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動范文

時間:2023-03-19 10:3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活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活動

篇1

――吳 翔《等》

2.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著剛才所做的一切,剛才的高興勁兒突然一下子都沒了,只感到心里像壓了一塊石頭似的,沉得難受。“唉,爸爸媽媽如果知道我偷拿了錢會怎么處罰我呢?”這時,我突然看到妹妹走了過來,“有了,何不……”

――李雅琪《我心中的秘密》

3.我小心翼翼地取出鑰匙,輕輕鎖孔,隨著鑰匙在孔里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勞動的成就感就像一壺醇酒一樣把我熏醉了,快樂浸透了我的身體,我似乎在燦爛的陽光中盛開了,成了一朵快樂的小花。

――許 涵《“看門”帶給我的快樂》

4.我像是瘋了一般地尋找,尋找那個我最敬愛的爺爺。我跑到后院――沒有,廚房――沒有,臥室――還是沒有。這時,雨慢慢地打落下來,好像在陪我一同哭泣。我不顧風雨的拍打,快步跑到田里,依然是沒有。被上天這樣一番捉弄后,我失望了。

――胡明月《回家》

5.陽光帶走了一切的生氣,黑幕降臨了,我感到害怕,感到無助。我蜷縮在一旁的樹下,盡量想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可一想到媽媽,就泣不成聲。星星和月亮帶來了微弱的光亮,可是我還是那么害怕,四周的一切都漆黑無比,一種孤獨從心中油然而生。

――袁博星《那抹光芒,讓我回味無窮》

6.我一下子停在原地,兩只腳像被一條牢固又冰涼的鐵鏈給纏住了一樣。為什么我不敢向前跨出一步?難道我是怕了?難道因為我是個差生,就被老師的一個眼神給嚇住了?我努力地在心里鼓勵自己:走出去,出去了就沒事了。可我始終踏不出第一步。

――顧嘉琦《差生日記》

7.我抬起頭,目不轉睛地看著父親,這股烈火仿佛吞噬了我那顆早已體無完膚的心,在熊熊的火焰之中,那被灼傷的傷痛不斷地釋放著一股股濃濃的苦澀,然而這種苦澀卻又漸漸地化為一種信念――我不會讓人泯滅我的精魂與執著!

――陳創騰《執著的烈焰》

8.抬頭看著母親那溫柔如水的眼睛,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似乎被一個叫“感動”的石頭狠狠地撞擊了一下。我立刻投入母親的懷抱,一下子被母親那熱情如火的愛給融化了,悔恨的我眼里頓時溢滿了淚花。

――陳 潔《心靈的橋梁》

9.隨著媽媽手上的動作,我感覺我的心好像那一張張碎紙,也被撕碎了,隨著狂風,四處逃躥……我沖進屋子,拿起小書包,裝上“心靈的碎片”,沖出了家門。

――劉校寧《香蕉牛奶,觸動了我的心靈》

10.是我太心急了嗎?我怎么感覺我的步伐與身旁的同學越來越不協調,越來越凌亂。鎮靜,鎮靜,一定不能慌。這種集體項目,一旦一人出錯,就意味著全軍覆沒。

――羅吉蓮《那一刻,讓我潸然淚下》

11.吃過早飯,就到了上學的時間了,我拿起重重的書包壓在雙肩上,出了門。唉,什么時候才能把這個爛包袱給丟掉呢?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來到學校,身影被陽光拉得好長。

――王景蔓《今天真好》

12.當我看到成績單時,腦袋一片空白,天空中仿佛出現了一道晴天霹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黑夜都籠罩著我,光明永遠不會來到我的世界。

――鄭蘭蘭《夜》

13.在躁悶的課堂里泡了一個早上,我的心情就像窗外的暴雨般沉重,無處發泄,只能默默隱忍。到了吃飯的時間,雨小了些,可我心中有著不滿,覺得連雨也無法與我合拍,我學著老天的表情,陰著臉走向食堂。

――漠白令《親愛的門衛,對不起》

14.我心里像被重擊了一下,然后就開始發慌。偷東西是件多么可恥的事,東西雖小,卻是你一生無法去除的烙印。我開始后悔,開始好怕,把頭低得不能再低,不敢去看其他人的目光。

――阮星宇《寬容是一枚開心果》

15.“媽媽應該是有事給耽誤了吧!”我在雨中焦急地等待著,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媽媽會不會忘記來接我了呢?臭媽媽,自己女兒在雨里淋了半個多小時了,也不來接我。”表面看起來平靜的我,內心早已如同被寵壞的公主一樣抱怨了起來……

――劉宇菲《暖暖的母愛》

篇2

關鍵詞:著裝心理;服飾;行為需求;修飾

中圖分類號:J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4-0075-01

由于服飾無法直接表述著裝者的思想,所以著裝者在采用服飾來塑造自我形象、完成個時,總是充分利用服飾的暗示功能。著裝者對著裝形象受眾采用暗示手段的結果如何,一方面要看著裝者的手段是否高明,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接受暗示者的經驗和閱歷。暗示是服飾心理學中著裝者心理活動的一個普遍手段,除此之外,著裝心理瞬息萬變,很難全部把握。

一、符合行為需求

對于一個著裝者來說,選擇什么樣的服飾附加在自己身體之上,是首要的心理活動。人在著裝的時候,首先會下意識的注意到服飾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最起碼是不阻礙人的正常行為。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當人類社會的大分工形成以后,各階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對服飾是否利于行動,就有了不同的標準。

作為體力勞動者,著裝心理中占突出位置的便是服飾不影響著裝者肢體大幅度擺動。相對于非體力勞動者而言,體力勞動者希望自己的服裝長短適度,肥瘦得宜。因為服裝太長顯然不適于快速行動。而作為非體力勞動者,不需要四肢大幅度擺動,舉手投足也比較遲緩,所以服飾的整體結構有相當可供活動的余量即可,以便在靜態時不失優雅,而在變為動態的暫時時間里,又可以通過結構內部調整,為人體提供活動范圍的同時依然不失儀態。

二、滿足修飾本能

(一)求美

人都有對美的需求,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潛在欲求。無論從美學角度,還是從心理學角度去考察,人都有一種本能的對美的事物、形象、品格的審視和感受的心理需求。所以說,既然著裝心理中有求美的成分,那么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什么是服飾美,什么是美的整體著裝形象。服飾美和整體著裝形象美,在所有著裝者心目中與所有著裝形象受眾心目中,具有雙層含義,而人們確實也是常常這樣去觀察和分析的。這就是有外在形式的美(單純的),還有通過外在形式顯示出的內在意蘊的美(復合的)。

著裝形象復合美是指服飾與人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如個性鮮明或光彩照人。就服飾心理學中的著裝心理而言,這只是對著裝形象美認知的一般規律,不可能包括所有人的感受和標準。人對美的需要是人類求美過程的內在動力。著裝者有這種心理活動過程是正常的,也正是因為人類有求美的原動力,因而對服飾美非常敏感,一旦形成一種服飾美的標準,便立即想在自己身上得到實現。

(二)求整潔

在一般著裝形象受眾的心理感知中,人們在著裝心理過程中追求服飾的整齊與潔凈,是最基本的,只有更高一步的要求,才可能上升為求美的意愿,于是在整個著裝心理過程中,就出現了倆個詞語,“舒服”、“爽眼”。

舒服與爽眼是兩個十分通俗的字眼。舒服,即包括身體各部位在運動過程中不受阻礙;它還有第二個認知概念,那就是視覺上的審美滿足。比如一件衣服,它的結構是否合理,顏色是否得當,是否能引起觀察者的視覺感官,進而升華為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包含了更為普遍的社會功利性。

爽眼,一是視覺上清爽、明快、純凈,不含雜質或污物;二是感覺上利落爽快,沒有多余。總是由服飾引起心悅神爽,這就是著裝者普遍的心理感受。舒服加之爽眼,就構成了著裝者最樸素的求美意識的體現,同時又是求美心理中一種特殊的審美傾向。

求整潔還有一種心理基礎是出于某種需要。著裝者都會在適當地把握衣著的豪華程度和鮮艷程度的同時考慮到服飾是否整潔,這是出于塑造個人形象的需要。而服飾的整齊與潔凈,也是著裝心理需求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吸引異性

人在異性相吸的表現之中,有時是裸的,有時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有趣的是,越是接近原始生活方式的人越坦率;而越是步入文明社會的人越為其尋找各種理由、借口等形式,使其吸引異性的心理在符合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堂而皇之地進行,帶有很強的人文色彩。而當文明社會進入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時,反而又出現了幾乎的趨向,只是與原始社會比較,缺少了純真,而多了幾分做作和有意張揚。

三、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著裝者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每個著裝者在每時每刻、每個時期、每種心境下又會有不同的心理活動,所以不能全面地列出一個表格予以展示,只能從中選取一些方面進行淺談。著裝藝術畢竟只是一門藝術,而生活才是人的活動本質。

篇3

在一次心理活動課展示活動中,一位心理專家在評課時說:為什么有的教師上的課就受很多學生喜歡呢?就是因為他的課很生活化。她的話讓我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此前一直在苦苦思索卻未解決的問題,經這位專家的點撥豁然開朗。

教育生活化,已不陌生。法國思想家盧梭主張讓兒童在生活和各種活動中學習。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主張通過兒童日常接觸的事物進行教學。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以兒童的直接經驗為起點,讓兒童通過生活進行學習。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兒童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主張把教育和學習的內容擴大到整個社會和大自然中去。教育生活化讓學生的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既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對課堂教育更感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是教育的實質,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生活化讓這一實質得到了切實的體現,也真正實現了教育目的。

心理活動課是心理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依據團體動力學原理,通過一系列專門設計的活動或課程,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有效適應社會和發展健全人格的一種輔導形式。心理活動課的開展本身就是教育生活化的一種體現,因為心理發展、社會發展和每個學生息息相關,是每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都會面臨和必須面對的問題。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個體差異,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心理活動課就是想學生之所想,幫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難,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但真正實現心理活動課的這些功能還需要我們在教學設計、組織和實施方面更貼近學生生活,讓我們的心理活動課更生活化。

筆者認為心理活動課的生活化就是指教師在設計、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要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他們在課堂上能看見自己的生活,讓學生能夠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在其思想上能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促進其認知、情感和能力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和提高。

一、心理活動課教學設計需要生活化

在學校里,心理活動課很受學生歡迎,一是因為它新鮮、有趣,二是因為學生對心理學及對自己本身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特別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想利用課堂學到的知識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筆者發現當和學生討論他們都關心的話題時,他們的參與度很高;當把他們在生活中會出現的一些現象作為案例來講解時,他們聽得很投入;而當講的案例離他們的生活很遠時,很多學生就低下頭開始寫作業。可見,只有當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時,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的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或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來設計課堂主題,在教學中運用學生的實際案例或者同齡人的案例作為材料,幫助他們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1.課堂主題生活化

目前,心理活動課并沒有全國材,很多學校的教師都是自己選擇教材或者自己選擇主題來給學生上課。這給我們心理教師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我們可以更多地從學生的需要來設計主題。

例如,有的教師發現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非常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于是據此設計了“人各有智”這節課,幫助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聰明才智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上,還可以表現在音樂、人際交往、內省等方面。有的教師發現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好,于是在班級里開展注意力調查,并開設如何提高注意力的課程,幫助學生改善他們的注意力。現在升學壓力很大,很多學生存在考試焦慮現象,因此我們專門設置了如何緩解考試焦慮的課程。有的教師發現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春心萌動,對愛情充滿好奇和渴望,為了正確引導他們,設計了“愛情離我們有多遠”這樣的課程,讓學生認識到青春期的我們也許并不懂得愛情,青春期也不是適合戀愛的最佳季節,我們要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

這些教學主題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把這些問題轉化成教學主題,既能幫助一些學生解決問題,又能對一些問題防患于未然。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教學引向系統和深入,如在“注意力訓練”這個主題中,注意力的廣度、深度、穩定性和轉移這四個方面分別有不同的訓練策略,一節課是無法完成這么多的訓練內容的,因此我們需要把主題劃分得更細,形成一個系列,循序漸進地改善學生的注意力。

2.課堂選材生活化

毫無疑問,在心理活動課中,我們會用到很多教學材料,如故事、視頻、電影、游戲、謎語等,這些材料如果運用得當,會極大地豐富我們的課堂,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運用得當除了教學材料要切合主題外,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一次,在我們的電影欣賞課上,筆者給學生放映了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這部電影曾經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及其他多個國際獎項,它講述了一個偉大而又充滿智慧的父親在戰爭中保護孩子純真心靈的故事,是一部充滿溫情,而又帶有黑色幽默的精彩影片。但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們的反應并不是很熱烈,除個別學生在認真看以外,很多學生都在埋頭做作業,偶爾遇到搞笑的地方,才肯抬起頭來瞄兩眼。事后,筆者反思原因可能有下面幾點:第一,這部影片所處的歷史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是久遠的,他們無法理解電影中的時代背景。第二,初二年級學生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他們對電影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或者不想去深入理解電影所傳達的意義。第三,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離他們的生活太遠。所以在下一次電影欣賞課上,筆者改放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同樣是一部外語影片,這一次學生的興趣就很高,因為在影片中他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另外,每節課筆者都會給學生展示一個案例,這些案例有的來源于咨詢個案,當然筆者會作適當的修改,把有可能會暴露身份的信息隱去;有的是學生聊天中發現的問題經過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有的是網上或者電視上出現的。總之這些案例都是關于中學生的,案例中的問題都是他們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對這些案例很感興趣。他們會很積極地和教師一起分析主人公的問題,尋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3.教學語言生活化

心理活動課強調學生的感性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但是有時候,在課堂上我們會涉及一些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若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必須使用生活化的語言。如在講“情緒管理”這一主題時,涉及到一種情緒調節方法叫“認知調節法”,它的理論依據是“情緒ABC理論”。在實踐中,初中生對事物及人的認識往往很主觀、很片面,這也導致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產生。所以,給他們介紹這種方法很有必要。但是當筆者在課堂上講解“情緒ABC理論”時,學生一臉茫然,當提到“認知調節法”時,他們似懂非懂。所以,后來筆者把“情緒ABC理論”直接省略掉,把“認知”“信念”這樣的詞變成“想法”“認識”這一類比較口語化的詞,然后讓他們通過故事來感悟,總結出“改變想法,改變情緒”的方法,最后讓他們應用這一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來強化他們對這一方法的認識。實踐證明,這樣做會讓學生對這一方法理解更容易,記憶更深刻。

二、心理活動課教學組織實施需要生活化

教學設計只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再好的教學設計也要通過課堂的組織實施來完成。我們在課堂上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鮮活的學生,這就讓我們的教學面臨很多未知數。學生的課堂學習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僅要把我們的教學設計實施下去,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反應,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教學成為我們教育的一個契機。

1.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我們的課堂千變萬化,有時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雖然這些突發事件會影響我們正常的教學秩序,但是換一個角度,它也可以很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有一次,在一個班上“我的情緒我做主”這節課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交頭接耳,擾亂課堂紀律,筆者很嚴肅地盯著他們,沉默了兩分鐘,待他們安靜下來后,對他們說:“老師在這認真地給你們上課,而有些同學卻在那不認真聽,擾亂課堂秩序,老師很生氣,你們說老師該怎么辦?”學生開始出主意,有一個學生說:“和我聊聊。”我說:“好,找人傾訴一下這個方法很好。”因為剛剛讓學生例舉過調節情緒的方法,其中一條就是找人聊天、傾訴。我繼續追問:“那么對于有些學生上課愛說話,你能給我什么好的管理建議嗎?”這個學生搖搖頭。我說:“沒關系,課下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其他同學也要思考一下。下一節課我要聽你們的意見。”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自我暴露,既讓他們理解老師的心情,又能讓他們活學活用。

2.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使其成為我們的教學設計的來源

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而學生的課堂生活也能成為我們教學設計的源泉。

例如,筆者在上課時發現,某些男生或女生與同學發生沖突的時候,一張口國罵就出來了,旁人都替他們感到難堪,可是他們竟然臉不紅心不跳,一點羞愧都沒有。更為嚴重的是,這在我校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每個年級每個班都有。于是筆者設計了一系列人際交往的課程,內容包括如何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如何和他人溝通、如何解決沖突、男女生如何恰當交往等。

有的班的學生很調皮,他們經常欺負那些老實或者身體有某些缺陷的學生,有時他們會在課堂上公然取笑這些學生,看他們出丑。對于這些調皮的學生,教師除了及時制止他們以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對此我們可以專門設計一堂課。對于那些受欺負的學生課下也要作進一步的跟蹤輔導,及時撫平他們在課堂上受到的心靈傷害。

篇4

心理活動課是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有效載體。但由于普遍缺少一種較為規范的課程設計和課程引導,不少教師不知道心理活動課究竟應該如何上,什么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結合多年的研究學習以及課堂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一堂有效的心理活動課要禁得住五個追問。

一、追問積極性,好課的前提

積極性就是心理活動課要關注學生心理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方式對學生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從問題本身去獲得積極的體驗。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生命系統不是由問題構成的,它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學生個體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沖突,也有自我完善、積極進取的內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和活動內容的設計上,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學生所謂的“心理問題”和“矯治策略”上。此外,大部分學生是健康的,如果課堂上教師大談特談問題,一是讓學生覺得事不關己,無須參與教學活動;二是讓學生覺得教師“作踐”自己,心里會自發地抵抗,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發展空間遠遠比教師想象的要大。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沒有一個學生會拒絕發展。如果教師上課時把視角更多地放在學生的“發展”上,學生就會覺得上課內容和自己有關、對自己有用,并感到受到老師尊重。這樣他們才會積極參與活動,主動體驗與感悟。在這種理念引領下的心理活動課才會是好課。

二、追問主體性,好課的靈魂

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的提升無法靠外部強制實現。如果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體現,主體作用不能有效發揮,這堂課就不會是好課。有學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只有一個主體,那就是學生。這句話雖和雙主體課堂理念相悖,有待商榷。但也說明如果學生主體性沒有充分發揮,心理活動課就不會有成效。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精選“真實性”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有所想、有話說、有事做。其次,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去表達、去辯論、去表演、去分享。改變學生原有的一些錯誤的觀念、消極的體驗。心理本來就是人腦對客觀現實能動的反映,沒有學生積極的參與和感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也就是說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能動性。最后,要通過各種方法與途徑,讓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現狀有個準確、清晰、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激發學生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強烈愿望。可以說,沒有自覺性也就沒了主體性。

三、追問情境性,好課的保證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存在于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強調將知識應用于真實的情境中而獲得理解。心理活動課要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教師創設具體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修正不合理的觀念,促進認知與情感的升華。離開了具體的情境,課堂活動就脫離了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就顯得比較干癟,沒有生氣。

心理活動課不能就理論談理論,就問題說問題。它既不是心理學專業課,也不是心理咨詢或治療課。它需要學生在活動中有思維的碰撞和深刻的感悟。為此,教師要創設真實的情境,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比如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樂學;設計真實的交往情境,改變學生不良的交往觀念,消除學生的人際交往偏見,提高學生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營造真實的情感情境,讓學生正確面對情感糾紛,學會自我調適,掌握合理的宣泄方法。學生的主體性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離開了情境性,心理活動課的有效性就沒有保證。

四、追問體驗性,好課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一個道德概念成為一個信念,必須經過情感體驗。”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更是如此。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體驗主要由感受、情感、理解、聯想、感悟等諸多心理要素構成。心理活動課尤其需要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成長的經驗。在學生個體心理品質優化的過程中,說教的作用甚微,體驗成為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徑。有學者認為體驗連接了認知與行為,是學生心理品質提升的樞紐與核心。

積極的體驗積累了積極的力量,并逐漸形成積極的人格。學生有了積極體驗后,才能將各種外在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在的信念,從而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來自于學生自身,因此更容易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心理活動課有著特殊的教育目標,它著眼于學生的滿意感和幸福感。滿意與幸福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心態與主觀感受,這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更強調主體活動、情感體驗、師生對話與經驗分享。

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慢慢培養,需要學生慢慢領悟。因此,在心理活動課上,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從容不迫,給足時間讓學生去慢慢咀嚼。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頓悟”。可見,學生是否有所體驗與感悟是一堂好的心理活動課的關鍵所在。

五、追問和諧性,好課的基礎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對每個學生來說,其經驗世界都是豐富多彩,且各具特色。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面對相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表現。心理活動課堂就要關注學生的這些差異性,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歸宿:不僅僅培養心理健康的人,還要培養個性鮮明的人。心理活動課堂要有多維活動,既要有生生交流,也要有師生對話;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思想自由碰撞。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澄清異議、提煉歸納、鼓勵支持、折中等技巧促進學生進行經驗分享。

心理活動課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在真誠、理解、接納、鼓勵的氛圍下,學生會放下各種偽裝,開始真誠地面對與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在自我檢查、自我領悟、自我開放中自我成長。在學生自主探索的課堂上,學生沒有壓力,心情愉悅,師生圍繞目標和諧共存,這是好課不可或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慧穎.心理活動課教學:問題與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06(4):56-59.

[2]任杰.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設計與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6(7):69-73.

[3]麻彥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啟迪[J].教育探索,2009(8):120-122.

篇5

【關鍵詞】 磁共振;增強掃描;心理活動;護理干預

隨診醫學影像的發展,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在國內、國外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MRI檢查安全、無創, 可多方位成像, 圖像清晰、對軟組織分辨率高, 對于微小病變發現及時, 易于被廣大患者接受, 但是磁共振掃描速度慢、聲音大, 而掃描儀間封閉, 給患者帶來恐懼。特別是平掃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 需要進一步強化掃描, 由于患者對MRI的增強掃描缺乏了解, 對自身疾病過分關注, 更容易造成焦慮情緒, 不能進行很好地配合[1, 2]。因而也給影像診斷、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不便。所以本科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療法”, 及時有效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并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 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768例臨床資料患者中, 男396例, 372例, 患者年齡17~79歲。其中310例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298例腹部(上腹、中腹、下腹、盆腔)占位病變, 112例其余部位(四肢關節、脊柱脊髓), 48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包括上下肢血管、胸腹主動脈等大血管)。

1. 2 方法 病變MRI檢查方法為普通平掃和增強掃描, 增強所用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廣州市康臣藥業有限公司)(Gd-GDPA), 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靜脈注射, 劑量為0.2 ml/kg體質量。MRI掃描設備為美國GE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在所檢查部位常規行T1WI、T2WI掃描后, 采用美國MEDRAD公司生產的MRI專用注射器, Gd-DTPA注射速率為2~3 ml/s, 再根據不同部位分別行冠狀位T1WI, 矢狀位T1WI, 軸位T1WI掃描。

2 心理活動

初行核磁共振掃描患者, 由于磁共振掃描室是密閉環境, 加上掃描時間長, 掃描噪聲較大, 而且大多數患者對于MRI檢查方面相關的醫學知識不是很了解, 因此對MRI存在神秘感, 對檢查的安全性心存顧慮, 尤其是擔心檢查陽性結果[3]。以上情況可能造成患者心理恐懼。若需要強化掃描時, 患者心理活動更為復雜。即將行增強掃描作為一種刺激, 對患者也是一種精神壓力, 同時由于患者的暗示心理, 對自身及疾病的過分關注, 對增強藥物的擔心, 對高壓注射器應用的恐懼更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影響掃描結果[4]。

3 護理干預

3. 1 平掃前的護理 進行MRI平掃檢查前, 針對以上情況, 護士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檢查前患者或患者家屬應詳細填寫磁共振檢查知情同意書, 告知患者檢查前準備及檢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具體細節, 以減輕患者恐懼感。另外, 還需要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檢查前還應認真閱讀患者MRI檢查申請單, 了解患者病情, 對一些疑難病例需密切結合臨床, 進一步核實確認[3]。進入掃描室前, 意識清醒的患者, 填寫磁共振檢查知情同意書和口頭確認沒有心臟支架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危險因素, 除去身上金屬物品、磁性物品等影響檢查效果的物品。意識障礙患者評估其生命體征及意識障礙程度, 通過陪伴了解有無MRI禁忌證。應使患者MRI檢查安全、無害。MRI掃描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噪聲, 是磁共振不能避免的, 患者不必害怕。MRI檢查所需時間較長, 磁共振掃描過程要求患者保持身體不動, 身體活動會導致檢查圖像不清甚至掃描失敗, 提前告訴患者放松靜息狀態下臥于檢查床上, 平穩呼吸并采用支持與認知療法對患者心理進行干預, 首先運用溝通技巧[5, 6], 用自己主動熱情的服務態度, 以及與同事的密切配合使患者在心理上接受檢查。同時尊重患者, 仔細、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要求、疑問并及時溝通, 用平和的語氣向患者講解, 利用自己豐富的醫療護理常識取得患者的信任, 讓患者認識到檢要性, 讓患者更好的配合檢查。

3. 2 增強掃描前的護理 MRI增強掃描, 應用價值在于①提高病變的發現率, 發現不易或不能發現的小病灶; 注射對比劑后病灶或正常組織強化, 使病變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增加, 病變易于發現, 如臨床疑有病變或診斷不明者, 應做增強掃描。②增加病變與周圍組織對比, 使病變顯示更清晰, 如病灶周圍水腫時, 平掃不能區分病灶與周圍水腫, 增強即能發現病灶。③有利于病灶定量、定性診斷。④對病灶治療(或手術)后療效的觀察, 提供定量和客觀的評價。⑤在MRA檢查中, 可提高血管的信號強度, 增加血管和背景組織對比, 有助于小血管和靜脈系統的顯示, 尤其對判斷引流靜脈有幫助。所以 , 因病情需要行增強掃描時應全程陪護。首先, 護理與醫療人員應密切配合共同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增強掃描的目的及增強掃描的大致過程, 通過注射對比劑能有利于病變的檢查, 并確定病變的性質、大小, 尤其是避免對小病灶的漏診, 有利于下一步明確診斷及臨床治療[4];其次, 護理人員需向患者細致講解MRI掃描中所用的增強對比劑的相關情況, 應強調該藥相當安全, 極少有不良反應發生, 少數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輕度不良反應, 相應處置或稍事休息即可恢復。作者在MRI工作十多年來, 沒有發現1例患者相關并發癥。同時我們還通過患者微小肢體動作及表情, 使患者放下防衛心理和掩飾心理來面對現實。

3. 3 增強掃描中的護理 建立暢通的靜脈通道, 嚴格掌握藥物劑量, 注射速度和注射時間。通常用藥前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 若有過敏史時, 用藥要慎重或不用, 提前對患者狀況做出評估。穿刺部位盡量選擇粗直的血管, 同時避開關節、靜脈竇, 嚴格按護理程序進行穿刺, 針頭需固定, 防止因高壓注射時回彈滑出而造成對比劑浪費[5]。如胸腹部掃描還應提前鍛煉患者屏氣, 讓患者了解檢查過程, 以取得患者及家屬配合, 順利完成掃描全程, 腹部增強時均采用多期動態增強掃描, 設定高壓注射器注射對比劑速度為3 ml/s進行推注, 在屏氣狀態下分別于15~20 s, 50~70 s, 3~5 min行FSPGR T1WI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圖像進行采集。增強掃描是患者檢查的一部分, 注藥時準確熟練地刺入靜脈, 注射過程中要嚴格監視患者的情況和整個注射過程, 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合理擺放患者, 盡量使患者舒適, 通過談話等使患者放松心態并平靜地接受MRI增強掃描。對比劑注射過程中, 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度不良反應, 使患者心理放松。同時防止對比劑外滲。囑患者找自己舒適正確的姿式仰臥檢查床上, 通過談話等使患者心理放松, 配合完成檢查, 此階段還應通過表情及微細肢體動作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 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等癥狀, 及時進行調整以得到清晰并符合要求的圖像[6]。增強后的T1WI圖像均獲得高品質MRI圖像。經影像科醫師和臨床醫師閱片, 評價達到滿意的強化要求。總之, 根據不同患者給予不同的心理、肢體語言的干預, 與醫師共同配合, 使患者心理放松, 積極配合, 共同完成掃描全程。

3. 4 增強掃描結束后心理護理 對比劑注射完成、增強掃描完成后, 作者通過交流來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 以及身體有無特殊不適, 對患者能積極配合檢查表示認同和贊賞。讓患者稍事休息, 觀察其是否有不良反應, 簡單透露檢查結果, 讓患者正確面對疾病, 積極配合治療。檢查結束患者離開前, 應叮囑患者或家屬妥善保管好MRI片及診斷報告單, 以作個人疾病檔案, 當作備用[7]。

4 小結

768例患者進行MRI增強檢查患者的護理中感受到, 通過醫護人員的配合, 了解患者各個階段不同的心理活動并及時進行處理, 使患者消除顧慮, 積極配合檢查過程, 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但仍需繼續努力, 更好的為患者服務[8]。

參考文獻

[1] 張樹森. 護理心理學.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103-111.

[2] 牛彥 .磁共振增強掃描患者的心理護理. 基層醫學論壇, 2010(9): 245-246.

[3] 宋建華, 汪啟東. 磁共振在高壓注射器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應用價值. 浙江臨床醫學, 2007, 9(6):843.

[4] 梁靜, 胡亞蘭, 趙青.對130例腫瘤患者不配合磁共振檢查的護理干預 . 實用醫技雜志 , 2008(22):2968-2970.

[5] 廖友芝, 劉少欣, 高煥新. MRI增強掃描患者不同檢查階段的心理特點及其護理. 護理學雜志 , 2006(1):70-71.

[6] 郭小莽. 磁共振增強掃描患者的心理護理. 醫學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7(10):1859-1860.

[7] 宋輝 .高壓注射器在磁共振檢查中的應用與護理.中國民康醫學 , 2008(19):2337-2338.

篇6

在音樂教學當中,心理活動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接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將進行詳細分析。

二、音樂表演心理――理解感知

理解是一個人理性活動的過程,人們一般用它來表示主體在客觀世界中對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內在特性的把握?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感知或知覺是指人對客觀事物外部聯系的綜合反映。它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比感覺更高級的感性映像,它所反映的是當時直接作用于我們感覺器官的對象的各種特性的總和。[1]

如沈心工在《小學唱歌教授法》一文中說“兒童初學唱歌,則專從聽覺入手。”由此可見,在音樂表演過程中首先運用音樂欣賞中的音響感知,理解音樂作品所傳達的情感,然后再進行音樂表演。音樂表演是借助于樂器(包括人的發聲器官)發出的聲音來行發其思想感情的藝術創造性活動,涉及到認知、情感、理智、想象、才能、記憶等多種心理要素。音樂表演心理是演奏者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音樂學習與演奏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審美經驗,并且在大腦中形成比較穩定的音樂反映。音樂表演心理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表演者對自身的姿勢及其演奏時的心理照應和相互協調等方面的研究;二是表演者在進行表演時正確的心理狀態以及各種表演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音樂教育心理――學生學習心理

1900年至1919年的中國處于各種思潮與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對于音樂教育心理的意識已經在初步的構建。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心理學的誕生。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寫出《教育心理學》一書,后來在此基礎上于1913年至1914年寫出三卷本《教育心理學》,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這個子系統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對于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應該主要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和對教師的心理。首先,對于學生學習的心理方面應該考慮的是不同年齡段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

劍虹在《音樂於教育界之功用》一文中寫到:“于小學教育,有絕大之關系者四:一曰以音樂輸入科學也。嬉戲娛樂兒童天性,今以其性所最近者,唱歌之中,即輸入以各科教學,兒童常常復習,了解自?。一曰以音樂節其勞逸也。國文算學之后,教以音樂,音樂之后教以修身,難易分配,兒童方不覺其苦。”上述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由于年齡、年級的不同,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會有所同,當然所進行的音樂教育也應是不同。在當前看來就是,要想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來制定教學任務與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并將其付諸到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當中。

四、構建音樂欣賞心理的方法

1.“三態”聯動、不可偏廢

音樂欣賞在本質上實為人之生理、心理與音樂音響、音樂文化交互作用的一種音樂心理活動,在音樂活動形成過程中,它居于第三階段。第一階段的音樂創作,以音樂藝術特有的方式為人們留下符號性音樂信息,在藝術音樂中,這種信息是以曲譜的方式進行記載的。從五線譜誕生以來,音樂存在與衍生的4個性質,即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就以書面的形式得到相對完整的記載,尤其是高低與長短兩個要素,正體現出五線譜記載方式的科學性特征。而強弱與音色這兩個要素,在曲譜中主要以文字性符號做提示性的標記。所以,我們可以說記載音樂信息的曲譜本身就是音樂形態與音樂文化的合成物。在一般情況下,對曲譜所載音樂諸要素及相互關系的描述與分析就構成音樂形態學的主要內容,這也是音樂之“樂態”所在。而曲譜的文字性符號與其所映射出的與音樂作品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音樂事項與背景信息,就是音樂作品萌生與孕育的土壤,也就構成音樂之既定“物態”。音樂活動過程第二階段的表演環節,一方面是表演者基于對音樂作品特定之“樂態”和“物態”諸要素的認識,同時,再結合個人的心理感受和文化詮釋,并以音響的方式將之做出從無聲到有聲的創造與升華。

2.體驗音樂情感的方法

情感既是音樂藝術的刺激源。又是主體體驗、感受音樂的歸宿。經典音樂是音樂的精華,有較強的欣賞價值,是音樂欣賞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如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等大型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應采用情感內涵的體驗方法。通過對作曲家生平、創作動機及時代背景的介紹,能促進學生對音樂情感內涵的真正理解。熟記主題音樂和對曲式的分析是準確、細致地體驗音樂情感的一種方法。對主題音樂表現思想內容、情緒風格、藝術形象以及旋律、節奏、調式、拍子有了深刻印象后,再去進行完整欣賞,這樣就會從錯綜復雜的音符組合中把主題辨析出來,在腦海中便會樹立起清晰、深刻、完美的藝術形象。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是間接的,沒有經歷音樂家的生活和所處的時代,所以難以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密切結合自身的生活感情體驗,達到音樂自我感情的抒發。具有個人直接的性質。[2]

3.聯想和想像的誘導

誘導非音樂性的內容的聯想和想像。需要在教學中把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進行聯系和綜合,不只是把音樂作為一個單純的音樂音響去感知。如貝多芬在《第六交響樂》第二樂章中,用不同的木管樂器對各種鳥叫進行模仿,教學時可要求學生通過對音樂模擬的聲音和現實生活中春天的鳥鳴聲音進行聯想,從中體味出貝多芬用音樂聲響描繪鳥語花香的春天畫面。此外,還可運用聲音與視覺形象的類比關系。象征某些事物和現象。如描繪自然界沒有聲響的13出景象,通過音量由弱而強不斷增長,象征著早晨日出不斷變化的過程,這種音樂要求學生把聽覺和現實生活中視覺看到的狀態進行聯想。達到音樂表現的意境。

篇7

摘要:一名優秀的演奏家,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音樂知識、高超的演奏技巧、敏銳的音樂感受以外,更應具有成熟穩定的心理素質。本文試分析鋼琴演奏者舞臺心理緊張的成因,以期對在今后鋼琴演奏中能更好的應對。

關鍵詞:鋼琴演奏 心理活動 緊張因素

鋼琴演奏有三個基本要求:即將演奏的音樂作品、演奏者及用以演奏的鋼琴。只有真正利用、平衡和把握好這三個要素,才能保證進行優秀的藝術表演。但在實踐中,常會出現偏重某一方面的情況,從而使其中一個要素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特別常見的是演奏者在進行演奏時因對心理活動因素重視不夠,注意力僅僅集中在“技術方面”,而造成在表演藝術上的缺憾甚至失常。我們在鋼琴比賽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平時演奏不一定是大家認為技術水平最好的,而在比賽中經常爆冷門,名不見經傳的摘得桂冠。筆者以為,這與演奏者的心理素質有非常重要的關系。越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素質就顯得越為重要。

一、人的心理及活動的主要表現的分析

(一)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健全的大腦給心理現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大腦只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產生心理的機能。心理并不是大腦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現象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大腦活動而產生的。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離開客觀現實來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心理也是社會的產物。離開了人類社會,即使有人的大腦,也不能自發地產生人的心理。

(二)心理以活動的形式存在

心理是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客觀事物的映像,這種映像本身從外部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為活動,又通過行為活動表現出來。我們所從事的鋼琴演奏,就是心理支配人的具體行為活動的表現。

二、影響鋼琴演奏的主要心理表現及成因的分析

許多登臺演奏的人,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怯場,以至于不能正常發揮應有的水平,有的甚至無法完整的把作品演奏下來,這不可完全歸咎于演奏者技術的失敗。鋼琴演奏者是所有器樂演奏者中最孤獨的,只有一架孤零零的鋼琴,沒有別的樂器互相依靠,沒有別的演奏者互相合作,只有靠自己的能力來獨自承擔。心理壓力要甚于其他樂器演奏者。心理素質在鋼琴演奏者中表現地尤為突出。大量事實表明,演奏者的成功與否,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技術水平和演奏技巧,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兩者缺一不可。為了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必須先了解演奏中心理活動的主要表現及成因:

(一)心理緊張的生理反應

心里緊張是演奏者最經常出現的情況。當在舞臺上面對眾多的觀眾或在考場上面對嚴肅的考官時, 演奏者總是希望自己的演奏能獲得成功,但就是因為對自己過高的期望或害怕失敗的心理而引起精神緊張,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在生理方面的表現為:心跳加快、臉部潮紅、出冷汗;唾液分泌減少, 口舌干燥,甚至有的還會由于腸胃收縮引起不適或便尿感;手部大量出汗,使熱量散失而變得冰涼,手指動作越發遲鈍、僵直。同時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反應:總覺得觀眾在尋找自己的毛病,希望趕快彈奏結束,以擺脫這種難堪的處境;頭腦中對平時早已過關的技術難點產生過敏,甚至出現強迫思維;對某一個難度較大的片段不自覺地想出各種錯誤的可能性,以至無法控制。在復雜的心理狀態影響下,演奏者會不自覺地加快彈奏速度,給原本沒有十分把握的技巧樂段增加了幾分困難。一旦出了差錯,演奏者心里便更加緊張,覺得觀眾都在嘲笑自己,頭腦中一片空白,嚴重影響到下面的演奏。

緊張本是人的一種應激心理反應。它能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升高血壓、加快心跳,關閉消化系統,提高肌肉供氧,調動出人體的潛在能量,以備在危急關頭背水一戰。但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并不需要消耗那么大的能量,反而使調動出來的能量積聚在體內宣泄不出來,引起各種應激性疾病。演奏時的緊張狀態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一定的緊張度,演奏顯得懶洋洋,軟綿綿,給觀眾以“卸”的感覺。所以控制好心理是獲得演奏成功的關鍵。

(二)演奏中引起心理緊張的主觀因素

鋼琴演奏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怯場,這些情況的產生有幾個較為典型的影響因素:

1、表演環境影響演奏者的心理狀態。演奏者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心理狀態不同。

2、上臺演奏前對樂曲的一個或多個技術難點沒有完全掌握,演奏時,不夠自信,底氣不足,從而產生了消極的心理影響。

3、在演奏中過分關注觀眾的反應,導致注意力分散,對演奏作品注意力不夠集中。注意力持續分散,有可能導致演奏失誤,形成惡性循環,使心理處于緊張狀態。

(三)演奏中引起心理緊張的客觀因素

客觀情況:演奏者全神貫注的彈奏時,精神高度集中,此時突然出現手機的鈴聲或照相機的閃光燈等外界刺激。這些幾次會擾亂演奏者的思緒,分散演奏者的注意力。鋼琴演奏者的注意力控制失調,就會影響手指的運動和音樂的表達,從而影響鋼琴演奏的連貫性和準確性。注意力分散將會導致演奏失誤。

通過對以上因素的分析,就能夠準確的把握和了解它們,表演者的心理緊張度對演奏質量影響很大,尋找方法加以解決、調控這種心理活動是完善演奏水平的需要。因此,鋼琴演奏者除了要靠堅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攻破所有的技術難點,消滅在臺上偶爾成功的幻想外,還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對心理活動進行調節,可適當人為的制造一些對演奏產生積極影響的心理活動,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黎煒譯,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冊)[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2]黎煒譯,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下冊)[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3]波果斯洛夫斯基著.普通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1981年版

[4]張雨新著.行為治療的理論和技術[N].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5]張鴻懿著.音樂治療學基礎[M].中國電子音響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篇8

[關鍵詞]心理活動 心態平衡 意志 注意力

在實際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往往會受到環境[體育課一般為開放課堂,容易受到班級之間或周圍環境的影響]、身體能力以及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造成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消極、過分保守、小心等多種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質量,使教學無法高質、有序地進行。

為了使學生了解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人的生理方面,和品格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掌握教學技術的同時,也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懂得他們學會動作技巧的心理過程及形成技巧的規律。便于掌握這種規律,運用這種規律。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學得快,學的高興。

學習體育運動動作技術也和學習其它知識技能一樣,包括感知、注意、記憶、興趣、思維、意志等幾方面心理過程。

一、加深學生在體育課中的感知,平衡學生的心態過程

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多復雜的心理現象,但我們必須不斷地教育學生明確練習目的,培養他們的學習態度,并力求使這種態度能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征。

正確地把握好中學生的心理活動的特點,能夠很好消除他們消極、過于小心的心理弊病或一些心理上的陰影,使他們產生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從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昂的學習熱情投入到體育學習中來。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一個十分不穩定的階段,心理尤其易受到不同的刺激而產生較大的波動。若不能及時有效地調節他們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根據課堂上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教師首先要知道學生在練習前想些什么,想不想練。學生對鍛煉抱什么態度,并力求使這種態度能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征。

例如,在教跑的教學中,在教跑的技術指導時,有些學生想:“跑誰不會,最簡單”。學生產生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對學習的態度來講是不端正的。教師在這時要及時進行教育,向學生講述技術的重要性,并說明掌握跑的技術,跑起來才能快,學習才輕松。在講的時候越生動,越有吸引力,學生掌握技術的心理越強。還可以學習名人,把名將世界長跑冠軍王軍霞的例子講給學生聽,把美國短跑名將劉易斯,牙買加“閃電”博爾特的例子講給學生聽,給學生們樹立榜樣。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跑”這項運動的喜愛之情,激發他們愿跑、樂跑的熱情。激發他們對“如何跑”的求知欲望。以此來消除他們那種消極的心理。這樣就會可以解決學生這一心理活動的難題,就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為什么世界長跑冠軍跑得這么快呢……這時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被吸引了。對教師講的道理就會記得清。記得牢。

對不同的學生講解技術,進行教育,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結合他們已經學過的知識力學原理,講跳的技術和投擲的出手角度,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動作要領的理解。

教師的示范要盡量做得準確,動作美觀大方。這對于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興奮效果就比較好。如果只做示范不講解或講不清楚體育課中所學的技術的意義和重要性,那么學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技巧,也容易造成學生的不平衡心態。

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搞好體育教學技術

要使學生完成練習動作的感知過程,更好地聽和看。“注意”這個心理過程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是學習技能技巧的重要條件。“注意”好比一扇門從生理角度來說,如果學習注意聽了,那么,就能在大腦皮層上建立最適宜的興奮中心,抑制皮層其實區域的興奮。也就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被其它無關的現象所引。

一堂課開始,教師就要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把學生吸引住。在課程進行中,教師應隨時觀察學生的練習情緒。這可以從對學生的外部表情、眼睛以及姿勢的觀察,判斷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然后找出學生分心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分心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學生已經散漫慣了,有的對學習內容不重視或者不感興趣,有時由于其它干擾太大,有更吸引學生注意的興奮刺激。如一個操場上同時有幾個班上課。有時班級之間會互相影響,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老師自己的注意力也要十分集中。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和影響。

仔細分析學生分心的原因,才能預先估計并防止學生分心。在教學當中教師要善于靈活機動地把學生吸引過來。采用注意力游戲、報數比賽、教師的示范、言語等都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體育課堂上也可以加入音樂的元素,如在進行隊列活動時,放一些節奏鮮明的進行曲,可以使學生的情緒振奮,在做一些相對枯燥的隊列活動時也不會覺得枯燥。還有在體育游戲時,放一些悠揚的或歡快的曲子,很好地調節了游戲過程中的氣氛。臨近結束時的放松活動時也可配以一些舒緩的曲子。但要注意的是,音樂只是體育課堂的陪襯,切不可喧賓奪主,把體育課上成音樂欣賞課。此外教師洪亮的嗓音有時突然減弱或者面部表情、動作手勢的突然變化也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在組織教學時。經常變換條件和要求。如把接力賽跑改為換物接力,把運球練習變為運球過障礙等。這樣既能達到一定的教學要求,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意志

在學生練習掌握技能技巧的過程中,動作有時好,有時差。這里的技術。身體素質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學生的健康情況。太疲勞或者情緒不好,太緊張也會使動作受到破壞,興趣和自制力減退。有的學生一開始做某種練習就害怕。特別看到前面的同學練習時摔倒或失誤就更緊張,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習次序時,要注意選擇練習認真,技術較好的同學先做練習,對后面的同學是一個鼓舞,以便增強學生對體育課動作的信心。如果前面幾個學生練習不認真,后面的學生也可能跟著馬馬虎虎,影響班級學生,淡薄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意志。

四、學習體育技巧,加強學生思維能力

篇9

關鍵詞:體育中考 訓練 心理活動

作為一名體育中考的學生,每個人在他的備考訓練過程中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還要接受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及周圍人的思想波動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明確自己奮斗的目標,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應如何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調控及調控到什么狀態是最佳就很難掌握,這也是廣大體育考生必須解決的困難。通過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帶隊訓練以及向帶隊老師的學習、平時走訪周圍其他學校、與周圍已經順利通過體育中考的學生進行了解與詢問,最終得出結論――讓所有的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訓練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尤其是運動成績的提高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體育中考的興起使中考形式內容更加豐富

體育中考是最近幾年中考中的一種新的模式,并且慢慢地被大多數學生和家長接受、重視,它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支持了國家教委提出的本科拓展類型人才的招生計劃,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量的體育人才;但是因其施行、推廣的政策及相關的評價標準和測試項目、地區、環境的差異,因此在備考的過程中也就出現了各不相同的問題和難點;面對不同的環境,各地、市、區的體育教師、體育指導員都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決。各種不同問題的及時解決,使得各種心理傾向和心理特點均得以調整和平衡,在體育中考的備戰中做好基礎的工作,而心理指導工作是其中的關鍵。

二、體育運動中的心理狀態對成績的影響

在體育運動中難免存在運動成績的差異,但是對于不同的成績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應對方案,樂觀、積極的心理和悲觀失望的心理是此過程中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保持和進步的最根本因素。

(一)部分學生在訓練中的過分積極主動的心理表現。運動訓練中表現積極的根源有兩大方面因素:一是本身的運動成績較好,驕傲自滿,拿別人和其它同學一般的成績或弱項和自己的專項相比,傲視這種優勢,這種心理是不應當存在的,它的存在不僅僅會危害本人,甚至會對他周圍的人產生不良的影響,是積極中的反例;二是因自身成績較差或一般而發奮努力的練習,以爭取達到更高的層次獲取的更優異的成績,此類型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活動是我們應提倡和發揚的。

(二)在運動訓練的備考過程中,還會出現被動、懶散甚至懼怕退縮等不積極的心理狀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自身的心理素質較差,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差或受周圍環境因素影響大導致的情緒低落、心理負擔過重,最終出現成績下降、身體不適乃至傷病的發生。

縱觀其上,體育考生訓練中的心理訓練作用尤為明顯。表現在多個方面,但是培養運動員的賽前狀態的心理活動就是對所有心理訓練的總結和考驗。

三、合理地運用心理訓練方法。對成績的提高起決定作用

運用積極有效的心理訓練方法進行訓練,提高廣大體育考生的實踐心理和突發問題的反映對能力對于在體育考試中穩定地發揮成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注意集中能力的訓練。注意是指人的心理的指向和集中,注意集中能力在體育測試與考試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出現在運動員的最佳能量和狀態時完成動作技巧的過程中,核心為選擇適宜的刺激或線索的能力,主要要求體育考生應將自己的注意從無關刺激和對抗性的刺激中指向適宜的刺激或線索。

1、教練員與體育指導員應與學生一起分析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對注意集中能力的要求,確定亦或是內在的,以及應拓展或縮小至何種程度或尺度。

2、當注意集中需要內外兼顧時,應分清主次,盡可能少的注意線索并使其明了;同時應注意當注意集中于內部是要指向積極的、建設性的思維,而并非消極的、反向的思維。

3、在實際動作過程中,注意應急終于正確的動作和技巧以及完成動作的激情和渴望而并非錯誤的動作或自己平時練習食物或失敗的低落情緒中。

4、注重過程同時也不能放棄結果。過程雖然重要但是結果更完美,不能偏向或偏棄任何一方。

5、通過了解與交談并幫助體育考生適應不同的線索,并傳授如何應對的方法,學會過濾掉無用線索的心理定勢和期望。

6、在培養考生形成心理定勢的同時,讓考生學會如何預測某些反應的線索,同時做出合理的預測。

7、練習將體育考生的注意指向完成運動的肌肉內部的感覺和體會上。注意于這些運動線索可以提高考生學習運動技能的速率。想象也是傳授運動知覺的方法之一。

8、運動訓練應從體育考生心理能量處于高水平時開始,并盡量減少分心的因素和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或盡量減少他們對體育考生的影響,減少緊張應激,減少分心的可能性。

9、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應當因人而異,采用每個運動員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注意集中能力的訓練。

10、正確地選擇注意對象,把注意力集中在內部器官的活動上,加強抗干擾能力和精神緊張時集中注意的訓練。

(二)念動想象訓練法。讓體育考生利用頭腦中一形成的運動表象進行運動訓練的一種技能。幫助考生獲得和練習復雜的技能、演練某些特殊比賽技術和戰術以及獲得其他心理機能的能力。

(三)意志訓練法。使人們盡量去完成不情愿執行的任務,乃至是討厭的事情,尤其是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疲勞、傷、病、乳酸堆積等不利因素的產生時,仍要堅持到底,充分發揮意志品質的作用。

(四)自生訓練法。體育考生利用自身自動反應的能力,在自身出現緊張狀態時,身體自動放松,使整個人體恢復到原始狀態(靜止時)。

(五)反饋訓練法。運動訓練過程中利用其他輔助器材和儀器的輔助功能,經過長時間的反復多次的測驗并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應用于實踐中,最終學會自身生理機能的調整。

(六)模擬、放松訓練法。通過對比賽時場景、環境、競技氣氛的描述或模擬演練,對比賽有相當的把握、信心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對比賽充滿信心,并把信心最終保持到中考的考場的最后一項測驗。同時還要將放松與考試的模擬結合起來,既不過分緊張,同時也要把持住放松的尺度,合理調整,適當運用。

(七)適當的目標選擇、設置訓練。主要用于訓練后期通過對個人成績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結合體育考試評分標準對自己做出合理的定位和評價,并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是改善體育考生自信心和提高運動員技能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合理的目標設置可使運動員的注意和行為有一定的指向性,同時可以發揮更多的能量和更大的努力,并打下奮斗到底的決心,同時也可使指導員和體育考生共同尋找更合適的方法和手段進行訓練,去提高成績以實現目標。

四、對不同的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的建議和意見

針對體育訓練中,學生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故應從運動訓練之初就進行鍛煉和培養:

(一)確立奮斗目標。明確意志品質的作用,用發自內心的思維和行動為自己的目標努力。

(二)提高認識能力。讓學生增加對體育專業方面知識的學習和了解,用更專業、更符合實踐的理論去知道自己的運動和訓練。切實做好用理論指導實踐行動的理念,注意提煉自己與他人運動與訓練中的長處與優勢,作出總結與歸納最終應用于自己的實踐過程中,最終達到提高運動成績的目標。

(三)把“下決心”、“樹信心和恒心”的工作做到學生中。戰勝困難和挫折、與失敗和傷病拼搏,持之以恒,學會融會貫通,既重視如何健全自我心理,也應掌握如何在運動中進行控制(比賽與考試期間的自我調整),深入發掘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如何影響自己的運動成績,用心領會,切實應用。

篇10

一、課程設計理念

本節課內容是基于“自我統合”這一概念。“自我統合”也稱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種個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種關于“我是誰”“我在社會上應占有什么樣的地位”“我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我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感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機是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第五個時期,而這個階段正是個體進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階段,是人格發展歷程中的關鍵時期,個體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發展性危機主要是“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兩極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階段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心理活動課是一種互動的“團體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生影響團體成員及整個團體的力量,此即所謂的‘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團體動力指團體中各種存在著的驅動性的力量,由于這些動力的存在,團體的運作才得已開始并持續下去。一般團體都普遍具有靜態與動態兩面。靜態方面包括:團體名稱、組織結構、最終目標及某些固定不變的特質等。此外,團體亦具有動態的一面,如:正在進行的運作、改變、互動、反應等。團體動力便是由這些力量的互動作用及其在團體中產生的影響效果所組成的。課程各環節設置應注重團體動力的作用。

新課程倡導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在學生自我體驗、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展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創設一種充滿靈氣和活力的生命課堂,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最佳發揮。關注互動、注重生成——團體動力學與新課程理念的完美融合,必將引領學校心理活動課教學走向新的發展。

二、靈動生成性心理活動課堂的特征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那么靈動生成性心理活動課堂具有哪些特征呢?筆者通過教育實踐總結出以下三點特征。

(一)互動性

有效的心理活動課不應該讓學生因教師的預設而成為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參與者或旁觀者。面對不斷變化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規律。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應該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和靈動。

(二)開放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對于心理活動課而言,學生的心理本身就是變化發展的,這就需要教師以豐富的教學經驗、高度的教學機智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的愿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于開放狀態,師生在“自由的”空間愉悅自發地教與學。

(三)生命性

生成性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課堂教學的生命性。生成性課堂教學具有鮮明的生命性價值特征。課堂教學應該促進師生生命多方面的發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心理活動課都是不可復制的激情與智慧靈動生成的體現。

三、靈氣和活力的生命課堂教學設計

多年心理活動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使筆者認識到,一堂成功的心理活動課教學,需在課堂中體現互動性、開放性和生命性等特征,因此在設計“遇見最美的自己”公開課時,在團體暖身階段創設了安全和積極的心理氛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團體轉換、工作階段注重搭建學生溝通和合作的平臺,關注學生情緒的獲得和轉換。在團體結束階段的教學設計則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和生命性的教學理念,在前兩個教學環節的鋪墊下,本階段的教學設計以學生情緒再體驗為主要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心理活動課主題的選擇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遇見最美的自己”一課內容為我校生涯輔導系列課程之自我意識篇,因此,本階段設計的教學目標是:營造積極安全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思考。高中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個體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發展性危機主要是“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兩極之間的矛盾。心理活動課的課程設計是為了滿足學生以下的心理需求:每個學生都渴望了解自己的生理、性格、能力等;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級和學校所處的位置;渴望被別人接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些都說明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及人際關系。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不僅對學習產生消極影響,而且還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出現種種與自我問題有關的心理危機。因此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超越自己,幫助學生化解可能出現的同一性危機,推動他們形成新的自我同一感,成為我校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團體暖身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調動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更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本節課以自我認識為主題,以斯芬克斯之謎的故事與心理游戲活動的融合作為團體暖身階段。如何巧妙地把教學的背景知識和活動相結合成為團體暖身階段教學設計的重要思考點。本節課的團體暖身階段采取的活動是:捕捉信息即根據教師講的一個故事,學生對指定詞語作出反應。故事是斯芬克斯之謎: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腿最多時最無能。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斯芬克斯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是“人”,斯芬克斯跳崖而死。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也必須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戰,這是判斷一個人能否認識自己的客觀標準。當人類避開外界的喧囂,靜下心來,常常發現令我們困惑最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課后學生反饋:游戲活動緊張刺激,能夠很快進入上課狀態,同時也關注到了故事本身,引發了對后面內容的關注和思考。

(二)團體轉換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活動的設計如何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

一個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引入了心理學概念——投射。由“人是……”到“我是……”轉變的活動設計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寫“人是……”的過程中,會有對自己的投射,在進行歸納的過程中,這種投射促進了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本階段的活動,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團體動力的作用,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引發了學生的思考。

本節課的主題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表格的填寫有效促使團體動力積極力量的形成,小組的團體動力得到激發,充分調動了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心理活動課堂不是獨舞的舞臺,而是師生、生生共舞的平臺,這個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舞臺,使學生在參與、自主的學習活動中不僅客觀地評價和認識了自己,更學會了聆聽、分享與合作。

本階段的活動設計:

教學環節一:聯想活動,每個學生完成十個句子“人是……”的填寫。

教學環節二:根據小組成員所寫的內容進行歸納,填入表1。

表1 形容人的詞語

形容外貌的詞語

形容性格、能力等的詞語

形容角色、責任等的詞語

學生課后分享:填寫“人是……”的時候思維是開放的,想到了很多的詞語,如善良、狡詐、虛偽、需要愛的、需要關心的、渴望被關注的等;每個同學寫的詞語角度會有區別,看到一些詞語的時候內心會有觸動。

(三)團體工作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活動中如何促成學生內省的自然生成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在于設計多么的精巧,結果多么的完美,而是要讓師生都能享受過程,有所感悟。基于這一教學理念,“遇見最美的自己”整個團體工作和轉換階段從始至終呈現著積極主動的氛圍。

本階段的活動設計:

環節一:換位思考,詞語轉換:“人是……”轉換成“我是……”

環節二:根據自己所寫的內容進行歸納,填入下面的表2,可以參考表1的內容填寫。

表2 與我有關的詞語

屬于我的詞語

我討厭的特征

我希望具有的特征

學生課后分享:由“人是……”換成“我是……”的時候,感覺很奇妙,會喜歡一些詞語,感覺就是自己,有些詞語雖然讀起來感覺別扭,但感覺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些詞語感覺比較抗拒,甚至有些討厭,但當老師讓把那些詞語進行歸類的時候,才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會有之前的那些感覺,像是在一面面鏡子中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自己。

(四)團體結束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課堂如何成為生命課堂

畢淑敏老師曾經在《心靈游戲》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天底下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手掌,天底下也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是如此與眾不同。我們因此而寶貴和神圣。所以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請從認識自己開始。”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認識自己是改變的開始。生命是鮮活的,是成長的,是有希望的,因此對于未來的自我的描述對學生自我認識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未來自我的生成需要一個載體,而活動的情緒再體驗則是課堂靈動生成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在團體轉換和工作階段的基礎上,本階段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本環節以“理想自我”活動為設計主線,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下畫出理想中的自己,內容可以是具體的人體頭像,也可以寄托于物象,如一只鳥、一棵樹、一朵花、一片云等,然后進行小組分享,這一環節的設置與本節課的課題“遇到最美的自己”相呼應。

學生課后分享:開始畫的時候不知道畫什么,聽著音樂,靜下心來的時候,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一些景象來,然后就很自然地畫出來了。雖然自己繪畫技巧不高,但感覺很好,很舒服。這過程中會產生對未來的希望和目標。

四、專家點評

很榮幸聽了楊海榮老師的心理活動課“遇見最美的自己”,對這堂課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幫助青春期的高中生化解可能出現的同一性危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對自我意識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遇見最美的自己”整個團體活動各階段的設計巧妙合理,各環節的轉換自然順暢,本節課的主題是“自我認識”,從“人的特點”到“我的特點”,在看似簡單的活動中讓學生認識了“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會的我”,層層推進,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帶動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客觀評價自己,最終達到讓學生在今后的成長中不斷去完善自己的目的,課堂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點評者:張波,廣東省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惠州市實驗中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