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課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6:2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課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碩士學位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想向曾經給我幫助和支持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曹計昌教授,他在學習和科研方面給了我大量的指導,并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讓我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獲得了實踐鍛煉的機會。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我的嚴格要求以及為人處世的坦蕩將使我終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對我生活的關心和照顧也使得我得以順利完成研究生的學業。在此祝愿他身體健康,全家幸福!
感謝我已經畢業的師兄徐日東、張凡、周志堅、段云涌和夏志遠,他們曾經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學到很多2015優秀C語言學論文致謝詞(3)篇2015優秀C語言學論文致謝詞(3)篇。感謝汪健和程詩猛兩位師兄,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對于本文的硬件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感謝同屆的張斌、李純和張登寶,他們是我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戰友。感謝我的師妹鄧禎,師弟馮國平、古明生、周建瓊、楊帆、舒林、周宇杰、朱圣健、吳喧輝和張澤,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東西,和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是讀研期間快樂的時光。
感謝在廣東普信公司實習時的同事們,他們在我第一次參加實際項目開發的過程中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鼓勵
特別要感謝我的項目經理李旭和黃潤懷,是他們的信任給了我很多鍛煉的機會,也一直對他們給予我的生活上的照顧心存感激。和他們一起為廣州項目奮戰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2015優秀C語言學論文致謝詞(3)篇論文。
感謝我的朋友Louis,Dick,Iris,Tracy,Sawyer,Joe,Jason,IceBear,以及更多我無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們給了我無數的關心和鼓勵,也讓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我非常珍視和他們的友誼!
感覺計算機學院研028班的我的同學,感謝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我的幫助。
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無私的愛,我深知他們為我求學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而我至今仍無以為報。祝福他們,以及那些給予我關愛的長輩,祝他們幸福、安康!
還有很多我無法一一列舉姓名的師長和友人給了我指導和幫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謝,他們的名字我一直銘記在心!
最后,衷心感謝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審閱本論文的專家教授。
Acknowledgements
MydeepestgratitudegoesfirstandforemosttoProfessoraaa,mysupervisor,forherconstantencouragementandguidance.Shehaswalkedmethroughallthestagesofthewritingofthisthesis.Withoutherconsistentandilluminatinginstruction,thisthesiscouldnothavereacheditspresentform.
Second,IwouldliketoexpressmyheartfeltgratitudetoProfessoraaa,wholedmeintotheworldoftranslation.IamalsogreatlyindebtedtotheprofessorsandteachersattheDepartmentofEnglish:Professordddd,Professorssss,whohaveinstructedandhelpedmealotinthepasttwoyears.
優秀C語言學論文致謝詞(2)篇
在碩士學位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想向曾經給我幫助和支持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曹計昌教授,他在學習和科研方面給了我大量的指導,并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讓我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獲得了實踐鍛煉的機會。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我的嚴格要求以及為人處世的坦蕩將使我終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對我生活的關心和照顧也使得我得以順利完成研究生的學業。在此祝愿他身體健康,全家幸福!
感謝我已經畢業的師兄徐日東、張凡、周志堅、段云涌和夏志遠,他們曾經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學到很多。感謝汪健和程詩猛兩位師兄,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對于本文的硬件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感謝同屆的張斌、李純和張登寶,他們是我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戰友。感謝我的師妹鄧禎,師弟馮國平、古明生、周建瓊、楊帆、舒林、周宇杰、朱圣健、吳喧輝和張澤,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東西,和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是讀研期間快樂的時光。
感謝在廣東普信公司實習時的同事們,他們在我第一次參加實際項目開發的過程中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鼓勵2015優秀C語言學論文致謝詞(3)篇論文。特別要感謝我的項目經理李旭和黃潤懷,是他們的信任給了我很多鍛煉的機會,也一直對他們給予我的生活上的照顧心存感激。和他們一起為廣州項目奮戰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
感謝我的朋友louis,dick,iris,tracy,sawyer,joe,jason,icebear,以及更多我無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們給了我無數的關心和鼓勵,也讓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我非常珍視和他們的友誼!
優秀C語言學論文致謝詞(3)篇
在碩士學位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想向曾經給我幫助和支持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曹計昌教授,他在學習和科研方面給了我大量的指導,并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讓我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獲得了實踐鍛煉的機會。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我的嚴格要求以及為人處世的坦蕩將使我終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對我生活的關心和照顧也使得我得以順利完成研究生的學業。在此祝愿他身體健康,全家幸福!
感謝我已經畢業的師兄徐日東、張凡、周志堅、段云涌和夏志遠,他們曾經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學到很多。感謝汪健和程詩猛兩位師兄,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對于本文的硬件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感謝同屆的張斌、李純和張登寶,他們是我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戰友。感謝我的師妹鄧禎,師弟馮國平、古明生、周建瓊、楊帆、舒林、周宇杰、朱圣健、吳喧輝和張澤,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東西,和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是讀研期間快樂的時光。
感謝在廣東普信公司實習時的同事們,他們在我第一次參加實際項目開發的過程中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鼓勵
特別要感謝我的項目經理李旭和黃潤懷,是他們的信任給了我很多鍛煉的機會,也一直對他們給予我的生活上的照顧心存感激。和他們一起為廣州項目奮戰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
感謝我的朋友Louis,Dick,Iris,Tracy,Sawyer,Joe,Jason,IceBear,以及更多我無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們給了我無數的關心和鼓勵,也讓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我非常珍視和他們的友誼!
感覺計算機學院研028班的我的同學,感謝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我的幫助。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無私的愛,我深知他們為我求學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而我至今仍無以為報。祝福他們,以及那些給予我關愛的長輩,祝他們幸福、安康!
還有很多我無法一一列舉姓名的師長和友人給了我指導和幫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謝,他們的名字我一直銘記在心!
篇2
論文摘要:本文從湖北某高校2010屆266名英專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發現,25%的論文選題是語言學和關于語言學方向。該結果又一次證實了近些年對“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不佳現狀的描述。本文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討論了如何通過撰寫語言學方面畢業論文的角度討論了改善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1 引言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目錄(1998版)和(2003版),“英語語言學”屬外國語言文學類下英專本科高年級主要課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專陸續開設該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卻仍存在教與學效果不甚理想等問題。如潘之欣(2002)選取部分南開大學和上海交大在讀英專碩士研究生,采用問卷形式,對該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表明:該課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效果不佳;且學生普遍體會不到學習該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主要原因有理論性太強、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不當等。吳格奇(2005)反思該課程時也提到,“教師不滿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的很茫然”是主要問題。本文則從英專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角度出發,試圖探討該課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緩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狀況。
2 調查研究
266位2010屆英專本科畢業論文是從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學科的電子數據庫中拷貝的。該調查屬于二手資料研究。筆者根據論文題目、摘要、提綱、主要內容按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和翻譯方向進行歸類,其中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學文體語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歸納為語言學方向。結論是:58%的論文屬于英語文學方向,25%為語言學方向,17%為翻譯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語言學”未能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和興趣;其次,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未能引起師生足夠地注意;再次,教師在課程內容處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總之這個數據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描述。這與教學、引導不無關系。
3 對策分析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畢業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試圖在前人創造的知識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認識與發現,并將這種認識與發現以一種可易時易地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因而撰寫論文是學用結合的大好時機,從英專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來看課程教學具有一定說服力。
3.1課程定位
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其研究分類越來越細、分工越來越明確,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過去的語言學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家百貨公司。對于林林總總的學科分類和研究流派,結合教學大綱和英專學生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對該課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認為語言學目標是寬泛的而非具體的,即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對語言的熱愛。而本文則認為既應有寬泛目標,也應有具體目標。“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及其相關對象的人文科學。它的研究領域分為共時的和歷時的,理論的和應用的,微觀的和宏觀的3個對立方面,其任務是描述語言事實,尋找并解釋語言發展的規律,發掘語言學理論,總結語言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研究和其他領域(楊自儉,2002)。”因此寬泛目標是培養理性思維,即對理論的理解、背景、歷史貢獻與發展不足及實踐運用。具體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語言技能。楊教授定義也明確了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尤其是微觀方面的理論成果,對英專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檢驗作用;在跨學科或橫向方面,將語言學相關理論用到英美文學和英漢翻譯中,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升英漢對譯技巧,形成論文即為具體目標。誠然,理論與實踐結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寫論文乃一種嘗試。故在介紹理論時,必要補充對理論的應用與研究,適當拋磚引玉,可有效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故,具體目標使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寬泛目標鍛煉了學生理性思維,既調動心靈又提高素質,教學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學內容
傳統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大多數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
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一規定教學內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添加西部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容也有必要。總之,就像百貨商場的陳列員,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現隨著課堂內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3.3教學方法
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
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學習動力。啟發式和發現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
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情,并聯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象的存在,能對之產生興趣,并發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境中去。
4 結束語
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三方面,適當有效地聯系到學士畢業論文的選題,既能改善單一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學習,也達到了教學大綱能力培養的要求。畢業論文的撰寫就是提供一次培養創新意識、實踐“做學問”的機會。將課程教學與論文寫作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找到了畢業論文的素材,這也是學習思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實踐,相對于借助他人的文章獲得二手資料而完成的畢業論文來講,學生的獲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體現學生真正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外,這種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度更會為學生走向社會,誠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8):36
3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狀和研究領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14-24
5 王揚,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5):57—60
6 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2):32—36
篇3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改革創新
1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教學范圍過于狹窄。這里所謂的教學視野指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目標單一,“一切圍繞中考、高考轉”這樣一個情況。誠然,中學語文教學視野過于單一,從根本上來講是由應試教育體制造成的。但體制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學語文老師應該在可控范圍之內,盡可能地開闊教學視野。如果教學視野不開闊,一味追求考試升學率,不僅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嚴重下降,也將嚴重導致教師的教學素質的下降和教學個性的喪失,最終教師將變成一個教書匠。
眾所周知,語文課自由發揮的余地和空問遠較其他科目和課堂廣闊。因此,只要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視野開闊,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不難的。但令人痛惜的是,現在很多學校及中學語文教師,出于追求升學率等目的,完全把語文課變成了“字詞辨析、段落拆分講解,試題練習”。本該十分精彩,充滿生活氣息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摧毀得一千二凈。這些都是由于教學視野過于狹窄,教師教學個性喪失所導致的結果。
教學環境缺乏或不足。大家知道,語文的學習必須擁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以英語教學為例,很多中國學生學英語之所以很吃力,之所以學了多年以后也還是啞巴英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語言環境的缺乏。又以普通話的學習為例,南方人的普通話水平之所以比北方人差,就是因為從小受到方言的影響太大的緣故。同樣的道理,能否營造一個良好的中學語文學習環境,也將從根本上影響到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校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圖書館、圖書室,學生除了看語文課本之外就再也沒有任何可讀!可看的課外書籍了,難道語文的學習、語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就只能從教材而來?于此,還存在另外一些認識誤區。
教學手段過于陳舊、單一。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的手段都停留在“言傳身教”、“傳道、授業、解惑”這樣一個模式上。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基本做法就是教師講解、板書,學生則是做筆記。在測評方面,除了考試就沒有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了。這不僅無法使語文教學做到豐富多樣,且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課變得極其枯燥乏味。在紙質媒體時代,通過黑板板書、通過考試測評來完成語文教學,這確是客觀條件所限。但在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在多媒體教育已經走進課堂教學的時代,把中學語文課仍局限于這樣一個傳統教學模式,還把考試僅僅當作測試學生語文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手段,則不免讓人覺得落后于時代,也無法適應新時代語文教學的需要了。
2重在從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來進行改革創新
2.1進行教材方面的創新
1)課程目標,高度量化
新課程除了在課時方面進行量化外,對學生的生字量、閱讀書目、練筆寫作等都做了量化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500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l4次,字數不少于0.7,其他練筆不少于l萬字。45分鐘能完成500字左右的習作,每學年學習課文不少1—60篇。這些量化要求為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提供了保障和評價標準。
2)教材內容,自主選擇
存初中學段的新課程平臺上,有“人教版…‘北師火版…‘蘇教版”三種語文實驗教材共同展示,供全國各地學校自主選用。這三種教材版本是共性個性兼顧,其共性是:教材選文新穎,富于文化內涵和時代生活氣息,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基本特點;綜合性學習的系列設置,著意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密切語文同生活、社會的聯系,體現了“變革學習方式”的課改實質;課后習題設計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促進了教育觀和學習觀的轉變;教材有意留白,給教師留足教材開發的空間,給學生留足延伸創造的空間,體現了新課程教材觀。
2.2教師教學理念方面的創新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指出,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豐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但面對中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不少教師缺少自主整合教材的意識,缺乏敢于揚棄和創造性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勇氣。表現在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或照本宣科式地轉述教材編者的話語和標準答案,或拋開教材的新體例,然按照語音、文字、同句、段落、文意分析等陳舊的教學模式,來講授新教材中風格各異的課文,用傳統老路了套用新教材。應該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這是擺在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筆者認為,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對教材文本內容的理解,不能只是機械地將教材編者對文本的解讀原樣轉述給學生,而將自己對教材的個性理解,以師生互動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并啟發學生對具體的教材進行個性的多元解讀;二是對于教材中預設的教學內容和過程,教師不能不加選擇地“拿來”,而應根據學生實際的基礎能力、情感體驗、興趣愛好等,由師生共同選擇學習內容,靈活設計學習過程,創造性地開展語文學活動;三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可以進行人膽的合理的舍棄,適當開發和利用具有時代特征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程資源。
2.3學生學習思想上的創新
學習貴在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以承傳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語文學科,呼喚著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的基礎便是創造性學習。所謂“創造性學習”,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傳統的語文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信息單向傳輸,是典型的純知識灌注式教育當代的語文教育,則要求以學生主體為中心,強調人際互動和合作學習,注重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個性價值。
創造性學習的核心內容及其主要體現是創造性思維,它是相對于常規性或一般性思維而言的心理學家們指出: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連續的思維品質。每個人包括兒童,其思維品質中都具有潛在的創造性。
篇4
與知識學習不同,道德學習是一種全時空的學習,充斥著學習者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道德與生活結伴而行,在生活中不能有道德的盲區。因此,完整的德育課程應該是涵蓋學習者全部時空的網絡式課程——學習者的生存空間延伸到哪里,道德學習活動指向哪里,德育課程就應該覆蓋到哪里。當今,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空間成為德育課程的盲點,德育課程必須迎頭趕上。這里,德育大課程不僅是指德育課程的寬口徑,更指德育課程概念的縱深拓展。它要求人們對德育課程的理解突破“文本課程觀”的束縛,走向一種重視境域、生成和復雜性的“全景式課程觀”。在這種課程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物質化的德育課程的文本、活動和圖像,還能看到支撐這種課程運行的社會道德文化、道德境域和德育理念、道德精神;不僅能夠看到德育課程的物質性、形式性結構,還能看到其文化性結構;不僅能夠看到課程的現實形態,還能看到它的發展態勢等等。德育的大課程觀向德育工作者宣示:德育課程是個大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德育課程的各構成要素——課程文本、社會道德文化、道德境域(主要指學校道德生活)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循環式的相互作用關系,一節德育課就處在這一循環中。德育課程的設計和組織不是在課程文本內部的游弋,更應基于在課程文本與社會道德文化、道德境域互動關系上,對德育的全部領域和時空進行系統籌劃。所以,道德的學習不同于知識的學習,否則只會使德育淪為“知識德育”,從而落入“科學化”的德育誤區。道德的學習主要是對德育大課程的學習,對課程文本的領會僅僅是道德學習的開端。只有把課程文本融入學習者的生活之中,將課程文本和整個社會道德文化、學校道德生活關聯起來,道德的學習才可能展開。德育課程是貫穿所有德育過程的軸心,德育課程觀的變革是道德教育由灌輸論走向學習論的樞紐環節。
文本式課程是德育的小課程,只能影響學習者道德發展的一個層面、一個片斷,不可能帶來人的整個道德面貌的變化。實際上,人的道德發展是多維度交融并進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建基于德育小課程基礎上的道德發展是畸形的道德發展。當前,要克服這一局限性,我們的著手點不應該是課程內容和形式的表面改革,而應該是以德育課程概念為起點的全局性實質變革。由“小課程”走向“大課程”,是對學科式德育課程、認知性德育課程的揚棄和超越,是開啟德育課程改革新篇章的引線。德育大課程的追求,是將所有影響人的道德生成和發展的文化、環境、信息和行動因素,都納入德育課程系統之中,從而把社會道德文化、學習者道德生活境域和學校道德教育活動整合起來,讓學習者真正獲得自由的道德發展空間,自主開展道德的學習和實踐,形成對非道德生活的免疫力。
一、社會道德文化系統
社會道德文化是支撐一個社會價值觀生態平衡的物質系統,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道德面貌、社會道德監控機制。
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主導一個社會道德內核的精神氣質,包括社會倡導的是利己主義還是利他主義,社會道德的核心是集體主義還是個體主義,社會道德的基本取向是崇尚進取還是崇尚保守,其基本社會制度的價值取向是維護公平還是推崇競爭等等。
社會道德面貌,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表征形式和物質載體,它應該包括:人們對道德事件的行為反應方式和情感強度,人們產生道德舉止時的心態,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意識和程度,人們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民族優秀道德文化遺產的態度等。
社會道德監控機制。是維護社會道德生態平衡的反饋系統和預警機制,包括社會道德輿論的成熟度,整個社會對是非善惡的評價標準,專門道德監測機構(如青少年道德研究中心),鼓勵高尚道德舉止的基金組織(如見義勇為基金會)等。
上述三個部分相互聯結,構成了一個由主流價值、道德面貌、監控機制組成的閉合式道德生態系統,推動著整個社會道德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對學習者進行道德教育的大環境和課程資源。這一課程資源由于為人們所耳濡目染而不易覺察,就像一個磁場一樣直接塑造著學習者的道德生活樣態,決定著學校道德教育效能的閾限。不考慮這個“大課程”的學校道德教育課程,是“盲人摸象”式的“小課程”。所培養出的道德品格難以經受住社會道德文化的考驗,難以為社會道德文化所接受和認同,最終只可能淪為“烏托邦”式的德育課程。實際上,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學校道德教育只顧追求純而更純的德育小課程,只顧在課程文本和教室中培植道德的種子,導致這種課程嚴重缺乏社會道德文化的雨露和陽光。這種德育課程構建的德育是柔弱的道德教育,道德學習者走上社會自然不堪一擊!只有那些與社會道德文化相容、適應和適當超越的德育課程,才可能是面對現實的、有實效的、有生命力的德育課程。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使命,就是要在對社會道德文化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把學校的德育“小課程”融入社會道德文化生態,進而在改變社會道德文化生態和現狀的基礎上,使學習者自身的品德得以提升。那種沉迷于優秀社會道德規范宣傳的“小課程”,是盲目、可悲、孱弱的德育課程。學校道德教育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先讓學習者學習社會道德文化這一大課程,先讓他們面向現實,感受社會生活的道德現狀,幫助他們積極關注、正視社會道德現實,體會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道德,社會中哪些方面是不道德的。只有明白了這些情況之后,學習者才會明確道德學習的方向,產生道德學習的沖動。事實上,道德的學習本身是一項查缺補漏的實踐。道德學習要學習、強化那些社會需要但在個體身上尚不成熟的道德,不是說一切道德內容都有必要上升為德育的課程。向社會道德文化學習道德,不僅使道德學習成為一個人終生的實踐,更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起點和價值使命所在。基于社會道德文化來構建德育課程,是德育重現生機的奧秘所在。
再從反向來思考。正是由于社會道德文化的缺失、缺位,德育課程才淪為符號世界的課程,淪為逾越生活的課程,成為禁閉在課堂中的課程。德育的魅力在減退,德育的實效性受到質疑,德育的地位被“明升暗降”。這都是和把德育課程僅僅局限于文本、課堂和教室,而忘記了彌散在學習者周圍空間的社會道德文化課程的學習密切相關的。有鑒于此,將社會道德文化納入課程,將傳達給學習者的德育影響顯性化、自覺化,使之具有課程的身份,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應有的視野。
二、學校道德生活系統
學校道德生活是學生身邊的隱性德育課程,它既折射著社會道德文化,又是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生存之“家”。它是學習者道德的真正生發場景,直接參與著學生品格生成的全程。
學校道德生活系統由學習者的學習生活、課余生活和校園文化等構成。其中,校園文化奠定學校道德生活的基本基調,是將其他道德生活粘合起來的紐帶。積極、健康的學校道德生活是注解德育課程文本,填充德育課程盲區,實踐德育課程內容的重要領域。學校道德生活直接構成了學習者的道德發生的境域,擔負著活化德育課程文本,將德育課程轉化為個體道德品格的重要職責。實踐表明:道德的形成具有境域性,在特定境域中德育課程“舒展”開來,把學習者包圍起來。促使學習者品格整體生成,是道德學習的基本思路。因此,德育課程文本不能直接對學習者發生影響,而是必須經過學校道德生活的中轉來實現。其實,學校道德生活不僅具有活化德育課程文本的功能,其本身就是德育課程。
學校生活是一種公共生活,需要所有參與者具有公共生活美德;學校生活是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生活,需要大家具有歸屬于集體的德性;學校生活是一種人文色彩濃烈的生活,需要師生具有相互關愛的道德意識。德育課程的形成不都是始于文本的設計,構建道德生活的實踐同樣是學校道德教育的課程形式。學校道德生活催生學習者美德生成的過程,也是德育的課程。學校生活本身是創造美德的空間,是德育課程生發的動感地帶。
學校道德生活還通過學習共同體內的道德交流和價值商談創生著德育課程。在學校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生活狀況不僅被他人“看”著,指點著,而且道德經驗和體驗在交往中為大家所分享。一個人的道德表現往往給他人產生強烈的“暗示”作用,催生著他人道德品格的生成。在學校道德生活中,每一個個體道德上的進步都可能很快成為整個學校群體的德育課程資源,對每一個關涉道德意義的生活事件的品評和處理,都具有德育課程的意義。這種德育課程對于道德學習者而言,沒有強迫,沒有壓抑,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獨特效果,是承載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理想媒介。
因此,學校道德生活補充著德育“小課程”,創生著新課程。學校道德生活就是德育課程的源頭活水,是德育的活課程。
三、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系統
與前兩種德育課程系統相比,學校道德教育活動是可感的、顯性的,而社會道德文化和學校道德生活則是隱性的、潛在的,二者之間是表與里的關系。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最大特征,是其具有可控性、靈活性、自主性強。因而,在整個德育課程系統中扮演尤為積極的角色。不過,不能因此而夸大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自主性。實際上,只有當與前兩種課程密切配合、積極調適時,這種自主性才可能成為學校社會道德狀況改進和學習者道德品格發展的積極因素。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自主性非常有限,不可夸大,逾越這種自主性閾限的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必然重蹈教育萬能論的覆轍。
加強與社會道德文化和學校道德生活的聯系,是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增強其自主性的必然方式。這就要求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必須從社會道德文化中選取主題,用學校道德生活的方式來呈現這一主題,讓主題化的生活事件成為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基本單元。例如,誠信道德教育課程應該這樣設計:讓學習者置身于社會道德生活,感悟社會道德文化中誠信道德的缺乏。當學習者現實地感受到這種缺失時,學校道德教育的組織者把學校道德生活中與“誠信”有關的事件,如學習者誠信的學習生活、誠信的師生關系、誠信的言行關系等事件凸現出來,以之作為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在參與和體會這些事件中獲得生動的道德教育,最終讓誠信教育潛移默化地成為學生處理學校道德關系的基本準則。但是,形成誠信的道德準則并不意味著德育課程的終止和完成。德育大課程追求的不是從德育到生活事件,再到道德品質生成這種直線式的德育課程組織,而是強調在德育課程系統內在的三類課程之間建立起相互鏈接的循環式關系。即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和學習者形成的道德品質,必須再回到社會道德文化中去,接受道德文化的考驗、磨練和修補,以促使學校道德教育課程和學習者的道德品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上例為例,學習者必須將在學校道德教育活動中形成的誠信準則,用于處理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沖突、進行道德判斷。只有這樣,誠信道德品質才可能在學習者身上最終形成。因此,這種循環式的德育課程觀,更好地適應了道德品質形成的復雜性和反復性特征。
總之,變革那種以課程文本為中心的小課程,開發出社會道德文化、學校道德生活和學校德育活動相互鏈接的全景式、循環式德育大課程,是德育課程走向生命形態、具備生氣活力、回歸生活場域的應然所向。
參考文獻:
1、王林義、龍寶新:《重新認識德育課程》,《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
2、高德勝:《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現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篇5
論文關鍵詞:音樂理論;西部地區;高師成人教育
面對目前高師成人音樂教育、尤其是西部音樂理論課程的實際教學狀況,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認識到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并確實感受到了對其進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師成人教育教學中音樂理論課程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高師成人教育的學生來源與別不同,可以說是“職后教育”,大多數人來自于西部各地區的中、小學教學第一線。因而,學習音樂專業的不少人均有一定理論基礎及實踐能力(有些學生還是當地學校的教學骨干),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接受能力、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制能力都遠遠超過同級的源的學生,同時,由于他們的音樂觀念落后,理論體系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有的學生甚至存在著自我摸索出的嚴重樂感錯誤),加之感性思維的匾乏和對接受新事物、改換舊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各種原因,造成了學習音樂理論知識過程中的一定阻力;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成之后又是教育西部下一代人的教師,責任可謂重大。因此,針對他們的音樂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一概而論。進而,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應首先基于這一實情。
二、高師成人教育的音樂理論課程是音樂教育教學當中的重頭戲
綜觀古今中外一切有音樂造詣的人或是有思想的習樂者,沒有誰不經過先進而正確的音樂理論知識的長期、甚至終身的學習和熏陶。例如舒曼、李斯特、傅聰等等的大音樂家,他們不僅僅只是鋼琴演奏大師,同時也是音樂理論、作曲和音樂評論集于一身的大學問家;許多音樂教育戰線的老教師中(包括西部的教師)“‘一專多能”的也不乏其人。對于將要繼續教育后代的西部“成教生”來講,針對他們的實際狀況和重大使命,使其接受并吸收廣泛音樂理論知識的滋養用以提升全面的音樂素質和修養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音樂理論能夠為每個學習音樂的人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可以從思想上使某些技術性手段得以完善和系統化。
音樂理論課程的科目林林總總,是一個理論知識的巨大寶庫。從最淺顯的樂理到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各個方面都可以給予任何細節的理論依據。總體上講,音樂理論課其課業量的覆蓋面是廣泛的。高師成人音樂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音樂技巧的訓練不是主要的,因為成人學生已經過了技巧訓練的最佳時機—幼兒、少年時期,因此,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觀念的重新定位及組合就相應的要成為學習重心:雖然他們的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不至于如上述的那樣完備細致,但也應是涉及到其中的許多領域.差異只是在于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而已否則,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觀實際。
三、西部地區成人音樂教育的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尤為重要
西部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落后地區,信息資源非常康乏。音樂教育如此,高師成人的音樂教育、音樂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更是如此。西部(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生的共同點是:理論基礎差,動手能力較弱,思想不夠活躍,這主要是地域條件限制的結果;同時,這些學生普遍優勢是求知欲強,學習肯下苦功,比較踏實。西部地區不僅需要活躍的音樂氛圍和土壤,更需要經過科學準確的理論指導的基層音樂師資。這些成人學生就是西部各個地、縣、市(區)的能給予孩子們第一次音樂理念的關鍵的人—音樂教師,他們的音樂理念來自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專業培訓,因此對于他們的音樂理論知識素養的培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嚴肅。理論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教學過程中環節的取舍、側重都是很關鍵,措施的得當與否直接決定了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能否接受到最適合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體系,而這又將影響到以后他們所實施的教學活動中。
筆者認為西部高師成人音樂理論的課程改革應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一、拓寬音樂理論課程的涉獵面。形成有時代氣息的理論課程體系
在以往的理論課程設置中,樂理、初級和聲、曲式、小型樂隊編配等理論課程是形成程式的,教材保守而單一,所涉及內容均為西方音樂理論體系中最原始的部分,并且完全占用了所有的教學時間,這是很不明智的行為。事實上,這些理論知識是西方二、三百年以前的音樂事態(以’‘和聲”最為典型),而且經典教材的選擇面也很寬,并不僅限于多年來所采用的這些教材(在教學中,許多教材被證明是冗長和乏味的)。當今,西方音樂理論的發展及創作已是超越傳統、邁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世界在發展,音樂作為上層建筑也已改天換地。因此,在集中而精練地學習傳統理論知識之外,將大量時間和精力加強到近現代西方理論知識體系及創作技法的了解、訓練和掌握中去,應注意結合西部“成教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和日后的工作環境,有取舍、分重點地進行。20世紀作曲技法、現代樂理、現代記譜法、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流行音樂和聲技法方面的許多教材都是可以選擇的。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時代的音樂脈搏,了解時代的音樂動態,也才能真正實現“學有所用”。
二、改變音樂理論學習觀念,努力繼承民族音樂文化傳統
學習觀念是否正確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最終結果。有時候,觀念的及時調整會避免理論學習的“走彎路”的情況,甚至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觀念錯了,往往是南轅北轍、碌碌無為。西部高師成人教育中的音樂理論學習存在著較嚴重的認識和觀念問題,需要在教學及課程改革中得到及時地調整。
目前音樂理論教育現狀,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表現出一個觀念:重視西學,輕視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我們所大量接觸到的來自于本民族的音樂理論真是少之又少,幾乎全部是被西方的理論體系所占據的。作為世界文化精華的西方體系固然是先進的和科學的,但是,中國人也亦應了解屬于我們自己的音樂理論體系—民族音樂理論體系,中國的民族樂理、漢族調式與和聲、五聲性調式和聲等等優秀的民族理論知識板塊急需要繼承和發揚,至少,我們應該知道,中國人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自成一體的音樂理論,有獨特的理論框架下的創作原則。如果只完全學習西方理論體系,是不能夠做到‘’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西部的高師成教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上應該大力加強此項項目的建設和挽救工作。
三、突出實踐課程比例,加強素質課程質量,全面拓展學生能力
理論課程的實現是要在實踐中來體現的,成教生的特殊性決定了實踐課對于他們更為重要,他們畢業后將要面對的是那些生動活躍的孩子們,因此他們的工作狀態必須是可彈可唱的實用型的因而,視唱練耳、即興伴奏、小型樂隊編配、歌曲做法、分析習作與練習(練習課)等課程應加重授課比例,以使理論知識得以最高效率的吸收和運用,日后能出色得將所學所用發揮于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去。
篇6
【關鍵詞】快樂;小學;體育;課堂
玩,是學生的天性,只有產生興趣引發快樂,讓學生去學,去體驗,使他們充分體驗到體育帶來的成功、快樂。
一、更新觀念
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僅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方法傳授給他們,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掌握方法。傳統教學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課堂形式單調、枯燥,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的限制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更新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自身優勢,轉化限制條件,解放思想,拓寬思想、大膽突破,即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也創造適合本校的方法,使每個學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索,從而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游戲化、趣味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遵循兒童認知和情感變化的規律,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以迎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需要。
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讓學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師通過精心的組織與構思引導學生想像青蛙的跳躍動作,再以情景游戲“青蛙捉害蟲”開拓運動技能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樂趣,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有趣的練習中,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逐漸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志向和習慣,達到培養興趣,培養能力和開拓創造力的目地。
在“障礙接力”中將游戲內容故事化使學生在練習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臨其境的練習使他們興致高漲,樂趣無窮,即學會了動作又培養了克服困難的精神,真正體現快樂體育的趣味性。
二、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面對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易產生興趣,思想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愿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愿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難的意志弱,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課堂的形式單調,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我嘗試了分層次教學的實踐,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按學生的差異分號層次,因人而異地制定學習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和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質,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優的發展,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果。
如在“投壘球”教學中,將學生請按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個小組,A組(上等生)、B組(中上等生)、C組(中等生)、D組(下等生)。練習中,上等生成績優秀的嚴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進動作、爭取優秀:中等生鞏固動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樹立信心,達到基本掌握動作。這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各自的要求,獲得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的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對投擲能力和動作技術有提高的學生進行表揚,一定時間內適當調整層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勵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進和調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品質。
三、運用多種手段快樂教學
要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必須使課堂中教與學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挖掘其快樂的潛力。通常學生對慢跑、徒手操產生厭煩,如果采用音樂下來完成動作,效果就不一樣,學生的興趣會增加,教師注意教材安排的新穎性,教學手段運用的多變性,充分體現體育課的活動性,游戲性和娛樂性,就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和激發學生體育的快樂。
有意識引入或創設具有情緒色彩和形象生動的場面,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錄像、多媒體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激勵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歡樂的氣氛中完成練習,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培養學生的個性。對于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給予肯定與表揚,對個別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啟發和幫助,有效的發揮了學生自主練習的積極性。
改變單一的課間操,作為體育教師,與學生一起參加,讓班主任也參與課間操,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這樣學生興趣很高,提高了課間的鍛煉效果。開放課外體育活動,尊重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參與性,娛樂性、合作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自制體育器材,體育老師和班主任可指導和組織,讓課外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學生不僅身心得到鍛煉,個性也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單一內容評價向多元內容評價轉變,做到評價不僅僅局限于運動技能,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意識、情緒姿態、合作精神、意志品質等因素,考慮到學生生長發育個體差異等情況,淡化分數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消除分數對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進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既有教師評價,也有學生自評、互評。從而提高課堂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體育常識,運動素質、技能技巧、出勤表現、身體素質等項目對學生進行評價。將百分制改用優、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從而達到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篇7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與開發;實踐性教學模塊。
為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進行整合與開發。課程整合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做系統的考察與操作,即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組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由于課程整合是一個“過程”,所以它的實踐形式就是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依托和豐富的存在形式。
一、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與構建。
(一)“以崗為綱”,設置和構建專業課程。
“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思想與其相反,它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深受一線崗位的歡迎。
1.在教學上對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對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2.正確處理基本素質、一般能力與職業能力三者的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知識與素質教育是基礎,是基本功,基礎不牢,專業難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這三者的關系。
3.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是由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等合成。合成過程是通過每一門課程內容教學得以完成,但課程本身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即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且存在時滯性,須將課程的“剛性”盡可能柔性化,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課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來確定。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簡單拼湊過程,而是要從基礎和專業課程中尋求其內在結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嚴格以職業能力或崗位能力為主線進行整合,遵循各課程間遞進式關系,循序漸進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技能課程體系。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設置的思路。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國際貿易行業的崗位對人才的知識與素質,一般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來確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即11國際商務英語,含商貿英語、商務英文函電、英語口語等;21國際市場營銷,含市場調研與預測、營銷策劃、推銷理論與技巧、商務談判、經營管理等;31電子商務,含計算機操作技能、電子商務概論、網絡營銷、電子單證交換技能等;41國際貿易業務技能,含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報檢、報關實務、國際貨運與保險、國際貿易單證實務等。這四大模塊中各有眾多的課程組合,而前面三個模塊的課程都是為后一個模塊打基礎或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業務素質服務的。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避免各模塊各門課程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要保證國際貿易專業骨干課程的教學不受沖擊和擠占,這就必須對各模塊的課程進行整合,打破原學科的系統性,避免各課程內容的重復。可將相關聯的課程整合為一門課,例如,“推銷技巧”與“商務談判”就可整合為一門課,電子商務的幾門課可整合為一或兩門課。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的“國際金融”課,可采取開講座的方式,只側重講解與外貿緊密相關的內容。“國際商法”課程要打破原學科體系的框框,專講其他專業課未涉及到的國際貿易法律知識,例如,WTO規則,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有關托收、信用證的國際慣例等,相關課程已涉及到了,沒有必要重復開設,可采取專題講座方式講授一些與國際貿易業務緊密相關的國際法律知識,這既節省大量課時,又達到擴展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有關的法律知識的效果。又例如,“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同樣需要與“國際貿易實務”進行整合,刪除與“國際貿易實務”重復的內容,專講各種業務單證知識和單證制作的技能,把教學重點放到指導學生繕制業務單證的訓練,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從事單證業務打下扎實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課程也都可考慮進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進行整合,是一項具體而系統的工作,需要分別做出詳盡的方案,這里不再贅述。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開發。
依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以崗為綱”的教學要求,為適應市場對各種專業人才必須持證上崗的需要,國際貿易行業先后出臺了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及單證員等資格證考試制度,憑有關機構認可發放的資格證書才能持證應聘上崗的普遍做法,應指導學生積極應試,并通過相關的資格證的考試,這是應用型高校應盡的職責。專業資格證通過率的高低,這是評價一個應用型專業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為此,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畢業前普遍要求參加有關資格證的考試,學校應組織開發有關資格證考試的“報關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報檢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及“單證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等的編寫和組織輔導工作,并使這些教材能有效發揮指導學生應試,大幅度提高考試的通過率。這是國貿專業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學院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市場培養大批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采用“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是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筆者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實踐性教學模塊:
1.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例如: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會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可以分為:
(1)課程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市場調研實訓、國際市場營銷實訓、國際貿易實務實訓、報關實務實訓、外貿單證實訓、電子商務實訓等。在《外貿單證實務》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會有很多進出口貿易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盡量收集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獲得逼真的實訓效果。同時,盡可能貼近業務和實際,收集實際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讓學生學得踏實。
(2)考證實訓項目。結合“雙證書”制,要求學生獲得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報關員、單證員、報檢員等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對國貿專業的學生進行為期2周的考證實訓,一方面利于提高學生的考證通過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專業綜合實訓。《國際貿易實務實訓》是集本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軟件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2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報檢、報關實務、單證實務、托運與投保、國際貨款結算等多項專業技能。通過對整個業務流程的運作和全套單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到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進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進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報價與還價、交易條件的磋商、進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單證的繕制、審單付匯,驗貨收貨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通過因特網去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訓練,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3.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全真的實踐。
實習基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協議式的,主要是同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訂立實習協議;另一種是非協議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商檢局、商務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如組織或鼓勵學生參觀港口、碼頭、倉庫、生產車間,讓學生看到真正的貨輪、火車車皮、大型拖車、集裝箱、堆場、貨物包裝方式、海關監管場地等實物。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保險公司、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咨詢相關問題。
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也可歸入這一模塊。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的實結,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指導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
篇8
就師范專科學校課程設置問題國家教委頒布的兩個“方案”雖已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了,但是,很多師專學校的課程設置還存在很多問題,不能與方案的要求相契合,與教育要求和社會需求相脫節。所以,本文就師專數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就實際情況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師范專科;數學教育;課程設置
1995年,國家教委師范司頒布了《高等師范專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學方案(試行)》(簡稱《教學方案》),由此,全國師專教育界如火如荼的開展了關于有關師范專科課程改革的大討論。之后,師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師范專科教育二、三年制八個專業學科必修課程方案與說明》(簡稱《課程方案》)。這一《課程方案》為師專課程設置提供了指導性意見。但兩個《方案》頒布以來,絕大多數師專的教育改革還遠未達到《教學方案》的要求,課程改革也未與《課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國家頒布了《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小學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師專的課程設置還存在著太多問題,與國家對小學教師的專業要求及社會需求相差甚遠。所以,本文就師范專科學校數學專業課程設置展開幾點討論。
一、師專數學教育課程設置現狀
1.課程設置沒有結合培養目標彰顯專科特點
從角色定位來看,師范專科與師范本科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說本科是重理論的話,那么專科更應重實踐。每個教育層次都應該有它非常鮮明的特點。然而,就數學教育課程設置這一方面來說,師范專科和本科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不清。多數師范專科學校課程仿效本科院校課程設置。不僅設有數門專業必修課,還要開設專業選修課,就目前來看,師范專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上是面向農村的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能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師范專科學校一味仿效本科課程設置,確實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樣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不具備專科生本該有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這樣的“夾生飯”符合誰的需要呢?所以,就課程設置這一方面來講,師范專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鮮明的特點是很難立足于社會的。
2.專業課程開設的紛繁復雜
有人說師范教育是雙專業教育,既要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又要學習教師教育理論,我認為僅僅是這兩方面知識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社會需求。年國家教委頒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確要求師范專科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應包含六個模塊,即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特設課程、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這體現了現代師范教育的培養方向是綜合素質。并非單純的“學術性”或是單純的“師范性”,這一改革措施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所以,對于師范專科學校來講,所開設的課程要找到各類課程比重的最佳結合點,不能顧此失彼。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師范專科學校還是把數學專業課所占的比重過大,不僅有專業必修課,還要開設專業選修課,不說師范專科學校的師資條件有限,就學生方面來說,對選修課的重視度也不像必修課那樣,況且數學學科相對來說比較枯燥,這樣數學選修課的開設未免顯得流于形式。我認為學科專業只是代表一個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絕對的比重。
二、關于師范專科數學專業課程設置的一些構想
1.結合培養目標,定位角色
明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小學教師,不是學術性人才,而是應該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人才,所以要有區別于本科的課程設置,不是簡單的把本科院校的課程刪減了幾門就是專科學校課程了,作為師范專科學校,課程設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側重點,結合《教學方案》中課程要求的六大模塊,來建設自己的課程特色。對于“特設課程”這一塊,我個人認為不宜做統一要求,應根據本地和本校的實際情況,師范專科數學專業的特設課程未必一定是有關數學學科的課程,如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數學專業課程,根據現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學校自身在藝體課程方面的優勢以及重慶周邊山區農村小學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現狀,所以在特設課程這一塊開設了文學、歷史、音樂、舞蹈、鋼琴、手工、美術、體操等課程。音樂、舞蹈、鋼琴、手工、美術等課程的開設不但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這些課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要求。
2.專業課程設置不必過于追求形式
對于數學專業課程的開設,很多師范專科學校開設了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加起來至少十五門以上,數學學科重在培養人的思維,思維的培養我認為重在課程的“質”,而并非“量”。另外,結合師范專科的師資條件和學生的主觀意愿上的被動選擇,我認為選修課沒有必要開設,必修課中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和解析幾何三大主干課程地位不可動搖無可非議,離散數學取論性較強的復變函數是符合專科實際情況的。至于《課程方案》中提到的數學專業特設課程“數學史、數學建模、數學方法論、統計方法”,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各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的把這部分課程加入到必修課中,至于普通物理,作為專科學校把它改為自然科學基礎更為合適些,使學生在各方面知識都涉獵一些。
篇9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育;國際化學教育會議
近代化學及其衍生的化學教育誕生于18世紀的西歐社會。我國學校制度化的化學教育直至19世紀后半葉才初步建立,并由于諸多歷史與政治因素的制約一直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種現實的差距催引著一代又一代化學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開闊眼界,力圖把握國際化學教育的脈動來探尋我國化學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這種吸納新源、借鑒先達的工作更是得以圍繞著一條有章可循、軌跡清晰、國際主流的線索而展開,即通過探察國際化學教育會議(ICC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主題的內容和趨勢來反思與改進我國化學教育研究發展的現狀與路向。然而,通過現有文獻檢索我們發現,國內學界對于極具代表性的ICCE主題的分析與思考尚缺乏整體研究,最早的相關報道和介紹也僅從1977年第4屆開始。[1]因此,我們通過查閱相關信息,對近40年20屆的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主題予以全面分析和梳理,試圖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國際主流化學教育的趨勢,并結合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現狀對化學教育研究的路向進行思索。
一、ICCE的概覽與主題回顧
ICCE是基于全球背景的當代大型國際主流的化學教育會議,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辦,舉辦國化學學會及相關教育部門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協辦。會議通常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具體操作上,由IUPAC的下屬機構化學教育委員會(TheCommitteeonChemistryEducation,CCE)負責組織與協調。作為全球性化學教育的盛會,ICCE的核心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溝通化學教育信息和協調化學教育活動,建立國際交往和促進相互了解,以發展世界各國的化學教育事業。會議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大會報告(PlenaryLecture)、專題討論會(Symposia)和研討會(Workshop)。期間,還將提交論文以口述或墻報(Poster)形式予以呈現。
為了明確大會討論和交流的指向與范圍,并給下一時期各國化學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導,每屆ICCE都會預先設定大會主題(Theme),并圍繞主題拓展系列相關具體議題(TitlesofSessions)。大會主題作為每屆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立足當時社會經濟背景,緊密把握化學及教育科學與技術動向,適切關注時代的發展,擬定和遴選出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概括性的內容,并在會議召開前的一段時間公布。歷屆ICCE具體信息詳見表1。
二、ICCE主題梳理的方法與結果
從表1看出,作為歷屆ICCE核心口號的會議主題通常是以指導性的綱領式呈現,少有具備明確指向性的化學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內容。而通過對會議相關議題的研究發現,其中較多包含了各屆ICCE研討內容的具體信息。例如,即將召開的2008年ICCE主題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時代中的化學”,而其具體議題則細致明確,分列為:“文科與化學教育、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中等教育中的化學、高等教育中的化學、化學教師教育、化學與社會、化學奧林匹克、信息與通信技術和化學教育、綠色化學、微觀尺度的化學、化學教育中的現代技術、面向化學與化工的網絡、工程教育、化學的公眾理解、化學教育中的研究、初等教育中的科學教育、其他相關化學教育的議題”等。由此可見,通過對議題所涉化學教育內容范疇的研究更有利于詳細了解ICCE的主題軌跡,進而對國際化學教育的研究熱點領域和趨勢形成整體、有效的把握。鑒于此,現對歷屆ICCE的具體議題連同大會主題一起進行梳理與分析。
我們在文獻檢索和整理的基礎上,梳理出第6~20屆ICCE議題123條,加上第1-5屆主題5條(由于時間較早,僅掌握到主題),合計128條。根據各議題或主題所涉的化學教育研究的內容范疇,分別歸納為12個領域,依次為:公民素養、科學教育與化學;化學教育理論化研究與交流;化學理論及前沿研究;化學與交叉學科研究;化學與STS教育;化學與環境;化學教育與信息技術;大學化學教育研究;化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化學實驗研究;化學教育評價研究;化學教師教育研究。并使用Excel軟件按屆次對議題涉及上述12領域的頻次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三、基于ICCE主題分析的思考
根據表1和圖1分析共20屆ICCE的主題與各類議題的發展脈絡,我們對我國當前新課程化學教育研究路向作出如下幾點思考。
(一)堅守優良傳統,穩固發展化學課程教學與評價研究
建國后,我國的化學教育一直十分重視“雙基”的訓練,即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按照這樣的教育目標,化學教育一直大力提倡教師的高效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學習,其突出表現為重視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練習,注重向課堂教學要效益。新課程改革以來,在原來倡導“雙基”的基礎上又擴展到提倡學生的“三維”發展,并著力以“課程”的研究為突破口,整合“課程”“教學”“評價”三者的聯系,形成了一體化的化學教育研究領域,并逐漸呈現繁榮局面。
分析ICCE主題的統計結果,我們發現,“化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及“化學教育評價研究”共占議題總體的18%,具有相當的比重。同時,從屆次和時間上看,自1979年第5屆開始,此兩項研究的議題基本從未間斷,形成了國際化學教育界持續的、相當力度的關注。這樣的特點恰恰與我國化學教育中一貫重視“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脈絡契合。例如,第十二屆ICCE以“化學課程與教育方法的演變”為分主題,提出了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應適應學科發展、就業和社會需要,教學內容應注意引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評價領域占有很大比重的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研究幾乎在每屆大會都會提及,而這更是我國為之自豪的強項,參賽選手均取得優秀成績。可以看出,我國化學教育在化學課程、教學、評價這三個國際化學教育研究的持續熱點領域上一直具有良好的研究傳統。現階段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階段,化學教育研究工作首要的無疑是在繼續堅守我國的傳統領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穩固發展化學課程、教學、評價的優勢。
(二)把握國際動向,積極開展科學素養教育與STS教育研究
源起于上世紀末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由于一開始便立足廣泛的國際考察,參考與引鑒了若干國際教育改革的先進經驗,因而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視域和興奮點。在化學教育領域,同樣也吹來了新的氣息。以新課程理念為例,《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著眼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的新提法。根據目前國內化學教育研究情況來看,科學素養(包括化學素養)教育和化學與STS教育不能不說屬于新興的熱點領域。結合上文的統計結果分析,“公民素養、科學教育與化學”“化學與STS教育”在整個國際化學教育會議涉足的議題上也占有重要分量,其比重分別高達10.16%和9.38%。另外,加之與“STS教育”聯系甚密的“化學與環境教育”“綠色及微型化學實驗研究”的份額,這兩個領域在當今國際化學教育研究中占據的比重更大,例如,2002年在我國舉辦的第17屆ICCE提出的“環境化學教育”“公眾化學素質教育”“綠色化學與微型化學實驗”主題,第18屆ICCE提出的“化學的公眾理解(PublicUnderstandingofChemistry)”等。從時序上看,“化學素養”主題在第9~13屆即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零星出現,90年代中期后漸成趨勢,進而演變成化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又一熱點。這恰與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國際科學教育改革及其影響化學教育領域的情形暗合。
與國際研究狀況相比,盡管我國化學教育研究在“科學素養教育”“STS教育”上起步較晚,研究質量相較于下,但在當前國際國內研究方興未艾的氛圍下,也已具備了一定層次、不同視角的研究。新課程化學教育研究,更應進一步奮起追趕,緊隨國際脈動,積極開展科學素養教育和STS教育,形成我國本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三)著眼未來發展,努力拓展化學教育的理論化與信息化研究
相對于強勢的純化學研究而言,化學教育研究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專業化學人才對此領域少有涉足,而由于學科壁壘又少有教育學者問津。因此,作為研究化學領域內教育問題的化學教育長期依附其兩門上位學科——化學與教育學,使得自身研究主要處于演繹借鑒的階段,研究理論化程度低下,缺乏獨立自覺的理論研究基礎與體系。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化學的迅猛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日益影響,以國際權威性的首次ICCE召開為標志,化學教育研究的理論化與交流工作以這樣一種形式被固定并漸受關注。時至今日,雖然仍鮮見頗具影響和標志性的化學教育理論基礎研究成果,但其研究領域已在逐漸形成,研究工作逐漸豐富。如圖1結果所顯示,“化學教育理論化研究與交流”的議題比重已位居首位。例如,第18屆ICCE就提出了“化學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基礎(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BasisofResearchinChemistryEducation)”的議題;又如近年出現的從“符號的—宏觀的—分子的”三角構型的化學教育與學習理論演變為以“人類要素”為著重點的“人性的—符號的—宏觀的—分子的”四面體化學教育理論構型。[2]國外學者已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而國內學界能夠堪比的研究至今寥寥無幾。可以這樣說,我國化學教育理論化研究依然比較薄弱。
另一方面,在信息和通信技術(ICT)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化學教育必然要借助最為先進的工具實現自我的傳播和發展。考察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關于ICT與化學教育的研究早已在國外展開,第20屆ICCE已明確將大會主題擬定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時代中的化學”。我國由于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所限,ICT與化學教育研究多在大中城市的重點學校與研究機構中開展,普及性不夠;研究內容多是單機或局域網內個別軟件的應用與簡單程序的開發,研究應用的交互性與高效性欠佳,使得我們離真正的基于ICT的化學教育尚需時日。
教育作為著眼未來的事業,新課程作為著眼未來的教育改革,要求我們的化學教育研究不能總是步國外先進經驗后塵,處于長期滯后的局面,而應聚焦未來發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眼光,在化學教育研究領域做出應有的貢獻,為保證我國化學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劉知新.IUPACCTC與ICCE[J].化學教育,2002(7-8):95.
篇10
關鍵詞:針對性學習興趣師生情感因素培養
一、講課要重視針對性,激發英語學習熱情
針對性是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的內因,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厭學,就無法期望其在這一學科上取得優良的成績。老師要從當今英語的廣泛應用以及英語在今后學習上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向學生進一步講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變成其內在需要。英語教師要認真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上課不能隨意性太強。
講課不能面面俱到滿堂灌。有些教師從上課講到下課,結果教師講累了,學生聽瞌睡了,學生也不知哪是重點,哪是難點,不會的還是沒聽懂,學習效率非常低。因此,教師講課一定要精,要有針對性。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難點和易錯點,并且把難點、易錯點放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前十分鐘講,這樣講課效果會更好。
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同樣重要,使學生對每學期英語教學的內容,難點,重點分布做到心中有數,使學生克服為難情緒,增強學習自信心。老師用飽滿的激情、流利的英語、精當的教學安排、嫻熟的駕御課堂能力征服學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取得學生中考成功的關鍵在于每一節課,要關注平時的每一節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上成高效率,高收獲的精品課。每一個單元開始的時候,要根據這個單元的特點準備一個有趣的或有吸引力的導入。或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或是一段優美的歌詞或小詩、或是一段精彩的演講、或是對這一單元的介紹、或是一曲優美的歌曲、或是同學們的精彩的討論。這樣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學生有了學習熱情,教學就事半功倍。
二、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關注學生需要老師有百般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學生學習不出成績給他們時間和機會,不能輕易的批評和放棄。英語學習困難的學生往往心理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老師應該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平等的對待他們,尤其他們的人格尊嚴不可侵犯。對落后學生多鼓勵和多幫助,少批評和少責備,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細心觀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培養他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使用也就失去了他的魅力,所以,教法多變才能提高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復習一單元的單詞,可以采用編故事的方法,看誰編得生動有趣且用上的詞最多;復習課文內容時,采用學生一問一答競賽形式;復習知識點時,讓一個學生講,其他學生來補充等等,比教師在上面一遍遍講,學生在下面聽背效果好得多。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孔子曰:“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樂知之。”對學習缺乏內在動力的學生,通過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中多采取有利措施。變換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靈活多樣的變換教學形式,如編課堂劇,進行值日生報告,分組活動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會英語。利用環境因素營造英語氛圍。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名人名言,辦英語板報,組織學生舉辦英語晚會、演講比賽等。這樣可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起到增加學習興趣的效果。樹立學生良好的自我形象,掃除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課堂上要使學生人人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習慣,還能使每個學生時時處于積極的備問狀態,全神貫注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提問應根據難易程度來選擇能力相當的學生回答,回答正確的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形成優勢心理。回答錯誤的或不完全的,啟發并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或補充完整。這樣能提高學生學英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消除了學生學英語的心理障礙,樹立信心。
三、把歸納和總結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師生情感
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于他的學習方法。如果方法得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適合畢業班學生的方法是歸納和總結。因為學生一、二、三冊內容已經學過一遍,所以畢業班復習時,不管是教師講課中還是學生的學習中,都要注意歸納和總結,使知識聯系起來,成為知識鏈提高學習效率。練習和測試是初三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注重平時的練習的選擇和階段性考試試題的選用。在上好每一節課的同時給學生選擇一些恰當的練習。好的恰當的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對于每一單元上完以后我布置一些讀、寫、聽的作業,語法詞匯較集中的段落我要求學生背誦,這樣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培養語感。每個單元中的閱讀部分,較長一般只要求學生熟讀。兩個單元上完以后進行階段性測試,恰當的測試既可以培養學生語言知識遷移的能力又可以診斷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得失。同是也可以幫助老師進行教學反思和調整教學策略。
情感產生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它對人的行為有很大影響。老師在教學中要做到熱愛學生,真誠關心每一位學生,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學生能置身于一種真誠、民主、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大膽地參與教學活動,克服困難,增強學好英語的信心。
四、強化學生的學習記憶,重視智力因素培養
在傳授知識時,以新帶舊,增加已學知識的重現率。并注意及時組織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要求學生注意復習形式的多樣化,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樣,不但提高了復習效率,鞏固了已學知識,還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記憶品質,提高了記憶力。通過英語教學的實踐表明,智力因素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認識和行為都不僅限于智力活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參與并且影響著學習活動的進展速度和效率,如果學生學習動機端正,目標明確,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地去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和成功,興趣又得到加強,儲備了新的能量,并培育了較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性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優秀學生,就必須既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又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俗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之仗。要想取得中考最后的勝利,教師心中必須有個全盤的計劃。復習時運用三輪復習方法。第一輪,打基礎。緊扣教材,細講精練,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第二輪是專項訓練。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如單項選擇專練,補全對話專練等;第三輪,是綜合訓練,也就是中考模擬訓練。主要目的是適應中考要求,提高應試技巧。
總之,初中畢業班的英語復習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引導、肯定和鼓勵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適當多出些較簡單的試題,這樣不僅提高學生興趣和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
參考文獻:
[1]鄧小華.閱讀模式理論與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06.