審批程序就衍生出了各種問題:比如以個人的名義攜帶藝術品入關,比如將稅費轉嫁到作品的價格上,比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查稅風波。

反觀和大陸只隔著一條河的香港,沒有關稅,沒有繁瑣的手續,世界老牌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都選擇在香港成立分部。2012年,中國大陸拍賣公司嘉德、保利也紛紛進軍香港。對于大陸的藏家來說,去香港也只是坐幾個小時的飛機而已。現在,香港已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后第三大拍賣市場。

而“文化保稅區”這一新名詞的出現,又將大家的注意力轉回大陸。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就已經設立保稅區,在保稅區內實行“免證、免稅、保稅”等優惠政策,只不過從來沒有對文化產品貿易開辟專門的區域。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進出口貿易日漸頻繁,但是相關配套設施和政策卻依然跟不上飛快的發展速度,所以,文化保稅區的建設可謂是眾望所歸。

于是,文化保稅區的出現令各方躍躍欲。去年,蘇富比和歌華成立合資公司,并在大陸進行了象征性的首拍,雖然這次不屬于保稅拍賣的范疇,但是試水大陸市場的意圖明顯。繼蘇富比之后,佳士得也在在上海成立獨資分公司。這標志著外國拍賣公司準備與中國本土拍賣公司同臺競爭。而華辰在廈門舉辦的首次保稅拍賣,則將保稅拍賣推進到實際操作的階段。不難想象,有一天國內外的拍賣公司將會通過保稅區這個平臺共分一杯羹。

從實際作用上看,保稅區對“稅”所起的作用可以說微乎其微,它主要還是一個專業的、和國際接軌的服務性質的平臺,覆蓋到包括藝術品對外貿易在內的整個文化產業。現在,我國已有的3個文化保稅區處在起步階段,北京、上海和廈門這3個城市又因各自情況不同,發展方向也不盡相同。至此,文化保稅區的大致輪廓逐漸清晰起來。

北京 大體量才有大發展

在天竺保稅區,一切方興未艾。

2012年3月,由國家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建設的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揭牌,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與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合作,計劃投資50億元,在天竺綜合保稅區內以“園中園”的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稅專區”——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按照規劃,保稅區將分為3個部分,一是國際文化企業聚集區,占地在6萬平米左右;二是國際文化展覽展示中心,占地5萬平方米;第三是倉儲物流區,占地8萬平方米。

從成立至今,保稅區的園區建設還在進行中,首先是歌華的企業總部,未來會陸續有相關文化企業入駐28個企業獨棟,其中大部分企業會與歌華集團有股份關聯。據悉,在倉儲業務方面,歌華文化與瑞士歐亞投資公司聯合成立合資公司,主要由瑞士方面投資負責日常運營;此外,歌華還將會和文物局、意大利羅馬修復學院聯合成立一個“藝術品鑒定修復中心”。而已經開始運作的,則是歌華集團和香港蘇富比成立的合資公司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其中歌華占了20%的股份。

北京歌華美術公司總經理王昱東表示,歌華希望通過合資的方式,通過董事會和現在企業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股東方的資源優勢,按照企業正規方式去運營。而合資模式的關鍵不在于歌華絕對控股,根本目的在于引進國外資源和先進的機制。

保稅區的性質決定了其很大一部分業務要和國際接軌,所以在涉及到藝術品鑒定、評估和修復等方面的業務就要建立一個國際認可的標準和完善的體制。比如,歌華計劃引進歐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應用于未來的藝術品修復業務,在技術標準上和國際接軌,也為藏家建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同時也能讓中國的藝術品更順利地走向國際。另一方面,對于試圖在中國發展的國際公司來說,雖然迅速擴張的中國市場很誘人,但是由于體制的不同和行業政策的限制,貿然進入勢必會遭遇水土不服,和歌華合作也有利于其盡快地和大陸市場接軌,相信蘇富比與歌華的合作很大程度也是基于這個因素。

作為文化中心,北京深厚的藝術品資源毋庸置疑,但是和上海外高橋的黃金地理優勢相比,天竺保稅區只能依托空港,因此很難達到大規模的貿易體量。王昱東打了個比方,到一個熱鬧的碼頭上去賣煎餅很容易賣,但是在一個不熱鬧的地方,一個孤零零的煎餅攤沒有用,你得開一個國際最大的煎餅店,這才能吸引大家去買,這也就是歌華的戰略。從基礎設施開始,歌華希望打造的是一個廣闊的平臺,吸引各類文化企業進駐,而未來的重點,并不是單純的藝術品倉儲或展示,而是要把天竺發展成一個藝術品國際貿易口岸。

上海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個保稅區中,上海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因為外高橋保稅區不僅是全國第一個、也是迄今全國所有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2012年,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51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2%,當之無愧地占據全國首位。

2011年11月,我國首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正式揭牌,身處這樣一個發展如此成熟的貿易口岸,這個聚集了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星空傳媒、亞洲聯創等企業的對外文化基地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為發展了13年的保稅區,外高橋的倉儲、物流等基礎建設都非常完善,在申報、通關等服務管理方面也經驗豐富,再加上空港一體化的優勢,對很多拍賣公司、畫廊或者其他涉及到藝術品海外業務的企業和機構來說,上海港都是理想的選擇。上海外高橋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近期對媒體表示,現階段保稅區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藝術品倉儲展示區已建好,二期的大型藝術品倉庫和三期的外高橋國際藝術島藝術商業地產區開發將會同步進行。現在該公司不但和香格納畫廊等上海本地的機構合作,還和威尼斯雙年展等知名國際藝術展建立了保稅展示、運輸合作協議,另外還與佳士得(中國)以及保利、嘉德等國內外拍賣巨頭建立了拍品征集協議。

說到此前迂回進入內地市場的國際拍賣公司佳士得,今年也終止了和北京永樂的合作,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獲得拍賣執照的境外拍賣公司。和國內拍賣公司不同的是,佳士得在征集、拍賣以及外匯結算等方面都會受到外資企業性質的限制,選擇上海,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考慮到外高橋保稅區成熟的通關通道。

近期,又有一則新聞重大新聞公布:7月份國務院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這就意味著自貿區內將會先試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并逐步實現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進一步推動離岸金融和國際貿易。到那時,處于自貿區范圍內的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也將直接受益,而且不僅僅是手續便利和保稅那么簡單。顯然,“自由貿易區”這個新名詞比“保稅區”更具吸引力。

廈門 小而精致

今年4月,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在廈門舉行的中國首屆西洋藝術品保稅拍賣會敲響了第一錘,同時也敲響了中國保稅拍賣的第一錘。

據華辰董事長甘學軍介紹,此次選擇廈門正好有一個契機。華辰此前就計劃在廈門發展一個藝術品交易中心的項目,其中涉及到保稅的業務,在和廈門政府部門的溝通中,提到了率先在象嶼保稅區做了一個實驗的構想,廈門方面也表示愿意積極配合,于是就促成了此次拍賣。拍賣結束,全場成交總額974萬元人民幣,其中法國設計師弗朗索瓦·林科設計的一對路易十六風格珍罕鎏金銅腿紫檀面圓桌,以230萬元被一位北京買家買走。

在此次拍賣中,大多數買家來自國內,有來自廈門、泉州、福州、漳州等福建的藏家,也有從北京、山東等地專程趕過來的藏家。成交的拍品有一半留在保稅區,免除了入關必須繳納的關稅和增值稅,放在了華辰投入改建的倉庫中,藏家需交納相對較低的倉儲費用,而保稅區之前現有的倉庫并不具備存儲藝術品的條件。

在遵循基本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廈門政府為華辰承諾提供個性化服務,簡化了手續,提高了辦事效率。但是甘學軍也表示,兩個月的籌備過程有些倉促,也處處碰到關卡。此次拍賣,無論對華辰還是廈門海關來說都是頭一次,所以在合作的過程中,協調的時候比較順利,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會碰到很多如規章、流程這些棘手的問題。有了實戰經驗之后,甘學軍說,要做保稅拍賣的公司一定要熟悉《海關法》、《國際貿易法》這些法律條規,也要對海關的管理規章也有了解,這樣才能減少準備過程中的阻礙。4個月后,華辰已經開始和廈門海關方面開會總結經驗。

雖然從成交額方面來看不盡理想,但甘學軍表示,只要大方向對了,就要去做,因為不實際操作永遠不知道會碰到什么問題,而積累經驗和吸取教訓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會有突破。通過此次嘗試,也堅定了華辰在廈門即將開展的藝術品國際交易中心的項目。而這場不成熟的拍賣的意義在于,有人邁出了第一步,也為之后的保稅拍賣開辟了一條新的通道。

此外,廈門雖然遠離北方文化中心,但是它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即與臺灣隔海相望。廈門藝術品貿易的繁榮很大程度要歸功于臺灣的收藏家,當年群、趙無極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洋藝術品最初也是通過臺灣引進大陸。對于臺灣來說,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從環境來說,廈門無疑是最適合的口岸,所以從長遠來看,如果臺灣藝術品交易有向大陸轉移的趨勢,那么廈門還會在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路要往哪里走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保稅區的發展歷史也不過區區十余年,而文化保稅的概念也剛剛開始付諸行動,從長遠來看,以保稅區的基本功能為中心,以此可以輻射出很多條道路,從而形成一個覆蓋面廣闊的文化產業鏈。

首先,保稅區從一開始就實現了免證、免稅和保稅,它能為企業提供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一條便利的通道。其實,保稅區的關鍵不在“減”而在“免”,6%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不會變,但是手續的簡化以及不必預繳數額龐大的稅費,這些無疑節省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尤其是對于藝術品從海外進入國內市場,無論是出于展示還是銷售目的,這些都可以在保稅區內完成。

所以,作為一個服務性質的平臺,這就要求保稅區在藝術品倉儲、物流和展示等方面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而由于藝術品不同于一般貨物的特殊性質,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也更高,而這也是國內3個文化保稅區第一步開始著手解決的。而由此衍生出的藝術品修復、鑒定、保險等服務也必須達到國際標準,因為保稅區更多涉及到對外服務,所以就更加需要和國際接軌的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構。

其次,進口、出口、轉口和長期的保稅的存儲是保稅區的4個基本功能。由于我國的政策和國情,轉口貿易是在我國保稅區很早就發展起來的業務,后來又發展成大規模的轉口加工。王昱東認為,未來保稅區應該進一步加強文化產品的轉口貿易,因為北京、上海這些城市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場,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進行轉口的成本會降低許多。以香港為例,它不僅僅是發達的自由港,背靠大陸這個龐大的市場也是它相對于新加坡等其他亞洲城市和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而如果北京、上海的文化保稅區發展起來以后,亞洲藝術品市場會從香港、新加坡等地直接轉向市場需求龐大的中國大陸,這也將對亞洲藝術市場的格局產生影響。

篇10

一、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海港和空港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使這一區域逐步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

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億噸大港后,大連港貨物吞吐量也超過億噸,秦皇島港又成為中國第一個億噸煤炭輸出港。2002年12月20日,青島港吞吐量突破1.2億噸,躍升至世界集裝箱大港15強。環渤海地區正在出現一個集裝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過300萬標箱。與此同時,中國的四大集裝箱碼頭,有三個正在這一地區加緊擴建。據不完全統計,渤海灣地區從事集裝箱運輸的公司就有30多家。環渤海地區成為中國億噸大港最密集的區域,同時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集裝箱海運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機場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首次聯合后,2001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天津港保稅區建立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國際物流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天津港保稅區內的國際商品展銷中心,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免稅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在此地區投資最大的跨國公司摩托羅拉副總裁稱之為,“基礎設施發達、人力資源充沛及工業配套能力強等優勢,環渤海區域成為外資青睞的核心區域和進入中國北方市場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跨國公司漸漸開始把環渤海地區作為整體投資區域。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在天津、山東等地。

(二)行政區劃限制開始打破,經濟區內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逐漸形成

目前環渤海經濟區內各省市行政區劃的限制開始打破,各自為政現象逐漸消除,經濟區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業開始形成主導,產業群落漸漸形成。

北京有全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軟件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天津開發區已成長為環渤海沿海經濟活躍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2004年1至9月,天津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013.25億元,同比增長40.2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7%左右,繼續保持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93.98億元,同比增長48.55%;實現利潤總額89.22億元,同比增長240.04%,居全國第一。統計數字表明,國內5部手機中有1部、4臺錄像機中有1部、3根電焊條中至少有1根均來自天津開發區,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訊設備、液晶顯示器等生產基地。而山東半島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生產基地。

環渤海區域同時是中國汽車工業比較發達和集中的區域,京津遼魯汽車產業各具特色,同時,毗鄰中國汽車綜合性生產基地吉林,積極開展了相關配套協作。2002年6月,中國最大的微型汽車生產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車集團與一汽集團聯合,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聯合重組,成為帶動環渤海區域汽車及配套產業發展聯合的動力。

(三)文化底蘊深厚,人力資本充足,日漸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

環渤海地區是全國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對外交往中心,人力資本積累能力強、人口和勞動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礎設施相對發達、數字化程度高,科學家和工程師密集、研究開發投入高、創新能力強,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具有明顯優勢。據北大中國區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國地區新經濟指數》,環渤海地區在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方面已處于領先地位。北京的知識密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2.83倍。環渤海經濟圈擁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萬科研人員,占了全國的1/4。這一地區不僅聚集了全國第一流的科研、教學、規劃等機構,而且是全國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圖書資料中心,這無疑為發展知識密集型經濟和技術密集型經濟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證。

二、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

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相繼迸發活力之后,在環渤海地區蓄勢待發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比如國有經濟比重過大、中小企業不夠發達、體制改革滯后、產業創新乏力、產業結構雷同、港口競爭無序、市場意識淡薄等障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

(一)傳統資源依托型工業仍占主導,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壯大

根據36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區位商計算,環渤海地區在全國具有一定專業化優勢(區位商大于5)的產品為15種,其中多為傳統資源依托型,如原鹽、原油、“兩堿”(純堿和燒堿)、鋼鐵、玻璃等。雖然這些工業產品仍有市場需求,但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受資源約束強;有的產品生產工藝落后,并嚴重污染環境。近些年,環渤海地區在加大對傳統工業改造的同時,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型材料和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但迄今這些產業仍處于幼小階段。

環渤海地區高新技術實力比較強的北京市,2003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14.1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8.57%(2003年北京市的生產總值為3663.1億元),而且今年1月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9%。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開發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幾年北京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尤其是聯想、清華紫光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大了科技經費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對比重仍偏低。2002年全市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2.54%;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2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世界500強企業一般為5%―10%)。

(二)國有經濟比重仍很大,體制創新上處于落后地位

環渤海地區國有工業比重不僅遠高于東南沿海地區,而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2002年統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7.53%,而環渤海地區則為39.36%,最高的遼寧省達58.11%,遠遠高于珠三角和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占全國國有經濟的比重為 25.83%,高于該地區整個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24.64%)。另據北京市最新統計,2003年北京市國有經濟比重為53.85%,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70.16%。在全社會固定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天津高達86.74%,北京和遼寧也都在40%以上。

由于環渤海地區工業結構偏“重”(重工業比重超過全國近6個百分點),因而從企業規模結構看,大型企業比重略高,中小企業相對較小。正是因為環渤海經濟區內的國有經濟比重最高,行政干預經濟發展的力量比較強,市場力量決定資源配置還相對較弱,中小企業沒有形成氣候,致使在體制創新上,環渤海地區遠遠落后于珠三角和長三角。

(三)產品出口競爭力和外資引力相對較弱

東南沿海5省市與環渤海地區5省市面積都是51萬平方公里,而東南沿海的出口份額占全國70%多,環渤海地區的份額僅占20%,僅廣東一省的出口額就是整個環渤海地區出口的近2倍。

環渤海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全國進出口依存度高達60.2%,環渤海地區平均為46.7%,低13.5個百分點;出口依存度與全國的差距還有所擴大,由1996年的2.49個百分點擴大到2003年的13.5個百分點。5省市間外貿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依存度較大,河北和山東相對較小。

利用外資的情形與外貿相類似。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大部分集中在東南沿海,環渤海地區的FDI占全國的份額較小,近些年還略有下降。2003年為25.29%,較之1999年的20.04%,增長幅度不大。環渤海地區外資區位引力(外資區位商)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0.9443下降到2003年的0.8912。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資引力較大,河北和遼寧較小;雖然從近幾年的變動趨勢看,北京的外資引力在不斷增強,河北在波動中略有上升,而天津、遼寧和山東均在波動中有所下降。出口競爭力和外資引力較弱,對環渤海地區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四)區內產業趨同化,缺乏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

由于長期條塊體制的分割,環渤海地區在項目安排上呈現產業結構的趨同現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行業外,目前又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為明顯的是鋼鐵工業,各省市都自稱體系,但是設備陳舊,而且往往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產品不能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區域內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環的“都市經濟圈”。區域聯合的意向多于實質性行動,爭當“龍頭”的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動特別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項目開發和區內跨省市資產重組或共同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方面,進展并不大。各自與國際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甚至大于區內聯系,在對外貿易和招商引資上存在著相互競爭這一客觀現實。

三、加快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環渤海經濟區要全面展現其經濟發展的實力,必須突破行政區限制,城市之間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公共設施體系,既與世界經濟和全國市場有開放的聯系,又有相當的區域特色,這是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思路。對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對地方封鎖,全面清除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讓各類企業成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主體,實現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其次,核心區、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環渤海的三大核心區(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這個區域應該注重全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識經濟發展潛力大、優勢明顯,而且應該注重地緣政治。山東半島在石油、石化與海洋化工、機械制造、電子、輕紡等領域有較好的產業整合機會,通過調整重組、企業搬遷和產業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優勢整合。同時這個區域旅游資源豐富,統籌規劃旅游路線,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遼東半島是以重型機械、造船、化工等為主體的重型工業基地。對于這個核心區,在原油工業的基礎上,應該積極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益,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對于區域中的城市來說,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為全國的首都,北京應該強化商務、金融、信息、科技創新功能,疏解部分生產和服務功能。天津則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濱海新區的作用,增強生產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強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發揮已有優勢的通信產業。河北要加強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出口型創匯農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醫藥和紡織等行業。在遼中地區的沈陽要增強現代服務業功能,發展現代制造基地功能;大連要發展物流功能、國際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發展制造基地,加強與兩大都市的產業配套。山東半島城市群中的濟南要增強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青島、煙臺加強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發展農產品加工和功能互補關系,現階段特別要加強港口間的合理分工和物流發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協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

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往往要靠一兩個城市的帶動,珠三角要靠廣州、深圳的帶動。長三角要靠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的帶動。環渤海灣的經濟建設,與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關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北京要繼續發揮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時建成為金融中心,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天津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通信業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主的私營經濟。京津經濟整合機制一旦理順,環渤海地區就有了核心和龍頭,就有了推進與遼中南地區和山東半島經濟整合的條件。

最近幾年,天津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GDP已經連續多年增長12%―13%,比全國的增幅高。天津是環渤海灣地區工業競爭力最強的城市,是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的前十位,工業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競爭力也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三,海關出口總值在4個直轄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條件發揮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從各個方面進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競爭力,如進一步解放土地、勞動、資本、管理和科技,轉變企業的所有制結構等等。天津正在全力實施五大戰略舉措,即重點發展海河經濟、海洋經濟、優勢產業、區縣經濟、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這些都是天津的優勢所在,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對于優勢產業,天津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今后將重點發展和扶植電子信息、汽車、生物制藥與現代醫藥、無縫鋼管和高檔金屬制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細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產業和12大產品制造及加工基地。預測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2400億元。圍繞區縣經濟發展,重點建設5個衛星城、13個中心鎮和100個建制鎮。天津約有賬面凈資產500億元的中小國有企業可供境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兼并收購。為了促進境內外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必須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發展產權交易市場。

在天津和北京的協同發展上,有關方面也已經有了思路。兩市已在醞釀策劃京津塘城際鐵路專線,增建2條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輕軌交通等建設方案。隨著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必然加強,環渤海地區將成為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區召開京津塘科技新干線論壇,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條戰略合作措施,來促進京津協同發展。這八條措施是:共同構造、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增創產業新優勢;共同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增創競爭新優勢;共同打造一體化流通市場,增創市場新優勢;共同加強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增創科研新優勢;共同促進環境協調發展,增創生態新優勢;共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增創交通新優勢;共同創新區域利益分配機制,增創財政新優勢;共同建立各園區政府間合作、協調機制,增創合作新優勢。

(三)積極推動產業整合,建成世界制造業基地

環渤海地區不僅要進一步發展制造業,而且還要發展成為以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支撐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世界制造業正在經歷從歐美日韓向中國大陸的轉移,中國已經進入新的重工業化階段,正在迅速成長為世界制造基地。環渤海地區,特別是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是中國與世界的結合部,近鄰日本、韓國,同時又都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制造業集中地區之一,建設世界制造基地,既面臨重大機遇又具備優越條件。

環渤海地區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從許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依靠技術創新搶占產業技術的制高點;要通過制度創新,盡快建立起機制靈活的、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體制;推動區域內產業的跨省市重組,實現環渤海地區的產業整合,以此形成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推動環渤海區域產業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一是要調整不利于跨地區重組的體制和政策尤其是稅制和金融體制,如改變按隸屬關系納稅的辦法,企業所得稅全部改為屬地征稅;改變按行政區劃貸款,銀行存款不能異地貸款使用的原則,對不同地區注冊的企業一視同仁,根據企業還貸能力發放貸款。二是在產業整合過程中,要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依托科技力量來加速產業的整合。三是要強化政府對跨地區重組企業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區域聯合協作貸款、允許企業發行股票上市、企業兼并破產中給予呆壞帳核銷及債務清償時免息等優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區產權交易市場。

(四)統籌決策,促進環渤海一體化

一個區域的發展,往往不能光就某個行政區劃為出發點來考慮,要通過區域內各省市的協調統籌。環渤海地區在協調發展方面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建立區域統籌管理的機構。要加強區域的統籌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統籌管理的機構,例如長江三角洲有市長聯席會議,就整個長三角的重大事項進行協商討論,長三角的學術會議也是年年召開;珠三角也有這樣類似的機構。所以環渤海要建立這樣的協調和仲裁機構,重點研究制定區內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協調解決區內跨省市協作、聯合、重組涉及的各方利益關系,減少經濟活動的摩擦。

(2)制定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推進環渤海的一體化,必須要制定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以避免重復建設和內部惡性競爭。尤其是面對不同的行政主體,不同的區域定位,要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復合體,規劃制定和學術研究要走在前面。

(3)構建京津冀交通的網絡化體系。實現區域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交通體系的完善。京津冀北、遼中南和山東半島等地區,可盡快形成以通勤為軸線的交通通道,將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產業擴散到近郊、遠郊以及周邊城市。反過來,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擔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強化空間、功能上的互補。環渤海地區受傳統重化工業的影響,運輸對象過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貨物,鐵路運輸依然是長距離運輸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運輸和城市間軌道交通發展,發揮人流、物流運輸的主渠道作用。

(4)完善區域內部合作機制,比如,建立異地銀行間的結算體系,企業異地注冊等。

(5)消除各種關卡,建立環渤海地區統一大市場,使資源、人才、資金、企業資產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順暢流動。

(五)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積極引進外資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是實現經濟起飛的必備條件,要實現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絕對不能忽視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

要放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根據民營經濟的綜合投資能力,即包括經濟實力、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等,引導他們進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運輸等現代產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改造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甚至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可適當參股。

為促進環渤海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1999年以來,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內蒙等6省市區的工商聯已經舉行了4次環渤海地區非公經濟發展研討會,希望以此推動這一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在環渤海地區投資的民營企業家,要揚長避短,突出主業,培育核心競爭力。還要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提高他們對市場的敏感、決策的藝術、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誠信的品格。

各級政府要建設要素市場,實現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讓各類企業發揮區域經濟活動主體作用,促進環渤海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在這一區域的跨越式發展。

加入WTO后,由于我國的外經貿政策將會加快與國際接軌,外商的顧慮將會逐步消除,加上環渤海經濟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是外商投資的熱土,又具備發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醫藥、新材料與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基礎,將可能出現外商紛至沓來的局面和外商投資傾向于高新技術產業的趨勢。環渤海經濟區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吸引以世界500強為主體的著名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公司前來投資各類前導產業項目;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建立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基地;加快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場規模的特色產業;帶動培育風險投資業、高新技術商貿業、中介服務業、教育培訓業、文體業和傳媒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政府部門應該提高服務意識,暢通服務通道,積極為吸引外資做鋪墊。

參考文獻:

①楊開忠:《振興環渤海地區:破解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密碼》,《領導之友》2004年第2期。

②李衛玲:《環渤海經濟圈全力搭建區域平臺》,《國際金融報》2004年第6期。

③陳立杰:《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經濟圈發展比較》,《河北經濟》2004年第8期。

④王一鳴:《區域經濟整合:環渤海的當務之急》,經濟日報2003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