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4-02-01 18:1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案設計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案設計的優缺點

篇1

【關鍵詞】教案 啟示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C-0023-03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本文選取德國職業教育教案范本與我國教案樣本進行比較,嘗試分析中德教案設計的異同,比較優缺點,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案撰寫提出有益的參考建議。

一、中德兩國教案設計概況

中德兩國教案設計概況具體可見表1。

(一)中國教案設計的概況

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并沒有出臺統一的教案模板,但整體認識比較一致主要包括要素結構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信息。一般教案都包含有開課單位、授課教研室、課程名稱、授課課題、授課形式、授課教師、授課對象、教材、授課時間及時數等。此部分信息以表格式撰寫為主要,層次清楚。

2.教學目標。根據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通常以陳述語句表達,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與技能目標(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目標(Process & steps);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俗稱三維目標。

3.教學重難點。通常是教師根據本節課(本單元、本主題)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重點,即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教學難點即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點。

4.教學方法、手段及媒介。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可以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中用的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如教鞭、翻頁筆,多媒體計算機,PPT課件等。

5.教學過程。本部分是教案的主體,教師需要詳細描述教學實施的過程以及過程中所涉及的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等。具體包括課程復習引入、課程新授、小結、布置作業等環節。本部分內容有些教案以文本式的結構表達,也有用表格式的結構表達。

6.作業布置。作業布置是教學過程的延續,為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而設計,鞏固加強的內容,作業布置分為書面作業或口頭作業。

7.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一方面幫助教師把握教學主體內容,另一方面方便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與整理,提供必須要參考。

8.教學反思。授課教師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實施后,對教學的具體過程,教學內容及自身的教學直接感受與學習的反饋進行反思,挖掘優點,指出缺點,以便進一點的改進。

9.參考資料。本節課教學設計過程中所用的文字性材料。

總之,我國教案的撰寫主要以教師個人編寫為主,有部分屬于集體備課,教研組或課題組共同撰寫。

(二)德國教案設計的概況

據了解,德的教案有國家的法律進行相關的規定,提升到國家法律的層面,內容要求比較規范,由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框架。本文德國職業教育教案范本來自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職業教育學教授授課提供的翻譯稿,筆者進行了相關整理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基本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要求撰寫授課教師的相關信息,主要有:教師姓名、學校名稱、專業、本課時的主題、時間、年級與班級、教室、地點與日期等。

2.闡述本課時的主題意義。要求從教學大綱相關規定,與職業實踐的相互聯系兩方面出發,闡述本課時選取的主題的當前意義,即為什么教學內容對“今天”而言是重要的;未來意義,即這節課對學生的未來有什么意義;典型性意義,即為什么選擇這些教學內容作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同時,本部分填寫課時安排,安排中要求突出本節課的內容與前后的內容之間的關系,必須列出具體的上課時間,主題及內容要點。

3.學情分析。對學生已有的基礎進行全面分析,對學生的人數與性別、學習興趣狀態、家庭背景、居住環境、社會背景、年齡結構、學歷背景等基本信息進行數據統計。對專業能力從四個緯度出發,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能力等,描述學生目前的能力狀況。

4.學習目標。從三個維度進行學習目標的設定,即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

5.教學設計分析與說明。要求教師從教育學角度對教學設計內容進行深層次、剖析式的分析,并說明設計的理由。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說明教學目標對本節課的重要性。二是說明為什么要這么設計教學流程。三是為什么使用主要階段中的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與方法。四是主要的階段有哪些,做出過程特征描述,設計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

6.教案設計表格。本表格細化落實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有基本信息,學習目標與前面的內容要對應,保持一致性。強調了上節課結束前布置的作業或上節課結束前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描述中,從時間,行動階段、教師活動、參與者活動、學習方法、學習媒體(材料、媒介)等方面著手,特別強調每個階段之間的過渡語言行為。本部分是描述得最細致的部分,將直接做好課堂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另外還要進行總結,板書結構布局及家庭作業。

7.參考文獻。列出本節課參考或者引用的文獻。

8.附錄。把本節課用到的材料都需要附上。

9.備注。

二、中德兩國教案設計的異同

中德兩國教案的異同可見圖1。

(一)相同點

中德兩國的教案從整體的結構上來說,結構清楚,層次清楚,有基本信息,學習目標,學情分析、教學過程描述、參考文獻等相同的結構點。透過整體的結構深入到具體的內容里分析,兩國的教案課時安排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

(二)不同點

通過深入內容的細致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德兩國教案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具體有以下方面的差異:

1.整體感受。比較中德兩國教案的整體感受是中國教案比較概括精練,采用表格或者文本等表達方式呈現,內容比較偏理論、學科化比較嚴重。而德國教案傾向具體而有可操作性,注重教學內容與實踐的關系,采用表格方式呈現,內容要求細致,而且表述要求有理有據,必要時需指明出處。教學過程中從第一部分進入第二部分都必須要設計相應的過渡語言。

2.設計理念。從教案設計理念分析,中國教案側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權威體現比較明顯;而德國教案更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不論是學情分析還是教學設計的具體過程,較多的細節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的是學生可以學到的內容,而不是突出教要教的內容。對于教學內容選擇,教師必須要說明為什么要學這個知識點,有什么社會意義,情感意義等。

3.學情分析。中國教案的學情分析,在教案撰寫的內容中涉及了一部分,更多是出現在說課稿,內容比較空泛,不夠具體細致,這個方面與德國教案的差異比較大。德國教案對學情分析是細致入微,一是特別強調了數據統計重要性,對學生的基本信息都要求進行數據統計,用表格的形式呈現,一目了然,有助授課教師特別是代替教師迅速了解所教班級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二是學情分析深入學生的經驗背景,這對于教師準備課程的針對性與適切性方面大有裨益。三是突出能力分析,將能力細分為四種進行詳細闡釋,突出德國職業教育的理念,以行動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主。四是分析的內容突顯動態性,與德國職業教育的理念一致。

4.學習目標。關于學習目標,德國分成了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我國教案將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強調了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其中最大區別在于,德國教案特別強調了教學目標的分析與說明,不僅要撰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必須分析說明確定的教學目標對本節課的重要性,必須從教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找出其理論的依據,不是教師想當然的確定目標,而是基于一定教育學理論才可以確定。在能力目標方面,中國教案內容更關注學生的學業能力,特別知識能力而非實踐能力;但德國教案除了關注學業能力之外,更關注學生的社會能力與個人能力的發展。

5.教案設計。在教案中的主體部分教學過程的設計中,中國教案一般都是比較精練寫出教師的活動,對于學生活動強調不如德國教案的細致。其區別在于,一是時間安排上,德國教案要求從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必須明確標注。二是設置了行動階段,這是行動導向教學的特色之處;三是強調每個階段的學生方法與學習媒體(材料、媒介)。四是注重每個階段之間的過渡性語言行動,每個環節的細致點都考慮到,教案相當的具體且有可操作性。

6.評價方式。關于評價方式,其實是中國教育的弱點,因此在教案里也體現比較明顯,幾乎沒有涉及,如果有也是比較籠統,沒有具體化。而德國教案特別強調評價,對于教學目的是否實現,都有一定的評價,把評價細化到每一個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需要一一對應。

7.板書設計。中國教案的板書設計放在教學過程之后,而德國教案的板書設計置于教學設計表格之中完成。

8.附錄與備注。中國的教案沒有這兩個部分,而德國教案有附錄與備注,主要原因是與督導評估有關系,盡可能為督導提供更豐富的材料,以便于進行合理、恰切的評估。

三、啟示與思考

經過兩國教案的對比,發現了中德兩國教案之間的差距,比較在于借鑒他人的優秀經驗,更好的改造、完善自身。因引,我們從德國職業教育教案比較入手,學習德國職業教育的優秀經驗。

(一)教師能力培養從細節入手

撰寫教案是我們培養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教案撰寫能力的優劣會直接影響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特別是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它是指導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比較發現我國教案存在的弱點,完全可以借鑒德國的優秀經驗。

在撰寫教案上,我們必須學習德國人對待教案的嚴謹、細致、務實等優秀品質。特別是對準教師與新手教師的培養,必須從細節入手,加強教師教案設計能力的培養。注重基礎性,每節課都要撰寫詳細的教案,對知識內容選擇依據、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等,都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是單純在教案出現相關的文本而已,從理念入手改變對教案的表層,粗淺的認識。

在專業化日趨細致的時代,專業性的體現更注重于細節,教書育人不僅需要宏觀理念的指導,更需要從細節中著手,能力培養才可以落實。

(二)教案設計凸顯“以生為本”理念

由于受“師道尊嚴”的影響,我國教案對“以生為本”理念體現不夠,內容設計突出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出現在教案中基本上是被要求完成各項任務,而且答案都是單一的,學生的多元性、個別化完全被忽視,教師關注的是統一的進度,而不是學生能力的發展。

德國教案從多個方面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本節課選題意義中從三個方面強調了選題對學生的價值與幫助。學情分析更是服務學生的又一例證。教學設計從教育學角度闡釋教學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教學設計表格別增加了參與者活動的描述。這些都體現了“以生為本”理念,設計圍繞“促進學生發展”這一終極目標進行。

對于我國教案的改進,可以借鑒德國的教學設計表格,不是學形式,關鍵是學生內在的實質。一是以“互聯網思維”中的用戶思維來設計教案,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做好細節學情分析,需要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教案設計提供統計數據支撐。二是在設計選擇教學內容時,問三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學生學這個內容?”“這個內容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什么社會性意義與價值?”“學生如果不愿意學,我應該怎么辦?”如果能給這三個問題以肯定的、滿意的回答,教案的設計往往能體現“以生為本”。三是教學活動設計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融入教學活動中,而不是被動地聽,關鍵在于動起來,參與進來。這樣考慮學生的參與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性。

(三)教學設計強調有理有據

我國的教案撰寫基本上都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對于教學設計從來沒有在教案體現出設計的合理性,沒有強調設計的依據理論。在德國教案中,從目標的確定,選題意義、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成果的檢驗方式、教學過程方式與方法等都有明確的闡述,強調是否有理論依據、是否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否符合職業實踐的要求。這可能與德國的教育相關文件都上升到國家法律制度有關系,但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有益于我們在撰寫教案去掉主觀性,能從更客觀地角度審閱教案的合理性。

將“以教師為中心”現狀改變,突出“以生為本”理念,需要我在撰寫教案時,必須做到有理有據,不是教師的主觀臆造,“這個學生可能喜歡?這個學生可能需要?”一切都要有事實依據,追究其合理性,撰寫、設計教案時,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設計是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等等,要有問題意識,讓追求真理變成一個習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當前的現狀。

(四)教案設計注重集體智慧,強調團體協作

德國教案是按照行動領域、學習領域來撰寫的,一個領域通常由3-5名教師來承擔,教案設計都是小組合作完成,更加注重集體智慧,強調了團體協作,讓每個人的特長盡可能發揮在他擅長的領域,進行優化組合,將團隊建設到最佳的狀態。我們的教案受到學科式的影響,有一定的局限,借鑒德國的經驗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不對稱逐步被消除,單靠一個教師的力量備好一節課,上好一節課,越來越難。我們更需要團隊的力量,一起協作完成教學任務。借助互聯網形成教研團隊,參加教師實踐社區,向他人學習,注重教育智慧的分享。同時,在學校里要學會依靠教研組,向教學名師,骨干教師學習,一起共同備課,共同協作,共享集體智慧,享受教學的樂趣。

(五)教案設計突出能力導向

我國的教案撰寫也有能力目標,但不夠細致,在德國教案中不僅對能力進行了細分,并且要求能力目標在教學設計哪些環節進行體現,強調對應的一致性,作為德國職業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突出能力培養的經驗,給予我們諸多好的建議。

要做好突出能力導向,需要教師改變理念,不僅關注知識成長,還需要關注能力發展,找到這兩者之間的聯系,結合學校的實際與學情分析,有步驟地改革,突顯能力導向在教學應用。

教案的設計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時間,需要教師投入精力,明白一個道理容易,重要的是堅持不忘初心,關鍵在于落實到行動。只要我們堅持學習他人優秀經驗,一定可以不斷地完善自身,改進教學,促進自身能力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佘雅斌.信息化環境下幼兒活動指導課程教與學的方法[J].廣西教育,2014(15)

[2]曹周天.教案寫作的概念、問題與策略[J].教育理念與實踐,2014(29)

篇2

一、逐步抓實了常規教學的過程管理

一是落實了教育組提出的領導干部和教師的十項工作內容與要求,建立健全了教師每學期一側的工作留蹤記錄手冊。每位教師把自己一年來按工作任務、教學進度,把自己完成的各項任務,逐項幾時歸檔留蹤,是自己工作的每一環節都留下了踏實的腳印。

二是學校檢查及時,做到了至少每月落實常規檢查一次。包括備課、課堂教學、單元考試情況、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練習、作業和預習情況。

三是定期組織各年級的閱讀活動,促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做到了兩周搞一次合班閱讀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有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展示熱情。

四是抓實了單元過關考試,使教師在教學、輔導上有的放矢。通過單元過關測試和過關分析,教師能夠很好的把握學生對本單元學習情況,對哪些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單元的知識、哪些學生能勉強掌握本單元的知識、哪些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本單元的知識,底碼清楚,并能采取相應的措施,落實輔導,減少掉隊學生。更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五是抓實了課堂后記,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執教能力。通過教師觀看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錄和教師評課交流,讓教師發現自己的課堂教學優缺點,寫出自己的課堂教學后記,從而達到改進缺點,發揚優點,不斷提高。

二、抓實了教研的針對性,進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執教能力。

1、本學年我校聽課實行了聽、評、教學面對面。也就是在教師講完課的同時,聽課人就在課堂上與被聽課教師,在課堂現場,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直面交流,包括教學環節的設計,板書設計,練習設計、課堂用語、教態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等。加深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方法手段認識的進一步提升,使教師的受益得到提高,青年教師的執教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師的課堂教學與空課、網上優秀課實現有機對接。本學期我校除及時收看縣空中課堂播放外,學校從網上下載名師名課,統一存放學校名課庫,由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隨時觀看,同時也解決了小學校教師同時聽課難于解決的問題。學校要求教師看后學習其精華,應用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并且要求教師每學期上一節自己滿意的與空課對接的模仿課,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的能力與素質。

3、學校要求五年以下教齡的新教師,要參考成教案、網上優秀教案,寫出自己的教學教案和教學后記,促使教師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和運用教材。學校檢查教案的同時還要教師說說某一課教案設計的理由,這樣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教材的開發、運用能力。

4、新老教師結對子,以老帶新共同提高。本學年,骨干教師分別與新教師結為教學對子。做到了定期和隨時聽課,這樣也解決教師聽課前的有意準備,突出了常態課的特點,也更有利于解決常態課的問題。

5、中老年教師著重解決了,備課希勒糊涂的現象。對中老年教師使用的成教案、網上優秀教案進行月檢查,均做到了“圈、點、勾、畫,加批注、加修改。是老教師的老牛干山的做法得到了遏制。

三、養成教育效果顯著,學習習慣得到培養。

一是加強了閱讀課和課外閱讀的活動,學校每兩周組織一次一至六年級穿插合班閱讀展示。通過閱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閱讀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是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圍繞教材內容,以教材為中心,增強了本資.料來源于文秘范文 學生的興趣,提高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是加強了課堂常規教育。學校統一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各年級的課堂常規,各科教師嚴格按課堂常規要求學生,促習慣的養成,為學習習慣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四、抓實了學校、班級的文化氛圍的不知,改善了教師、學生的辦公、學習環境,同時也發揮了隱性教育的功能,是學生處處能見到行為的提醒、警示。本年度,布置了櫥窗,展板,樓道和教室,增強了育人功能。

五、落實了兩課、兩操、一活動,培養了學生做事有條理,講效率的精神。一年來,我校的廣播體操、眼保健操和課外活動從不間斷,只要能做就堅持做。并定期組織廣播體操、眼保健操比賽,是學生在得到鍛煉的同時,增強了集體主義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加強了音、體素質的培養,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打出了學校的知名度。

小籃球和藝術隊堅持常年訓練,學校小籃球連續幾年在全縣籃球比賽中獲得好名次;藝術匯演連續幾年獲得縣級獎勵。實現了學校有歌聲、天天操場有運動,使學生在學校生活,有規律、有秩序。

七、存在的不足

1、在美術學科上由于師資缺少。學生的美術素質得不到培養和發展,只是學生在此方面的欠缺。

2、學校的各項檢查工作有時出現,走馬觀花的現象,存在抓得不實、不透的現象。

3、后進生的輔導還欠力度,輔導措施有不到位的現象。

4、個別班級還有不管理不到位現象,學校檢查就搞,不檢查就拖。在一些教師中還存在懶惰思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克服缺點,發揚優點,使各項工作抓實、抓深入,把工作做好,是Xx小學的各項工作再創佳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篇3

關鍵詞:體育教師;畏懼;展評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0-0028-03

體育展評課是指為了提升體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而組織進行的以展示交流或評比擇優為直接目的的體育課。由于教師執教的出發點不同,體育展評課的教學策略、模式和形態常有別于常態體育課。但它仍是各級各類體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為促進學校體育教研交流和教學發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許多體育教師在面對體育展評課的執教機會時,常出現消極、推脫和怯縮等畏懼現象;從而導致體育展評課的主要執教群體正逐步向年輕教師群體靠攏,而優秀的體育展評課則往往由一小部分精英教師群體所掌控。體育展評課正逐步脫離普通教師群體和常態課堂教學,這顯然偏離了開設展評課的最初愿景。為此,針對教師執教展評課畏懼心理的分析和建議,對提升體育展評課的參與面和受眾面具有積極意義。

一、體育教師畏懼執教展評課的現象分析

1.教師的教學素養一般,未能借助團隊的力量

案例:初三年級的某老師是全校師生公認的好老師,連續多年任教初三年級,不但工作認真而且每年體育中考成績都在區里名列前茅。然而他在參加區課堂教學評比時,賽前就有些手足無措的他最終空手而歸,令人大跌眼鏡。

目前,基層體育課堂教學規范性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有些教師長期只教體育中考、體質測試和個人喜好的內容,使得自身的教學廣度和水準大打折扣;從而導致部分體育課出現教學計劃制訂和執行隨意,以及教學策略落后、教學方法不當和教學手段偏低的問題。另外,這些教師往往還會忽視對課堂教學的執教反思和問題應對,在外部監督機制缺失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必然會不斷消退,使得他們在面對展評課時會心存畏懼。

同時在教學快速發展和信息高度交互的背景下,教師忽視團隊力量而單純依靠自身能力已難以滿足執教展評課的現實需求。即便是教師為了保留教學個性和創新而堅持一定層面的教研獨立也不會例外;因為大多數教師在面對相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和教學資源時所能展開的教學活動往往相似,教學個性僅能停留在神情、語態和儀表等教師魅力層面。教學創新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另起爐灶,建立在成功經驗基礎上的創造更符合價值趨向。為此,團隊力量在展評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2.教師的心理預判過低,難以承受展評課評價

案例:某區組織體育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為能選拔優秀教師參加上級比賽,要求三十五周歲以下教師必須參賽。某八年教齡的教師看到通知后說:“我是真不想參加比賽!反正上好上壞都要被專家批評,就這樣隨便參與一下好了,而且參加上級比賽也不可能輪到我們普通教師。”

在一些教學評比活動中,名優教師參加上級比賽的優先權使得本級比賽的嚴肅性大打折扣。在這樣近似內定的氛圍下,名優教師提升自身能力素養的動機存在不足,同時也會因為缺少應有的評比熱身而易導致狀態失準,從而開始畏懼執教展評課。而對于普通教師來講,則常常會因人選內定而導致其在報名和參賽過程中表現消極,即便他們因為自身問題致使評比落選也會頗多怨言地聲明不再參加展評課。為此,消除教師不必要的心理預判有助于改變他們的畏懼心理。

另外,評課早已成為展評課活動中的重要一環,但同時也是執教教師最怕的一環。在傳統的教研活動中,雖然常見報喜不報憂的表揚式評課,但更多的是直指教學問題的批判式評課。特別是忽略教學問題背景、情境和后效而對展評課進行全盤否定的評課,對執教教師來講將是沉重的打擊。為此,引導聽課教師對展評課進行客觀公正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3.教師的執教經驗不足,無法把握展評課機會

案例:某教師是區名師,工作以來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和業務獎狀,唯獨缺課堂教學評比的獎項。由于近年來他參與學校管理和指導教師,雖然勉強通過了區級推評參加市級比賽,但在賽前半個月他就開始失眠了。加之比賽前趕上學校有創牌任務,最終教學評比因準備不足而失利。

很多教師在面臨展評課時常因毫無頭緒而手忙腳亂,甚至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加之平時的資源積累和教學經驗不足,使得展評課的籌備效率低下。教師要么疲于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查找教學設計;要么就是獨自漫無邊際的胡亂假想,最終在設計環節就為后繼教學埋下了隱患。而在磨課過程中,也常會出現教學設計因預估預判不足而無法執行,甚至連試教也會因為準備不足而取消。這主要是因為教師的展評課經驗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應對模式造成的。

同時,團隊力量在展評課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甚至關乎到最終的成敗。從教學設計、試教磨課到參評參賽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是教師個人所能完全應對的。特別是在借班上課評比活動中,教師既要利用課間十分鐘整備器材、布置場地、調試設備,還要對所教學生建立了解、傳遞信息和調動候課。此時,教師如果沒有相關的協作經驗和團隊機制,必將因慌亂迤榷錯失展評課的機會,從而更加畏懼展評課。

二、體育教師畏懼執教展評課的應對建議

1.注重常態課的自我完善和集體提升

(1)規范教學,不斷反思,形成教師執教的自我完善機制。

首先,教師應規范自己的常態課教學行為。在開學前教師應按照學校的統一部署制訂科學合理的學期工作計劃,然后根據水平教學目標確定具體的單元教學規劃,并圍繞教學內容擬定可操控和執行的教學進度。開學后教師需嚴格按照學期計劃、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實施教學,特別對于各項教學的時間、內容和策略等不能隨意更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教態、口令、講解、示范到交流互動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例如,教師可通過制訂教學計劃的執行率目標來做自我約束,同時每周向學生公布本周的授課計劃做外部監督。另外,每學期采取不記名的方式收集學生對教學的反饋評價。

其次,教師還要不斷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即便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也不可能完全覆蓋課堂上的所有生成,而且過度的課前預設可能會束縛教學的有益生成。為此,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后的教學反思去修正和完善先前的教學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同一課題的教學時,某教師在教過首個班級后就在教案上用紅筆進行第一次的修改和補充;而在后繼班級的教學后,教師再用藍筆在教案上進行第二次完善和標注。在完成本課題教學后,最終在教案的教學反思欄里記錄整個反思的過程、要點和心得。

(2)集體備課,網絡拓展,形成教研團隊的集體促進機制。

首先,要依靠學校體育教研組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基層體育教研組在教學整備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師揚長避短和提高備課時效。但由于受制于教研組規模和教師的教學自主性,往往集體備課時教師間的共性課題較少,為此集體備課常采用個人課前說課而其余組員提出意見和反饋的形式進行。即便如此這仍有助于教師提高個人教學設計能力,而且集體備課資源的積累將提高整個教研組的水平。例如,某校采用先教師專項主備再集體完善的方式開展集體備課,經過一個學年的實踐積累,體育組初步建成了各項教材的校本資源庫,整體教學水平得到了提升。

其次,要嘗試借助網絡教研團隊進行業務提升。信息時代教師間的時空距離已不是彼此教學交流的障礙。目前網絡上的名師工作室和教研團隊除了積極傳播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研視頻外,同時也樂于幫助一線教師成長。積極關注并嘗試拓展網絡學習資源,必將促進教師開拓視野和提升水平,為后繼參加展評課打下團隊協作基礎。例如,某位新教師為了上好匯報課,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與某體育名師取得聯系。在觀看學習公眾號的相關教學視頻和文本資料的同時,還通過交流獲取了當地近年市級教學評比的教學設計,為上好匯報課打下了基礎。

2.強化展評課的客觀評價和方向引領

(1)建立逐級推評制度,激發名優教師的動力。

首先,學校應將教師參與展評課的情況進行評價。規定教師每學年開設展評課的次數,并組織專家評審組對展評課進行量化評價。評價結果將作為教師績效考核和推薦執教上級展評課的依據。名優教師如不參加校級展示或評比,不但在教師績效考核中會失分,還會失去參加上一級活動的機會。可見建立體育展評課的逐級推評制度對提高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和提升活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某校在教師績效考核辦法里明確規定,教師未經學校選拔推評的展示課不列入績效考核范疇。

其次,各級教研展評活動應明確要求下級單位必須進行相應評比,方可推薦人選參加上級活動。這有利于節制以往可能存在的內定直推情況,對促進基層教學展評活動的交流與繁榮有積極的意義。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很好發揮了名優教師的先進示范作用,還為其自身的水平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浙江省的所有省級體育教學評比均規定各地市必須經由組織本級相關比賽、評比選拔后方可推薦教師參加上一級比賽。同時,需提交本級比賽的比賽通知、活動報道和獲獎公示等過程性證明材料。

(2)建立“評示結合”制度,緩解普通教師的壓力。

首先,通過下發評課表格來限定評課的優缺點數量,以引導評課教師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只談優點或只講缺點的評課都是不可取的,發現別人授課的優點其價值并不亞于發現別人的問題,只是后者更加直接和激烈而已。限定評課反饋的優缺點數量,既可以避免評課出現一股腦的表揚或否定,同時也可以將更多的評課機會留給他人。例如,某校給教師下發的聽課筆記中明確規定,教師所聽的每節課都必須提出三個亮點和三個不足之處。這雖有些武斷,但也不失為一種折中策略。

其次,還可以嘗試引入“評課+演示”的評課模式,即評課教師在指出授課教師問題后可通過模擬上課來現場演示改進辦法,若條件具備還可讓評課專家在授課教師上課后進行基于自己評課觀點的改進課展示。這樣的模式能夠促進教師對展評課進行慎重的評價,同時通過評課還能生成新的觀點和思考。例如,近年來浙江中小學體育區域聯盟的多次活動,就采用先由教師上研討課,再由評課教師上示范課的模式開展活動,令人眼前一亮。

3.打造展評課的工作模式和保障體系

(1)按部就班,打造展評課的工作模式。

首先,體育展評課需建立以工作進度為軸的縱向質量提升模式。執教教師先要按照展評課的具體要求進行初始教學設計,然后借助集體備課形式進行主備說課。教研組要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理念偏差、方法不足和亮點缺失等問題提出修改意見,教師修改完善后進行教案初定。隨后邀請專家觀看教師的模擬上課或片段課,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意見。執教教師在吸收意見后便可開始整合教學和適度磨課,做參加展評課前的最后準備。一般來講,教師執教過展評課后要進行以教學反思為主的課后說課,總結和分享經驗為后繼教學做參考。

其次,體育展評課需擬定以執教行為為軸的橫向教學實施細節。盡管我們不提倡過度的教學預設,但對展評課中必然進行的講解示范、檢查糾錯和組織調動等教學基本元素仍需做充分準備。而客觀來講這些教學要素的執行,最終體現為教師的語言、動作、路線和方位等教學行為。為此,教師在課前將必要的教學信息轉換為具體的教師行為,并制定以教師行為為軸的教學實施細節,有利于教師教學水準的穩定發揮。例如,某位教師在參加區教學評比前,通過模擬上課后將自己的教學語言寫成了講話稿進行推敲完善,還結合教案設計了自己的教學檢查路線以及關注重點。

(2)團隊協作,確立展評課的保障體系。

首先,可根據展評課的層次確立必要的技術支持團隊。展評課籌備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教研組和專家組兩個技術支持團隊。教研組通過集體備課等形式進行策略設計、教案初定和教學成形等初始階段籌備工作。隨后專家組通過看課進行理念提升、亮點突出和教學定型等整備階段的審定工作。一般經過兩個階段的教學技術完善,教師的課堂形態能夠提升到應有的教學水平和層次。例如,某位教師在參加區優質課比賽前,經過校內磨課后邀請區內專家進行看課指導,最終取得了滿意的成績。

篇4

關鍵詞:專業素養;中學生;教育教學

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師應具備專業素質,比如: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意這三方面。專業知識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形成與有效發展的前提,也是數學教師很好教學的基石。數學文化知識也是陶冶人文精神、形成內在人文素質價值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數學教師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數學文化知識,才能豐富中學生的客觀世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理解數學知識。然而,高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新課改下要求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需要認真的分析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必要性、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教師專業方面的特征與內容、學會思考高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考慮的問題、通過有效的措施提升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必要性

第一,教育部門的相關改革,其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高。高中是中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教育質量不僅受到教師與學校的關注,還受到學生與家長的重視。眾所周知,高中數學是科目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分支,我們要想提高此階段的教學質量,不僅需要學生的努力,更主要的是要有優質的數學教師,有完備的專業化數學教學,這是確立專業化數學的前提。怎樣培養一名專業素養較高的數學教師,是我們共同要追求的一個目標。

第二,高中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是實現新課改要求的前提條件。新課改以來,大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比如:新課改中增加了三視圖和投影的相關知識,引入了一些概念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數學理論與實踐方法的學習;還有的教學內容是數學教師沒有怎么接觸的知識,比如:分形和編碼等。這種新內容的設置不僅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完善知識儲備,還需要完善心理、價值觀和情感方面的素質,不斷修身養性,不斷提高專業素養。這才利于數學教學。

二、高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特征與內容

首先,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特征。第一,漫長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而不斷發展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調整思想、價值取向,不斷豐富專業知識,鍛煉出適合數學職業發展的一個角色。第二,復雜性。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培養優秀人才,這就決定了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個性化,還需要具備復雜性。第三,階段性。教師專業化的階段:職前教育階段、入門適應階段與在職教育階段。第四,規律性。一門合格的數學教師需要在不斷成長的同時均衡完善自身。

其次,高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第一,樹立正確的現代教育觀念。數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有耐心,尊重中學生,正確善待學生的錯誤,學會換位思考,為學生著想,為中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生。第二,完善教師專業知識結構。比如:高中數學教師要明確學科知識(算法、微積分、數據處理、概率統計等),切實掌握這些知識的結構與體系,把握重難點,靈活運用知識題型;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掌握與其相關的知識,如:解析結合、數學分析等;數學教師還需要具備先進而實用的思想方法,幫助中學生在概念的基礎上,正確運用思想方法解答數學題;高中數學教師還需要具備數學史方面的知識,如:數學發展的大概情況、初等數學發展史等,這有利于數學教師用數學史材料很好地對中學生進行教學;高中數學教師更需要具備教育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結合數學知識很好地把握中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數學任務良好地完成,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數學教師還要具備教育決策、教學機智、與學生交往、自我方面的知識。第三,構建數學教師能力結構。高中數學教師的能力結構是以數學能力為基石的,它的核心是數學心理活動中的分析部分,通過反思實現數學教學。比如: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具備認識方面的能力(數學思維、對學生思維活動的了解、分析、教案設計等方面的能力等);操作方面的能力(表達能力、數學情感表達技巧、組織教學內容的方法能力、反思能力等);監控方面的能力(善于觀察、調整自己教學的能力,正確判斷與評價的能力等)。

三、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考慮的幾個問題

第一,高中數學教師不注重職前教育。大部分數學教師對職前教師不夠重視,這影響了其修養的提升。良好的職前教育能夠讓數學教師接觸教學,直接感受到與自身優缺點和興趣有關的知識,進而作出規劃。在這個階段,數學教師需要自我反思、聽課、觀察學習等,這為其專業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第二,數學教師不注重規劃。以往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忽視職業規劃,這不利于數學教學。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不僅要注重教師群體隊伍的共性,還要關注個性發展,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收集資料、發展目標、發展途徑、行動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這有利于提升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

篇5

關鍵詞:機械加工項目教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當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基于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在機械加工專業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將教師的主動性、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增強同學間的團隊協作精神,這對知識的傳授與更新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一、什么是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這里,項目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任務,它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1、該工作過程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2、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起來;

3、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有直接的關系;

4、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

5、項目工作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

6、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7、項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

8、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

二、機械加工專業較為適應開展項目教學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注重的不僅是合格零件產品的最終結果,而更注重的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教學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體驗加工生產的艱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感受成功的樂趣。以機械加工課程實訓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一定的產品生產項目讓學生完成零件圖的識讀和繪制、工藝路線的編制、機床的操作、工量刃具的使用、零件加工生產、產品質量檢驗與分析等生產流程,從中學習和掌握安全操作規程、機械制圖、機械原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機械制造工藝、工件測量與極限配合、切削原理與刀具的刃磨、各種機床的使用與操作方面的知識、還可促進職業行為規范及職業習慣的養成。

三、機械加工專業開展項目教學的幾個階段

機械加工專業項目教學法分為7個階段:

1、確定項目任務。由教師到企業承接一些零件加工甚至是半成品加工任務,并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

2、組織學生測繪零件圖,深入了解零件的材料、幾何形狀、公差尺寸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加工的其它要求。

3、組織學生制定加工工藝路線,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序。

4、對學生進行分組,對人員、機床設備、工量刃具、加工工作內容進行整合及統一調配,下達生產任務。

5、實施產品的生產加工。學生確定各自小組的分工以及成員合作的形式后,按照計劃開始生產加工。此階段教師的重點是嚴格規范學生的操作動作,嚴格執行工藝流程和生產加工內容。

6、產品質量檢查。學生加工生產的零件及半成品,特別是首件、首批零件進行自檢之后,交到教師或專門的質量檢查員進行檢查驗收,對生產加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找出差異原因,并一一解決之。

7、總結評價或結果應用。作為項目教學產品零件,必須是經過嚴格的出廠檢驗,并能通過企業的合格驗收,在進行出廠檢驗的同時,要組織學生總結和回顧整個生產加工過程,并將其知識點、技能點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并根據每一個學生在生產中所取的作用進行充分的肯定,并確定成績或學分。

四、開展項目教學幾個注意事項

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等,學生唱“主角”,而老師轉為“配角”。

項目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所以機械加工專業在具體開展項目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所選項目教學要盡可能來源于企業。來源于企業的教學項目,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項目教學的功能,只有來源于企業的產品零件,由于毛坯數量的限制及產品質量的要求,教師和學生才能提起高度的重視,只有嚴格執行工藝規程和各加工程序,才能確保不出一件廢品。

2、任何一個項目(如一個產品、一個零件或是一個半成品等),只要有利于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都可以作為項目。因此,項目的選擇不一定是要制作一個完整的產品。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小項目或較為簡單的項目更有利于教學。只有到了教學后期,大項目或綜合性項目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教學價值。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項目的選擇與排序要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職業能力的發展水平要相適應。

3、作為項目教學的零件產品數量,每批次數量不宜太少,也不宜過多,數量太少,學生反復操作動作次數就少,就不足于形成技能,同時,項目變化頻繁,組織項目教學難度也大;零件產品數量過多,加工時間過長,占用教學時間過多,學生學習過的項目就少,不利于完成整個技能教學訓練計劃。

4、作為項目教學的零件產品加工,不要只算經濟效益帳,還要算社會效益帳。如果不接產品加工,為滿足學生的技能訓練要求,仍然在占用機床,消耗材料,發生刀具磨損、電費和機床折舊費用。如果承接了產品加工作為項目教學,最低都能保證原材料零消耗,甚至還可有一些創收,學生既得到了鍛煉提高,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又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一反一正的核算差別是很大的。

5、項目教學是以零件產品的生產加工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活動,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只是加工的終極目標,不是項目教學的目標。項目教學的目標是加工過程,是識圖、了解加工要求、確認加工工藝、規范操作機床、正確使用工量刃具、進行產品質量檢查。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規范和明確,需要進行細致的備課和準備,還需對教學進程進行詳細的設計。

6、項目教學的過程是以行動為導向,由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要也要恰到好處,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指導的深度和側重點要有所不同,要注重因材施教、個別和分組施教學,既要實施差異教學指導。項目教學法的根本宗旨是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自己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自己積累和總結知識,自己動手提高技能,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尺度。即使學生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應該是啟發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導不但使學生記憶深刻,還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篇6

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教學競賽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和招生規模的急劇增加,大批青年教師充實到高校教師隊伍。青年教師不僅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希望,也是高校教學、科研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和骨干力量,因此,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是高校管理者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由于教學是教師的首要職責和任務,要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重點培養和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并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和教學水平提高擺在青年教師培訓培養工作的突出位置,探尋培養和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最佳途徑和有效措施,這是高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普遍共識,也是高校青年教師培養亟待解決的矛盾。

一、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現狀分析

從目前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現狀來看,其關注的重點大概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崗前培訓。通過崗前培訓提高青年教師職業素質,強化教書育人的意識和責任,掌握教學的基本規范和要求。第二,注重學科專業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學科專業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礎,科研能力關系到青年教師的發展。只有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科研能力才能保證教師的素質,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第三,注重學歷層次的提高。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提高是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的根本,也是很多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第四,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師德教育。青年教師要志存高遠、愛國敬業、嚴謹求實、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與時俱進,這是成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所必備的政治素質和師德風范。應該說,以上針對青年教師隊伍實際情況開展的培養、培訓工作都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的不足之處或薄弱環節,這就是,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尤其是教學過程中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和指導不夠。具體表現是:第一,教師培訓內容的偏頗,現有教師培訓多以相關教育法規、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外語能力為主,有關教學論、課程論、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直接與教學活動有關的知識和問題討論欠缺。第二,培訓工作機制不完善,多數學校的教師培訓由學校人事部門負責,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結合不夠。第三,少有職業化的培訓教師,培訓教師對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和課程開發等方面實際需求了解不深入。青年教師培養工作這一缺憾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青年教師的培養培訓在加強,一方面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二、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內容與辦法

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個人能力、水平、地位、作用等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對于提高高校整體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不僅常被高校教師培養培訓工作所忽視,有關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研究也非常欠缺,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要素的討論也是眾議紛紜。正因為如此,高校有關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的方法、措施也是豐富多彩,各有側重。但作者以為,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主渠道,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手段,因此,所謂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質上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所應具備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能力、知識組織和傳授能力、教學活動組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以及教學反思、監控和改進能力。那么,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也應著力圍繞課堂教學所需具備的能力構成成分開展,以促進教學能力構成各因素協調發展和提高為目標。

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辦法、措施和方式很多,如老教師的“傳、幫、帶”;教學督導跟蹤聽課和意見反饋;青年教師助教制度;首次開課試講和持證上崗等等。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上述辦法和方式或流于形式,或產生效果甚微,或影響程度不夠。比如,老教師的“傳、幫、帶”是高校青年教師培訓的最通行的模式,但倘若制度不健全,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監督執行力度不夠,學校支持獎勵力度不夠,指導教師和青年教師對傳幫帶的認識不深入,那么這種制度和方式就形同虛設,難以發揮其作用。再如青年教師開課試講和持證上崗也僅僅是一種準入考量,而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實踐、反思、總結、改進、提高的長期發展過程。這就需要探索出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舉措,一種能讓青年教師廣泛參與、對青年教師整體產生影響、制度化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一種與教師教學過程聯系緊密,且有助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各構成因素協調發展和提高的培養途徑。

三、教學競賽――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武漢大學歷來非常重視主講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采用多種培養形式,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并著力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在各種常規教師培養培訓的基礎上,為激勵和引導青年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工作,認真研討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確保教學質量,于2001年制訂了《武漢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實施辦法》,開展兩年一度的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分別于2002年、2004年、2006年連續舉辦了三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取得成功經驗,達到預期效果,青年教師普遍得到較好的鍛煉,一批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其中,有的成為校教學名師,有的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有的走上學校教學管理領導崗位,更多的成為學院教學和學科發展的骨干教師。這批青年教師不僅是學校發展的希望,也是學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中堅力量。

武漢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分學院預賽、學部復賽和學校決賽三個階段,要求35歲以下青年教師都參加學院預賽。各學部按學校分配的名額評出進入決賽的教師名單。決賽由學校教務部組織,競賽成績由課堂教學和教案評審兩部分綜合得出,評委由校教學督導專家、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學生代表三方面人員組成,學校領導和各學院教學副院長現場觀摩。從預賽開始,各學院為每位參賽教師配備教學名師、教學督導、或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進行指導和幫助,在參加正式比賽前進行試講,由指導教師指出優缺點和需改進的問題;正式比賽時,由評委給出點評意見,書面反饋給參賽教師。學校對決賽實況進行全程錄像,刻成光盤發給參賽選手,供參賽教師對照評委專家的點評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

學策略和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一等獎獲得者的比賽錄像和評委會集體討論推薦的具有經典案例特征的其他等次獲獎者的比賽錄像,在學校電臺進行展播,并提供給學院,作為青年教師教學培訓示范討論的案例。實踐表明,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綜合培養和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全面展示和檢閱

從青年教師角度來講,廣大青年教師事業心和上進心很強,希望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并得到領導和同行們的認可和稱贊。“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正好為他們提供一個打擂比武、展示風采的機會。通過參賽,青年教師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風教態、教學責任心、教案設計和編寫能力、對所教課程內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方法和技巧、語言表達、圖示板書、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及教學特色等,并在展示自己的同時,與其他參賽教師進行各個層面的廣泛的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從學校和職能部門的角度講,舉辦一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一次對35歲以下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檢閱和教學質量的評估。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質量怎樣,是學校領導和教務部等相關職能部門經常關注的重要問題,雖然平時通過學校教學督導團和各學院督導組成員以及領導干部深入課堂聽課,對教師的教學情況有所了解,但那畢竟是局部性的。通過學院、學部和學校的三級競賽,使青年教師集中地進行現場教學匯報,讓學校、學院領導和職能部門全方位地看到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取得的重大進步和存在的問題,為學校、學院領導和職能部門今后制定教師培養的計劃和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依據。

2、“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途徑

高校青年教師的共同優勢是學歷層次高,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科研能力強,計算機水平和外語水平較高,思想活躍,敢于嘗試,具備從事教師教學工作的能力和基礎;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大部分不是師范大學畢業,缺少教育理論和教學法的基本修養;由于教師總量不足、現行教師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多數青年教師研究生畢業后,直接承擔起教學任務,沒有做助教的經歷,也不能經常得到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許多青年教師雖然在主觀上想把教學質量、教學水平盡快提升上去,在教學第一線做出成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訓和幫助指導,自己的愿望往往難以實現。“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則為青年教師提供一種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鍛煉機會、學習機會。這是因為,參賽青年教師從決定參加比賽開始,就要做認真細致的準備。在準備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名師、老教授、老專家精心的點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得到幫助;在正式比賽時,評委對每參賽者都有評語。綜合所有評委對每位參賽教師的評語,有褒有貶,基本上可以比較客觀、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教師在教學上的優缺點。這些意見通過相關渠道反饋給每位參賽教師,成為他們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的一面鏡子和今后繼續努力奮斗的方向。經過反復的準備和多次比賽的實踐,這個過程本身就使廣大的青年教師得到鍛煉提高。一位參賽者曾很有感觸地說:“過去認為教學工作能上臺講就行了,不知道課堂教學有那么多學問,講好課還那么不容易。在參賽的過程中得到了老師們的耐心幫助,精心指導,使自己受到了一次嚴格的訓練,教學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所受教育終身管用。”

3、“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高校青年教師在崗培訓培養制度和機制的補充完善

認識到“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途徑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通過競賽活動這種形式正確指導和引導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教學競賽不僅幫助青年教師彌補了缺乏育人經驗、缺乏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也引導他們關注和了解現代教育思想觀念和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還培育了他們的責任意識、一流的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解決了青年教師應時刻思考并付諸教學實踐的三個問題:教師教書的目的是為了什么、要達到什么目標以及怎樣達到這個目標的問題。教學過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而課堂教學又是主渠道,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組織課堂教學,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說青年教師培訓的著力點在于幫助青年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那么,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它使青年教師經歷了一次全方位的過程訓練,全方位地展示了參賽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對各種常規青年教師培訓培養活動的效果檢驗。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這些作用和影響是其他培訓措施所無法比擬和取代的。

四、進一步做好“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思考

“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從某種意義上是培育名師、發現名師和推介名師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的高校把開展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作為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和舉措,列入其教師培養培訓計劃,以賽促教,強化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教學水平。但由于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涉及面廣,導向作用明顯,要充分發揮其對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影響作用,結合武漢大學開展此項工作的實踐經驗,筆者以為進一步做好“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要進行以下思考和改進:

1、進一步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重要意義的宣傳力度。盡管武漢大學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但從幾年的工作情況來看,仍有少數學院的領導對“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熱情不高。態度淡漠,被動應付,并影響了一些青年教師參賽的積極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某些領導對“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作的重要意義缺乏認識。為解決這個問題,除有關部門需要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外,學校的各種媒體還需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重要意義宣傳的力度,使學院領導們認識到“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不是作秀,而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培養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學院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主管教學副院長必須要做好的工作任務。通過加大宣傳,營造一種讓青年教師以能講好課為光榮和感到自豪的環境和氛圍。

2、正確指導和引導青年教師。因為是競賽,自然有等級、名次之分,個別教師和學院過分注重結果,導致參賽教師在競賽時給人以作秀的感覺,不能反映教師的正常課堂教學狀態。當這種不好的苗頭一出現,組織者、指導教師和評委專家就要態度明確予以指出,強調比賽不是目的,取得名次不是目標,參賽者切記不能把講課變味為作秀,追求教學藝術,而不是教學表演,自然再現課堂教學常態。在比賽選題上,堅持從參賽者所講課程內容中挑選,確保競賽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真實效果。針對大學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學校領導

和管理部門要大力倡導教學做得好,科研同樣做得好的行為,真正優秀的教師會把自己的科研拿來充實自己的教學,同樣,真正優秀的教師也會把教學上的問題作為科學研究的方向,會把自己研究的問題在教學上繼續深化,能夠把教學和科研都做得非常好的老師必定是付出了心血的老師。學校的政策要真正體現對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學的激勵和引導。

3、建立鞏固競賽成果的長效機制。筆者曾就開展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情況走訪過一些教師和干部,他們普遍提出如何鞏固競賽成果的問題,認為不能競賽完了就沒有下文,學校和學院應考慮建立一個鞏固競賽成果的長效機制。學校相關部門,如教務部、人事部等應將“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列入對學院教學工作、教師培訓工作的考核內容,在表彰獎勵參賽青年教師的同時,針對學院組織此項活動的情況,分別給予獎罰;加大對參賽獲獎青年教師的獎勵力度,把決賽中一等獎的獲得者樹立為校一級的教學標兵,把二等獎的獲獎者樹立為院一級的教學標兵,號召青年教師向他們學習,為共同提高教學水平而努力;或對在學校決賽中獲得一等獎的教師提一級工資,或破格晉升高一級職稱,激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比賽并取得成績;在學部、學院內舉辦獲獎青年教師教學示范課堂,推廣他們的教學經驗,展現他們的教學風采;創造條件,重建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機制;將競賽的要求和組織競賽時給予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落實到日常教學之中,注重平時對青年教師嚴格要求,精心培養。

篇7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實踐;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學的界定與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學的界定與意義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再探索、再創造,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美國學者波斯納(Posner,1989)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出現滑坡。”美國教育家玻斯納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朱永新教授曾說過:案例+反思=名師。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課后反思正好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學的理性思考

我認為反思性教學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認識。

1.對反思性教學要有正確的理解

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運用教學標準中的要求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的是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而這種合理性的涵蓋量就很大,如教學計劃中的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教學過程設計是否合理,目標達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時它研究的不僅僅是讓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進一步理解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角色及行為的轉變。并能快速地把教師塑造成學者型教師。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教科研活動

通過不同層面的教科研活動,可以快速的積累經驗,獲取新的觀點、理念,從而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個層面:(1)教師個人的反思,是教師走向學者型、研究型教師,遠離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是教師的自我對話;(2)同伴互助,即教師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分享經驗、共同成長;(3)專家的指導和引領,可以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先進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寬教師的視野。

我利用雙周教研組活動中的備課、開課、聽課、評課。課前以集體備課的方式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中觀察,小范圍結思;課后以集體討論的方式發現自己的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然后將自己這節公開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

3.注重知識的積累

知識積累可以通過寫教學反思、教學日記、教學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形成自己的實踐智慧。通過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實踐經驗,改進自己課堂教學行為,并寫出論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形成文章、論文,獨特教學風格的基礎上,一方面,提升了對教材的認識、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進行更有效、更徹底的教學反思。

4.反思性教學要把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

個體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包含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教育實踐(自己的或同事的),或與他們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合作―互動式的研究,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常常體現在集體備課、說課、評課的研討中。

如果說個體反思是一種靜態的自我完善研討(種子發育,發芽)的過程,那么集體反思就是在動態中暴露自己的優缺點、吸取集體智慧并不斷完善的過程,相當于種子鉆出地表后,只有能經受風雨、陽光、干旱歷練的,才能生存,茁壯成長。因而,只要把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結合起來,就會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學的實效。

二、反思性教學的案例研究法

教師的案例研究是教師對典型教育事件進行具體描述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結論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質量,取決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師對自己遇到過的教育事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檢討與思考,它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理論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案例的選擇上必須具備的案例特征

1.案例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若遇到同樣或類似的事件有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2.案例必須要包含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記錄教師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體事實表達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問題即想法,當時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效果如何。

3.案例歸納

即由某案例分析歸納出來的若干教育教學策略。

4.案例創新

即從“追溯研究”走向“試驗研究”,由此產生另一個或多個相關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過案例研究、案例撰寫、分析案例,對于自身教學的成長有諸多幫助。

1.為自己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3.可以對自身行為促進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4.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三、《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的教學課例研究

(一)《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教材介紹與分析

關于《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的教學點,位于《歷史與社會》教材七年級上第二單元《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章節中,綜合探究二,《從地球儀上看世界》這一教學課題中。教材的編排非常簡單,教材中沒有詳細羅列相關知識點,而是要由教師來整理教材,給學生提供相關知識點的概念、特點及經線、經度與半球之間的關系。

教師根據教材,由地球儀引出經線、經度的概念及特征。在解決經線、經度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如何利用經線、經度劃分東西半球及如何利用經度來做出對東西半球的判斷。

利用經線、經度的相關知識,對東西半球作出判斷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之一。這一知識點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比較抽象又涉及空間知識,因而學生掌握起來的難度非常大,一直以來有關這部分知識的得分率一直非常的低。本人利用反思性教學,針對《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的教學點,在一定程面上解決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

(二)第一次教學

1.第一教學設計與實踐

首先是東西經度劃分的教學。結合圖示一,進行講解。

(1)0度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

(2)由0度經線向東至180度,為東經區,由0度經線向西至180度為西區。(并結合圖一進行講解)

(3)自西向東的方向觀察,可發現自西向東,東經區度數在遞增,西經區度數在遞減。由此規律,給予任意二條相鄰經線的度數,就可判斷,這兩條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如:自西向東依次出現20°、25°,一般可判斷為東經;反之為西經。

解決了以上問題后,再來講解如何利用經線、經度對任一點進行東西半球判斷的教學。

結合圖示二,進行講解東西半球的劃分:①分界線,由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構成的經線圈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②半球劃分由西經20度以東至東經160度以西部分為東半球,另一部分為西半球。在講解的同時作圖、標注,如圖二。

由以上方式、方法講解這一知識,問學生聽懂了沒有,90%以上的學生都會說聽懂。但隨便出一道題目,如:“25°W,位于什么半球?”結果發現正確率只有50%左右,而且這50%正確率中還有相當大的運氣成分在。這么低的正確率,促使我去反思原因:問題出在哪里?

2.第一次教學后的反思與改進

反思其原因,其一,90%以上的學生說聽懂了,其實大多數說聽懂僅僅是聽懂,并非真懂了,并非真理解掌握。大多學生在聽懂與真正知識的落實之間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其二,當時是聽懂,而且會了,但一離開圖示,就會出現無從下手,說穿了還是沒掌握,沒能落實到實處。其三,這一知識點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對于七年級學生的年齡而言,在空間思維方面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因而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還較弱,致使掌握起來的難度加大。

發現以上問題之后,思考解決的途徑。方法一,講解時放慢速度,給予學生思考消化的時間。方法二,圖文結合,盡可能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直觀的圖示、視頻,以降低難度,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方法三,加強練習來加以鞏固。通過這樣的教學操作,應該說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像我們學校基本達到57%左右。因而考慮改進教學方案。

(三)第二次教學

1.改進

在以上的教學反思的過程中,觀察發現,東西半球劃分中,東半球具有以下特點,如圖三。

(1)西經中除度數小于20度的經線在東半球外,其余西經區的經線都在西半球上。

(2)東經中除度數大于160度的經線在西半球外,其余東經區的經線都在東半球上。

(3)剛好位于西經20度與東經160度上的點,就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

2.改進后教學

由于東西半球劃分在東西經度上有以上特點,因而在第二次教學中,在第一種教學方案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教學改進與教學補充,并著重強調有關東半球的以上三個特點。通過以上的調整,做題時,學生的準確率有很大的提高,基本達到了67%左右。但依然不能令人滿意。

3.改進后反思

分析學生造成錯誤的主要因素,總結后概括為:上述的三個特征,一是沒能記住,二是沒有理解,做題時當然也就不會應用了;東西經不分,不會分;沒有圖示,不會做;有圖示,落實不到準確點上。

在教學中,每每遇到這一問題,促使我去探究思考:有無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在今年的九年級復習中,又遇到了這一老問題,在備課、畫圖示、觀察圖示與相關的數據時,發現一種針對這一問題,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與規律。

(四)第三次教學

1.再改進

這一方案,是在第一、第二方案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圖示與數據的基礎上發現,東西半球判斷中,東西半球劃分與度數有以下規律,如圖四。

(1)經度小于20度的點,不管東經、西經都位于東半球(某點

(2)經度大于160度的點,不管東西經都位于西半球(某點>160°)。根據這句話,只要提供的某點經度是大于160度的,就可采用這一觀點來判斷。如:西經171度,只要看到度數大于160度的,不管東經還是西經,都在西半球。因而,由于171度,大于160度,位于西半球。

(3)經度大于20度,小于160度上的點,東經在東半球,西經在西半球(20°

(4)經度剛好等于20度的點,是西經20度的,剛好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是在東經20度的,就位于東半球(某點=20°)。這句話,是針對某點的經度剛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斷方法。如:某點(20°E,30°N),判斷出是東經2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東半球。又如:某點(20°W,70°S),讀出是西經2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

(5)經度剛好是160度上的點,是西經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東經160度的,就剛好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某點=160°)。這句話,是針對某點的經度剛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斷方法。如:某點(160°E,66°N),判斷出是東經16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又如某點(160°W,70°S),讀出是西經16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西半球上。

2.改進后再教學

由于發現東西半球劃分與度數之間有以上規律。因而在教學上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解時著重滲透東西半球劃分與度數之間的以上規律,適當配合題目練習加以鞏固。學生只要練習幾次,就能掌握領會。從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練習及考試反饋,采用這一教學方式,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率達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點經度位置,采用以上觀點中的相應觀點判斷,就能準確快速地作出判斷,某點是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還是在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因而針對《東西半球劃分與判斷》教學點,這一教學方式無論在操作性、實用性,還是在實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針對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難度,降低學習難度,使難點讓學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一教學方案,對于解決利用經度對東西半球的判斷,目前只在九年級學生的復習階段進行了行為研究,效果滿意,但對于剛進入初中階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間知識認知狀況下,采用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無影響到教材設計中,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在空間上對這一知識的認知有無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與結論

(一)反思性教學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學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徑。隨著反思性教學的開展不斷深入,積累不斷增加,越加感觸到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研究解決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正如葉瀾教授說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反思性教學的目的與教研活動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將反思性教學的理論運用于教研活動之中,將二者有機結合,可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與教研組的功能,極大地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因而,對于我來說,教學反思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改進了教學實踐,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

(二)怎樣進行教學性反思

我是這樣一來做的。把自身的教學反思滲透在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中。在對各個具體環節進行反饋、調控和重新建構中,再配與實踐(行動)─反思─調整─再實踐(行動)……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教學過程。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有效反思,也會出現無效反思。教學反思的有效無效在于教師自身對于所面臨的問題的把握程度,解決問題的經驗能力及對學生認識學情的把握程度。同時,對于無效反思經過改進,不斷的改進會成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體在課前、課中、課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課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學活動之前,對學生認知水平、教學內容、教案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自覺地進行審視、預測和分析,查漏補缺。它能使教學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性和分析能力。

2.課中反思,有監控性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教學環節以及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有效地調控和應變,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課中反思能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得以高質、高效地進行。

3.課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完成之后,教師反思自身教學情況,反思學生學習狀況,反思授課內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課堂整體狀況,反思失誤,記下閃光片段和困惑,寫下執教反思體會。這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能使教師的教學經驗理論化。

(三)行為跟進

反思性教學對于目前的我而言,僅僅是摸到門,需要在今后的教學、教研中不斷積累,不斷完善才能窺到門道,提升實踐。目前本人正在從以下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究。

1.行動研究

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暢通反饋渠道,不斷地獲取自己及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分析、整合。教學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過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異,反思教學行為,從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累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文獻案例,從他山之石中汲取精華。通過案例分析,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特別是教學思想,通過交流反思,促進自己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偉康.論反思性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