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1:43: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本科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學本科畢業論文

篇1

關鍵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130-02

農業院校包括林學、農學、園藝等很多需要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專業。作為實現本科生培養目標重要的一環,畢業論文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質量也是衡量學校與本科生教學評估的一個重要依據。做好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貫徹以素質教學為導向的本科生培養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本科生的擴招,學校自身在師資與教學資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學生受到找工作與考研的影響在做畢業論文時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下降[1]。

一、農業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1.師資與設備不足影響著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當前農業專業的畢業論文開始要求必須是學生本人通過做科研獲得畢業論文所需的數據,因此,畢業論文要求每位畢業生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時相應的導師也需要付出較大精力與時間對畢業生進行指導。在當前多數高校存在擴招的情況下,一些影響畢業論文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首先,擴招導致師生比過低,有些老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比重大,對畢業生的指導投入的精力與時間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對實驗室、儀器設備資源投入有限,導致當前許多老師沒有足夠的實驗室空間,再加上部分儀器設備由于老化、損壞等原因而不能及時更新,每逢畢業季到來,經常會出現實驗室扎堆,低值儀器不夠用,高值儀器缺乏的問題,從而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3]。

2.畢業論文完成時間經常與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響。許多院校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個學期,考研的學生面臨著考研復試,沒有心思認真做畢業論文,而沒考研與考研落榜的學生多數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4]。許多學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師給個簡單的題目,自己草草應付了事。農業類專業的學生多是實驗類的畢業論文,由于本科畢業生開始做實驗時多為生手,經常由于一些實驗細節沒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沒有取得良好的實驗結果,而在實驗失敗或沒有取得較好實驗結果的情況下欠缺足夠的時間重做,缺乏嚴謹數據支撐的論文質量可見一斑。

3.缺乏科研素養培養導致論文質量不高。當今許多學生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動手能力較差,缺乏與人展開良好協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個學期開展畢業論文,許多學生在不具備一定科研素養的前提下就開始實驗與論文的撰寫,因此,許多學生實驗記錄的亂七八糟,當要寫論文時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獻、數據分析、基本的Excel、word與文獻插入軟件使用均相對生疏的情況就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所以經常看到一些畢業論文中存在文字編排錯亂、文獻輸入格式不規范、制圖存在錯誤等問題,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1.提前選定學生,早點開展科學實驗。提前選定一個合適人選,再由選定的學生在本班內選擇同學進行組隊,形成團隊。這樣選定的學生,容易培養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個相互幫助與學習的良好團隊,有利于培養每個同學的科研素養。在選定好學生后,先指導學生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務必掌握常用的儀器,在熟悉基本的實驗儀器后即帶領學生開展實驗,在大二或大三上學期開始,這樣避開其考研與找工作較為忙碌的大四。讓學生對實驗儀器有較多的親手操作機會,增加其熟練程度。同時由于形成團隊,一些工作量大的實驗由大家共同完成,既減少單個同學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實驗開始早,一些失誤與操作不當所造成的實驗失敗可以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補救或重做。

2.科研素養的培養與訓練。鑒于多數學生在進實驗室之前的科研素養普遍較低,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先讓這些學生對照實驗室內已制作好的簡易儀器說明書進行自學,抽時間進行考核學生的正確使用儀器的能力,必要的親身示范。擬定一個題目,讓學生試著寫預實驗方案。要求學生把實驗細節都寫得非常細致,如試劑的配法,步驟要寫詳細,這樣使學生對實驗步驟了然于胸,在開始實驗時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據。在進行實驗記錄時,要求學生把實驗數據與細節記到指定的實驗記錄本上,簡單明了,條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釋,便于數據的錄入、核對與分析。在數據分析階段,先讓學生熟悉相關文獻嘗試自我鉆研,然后找時間對數據進行親手示范,讓學生逐漸掌握數據的處理方法。一些數據處理的軟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親手示范的方法教會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

3.科研的興趣激發與對學生的激勵。一定的激勵有助于提高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為榜樣激發大家對科研的興趣,鼓勵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全程跟蹤并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均能克服困難最終取得理想結果,獲得一定的成就與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由于現在部分學校對學生均要求學生要累積有一定數量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因此對從事相關實驗的有重要貢獻的學生均在發表文章中進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學生考研及找工作,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與此同時,積極鼓勵并指導學生申請SRTP項目,凡申請到SRTP項目的學生每名同學均可以用于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加分,由于肩負開展實驗并完成項目的責任,同時也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4.畢業論文撰寫能力的提高。經常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有些學生馬虎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因此,對于教師來講一定要強調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兩年多數高校開始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在答辯前,杜絕一些學生靠抄襲混畢業的行為,對個別學生畢業論得太差的同學要求其進行二次答辯。通過宣講學校的要求,使學生端正態度,重視畢業論文寫作。教師在畢業論文撰寫時期要催促學生及時完成,及時跟進并指出學生畢業論文的不足,防止學生寫作方向走偏。對于錯別字及一些格式錯誤等也要引起足夠重視,指出其存在的錯誤,督促并檢查學生進行修改。

5.答辯能力的培養。在畢業論文成稿后,馬上要進行畢業論文答辯,這是向大家匯報自己成果的關鍵時期,更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提高答辯的質量,要求學生提前做好畢業答辯PPT,對答辯要說的話可以寫好答辯臺詞,反復練習,以控制好時間滿足畢業論文答辯要求。要求學生對本人的畢業論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為了避免學生在答辯環節出問題,可以組織學生提前進行預答辯,讓老師與其他學生在下面挑錯誤。經常在預答辯時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減少在正式答辯時犯錯的機率。

三、結語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導畢業論文中的實踐與體會總結了一些經驗與做法,在這兩年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環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一些不足之處也一直在激勵著筆者在此方面的探索。畢業論文是對每一個本科生在大學四年學習效果與各方面能力的一個綜合考查,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是每位教師需要探索的課題。只有在不斷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取長補短,才可以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唐琳,羅玉雙,王文彬,等.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0):109-110.

[2]張利霞,常青山.對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4,(17):180-182.

[3]李春艷,李誠,龔江,等.農業類本科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評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56-57.

[4]顏安,張文太,盛建東.新時期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1.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 College of Agricultur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篇2

關鍵詞:菏澤學院 畢業論文質量 影響因素 灰色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3791(2015)08(c)-0205-03

要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首先要明確畢業論文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但迄今為止,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僅停留在靜態質量方面,對靜態質量與動態質量相結合的綜合質量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相關及通徑分析鮮有研究。為明確各因素對本科畢業論文綜合質量影響的相對重要性,針對菏澤學院2013屆某專業本科畢業論文(33份),對綜合質量的影響因素分別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相關分析及通徑分析,從而為綜合質量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

抽取菏澤學院2013屆某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共33份,論文成績為靜態質量與動態質量相結合的綜合質量評價結果,影響因素分別選取影響靜態質量的7個因素: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錯別字、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以及影響動態質量的7個因素:答辯陳述、答辯過程、教師指導態度、教師指導效率、教師指導細節、學生撰寫態度、學生撰寫效率。

1.2 方法

采用分別對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得到影響動態質量的7個因素。

1.3 數據處理

數據運用Excel 2010、SPSS 22和matlab2013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灰色關聯度分析

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1,2]對本科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明確其作用的主次和依存關系,旨在從量的角度揭示各因素對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影響,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綜合質量提供理論依據。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中,各因素的影響以論文選題、學生撰寫效率、答辯過程為最大,可知,影響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學生選題的敏銳、撰寫的高效和論文的透徹以及答辯的機智;其次為論文結論、研究方法、答辯陳述、論文字數、學生撰寫態度、教師指導效率、教師指導態度、教師指導細節,可知,影響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次要因素在于學生的具體撰寫內容以及指導教師是否負責;最后是錯別字、參考文獻篇數、參考文獻格式,可知,影響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基本要素在于學生是否按照規范撰寫論文。因此,在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應著重提高論文選題的質量,培養學生高效撰寫論文的能力和對論文的透徹、深入理解,同時對于指導教師的嚴格把關給予獎勵。

2.2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3,4]結果表明:研究方法、論文選題、論文結論與論文成績呈極顯著正相關;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錯別字、學生撰寫效率、學生撰寫態度、答辯過程、答辯陳述、教師指導態度、教師指導效率與論文成績呈顯著相關關系;教師指導細節與論文成績相關但顯著性比前面因素低。相關分析和灰色關聯度的分析不一致,可能與影響因素相互之間的相關有關。

相關分析說明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從各影響因素與論文成績的相關性來看,應該更注重論文本身靜態的效應,即研究方法、論文選題和論文結論。從相關系數上看,研究方法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系數最大(r=0.957),其次依次為論文選題、論文結論、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錯別字等。論文成績與教師指導細節相關性沒有別的影響因素大,說明學生論文成績主要是由研究方法、論文選題、論文結論這些主要的靜態質量指標決定,即論文成績顯在的表現形式,而與教師指導細節等隱含的動態質量指標關系不是很顯著。各影響因素之間除個別之外,幾乎均相互相關,故既應高度重視論文本身的靜態質量,還要結合動態的過程質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畢業論文水平。

2.3 通徑分析[5,6]

由表1可看出論文成績直接通徑系數的大小排列,即各影響因素對論文成績直接貢獻的大小依次為:研究方法(0.184) > 論文選題(0.177) > 論文結論(0.170) > 答辯陳述(0.094) > 學生撰寫態度(0.089) > 學生撰寫效率(0.086) > 教師指導效率(0.080) > 參考文獻篇數(0.076)=答辯過程(0.076) > 參考文獻格式(0.071) > 論文字數(0.069) > 錯別字(0.057) > 教師指導態度(0.056) > 教師指導細節(0.033)。

3 結語

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論文成績和14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常規論文質量評價的三要素: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程度均達到了極顯著正相關,除均直接影響論文成績外,三者之間相互間接影響效應也較大。論文格式方面的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和錯別字,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程度均大,但主要通過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間接影響論文成績。

影響論文動態質量的學生撰寫效率、學生撰寫態度、答辯過程、答辯陳述、教師指導態度和教師指導效率均主要通過自身直接,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間接影響論文成績。教師指導細節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程度不大,與學生撰寫態度容易產生對立,故在論文質量評價過程中,不考慮其影響。

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應加強對學生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的指導,并注重論文格式的規范和撰寫論文過程中學生和指導教師的表現。

參考文獻

[1] 彭再德,楊凱,王云. 區域環境承載力研究方法初探[J].高教探索,1996,16(1):6-10.

[2] 譚丹,黃賢金.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關聯分析及比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54-57.

[3] 邱莉萍,劉軍,權,等.土壤酶活性與土壤肥力的關系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3):277-280.

[4] 楊文峰,李星敏,白虎志.西北地區近539 年旱澇演變特征和趨勢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29(5):167-173.

篇3

各位考生:

根據江西省教育考試院《關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贛考院自〔2017〕3號)文件精神,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畢業論文(設計)報名、指導及答辯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報名時間

報名時間: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報名地點

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辦公樓三樓學歷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號,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長班公交到長巷村站下車即到)。

三、報考條件

1.實踐技能考核課程:該課程理論考試成績合格方可報考實踐技能考核。首次報考理論課程的新生不得同時報考該專業的實踐課程。

2.本科、專科畢業論文(設計):修完本專業計劃所有課程且成績合格方可報考本科、專科畢業論文(設計)撰寫與答辯。

四、報考流程

第一步:資格審查

一、考生須提供材料:1.報考實踐環節考核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準考證原件及復印件;2.報考本科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原件及復印件、準考證、在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自學考試一欄打印的(帶√×)成績總表(必須修完所有課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張(論文報名登記表張貼);3.報考專科畢業設計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準考證原件及復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自學考試一欄打印的(帶√×)成績總表(必須修完所有課程,即全部打√)。

二、審核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原件,提交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復印件、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學信網chsi.com.cn/   上打印)、(帶√×)成績總表(沒有大專畢業證書的在讀專科學生由學校出具學籍證明或學籍電子注冊備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緊急聯系的手機號碼。

三、報名編號,發放《論文報名登記表》。

第二步:繳費

實踐環節考核費用包括報名費、考核費等。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含畢業設計)每人400元;專科畢業論文答辯(含畢業設計)每人200元;畢業實習報告每人50元;實踐環節考核根據專業不同收費標準不同(1.工科類專業每科150元;2.醫學類專業每科80元;3.農學、藝術、體育類專業每科60元;4.綜合類專業每科50元)。(收費依據:《關于調整我省自學考試有關收費項目及標準的復函》贛計收費字[2003]574號)

第三步:考生選擇論文指導老師及論文選題。收取《論文報名登記表》,發放《論文撰寫須知和答辯須知》。

第四步:論文撰寫及答辯

考生根據《江西財經大學關于自學考試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管理工作規定》、《論文撰寫須知和答辯須知》的要求完成論文的撰寫及答辯工作。

五、報考要求

報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畢業論文(設計)報名及答辯的考生須本人到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報名與繳費,任何人和任何機構組織不得代辦。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本科論文指導及答辯均由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統一安排,考生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定稿、送稿、答辯報名、論文答辯等工作。

六、報考專業

本科:會計、金融、法律、英語、工商企業管理、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新聞學、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專科:會計、計算機及應用、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七、考核成績評定與查詢

1、成績評定

實踐考核成績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考核成績不合格者不予補考,但可以參加下次的考核。

2、成績查詢

自學考試實踐環節考核成績統一由   “江西省自學考試數字化管理平臺(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學校于5月15-25登錄平臺校驗、上傳成績,江西省考試院公布成績后方可查詢。

八、具體考核安排見附表

附表1:《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驗)環節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論文撰寫與答辯及專科專業畢業設計(實習)考核環節安排表》

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驗)環節考核安排表

專業 考核課程 報考時間 考核時間 計算機及 應用

(本科)

操作系統(02327)、C++程序設計(04738)、軟件工程(02334)、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04748)、數據結構(04734)、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計算機信息管理(本科) C++程序設(04738)、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6)、軟件開發工具(0475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計算機網絡 (本科)

篇4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專業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校“編制”內的教師有更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篇5

關鍵詞:環境工程 實踐教學 探索與實踐

環境工程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幾乎涉及到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與環境學科聯系非常緊密。針對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政府環境保護與規劃管理部門、工礦企業、環境工程公司、科學研究等單位從事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等工作,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1.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思路

環境工程專業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圍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制定符合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優化、突出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實際專業技術的熏陶、提升專業的認同感、對環境工程有更充分、具體的認識;同時也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學生擇業的要求,多途徑、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保證學生順利就業。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主要圍繞幾個方面展開:通過確立學生就業去向,搞好 專業定位,合理規劃課程體系,確立適合各個年級實踐技能要求的教學點及教學內容;建立位于學校、社會、企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建立環境工程產學研基地,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與研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建立互動式的教與學關系;企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在實踐教學中得到充分貫徹和體現;面向就業的畢業實習場所為就業作良好鋪墊:學校、院系、教研室、教師間上下一致,良好的辦學氛圍是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得以貫徹實施的保證。

2.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

2.1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成和教學目標

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系統地安排了專業技能訓練課,實踐教學內容與專業人才培養密切相關,各門實踐教學課程均有嚴格的評價考核標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等。

①課程實驗包括基礎實驗、操作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主要課程有《環境監測》、《環境化學》、《化工原理》、《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城市給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課程設計是工科學生必須經歷的實踐教學環節,以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為目的,《泵與風機》、《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噪聲控制工程》等課程中都安排課程設計環節,以加強學生對工程、設備的設計能力;

③認識實習主要是結合課程教學和課程設計來實施,以參觀實際工程為主,了解生產中對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方法,使學生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相結合;

④畢業實習是學生畢業前的一次綜合實踐教學,一般根據自己的意向選取1~2個方向實習,包括環境監理、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工程設計、污染治理等實際生產工作,以進一步學習和實踐環境工程的理論,提高實踐能力。

學生實踐教學除了完成各門實踐課程外,還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專業相關的課題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際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為環境工程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2.2實習基地的建設情況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保障教學質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歷來重視實踐教學,關于建設和利用好校外實習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幾年來,在校內實驗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系想方設法,對外拓展,通過多番調查和研究,分別與江門文昌沙水質凈化廠、廣州綠茵環境工程公司、東莞市塘廈鳳凰崗科達水務有限公司塘廈污水處理廠、中山市黃圃食品工業園污水廠、深圳平湖污水處理廠和廣州市瀝滘污水處理廠等6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作為我系的校外實習基地。另外,我系還與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石油化工總廠、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等10家單位長期合作。通過在實習基地請有豐富經驗的現場工程技術人員,介紹現場設備、工藝流程、結構原理和作專題技術講座等,學生能將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對專業知識的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可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與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我系領導、教師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每次實習前都認真討論內容安排,結合基地具體的經營項目,安排學生參與生產經營業務,充分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平臺,直接到實際中去實踐。同時,還選派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進行跟蹤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對學生的管理和實習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獲得實踐一線的有關資料,便于學校結合企業意見,對專業課程、教學重點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而且,為加強實踐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我系還專門引進了生產第一線的設計施工人員充實教師隊伍(現引進教授級高工1名,高級工程師1 名)。

通過校外實習基地,結合校內的金工實習基地,基本能滿足教學計劃中的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等方面的要求,從多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2.3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

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是對學生科研能力、設計能力的系統訓練,學生可以選擇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可以選擇環境工程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方法改進、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及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內容;畢業設計主要在污(廢)水治理、廢氣治理及噪聲控制等方面結合工程項目進行。

教師出的論文題目經學術帶頭人、教研室的討論、審閱后再發給學生,從論文題目人手,也就從源頭上保證了論文質量。在論文題目確定后,于4年級開學初即向畢業生下達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任務書,讓學生早作準備,盡快進入角色,開始論文的調查、實驗、制圖等工作。指導教師每周要對學生的紀律表現、進度、質量等方面進行

考核,并填寫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紀錄表,作為評定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

3. 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效果

環境工程專業200l~2007級一直按照這一體系運作進行實踐教學工作。從學生及畢業生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情況表明,我系培養出的本科畢業生,不但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具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勝一籌。總體上講,教學質量較好。2005~2007連續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1%以上,最終就業率達到98%以上,三屆畢業生無論初次就業率還是最終就業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結論

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積累,并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培養中逐步形成、逐步實現的。實踐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義。經過近8年的規劃及實踐,以就業為導向的環境工程實踐教學體系行之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建立了互動式的良好教與學關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使學生得到實際專業技術的訓練,對環境工程專業有了充分、具體的認識,使學生得到實惠,保證了學生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李 森等.形成以實踐教學為專業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例[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27(8):92-96.

[2] 方 勇等.高職涉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07(17):187.

[3] 陳曉玲等.草業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農業與技術.2004,24(4):103-104.

篇6

一、俄羅斯新舊教育

俄羅斯,作為對教育高度重視的國家,對教育采取了與時俱進的態度。隨著時代的發展,俄羅斯人傳承舊式教育的優點,輔以新式教育,進行了教育改革。

(一)教育概述

俄羅斯是原蘇聯的法定繼承者。原蘇聯學制包括學前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的研究生教育)。原蘇聯高等院校的學制結構有其特殊性,其中全日制大部分專業修業年限為5-6年。而在當今世界教育制度中,普遍實行了學位制。凡是受過大學和研究生教育的人,都持有證明自己通過高等教育達到相應水平的學位證書和享有相應的學位稱號。在歐美國家,學位的級別劃分非常嚴格,盡管不完全相同,但大致上都設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和博士后資格。而原蘇聯在研究生教育中只設副博士和博士兩級學位,不設碩士學位。大學本科畢業生不授予學士學位。

由此可見,原蘇聯與我國及歐美國家的學制結構存有差別,學位制度也不盡相同。學位這種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俄羅斯人認為,他們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相當于甚至超過歐美國家,他們的全日制大學畢業生修業年限相當于或超過歐美國家獲得碩士學位的學習年限,已經達到歐美國家的碩士水平,盡管沒有設立這一級學位。而俄羅斯的副博士學位完全不遜色于歐美的博士,因為都需要3-4年的學位學習,都要通過嚴格的考試和答辯。至于俄羅斯的博士學位同歐美的博士后資格規定在原則上也是大同小異。

(二)教育類型

俄羅斯高等教育學位制度具有特殊性,這反映出俄羅斯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傳統,但這種特殊性也給其在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帶來諸多不便。因此,近年來,俄羅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學制結構和學位制度的改革,也就是實現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高教體制一體化,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以便參與國際教育勞務市場上的競爭,并適應國內推行私有化和實行市場經濟后的對各種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1.不完全高等教育。這是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由高等院校按照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大綱實施教育,學制2年,完成這一階段學習任務并考試合格的學生可以繼續接受教育,也可以根據個人意愿領取《不完全高等教育畢業證書》后就業。本階段畢業生大概相當于我國的大專或略低。

2.基礎高等教育。這是高等教育的中間階段,由高校按照專業基礎教育大綱實施,學制4年,其中開始2年系不完全高等教育階段,后2年系系統專業知識教育,是前2年基礎上的繼續,按我國習慣可成為2+2學制。學生畢業后可獲得《高等教育畢業證書》,同時獲得學士學位,并可以繼續接受下一階段教育。學士學位僅限于人文、社會、經濟、理科等專業。

3.完全高等教育。這是高等教育的完成階段,由高校按教學大綱在基礎高等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再實施2年的專業培養,學制為6年,即4(2+2)+2年,學生畢業并經過答辯后獲《高等教育畢業證書》,同時獲得碩士學位。

4.大學后教育(高等教育后教育),幾乎完全與老學制相同。

二、俄羅斯高等院校專業

俄羅斯高校種類繁多,各自有其獨特的特點。俄羅斯院校大體分為八個類型,各類院校又有其各自的學制特點。

(一)院校類型

1.綜合大學:綜合大學在俄羅斯教育體系中占據突出的地位。俄羅斯強調這類大學應是俄羅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科研、教學和教學法研究中心,培養專門人才和師資的基地,普及科學的宣傳中心,并要求在提高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方面發揮作用。綜合大學有較好的物資設備,有較強的師資力量,經費也比較充足。

莫斯科大學是俄羅斯最古老的一所綜合大學,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幾所大學之一,共開設有17個系,300多個教研室及各種教學研究所、科研所、計算中心、博物館、圖書館、天文臺、植物園、各種大型實驗室等等。

2.高等技術學院:高等技術院校是俄羅斯數量最多的一類院校。它包括多科性的工學院和單科生的專業學院。許多工學院的學生人數超過萬人,如圣彼得堡加里寧工學院、莫斯科鮑曼技術大學等。專業技術院校中,多數專業只面向某一個共有主管部門。技術院校共開設專業約200多種。

3.高等農業院校:高等農業技術院校培養農業高級技師和專家。專業有農學、獸醫、農業機械、農業經濟等。農業院校開設專業30多種。

4.師范院校:俄羅斯師范學院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中等學校的師資。目前,設有20多個專業。多科生的師范學院的主要系科有歷史哲學系、數學物理系、自然地理系和外國語系等。在大型的師范學院,除上述系外,還有工藝美術等、音樂教育系和體育師范系。比較著名的師范院校有圣彼得堡赫爾岑師范學院。莫斯科外國語學院等。還有一類工程師范學校,專門培養中專、中技教師。

5.醫學院校:醫學院校包括多科性的醫學院和專門性的醫學院(如兒科醫學院、藥學院等)。醫學院校的學制一般為7年。

6.文科專業院校(經濟和法律學院):多科性的經濟院校設有很多經濟專業,如管理學院、國民經濟學院等。專門的經濟學院只設有關或幾個專業,如財政經濟、工程經濟、商業經濟等。

7.文化和藝術院校。

8.體育院校:通常體育院校中設有兩個主要系,即體育師范系和體育運動系。

(二)學制設置

1.四年制高等教育計劃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學科以及一些專門課程和實踐與培訓,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職業經驗。

經過4年的學習,通過考核,合格者可獲得所學專業的學士學位。

2.五年制高等教育計劃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經濟學、自然科學和其他一些專門職業培訓。

經過5年的學習,學生需通過考核和評估,提交自己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通過者可獲得所學專業的工作資格證書,如工程學工作資格、教師資格,農業(家)資格,經濟(工作者)資格等。

3.六年制高等教育計劃包括本科4年的專業學習和兩年專門的研究學習與實踐,學生需要在4年的本科教育結束后接受深入研究教育和進行科學實踐活動。

篇7

藝術設計論文范文一:色彩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表現

摘要:藝術設計創作是具有兩重的屬性,一方面,是藝術設計創作屬于藝術的范疇,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創作還具有實用的功能。因此,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達是表現創作者的一種對社會和對周圍的感知過程。分析認為,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表現體現了創作者的風格,也架起了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橋梁,色彩的表達也體現了色彩的情感需要,色彩的表現更是文化需求的一種詮釋。

關鍵詞:藝術設計創作;色彩表現;審美

所謂藝術設計創作其實就是用藝術表現的形式,通過審美的表現來結合社會、文化、市場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把這些因素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作在設計中。一般情況下,藝術設計創作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是具有審美的功能的,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其實還是具有使用功能。因此,作為藝術設計來說,是為人的精神和物質文化而服務的,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的結合,也是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的產物和過程。實際上,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色彩是通過人的眼睛,腦和大眾日常的生活經驗綜合運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在光的作用下的視覺的效應。這種視覺的效應是創作者對周圍感情的認知,也是對感覺的一種向往。創作者在進行藝術設計創作的時候,也需要通過色彩的表達來表現自身內心的感覺和自己內心的喜好,而色彩也是最好的一種表達內心的過程。實際上,藝術設計中的色彩設計和表現就是一種顏色的搭配,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創作中,這種藝術的表現是千變萬化的,通過藝術設計者的創作把色彩表現出來,再通過大眾用眼睛來體會周圍的環境,色彩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在人類的視線中產生相應的各種各樣的效果,帶給大眾不同的體會,也會反映大眾的美感認知、情緒波動和自身的審美的情緒。因此,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

一、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風格表現

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體現了創作者的風格,和把握創造的精髓。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品,在創作設計中都是用色彩來體現風格的,作為色彩設計來說,就其自身的內涵有很多不同的風格的,比如由鮮艷、強色的暖色調的色彩配成的藝術設計創作的風格表現和由冷色調配出來的風格就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暖色調的色彩風格都是給人以明快的感覺,也可以突出藝術設計創作的主題。其實,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生動的色彩設計可以詮釋創作者那一刻的心情,以及呈現給觀眾,觀眾也可以了解作者的風格和作者想表達的主題,這種色彩的風格的體現是很直觀的,直接在色彩的表現中表現了出來。另外,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內涵的體現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濃厚的色彩直接對創作作品的內涵顯示就起到了重要的凸顯作用。

二、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現

在現實中,人們的感知的色彩是通過現實的眼睛來直觀的反映和體現的,一般情況下,視覺器官在感知色彩的時候,都是伴隨著其他器官而產生的綜合性的知覺和感覺的意識活動。所以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創作者使用色彩其實代表的是一個整體的形象和過程,包括了客觀的創作者的印象、記憶、聯想和情感的體現,只有綜合的豐富這些元素和內容,才會在藝術設計創作中體現出良好的色彩的效應。比如,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創作中,同一類的色相或者色調的配色方式其實在畫面相一致和顏色相一致的情況下,很難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但是如果色調反差很大的話,色調的落差又正好突出明顯的顏色,畫面是否豐富,色調是否統一其實帶給觀眾的都是一種情感的需要,淡雅的紫色配上大雁的黃色,這樣的情感需要其實就是一種色彩情感的體現。也體現了創作者當時創作階段的心情,給觀眾也表達了自己的傾訴和追求。所以,色彩的配色是一種情感的表現,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要特別關注色彩設計配色的反差和魅力,善用色彩的配色來賦予顏色的內涵和豐滿顏色的內涵。

三、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文化表現

在藝術設計創作中,不管是商業的設計還是個人的愛好創作,實際上都是一種流行和文化的反映,色彩的表現是一種模仿和流行,色彩可以帶來追隨和認可。實際上,藝術設計創作者在色彩表達的時候,可以把色彩和同一色調的事物明顯的表達出來,比如在平面設計中,可以通過平面設計的色彩表達方式直觀的反映色彩中的流行的文化,在設計過程中,在思維上就可以演繹細微和微妙的色彩感受力。眾所周知,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普通的魅力的顏色再加上黑白灰顏色,不同的顏色的搭配和屬性就會呈現不同的創意和表現。在藝術設計創作者創作的過程中,在對色彩的感知過程中,實際上不能忽視眼睛第一時間的即視的感覺,要從文化魅力的角度來體現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的表現。文化是一種流行,也是一種魅力,色彩的表達是文化流行的元素,也是引領設計的一種新潮,色彩給人的文化表現,給人一種文化的流行,藝術設計創作的色彩一旦擁有了文化的氣息,也必將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是流行的文化的體現。綜上,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力量是很強的,直接反應了創作者的風格和情感和文化力,因此,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設計創造者最直觀的視覺表達,突出了創作的表現力。在藝術設計創作者創作的時候,必須根據色彩的實際情況和創作作品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色彩的搭配和分析,用色彩來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用色彩來感知創作者的思想和空間。因此,色彩是直接聯系創作者和觀眾的橋梁,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的表現是直觀反映創作者和觀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呈現。

參考文獻:

[1]侯履暉,論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表現,現代裝飾(理論),2012年5月

[2]吳志華,色彩通感在審美活動中具有的價值,南昌大學,2012年8月

[3]徐燕,論色彩在中西現代油畫藝術中的情感表現,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4月

[4]周小娟,淺析藝術設計中的設計色彩表現,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月

[5]杜森,現代海報設計中的色彩表現,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3月

藝術設計論文范文二: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

摘要:文章重點針對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進行分析,以便從中得到啟示。

關鍵詞:明清;環境藝術

中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融合了我國傳統設計理念和西方設計理念,風格多種多樣,有中式、歐式、簡約、田園等,不同的設計風格彰顯著別具一格的設計理念。其中,我國的傳統設計理念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因此,文章重點對明清環境藝術設計風格進行研究,這對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指導意義。

一、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總體思想在于“道”,大到園林別院,小到客廳臥室,“道”之思想始終存在。古人云:“園總之奇在變化萬千、獨藏與道之衍一,雖窮變亦在氣中,頑石水榭樓臺閣角,無不與氣通。”其中的“氣”就是指“道”,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雖然環境藝術千變萬化,但是每一種都要與“主人的氣”相互溝通,通俗來看這是因人制宜設計理念的表現。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理念在于“藏”,既能“藏拙于巧”,又能“藏靈于愚”,具體表現在“不漏”二字上。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沒有唐代的夸張、宋代的活用,但是就“不漏”二字而言可謂登峰造極,最著名的莫過于皇家別院與園林的設計。每當我們看到故宮、天壇等設計,總會感慨其氣象萬千,但如果仔細挖掘,則能夠發現其設計材料種類雖少卻精、顏色雖少卻重,總體設計理念并不張揚,但是在穩重的表象下藏著設計者根據皇家氣象別具一格的“不漏”思想,既不讓人感覺到夸張,又能襯托出皇家的威嚴,這是化繁為簡、去偽存真的“簡”的思想。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方針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據不同的地域進行不同的設計。如,北京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大氣,江南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別有洞天,西北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方便使用,因地制宜思想成為當時的主要設計理念,任何設計都不可能脫離當地的地域風情、民俗習慣。因此,明清環境藝術設計針對不同的地域風格、人民生活水準、業主,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即追尋上述的“道”“氣”“藏”“不漏”等思想理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尤其是在1570至1620年間,由于當時民間思想更為開放,在這一段時間內基本打破了“士農工商”的階級理念,建筑設計標準也隨之被打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的設計思想得到普及。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內涵在于與人結合、與“道”結合、與時結合、與地結合,不拘泥于形式。

二、明清陳設思想的內涵

與整體環境藝術設計相比,明清的陳設思想更為復雜。明代陳設在于“自然”,沈津為《長物志》寫序說:“幾榻有變,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貴其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也。”明代的陳設布置根據主人經濟狀況的不同有一定的區分,但是總體講究“自然”,陳設擺放的位置、款式、數量都有一定的規格。如,明代的書房陳設標準要有長桌、筆格、筆筒、筆洗、古硯、水注、糊斗、鎮紙等,根據文人的地位和經濟狀況,這些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款式規格。又如,明代的臥室陳設要有榻床、滾凳、小幾、花尊、定瓶、鼎爐等。清代的室內陳設講究簡約,沒有固定的要求,在設計理念上,設計者根據自身喜好可以對室內物品進行增減,其總體標準在于簡約實用。同時,清代的漢族設計理念與滿族設計理念相互雜糅,所以清代的陳設思想也融入了一定的少數民族風情,更貼近自然。明清兩代的陳設思想有一定的不同,但總體而言,陳設與主人的地位相適合這一中心思想沒有改變,室內的陳設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地位、品節、風格,如讀書人的客廳講究市聲不入耳,俗軌不至門。客至共坐,青山當戶,流水在左,輒談世事,便當以大白浮之。室內外布置為“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小;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墻,墻欲低;墻內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樸;亭后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講究自然、情趣、意境。

三、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

明清兩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都以尊崇主人的地位、身份為根本,配合“道”“藏”“自然”等思想在細節上進行一定的變化。這一思想理念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設計根本在于襯托業主的氣質,配合地域、民俗等客觀條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業主的個人品格和思想觀念;第二,設計的根本在于結合當下社會風氣融入藝術氣息,因時制宜地進行設計變通;第三,設計根本在于在繁復中彰顯簡約、自然,自然含有素樸、本性、本質之意。一些人常常注重繁復的設計風格,卻忽略了自然的特性,也忘記了從簡單的事物中體驗快樂的感覺。因此,要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則必須回歸簡單的設計風格。明清環境藝術設計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將環境與人看作一體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因此,若想將這種自然的設計理念運用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則必須基于時代的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語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受時代影響較大,并且受文人思想與社會風氣的影響較大。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延續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將其設計理念用在具體的設計中,如此才能傳承傳統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思天,郝翰.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陳設藝術.現代裝飾(理論),2015(1).

[2]肖一倩.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

[3]趙杰.關于植物造景的分析.安徽農學通報,2008(16).

[4]王朝暉.園林綠化與生態景觀結合的意境美.黑龍江現代建筑,2014(14).

藝術設計論文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1.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3篇

2.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3.包裝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篇8

關鍵詞:社會學;關聯性就業;文科畢業生

中圖分類號: C91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7)01-0077-05

一、問題與假設

一項利用麥可思公司調查數據的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有近三成大學生的工作與專業不匹配,與美國、加拿大、歐洲國家大學畢業生不匹配比例10%-20%相比,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匹配比例過高。不同專業畢業生專業與工作匹配程度存在顯著差異,能夠提供職業特定技能的專業(如建筑學、衛生醫療、自然科學和工程與技術)畢業生相對于提供一般性技能的專業(如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畢業生更可能找到與專業相匹配的工作[1]。另一項實證研究也顯示,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的關聯度最高,農科類次之,關聯度最低的是文科專業[2]。麥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2012年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據對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調查,全國本科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僅為67%,國際政治學專業相關度低至16%。從本科專業門類來看,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醫學(89%),最低的是歷史學(46%)和法學(48%)。將2009-2011屆大學畢業生的同期專業相關度進行比較,發現本科院校高于高職高專院校約7-10個百分點,211院校高于非211院校2-4個百分點,約三成的大學生拋棄了大學四年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選擇了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3]。

由此可見,專業與職業存在較大比例不匹配現象,尤其是文科類專業更為突出。把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現象歸結為就業難,本文由此提出的問題是: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一定要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嗎?從事專業不對口或匹配性差的工作就是就業難嗎?如何評估文科專業與職業的關系?據此提出關聯性就業假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內核結構與結構使大學生就業選擇呈現出匹配性差異和相關性選擇,專業對口不是評價就業的標準,在社會發展和職業鏈條中找到專業位置就是就業,這對實現專業、職業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社會學專業作為文科類專業的代表,歷史悠久,1838年由法國人孔德創立,隨后得到發展,189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創立世界第一個社會學專業,至今仍是最基礎的一門社會科學和專業,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引進社會學,建國后的1952年取消了社會學專業,1978年得到恢復,改革開放以來獲得巨大發展,社會學類本科專業達到416個。社會學專業在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專業職業屬性相對較弱,其畢業生就業狀況能夠較好體現關聯性就業假設的條件,以成都理工大學社會學專業為樣本,通過考察就業狀況來檢驗關聯性假設。資料來源包括:(1) 2010年7月至8月進行的畢業生追蹤調查,以社會學2002年至2010年畢業的學生600人為總體,以網絡問卷方式調查了80人,回收有效問卷80份。男生占42.5%(34人),女生占57.5%(46人);本科占62.5%(50人),雙學位占20%(16人),研究生占17.5%(14人);出生時間從1978年至1987年,最大年齡32歲,最小年齡23歲。就業是指畢業生實際在崗位上工作并獲得報酬的勞動狀況,就業狀況反映出專業教育質量,設計12個指標進行測量。(2) 2009級(75人)、2010級(66人)畢業生就業協議中所表明的就業單位。(3)2015年召開畢業10周年回母校的30名畢業生座談會,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況。

二、社會學專業畢業生關聯性就業特點

我校社會學專業1995年創辦至今,就業率一直在90%以上,呈現出就業單位性質多元、就業領域寬、就業崗位多樣、職業向上流動等特點。

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包含橫向關聯和縱向關聯兩種形式,橫向關聯是以本專業為基礎而在不同職業之間呈現出來的關聯,可以用就業領域、職業變動、工作滿意度、就業途徑等四個指標來測量。(1)社會學專業的基本職業特質是社會管理、社會調查、社會工作,就業領域包括黨政機關、教育、文化等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職業包括社會調查研究與數據分析、政策研究與政策評估、社會管理與社會規劃、公共關系等。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就業分布以企業和政府部門為主導,呈現出企業就業比例下降而政府部門比例上升的趨勢。在第一份工作中,銷售類有10個,公司、黨政部門的行政管理類有27個,學校等教育機構有7個,廣告傳媒類有5個,其他15個。就2009級就業單位性質來看,除去未就業的6人外,在就業的69人中,就業單位是企業的為36人,黨政事業單位為15人,考研留學為10人,其他為8人;從2010級就業單位性質來看,除去未就業的5人外,在就業的61人中,就業單位是企業的為34人,黨政事業單位為8人,考研留學為7人,其他為12人,這些職業體現了橫向關聯的特點。(2)從職業變動率來看,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成的畢業生至少變動了1次工作單位,企業就業比例由最初的62.7%下降為目前的53.1%,政府部門就業比例由最初的26.6%上升為目前的32.8%,在學校就業的比例和自主創業的比例在提高。(3)在工作滿意度方面,近6成的畢業生對目前的工作表示滿意,1/3的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是一般。(4)在就業途徑方面,2/3畢業生通過人才市場就業,1/3通過家庭、親戚、朋友等非市場途徑就業。

縱向關聯是同一職業的不同環節、不同職級之間的關聯,表現為職業的晉升狀況,把承擔一定管理責任的崗位稱為管理類業務,只是普通職員或工作人員身份的崗位稱為執行類業務。2010年數據顯示,管理類業務由最初的41.3%上升為目前的57.8%,執行類業務由最初的58.7%下降為目前的42.2%,中級職務由最初的4.8%上升為目前的25.0%。

本文把就業單位性質多元、就業領域寬、就業崗位多樣、職業向上流動等特點的就業情形稱為關聯性就業,它是文科類專業普遍具有的一種特質,目前文科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就是關聯性就業理念的體現。

關聯性是指事物之間的連帶性,是一種事物與另一種事物在內容、功能、機制等層面所具有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關聯性就業是以本專業為基礎而在專業對應的職業領域尋求工作并適應社會變化需求而調整職業的過程及結果。(1)關聯性就業以專業為基礎,專業的職業屬性顯著度對職業方向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2)關聯性就業是一個動態的調試過程,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而發生變化;(3)關聯性就業是社會結構中的子系統,受就業形勢的影響;(4)關聯性就業是一個比專業對口或職業匹配更具有現實解釋力和實踐性的概念,更符合專業發展、社會發展與職業選擇的現實和內在關聯,更能夠指導專業建設和職業生涯規劃實踐;(5)關聯性就業是提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內核結構與結構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6)關聯性就業作為一種理念,目的是把握好就業質量與數量、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辯證關系,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觀念,立足提高一次性就業率,然后逐步提高就業質量。

三、社會學專業畢業生關聯性就業的生成機制

專業、職業、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就是關聯性就業機制,目的在于揭示橫向關聯和縱向關聯的發生原理,論證關聯性假設的可行性,關聯性機制可以分為內在機制和外在機制。社會學專業對職業的影響途徑即關聯性機制體現為:直接提供工作知識和技能的為4.7%,間接提供工作思路的為23.4%,通過培養健全人格而更好適應社會的為67.2%。

(一)關聯性就業的內在機制

首先,專業內部關聯。任何專業知識和技能結構都由內核層和層構成,能夠直接提供工作知識和技能的內容屬于內核層,是專業的核心部分,由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構成,能夠間接提供工作知識和技能的內容屬于層,是專業的非核心部分,由通識通修、選修等課程構成,內核和構成完整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內核層凸顯專業個性和差異性,是就業的顯性標志和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依據,層凸顯專業共性和通約性,成為職業遷移和轉換的顯性標志。社會學核心課程和課程能夠支撐社會學畢業生選擇與社會相關聯的就業領域,任何社會組織都有管理、文秘、公關、調研等功能,這就為社會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崗位,這也是社會學專業的職業適應性較顯著且具有跨專業就業優勢的原因。

其次,專業之間的關聯。專業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積累和建構起來的分門別類的知識體系及其人才培養體系,包括認知和方法兩個部分,認知是專業的知識結構,方法是專業建構和演化的哲學基礎和研究技術,從古代到近現代,知識體系從籠統混沌到分化具體再到綜合,文理交叉,科學與人文融合,這為專業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協同創新奠定了基礎。我國目前的專業設置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個門類,基本專業352種,特設專業154種,在基本專業和特設專業中確定62種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專業介紹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核心課程、主要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專業實驗、修業年限、授予學位[4]。文科類專業就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7個門類,管理學具有文理交叉的特點。文科類專業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和人,社會是具有自身結構、功能和運行規律的有機體,其豐富的內涵和復雜結構是專業形成和演變的基礎和前提,以社會不同側面和屬性為研究對象而形成社會科學,主要專業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以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為對象形科學,主要專業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既有分工和差異,又存在交叉和共性,專業差異性體現在學科知識體系和具體工作領域方面的不一致性,這是專業成立的基本依據。專業共性體現為文科類專業在通識通修課程設置上的一致性,都有英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培養復合型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論、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研究方法、外語應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具有一致性,都設置了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

(二)關聯性就業的外在機制

首先,職業之間的關聯。職業是社會分工所要求的實踐活動及其領域,是解決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勞動實踐,也是個體獲得生存發展資料、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依據,各種職業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由此構成職業體系,職業之間存在互補性和通約性,互補性是指職業之間構成產業鏈條的相互支持性,通約性是指職業之間在工作流程、思維方法、知識基礎等方面的互通性,具有較強的職業遷移性。單位是職業的載體,是擁有不同專業的個體為實現共同目標而進行分工與合作的場所,在一個單位內部以及在不同單位的業務和交往過程中,存在多種專業分工與合作,這為文科類專業就業提供了機會。

其次,專業與職業之間的關聯。根據專業的職業屬性的顯著度與職業方向的顯著度的關系,把關聯性就業分為兩種類型:(1)職業屬性越明顯的專業,其職業方向就越顯著,專業方向直接指示職業方向,可稱為強關聯性就業;(2)職業屬性越不明顯的專業,其職業方向就越模糊,專業方向間接指示職業方向,可稱為弱關聯性就業。強關聯性就業的專業往往是社會結構及分工體系中比較具體的專業,研究對象是社會的某個局部或子結構,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藝術等;弱關聯性就業的專業往往是社會結構及分工體系中比較抽象的專業,研究對象是社會整體,如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哲學、文學。強關聯性就業的專業可以稱為工具理性為主的專業,其社會知名度和認同度較高,往往被稱為熱門專業;弱關聯性就業的專業可以稱為價值理性為主的專業,其社會知名度和認同度低,往往被稱為冷門專業。

強關聯性就業與弱關聯性就業受到社會結構及其就業形勢的影響而呈現出復雜的就業結果,一是強關聯性就業不一定取得充分就業的結果,二是弱關聯性就業不一定取得不充分就業的結果。目前從專業對口角度來定義就業質量,專業對口的就業就是高質量的就業,專業對口性差的就業就是低質量的就業,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體現了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但這是一種靜態思維,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可以做到,卻不適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人力資源市場的建立為專業人才就業和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提供了機會,任何文科類專業均在社會中有自己的結構定位和功能定位,加上文科類專業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結構,二者共同決定了專業之間的界限具有相對性,關聯性就業也就具有可行性。

再次,專業、職業與社會之間的關聯。社會是專業和職業的實踐場域,是專業和職業孕育以及演變的源泉。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專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隨著社會變遷而呈現出復雜的關系,直接體現為就業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新舊職業交替現象突出,新職業層出不窮,職業的關聯性更加突出。對已經就業的大學生而言,面對變動中的職業結構,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在學好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需要提高學習能力,掌握最一般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有助于增強職業適應能力。

通過社會學專業關聯性就業的實證研究,揭示了橫向關聯和縱向關聯的發生機制,證明關聯性就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從而為文科專業就業和專業建設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論的啟示和借鑒。

四、關聯性就業觀對文科專業建設的啟示

(一)更新就業理念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把專業、就業、創業相結合,處理好專業內核與外延、本行與外行的關系,既立足本專業,又能根據形勢實現專業遷移,努力提高就業率,改變從一而終、等、靠、要的慣性思維。

在職業選擇方面,用A、B表示不同專業所構成的職業領域,a、b表示職業領域中的一個工作,首先尋找專業對口性強的職業,即a∈A,就是在專業對口的職業領域A中找到一個工作a;當不能找到對口性強的職業時,就是去尋找對口性弱的職業,即a∈B,就是在B職業領域中找到一個工作a,總之要實現就業。

在職業遷移方面,在職業實踐過程中,在對口性強的職業過程中不斷向高端邁進,提高就業質量;對于對口性弱的就業情形就是職業遷移,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而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二)打造專業特色

專業方向和特色越顯著,畢業生就業的目標越明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和需求就越清晰。就社會學專業而言,畢業生比較認可的三個專業方向是公共關系、調查與統計分析、社會工作與管理。有畢業生建議設立社會工作方向,鑒于社區發展迅速現狀,可增加社區建設類課程,可包含心理建設。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建議將現有的社會保障課程延伸細化,并且學校能和更多的后勤保障單位合作,提供畢業生更多去社區或者勞動保障部門實習的機會。完善公共關系方向,建議學校與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或者營銷策劃公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提前感受行業氣息,這與另一項調查結論是一致的,認為課程設置應遵循寬且精的原則,應有1-2個方向能與社會需求靠攏,如管理、營銷[5]。二是深化課程教學設計,增加與就業和工作密切相關的應用型課程,如開設市場營銷、應用文寫作類課程,“定期舉行針對當前社會熱點的社會學分析討論會,以相對強制性的約束引導大家自覺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可增加一些社會學對企業運行及管理方面的影響及研究類課程,從社會學角度對企業進行獨特的分析。”這與現有研究結論是一致的,課程設置要以貼近企業生存環境、能對工作產生直接指導作用和能力的課程為主,而以研究性課程為輔,突出SPSS、應用寫作、公共關系、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團體與個案工作[6]。三是建立相關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公共關系、市場調查、社區服務、政府管理等環節受到實際訓練。有畢業生就建議:“在教學初期就應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較早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認知,更全面地認知自己和專業工作方向。”

(三)營造就業氛圍

對部分弱關聯性就業專業而言,尤其需要擴大專業的輿論空間。企業和政府組織以及公眾對社會學認知不足,影響就業。目前需要借助和諧社會建設的有利氛圍,通過專家學者的宣傳、對社會建設的建言獻策、普及社會學知識,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加用人單位對社會學專業的了解和對畢業生的接納;政府在就業崗位方面給予應有的支持,如各級政府部門購買專業社工服務以增加社會學專業人才就業領域,發揮政府宏觀政策調控作用,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措施[7],取消某些職業資格證書在報考條件上排斥社會學專業的規定。

(四)提升綜合素質

弱關聯性就業和強關聯性就業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為此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就顯得更加重要,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身心健康狀況、社會交往、社會工作等層面,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獲得的各種獎勵和榮譽稱號,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獎學金、英語、計算機水平、演講辯論賽、科技競賽等,通過這些素質訓練,可以為大學生實現關聯性就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揚.大學生專業與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6):82-88.

[2]李海波,等.大學生就業與專業的關聯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17):97-99.

[3]麥可思研究院.2011、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董金秋, 王平.高校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評價研究[J].社會,2003,(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