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博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3:0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博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4Cs;整合營銷傳播;實施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達,促使現代化大生產的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傳統的營銷理論和實踐受到嚴重的挑戰,市場不再是以生產者而是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市場。營銷領域需要新理論來指導這便是整合營銷傳播理論。
一、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含義及主要特點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在美國提出的。90年代中期開始引入我國。我國許多學者和實務界人士對此做了有益的探討。歸納一下,整合營銷傳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以消費者為中心,重在與傳播對象的溝通
4Cs理論要求現代企業制定戰略策略,必須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目的,一切活動都圍繞消費者展開。整合營銷傳播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觀念之上,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為了達到與消費者交流溝通的目的,整合營銷傳播強調建立消費者資料庫,奠定與消費者交流的基礎。資料庫應是動態的,要不斷更新消費者信息資料,使傳播者能夠及時地分析消費的走向及消費者的關注點。整合營銷傳播的目的,就是影響特定受眾的行為,建立起與目標消費者之間的穩固和雙向的聯系。企業可能獲得對品牌忠誠度較高的消費群體,目標消費者也可能在消費過程中獲取更多的便利。
(二)注重各種傳播方式的整合,使受眾獲得更多的信息接觸機會
整合營銷傳播強調各種傳播手段和方法的一體化運用。廣告、公關、促銷、CI、包裝、新媒體等,都是傳播信息的工具。但要注意進行最佳的組合,發揮整體效應,使消費者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接觸到同一主題內容的信息。
(三)突出信息傳播以“一個聲音”為主(Speakwithonevoice)
整合營銷傳播的最大優勢在于“以一種聲音說話”。由于消費者“聽得見的是一種聲音”,他們能更有效地接受企業所傳播的信息,準確辨認企業及其產品和服務。對于企業來說,這也有助于實現傳播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其相對低成本的投入產出高效益。
(四)強調傳播活動的系統性
整合營銷傳播是更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營銷信息傳播的系統化,更強調傳播過程中各要素協同行動,發揮聯合作用和統一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把整合營銷傳播定義為:統籌運用各種傳播方式并加以最佳組合,以特定的目標群體為傳播對象,傳送基本一致的營銷信息,促進聯系和溝通的系統傳播活動。從操作層面看,將廣告、公共關系、大型活動、促銷、包裝設計、CI和直效營銷等營銷手段整合運用,即形成整合營銷傳播。
二、整合營銷傳播在我國發展的現狀
綜合來看,整合營銷傳播在我國企業的發展現狀有如下三個特征。
(一)許多企業還沒有樹立整合營銷傳播觀念
作為營銷新觀念的整合營銷傳播的實施,基本條件是要與企業的經營指導思想一致。但目前,在我國的許多企業中奉行的仍然是推銷至上、以企業為中心的舊營銷觀念,這與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整合營銷傳播觀念和策略是相互矛盾的。在這些持傳統觀念的企業視野中,消費者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賺取利潤的對象,一旦脫離了這個位置,消費者就不再是注視的中心了。因此,企業的促進銷售,無非是企業以各種方式勸說購買對象的行為,一旦消費者作為主動者的購買過程結束,企業便大功告成。
(二)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這尤其在一些大型企業中表現得更為典型。每一位分管不同方面工作的溝通專家都在強調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為自己力爭更多的促銷預算。銷售部門經理可能會打算以重金聘用幾名額外的能干的銷售員;廣告部門經理可能會計劃將同樣數額的經費用于黃金時間的電視廣告;公共關系部門經理則真誠地相信,自己打算推出的公關活動方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而從事電子銷售和郵購方案設計的專家們則認為,只有他們的工作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此,許多企業的營銷決策,往往形成了各部門各執一端、爭論不休的局面,最后只能由企業的最高領導“拍板”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最高決策人常常是“一個蛋糕,各切一塊”,將企業有限的經費“公平”地分給各個部門。而從被分配到銷售部門的促銷經費來看,各位銷售分支機構的負責人也都可能以本單位的特殊性為由,爭取得到高于平均數的分攤數額。因此,各自為政條件下形成的平均主義的資金分配使得有限的促銷費用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三)互不了解,缺乏協調
企業中負責某一功能性溝通的人員往往不知道其他種類的溝通工具。由于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對本部門以外的知識知之甚少,當需要與企業外部的營銷傳播的媒體打交道的時候,往往是習慣于與自己最熟悉的企業外部專業交往,并可能與之結成某種堅定的同盟,強烈反對將企業營銷傳播的任務交給有整合傳播設計與實施能力的大型廣告公司。這些人往往把企業的目標分離得支離破碎,然后再為每一部分去分別尋找單獨的商。
三、我國企業應如何運用整合營銷傳播
鑒于以上現狀,那么我國企業在今后把整合營銷傳播理論運用于具體的實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樹立系統化、現代化的營銷傳播新觀念
第一,要樹立大市場營銷的觀念,要協調企業與所有利害關系者之間的關系,在國內國際的大市場上進行整合運作,走規模化道路。
第二,要樹立系統化、整合化營銷觀念。一體化的整合營銷模式取代了以往依靠單一手段的營銷模式,多環節、多部門的企業需要協調運作,進行系統優化,才能取得優勢。
第三,要樹立科學化、現代化營銷觀念。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是建立在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之上,廣泛地采用各種先進的管理手段,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先進的通訊技術等。
(二)優化組織結構
企業的組織是一個動態的設計過程,要考慮組織的戰略變化、規模、技術、外部環境等因素。在動態、異質、低容量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需要通過內部的有效協調和高度合作來保證對外部變化做出正確、快速、靈活的反應,因此必須建立有機式的組織結構。整合營銷傳播要求在內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使企業的營銷傳播活動、定位、員工的行為與企業的戰略相一致,而傳統的組織結構對各部門的職責權限的明確規定,以及不同部門人員的工作動機、工作背景、工作時間和利益的不同,使得實施整合營銷傳播過程中,產生了組織內各部門、人員間在認知上的沖突,這與整合營銷傳播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實施整合營銷傳播的企業應該優化組織內部結構,在戰略的指引下,整合組織內部不同利益,使其既保持靈活性,又具有一定的組織性。為此,整合營銷傳播的實施需要建立混合型組織,將水平的業務流程與垂直的專家職能結合起來,并設立精通傳播業務的管理。
(三)實行營銷過程整合,實現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向溝通
整合營銷傳播重視的是真正的消費者導向,是一個與傳統“由內而外”相反的“由外而內”的營銷傳播過程。要贏得消費者心理,必須使用整合營銷傳播,圍繞目標消費者群體以及他們對產品的既定感覺,形成縱深的立體促銷計劃,持續推出一組能夠影響其感覺,引導其感覺的信息,提高對產品品牌價值的認識。要從建立消費者資料庫開始,進行多方信息傳播活動,并對消費者的反應加以搜集和分析,引發消費者的再次反應,然后再將整個流程循環下去,建立長久的一對一的營銷關系,從而提高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在市場上樹立企業品牌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吳健安.市場營銷學(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寧.廣告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篇2
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成員葛劍雄教授代表委員會解釋說,學術規范委員會對于匿名舉報的學術規范案件通常并不受理。作為復旦校友的朱學勤被指涉嫌抄襲案因經網絡和眾多媒體公布,內容具體清晰,且朱學勤本人提出了書面要求,因此他們予以調查。在此過程中,曾在網上發表6篇文章指認朱學勤論文存在學術不規范問題的網友Isaiah并未現身。
復旦公布的調查結果認定,朱學勤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的相關章節,的確存在一些注釋不規范(如漏注、誤注、將間接引文注為直接引文等)之處,還存在外文翻譯上的一些錯誤或不確切之處。但朱文在《序》中已對國內外相關的學術史作了概述,對前人的貢獻與已有論著基本都已說明。
葛劍雄強調,學術規范委員會的調查,僅針對舉報涉及的內容部分。由于本案中并無舉報人,調查意見已先送達朱學勤本人并征求其意見。由于朱學勤不是該校員工,調查結論又否定了剽竊嫌疑,因此也不涉及處理建議。復旦大學校方表示,尊重校學術規范委員會獨立調查的權力。
“雖然論文寫作于10多年前,有些失注、譯文不確切處可以理解,但對于學術論文的嚴謹性要求,無論何時都應該一樣。”葛劍雄最后強調。
事件回放
2010年7月8日,有網友發帖指出,學者朱學勤2003年再版博士論文有抄襲、剽竊。7月11日,某媒體率先刊登報道《朱學勤博士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報道引述網友的6篇文章,認為朱學勤的論文存在學術不規范現象。眾多媒體隨后報道。
7月13日,朱學勤致函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要求“啟動調查機制,辨明是非,還我清白”,獲得受理。
調查啟動一個月后,朱學勤向復旦學術規范委員會提交了一份9000字的陳詞,對匿名網帖指出涉嫌抄襲、不規范的地方分門別類作辯解性陳述,并提供相關知情人。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
> 相關報道:
教授朱學勤涉嫌抄襲事件舉報人已向復旦交材料
朱學勤申請調查涉嫌抄襲案 稱平靜等結果
上大教授朱學勤稱媒體不應對學術問題充判官
篇3
本報訊(記者萬建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沈陽,去年4月率先在全國推出其開發的反剽竊軟件,經全國數十所高校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檢測出數量驚人的論文抄襲案例。然而,昨日面對記者,34歲的沈陽—臉無奈,原因是對付反剽竊軟件的攻略、秘笈在網絡大行其道,反剽竊軟件面臨失效危險。
經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等多家媒體報道的沈陽在國內反剽竊領域已是名人,每天收到的電話、郵件不斷。
“去年以來,不斷有人告訴我,被檢測者們正在研究反剽竊系統的運行規律,找出弱點,并把心得上傳網絡供人分享。”沈陽說,他們首先發現系統只能檢測文本文件,數學公式等非文本格式可大膽抄襲。利用這—弱點,他們把文字拍成圖片貼到論文電子版里,系統也拿它沒辦法。
由于擁有容量更為強大的備查論文數據庫,去年底以來,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與清華同方知網共同研發的學術不端檢測軟件被國內更多高校和期刊采用。但他們的軟件,同樣也面臨被檢測者各種反反剽竊行為。
目前軟件檢測出的全文或大段抄襲等簡單抄襲少了,并不意味著抄襲行為減少了。
沈陽介紹,網絡上出現了應對反剽竊檢測的商業服務:被檢測者提供論文和學校名稱,提供商業服務者即能查出這所學校所用反剽軟件的類型,是沈陽的還是清華同方的,即可提前檢測出結果,并提示被檢測者如何修改;被檢測者再將修改過的論文提交學校,這樣就檢測不出問題。
“還有更絕的。—名博士生手眼通天,當被告知他的博士論文經檢測為抄襲后,他托關系從國內各大期刊庫撤掉電子版論文。”沈陽說,“這名‘干掉正版’的博士生確有其人,只是我不便透露更具體的身份特征。”
本報訊(記者萬建輝)“現在看來,反剽竊遠不只是—個技術問題。今年暴露出來的多起學術不端事件,有關部門曾來函征求我的意見。”
沈陽昨日介紹,他也做反剽竊方面的理論研究,包括民意分析和輿論分析研究;主管部門來函—般會向他了解反剽竊軟件的檢測效果,剽竊事件的性質狀況、發展走勢。
武漢多所高校請他去做反剽竊專題報告。甚至,被揭發者找他咨詢采取何種應對措施、會產生何種結果。
沈陽說,今年,—名年輕官員的上任引起全國網友廣泛關注,網友人肉搜索出他的畢業論文,并用反剽竊軟件檢測出抄襲部分。這名官員請人找到他,請他幫助分析事件可能的進展和結局、是否需要辭職等。
廣州—所大學的—名女教師舉報學校負責人博士論文抄襲。沈陽說,女教師曾打電話給他,希望他以自己開發的反剽竊軟件檢測出的客觀結果聲援她。
本報訊(記者萬建輝)在沈陽工作的武漢大學,校研究生院用的是清華同方的反剽竊軟件;該校計算機學院、信息管理學院的研究生辦公室和—個校辦期刊社,仍在使用他的反剽竊軟件。
沈陽介紹,前者具有5000萬份論文的文獻量,他的軟件有400萬份論文;近幾年,僅他的軟件檢測出抄襲名單就達10萬人次之多。這些人的論文在網上數據庫中搜集到,以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為主,那些高度相似、高復制率的才被確認為抄襲。
篇4
關鍵詞:粉煤灰,制革廢水,改性
引言:我國在處理制革廢水的技術方面仍處于比較落后的處境,污染速度的增長遠大于治理水平的增長。且工藝來源復雜[1,2],物理法、化學法要利用大量的化學試劑,處理費用較高,不適宜普及應用,并伴有二次污染的問題。博士論文,粉煤灰。生物處理法其也有缺陷[3],微生物的選擇性;對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慢;對有毒的物質只能降解去除一部分,而且還可能形成有毒的中間產物;對于難降解的物質降解困難。從國內這些方法的運行狀況來看,雖然有些工藝運用已比較成熟,但都有局限性,尤其是不能很好處理低濃度或者生物難降解的有機廢水[4]。
粉煤灰是我國最主要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源之一。博士論文,粉煤灰。我國是一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主要以燃煤進行發電,每年從電廠排放的粉煤灰達到1.6億噸。粉煤灰的大量堆放不僅占用土地,而且對環境造成污染。尋求制革廢水的粉煤灰治理技術[5],可以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
1. 實驗儀器、材料
1.1實驗儀器
XL-型箱式馬弗爐,102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電子分析天平,TU-1810PC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pH計,高速離心機,85-2型定時恒溫雙向磁力攪拌器,水熱反應釜。
1.2 實驗材料
實驗需要的粉煤灰來自阜新某煤矸石熱電廠,粉煤灰的化學組成及pH值見表1。
表1粉煤灰化學組成(質量分數)
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ly ash (massfraction) 單位:%
篇5
陳棟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在推進公共領域建構中前行――1996年至2006年中國新時評發展研究》。他宣讀論文時條理清晰,侃侃而談;回答答辯老師提問時也從容不迫,經驗老到,有著良好的表現,論文順利通過了答辯。現在擺在我面前的書稿以原論文為基礎,書名為《思想的力量――中國新聞時評的新發展(1996―2006)》,顯然比原來的論文題目更為精煉、更具沖擊力。內文也對原論文書稿內容重新審視、修改和補充,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從而引起出版社關注,予以出版。作為老師和朋友,我拱手祝賀!
細讀之后,我覺得《思想的力量――中國新聞時評的新發展》這本書內涵很豐富,選題很有價值。本書將1996年至2006年新時評發展變化劃分為五個階段:新時評專欄的產生(1996―1998);新時評專版的發展(1999―2001);大眾報時評版的興盛(2002);報網時評的互動(2003―2004);新時評的縮水與坎坷(2005―2006)。作品以“時評形態變化”為分段標準,以專題史為研究模式,對新時評專欄、版面、報網互動及其主要運作人進行采訪分析,對新時評推進公共領域建構進行深入解讀。通過本書的一些有分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公共領域建構的過程中,新時評專欄的產生推進批判公共性的有效激發,新時評專版的發展促進“自治”精神的逐漸培育,大眾報時評版的興盛加速“公開性”、“開放性”言說風氣的初步養成,報網時評的互動推動平民主張的崛起,而新時評的縮水與坎坷也折射出公共領域建構的艱辛。
本書作者陳棟能獨辟蹊徑寫出這樣有見地的論著,與他的經歷和涉獵的研究領域有關,也與他持續的學習和生活積累有關。他自從對新聞產生興趣的時候開始,就特別關注時評研究。2005―2008年間,他更對新時評的發展進行了集中學習和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棟近幾年來已不僅自己撰寫時評,而且專訪了眾多時評高手,與國內多家媒體評論部建立了聯系。豐富的經歷和寫作實踐,都為他寫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厚實的功底。本書以新聞人的敏銳搜集和描述了10年間中國媒體新時評的發展與變化,其中的許多鮮活素材多為一手資料,十分寶貴,對于當前和未來的時評研究具有較強的借鑒和參考價值。時評不僅是當今社會引導輿論的重要手段,也是傳媒生存和發展所需。因為,在新媒體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傳媒幾乎沒有獨家新聞可言,但可以有獨家視角、獨家觀點,時評潮應運而生,并且時評正在不斷為鑄造媒體靈魂造勢。
篇6
Abstract:Reviewing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ntrol of the disserta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ocial science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lysis the practice results of the anonymous review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systems. On that bas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tudies, suggests some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es.
關鍵詞:社會科學 學位論文 評審制度
Key words: social science dissertation review system
作者簡介:成龍(1987―),男,江蘇泰興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創業理論研究。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綜合體現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總結性成果。有專家倡議,為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應“從學位論文的設計、研究與寫作到評審、答辯,實行全面質量管理”[1]。近年來,研究者不約而同地聚焦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評審制度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作者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了梳理,歸納總結社會科學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 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的方法與程序
學位論文評審是由學位管理部門組織的,受聘專家以通訊、書面或其它形式,對學位申請者所提交的學位論文進行科學評價的具體活動。通過評審,學位申請者本人及其導師可以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意見和建議,豐富和完整文章內容;另一方面,作為學位管理部門,通過反饋回來的評審意見,可以了解學位論文的實際水平,并對其質量進行監督,同時作為審批答辯的依據;此外,通過對不同學科的評審意見進行收集、分析、整合,可以找到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從而為提高學位論文水平提供決策支持[2]。
學位論文評審通常采用“專家評審”的方法,即國際上所說的“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是指由該領域或鄰近領域的專家以通訊或現場接觸的方式,來評價研究工作科學價值的一種評估方式,是國際科技界公認的科學評價的最重要的方法。根據馬莉萍(2005)的觀點,論文評審方法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1)校內評審和校外評審;(2)定性評審和定量評審;(3)公開評審和匿名評審;(4)書面評審、網上評審與口頭評審[2]。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第三種,即根據評審的方式分為公開評審和匿名評審,國際評審是匿名評審的一種衍生評審方式。
學位論文的評審程序一般按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1)建立評審標準;(2)提交論文;(3)確定評審方式;(4)選聘評審專家;(5)意見反饋與處理[3]。
二、 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制度的現狀
公開評審與匿名評審是國際上并存的兩種常見學位論文評審方式。美英等國的大學一般采用公開評審的方式,這是一種直接由導師提出擬參評專家名單,經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后,送這些專家評閱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國家采用匿名評審方式,如澳大利亞很多大學,要求博士生在預計答辯前2個月將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選定國內外3為專家對其進行評審。我國香港地區的大學,對博士論文也采取類似的匿名評審方式。在我國,自建立學位制度至90年代中期以來,各培養單位一直采取公開評審方式對博士學位論文進行評閱[3]。
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公開評審方法實際操作中,評審專家名單通常由導師來確定。這種做法的優越性在于:操作性強、易于聘請合適的專家。然而,這種評審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和論證,暴露出了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弊端:一是導師一般聘請熟識或有學術往來的專家,因此評審專家通常會做出高于學位論文實際水平的評價,不利于對學位論文的監督,淘汰制也就更無法實現;二是導師所認識的專家有限,由導師來確定評審專家名單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重復性,片面的評審意見既不能反映學位論文的水平,也不能反映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2]。
為了解決傳統評審辦法帶來的弊端,90年代中期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陸續改革公開評審制度,試行匿名評審并逐步擴大匿名評審比例,甚至出現了國際評審的方法。
三、 匿名評審制度的實踐與改進
(一) 匿名評審的實踐與作用
學位論文匿名評審,分為單匿名評審(又稱“單盲審”)和雙匿名評審(又稱“雙盲審”)。單匿名評審是只隱去評審專家的信息,研究生和導師的信息是公開的;雙匿名評審是同時隱去評審專家的信息、研究生的信息和導師的信息。具體操作分為兩種情況:(1)各高校研究生院管理部門將學位論文寄給其它高校研究生院,再由對方研究生院管理部門將論文派發給本校相關專業的專家;(2)各高校研究生院管理部門自行建立專家庫,根據專家庫將學位論文寄給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2]。
王則溫、趙張耀(2009)通過相同的博士學位論文在兩種不同的評審方式中的評價差異探討不同評審方式對學位論文評價的影響[4]。結果表明:(1)雙向匿名復審大幅度降低了各項評價指標的優秀比例;(2)雙向匿名復審使中等及以下的評價比例有較大的提高;(3)評價為較差等級的比例在雙向匿名復審和原始評閱中都是極低的。王珞晶、張春元等(2005)對參加普通評閱的博士論文和匿名評審的博士論文評閱意見做了統計分析,結果如下:(1)匿名評審使論文評閱更加客觀、公正、規范;(2)學位論文的整體質量得到顯著提高[5]。
可見匿名評審制度可以有以下作用:(1)避免了論文評審過程中的人為影響,提高評閱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2)對提高學位論文水平具有督促作用;(3)有利于管理部門及時了解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2][6]。
(二) 匿名評審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盡管匿名評審制度對解決傳統評審制度的問題起到比較大的作用,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實行匿名評審的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立足點不正確,建立在對學位申請者、導師及評審人不信任的基礎上;(2)增加了評審的中間環節,評審的科學性、權威性打了折扣;(3)成本較高;(4)學校對外校專家缺乏聯系性和約束性,專家積極性不高 [7]。
針對上述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很多解決措施,概括起來包括:(1)科學建立高質量的匿名評審專家庫;(2)制定較為詳盡的評價指標體系;(3)健全對評審專家的選聘和監督機制;(4)建立配套的保障措施等。李秀兵(2007)結合西安交通大學“雙盲”評審的情況,從學位論文應包含的信息問題、評閱人的確定問題、評閱意見的表達問題和評閱意見的后處理問題等角度出發,分析了問題的表現形式、原因,并提出了解決的措施[8]。
(三)國際評審制度的出現
在學位論文評審制度改革的浪潮中,國際化評審也在少數高校中推行開來。論文的國際評審,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選取用外文撰寫的學位論文,將其送至外國同行專家進行評審。這種評審主要是充分發揮國外同行專家作用,評審往往更嚴格、更具體、要求更高,對促進研究生用外文撰寫論文、擴大國內研究生在國外的知名度、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國際化評審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如時間長、費用高、選聘合適的外國專家比較困難以及學位論文必須用外文撰寫等,因此,要想使國際化評審達到預期效果,并能大面積推廣,尚需建立一系列配套保障體制和措施。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在組織學位論文評審工作中,大膽地嘗試了這種評審方式,其他大學也有涉及[9]。
參考文獻:
[1] 吳宏翔,顧云深.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23
[2] 馬莉萍.淺析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及主要辦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
[3] 孫,高虹等.談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方式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7):23
[4] 王則溫,趙張耀.關于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有關問題的探討[J].研究生培養,2009,3:39-40
[5] 王珞晶,張春元.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改革成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1):48-49
[6] 蔣紅燕.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效果探討[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1):39
[7] 路淑琨, 甄良等.哈工大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數據統計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81
篇7
然而,當時這本博士論文只有法文版,我最終也沒能讀到,僅參考了徐志民教授等翻譯的游先生《視覺語言學論集》中的相關文章。現在,由游順釗先生親自翻譯的中文版終于面世,就是期待已久的《手勢創造與語言起源:離群聾人自創手語調查研究》。
離群聾人是指從出生就生長在健聽人世界的聾人。他們沒有聽力也不會手語,沒有習得任何語言,更不會文字,沒有和其他聾人接觸過,也無法與健聽人進行正常溝通。然而,與人交流溝通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和本能需求,于是這些離群聾人只能自己創造手勢表達意圖,進而與人交流。由于這樣的自創手勢一般都產生于離群聾人與家人交流之中,所以稱為家庭手勢。即使一位不懂手語與語言學的人略翻看此書也會驚嘆于書中所集語言資料之廣博、詳細。被調查人包括居住在印第安保留區的原住民、美國聾人、法國聾人以及中國北京和廣州的離群聾人等,共計12位離群聾人(5個加拿大印第安人,7個中國人),搜集的手勢詞語多達2500個。作者的足跡從歐洲開始,歷經北美和亞洲,在科技和交通都欠發達的八十年代,在語言不通的印第安保留區進行調查要經歷多少困頓和風險,簡直難以想象。從書中第一章關于調查的概述中就可見一斑。僅僅這些來之不易的語言資料已經令人嘆為觀止,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由于調查對象都是不懂手語的聾人,如何獲得有效的調查結果自然成了設計調查方法的焦點。游順釗先生在前人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自創的圖片調查、先調查離群聾人身邊的健聽人再調查離群聾人等一系列調查方法不僅體現了一位研究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也展現了一位學者的智慧。
除了對于詞語的記錄與分析,促使游順釗先生開展這項調查的初衷之一是對語序問題的關注。據作者所言,這本書的調查就是想要探索手語語序與口語語序是否存在某種關聯。然而,一般聾人使用的手語在語序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口語的影響,對比的時候自然難下定論,而離群聾人的家庭手勢沒有受到過口語影響,自然是上上之選。不過,與其說此書源自對語序問題的關注,不如說來自于游先生對事物奧秘和起源的好奇心。上世紀七十年代,作者提出的三個問題或許可以稱為這項長達十年的調查的核心:
(一)在口語里的三種主要詞序,會否存在著一個共同詞序的來源?
(二)討論自發創造的手語詞序時,應否提防來自它周圍的、在口語和書面語環境里發展的規范手語的影響?我們現在能否觀察到還沒受到口語、書面語和規范手語影響的自發手語詞序?
(三)口語詞序和手語詞序間,會否存在著一個共同的詞序來源?
書中第二章關于語法資料的分析就是主要集中在對詞序的討論上。作者通過對所集家庭手勢的語料進行分析,發現家庭手勢的基本詞序中,動詞的位置在詞語組合的最后。這符合人類認知的自然順序。書中詳細解釋了“貓抓老鼠”這個例子:總是先存在貓和老鼠這兩種動物,然后才會發生貓去抓老鼠的行為。因此作者合理推測動詞在句尾的形式可能是人類最自然的語序。雖然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口語――尤其是兒童語言的例子進行分析,但是我們顯然無法回溯人類語言的發展史,一切只能通過邏輯推導,而家庭手勢和兒童語言毫無疑問是距離語言起源最近的現存資料。通過個體語言的創造與發展觀照人類語言的發展歷程,由此追溯語言起源,這已經是現階段最可行的研究方法了。游先生為此書取名為“手勢創造與語言起源”就是這個意思吧。
書中有關詞匯的部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見的、豐富的手語語料庫,而對于詞序的討論則跳出了手語研究的范圍,站在普通語言學的理論高度整合了以手語為代表的視覺、空間因素與傳統的有聲語言,二者互相補充印證,拓展了語言學的研究寬度,充實完善了普通語言學的理論。
得益于研究對象――家庭手勢的形象新奇、調查過程的跌宕曲折以及作者本人的人文意趣,這本書雖然是博士論文“出身”,卻不像大部分專業性書籍一樣深奧晦澀,反而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番奇遇,遇到了一些失聰無聲、生活艱難的人,通過他們自創的語言,走近他們的人生。因此,這本書除了是手語研究者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是普通語言學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也適合語言愛好者們閑時翻閱。
可能由于作者一直在國外從事研究工作,書中有些術語與國內通行的說法不同。比如“自發手語”“自創手語”在國內學界稱為“家庭手勢”,具有構詞作用的臉部表情和身體動作現統稱為“表情體態”或“非手性特征”等。
篇8
石磊教授的《分散與融合――數字報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一書,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他認為,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報業生態,但并不必然帶來報業的衰落。報業同樣可以采用新技術,在媒介融合中實現數字化轉型,實現與新媒體共生共榮。這種認識和論述,對報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通讀全書,我認為該書具有以下四個特色:
特色一:多年潛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現為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碩士點負責人、新媒體研究所所長。2006年7月,他發表了論文《媒介融合,報業發展新支點》,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從那以后,他發表了《從媒介融合看報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報業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報業數字化轉型商業模式構建》、《媒介融合語境下媒介產品生產模式之變》、《培育跨媒體跨地域傳媒集團路徑選擇》、《新媒體語境下公共領域重構》等10多篇報業數字化轉型研究的論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體概論》,并被北師大等許多高校作為教材。專著《傳媒與文化――文化視角下的傳媒研究》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他還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傳媒發展對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項目“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項目“媒體融合時代的傳統媒體發展戰略”、省教育廳社科重點項目“傳媒融合發展研究”,擔任“新媒體理論與實務”叢書副主編,四川省精品課程“新媒體概論”第一主講教師。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學攻讀文藝與傳媒方向博士學位期間,為構思撰寫報業數字化轉型的博士論文,并就相關問題多次與我進行研討。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目前國內剛剛起步,頗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論文初稿完成后,又認真聽取了許多老師和同學意見,多次進行修改,終于在2010年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分散與融合――數字報業研究》。這是他長期研究的成果,是報業數字化轉型研究的集大成,是報業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構建數字報業研究的理論體系
該書將報業的數字化轉型放到數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進行系統全面研究,認為數字化轉型是報業發展的的必然選擇。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提出,報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轉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戰略轉型。他不僅強調報業在技術上與新媒體融合,還主張在組織構架和業務流程上進行重構和再造,破除阻礙報業數字化轉型的體制機制障礙,找到數字化的商業模式,構建起報業發展新模式。這樣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數字化研究,使報業數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對國內外報業數字化轉型歷程進行了梳理和闡述,并將眾多的轉型路徑精當準確地概括為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在內容融合上,以前單一的報業內容生產變成全媒體的數字內容生產,報業由“報紙業”變成“報道業”。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獨立的報紙、廣電、新媒體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統一的數字平臺上,實現全媒體融合。內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將產生跨媒體跨地域的數字化現代傳媒集團。這些分析論述,對當前我國傳媒改革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特色三:多學科交融,理論聯系實際
該書以新聞傳播學為基本立足點,綜合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注重從經典和前沿理論中尋求支撐。同時,注重從中外傳媒實踐中尋找答案,以開闊、創新的視野選用大量鮮活、針對性強的案例應證觀點。將報業數字化轉型放到國際背景下考察,運用了大量的國外理論成果和跨國媒體的生動案例。同時,注重中國語境,對報業數字化轉型在中國遇到的特殊問題進行闡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經營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石磊教授在對報業數字化轉型情況進行細致考察、對傳媒發展眾多理論和實踐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抓住傳媒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探討了報業為什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什么是數字報業、怎樣進行數字化轉型,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具有學術價值、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篇9
英文名稱: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主管單位:遼寧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大連外國語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遼寧省大連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6038
國內刊號:21-1060/H
郵發代號:8-2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10
英文名稱: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Methodology Application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2542
國內刊號:31-1632/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92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