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經濟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4-02-05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體經濟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磨牙
睡覺時牙齒咬得咯吱響,醒后面部肌肉緊張、酸痛,并伴有頭痛,如果你有此癥狀,很可能患上了“磨牙癥”。引起磨牙的原因很多,側臥位或俯臥位睡覺、牙齒咬合異常,都會讓人不自主地磨牙;磨牙還可能是胃腸功能紊亂、腸道寄生蟲、尿酸增多癥等的表現。另外,口腔是人體首先興奮的部位,當人們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增大時,也可能磨牙。
別看磨牙事小,長期磨牙會引起牙齒及牙周組織的廣泛損耗,不但可能引發牙周疾病,還會導致面容蒼老,影響美觀。如果經常磨牙,可在睡前用毛巾熱敷上下顎,能松弛咬合肌肉,盡量放松自己,適當做些體操、泡泡熱水澡、聽聽輕音樂等,癥狀不緩解時要及時就醫。
打鼾
偶爾打呼嚕不必緊張。如果鼾聲響亮不均勻,而且有晨起口干、白天疲乏無力、嗜睡、頭腦昏昏沉沉、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情況,那可能是得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睡眠時常出現呼吸暫停,會導致血液中氧含量明顯減少,使機體處于缺氧狀態,這不但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引發心腦血管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研究發現,肥胖者、男性、孕婦等都是打鼾的高發人群。如果打鼾者一覺醒來有口干舌燥、頭暈、頭痛,白天困倦、嗜睡,甚至工作或開車時睡著,以及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表現,最好去醫院就診。
打嗝
在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個像帽子似的厚厚的肌肉膜,它就是膈肌。當受寒冷、飽餐、吃飯過快、吃干硬食物等刺激后,膈肌會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人們就會“呃兒”個不停。短暫的打嗝也是一種機體保護反應,但如果連續出現或頑固難愈,可能預示膽囊炎、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另外,緊張、惱怒等不良心理狀態也常引起打嗝。
分辨打嗝是否為器質性疾病的竅門,即打嗝在24小時內能夠緩解,且睡著后自動停止的,多不是疾病引起的,而超過24小時還在打嗝,且睡著還不停止的人,多是疾病纏身。
耳鳴
用手捂住耳朵,你會覺得耳朵里嗡嗡作響,這是因為外界嘈雜的聲音被阻隔,讓你聽到了耳旁組織的血流聲。寂靜的環境能夠放大我們的聽力,但如果你平時也能聽到“腦袋里鳴叫”,耳中出現鈴聲、哨聲、波浪聲、蟬鳴聲等,而周圍環境并沒有相應聲源時,就得小心了。嚴重的耳鳴不但影響聽力,干擾正常睡眠,還會引起焦慮、煩躁或抑郁等一系列精神問題。噪音是引起耳鳴最常見的原因。當某個頻率的噪聲損傷了聽神經末梢細胞時,就會產生相應頻率的耳鳴。實際上,超過安全噪聲標準(80 ~ 90分貝A聲級)的噪音都有可能造成耳鳴及耳聾。濫用藥物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包括心得安、異搏定、布洛芬在內的多種常用藥物都可能引起耳鳴。此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也可使微循環發生障礙,從而導致耳鳴。聽神經末梢細胞一旦造成損傷很難恢復如初,但通過營養神經藥物等治療手段可以緩解癥狀。已有耳鳴的人切忌酗酒、吸煙、熬夜等不良習慣。
篇2
【關鍵詞】SiGe;異質;基區;設計
0.引言
隨著現代移動通信以及微波通信的發展,人們對半導體器件的高頻以及低噪聲等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傳統的硅材料器件已經無法滿足這些性能上新的要求, 而GaAs器件雖然可以滿足這些性能,不過它的高成本也讓人望而卻步。鍺硅異質結雙極晶體管的高頻以及噪聲性能大大優于硅雙極晶體管,可媲美GaAs器件,而且它還可以與傳統的硅工藝兼容,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所以鍺硅異質結雙極晶體管在未來的移動通信等領域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紹了SiGe異質結雙極晶體管基區的設計。
1.基區雜質分布設計
SiGe異質結雙極晶體管與Si雙極晶體管相比,由于EB結間存在價帶突變量EV,電流增益β不再主要由發射區和基區雜質濃度比來決定,這給HBT的設計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為減小基區電阻和防止低溫下載流子的凍析,可增加基區的雜質摻雜濃度Nb,基區雜質摻雜濃度Nb越高,它的摻雜濃度向低摻雜發射區遞減的斜率也就越大,從而產生減速場,因此SiGe HBT在基區制作時應該盡量讓EB結為突變結以避免額外的減速場,所以為了達到渡越時間最短,理想的基區摻雜濃度是讓它的峰值正好在EB結上,而且按指數規律向集電區遞減,這樣可以產生一個恒定的加速場。
在常溫下,在基區生長過程中如果采用基區雜質緩變分布,對基區摻雜濃度沿著集電區到發射區方向遞增生長,則從發射區側到集電區方向雜質濃度會逐漸減少,形成一個由摻雜效應引起的內加速場,提高基區電流理想因子η,減小基區渡越時間τb,提高器件特征頻率fT。比如,當基區摻雜濃度由發射區側的5×1019cm-3降低到集電區側的1×1017cm-3時,就會產生大約80meV的導帶變化,相當于增加12%的Ge組分所產生的加速場。但如果HBT基區重摻雜,考慮到重摻雜禁帶窄變(BGN)效應的影響后這種改善將被大大削弱。
而在溫度在77K時,如果想通過基區雜質緩變來減少τb,其雜質分布應是從發射區側到集電區側逐漸上升,這正好和在常溫下的器件特性相反。在Wb較小時,增加Nb,可防止基區的穿通。基區Nb的增大除了使Dn減小外還存在著一些其它的不利影響,如當Nb較大時,在HBT的制備過程中基區的雜質極易向外擴散,使Si/SiGe異質結和n-p+結不再完全重合,導致器件特性的退化[1-2]。同時,高Nb也易使EB結隧穿電流增大,導致基區復合電流增大,基區電流理想因子η大于1,在低溫下η遠大于1,也易使GBE增大,BVEBO下降。因此,Nb應根據對器件的要求和所采用的工藝合理選擇,同時還應結合發射區摻雜濃度綜合考慮。但是如果一味提高發射區的摻雜濃度,就會在發射結處形成一個隧道結,導致了漏電流的增大,反而會減小注入比,并導致器件特性的破壞。加大發射區摻雜濃度的另一個不利因素是使發射結結電容加大,導致了開關晶體管時的電荷抽取時間增大,致使截止頻率下降。因此發射區的摻雜濃度不宜太大,一般來說,SiGe HBT的基區的摻雜濃度要比發射區的摻雜濃度高出約兩個量級,在1017-1018cm-3數量級為宜,并且發射區的寬度也不能太寬,以便降低發射區的體電阻。我們一般在仿真中設計發射區寬度為1000。
2.基區寬度設計
在晶體管器件中基區寬度Wb對特征頻率fT的影響是很大的,基區寬度Wb越小,基區渡越時間τb就越小,相應地特征頻率fT就越大。但是基區寬度Wb過小就會使基區電阻Rb增大,導致最高震蕩頻率fmax減小。而且薄的基區相當容易被穿透,嚴重影響晶體管的性能。而為防止基區穿透就必須增大Nb,Nb過大帶來的問題上文已有討論。提高fT和減小Rb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在設計中要根據對fT和fmax的要求來折衷考慮設計Wb,同時還要考慮到應變SiGe層臨界厚度的限制。
3.基區Ge組分的設計
對Si1-xGex合金基區來說,Ge組分x越大,EB結處價帶的突變量就越大,這有利于改善器件的頻率特性,增大厄利(Early)電壓VA,提高電流增益β,故增大基區Ge組分對提高器件的性能非常有利,但要由于Si和Ge之間存在較大的晶格失配,所以考慮到臨界厚度的限制,能夠允許的Ge的最高組分卻是有限的,一般人們在10%~30%之間設定Ge的含量。而且Ge的分布形式不同,對器件性能也有很大的影響,目前SiGe合金基區中Ge的含量分布形式主要有三種:矩形,三角和梯形。
矩形結構以德國TEMIC公司Daimler-Benz研究中心采用的DBAG結構為代表,對Ge均勻分布的基區來說,特別適于要同時保持低基區電阻和一定電流增益的晶體管。而IBM公司則選擇了三角結構。另外也有人提出了在基區生長過程中將Ge組分沿發射區到集電區遞增式生長的梯形結構來提高異質結雙極晶體管的特征頻率fT。
4.小結
本文介紹了SiGe異質雙極晶體管基區的設計,主要介紹了基區的雜質如何分布、基區寬度、Ge組分如何設計。為SiGe異質雙極晶體管器件結構的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
【參考文獻】
篇3
21世紀伊始,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近三分之二的美歐日經濟同時減速。美國從2000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9·11”恐怖襲擊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2001年第三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為-0.4%。日本和歐洲經濟也呈衰退或減速跡象。
亞洲特別是東亞國家和地區嚴重依賴美日市場。美日經濟減速使東南亞國家出口受挫,東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普遍放慢。拉美的情形更是糟糕,拉美國家出口的60%多集中在美國。美國經濟大滑坡使拉美國家經濟受到很大影響。
經濟學家和各國政府擔心,這次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是否具有持久性質并引起類似于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顯然,對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依賴于人們對以下兩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第一,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這次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第二,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當前的經濟衰退中能夠扮演什么角色?
二、對市場經濟認識的回顧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1776年發表的。亞當·斯密觀察的是18世紀下半葉的市場經濟。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產品的商品化與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高,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尚不發達。即使某個經濟部門發生波動,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擴展到經濟的其它部門。市場競爭以及分工和專業化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因此,斯密得出結論,市場經濟有一個自我調節機制(“看不見的手”),會熨平經濟波動,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供給總是自動地等于需求,政府不需要干預。不僅如此,由于黃金輸入點和輸出點自動地調節著順差國和逆差國的價格水平,從而使國際收支趨于均衡,不需要像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機構來協調。
但是,到了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不時地被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所打斷。事實上,從1825年第一次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開始,直到1867年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問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日益頻繁和劇烈,周期性的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10年就爆發一次。馬克思率先注意到了這一點,并把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歸結為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世界進入20世紀,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馬克思的理論一直持否定態度,他們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能夠自動使供求達到平衡。—直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大爆發,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才真正引起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反思。現代經濟學認為,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公共物品的存在是造成市場失靈的四大根源。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就表現為價格剛性和預期的非理性。價格剛性使得價格無法靈活調整以使經濟迅速達到供需平衡的市場出清水平。預期的非理性使得經濟主體的消費和投資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凱恩斯所說的“血氣沖動”性質(animal spirit)。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凱恩斯得出了私人經濟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的著名論斷。也就是說,當經濟面臨某種外部沖擊的時候,市場的力量并不足以使經濟迅速恢復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水平,經濟將面臨一個痛苦而緩慢的調整過程。凱恩斯認為,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的大蕭條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價格水平大幅下降。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思想在戰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極大地影響了經濟學家們和宏觀經濟決策者們的看法。凱恩斯描述的生產能力過剩、失業率上升、市場不景氣這樣一種經濟狀態,被稱之為“蕭條經濟”。
二戰后,40%多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短缺是計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計劃經濟國家基本沒有參與世界產品市場的競爭。相反,雖然有冷戰、禁運,計劃經濟國家還是通過各種途徑從西方市場經濟吸納了一部分商品、服務和過剩生產能力,為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再加上歐洲戰后重建和西方國家的需求管理等因素,使得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提高并沒有演化為全面的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即短缺經濟的消失和科技進步的飛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面臨生產能力過剩的危險。世界經濟向“蕭條經濟”回歸,是我們對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一個中長期判斷。在世界經濟的新格局下,任何局部的市場波動都有可能迅速蔓延到社會經濟的各個角落,從而使整個經濟發生大的波動,市場本身所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也就日益凸現出來。凱恩斯所描述的“蕭條經濟”回來了。 三、短缺經濟的消失和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向蕭條經濟回歸的重要原因
短缺經濟的消失
中國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1992年首次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隨著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完成,這些國家逐步擺脫了短缺經濟的陰影,長期被計劃經濟束縛的能量很快釋放出來。不僅如此,中國和其它轉軌經濟國家正在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國“六五”期間(1981-1985)和“七五”期間(1986—1990)在貿易上是逆差,五年貿易逆差累積分別為123億美元、214億美元。到90年代,中國貿易順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八五”期間和“九五”期間貿易順差分別為223億美元、1495億美元。
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在貿易上的情形和中國有類似的地方,從1992年到1999年,這些轉型經濟國家貿易上基本是逆差。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進行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軌國家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科技進步帶來的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影響日益凸現,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短缺經濟逐步消失。近年來,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實現了貿易和經常項目的順差,2000年轉型經濟國家的經常賬戶在連續五年逆差之后首次實現順差,達267億美元,2001年為135億美元(圖1)盡管目前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在整個世界貿易中只占很小的份額。但可以預見,隨著這些國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完成,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經濟的崛起,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帶來的短缺經濟消失必將對世界經濟的總體供需格局產生深刻和長遠的影響。
科技進步使世界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包括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和基因工程在內的高技術成果不斷涌現。科研成果商業化的周期不斷縮短,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為直接、更加迅速,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60%—80%是由科技進步推動的。
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經濟的供給能力,當需求旺盛的時候,供給能夠迅速上升。可一旦需求發生波動,這些新形成的生產能力就會大量閑置,變成沉沒成本,大量商品賣不出去,世界經濟將面臨著生產能力過剩的危險。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增長是不對稱的。按理說,科技進步在增加供給能力的同時也創造需求,因此,不一定會帶來生產能力的過剩。但是,事實上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大部分由發達國家得到,而技術成果在全世界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進步只在發達國家創造了需求,發展中國家沒有得到科技進步所創造的利潤,收入沒有增加,因此需求增加得很少。
科技進步增大了危機傳播的可能和速度。科技進步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使得分工更加專業化,交易過程中的摩擦和限制越來越小,各國經濟之間的依賴性增加了。因此,當一國經濟出問題時,極可能傳染到其它國家并在傳染過程中逐級放大,正所謂一只蝴蝶翅膀扇動可以引致遠方的一場風暴。
科技進步增加了投資風險。科技的快速進步使得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更加激烈,不確定性增強。一種技術、一個產品從發明到投資,到批量生產,最后到淘汰,周期越來越短。所謂生產能力過剩在很大程度是由這種超快速折舊的淘汰機制所致,這使得投資的風險增大。
結論: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短缺經濟的消失和科技進步使得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不確定性加大,全球范圍內生產過剩成為隨時可能爆發的危險。在這一大背景下,任何來自需求面的負面沖擊都可能使這種危險變為現實,從而使世界經濟迅速陷入衰退。
“世界經濟向蕭條經濟回歸”這一判斷指出了一種趨勢,導致這一趨勢的因素正在形成并不斷強化。根據本文分析可以預測,中國將來的貿易摩擦將有加劇的趨勢,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必須考慮如何應對。 四、擴大內需,刺激民間投資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當務之急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如下判斷: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里,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失業的壓力將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政策選擇上,要從宏觀和微觀政策同時著手,雙管齊下。
篇4
【關鍵詞】田徑訓練 注意 問題
一、抓住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打好身體素質基礎
所謂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是指,身體素質自然增長最快速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進行科學的訓練,會獲得明顯的效果。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特別注意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如10歲以前,骨骼有機物質多,無機鹽類少,因而骨骼、韌帶柔韌,富有彈性,關節活動范圍大。這時,應多做柔韌性練習。到10~13歲時,人體神經系統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身體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此時應特別注意通過發展高頻率和協調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歲時,加強一般力量和靈敏素質的訓練。15~16歲時,可以開始采用較大重量的負重練習來發展力量;較長的練習距離來發展專項耐力。
二、進行全面的身體訓練,掌握多種運動技能
學校田徑訓練的內容應以全面的身體訓練為主,選擇和安排要全面多樣,使學生的各個部位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都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學習掌握多種運動技能。依據在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人體是在大腦皮層統一調節下的完整統一的有機體的理論。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某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它方面的發展與提高。田徑運動各項目技能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促進作用,學習掌握多種運動技能的過程,既是一個挖掘技術潛力的過程,又是擴大運動技能和培養靈敏、協調等素質的過程。不僅要學習多種運動技能,而且還應學習一個項目的多種姿勢,如學習推鉛球的側向滑步技術和背向滑步技術,學習跳遠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學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躍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欄跑的攻欄等。使身體勻稱全面的發展。
三、處理好運動負荷的量和強度關系
運動負荷是指做身體練習時所承受人體的生理負擔,表示運動負荷大小的指標有“負荷量”和“負荷強度”。負荷量反映著負荷對機體刺激的量的大小,負荷強度反映著負荷對機體刺激的深度。人體機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須在適宜的運動負荷刺激下實現。運動負荷增加過快,特別是超過人體所承受的范圍,不僅不能提高運動成績,還會損害健康,甚至導致傷害事故。運動負荷過小,或者人體對某一運動負荷產生了適應,人體的機能得不到足夠的刺激,訓練效果就不大。因此,我們應該使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相互配合逐漸增加,盡可能的讓運動負荷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對在校學生,通常先從增加負荷量開始,當他們產生一定的適應后,再增加強度。當增加負荷量的時候,安排的負荷強度應小一些;當增加負荷強度的時候,安排的負荷量應小一些。這樣,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交替地不斷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負荷能
四、合理安排練習順序與間隔時間
只有在訓練中合理安排練習順序和間隔,才能使身體機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勞積累帶來的傷病,取的最佳的訓練效果。一般練習的順序是:在準備活動后,靈活性和速度性練習在前,耐力練習在后;技術性練習在前,身體素質練習在后;學習新技術的練習在前,復習鞏固性練習在后。同樣,我們運用重復練習法進行速度訓練時,由于間隔時間過短,身體疲勞沒有消除,必然導致下次練習強度下降;或間隔時間過長,練習的興奮性將降低,這都不利于進一步的練習。
五、重視速度訓練
現代田徑運動技術發展的特點顯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強調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擺動;長跑采用高步頻技術;跳躍從以“可控速度助跑”變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擲則要求最后出手動作盡量快,都強調了“快”字。田徑運動的成績主要取決于速度,這一點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速度,不僅是跑的速度。這個速度的含義包括所有的訓練內容,包括跑的練習、各種跳躍、力量以及技術練習等,都應該有速度的要求。
六、心理素質必須從小培養
篇5
1985年清華大學畢業,1992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后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國經濟學家協會主席,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長期關注經濟與發展的研究,被評為中國十大經濟學家。
新一輪改革即將全面推出,說人們期待了這一輪改革10年并不為過。
過去10年,中國經濟迎來了極為快速的發展,但改革卻停步不前,經濟運行層面出現了民營投資乏力、金融體系風險聚集、部分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國際貿易摩擦頻發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使中國社會有了共同的呼聲——改革到了非進行不可的時候,而且,這一輪改革關系到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走勢,關系到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體系未來的大格局,也關系到政府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那么,這一輪改革新在何處?
如果說1978年的改革發軔于農村;1984年的改革將其經驗推向城市;1992年的改革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994年的改革是全面市場經濟改革的鋪開,那么,這一輪改革將觸及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種種深層次問題,觸及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的骨髓,從而重構其造血功能。
目前,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中央政府某些部門緊抓權力不放,社會管理體制方面的基本社會福利體制未能建立,以及由于司法體制設計不合理,導致司法依附于行政,許多經濟糾紛無法通過司法體系依法裁決等問題,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僅在經濟體制上做文章已遠遠不夠,中國市場經濟以及社會問題必須在政治體制、社會管理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結合下工夫。若這些軟關節的問題不加以解決,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將難以推進,民眾的怨氣將難以化解,經濟發展的長遠動力也將難以維系。這就是這一輪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這一輪改革與之前改革的根本不同。
在我來看,目前有幾大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一是關于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經過上世紀末的整頓和改革,目前運行相對良好,利潤總體上不錯,但整體效率還沒有真正提高。國有企業的機會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對民營企業的禁入,因此,國有企業本身利潤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證明國企經營的好壞。值得期待的是,這一輪改革的重點將落實混合所有制,將國有經濟與國有企業分開,國家將不直接插手國有企業經營,相反,國家通過控股投資公司的方式投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而民營企業本身也可以入股國有企業,從而讓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我們期待,國有企業通過改革逐步改造為一系列由類似于新加坡淡馬錫、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或者韓國國家投資公司等投資基金持股的企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過長期持有相關投資基金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這也是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基礎。
第二個值得期待的是金融體系改革。金融體系經過上一輪改革,已脫離了商業銀行資不抵債、技術性破產的困境,但問題在于,商業銀行仍然在金融體系中占大頭,這導致其利潤過高、大型銀行擠占了相應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也帶來了金融機構對于中小型企業扶持、資助不力的不良局面。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國家打開民營經濟進入金融體系的大門,大量民間投資的金融機構有望像雨后春筍一樣涌現。這種改革將使得大銀行更加專業化,大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比重下降,而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能得到來自金融部門更多的幫助。同時,相當一部分民營經濟進入到金融體系中,通過它們的運作讓中國的儲戶得到更好的投資回報。
篇6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2―0108―01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材對重要的內容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方式編排。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有不少教師意識到教學情境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偏離目標、空洞虛假、花哨繁復,使得教學情境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想使教學情境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要圍繞目標,緊扣主題
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它的作用是把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成教育形態的知識,搭起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形象的兒童思維之間的橋梁,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由此支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單純地為了營造氛圍、追求有趣而創設情境就會沖淡主題,偏離目標。因此,創設情境要圍繞目標,緊扣主題。
例如,教學“可能性”時,筆者先用了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觀察硬幣的正反兩面各有什么,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用了4分鐘的時間讓同桌間進行拋硬幣游戲和左右手藏硬幣的游戲,并匯報游戲的結果。筆者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些詞匯來描述事件的發生情況。課后筆者進行了反思,在設計觀察硬幣的活動時忽略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在開展拋硬幣和藏硬幣的活動之前,筆者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學生不知道該關注什么、研究什么,致使活動成了沒有目標的瞎玩。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找準連接點
創設的問題情境無論來自數學外部或內部,都應該聯系教學內容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找準兩者的連接點,使學生進入情境后能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情境創設一旦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找不準情境與學習內容的連接點,就會使學生在情境中留戀忘返,遲遲不能切入中心,步入正軌。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失去情境應有的作用。因此,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找準連接點。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要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教師問:“同學們,看看你同桌的長相和你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教師說:“對,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看看你的同桌有什么特點呢?”學生連比帶劃地嚷嚷了半天后,被教師點起來一一作答。6分鐘過去了,學生依然興致勃勃,意猶未盡。這時,教師示意安靜,用投影出示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體的圖象,說:“同學們再來觀察一下,這些幾何形體有什么特征呢?”教室里頓時啞然無聲……
在此例中,同桌的長相特點與所要認識的幾何形體的基本特征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找同桌長相特點的環節對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本特征并沒有什么幫助,這種牽強附會的教學情境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創設情境要直接簡潔,適量得體
創設情境并非多多益善,應該注意適度、適量、得體。一節課中不宜出現過多的沒有關聯的情境,情境能夠整合的就應該整合,盡量在一個情境中解決多個問題;不能整合的,可以通過一個主題把多個小活動串聯成大活動。這樣聯結起來后,思路比較清晰,目標比較明確。同時,情境中不宜出現過多的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息,否則會沖淡主題和目標,而且無效的活動會擠占過多的課堂時間,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
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時,教師創設了小猴研制出了一種奇異的果樹,果樹豐收,召開“S收聯歡會”的情境,真正的教學內容“倍數關系”只到最后才得以“出場”。而此前繁復的情節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學問題的引入顯得繁瑣而艱澀。
四、創設情境要富有內涵,啟發思維
教學情境是為學生學習數學、研究數學服務的,所以,情境創設不但要蘊涵將要學習、探究的信息和內容,而且還要能連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活學生的思維。
篇7
【關鍵字】生態園林;多樣性;合理規劃;生態環境
現代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局限于有吃有穿就是好日子的生活理想了,許許多多的人更加希望得到的是那些原始的自然的生活環境。的確,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科學事實上,生活在較為自然的環境中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益,身心也會舒暢。而生態園林的來到為人們建造了一個可以欣賞自然、感受自然的平臺,從它多維空間感,以及特殊的藝術造型方面看,無不體現著美學特征。因此,人工的生態園林,不僅要體現自然的美感,更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藝術性。良好的生態園林可以提供良好的觀賞效果,同時還可以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
1 增加物種多樣性,提升生態園林魅力
每一個生態園林都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對于現在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它無疑給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創設了一道空間藝術盛宴,它是結合了審美特征與審美規律的一門生態學科。生態園林景觀是人為建設的自然景觀,不僅要體現綠化之美,更要將生態園林中的生態多樣性發展起來,融入自然,真正體現自然之美。為了能夠充分的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把要建設的地域美化到最佳狀態,我們有必要了解當地的氣候,土質等自然狀況,為了能夠讓建設的生態園林持續的發展下去,就有必要詳細的調查以上的自然環境特點。在調查好當地的自然情況后,接下來就是選擇合適的植物,對植物的要求就是要根據需求,注意到植物的質地,美觀程度,色澤以種植之后綠化的效果后選擇幾種合適的植物種植。現在我國的生態園林正向著自然化,森林化的方向不斷前進,而建設在人們生活中心的生態園林自然要更加貼近人的生活。讓人們體會到自然與人共同發展的一面,認識到自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是文明的又一體現,以自然中的各種植物,構建的群落式的自然之美,是生態園林的一大特點,建設這樣的生態園林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因此對生態園林中植物的選擇就很重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才能使生態園林有好的觀賞性和功能性。在選擇植物的時候,要考慮到美學價值,找到人們審美觀的共同點,建造一個能使人人都認可的生態園林。為了使我們建設的生態園林完成美與內容的辯證統一,我們需要從讓靜謐的自然展示動態美,使生態園林蘊含靜謐之趣。
生態園林是以植物造景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不同種類的植物可以為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園林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選擇合理的植物是營造成功生態園林的關鍵因素。我們利用草本,灌木,喬木等植物,利用他們自身生理結構的不同,從空間、時間、營養結構上合理的配置植物,規劃一個合理的生態園林,并充分展示所用植物美學價值,在構建生態園林時,植物的種類要盡量豐富,功能要盡量全面,這樣才能構建一個美觀又富有實際意義生態園林景觀。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建設生態園林周邊的環境,要使建設的園林可以和周圍的環境結合的十分融洽,考慮其依處地的環境,建造層次豐富,復合型的植物生態群落。對于環境的考察,要考慮到其溫度、濕度、水土保濕等因素,充分發揮生態園林減小噪音、除塵等效用。
生態多樣性是評價一個生態園林好壞的重要標準。依照不同的生態園林實例,不斷引入新的植物,為生態園林增添色彩,才能開發出具有美學價值的生態園林。群落的多樣性取決于物種的多樣性,它不僅可以提升生態群落的觀賞價值,還可以強化群落的生存能力,增強物種的抗逆性和恢復能力,多樣性的物種構成的植物群落,可以更好的豐富生態景觀,滿足不同人的審美要求,發揮生態群落的作用。對于城市中的生態園林建造工作,要盡量選擇當地的植物種類,把當地的樹種作為骨干樹種,做到植物成活率高,構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園林的幾率大。但是在此基礎上也不能放棄一切外來植物種類引進,在避免生物入侵的情況下,積極的引入容易成活,已栽培可適應的新植物,可以使得當地的生態園林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此合理運用當地的生態資源,發揮當地的自然優勢,打造出一片具有有當地自然風格的生態園林。另外選擇植物時還要保證植物的適應性強、光合作用能力強、美觀大方及枝葉茂盛,即指數高的植物有助于提高生態效益。在排布植物分布的位置時,要注意植物的營養生態位置,使植物可以整體構成一個喬灌草合理結合的復合型植物生物群落。
2 生態景觀的合理化建設理念
城市中的生態園林景觀的規劃工作,要圍繞“因地制宜,展現特點,保證效用,不盲目進行”。建設生態園林之前要對所建設的城市歷史、人文特點、民俗民風等環境因素進行了解,不能因為建設生態園林而毀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面貌,破壞了城市本來的文化特色。設計生態園林的時候就要把這些文化因素考慮進去,保證園林的社會性、生態性、藝術性的統一和諧。要尊重當地的鄉土風情,要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人文環境為出發點,打造園林。設計的過程就是將當地的自然特點匯集在一起,加上合理的引入外界的新種類植物,使得已有的生態特點與外界的新穎生態特點相融合,這樣可以保證生態園林的物種多樣性和持續性。從鄉土植物的優點來看,鄉土植物具有成本低廉、便于管理、栽培的特點,并且在栽種后成活率很高,也會較快的與園林中其它鄉土生物融洽的生長在一起,所以鄉土植物可以成為園林中重要的主打類植物,種植鄉土植物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那些將要滅絕的植物種類,把它們集中起來管理,有助于阻止因為植物種類的減少而帶來的環境問題,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并且保護植被也會讓當地的園林景觀更加符合生態要求,可以更好的發揮生態作用。綠地的規劃要細致,這樣的綠地功能分區合理,也是生態園林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符合上述標準的生態園林才是現代化的合理園林。
生態園林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可以凈化環境的機構,還給我們一個清新健康的生活環境。現在的環境問題也因為其重要性,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現在的環境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人類的經濟生活等活動對環境的改造而造成的,生態園林的介入,有效地改善了現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日趨城市化的局勢。生態園林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為人們創造舒適,優美的休閑場所,讓人類社會與自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3 結語
生態園林景觀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和諧社會的體現,也是改善生活環境的有效途徑。生態園林可以為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提供一個上班之后感受自然,體會自然的機會,緩解工作的壓力,改善城市生態平衡,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各個城市都將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態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李陽.咸陽市道路綠化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北方園藝》.2007.1 0,13-13
篇8
【關鍵詞】 武警部隊;警械武器;使用;合法性
警械是指部隊在應對騷亂、動亂和暴亂當中可能需要使用的警棍、催淚彈、橡皮彈、染色彈和軍犬等,也包括警察和武警專門裝備的高壓水槍、特種防暴槍、手銬、腳鐐、警繩等。武器是指各種槍支、彈藥、裝甲防暴車、坦克、裝甲車、防衛艇(巡邏艇)、直升機等。為恢復和維持正常社會秩序、制止嚴重違法行為、有效打擊暴力犯罪,部隊在執行維護社會穩定任務中可以使用警械武器。《法》、《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分別就武警部隊使用警械武器的原則、條件、程序等作出了嚴格具體的規范,是武警部隊在執行任務中使用警械武器的主要法律依據。但由于目前法律規定在某些方面不甚明確,而使用警械武器裝備不可避免會出現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結果,由此造成實踐中部隊官兵或濫用警械武器,造成無辜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不敢使用警械武器,忌諱用警械武器,不能有效處置事件,這些情形都嚴重損害了武警部隊的執法形象。因此,探討武警部隊正確、合理合法的使用警械武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把握警械武器使用的總原則和總要求,嚴格區分使用警械武器界限
根據《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等相關法律的規定,武警部隊在使用警械武器時,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盡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原則,根據需要,首先選擇警械使用;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發生嚴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使用武器;堅持“三個慎用”的原則,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即警械武器使用的總原則和總要求。在嚴格遵循該原則的前提下,嚴格區分警械武器使用的條件、范圍和程序。在此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的指導下,武警部隊應嚴格依法,決定在何時使用警械武器,使用何種的警械武器,在何種情形下應該停止使用,在何種情形下禁止使用。
二、明確非致命性武器的性質和使用的法律依據
非殺傷性武器又稱非致命性武器,是指作用于有生目標時,能使有生目標產生不同癥狀的生理反應,使其暫時失去抵抗能力,而不產生致命性傷害的武器裝備。[1] “非殺傷性武器”這一名詞在近年部隊執行任務過程中頻頻被提及,是實踐中使用較為廣泛的武器裝備,并且隨著國際反恐局勢的嚴峻,國內矛盾的尖銳,其已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新型重要武器裝備。部隊在參與安保警戒行動中,由于任務性質決定會配備和使用一定的非殺傷性武器。但在實踐中,對非殺傷性武器存在很多錯誤認識必須予以澄清,否則,將影響非殺傷性武器充分發揮作用。一是非殺傷性武器究竟是武器,還是警械?搞清這一問題對于正確使用非殺傷性武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為警械和武器使用的條件不同,武器使用條件更加嚴格和苛刻,錯誤的認定非殺傷性武器的性質勢必會影響部隊完成任務。實踐中常有人以非殺傷性武器中包含有“武器”便認為其屬于武器的范疇,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根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的相關規定,我國在立法上將警用裝備分為警械和武器兩類,同時采用列舉的方式對警械和武器的范圍做出了界定,其中并未涉及“非殺傷性武器”及其概念。考證“非殺傷性武器”概念的產生和使用的領域,我們認為這一概念主要是技術性用語,不屬于法律上對武器裝備的一種分類方法。至于“非殺傷性武器”是屬于警械或武器,根據武警部隊關于非殺傷性武器認定,結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中有關警械、武器的范疇,武警部隊配備的非殺傷性武器主要包括:各種防暴槍和發射器、防爆槍榴彈、催淚彈、動能彈、聲光彈、麻醉彈、染色彈、發煙單、電擊器、電警棍、化學噴射器等,可以發現非殺傷性武器應該屬于警械范疇,使用時應適用有關警械的法律規定。二是非殺傷性武器是否具有致命性?武器裝備使用的數量與最終的使用結果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損害程度。實踐中,并非只有致命性武器會致人傷亡,非致命性武器也具有同樣的效力,也會造成人員傷亡,這里主要是指使用數量過多或不當使用等情形。
三、明確警械武器使用的程序性效果
古語有云:“沒有規則,不成方圓。”這里的規則實際上就是一定意義上的程序,各類規則、慣例實際上就是一種程序規則。程序通過權力機關制訂和確認后就成為國家意志,變成法律程序。[2]程序法在法律體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實現實體正義的法律保障,在立法上專門有訴訟法這樣專門規定程序的法律部門,而在當代法治建設中,法治就是通過程序實現法律正義的,法治即程序之治。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實體法一直占據中心地位,程序法被認為附屬于實體法律,僅作為工具。為了追求實體價值,人們會突破和超越法定的程序,在程序和結果發生沖突時,往往不合理地犧牲程序價值。這一做法使我國在實現法治、實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的道路上付出慘重代價,但也換來人們對程序正義的重視。
部隊在使用警械武器時,為保證合法、正確使用,雖然也強調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決定使用的警械武器的種類、步驟、時機,但重視不夠,多拘泥于形式表面。《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第9條規定:“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為的緊急情形之一,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武器:……。”這里的“警告無效”是要求開槍時必須先履行警告的程序,經警告仍不能威懾阻止暴力犯罪行為的,才可以開槍射擊。具體要求,使用警械武器時必須要有警告,警告無效的才能使用相應種類的警械和武器,特別是使用武器時,強調口頭警告后,還必須經鳴槍警告,無效后才可使用武器;使用武器時,一般應先擊打次要部位,然后才可擊打致命部位。對于這樣的程序,我們單純從自我出發,認為只要做了警告,無效后便可直接使用武器,只重視警告的內容,對警告語言進行嚴格的設定和要求,但沒有真正把握和理會法律在此規定的真正用意。這里的警告,原意是要通過警告告知當事人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以此達到威懾制止當事人行為的效果。但在實踐中,卻忽視了警告應有的效果,即警告是否達到了被警告的當事人處,當事人是否接收到警告的信息,如果當事人根本就沒有接收到警告或當事人不知是警告的,則警告也就無法產生威懾制止行為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警械武器就有可能構成濫用,從而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必要的損害,也可能導致事態擴大化。所以,在強調遵循程序的同時,還必須強調程序步驟的實際效果。當然,在注重程序的同時,也要把握好靈活性的問題,即在行為人即將引爆炸藥、放火等危險狀態下,警告將導致更嚴重結果的,也可以不警告直接開槍射擊。
四、注意事后證據收集和報告制度
武警部隊在執行任務、使用警械武器時,往往成為事件的焦點而為社會公眾和社會媒體所關注。隨著法治的深入,人權思想的建立,社會各界對警械武器使用的行為,特別是對因警械武器使用而給當事人造成損害或損失的事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猜測和質疑。雖然《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12、13條對警察使用武器后的監督制度作了規定,即人民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無辜人員傷亡的,應當及時搶救受傷人員,保護現場,并立即向當地公安機關或者該人民警察所屬機關報告;當地公安機關或者該人民警察所屬機關接到報告后,應當及時進行勘驗、調查,并及時通知當地人民檢察院;當地公安機關或者該人民警察所屬機關應當將犯罪分子或者無辜人員的傷亡情況,及時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應當將使用武器的情況如實向所屬機關書面報告。雖然這樣的規定有些概括、籠統,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監督制約效力,并且僅限于武器使用,適用范圍過于狹窄,操作性不強。但作為武警部隊,一方面應接受各方對自己行為的監督,配合調查,但更應主動出擊,注意保存使用警械武器過程中的各項證據,并同時采取適當方式固定證據,如照相、錄像、錄音等方式,這樣,既可以有力證明自己行為的合法性和正確性,也可以在有質疑時提供證據,維護部隊形象和官兵合法權益。
【注 釋】
[1] 李金星,李可人.武警法學[M].出版社,2005.25.
[2] 丹,吳燦華,丁寰祥.論法律程序與程序法治.政治法律,2009.06(30).
篇9
[關鍵詞]轉軌經濟;經濟增長;收入差距;基于主體的經濟模擬
一、引 言
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的關聯性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一方面,早在1955年,Kuznets根據人均GNP和收入分配的回歸,發現在經濟發展早期收入差距會擴大,在經濟發展后期收入差距將會縮小,即收入不平等將隨人均GNP增長呈現倒U型關系。[1](1-28)Aghion和Howitt(1998)認為技術變遷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但教育和培訓最終將使收入差距縮小。[2]另一方面,Barro(1990)認為政府通過適度的再分配來縮小收入差距會促進經濟增長,而過度的再分配對經濟增長是有害的。[3](103-125)Galor和 Zeira(1993)論證了在信貸市場不完善假設下,恰當地設計再分配政策將有利于經濟增長。[4](35-52)基于Barro的分析框架,Alesina和Rodrik(1994)應用中間選民定理論證了收入差距擴大將會增加稅收,但超過一定限度后將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5](465-490)Persson和Tabellini(1994)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論證了過度的收入差距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6](600-621)
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導致了經濟主體行為的有限理性,經濟主體的適應性導致了經濟系統的進化性。由于新古典經濟學通常采用典型個體分析模式,原則上就排除了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之間的內在聯系。Tesfatsion(2001)認為基于主體計算經濟學(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conomics)是復雜適應系統的經濟學體現,可以有效地分析宏觀經濟動態對不同微觀個體行為的分配效應和微觀個體行為對宏觀經濟動態的增長效應。[7](281-293)Bruun(2001)認為應用基于主體的經濟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聯性,這是由于這類模型不僅可以處理不平等而且可以產生不平等。[8]Epstein和Axtell(1996)應用基于主體的經濟模擬方法研究了經濟增長對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隨著經濟的增長收入差距將逐漸擴大。[9]Brunn和Luna(2000)應用基于主體的經濟模擬方法研究了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之間的因果關系,發現短期內經濟增長導致了收入不平等,但長期內收入不平等影響經濟增長。[10][11]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經濟轉軌是深層次的改革,它必須滲透到形成行為和引導組織制度中去,必須導致社會基本“游戲規則”的改變。Sargent(1993)認為新古典經濟學通常借助均衡理論來描述如何預期經濟系統經過充分調整后的狀態,但沒有關于經濟轉軌過程自身的理論。持續變化的游戲規則和經濟主體缺乏相似改革歷史的知識,使得轉軌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復雜適應系統,這就促使經濟學者嘗試應用基于主體的經濟模擬方法研究經濟轉軌過程。[12]Basu等(1997)研制了一個基于主體的轉軌經濟模型,用于分析經濟轉軌過程中私有企業成長的動態。[13](223-241)[14]Novkovic(1998)應用基于主體的經濟模擬方法研究了克羅地亞的私有化過程,發現盡管職工購買企業的股票享受較大優惠,但他們能否長期持有企業股票取決于他們的償付能力。[15](221-243)
本文提供了一個基于主體的轉軌經濟模型,從微觀個體行為再現轉軌經濟的運行動態。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1)經濟增長動態;(2)收入差距動態;(3)稅收政策的作用效果。本文將首先介紹模型框架,然后描述主體行為模式,最后分析模擬實驗結果。
二、模型框架
基于主體的經濟模型是智能化微觀模擬模型,它把經濟看成是由自主相互作用主體組成的進化系統。在這樣的模型中,經濟系統是由無數個微觀個體組成;經濟系統中不存在集中控制,微觀個體僅僅關注自身的利益;微觀個體的狀態和行為具有重要差異;微觀個體之間存在廣泛的相互作用;微觀個體能夠通過實踐學習并調整行為以適應環境;微觀個體的行為導致其狀態的改變;宏觀經濟總量通過對微觀個體狀態的累積自然得出。因而,宏觀經濟的動態是微觀個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轉軌經濟模型中,我們應用主體描述經濟中的微觀個體,主體行為模式都是有限理性的,與現實經濟中微觀個體的行為類似。主體分為5種類型:工人、國有消費品企業、國有資本品企業、私有消費品企業和政府。在轉軌經濟中私有企業數目是變化的,一個新的私有企業隨時可能創立,一個舊的私有企業也隨時可能倒閉。[16]①私有企業在市場中的存活依據原則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企業的創立或倒閉完全是由經濟環境內生確定的。
假設經濟中只存在兩種商品――消費品和資本品,工人購買消費品維持生活,消費品企業購買資本品生產消費品。消費品生產過程中需要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品,而資本品生產過程中僅需要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工人和企業通過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相互作用,商品價格和工人工資影響商品和勞動力的供求數量。政府通過實施稅收和轉移支付(失業保障金)政策來促進經濟的公平增長。
模型是基于離散事件的Monte Carlo模擬,主體的行為都帶有隨機性。由于經濟轉軌過程的不確定性,模型沒有假定均衡的增長路徑。當經濟中所有主體的狀態和行為模式以及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市場協議被確定以后,模型按著時間軌跡向前運行。時間被分為離散的天,每天包括固定的時段。主體的大多數行動在每天的具體時段被處理一次。下表給出了模型一天發生的主要事件序列。
模型一天發生的事件序列
(1)工人創立私有消費品企業;
(2)企業根據庫存量和銷售量雇傭工人和購買資本品;
(3)工人依據工資水平搜尋工作,從企業領取工資,向政府交稅;
(4)政府向失業工人發放失業保障金;
(5)企業生產產品,增加庫存;
(6)企業根據銷售量、價格和利潤等為產品定價;
(7)工人根據收入和儲蓄確定消費需求,參照價格購買商品;
(8)企業銷售產品,計算利潤,向政府交稅;
(9)企業根據庫存量和銷售量雇傭(或解雇)工人;
(10)不滿足繼續經營條件的私有企業倒閉,資本品賣給資本品企業;
(11)統計市場上工人和企業數據,得出相關的宏觀經濟變量。
三、主體行為模式
模型中數目最多的主體是工人。工人是異質的,不同工人在生產率、風險偏好和所供養的家庭規模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工人的生產率服從正態分布,大小被隨機定義。工人的行為就是經商、就業和消費。工人收入來源于在國有企業、私有企業或政府就業得到的工資,通過經營私有企業獲取的利潤,或領取政府發放的失業保障金。政府部門實行固定工資制度;國有企業實行平均工資制度,所有工人工資都相同,僅與企業產出水平有關;私有企業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工人工資各不相同,不僅與企業產出水平有關,而且與工人自身生產率有關。
模型假設每個工人都清楚自己的生產率水平,并且有追求更高收入的愿望,所以他們有可能去搜尋提供最高工資的工作。當工人接收到比他目前工資高的企業的雇傭信號時,他就會從國有企業流動到私有企業,或者從一家私有企業流動到另一家私有企業。當工人所在公司倒閉或者被解雇的情況下他會失去工作。
工人的支出主要為消費支出,采用凱恩斯線性消費函數:C=a+bI。
其中,a為基本消費,b為邊際消費傾向,I為工人可支配收入。消費剩余作為預防性儲蓄,用于維持失業時的穩定消費或作為資金的積累(用于未來創建私有企業)。一旦工人確定了消費需求,他將在產品市場上尋找合適的企業購買消費品。家庭首先去咨詢商品價格清單,它編輯了每家消費品企業每天公布的價格信息。假設經濟中存在n個消費品企業,不同企業產品的價格p(i)之間存在差異,則工人選擇從第i個企業購買產品的概率O(i)表示為:
其中,q為商品需求指數,企業產品的價格越低,工人從該企業購買產品的概率就越高。這種按概率購買的形式體現了工人的偏好,企業產品的差異性和搜尋商品的成本。
模型中第二類重要的主體是企業,企業包括一個國有投資品企業、一個國有消費品企業和多個私有消費品企業。投資品企業的產出只與勞動要素有關,其生產函數為:Y=aLα。
其中,A為投資品企業技術進步因子,α為一常數,L為企業工人投入的總生產率水平:
其中,PA為企業平均的生產率水平,Pj表示低于PA的工人j(j = 1..u)的生產率,Pi表示高于PA的工人i(i = 1..l)的生產率,u和l之和為企業工人總數s,c為工人努力系數。
消費品企業的產出與資本品數量和勞動要素有關,其生產函數為:
其中,B為消費品企業技術進步因子,α和β為常數,Κ為資本品數量,L為企業工人投入的總生產率水平。對于國有企業來說,L計算方法與投資品企業相同;而私有企業L計算方法為: 。
其中,Pi(i = 1..s)為企業工人i的生產率。在國有企業中每個工人的工資都相同,大約等于企業產出平均值的固定比例,因而國有企業的工資制度存在激勵不足,導致了生產率較高的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受到挫傷,他們只愿付出高于企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的一部分勞動能力(c ≤ 0.5)。而在私有企業中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每個工人愿意付出其全部勞動生產能力去生產,工人的工資與其自身的生產率和企業產出成正比,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模型假設資本品存在折舊,所以消費品企業為了維持現有生產規模或者擴大生產規模,會定期向資本品企業購買資本品。當企業倒閉的時候,資本品被折舊后再賣給資本品企業。私有企業可以根據企業的庫存量和近期社會需求量來制定雇傭決策:和社會需求相比,如果庫存量處于上界水平,企業要解雇少量工人;如果庫存量處于下界水平,企業要雇用少量工人。而國有企業則只能雇傭工人卻不能解雇工人。
每個私有企業都用分類器系統來為商品定價。分類器規則形式如下:
IF(價格,銷售量,利潤,行業價格),THEN(價格變化)(強度)。
其中,IF表示規則的條件部分,參量(價格,銷售量,利潤,行業價格)的取值都是定性的(高或不高);THEN表示規則的動作部分,參量(價格變化)的取值也是定性的(漲價、降價或價格不變);強度表示規則的適用程度,一條規則表示企業的一個定價策略。企業每天需確定產品的價格,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首先,模型收集滿足條件的規則;其次,以規則強度值為概率激活規則;再次,根據規則動作部分發送價格變化信號;最后,企業根據產品價格變化幅度和價格變化信號調整產品價格。如果在下一期,企業利潤增量下降,則規則強度值將減少;反之,規則強度值將增大。隨著時間推移,企業定價策略將越來越好,體現了企業行為的進化性。國有消費品企業將產品價格定為所有私有消費品企業價格的平均值,而投資品的價格是固定不變的。如果私有企業連續一段時期虧損,企業將被迫倒閉。但是,國有企業即使虧損也不允許倒閉。
模型中存在一個政府主體。政府追求的目標是經濟的平等和效率,其主要行為是制定財政政策,即稅收政策和轉移支付政策。政府收入包括國有企業的利潤、私有企業所得稅和工人個人收入所得稅。政府支出包括失業工人的失業保障金、國有企業工人和政府雇員的工資。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政府通過實施稅收政策和轉移支付政策來調整個人收入差距和促進經濟增長。
四、模擬實驗結果
我們應用C++Builder語言在微機上實現了該模型,模型依據主體的狀態和行為模式自動向前運行,模型運行是一個經濟內生增長的過程。最初經濟中有1000個異質性工人、一個國有消費品企業、一個國有投資品企業和一個政府。隨著模型的運行,經濟中會出現可變數目的私有消費品企業。模型每次運行的期數設定為1000期,通過在較大參數范圍驅動模型反復運行,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有理論意義的實驗結果。
轉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私有經濟的成長。當經濟轉軌開始后,工人可以開始經商。因為工人知道自己的生產率水平,并且有追求更高收入的愿望,因此具有較高生產率水平、具有較高風險偏好且具有一定資金積累的工人就有經商的動機。工人經商的開始創造了新的主體――私有消費品企業。私有消費品企業成立以后,企業首先購買資本品,然后開始雇傭工人。企業首先隨機地向經濟中的家庭發送雇傭消息,雇傭的標準是受雇工人的生產率水平要高于企業的平均生產率水平。當工人接到雇傭消息后,具有較高勞動生產水平且具有較高風險偏好的工人就可能離開國有企業,并到私有企業工作,因為私有企業的工資水平較高。圖1顯示了勞動力由國有企業向私有企業的流動情況。隨著經濟的轉軌,大量的工人由國有企業流動到私有企業,私有經濟的規模逐漸大于國有經濟的規模。隨著私有企業的發展,企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盈利的企業發展壯大,并為其業主帶來豐厚的利潤;虧損的企業衰落萎縮,甚至倒閉。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雇傭和定價行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在私有企業中,工人的工資與企業的產出和個人的生產率水平相關。因此,一些私有企業的工人也可能對現在企業的工資率不滿,而流動到能提供更高工資率的私有企業。當一個工人的生產率水平與企業的平均生產率水平接近時,工人才停止工作搜尋行為,工人和企業之間的交易網絡趨于穩定,工人的工資和企業的利潤趨于最大化。圖2顯示了工人平均實際工資增長的動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和企業都逐漸匹配到合適的交易伙伴,績效工資制度激勵工人的努力程度,使得企業的產出增加,導致工人工資增加,進而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圖3和圖4給出了經濟轉軌過程中經濟增長(用實際GDP度量)和收入差距(用Gini系數度量)的1000期運行動態。經濟運行初期,由于只存在國有企業,所有工人均在國有企業就業。由于國有企業的所有工人的工資都相同,所以居民的個人收入差距極小(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所供養的家庭規模不同)。由于國有企業平均工資制度對工人勞動供給的激勵不足,導致高生產率工人的勞動積極性不高,工人工資水平較低,經濟產出水平也較低,經濟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經濟進入轉軌時期后,隨著私有企業的成長,大量生產率水平高的工人加入到私有企業。私有企業的績效工資制度充分地激勵了工人的勞動積極性,私有企業的產出水平迅速增長,私有企業工人工資水平逐漸提高,因而私有企業和國有企業工人工資水平差距逐漸擴大,導致經濟中個人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工人工資水平的提高導致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的增加進一步拉動了企業的供給,導致經濟產出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逐漸由供給不足型向需求不足型轉變。在經濟轉軌的初期,私有企業的高收益吸引了大量工人經營或加入私有企業,使得私有企業的數目和規模得到進一步增長。私有經濟的增長導致市場競爭逐漸加劇,只有適應市場環境的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在經濟轉軌初期,私有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低,企業創立和倒閉的頻率都較高,勞動力流動的頻率也較高。私有經濟的波動導致經濟效率的損失,工人失業率增加,人均工資水平和經濟產出水平略有下降,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如圖1-4中100期―350期)。隨著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如圖1-4中350期―440期),只有少量適應市場環境的私有企業發展成規模較大、資金較充足和抵御風險能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私有經濟步入穩定成長階段。隨著私有經濟的穩步發展,一部分工人由國有企業流動到私有企業,私有企業工資的提高帶動了社會人均工資的提高,但由于就業對經濟增長的滯后效應,收入差距仍在逐漸擴大(Gini指數上升至臨界點)。工人收入的提高帶動了居民消費的增加,進而拉動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私有企業工人數目平穩緩慢的上升,失業率逐步降低,社會資源得到較優的配置,經濟達到穩定增長,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因而,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伴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倒U型曲線)。
轉軌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盡管在一段時期內失業率上升和收入差距擴大是經濟體制改革不得不支付的成本,但政府可以通過實施稅收政策來調整個人收入差距和促進經濟增長。圖3和圖4 給出了在累進稅政策和比例稅政策下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的1000期運行動態。從經濟理論可知,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的約束下,累進稅政策能夠比比例稅政策更好地調整個人收入差距(圖4的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但不平等對投資存在正向刺激作用(投資不可分性),對消費存在反向刺激作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取決于這兩種力量的作用效果。在經濟轉軌初期(圖中前100期),由于工人工資水平不高,累進稅政策和比例稅政策對工人投資和居民消費影響均較小,進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基本相同。隨著經濟持續增長,經濟進入需求不足階段,經濟增長主要靠需求拉動,由于累進稅政策能夠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導致居民消費水平的增加,刺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圖3的實驗結果表明:累進稅政策在有效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時,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迅速成長,人民生活水平穩定增長。在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漸擴大。這些典型化事實驗證了在收入差距到達拐點之前模型實驗結果的有效性,而收入差距拐點之后的模型實驗結果需要用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事實加以檢驗。
五、結 論
基于主體的經濟模型不僅是分析復雜適應系統的有力工具,而且是分析收入分配動態的有力工具。本文應用基于主體的經濟模擬方法,從演化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經濟轉軌過程中的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動態,實驗結果表明:(1)隨著勞動力由國有企業向私有企業的流動,工人工資水平持續增長,經濟產出水平持續增長;(2)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收入差距經歷一個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3)政府實施適當的累進稅政策,能夠在有效地縮小收入差距的同時,促進經濟高速增長。
注 釋:
①為了處理方便,大多數基于主體的經濟模型都假定群體的規模是固定的(David,1996)。
主要參考文獻:
[1]S.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45.
[2]P. Aghion and P. Howitt.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J]. MIT Press, 1998.
[3]R. Barro.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4]O. Galor and J. Zeira.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 60.
[5]A. Alesina and D. Rodrik. “Distribution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
[6]T. Persson and G. Tabellini. “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 ?”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4, 84.
[7]L. Tesfats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1, 25.
[8]C. Bruun. “Growth and Inequalityin Agent-Based Models: Effects of Introducing a Wealth Tax” [J]. Working Paper, Denmark: Aalborg University, 2001.
[9]J. Epstein and R. Axtell. Growing Artificial Societies: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ottom Up [J]. MIT Press, 1996.
[10]C. Bruun and F. Luna. “Endogenous Growth with Cycles in a Swarm Economy: Fighting Time, Space, and Complexity”,
[11]F. Luna and B. Benedikt (eds.). Economic Simulations in Swarm: Agent-Based Modelling and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J]. Kluwer, 2000.
[12]T. Sargent. Bounded Rationality in Macroeconomics [J]. Clarendon, 1993.
[13]N. Basu, et al. “ASPEN: A Microsimulation Model of the Economy” [J].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998, 12.
[14]N. Basu, et al. “Growing a Market Economy” [J]. Working Paper SAND-97-2093, US: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1997.
[15]S. Novkovic. “A Genetic Algorithm Simulation of a Transiti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Insider-Privatization in Croatia” [J].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998, 11.
[16]H. David. Adaptive Learning by Genetic Algorithms: Analytical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 Models [J]. Springer, 1996.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n Agent-Based Economic Simulation Approach
Zhang Shiwei1Feng Juan2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gent-based model of transition economy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 of economy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y. Outputs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 manifests: with the steady growth of economy, income inequality experiences a process that enlarged at first and then narrowed; temperate cumulative tax policy can narrow the income inequality and prompt the economic growth faster.
Key words: transition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inequality; agent-based economic simulation
篇10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問題;改革
一、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現狀
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的環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所生活的環境空間有了更為廣泛的文化藝術需求。環境藝術在中國正經歷著從對環境的美化處理向對美好環境的創造轉化。這無疑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我國還算是一個新型的學科,迫于現在社會對大批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爭相設置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滿足當代的需要,盡管取得了一定突破性的進展,但大多數藝術設計專業存在著辦學時間短、經驗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管理滯后以及設計專業實踐不充實等問題,整體來看環境藝設計教育發展體系比較混亂,教學水平急需進一步提高。
二、當前環境藝術設計存在的幾個重要問題
根據筆者針對現階段某些高校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做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當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教學形式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目前,大多數的高校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仍沿用傳統的授課形式,在沉悶的教室中教學,學生尋找不到藝術靈感,大多數的設計構思都要從書本中借鑒,這樣的專業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創新思維無法得到全面開發。其次,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很多院校課程設置每年一換,不具穩定性,課程安排先后順序總是停留在摸索階段,難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結構,課程結構單一呆滯,對科技知識、人文科學、自然學等課程設置輕視等導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缺失。哪些課應先上,哪些課應后上;哪些課是主課,哪些課是輔課;課與課之間的邏輯性和連續性;技能課與理論課的有機結合與應用等問題突出。
2、教師隊伍結構混亂。在藝術設計類專業連年擴招形勢下,專業師生比例嚴重失調,大部分剛起步的專業藝術學院專業教師總量嚴重不足,存在著結構性短缺。一些教師把精力放在經濟創收上,很少考慮自己專業教學的研究。還有一些教師是學習純美術的,如油畫雕塑,國畫,壁畫,版畫等專業,畢業后分配到相關院校從事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這種半路出家的教師只是擁有很好的純繪畫基礎,缺乏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系統的學習,單憑理解傳授學生所謂的經驗式教育。
3、專業實踐環節不充實。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然而,很多院校在實踐課程方面還滿足不了學生真正實習的目的,有些院校開設了實踐環節課,但沒有實習基地。如有的學校某一門課程的實踐課是32學時或64學時,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課時老師帶領學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該課程的實習內容,余下的學時,只是讓學生自己到社會上各顯神通地“自由”實習。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改革對策
1、增強教學上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方法上,由注重教法轉向注重學法。教師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 運用圖像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構建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結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在教師引導下盡可能讓學生互動,專業教師應盡量以提問、啟發的方式,讓學生多思考,發揮個性化思維,尤其要把市場運作中各種類型的案例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盡可能讓學生有爭論,有發現,有創新。
2、堅持對課程設置的改革,優化課程結構體系。設計院系可以聘請或咨詢相關專業的企事業、商業、教育、傳媒方面的專家或領導,定期召開專業信息咨詢會,他們熟悉本專業、本區域的人才需求和發展動態,在專業課程設置上能提出具體中肯的建議。(1) 進一步合理銜接每門課程之間的連續性與邏輯性,將環境藝術設計“基礎理論課程教育”與“計算機技能教育”課程有機結合。(2)把市場項目轉化為課堂作業,專業教師要加強和企業的橫向合作,把企業在市場中承接的室內外設計項目帶入課堂,轉化為課堂訓練作業,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以團隊出現,與業主充分溝通,開展“頭腦風暴”,進行“實戰演習”,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另外,在給學生布置繪制室內外設計效果圖時,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電腦設計軟件的同時,要強化手繪表現練習,增強學生手繪表現力。
3、規范教師隊伍和積極引進人才。為了提高教師對教學的積極性,可以對教師進行一定的獎懲制度,如在本科階段的后兩年創作階段實行導師制,導師對學生直接負責,學生的成績直接與導師的獎金掛鉤,對科研成果給與一定的硬性規定,提高其科研能力,同時,最關鍵還是提高設計藝術專業教師的酬勞,穩定教師的心態,使專業教師更加投入專業教學的研究。在建設教師隊伍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吸收國外留學人員、社會上的知名設計人才來校任教,使學生了解學科最新前沿動態,開闊學生視野,組織學生參與設計項目,使學習了解整個設計流程,通過實踐項目的設計,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發、鍛煉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以市場為導向的學習氛圍。
4、進一步完善專業實踐環節。進一步調整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的周數安排及實踐課的課時比例。進一步健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將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教學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作為實踐性較強的環境藝術設計更應該借鑒和學習德國的“假期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市場進行調查和實習,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當地的室內外裝飾公司實習;學校應搭建好專業實踐平臺,利用寒暑假期可安排學生到外省經濟發達地區的建筑裝飾公司實習,也可以充分利用拍攝、速寫的方法搜集現實生活中的室內外設計信息,然后進行綜合分類、歸納,結合理論知識,分析個案的優點和缺憾,使學生通過這種實際市場調查,得到專業上的啟發、鍛煉和提高。完善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 最終達到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的目的。
結 語
筆者認為,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創造性、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探索當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必須考慮其專業特殊性,不斷優化教學環節和知識結構,合理科學地完善教育體系。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扎實地對上述幾個問題加以重視,并認真貫徹其改革,那么我們一定能夠培養出一批批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非常強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不斷推動我國建筑裝潢行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席躍良.環境藝術設計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潘魯生,對當前設計藝術教育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