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案設計范文
時間:2024-01-25 17:2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政治教案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政治教學;PAD模式;創新;高效課堂
一、PAD課堂簡介
對分課堂(PAD)是由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復旦心理系學科帶頭人張新學教授提出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該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傳統課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的,基于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環節,亦可簡稱PAD課堂。其理念在于將課堂一分為二,一半由老師講解,另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1]。對分課堂作為一種原創性的教學模式,集課堂講授與課堂討論于一身,教師與學生承擔的角色隨著教學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強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跟隨者[2-5],為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新思路。
課堂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使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地方。對分課堂的一大特點在于對學生的考核側重于過程性評價,體現了對學習主體差異性的尊重和保護。中學政治教學較為抽象,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往往通過填鴨式的教與學,目的在通過考試或者在會考當中完成任務[6]。沒有過程性的評價,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能自我評估,無法提起學習興趣,不但壓力無法減輕,反而會成為累贅。傳統政治教學包括老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學習兩個分離的過程,師生交互很少,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低,難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構建高效課堂途徑
1.師生角色的轉化和創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倡教師對課程進行精要掣領式的講授,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學生內化過程中,教師是“評委”,在討論環節,教師是“組織引導者”,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學生消化教師講授的主題,掌握重點難點。在內化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環境,深入分析課程知識體系,對課程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碰撞者”,通過主題討論、溝通,形成有機的知識體系。
2.考核體系的改革。考核成績從單一的考試改變為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70%)。從機制上強制實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自我參與和自主學習。鼓勵教師從事教研,自主設計教案和學案,每個教師的學案及教案設計要發揮自己的專長,從而提高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建優質高效的課堂。
3.做好教學過程的監控和實施。面對能力不同、特點各異、思想張揚、認知缺乏的初中生來說,課堂的討論和發言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核心所在。教師如若不能很好的監控教學過程,在實施授課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斷片”,討論話題無人問津、教學秩序混亂不堪,對高效課堂的構建起消極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監控中的作用和角色尤為重要,要反復演練和琢磨,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數。
四、教學實踐
1.框架講授,作業布置。框架講授是在課程開始之前,對課程內容進行提煉形成框架,設置問題要依據框架,避免將內容講透。以“青春的情緒”為例,可將框架設置為“圖片視頻展示—引出問題“情緒的基本類型”—故事精講—頭腦風暴—特點歸納”,講授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啟發法、案例法、講授法、情境法等多種方法。
2.分組實踐,自主學習。將全班學生用對分易教學軟件進行隨機分組,每5人一組,設定一個小組長,依小組布置自主學習作業。內化講授的框架內容側重重難點,由實踐“觀”理論,由理論“觀”實踐。這里的實踐既覆蓋教師講授的實踐,也覆蓋學生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實踐。布置的問題和作業具有開放性、層次性和梯度性,使其在學習政治理論課程的過程中結合社會、學習和生活實際。
3.課堂討論,內化吸收。課堂討論突出合作探究,包括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自由提問、教師點睛和總結四個階段。合作探究突出“建構—生成”的合作特性,小組發言內容通過合作途徑建構、生成。但討論可以是無小組討論,自主討論,發言面向全班發言,突出思想政治課獨有的特性,在實踐中互“觀”、交流和溝通。
篇2
【關鍵詞】思想品德;有效課堂;體會
“有效課堂 ”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發展,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實現上述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認知因素,以及學生興趣、學習方式、情感體驗、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使學生易接受知識與內化知識。從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興趣去讀、去學。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1營造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可以說,人們在心理上往往趨向于輕松愉快而躲避緊張壓力。只有在和諧融洽、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深入思考問題,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老師要改變思想觀念,轉換角色,從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一切為了學生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學會熱愛、尊重學生,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以營造一種寬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
1.2視頻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它影響著一堂課的成敗。因此在每堂課教學之前,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各種教學情景,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想聽下去,急于聽下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奮狀態。比如:我在上七年級思想政治課上冊“意志品質”的內容時,在課堂教學伊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孟佩杰“帶著癱瘓母親上大學”的先進事跡視頻,接著設問:從孟佩杰身上體現了哪些優秀品質?學生自由發言后引入新知。當然,引入新課的方法還很多如:案例引入、故事引入、名言導入、小品表演。
2讓學生明確課堂的學習目標
這里的學習目標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的。學習目標應該全面、明確、具體,同時,目標之間的聯系應該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層深入的。
3培養問題意識,引導思考,提高能力
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問題有助于鍛煉學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創造能力;有助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從某種角度來說,教學過程就是師生雙方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開啟學生心智的大門,使之從有疑到無疑再產生新疑。與教學的這一過程相一致,問題意識的培養也在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豐富學生的知識。
3.1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我在布置學生預習的時候,總是鼓勵學生將經過思考之后仍存在疑惑的問題匯總,上交,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倡導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一應該成為我們課堂的主流。
3.2注意做示范,引導、滲透、實現對問題意識的培養。例如:我在教學“直面挫折”的知識時,播放了曾當選“201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美洗腳妹”。——劉麗的先進事跡及有關圖片材料,引導學生思考發現提出問題。學生發言非常活躍,問題百出。有的問:什么是挫折?有的問:挫折有什么作用?有的問:面對挫折應有何態度?有的問:我們如何戰勝挫折?等等問題。另外,在教學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矛盾,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同時也要求學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七年級下冊“自尊自信”要達到的能力目標主要是要讓學生明白自尊心與羞恥心的關系,懂得做人必須有羞恥心,能夠識別什么是卑下的行為,學會節制自己,拒絕卑下,維護自尊。自尊對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義:自尊心是人進步的動力。自尊能夠推動青少年蓬勃向上、力爭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會阻止人去做損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對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義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即自尊使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樣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為什么必須通過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形成。這樣示范引導,久而久之,就能使學生從中學到提出問題的一點方法。總之,讓學生有“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政治課,也要“思維”。沒有思維,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從而導致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抑或死記硬背、“消化不良”。記住:教學過程一定意義說是提出、分析、解決問題之過程。
4引導討論,感悟道理
討論是思維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討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合作研討意識,在學習中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初中政治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討論,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促進體驗,加深學生明辨是非曲直,獲得道德認知,形成道德素質。比如,七年級上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節要讓學生認識“如何做到換位思考,相互支持?”懂得“換位思考,相互支持,與人為善”的道理,主動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教師設置了兩個情境,然后再組織其他各組的同學一起來討論。情境一:開學發書,小王同學拿到新書發現有一頁破損很想給后面的同學,但他想后面的同學不會要的,于是,他自己要了。問:小王的做法對嗎?假如是你,你會怎樣想?怎樣做?情境二:一位老師在上課,而有幾個男同學有的在教室后面溜達,有的扔粉筆頭,有的講小話。問:假如你是這位老師,你有何感受?這幾個男同學的行為給你什么啟示?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習,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維層面、思維的方式得以相互補充,從深層次上體現了教學的互動。學生就從實質意義上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諧的、寬松的、開放的、張揚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會變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機。
5讓學生從實例或事實中概括歸納結論
思想品德課有其自己的學科特點。要學好其需有一定方法、能力,其中,概括歸納結論是學生應備能力之一。因此,注意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很重要。教授“法律的特殊性”時,指導學生閱讀原自治區主席因貪污受賄,數額巨大受法律嚴懲的案例,并引導學生觀看其被法院現場受審的圖片。學生善于抓關鍵詞并體會,仔細觀察圖片中人、物、表情等,學生很快概括歸納結論: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來實施的; 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的課堂效率。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材特點,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相關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材內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教育部出版
[2]《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陜西師大出版社
- 上一篇:開展鄉鎮敬老月活動總結
- 下一篇:土地出讓辦法管理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